穴位定位及作用

穴位定位及作用
穴位定位及作用

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处。头痛、目眩、鼻塞、

耳鸣脱肛、中风失语。脱发,脚癣,黄褐斑。

人中穴:鼻唇沟的中点,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等症

四神聪: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头痛、眩晕、癫痫、精神病。

脂溢性脱发,斑秃,神经性皮炎,湿疹。

神庭:前正中线入发际0.5寸。头痛、眩晕、失眠、鼻渊、癫痫。泪腺炎。

太阳: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后凹陷处。头痛、眼病。湿疹,黄

褐斑,

三鱼(攒竹、鱼腰、丝竹空)

眉头,眉中,眉尾。头痛、目赤肿痛、眼睑颤动、齿痛、癫狂。鱼尾纹。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耳鸣、颈项强痛、感冒、癫痫、中风、热病、

疟疾。

风府:两斜方肌之间的凹陷处,后发迹上1寸。头痛、眩晕、咽喉肿痛、癫狂、中风、项强、瘙痒,风疹。

迎香:鼻翼旁开0.5寸。鼻塞、口噤。

下关:耳前方,颧弓与下颌切迹形成的凹陷处。耳疾、齿痛、口眼歪斜。

头维:额角入发迹0.5寸。头痛、目疾、流泪、眼睑颤动。

睛明:目内眦上0.1寸。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近视、夜盲、色盲。

颅息:耳轮连线上,中三分之一的交点处。头痛、耳鸣、耳聋、小儿惊风。

印堂:两眉之间。头痛、眩晕、鼻眼病、高血压、小儿惊风。

酒糟鼻,黄褐斑。

角孙:折耳向前,耳尖直上入发迹处。颊肿、目医、齿痛、项强。

率谷:耳尖直上入发迹1.5寸,角孙直上方。偏头痛、眩晕、小儿惊风。

颧廖:目外眦直下与颧弓交点处。口眼歪斜、眼睑颤动、齿痛、颊肿。

颊车: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咬肌隆起处。齿痛、颊肿、口噤不语。

耳门: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陷处。

头痛、耳鸣、口歪。

听宫: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耳鸣、耳聋、齿痛、癫狂。

听会: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耳鸣、耳聋、齿痛、口歪。

医风:耳垂后方。耳疾、口眼歪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疠。

天柱:后发迹上0.5寸,后发迹正中旁开1.3寸。头痛、项强、鼻塞、肩背痛。

哑门:风府下0.5寸。暴暗、舌强不语、癫狂、头项强痛。

承泣:目平视,瞳孔直下0.7寸。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口眼歪斜。

承浆:颏唇沟正中。口歪、牙龈肿痛、流涎、暴暗、癫狂。痤疮。

地仓:嘴角旁开0.4寸。口眼歪斜、流涎。

童子寥:目外眦旁。头痛、目赤肿痛、目疾、色盲。

胸腹部:

天突: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暴暗、梅核。

膻中: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咳嗽、气喘、胸痛、心悸、呕吐、乳少。隆胸,丰乳。

上脘:脐上5寸胃痛、呕吐、腹涨、癫狂。

中脘:脐上4寸胃痛、呕吐、腹涨、泻泄、黄疸、癫狂。荨麻疹,红斑狼疮。

下脘:脐上2寸。腹痛、腹涨、泻泄、呕吐、食谷不化、痞块。水分:脐上1寸。水肿、小便不通、腹痛、泻泄、翻胃吐食。神阙:肚脐。腹痛、泻泄、水肿、脱肛、虚脱。黄褐斑,痤疮,荨麻疹,瘙痒。

气海:脐下1.5寸腹痛、泻泄、疝气、月经不调、虚脱、遗精遗尿、便秘、脱发。

关元:脐下3寸。腹痛、疝气、泻泄、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红斑狼疮,黄褐斑,脱发。

中极:脐下4寸。遗尿遗精、疝气、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

提托:关元旁开四寸。子宫脱垂、下腹痛、疝气。

子宫:中极旁开3寸。月经不调、不孕、阴挺。

章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腹涨、泻泄、肋痛、痞块。

期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胸胁胀满、腹涨、呕吐、乳痈。腹结:大横下1.3寸。腹痛、泻泄、疝气。

大横:肚脐旁开4寸。腹痛、泻泄、便秘。

缺盆:锁骨上窝中央。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

梁门:中脘旁开2寸。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涨、泻泄。天枢:肚脐旁开2寸。腹涨肠鸣、绕脐痛、便秘、泻泄、月经不调、痢疾。

水道:关元旁开2寸。小腹涨满、小便不利、痛经、不孕、疝气。

中府: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

归来:脐下4寸,旁开2寸。腹痛、疝气、月经不调、不孕、阳痿。

腰背部:

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咳嗽、发热、、肩背痛。结膜炎。

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咳嗽、气喘、潮热盗汗、鼻塞、骨蒸。

厥阴俞: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咳嗽、心痛、胸闷、呕吐。

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痛、咳嗽、失眠、盗汗、带下、梦遗、健忘、惊悸、吐血、黄褐斑。

督俞: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痛、胸闷、腹痛、气喘、寒热。

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咳嗽、气喘、潮热、盗汗、呕吐、呃逆。

承山穴:在腓肠肌两肌腹交界下端承山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

胃脘下俞: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腹胀、胃痛、糖尿病、出血性疾病。

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黄疸、肋痛、吐血、目赤、目眩、脱发。

胆俞: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黄疸、肋痛、潮热、口苦、肺痨。咽喉炎。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腹涨、黄疸、呕吐、泻泄、水肿、背痛、便血、消瘦,黄褐斑,痤疮。

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胸肋痛、胃脘痛、呕吐、腹涨、肠鸣、瘦肥、黄褐斑,结膜炎,痤疮。

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肠鸣、腹涨、呕吐、泻泄、水肿、痢疾、腰背强痛。雀斑,面色苍白。

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侠旁开1.5寸。遗精遗尿、阳痿、月经不调、水肿、耳鸣、腰痛、白带。脱发,早白

气海俞:第三腰椎棘突侠旁开1.5寸。肠鸣腹涨、痛经、腰痛、痔漏。

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侠旁开1.5寸。腹涨、泻泄、便秘、腰痛。红斑狼疮。

关元俞:第五腰椎棘突侠旁开1.5寸。腹涨、泻泄、遗尿、腰痛、小便不利频数。

小肠俞: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一骶后孔。腹痛、泻泄、痢疾、遗尿、遗精、白带、腰痛、痔疾。

膀胱俞: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二骶后孔。小便不利、遗尿、泻泄、便秘、腰脊强痛。

八寥:骶部。上,次,中,下。疝气、月经不调、带下、腰痛、便秘、泻泄。

志室:第二腰椎棘突侠旁开3寸。遗精、阳痿、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

秩边:平第四骶后孔,旁开3寸。小便不利、便秘、痔疾、腰骶痛、下肢痿痹。

肩井: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头项强痛、肩背痛、难产、乳痈、瘰疠、上肢不遂。

巨骨:锁骨肩峰断与肩胛岗之间凹陷处。肩臂挛痛不遂、瘰疠。天宗:肩胛下窝中点。肩胛疼痛、气喘、乳痈。

秉风:岗上窝中点。肩胛疼痛、上肢酸麻。

肩中俞: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咳嗽、气喘、脊背痛、目视不明。

肩外俞: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肩背痛、颈项强痛。

居寥: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高点连线的中点。腰痛、下肢痿痹、疝气。

环跳: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外三分之一。下肢痿痹、腰痛。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热病、疟疾、咳嗽气喘、头项强痛、骨蒸盗汗、风疹。

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头痛、疟疾、热病、脊强。痤疮,黄褐斑,银屑病。

身柱:第三胸椎棘突侠。咳嗽气喘、癫痫、脊背强痛。黄褐斑,疥肿,睑缘炎。

神道:第五胸椎棘突下。心悸、健忘、咳嗽、脊背强痛。黄褐斑,痤疮,酒糟鼻。

灵台:第六胸椎棘突下。咳嗽气喘、脊背强痛、疔疮。黄褐斑,红斑狼疮。

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黄疸、胸胁胀满、咳喘、脊背强痛。黄褐斑,痤疮。

筋缩:第九胸椎棘突下。癫痫、脊强、胃痛。带状疱疹。

中枢:第十胸椎棘突下。黄疸、呕吐、腹涨、腰脊强痛。带状疱疹,

脊中: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泻泄、黄疸、痔疾、癫痫、脱肛、小儿疳积。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阳痿、遗精、带下、月经不调、泻泄、腰脊强痛。

腰眼: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腰痛、月经不调、带下。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痛、下肢痿痹。

定喘:大椎旁开0.5寸。哮喘、支气管炎、上肢瘫痪。

结核穴:大椎旁开3.5寸。肺结核、

颈臂:锁骨内三分之一与外三分之二交界处直上1寸。手臂麻木、上肢瘫痪。

四肢部

极泉:腋窝正中,腋动脉博动处。心痛,咽干烦渴,胁肋疼痛,瘰疠,脊背痛疼。

少海: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心痛,瘰疠,头项痛,腋肋痛。

曲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肌腱尺侧凹陷处。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泻泄、热病、丹毒,风疹,腮腺炎。

尺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肌腱挠侧凹陷处。咳嗽、潮热、咽喉肿痛、吐泄、荨麻疹,风疹,痤疮,丹毒。

曲池:曲肘90度,肘横纹挠侧凹陷处。咽喉肿痛,热病、目赤肿痛、腹痛吐泄、高血压、癫狂、皮肤病。

天井:尺骨鹰嘴上1寸。偏头痛、耳聋、瘰疠、癫痫。睑缘炎,麦粒肿。

小海: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肘臂疼痛、癫痫。颜面浮肿。

手三里:曲池下2寸。齿痛颊肿、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落枕。

孔最:腕肘横纹中点上1寸。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痔疮。荨麻疹,风疹。

列缺:挠骨茎突上方凹陷处,腕横纹上1.5寸。伤风、头痛、咳嗽、咽喉肿痛。

灵道:尺侧屈肌腱的挠侧缘腕横纹上1.5寸。瘰疠,暴暗,肘臂挛痛,黄褐斑。

温溜: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头痛、咽喉肿痛、面肿、肩背酸痛、肠鸣腹痛。

通里:尺侧屈肌腱的挠侧缘,腕横纹上1寸。心悸,怔忡,暴暗,咽喉炎,结膜炎,甲状腺机能亢进。

太渊:挠动脉博动处。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冻疮,结膜炎,扁桃体炎。

大陵:腕掌横纹的中点。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癫狂、胸胁痛、疮疡。

神门:(豌豆骨凹陷处)腕侧掌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挠侧凹陷处。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狂,胸肋痛,黄褐斑,痤疮,面部毛细血管扩张。

阳溪:腕背横纹挠侧,拇指上翘时凹陷处。头痛、目赤肿痛、耳病、齿痛、咽喉肿痛、手腕痛、睑缘炎。

阳池:腕背横纹中,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疟疾、消渴。神经性皮炎。

养老:尺骨小头近端挠侧凹陷处。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落枕,结膜炎。

内关:腕横纹上2寸。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癫狂、热病、失眠、眩晕、偏头痛。甲状腺机能亢进。

阳谷: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热病、癫狂、腕痛。带状疱疹,结膜炎。

外关:与内关向对。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肋病、上肢痹痛。

合谷:第1,2掌骨间,第2掌骨中点靠桡侧方。面口部病、热病、汗症、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中渚:小指本节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头痛、目赤、耳疾、咽喉肿痛、热病、落枕。

液门:4,5指间,赤白肉之际。头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疟疾。

(大小)鱼际:第一掌骨中点挠(尺)侧。咳嗽、咽喉肿痛、失音、发热。结膜炎,扁桃体炎。

劳宫:握拳中指间处。心痛、呕吐、癫狂、口疮口臭。多汗,口臭。

少府:握拳小指间处。心悸心痛、小便不利、遗尿、阴痒痛。口周皮炎。

少商:手拇指末节挠侧,距甲角0.1寸。咽喉肿痛、咳嗽、发热、昏迷、癫狂。扁桃体炎,腮腺炎,头癣。

中冲: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心痛、昏迷、舌强肿痛、热病、小儿夜啼、中暑。

少冲:手小指末节挠侧距甲角0.1寸。心悸心痛、胸胁痛、癫狂、热病、昏迷。

商阳:手食指末节距甲角0.1寸。耳聋、齿痛、咽喉肿痛、热病、昏迷。头癣。

关冲:手无名指末节尺侧距甲角0.1寸。头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热病。

少泽:手小指末节距甲角0.1寸。头痛、咽喉肿痛、乳痈乳汁少、昏迷、热病。

十宣:十指尖。昏迷,癫痫,高热,咽喉肿痛。

四缝:2-5近指关节横纹中。小儿疳积,百日咳。

落枕穴:第2-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0.5寸。落枕,胃痛。腰痛穴:指总伸肌腱两侧,腕横纹下1寸。急性腰扭伤。

承扶:臀横纹中点。腰骶臀股疼痛,痔疾。

殷门:承扶下6寸(承扶和委中连线中点上一寸)。腰痛,下肢痿痹。

委中:腘横纹中点。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泄,小便不利,遗尿痤疮,瘙痒症。

委阳:委中外1寸。腹满,小便不利,腰脊强痛,腿足挛痛。承山:腓肠肌两肌腹交点处。痔疾,便秘,腰腿拘急,湿疹,脚癣。

风市:腘横纹上7寸。下肢痿痹,瘙痒,脚气,荨麻疹,风疹,瘙痒。

阳陵泉: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肋痛,口苦,呕吐,下肢痿痹,脚气,黄疸。

光明:小腿外侧,外踝间上5寸。目痛,夜盲,乳胀痛,结膜炎,睑缘炎,近视。

髀关: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平臀横纹。腰痛膝冷,腹痛。

伏兔: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髌骨外缘上6寸。荨麻疹,脚气。

梁丘: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髌骨外缘上2寸。膝肿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痈,血尿,瘙痒症,面部斑疹。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棘旁开1横指。胃痛,呕吐,腹涨,泻泄,痢疾,便秘,乳痈,肠痈,水肿,癫狂,荨麻疹,风疹,瘙痒症,痤疮,脚癣,面黄。

丰隆:外踝高点上8寸。头痛,眩晕,痰多咳嗽,便秘,水肿,痤疮,红斑狼疮,肥胖,脱发,甲亢。

肩井穴: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

条口:外踝高点上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脘腹胀痛,下肢痿痹,肩背痛。

上巨墟:犊鼻下6寸。肠鸣,腹痛,泻泄,便秘,肠痈,下肢痿痹,脚气,肥胖。

下巨墟:犊鼻下9寸。小腹痛,泻泄,痢疾,乳痈,下肢痿痹,落枕,毛发憔悴。

血海:髌骨内缘上2寸。月经不调,崩漏,经闭,湿疹,丹毒,瘙痒症,白癫风。

阴陵泉: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腹涨,泻泄,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肥胖,脚癣,水肿,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肠鸣腹涨,泻泄,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脚气,脱发,皮肤病。

复溜:太溪上2寸。水肿,腹涨,泻泄,盗汗,多汗,黄褐斑。解溪: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头痛,眩晕,癫狂,便秘,脚癣,结膜炎,腮腺炎,甲亢。

内庭:第2,3趾间。齿痛,咽喉肿痛,胃痛,吐酸,腹涨,泻泄,便秘,热病,咽喉炎,口臭,痤疮,腮腺炎,甲亢。

太冲: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疝气,小便不利,崩漏,癫痫,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黄褐斑,痤疮,红斑狼疮,麦粒肿,甲亢。

太溪: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处。月经不调,遗精,阳痿,便秘,咯血,气喘,咽喉肿痛,齿痛,失眠,腰痛,耳鸣耳聋,脱发,瘙痒,脚癣,水肿,红斑狼疮。

隐白:足大趾末节内侧,距甲角0.1寸。腹涨,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黄褐斑,脂溢性皮炎,湿疹。历兑:足第二趾末节外侧,距甲角0.1寸。齿痛,咽喉肿痛,腹涨,热病,多梦,癫狂,咽喉炎,肥胖。

涌泉:足底,卷足凹陷处。头痛,头昏,失眠,目眩,咽喉肿痛,失音,便秘,小便不利,小儿惊风,癫狂,结膜炎,咽喉炎。

丘墟:足外踝的前下方。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疟疾,带疱疹,结膜炎,腮腺炎。

至阴:足小指末节外侧,距甲角0.1寸。头痛,目鼻疾,结膜炎,胎位不正。

百虫窝:血海上1寸。风湿痒疹,下部生疮。主治:

胆囊穴:阳陵泉下1-2寸。胆石症,下肢痿痹。

阑尾穴:足三里下2寸。阑尾炎,下肢瘫痪。

悬钟:外踝上3寸。项强,胸胁胀痛,下肢痿痹,咽喉肿痛,脚气,痔疾。

昆仑穴,在外踝后方,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井荥输经合

木火土金水

手太阴肺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手厥阴心经:中冲劳宫大陵间便曲泽

手少阴心经: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足太阴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足少阴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

金水木火土

手阳明大肠: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手少阳三焦:关冲液门中诸支沟天井手太阳小肠: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足阳明胃经;厉兑内庭陷谷后溪足三里足少阳胆经:窍阴侠溪临泣阳辅阳陵泉足太阳膀胱: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针灸穴位定位和主治

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二、主治概要 肺系疾患,如咳、喘、咯血、咽喉痛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三、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1.中府(LUl)肺之募穴 【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l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肺部病证;肩背痛。 2.尺泽(LU5)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3.孔最(LU6)郄穴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肘臂挛痛。 4.列缺(LU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5.太渊(LU9)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6.鱼际(LUl0)荥穴 【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小儿疳积。 7.少商(LUll)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鼻衄、热病、昏迷等肺系实热证;癫狂。 手阳明大肠经、穴 一、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二、主治概要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三、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1.商阳(LI1)井穴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 2.合谷(LI4)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

人体经络穴位走向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走向示意图 7 1、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一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 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养生之道:此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进行深呼吸,所以要求较深的睡眠。在这个时候,如果您咳醒的话,最好是喝杯温开水,能够缓解一下,还可以去肺燥。建议饮食多选择:白菜、梨子、豆腐、豆浆、牛奶。 虚症:皮肤免疫力下降,天寒手足冰冷、麻痹、咽喉干、咳嗽等。 实证:呼吸不畅、咽喉异常、胸闷、气喘、扁桃炎、咳嗽、肩背酸痛易患痔疮等

2、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一大肠经旺。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养生之道:赶紧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然后奔进厕所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 出体外吧!不过上厕所不要太赶,很多老年人中风是因为这样引起的。我们不如休息10 — 20 分钟清醒清醒头脑再去。建议饮食多选择:茄子、菠菜、香蕉、蘑菇、木耳、玉米、扁豆、豌豆等。 虚症: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宿便等。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3、足阳明胃经 辰时(7点到9点)一胃经旺。 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 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 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 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养生之道:此时要吃早餐。如果你不给它东西填饱,它就一直分泌胃酸。饿久了,就会 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饭后一小时后按揉胃经可调节胃肠功能。 虚症:消化不良、易胃胀气和食欲不振、颜面浮肿、易打嗝、饭后容易胃痛、腹泻或呕 吐。 实症:容易饿、胃弱、关节异常、食欲异常、口干、易便秘

中医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中医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报考执业中医医师资格的考生,或者中医师承和确有专长的考生,需要对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熟知,医学教育网特别为中医医师资格考生准备了这份中医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备考有用。 手太阴肺经 列缺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脘横纹上1.5寸;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解剖]在肱桡肌腱与拇长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脉、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枕神经浅支的混合支;[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 https://www.360docs.net/doc/b818611597.html,/

[附注]手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 少商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解剖]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主治]咽喉舯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手太阴经所出为"井". 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解剖]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https://www.360docs.net/doc/b818611597.html,/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五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操作]直刺0.5~1寸; [附注]手阳明经所过为"原";《神应经》:孕妇不宜针。 别名:虎口。 曲池 [定位]曲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踝连线的中点; [解剖]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桡侧;有桡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瘰疬,隐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 [操作]直刺1~1.5寸。[附注]手阳明所入为"合" 肩禺 [定位]肩峰锻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肩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中。 [解剖]有旋肱后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腋神经。 [主治]肩臂挛痛不遂,隐疹,瘰疬。 https://www.360docs.net/doc/b818611597.html,/

经络及作用

经络的作用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联络脏腑、沟通表里 《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了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了肢体筋肉皮 肤,加之细小的浮络和孙络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荣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能将其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 器,从而完成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的生理功能。 (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由于经络能“行血气而营阴阳”,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 障作用。 (四)接受刺激,调整虚实 在皮部的腧穴或经脉线上施以针灸、推拿、激光、电脉冲等皆可通过经络内外联系,调整内在脏腑经络的虚实,达到通经 活络、扶正祛邪的作用。 二、经络的病理变化 (一)经络的病候及其机制 当经络的生理功能失调时,即会产生一些病理变化。实证由病邪壅阻或气血不畅而致,多见沿经脉所过处发生的肿痛,即“血伤为肿”,“不通则痛”,如手阳明经病的齿痛,上肢外侧前肿痛;虚证多为经气虚陷,气血不足而成,往往局部会出现不仁、不用等痿废现象,即气血不能荣于经脉,如痿废,大指次指不用等。 十二经脉中的经气变动失常往往还能循以厥逆而上出现“厥”证,如《灵枢·经脉》记载的“臂厥”、“踝厥”、“珮厥”、“阳厥”、 “骨厥” 等。 十二经脉中的经气衰竭时,经脉所联系的器官功能也必然呈现衰竭。如《灵枢·经脉》所载“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说明了当经络功能失常时,则循行所过之处与其所联器官即会出现 病理变化。 三、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由于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通道,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病邪可由皮部→络脉→经脉→脏腑传变。它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故临床某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常在经络循行通路上会出现明显的压痛、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相应的部位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电阻等的变化。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等,可推断疾病的病 理变化。 (二)指导临床辨证归经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及所属络的脏腑,故根据体表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可推断疾病所在的经脉。如头痛一证,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项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督脉、足厥阴经有关。临床上亦可根据所出现的证候,结合其所联系的脏俯,进行辨证归经。如咳嗽、鼻流清涕、胸闷、或胸外上方上肢内侧前缘疼痛等,与手太阴肺经有关;脘腹胀满、胁肋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吞酸等,与足阳明胃经和足厥阴肝经有 关。 (三)指导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是通过针刺和艾灸等刺激体表腧穴,以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通常以循经取穴为主,局部取穴和远部取穴相结合。如《四总穴歌》所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经取穴的典范。由于经络、脏腑与皮部有密切联系,故经络、脏腑的疾患可以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或皮内埋针进行治

常用穴位定位 (1)

上肢腧穴: 1尺泽Chǐz?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配伍】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主治】配太渊,经渠治咳嗽,气喘;配孔最治咳血,潮热;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刺灸】直刺0.8一1.2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Kǒngzuì 【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 7寸处。 【配伍】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 【主治】配肺俞尺泽治咳嗽,气喘;配鱼际治咳血。【刺灸】直刺0.5一l寸。 3 列缺Lìeqūe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配伍】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主治】配合谷治伤风头痛项强; 配肺俞治咳嗽气喘。 【刺灸】向上斜刺0.3—0.5寸。 4 .少商Shàoshāng 【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配伍】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 【主治】三棱针点刺出血,配合谷治咽喉肿痛;配中冲治昏迷,发热。 【刺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 神门 Sh?nm?n 【定位】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病,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 【配伍】配内关、心俞治心痛;配内关、三阳交治健忘、失眠。 【刺灸】直刺0.3—0。5寸。 6.合谷 【定位】手背部第2掌骨桡侧缘的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鼻炎、鼻窦炎、牙痛、咽喉肿痛、牙关紧闭、面部肿痛、口眼歪邪、半身不遂、腮腺炎、手指痉挛、臂痛、恶寒、发热、无汗、多汗、咳嗽、胃痛、腹痛、便秘、痢疾、闭经、滞产、小儿惊风、荨麻疹、疥疮、高血压、昏厥。 7曲池 【定位】屈时,在肘横纹桡侧端稍外方凹陷中。【主治】发热性病证、高热、咽喉肿痛、颈淋巴结核、牙痛、目赤肿痛、丹毒、荨麻疹、风疹、湿疹、高血压、上肢麻木、半身不遂、肘关节疼痛、便秘、月经不调、腹痛、呕吐腹泻、痢疾。 8.曲泽 [定位] 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主治] 心痛,善惊,心悸,胃疼,呕吐,转筋,热病,烦躁,肘臂痛,上肢颤动,咳嗽。 [配伍] 配神门、鱼际治呕血;配内关、大陵治心胸痛;配大陵、心俞、厥阴俞治心悸、心痛;配少商、尺泽、曲池治疗肘臂挛急、肩臂痛。[刺灸法] 直刺0.8~1寸,或者用三棱针刺血;可灸。 9.内关Naiguān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 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证,郁证,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配伍] 配公孙治肚痛;配膈俞治胸满支肿;配中脘、足三里治胃脘痛、呕吐、呃逆;配外关、曲池治上肢不遂、手振颤。配患侧悬厘治偏头痛;配建里除胸闷。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10. 外关Wàiguān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颊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胁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颤。 【配伍】配足临泣治颈项强痛、肩背痛;配大椎、曲池治外感热病;配阳陵泉治胁痛。 【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头面部 1.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 【主治】鼻塞、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嗅觉减迟、面神经麻痹、口角歪斜。 2.睛明 [经穴]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上方凹陷处 【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视物不明,近视,夜盲,色盲。 ②胬肉攀睛,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③急性腰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阳蹻五脉之会穴 3.攒竹 [经穴] 【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①眉棱骨痛,目视不明,目赤肿痛。 ②呃逆。③腰痛。④膈肌痉挛。 4.丝竹空Sīzúkōng 【定位】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眼睑跳动,齿痛,癫痫。 【配伍】配丝竹空止牙痛。 【刺灸】平刺0.5-1寸。不宜灸。 5.风池Fēngchí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 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 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 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 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 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 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 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对 应“大椎”) 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对应“肺俞”) 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对应“膈俞”) 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对应“大 肠俞”、“腰阳关”) 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 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对应“次髎”)

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对应“膻中”) 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 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腧穴的治疗规律按照传统的描述是“经络所通,腧穴所在,脏腑所属,主治所及。”“经络所通”是指穴位主治会涉及到所在经脉循行的不同部位,也就是归经作用;“腧穴所在”是指其能治疗穴位所在位置附近的病症,也就是局部作用;“脏腑所属”是指穴位治疗所在经脉对应的脏腑的病症,比如肺经的穴位治疗肺系病症,也就是脏腑作用。从这几方面入手,再看一个穴位的主治,或许就不是那么纷乱无序了。 腧穴的主治规律基本可以被下面五点涵盖。这里要注意实践技能考试和笔试的区别:实践考试基

人体十二条经络各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精)

人体十二条经络各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 各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 ------------------- 肺经: 天府:鼻尖触手臂处。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补肾。治高血压、哮喘。 孔最:腕横纹上七寸。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对感冒汗不出可起到发汗的作用。治急性咳鏉、急性咽喉痛 列缺:合谷相对食指下的凹陷处。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头项寻列缺 经渠:铙骨头叫铙骨茎突,顶着它往外推。治疗咳鏉的要穴,不管是虚寒引起的还是肺热引起的。 太渊:用大指关节往下咯它,或者来回挫搓。(在大拇指下)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脉之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鱼际:治疗咳鏉,喘促,心中烦热,小儿疳积。 少商:大拇指甲外侧,治疗咽喉痛的要穴,用三棱针轻轻点刺挤出一滴血来,就会感到嗓子轻松了。 大肠经: 功效:1.有效防止皮肤病,刮痧大肠经可治痘疹和湿疹。 2.可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火气去掉。 3.有很强的通便效果。推二、三间到商阳通便。 商阳:食指指甲内侧,调节便秘,要用指甲掐它。 合谷: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温溜:在合谷之上。有补阳气的作用,体质虚寒的人可以艾灸。也可用刮痧法泄火。按揉此穴可治痘初起。

曲池:曲手臂时肘横纹的端点处。降血压,治皮肤病,通便。是一个排毒的穴位,要经常柔一揉。 肩隃:手臂伸直肩膀凹陷处。是人体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位,防止进风寒,睡觉时穿上短袖。 迎香:鼻翼旁。通鼻窍的功效,治鼻炎,闻不到气味,鼻出血。经常按摩点揉。 胃经: 功效:胃为后天之本, 四白:在眼袋下。治眼袋,黑眼圈,给眼供血。敲打胃经可美容。 天枢:肚脐旁开两寸,治疗大肠功能不好,腹泻便秘双向调节。 梁丘:膝盖上两寸最敏感的位置。点按治急性胃痛。 足三里: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是一个非常好的强壮穴,长寿穴。治疗慢性胃痛,增强免疫力,补益人体虚弱。也是一个胃肠的消气穴。 小贴士:肠胃先揉左腿,肝胆经先从右边揉。 上巨墟:足三里下三横指。治疗大肠疾患。 下巨墟:再往下三横指。治疗小肠疾患,小腹痛。 丰隆:外踝尖上八寸旁开一指。注意不要找到胆经上了。去除高血脂,去痰湿。 脾经: 功效:脾主运化,帮助胃吸收消化。脾主统血 隐白:大脚趾内侧,通常用艾灸的方法。治疗肺气不足,鼻出血月经不调,痛经。有止血的疗效。 太白:大脚趾往上贴着骨头揉。通过脾来补肺,健脾的功能相当于山药薏米粥。要经常揉。 公孙:用大姆指从太白穴往上捋,有个磕头。促进肠子蠕动,对治疗消化不良,肚胀效果非常明显。沿小腿内侧揉脾经可治疗痛风。 血海:掌心扶着人的膝盖大拇指的位置,找一个敏感的痛点点按,可治疗出血症,血瘀症,贫血。缓解脾胃不调。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纵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急性腰椎痛 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 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 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 4.急性结膜炎 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 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两侧穴位都要针刺。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6.晕车晕机 穴位:安眠1,位于翳风合翳明穴中点胸锁乳突肌内,乳突下缘,翳风后1寸。安眠2,位于风池和翳明穴中点。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轻轻捻转插入,只刺一侧穴位。

60个常用穴位的定位、主治、操作手法及注意事项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操作:向上斜刺正0.5~0.8寸。 3.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4.商阳井穴 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操作:直刺0.5~1寸。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直刺 0.8~1.2寸。 7.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操作:直刺0.5~1寸。 8.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操作:略向内上方刺或平刺0.3~0.5寸。 10.四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润动,头痛,眩晕,口眼歪斜,面肌痉挛。操作:直刺0.3~0.5寸。 11.地仓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眼歪斜,齿痛,流涎,三叉神经痛。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常用穴位的名称

常用穴位的名称、体位 1、百会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边线的交点处。采用坐位和卧位取穴均可。[效能]开窍宁神,平肝熄风,升阳固脱。 [主治]头痛、眩晕、高血压、脱肛等。 2、太阳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l寸凹陷处。采用坐位或卧位取穴均可。[效能]疏风止痛、消热明目。 [主治]头痛、偏头痛、眼疾、面瘫。 3、风池 [位置]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与乳突平齐。 [效能]疏风解热,止痛明目。 [主治]感冒、头痛、头晕、项强颈痛,眼疾,高血压病。 4.膻中 [位置]两乳之间,胸骨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 [效能]调气降逆,宽胸利膈。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胸痛、肋间神经痛、冠心病。 5.中脘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 [效能]调胃理气,化湿降逆。 [主治]胃痛、胃溃汤、慢性胃炎、呕吐、呃逆等。 6.天枢 [位置]腹部,肚脐旁开2寸。 [效能]疏调肠腑,理气消滞。 [主治]急慢性胃炎、肠炎、痢疾、便秘等。 7 .气海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下1. 5寸。

[效能]调气机,补虚强身。 [主治]腹胀、腹痛、气虚体弱。 8.关元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下3寸。 [效能]腹痛,腹泻,痢疾,尿路感染,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 9.大椎 [位置]在背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之间正中处。 [效能]解表通阳,清热宁神。 [主治]发热,中暑,疟疾,精神分裂症,呼吸道疾病,颈背部疼痛。10.肩井 [位置]肩背,大椎穴与肩峰边线的1/2处。 [主治]肩背部疼痛,中风等。 11.风门 [位置]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效能]宣肺,疏风,调气。 [主治]感冒,呼吸道感染,肩背部疼痛。 12.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效能]调肺理气,退热。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自汗,盗汗,背痛等症。 13.心俞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效能]宁心安神,理血调气。 [主治]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冠心病,心跳过度,精神分裂症,痛痛等症。14.肝俞 [位置]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效能]利肝胆,清湿热,调气机,明目。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 ?急性腰椎痛 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 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 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 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进针3/4 寸, 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 4?急性结膜炎 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 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 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两侧穴位都要针刺。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6.晕车晕机 穴位:安眠1,位于翳风合翳明穴中点胸锁乳突肌内,乳突下缘,翳风后1寸。安眠2,位于风池和翳明穴中点。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轻轻捻转插入,只刺一侧穴位。

经络与穴位

经络与穴位(头部) 一、横纹外端筋络和穴位的概念 1.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其内联脏腑,外通全身 体表,在体表分布有许多腧穴。 经脉贯通身体的上下,沟通身体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呈干状分布。络 脉是别出的分支,比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呈网状分布。经络沟 通了脏腑与体表,把人体各部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运行气血,协调各部 功能,保持相对平衡。 2.腧穴的概念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通达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脏腑和经络功能在体表的特 定反应点。它与身体内部的组织、器官有一定联系。 ※平时做穴位按摩可以调整气血,起到保健防病、美容养颜的作用。 二、头部的经络与穴位 1.头部的经络头部的经络主要有以下几条: (1)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在头部的循行分布为:从鼻旁迎香穴开始,向上到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沿鼻旁向下进入上齿龈,回出来,环绕口唇,沿下颌 后下方,过耳前,沿发际至前额。 (2)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在面部循行为: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通过面颊,进入 下齿龈,出来挟口旁,交会人中部,至对侧鼻旁。 (3)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在头部循行为:起于目内角,上过额部,交会于巅顶, 从巅顶入里络脑,回出而更下行颈部。 (4)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在面部的循行为:沿颈部上面颊,至眼外角,转入耳内。(5)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在头部的循行为:起于眼外角,上行到头角,下至耳后, 沿颈至肩。其支脉从耳后入耳内,出走耳前,至眼外角后方。 (6)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在头面部循行为:由颈部连耳后,直上耳上角,以屈下 颊至颧。支脉从耳后入中耳,出耳前至外眼角。 (7)督脉督脉在头部循行为:由项部沿头部正中线上行巅顶,经额、鼻下行, 止于上唇系带与齿龈相交处。 (8)任脉任脉在面部循行为:沿头部前正中线,由咽喉上行,到下颏承浆穴。 ※做头部的循经按摩,可以疏通气血,调节相关脏器的功能,使皮肤细腻滑润。按摩胃经、大肠穴位可以消除粉刺、痤疮。按摩胆经穴位有消斑作用。按摩膀胱经、三焦经穴位可以消除水肿。 2.头部的穴位 (1)太阳穴 定位:外眼角后1寸凹陷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分布有三叉神经和面神经。 归经:经外奇穴。 主治:头痛、眼病。 (2)印堂穴 定位:两眉头连续的中点。

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 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 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 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 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

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 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 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 可摸到的显著突起.(对应“大椎") 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 突。(对应“肺俞") 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 7肋间隙。(对应“膈俞”) 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对应“大肠俞”、“腰阳关") 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对应“次髎”) 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对应“膻中”) 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 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感谢聆听 手三阴经本经特点二经相同三经相同

经络所属穴位定位及功效

1手太阴肺经所属穴位 名称:中府 位置:在胸前壁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现代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肺结核 名称:云门 位置:在胸前壁上方,肩胛骨缘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哮喘、肩周炎、胸中烦满、四肢热或四肢阙冷 名称:尺泽 位置: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肺炎,支气管炎,胸膜炎,丹毒,扁桃体炎咳喘,吐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痛 名称:列缺 位置:在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侧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主治:荨麻疹,面神经麻痹,腕关节炎,头痛,咳嗽,咽肿,半身不遂,口噤,风疹,尿血,颈项强痛 名称:太渊 位置: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支气管炎,百日咳,流行性感冒,哮喘,肺结核,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名称:少商 位置: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主治:扁桃体炎,腮腺炎,感冒,肺炎,小儿消化不良,精神分裂症,发热 2手阳明大肠经 名称:商阳 位置:在食指桡侧,距指甲角约0.1寸处 主治:急性扁桃体炎,脑血管意外,哮喘,视神经萎缩,热病无汗,耳聋,耳鸣,牙痛, 名称:合谷 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之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感冒,五官疾病,面神经麻痹,神经麻痹,精神衰弱,疟疾,疥疮 名称:阳溪 位置: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上翘时,当拇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眼、耳疾患,小儿消化不良,扁桃体炎 名称:手三里 位置: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主治:肠胃溃疡病,腹泻,消化不良,颈淋巴结核,半身不遂 名称:曲池

位置: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高血压,偏瘫,麻疹,贫血,过敏性疾病,甲状腺肿大,皮肤病 名称:臂臑 位置:在臂外侧曲池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 主治:上肢瘫痪,眼病,颈淋巴结结核 名称:肩髃 位置: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偏瘫,高血压,肩周炎,瘟疹,甲状腺肿大 3足大阴脾经 名称:隐白 位置:足拇趾内侧,距趾甲角0.1寸处 主治: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精神病 名称:三阴交 位置: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主治:泌尿、生殖及消化系统疾患,偏瘫,神经衰弱,神经性皮炎,湿疹,荨麻疹 名称:地机 位置: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主治:生殖系统疾病,疝,痔病 名称:阴陵泉 位置: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腹水水肿,尿路感染,肾炎,脚气,肠炎,痢疾,性功能障碍 名称:血海 位置: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主治:妇科疾患,荨麻疹,皮肤瘙痒,神经性皮炎,贫血名称:冲门 位置:在腹股沟外侧,距趾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骼外动脉搏动的外侧 主治:尿潴留,妊娠期痫症,子宫内膜炎,睾丸炎 4足阳明胃经 名称:髀关 位置:在大腿前面,当骼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屁股时平会阴,巨缝匠肌外侧凹陷中 主治:腹股沟淋巴结炎,膝关节炎,下肢瘫痪麻痹 名称:伏兔 位置:在大腿前面,当骼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主治:下肢瘫痪,麻痹,膝关节炎,荨麻疹,脚气病

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作者:————————————————————————————————日期:

12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归经 1.尺泽合穴 2.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 3.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归经:手太阴肺经 4.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5.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6.(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7.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 归经:手太阴肺经 8.少商井穴 9.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 10.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 归经:手太阴肺经 11.商阳井穴 12.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13.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14.合谷原穴 15.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16.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 直刺0.8~1.2寸。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7.曲池合穴 8.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9.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 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10.肩髃 11.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 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12.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10.四白

关于各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

关于各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 肺经: 天府:鼻尖触手臂处。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补肾。治高血压、哮喘。 孔最:腕横纹上七寸。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对感冒汗不岀可起到发汗的作用。治急性咳嗽、急性咽喉痛 列缺:合谷相对食指下的凹陷处。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头项寻列缺 经渠:铳件头叫铳卄茎突,顶着它往外推。治疗咳嗽的要穴,不管是虚寒引起的还是肺热引起的。 太渊:用大指关节往下咯它,或者来回挫搓。(在大拇指下)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脉之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鱼际:治疗咳嗽,喘促,心中烦热,小儿疳积。 少商:大拇指甲外侧,治疗咽喉痛的要穴,用三棱针轻轻点刺挤岀一滴血来,就会感到嗓子轻松了。 大肠经: 功效:1?有效防止皮肤病,刮痂大肠经可治痘疹和湿疹。 2.可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火气去掉。 3?有很强的通便效果。推二、三间到商阳通便。 商阳:食指指甲内侧,调节便秘,要用指甲掐它。 合谷: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温溜:在合谷之上。有补阳气的作用,体质虚寒的人可以艾灸。也可用刮痂法泄火。按揉此穴可治痘初起。 曲池:曲手臂时肘横纹的端点处。降血压,治皮肤病,通便。是一个排毒的穴位,要经常揉一揉。 肩喻:手肾伸宜肩膀凹陷处。是人体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位,防止进风寒,睡觉时穿上短袖。 迎香:杲翼旁。通鼻窍的功效,治杲炎,闻不到气味,凍岀血。经常按摩点揉。 胃经:胃为后天之本, 四白:在眼袋下。治眼袋,黑眼圈,给眼供血。敲打胃经可美容。 天枢:肚脐旁开两寸,治疗大肠功能不好,腹泻便秘双向调肖。 梁丘:膝盖上两寸最敏感的位程。点按治急性胃痛。 足三里: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是一个非常好的强壮穴,长寿穴。治疗慢性胃痛,增强免疫力,补益人体虚弱。也是一个胃肠的消气穴。 小贴士:肠胃先揉左腿,肝胆经先从右边揉。 上巨墟:足三里下三横指。治疗大肠疾患。 下巨墟:再往下三横指。治疗小肠疾患,小腹痛。 丰隆:外踝尖上八寸旁开一指。注意不要找到胆经上了。去除髙血脂,去痰湿。 脾经:脾主运化,帮助胃吸收消化。脾主统血

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经典66个穴位定位及主治 一、手太阴肺经 1.鱼际(Yújì)荥穴 【定位】第1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咳血;②咽干,咽喉肿痛,失音;③小儿疳积 2.太渊(Tàiyuān)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定位】在掌后腕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无脉症;③腕臂痛。 3.列缺(Lìeqūe)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疾患 4.尺泽(Chizé)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等肺疾;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少商: 简便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或侧掌,微握掌,拇指上翘,手拇指爪甲桡侧缘和基底部各作一线,相交处取穴。 功效:清肺利咽,开窍醒神。 主治病证:咽喉肿痛、咳嗽、气喘、鼻衄;发热、中暑呕吐、心下满;中风昏迷、癫狂、小儿惊风;手指麻木。 二、手阳明大肠经 5.合谷(Hégǔ,)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又名虎口。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诸痛症;③热病,无汗,多汗;④经闭,滞产。 6.曲池(Qūchí)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②热病,高血压,癫狂;③腹痛,吐泻;④五官疼痛;⑤瘾疹,湿疹,瘰疬 7.肩髃(Jiānyú)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