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氯气安全设施和应急技术的指导意见概要

关于氯气安全设施和应急技术的指导意见概要
关于氯气安全设施和应急技术的指导意见概要

关于氯气安全设施和应急技术的指导意见

GB11984—2008《氯气安全规程》和AQ3014—2008《液氯使用安全技术要求》施行以来,对氯气生产和使用等涉氯企业安全生产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同时,一些企业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在氯气安全设施和应急技术方面进一步改进,对贯彻上述标准又有了新的要求。

设计单位、安全评价机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相关企业,在具备条件时应当予以考虑和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涉氯企业安全生产的能力,提高事故预防能力和氯气泄漏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但是,上述两项标准施行以来,有些设计单位、安全评价机构及监管部门仅局限于符合标准、满足基本的要求,对于氯碱行业安全技术的发展关注不够;对于上述标准的基本要求以及标准条款未明确的事项,认识不足;尤其是低标准、低要求的一些做法,对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安委办[2008]2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提高化工生产装置和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本质安全水平,对涉氯产品高危工艺生产装置进行自动化改造和技术改造工作将会产生不良影响。

中国氯碱工业协会安全专业委员会针对国内涉氯企业现状,为正确理解和执行GB11984—2008《氯气安全规程》和AQ3014—2008《液氯使用安全技术要求》,对以下有关问题提出指导意见。

一、液氯贮槽安全技术要求

1、液氯贮槽厂房

液氯贮槽厂房推荐采用密闭结构,建构筑物设计或改造应防腐蚀;有条件时把厂房密闭结构扩大至液氯接卸作业区域;厂房密闭化同时配备事故氯处理装置,在密闭结构厂房内不仅配置固定式吸风口且配备可移动式非金属软管吸风罩,软管半径覆盖密闭结构厂房内的设备和管道范围;密闭结构厂房内事故氯应输送至吸收装置。

不推荐使用氨冷冻盐水液化装置,尤其是盐水压力高于氯气压力的液化装置。

2、液氯贮槽应急备用槽

根据液氯贮槽体积大小,至少配备一台体积最大的液氯贮槽作为事故液氯应急备用受槽,应急备用受槽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空槽,管路与各贮槽相连接能予以切换操作,并应具备使用远程操作控制切换的条件。液氯贮槽进水管阀门应采用双阀。

3、液氯贮槽液面计

液氯贮槽液面计应采用两种不同方式,采用现场显示和远传液位显示仪表各一套,远传仪表推荐罐外测量的外测式液位计;现场显示液氯液位应标识明显的低液位、正常液位和超高液位色带(黄、绿、红),远传仪表应有液位数字显示和超高液位声光报警;液氯充装系数为≤1.20kg/L,并以此标定最高液位限制和报警。

4、事故液氯捕集

在液氯贮槽周围地面,设置地沟和事故池,地沟与事故池贯通并加盖栅板,事故池容积应足够;液氯贮槽泄漏时禁止直接向罐体喷淋水,可以在厂房、罐区围堰外围设置雾状水喷淋装置,喷淋水中可以适当加烧碱溶液,最大限度洗消氯气对空气的污染。

5、液氯贮槽一级释放源泄漏报警

厂房、围堰内液氯贮槽一级释放源范围,应设置氯气泄漏检测报警仪,设计时应考虑主导风向、人员密集区和重要通道的影响,并能满足风向变化时的报警要求,泄漏检测报警仪现场布置应充分。

二、液氯气瓶充装和使用安全技术要求

1、淘汰釜式气化器液氯气瓶充装设备,采用机械泵充装工艺;推荐机械泵变频技术,变频设计设置超压起跳连锁系统,防止小流量引起管路超压而造成事故。

2、推荐使用液氯气瓶充装自动控制、电子衡称重计量和超装报警系统,超装信号与自动充装紧急切断阀连锁,并设置手动阀。

3、液氯气瓶使用,推荐电子衡称重计量和余氯报警系统,余氯报警信号与紧急切断阀连锁,并设置手动阀。

4、液氯气瓶充装厂房、液氯重瓶库推荐采用密闭结构,多点配备可移动式非金属软管吸风罩,软管半径覆盖密闭结构厂房、库房内的设备、管道和液氯重瓶堆放范围;一旦氯气泄漏,采用移动吸风罩捕集,事故氯输送至吸收装置。

5、液氯气瓶泄漏时禁止直接向气瓶喷淋水,应将泄漏点朝上(气相泄漏位置),宜采用专用工具堵漏,并将液氯瓶阀液相管抽液氯或紧急使用。

6、液氯气瓶泄漏,无法堵漏时可采用专用真空房紧急处置,将泄漏的气瓶处于密闭真空房,启动真空房事故氯吸收装置。

三、液氯气化安全技术要求

1、禁止液氯>1000kg的容器直接液氯气化,禁止液氯贮槽、罐车或半挂车槽罐

直接作为液氯气化器使用。

2、不推荐液氯气瓶直接气化工艺,如采用液氯气瓶直接气化,使用不当的负压瓶和连续过度使用的空瓶不得立即充装液氯,用户应作出标记,液氯充装单位应进行充装前检验或洗瓶。

3、推荐使用盘管式或套管式气化器的液氯全气化工艺,液氯气化温度不得低于71℃,建议热水控制温度75~85℃。采用特种气化器(蒸汽加热),温度不得大于121℃,气化压力与进料调节阀联锁控制,气化温度与蒸汽调节阀联锁控制。

4、原则上氯气缓冲罐容积不得小于用氯的第一级设备容积,缓冲罐底设有排污口,应定期排污,排污口接至碱液吸收池;缓冲罐应布置在用氯的第一级设备临近处或高于用氯设备;布置在气化站的缓冲罐或低于用氯设备,应防止管道积液产生虹吸倒灌。

5、进反应釜的氯气管道(液下氯分布器),应设置氯气止回阀或增加高度(提高倒流时液柱高度),建议采用气化氯负压信号与反应釜氯气切断阀连锁控制,防止物料倒灌。

6、所有管道不得在积聚液氯时密闭,应确认无液氯后方可关闭管道阀门;管道、法兰、阀门材质应满足常温下液氯气化产生的低温状态和强度。

7、普通温度下的干氯(气体或液体)能与铝、砷、金、水银、硒、碲和锡发生反应,干氯与钛发生剧烈反应,干燥氯系统禁止使用钛材,碳钢在干氯工艺过程中使用时,必须保持在限定的温度范围,当工艺过程的温度超过149℃,应采用比碳钢更耐氯气高温腐蚀的材料,温度超过200℃,氯迅速腐蚀碳钢,当温度高于251℃时会在氯中着火,不得使用橡胶垫片作为管法兰、设备法兰和结构件密封。

8、水合氯(Cl

2·8H

2

O)在常压下温度低于9.6℃时会结晶,压力增大结晶温度也

提高,应防止水合氯积聚堵塞。

四、事故氯吸收安全技术要求

1、氯碱企业生产系统必须设置事故氯吸收(塔)装置,具备独立电源和24小时能连续运行的能力,并与电解故障停车、动力电失电连锁控制;至少满足紧急情况下生产系统事故氯吸收处理能力,吸收液循环槽具备切换、备用和配液的条件,保证热备状态或有效运行。

2、液氯作业场所或密闭厂房可以将意外发生泄漏的氯气捕集输送至事故氯吸收(塔)装置处理,也可以独立设置与事故应急相应的事故氯吸收装置。

3、液氯使用企业可根据用氯规模,生产系统、液氯储存厂房、液氯气瓶使用场所,

设置相应的事故氯吸收装置。

4、处理液氯气瓶泄漏推荐使用专用真空房,可以设置相应的文丘里吸收装置,循环吸收液可以采用15%烧碱水溶液或石灰水乳液,并确保有效吸收。

5、移动软管吸风罩捕集的事故氯,也应输送至吸收塔装置或现场的文丘里吸收装置。

6、大型吸收塔无害化气体放空管高度不得小于25米,并应高于现场建构筑物或设备高度2米以上,不得无序排放。

7、不推荐使用碱池中和法。碱池中和法适用于不具备上述条件时的紧急处置。但是,1000kg液氯气瓶碱池处理,水体容积必须达到25m3,100%液碱1200kg,且控制气瓶泄漏点要浸没在水体中,吸收水温控制<45℃,PH控制>7。采取防止液氯气瓶泄漏点反喷朝上的固定措施。

8、道路车辆运输液氯,必须配备随车专用堵漏器材,气瓶、罐车泄漏时,应采用专用堵漏器材堵漏;紧急情况下可采用雾状水(或含碱)喷淋泄漏源下风侧,洗消空气中的氯气,降低扩散程度,禁止直接向泄漏源喷水。

9、罐车运输液氯, 建议槽罐采用内置式紧急切断阀,防止安全阀、阀门、接管遭严重损坏时大量氯气(液氯)的泄漏。

五、液氯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要求

1、依据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对液氯生产、储存场所进行辨识,并根据有关规定向当地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备案。

2、液氯重大危险源现场安全设施和安全条件及应急预案,应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其安全检查表见附件1和附件2。

3、液氯重大危险源的作业场所,必须按规定向作业人员发放氯气安全技术说明书(SDS),安全技术说明书的编写应符合GB T16483 2008《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内容和项目顺序》;现场设置危险告知牌,向周边企业、社区发布安全信息。

4、直接从事特种作业的从业人员应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0号《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必须接受专业培训,并取得专业培训合格和上岗证,方可上岗作业。

5、液氯重大危险源企业必须建立气防站和救护站,建立应急救援专业队伍,按规定配置应急救援器材、氯气防护器材和人员中毒现场救治药品。

6、在厂房或高处设置风向袋或风向标,在厂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两侧设立安全区域

用于人员疏散或集结,应急疏散路线和安全集结区域应有明显的标志。

7、液氯重大危险源单位,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九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二十二条所有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掌握并及时处理本单位存在的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对本单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的情况,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

贯彻国办发〔2007〕13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5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和AQ/T 9002—2006《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积极做好单位应急管理工作。

六、三氯化氮安全技术要求

涉氯企业应严格执行《氯中三氯化氮安全规程》,建立三氯化氮安全监控手段,确保安全生产,一旦发生事故或事故隐患必须根据《规程》中“危情现场的处置”的方法去排险,切不可盲目行事,酿成大祸。

七、氯——国际化学品安全卡和应急指南

1、国际化学品安全卡

表1 国际化学品安全卡

相对密度(水=1):在20℃,6.86大气压下:1.4(液体)

水中溶解度:20℃,0.7g/100ml

蒸气压: 20℃时673Pa

蒸气相对密度(空气=1):2.5

环境数据该物质对水生生物有极高毒性。

注解肺水肿症状常常经过几个小时以后才变得明显,体力劳动使症状加重。因而休息和医疗观察是必要的。应当考虑由医生或医生指定的人员立即采取适当喷药治疗法。超过接触限值时,气味报警不充分。不要在火焰或高温表面或焊接时使用。不要向泄漏钢瓶上喷水(防止钢瓶腐蚀),转动泄漏钢瓶使泄漏口朝上,防止气体逸出。

附加资料编制/更新日期:2005年4月

IPCS

Intematlonal

Plogramme on

Chemlcal Safety

本卡片由IPCS和EC合作编写○c2002

法律声明:EC或者IPCS或者代表两个组织工作的任何人对本卡片信息的使用不负责任。

2、ERG2000应急救援指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有关专家翻译了《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指南》(ERG2000)。EMERGENCY RESPONSE GUIDEBOOK (2000)。

1)氯泄漏隔离和撤离距离

例如指南124:有毒和/或腐蚀性氧化性气体,对液氯用户的指导意见是:立即将泄漏点周围至少隔离100~200米,遇到大泄漏时,现场指挥人员和急救人员可决定加大距离,从100米到认为安全的距离。

2)氯(氯气)应急救援指南索引

(1)指南号:124

(2)ID号:1017

3)氯(氯气)应急指南卡

表2 应急指南卡

指南124

气体——有毒和/或腐蚀性气体(氧化性气体)

ERG2000

潜在危害

火灾或爆炸

·该类物质不燃烧,但可助燃。

·液化气蒸气一般比空气重,沿地面扩散。

·该类物质是强氧化剂,可以与许多物质(包括燃料)产生剧烈的或爆炸性反应。

·可点燃易燃性物质(木头、纸张、油类、布匹等)。

·有些可以与空气,潮湿空气和/或水发生剧烈反应。

4)首次隔离距离与防护距离

(1)是建议用于保护人们避免吸入危险货物泄漏所致有毒蒸气的危害(TIH)的距离。在有技术资质的应急救援人员到达事发地点之前,本表为紧急救援人员提供首次的指导。距离是指在物质泄漏后30分钟就有可能产生的影响的,并随其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区域。

(2)隔离区

是指发生事故时,人们接触毒物(上风向)和生命受到(在下风向)危险品威胁的区域。

(3)防护区

是指事故的下风向的人们变的没有能力且不能采取保护行动,并可引起严重或不可逆转的健康损害的区域。本表为白天或黑夜发生的大、小泄漏提供特别的指导。

表3 首次隔离距离与防护距离

(4)首次隔离与防护距离表的使用说明

①紧急救援人员应当做好下述准备:

·确认物质;

·确定应急行动;

·注意风向。

②判定事故泄漏的大小,发生在白天或晚上;

③确定首次隔离距离,指导所有人员的转移,在交叉风向处,远离泄漏点至说明的距离;见示意图如下:

④确定首次防护距离以及所采取的防护措施;

⑤首次防护距离应尽量扩大,示意图如下:

氯气钢瓶使用安全操作规程

氯气钢瓶使用安全操作规程 一.氯气瓶使用前的检查 使用氯气的操作人员在领取或接收氯气瓶时,必须逐只进行检查,发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接收并立即退回。 1、气瓶上没有粘贴本次充装合格证以及警示标签的。 2、气瓶颜色标记与氯气瓶的(瓶色为深绿,字样液氯为白色)规定颜色标记不符,或颜色标记模糊不清,或表面瓶色覆盖在另一种颜色之上的。 3、气瓶原始标志、检验标志和检验色标不全、不符合规定或超过检验有效期限的。 4、瓶阀漏气、阀件受损、瓶阀侧接嘴的螺纹旋向为左旋(反扣)、螺纹受损或瓶阀粘有油脂的。 5、气瓶未装瓶帽、防震圈,或瓶帽、防震圈尺寸不符合规定或受损的。 6、瓶体上有不能保证安全使用的严重划伤、磕伤、凹坑、凹陷、鼓包、裂纹、腐蚀或热损伤等缺陷的。 7、瓶内气体重量、纯度、水分等不符合技术要求的 二.氯气的使用 1、把检查合格的氯气瓶,吊放在碱液反应池旁边的台秤或电子秤上的带有弧形槽枕上,并使两只瓶阀处于上下位置,其中心线连成一线垂直于地面,严禁水平放置。 2、确认输气系统管路、阀门、流量计、压力表以及瓶阀都处于完好状态,便可连接氯气瓶。取用液氯时,应连接下侧瓶阀;取用气氯时,应连接上侧瓶阀。使用液氯气瓶,可用棉花蘸氨水接近气瓶出气嘴,如发生白雾,则证明漏气。

3、更换氯气瓶时,关闭瓶阀和控制阀。输气系统因排除故障而需要中断输气时,首先关闭瓶阀切断气源,而后根据故障确定关闭缓冲罐进口或出口截止阀。 4、瓶阀或气瓶前半部,瓶底堵帽或后半部发生微量泄漏,一时无法堵漏,则必须立即把气瓶吊起,使漏气端投入反应池。如泄漏发生在瓶体中部或大量泄漏时,则必须迅速把气瓶吊起整体水平放进反应池。 5、严禁对气瓶敲击、碰撞;严禁在气瓶上进行电焊引弧或对瓶体进行挖补或焊接修理;严禁用温度超过40℃的热源对气瓶加热。 6、瓶内氯气不得用尽,必须留有不少于0.5%~1.0%规定充装量的剩余气体。

氯气介绍安全使用手册

氯 (一)理化性状和用途 黄绿色气体或(在压力下)琥珀色液体,有辛辣气味,易溶于水中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密度:2.5,能沿地面扩散。用于生成氯化物、农药、致冷剂、漂白剂。还用来清洁水质、污水消毒、食品处理。 (二)毒性 对人有强烈的刺激性。 最高允许浓度:1.0 mg/m3 (0.34ppm) (三)短期过量暴露的影响 吸入:严重刺激鼻、喉和上呼吸道。症状包括:鼻部发痒(0.2ppm)、咽喉干燥、咳嗽和呼吸困难(1.0ppm)。呼吸短促、头痛(超过1.33ppm),强烈窒息、胸痛和呕吐(超过30ppm)。严重暴露导致:支气管炎、肺水肿、死亡(超过1000ppm)。 眼睛接触:对眼睛有严重刺激、气体导致刺痛、灼伤感并流泪。液体导致灼伤,永久性伤害可能失明。 皮肤接触:对皮肤有严重刺激,高浓度气体导致皮肤灼伤、渴感、腹部痉挛、恶心。 (四)长期暴露的影响 影响呼吸道,刺激鼻部,腐蚀牙齿珐琅质。 (五)火灾和爆炸 氯能助然,因此具有严重着火危险,可用干粉、二氧化碳灭火。氯气能聚集在地层区域。

(六)化学反应性 化学性质极为活泼。与下列物质能起剧烈反应:许多可燃性物质及包裹水在内的其他化学物质;与碳氢化合物、某些金属粉末、含氮化合物猛烈反应;当水存在时,能腐蚀大多数金属。 (七)人身防护 吸入:如气体浓度不明或超过暴露限值时,应佩戴有黄色色标滤毒盒(罐)的防毒面具或氧气呼吸器。 眼睛:带化学防溅护目镜。如需要还要戴用防毒面罩。 皮肤:使用手套、工作服和工作鞋。合适的材料是聚氯乙烯。工作场所应有可用的安全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 (八)急救 吸入:救护前应确保自己安全。脱离生产线或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避免口对口接触。如心脏停止跳动应立即使用心肺复苏术。可由受过训练的人给氧。 眼睛:使眼睑张开,用微温的缓慢的流水冲洗患眼约30分钟,勿使污水进入未受伤的眼睛。 皮肤:用微温的缓慢的流水冲洗患处至少20分钟,在流水下脱去受污染的衣服。 口服:用水充分清洗口腔,给患者饮水约250毫升,不可催吐,如呕吐发生应漱口并重复给水。 注:一切患者应请医生治疗。 (九)储藏和运输

最新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方案及预防措施

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为了提高公司对在建工程发生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与处理能力,保障职工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陕西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规定》有关规定,结合本项目部施工生产的实际,特制本项目施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一、应急预案的任务和目标 更好的适应法律和经济活动的要求,给企业员工的工作和施工场区周围居民提供更好更安全的环境;保证各种应急反应资源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指导应急反应行动按计划有序的进行,防止因应急反应行动组织不力或现场救援工作的无序和混乱而延误事故的应急救援;有效的避免或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帮助实现应急反应行动的快速、有序、高效;充分体现应急救援的“应急精神”。最大限度的减少伤亡事故损失。 二、事故应急范围 施工现场或毗邻建筑物的土方坍塌、触电事故、机具伤害、火灾事故。 三、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本项目部成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项目经理王家富,副组长:顾卫南;成员:张学军、李志龙、张正明、张正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由顾卫南负责。下设事故处理组;组长:李志龙。 四、职责分工 1、领导小组职责:负责指挥协调和组织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解决事故及调查处理工作中的问题,按应急救援预案有效开展工作,根据救援工作实际检查应急救援预案的落实情况,及时做出相应决策。

2、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承担本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及事故调查处理期间的日常联络工作,了解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的伤亡、经济损失情况,编制事故情况简报,负责车辆和通信联络工作。 3、事故处理组职责:负责了解事故发生的基本情况,及时将情况向相关领导报告,协调指导组织抢险和救援,消除险情,做好善后处理工作,负责协调公安、消防、医疗等单位进行的组织救援工作。 五、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预防措施 第一章防止坍塌事故预防措施 1、任何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基础工程,在施工前都必须进行勘察,摸清地下情况,制定施工方案,按照土质的情况进行边坡支护或者壁支撑。对于基坑、井坑的边坡的固壁支架应随时检查(特别是雨后和解冻时期),发现边坡有裂痕、疏松或支撑有折断、走动等危险征兆,应立即采取措施,消除隐患。对于挖出的泥土,要按照规定放置,不得随意沿外墙或临时建筑堆放。 2、对于人工扩孔桩工程,必须根据地质情况及条件制定施工方案,制定包括防止坍塌、打击、坠落、触电、火灾等内容的安全技术措施,并须配备气体检测仪后方可施工。 3、施工必须严格控制建筑材料、模板、施工机械、机具或其它物料在楼层或屋面的堆放数量和重量,以免产生过大的集中荷载,造成楼板或屋面的断裂坍塌。确因施工需要必须放置时,必须进行结构荷载验算,采取有效支撑、加固措施,并经上级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能放置。 4、拆除工程必须编制施工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经上级部门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动工;较简单的拆除工程,也要制定有效、可行的安全措施。 第二章触电伤害预控措施

氯化汞安全技术说明书

氯化汞安全技术说明书 修订日期:2016年5月12日 SDS编号: 产品名称:氯化汞版本:2013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其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氯化汞触媒 化学品英文名:mercuric chloride 企业名称: 地址: 邮编: 传真号码: 企业应急电话: 电子邮件地址: 技术说明书编号:登记号: 国家应急咨询单位:国家化学品登记注册中心(青岛) 国家应急电话: 第二部分:危险品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6.1类毒害品(腐蚀性)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皮肤接触。 象形图: 健康危害:低浓度的食入或吸入,对喉腔、鼻腔、粘膜,牙龈等有刺激作用,急性中毒时会出现牙龈出血,咽疼、咳嗽、咯痰、 心率加快、心慌等现象,严重中毒时会出现呼吸窘迫、口 腔鼻腔出血、心率加快、心慌、昏迷、休克等现象。慢性 中毒会使中毒者肾功能下降、破坏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

有牙松动脱落、大量掉发、食物贪荤、双手发抖等现象, 临床尿检血检中尿含量超标,皮肤接触中毒会出现呼吸窘 迫、口腔鼻腔出血、心率加快、心慌、昏迷、休克等现象。环境危害:该物质对环境有严重的危害,会对地表、水、土壤、大气和饮用水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氯化汞触媒遇高温明火易燃烧,氯化汞不会燃烧,但与钾、钠等金属能剧烈反应,有腐蚀性。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纯品√混合物× 有害物成分浓度 CAS No. 氯化汞 7487-94-7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清水彻底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15分钟。就医。 吸入:立即撤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立即就医进行洗肠,洗胃及其他医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征:氯化汞遇高温明火易燃烧。 有害燃烧产物:氯化汞、氧化碳、粉尘。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喷淋灭火、灭火剂用水、泡沫、二氧化碳。 灭火注意事项: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好防火防毒用品。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行动:迅速切断泄漏源,将泄漏出的氯化汞触媒集中装入包装袋密封。如泄漏在水源中时应立即报警,切断水源,严禁人 畜饮用,并在被污染水源中投放大量石灰。 消除方法:对泄漏物覆盖过的地面撒上石灰粉,将石灰粉及其敷附物清除装入密封的包装袋内,交专业厂家处理。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处置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 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配戴自防 毒面具,,穿防毒服,戴橡胶手套,戴化学安全 防护眼镜。工作场所严禁吸烟,在操作过程中或 操作结束后未经清洗手脸不准进食,搬运时要轻 装轻卸,防止包装物破损和粉尘飞扬。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干燥、阴凉、通风良好的专用仓库。远离火种、

自来水厂氯气的安全使用通用版

安全管理编号:YTO-FS-PD333 自来水厂氯气的安全使用通用版 In The Production,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Workers, The Production And Labor Process And The Various Measures T aken And All Activities Engaged In The Management, So That The Normal Production Activitie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自来水厂氯气的安全使用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安全管理文件可用于在生产中,对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生产、劳动过程的正常进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从事的一切活动实施管理,包含对生产、财物、环境的保护,最终使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氯气具有杀菌、消毒功能,因其价格低廉,投加方便,技术成熟,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尤其在水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氯气是一种剧毒物质,常温下呈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气味的气体,对生物具有极强的杀伤力,对人体眼睛和呼吸道系统的粘膜有极强的刺激性,会导致肺内发生淤血和水肿。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0.001mg/L,超过2.5mg/L人体吸入后立即死亡。氯气自身不能燃烧,但能助燃,气体相对密度2.94,比空气重约2.5倍,在空气中不易扩散。液氯微溶于水,相对密度3.2,熔点- 34.6℃,液氯由液态变成气态相对体积扩大400倍。氯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与氢气混合在光照的条件下也会发生爆炸,与绝大多数有机物质均能发生剧烈反应,如在密闭窗口中混入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剧烈反应,在极短的时间内体积迅速膨胀而发生爆炸。 近年来,国内氯气泄漏事故频频发生,一次事故少则造成数人中毒,多则造成数十人甚至上百人中毒,不仅对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且直接影响当地正常的

氯气安全规程 GB 11984.

氯气安全规程GB 11984-89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氯气在生产、使用、贮存、运输方面的安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氯气接触的企业、事业单位。 2引用标准 GB 5044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GB 5306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 3术语 易熔塞:由熔化温度为65℃的易熔合金制成的液氯钢瓶卸压装置。 4通用安全 4.1新建、扩建、改建的氯气生产、使用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管理权限,向公安、劳动、环保等部门申报,未经批准不得建设。 4.2氯气生产、使用的厂房、库房建筑必须符合GB J 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 4.3氯气生产、使用工厂的卫生和环境条件应符合TJ 36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有关规定。 4.4氯属于Ⅱ级(高度危害)物质,直接接触氯气生产、使用、贮存、运输等作业人员,必须经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取得特种作业合格证后,方可上岗操作。 4.5氯气生产、使用、贮存、运输车间(部门)负责人(含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工艺过程和设备性能,并能正确指挥事故处理。 4.6氯气生产、使用、贮存、运输等现场,都应配备抢修器材,见表1。有效防护用具及消防器材,见表2。 表1常备抢修器材表 表2常备防护用品表

4.7氯气生产、使用、贮存等厂房结构,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条件换气,在环境、气候条件允许下,可采用半敞开式结构;不能采用自然通风的场所,应采用机械通风,但不宜使用循环风。 4.8生产、使用氯气的车间(作业场所),空气中氯气含量最高允许浓度为1mg/m3 4.9氯化设备(容器、反应罐、塔器等)设计制造,必须符合《压力容器完全监察规程》有关规定。 4.9.1氯化系统管道必须完好,连接紧密,无泄漏。 4.9.2定期清除滞留在反应设备和管道内的反应生成物,消除堵塞。 4.9.3氯化设备和管道处的连接垫料应选用石棉板、石棉橡胶板、氟塑料、浸石墨的石棉绳等,严禁使用橡胶垫。 4.9.4氯化设备中,应使用与氯气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润滑剂。 4.9.5液氯气化器、蒸发器、贮罐等,必须装有压力表、液面计、温度计等安全装置。 4.9.6设备、管道检修时,必须切断物料来源和传动设备电源,然后泄压,放尽物料,进行气体置换后,取样分析气体合格,方可操作。操作时应有专人监护。需要动火时,必须事前办理动火手续。 4.10使用液氯钢瓶,必须执行原国家劳动总局颁发的《气瓶安全监察规程》有关规定。 4.11使用液氯罐车,必须执行化学工业部颁发的《液化气体铁路罐车安全管理规程》有关规定。 4.12运输液氯,必须执行国务院颁发的《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有关规定。 5生产安全 5.1液氯应符合GB 5138--5139中规定的产品标准,其中纯度≥99.5%,含水≤0.06 5.2氯气总管中含氢≤0.4%。氯气液化后尾气含氢应≤4%。 5.3液氯的充装压力不得超过1.1MPa。 5.4采用压缩空气充装液氯时,空气含水应≤0.01%。采用液氯气化器充装液氯时,只许用水加热气化器,不准使用蒸汽直接加热。 5.5液氯贮罐、计量槽、气化器中液氯充装量不得超过全容积的80%。 5.6严禁将液氯气化器中的液氯充入液氯钢瓶。 5.7液氯气化器、预冷器及热交换器等设备,必须装有排污装置和污物处理设施,并定期检查。 5.8为防止氯压机或纳氏泵的动力电源断电,造成电解槽氯气外溢,必须采用下列措施之一: 5.8.1配备电解槽直流电源与氯压机、纳氏泵动力电源的联锁装置。 5.8.2配备氯压机、纳氏泵动力电源断电报警装置。 5.8.3在电解槽与氯压机、纳氏泵之间,装设防止氯气外溢的吸收装置。 5.9设备、管道和阀门,安装前要经清洗、干燥处理。阀门要逐只做耐压试验。 5.10应将管内残留的流质、切割渣屑等物清除干净,禁止用烃类和洒精清洗管道。 6使用、贮存和运输的安全 6.1液氯钢瓶的充装和使用安全 6.1.1充装前应校准计量衡器;检查台面和计量杠杆。充装用的衡器每三个月检验一次,确保准确。 6.1.2充装前必须有专人对钢瓶进行全面检查,确认无缺陷和异物,方可充装。 6.1.3充装系数为1.25kg/L。严禁超装。 6.1.4充装后的钢瓶必须复验充装量。两次称重误差不得超过充装量的1%。复磅时应换人换衡器。 6.1.5充装前后的重量均应登记,作为使用期中的跟踪档案。 6.1.6入库前应有产品合格证。合格证必须注明:瓶号、容量、重量、充装日期、充装人和复磅人姓名或代号。 6.1.7钢瓶有以下情况时,不得充装: 6.1. 7.1漆色、字样和气体不符合规定或漆色、字样脱落,不易识别气体类别。 6.1. 7.2钢印标记不全或不能识别。 6.1. 7.3新瓶无合格证。 6.1. 7.4超过技术检验期限 6.1. 7.5安全附件不全、损坏或不符合规定。 6.1. 7.6瓶阀和易熔塞上紧后,螺扣外露不足三扣。

安全措施及应急抢险预案

安全生产措施及应急救援预案 为贯彻执行我国《安全生产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规定;在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为及时有效实施应急救援,防止事故扩大,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结合我公司安全生产情况,制定本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专项预案。 一、应急救援基本原则与方针 1、制定安全第一,安全责任重于泰山;预防为主,自救为主,统一指挥,分工负责;单位自救和社会救援相结合,优先保护大多数人,优先保护贵重财产等原则方针。 2、任何部门和个人都应有义务参加或配合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 二、应急救援的任务和目标 1、更好适应法律和经济活动的要求,给企业员工的工作和施工场区周围居民提供更好的安全环境,保证各种应急反应资源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 2、指导应急反应行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防止因应急反应行动组织不力或现场救援工作的无序和混乱而延误事故的应急救援。 3、有效地避免或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帮助实现应急反应行动的快速、有序、高效,充分体现应急救援的“应急精神”。

三、适用范围 本应急救援专项预案适用于冈仁国际项目施工现场,容易产生的伤亡、伤害行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埸及倒埸、触电、机械伤害、有害气体中毒或食品中毒、火灾、爆炸等事故后,所采取的应急处理方案。 四、工程项目经理部二级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工程项目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应急救援工作。具体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洪中敏(项目经理) 副组长:王林(技术负责人) 组员:张进(施工员) 张树(质检员) 安全员负责办理领导小组日常事务。 五、应急救援器材 1、基本装备;特种防护品如绝缘鞋,绝缘手套等; 2、一般救护品;安全带、安全帽、安全网、防护网、救护担架1付、医疗箱1个。 3、医疗器材;担架氧气袋、塑料袋、药箱; 4、抢救工具:一般工地常备工具即基本满足使用(木棍、

MSDS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32161--正丁腈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正丁腈;丙基氰;丁腈 化学品英文名:butyronitrile;propyl cyanide 企业名称: 生产企业地址: 邮编: 传真: 企业应急电话: 电子邮件地址: 技术说明书编码: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纯品混合物 有害物成分浓度CAS No. 丁腈109-74-0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3.2类中闪点液体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急性中毒主要症状表现为无力、气急、震颤、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严重者抽搐、昏迷、甚至死亡。对皮肤、眼睛有轻微刺激作用。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害。 燃爆危险: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彻底冲洗。如出现中毒症状给予吸氧和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将亚硝酸异戊酯的安瓿放在手帕 里或单衣内打碎放在面罩内使伤员吸入15秒,然后移去15秒,重复5-6 次。口服4-DMAP(4-二甲基氨基苯酚)1片(180毫克)和PAPP(氨基苯 丙酮)1片(90毫克)。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如 果出现中毒症状,处理同皮肤接触。 食入:如伤者神志清醒,催吐,洗胃。如果出现中毒症状,处理同皮肤接触。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易燃,遇高热、明火、氧化剂有引起燃烧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 灭火方法:用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灭火。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消防人员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用水灭火无效,但须用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处在火场中的容器 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行动: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 器,穿防毒、防静电服。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 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 其它不燃材料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 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减少蒸发。用防爆泵转移至 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喷雾状水驱散蒸气、稀释液体泄漏物。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氯气安全资料

氯气安全资料 发表于 2006-3-9 第1章:液氯基本性质和液氯钢瓶结构特点 1、液氯的基本性质: 1.1、液氯的生产和质量要求: 液氯在工业上的生产方法是以食盐为原料,把食盐(氯化钠)溶解为饱和水溶液在电解槽中通入直流电,使氯化钠水溶液发生电解反应,反应方程式如下: 2NaC1+2H2O→电解→2NaOH+H2+Cl2 电解得到的氯气温度高(约80OC)和含有大量的水份的湿氯气。再经过冷却和干燥得到干燥氯气(含水量仅达万分之四左右),干氯气在氯气压缩机(纳氏泵)加压至0.2~0.3MPa 下经-25OC~-30OC之间进行间接冷却,使氯气冷凝为液氯。 液氯质量要求:按GB5138~5139标准,氯纯度≥99.6%(体积);含水量≤0.05%(重量比)。 1.2、氯气的物理性质: 1.2.1:化学式:Cl2 1.2.2:相对原子质量:35.453 1.2.3:相对分子质量:70.906 1.2.4:相对密度:(水=1):1.47(空气=1):2.48 1.2.5:沸点:0.1MPa下液氯沸点-33.90C,(也有记作-34.050C或-34.60C) 1.2.6:熔点:0.1Mpa时固态氯熔点-100.50C 1.2.7:临界常数:温度tc=1440C,压力Pc=7.61MPa,密度Pc=0.573kg/l 1.2.8:气化热:20.495KJ/mol(-34.10C) 1.2.9:熔融热:6.433KJ/mol(-101.O0C) 1.2.10:比热容:气体CP=(0.483J/g0C Xll50C) CV=0.357KJ/g0C 液体CP=(0.957KJ/g0C) 〔-80~+30℃〕 固体CP=(0.789KJ/g0C1-1130C) 1.2.11:导热系数:气体=2.94X10-3KJ/mh0C 液体0.0483~0.06056KJ/mh0C 1.2.12:膨胀系数:平均为0.003836 1.2.13:压缩系数:101~767KPa之间 1.2.14:溶解度:0℃,101KPa,100克水中能溶解1.462 1.2.15:熔解热:22.185KJ/mol 1.2.16:扩散系数:O℃,0.1MPa下在空气中为0.108cm2/s,20℃,在水中1.22X10-5 1.2.17:水合物:温度小于9.6℃,与水生成Cl28H2O水合物,生成热77.143KJ/mol 1.2.18:外观:气体为黄绿色,液体为黄色微橙的透明液体; 1.2.19:嗅味:具有窒息性刺激臭味。 1.2.20:液氯的蒸气压力见表1 1.3:氯气的化学性质: 氯属卤族元素,化学性非常活泼,除了对惰性气体、碳、氮等元素外,几乎可以与各种元素直接化合。氯也能和许多化合物起反应。所以在自然界中以游离状态存在的氯是极少的,

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及应急救援预案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水平,根据《山东省建筑施工安全文明卫生工地管理规定》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的相关规定,特编制本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措施施工方案。 一、安全施工保证措施 建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保证体系,公司安全管理部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全面监督指导,项目部以项目经理为主抓好项目部的安全生产工作,号召全体职工自觉遵守有关规定,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措施条条落实到人。具体安全施工保证措施: 1、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管理,增强安全意识,保证安全生产; 2、思想上重视安全工作。首先是领导的思想要重视,要批判“安全事故难免论”和对安全生产漠不关心的官僚主义态度,纠正“只管生产,不管安全”、“只抓进度,不抓安全”、“不出事故,不抓安全”的错误倾向,其次是加强对每个职工进行安全生产的思想教育,使每个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3、加强安全管理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技术措施。采用新工艺、新方案的工程特点制定相应安全技术要求,由各施工段安全小组写出书面要求,层层传达交底; 4、严格执行安全检查管理制度,坚持原则,认真追查和严肃处理施工中发生的

安全事故,以引起广大职工、群众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杜绝事故的发生; 5、除项目经理部日常的安全工作外,坚持每月组织安全小组进行一次定期全面的检查,并形成制度,对施工安全、驻地安全及规程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总结和提出意见,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专职安全员每天坚持巡视工地,检查安全设施的落实情况,对违反安全生产的工班、员工提出整改意见或按规定给予以处罚; 6、合理布置施工场地,做好驻地建设和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调度,做好各项安全防护措施,开展文明施工活动;改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为安全施工创造条件; 7、对于交叉路段、施工地段、改道路段必须增设标志及方向批示,并派专人维持交通。对于危险地段必须事先做好明显、坚固的防护栅栏,保证栅栏夜间照明,并提供合适的警告标志以便合理地控制和引导交通; 8、加强对施工管理人员、机车驾驶员、电工及施工中队等有关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时时刻刻讲安全”,严格按规定配戴安全帽、安全带、安全鞋上工地,按规定操作规程管理施工机械; 9、在现场施工的特殊工种如电工、电焊工、机械工、架工等必须持证上岗,严禁无证操作; 10、做好季节施工安全的安排及暴雨台风前后的安全检查,及时修理加固,严重危险部分立即排除。

特戊酰氯安全技术说明书

特戊酰氯 第一部分化学品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特戊酰氯 化学品英文名:Trimethylacetyl Chloride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主要成分:特戊酰氯 浓度:>99% CAS 号:3282 第三部分危险特性 危险性类别:GB8.1类81117 酸性腐蚀品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对眼睛、皮肤、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吸入,可引起喉、支气管痉挛、炎症、化学性肺炎、肺水肿.接触后可有烧灼感,出 现咳嗽、气短、喉炎、头痛、恶心和呕吐等症状.遇热放出氯气; 与水反应,放出氯化氢气体,造成腐蚀性灼伤。 环境危害:该物质对环境要能有危害。 爆炸危险:易燃。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若有灼伤,按酸灼伤处理。 眼睛接触:拉开眼脸,用流动清水冲洗15min。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口服牛奶,豆浆或蛋清,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遇高热,明火或氧化剂,有引起燃烧的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遇水发生剧烈 反应,散发出具有刺激性和腐蚀性的氯化氢气体。遇潮时对大多数 金属有腐蚀性。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 灭火方法:如发生火灾时,可用二氧化碳,干粉,及抗溶性泡沫,禁止用水。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应急处理人员穿戴好防护用品,用小苏打覆盖,并混合均匀;将混合物推开,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污 水放入废水系统。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及储存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不燃库房.专人保管,远离火种、热源,保持容器密封,防止受潮和雨淋.应与碱类、氧化剂、 潮湿物品等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 爆型,开设在仓外,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搬运注意事项: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及容器损坏,雨天不宜运输。 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局部排风.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腐工作服. 手防护: 戴防护手套.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防毒口罩.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 PH值:无资料 熔点:无资料 沸点:无资料 相对密度(水=1):0.976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辛醇/水分配系数:无资料 闪点:无资料 引燃温度(自燃温度):无资料 爆炸上限:无资料 爆炸下限:无资料 溶解性:易溶于有机溶剂 主要用途:无资料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性 稳定性:无资料 避免接触的条件:无资料 禁配物:无资料 聚合危害:无资料 分解产物:无资料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氯气安全说明书

第一部分危险性概述 紧急情况概述:可引起或加剧燃烧,氧化剂;含压力下气体如受加热可以爆炸;引起皮肤刺激;引起眼睛刺激;吞咽致死;一次接触可能致器官损害;对水生生物毒性非常大。 GHS危险性类别:根据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规范系列标准(参阅第十五部分),该产品属于氧化性气体,类别1;压力下气体,类别液化气体;急性毒性一吸入,类别2;皮肤腐蚀/刺激,类别2;严重眼睛损伤/眼睛刺激,类别2B;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2;对水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 警示词:危险 危险信息:可引起或加剧燃烧、氧化剂,含压力下气体如受热可爆炸,吸入会中毒、严重者致死,引起皮肤刺激,引起严重眼睛刺激,可引起呼吸道刺激,对水生生物毒性非常大。 防范说明: 预防措施:远离衣物/可燃物保存。减压阀不得带有油脂。避免吸入欧体。仅在室外或通风良好处操作。避免接触眼睛皮肤,操作后彻底清洗。戴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护面罩。禁止排入环境。 事故响应:火灾时,切断气源。根据周围火灾情况选择适当的灭火剂。火灾时,如能确保安全,堵漏。如吸入:将患者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休息,保持利于呼吸的体位。呼叫中毒控制中心或就

医。皮肤接触:用大量肥皂水和水清洗。如发生皮肤刺激,就医。脱去被污染的衣服,洗净后方可重新使用。如接触眼睛:用水细心冲洗数分钟。如戴隐形眼镜并可方便地取出,取出隐形眼镜。继续冲洗。如果眼睛刺激持续:就医。收集泄漏物。 安全储存:在通风良好处储存。避免日照。保持容器密闭。上锁保管。 废弃处置:通入过量的还原性溶液(亚硫酸氢盐、亚铁盐、硫代亚硫酸钠溶液)中,中和后用水冲入下水道。 物理化学危险:氧化性气体,可引起或加剧燃烧。强氧化剂,与可燃物、还原剂发生剧烈反应。水溶液是疆酸,能与碱发生剧烈反应。具有腐蚀性。与许多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反应,有引起火灾和爆炸的危险。 健康危害:能腐蚀眼睛、皮肤和呼吸道。眼睛接触,引起流泪、发红、疼痛和灼伤。皮肤接触液体能引起冻伤,出现发红、疼痛和皮肤灼伤。吸入引起哮喘样反应,伴有咳嗽、咽喉刺痛、气短、哮喘、呼吸困难等。可引起肺炎、肺水肿。造成功能损伤。接触可引起死亡。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匿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可引起职业性痤疮及牙齿酸蚀症。 环境危害:对水生生物毒性非常大。 急救措施 急救:

中央泵房应急安全技术措施

编号:AQ-JS-02556 (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中央泵房应急安全技术措施Emergency safety technical measures of central pump house

中央泵房应急安全技术措施 使用备注:技术安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和安全本质性的再认识以提高对技术和安全的理解,进而形成更加科 学的技术安全观,并在新技术安全观指引下改进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一、基本情况概述 XXXX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矿于2013年9月停止原系统生产工作,进入矿井技术改造阶段。主要对矿井采煤方法、提升运输、通风等系统进行技术改造,目前系统改造工程正在建设中。 矿井原生产系统的中央泵房设在+1230水平井底车场附近,安装二台MD85-65×5型水泵,水泵流量:85m3/h;电机功率:132KW;扬程:335m。一台MD155-67×5型水泵,流量:155m3/h;功率:220KW;扬程:335m。水仓容量为1200m3。矿井涌水量约为330m3/d左右。2014年5月,完成水泵联合试运转测试。2014年9月完成+1230水平主排水泵安全性能检测。2014年矿井正常涌水量19m3/h,最大涌水量78m3/h,排水系统可以满足矿井排水要求。 矿井系统改造完成后,新设计泵房排水系统位于+1200m水平。

该水平预测正常涌水量为402m3//d,最大涌水量为603m3/d,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要求,矿井《安全设施设计》中所设计的三台排水泵及配套设施可满足系统改造结束后生产期间的矿井排水需要。 在系统改造期间,矿井仍使用现有的+1230水平中央泵房排水系统进行排水,满足生产需要。但现有泵房缺少一道通往井底车场的安全出口,不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279条规定。为此,特编制此安全技术措施,确保矿井技改期间的排水安全。 二、安全技术措施 为防止矿井发生水灾,保证井下中央泵房正常排水和矿井正常生产,特制定此防范措施。 (一)、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矿长 组员:总工、安全副矿长、生产副矿长、机电副矿长、副总工 1、每年在雨季来临之前,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对井下中央泵房的主排水泵、备用泵做联合排水演习,记录相关数据,填写

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版本号:A2版 发布日期:2015年4月10日 产品名称:GL-5+长寿命超重负荷车辆齿轮油GL-5 85W-90/85W-140 产品分类:齿轮油 商品名称:昆仑GL-5+长寿命超重负荷车辆齿轮油GL-5 85W-90/85W-140 推荐用途:适用于车辆后驱动桥设备的润滑 服务电话:400-810-3000 800-810-3001 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ba12649120.html, 制造企业名称: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润滑油分公司 企业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金星园8号楼A 座17层 传真号码:0086-10-63592290 企业应急电话:0086-10-62095168 本产品为精炼润滑油基础油与添加剂混合物,组成含量均为重量百分数。 成分 含量数(WT%) CAS 号 精炼基础油 ≥94 添加剂 <6 需要披露的有害物质: 硫磷化合物 <0.6 专有化合物 硫化烯烃 <3.0 68511-50-2 根据国家标准《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本产品属于丙B 类可燃液体。昆仑GL-5+长寿命超重负荷车辆齿轮油

查询GB 12268《危险货物品名表》不属于危险品。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本产品不存在不可预计的危险。 物理/化学危险性类别:不归为危险物质 健康危险性类别:无明显危害 健康危害:本产品在某些应用场合可能会产生油雾,过度暴露于液体和油雾时可能会引起皮肤及眼睛刺激,可能导致呼吸系统刺激与损伤,并加重原有的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不慎大量食入严重损害消化系统,应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应防止对土壤、水体的污染。 吸入时: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出现头昏、恶心、或者神志不清,请立刻就医。 食入时:饮足量温水,催吐,大量吞服者,应立即送医院诊治,在医师的指导下采取催吐或其它的救护措施。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若发生持续刺激,则需就医。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和大量流动清水洗净被污染的部分。如果产品被注入皮下或者人体任何部位,无论伤口的外观或大小,必须立即送医院进行外科检查治疗。 危险特性:本产品闪点大于165℃,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可能引起燃烧。有害燃烧产物:CO ,CO ,硫化物、固体悬浮颗粒与复杂燃烧混合物。 2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可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扑救。不可使用水作灭火剂。

氯气安全规程

氯气安全规程 GB 11984—89 Safety regulation for chlorine 国家技术监督局1989-12-28批准 1990-12-01实施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氯气在生产、使用、贮存、运输方面的安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与氯气接触的企业、事业单位。 2 引用标准 GB5044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GB5306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 3 术语 易熔塞:由熔化温度为C 6531 + -的易熔合金制成的液氯钢瓶卸压装置。 4 通用安全 4.1 新建、扩建、改建的氯气生产、使用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管理权限,向公安、劳动、环保等部门申报,未经批准不得建设。 4.2 氯气生产、使用的厂房、库房建筑必须符合GBJ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 4.3 氯气生产、使用工厂的卫生和环境条件应符合TJ36《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有关规定。 4.4 氯属于Ⅱ级(高度危害)物质,直接接触氯气生产、使用、贮存、运输等作业人员,必须经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取得特种作业合格证后,方可上岗操作。 4.5 氯气生产、使用、贮存、运输车间(部门)负责人(含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工艺过程和设备性能,并能正确指挥事故处理。 4.6 氯气生产、使用、贮存、运输等现场,都应配备抢修器材,见表1。有效防护用具及消防器材,见表2。

4.7氯气生产、使用、贮存等厂房结构,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条件换气,在环境、气候条件允许下,可采用半敞开式结构;不能采用自然通风的场所,应采用机械通风,但不宜使用循环风。 4.8生产、使用氯气的车间(作业场所),空气中氯气含量最高允许浓度为1mg/m3。 4.9氯化设备(容器、反应罐、塔器等)设计制造,必须符合《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有关规定。 4.9.1氯化系统管道必须完好,连接紧密,无泄漏。 4.9.2定期清除滞留在反应设备和管道内的反应生成物,消除堵塞。 4.9.3氯化设备和管道处的连接垫料应选用石棉板、石棉橡胶板、氟塑料、浸石墨的石棉绳等,严禁使用橡胶垫。 4.9.4氯化设备中,应使用与氯气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润滑剂。 4.9.5液氯气化器、蒸发器、贮罐等,必须装有压力表、液面计、温度计等安全装置。4.9.6设备、管道检修时,必须切断物料来源和传动设备电源,然后泄压,放尽物料,进行气体置换后,取样分析气体合格,方可操作。操作时应有专人监护。需要动火时,必须事前办理动火手续。 4.10使用液氯钢瓶,必须执行原国家劳动总局颁发的《气瓶安全监察规程》有关规定。 4.11使用液氯罐车,必须执行化学工业部颁发的《液化气体铁路罐车安全管理规程》有关规定。 4.12运输液氯,必须执行国务院颁发的《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有关规定。 5 生产安全 5.1 液氯应符合GB5138~5139中规定的产品标准,其中纯度≥99.5%,含水≤0.06%。5.2氯气总管中含氢≤0.4%。氯气液化后尾气含氢应≤4%。 5.3液氯的充装压力不得超过1.1MPa. 5.4采用压缩空气充装液氯时,空气含水应≤0.01%。采用液氯气化器充装液氯时,只许用水加热气化器,不准使用蒸汽直接加热。 5.5液氯贮罐、计量槽、气化器中液氯充装量不得超过全容积的80%。 5.6严禁将液氯气化器中的液氯充入液氯钢瓶。 5.7液氯气化器、预冷器及热交换器等设备,必须装有排污装置和污物处理设施,并定期检查。 5.8为防止氯压机或纳氏泵的动力电源断电,造成电解槽氯气外溢,必须采用下列措施之

氯气(化学品氯安全技术说明书)

化学品氯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中文名:氯;氯气、英文名:chlorine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主要成分:含量工业级≥%。 CAS号:7782-50-5 相对分子质量:70.91 分子式:C12 化学类别:卤素与卤间化合物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2.3类有毒气体 危险性综述:本品助燃,高毒,具刺激性,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侵入途径:吸入。健康危害:对眼、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急性中毒:轻度者有流泪、咳嗽、咳少量痰、胸闷,出现气管炎和支气管炎的表现;中度中毒发生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水肿,病人除有上述症状的加重外,出现呼吸困难、轻度紫绀等;重者发生肺水肿、昏迷和休克,可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吸入极高浓度的氯气,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或喉头痉挛而发生“电击样”死亡。皮肤接触液氯或高浓度氯,在暴露部位可有灼伤或急性皮炎。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可引起职业性痤疮及牙齿酸蚀症。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燃烧性:助燃 闪点(℃ ):无意义 引燃温度(℃ ):无意义 爆炸下限 [%(V/V)]:无意义 爆炸上限 [%(V/V)]:无意义 最小点火能 (mJ):无意义 最大爆炸压力 (MPa):无意义 危险特性:本品不会燃烧 , 但可助燃。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气中燃烧,一般易燃气体或蒸气也都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氯气能与许多化学品如乙炔、松节油、乙醚、氨、燃料气、烃类、氢气、金属粉末等猛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生成爆炸性物质。它几乎对金属和非金属都有腐蚀作用。 灭火方法:本品不燃。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 (全面罩 ) 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 第六部分泄露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小泄漏时隔离150m,大泄漏时隔离450m ,严格

出现险情及发生事故时的应急方案及抢险措施

出现险情及发生事故时的应急方案及抢险措施当施工过程中发生下列预警情况时,应立即启动本公司制订的《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安全预防措施及应急预案》,并采取应急抢险措施。 1 预警信号: (1)发生火灾险情时; (2)发生触电伤人事故时; (3)井坑开挖降水、危及相邻建筑(构筑物)安全时。 2 拟采取应急抢险措施 (1)现场项目部成立安全应急抢险领导小组,落实相关责任人;组成安全应急抢险队,配备相应装备; (2)现场安全防护装备配置 A、急救箱一只,担架一副,氧化袋一只; B、安全绳、安全袋各两层; C、消防灭火器四只; D、值班小车一部,24小时值班电话(手提)一部。 (3)当发生因井坑开挖降水引起周边建筑(构筑)物、地下管线、道路下沉开裂时,应停止整个工程挖孔施工,报告业主、监理,研究并采取加固处理方案,方可恢复施工。 (4)当发生人员受伤时,除采取现场急救措施外,应立即报告公司安全部门,并紧急送往江苏省人民医院急救,或拨打120求救电话,请求支援。 (5)当发生火灾事故时,除现场组织抢救外,重大火灾应立即

拨打119火警电话,请求支援。 (6)凡发生重大事故,应第一时间报告本公司安全部门,同时报告业主、监理,一面贻误抢救时机。 3针对挖土施工应急预案 基坑施工采取信息化施工方法,认真执行《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提前调整,清除隐患,在严密监测、数据可靠,分析准确的前提下信息化施工,对基坑工程尤为重要,事先设立预案,发现异常趋势即时拿出方案,指导施工,并跟踪管理、跟踪监测、验证效果,确保基坑工程及周围环境的安全。 (一)预防措施 1、开挖时,做好地表水的止水工作,确保基坑不发生漏水和渗水现象,必要时,可用高强度砂浆砌筑砖或对其进行挂网喷浆处理。 2、现场储备一定数量的钢管、水泥、木桩、草袋、水玻璃、干海带片、潜水泵及专业压浆、注浆施工设备,防止发生异常现象,一旦发生,立即采取措施防止其发展。 3、必要时做好灌槽、回灌井,发现周围地下水降深过大时,回灌水。 (二)应急措施 1、基坑漏水 ①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如发现坑内漏水严重, 先在坑内封堵抢险,待堵住漏洞后,同时查明水源,分析原因;针对情况可采取在坑外相应区段采用压密注浆等措施进行止水。止水完成后,可将坑内抢险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