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立足文本,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立足课堂,立足文本,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立足课堂,立足文本,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立足课堂,立足文本—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凤岗中心小学赖秀英

一、激发持久的阅读兴趣

(一)、强化朗读,点燃激情

“文章情铸成”,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注意和运用这个特点,通过朗读的训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在朗读中走进作者,把握文章的情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品味课文所揭示的人之美、物之美以及语言美,把对美的体验内化为审美的能力,让学生在韵味无穷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

这种方法既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教会了学生边读边思、读后再思、思后再读的学习方法。最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彰显了审美情趣,语文课堂也具有了“文学味”。

(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感兴趣的事物学生往往愿意接受,否则会出现排斥心理。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的学生,认识的字非常有限,根据低年级学生爱看电视、爱听故事的特点,鼓励学生课外看动画故事片、儿童节目。利用每天的中午或作业整理的时间给学生讲《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课外书中的故事、听课外故事录音。动画片那生动的画面,教师那娓娓动听的话语,故事中那曲折的情节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然后告诉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等我们学会了拼音,认识了更多的汉字,我们就可以自己去读,自己去看书,书中会告诉你

无穷无尽有趣的故事。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

(三)、利用教材,发掘趣味并积极评价。

让学生坚持阅读。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

1、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定期开展

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如举行演讲赛、辩论会、朗读比赛、说话比赛、知识竞赛、写作比赛等专题活动,在活动中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使学生在阅读的质和量上协调发展。开展“古诗朗诵会”、“童话化装表演会”、“文艺节目会演”、“小小读书讨论会”、“课本剧比赛”、“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

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2、密切配合使学生坚持读书。广大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

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定时。针对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

时间,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出一个

读书计划,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四)挑战自我,享受乐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被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为了把课堂教学从无效、低效转变为有效、高效,教师的角色应该也

必须发生变化,教师应该把课堂这一阵地还给学生,精心设计具有思考性、挑战性、开放性、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挑战榜样,挑战自我中享受成功带来的自信。

(五)、创新设计,保持乐趣

课堂是我们的“主战场”,而教材是我们的“主战地”,教师和学生是“战士”。面对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战士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并没有获取相应的“战利品”。因为我们在大多情况都采用按部就班、本末倒置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无非是作家作品、写作背景、生字词、感知课文内容、出示问题组……让学生去冥思苦想、讨论、交流。想不出,没关系,由老师讲析,滔滔不绝,最

终把课文分析的“相当透彻”、“体无完肤”。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记得手发麻,每篇文章的边边角角都工工整整记下了重难点的分析。日复一日的这种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阅读教学早已没了“文学味”。老师讲得“苦”,学生埋头“记”,这样必然导致语文课堂的枯燥无味、了无生气,何谈阅读能力的提升。

(六)、联系生活,丰富乐趣

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只有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才能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走出文本,从课内到课外,纵观日新月异的生活,去领

悟人生之美、生活之美、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完善

自己的人格。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培养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阅读时圈画批注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五)、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习惯

(六)、养成学生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七)、培养提倡课外自读的习惯

只有学生把课外阅读变成了自觉自愿的行动,才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才会使书卷的文采精华融化到他们的血液中去,才会使他们口长于言,笔长于写。坚持让学生自读文章,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会让他们受益终生,其

意义已远远超出了阅读本身,“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八)、培养与强化学生与文本之间良好的对话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书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是这种对话的过程,是在为学生构筑对话的平台;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养成学生与文本之间良好的对话习惯。注重过程,就是把课堂看作学生生命的组成部分。课堂是学生生命历程的一个阶段,学生的生命表现形式通过课堂行为体现出来。“课堂生命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观念的有力矫正,使课堂教学提升到了哲学的层面。课堂阅读教学,

不是在寻求“标准答案”上分出贤愚智拙,更不是以考试成绩判定学生前程的明暗顺逆。课堂阅读教学说到底是学生的个性在阅读理解中得到体现的过程,是活生生的少年、鲜活的思想、鲜明的个性与教师、传统文化的交汇、碰撞的过程,是

过去和现在、未来的交流、较量的过程。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没有绝对的高下,

更没有权威神灵,有的是平等的交流,互为启发,互为师生。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铭刻下来的往往不是教师奉送的答案,而是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和争辩的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我教育,师生互相教育,共同用生命去拥抱语文!-----程翔(注重过程的原则)

1、个体与文本:

养成独立地与文本积极对话的习惯。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来看,

应该包括: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与作者心心相印,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

想启迪;以自身的生活阅历进行意义的重构(即创造性地进行解读)。

2、学生与学生:

养成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习惯。在现有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学生与文本的高效对话往往需要把个体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和学生的对话联系在一起。

阅读教学中,一个人交流了看法,其他人就是一种吸收,学生之间的对话无处不在,可以帮助学生个体与文本的对话走向成熟、全面。因此,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让他们通过合作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唤醒,从而实现个体对话中经验、意义、情感的共享,以期养成学生与文本充

分对话的习惯。

3、教师与学生:

促进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刻对话的习惯。阅读教学中,养成学生与文本

良好对话的习惯,师生间的对话是关键。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更重要的是促成学生与文本对话话题的不断生成,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不断走向深入,深刻而有创造地展开对话。

教师更多地要充当学生的向导,成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同路人,以真诚的信任、巧妙的引导、耐心的期待、满腔激情的鼓励及榜样的示范,促进学生与

文本对话的创造灵气,深刻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4、学生与自我:

养成学生在反思中完善自我的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我们必须关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与自我的对话。自我对话就是对自身的反省审视,反映在阅读教学中,就是学生经常问自己:我充分读书了吗?我与同学真正交流了自己的看法并参与讨论了吗?我读出了自己创造性的见解吗?

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以此反思自己与文本对话的行为,不断完善,逐步养成自己与文本独立、充分、深刻对话的习惯。

三、遵循科学的阅读规律

(一)、先个体阅读后群体阅读的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

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作为主体主动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的阅读,具有鲜明的个体性,也就是非一个人独自进行不可,而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班级群体阅读,群体阅读必须建立在个体阅读的基础之上,群体阅读的水平取决于个体阅读的高度。

(二)、先整体感知后分析研读再整合评读的规律

首先整体感知,从直观感受入手,感知文章的主题,感知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对文章先有一个初步的总体印象。

在初读的基础上“精读”,寻找一个突破口、切入点,从某一方面、某一问题、某一段落等角度入手,切进去,仔细推敲与琢磨,品味语言文字背后的内涵与风格,分析人物形象,力求深入体会与把握其思想内容。

最后再回到整体,站在更高的层面回望课文,侧重鉴赏评价,对文章作进一步的评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进而真正把握文章的真谛,搞清楚它为什么要这样写。

(三)、文体决定阅读形式的规律

情感浓郁的散文,宜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范读”,可以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技巧,同时达到范读启情的目的。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入情境,脑中浮现出生动的画面,把文字还原回生活,可丰富想象力,体会作者遣

词造句的准确性,感受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浓郁情感。这种发自内心的有感情的朗读,对培养学生欣赏祖国语言文字韵味的能力同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逻辑性强的说明文、议论文,宜学生默读。默读也是阅读的一种重要

方式。由于默读速度快,不出声,不会互相影响,能保证环境的安静,更便于专

注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并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篇幅短小的课文可让学生

朗读,反之,则应让学生默读。

(四)、遵循读要回归于写的规律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在感于言动于情,延伸生活的基础上,我

们还应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反思生活,抒写自己的情趣、品位,这是我们进

行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

写作规律、素材、技法的积累储存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直接、可供利用的素

材恐怕还是语文课本。初中语文课本名篇佳作荟萃,用好用足这处“宝藏”,引导学生反思生活,对写作是大有裨益的。

文本阅读与写作教学在具体教学中应该分解目标、化整为零,一节课训练一点:文笔优美的课文就重点训练积累优美词语、句子,多采用仿写的形式进行

训练;人物描写传神的课文,就抓住关键词句去体会人物形象和情感,学以致用的形式进行训练;写作方法巧妙的课文,就重点体会写法,采用读悟仿的形式进行训练……

这样既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又因任务相对简单、明确,有充

足的时间,使写作训练落到实处。

写作水平是检验学生阅读能力的试金石!踩着音乐的节律,方能跳出美丽动人的舞蹈;遵从阅读的规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工具,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如果能够准确、熟练地运用语文这个基础工具,必须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能力的形成,首先应该是从小培养阅读习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然而令人心痛的是现在的许多孩子不仅不知道该读些什么,甚至走入了阅读误区。为什么上了六、七年的学,孩子们却还是不会阅读呢?原因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学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脱节。传统的课堂上,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按照自己的理解、教参的分析,从专家角度,在高倍望远镜下剖析。这种方法,永远像一个精彩的演员在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戏,学生永远是观众,只会鼓掌。难怪学生不会表演?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说,与其给人一些鱼,不如教人以捕鱼的方法,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方法的指导,利用各种训练手段,让学生学会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要教会学生怎样去运用所学的知识,如何独立分析和解答类似的问题,以体现具体应用能力,这是教学工作的最终任务。它的实质

是变重教为重学,变获得为获取,变被动为主动。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获得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算是真正达到了目的。学生没有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症结之一。以往针对这种情况,人们往往只归因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差,阅读量少,所以尽量增加阅读的数量,加大阅读训练的力度。殊不知,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无论经过多少练习,阅读能力也是难以提高的。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课外阅读要靠自学、自觉,全靠内驱力,因此我认为:要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必须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阅读兴趣, 是指进行阅读时的主动性心理倾向和对阅读材料内容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它是阅读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 它对维系注意力, 增加理解与记忆, 激发联想和创造思维, 唤起情感体验, 都具有积极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应加大力度,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合理使用多媒体,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它实现了由静态变动态、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的可能, 为学生架起通向理性认识的桥梁。合理使用多媒体, 可渲染与课文相应的气氛, 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 让学生身临其境, 加深内心的体验, 进入具体的情境, 处于一种最佳的情绪状态。同时还能让学生充分享

浅谈小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江西省上饶市河北小学王俊 主动参与教育是指教师采取各种措施,在其引导下,注重学生的主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发潜能,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唯物辩证法中,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学生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外部条件,但是同时也必须通过自身的主动实践过程才能求得发展。因此,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能力。在大体相同的教育条件下,学生发展水平往往出现不同,其原因就在于此。所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小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1、课堂上还学生主动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 1、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和改进教学方法。广大教师应积极投身到新课改中来,彻底抛弃满堂灌的做法,要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思考、实践、总结。改变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2、创设优美的外部环境和融洽和谐的心理环境,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优美的外部环境和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融洽的心理环境包括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可以使学生乐于主动交流并参与合作学习。 3、激发兴趣是主动参与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切实改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发展硬操作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即:要广泛应用电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超越最近发展区达到下一个发展阶段的水平。 4、给学生展示的平台,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从而促使他们更乐于主动参与,意识和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也可以培养老师小帮手,发挥其榜样作用。以点带面,使大家乐于参与到班级管理和建设中来,人人争当小主人翁。可以让小帮手们轮流带读、领读、检查卫生和作业等,从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继而提高其能力。 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家长应摒弃“促进学生学习是学校的责任”这一传统观念,而教师也应摒弃“重教轻学” 的观念。要知道家庭教育的质量影响和制约着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和发展。 1、家长给予正确的期望和要求。每个儿童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家长对 儿童的期望和要求要与之相符合。过高的话,儿童会在一次次达不到家长的要求下,失去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也产生怀疑。过低的话,儿童会骄傲自大,同时也会缺乏学习的动力。 2、家长应联系生活实际和学习内容,激发孩子的主动性。一般的家长只会采取说教的形式教育孩子,对于这些老调重弹,孩子会习以为常。所以家长可以利用一些联系生活的学习内容,提高孩子的兴趣,也可以鼓励孩子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打扫卫生、洗碗等,并给予鼓励下的语言,让孩子得到精神奖励,儿童的认同感上升,同时积极性、主动性也能有所提高。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能力的培养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8-01-05T16:07:18.64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1月总第251期作者:李翠珍[导读]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贯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主导思想,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卖火柴小女孩》为例,在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以《卖火柴小女孩》教学为例 李翠珍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第六小学校036002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贯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主导思想,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卖火柴小女孩》为例,在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的主动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积极的特征,是促进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始终保持旺盛学习热情的原动力。我先让学生观看小女孩五次幻想的录像,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然后以四人为小组讨论,自由朗读,体会小女孩擦燃火柴时看到了什么幻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幻想,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可以谈自己对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见解。努力创设成功奖励的情境,使各种程度的学生都能领略到成功的愉快,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潜在智慧和力量。板书如下:现实的生活:寒冷饥饿没有欢乐无人疼爱没有幸福美好的幻想:大火炉食物圣诞树奶奶飞走了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学习的自主性表现的是学生是自己行为的主人,他们有权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那么要使他们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就必须重视授人以渔,传授学习方法、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也是一篇教学难度大的外国文学作品,我在讲授前已让同学们知道这一课的写作体裁是童话故事,这样,同学们心目中早已明确本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富于想象,文中的故事情节都是想象的。这表明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并对小女孩表示深切的同情。学生也就可以运用学习童话的方法来学习,学习童话的方法是认真阅读,抓住词句,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三、培养学生学习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也就没有进步。因此,语文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幻想和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特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童话的特点,想象“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同学们想象到:小女孩也会像他们一样穿着漂亮的衣服,梳着美丽的头发,背着书包,在父母的护送下高高兴兴地上学。 为了加强同学们的友爱之心,培养助人为乐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女孩的命运这样悲惨,生活这样痛苦,作为同龄人的你们,有什么对小女孩说吗?又一次让同学们自由互相讨论,展开丰富的想象。有的说:“小女孩请到我家里来吧!我一定把最好吃的、最好玩的让给你,让你和我们一起共享欢乐!”有的说:“请快来到我们中国吧!你再也不用挨饿、挨冻、遭受别人的欺负了,因为我们国家是文明的国度,一人有难众人帮助,请相信我吧!”有的说:“小女孩,欢迎你和我们一同上学,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一定尽力帮助你。到了六一儿童节,你也能与我们一道欢乐地庆祝自己的节日,那多么幸福啊。”同学们的发言滔滔不绝,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觉得学习再也不是一种负担了。 四、发展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素质教育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品格。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因为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所以我注意做到: 1.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同学们在发表见解时各抒己见,气氛浓厚,谁想说就站起来说。下面就是学生在发表见解时争辩的片段。A:老师,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幻想烤鹅走路,烤鹅是熟的,怎么能走路?B:因为小女孩太饥饿了,想快点得到食物,并且还有刀和叉,让她早点吃到东西。C:我还有疑问,既然想快点吃到东西,这只鹅走来了,直接写拿起来吃不就可以了吗?D:这样不卫生,因为小女孩卖了一整天火柴,手一定很脏。E:我不同意这个说法。文章的前面写到小女孩很美丽,我想,她不但美丽,而且还很卫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学生的争论很热烈,发散思维得到了发展。 2.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在讲述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情节时,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喜欢谁就和谁学习,喜欢哪一次擦燃火柴的情节就读哪一次的,边读边划边批注,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都让学生做上记号。 3.交给学生思考、质疑问难的机会。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叫有疑。”质疑就是善于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究事物发展的规律。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学生发现了疑问,才能吸取知识营养、活跃思维、开阔视野。在教学中,学生提到的问题很多,如:A:她死了,为什么手里捏着一把烧过的火柴梗,而不是拿着火柴梗?B:为什么作者把小女孩的死安排在大年夜?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为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学习、放飞想象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获得知识、培养自学能力,达到优化课堂的最佳效果。

群文阅读——走进寓言故事教案

群文阅读——走进寓言故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多文本阅读,在阅读比较的过程中,举一反三,强化对寓言故事的结构形式的掌握,从而学会抓故事主角、事情发展变化快速阅读寓言的方法。 2、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方法,潜移默化地接受阅读方法的训练。 3、感受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阅读寓言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明白寓言故事所要表达的道理,找到几篇故事中的共同点; 2.从故事中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明白怎么做。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从人物的言行中感受寓意 师:课件出示寓言故事的关键词,学生猜。并一一出示相应的图片,引导总结。 师:记得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做了什么事吗?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傻) (二)进入新课 1.师:我们来读读《汉人煮箦》,看看这个人又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寓言《汉人煮箦》)

2.学生自由读故事,思考:从中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3.师生共同完成阅读单。 小结:是啊,我们了解这个人物的行为之后,知道他傻在哪儿,故事的道理就知道了,还能从中受到启发,这就是寓言故事的寓意。 4.寓言的含义。 (二)阅读方法提示: 1、寓言是故事,是故事就有……(故事主角、故事变化),讲故事的目的是……(道理)。 2、请同学们速度稍快的默读这三篇寓言故事,看看它们分别写了什么人的什么事? 指名回答。 (四)小组合作,完成阅读单: 阅读记录表 寓言主角怎么想怎么做结果 《丑妇效颦》丑妇觉得西施皱 眉美也学着皱眉显得更 丑,被别人 讨厌 《猴子与骆驼》

《邯郸学步》 寓意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汇报。 (五)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几篇故事是关于做事方面的,那除了这些,我们还学过关于哪些方面的故事? 如:学习方面的《闻鸡起舞》、《悬梁刺股》 做方面的《孔融让梨》 (六)总结 (七)作业设计 课后多阅读寓言故事,从中联系实际进行交流。 (八)板书设计 群文阅读 走进寓言故事 《丑妇效颦》 《骆驼与猴子》不知变通 《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南区小学慕丽娜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听、说、读、写的综合体。蕴藏着丰富文化内涵的阅读教学不仅是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只有抓住阅读教学这一重要环节,才能实现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教学任务,本文在分析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立足于文本解读,提出几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明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维目标”构造了一个全面育人的框架,语文知识和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基石作用,也是另外两维度的目标实现的依托。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具备读、写、听、说、思考、创造等能力,这是语文的基本任务,也是语文必须重视的方面。 1、重视文本。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知识源,以其为平台,即使是最简单的词语,也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譬如理解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的18 课《她是我的朋友》中的重点句子:“过了一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时,我们可以先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啜泣”“捂住脸”来体会阮恒内心的紧张与害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交流体会阮恒对小女孩真挚的友情,树立正确的友情观。只要我们潜心钻研文本,就不难发现其中的一词、一句都将是实现多元目标的依据之一。只有我们充分挖掘才能促进教学目标与文本的真正沟通。 2、重视实践。课堂是落实三维目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

地。语文课堂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燕子》一文时,我们可以设置情境悟读法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通过品读赏析描写小燕子的语句,学习对小燕子抓住特点、按顺序的描写方法。 3、架桥梁。其实在课堂教学中,三个维度是相互交融、渗透在一起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这个过程又是以“过程与方法”为桥梁,渗透在师生的合作之中,比如:再教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的19课《七颗钻石》时,正当我准备布置学生讨论:从水罐一次次的变化中体会到了什么时。突然冒出一个声音:“我体会到了小女孩尊敬长辈、关心动物、助人为乐、善良、有爱心的品质”这脱口而出完全正确的答案顿时使教室一片寂静。教学目的显然已经达到,然而我不满与此,接着说了一句:“你很聪明,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跟大家说说好吗?”由此,从对结果的肯定转向了对过程的询问。关注过程是三维目标对我们最有益的启示。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才能够相互渗透,交融一体,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如何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呢?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师生和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和作者的心灵碰撞出火花是上好语文阅读课的关键。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在本身还没有深入走进文本时,就照着教参讲课。教师让学生抄写文章的中心和段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课堂死气沉沉,学生鸭子听雷……新课程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只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才能实现心灵的对话,学生才能发现自我的价值、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 一、教师潜心钻研文本,实现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文本”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载体,离开了文本,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所以要想让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教师首先就要潜心钻研文本,首先走进作者的情感、思想、心灵,充分和作者对话,让“文本”感动你、让“人物”感动你、让“作者的心灵”感动你……只有你被“文本”感动了,你才能成为引导“感动学生”的桥梁,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的点拨、拓展,才能更有利于课堂资源的生成。记得我第一次教读《五柳先生传》时,内心并没有被陶渊明的不慕荣利、率真放达、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所感染,相反我倒觉得他的穷困潦倒是由于他的“愚”所导致的。由于我不能深刻的理解人物形象、不能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结果在课堂上我机械的按照教参进行讲解,针对考试出了几道常见的问答题,我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工匠”,忠实地按照设计图纸进行了施工,学生们也成了忠实的“听记”者。虽然我的生硬讲课应付了常规考试,可是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感到我误人子弟了:我没有走进文本、我更没有走进学生,我的那节语文课,学生的思维是静止的,从他们呆滞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了生命课堂的重要性。第二次教读《五柳先生传》,我已经深刻领悟到研究文本的重要性。我首先查阅了有关陶渊明的所有资料,不得不对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深深叹服,又广泛阅读了有关课文所涉及的链接人物“黔娄”和“颜回”的故事,使我真正体会到了“隐者”的高尚情操。带着这种感动来备课、带着这种钦佩来找课堂的切入点、带着这种对人生的体验走进课堂,我觉得我走进的是生命课堂、是高尚的课堂、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课堂。所以我要说,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因此从挖掘文本价值的意义上来说,教师的备课应该是一次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人与文本生命的对话。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前提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能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因此,在实现课堂对话之前,唤醒他们学习的兴趣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如果我们教师能在课堂上积极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充满体验的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那无疑更有利于学生尽快的走进文本、融入文本,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互动、情感互动、思想互动,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真正充满生命律动的阵地。记得在讲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父亲那颗拳拳的爱子之心,出示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特写: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正当学生尽情的体验父爱时,

化学课堂学生的能力培养

化学课堂学生的能力培养 发表时间:2018-05-02T16:59:43.403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4月总第269期作者:秦国荣[导读]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值得各位教师去探讨研究。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社头中学213200 摘要:在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初中生的学习节奏越来越快,学习压力不断上升,教师往往过于重视成绩的快速提高,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值得各位教师去探讨研究。 关键词: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多媒体技术 一、导致学生动手差的主要原因 1.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意识不足。 大部分学生存在实验动手能力差的这一现象。即使在初中教学中对化学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因为在中考里所占的分数比例不高,动手能力的培养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再由于许多初中教学条件的限制,许多本应该要求开设的实验也没有进行。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靠背实验拿分数的,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前一次实验都没有做过。 2.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顾此失彼,陷入于忙乱之中,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验的目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和指导计划。 实验中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前做好实验,却得不到安排,无事可做;有问题的学生又得不到帮助,这就浪费了宝贵的实验时间。 3.对于化学课的实验课中,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应付性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有些学生是抱着好玩的心态参与实验操作,在其中滥竽充数。 学生过度依赖教师,不敢放手去做。学生像是老师手中的玩偶,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让怎么做就怎么做。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了自己动手的积极性,学生就成了化学课堂的旁观者,使实验训练达不到效果。 二、初中化学动手能力的培养方法 1.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能够让化学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突出化学这门学科的特性,是化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化学最有魅力的部分。老师的讲解不能解决学生的所有疑惑,也不能彻底促进学生完全地理解化学知识。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亲手多做实验,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实验课的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探究物质与物质之间的联系,进而促进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实验课堂中,教师不能一开始就向学生灌输已研究出的化学结果,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研究得出结果。可以先告诉学生某一化学实验的过程是如何操作的,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实验,最终得出什么样的化学现象,由学生自己的实验结果得出。通过实验实践,部分学生可能会得到不尽相同的实验结果。这时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发现实验失败的原因,通过反复操作最终得出正确的结果。这样不仅仅让学生掌握了化学实验的方法和知识,更培养了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2.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动手能力是来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可以使其有正确的观察态度,充分掌握观察的方法,学会系统而又全面的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只有观察仔细了,动起手来做实验才能胸有成竹,少走弯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其创新能力、动手能力。 3.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化学讲解中。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能有效的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知度。例如,在讲解水的电解这一知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视频,将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的分离过程、氧原子和氢原子又结合为水分子的结合过程。通过动态的视频形式投射在屏幕上,学生直观的了解了水的电解。 4.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 众所周知,在化学实验进行之前需要准备各种材料、实验器材等,让学生协助教师准备实验的一些指示剂、待测溶液、标准溶液等,准备好器材,参与一些仪器的调试。这样不仅仅减少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实验的步骤、实验原理有了更进一步的掌握和了解,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5.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化学实验。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学实验。即在实验前,向学生详细的介绍实验的方法步骤以及注意事项,以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正确性和安全性;然后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写一份简要的实验计划和主要的实验步骤;之后教师进行检查和提问,目的是为了明确实验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实验中教师要扮演好控制者的角色,避免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包办实验。最后,教师还要在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留下他们的操作过程,并做好记录,对学生实验的成功经验和失败原因做好总结,对实验操作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嘉奖,对表现不够优秀的学生进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有效的提高初中学生化学实验的动手能力。 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教师后天的培养。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教师应当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教学的创新,并且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科技技术应用到化学实验教学中去,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国家培养出一代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阅读读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阅读读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1 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亿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缘,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做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可设置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不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投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的韵味。 2 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家有。阁于,且何谓阁于也尸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面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人的阅读能力被视为具有很高价值的能力。因为阅读是学习的基础,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拥有,能让阅读者“厚积而博发”。 阅读是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是伴随人一生的。更重要的是,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儿童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期。父母应该重视孩子阅读潜能的开发,用正确科学的方式来引导孩子阅读,让孩子善于阅读,乐于阅读,勤于阅读。 有一个孩子养成了乱拿别人东西的坏毛病,他的父母知道后于是找他谈心,他几经做出表态后仍改不掉,最后父母在一位亲子专家的启发下,给孩子找了一本书,让他阅读并尝试写下自己的感受,没想到孩子竟被书中主人公的精神所感动,彻底改掉了偷东西的恶习。 可见,阅读给人心灵上的启迪也是无法估计和替代的。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思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 通过阅读,还可以把孩子引入一个神奇、美妙的图书世界,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乐趣无穷。同时,还可以使孩子从书中获得人生的经验。因为人生短暂,不可能事事都去亲身体验,书中的间接经验,将有效地补充个人经历的不足,增添生活的感受。 有人说过: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通过阅读可以发展人性,提升修养,可以丰富生活,愉悦身心。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孩子的人格养成、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的构建,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

那么,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去阅读,从而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呢? 1.父母首先要有阅读习惯 要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态度。如若父母视阅读为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孩子自然会乐于读书。 父母经常津津有味地读书看报,对待书报总是兴趣盎然,孩子便会觉得读书一定很有趣,于是对书籍充满着好奇,自然而然会在书的国度中流连忘返。如果父母不读书,却想让孩子读,他就会说:“你们都不看书,为什么要让我看?” 2.给孩子选择好书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斯迈而斯也说过:“古往今来,好书总是人们最好的朋友,这关系永远不会变,因为它是最有耐心最令人愉快的良伴。” 一本好书,会赋予孩子高尚的品质,会使孩子的心灵得到净化,在潜移默化中深受高尚情操的熏陶。所以,父母应根据孩子年龄和发展特点,给孩子选择一本好书,如生动有趣的长篇小说、优秀的散文,以及综合性的书籍如《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成语故事词典》等。 此外,还可以让孩子配合看一些名著欣赏作品,让孩子自幼就开始接受名著的熏陶,不仅可以奠定孩子一生优雅人格的基础。同时,还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 3.为孩子准备一个书架 在家中,为孩子选一个光线充足的房间或角落,放置一张书桌,准备一个小书架。让孩子可以随意选取自己喜爱的书籍,坐在书桌前放松自在地去阅读。相信您的家中如果有这样一个空间,孩子一定会有阅读的欲望。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生命的真谛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生命的真谛 郭根福:江苏省溧阳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科室主任,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1976年开始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在《人民教育》《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等20余种教育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科研报告350余篇。近几年曾参与人教版小修订版、大修订版、新课标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主持编写并出版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及教材分析》《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等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教材。 钟群娟: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江苏省溧阳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科室副主任。在国家级教育报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围绕“生命”这个主题,选编了《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4篇中外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 《触摸春天》一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来感受春天美好景色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内心创造缤纷美丽的世界。作者用细腻的笔法、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表现盲童安静丰富、热爱生活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生命、热爱世界上其他生命的盲女形象。 《永生的眼睛》一文,讲述了“我”的母亲、父亲在死后捐献自己的遗体器官──角膜的故事。作者通过“‘我’对捐献母亲遗体的角膜不理解,爸爸对‘我’进行教育;爸

爸的言行感动了‘我’‘,我’给女儿讲‘我’爸爸的故事并感动了女儿”的故事,展示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地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的美好品德。 《生命生命》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对生活中极为普通的“飞蛾奋力挣扎逃生”“小苗顽强地从墙缝里钻出来”“倾听自己的心跳声”作了深深的思考,表现了“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要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的人生哲理。 《花的勇气》一文,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朗读、品味重点词句,让学

论文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挥。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起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 一、选择书籍下功夫。 1、选择书籍要适合学生年龄 小学生各方面都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无论是心理、大脑,还是神经系统,都会随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和感知要求发生不同的阶段性变化。比如说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在学校中也学习了一定量的科学知识,所以他们的认知能力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向其推荐的读物也应随之而变化。像童话作品《安徒生童话》,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等,而低年级则选择推荐寓言故事、短篇童话之类的书籍。 2、选择书籍要适合学生个性特点 个性是作为个体的人所体现出来的全部心理特征的总合。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人的个性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师、家长要善于发现学生个性特点,并根据学生个性的特点推荐课外读物,以此来生发兴趣。比如:性格内向的学生给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成才的故事《爱因斯坦传》、《李四光》等;性格外向天性好动的学生,向其推荐英雄保家卫国具有战斗场面的读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等,喜欢音乐的学生让他们多读《聂耳》、《贝多芬》的故事;喜欢文艺、体育的学生向他们介绍与之相关联的名人趣事,投其所好,循循善诱,让他们从这些名人趣事中找到与自己个性特点相适应的地方,点

张美兰 走进文本 引领学生个性化阅读

走进文本引领学生个性化阅读 ——《小动物过冬》教学案例 东台市实验小学张美兰 案例背景 《小动物过冬》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青蛙、小燕子、小蜜蜂一起商量过冬的事。课文通过小动物之间的对话,介绍了它们不同的过冬方式:小燕子是飞到温暖的南方去,小青蛙是冬眠,而小蜜蜂则藏在蜂巢里吃蜂蜜。课文不仅生动介绍了有关动物过冬的知识,而且还表现了小动物之间的相互关心。 通过一课时的教学,学生读通了课文,掌握了本课的生字,理解了词语,知道了青蛙、小燕子、小蜜蜂各自过冬的方式。但我认为这不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这篇童话故事不仅告诉我们三种小动物的不同过冬方式,还表现了动物之间的相互关心。因此,第二课时,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属于自己的阅读感悟,从而体会到更多的阅读乐。 案例描述 学习3-7自然段,了解小动物过冬的方式,体会动物之间的相互关心。 教师:孩子们,青蛙、小燕子和小蜜蜂(手式指着贴图)三个好朋友在一起快乐的渡过了春天、夏天,转眼秋天到了,三个小动物围绕过冬商量些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故事。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3—7自然段。(学生读书,师巡视。) 教师:你读懂了什么?哪些句子告诉你的,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回答师板书:飞南方\钻泥洞\躲蜂巢 师评:同学们真聪明,通过自读课文,就了解了三只小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 下面,你对哪个小动物最感兴趣,就把它的话多读几遍,还可以加上动作。待会儿就请你来演这个小动物,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过冬方式。 教师:谁来演小燕子? 学生表演。 教师:(采访)小燕子,你是怎样过冬的?小燕子你为什么要飞到那么远的南方过冬呢?谁能做聪明的燕子来告诉老师? 学生:因为南方暖和,还有许多虫子。 教师: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因为——所以——。

怎样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提到如何提高阅读水平,人们自然想到的答案是:多读。这当然没错,熟能生巧是世人皆知的道理。但,读也要讲求质量。盲目无绪地乱读未必就能提高阅读水平。不少学生感到委屈,自己读了不少文章,学了不少所谓技巧,可阅读水平老提不高。另一方面,不少教师也对如何上好阅读课感到很茫然,不知道在阅读课上应当讲些什么。如果仅仅是把文章翻译过来,那就成了翻译课。如一味讲技巧,一则阅读本身并无太多技巧可循, 二则易把学生引向投机取巧的歧途。阅读到底该如何学习呢?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我们的母语学习谈起。我们在小学就把常用的汉字基本学完了,可我们初、高中还得学习语文。那我们在中学语文课上学了什么呢?这个问题恐怕还一时不好回答。但至少敢肯定,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提高了。 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母语水平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升。学习母语如此,学习英语也是如此。我们在掌握基本语言后,必须学会脱离语言本身,我们首先要理解文章整体而非个别词句。文章的体裁、内容可能千差万别,但文章是人写出来的,那就必定有一定逻辑。词句都不过是表象,而把握作者的意图才是解题之关键。四六级考试都在向能力测试转变,我们也必须摈弃单纯强调应试技巧的老路。要想快速扎实提高阅读能力, 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养成二次阅读习惯,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很多书上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在平时练习中,学生做完阅读,唯一可做就是对答案,事实上,纠正答案后对文章的再次阅读往往至关重要。第一遍读文章时,我们应当模拟考试的紧张气氛,尽量高质快速。但,对完答案后,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再次阅读文章。第二次阅读文章我们的目的不在是获取信息,而是把握文章的布局安排,分析作者的意图。我们必须带着思考再次阅读文章,问问自己以下问题:如果自己写同样题目或题材的文章,会采取何种文章布局?如我们自己设想的布局与作者不同,那么具体不同之处在何处?这篇文章与以前读过的同体裁文章相比,有何特点?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训练不就成了精读课了吗?如果时间允许,二次阅读成了精读,又有何不可?讲求速度的范读是应试而用,要想真正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提高阅读水平,还非精读不可。文章的是永远读不完的,如果想着去读200篇各种模拟阅读题,倒不如踏踏实实读50篇历年真题。另外,地道的文章分析多了,对自己写文章布局谋篇也不无好处。 二.自己学写长句,克服长难句障碍几乎每一篇阅读,总有一两句长难句。有许多同学这样分析那样分析,可就分析不出什么名堂。听力好的同学不一定发音好,可发音好的同学一定听力好。同样,能写出长难句的人当然不会怕什么长难句。同学们应当做的是找一本好的语法书,认认真真学习句子结构那部分。英语的句子主干往往并不复杂,只是其粘着修饰成分过多。我们一开始应当学会如何写出简单的基本句型,然后再通过附加各种从句、插入语、非谓语形式,来逐步扩充句子结构。 分析长难句与扩充句子正好是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必须一步步“砍”去插入语、各种从句、非谓语形式,来获得句子主干。所以只要“欲简之必先扩之”,我们与其寻求各种长难句分析法,不如先学会自己写长句。

学生课堂发言能力培养策略

学生课堂发言能力培养策略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地对话和交流。课堂上积极发言对孩子的学习是大有帮助的。它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听课效果提高,加深内容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课堂发言表面是一个说,实际上是听、思维、表达等方面的反映。但是,在教学中,我感到学生在发言时害羞、胆怯,课下却唧唧喳喳。课堂上却闭口不言。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更是不敢发言,这是为什么呢?我和同事们探讨,他们也深有同感。我上网查资料、看书籍,去找适合学生的方法,通过自己的实践,多多少少有一定的体会,下面浅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让学生在课堂上消除害怕感 “因害怕出错”不敢发言的学生大有人在,特别对后进生来说,更是愿意做一个听众,他们把老师的提问当作“伤心事”;也有一些学生想说但又怕别人取笑自己,从而害怕发言。对此,影响发言能力。这样如此循环,学生的发言水平得不到发展。课堂上让学生回答出错是正常现象,老师不应粗暴的对待,而是应该采取恰当的评价。我的具体做法是: 1、创设和谐的氛围 在发言中,不让学生感到忐忑不安,而是发言感到快乐,应从以下入手: (1)允许学生们出错,把他们的出错当成一种资源。 (2)少批评,多鼓励。 (3)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见解不同要包容,让其他学生学会倾听。 (4)对话交流、敞开心扉,与学生做朋友,让学生感到老师和他们一样是在学习。 2、关注学生内心情感 当学生发言有误时,老师从倾听方面来捕捉学生身上的信息以及内心变化。如是学习方法和能力的欠缺,从而恰当评价。不过,在教学中,有些老师一听到不对的地方就打断学生,这样既不礼貌,也会伤害学生,同样纠正不了错误。记得有一次,我在讲《下雨了》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先试说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我环视四周,把眼睛集中到平时不善言语的一个学生身上,我让他来回答,这位学生面露难色,极不情愿的站了起来。嘴里小声说:“我不知道。”我说:“你在家没有预习这篇课文吗?”他低下了头。我想发火,但压住了火,我引导他,给他提供一定的方式去说。我说:“按照老师刚才说的方式你来叙述一下,老师相信你。”他看着我,鼓起勇气,说了起来。从这件事中,我发现对学生课堂表现要有一定的方法,它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尊重,自信心也会提高。 二、课堂上调动学生发言兴趣

让学生走进文中,与文本进行对话

让学生走进文中,与文本进行对话 发表时间:2015-07-07T16:54:01.890Z 来源:《素质教育》2015年7月总第181期供稿作者:潘玉梅 [导读]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潘玉梅山东省栖霞市翠屏中心小学265300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使学生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那么,教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阅读教学应该把学生学习语文的体验过程贯穿始终,把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形成的积极情感和内心感悟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营造开放的心理环境,诱导学生进行表达和交流。 具体地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丰富的情境,启动体验的欲望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悉心创设情境,创造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教师要创设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指模拟情境,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绘等方式来创设,而现代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则综合了上述手段。 如《木偶奇遇记》之“落入鱼腹”一段,在阅读导读课上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当学生看到小木偶被张开大嘴的鲨鱼吞进去的场景,脸上出现了着急、担心的神色,眉头更是不由得皱了起来……这一情境的创设,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当时木偶所处的危险境地之中,为文本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搭建对话的平台,展现体验的丰富性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就需要教师改变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角色,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活动,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把对话看作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在平等民主的关系中搭建对话平台,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创造性的思维,展现体验的丰富性。 1.自读自悟,尝试文本体验 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在教学中,我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充分交给学生读的权利,保证学生读的时间,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如《月光曲》的第九自然段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至于曲子的旋律、节奏到底怎样,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因此,我以“当我读着‘_____’时,仿佛听到了‘_____’的音乐”这一练习把语言文字与音乐紧密结合,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说:当我读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时,仿佛听到了轻柔舒缓的音乐;当我读着“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时,我仿佛听到了稍快刚健的音乐;当我读着“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时,我听到了“高昂激荡”的音乐。学生通过这一感悟,间接体验了贝多芬琴声的旋律变化。然后,我再让学生把这一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一过程实质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对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 2.表达交流,产生体验的碰撞 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一种信息互动,为实现这一互动,我把“表达——交流”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让学生各抒己见、张扬个性。在课堂上,要摒弃“分析型”、“提问式”,抓住文中感人的细节,设计开放式的训练点,创设一种直率、真诚、自由的对话氛围,在相互交流中产生体验的碰撞。 如在《杨氏子》教学中,在学生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抓住孔君平与杨氏子对话中最精彩的细节引导,假设:“此时此刻,你就是杨氏子,你会以怎样的语气回答?”让学生进入角色,体验杨氏子当时的心情。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体验在交流中不断碰撞,不仅展现了体验的丰富性,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张开想象的翅膀,获得体验的升华 想象的空间是广阔的、奇妙的,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想象,可以升华体验,实现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实现阅读教学的创新。 1.补白,引导学生想象 补白,就是引导学生在文章空白之处进行合理的推断、预测和联想。教师要善于发现作者有意无意地留给读者可以驰骋想象的空间的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补白。 如《月光曲》一文中用省略号省略了皮鞋匠的联想,贝多芬还在忘情地弹奏,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一补白,使学生的情、音乐的情融为一体,不断产生碰撞、产生灵感,在美的欣赏中感悟文本,从而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2.角色转换,激发学生想象 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可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把课文中死的文字激活,把静态的变为动态的,把抽象的演绎为具象的,使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学生的内化语言,使体验得到升华。 如《穷人》一文中,渔夫出海归来与桑娜对话一节,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在排练过程中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深入文本的内涵,使体验得到了升华。 在注重体验的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以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与教师平等相处,与文本进行自由的对话,在语文学习中感知自己、发现自己、提升自己。这样,文本的生命意义和学生的生命存在不再分割,语文教学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