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尊称

古代尊称
古代尊称

1、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

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

3、第三人称代词:“其”、“厥”、“之”。

“之”和“其”都不是典型的第三人称代词:

一是“之”和“其”除称代以外,还可以称人或物。

二是“之”和“其”除了可以称代第三方以外,有时候也可以用来称代说话人自己或听话的一方。区区、在下、不才、小生、我、

1、人称代词

(1)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等。

(2)第二人称代词:“汝、女、尔、若、而、乃”等。

(3)三人称代词:“之、其”。

(4)古汉语人称代词的一些特点:

1) 形式多,用法复杂。

2) 没有单复数的区别。有时也在人称代词后面加“属、侪、曹、辈、等”一类名词以表示多数。

汝,余,吾,我,尔,卿等

尔,女(汝),朕,哀家

你: 女、汝、若、而、尔尔、乃子、卿、君、尊驾、阁下、公、足下/汝,尔,女,子,卿,君,尊驾,阁下,公,足下

第一人称-我:我、吾、余、予、朕、某

第二人称-你: 女、汝、若、而、尔尔、乃

第三人称- 他/她:其、之、他、伊、渠(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体系还不完备,严格说来,先秦汉语中还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职务是由指示代词“其”和“之”来承担的。)

在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单数和复数是同形的。有时,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后面可以加“侪”、“属”、“曹”、“辈”、“等”来表示复数。这些词与现代汉语的“们”不同,它们都是词和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中也有不少的人称代词,其功用也是用来代替人或事物名称。有第一、第二、第

三之分,还有己称、旁称和尊称等。

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例: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郑人买履》——已经拿到了鞋子,竟然说:“ 我忘记了拿尺码。”“吾”用于句首,作主语,代替“我”。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公输》——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来

对付我,但我不说。“我”用于句末,代替说话之人,作宾语。

3、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我越听越觉得悲伤。“余”用于句首,

代替听话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语。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予”字用于句首,代替“我”,作主语。

5、朕乃天子,说话岂能儿戏?——我乃一国之君,说话岂能反悔?“朕”

便是皇帝的自称“我”。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我有了孔明,就像鱼

儿有了水。“孤”字用于句首,代替刘备,作主语。

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译

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7、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

“尔”字用于句首,用来称代卖油老人,译为“你”,作主语。

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汝”字用于句首,用来指代“智叟”译为“你”,作主

语。

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女”字用于句中,又在动词“诲”之后,作“诲”

的宾语。代替“仲由”,译为“你”。

10、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个被雇佣给别人耕田的的人,怎么会富贵呢?“若”用于句首,用来称代陈涉。相当于“你”。

1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乃翁。陆游《示儿》——大王的军队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喜讯禀告给你的父亲。句

中的“乃”就是代词,“你的”。

1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爹爹回来时,一定会跟你算

账的。“而”便是代词“你”。

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

他们的”等。

例:13、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他们的士气衰竭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这里的“彼”和“之[

,而不是词尾

古代尊称谦称)讲解学习

古代尊称谦称)

令堂指别人的母亲才对哦 谦称:谦称是谦虚的自称,分两种: 一是:“我”,分四类: 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用姓、用名。 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 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不毂、孤”表示谦下。 古代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许多地方都能体现出这个文明古国的谦敬之风。古人在说话时非常注意称谓,说自己时用谦恭之词,呼对方时用尊敬之语。 古人在说自己时的谦称因身份而有所不同。一般人说自己可以说“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单个字可以说“仆”,如“仆窃不逊,近自托自无能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可以说“愚”,可以说“窃”,“愚以为”“窃以为”都是“我以为”的意思。大臣们在君主面前可以说“臣”、“微臣”,甚至说“奴才”(何绅不是经常说吗?),犯了罪了说“罪臣”。下级官吏在上级面前说自己“下官”、“卑职”。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称自己“末将”。君主自己称呼自己时说“寡人”、“孤”、“朕”。丫环在主子面前自称“奴婢”。百姓在官员面前说“小人”“贱民”。古代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出家人称自己“贫僧”、“贫道”、“贫尼”。所有这些都是古人对自己的谦称。 古人不但说自己用谦称,说自己家里人时也用谦称。说自己的儿子“犬子”、“不肖子”、“贱息”(“老臣贱息舒祺”《触龙说赵太后》)。说自己的女儿“小女”。说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说自己的妻子“内人”、“贱内”。说自己的东西时也用谦称,自己的房子“寒舍”、“蓬荜”、“舍下”。自己的文章为“无能之辞”、“鄙贱之语”、“拙作”。自己的意见主张为“管见”、“浅见”。表演技艺时说“献丑”,自己的功夫为“三脚毛”。在别人之前发言不忘说“抛砖引玉”。 像这样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我们通过对上面的分析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谦称都是用表示身份低、见识浅、品德低的一类词。比如“愚”是愚蠢的意思;“仆”原意是“仆人”,仆人身份多低。帝王的“寡人”是“寡德之人”。“犬子”就更不用解释了。古人用这些“不好”的字眼来表示谦虚在古文中随处可见。例如: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陈情表》) “童子何知,躬逢盛饯”(《滕王阁序》王勃说自己是小孩子,小孩子知道的肯定少) “敢竭鄙怀,躬疏短引”(《滕王阁序》) “则区区与诸君,论此于荒山之上”(归有光《山舍示学者》“区区”有见识浅陋的意思) 谦称自己用“不好”的字眼,称呼对方就不能用这些字眼了。古人称对方“子”、“吾子”、“君”、“足下”、“殿下”,复数有“二三子”。臣子称君王为“陛下”,太子为“殿下”。(“陛下”原意是台阶下,“殿下”是“功殿下”,臣子门呼皇上太子时不能直呼,所以用“陛下”“殿下”来代替,以此来表示敬意。像称呼一般人为“足下”、“阁下”也是同样的道理。)君王呼臣子为“爱卿”。古人在称呼对方父母时为“令堂”“令尊”,对方子女为“令爱”“令郎”,此处“令”的本意是“美好”的意义。说别人的意见为“高见”、“高论”。别人的文章为“大作”,称呼兄为“兄台”、称呼弟为“贤弟”,别人的妻子为“尊夫人”。别人的徒弟为“高徒”。别人的家为“府上”。称呼和尚为“高僧”、“圣僧”。尊称老师为夫子、师父、师傅、先生、先哲。 尊称在古文中非常常见,例如: “今媪之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不直呼秦穆公,而呼他的手下是对穆公的尊称。) 从上面可以看出,尊称和谦称正好相反,多数用表示美好、高贵高尚的字眼来表示。这些表尊称谦称的词汇应该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许多词汇还在使用。

敬称

一、敬称 一、“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 令郎、令爱:对别人儿女的敬称 令阃:尊称别人的妻子 令亲:尊称别人的亲人 二、“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 惠临、惠顾: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 三、“垂”: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动。如: 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 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 四、“赐”:敬辞,指所受的礼物。如: 赐教:别人指教自己 赐膳: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 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 五、“请”: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什么事。如: 请问:希望别人回答 请教:希望别人指教 六、“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如: 高见:指别人的见解 高论;别人见解高明的言论 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 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 高龄:用于称老人的年龄 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七、“华”:敬辞,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如: 华翰:称别人的书信 华诞:别人的生日 华厦:别人的房屋 八、“贤”:称呼对方,多用于平辈或晚辈。如: 贤弟、贤侄等 九、“奉”敬辞,用于自己的行为涉及对方。如: 奉送:赠送 奉还:归还 奉劝:劝告 奉陪:陪同 十、常用敬辞 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 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 金婚:欧洲风俗称结婚五十周年 金兰:可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义结金兰” 进见: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 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 晋见:即进见 觐见:(书)朝见(君主) 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

古代对人的尊称

古代对人的尊称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我国古代对人的尊称 对父母称、椿萱;称别人父母为令尊、;称别人的兄妹为令郎、、;自称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自称兄妹为家兄、家妹;对妻子的父亲称丈人、岳父、泰山;兄弟之间称手足、、堂棣;夫妻之间称伉俪、配偶、伴侣;父母死后称呼前加先字,父死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称先母、先慈、先妣,同辈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妹等。 再如:称老师为恩师、夫子,称学生为门生、受业,学校称寒窗,同学称同窗。称别人家庭院为府上、尊府,自称为、舍下、草堂。 一、“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令尊、: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 令郎、:对别人儿女的敬称 令阃:尊称别人的妻子 令亲:尊称别人的亲人

二、“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 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三、“垂”: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动。如: 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四、“赐”:敬辞,指所受的礼物。如: 赐教:别人指教自己赐膳: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五、“请”: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什么事。如: 请问:希望别人回答 请教:希望别人指教六、“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如: 高见:指别人的见解

高论;别人见解高明的言论 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高龄:用于称老人的年龄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七、“华”:敬辞,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如: 华翰:称别人的书信 华诞:别人的生日 华厦:别人的房屋八、“贤”:称呼对方,多用于平辈或晚辈。如: 贤弟、贤侄等九、“奉”敬辞,用于自己的行为涉及对方。如: 奉送:赠送 奉还:归还 奉劝:劝告

对人的尊称

对人的尊称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尊称zūnchēng 一般指比较尊敬的称呼,例如,小王尊称王医生为神医。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针对不同的对象,称呼可有多种。称呼帝王时,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对一般人,则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台端、孺人、大人、兄台”等等至于古代对对方的父亲称令尊、尊公、尊大人,对对方母亲称令堂、太君,对对方的妻子称令正,对对方妻父称泰山、冰翁,对对方兄弟称昆仲、昆玉、令兄(弟),对对方的儿子称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对对方的女儿称千金、玉女、令爱等等,因多见于口语,不再一一列举。 敬辞 一、“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 令郎、令爱:对别人儿女的敬称 令阃:尊称别人的妻子 令亲:尊称别人的亲人 二、“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 惠临、惠顾: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 三、“垂”: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动。如: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 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 四、“赐”:敬辞,指所受的礼物。如: 赐教:别人指教自己 赐膳: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 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 五、“请”: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什么事。如:请问:希望别人回答 请教:希望别人指教 六、“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如: 高见:指别人的见解 高论;别人见解高明的言论 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 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 高龄:用于称老人的年龄 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七、“华”:敬辞,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如:华翰:称别人的书信 华诞:别人的生日 华厦:别人的房屋

中国古代对于各个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各个年龄段称谓! 初生:婴儿;一说婴为女,男则为孩。婴同膺,膺为胸,是指初生儿要抱在胸前喂哺。“嫛婗”:初生婴儿。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满月”: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也叫“弥月”或“诞月”。弥是满的意思,所以弥月即满月。诞月来自《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的首句:“诞弥厥月。”这一章是写后稷诞日的情况的。诞是发语词,“弥厥月”是说满了怀孕应用的月数,后来就用“诞月”指出生满月。如苏轼《贺坤成节表》:“恭临诞月,仰祝圣期。” “晬”:小儿满月、满一百日或满一岁都称为“晬”。因为晬是满一周期的意思。满百日称“百晬”,满一岁称“周晬”。百晬、周晬本指一种风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曾有记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说:江南风俗,儿女一周年时为其制新衣,洗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这种习俗也称为试晬或抓周。因此,“百晬”和“周晬”也成为百日和周岁的别称。宋代人吴自牧《梦梁录?育子》:“(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不满一周岁称“未晬”。如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诗之一:“曩日见公孙未晬,如今已解牧鸡豚。”曩日即昔日。 襁褓:不满周岁。 “旬岁”:指小儿周岁。周岁还称为“旬岁”,旬也是满的意思,所以旬岁即满一岁。因“周”与“环”同意,古人又将满一岁称为“环岁”。 初度:指小儿周岁。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孩提:幼儿时期。小孩二三岁称“孩提”或“孩抱”。《孟子?尽心上》:“孩提之意,无不知爱其亲也。”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后汉书?李善传》:“(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鸠车之戏:五岁儿童。明代王志坚《表异录?人事》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游,又抚尘而游。”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鸠车是古代一种儿童玩具,抚尘是堆沙之类的游戏。这是用儿童爱作游戏的特点代指年龄。竹马之游、抚尘而游:七岁儿童。 七岁,换牙之期,称悼、龆龀、毁齿。另有冲龄、孩提、总角,角是孩子头上扎的小髻。十岁,古称“幼学”之年,典出《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黄口、黄童:指童年。“角”指古时儿童头上的小髻,故名。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也叫“黄口”或“黄童”,雏鸟黄口,用来比喻人的年少,故名。《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韩愈《元和圣德》诗:“黄童白叟,踊跃欢呼。”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髫童”、“毁齿”:儿童,叫“髫童”或“毁齿”。“髫”是下垂的头发,古时儿童未冠,头发下垂,所以叫髫童。又儿童到七八岁时乳齿脱落,更生新齿,所以又叫毁齿。柳宗元《南岳云峰寺和尚碑》:“元臣硕老,稽首受教;髫童毁齿,踊跃执役。”又合起来称“髫龀”(龀,换齿)。明·焦竑《玉堂丛语》,卷之七:“方孝孺髫龀已善属文。”

古代人称呼汇总

古代人称呼汇总 谦称 1. 自称:愚、敝、卑、臣、仆。 2. 帝王自称:孤、寡、朕。 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 尊长者自称:在上。 7. 晚辈自称:在下。 8.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敬称 1. 丈: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2. 先: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称已逝的父亲:先考、先父。称已逝的母亲:先妣、先慈。 3. 圣: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吴道子为“画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4.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5.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6. 贤:称平辈或晚辈。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7.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特殊称谓 1. 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黎庶、黎氓、黎首、黔首、白身。 2.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

季是老四。 3.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总角之交:儿时结交相识并一直陪伴长大的朋友。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古代尊称谦称)

令堂指别人的母亲才对哦 谦称:谦称是谦虚的自称,分两种: 一是:“我”,分四类: 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用姓、用名。 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 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不毂、孤”表示谦下。 古代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许多地方都能体现出这个文明古国的谦敬之风。古人在说话时非常注意称谓,说自己时用谦恭之词,呼对方时用尊敬之语。 古人在说自己时的谦称因身份而有所不同。一般人说自己可以说“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单个字可以说“仆”,如“仆窃不逊,近自托自无能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可以说“愚”,可以说“窃”,“愚以为”“窃以为”都是“我以为”的意思。大臣们在君主面前可以说“臣”、“微臣”,甚至说“奴才”(何绅不是经常说吗?),犯了罪了说“罪臣”。下级官吏在上级面前说自己“下官”、“卑职”。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称自己“末将”。君主自己称呼自己时说“寡人”、“孤”、“朕”。丫环在主子面前自称“奴婢”。百姓在官员面前说“小人”“贱民”。古代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出家人称自己“贫僧”、“贫道”、“贫尼”。所有这些都是古人对自己的谦称。 古人不但说自己用谦称,说自己家里人时也用谦称。说自己的儿子“犬子”、“不肖子”、“贱息”(“老臣贱息舒祺”《触龙说赵太后》)。说自己的女儿“小女”。说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说自己的妻子“内人”、“贱内”。说自己的东西时也用谦称,自己的房子“寒舍”、“蓬荜”、“舍下”。自己的文章为“无能之辞”、“鄙贱之语”、“拙作”。自己的意见主张为“管见”、“浅见”。表演技艺时说“献丑”,自己的功夫为“三脚毛”。在别人之前发言不忘说“抛砖引玉”。 像这样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我们通过对上面的分析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谦称都是用表示身份低、见识浅、品德低的一类词。比如“愚”是愚蠢的意思;“仆”原意是“仆人”,仆人身份多低。帝王的“寡人”是“寡德之人”。“犬子”就更不用解释了。古人用这些“不好”的字眼来表示谦虚在古文中随处可见。例如: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陈情表》) “童子何知,躬逢盛饯”(《滕王阁序》王勃说自己是小孩子,小孩子知道的肯定少) “敢竭鄙怀,躬疏短引”(《滕王阁序》) “则区区与诸君,论此于荒山之上”(归有光《山舍示学者》“区区”有见识浅陋的意思) 谦称自己用“不好”的字眼,称呼对方就不能用这些字眼了。古人称对方“子”、“吾子”、“君”、“足下”、“殿下”,复数有“二三子”。臣子称君王为“陛下”,太子为“殿下”。(“陛下”原意是台阶下,“殿下”是“功殿下”,臣子门呼皇上太子时不能直呼,所以用“陛下”“殿下”来代替,以此来表示敬意。像称呼一般人为“足下”、“阁下”也是同样的道理。)君王呼臣子为“爱卿”。古人在称呼对方父母时为“令堂”“令尊”,对方子女为“令爱”“令郎”,此处“令”的本意是“美好”的意义。说别人的意见为“高见”、“高论”。别人的文章为“大作”,称呼兄为“兄台”、称呼弟为“贤弟”,别人的妻子为“尊夫人”。别人的徒弟为“高徒”。别人的家为“府上”。称呼和尚为“高僧”、“圣僧”。尊称老师为夫子、师父、师傅、先生、先哲。 尊称在古文中非常常见,例如: “今媪之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不直呼秦穆公,而呼他的手下是对穆公的尊称。) 从上面可以看出,尊称和谦称正好相反,多数用表示美好、高贵高尚的字眼来表示。这些表尊称谦称的词汇应该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许多词汇还在使用。 一、“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

常见尊称、谦称和文明习惯用语.doc

常见尊称、谦称和文明习惯用语 连云港市板浦初级中学时明来辑录口语交际中,要注意恰当地使用一些常见的尊称、谦称和文明习惯用语。在尊称对方亲属时,多用“令”字冠首:对方的父亲称“令尊”,对方的母亲称“令堂”,对方的兄弟称“令兄”、“令弟”,对方的儿女称“令郎”、“令爱”。谦称自己的亲属,比自己大的用“家”字冠首,如:称自己的父亲为“家严”、“家尊”、“家君”;比自己小的用“舍”字冠首,如:称自己的弟弟妹妹为“舍弟”、“舍妹”,称自己的侄儿为“舍侄”。这就“家”大“舍”小“令”外人。一些传统的而现在仍在用的文明习惯用语有: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未见说“久违”,对方不适说“欠安”,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说“包涵”,请人帮忙说“劳驾”,请人给方便说“借光”,麻烦别人说“打扰”,向人祝贺道“恭喜”,求人解答用“请问”,请人指点用“赐教”,托人办事用“拜托”,赞人见解用“高见”,看望别人用“拜访”,未及迎接说“失迎”,宾客来到用“光临”,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说“失陪”,等候客人说“恭候”,请人勿送说“留步”,欢迎购买说“光顾”,归还原物说“奉还”,对方来信叫“惠书”,读人文作叫“拜读”,老人年龄称“高寿”,一般年龄问“贵庚”,小姐年龄称“芳龄”,问人姓名说“贵姓”,答说己姓先“免贵”,称人住处叫“府上”、“贵府”,称己住处叫“敝处”、“寒舍”,请入修改叫“斧正”,欢迎咨询用“垂询”。

连云港市板浦初级中学时明来辑录口语交际中,要注意恰当地使用一些常见的尊称、谦称和文明习惯用语。在尊称对方亲属时,多用“令”字冠首:对方的父亲称“令尊”,对方的母亲称“令堂”,对方的兄弟称“令兄”、“令弟”,对方的儿女称“令郎”、“令爱”。谦称自己的亲属,比自己大的用“家”字冠首,如:称自己的父亲为“家严”、“家尊”、“家君”;比自己小的用“舍”字冠首,如:称自己的弟弟妹妹为“舍弟”、“舍妹”,称自己的侄儿为“舍侄”。这就“家”大“舍”小“令”外人。一些传统的而现在仍在用的文明习惯用语有: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未见说“久违”,对方不适说“欠安”,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说“包涵”,请人帮忙说“劳驾”,请人给方便说“借光”,麻烦别人说“打扰”,向人祝贺道“恭喜”,求人解答用“请问”,请人指点用“赐教”,托人办事用“拜托”,赞人见解用“高见”,看望别人用“拜访”,未及迎接说“失迎”,宾客来到用“光临”,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说“失陪”,等候客人说“恭候”,请人勿送说“留步”,欢迎购买说“光顾”,归还原物说“奉还”,对方来信叫“惠书”,读人文作叫“拜读”,老人年龄称“高寿”,一般年龄问“贵庚”,小姐年龄称“芳龄”,问人姓名说“贵姓”,答说己姓先“免贵”,称人住处叫“府上”、“贵府”,称己住处叫“敝处”、“寒舍”,请入修改叫“斧正”,欢迎咨询用“垂询”。 连云港市板浦初级中学时明来辑录口语交际中,要注意恰当地使用一些常见的尊称、谦称和文明习惯用语。在尊称对方亲

古代对人的尊称

古代对人的尊称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我国古代对人的尊称 对父母称、椿萱;称别人父母为令尊、;称别人的兄妹为令郎、、;自称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自称兄妹为家兄、家妹;对妻子的父亲称丈人、岳父、泰山;兄弟之间称手足、、堂棣;夫妻之间称伉俪、配偶、伴侣;父母死后称呼前加先字,父死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称先母、先慈、先妣,同辈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妹等。 再如:称老师为恩师、夫子,称学生为门生、受业,学校称寒窗,同学称同窗。称别人家庭院为府上、尊府,自称为、舍下、草堂。 一、“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 令郎、:对别人儿女的敬称 令阃:尊称别人的妻子 令亲:尊称别人的亲人 二、“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 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 三、“垂”: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动。如: 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 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 四、“赐”:敬辞,指所受的礼物。如: 赐教:别人指教自己 赐膳: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 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 五、“请”: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什么事。如: 请问:希望别人回答 请教:希望别人指教 六、“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如: 高见:指别人的见解 高论;别人见解高明的言论 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 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 高龄:用于称老人的年龄 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七、“华”:敬辞,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如:

古代谦让敬称礼仪用词大全

古代谦让敬称礼仪用词大全

古代谦让敬称礼仪用词大全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古人大多比较谦虚,所以古人在言谈和文字当中就有很多谦词,现在很多人知其名而不知其意,其实,知道谦词的含义也是蛮有趣的。 向别人提起自己的妻子,有一个传统的谦称叫“拙荆”。“荆”本为一种落叶灌木的名称,这里指用荆枝做的髻钗。据《列女传》记载,东汉隐士梁鸿的妻子孟光居家生活俭朴,以荆枝作钗,粗布为裙。后人因以“荆妻”或者“拙荆”谦称自己的妻子。 僧人、道士以“贫僧”“贫道”自称,不是出家人自叹贫穷。晋、南北朝时,僧人自称“贫道”;唐以后僧人改称“贫僧”,道士谦称“贫道”。这里的“贫”不是指生活的贫穷,而是指学识、道行的不足,是修为不够、功德未满的谦辞。 人们常称自己的文章或书画作品为“涂鸦之作”。唐代诗人卢仝有一子,孩提时喜欢以蘸了墨水的笔在纸上或书本上恣意涂抹。卢仝作诗叹曰:(这孩子)“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后来人们便以“涂鸦”一词戏称随意的创作,或用来比喻书法的稚拙,而更多的则是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水平不高。 在文章的标题中,常用到“刍议”一词,如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刍”音chú,本义为割草,也指喂牲口的草料,又引申指割草之人。古时割草打柴者地位低贱,故“刍议”常用作谦辞,指自己的言论浅陋、不成熟。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谓之刍议,犹云未定草

也,伏惟国人同志有以匡纠是正之。” “鄙人”常用作自称,“鄙”本义指都邑四周的土地,后引申指郊野、边远的地方。边远地区远离文化中心,往往消息闭塞。自称“鄙人”是谦称自己的识见、修养均不如人。 书画家将自己的作品赠送给他人时,常会谦虚地说一句“聊供补壁”。“补壁”的字面意义就是修补墙壁,书画家说的那句话,潜台词就是自己的作品价值不高,至多用作修补墙壁的材料。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补壁”只能用于赠送方,不能用于受赠方。 在表示谦虚的时候,做学生的,常会说“忝列门墙”,做朋友的常会说“忝在相知之列”,做作者的常会说“忝为著者之一”。“忝”,从心,天声,本义为羞辱。“忝列门墙”指自己不是够格的学生,辱没了老师。“忝在相知之列”有谬托知己之意,辱没了朋友。“忝为著者之一”,指自己的水平不高,辱没了其他作者。 不知道芹菜的人很少,可知道“芹献”一词的不多。人们在送礼的时候,常把自己的礼品谦称为“芹献”。《列子·杨朱》里有个故事:从前有个人认为大豆是美味,卷耳茎、芹菜等味道十分香甜,还向乡豪夸赞。乡豪拿来一尝,嘴巴里像被蜇了一样难受,还闹了肚子。乡里人都嘲笑、怪罪这个人,这个人很惭愧。后来人们就以“芹献”作为菲薄的礼品的代称。 古代君王自称“寡人”不是“单独一人”的意思,而是“寡德之人”的简称,即谦称自己的德行还有所欠缺。 人们常把自己的文章称为“急就章”,意谓自己匆忙完成,难免粗

谦称与敬称

中国古代的谦称与敬称 谦称: ○1、君主: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朕 ○2、官吏:下官、末官、小吏、仆、在下、下走、牛马走 ○3、一般人:仆、鄙人、小人、小可、愚、不佞、不敏、不才、不肖(表自己无才或平庸)。 ○4、读书人:小生、晚生、后学、晚学。 ○5、称自己的亲属朋友: “家”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或年长的亲属:家父、家严;家尊、家君、家母、家慈;家兄、家姐、家叔。 “舍”谦称自家或卑幼家属:寒舍、敝舍、舍下;舍弟、舍妹、舍侄、舍亲。 ○6、老人自谦:老朽、老夫、老汉、老拙、老身(老妇)、老脸、老粗。 女子自称:妾、老身 和尚:老衲 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寡君 ○7、小:小弟(在熟人、朋友前自称)小儿、犬子、小女(自己的子女) 小人(地位低的人)小吏(小官)小生(读书人)小可(自己)小店(自己的店)○8、敢:敢问(请问)敢请、敢烦(请求、麻烦对方做某事) ○9、愚:愚兄(向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自己的见解) ○10、拙:拙笔(书、画)、拙著、拙作、拙见 ○11、敝:敝人敝姓敝处敝校 ○12、鄙:鄙人鄙意鄙见 尊称: ○1令:令尊、令堂、令郎、令爱、令媛;令兄、令弟;令侄、令亲 ○2奉:奉达、奉还、奉送、奉告、奉陪、奉劝、奉赠、奉迎、奉托 ○3惠:惠存—临—顾—允—赠(对方对自己的行动) ○4恭:恭贺—候—请—迎—喜(恭敬地对待对方) ○5垂:垂询—爱—青—问—念(别人对自己的行动) ○6贵:贵干—庚—姓—恙—子—校—地—处 ○7高:高兄—就—龄—寿—足—论 ○8敬:敬告—请—佩—重—敬谢(推辞语)—贺—候—礼 ○9请:希望对方做某事:请问—坐—进 ○10屈:请对方做事:屈驾—就—居—尊 ○11光:对方来,使自己有面子:光临、光顾 ○12俯:多称上级或大人物来:俯察—就—念—见 ○13华:称对方的事物:华堂—居、华诞、华翰(书信)、华宗 ○14老:尊称老者长辈、地位高的人:老伯、老前辈、老兄、老总 ○15雅:尊称对方的情意、举动:雅教、雅言、雅意、雅正(斧正) ○16玉:尊称对方的身体、事物:玉体、玉音(书信)、玉照、玉成(成全) ○17芳:芳龄、芳名 ○18贤:用于平辈、晚辈:贤弟、贤婿、贤侄

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

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与现代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不尽相同,阅读古诗文时要特别留意,以免误解,甚至闹出笑话。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人称代词 1、吾吾不能居其地(《勾践灭吴》)吾:我们。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我。 2、余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余:我。 盖余所至(《游褒禅山记》)余:我们。 3、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予:我。 4、朕回朕车以复路兮(《离骚》)朕: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5、汝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汝:你。 6、尔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尔:你。 7、乃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尔、乃:你,第二人称代词。 8、若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若:你的 9、二三子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勾践灭吴》)二三子:你们。 10、或或百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或:有人,有的人,不定代词。 二、以身份、职业作称谓 1、公、侯、伯、子、男晋侯、秦伯围郑(《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汉代封侯实际上只有王、侯二等。王子封“王”相当于先秦的诸侯,汉代初期异姓也封王,后来“非刘氏不王”,异姓受封的通称列侯。三国以后,历代封爵制度不尽相同,但姓封王都是一致的,异姓一般封为公、侯、伯、子、男。晋、宋以后,爵号加“开国”字样表示尊贵,如乐安郡开国公,曲阜县开国子,称为开国爵。 2、子、臣、君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子:儿子。臣:臣子。君:君主。 3、黎民黎民不饥不寒(《寡人之于国也》)黎民:百姓。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众,黎民:众民)、生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4、行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使者,即后世所说的外交使节。 5、贾人贾人夏则资皮(《勾践灭吴》)贾人:商人。行则叫商,坐则叫贾。 6、、前马其身为夫差前马(《勾践灭吴》前马:前驱,在马前开道的人。) 7、、左右太后明谓左右(《触龙说赵太后》)左右:身边的侍臣,以位置代人。 8、征夫问征夫以前路(《归去来兮辞》)征夫:行人。 9、灵修怨灵修之浩荡兮(《离骚》)灵修:神圣,指君王。 三、表恭敬的称谓 1、公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公:表敬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公:您。 2、子然亡郑,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子:古代对人的敬称。相当于现在的“您”。 3、君子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4、君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君:您、丈夫,这里是妻子对邹忌的尊称。 5、媪老臣窃以为媪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触龙说赵太后》)媪:对年老妇人的尊称。

尊称谦称用法大全

尊称谦称用法大全(引用) 尊称: 一般指比较尊敬的称呼,例如,小王尊称王医生为神医。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针对不同的对象,称呼可有多种。称呼帝王时,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对一般人,则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台端、孺人、大人、兄台”等等至于古代对对方的父亲称令尊、尊公、尊大人,对对方母亲称令堂、太君,对对方的妻子称令正,对对方妻父称泰山、冰翁,对对方兄弟称昆仲、昆玉、令兄(弟),对对方的儿子称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对对方的女儿称千金、玉女、令爱等等,因多见于口语,不再一一列举。 敬辞 一、“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 令郎、令爱:对别人儿女的敬称 令阃:尊称别人的妻子 令亲:尊称别人的亲人 二、“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 惠临、惠顾: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 三、“垂”: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动。如: 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 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 四、“赐”:敬辞,指所受的礼物。如: 赐教:别人指教自己 赐膳: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 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 五、“请”: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什么事。如: 请问:希望别人回答 请教:希望别人指教 六、“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如: 高见:指别人的见解 高论;别人见解高明的言论 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 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 高龄:用于称老人的年龄 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七、“华”:敬辞,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如: 华翰:称别人的书信 华诞:别人的生日 华厦:别人的房屋

古代对人的称谓有哪些

古代对人的称谓有哪些 【称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

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和。 【称郡望】例如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特殊的称谓有以下四种】 一、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二、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师

古人称呼一个人的15种方式

古人称呼一个人的15种方式 古人称呼一个人的15种方式山上千海 1、【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2、【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等。 3、【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等。 4、【称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5、【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等。 6、【称籍贯】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 7、【称郡望】 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8、【称官名】 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9、【称爵名】 如《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

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qiǎng bǎo]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女子16岁称为碧玉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 瓜字初分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两个八字以纪年,即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出处:南朝·宋·吴声歌曲《碧玉歌》:“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 女子20岁称桃李年华。 陆游诗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女子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花信年华花信,开花时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摽梅 《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助词。摽,落下。摽梅﹐谓梅子成熟而落下。后以“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 婚年龄。 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杖朝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期颐之年。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别称 【襁褓】不满周岁 〖释意〗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出处〗《论语·子路》:“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尊称谦称用法大全

尊称谦称用法大全(引用) 尊称: 一般指比较尊敬的称呼,例如,小王尊称王医生为神医。尊称,也叫敬称,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针对不同的对象,称呼可有多种。称呼帝王时,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对一般人,则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台端、孺人、大人、兄台”等等至于古代对对方的父亲称令尊、尊公、尊大人,对对方母亲称令堂、太君,对对方的妻子称令正,对对方妻父称泰山、冰翁,对对方兄弟称昆仲、昆玉、令兄(弟),对对方的儿子称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对对方的女儿称千金、玉女、令爱等等,因多见于口语,不再一一列举。 敬辞 一、“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令 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令郎、令爱:对别人儿女的敬称令阃:尊称别人的妻子令亲:尊称别人的亲人 二、“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惠临、惠顾: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存: 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 三、“垂”: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动。如: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垂念:指别 人想念自己 四、“赐”:敬辞,指所受的礼物。如:赐教:别人指教自己赐膳: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 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 五、“请”: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什么事。如:请问:希望别人回答请教:希望别人指教 六、“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如:高见:指别人的见解高论;别人见解高明的言论 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高龄:用于称老人的年龄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七、“华”:敬辞,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如:华翰:称别人的书信华诞:别人的生日华 厦:别人的房屋 八、“贤”:称呼对方,多用于平辈或晚辈。如:贤弟、贤侄等 九、“奉”敬辞,用于自己的行为涉及对方。如:奉送:赠送奉还:归还奉劝:劝告奉陪: 陪同常用敬辞 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金婚:欧洲风俗称结婚五十周年金兰:可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义结金兰” 进见: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 晋见:即进见 觐见:(书)朝见(君主)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 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问鼎:指谋图夺取政权(中性词)伉丽:(书)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