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质课教学设计_0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了中华文明,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影响、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培养学生从提供的丰富图文、视频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展示学生图史互证的研究方法。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丝绸之路是一条文明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故事,感悟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丝绸之路开通的过程及作用

难点: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2011版课标)。

四、教学方法

图史互证、问题引领、思维导图、故事情境

五、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历史学科比较新奇,他们容易对历史产生兴趣,而作为初中的起始年级,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是最高的。把握好这两点有利于调动学生情绪。

但是他们对于识图、分析材料、归纳对比这方面的能力较弱,需要老师降低难度,设计一些有趣简易的问题或活动来引导和帮助。

通常他们学完一课之后,对知识点的掌握比较散,老师做好导学案,利于帮助学生理解

本课教学设计四个环节的逻辑关系和本课知识体系。

六、教学策略

1、在课堂上开启小组竞赛游戏模式,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同时给学生配备学习任务

单,帮助他们梳理各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及重要知识点。本课总结时,利用写有本课要点的卡片,让学生动手整理思维导图,形成对本课知识的系统性认知。

2、将历史课与地理课结合起来,帮助他们熟悉丝绸之路线路上的重要地名,同时设置课后

拓展: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物产小百科,锻炼他们写作能力。

3、教学设计中配以丰富的图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识图,培养学生们读史的习惯和分析

史料的能力,以达到图史互证的目的,体现对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4、联系古今,联系时事,把习近平提出的21世纪的“一带一路”带入本课内容,让学生

们觉得历史就在身边。

七、教学过程

教师:新闻中有个词天天出现,(展示一带一路”字样),下面请同学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一带一路”。时长1:12

展示图片:“一带一路”建设的贸易网。

教师:视频中介绍的“一带一路”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那么,古今“丝绸之路”有什么联系呢?

这一浪漫而梦幻的名字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揭秘伟大而又神秘的丝绸之路。

【设计及意图】:介绍“一带一路”,导入“丝绸之路”。古今联系,贴近学生生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学生齐读)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名著《中国》一书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一名。他对丝绸之路的经典定义是:“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指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以及中国与印度,以丝绸之路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线”。这个名称很快得到东西方众多学者的赞同。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教师:请大家将材料一齐读一遍.

教师提问:1、谁第一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名称?

学生回答:李希霍芬

教师介绍:如今,也有人将“丝绸之路”简称为“丝路”。

教师提问:请问,李希霍芬是怎样定义“丝绸之路”的?

教师总结:原来,“丝绸之路”这个浪漫而又梦幻的名字,19世纪70年代才出现。李希霍芬定义的“丝绸之路”的时间是“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这正属于中国两汉时期:西汉、东汉,他认为这是一条连接中国到中亚、中国到印度的贸易交通路线。

【设计及意图】: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师过渡:要了解“丝绸之路”具体经过了哪些地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64页《丝绸之路线路图》。

(1)、教师:请你们,由东向西,在线路图中找出丝绸之路沿线你所熟悉的地名。

学生回答。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复述丝绸之路的主要线路。丝绸之路上的货物,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敦煌,出玉门关或阳关,经西域,越过葱岭,前往中亚、西亚,可到达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可到达大秦(古罗马,今地中海地区)。(边介绍边演示ppt)

(2)、教师:刚才给大家介绍的是陆上丝绸之路,其实还有海上丝绸之路,请大家观察课本65页文字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地图,了解其主要线路。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复述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

教师:汉朝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其中,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更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家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激光笔跟随)

【设计及意图】:培养学生识图能力,通过复述,锻炼他们的口才,巩固对丝绸之路线路的印象。通过老师的介绍,让学生在脑海中对某些地理划分有一定的的概念。

教师过渡: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开通的呢?

教师展示当时世界上几大文明地理图片。

教师介绍及过渡:世界存在着不同的文明,比如说,在这幅图中,由东向西主要是:东亚的古代中国文明、南亚的古代印度文明、中亚、西亚的古代波斯文明、欧洲的古代罗马文明。它们之间充满了交往的渴望。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二、(学生阅读)

论地理,欧洲跟中国遥相睽隔,然而艺术史家和文明史家知道,这地域的悬隔未尝阻隔东西方之间所建立的必不可少的相互接触,跟今天的常情相比,古人大概比我们要坚毅,要大胆。商人、工匠、民间歌手或木偶戏班在某天决定动身起程,就会加入商旅队伍,漫游丝绸之路,穿过草原和沙漠,骑马甚或步行走上数月,甚至数年之久,寻求着工作和赢利的机会…… ----贡布里希(E.H.Gombrich)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二,找一找各文明间最渴望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渴望交往,渴望贸易等。

教师过渡:可是,东西方之间商贸的渴望,为什么会止步不前呢?

(1)、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三:(一个学生朗读)

在西汉之前,通西域的丝绸之路(也有专家说用“通西域的商路”比较适合)已经存在,然而此时的道路大都带有一定的临时性和非贯通性,常因沿途各国和民族的战乱而中断,尤其是以游牧为生的匈奴人常常洗劫途径的使团、商队和贸旅,使得外交、贸易往来常常中断。除此之外,即使是和平时期,也往往由于绵延山川、茫茫戈壁阻隔,加上缺乏驿站提供有效物资保障,实通行艰难。 ----《张骞“凿空”之于丝绸之路贯通的意义》教师提问:原来,东西方的商路存在阻碍。请大家阅读材料三,概括一下,这种阻碍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1、人为原因:战争。

2、自然环境恶劣。

3、交通工具不发达。

(2)、教师提问:根据图示,请你找到阻碍东西方商路的关键地点在哪里?

学生根据地图图示找到答案:西域及河西走廊

教师讲解:当时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严重阻拦了交通线,所以汉朝对西域所知甚少,更别说越过西域,去了解更远的西方。

“西域”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史书中。狭义上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即今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激光笔跟随);而广义的西域则泛指中原地区以西的地方,即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大地区。

【设计及意图】:介绍世界几大文明名字和位置,扩展学生的视野,同时点拨学生,知

道阻碍东西方商路的关键地点是西域和河西走廊,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下一个环节中“张骞通西域之凿空的意义”。

教师过渡:那么东西方商路的阻碍是如何打通的呢?

(1)、教师:下面请观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招贤令与张骞出使西域》,时长1:22

教师提问:汉武帝发布招贤令,想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大家都知道困难重重。最后,是张骞(主动)应募。

学生回答:主动(勇敢,自愿也可以)

展示《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

教师过渡:我们来看看张骞拜别汉武帝出发后发生了什么?他的路途是否顺利?(2)、下面,有请学生讲述张骞通西域的故事。

参考故事版本:

材料四:张骞的故事

大月氏本在祁连山,被匈奴打败后,匈奴单于拿大月氏王的脑袋做酒器,两国应该不共戴天。所以汉武帝就想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后听说大月氏迁到了西域,就派张骞带了100多人出使,这就是通西域的目的。张骞也点儿背,刚一出玉门关就被匈奴俘虏了,因为当时玉门关被匈奴控制着。匈奴让他在那儿娶妻生子,断绝他回中原的念想。不过张骞不辱皇命,不忘故国,十年后有一天看准机会跑了。他还接着找大月氏,最后在今阿富汗阿姆河流域真的找到了大月氏王。月氏王说都哪辈子的事了,我们在这儿很好,不想报仇。

张骞没辙,只好回去复命,路上又被匈奴人逮着,扣了一年多。总结起来,张骞这一趟出使13年,被扣11年,没有完成任务,却了解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西域30国最大的乌孙国人口62万,最小的楼兰1.4万人,这些小国都想跟汉朝往来。于是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与各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教师总结:概括的来说:汉武帝发布招贤令后,张骞主动应募,历经千难万险,最终,不屈不饶的完成了他这个伟大的使命。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了解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他第二次出使西域,与各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在《汉书·张骞传》中,史学家给“张骞出使西域”这件事是这么定位的,请看材料五。

【设计及意图】:锻炼学生口才与胆量,通过故事感受英雄人物的精神。

(1)、学生活动:材料研读:

教师展示材料五、

《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z á o)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候,以为质子外国,

外国由是信之。”

教师解释:这段材料的意思是:然而这种交往是张骞开创的,所以,以后前往西域各国的使者都称博望侯(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以此取信于他们,他们也因此而信任汉朝使者。

教师介绍:史学家用到了一个特别的词:“凿空”。

请问:1、在“凿空”一词中“凿”是什么意思?(可以翻字典)

学生回答:凿:穿孔、挖掘。

教师提问:2、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学生回答:(参考答案:在汉朝,中原和西域之间就好比隔着一堵墙,张骞出使西域,把这堵墙“凿空”了,也就是打通了。)

教师展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打通了河西走廊和西域也就是扫清了东西方商路曾经的阻碍。

教师:请大家将下则材料齐读一遍: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向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

学生朗读。

(2)、教师总结:所以,张骞通西域的意义首先是:

①、张骞通西域,开通了汉朝与西域的贸易通道。

此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标着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教师过渡:后来,东汉时期班超等人经营西域,还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②、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六:(一个学生朗读)

张骞出使西域被誉为“凿空”的行动,开通了中国与亚欧大陆的贸易通道,建立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地中海沿岸的丝绸贸易关系,标志着“丝绸之路”的全线开通,丝绸之路也从此正式成为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东西方的商人们纷纷沿着张骞探出的道路往来贸易,成就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故事》教师提问:请阅读材料六,告诉我张骞通西域的第二层意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②、张骞通西域,开通了中国与亚欧大陆的贸易通道。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设计及意图】:通过丰富的图史,帮助学生理解张骞“凿空”及其意义。

教师过渡:那么,在汉朝,经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进行了怎样的交流?

我们先来看看汉朝与西域的交往。

1、汉朝与西域的交往

(1)、展示天马图片。

教师:下面请大家先欣赏一张照片。你见过吗?

学生回答。

教师展示资料:

材料七:(学生阅读)

张骞从中亚引进优良的马饲料苜蓿和优良马种大宛马,这对加强中国骑兵的作战能力无疑将起到革命性的作用。汉武帝因得到大宛马,兴奋不已,并题诗《西极天马歌》一首,抒发他得到中亚良马的心情。

1969年,甘肃武威雷台出土一匹蹄踏飞燕的铜奔马,堪称“天马”形象的杰出代表作之一。----《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教师过渡:除了良种马,汉朝和西域的的经济文化交流还体现在哪里?请阅读课本。(2)、教师指导学生在课本64页找到:

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

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及多

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教师:原来,我们生活中很多习以为常的东西居然都是源于西域的,非中原所有。

教师过渡:除了汉朝与西域的交往,我们汉帝国与西方三大帝国之间也有交往,现在我各举一例。

请大家仔细观察下图。

教师展示图片:

教师介绍:托勒密王国定都埃及亚历山大城,汉代称“黎靬”。请仔细观察图片,告诉我:黎靬的(模制玻璃器)传入汉朝。

指导学生识图,找到答案:模制玻璃器

如果有人问这是什么意思,教师可介绍:吹制玻璃技术出现后,模制玻璃器慢慢被淘汰。

模为多音字,一读Mú,二读Mó。当读Mú音时,意为①模子:铅~ 铜~

模具:生产上使用的各种模型。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八:(学生阅读)

1955年,在新疆尼雅遗址一处汉末精绝王公贵族墓出土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据考证,这款织锦上的动物和禽鸟图案皆为外来禽兽,除有翼神兽外,还有非洲的狮子、越南的鹦鹉和西亚的鸵鸟。这不仅为帕提亚(安息)有翼神兽影响汉代艺术提供了证据,而且为帕提亚鸵鸟影响汉代艺术提供了新材料。中国不产鸵鸟,这种体型巨大的禽鸟生活在非洲和西亚。

张骞通西域后,西方使者将鸵鸟蛋和鸵鸟作为贡品送到中国,汉代称“大鸟”或“安息雀”。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教师提问:这则材料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回答:有翼神兽,非洲的狮子、越南的鹦鹉和西亚的鸵鸟都是外来禽兽。

教师追问:其中来自于西亚安息的物种是(有翼神兽和鸵鸟)

学生回答:有翼神兽和鸵鸟

教师:考考大家的眼力,请你在图片中找到这四样动物。

备注:织锦中有中文字,从右往左,依次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教师:最后,来看看咱汉朝丝绸的魅力。

教师播放视频:丝绸沟通汉朝和罗马,历时1:38

教师:这段视频正体现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魅力与地位。

【设计及意图】:用考古专家的资料来给本课增加趣味性,让学生知道这种中外文明交流对我们生活真正的影响,贴近生活,贴近事实。

教师延展:两汉之后,丝绸之路还存在吗?

学生回答:存在。

教师展示图片:

3、丝绸之路开通的作用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九:(老师读)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说:“横亘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它实际上是在极其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东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对沿路各国、对我们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等方面的影响既广且深。倘若没有这样一条路,这些国家今天发展的情况究竟如何,我们简直无法想象。”

而今日的丝绸之路,是能源的动脉,繁荣的纽带,友谊的桥梁。

----《丝绸之路的故事》教师提问:阅读材料九,结合今天所学知识,

你认为丝绸之路的开通起到了什么作用?

你总结的结论是根据什么材料得出的?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1、丝绸之路开通前,东西方两大文明之间,交流很少,几乎是隔绝的,双方各自

封闭,独立发展。(见材料二、材料三)

2、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两大文明之间,互通有无,共享人类文明成果,促进了

双方的繁荣与发展。(见材料七、课本64页、材料八,视频:丝绸沟通汉朝与

罗马、材料九、材料十)

小结: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十:(学生阅读)

总的来说:丝绸之路贸易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一直起着“文化运河”的伟大作用。通过它,东西方实现了物质文明的交流,代表东方文明的丝绸、瓷器、茶叶、纸张、铁器、金银器皿、钱币、雕版印刷、火药、农作物等及其生产技术工艺输入西方,极大地推动了中西亚、南亚和欧洲的社会文明。西方的物质文明输入中国,也丰富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如草原民族的羊马牲畜、毛织品、西亚的珊瑚、翡翠、珠宝、琉璃器、各种香药,西域地区的苜蓿、胡荽(音同“虽”,俗叫“香菜”)、葡萄、石榴、胡椒等多种农作物,中亚的酿酒术、印度的制糖法、建筑技术等……----《丝绸之路的故事》教师点题:这里反复强调的一个词是什么?

学生回答:文明

教师:这个“文明”一词如何理解?

现在,我们先将本课中出现的东西方交往情况进行汇总列表看看。

东西方交往汇总列表

小类别的依据可参考材料九。

教师:文明:人类所创造的这些财富的总和。

附(供参考,上课可以不展开):

政治:中原地区的文化制度对西域产生了很大影响,如龟兹王绛宾从中原返回龟兹后,将中原的礼仪制度带回龟兹并加以实施。

艺术: 石窟艺术

宗教:从13世纪到14世纪,在蒙古人统治中国的时期,中国的朝廷上似乎有所有来自西方的各种宗教。(佛教、伊斯兰教等)

----《丝绸之路与宗教传播》,作者:晓炜佛教文化 2003年第1期第16页

教师点题:上述种种可见: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交通之路、商贸之路。

丝绸之路丰富了中华(文明),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结束语:

教师:今天,“一带一路”继续发扬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促进东西方文明走向共同繁荣。

【设计及意图】:从两汉范围扩展到以后的丝绸之路,然后总结本课主题:丝绸之路是一条文明之路。

教师:下面,老师邀请一组同学(4个人)来白板上做游戏。

【思维导图】:设置游戏,让学生整理本课要点。一组学生到白板演示,其余学生在导学案上填写。

【课后拓展】:“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物产小百科”的知识讲座。

举例:

棉花原产印度、非洲,公元1至2世纪,在中国云南的澜沧江流域开始种植。

这一时期传入中国的另一个重要植物品种是菠菜。它是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尼波罗国(今尼泊尔)送给中国的礼物。

----《丝绸之路的故事》教师:请你来说一说:丝绸之路上中外文明交流的例子还有哪些?

【参考资料】:

1、《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作者:林梅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2、《丝绸之路的故事》

徐艳华编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年6月第2版

3、《张骞文化与丝绸之路》

梁中效、王继胜主编三秦出版社2015年11月第1版

4、新闻视频:《一带一路》

5、纪录片《河西走廊》

6、纪录片《 [探宝者]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建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