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语下《汉字真有趣》(第一课时 )教案

五语下《汉字真有趣》(第一课时 )教案
五语下《汉字真有趣》(第一课时 )教案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汉字真有趣(第一课时)

镇北中心小学赵亚楠【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文中重点生词及释义。

2.通过学习,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趣味,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有趣,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主题

1.导语:横竖撇捺有乾坤,一点一画成文章。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汉字,感受汉字的趣味,了解汉字文化。同学们,你们对汉字有什么了解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2.课件呈现汉字介绍,指名读。

3.导语: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更多的了解汉字?好,让我们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吧。

二、阅读材料,感受汉字趣味

(一)出示自学提示:

认真朗读前四则材料,完成以下任务:

1.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并借助资料书理解词意。

2.思考:这些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汉字的有趣?

(二)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交流:

1.检查生字词。

①.课件出示词语。

梁山泊枇杷琵琶外甥门缝箫管

②.课件出示词语及释义。

梁山泊: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梁山县境内。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吴用:是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排名第三。他满腹经纶,通晓文韬武略,足智多谋,常以诸葛亮自比,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

③课件出示成语及释义。

不解其意:不理解其中的含义。

心领神会: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

有言在先:已有话说在头里,指事先打了招呼。

名声在外:指人出名后,名声在外流传,为众人所知。

(指名读→相机指导)

2.学习前四则阅读材料。

导语:这些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汉字的有趣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它们、认真探索吧!

学习《字谜七则》

导语:猜字谜是同学们最喜爱的游戏,请大家默读阅读材料《字谜七则》,看看谁能猜出谜底!(课件出示《字谜七则》)

(1)学生比赛猜七则字谜的谜底,猜对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日、田、立、也、休、斗、默)

(2)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字谜的结构、字谜的分类。

(3)小结。(出示课件,梳理知识)

字谜的分类:①--④是通过语言描述的字谜。

⑤--⑥是通过画面来展示谜面的字谜。

⑦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展现的字谜。

字谜的概念:字谜就是以一个或几个汉字为谜底的谜语。字谜一般由谜面、谜底和谜目这三个部分组成。

学习《门内添“活”字》

导语:上个单元我们阅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认识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和多疑谨慎的曹操。今天这个“阔”字的字谜相传就是曹操创造的,其中还发生过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呢!(课件出示阅读材料《门内添“活”字》)

(1)教师引领学生梳理故事梗概。

(2)问: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是啊!字谜可真有趣啊!一个简单的字谜让曹操的不满也有趣了起来。)

(3)导语:关于曹操的字谜故事还有很多,请看!(课件出示字谜小故事《一口酥》)

①.填一填:杨修笑着说:“吃吧!这是丞相的命令,___________嘛!”

②.指名回答,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学习《有意思的谐音》

导语:这些字谜和由它们产生的奇妙故事,让我们的由衷地赞叹:“汉字真有趣!”汉字还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呢?让我们接着往下学习吧!(课件出示《有意思的谐音》)

(1)生自读,思考:读完后,发现了什么?(每一个歇后语括号里的字和括号外的字读音相同。)

(2)知识补充:这些都是谐音的歇后语。借助同音或近音的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

(3)拓展练习。

①在才艺比赛中,我和去年取得的成绩一样,妈妈说我是___________。

②我们要搬家了,很多东西都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件事你不能反悔,我们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4)导语:像这样有趣的谐音,还有很多呢!(课件出示谐音对联、谐音古诗)

谐音对联:上联:两舟竞渡,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下联: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谐音古诗: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学习《“枇杷”和“琵琶”》

导语:谐音可一定要用好,古时候有人还因为这闹出了笑话呢?(课件出示《“枇杷”和“琵琶”》)

(1)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梗概。

(2)导语引出谐音小故事(观看视频)

三、归纳梳理,总结课堂

四、布置作业

1.熟读文中的阅读材料,牢记《有意思的谐音》。

2.搜集积累更多有趣的汉字现象。

(完整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 章节 (单元) 第一单元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 课题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在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进一步建立代数的思想。 3、在用抽象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具体过程修改补充(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 程是什么吗?(青藏铁路) 2.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 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出示主题图)

XX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 章节 (单元) 第一单元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 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在探索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进一步感悟运算本质。 3、在用抽象文字表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具体过程修改补充(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看到屏幕里的图片,有什么感觉?(出示各种美丽的花朵) (非常漂亮,感觉很香……) 2.是的,花不但是植物繁殖的重要部分,而且还有着很多美好的寓意。 荷花代表着纯洁,牡丹则代表着高贵。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数学的眼光来欣 赏花,看看大家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出示主题图) 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多少枝花? (二)自主探究,乘、除法定义。 1.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 2.学生独立解题

四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七) 教学目标: 1.了解阅读课外书记籍要有选择和如何选择,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 物的方法,培养选择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 2.了解读书要做记号和如何作记号,初步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 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3、了解观察动态事物和静态事物的不同方法和注意点。培养学生留心 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读书作记号的方法。 掌握观察动态、静态事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阅读课外书记籍要有选择和如何选择,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 法,培养选择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 2.了解读书要做记号和如何作记号,初步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培养不动 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中你都养成了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2.俗话说得好: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学习几个好习惯。 二、明确读书有选择 1.过渡:选择了合适的书以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读了,那你知道在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吗?一起进入活动一。 2.小组交流上面两个问题。(板:读书有选择) 3.小组代表展示交流,其他组补充。

三、学会读书作记号 1.过渡:读书时该在哪些地方做记号,要因文因人而异,常用的记号有哪些,我们将在第16课学习这些知识。读书做记号时,除了要注意有正确的读写姿势外,在书上做记号落笔要轻,要保持书页整洁,如果不是自己的书,就不要在上面做记号。 2.小组交流上面两个问题。(板:读书做记号) 3.小组代表展示交流,其他组补充。 检测反馈 1.到书店或图书室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看的书。 2.用学到的读书做记号的方法读一篇文章。 附板书: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七) 读书有选择 读书做记号

人教版语文五下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下第五单元教案 18 将相和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

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感悟体会 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三、角色体验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pep小学四年级英语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课程 (1)

pep小学四年级英语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Unit1ourschool 教学重点:掌握有关学校设施的五个单词,并了解它们的功能。 教学难点:单词library中辅音连缀的发音。 教具准备: .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声音、图片等媒体素材。 2.教师准备一幅本单元的校园分布图。 3.教师准备本课时的五张单词卡。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教师播放学过的歌谣(第三册第五页的“workAndPlay”),让学生跟随声音说唱。

2.播放第三册第一单元Let’slearnA,回顾句型:“what’sintheclassroom?Aboard,twolights,manydesksandchairs.”自然过度到学习学校各课室的名称。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教师指着教室问学生:?what’sintheclassroom?学生做出相应的回答。教师接着问:Howmanyclassroomsarethereinourschool? Doyoulikeourschool?whatelsecanyouseeintheschool?Look!Thisi samapofourschool. 2.播放本课的声音Let’slearnA,教读生词。教师可引入句型“It’sonthefirstfloor.,为下一课时进一步学习序数词做铺垫。通过教师领读和听音跟读,让学生掌握本课时五个生词的正确读音。在练习library的发音时,可复习已学过的含辅音连缀的单词,如ice-cream,brother,friend,hungry。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1.小组比赛。教师出示一张词卡,如garden,组内学生依次说出与该词有关的其它单词,如:flowers,red,colour,trees等,这样既复习了学过的单词,也为继续学习Let’sdo打下基础。 2.看Let’sdo的图片(没有文字),让学生仔细看动作,然后跟着声音做动作。播放声音,教师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动作。然后分组进行练习,采用组与组竞赛的方式,可以是做动作猜句子并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难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 第一课时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一读,好吗?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一些,渲染一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三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句“无处寻”读得慢而稳一点,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2.学学老师,自己再读读诗歌。 3.讲诗歌,读诗歌。 (1)“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描写了什么?(篱: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阴:树荫。描写景象: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一直伸向远方,树枝上新生出的绿叶还没有形成树荫。) 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吗? 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写了什么?(描写景象: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那蝴蝶飞入金黄的油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女生带着刚才的感受再来读这两句。 你们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感觉非常有趣) 4.思考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对乡村美景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5.集体朗诵,读出古诗的趣味。 6.谁愿意把整首诗背给大家听? (1)1分钟背诵记忆古诗。 (2)填空式背诵。 (3)全诗背诵,背诵比赛。 7.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四、关注细节,拓展延伸。 1.回想整首诗,小朋友在干什么?(捉蝴蝶) 你愿意来表演一下小朋友捉蝴蝶的情景吗?大家仔细看,评一评谁是“最佳小演员”。 2.依次请几位学生表演“捉蝴蝶”。(预设:分别表演“走”着追蝴蝶和“跑”着追蝴蝶。) 3.我们再来看诗句中写的是“急走追黄蝶”,表演时到底是应该“走”着追还是“跑”着追?(学生讨论)我们来看看古代汉语词典中“走”的意思。(走:跑,疾行。) 4.现在,你觉得刚才哪位同学可以被评为“最佳小演员”呢?说说你的理由。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 卢沟桥的狮子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由学生根据课下查找的资料对“卢沟桥”进行简要的介绍。 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卢沟桥”。它始建于1189年,桥的总长265米,有241根望柱。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而驰名中外。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它更因抗日战争由此开始,而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这座桥就是卢沟桥(板书课题) 二、观察第一幅图画 1、仔细看图,桥上都有哪些景物? 2、把你看到的景物按一定顺序说一段话。 3、谈一谈你对卢沟桥的印象。 三、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填空。 (1)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

(2)文章先向我们介绍了 __,接着讲了,最后讲了。 2、完成思考题及填空后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后明确: (1)本文主要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的形态。 (2)文章先向我们介绍了卢沟桥的特点——狮子多,接着讲卢沟桥上的狮子姿态万千,最后讲卢沟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4、按叙述顺序进行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意思 第一段:(1)介绍了卢沟桥的特点。 第二段:(2—3)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第三段:(4)卢沟桥是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5、认识歇后语 出示:“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1)歇后语分为前后两部分,仔细观察,看看这两部分有什么关系? (前一部分像谜语的谜面,后一部分像是谜语的谜底。后一部分是为了解释说明前一部分) (2)你还能说出几个歇后语吗? (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四、朗读课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2020年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作者:米兰花香

第五单元 13 人物描写一组 【教学目标】 1.认识“墩、搂”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监”,会写“跤、搂”等15个字,会写“摔跤、欺负”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句子感受小嘎子、祥子、严监生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内容为文学、影视作品中的经典人物,让学生说出其名字和最显著的特征。 (在灿烂的文学宝库里,作家们用他们神奇的妙笔,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顾全大局的蔺相如,知错能改的廉颇,勇武过人的武松……) 在作家的笔下,这些人物特点鲜明,让我们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2.出示课题“人物描写一组”。 3.导入新课。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走进一组新的课文,继续认识和亲近作家们所塑造的那些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感受这些人物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嘎(gǎ)、腮(sāi)、欺负(fu)、脚腕(wàn)。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鞭、扳、腕、疤、喉、咙”,并在黑板上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回答问题:《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的主人公分别是谁?各选自哪部作品?作者又是谁? (1)《摔跤》的主人公是小嘎子和小胖墩儿,选自《小兵张嘎》,作者是徐光耀。 (2)《他像一棵挺脱的树》的主人公是人力车夫祥子,选自《骆驼祥子》,作者是老舍。 (3)《两茎灯草》的主人公是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是吴敬梓。 四、小组探究。 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觉得有趣的段落,分小组进行表演。在表演前先分组朗读,熟悉课文。选部分学生作为演员,剩余的学生作为导演。导演说戏,演员演戏,老师评戏。分别指出生动之处、不足之处,让学生自主讨论,自主学习。(指出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人物性格的多样性。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对人物评价和对人物言行的感受。 举例说说课文中分别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说说对课文中的人物的评价和对人物言行的感受。(让学生充分发言) (1)人物的评价,如小嘎子很机灵,祥子很健壮,严监生很吝啬…… (2)人物言行的感受,如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的动作在文中反复出现,充分说明了严监生的吝啬…… 2.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等) 3.《摔跤》中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的句子有哪些?分别是哪种描写方法? (1)语言、动作描写:“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表达效果:体现出小胖墩儿的胸有成竹。 (2)心理描写: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 表达效果:“沉不住气”表现出小嘎子对长时间不能取胜的不耐烦,这种急躁的心理预示着他的失败。 4.《他是一棵挺脱的树》中描写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四年级下册英语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重点学习学校科室及功能室的名称、分布和例外的功能。要求学生能够听说认读这些课室的单词,说出每个科室的例外功用,并简单介绍学校校舍的分布情况。重点学习的句型是:This is…….. Thatis………. Is this…….? .Is that…….? Yes,it is ./No, it isn’t.同时渗透了序数词的运用以及字母组合er在单词中的最基本的发音。 2、单元教学重点:掌握学校中的一些功能室。例如: playground,garden,teacher’s office, library, canteen, art room, computer room, washroom,musicroom,gym,andTVroom.掌握句型This/Thatisthe…及 Isthis/thatthe…? Yes,it is./No, it isn’t.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 3、单元教学难点:字母组合er在单词中的发音;序数词和基数词的区分及如何正确使用序数词。 二、单元教学目标:认读PartAandPartB中的单词;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Let’stalk中的严重句型This/Thatisthe(a)…Isthis/thatthe(a)…?Yes,itis. No, it isn’t. 三、单元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图片、声音、课件,以及本单元的单词卡。 2、准备一些教师的照片或图片。 3、教师准备录音机及录音带。 四、单元教学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通过请学生复述老师的话或是复述同学的回答,让学生对老师和同学的发言引起注意,让学生意识到要仔细听别人的说话。 2、对于学习还可以,但是不愿或害怕发言的学生,课堂中教师主动请他们表达其意见,培养他们优良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由四篇课文组成。《观潮》选自《喜看今日钱塘潮》,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雅鲁藏布大峡谷》,作者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证明它的大,还用了好多优美的语言文字写出了它的神奇美丽;《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火烧云》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描写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火烧云图景。 这些课文虽然都是描写自然景观,但描写的方法却不一样,各有特色。每篇课文都是经典之作。 选编的4篇课文以具体、形象的语言分别描写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南国风光“鸟的天堂”,以及绚丽的火烧云。除了4篇课文以外,还安排了很多与专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整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语文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组的27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 2、积累课文中的精彩语段。重点背诵《观潮》 3、4自然段;《鸟的天堂》第七、 八、十二、十三自然段,其它部分熟读;《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

3、培养学生描写景物的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自然的景物。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 2、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热爱大自然。 三、学习重点 1、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https://www.360docs.net/doc/b95637811.html,]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能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各篇课文联系更紧密。 2、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用一篇课文学会的方法自己学习相关的课文,举一反三,学习更灵活,兴趣更强。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背诵 4、强化口语表达和写作实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言语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对口语交际、习作等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听说写的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四、学习难点 1、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https://www.360docs.net/doc/b95637811.html,]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能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各篇课文联系更紧密。 2、强化口语表达和写作实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言语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对口语交际、习作等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听说写的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五、教学准备 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景物图片生字卡片背景资料

(完整版)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本单元以“可贵的亲情和友情”为专题,本单元的每项学习内容和活动,都将围绕该专题展开,以不同的层次、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方 法表现、诠释、实践这个专题,让学生能够多方面、多层次、多途径地 感受这份人间真情。 单元课文围绕“爱与真情”,配以综合性实践活动,并将该活动穿插于单 教材元教学之中:在第一篇课文后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任务,体会、寻找父 分析母对自己的爱;第三篇课文后给予综合性学习的提示:怎样回报父母的爱;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 、“习作”、“展示台”都是围绕这一活动 展开的。可以说,课文的学习为“综合性学习”引路导航,“口语交际”、 “展示台”让“综合性学习”活动实景再现,“习作”则是“综合性学习” 后的真情实感的表露。 一、知识与技能 1. 认识25 个生字,会写42 个字,正确读写41 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单元 二、过程与方法 教学 2. 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积累词汇。 目标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感受人间真情,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单元训练重难点 重点难点 认识25 个生字,会写42 个字,正确读写41 个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感受人间真情,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打开和学生交流的窗口,引导学生关注文中主人公的情感。让学生自己寻找身边的友情和亲情。 单元17、《可贵的沉默》 3 课时《语文园地五》 2 课时课时18、《她是我的朋友》 2 课时

安排19、《七颗钻石》 20、《妈妈的账单》3 课时 1 课时《口语交际. 习作五》 3 课时 课题17、《可贵的沉默》主备人杨霞 授课班级三年级授课人授课时间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习本课生字词。 2. 流利地朗读课文。 3. 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1. 抓重点语句,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感受其情感. 。 2. 结合课文插图,根据生活经验想像课文描述的场景,让学 生从孩子们的语言、神态、动作中体会他们的心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学会关心别人。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应该回报父母的爱。 教学准备课件音乐《感恩的心》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四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单元备课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课标解读 1.数的运算:四则运算的含义 数(自然数)是刻画一个集合中事物数量信息的符号,运算(整数四则运算)是刻画多个集合中事物数量信息之间关系的符号(组合)。从数学发展的逻辑体系来看,加法运算是四则运算的基础,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加法的定义:对于规定运算表示在的后面增加个的序数,如果这个序数为,那么,称为与的和。求和的运算叫做加法,记作:。显然,加法运算满足封闭性、交换律、结合律。 乘法的定义:乘法在本质上是一类特殊的加法,乘法是数自相加的缩写。一般地,对于

自然数,规定乘法运算表示个相加。显然,乘法运算满足封闭性、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减法的定义: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减法是通过加法来定义的。由于减法将出现负整数,因此,运算的集合需要从自然数集合()扩展到整数集合)。整数集合包含正整数、0、负整数。对于,如果,则称为减的差,求差的运算叫做减法,记作:。显然,整数集对于减法运算是封闭的,而且,存在着“相反数”与“单位元”,使得,。 除法的定义: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除法是通过乘法来定义的。由于除法将出现分数,因此,运算的集合需要从整数集合()扩展到有理数集合()。对于,如 果,则称为与的商,求商的运算叫做除法,记作:(=)。显然,有理数集对于除法运算是封闭的,而且,存在着“相反数”与“单位元”,使得,。 2.数的运算 数的运算内容贯串于整个一、二学段,是这两个学段比较重要、占用学习时间最多的内容。对于数的运算首先要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运算,这达到不同目的,决定了选择不同的运算方式和不同的精度要求。美国数学教师学会(NCTM)1989年编写的《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中对计算问题有一段论述,反映对运算的观念(见下图),从中可以受到一些启示。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教案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备课 大数的认识 城南镇中心学校 贾素清 联系电话:5163741

起止页码:19——34页 教学目标: 1、知道数产生的历史,认识自然数。 2、认识亿级的数,掌握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以及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3、使学生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会将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将非整亿的数写成用“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4、能对照数位顺序表,读出亿以上的数。 5、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计算工具,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了解算盘的计数方法,认识计算器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计算器的简单使用;了解计算机在高科技领域的应用,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工具。 6、让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四则基本运算。让学生在认识计算器工具的基础上能正确地进行操作。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数的产生和发展;自然数的概念。 2、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会将整亿的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将非整亿的数写成用“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教材内容及编排特点: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万以内的数,能正确读、写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教学认识亿以内的数。通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大数,认识亿以内的数,会读、写亿以内的数和整万、整亿的数,感受这些大数的实际意义。了解十进制记数法,会用“万”“亿”作单位表示大数。认识近

似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认识常用的计算工具,用计算器计算,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运用认识的数进行简单的交流。 教材在编写上具有以下特点: 1、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产生学习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注意更多地选取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产生学习的需要。教材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具体数据,这些真实的数据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大数目能准确表达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另一方面能增强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活泼。教学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收集报纸、杂志、网络上的大数,充实学习内容,增强对大数的感受。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主探索。 把认识整亿的数和用“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结合起来,穿插介绍十进制记数法。认识整亿的数教材着重引导学生把已有的认数经验迁移过来,帮助学生通过推理认识亿级的记数单位,并结合记数单位学习读数和写数。在认识整亿的数时,及时安排数位顺序表,一方面便于学生整体探索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了解十进制记数法,另一方面便于学生系统整理整数的数级、数位名称和顺序、记数单位,建立合理的有关整数认识的认知结构。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单元备课第五单元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精品】 第五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围绕“ 作者笔下的人物” 这一主题,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一个“ 交流平台” 和“ 初试身手” ,两篇习作例文及一次习作。 《人物描写一组》由三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分别侧重于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以及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刷子李》则是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突出他技艺的高超。 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并初步运用这些方法,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1 .掌握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3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 难点 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运用。 《人物描写一组》 3 课时 《刷子李》 2 课时 交流平台及初试身手 1 课时

习作例文 1 课时 习作:形形色色的人 2 课时 这篇课文由三个独立的片段组成。《摔跤》选自中篇儿童小说《小兵张嘎》, 《两茎灯草》选自《儒林外史》,《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选自《骆驼祥子》,题目为编者所加。这三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祥子这三个人物形象, 每一个片段,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可以说这三个片段是人物描写的经典。 学生曾读过大量的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也写过这类作文,已经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读写经验。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作者笔下的小嘎子、严监生、祥子 等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1 .课前可组织学生回顾阅读过的比较精彩的以写人为主的文章,或者自己写过 的比较满意的写人的文章。如有条件,也可布置学生查阅与本文相关的资料,或 者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影视片。 2 .本篇课文在形式上不同于一般的课文,由三个片段组成。因此,本文的教学宜采用如下步骤:回顾交流,即畅谈自己读过的写人文章中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或交流有关读写经验,或提出有关写人的种种困惑;阅读片段,即分别阅读各个片段,感受各个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整合拓展,将三个片段 合起来进行比较阅读,看看三个片段中,写人的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哪些 不同之处,自己有何感悟或体会,并开展课外读写实践。 3 .教学时,一是要引导学生牢牢抓住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句子,组织学生充分阅读,细细品味,可以将个人独立思考与全班合作交流有机结合,从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二是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通过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在反复读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三是要借助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 【知识与技能】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1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2 3 教4 5 案6 7 8 9

10 11 Xxxxxxx小学 12 13 1古诗词三首 14 15 学习目标 16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17 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18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19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20 21 重点难点 22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23 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24 第一课时 25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26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7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28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9 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30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31 32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33 34 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35 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36 理解“尽”和“去”: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37 品析: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38 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 39 40 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41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 42 43 (板书:独) 44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45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46 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47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 48 49 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50 ⑵、理解“看不厌”: 51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52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53 ⑶、品析: 54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55 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凡”的,神总是56 “脱俗”的。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第1单元大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例1)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3.使学生经历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的过程,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4.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教学难点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图片和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 2、数数: 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40 3)从91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4)从20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3、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 4、出示图片: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 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 请学生试着读一读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最新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九周 第五单元 17、触摸春天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穿越,流畅,引导,悄然,竟然,灵性,经历,瞬间,扑闪,张望,概念,弧线,飞翔,权利,缤纷,花繁叶茂,磕磕绊绊,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自然段。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深意。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很深的词句,并自主发现、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分享信息: 1.小组交流: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介绍自己收集到的热爱生命的有关资料。 2.全般交流:小组推荐代表汇报本组同学搜集到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介绍,如可以概括来热爱生命的人都有哪些,也可以简要谈谈某一类人的主要事迹,还可以具体介绍某一个人的感人故事。 二、激情导入,感知课文: 1.教师导入:同学们介绍的这些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故事,太令人感动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就像一张雪白的画布,只有精心设计,努力描绘,才不会空白与单调;生命也如多姿多彩的春天,只有细心感受,用心触摸,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板书:触摸春天) 2.由题设问:初次看到这个课题时,你想到什么?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想法?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触摸”一词,谈谈自己读文前后的感受。 三、自主读文,识写生字: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 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读写“宿”字。“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再齐读诗题。 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

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一读,好吗?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一些,渲染一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三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句“无处寻”读得慢而稳一点,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整理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教学设计 第1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页的例1,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中的第1、2题。 内容简析 例1利用北京市人口数,说明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利用计数器上动态拨珠的过程,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以及“万”和“十万”之间的关系,并类推出其他万级计数单位,揭示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给出亿以内数级和数位顺序表。理解不同数位表示的意义不同。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2.了解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3.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认识数级。 4.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主要运用创设情境法、引导探究法、设疑求证法等,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过观察对比、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巩固练习等方法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计数单位等知识。 承前启后链 复习:回顾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写法和大小比较等。如:1203读作:一千二百零三。学习:会正确的读、写亿以 内的数及比较大小等。 如:12345678读作:一千 二 百三十四万千六百七十 八。 延学:推理亿以上的 数的读、写等。 如:1339724852读 作:十三亿三千九百 七十二万四千八百五 十二。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述法:古时候有一个叫刘恩的大臣,他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有一次黄河又泛滥了,波涛汹涌的黄河水不知冲倒了多少房屋,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无家可归。当刘恩得知这一灾情后,他写了一份奏折给皇帝。皇帝看了刘恩的奏折后就下令让他到灾区去救灾。刘恩到了灾区后,立刻展开救灾工作,他和老百姓吃住在一起,同甘共苦,最后终于让老百姓重建家园,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灾区的人民非常感激刘恩,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刘恩的画像,可是皇帝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的嫉妒。他就不愿意奖赏刘恩,但是又害怕老百姓会说他的闲话,于是他就想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一天他把刘恩找来,先是夸奖他救灾的功劳,然后对刘恩说:“民以食为天,你在灾区救了那么多的老百姓,朕就奖赏你每月奉禄多加100000000粒大米吧。”皇帝刚说完,其他大臣都笑了,心想,皇帝这哪是在奖赏刘恩啊,100000000粒大米才那么一点点。可是刘恩却是很高兴的谢了皇帝。你知道刘恩为什么很高兴的谢了皇帝吗? 你能猜想出1亿粒大米到底有多重吗?相信学习本课之后你就会了解,刘恩为什么高兴了。 【品析:此处选用故事描述,把课堂带入了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同时文中选用的数字贴切课时内容,故事结尾设置了悬念,恰到好处的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自然而然的导入新课中来。】 课件展示法:谈话:你们去过北京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领略一下北京的风采。 课件展示北京的图片并附资料:天安门广场面积约440000平方米,可容纳1000000人。北京故宫占地面积约720000平方米,是中国古代官廷建筑的精华。雄伟的万里长城全长约8851800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提问:从以上资料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生说) 读这些数时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活中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大数? 揭示课题: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比“万”大的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大数。板书:亿以内数的认识 【品析:课件呈现教材例1内容,谈话中展现课时知识点,通过课件呈现这些场景,能够让学生从宏观上感知这些大数的概念,为后面的课时内容学习做好感知铺垫。】游戏体验法:课前准备一些纸签,纸签上写清不同省份在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 的人口数量。然后通过谈话引入课题: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2010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这些数据是201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