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分经用药集锦

脏腑分经用药集锦
脏腑分经用药集锦

脏腑用药

一、心、小肠

补心气: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炙甘草五味子

温心阳:肉桂桂枝附子干姜薤白

补心血:当归熟地龙眼肉酸枣仁柏子仁紫河车阿胶丹参夜交藤桑椹子淮小麦

养心阴:生地麦冬百合丹参阿胶龟板

安心神:茯神远志朱砂酸枣仁柏子仁合欢花夜交藤琥珀龙齿珍珠母淮小麦清心热:黄连栀子连翘心竹叶木通莲子心水牛角玳瑁牛黄竹叶卷心鲜地黄丹皮紫草大青叶

开心窍:石菖蒲郁金远志麝香苏合香冰片安息香牛黄

养心敛汗:莲须浮小麦麻黄根煅龙骨煅牡蛎

祛心经瘀血:丹参红花桃仁归尾赤芍川芎三七降香蒲黄郁金玄胡

温小肠:肉豆蔻乌药肉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清小肠热:木通栀子竹叶灯芯草泽泻车前子赤小豆瞿麦海金沙冬葵子滑石生地赤茯苓白茅根半边莲

二、肝、胆

补肝血:当归白芍熟地何首乌阿胶龙眼肉枸杞子紫河车桑椹子酸枣仁鸡血藤黑芝麻

滋肝阴:女贞子枸杞子桑椹子何首乌白芍生地山茱萸沙苑子旱莲草龟板鳖甲

疏肝气:香附郁金柴胡川楝子青皮橘叶佛手香橼绿萼梅玫瑰花婆罗子玄胡八月札枸橼小茴香刺蒺藜

温肝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橘核荔枝核艾叶乌药胡芦巴

散肝经风热:桑叶黄菊花刺蒺藜蔓荆子谷精草木贼草

清肝明目:青葙子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夜明砂秦皮夏枯草

清肝泻火:龙胆草夏枯草栀子黄连黄芩苦丁茶青黛大黄芦荟

平肝潜阳: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赫石生石骨生牡蛎刺蒺藜白菊花珍珠母磁石礞石铁落山羊角羚羊角玳瑁罗布麻

熄风镇惊:全蝎蜈蚣白僵蚕羚羊角山羊角牛黄胆南星猴枣礞石熊胆地龙玳瑁天麻钩藤紫贝母珍珠白花蛇乌梢蛇

清肝熄风:水牛角牛黄玳瑁羚羊角山羊角熊胆钩藤

清热利胆退黄:茵陈栀子虎杖金钱草郁金蒲公英垂盆草地锦草大黄

退虚热:银柴胡青蒿地骨皮白薇胡黄连鳖甲秦芄

活血化瘀:川芎郁金玄胡姜黄三棱莪术丹参乳香没药鳖甲益母草茜草鸡血藤泽兰红花桃仁月季花五灵脂穿山甲王不留行蒲黄三七花蕊石虎杖牛膝土鳖虫水蛭虻虫降香苏木自然铜凌霄花

三、脾、胃

补脾气: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白术山药扁豆大枣甘草饴糖蜂蜜

健脾利湿:薏苡仁茯苓

健脾止泻:莲子芡实

温脾阳:干姜附子肉桂益智仁高良姜肉豆蔻吴茱萸胡椒花椒荜澄茄丁香砂仁白蔻仁

理中气:木香枳实枳壳陈皮厚朴沉香甘松

升中气:黄芪升麻柴胡葛根

祛脾湿:苍术白术半夏厚朴茯苓薏苡仁砂仁白蔻仁藿香佩兰草果草豆蔻

扁豆陈皮

养胃阴:石斛北沙参玉竹西洋参麦冬生地天花粉鲜芦根乌梅

清胃火:石膏寒水石知母黄连黄芩竹叶芦根天花粉竹茹大黄

温胃寒:高良姜生姜干姜吴茱萸丁香肉桂胡椒花椒丁香荜拨荜澄茄小茴香

降胃逆:旋覆花代赫石苏梗生姜半夏陈皮枇杷叶竹茹公丁香柿蒂沉香

消食滞:神曲山楂麦芽谷芽鸡内金莱菔子

四.肺、大肠

补肺气:黄芪党参人参太子参甘草山药紫河车蛤蚧

养肺阴:天冬麦冬玉竹黄精南沙参阿胶百合西洋参山药天花粉冬虫夏草

清肺热:石膏黄芩栀子知母芦根鱼腥草蒲公英桑白皮瓜蒌皮地骨皮山豆根射干马勃金银花冬瓜仁橄榄金银花连翘穿心莲金荞麦野菊花

温肺寒:干姜细辛麻黄五味子

通鼻窍:辛夷白芷细辛苍耳子

敛肺止咳:五味子五倍子乌梅罂粟壳诃子

宣肺气:麻黄杏仁桔梗

温化寒痰:半夏款冬花紫菀白前百部橘红白芥子旋覆花远志苏子天南星

清化热痰:浙贝母瓜蒌皮桑白皮马兜铃前胡桔梗枇杷叶葶苈子竹茹冬瓜仁竹沥海蛤壳浮海石青黛猪胆汁

润肺止咳:川贝母黄精百合蜂蜜饴糖阿胶桑叶南沙参天冬

降气平喘:麻黄杏仁白芥子苏子白果莱菔子洋金花砒石地龙旋覆花桔梗马兜铃葶苈子桑白皮前胡白前百部

涩肠止泻:伏龙肝赤石脂禹余粮石榴皮肉豆蔻金樱子罂粟壳诃子五味子五倍子乌梅

润肠通便: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桃仁瓜蒌仁杏仁蜂蜜黑芝麻生首乌肉苁蓉胡桃肉

泻下逐水: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甘遂大戟芫花巴豆牵牛子商陆千金子

清利大肠湿热:黄连黄芩黄柏白头翁秦皮大黄马齿苋地榆槐花穿心莲

五、肾、膀胱

滋补肾阴:熟地生地山茱萸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桑椹子龟板鳖甲龟胶阿胶石斛黄精何首乌黑芝麻天冬

温补肾阳:附子肉桂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胡芦巴锁阳补骨脂杜仲沙苑子菟丝子冬虫夏草海狗肾黄狗肾韭子阳起石益智仁蛤蚧

平补阴阳:沙苑子菟丝子覆盆子

温阳止泻:补骨脂肉豆蔻益智仁

强筋壮骨:杜仲续断狗脊怀牛膝桑寄生补骨脂五加皮千年健石楠叶虎骨豹骨

涩精缩尿:金樱子覆盆子沙苑子山药桑螵蛸益智仁五味子山茱萸

补肾纳气:蛤蚧五味子紫河车胡桃肉紫石英补骨脂

利水通淋: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车前草冬瓜皮赤小豆葫芦木通滑石通草石苇萆解冬葵子扁蓄矍麦海金沙金钱草

中药归经

脾与胃

补脾气: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白术、山药、扁豆、大枣、甘草、饴糖、蜂蜜

健脾利湿:薏苡仁、茯苓

健脾止泻:莲子、芡实

温脾阳:干姜、驸子、肉桂、高良姜、益智仁、肉豆蔻、吴茱萸、胡椒、花椒、荜澄茄、丁香、砂仁、白蔻仁

理中气:木香、枳实、枳壳、陈皮、厚朴、厚朴花、沉香、甘松

升中气:黄芪、升麻、柴胡、葛根

祛脾湿:苍术、白术、半夏、厚朴、茯苓、薏苡仁、砂仁、白蔻仁、藿香、佩兰、草果、草豆蔻、扁豆、陈皮

养胃阴:石斛、北沙参、玉竹、西洋参、麦冬、生地黄、天花粉、鲜芦根、乌梅

清胃火:石膏、寒水石、知母、黄连、黄芩、竹叶、芦根、天花粉、竹茹、大黄

温胃寒:高良姜、生姜、干姜、吴茱萸、丁香、肉桂、胡椒、花椒、荜拔、荜澄茄、小茴香

降胃逆:旋复花、代赭石、苏梗、生姜、半夏、陈皮、枇杷叶、竹茹、公丁香、柿蒂、沉香

消食滞:神曲、山楂、麦芽、谷芽、鸡内金、莱菔子

制酸止痛:乌贼骨、瓦楞子.

肝与胆

补肝血:当归、白芍、熟地、何首乌、阿胶、龙眼肉、枸杞子、紫河车、桑椹、酸枣仁、鸡血藤、黑芝麻

滋肝阴:女贞子、枸杞子、桑椹、何首乌、白芍、生地黄、山茱萸、沙苑子、旱莲草、龟板、鳖甲

疏肝气:香附、郁金、柴胡、川楝子、青皮、橘叶、佛手、香橼、绿萼梅、玫瑰花、娑罗子、玄胡、八月札、枸橘、小茴香、刺蒺藜、吴茱萸

温肝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橘核、荔枝核、艾叶、乌药、胡芦巴散肝经风热:桑叶、黄菊花、刺蒺藜、蔓荆子、谷精草、木贼草

清肝明目:青葙子、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夜明砂、秦皮、夏枯草

清肝泻火:龙胆草、夏枯草、栀子、黄连、黄芩、苦丁茶、青黛、决明子、青葙子、大黄、芦荟、丹皮、密蒙花

平肝潜阳: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刺蒺藜、白菊花、珍珠母、磁石、礞石、铁落、羚羊角、山羊角、牛黄、胆南星、猴枣、礞石、熊胆、地龙、玳瑁、天麻、钩藤、紫贝齿、珍珠、白花蛇、乌梢蛇

清肝熄风:水牛角、牛黄、羚羊角、山羊角、玳瑁、熊胆、钩藤

清热利胆退黄:茵陈、栀子、虎杖、金钱草、郁金、蒲公英、垂盆草、大黄、龙胆草、鸡骨草、地锦草、柴胡

退虚热:银柴胡、青蒿、地骨皮、白薇、胡黄连、鳖甲、秦艽

活血化瘀:川芎、郁金、玄胡、姜黄、三棱、莪术、丹参、乳香、没药、鳖甲、益母草、茜草、鸡血藤、泽兰、红花、桃仁、月季花、五灵脂、穿山甲、王不留行、蒲黄、三七、花蕊石、虎杖、牛膝、土鳖虫、水蛭、虻虫、降香、苏木、自然铜、凌霄花

软坚散结:昆布、海藻、海带、黄药子、山慈姑、土贝母、海蛤壳、海浮石、瓦楞子、白僵蚕.

肾与膀胱

滋补肾阴:熟地、生地、山茱萸、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桑椹子、龟板、鳖甲、龟胶、阿胶、石斛、黄精、何首乌、黑芝麻、天冬

温补肾阳:附子、肉桂、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仙茅、淫羊藿、巴戟天、

肉苁蓉、胡芦巴、锁阳、补骨脂、杜仲、沙苑子、菟丝子、冬虫夏草、海狗肾、黄狗肾、韭子、阳起石、益智仁、蛤蚧

补阳兼滋阴:鹿角胶、冬虫夏草、菟丝子、沙苑子

平补阴阳:沙苑子、菟丝子、覆盆子、山茱萸

温阳止泻:补骨脂、肉豆蔻、益智仁

强筋壮骨:杜仲、续断、狗脊、怀牛膝、桑寄生、补骨脂、五加皮、千年健、石楠叶、虎骨、豹骨

涩尿缩精:金樱子、覆盆子、沙苑子、山药、桑螵蛸、益智仁、五味子、山茱萸补肾纳气:蛤蚧、五味子、紫河车、胡桃肉、紫石英、补骨脂利水通淋: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车前草、冬瓜皮、赤小豆、葫芦、木通、通草、石韦、滑石、萆薢、冬葵子、篇蓄、瞿麦、海金沙、金钱草、鸭跖草.

肺与大肠

补肺气:黄芪、党参、人参、太子参、甘草、山药、紫河车、蛤蚧

养肺阴:天冬、麦冬、玉竹、黄精、南沙参、阿胶、百合、西洋参、山药、冬虫夏草、天花粉

温肺寒:干姜、细辛、麻黄、五味子

清肺热:石膏、黄芩、栀子、知母、芦根、鱼腥草、蒲公英、桑白皮、瓜蒌皮、地骨皮、山豆根、射干、马勃、金银花、连翘、穿心莲、冬瓜仁、金荞麦、野菊花、橄榄

通鼻窍:辛夷、白芷、细辛、苍耳子

清利咽喉:薄荷、牛蒡子、桔梗、马勃、桑叶、升麻、白僵蚕、金银花、连翘、山豆根、蝉蜕、板蓝根、青果、藏青果、胖大海、穿心莲、金果榄、锦灯笼

宣肺气:庥黄、杏仁、桔梗、胖大海

敛肺止咳:五味子、乌梅、罂粟壳、诃子、五倍子

温化寒痰:半夏、款冬花、紫菀、白前、百部、橘红、白芥子、苏子、旋复花、远志、天南星、华山参

清化热痰:浙贝母、瓜蒌皮、桑白皮、马兜铃、前胡、桔梗、枇杷叶、葶苈子、竹茹、冬瓜仁、竹沥、海蛤壳、浮海石、青黛、猪胆汁、矮地茶、罗汉果、满山红润肺止咳:川贝母、黄精、百合、蜂蜜、饴糖、阿胶、桑叶、天冬、南沙参

降气平喘:麻黄、杏仁、苏子、白芥子、白果、莱菔子、洋金花、砒石、地龙、旋复花、桔梗、马兜铃、葶苈子、桑白皮、前胡、白前、百部、胡颓子叶、华山参涩肠止泻:赤石脂、禹余粮、伏龙肝、石榴皮、肉豆蔻、罂粟壳、诃子、五味于、五倍子、乌梅、金樱子

润肠通便: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桃仁、瓜蒌仁、杏仁、蜂蜜、黑芝麻、生首乌、肉苁蓉、胡桃肉

泻下逐水: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甘遂、大戟、芫花、巴豆、牵牛子、商陆、千金子

清利大肠湿热:黄连、黄芩、黄柏、白头翁、秦皮、马齿苋、大黄、马尾连、三棵针、穿心莲、地榆、槐花。

心与小肠

补心气: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炙甘草、五味子

温心阳:肉桂、桂枝、附子、干姜、薤白

补心血:当归、熟地、龙眼肉、酸枣仁、柏子仁、紫河车、阿胶、丹参、夜交藤、桑椹子、淮小麦

养心阴:生地、麦冬、百合、丹参、阿胶、龟板

安心神:茯神、远志、朱砂、酸枣仁、柏子仁、合欢花、夜交藤、琥珀、龙齿、

珍珠母、淮小麦、五味子

清心火:黄连、栀子、连翘心、竹叶、木通、莲子心、犀角、水牛角、玳瑁、牛黄、竹叶卷心、鲜地黄、生地黄、丹皮、紫草、大青叶

开心窍:石菖蒲、郁金、远志、麝香、牛黄、苏合香、安息香、冰片养心敛汗:莲须、浮小麦、麻黄根、煅龙骨、煅牡蛎

祛心经瘀血:丹参、红花、桃仁、归尾、赤芍、川芎、三七、降香、蒲黄、郁金、玄胡、五灵脂、山楂

温小肠:肉豆蔻、乌药、肉桂

清小肠热:木通、栀子、竹叶、灯心草、泽泻、车前子、赤小豆、瞿麦、海金沙、冬葵子、滑石、生地、赤茯苓、白茅根、半边莲

精选分经药性赋

清德清潘宗元着门人钱仲明録陈用崇整理

1、手太阴肺经用药赋共40种(附六)

肺主五脏之华盖。出声音而泽逮皮肤。亦为百衇之朝宗筋。通呼吸而权归淸肃.虚则梦田野之荒芜.实则梦兵戈之殄戮。有余则喘嗽。泻必清凉.不足则气微。补须酸属。

1、人参甘温微苦。补肺中元气.而虚胀自除。法在塞因塞用。非实热所可沾唇。

2、沙参甘苦微寒。补肺中真阴。而火刑可却。治由专任专成。岂寒客所宜染指。

3、东洋参微温而苦.擅与脾胃之功。

4、西洋参苦寒微甘。降火生津之旨。

5、杏仁辛温苦。宣肺气而行痰。散风寒而解表。利胸膈之欎结。通大肠之气壅.

6、竹叶辛淡甘寒。消痰涎而清热.凉心火而缓脾.除上焦之风邪。清气冲之咳逆。

7、前胡辛以畅肺解风寒。甘以入脾理胸腹。苦泄厥阴之热.寒散太阳之邪。下气甚佳。消痰有效。

8、薄荷辛以通窍散风邪。升以发汗搜肝气。香开胸膈之满。凉清肺金之热。失音可救。痰嗽更宜.

9、燕窝甘平。养肺阴理虚劳之圣药.止咳嗽之无休。

10、蝉蜕甘寒.除风热清声音之良方。疗惊癎而有益.

11、百部甘寒微温.疗小儿之疳积。可望诸虫渐除。利肺金之受刑。能使诸嗽立止。

12、括蒌甘寒苦润。清上焦之火邪。能使痰气下降。涤胸膈之欎热.可望津液上承。

13、香薷辛温。乃夏月清阴暑之灵根。为天解表邪之妙品。

14、麦冬甘苦。退肺内潜藏之伏火。生肺中不足之辛金。

15、紫苑辛温而润。得保金之功。能开喉痹而通利。

16、白芨苦濇而辛。得秋金之令。能化瘀血而生新。

17、海蛤(壳)粉甘寒。消痰而清热。

18、山药味甘。益胃而濇精。

19、桔梗味苦辛平.表散寒邪。开提气血。通鼻塞而理咽喉。清肺热以治痈痿。

20、百合味甘而平。润肺宁心.清热止嗽。利二便以治浮肿。止涕涙而定痫惊。

21、贝母甘辛微寒。消痰润肺.涤热清心。胸中十结无虞。喘咳红痰有藉.

22、南星味苦而辛。疗癎治惊.攻积坺肿。破血行胎可虑.风湿麻痹须寻。

23、莱菔子气辛性温。除膨胀。消食积。主下气而散寒.生吐风痰而疮疹可发。吵定喘嗽而肿毒能消。

24、桑白皮辛甘而寒.泻肺火。利二便.止痰嗽而解渴.桑枝通润莭而却风飬筋。桑叶却风邪而明目止汗。

25、茅根甘寒。淸火兼行水.针能溃哝而邪外托。花能止血而热下潜。

26、蘓叶味辛。却风而散寒。子则开欎而气能平。梗则顺气而胎自适。

27、牛蒡子气辛苦寒。散疮疡之肿毒。而喉痹克除。

28、马兜铃辛苦而寒。淸肺金之火邪。而痰嗽可革.

29、射干苦寒。消心脾老血。疗喉痹咽亁。

30、海浮石咸寒。化上焦老痰。消瘿瘤结核。

31、天冬甘苦大寒。清金降火。而水彻上源。

32、花粉酸甘微苦。助胃生津.而热从下出。

33、乌梅肉酸温。濇肠敛肺.血痢尤良.

34、白芥子辛温。利气豁痰。虚人宜禁。

35、枯芩苦寒。泻肺火而清气。治火嗽而降痰。

36、马勃辛平。清肺火而解热。止喉痹而痛定.

37、白前辛甘微寒。能止嗽而快膈。主降气而下痰。

38、五味甘酸咸温。能敛肺而生津。定喘嗽而滋肾。

39、葶苈子苦辛大寒。有喜遂水气之能。泄阳分气闭之病。痰饮可理。散结调经.

40、旋覆花辛苦咸温。有通利血衇之效。治肺经脏腑之病。下气消痰。行水更胜。

肺苦气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以辛泻之。

2、手阳明大肠经用药赋(共18种 )

大肠当脐右迭回。称庚金之腑。转输糟粕。为传道之官.实积而肠满不通。泻须远热。阳虚而肠鸣泄痛。补不宜寒。

1、麻仁甘平滑利。润肠中之燥结.疗难便而缓脾。

2、黄芩苦寒入心。泻中焦之火邪.除脾家之湿热。

3、桃仁苦平微甘。破大肠之血滞。而新血亦生.

4、大黄大苦大寒。涤肠胃之塞壅.而瘀热能理。

5、禹余粮甘平性濇。止痢治血崩。

6、白头翁味苦性凉。消疣止热痢。

7、元明粉辛甘咸冷。去胃家之实热。而肠中宿垢堪平。

8、樗白皮苦濇而寒.去肺胃之陈痰。而久痢肠风有益。

9、诃子苦温。开音止渴。并治滑泄之屙.

10、琐阳甘温.益精补阴。正属温润之剂。

11、淫羊霍甘温.入肝与肾。理四肢兮补命门.

12、牵牛子辛热。逐水消痰。利二便兮息风秘。

13、豨莶草苦辛。主大肠风湿之泄泻.

14、炙卷柏辛温。治肠风下血而脱肛.

15、地榆酸苦微寒。主收敛入下焦。除血热肠风血痢。

16、槐角味苦而寒。走大肠淸肝胆.治诸痔湿痒阴疮。

17、槟榔苦辛而温。破胀攻坚。疏后重而行痰宜进。

18、枳实酸寒而苦.行痰破气.利胸膈而水肿堪甞。

3、足阳明胃经用药赋(共28种)

胃为仓廪之官。平调则五脏安妥。又为水榖之海。寛畅则六腑冲与。审虚寒兮骨节皆痛。验实热兮囗舌亁枯。

1、藿香辛甘微温。开胃止呕。而中州得令.

2、丁香辛温纯阳。泄肺温胃。而冷逆可平.

3、神曲辛甘而温。消食化痰.而调中为胜。

4、豆卷味甘性平.破血消水.而胃热尤神。

5、柏子仁辛甘而平。气香以透心脾。性润而滋肝肾。

6、人中黄味甘而寒。泻五臓之实热.顿入肠胃之经。

7、海金沙以甘寒之性。能淸血分之热于太阳。领釜底抽薪之义.

8、山楂肉得甘酸之味。善去油腻之停于仓廪。表胃中磨积之名.

9、黒姜辛苦大热.除脏腑之沉寒。去胃中之痼冷。

10、厚朴辛苦而温.主客寒之犯胃。使湿气之难侵.

11、煨姜微散而微躁。止呕与胃而称奇。

12、姜汁性闰而辛温.噎膈反胃为良剂。

13、白芷味辛性温。订芳香上透之功.行肺胃大肠之衇。主治排脓活血.堪平风湿痈疽. 14、升麻甘辛微苦.有表散风邪之效。具升散火欎之能。切忌阴虚火升。兼理后重下痢。

15、蜜糖甘润.滋肠胃之燥枯。

16、猬皮苦平。主胃中之气逆。

17、麦芽甘温益胃。主消食而健脾。

18、谷芽甘温快脾.主开胃而下气.

19、薏苡仁甘淡微寒。益胃土而胜水。补肺金而除蒸.

20、竹茹甘而微寒。开胃土之炎邪。清肺金之燥烈。

21、砂仁辛温香窜。乃开胃与中之要药。吐泻均宜.

22、枳壳苦酸微寒。为逐痰破气之神方。脾虚无益。

23、石膏甘淡寒辛。清胃热而降火。能止渴而生津。

24、石斛甘淡咸寒。平胃气而安神。除虚热而止汗。

25、干姜辛热。开胃扶脾.宣诸络衇。逐寒发表.燥湿温经.

26、生姜辛温。解欝宣肺。发表祛寒。畅胃开痰.定呕除咳。

27、葛根幸甘性平.升举脾阳而退热。鼓舞胃气而生津.

28、茯苓甘平淡渗。功专益脾而寕心。下通膀胱而利湿.

4、足太阴脾经用药赋(共16种)

脾为諌议之官。四肢就是主。又为仓廪之本。万物归根。实则饮食消而肌坚肤泽.虚则身体瘦而气黯神昏。辨性味而欲甘欲缓。省生冷而宜热宜温。

1、白术甘苦而温。去周身之湿痹。消胃腑之痰涎。燥湿以补脾.与中而止泻.

2、苍术苦温辛烈。解六欎之神方。升胃中之阳气。逐痰而除湿。燥胃以强脾。

3、甘草味甘.炙补三焦之元气。而散表寒.生补脾胃之不足。而泻心火.

4、黄芪甘平。生固表而补肺。虚火可泻。炙补中而益气.阴毒能医。

5、益智(仁)幸热。能固气而濇精。开欎结。摄唾涎.补心气之不足。

6、党参甘平。与脾胃而疗渴。健坤阳.舒转运。补中气之微虚。

7、蒸饼甘平。利三焦.通水道.得化积而养脾.

8、饴糖甘温。益气力。润痰涏.能缓中而止嗽.

9、秫米甘寒。主阴虚阳盛.妊娠漏黄汁就是医.

10、御米甘寒.能润燥厚肠。翻胃吐白涎可救。

11、银花性平味甘。除热解毒而补虚.疗风养血而止渴.

12、陈皮辛苦而温。调中消痰而导滞。利水止嗽而破症。

13、肉菓辛温。主理脾而暖胃.虚泻援引。

14、黄精甘平.主补中而益气.风湿须寻。

15、半夏辛温体滑。斯有除湿化痰之效.兼具健脾与胃之功。胸下之坚満堪通。痰厥之头痛可扫。

16、辛夷辛温轻浮。爰具解肌利莭之权。还擅通窍温中之柄。胃中之清阳能助。九窍之风热可平.

脾居五脏之中。因散精而归肺。季旺四时之内.称阴土而生肌。须详外损。有余中不足。当审内伤。不足中有余.职主消磨。喜燥。总由于恶湿。后天倚赖.补肾又不若徤脾.

5、手少阴心经用药赋(共21种)

心为君主出神明。位定离宫慿灵爽.先存寡欲.见人道之光明。虽若无为。并天时之

长养.虚寒则恐怯其情思。实热必癫狂其形像。心阳不足。补须参附堪知。离火有余.泻用芩连可想。

1、丹参气平味苦.入心与包络.定血虚神志之难安。主症瘕瘀凝之不散。

2、郁金辛苦气寒。入心及包络。疗产后攻心之败血。治妇人逆行之月经。

3、苦参大苦大寒。胜热杀虫.消痈解毒能治黄疸溺赤之功。有固梦遗滑精之效。

4、元参甘苦微寒.除烦止渴.降火滋阴入心肺清上焦之火。入肾以滋少阴之精。

5、石莲子味苦性寒。止噤痢而除烦.去湿热而开胃.

6、寒水石大寒咸辛.治囗渴之水肿。疗时气之热蒸。

7、黄连入心泻火。性存大苦而大寒.凉血镇肝.功归解欝而解渴。治热毒之泻痢。疗火欝之心疼。

8、豆豉泄肺解肌。得苦寒无毒之性.调中下气。除疫气瘴气之能。治烦躁之难眠。疗懊憹之满闷。

9、珍珠味甘咸寒.除痘疔。疗惊热。镇心神以安魂。又止阴精遗泄。而白浊亦平。

10、琥珀味甘而平。消瘀血。破症瘕。定魂魄以宁心。又使肺气下行。而膀胱通顺。11、莲肉甘平濇精。心肾交而君相之火邪俱靖.肠胃厚而泻痢之滑脱均收。

12、芡实甘啬而平.能益脾而虚寒之泄泻无虞。主封髓而带浊之淋漓有赖。

13、天竺黄甘而微寒.能豁痰而治惊痫。识镇肝之力奇。

14、龙眼肉甘平而润。能悦胃而安神魂。谙培脾之功备。

15、茯神淡渗甘平。养神魂疗惊悸能使心气内安其宅。赖此包容至于太与。

16、远志温苦而辛。能通肾气而利九窍益聪上逹于心.资其倡导臻于纯粹。

17、金箔辛平有毒。安镇灵台。神魄免于飘荡。辟除恶祟。脏腑搜其伏邪。

18、朱砂甘寒有毒.解乎胎热.明目只就是清肝。定厥癫狂。多服令人愚昧。

19、龙骨甘濇固膓益肾就是其长。

20、嫓龙齿以安魂而痫惊可镇。

21、虎骨辛温.定痛驱风非所短。配虎睛以安魄.而精魅能攻.

6、手太阳小肠经用药赋(共14种)

小肠为受盛之官.而出治化。又为激扬之主。而渗膀胱。行未刻之时。上则奉命乎心主。为丙火之腑。下则直接乎大肠。君火原无直折之条。导赤宜服。欎热本有决排之法。八正最良。

1、牛膝酸苦而平。为肝肾之引经.系淋证之要药.生则破症瘕而散血。蒸能理腰膝而强筋。

2、猪苓甘苦淡渗.消肿胀而最适。能泄滞而除淋。升则开腠理而解肌。降则行水道以利湿。

3、石苇甘苦微寒。通膀胱而能利水.清肺金以滋化源。

4、泽泻甘咸微寒。利二便而入膀胱。泻肾火而兼去湿。

5、海藻咸苦而寒.能消瘰疬与症瘕而散结核.

6、昆布性雄而滑。能除阴瘤与阴溃而化顽痰。

7、瞿麦苦寒.降心火.利小肠。能除湿热于膀胱。为治淋之埾药.

8、萹蓄苦平。利小便。治黄疸。能疗女子之阴蚀。乃杀虫之灵丹。

9、地肤子甘苦而寒。除虚热入膀胱.通淋而利小便.

10、大小蓟甘苦而凉.治肠痈疗吐衄。破瘀而并生新。

11、大腹皮辛以泄肺。温以与脾.皮肤之水能逐。心腹之气可开。兼治霍乱而更适。12、绵茵陈苦而燥湿.青以入肝。解中下之蓄邪。散五脏之火毒。又疗诸黄而最神.

13、冬葵子甘寒淡滑。润大便以利小便。花亦得带下血淋之力.

14、车前子味甘性寒。开水窍以固清窍。兼又得通淋明目之能.爰作歌曰。

本腑阑门下口寻。上承胃下就是幽门。开提合法滓无蓄。法用疏通水液澄。

7、足太阳膀胱经用药赋(共12种)

膀胱守州都之职。津液藏而又黑肠.申时行壬水之交。气化出而咸推肾表。赤白带。由小肠.而入于脬经。水气淫因胀满。而塞其渗道。净府之洁当知。鬼门开宜暁。

1、麻黄辛苦而温。为太阳营方。治发热无汗卫实之人。主寒邪不得外通之剂。能开闭拒之腠理。实散火欎于肺金.

2、藁本辛温雄壮。为太阳风药。治寒气客于巨阳之脉。主头痛连于巅顶之中。祛风以其上行。去湿偏能下达。

3、防己苦寒大辛。能却下焦之湿滞。兼泻血分之热邪。

4、木通辛淡甘平。下导膀胱之湿热。上清心肺之火邪。

5、滑石淡渗寒滑。上化清源。下走膀胱。导六腑之湿热。通九窍之津液。

6、通草气寒味淡。提胃气上达。引肺热下行。能使乳汁通流。可灭火邪之虐。

7、桂枝辛甘而温。解肌表之邪而止汗.

8、蔓荆辛平味苦.治头脑之痛而搜风。

9、羌活性温辛苦。入太阳理游风.兼入肝肾气分。得解表利节之功。

10、防风辛甘微温。走太阳除头痛.又行脾胃二经.为胜湿却风之剂。

11、黄蘖微辛苦寒。沉阴下降。洵属膀胱引经.能通相火之大火于癃闭.

12、乌药辛温香窜。上入肺脾。下行膀胱与肾。能疏邪逆之气于胸腹。

如或在上之气不施.则注入大肠而为泄。奋下之气不施.则苦于不出而为癃。

8、足少阴肾经用药赋 (共10种)

主封脏而充骨。出伎巧而作强.属癸水之肾脏。应北方之黑色。右命门女子为系胞之源。左名肾男子系藏精之室.诊候两分于水火之繇。受病同归于膀胱之軄.

1、独活辛苦温。而伏风可理。奔豚疝瘕。甴风寒湿客于肾家者可食。

2、细辛辛温散寒。而头痛堪除。口疮喉痹。因少阴火出于实候者可衔.

3、附子辛甘大热。补元阳。坚筋骨。可休胃脘之冷疼。却寒湿。消症瘕。扶淆沉阴之要药.

4、肉桂辛甘大热。治腹痛。止奔豚。伟绩皆由于助火。通血脉。定惊痫。奇功端赖乎平肝.

5、肉苁蓉甘酸咸温。滋润五脏。兼补命门相火.

6、山萸肉酸濇微温.宣通九窍。能护癸水元精。

7、川续断辛苦微温。理筋骨。而止胎漏血崩。女科需为上品。

8、地骨皮甘淡而寒。靖虚炎.而退外潮内热.立方屡有奇勋

9、菟丝子辛甘而温。温补三阴。而阳气不馁。

10、蛇床子苦辛而温。能补命门。而风湿自泯。

9、手厥阴心包络经用药赋(共6种)

心包乃裹心之膜。实受少阴之交。又人为相火之脏。并连三焦络.奉承主上.能呈喜乐之情。职受膻中。不啻人臣之托。功居外卫.使都城无震动之虞。力重内援。俾深宫乏热.邪之索。

1、羚羊角味苦咸寒。专趋血海.益真阴而血痢无虞。直达东方。泻肝火而昏冒有赖。祛风明目.惊狂骇越总驱除。解毒散瘀。瘰疬痈疽通解散。

2、犀角尖酸苦咸寒。寕心解热。去狂邪而惊悸可操。散风泻肝.明昏目而痰壅都扫。攻毒发癍.发背痈疽咸雾释.清解胃热。崩淋吐血尽氷消。

3、连翘味苦微寒.而性升浮。能散诸经之气血。

4、栀子轻飘泻火。而工屈曲.能通欎结之炎蒸。

5、代赭石入肝与心包。取其重以镇虚热。

6、石菖蒲芳香开心孔。妙在苦而而辛温.

10、手少阳三焦经用药赋(共22种)

三焦分乎上中下。出水道而专司决渎。治病该乎头腹足。统臓腑而经络分支。

1、秦艽燥味苦而辛。统治湿胜风淫.却又荣筋活血。下部虚寒者忌.二便滑利者休。而兼之身挛当服。

2、木香辛苦而温。主三焦气分。治九种心疼。消食开欎不可无。利气宽中不可缺。而并为后重宜斟。

3、佛手柑辛苦酸温.理上焦之气而止呕.健脾土之虚而益胃。

4、参三七甘苦微温.破伤损之疮而散血.入肝胃之经而止疼。

5、没药味苦而平.散结气而壅肿渐除.破瘀血而疼痛自止。

6、乳香辛温而苦。理风冷而与中止痛.补腰膝而活血舒筋。

7、白蔻仁辛热。流布三焦.温暖脾胃.而叶逆不升。

8、黑栀仁苦寒.曲行小便.寒泄热邪.而烦呕可革。

9、橘核苦平.治疝痛而何难.

10、柿蒂苦温.止呃逆而倍适。

11、青皮辛苦而温。能疏肝而泻肺.破滞气以消痰。

12、木瓜酸濇而温。能龡肺而伐肝。调荣卫以去湿。

13、制香附辛香苦甘。通行八脉十二经.能开六欎。乃气病之总.司为女科之埾药。

14、元精石咸寒而降。主治下虚与上盛。救阴助阳。得太阴之精气.有拯逆之神功.

15、益母草微苦辛寒。去瘀血。止崩漏。调月经.子能顺气逐风。属辛散滑利之品。

16、补骨脂辛苦大温。暖丹田.壮元阳.缩小便.主治虚寒喘嗽.抱纳气归肾之雄。

17、山豆根苦寒.泻辛火以保辛金。去肺大肠之风热.

18、海松子甘温。除诸风以开胃气.润肺大便之虚癃。

19、威灵仙辛温而咸。散湿祛风。疏五脏而徧行经络。

20、阳起石咸温无毒.破症消水.补右肾而培植命门。

21、使君子甘温.止泻杀虫。为消积治疳之品。

22、刀豆子甘温。温中止呃.乃归元下气之能。

11、足少阳胆经用药赋(共10种)

胆膺决断之权。官名中正。腑无秽浊之传。声称清净。娱情恬澹。依然王道之无私。矢志担承.俨若将军之执竞。禀无输矣受之资。托半表半里之病。

1、丹皮微寒苦辛。泻血中之伏火。退无汗之骨蒸.行足少阴并厥阴。治惊痫疮疡与烦热。

2、柴胡微寒而苦。能行清气上行。主治阳气下陷。平厥阴少阳之热邪。散十二经脉主疮疽。

3、菊花甘苦微寒.平肝木。益肺肾。而心火顿除.散湿痹。治头眩。而目翳堪去.

4、钩藤甘苦微寒。除心热。平肝风。而惊啼颇效。疗目眩发癍疹。而舒筋称奇。

5、五加皮性系辛温。明目舒筋。克归功于藏血之海。益精缩便。更得力于闭蛰之官.风湿宜求。疝家专掌。

6、郁李仁辛苦温.润达幽门。而关格有转输之妙.宣通水府。而肿胀无壅遏之嗟。破血有效。津损非宜.

7、常山寒而辛甘。能引吐.消饮痰。独擅截疟行水之力。

8、草果性属辛热。克除痰。又消食.更治太阴独胜之寒。

9、预知子性属苦寒。杀虫疗蛊。理痃癖而气块能消。止烦闷而小便自利。

10、酸枣仁味系甘酸。益胆滋肝。疗胆虚而阴气克助.敛阴汗而心君可安。

12、足厥阴肝经用药赋(共38种)

将军而谋虑相兼。锐不可敌。主筋而变动为握。魂之所藏。性当急迫仓皇。早申宽解慰安之义.木欲扶疏条达。故有酸泻辛补之方。

1、当归辛温甘苦。为阴中之阳方.治阴虚而阳无所附。为血中之气药.使气调而血有所归.

2、芍药酸苦微寒。补脾阴之内损。营卫与而腠理皆充。泻肝火之上冲。胁痛除而脘疼不作.

3、泽兰甘苦辛温.主经候可通。症瘕可散。消水总由耗伤之品。舒欎亦由气味之香.

4、天麻辛温无毒。治诸言不遂。麻木不仁。除惊兼有去湿之功。却风又入厥阴之经。5、龙胆草大苦大寒。泻肝胆之火邪。而下焦之湿热顿去。

6、夏枯草辛苦微寒。散厥阴之欎火。而夜痛之目珠堪医。

7、降真香辛温.行瘀滞之血如神.止金疮之血至验。

8、海桐皮苦平。理腰膝之疼若圣.除风湿之害称奇。

9、蒲黄味甘而平。疗诸疮疖。消瘀通经.心腹膀胱之热。一攻而殆尽.

10、首乌苦濇甘温。调与气血。补益肝肾。产后崩带之病。倾倒而无遗。

11、艾草叶苦辛而温。得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元阳.理气血。走三阴。而吐衂崩带有藉.

12、青蒿子味苦而寒。受少阳之精。能治阴分之伏热。清暑邪。走肝胆.而目疾风毒无虞.

13、茜草根酸而咸温。行血止血。得通经导滞之能。

14、密蒙花甘苦微寒。明目润肝。为涤热与营之用.

15、全虫辛平有毒.逐肝风.透筋骨。而并除惊痫。

16、天虫咸辛而平.化风痰。平惊疳。而兼疗齿痛。

17、萆薢辛平而苦。主腰膝作疼。风寒湿痹。既可去膀胱宿水。反能止失溺便频.

18、沉香辛温甘苦.主心腹作痛。下气调中。犹堪去脾土痰涎.更可疗肌肤水肿.

19、百部煎甘酸。去咳嗽之痰。不啻掌示。疗热渴之病.犹若神灵。

20、五灵脂甘温。止血气之痛.无异手捎。行冷滞之瘀。真同仙术。

21、刺蒺藜辛苦而温.能疏肝而泻肺。症瘕石散者可尝。

22、延胡索辛苦而温.能行气而通经。瘀滞有余者可食。

23、荆芥辛苦而温。入厥阴又入太阴。行气分兼行血分。力备轻宣。而血中之风可去。功能发表。而膜外之风从汗解。

24、芎藭辛温升浮。为厥阴之主药.乃少阳引经。上行头.畅清阳之气。而止痛疼。下行血海。养新血之生.以通壅塞。

25、钟乳石甘温。益精壮阳。下焦之虚弱宜宝。止嗽解渴。上部之虚损堪珍。

26、花蕊石酸濇.专走肝经。金疮之流血至效.能化瘀血。胞衣之不下殊灵。

27、吴茱萸辛苦大热.能镇逆而疏肝.可温中而除湿.

28、刘寄奴辛苦而温。能下胀而止血。可通便而破症。

29、紫草甘咸而寒。入厥阴而凉血。解疮疡之毒盛。

30、红花辛苦甘温。入肝经而活血。疗产后之血凝。

31、苏木辛温。能宣表之风邪.除新旧之瘀血。

32、芦荟苦寒。解胸膈之烦闷。疗稺童之癎惊。

33、桑寄生苦甘。活络舒筋在所胜。

34、枸杞子甘温。滋肝益肾乃其能。

35、青黛咸寒。泻欎火于肝家。治黄疸之君药。

36、紫参苦寒。消肝脏之痞块。为血积之殊珍.

37、鲜生地甘苦大寒。能治丙火.而诸经之血逆可平。又清燥金。而吐衂与崩中至圣。

38、干生地甘苦而寒.养阴退阳。而五心之烦热宜斟。生血凉血。而血晕与崩中颇神。奇经八脉用药赋(12种)

督带任冲。并阴阳蹻维。此之谓八脉。散络分支.无表里配偶。故谓之奇经。督主表而冲主里.痫属阳而癫属阴。探原达委。得暗还明。洵有书为证。讵无药为凭耳. 1、鹿角咸温。能通督脉。补肾生精髓。而崩中堪止。强筋壮腰膝。而吐血并除.

2、龟板咸寒.能通任脉。养心增智慧。而崩漏即痊。补肾退骨蒸。而痎虐可截。

3、当归身辛苦甘温。去瘀生新.散寒与血。治诸肢节痛。带脉为病之因。

4、紫石英甘辛而温。重以去祛。温以润枯。主肝血受虚.冲脉虚寒之疾。

5、阿胶咸平无毒.止血也兼能去瘀。疏风兮又且补虚。东走肝垣。养血强筋须选用。西归金府。化痰止咳实咸宜。

6、牡蛎性味咸寒。克敛汗而免崩淋。主固精而濇二便。功端清热.虚烦赤痢不可无.力备软坚。破瘰消瘕庸何缺。

7、鳖甲味咸而寒。解骨间之蒸热.消心腹之症瘕。妇人漏下。五色可医。

8、海参甘咸而温。能壮阳而治痿.堪补肾而益精.凡人亏损。下焦得力.

9、太子参甘苦微温。端补十二经之气。

10、留行子甘苦而平。通行十二经之血。

11、桃仁泥苦平味甘。通大肠血秘。治热入血室之中。

12、粉沙参苦而微寒。使清肃下行。损无降有升之逆.

解毒用药赋(12种)

痈疽必由火而生毒。痛痒或因热而生风。顶托乃为上策。调与岂属中工。发于阴。非温经莫济。发于阳.惟凉解就是宗。

1、大青咸苦大寒.可疗热狂.为阳毒发癍之药。

2、荠苨甘淡微寒.能消疔肿。皆利肺解毒之征。

3、蚤休苦寒。专理痈疽。兼疗惊痫.

4、败酱苦平。既能解毒。又可止疼。

5、皂角刺气辛而温。力备解毒而搜风。乃胎衣之可下。

6、毛茹菇甘咸寒辛。功专清热而散结。亦疗肿之能消。

7、蒲公英甘寒而苦。专治疔毒乳痈.却属通淋之妙品。

8、紫地丁辛苦而寒。主治疮疡瘰疬。能消壅肿之无名。

9、胡桐泪苦咸寒。乃齿蠹骨槽之克解。

10、石决明味咸凉.亦肺肝风热之可平。

11、忍冬藤养血。

12、零余子益精

脏腑用药规律

一:肝脏

1:补肝:

柔肝养血:当归,白芍,首乌,枸杞,怀牛膝,鸡血藤,大枣,木瓜.

滋肝阴:山萸肉,生熟地,枸杞,女贞,杜仲,阿胶,白芍,沙苑子,鳖甲,乌梅。

补肝气:黄芪。

温肝寒:吴萸,肉桂,小茴,仙灵脾,荔枝核,大芸,川椒.

2:泻肝:

清肝:桑叶,菊花,青葙子,决明子,竹叶,连翘。

泻肝火:龙胆草,胡连,川连,黄芩,白芍,青黛,青蒿,茵陈,金钱草,栀子,丹皮,夏枯草,羚羊角。

平肝潜阳:

(1)平肝:菊花,白蒺藜,川楝,天麻,勾藤。

(2)潜阳:石决明,珍珠母,生龙牡,灵磁石。

(3)镇肝:代赭石,灵磁石。

熄肝风:羚羊角,勾藤,天麻,白蒺藜,僵蚕,全蝎,蜈公,地龙,蝉蜕.

疏肝郁:柴胡,香附,郁金,青皮,枳实,川楝子,橘叶,木香,元胡,沉香,薄荷,白蒺藜,旋复花,苏梗。

伐肝瘀:川芎,桃仁,红花,三棱,文术,乳香,没药,五灵脂,泽兰.

二:胆

补:

温胆:酸枣仁,生地,萸肉,陈皮,半夏,生姜,干姜,当归,五味子。

泻:

清胆(利胆):柴胡,青皮,郁金,香附,川芎,金钱草,苦参,栀子,茵陈,竹茹。

泻胆:龙胆草,茵陈,黄芩,川楝,栀子,青蒿,川连。

三:心:

补:

养心阴(血):柏子仁,枣仁了黄,元肉,丹参,麦冬,当归。

安心神:白芍,龟板,浮小麦,阿胶,紫河车,百合,首乌,合欢花。

助心阳:桂枝,肉桂,附子,薤白,干姜。

益心气:人参,黄芪,党参,茯神,五味子,远志,炙甘草。

泻:

镇心神:朱砂,琥珀,珍珠母。

开心窍:菖蒲,远志,郁金,牛黄。

四:小肠:

温小肠:(同温脾阳药).干姜,苍术,白术,吴萸,肉叩,半夏,砂仁,白叩仁,草叩,益智仁。

清小肠热:木通,泽泻,栀子,黄芩,灯芯,瞿麦,化石,赤小豆,苦参,赤苓,小蓟,蒲黄,车前子,茅根,猪苓。

五:脾:

补脾气:人参,黄芪,党参,白术,扁豆,炙草,升麻,葛根,苡仁,莲子。

温脾阳:干姜,苍术,白术,吴萸,肉叩,半夏,砂仁,白叩仁,草叩,益智仁。

养脾阴:山药,黄精,芡实,白芍,蜂蜜,大枣.

泻:

清脾热:黄连,连翘,大黄,石膏,山栀,芒硝,西瓜.绿豆。

燥脾湿:苍术,白术,苡仁,半夏,厚朴,茯苓。

理脾气:陈皮,砂仁,叩仁,香椽皮,木香,藿香,佩兰,厚朴,枳壳,大腹皮。

消脾积:枳实,大黄,山楂,神曲,麦芽。

六:胃:

补:

温胃阳:(同温脾阳药)干姜,苍术,白术,吴萸,肉叩,半夏,砂仁,白叩仁,草叩,益智仁.

益胃阴:石斛,麦冬,花粉,玉竹,芦根,乌梅,沙参,生地。

泻:

清胃热:石膏,知母,川连,大黄,滑石,大青叶,芦根。

散胃寒:良姜,生姜,丁香,草叩,荜澄茄,肉桂心。

消食积: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莱菔子。

泻胃实: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槟榔,二丑.

降胃气:沉香,丁香,柿蒂,枇杷叶,半夏,竹茹,乌药.

七:肺

补:

滋肺阴:沙参,麦冬,天冬,山药,阿胶,百合,川贝,石斛,花粉,黄精,玉竹。

补肺气:人参,党参,黄芪,甘草。

敛肺气:五味,白果,诃子,乌梅,米壳,白芍.

止肺血:白芨,仙鹤草。

(下面得不太好归类)

通鼻窍:辛荑,苍耳子。

温肺寒:麻黄,苏叶,细辛,干姜,生姜,紫苑,款冬花.

清肺热:桑叶,黄芩,知母,栀子,瓜蒌皮,桑皮,地骨皮,生石膏,芦根,茅根,枇杷叶。

宣肺气:杏仁,桔梗,前胡,射干,牛蒡子,桑叶,蝉蜕,百部。

清热痰:知母,瓜蒌,天竺黄,竹沥,胆南星,射干,白前,黄芩,芦根。

温寒痰:白芥子,半夏,细辛,陈皮.

化痰核:夏枯草,贝母,瓦楞子,牡蛎。

泻肺水:葶苈子,桑白皮,二丑,冬瓜皮。

八:大肠

补:

温大肠:(同温脾阳药)干姜,苍术,白术,吴萸,肉叩,半夏,砂仁,白叩仁,草叩,益智仁。

涩大肠:赤石脂,诃子,乌梅,肉叩,莲肉,芡实,煅龙牡,伏龙肝,米壳,石榴皮,椿白皮。

泻:

清肠热:黄连,黄柏,黄芩,秦皮,苦参,白头翕,败酱草,马齿苋,槐花,地榆,柏叶,连翘,大黄,芒硝.

润肠燥: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杏仁,瓜蒌仁,大芸,当归,玄参,麦冬,生地。

杀肠虫:使君子,苦楝皮,雷丸,南瓜子,槟榔,鹤虱,榧子。

九:肾

补:

滋肾阴:熟地,龟板,阿胶,女贞,旱莲草,山萸肉,玄参,天冬,枸杞,黄精,紫河车,怀牛膝,制首乌,桑寄生。

温肾阳:鹿茸,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补骨脂,巴戟天,肉丛蓉,狗脊,继断,沉香。

固肾精:金樱子,桑螵蛸,菟丝子,芡实,莲须,五味子,龙骨,牡蛎,益智仁。

填肾精:鹿茸,鹿角胶,紫河车,阿胶,龟板胶。

壮筋骨:杜仲,川断,狗脊,牛膝,骨碎补.

泻:

泻相火:知母,黄柏,泽泻,丹皮,地骨皮,玄参.

十:膀胱

固膀胱:龙骨,益智,鹿角霜,桑螵蛸,白果.

温膀胱:茴香,肉桂,乌药,沉香,山萸肉,荜澄茄.

利水:茯苓,猪苓,泽泻,木通,滑石,防己,地肤子,车前子,通草,冬瓜皮。

通淋:扁蓄,瞿麦,海金沙,土茯苓,金钱草,木通,滑石,甘草梢,芒硝.

利湿热:茵陈,栀子,地肤子,知母,黄柏,龙胆草,金钱草.

中医脏腑辨证临床用药

临床用药

(一)心

1.心气虚:面色(白光)白,心悸气短,动则易汗,舌质较谈,体倦乏力,舌体胖嫩,苔白脉虚。治宜补心气。人参、炙黄芪、党参、孩儿参、茯苓、五味子、炙甘草。

2.心阳虚: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心胸憋气,心悸气短,经常自汗,舌淡或紫暗,脉细弱或结代。甚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治宜温心阳。桂枝、肉桂、制附子、薤白、干姜、大枣.

3、心血虚:面色不华,头晕目眩,心悸易惊,健忘失眠,唇舌色淡,脉细弱。治宜补心血。酒当归、丹参、白芍、鸡血藤、龙眼肉、紫河车.

4.心阴虚:心悸心烦,五心烦热,低热盗汗,口干,健忘失眠,脉细数。治宜补心阴.熟地、生地、麦冬、玉竹、阿胶、百合。

5。心神不宁:心血虚,心阴虚均可导致心神失养.而出现失眠,健忘,易惊等症。除可用补心血,补心阴得药物以外,还可用养心安神或镇心宁神得药物。

养心安神:酸枣仁、首乌藤、炙远志、合欢皮。

镇心安神:琥珀、朱砂、煅龙骨、煅龙齿、煅珍珠母、磁石.飞铁落、生牡蛎。

6.心火旺: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渴,口舌糜烂疼痛,舌尖红或舌质红,脉数。治宜清心火。水牛角、牛黄、黄连、马尾连、生栀子、莲子心、百合、竹叶、木通、连翘、生地、丹皮。

7.痰迷心窍:神志错乱,意识不清,或神呆目滞,自言自语,举止失常,脉沉弦滑,苔白腻。严重者可昏倒在地,不省人事,喉口痰鸣,漉漉有声.治宜开窍化痰.麝香、人工麝香、苏合香、牛黄、冰片、蟾酥、菖蒲、炙远志、郁金、细辛、猪牙皂、竹沥、青礞石。

8.心血瘀阻:心悸、心前区刺痛或闷痛,并向左臂内例放射,时发时愈,严重者并有面、唇、指甲青紫,四肢逆冷,舌质暗红或见紫色斑点,苔少,脉微细或涩。治宜活血祛瘀、理气止痛.丹参、桃仁、酒红花、酒川芎、三七、赤芍、郁金、毛冬青、银杏叶、鱼腥草根、荜苃、檀香、降香、沉香、公丁香、乳香、麝香、人工麝香、苏合香。

(二)小肠

1.小肠虚寒:小腹疼痛,腹胀肠鸣,排气则舒,或疝气作痛,苔白脉弱。治宜温小肠寒。煨肉豆蔻、乌药、肉桂、小茴香、橘核、青皮.

2。小肠实热、心移热于小肠,心胸烦热,尿频而痛,口舌糜烂疼痛。治宜清小肠热。木通、竹叶、小蓟、泽泻、白茅根、生地、赤茯苓、猪苓、灯芯、滑石、玉米须、赤小豆。

(三)肝

1.肝阴虚;头痛眩晕,两胁隐痛,耳鸣失眠,五心烦热,口干咽操,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或数。治宜滋养肝阴。山茱萸、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白芍、生地、熟地、沙苑子、龟甲、鳖甲。

2.肝血虚:眩晕头痛,四肢发麻或震颤,失眠,两目干涩,月经少或经闭不行,面色萎黄,唇舌色淡,脉沉细。治宜补养肝血。当归、白芍、制首马、阿胶、鸡血藤,枸杞子、木瓜、怀牛膝。

3.肝气郁结:胁肋胀痛,胸闷不舒,情绪低沉,食欲不振,头晕目眩,脉弦,舌苔白滑.妇女可有月经不调、痛经或经前乳房作胀等症。治宜疏肝解郁.柴胡、醋制香附、郁金、川楝子、延胡索、木香、青皮、麸炒枳壳、橘叶、佛手柑、八月扎、绿萼悔、玫瑰花、炒白蒺藜、薄荷、苏梗。

4。肝阳上亢:头痛,头胀,眩晕,时轻时重,耳鸣耳聋,口燥咽干,两目干涩,失眠健忘,肢麻震颤,舌红少津,脉多弦而有力.治宜滋阴平肝潜阳。

滋阴:生地、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怀牛膝、沙苑子、鳖甲;

平肝:天麻、钩藤、菊花、白蒺藜;

潜阳:珍珠母、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代赭石。

5。肝火上炎:头痛眩晕,耳鸣耳聋,面红耳赤,口苦,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甚则咳血,吐血,衄血。治宜清肝泻火。桑叶、菊花、决明子、龙胆草、生栀子、丹皮、夏枯草、青黛、大黄。

6.肝胆湿热:胁肋满闷疼痛,黄疽,小便短赤或尿黄而浑浊。或带下色黄腥臭,外阴瘙痒,或辠丸肿痛,红而灼热,舌苔黄腻,脉弦数。治宜清肝胆湿热。龙胆草、黄芩、栀子、茵陈、木通、泽泻、车前草、柴胡、金钱草。

7。肝风内动:头晕,肢麻,抽搐,震颤,舌体抖动,舌红而光,脉弦。肝阳化风可见卒然昏倒,舌强,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热极生风可见高热抽搐,神志昏迷;血虚生风可见面色萎黄,视物模糊,手足抽搐。治宜平肝熄风,补养肝血。

平肝熄风:天麻、钩藤、菊花、白芍、羚羊角、山羊角、蜈蚣、全蝎、地龙、僵蚕、蝉蜕、制南星、白蒺藜;

补养肝血:当归、制首乌、白芍、酒熟地、阿胶、鸡血藤、枸杞子、黑芝麻。

8。寒滞肝脉:小腹胀痛,牵引辠丸,或辠丸胀大下坠,或阴囊冷缩,舌润苔白,脉多沉弦。治宜温肝散寒.制吴萸、肉桂、小茴香、台乌药、淫羊藿、肉苁蓉、花椒、橘核、荔枝核。

(四)胆

肝胆相表里,在发病上肝胆多同病,而以肝病为主,治疗上也多从治肝入手.其主要

临床症状有黄疸,胁痛,往来寒热,口苦,呕吐苦水等。

(五) 脾

1。脾气虚:脾气虚包括脾不健运,脾虚下陷,脾不统血。

(1)脾不健运:可见饮食减少,食后作胀,大便溏泻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并伴有身倦无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质淡嫩苔白,脉缓弱.治宜健脾益气,并助消化。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炒薏苡仁、炒扁豆、广木香、砂仁、半夏、陈皮、鸡内金、焦六曲、焦山楂、焦麦芽.

(2)脾虚下陷:可见子宫脱垂,脱肛、胃下垂,慢性腹泻,并见饮食减少、食后作胀,小腹下坠,体倦少气,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虚。治宜健脾益气、补气升提。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陈皮、升麻、柴胡、葛根.

(3)脾不统血:可见面色苍白或萎黄,饮食减少,倦怠无力、气短,肌肤出血,便血以及妇女月经过多或崩漏,舌质淡,脉细弱。治宜补脾摄血,引血归经。人参、党参、炙黄芪、白术、茯苓、当归、龙眼肉、大枣、木香、乌贼骨、仙鹤草、旱莲草、灶心土。

2.脾阳虚:饮食减少,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身倦无力,面色苍白,腹中冷痛,腹满时减,得温则舒,泄泻或完谷不化。治宜温补脾阳。制附子、干姜、制吴萸、肉豆蔻、砂仁、白豆蔻、益智仁。

3.寒湿困脾:脘腹胀满,头身困重,饮食减少,泛恶欲吐,口不渴,便溏稀薄,小便不利,妇女带下,舌苔白腻或厚,脉迟缓而濡。治宜温脾化湿.藿香、佩兰、苍术、姜厚朴、清半夏、炒薏苡仁、茯苓、草豆蔻。

4。脾胃湿热:面目皮肤发黄,鲜明如橘色,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厌恶油腻,恶心呕吐,体倦身重,发热,口苦,尿少而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化湿热。茵陈、柴胡、龙胆草、黄柏、栀子、大黄、猪苓、赤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草、通草。

(六)胃

1。胃寒:胃脘疼痛,轻则绵绵不止,重则拘急剧痛,阵阵发作,遇寒则重,得热则缓,呕吐清水,舌苔白滑,脉沉迟或沉弦。治宜温胃散寒。高良姜、土良姜、生姜、制吴萸、白豆蔻、公丁香、肉桂。

2.胃热:胃脘灼热而疼痛,烦渴多饮或渴欲冷饮,消谷善饥,牙龈肿痛,口臭,泛酸嘈杂,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泻胃火。生石膏、知母、黄连、黄芩、栀子、芦根、大青叶。

3.食滞胃脘:脘腹胀满,呕吐酸腐,嗳气反酸,不思饮食,或矢气酸臭,大便泄泻或秘结。舌苔厚腻,脉滑。治宜消食导滞。焦六曲、焦山楂、焦麦芽、焦谷芽、炒鸡内金、炒莱菔子、槟榔、茶叶、鸡嗉子果、番木瓜.

胃气上逆:治宜降逆止呕:可用旋复花、代赭石、苏梗、陈皮、清半夏、生姜、枇杷叶、竹茹、公丁香、柿蒂、沉香。

4。胃阴虚:口咽发干,多以睡后明显,不思饮食,或知饥不食,并有心烦,低烧,大便不通,干呕作呃。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宜滋养胃阴。石斛、天花粉、北沙参、麦冬、白芍、芦根、制黄精、玉竹、乌梅。

(七)肺

1.肺气虚:咳喘无力,气短懒言,声音低微或语言断续无力,稍一用力则气喘,全身乏力,经常自汗,面色(白光)白,舌质淡嫩,脉虚弱。治宜补益肺气。人参、党参、明党参、蜜黄芪、山药、炙甘草。

肺气不敛:五味子、银杏、核桃肉、诃子、乌梅、罌粟壳。

2.肺阴虚:咳嗽较重,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并有咽喉干痒或声音嘶哑,身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无力,阴虚火旺者,还可见咳痰带血,干渴思饮,午后低热,盗汗,两颧发红,舌质红,脉细数。治宜滋养肺阴或加止血药、滋养肺阴:北沙参、麦冬、天冬、阿胶、石斛、天花粉、百合、百部、玉竹、制黄精。

止肺血:白及、三七、阿胶、仙鹤草、紫珠草、藕节炭、紫菀。

3.风寒束肺:咳嗽或气喘,咯痰稀薄,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常伴有鼻流清涕或发热恶寒,头痛、身酸楚等症状,舌苔薄白,脉浮或弦紧。治宜宣肺通鼻,散寒化痰。

宣肺:炒杏仁、桔梗、前胡、炒牛蒡子、蜜百部、蝉蜕。

通鼻:苍耳子、辛夷、白芷、鹅不食草、细辛。

散寒:麻黄、细辛、生姜、苏叶.

化痰止咳:半夏、旋覆花、莱菔子、白芥子、制南星、制白附子、蜜紫苑、蜜冬花。

4。风热犯肺:咳嗽,咯黄稠痰,不易咳出,甚则咳吐脓血臭痰,一般伴有咽喉疼痛,鼻流浊涕,口渴欲饮,舌尖红,脉浮数.治宜清肺热,化痰热。

清肺热:黄芩、射干、知母、生栀子、瓜蒌皮、地骨皮、桑白皮、芦根、白茅根、冰糖草。

化痰热:浙贝母、胆南星、竹沥、蛤壳、海浮石.

5.痰浊阻肺:咳嗽痰多,色白而粘,容易咯出或见气喘胸闷,呕恶,苔白腻,脉滑.治宜燥湿化痰:清半夏、陈皮、茯苓、苍术、白术、草果。?

(八)大肠

1.大肠湿热:腹痛下痢,里急后重,或便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情利湿热。黄连、黄芩、黄柏、大黄、白头翁、秦皮、苦参、马齿苋、铁苋莱、炒槐花、炒地榆、败酱草。

2.大肠液亏:大便秘结干燥,难于排出,往往数日一次,可兼见头晕,口臭,脉细,舌红少津等症。治宜润肠通便。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杏仁、瓜萎仁、柏子仁、松子仁、生首乌、肉苁蓉、当归、玄参、麦冬、生地、桑椹、蜂蜜.

(九)肾

1.肾阴虚: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牙齿松动,失眠,遗精,口咽发干,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痛,舌红,脉细数。治宜滋补肾阴.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玄参、天冬、制黄精、制首乌、知母、阿胶、龟板、鳖甲。

2.肾阳虚:形寒肢冷,精神不振,腰膝酸软或阳萎不举,舌淡苔白,脉沉迟,尺脉无力。治宜温补肾阳。制附子、肉桂、鹿茸、鹿角胶酒仙茅、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肉苁蓉、草苁蓉、狗脊、续断、沙苑子、锁阳。

3.肾气不固:滑精早泄,尿后余沥,小便频数而清,甚则不禁,腰脊酸软,面色淡白,听力减退,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固涩肾气。五味子、山茱萸、复盆子、麸芡实、金樱子、莲须、益智仁、桑螵蛸、煅龙骨、煅牡蛎。

4,肾不纳气:气虚喘促,动则喘甚,易汗,四肢不温,恶风寒,面部虚浮,脉虚而浮,舌质淡。治宜补肾纳气.五味子、炒银杏、沉香、蛤蚧、硫黄、磁石。

5.肾虚水泛:全身浮肿,下肢尤甚,按之凹陷没指,腰酸痛,腹胀满,尿少或兼呼吸气促,喘咳痰鸣,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脉沉细.治宜温阳利水。制附子、肉桂、猪苓、茯苓、泽泻、白术、补骨脂、胡芦巴、五味子、车前子、怀牛膝.

6。肾虚骨软:腰膝酸软,或筋骨软弱。治宜补肝肾,强筋骨。炒杜仲、续断、桑寄生、怀牛膝、狗脊、南五加皮、老鹤草。

7.肾(相)火偏亢:肾阴虚,虚火易起,睡眠不安,头晕心悸,阳事易举。治宜滋阴泻火。盐知母、盐黄柏、玄参、熟地、山茱萸、泽泻、莲子心、丹皮。

(十)膀胱

1.膀胱湿热:小便不利,尿频,尿急,尿痛,尿黄浑浊或有脓血。治宜清热利湿通淋.车前子、车前草、木通、茵陈、扁蓄、瞿麦、赤茯苓、萆薢、泽泻、防己、滑石、地肤子、鸭趾草、玉米须。

2.膀胱结石:小便淋沥或见砂石,膀胱里急,痛引小腹,甚则塞痛。治宜利湿化石。金钱草、广金钱、海金沙、石韦、木通、冬葵子、滑石、甘草梢、萆薢、钩藤、胜红蓟.

转载自:中医脏腑辨证临床用药_小李_新浪博客

任之堂主人五脏用药归纳

首先瞧瞧肝脏:--—-—--肝

1、临床上常见得就是肝气郁结,郁结之后就好比轮子上肝这个点卡住了,通过疏理肝气就可以修复,疏理肝气得要有哪些呢?

疏理肝气:柴胡、麦芽、香附、郁金、青皮、川楝子、橘叶、薄荷、白蒺藜.

2、病情失治,气郁时间久了,化火了,如何办?可以清泻肝火。

清肝火:桑叶、菊花、青葙子、决明子

泻肝火:龙胆草、胡连、黄芩、青黛、栀子、丹皮、夏枯草、羚羊角

3、病情失治,病情继续加重,肝气郁结化火,火邪伤及肝阴,导致肝阴不足,咋办?

养肝阴:山萸肉、生熟地、女贞、阿胶、白芍、乌梅

4、病情失治,继续加重,除了肝阴受损,已出现肝叶枯槁,萎缩了,咋办?养血柔肝!

柔肝养血:当归、白芍、首乌、枸杞、鸡血藤、木瓜、鳖甲

这分四个层次将肝气郁结导致得病理变化列出来,临床上遇到肝气郁结,时间较久得患者,就可以参阅选用上述药物。

5、那么除了肝气郁结,还有没有其她病机呢?轮子上这个点还有没有可能出现其它问题?还有!

肝气当升,如果升发不够怎么办?如果升发太过怎么办?

升发不够,为肝气下陷,有得称为木气下陷水中。升发肝气就可以了,一方面补肝气,提升升发力度,可以用黄芪;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升提得药物,如柴胡、薄荷、生麦芽。

升发太过,肝气上冲会出现偏头痛,有得患者会出现血压升高,那就降气,降肝气就就是“镇肝、平肝”,为什么称为“镇”“平”,就好比国家内部出现内乱,要镇压、要平息一样,这里就就是镇压肝气,平息肝气,虽然听起来有些粗暴,但用药也就是这样,不能含糊,不然肝气上逆,就会出大问题了!

镇肝:代赭石、灵磁石、石决明、珍珠母、生龙牡

平肝:菊花、白蒺藜、天麻、勾藤

假如患者肝气上升,失去治疗,已经化风,手已经开始抖动,如何办理?这就要求除了镇肝、平肝得同时,还得熄肝风,熄肝风用什么药?

熄肝风:羚羊角、勾藤、天麻、白蒺藜、僵蚕、全蝎、蜈蚣

6、靠镇肝、平肝、熄肝风可以缓解病情,如果不用药了,肝气又上升太过,咋办?有办法,古人创立了“滋水涵木”得办法,即补养肾阴,来滋养肝木,肝气就会变得柔与,就不会升发太过了.

补养肾水用什么药?很多了,到下面将肾这个环节时细谈。

7、除了上面讲得,肝脏这一环节,还有没有其她问题?还有,如受寒,寒凝肝经,睾丸疼痛等,可以采用:吴萸、小茴、仙灵脾,荔枝核、川椒。

肝藏血,肝气郁结也可以导致肝脏血瘀,可以选用川芎、桃仁、红花、三棱、文术、乳香、没药、五灵脂

8、还有一点,湿邪停留肝经,导致肝经湿热过重,可以选用:栀子、龙胆草、黄芩

明白了这8点,修轮子上肝这个点就算有眉目了,这样学中药就会将教材上得内容与临床结合起来。

从“心”得角度学习中药--—--心

既然就是从心脏得角度学习中药,我们得瞧瞧心脏得功能,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这样学习可能就目标更加清楚些。

心属火,藏阴血!心主血脉,心藏神!其华在面!

既然属火,就存在火力过旺与火力不足,临床上称为“心火亢盛”与“心阳不振”。

既然藏阴血,就存在阴血不足,临床上称为“心阴虚、心血虚”.

既然心主血脉,血脉得不通、不畅就就是问题,临床称为“血脉瘀阻”。

既然心藏神,就存在心神藏得好不好,藏得不好就就是“心神失养"了。

既然其华在面!那么面部得神采有没有?面部得气色如何?面部长东西没有?这些都与心脏有关.与心有关得还有很多,我们就从上面这些,来谈谈相关得中药。

1、心火亢盛:可以选用淡竹叶、生地、栀子、灯芯草

别小瞧灯芯草这味药,瞧似普通,对于心火亢盛非常管用,举个例子:

曾经治疗一个失眠得患者,切脉后发现病人左寸浮实,患者舌尖红降,于就是采用导赤散(生地、木通、甘草、竹叶),效果不错,喝了五天,睡觉也好了,但没过几天,患者又上火了,又失眠了,让她再喝中药,认为太苦,接受不了,要求我提供一个不苦得、效果又好得方法,我思虑良久,最后告诉她用灯芯草煮水当茶喝。没想到效果非常好,患者很满意!

后来遇到心火亢盛得小儿,尤其就是心火亢盛晚上哭闹得1岁以下得小家伙,运用灯芯草,加点白糖,当饮料喝,效果非常好,患儿也很容易接受。

2、心阳不振:可以选用桂枝、肉桂、附子、薤白、干姜。

心阳不振得人,经常手脚发凉,人没有火力,自然怕冷了,在冬天这种病人就很难受,如果早上,吃一碗稀饭,在稀饭中放上 3克肉桂细粉,加一些白糖进去,调节口感,这样一天都会很暖与。

3、心脏阴血虚得病人需要补养阴血,可以选择使用:柏子仁、枣仁、丹参、麦冬、当归等

别小瞧丹参这位药,俗话“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就就是说丹参既能补血,又能活血,还能养血,功效好比四物汤,对心脏阴血不足非常有好处.

4、心神失养,可以通过安心神来治疗,如龟板、浮小麦、阿胶、紫河车、合欢花

5、心气虚得病人,可以选用人参、黄芪、党参、茯神、五味子、远志、炙甘草等

6、对于血脉瘀阻得病人,可以使用丹参、赤芍、桃仁、红花、鸡血藤、红景天等

心脏得气血阴阳平衡了,面部自然就神采奕奕了,面部得斑也就慢慢消失了,皱纹也会少些了,这就就是“神”。

接下来瞧瞧胃,这个点有哪些问题可以出现。----—胃

病人经常会说,“医生啊!我胃疼、胃胀、胃返酸、胃不知道饿……”,那么我们学习中医,如何来理解胃呢?

胃就就是一个消化得器官,中医称胃为“水谷之海”,指得就是胃为受纳、腐熟水谷得器官,既然就是受纳、腐熟食物得器官,如果不能受纳了,受纳后腐熟不了,这就就是病了,或者腐熟过快,也就是有病了。

我们瞧瞧指南针上,胃气就是下降得,中医称“胃以降为与”,也就就是说,胃气下降了,就调与了,就顺了,如果不降,胃气上逆了,就返酸了,就没胃口吃饭了,胃也就病了。

所以胃病得治疗也很简单,我们一边分析,一边学药!

1、胃气上逆,这样得情况很多,大部分胃病患者都存在,胃酸就是酸性得,胆汁就是碱性得,胃气下降后,在肠道酸碱中与正好,如果胃气上逆,胃中酸水就会腐蚀食道,也就患了食道炎,再向上返流,就就是咽炎了,很多顽固性得咽炎,通过降胃气就能治疗好,西医才取抑制胃酸得办法,这样胃里胃酸少了,但并没有解决胃气上逆得问题。相反长期抑制胃酸,胃壁分泌胃酸得细胞慢慢较少,萎缩了,病情更重!有得成了癌前病

变了!

所以降胃气这一招非常重要,常用药有哪些?竹茹、枇杷叶、代赭石、生姜、枳实、沉香、旋复花、半夏等等,凡就是能降气得,基本上都可以。

举个例子吧,有个患者长期返酸,早上起床恶心,吃饭没胃口,咽喉不适过来就诊。患者女性,也不抽烟,但咽炎很重,切脉后发现右手寸关有上越之势,也就就是胃气上逆得脉象,患者怕吃中药,中药味闻起来就恶心,我思虑一会,给她开了生枇杷叶1公斤,让她长期煮水后当茶饮,过了半个月,碰面时说好得差不多了,咽炎也好了,食道也舒服了,早上也不恶心了,但屁多了。很神奇吧!其实就就是降了降病人上逆得胃气,气向下行了,这就就是治本了。

也难怪张锡纯认为代赭石就是健胃之妙品,这味药降胃气特效。

学会了降胃气,胃病可以说掌握了一半,还有一半就是什么呢?

2、胃寒。胃腐熟食物需要热量,如果没有热量,就无法腐熟食物,很多病人朝食暮吐,就就是说早上吃得饭,晚上吐出来还未消化,一天到晚不知道饿,为啥?胃中无火!

如何补火?瞧瞧指南针,五行中火生土,即心火生胃土,也就就是说,补充心火,心火足,就能让胃火旺了,这也就就是五行所说得“虚则补其母”。桂枝、肉桂、附子、薤白、干姜这些温心阳得药物用上,胃火就来了,就能够腐熟水谷了

3、胃热.既然有胃火不足,出现胃寒,自然就有胃火过亢,出现胃热。胃热得病人经常有饥饿感,总觉得吃不饱,这也就是病啊!俗话称为“慌饭”。治疗很简单,吃点清胃火得药,比如:石膏、知母、黄连、黄芩、芦根等。

举个例子,曾经治疗一例经常“慌饭”得病人,患者要求不吃中药,还要能治病,我说这很好办,吃点下火得食物就可以了!什么食物好呢?让病人吃皮蛋拌豆腐,每天用两个皮蛋,加上4两豆腐,拌匀后加上麻油,少量盐,当菜吃,就这样坚持一周,就差不多了!有人会问,这也就是中医治疗?我说这也就是!因为运用了中医理论来指导饮食,指导养生,这不就就是中医得精髓吗?中医可以贯穿于我们生活中得衣食住行!随时随地都可以体会到中医理论得妙处!

4、胃火长期过重,必然会伤及阴分,就好像烧锅炉一样,锅里水也会被烧干,长期胃火重必然会导致胃阴得亏虚。所以对于久病患者就要养胃阴了。这些药有石斛、麦冬、花粉、玉竹、芦根、乌梅、沙参、生地等。

脏腑用药规律总结版

1、养心阴安心神一一酸枣仁,柏子仁,地黄,龙眼肉,丹参,麦冬,当 归,白芍,龟板,浮小麦,阿胶,紫河车,百合,首乌藤,合欢花。 2、助心阳——肉桂,桂枝,附子,干姜。 乱益心气一一人参,黄罠,党参,茯苓,五味子,远志,炙日草。 4、泻心火——黄连,木通,黄苓,山呃,生地,大黄,丹皮,连翘,竹叶,莲子心。 5、镇心神一一朱砂,琥珀,珍珠母。 6、开心窍一一菖蒲,远志,冰片。 肝 1、养肝血——当归,白芍「首乌,枸杞子,牛膝,大枣,木瓜,鸡血藤。 2、滋肝阴一一山萸肉,生熟地,枸杞子,女贞子,杜仲,阿胶,鳖甲,白芍,乌梅,龟板。 乱温肝寒一一吴茱萸,肉桂,小茴香,荔枝核,肉灰蓉。 4、平肝潜阳 (1 )平肝:菊花,川楝子,天麻,钩藤。 (2 )潜肝:石决明,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

(3 )镇肝:代赭石,灵磁石。 5、熄肝风一一钩藤,天麻,僵蚕,全蝎,螟蚣,地龙,蝉蛻,菊花。 6、理肝气一一柴胡,香附,郁金,青皮,枳实,苏梗,川楝子,元胡,木 香,沉香,薄荷,旋复花。 7、化肝瘀一一川苒,桃仁,红花,三棱,乳香,没药,五灵脂,泽兰。 脾 k补脾气——人参,黄罠「党参,白术,扁豆,炙日草,升麻,逹子肉,葛根,山药,大枣,茨实。 2、温脾阳---- 吴茱萸,苍术,干姜,半夏,肉豆蔻,白蔻仁,砂仁,草豆蔻,益智仁,附子。 3、养脾阴——白芍,山药,荧实,黄精,蜂蜜,大枣。 4、燥脾湿一一苍术,白术,厚朴,半夏,茯苓。 5、理脾气一一砂仁,蔻仁,陈皮,木香,薑香,厚朴,枳壳,大腹皮,佩 -^=-0 6、消脾积一一枳实,大黄,山植,神曲,麦芽。 7、清脾热一一黄连,黄苓,大黄,连翘,石膏’山梔子,芒硝,西瓜,绿豆。 k滋肺阴一一天冬,麦冬,沙参,山药,阿胶,百合,川贝,黄精,玉竹,花粉,石斛。

中药分经用药大全

中药分经用药大全 分经用药大全一、肺经用药肺体清虚而主气,居于上位而治节,性喜凉润而恶燥火,肺气以下行为顺。大凡用药,用辛味开通肺气,称为宣肺;用凉药清肺热而降肺气,称之为清肃肺气。非轻清之品不能上至清虚之境,故肺药用量又不易过重,所谓治上焦如羽。肺属金而脾土为之母,故肺虚应补其母,脾土健则肺有生化之源。肾主液而肺为水之上源,二者又均司呼吸(呼为肺,吸为肾),故治肺应顾及肾水。肺 与大肠相表里,治肺不愈者,治大肠而肺病可愈。补肺气人参——大补肺中元气,守而不走,且能生津。(服参不投者,山楂可解)黄芪——气足而短暂,走而不守,且能固表。西洋参——补肺而降火。党参——补中益气,性偏燥,为培土生金法。滋肺阴麦冬——滋肺阴兼养胃阴,生津力大。天冬——滋肺阴而性寒,清热力多。玉竹——平补气血而润心肺,代参地不寒不燥.沙参——专补肺阴而清肺火。冬虫夏草——平补肺肾而止劳嗽。蛤蚧——补肺润肾,益精助阳。白芨——去淤生新,止吐血,复肺损。白木耳——滋肺阴而性平。润肺燥川贝——润肺泻火,解无形之郁。浙贝——清肺燥,化有形之痰。瓜篓——润肺清火,下降痰燥,荡胸中郁热。清肺热黄芩——泻肺中之实火。玄参——息上焦浮游之火。桑白皮——泻火散淤血而通水道。地骨皮——降伏火而退骨蒸。

敛肺气五味子——收肺气,生津以滋肾。又能涩精明目。五倍子——敛肺降火,生津化痰。敛墙之功敏于龙骨牡蛎。白果——敛肺益气,定哮喘,缩小便。百合——敛肺气,润肺体。清热止嗽,清心宁神。乌梅——敛肺涩肠,生津止渴。宣肺开郁薄荷——散风热,通关窍。辛夷——通九窍之风热。苏叶——利肺发表,且能下气宽中。浮萍——发汗散肿,其力甚猛。淡豆豉——发汗泄肺,且除热下气。杏仁——泻肺解郁,降气行痰。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郁金——开郁下气,破血能除气血诸痛。桔梗——开宣上行,化痰止咳,且能表散寒邪。马勃——辛平而散,治喉痹咽痛。射干——泻实火,散血肿,专疗实火咽痛。前胡——清热化痰止咳,清热大于散风。牛蒡子——滑利咽喉,发散大于清热。肃降止咳紫苑——润肺下气,散寒热之结滞,通治一咳嗽。马兜铃——清肺热,降肺气,疗热嗽之逆。百部——利肺气而去寒嗽,润肺杀虫治一切咳嗽。款冬花——润肺且开豁,温肺散风寒。白前——降气下痰,善治寒痰,治肺气之壅实。苏子——下气以消痰。枇杷叶——清肺和胃,下气消痰。清肺实邪牵牛子——逐水消痰,泻肺分湿热。苇根——清热生津,去痰排脓。葶苈——下气破结,除肺中水气。皂角——性极尖利,通窍搜风,除湿消肿。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辛温走窜,善搜剔经络之风痰。白附子——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善祛头面风痰。白芥子——温肺化痰,

脏腑用药

脏腑用药【中医基础版】 脏腑用药 一、心、小肠医学教育网 补心气: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炙甘草五味子 温心阳:肉桂桂枝附子干姜薤白 补心血:当归熟地龙眼肉酸枣仁柏子仁紫河车阿胶丹参夜交藤桑椹子淮小麦 养心阴:生地麦冬百合丹参阿胶龟板 安心神:茯神远志朱砂酸枣仁柏子仁合欢花夜交藤琥珀龙齿珍珠母淮小麦 清心热:黄连栀子连翘心竹叶木通莲子心水牛角玳瑁牛黄竹叶卷心鲜地黄丹皮紫草大青叶医学教育网 开心窍:石菖蒲郁金远志麝香苏合香冰片安息香牛黄 养心敛汗:莲须浮小麦麻黄根煅龙骨煅牡蛎 祛心经瘀血:丹参红花桃仁归尾赤芍川芎三七降香蒲黄郁金玄胡 温小肠:肉豆蔻乌药肉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清小肠热:木通栀子竹叶灯芯草泽泻车前子赤小豆瞿麦海金沙冬葵子滑石生地赤茯苓白茅根半边莲 二、肝、胆 补肝血:当归白芍熟地何首乌阿胶龙眼肉枸杞子紫河车桑椹子酸枣仁鸡血藤黑芝麻 滋肝阴:女贞子枸杞子桑椹子何首乌白芍生地山茱萸沙苑子旱莲草龟板鳖甲 疏肝气:香附郁金柴胡川楝子青皮橘叶佛手香橼绿萼梅玫瑰花婆罗子玄胡八月札枸橼小茴香刺蒺藜 温肝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橘核荔枝核艾叶乌药胡芦巴 散肝经风热:桑叶黄菊花刺蒺藜蔓荆子谷精草木贼草 清肝明目:青葙子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夜明砂秦皮夏枯草 清肝泻火:龙胆草夏枯草栀子黄连黄芩苦丁茶青黛大黄芦荟 平肝潜阳: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赫石生石骨生牡蛎刺蒺藜白菊花珍珠母磁石礞石铁落山羊角羚羊角玳瑁罗布麻 熄风镇惊:全蝎蜈蚣白僵蚕羚羊角山羊角牛黄胆南星猴枣礞石熊胆地龙玳瑁天麻钩藤紫贝母珍珠白花蛇乌梢蛇 清肝熄风:水牛角牛黄玳瑁羚羊角山羊角熊胆钩藤 清热利胆退黄:茵陈栀子虎杖金钱草郁金蒲公英垂盆草地锦草大黄 退虚热:银柴胡青蒿地骨皮白薇胡黄连鳖甲秦芄 活血化瘀:川芎郁金玄胡姜黄三棱莪术丹参乳香没药鳖甲益母草茜草鸡血藤泽兰红花桃仁月季花五灵脂穿山甲王不留行蒲黄三七花蕊石虎杖牛膝土鳖虫水蛭虻虫降香苏木自然铜凌霄花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五行相生相胜汤液经法图 为理清《经法图》中五行与五味之配属关系,笔者把图内内圈中已知的“辛、咸、甘、酸、苦”之五味用直线连接起来后,即可知该图是表示五行之生克关系,而且是每一行的前、后、左、右关系为,右者:生我(母),左者:我生(子),前者:克我,后者:我克。如是,则“用金体”栏之内圈所缺的是“酸”字。 求证:“用火体”栏中“咸”字与“用金体”栏中的“咸”字以直线相连,为火克金,克我之关系,栏中补入的“酸”字与“用木体”栏中的“酸字”用直线相连,为金克木,我克之关系,与其它栏目之五行制克关系相一致,因此,补入的“酸”字正确。为能清楚地反映斯图之五行生克关系,笔者把图1填入五色绘成彩色《经法图》(图2)如下,完成破解斯图之第一步。 如何填补图内圈外之缺“□”字,第二步必须明白《经法图》之五行配属关系。 《辅行诀》曰: 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辅行诀》又曰: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陶云: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藏气法时论》曰: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肝色青。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心色赤。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脾色黄。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肺色白。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肾色黑。 为解析《辅行诀》书中医方所列之药味,笔者摘录《神农本草经》中有关药物之药味于下。 《神农本草经》曰:(按《辅行诀》之药味分类法分类) 味辛属木:牡桂[木中木] 味辛温。秦椒[木中火] 味辛温。(蜀椒味辛温。)干姜[木中土] 味辛温。细辛[木中金] 味辛温。附子[木中水] 味辛温有毒。 味咸属火:旋覆花[火中火] 味咸温。大黄[火中木] 味苦寒有毒。泽泻[火中土] 味甘寒。厚朴[火中金] 味苦温无毒。消石[火中水] 味苦寒。卤咸(戎盐)味苦咸寒。亭历[火中火] 味辛寒。 味甘属土:人參[土中土] 味甘小寒。甘草[土中木] 味甘平。大枣[土中火] 味甘平。麦门冬[土中金] 味甘平。茯苓[土中水] 味甘平。 味酸属金:五味[金中金] 味酸温。枳实[金中木] 味苦寒。豉(缺)[金中火] [大豆黄卷味甘平无毒]。勺药[金中土] 味苦。署豫[金中水] 味甘小温。

中医五脏用药歌诀

中医五脏用药歌诀 中医五脏用药歌诀 五脏,是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肺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等正常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主神志,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中心,在人体中处于最高主导地位。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又统血,能统摄血液不致溢出于经脉之外。肝主疏泄,能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协助脾胃消化。肾藏精主水,与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关,在调节人体水液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肺疾用药妙诀 桑叶杭菊味苦甘,疏散肺卫风热先。 前胡杏仁入太阴,咳嗽初起肺气宣。 桑皮配伍淡黄芩,泻肺泄热功堪任。 野荞麦根配连翘,肺系热甚咽喉清。 麻黄宣肺杏仁合,降气化痰平喘息。 苡仁杏仁共入方,化湿除痰能止咳。 痰热欠母蒌皮联,寒痰半夏陈皮痊。 款冬紫苑亦治咳,理肺温润痰嗽安。

热伤肺津津液耗,芦根石斛鲜用妙。沙参麦冬甘苦寒,清金润肺奏奇妙。胖大海合净蝉衣,化痰开音投最宜。旋复花加海浮石,痰鸣气逆哮喘医。补骨脂兼紫石英,补肾敛肺上气宁。人参哈蚧治虚喘,纳气归肾研未珍。仙鹤草伍白芨片,功专止血安肺金。 二、心脑病用药妙诀 黄芪宜与人参共,心气虚弱首当宗。孩儿参合丹参用,益气行血心痹通。胸膺痞闷或隐痛,香附郁金两相同。当归身与酸枣仁,营血不足心怔忡。温补心阳桂与草,止汗除烦药力宏。蜜炙远志淮小麦,安神宁心总堪供。夜交藤偕合欢皮,通治失眠建奇功。痰火内发心官病,菖蒲郁金宜窍好。

类中胆星天竺黄,豁痰清热不应少。半身不遂亦可治,地龙牛膝用须草。心下支饮长沙法,白术泽泻疗昏冒。天麻更同白蒺藜,头晕目眩常取效。景天三七徐长卿,研吞能除癫痫扰。 三、脾胃病用药妙诀 柴胡黄芩调升降,肝胃不和法宜尝。芍药甘草缓急求,苏梗香附疏理良。九香虫共八月札,通则不痛气滞解。丹参苦同血竭配,痛则不通血瘀泰。旋复代赭治噫气,降逆宣中仲师旨。呃忒频仍尚有方,柿蒂应偕刀豆子。连翘若还配知母,胃脘灼热服之愈。扁豆山药补中虚,嘈杂思食勿庸虑。白螺蛳壳能制酸,更增瓦楞效益显。纳谷式微劝加餐,木瓜乌梅宜膺选。

中药复习重点(1)

中药学复习重点 1、中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它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 2、配伍: 按照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或者两味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3、炮制:是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剂,制剂的需要,进行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4、祛风湿药: 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治疗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5、止血药: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病证的药,称为止血药。 6、中药学: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品种、来源、产地、采集、贮存、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7、相须: 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8、煅: 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的炮制方法。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 9、利水渗湿药: 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称为利水渗湿药。 10、安神药:以宁心安神为主要功效,治疗心神不宁病证为主的药物,叫安神药。 11、相反:两种药物同用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十八反,十九畏。 12、开窍药: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13、理气药:凡用以调理气分疾病,能舒畅气机,可使气行通顺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1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轻或消除。 15、四气: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为四气。 16、化痰药: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治疗痰证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17、水飞: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如水飞朱砂,炉甘石,雄黄。 18、相杀: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19、解表药: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20、利水渗湿药: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称为利水渗湿药。 21、止咳平喘药:以缓解或制止咳嗽和喘息为主要功效,治疗咳嗽、喘证的药物,称为止咳平喘药。 22、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23、五味:指药物具有的辛、甘、苦、酸、咸五种基本味道。 24、补虚药: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正气虚衰为主要功效,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25、化湿药: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治疗湿阻脾胃证的药物,称化湿药。

脏腑用药规律

中医中药——脏腑用药规律 (2015-01-27 09:23:56) 转载▼ 玉棠:中医中药 脏腑用药规律 (一)肝 养肝血:当归白芍何首乌枸杞阿胶桑椹子 滋肝阴:山萸肉熟地枸杞女贞子憋甲 清肝热:桑叶菊花羚羊角青箱子密蒙花决明子 平肝潜阳:石决明珍珠母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泻肝火:龙胆草青黛栀子夏枯草 熄肝风:羚羊角钩藤天麻僵蚕全蝎蜈蚣地龙 疏肝郁: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楝子元胡薄荷 伐肝瘀:川芎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乳香没药五灵脂泽兰 益母划川牛膝

(二)胆 清胆:柴胡郁金金钱草青蒿茵陈 泻胆:龙胆草黄芩栀子黄连 (三)心 养心阴:柏子仁酸枣仁地黄龙眼肉丹参麦冬当归白芍龟板浮小麦 助心阳:桂枝附子薤白干姜 益心气:人参黄芪太子参五味子炙甘草 泻心火:黄连木通黄芩栀子生地大黄丹皮天竺黄连翘竹叶莲子心 镇心神:朱砂琥珀珍珠母灵磁石 开心窍:菖蒲远志郁金冰片 (四)小肠 清小肠热:木通泽泻灯心瞿麦滑石赤小豆车前子赤茯苓小蓟

白茅根淡竹叶 (五)脾 补脾气:人参黄芪党参白术扁豆炙甘草 温脾阳:干姜苍术吴茱萸肉豆寇半夏砂仁白寇仁白术燥脾湿:苍术白术薏苡仁半夏草蒄厚朴茯苓藿香佩兰 理脾气:陈皮砂仁白寇仁香附木香厚朴枳壳 (六)胃 益胃阴:石斛麦冬天花粉芦根沙参玉竹 清胃热:生石膏知母黄连大黄大青叶芦根 温胃寒:高良姜生姜干姜丁香草叩毕澄茄吴茱萸砂仁白寇仁 消食积: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炒卜子谷芽 泻胃实: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槟榔 降胃气:沉香丁香柿蒂半夏竹茹旋复花代堵石

============== 中药口诀 消导药 消化增食欲,化食消导进,脘胀食欲减,嗳腐吐酸频。过食可消导,脾虚配健运,宿食已化热,苦寒轻泻姻。气滞食不化,理气消食呈。脾胃后天足,谷麦鸡楂神。 谷芽健脾消食积,炒用消食能养津。 麦芽和中消乳积,疏肝回乳生麦用。 健脾消食鸡内金,肿块结石亦可进。 山楂消食能行瘀,肉食积滞功最能。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一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小泻肝汤 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 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 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 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 枳实(熬)芍药甘草(炙,各三两)黄芩大黄生姜(切,各一两) 枳实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甘草炙黄芩大黄各一两《甲辰本》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小补肝汤 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晕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冲气盛者,加五味子一两半;头苦眩者,加术一两半;干呕者,去大枣,加生姜一两半;中满者,去大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补肝汤 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 桂心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旋覆花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竹叶(各一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旋覆花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当从)竹叶各一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甲辰本》

梁陶弘景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全文

梁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全文 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汉代以前经方剂量 《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汉方)及其以前的方剂中。 汉1斤=今250g 汉1两=今15.625g 汉1升=今200mL 如:汉1升半夏=今法半夏56g,京半夏58g 汉1升麦冬=今61g 汉1升火麻仁=今49g 汉1升五味子=今40g 汉1升吴茱萸=今31g 汉12枚大枣=36g 汉12枚栀子=20g 汉50枚杏仁=25g 一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小泻肝汤 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 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 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 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 枳实(熬)芍药甘草(炙,各三两)黄芩大黄生姜(切,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小补肝汤 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晕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冲气盛者,加五味子一 两半;头苦眩者,加术一两半;干呕者,去大枣,加生姜一两半;中满者,去大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一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小泻肝汤 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 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 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 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 枳实(熬)芍药甘草(炙,各三两)黄芩大黄生姜(切,各一两)枳实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甘草炙黄芩大黄各一两《甲辰本》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小补肝汤 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晕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冲气盛者,加五味子一两半;头苦眩者,加术一两半;干呕者,去大枣,加生姜一两半;中满者,去大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补肝汤 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 桂心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旋覆花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竹叶(各一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旋覆花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当从)竹叶各一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甲辰本》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二辨心脏病证文并方

脏腑用药规律表

脏腑用药规律表 脏腑用药规律表 一、心 1、养心阴安心神、-----酸枣仁,柏子仁,地黄,龙眼肉,丹参,麦冬,当归,白芍,龟板,浮小麦,阿胶,紫河车,百合,首乌藤,合欢花。 2、助心阳-----肉桂,桂花,附子,干姜。 3、益心气-----人参,黄芪,党参,茯苓,五味子,远志,炙甘草。 4、泻心火-----黄连,木通,黄芩,支子,生地,大黄,丹皮,连翘,竹叶,莲仔心。 5、镇心神-----朱砂,琥珀,珍珠母。 6、开心窍-----菖蒲,远志,郁金,牛冰片。 二、肝 1、养肝血-----当归,白芍,首乌,杞子,牛膝,大枣,木瓜,鸡血滕。 2、滋肝阴-----山萸肉,生熟地,枸杞子,女贞子,杜仲,阿胶,鳖甲,白芍,乌梅,龟板。 3、温肝寒----- 吴茱萸,肉桂,小茴,荔枝核,肉苁蓉。4、平肝潜阳-----(1)平肝、菊花,川楝子,天麻,钩藤。(2)潜肝、石决明,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3)镇肝、代赭石,灵磁石。 5、熄肝风-----钩藤,天麻,僵蚕,全蝎,蜈蚣,地龙,蝉蜕,菊花。 6、理肝气-----柴胡,香附,郁金,青皮,枳实,苏梗,川楝子,元胡,木香,沉香,薄荷,旋复花。 7、伐肝淤-----川芎,桃仁,红花,三棱,乳香,没药,五灵脂,泽兰。 三、脾 1、补脾气-----人参,黄芪,党参,白术,扁豆,炙甘草,升麻,如米,莲仔,葛根,山药,大枣。 2、温脾阳-----吴茱萸,苍术,干姜,半夏,肉豆叩,白叩仁,砂仁,草豆叩,益智仁,附子。 3、养脾阴-----白芍,山药,芡实,黄精,蜂蜜,大枣。 4、燥脾湿-----苍术,白术,如米,厚朴,半夏,茯苓。 5、理脾气-----砂仁,叩仁,陈皮,木香,藿香,厚朴,只壳,大腹皮,佩兰。 6、消脾积-----枳实,大黄,山楂,神曲,麦芽。 7、清脾热-----黄连,黄芩,大黄,连翘,石膏,山支子,芒硝,西瓜,绿豆. 四、肺 1、滋肺阴-----天冬,麦冬,沙参,山药,阿胶,百合,川贝,黄精,玉竹,花粉,石斛。 2、补肺气———人参,黄芪,党参,炙甘草。 3、敛肺气———白果,五味子,诃子,乌梅,粟壳,白芍。 4、止肺气———白芨,仙鹤草。 5、通鼻窍———辛夷花,苍耳子。 6、温肺寒———麻黄,苏叶,细辛,干姜,生姜,紫苑,款冬花 7、清肺热———桑叶,黄芩,知母,栀子,瓜蒌皮,桑皮,地骨皮,生石膏,芦根,茅根,枇杷叶。 8、宣肺气———桔梗,杏仁,前胡,射干,牛蒡子,桑叶,蝉蜕,百部。 9、降肺气---百前,前胡,

中医脏腑辨证临床用药

中医脏腑辨证临床用药 (一)心 1.心气虚: 面色(白光)白,心悸气短,动则易汗,舌质较谈,体倦乏力,舌体胖嫩,苔白脉虚。治宜补心气。 人参、炙黄芪、党参、孩儿参、茯苓、五味子、炙甘草。 2.心阳虚: 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心胸憋气,心悸气短,经常自汗,舌淡或紫暗,脉细弱或结代。甚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治宜温心阳。 桂枝、肉桂、制附子、薤白、干姜、大枣。 3、心血虚: 面色不华,头晕目眩,心悸易惊,健忘失眠,唇舌色淡,脉细弱。治宜补心血。 酒当归、丹参、白芍、鸡血藤、龙眼肉、紫河车。 4.心阴虚: 心悸心烦,五心烦热,低热盗汗,口干,健忘失眠,脉细数。治宜补心阴。 熟地、生地、麦冬、玉竹、阿胶、百合。 5.心神不宁: 心血虚,心阴虚均可导致心神失养.而出现失眠,健忘,易惊等症。除可用补心血,补心阴的药物以外,还可用养心安神或镇心宁神的药物。 养心安神:

酸枣仁、首乌藤、炙远志、合欢皮。 镇心安神; 琥珀、朱砂、煅龙骨、煅龙齿、煅珍珠母、磁石。飞铁落、生牡蛎。 6.心火旺: 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渴,口舌糜烂疼痛,舌尖红或舌质红,脉数。治宜清心火。 水牛角、牛黄、黄连、马尾连、生栀子、莲子心、百合、竹叶、木通、连翘、生地、丹皮。 7.痰迷心窍: 神志错乱,意识不清,或神呆目滞,自言自语,举止失常,脉沉弦滑,苔白腻。严重者可昏倒在地,不省人事,喉口痰鸣,漉漉有声。治宜开窍化痰。 麝香、人工麝香、苏合香、牛黄、冰片、蟾酥、菖蒲、炙远志、郁金、细辛、猪牙皂、竹沥、青礞石。 8.心血瘀阻: 心悸、心前区刺痛或闷痛,并向左臂内例放射,时发时愈,严重者并有面、唇、指甲青紫,四肢逆冷,舌质暗红或见紫色斑点,苔少,脉微细或涩。治宜活血祛瘀、理气止痛。 丹参、桃仁、酒红花、酒川芎、三七、赤芍、郁金、毛冬青、银杏叶、鱼腥草根、荜苃、檀香、降香、沉香、公丁香、乳香、麝香、人工麝香、苏合香。 (二)小肠 1.小肠虚寒: 小腹疼痛,腹胀肠鸣,排气则舒,或疝气作痛,苔白脉弱。治宜温小肠寒。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研究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研究 发表时间:2011-07-20T14:45:07.467Z 来源:《求医问药》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魏领琴 [导读] 中国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5%。糖尿病患者的人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 魏领琴(河北省邯郸经济开发区医院河北邯郸 056000) 【摘要】中国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5%。糖尿病患者的人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特别是在20—60岁年龄段的男性,糖尿病、肥胖、内分泌紊乱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以往,且明显高于同龄女性。研究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糖尿病;中药治疗;用药规律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4-0130-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并且有发病低龄化的倾向,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1]。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是现代多发病常见病。 1 治疗糖尿病收集方法 本研究通过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医药卫生辑专栏目录,搜索2000年至2010年期间治疗糖尿病的相关文献,收集整理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复方、单味中药以及其提取物。所收集的治疗糖尿病相关中药按照以下标准筛选:药味完整、药量准确、主治明确、疗效确切、临床病例至少在40例,且总有效率达70%以上,共收集到中药复方73剂、常用21种单味药及其提取物。 2 用药频率的统计方法 所收集的中药复方73剂、常用21种单味药及其提取物,共用药113种,共用药1658次。各种药物的使用频率(%)为该药物的使用次数除以所有复方用药的总次数(即1658次)。 3 用药规律 3.1 用药频率统计分析使用标题2所述方法进行计算,其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中药出现次数越多,在中药复方中出现的频率越多,其药用价值越高,越有研究意义。30味中药中出现频次在60次以上的有黄芪、山药、茯苓、麦冬、天花粉、白术、人参、山茱萸、知母、黄连、生地。它们主要以益气养阴药、清热药和利水渗湿药为主。 注:表1列出治疗2型糖尿病使用频率75%以上的前30味药。 3.2 中药学分类使用频率及所占比率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所用113种中药,按照中药学分类所占比率及使用频率统计分析,见表2。益气养阴药居于首位,其次是清热药,第三是利水渗湿药,补阴药、活血化瘀药、补血药等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 肝部 肝,藏魂,属木,胆炎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运,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胁满痛,呕血,小腹疝痛,徵瘕,女人经病。 标病:寒热疟状,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颓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有余泻之。 泻子:甘草。 行气:香附、芎穷、瞿麦、牵牛、青橘皮。 行血:红花、鳖甲、桃仁、莪术、京三棱、穿山甲、大黄、水蛭、虻虫、苏木、牡丹皮。 镇惊:雄黄、金簿、铁落、真珠、代赭石、夜明砂、胡粉、银簿、铅丹、龙骨、石决明。 搜风:羌活、荆芥、薄荷、槐子、蔓荆子、白花蛇、独活、防风、皂荚、乌头、白附子、僵蚕、蝉蜕。不足补之。 补母:枸杞、杜仲、狗脊、熟地黄、苦参、萆解、阿胶、菟丝子。

补血:当归、牛膝、续断、白芍药、血竭、没药、芎穷。 补气:天麻、柏子仁、白术、菊花、细辛、密蒙花、决明、谷精草、生姜。 本热寒之。 泻木:芍药、乌梅、泽泻 泻火:黄连、龙胆草、黄芩、苦茶、猪胆。 攻里:大黄。 标热发之 和解:柴胡、半夏。 解肌:桂枝、麻黄。 心部 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瘛,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诸痛痒疮。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火实泻之。 泻子:黄连、大黄。 气:甘草、人参、赤茯苓、木通、黄柏。

血,丹参、丹皮、生地黄、玄参。 镇惊,朱砂,牛黄,紫石英。 神虚补之。 补母,细辛、乌梅、酸枣仁、生姜、陈皮。 气,桂心、泽泻、白茯苓、茯神、远志、石菖蒲。血,当归,乳香,熟地黄,没药。 本热寒之。 泻火,黄芩、竹叶、麦冬、芒硝、炒盐。 凉血,生地黄,栀子、天竺黄。 标热发之。 散火,甘草、独活、麻黄、柴胡、龙脑。 脾部 脾,藏意,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疸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 标病:身体[月付]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 土实泻之。 泻子:诃子,防风、桑白皮、葶苈子。 吐:豆豉、栀子、萝卜子、常山、瓜蒂、郁金、薤汁、

【中医执业医考试】脏腑用药规律总结版

心 1、养心阴安心神——酸枣仁,柏子仁,地黄,龙眼肉,丹参,麦冬,当归,白芍,龟板,浮小麦,阿胶,紫河车,百合,首乌藤,合欢花。 2、助心阳——肉桂,桂枝,附子,干姜。 3、益心气——人参,黄芪,党参,茯苓,五味子,远志,炙甘草。 4、泻心火——黄连,木通,黄芩,山栀,生地,大黄,丹皮,连翘,竹叶,莲子心。 5、镇心神——朱砂,琥珀,珍珠母。 6、开心窍——菖蒲,远志,冰片。 肝 1、养肝血——当归,白芍,首乌,枸杞子,牛膝,大枣,木瓜,鸡血藤。 2、滋肝阴——山萸肉,生熟地,枸杞子,女贞子,杜仲,阿胶,鳖甲,白芍,乌梅,龟板。 3、温肝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荔枝核,肉苁蓉。 4、平肝潜阳 (1)平肝:菊花,川楝子,天麻,钩藤。 (2)潜肝:石决明,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

(3)镇肝:代赭石,灵磁石。 5、熄肝风——钩藤,天麻,僵蚕,全蝎,蜈蚣,地龙,蝉蜕,菊花。 6、理肝气——柴胡,香附,郁金,青皮,枳实,苏梗,川楝子,元胡,木香,沉香,薄荷,旋复花。 7、化肝瘀——川芎,桃仁,红花,三棱,乳香,没药,五灵脂,泽兰。 脾 1、补脾气——人参,黄芪,党参,白术,扁豆,炙甘草,升麻,莲子肉,葛根,山药,大枣,芡实。 2、温脾阳——吴茱萸,苍术,干姜,半夏,肉豆蔻,白蔻仁,砂仁,草豆蔻,益智仁,附子。 3、养脾阴——白芍,山药,芡实,黄精,蜂蜜,大枣。 4、燥脾湿——苍术,白术,厚朴,半夏,茯苓。 5、理脾气——砂仁,蔻仁,陈皮,木香,藿香,厚朴,枳壳,大腹皮,佩兰。 6、消脾积——枳实,大黄,山楂,神曲,麦芽。 7、清脾热——黄连,黄芩,大黄,连翘,石膏,山栀子,芒硝,西瓜,绿豆。

脏腑用药简介及其使用法则

脏腑用药简介及其使用法则 心与小肠 1.益心气: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茯苓、炙甘草等。 2.温心阳:桂枝、肉桂、制附子、干、薤白等。 3.补心阴(血):当归、白芍、阿胶、丹参、酸枣仁、柏子仁、龙眼肉、紫河车、熟地、麦冬、玉竹、百合等。 4.安心神: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夜交藤、远志、丹参、茯苓、淮小麦、松针、龙齿、珍珠母、磁石、琥珀、朱砂等。 5.清心火(热):黄连、栀子、连翘心、竹叶、木通、莲子心等。 6.开心窍:菖蒲、郁金、远志、麝香、合香等。 7.温小肠:肉豆蔻、乌药、肉桂等。 肝与胆 1.补肝血:当归、白芍、制首乌、阿胶、熟地、枸杞子、鸡血藤、紫河车等。 2.滋肝阴:地黄、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制首乌、潼蒺藜、龟板、鳖甲等。 3.理肝气:香附、郁金、柴胡、薄荷、橘叶、青皮、川楝(lian)子、元胡、白蒺藜等。 4.清肝热:桑叶、菊花、柴胡、夏枯草、青黛、钩藤等。 5.泻肝火:龙胆草、栀子、青蒿、茵等。 6.清肝明目:桑叶、白菊花、青葙子、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夜明砂等。 7.温肝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荔枝核、橘核、仙灵脾等。 8.平肝潜阳:菊花、钩藤、天麻、白蒺藜等偏于清热平肝;珍珠母、石决明、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磁石等偏于镇肝潜阳;钩藤、僵蚕、地龙、全蝎、蜈蚣、蝉衣、天麻、羚羊角等偏于熄风。 9.利胆:茵、栀子、郁金、苦参、金钱草、玉米须等。 脾与胃 1.补脾气:黄芪、人参、党参、白术、薏苡仁、山药、扁豆、炙甘草、大枣等。 2.温脾阳:干、附子、益智仁、肉豆蔻、草豆蔻、砂仁、蔻仁等。 3.理中气:木香、梗、佛手、香橼、枳壳、皮、砂仁、厚朴等。 4.祛脾湿:藿香、佩兰、苍术、厚朴、半夏、薏苡仁、茯苓、蔻仁、草豆蔻等。 5.升中气:升麻、柴胡、根等。 6.养胃阴:石斛、天花粉、玉竹、北沙参、生地、麦冬、芦根、乌梅等。 7.清胃火:生石膏、寒水石、知母、黄芩、黄连、大黄、大青叶、竹茹、芦根等。 8.散胃寒:高良、生、吴茱萸、丁香、附子、肉桂等。 9.消食积:神曲、山揸、麦芽、谷芽、鸡金、炒莱菔子、槟榔、皮等。 10.降胃气:沉香、丁香、旋复花、代赭石、梗、半夏等。 肺与大肠 1.补肺气:黄芪、人参、党参、百合、炙甘草等。 2.养肺阴:天冬、麦冬、山药、熟地、玉竹、黄精、南沙参、百合、阿胶等。 3.清肺热:桑叶、黄芩、栀子、栝楼皮、桑白皮、地骨皮、茅根、生石膏、知母等。 4.温肺寒:麻黄、干、细辛、紫菀、款冬花等。 5.止咳化痰:前胡、杏仁、枇杷叶、百部、橘红等。 6.敛肺定喘:五味子、白果、乌梅、胡桃肉、诃子、五倍子、米壳等。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自制)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吐后,邪气虽[难]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谨钭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中寒恶血在内,则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也。 小泻肝汤 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 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 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 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 枳实(熬)芍药甘草(炙)黄芩大黄生姜(切)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小补肝汤 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运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中满者,去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补肝汤 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旋覆花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当从)竹叶(各一两)大枣(十二个,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 上七味,以水一斗,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升]。 辨心脏病证文并方 心虚则悲不已,心实则笑不休。 心病者,心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其变,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则病心中前,善悲,是眩仆,视有余不足崦调之。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证如是。” 陶云:心德在耎①。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小泻心汤 治心中卒急痛,胁下支满,气逆攻膺背肩胛间,不可饮食食之反笃者方: 龙胆草栀子(打,各三两)戎盐(如杏子大三枚,烧赤) 上三味,以酢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少顷,得吐瘥。 大泻心汤 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憹,胁背胸支满迫急,无可奈者方: 龙胆草栀子(捣,各三两)苦参升麻(各二两)豉(半升)戎盐(如杏子大三枚) 上六味,服一升,当大吐,吐已必自泻下,即瘥(一方无苦参,有通草二两,当从) 小补心汤 治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方: 栝蒌(一枚,捣)薤白(八两)半夏(半升,洗去滑)厚朴(炙,二两)桂枝(一两) 上六味,以白浆一斗煮取四或,每服二或,日再。(一方有杏仁半升,无半夏,当从)。

脏腑的组成及五脏六腑的关系

1.脏腑的组成及五脏六腑的关系 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脏六腑主要表里关系脏为阴,腑为阳,阳为表,阴主里,脏腑相表里,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里一表,他们所属经脉互相络属,相互配合,组成脏腑表里关系。 2.辨证的概念 辩证,就是辨别、认识、判断证候,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辩证的过程就是诊断的过程。 3.舌色及主病 淡白舌:舌色红少白多,色泽浅淡,主虚证、寒证。 红舌:舌色鲜红或正红,主热证。 绛舌:舌色深红甚于红舌,主邪热炽盛,主瘀。 青紫舌:色淡紫无红为青,舌深绛而暗为紫,两者常常并见。青舌主阴寒、瘀血;紫舌主气血雍滞、瘀血。 4.中药的性能 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和毒性等内容。 5.中药的用药禁忌 中药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妊娠用药禁忌及服药食忌三方面的内容;注意用药禁忌是用药安全和药物疗效的保证。 6.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 故七情太过伤五脏。 7.气分为元气、宗气、卫气、营气。 8.津液的分类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9.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 10.如何做好辩证配膳 应遵照〞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根据病人的体质,给予相应的饮食,如:寒证给予温性饮食,热证给予凉性饮食,阴虚宜清补之品,阳虚宜温补之品,实证宜清淡饮食等。 11.归经的概念 归经:是指每一药物通过临床疗效所观察总结出对人体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数经能发挥显著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不明显,甚至无效。

辅行诀脏腑用药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秘本范志良抄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则,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除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损证,则生死转侧耳。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中寒,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除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小泻肝汤: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时干呕者方。 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 右三味,以清浆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者方。 枳实熬芍药生姜切,各三两黄芩大黄甘草炙,各一两 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小补肝汤: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晕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冲气盛者,加五味子一两半;头苦眩者,加术一两半;干呕者,去大枣,加生姜一两半;中满者,去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大补肝汤: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细而结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旋覆花代赭石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