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糖生物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_曲茂华

海藻糖生物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_曲茂华
海藻糖生物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_曲茂华

海藻糖生物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

曲茂华,张凤英,何名芳,陈卫平*

(江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要:海藻糖是一种非还原性二糖,是生物细胞抵抗不良环境的应激代谢产物,它可广泛用于食品、化妆品、生物医

药和农业等领域。本文对最近几年海藻糖在生物细胞中的合成途经及酶调控机制、海藻糖生产合成方法及生产菌种、海藻糖对生物细胞保护作用机理及海藻糖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海藻糖,酶,合成,调控机制,应用

Research progress in trehalose bio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s

QU Mao-hua ,ZHANG Feng-ying ,HE Ming-fang ,CHEN Wei-ping *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China )

Abstract :Trehalose ,a disaccharide with non-reducing as metabolite of cell in hostile environment ,was used in domains of food ,cosmetic ,biological medicine and agriculture.The new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trehalose including synthesis pathways with enzyme regulatory mechanism ,synthesis methods with producing strains ,mechanism of protection for cell and applications in relative domains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trehalose ;enzyme ;synthesis ;regulatory mechanism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S24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306(2014)16-0358-05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4.16.070

收稿日期:2013-12-03*通讯联系人

作者简介:曲茂华(1989-),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食品微生物。

海藻糖是一种非还原性二糖,分子式是C 12H 22O 11

·2H 2O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许多生物细胞中。海藻糖是一种生物应激代谢产物,一些在极端环境生长的古生菌、真菌,以及一些生长在不良环境中的动植物细胞中海藻糖含量较高。甚至在可以用于清理核污染的抗辐射型细菌如耐辐射球菌

(Deinococcus radiodurans )

[1]

中也发现了海藻糖的存在。海藻糖在生物细胞中的作用是保护细胞抵抗不良环境的影响,其功能是保护细胞质膜,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空间结构和功能活性,维持渗透压和防止细胞内营养成分流失。由于海藻糖具有以上功能,它可用于医学生物制品中起到保护剂的作用[2];增强农作物抗逆性[3],通过转基因手段来培育耐盐碱

型农作物[4],培育抗冻果蔬等;同时,海藻糖不具有还

原性,不会发生美拉德反应,可以作为稳定的添加剂应用于食品工业。因此,对海藻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海藻糖生物合成、作用机理、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海藻糖合成的相关酶以及调控途径

1.1

海藻糖合成途径

目前对海藻糖合成代谢途径的研究文献较丰富。研究发现在生物体内的海藻糖合成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OtsAB 途径,通过TPS (Trehalose-6-phosphate synthase ,6-磷酸海藻糖合成酶)和TPP

(Trehalose-6-phosphate phosphatase ,6-磷酸海藻糖磷酸酯酶)酶来形成海藻糖[5]。在酵母细胞内通过

TPS1和TPS2酶来合成海藻糖[6],如酿酒酵母;而其他一些真菌中的海藻糖合成途径还有一些辅助性的

且作用不是很明显的酶的参与,如TPS3和TSL1[7]。二是TreYZ 途径,是在Arthrobacter sp.中发现的,通过两步催化反应来合成海藻糖[8]。三是TreS (Trehalose synthase ,海藻糖合酶)途径,该途径目前只在细菌中被发现,TreS 酶活具有可逆性[9],在谷氨酸棒状杆菌中,TreS 酶在细胞内海藻糖过量情况下会将海藻糖转化为麦芽糖,以调节细胞内海藻糖浓度平衡[10]。除以上几种途径外,还有两条海藻糖合成途径,分别为TreT (Trehalose glycosyltransferase ,海藻糖糖基转移酶)途径和TreP (Trehalose phosphorylase ,海藻糖磷酸化酶)途径,这两条途径与TreS 途径一样,具有可逆的催化活性[11]。

Mladen Tzvetkov 等[12]对谷氨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进行研究,但研究重点在于弄清其中三条海藻糖合成途径的影响大小。研究表明,OtsAB 途径和TreYZ 途径是细胞内合成海藻糖的两条主要途径,而TreS 途径不是细胞内海藻糖的主要合成途径。通过OtsAB 途径合成1mol 的海藻糖需要消耗1mol 葡萄糖-6-磷酸以及1mol 的UDP-葡萄糖,但通过TreYZ 途径合成1mol 海藻糖需要消耗2mol ADP-葡萄糖(用于糖原合成),并且细胞往往会优先选择TreYZ 途径而不是OtsAB 途径来合成海藻糖,而且在C.glutamicum 培养基中添加微量的糖类碳源,细胞仅通过TreYZ 途径就可以完全满足对海藻糖的

需要。

1.2海藻糖合成酶活性位点及调控途径

在分子水平对海藻糖合成酶进行研究的难度相对较高,目前在此方面研究进展较为缓慢,最大突破是TreS酶与MTHase(Maltooligosyltrehalose trehalohydrolase,麦芽寡糖基海藻糖水解酶)三维结构测定。

英国科学家以具有产海藻糖能力的结核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13]作为研究菌株,对细胞内TreS酶进行检测和分析,详细阐述了海藻糖合酶作用机制及其三维结构,发现TreS酶活可以整合到其他产物的合成途径中[14]。TreS属于糖苷水解酶家族(Family GH13)[15],其结构由两段保守区域组成,一个是催化区域((β/α)8barrel-like折叠,也称TIM barrel 折叠),另一个是C-末端β-夹心结构区域。其中靠近酶活性位点的β3-β4环状结构是钙离子结合位点,但是其功能尚不明确。β7-β8环状结构主要作用是在底物催化过程中固定底物,使底物在整个催化过程中一直固定于酶活性位点上。在催化麦芽糖时,催化反应一直在酶的活性位点上进行,其间所形成的葡萄糖单体不会释放,直到葡萄糖单体重新合成出海藻糖为止。另外,产物也是通过β7-β8环状结构固定于酶活性位点上,当产物需要释放时,β7-β8环状结构中所含的两个保守区域中的氨基酸发生替换(Ser(丝氨酸)替换了Thr(苏氨酸);Asp(天冬氨酸)替换了Ser),使得环状结构发生重构而失去固定作用,将产物释放到溶液中并接纳新的底物。

MTHase是海藻糖合成途径中一种重要的a-淀粉酶[16]。该酶与MTSase(Maltooligosyltrehalose synthase,麦芽寡糖基海藻糖合成酶)协同作用,切割中间产物化合物中的α-1,4糖苷键生成海藻糖,该过程对海藻糖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17],Asp252(天冬氨酸)与Glu283(谷氨酸)位于MTHase的催化位点处,在实验中构建突变株:D252S(Ser替换了Asp252)、D252E(Ser替换了Glu283)、E283Q(Gln(谷氨酰胺)替换了Glu283),同野生型菌株比较,它们的酶活性仅为对照组野生菌株酶活性的0.04%、0.03%和0.6%。对突变株与野生型菌株所产生的MTHase进行结构分析以及底物催化实验,结果表明,使用Ser 或Thr替换Asp252后,在反应时在活性位点酶与底物之间会插入一个水分子,这样会使原先的双取代机制变为单一取代机制,对Glu252进行替换后,反应中会形成稳定的酶-底物复合物。Asp252与底物所发生的双取代反应有直接关系,Glu则控制底物或产物的释放。

2海藻糖生产应用研究

2.1海藻糖生产方法

海藻糖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得高纯度海藻糖产品以及相关酶产品[18]。目前在实验室和生产上制备海藻糖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从生物细胞中提取;二是采用微生物发酵生产;三是采用微生物发酵提取相关海藻糖合成酶,采用酶法合成海藻糖。

发酵法:由于微生物生长旺、繁殖快,易于培养,

采用深层发酵海藻糖具有先天的优越性,利用产海藻糖酵母、细菌等为出发菌株,选育出产海藻糖高产菌株,发酵生产海藻糖,再采用有效分离提取的方法提取和精制。

酶合成法:酶合成法是采用微生物发酵产生并提取相关海藻糖合成酶类,以各类碳水化合物为底物来合成海藻糖。酶的最大缺点是其脆弱性,容易失活,实际生产中使用相关合成酶进行海藻糖生产,要考虑保持酶活性和酶类制剂的成本,可使用酶固定化或细胞固定化技术来保护酶类。目前,海藻糖酶的固定化这方面研究比较少。

2.2海藻糖相关菌株筛选与改良

无论采用发酵法或酶法生产海藻糖,获得优良菌株对海藻糖工业化生产具有重要价值,如能采用基因工程等技术获得可在胞外积累的菌株生产海藻糖,对于提高生产效率有较大意义。

海藻糖合成方面可以使用的菌株非常广泛,包括酵母、根霉、细菌以及一些藻类都可以生产海藻糖。

在酵母菌方面,一般使用的菌株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以及耐寒性酵母(Guehomyces pullulans)等,它们都可以在细胞内通过TPS1与TPS2酶催化生产海藻糖[19],直接用抽提法从酵母菌中获取海藻糖,但是这种方法效率偏低。Fran觭ois J M等[20]重点研究探讨了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中与海藻糖合成有关基因调控机制,对酵母细胞内海藻糖提取工艺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

除了用酵母外,海藻糖生产菌株主要集中于杆菌属和球菌属等菌株[21]。如谷氨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结核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恶臭假单孢菌(Pseudomonas putida)、浑浊红球菌(Rhodococcus opacus)、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freudenreichii)及耐辐射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等菌株,都可以用于生产海藻糖[22]。大肠杆菌在渗透压胁迫环境中也可以积累内源性海藻糖,大肠杆菌虽然可以生产海藻糖,但需要通过基因改良除去细胞中的海藻糖酶才能应用于工业生产,并且需要进一步考察在海藻糖过量情况下海藻糖对大肠杆菌细胞的不利影响,这也是使用大肠杆菌来生产海藻糖的研究重点[23]。Mary Jackson等研究了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中海藻糖合成代谢机制[24],并对相关基因调控进行总结,得到有效生产海藻糖的改良型突变株。结核杆菌虽能有效地在细胞内积累海藻糖,但结核杆菌属于致病菌,不建议用于海藻糖工业化生产。

嗜热菌株中可用于海藻糖生产的菌株有嗜热栖热菌(Thermus thermophilus)、红色亚栖热菌(Meiothermus ruber)、高温单胞菌(Thermomonospora curvata)及一些极端嗜热的古生菌如耐超高温热棒菌(Pyrobaculum aerophilum)、硫矿硫化叶菌(Sulfolobus solfataricus)与热球菌(Pyrococcus horikoshii)等[25]都可以在高温环境中积累海藻糖,并在菌种改良后投

入工业化生产,但要考虑发酵环境以及相关设备耐热性及能耗等因素。嗜热菌株中海藻糖合成途径普遍只有海藻糖合酶途径。由于海藻糖合酶活性可逆,因此海藻糖产量不很稳定。在嗜热菌筛选过程中,取样点最好选在温度极高(最好在45℃以上)的地方,如活火山口,工厂废热水排放口等常年高温的环境。

另外,嗜极菌如嗜酸菌(Picrophilus torridus)[26]等也可生产海藻糖。

采用基因测序方法来筛选海藻糖合成菌株并通过转基因或基因敲除等手段改良现有生产菌株[27],可使得海藻糖产量有较大幅度提高。目前在新菌株找寻以及现有生产菌株改良方面,使用基因工程手段对菌株进行直接操作的人工定向基因突变技术,正代替以往使用的紫外诱变等非定向基因突变育种技术。而紫外诱变以及化学试剂诱变仍是有效的菌种改良手段[28],如在谷氨酸棒状杆菌诱变育种中,选择IPTG(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作为诱变剂,可以有效地培育出海藻糖高产突变株,而NTG(亚硝基胍)对谷氨酸棒状杆菌几乎没有诱导作用[29]。但是紫外诱变和化学诱变方法弊端比较大,比如正突变相对过少,筛选过程繁琐等。

3海藻糖对生物细胞保护作用机理

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处于各种不利环境(如寒冷、干旱、高离子浓度等)中时,海藻糖对细胞的保护机理[30]。当细胞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含有海藻糖的细胞耐冻性要高,这是由于海藻糖的存在提高了细胞中溶质浓度,有效降低细胞质的冰点。在缺水状态下,细胞中会积累大量的海藻糖,这些海藻糖可以在细胞脱水状态下与脂类物质形成化合物(Trehalose dinocardiomycolates)来维持生物膜结构[31],阻止细胞内囊泡溶解,并且降低脂类物质发生变质,保持脂类物质的正常状态和功能[32]。

海藻糖应对干燥环境的机制是形成玻璃化结构[33]。海藻糖会形成一种类似于玻璃态的结构,这种结构表面形成海藻糖二水化合物,将水分子牢牢的固定在细胞内,从而阻止水分的流失,维持细胞的整体结构。有研究表明,盐分胁迫对生物细胞有两方面的影响[34],一是造成渗透压差,使细胞内水分流失;二是在细胞周围制造一个高离子强度的环境。细胞自身的适应性调节是在细胞质中积累大量可溶性溶质[35],这些溶质对于缓解细胞所遭受的盐分胁迫具有两方面的抵御作用[36],一是降低细胞内外浓度差,二是稳定细胞内蛋白质结构与功能。

Andreas Wolf等[37]对谷氨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中海藻糖作用机制以及酶调控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通过对这些突变株的环境耐受性进行测定与分析,海藻糖可以通过与细胞中的脂质形成化合物来保护生物膜,维持谷氨酸棒状杆菌细胞的稳定性。

4海藻糖的应用

4.1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海藻糖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4.1.1作为保护性添加剂使用由于海藻糖在氢离

子较高的条件下能保持相对稳定状态[38],在含氨基酸或蛋白质的沸水中不会发生美拉德反应特性,可以使食品中营养性风味物质保存完好[39],有效延长食品相关产品货架期。将海藻糖添加进淀粉类食品中,可以有效防止在常温和低温下淀粉类食品老化现象[40],改善食品品质。另外,海藻糖处于无定形状态时极易吸收水分,可以作为食品优良的安全干燥剂[41]。

4.1.2作为食用性糖类开发新型食品将海藻糖作为一种高级食用糖来进行工业化生产[42],需要考虑相关成本问题。与几十年前初期相比,目前海藻糖工业化产量有较大幅度提升,但如果用作食用糖,其成本依然比普通糖类如蔗糖等要高,并且涉及到菌株改良以及提取工艺等一系列问题,大规模用作食用糖还需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海藻糖的食用性仅仅体现在食品添加剂层面[43]。

4.2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生物制剂对环境的敏感性很高,生物医学领域中涉及到的材料多属于容易失活的生物制剂,如何提高生物制剂对于环境的抗逆性[44],降低保存成本并延长保存期,是该领域要研究的关键问题。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添加海藻糖或转基因手段将海藻糖相关酶类的调控基因片段导入到细胞内,增强相关生物制剂的环境抗逆性[45],并具有显著效果。Nan Zhang 等[46]利用转基因技术将藻类中与海藻糖合成有关的基因片段导入到酵母细胞中,研究酵母在高盐浓度下的细胞存活率与海藻糖的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与对照组相比,导入海藻糖相关合成基因的细胞能够在极高渗透压环境中生存,而且环境中盐浓度越高,细胞内海藻糖的浓度也相应越高直到达到最大值。

4.3农业方面的应用

海藻糖对于果蔬植物环境抗逆性的提高也有重要意义。Jin Duan等[47]通过实验将假单孢菌(Pseudomonas sp.)海藻糖合成酶相关基因片段导入植物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在寒冷、重金属存在、干燥等各种极端环境中,细胞内积累海藻糖的植物抗逆性有明显改善。此外,根据Theerakulpisut的最新研究显示[48],使用海藻糖溶液处理后的水稻种子,可以在高盐浓度环境中生长,能有效减轻NaCl对细胞中叶绿素的损害,同时降低细胞内Na+与K+含量的比值,促进水稻发芽和生长。

将调控海藻糖合成相关基因导入到其他物种中,培育出抗逆性强的改良物种[49]。这方面研究应用性非常强,主要用于培育抗旱抗寒以及抗盐碱型农作物[50],使得植物可以适应更加恶劣的环境。

5结论

海藻糖是生物细胞抵抗不良环境的应激代谢产物,海藻糖在生物细胞中的作用是保护细胞抵抗不良环境影响,其功能是保护细胞质膜,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维持空间结构和功能活性,维持渗透压和防止细胞内营养成分的流失。

相关研究表明:海藻糖在生物体内的合成,主要有OtsAB途径、TreYZ途径、TreS途径、TreT途径和TreP

途径,后三条途径具有可逆的催化活性。对海藻糖代谢调控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仅停留在对海藻糖合酶(TreS)与麦芽寡糖基海藻糖水解酶(MTHase)三维结构研究。同时,很多研究成果仅局限在初步明确了几条海藻糖合成途径,对海藻糖合成途径中相关酶类研究仍然不足。

目前在实验室和生产上制备海藻糖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从生物细胞中提取;二是采用微生物发酵生产;三是采用微生物发酵提取相关海藻糖合成酶,采用酶法合成海藻糖。目前快速发展的生物技术促进了对海藻糖的研究。更需要对海藻糖相关生产菌株进行深入研究,重点在于培育出产量较高的生产菌株以及开发出相关生产工艺。对相关酶类代谢机制以及酶三维结构分析的研究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热点,随着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大幅度进步以及更先进分析仪器和相关配套软件的出现与应用,形成了软硬件相互结合并行研究的新局面,在海藻糖基础领域研究一定能取得新的进展。

海藻糖应对干燥环境的机制是形成玻璃化结构,阻止水分流失,维持细胞整体结构。在高渗环境中,海藻糖可以有效降低细胞内外浓度差,稳定细胞内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由于海藻糖是一种非还原性二糖,不会发生美拉德反应,能保护生物细胞和抵抗不良环境,因此,被广泛用于食品、化妆品、生物医药和农业等领域。

参考文献

[1]Daly M J.A new perspective on radiation resistance based on Deinococcus radiodurans[J].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2009,7(3):237-245.

[2]Hui Li,Hui-Ling Wang,Jun Du,et al.Trehalose protects wine yeast against oxidation under thermal[J].World J Microbiol Biotechnol,2010,26(6):969-976.

[3]Zhang S Z,Yang B P,Feng C L,et al.Expression of the Grifola frondosa Trehalose Synthase Gene and Improvement of Drought Tolerance in Sugarcane(Saccharum officinarum L.)[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2006,48(4):453-459. [4]Krasensky J,Jonak C.Drought,salt and temperature stress-induced metabolic rearrangements and regulatory network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2012,63(4):1593-1608.

[5]Lies Vandesteene,Matthew Ramon,Katrien Le Roy,et al.A single active trehalose-6-P synthase(TPS)and a family of putative regulatory TPS-like proteins in arabidopsis[J].Mol Plant,2010,3(2):406-419.

[6]Zhang F,Wang Z P,Chi Z,et al.The changes in Tps1 activity,trehalose content and expression of gene in the psychrotolerant yeast17-1grown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J]. Extremophiles,2013,17(2):241-249.

[7]Avonce N,Mendoza-Vargas A,Morett E,et al.Insights on the Evolution of Trehalose Biosynthesis[J].BMC Evolutionary Biology,2006,6(1):109.

[8]Flechard M,Fontenelle C,Blanco C,et al.RpoE2of Sinorhizobium meliloti is necessary for trehalose synthesis and growth in hyperosmotic media[J].Microbiology,2010,156(6):

1708-1718.

[9]Kian Mau Goh,Charles Voon,Yen Yen Chai,et al.Illias. Meiothermus sp.SK3-2:A potential source for the production of trehalose from maltose[J].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11,59(10):12745-12753.

[10]Kim T K,Jang J H,Cho H Y,et al.Gene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trehalose synthase from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ATCC13032[J].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2010,19(2):565-569.

[11]Paul MJ,Primavesi LF,Jhurreea D,et al.Trehalose metabolism and signaling[J].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2008,59(1):417-441.

[12]Tzvetkov M,Klopprogge C,Zelder O,et al.Genetic dissection of trehalose biosynthesis in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inactivation of trehalose production leads to impaired growth and an altered cell wall lipid composition[J].Microbiology,2003,149(7):1659-1673.

[13]Jackson M,McNeil M R,Brennan P J.Progress in targeting cell envelope biogenesis in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J]. Future Microbiology,2013,8(7):855-875.

[14]Roy R,Usha V,Kermani A,et al.Synthesis ofα-glucan in mycobacteria involves a hetero-octameric complex of trehalose synthase treS and maltokinase Pep2[J].ACS Chemical Biology,2013(8):2245-2255.

[15]Henrissat B,Callebaut I,Fabrega S,et al.Conserved catalytic machinery and the prediction of a common fold for several families of glycosyl hydrolase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995,92(15):7090-7094.

[16]Fu C,Wang Y P,Fang T Y,et al.Interaction between Trehalose and MTHase from Sulfolobus solfataricus studied by theoretical computation and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J].PLOS ONE,2013,8(7):e68565-e68574.

[17]Okazaki N,Tamada T,Feese M D,et al.Substrate recognition mechanism of a glycosyltrehalose trehalohydrolase from Sulfolobus solfataricus KM1[J].Protein Science,2012,21(4):539-552. [18]Woodruff P J,Frederick T M.Bacteria with increased trehalose production and method for using the same in bioremediation:U.S.Patent8,481,026[P].2013-7-9.

[19]Mahmud S A,Hirasawa T,Shimizu H.Differential importance of trehalose accumulation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in response to various environmental stresses[J].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2010,109(3):262-266.

[20]Fran觭ois J M,Walther T,Parrou J L.Genetics and Regulation of Glycogen and Trehalose Metabolism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M]//Microbial Stress Tolerance for Biofuels.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2:29-55.

[21]Ali S Z,Vardharajula S.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thermotolerant plant growth promoting Pseudomonas putida producing trehalose synthase[J].Journal of Microbiology,Biotechnology and Food Sciences,2013,3(1):63-68.

[22]Dalmasso M,Aubert J,Even S,et al.Accumulation of intracellular glycogen and trehalose by Propionibacterium freudenreichii under conditions mimicking cheese ripening in the cold[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12,78

(17):6357-6364.

[23]Sugawara M,Cytryn E J,Sadowsky M J.Functional role of Bradyrhizobium japonicum trehalose biosynthesis and metabolism genes during physiological stress and nodulation[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10,76(4):1071-1081.

[24]Jackson M,McNeil M R,Brennan P J.Progress in targeting cell envelope biogenesis in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J].Future Microbiology,2013,8(7):855-875.

[25]Kian Mau Goh,Charles Voon,Yen Yen Chai,et al.Illias. Meiothermus sp.SK3-2:A potential source for the production of trehalose from maltose[J].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11,59(10):12745-12753.

[26]Hsin-Hung Choud,Shu-Wei Chang,Guan-Chiun Lee,et al.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improves the thermostability of a recombinant Picrophilus torridus trehalose synthase and efficiency for the production of trehalose from sweet potato starch[J].Food Chemistry,2010,119(3):1017-1022.

[27]Yan J,Qiao Y,Hu J,et al.Cloning,Express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Trehalose Synthase Gene From Rhodococcus opacus[J].The Protein Journal,2013:1-7.

[28]Goddijn O J M,Pen J,Smeekens J C M.Regulating metabolism by modifying the level of trehalose-6-phosphate:U. S.Patent Application13/361,046[P].2012-1-30.

[29]Padilla L,Kr覿mer R,Stephanopoulos G,et al.Overproduction of trehalose:heterologous expression of Escherichia coli trehalose-6-phosphate synthase and trehalose-6-phosphate phosphatase in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4,70(1):370-376.

[30]Nishant Kumar Jain,Ipsita Roy.Effect of trehalose on protein structure[J].Protein Science,2009,18(1):24-36. [31]Panek A,Pietrow O,Filipkowski P,et al.Effects of the polyhistidine tag on kinetics and other properties of trehalose synthase from Deinococcus geothermalis[J].Acta Biochimica Polonica,2013,60(2):163-166.

[32]Takanobu,Higashiyama.Novel func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trehalose[J].Pure Appl Chem,2002,74(7):1263-1269.

[33]Al-Naama M,Ewaze J O,Green B J,et al.Trehalose accumulation in Baudoinia compniacensis following abiotic stress [J].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Biodegradation,2009,63(6):765-768.

[34]Toshihiro Tateno,Yusuke Okada,Takeyuki Tsuchidate,et al.Direct production of cadaverine from soluble starch using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coexpressingα-amylase and lysine decarboxylase[J].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9,82:115-121.

[35]Domingues L F P.Proteomics of the effect of heavy metals:induced stress in transgenic tobacco plants,with different expression levels of trehalose-6-phosphate synthase[D].Lisboa:Faculdade de Ciências da Universidade de Lisboa,2012:5-17. [36]Tzvetkov M,Klopprogge C,Zelder O,et al.Genetic dissection of trehalose biosynthesis in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inactivation of trehalose production leads to impaired growth and an altered cell wall lipid composition[J].Microbiology,2003,149(7):1659-1673.[37]Wolf A,Kr覿mer R,Morbach S.Three pathways for trehalose metabolism in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ATCC13032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response to osmotic stress[J].Molecular Microbiology,2003,49(4):1119-1134.

[38]Ells T C,Hansen L T.Inactivation of treA,the gene encoding a phosphotrehalase,causes increased thermal and osmotic stress resistance in Listeria monocytogenes568when grown in the presence of trehalose[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11,77(19):6841-6851.

[39]Hengherr S,Heyer A G,Brümmer F,et al.Trehalose and vitreous states:desiccation tolerance of dormant stages of the crustaceans Triops and Daphnia[J].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Zoology,2011,84(2):147-153.

[40]Chou H H,Chang S W,Lee G C,et al.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improves the thermostability of a recombinant Picrophilus torridus trehalose synthase and efficiency for the production of trehalose from sweet potato starch[J].Food Chemistry,2010,119(3):1017-1022.

[41]Xuan J,Feng Y,Weng M,et al.Expressed sequence tag analysis and cloning of trehalose-6-phosphate synthase gene from marine alga Laminaria japonica(Phaeophyta)[J].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012,31(6):139-148.

[42]Chang S W,Chang W H,Lee M R,et al.Simultaneous production of trehalose,bioethanol,and high-protein product from rice by an enzymatic proces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10,58(5):2908-2914.

[43]Sebastián Vicente,Andrea B Nieto,Karina Hodara,et al. Changes in Structure,Rheology and Water Mobility of Apple Tissue Induced by Osmotic Dehydration with Glucose or Trehalose [J].Food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2012,5(8):3075-3089. [44]Zhou X,Yuan J,Liu J,et al.Loading trehalose into red blood cells by electropor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freeze-drying[J].Cryoletters,2010,31(2):147-156.

[45]McIntyre H J,Hore T A,Miller S H,et al.Trehalose biosynthesis in Rhizobium leguminosarum bv.trifolii and its role in desiccation tolerance[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7,73(12):3984-3992.

[46]Nan Zhang,Fei Wang,Xiangzong Meng,et al.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trehalose-6-phosphate synthase/phosphatase from Dunaliella viridis[J].Mol Biol Rep,2011,38:2241-2248.

[47]Jin Duan,Wei Jiang,Zhenyu Cheng,et al.The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 of the Plant Growth-Promoting Bacterium Pseudomonas sp.UW4[J].PLOS ONE,2013,8(3):e58640. [48]Theerakulpisut P,Phongngarm S.Alleviation of Adverse Effects of Salt Stress on Rice Seedlings by Exogenous Trehalose [J].Asian Journal of Crop Science,2013,5(4):405-415.

[49]Jiang W,Fu F L,Zhang S Z,et al.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functional trehalose-6-phosphate synthase gene in maize[J]. Journal of Plant Biology,2010,53(2):134-141.

[50]Zhao S M,Fu F L,Gou L,et al.Cloning and truncation modification of trehalose-6-phosphate synthase gene from Selaginella pulvinata[J].Gene,2013,512(2):414-421.

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其风险

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其风险 关正君魏伟徐靖 1合成生物学研究概况 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是在现代生物学和系统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融入工程学思想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其包括了与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相关的研究方向和内容,为解答生命科学难题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策略和手段。2004年,合成生物学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的Technology Review评为“将改变世界的十大新技术之一”。2010年12月,Nature杂志盘点出2010年12件重大科学事件,Science杂志评出的科学十大突破,合成生物学分别排名第4位和第2位。为此,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合成生物学发展战略及规划,开展合成生物学研究,以抢占合成生物学研究和发展先机,促进了合成生物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快速发展。同时合成生物学的巨大应用潜力,还吸引了众多公司及企业参与到该领域的研究开发,推动着合成生物学产业化的进程。 合成生物学作为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新兴领域,其研究既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水平上的自然延伸,又是在系统生物学和基因组综合工程技术层次上的整合性发展。与传统生物学通过解剖生命体以研究其内在构造不同,合成生物学旨在将工程学的思想用于生物学研究中,以设计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生物或对现有生物进行改造,使其能够处理信息、加工化合物、制造材料、生产能源、提供食物、处理污染等,从而增进人类的健康,改善生存的环境,以应对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作为一个新的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合成生物学综合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和生物信息技术与知识,涵盖利用基因和基因组的基本要素及其组合,设计、改造、重建或制造生物分子、生物体部、生物反应系统、代谢途径与过程,乃至整个生物活动的细胞和生物个体。合成生物学使人们可以利用与物理学方法类似的模块构建和组装形成新的生命有机体,从而人工设计新的高效生命系统。中科院《2013年高技术发展报告》指出,DNA测序技术、DNA合成技术和计算机建模是支撑合成生物学发展的关键技术。近年来,大量物种的全基因组测序,为合成生物学家构建功能组件的底盘生物体系提供了丰富的遗传信息。快速、廉价的测序技术也促进了新的系统和物种的识别和解析。 2 合成生物学应用研究进展 2.1 合成生物学在医药工业领域的应用 2.1.1 天然药物合成生物学 天然药物合成生物学是在基因组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天然药物生物合成相关元器件进行发掘和表征,借助工程学原理对其进行设计和标准化,通过在底盘细胞中装配与集成,重建生物合成途径和代谢网络,从而实现药用活性成分定向、高效的异源合成,以解决天然药物

海藻糖的特性及其应用

海藻糖的特性及其应用 彭亚锋,周耀斌,李勤,薛峰,冯俊 (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上海 200233) 摘 要:海藻糖是由两个葡萄糖分子以α,α,1,1-糖苷键构成的非还原性糖,自身性质非常稳定,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对生物抗脱水的保护作用、抗冷冻保护作用和抗高渗保护作用,同时赋予了防止淀粉老化、防止蛋白质变性、抑制脂类物质酸败、抑制鱼腥味的生成、矫正味道和矫正气味作用、抑制大米的米糠臭、保鲜、稳定物料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防蛀牙和补充能源等功能特性。而自然界中如蔗糖、葡萄糖等其它糖类,均不具备对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神奇的保护作用这一功能;这一独特的功能特性,使得海藻糖除了可以作为蛋白质药物、酶、疫苗和其他生物制品的优良活性保护剂以外,还是保持细胞活性、保湿类化妆品的重要成分,更可作为防止食品劣化、保持食品新鲜风味、提升食品品质的独特食品配料,拓展了海藻糖作为天然食用甜味糖的功能。 关键词:海藻糖;特性;功能;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TS20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513(2009)01-0065-05 App li ca ti o n p r o spect of treha l o se PENG Ya2feng,ZHO U Yao2b i n,L I Q i n g,XUE feng,FENG Jun (Shanghai I nstitute of Quality I ns pecti on and Technical Research/Nati onal Food Quality Supervisi on and I ns pecti on Center(Shanghai),Shanghai 200233) Abstract:Trehal ose is a non2reducing sugar for med by t w o glucose molecules bet w eenα,α-1,1-glycosidic bond and is one of the most stable sugars in the world.It can effectively p revent organis m da mage in freezing,drying and heating.It has s pecial bi ol ogic characteristic including dehydrati on t olerance,freezing t olerance and hypert onic t oler2 ance.It can als o p revent starch retr ogradati on,p r otein denaturati on,li p ids rancidity,fishy s mell inhibiti on,keep ing rice fresh and stabling S OD in the ra w material.It is als o an energy s ource as well as keep ing teeth fr o m decay.No oth2 er natural sugar can compete with trehal ose unique p r operties.It is now become a p r otective reagent in p r oducing medi2 cines,enzy me,vaccines and other bi o2p r oducts.It is als o an i m portant component of keep ing cell activity and cos metics moisture.Further more,trehal ose is a unique food ingredient which can avoid the f ood degradati on and keep the fresh flavor.A s a s weetener,trehal ose is widely used in f ood p r ocessing. Key words:trehal ose;p r operty;functi on;app licati on;p r os pect 海藻糖作为一种天然的糖类,最早发现海藻糖的是W igger,他在研究黑麦的麦角菌时,让溶液静置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在容器壁中形成一些无色、非还原性、微甜的糖晶体[1][2]。随后人们发现它在自然界的动植物和微生物中广泛存在, Elbein总结了各种生物中海藻糖的含量分布,近80种植物、藻类、真菌、酵母、细菌,昆虫到无脊椎动物都罗列其中[3]。经过100多年的研究,直到进入20世纪90年代,较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才得以实现。由于海藻糖的结构明显不同于其他低聚糖类,自然就赋予了它独特的理化性质与生物学特性,学术界对海藻糖的作用机理和应用 收稿日期:2008-11-17 作者简介:彭亚锋(1967-),男,高工,研究方向:食品加工与检验。

鬼臼毒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_陆炜强

·综述· 鬼臼毒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陆炜强,傅承新,赵云鹏 *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58) [摘要]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 )是一种成功商品化的天然木脂素,其衍生物依托泊苷(etoposide )、替尼泊苷(tenipo-side )等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抗肿瘤、抗病毒治疗。植物提取是鬼臼毒素的主要来源,面对野生资源压力,人们分别开展了植物野生变栽培、 植物细胞或器官培养、化学全合成等研究,以扩大鬼臼毒素来源。鬼臼毒素生物合成研究是开展植物规范化栽培和代谢工程的重要前提。20多年来尤其是近10年来,鬼臼毒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迅速,但鬼臼毒素的下游代谢以及整个合成途径基因水平的评述仍不足,因此作者专门针对鬼臼毒素的生物合成,对相关文献尤其是近10年的文献进行综述,重点介绍其合成途径关键环节的过程、主要产物、酶的特点与功能、已报道的酶编码基因等内容,以合理推测和概括鬼臼毒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同时对目前研究仍存在的问题和将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鬼臼毒素;生物合成;规范化栽培;代谢工程[稿件编号]20101116002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I21B07);浙江省科技厅中药现代化专项(2006C13077)[通信作者]* 赵云鹏, Tel :(0571)88206463,E-mail :ypzhao @https://www.360docs.net/doc/ba15321444.html, [作者简介]陆炜强, Tel :(0571)88206463,E-mail :lwq-711@ 163.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 , PTOX )是植物来源天然产物成功商品化的经典案例。从其发现至今已有近1个世纪的历史,其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抗尖锐湿疣、抗艾滋病毒活性 [1-3] ,虽然自身毒副作用较大,但其半合成衍生物在保证治 疗效果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毒性,在临床治疗淋巴癌、肺癌等多种癌症中得到广泛应用, 如依托泊苷(etoposide ,VP-16),替尼泊苷(teniposide ,VM-26),依托泊苷磷酸酯(etopophos ),azatoxin ,tafluposide 等[4]。鬼臼毒素的传统和主要来源是植物提取,来源植物主要分布于小檗科足叶草属Podophyllum 、桃儿七属Sinopodophyllum 、八角莲属Dysosma 、山荷叶属Diphylleia 、Jeffersonia 属,其他还有亚麻科亚麻属Linum ,柏科刺柏属Juniperus 、崖柏属Thuja 、Callitris 属,唇形科山香属Hyptis 、百里香属Thymus 、香科科属Teucrium 、荆芥属Nepeta 、Eriope 属等[5-7]。由于过度采挖、生境破坏和植物自身生长缓慢等原因,鬼臼类野生植物资源逐渐枯竭、物种濒危,已难以满足鬼臼毒素生产的需求,人工规范化栽培势在必行,但目前桃儿七S .hexandrum (异名:Podophyllum hex-andrum ,P .emodi )、八角莲D .versipellis 的栽培刚刚起步,其他来源植物的新资源开发程度也有待进一步深入 [8-10] 。此外,虽然化学全合成技术已经有所突破,但是 复杂的合成过程、极低的合成效率(约为5%),使人工全合成鬼臼毒素目前仍难以实现商业化 [3,11] 。近年来基于 生物技术的植物代谢工程快速发展,为鬼臼毒素替代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更多途径,如植物细胞或器官培养、生物转化等,但仍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的共性问题,目前尚未产业化 [5,12-14] 。因此,要彻底解决鬼臼毒素的来源问题, 仍需要对上述3种途径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深入研究。 实现药用植物规范化栽培和植物细胞或器官培养生产鬼臼毒素的前提之一是必须充分阐明鬼臼毒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机制。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学者们以足叶草Podophyllum spp.、亚麻Linum spp.等植物的组织或细胞培养体系为研究系统,探讨了鬼臼毒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取得了长足进展。前人综述了不同时期鬼臼毒素生物合成不同方面的研究进展 [6,12,15-19] ,揭示了合成途径的大体 框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背景。但是前人的综述大多是对鬼臼毒素的资源、化学、药理、生物合成、细胞或器官培养等内容的全面评述,或者是对整个木脂素类生物合成的综述, 对于鬼臼毒素生物合成的论述不够全面、详细,比如对鬼臼毒素下游的代谢往往没有讨论,而且对近几年已有新进展的相关酶编码基因的分离、扩增、表达也较少涉及。因此,本文专门针对鬼臼毒素的生物合成,对相关文献尤其是近10年的文献进行综述,重点介绍其合成途径关键环节的过程、主要产物、酶的特点与功能、鬼臼毒素下游代谢、已报道的酶编码基因等内容,以期继续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实现优质种源筛选、株系改良、栽培和培养条件优化、生产体系调控,为鬼臼类植物规范化栽培和代谢工程的产业化奠定

海藻糖的特性及应用

海藻糖的特性及应用 海藻糖(Trehalose)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天然糖类,1832年由Wiggers将其从黑麦的麦角菌中首次提取出来,随后的研究发现海藻糖在自然界中许多可食用动植物及微生物体内都广泛存在,如人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蘑菇类、海藻类、豆类、虾、面包、啤酒及酵母发酵食品中都有含量较高的海藻糖。 海藻糖是由两个葡萄糖分子以1,1-糖苷键构成的非还原性糖,有3种异构体即海藻糖(α,α)、异海藻糖(β,β)和新海藻糖(α,β),并对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非特异性保护作用。科学家们发现,沙漠植物卷叶柏在干旱时几近枯死,遇水后却又可以奇迹般复活;高山植物复活草能够耐过冰雪严寒;一些昆虫在高寒、高温和干燥失水等条件下不冻结、不干死,就是它们体内的海藻糖创造的生命奇迹。海藻糖因此在科学界素有“生命之糖”的美誉。国际权威的《自然》杂志曾在2000年7月发表了对海藻糖进行评价的专文,文中指出:“对许多生命体而言,海藻糖的有与无,意味着生命或者死亡”。 海藻糖又称漏芦糖、蕈糖等。 作用 海藻糖对生物体具有神奇的保护作用,是因为海藻糖在高温、高寒、高渗透压及干燥失水等恶劣环境条件下在细胞表面能形成独特的保护膜,有效地保护蛋白质分子不变性失活,从而维持生命体的生命过程和生物特征。许多对外界恶劣环境表现出非凡抗逆耐受力的物种,都与它们体内存在大量的海藻糖有直接的关系。而自然界中如蔗糖、葡萄糖等其它糖类,均不具备这一功能。这一独特的功能特性,使得海藻糖除了可以作为蛋白质药物、酶、疫苗和其他生物制品的优良活性保护剂以外,还是保持细胞活性、保湿类化妆品的重要成分,更可作为防止食品劣化、保持食品新鲜风味、提升食品品质的独特食品配料,大大拓展了海藻糖作为天然食用甜味糖的功能。 生产工艺 海藻糖是运用当代最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和生产工艺,采用按国际制药标准建造的成套设备,以当地特有的不含转基因成分的天然木薯淀粉为原料,在国内首家以规模化形式生产海藻糖,产品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标准。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了种质量过硬、价格合理的海藻糖系列产品,使生物制剂、化妆品、烘焙产品、水产畜产加工、米面制品、饮料和糖果以及农林种植等各个行业广泛受惠。

海藻糖的特性及其应用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海藻糖的特性及其应用 作者:彭亚锋, 周耀斌, 李勤, 薛峰, 冯俊, PENG Ya-feng, ZHOU Yao-bin, LI Qing,XUE feng, FENG Jun 作者单位: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上海,200233 刊名: 中国食品添加剂 英文刊名:CHINA FOOD ADDITIVES 年,卷(期):2009(1) 被引用次数:7次 参考文献(27条) 1.Harding T.S History of trehalose,its discovery and methods of preparation 1923 2.Koch E.M;F.C.Koch The presence of trehalose in yeast 1925 3.Elbein A.D The metabolism of a,a-trehalose 1974 4.程池天然生物保存物质--海藻糖的特性与应用 1996(01) 5.尤新功能性低聚糖生产与应用 2004 6.袁勤生海藻糖的应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食品与药品 2005(04) 7.聂凌鸿;宁正祥海藻糖的生物保护作用[期刊论文]-生命的化学 2001(03) 8.刘传斌;云战友;冯朴荪;苗蔚荣海藻糖在生物制品活性保护中的应用前景 1998(07) 9.于春燕;郎刚华;刘万顺海藻糖研究进展 2000(02) 10.姚汝华;周青峰海藻糖及其应用前景[期刊论文]-广州食品工业科技 1995(04) 11.马莺酶法合成海藻糖的研究[学位论文] 2003 12.张玉华;凌沛学;籍保平海藻糖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期刊论文]-食品与药品 2005(03) 13.Peter Piper Differential role Hsps and trehalose in stresstolerance 1998(02) 14.黄成垠;安国瑞;王庆敏;戴秀玉 周坚海藻糖对医用诊断工具酶活性保护研究 1997(06) 15.杨小民;杨基础不同糖对纤维素酶保护的机理研究[期刊论文]-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2) 16.李晓东以淀粉为原料利用微生物酶生成海藻糖的新方法 2000(01) 17.涂国云海藻糖的性质、生产及应用[期刊论文]-山西食品工业 2003(03) 18.马春玲;王瑞明;刘建军海藻糖的性质及其生产 2003(03) 19.胡宗利;夏玉先;陈国平;蔡绍皙海藻糖的生产制备及其应用前景[期刊论文]-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4(04) 20.Crowe J.H Preservation of membranes in anhydrobiotic organism:the role of trehalose[外文期刊] 1984 21.Colaco C Food packaging and preservation 1994 22.Timasheff S N查看详情 1993 23.Mauro Sola-Penna;Jose Roberto Meyer-Fernandes Stabilization against thermal inactivation promoted by sugars on enzyme structure and function:why is trehalose more effective than other sugars[外文期刊] 1998(01) 24.Mike A Singer;Susan Lindquist The ying and yang of thermotolerance affecting trehalose 1998 25.Danforth Parker Miller Rational design of protective agents and processes for the stabilization of biologicals 2001 26.查看详情

微生物药物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

微生物药物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 武临专, 洪斌*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卫生部抗生素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50) 摘要: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结构复杂多样, 具有抗细菌、抗真菌、抗肿瘤、抗病毒和免疫抑制等多种生物活性, 是微生物药物开发的源泉。当前, 微生物药物研究面临一些挑战: 快速发现结构新颖、生物活性突出的化合物; 理性化提高产生菌的发酵效价; 以及以微生物为新宿主, 实现一些重要天然药物的工业生产。合成生物学是在系统生物学和代谢工程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本文对合成生物学在发现微生物新次级代谢产物、提高现有微生物药物合成水平和创制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微生物药物; 合成生物学; 次级代谢产物; 生物合成 中图分类号: Q939.9; Q81; R9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3-4870 (2013) 02-0155-06 Synthetic biology toward microbial secondary metabolites and pharmaceuticals WU Lin-zhuan, HONG Bin* (Key Laboratory of Biotechnology of Antibiotics of Ministry of Health, Institute of Medicinal Biotechnology,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and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Microbial secondary metabolites are one of the major sources of anti-bacterial, anti-fungal, anti- tumor, anti-virus and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for clinical use. Present challenges in microbial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 are the discovery of novel secondary metabolites with significant biological activities, improving the fermentation titers of industrial microbial strains, and production of natural product drugs by re-establishing their biosynthetic pathways in suitable microbial hosts. Synthetic biology, which is developed from systematic biology and metabolic engineering, provides a significant driving force for microbial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 The review describes the major applications of synthetic biology in novel microbial secondary metabolite discovery, improved production of known secondary metabolit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some natural drugs in genetically modified or reconstructed model microorganisms. Key words: microbial pharmaceuticals; synthetic biology; secondary metabolites; biosynthesis 来源于微生物的药物称为微生物药物(microbial medicine, microbial pharmaceuticals), 主要包括来源于微生物(特别是放线菌和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的药物。 收稿日期: 2012-09-25; 修回日期: 2012-11-01. 基金项目: 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12ZX09301002-001-0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1170042, 81172964). *通讯作者 Tel: 86-10-63028003, E-mail: binhong69@https://www.360docs.net/doc/ba15321444.html,, hongbin@https://www.360docs.net/doc/ba15321444.html, 微生物药物例如抗生素, 在控制感染、免疫调节和治疗癌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 已经从放线菌和真菌中发现了2万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 其中百余种成为微生物药物。随着对放线菌和真菌的持续开发利用, 直接从放线菌和真菌研制微生物新药难度越来越大, 主要原因在于: ①化合物排重难度很大(从微生物已经发现了25 000多种化合物); ②新微生物资源的分离培养工作没有突破性进展, 获得大量的、具有产生新次级代谢产物能 ·专题报道·

合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第!期中!国!科!学!基!金"# !! !学科进展与展望! 合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本文于!%%&年’!月!"日收到$张春霆" !天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天津(%%%)!#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合成生物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与定义"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基因线路$合成基因组$合成药物与生物基产品或材料等%探讨了合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异同"介绍了合成生物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讨论了伦理道德与安全问题"最后展望了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合成生物学!基因线路!合成基因组!合成药物!合成生物基产品或材料!合成*+,序列 !!合成生物学的历史背景与定义 ’--%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随后模式生物基因组计划也快速实施!产生了大量的基因组*+,序列信息"由于新技术的出现!又促进了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的产生和发展"这一切又催生了一系列新兴交叉学科!如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等"基础研究的成果最终要转化为生产力!而合成生物学在!’世纪初的出现则是上述学科发展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那么什么是合成生物学呢$合成生物学网站是这样介绍的%合成生物学包括两重意义%&’’新的生物零件&./01’#组件&234563’和系统的设计与构建(&!’对现有的#天然存在的生物系统的重新设计!以造福人类社会&711.%))89:; 173156<5=>=?9$=0?)’"维基百科全书是这样描述的%合成生物学旨在设计和构建工程化的生物系统!使其能够处理信息#操作化合物#制造材料#生产能源#提供食物#保持和增强人类的健康和改善我们的环境&711.%))3:$@5A5.325/$=0?)@5A5)B9173156*<5=>=; ?9’" "!合成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基因线路$$%&%’())(*)+(’% 说起基因线路或基因回路!最早可追溯到C/6=<和D=:=2关于半乳糖操纵子模型的经典工作" !"#$%&杂志在!%%%年发表了基因振荡和基因双稳态两个基因线路!被认为是奠基性的工作"现在则 已发表了大量的有关基因线路的工作!本文不拟详加介绍"一个典型的基因线路是基因双稳态线路+’,!由两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与两个相对应的启动子组成"线路是这样设计的%蛋白质’的表达抑制了蛋白质!的表达!系统只有蛋白质’存在(反之!蛋白质!的表达抑制了蛋白质’的表达!系统只有蛋白质!存在"可在双稳态线路中加入诱导物!促使系统在两个稳定状态之间任意翻转"基因线路有广泛的应用!因篇幅所限不能展开介绍!下面只介绍(个应用例子" &’’大肠杆菌照相术+!, 首先从集胞兰细菌基因组中克隆两个基因并转入大肠杆菌!使之能生成对光敏感的藻青素!简称E F G"接着利用大肠杆菌中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将与E F G共价结合的脱辅基蛋白与’()*的组氨酸激酶结构域融合构成一个嵌合体!成为一个光敏部件"同时!将0-.1基因与2"3*基因融合!通过在2"3*基因上游引入0-.1启动子使其表达依赖于,-./"通过这一基因线路!2"3*基因的表达就会受光调控"当有红光照射时&相当于被摄物体的光亮部分’!’()*的自磷酸化被抑制!从而,-./不能被磷酸化激活!2"3*基因关闭!由涂抹在琼脂基片上的菌苔形成的底片保持原色"当没有红光照射时&相当于被摄物体的黑暗部分’!过程正好相反!’()*的自磷酸化被激活!从而使2"3*基因被磷酸化的,-./激活而表达!其产物为半乳糖苷酶!催化菌苔中的B;?/>&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

海藻糖的应用

功效应用例 糕点抑制淀粉老化(抑制硬化、维持透明感) 降低甜味、提高糖度、 增加耐冻性(抑制冷冻变质、抑制冰晶形成、维持保形性) 抑制失水(提高保水性) 改善口感,防止吸湿(维持酥脆感) 防止过度上色 防止砂糖析出结晶 提升气泡稳定性(取代乳化剂) 抑制油脂酸败异味 保持鲜度 调整水分量 减少加热后的不良气味 团子、大福 豆馅、鲜奶油 冷冻烘焙产品 鲜奶油、豆馅 派、饼干 鲜奶油、豆馅 羊羹、磅蛋糕 海绵蛋糕、戚风蛋糕 冷冻蛋糕、派类 冷藏蛋糕所用的鲜果 各式糕点 巧克力、可可豆 糖果、面包降低甜味,改善口感 防止过度上色 防止回潮 改善口感(维持脆爽) 保持口感(抑制老化) 增加耐冻性 提升气泡稳定性(取代乳化剂) 糖果、蜂蜜蛋糕 白面包、饼干 糖果、豆类零食 糖果、饼干 米粉、面包、三明治 冷冻面食半成品 吐司面包 冷饮、甜点降低甜味,改善口感 抑制蛋白质变性 防止离水 抑制冰晶成长 提升牛奶口感(减少加热后的不良气味) 提高保形性 防止吸湿 冰淇淋、果冻 布丁、果冻、慕斯 冷冻布丁、果冻 雪酪 卡士达馅、牛奶布丁 果冻、慕斯 水果脆片

饮料低着色性 低甜味 矫香矫臭 提高溶解度 抗氧化 缓释能量 果蔬汁、氨基酸饮料 各式饮料 含柠檬、牛奶、豆奶、 矿物质等的饮品 含钙、多酚类饮料 果蔬汁 运动饮料 面类抑制淀粉老化 防止面条结团 防止面条过软 防止干燥 缩短煮面时间 乌冬面、饺子皮、拉 面、荞麦面 调味料抑制吸湿放湿 抑制淀粉老化 抑制蛋白质变性(减少浮渣) 增加耐冻性 抑制异味 防止过度上色 提高固形物含量(延长保质期,防止水分转移) 粉末调味料 含淀粉的液状调味料 肉类用调味料 沙拉酱、酱汁 液状调味料 液状调味料 液状调味料 水产品加工抑制蛋白质变性 抑制淀粉老化 抑制吸湿放湿 提升风味 改善口感(弹性、松脆) 防止褐变 减少鱼腥味 减少异味 防止崩解 提升耐冻性 冷冻鱼糜、炸鱼板 含淀粉的鱼糜 海苔、干燥鱼贝 冷冻鱼糜、海鲜佃煮 鱼板、蟹肉棒、竹轮 鱿鱼丝,、吻仔鱼 秋刀鱼、青花鱼 各式水产品 红烧鱼 加工鱼片

海藻糖的最新研究进展

第9卷第4期2007年12月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 nal of L iao ning A gr icultural Co llege V ol 9,No 4Dec 2007 收稿日期:2007-10-20 作者简介:胡慧芳(1972-),女,硕士,从事植物逆境生理研究。 海藻糖的最新研究进展 胡慧芳,马有会 (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 要:海藻糖被誉为生命之糖,当生物体受到不良环境条件胁迫时,它能保护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的稳 定,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因此,它备受科学家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对海藻糖的理化性质特别是生物学特性及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作了详细的介绍,为进一步研究海藻糖提供很好的参考。 关键词:海藻糖;生物学特性;应用 中图分类号:Q 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17(2007)04-0026-03 海藻糖(T rehalose)最初由Wigg er s 等于1882年从黑麦的麦角菌中分离出来。后来发现它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菌、真菌和无脊椎动物体内的非还原性的双糖。最初被认为它只是作为一种碳源而被贮存,后来发现海藻糖往往是在环境胁迫条件下产生,含量可随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种应激代谢物。当生物体处于饥饿、干燥、高温、低温冷冻、辐射、高渗、有毒试剂等不良环境的胁迫时,它能对生物体及生物大分子的活性有着良好的保护作用。外源性的海藻糖对生物体及生物大分子的活性也有着良好的保护作用。这一特点引起了科学家极大的兴趣。本文将对近几年有关海藻糖的理化性质特别是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作详细的介绍。 1 海藻糖的结构、性质 1 1 结构 海藻糖是一种由两个葡萄糖分子通过半缩醛羟基以a-1,1糖苷键结合的非还原性双糖。它有(a,a)(a,b)(b,b)三种光学异构体。天然存在的海藻糖一般为(a,a)型,分子式为C 12H 22O 11 2H 2O 相对分子量为378 33。其结构式为 1 2 理化性质 海藻糖是白色晶体,带有两分子的结晶水。海藻糖的一些重要的理化性质如下: 溶解性:能溶于水、冰醋酸和热的乙醇中,不溶于乙醚、丙酮。 熔点:含有2个H 2O 的海藻糖结晶熔点为97 ,无水结晶为210 5 。 溶解热:含两个水的海藻糖结晶57 8KJ/m ol,无水结晶的为53 4KJ/m ol 。 甜度:相当于蔗糖甜度的45%。但它的甜味爽口,不留后味,口感变酸。 吸湿性:含2个水的海藻糖结晶在相对湿度90%以下没有吸湿性,无水结晶在相对湿度30%以上有吸湿性,转变为二水结晶。乳酸和麦芽糖与海藻糖一样有无水和有水两种结晶态,它们的无水结晶粉末也有吸湿性,但只有海藻糖的1/2。 稳定性:(1)pH 值稳定性:在pH 为3 5~10,100 ,24小时条件下,99%残存。但在强酸条件下能被水解为两个葡萄糖分子。(2)热稳定性:120 的水中,90m in,不褐变。(含蛋白质的水溶液)沸水中,90m in,不褐变。(含氨基酸的水溶液)沸水中,90min,不褐变。(3)水溶液保存期:37 可保存12个月,不分解,不褐变。(4)不能使斐林试剂还原,也不能被a-糖苷酶水解。 此外,海藻糖还具有良好的抗辐射和防腐作用。 1 3 生物学特性 海藻糖的生物学特性主要体现在对生物体组织和生物大分子的非特异性保护作用。 对生物膜和生物细胞的保护作用:海藻糖具有 使脱水生物膜稳定的功能。据Crow e 等的研究表明从肌肉分离到的肌浆网,在不加海藻糖进行干燥时,其形态发生改变,重新水化时,转运Ga + 的功能明显丧失。而存在一定浓度的海藻糖时,在相

海藻糖的应用研究

海藻糖的应用研究 摘要研究发现,海藻糖具有良好的辅助动植物增强其抗逆性的功能。海藻糖独特的性能使其在在食品、生物医药及农业生产领域的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海藻糖;食品;生物;农业;应用价值 研究表明,某些物种对外界恶劣环境所表现出的较强的抗逆耐性与其体内存在海藻糖有关系。海藻糖能够有效的保护细胞膜和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因此许多含有海藻糖的动植物干燥失水后仍维持活性,一旦遇水就立刻复活,从而可保存其固有的风味、色泽和纹理。 研究表明,外源性的海藻糖对生物体和生物大分子亦具有良好的非特异性保护作用。在海藻糖存在的条件下,各种保存条件要求苛刻的基因工程酶类疫苗和抗体等干燥复水后的仍具有良好的功能性。由于海藻糖具有这种奇妙的特性,使其在医药、食品、化妆品、农业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成为一项极有开发和应用前景的产品。 1 海藻糖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在食品加工方面,海藻糖作为一种天然食品添加剂具有改善干燥加工食品质量和风味的作用。此外,海藻糖也可广泛应用于奶类、果汁饮料、蔬菜汁、风味调料等的防腐保鲜。海藻糖属于一种非特异性保护剂,几乎对所有的生物分子都具有一定的保护功能,而且它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具有不易焦糖化,甜度低,在人体内可被分解为葡萄糖等特点,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天然防腐剂来使用。目前,己有将其用于奶类、禽蛋及番茄酱等食品的保存。 海藻糖还是一种能改善干燥食品质量和风味的天然食品添加剂。海藻糖可与食盐共存,能增强食品优良口味,改善口感。而在蔗糖中加入一定量的海藻糖,使其甜味优良,可广泛用于调味料、点心、面包、口香糖、火腿、乳制品等产品种来使用。 无水海藻糖有很强的吸湿性,是一种天然脱水剂。通过无水海藻糖吸收水分后变为结晶海藻糖,可以有效地防止粉末状食品粘着结块。因此,无水海藻糖可广泛用于糖衣食品、各种点心、颗粒佐料、酥脆饼 干等。 此外,海藻糖还具有抗干燥,化学稳定性强和甜度低等特点。海藻糖能阻止还原糖和游离氨基发生反应,从而抑制美拉德反应的发生。在加热条件下,含蛋白质的食品要保持其原有质量和风味,一般的防腐剂往往很难达到这一要求,而在海藻糖存在时则能保持食品的结构、色泽、风味和烹调特性。高能量的食品也

海藻糖的一般性质

海藻糖的一般性质 目前使用的商品海藻糖,有含两分子结晶水的结晶海藻糖(CAS 6138-23-4)和不含结晶水的无水海藻糖(CAS 99-20-7),其一般性质如下。 (1)密度结晶海藻糖1.512g/cm3。 (2)熔点结晶海藻糖97℃,于130℃失水;无水海藻糖210.5℃。 (3)溶解热结晶海藻糖57.8kJ/mol,无水海藻糖53.4kJ/mol。 (4)旋光度[α]D20+199o(5%水溶液)。 (5)溶解度海藻糖易溶于水、热乙醇、冰醋酸,不溶于乙醚、丙酮。海藻糖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为明显,如表1-2所示: 表1-2 海藻糖的溶解度 温度/℃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溶解度/(g/100g)55.3 66.9 86.3 109.1 140.1 184.1 251.4 365.9 602.9 饱和浓度/% 35.6 40.8 46.3 52.2 58.3 64.8 71.5 78.5 85.8 (6)渗透压海藻糖的渗透压与麦芽糖的渗透压相近,如表1-3所示。 表1-3 海藻糖的渗透压/mosm/kg 浓度/% 5 10 20 30 海藻糖193 298 690 1229 麦芽糖195 299 676 1221 (7)吸湿性结晶海藻糖在相对湿度92%以下时无吸湿性;无水海藻糖在相对湿度35%~75%时具有吸湿性,在相对湿度75~92%时含水量保持稳定。 (8)黏度海藻糖具有相对低的黏度,25℃时,40%的海藻糖溶液黏度也不会高于5.7厘泊(cP)。 (9)玻璃化转变温度海藻糖具有双糖中最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115℃。 (10)水溶液的pH稳定性>99%(pH3.5,100℃,24h)。 (11)水溶液的热稳定性>99%(120℃90min)。 (12)美拉德(Maillard)反应和甘氨酸100℃反应90min,不呈色;和聚蛋白胨120℃反应90min,不呈色。 (13)甜度相当于蔗糖的45%。 (14)消化性经口摄取可在小肠中消化吸收。

海藻糖的功能介绍

海藻糖 一.产品功能特性 食品级结晶海藻糖地主要技术指标 功能特性:甜度、甜质 海藻糖地甜度是蔗糖地,其温和爽口地甜质、恰到好处地甜度是蔗糖所不能比拟.海藻糖与食品材料调和后,其淡爽地低甜度可突出食品材料地原有风味. 功能特性:不褐变 海藻糖是非还原性糖,在与氨基酸、蛋白质共存时,即使加热也不会产生褐变(美拉德反应),非常适用于需加热处理或高温保存地食品、饮料等. 功能特性: 由于海藻糖具有优异地防止淀粉老化作用,应用于含有丰富淀粉地米、面食品中可收到良好地效果,并且这种效果在低湿或冷冻条件下表现得更为突出. 功能特性: 海藻糖是天然双糖中最稳定地糖,即使在℃、条件下加热分钟也不会着色、分解. 功能特性: 海藻糖可很好地防止蛋白质在冷冻、高温或干燥时变性.在含蛋白质地各种食品中加入海藻糖,能非常有效地保护蛋白质分子地天然结构,使食品地风味和质地保持不变. 功能特性:抑制腐腥味臭味地生成 鱼类食品中令人不快地腐腥味地主要成分是三甲胺,但新鲜地鱼并不含有三甲胺,它是在贮藏时被微生物腐败而产生地,新鲜地程度越低,三甲胺地产生越多.如果在加热加工前加入海藻糖,就能显著抑制三甲胺地生成,降低不快腥味地产生,保持鱼地新鲜口味.此外鸡肉等禽畜肉类地臊臭味以及陈旧大米臭味地主要成分――挥发性醛类,也能被海藻糖所抑制,因此肉类加热加工、大米储存时添加海藻糖,可以去除臊臭味和陈米臭味,保持肉质和米质地新鲜度. 功能特性:溶解性及结晶性

海藻糖地溶解度在低温时低于蔗糖地溶解度,在高温时高于蔗糖地溶解度,具有非常好地结晶性,在酸性条件下也不会减弱,在大量含其他糖分地条件下也能结晶. 功能特性: 有些食品本身并不吸湿,但一加入糖类物质如蔗糖,吸湿性便大幅度增加,影响了食品本身地风味和贮藏期.而即使相对湿度达到,海藻糖仍然不会吸湿. 功能特性:玻璃化相变温度高 海藻糖有高达℃地玻璃化转变温度.这种特性,结合它工艺地稳定性和低吸湿性,使海藻糖成为一种高蛋白质防护剂和理想地喷雾干燥风味保持剂. 功能特性: 海藻糖对食物地甜味、香味有协同增强作用,能改善其它合成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地甜味质量,它又能缓和、部分掩盖其他不良味道,减少涩味和苦味,对一部分地酸味起缓和作用. 功能特性:抑制脂肪酸分解 富含食用油脂地食品在保存中受热以及被光线照射,会产生有刺激性地臭味,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越多,这种臭味就越容易产生,使得食品风味劣化、营养损失,甚至变质而失去食用价值.而海藻糖对油脂成分中地不饱和脂肪酸分解具有很好地抑制作用. 功能特性: 海藻糖能够稳定食物中活性,同时又可以对日常生活中从蔬菜、水果中摄取地维生素、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地样活性起到稳定作用,有助于防止体内地超氧离子大量增加. 功能特性:补充能源地营养性 海藻糖与蔗糖、麦芽糖一样,是容易被小肠吸收成为能源地营养性物质(每克海藻糖热量为千卡),但海藻糖具有更平稳地血糖水平,这种独有地特性,使得海藻糖非常适合用于配方制造地饮料,以提供能量、减轻疲劳与压力. 二、在食品中地广泛应用 食品地全面保护性能,是经过加工.保藏地食品很容易获得“保持刚做好地状态—维持食品新鲜度”地效果. 不同领域产品中海藻糖地应用效果和使用量:

海藻糖生物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_曲茂华

海藻糖生物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 曲茂华,张凤英,何名芳,陈卫平* (江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摘 要:海藻糖是一种非还原性二糖,是生物细胞抵抗不良环境的应激代谢产物,它可广泛用于食品、化妆品、生物医 药和农业等领域。本文对最近几年海藻糖在生物细胞中的合成途经及酶调控机制、海藻糖生产合成方法及生产菌种、海藻糖对生物细胞保护作用机理及海藻糖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海藻糖,酶,合成,调控机制,应用 Research progress in trehalose bio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s QU Mao-hua ,ZHANG Feng-ying ,HE Ming-fang ,CHEN Wei-ping *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China ) Abstract :Trehalose ,a disaccharide with non-reducing as metabolite of cell in hostile environment ,was used in domains of food ,cosmetic ,biological medicine and agriculture.The new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trehalose including synthesis pathways with enzyme regulatory mechanism ,synthesis methods with producing strains ,mechanism of protection for cell and applications in relative domains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trehalose ;enzyme ;synthesis ;regulatory mechanism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S24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306(2014)16-0358-05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4.16.070 收稿日期:2013-12-03*通讯联系人 作者简介:曲茂华(1989-),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食品微生物。 海藻糖是一种非还原性二糖,分子式是C 12H 22O 11 ·2H 2O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许多生物细胞中。海藻糖是一种生物应激代谢产物,一些在极端环境生长的古生菌、真菌,以及一些生长在不良环境中的动植物细胞中海藻糖含量较高。甚至在可以用于清理核污染的抗辐射型细菌如耐辐射球菌 (Deinococcus radiodurans ) [1] 中也发现了海藻糖的存在。海藻糖在生物细胞中的作用是保护细胞抵抗不良环境的影响,其功能是保护细胞质膜,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空间结构和功能活性,维持渗透压和防止细胞内营养成分流失。由于海藻糖具有以上功能,它可用于医学生物制品中起到保护剂的作用[2];增强农作物抗逆性[3],通过转基因手段来培育耐盐碱 型农作物[4],培育抗冻果蔬等;同时,海藻糖不具有还 原性,不会发生美拉德反应,可以作为稳定的添加剂应用于食品工业。因此,对海藻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海藻糖生物合成、作用机理、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海藻糖合成的相关酶以及调控途径 1.1 海藻糖合成途径 目前对海藻糖合成代谢途径的研究文献较丰富。研究发现在生物体内的海藻糖合成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OtsAB 途径,通过TPS (Trehalose-6-phosphate synthase ,6-磷酸海藻糖合成酶)和TPP (Trehalose-6-phosphate phosphatase ,6-磷酸海藻糖磷酸酯酶)酶来形成海藻糖[5]。在酵母细胞内通过 TPS1和TPS2酶来合成海藻糖[6],如酿酒酵母;而其他一些真菌中的海藻糖合成途径还有一些辅助性的 且作用不是很明显的酶的参与,如TPS3和TSL1[7]。二是TreYZ 途径,是在Arthrobacter sp.中发现的,通过两步催化反应来合成海藻糖[8]。三是TreS (Trehalose synthase ,海藻糖合酶)途径,该途径目前只在细菌中被发现,TreS 酶活具有可逆性[9],在谷氨酸棒状杆菌中,TreS 酶在细胞内海藻糖过量情况下会将海藻糖转化为麦芽糖,以调节细胞内海藻糖浓度平衡[10]。除以上几种途径外,还有两条海藻糖合成途径,分别为TreT (Trehalose glycosyltransferase ,海藻糖糖基转移酶)途径和TreP (Trehalose phosphorylase ,海藻糖磷酸化酶)途径,这两条途径与TreS 途径一样,具有可逆的催化活性[11]。 Mladen Tzvetkov 等[12]对谷氨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进行研究,但研究重点在于弄清其中三条海藻糖合成途径的影响大小。研究表明,OtsAB 途径和TreYZ 途径是细胞内合成海藻糖的两条主要途径,而TreS 途径不是细胞内海藻糖的主要合成途径。通过OtsAB 途径合成1mol 的海藻糖需要消耗1mol 葡萄糖-6-磷酸以及1mol 的UDP-葡萄糖,但通过TreYZ 途径合成1mol 海藻糖需要消耗2mol ADP-葡萄糖(用于糖原合成),并且细胞往往会优先选择TreYZ 途径而不是OtsAB 途径来合成海藻糖,而且在C.glutamicum 培养基中添加微量的糖类碳源,细胞仅通过TreYZ 途径就可以完全满足对海藻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