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原因分析方法

历史原因分析方法
历史原因分析方法

常见的几种历史原因分析方法

一、根本原因

1、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

分析:经济决定政治。革命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经济的因素是最根本的原因。因而分析革命的根本原因可从经济入手。如:17世纪上半期,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的严重阻碍,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2、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

分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如:19世纪晚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加剧,生产和资本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从而形成垄断,产生垄断组织。

3、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入手

分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政府在内忧外患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非常措施,其目的是为了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赢得战争的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用于恢复被破坏的国民经济,结果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造成了经济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应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当时俄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导致农民暴动引起的。)

4、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

分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如:文艺复兴兴起于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意大利,当时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初步形成。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

5、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

分析: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如: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肃反运动扩大化,固然有很多因素,但其根本原因应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在政治上带来的后果是过分集权,缺乏社会主义民主,个人独断专行。由于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斯大林的一些错误观点和作法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6、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分析:历史规律体现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总结出来的历史规律出发,很容易找到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如:俄国二月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又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了落后的腐朽的生产关系的阻碍,双方矛盾激化的产物。结合当时的历史,我们不难得知,俄国二月革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俄国沙皇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俄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很弱,因此无产阶级承担了领导任务,这又是俄国革命的特殊性。

二、具体原因

7、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分析:如: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可从下列六个方面入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积累、劳动力的投入;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南北战争对南方奴隶主的打击等;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等政治制度、重视重工业等经济制度以及宗教、文化等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对外关系的因素,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社会环境的因素,国家是否统一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8、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

分析:教材分析这一问题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政治因素,如国家统一与分裂、社会动荡与安宁、政府重视与摧残等;二是经济因素,如经济发展与停滞、发展的新突破与新的生产方式出现等;三是思想文化因素,如思想解放、文化发达等;四是人才因素;五是前一时期的基础等。

9、分析实现国家统一的原因(条件)

分析:分析国家统一的历史条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经济因素,经济是否发展、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是否加强、差距是否缩小、是否为国家统一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条件;二是政治因素,是否人心所向、民族融合是否加强、利于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是否减弱或消失;三是核心力量,是否存在有实力、有影响、有抱负的政治实体;四是领导者的素质,策略是否正确、组织是否有力、指挥是否得当。

10、分析改革成败的主要原因

分析: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二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三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此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11、分析反侵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分析:分析反侵略战争胜利的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看性质(得道多助);二看领导(军事策略、政治策略的运用);三看斗争主体(广大军民的英勇斗争是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四看其他因素(争取了外援、己方的实力、对方的弱点)。

12、分析重大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分析:课文在对重大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时,都采取了从主观和客观两方入手的办法。主观上从其领导阶级的局限(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有的是经验局限(无产阶级);客观上从其内外势力的勾结、破坏,力量过于强大入手。

历史问题分析程式总汇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㈠国内:

⑴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⑵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⑶思想:愚昧自大。

㈡国际:

⑴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⑵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㈠国内:

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

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

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㈡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五四运动的原因广度分析:

㈠内因:

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②政治:北洋军阀统治腐朽激化阶级矛盾、无产阶级壮大等

③思想: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传播、民族意识觉醒等

㈡外因:

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日本加紧侵略中国等

②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封建专制制度)的矛盾

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矛盾

③中华民族与外国列强的矛盾

④三民主义思想与封建礼教的矛盾等等。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二、历史内容(历史现象)=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

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

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如明清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明清的经济措施,如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清朝摊丁入亩、“海禁”和闭关政策等;再分析农业如新的农作物的引进,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手工业的丝织、陶瓷、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城市商业的繁荣、对外贸易的发展等。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封建经济由盛转衰等。

⑵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①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

如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要素:包括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秩序稳定、圈地运动带来大量自由劳动力、工场手工业积累丰富的技术、殖民扩张扩大海外市场和积累大量资本等。

②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

如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

③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

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现代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国、各集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争等。

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⑴古代政治=政局+制度+中央+地方+阶级+军事+财政+民族+对外+……

如明清政治:包括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

⑵近现代政治=政局+制度+政体+体制+政权+政治力量+权力+权利+……

如辛亥革命后的政治状况:包括政局的动荡、确立共和政体、三权分立的体制,袁世凯篡权、各派政治力量争夺权力的斗争、人民的基本权利问题等。

⑶国际政治=体系+格局+集团+合作+战争+对抗+妥协+……

如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两大集团的对抗与妥协,集团内部的合作与矛盾,冷战与热战等。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⑴自然科学=(科学理论+科技发明)(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农学+……)

⑵社会科学=思想、宗教+教育+史学+文学+艺术+……

⑶文化交流=(民族+对外)(传播+吸收)+文化地位+……

4、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事件是指人们在短时段内进行的具有突发性、间断性的历史活动,如:西安事变、法国大革命、二战等。事态则是指人们在较长时段内从事的具有常规性、持续性的历史活动,如:百家争鸣、洋务运动、工业革命等。对事件、事态过程的分析要先按活动发展顺序、再分活动领域进行。

三、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

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如辛亥革命性质分析: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由资产阶级领导,具有一定群众基础,采取暴力革命手段;结果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却被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由此可以分析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完全成功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如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等等。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如十月革命的影响: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鼓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等。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如两次鸦片战争的文化影响:“西学东渐”、产生“中体西用”思想、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近代教育、爱国主义文学兴起等。

3、判断成败及原因

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如分析辛亥革命成败:从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的直接目标看,取得了成功;从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根本任务看,它并没有达到。从成功原因分析:包括革命派的前赴后继精神、满清政府的孤立、各派政治力量的配合等。从失败根源分析: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和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4、经验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

⑴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如第一次国共合作:从经验看,国共两党可以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果。从教训看,必须掌握领导权和武装。由此得到启示是合作要以斗争求团结……

⑵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

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现状,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注意综合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与市场竞争结合……

⑶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

如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革命或建设实践探索中不断的发展等。

5、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⑴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如评价李鸿章:首先是其身份属性即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接着按方面和时间顺序阐述其在洋务运动、镇压太平天国、中日战争的具体事迹;对其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最后得出全面的结论。

⑵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如对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评价:先概述两极格局形成的概况;再分析其性质和特点,对其历史消极性及客观进步因素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评判,最后得出全面的结论。

中国矿业大学20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复习题 绪论 1、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三个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者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内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可知论认为世界史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史不能被人们认识或不能完全被认识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运动观(定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反对错误观点)。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静止时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4、意识观(起源、本质、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实践观(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性,社会与自然的统一与分化)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历史分析方法和

历史分析方法和“公式”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 二、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 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 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 ⑵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①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 ②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 ③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 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马克思简答题

1.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体的主观选择结合起来了,从而把社会主义奠定在坚实的理论基石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2.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哲学上关于世界处于什么状态问题而形成的两种不同的观点。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即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运动不息、变化发展的,属于辩证法;坚持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隔绝、静止不动、没有发展的,属于形而上学。 3.哲学基本问题和内容 基本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前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后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对“抓住重点”就是一点论,“二者兼顾”就是均衡论的理解 抓住重点是指在考察复杂事物的过程中,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同时承认非重点的存在,并非一点论。二者兼顾是指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有重点的兼顾,并非均衡论。 5.矛盾动力原理及其意义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经济基础,对于生产力而言它是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由此可见,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首先,它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然后利用政权的杠杆建立起来的。其次,社会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是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再次,它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的,因而使生产力获得解放,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也有矛盾。不过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来加以解决。 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即矛盾有其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3)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

用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分析李鸿章

用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分析李鸿章一阶级分析法 1.阶级的经济地位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是代表着由封建主义过渡到民族资本主义的关键人物。在经济领域,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李鸿章一个人就办了前面三个,后来他还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可以说他在洋务活动中,创办最多,成效最大。在李鸿章的自强措施里,被人提到最多的是两个留存至今的近代企业——江南制造局和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局采取中国人担任领导,聘请外国技师;而轮船招商局作为民用的服务企业,则是纯粹的华人企业,它的章程里特别规定,不接受外国资本。相比之下,江南制造局由于模仿生产西方的船只兵器,受国外的影响更大,而轮船招商局由于采用了股份制,在组织结构上更先进。它所采用的洋为中用的模式,甚至一些具体的组织生产的方式,一直为后来的民族工业所袭用。从细节和局部上看,李鸿章采取的措施是先进的,代表了未来中国发展方向的。但就他们所想达到的中国“自强”的目的来说,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 在军事和国防领域,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开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先河。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意义上的海军和一系列军工企业,为中国工业打下最早的基础。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的建设,是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开始:一方面改变了传统上注重内陆防御的战略,另一方面,现代化海军的建设,成为推动中国洋务运动的重要契机。 2 政治立场 在政治和外交上,从1862年当上江苏巡抚起,李鸿章在晚清社会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活动了整整四十年,其时间之长、涉及的领域之广、所做的事情之多,是任何同时代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他先后担任过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从1870年起,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一直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是清朝政府高层参与决策、执行决策的重要人物。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他就代表清政府经办了许许多多的对外交涉:天津教案、中日建交、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绝大部分对外条约都是由他出面签订的。以致在当时外国人的眼里,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朝政府,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李鸿章就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李鸿章本身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代表,有客观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这使得他不可能看到封建主义根本的弊病而去推翻封建王朝,而真正去签订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的是清政府,并非着眼于李鸿章这个人,李鸿章只是封建利益集团的附庸。错不在于他,是历史的责任,不是某一个人可以承担的,也是他承担不起的。我们必须承认洋务运动和李鸿章个人对于历史发展推动的作用,对于富国强民的探索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以及对日后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生的影响,这些都是他不可磨灭的贡献。 3.意识形态 维护封建统治,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代表。但是是一个思想开放的封建士大夫。李鸿章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他深受封建传统道德的影响,也深受成长环境的影响。他行事开放,不墨守成规,却始终对新鲜事物浅尝则止,不做深入探究;走不出封建士大夫“忠君”的思想圈子。再这样一个动荡黑暗的时代里,他的悲剧是必然。

【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唯物史观)多选答案

1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两种对立历史观的有() A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B实践史观和思辨史观 C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D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 【答案】ACD 【解析】A选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C选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是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经典的表述。D选项“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既是A与C选项中两种对立观点的体现,也同样是对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表述。只有B选项似是而非,从字面意上看,很符合题意。但实际上无此一说,属于干扰项。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是因为() A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B它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 C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观中的贯彻D对它的不同回答是解决其他历史观问题的前提 【答案】BCD 【解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就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与此相反。故B选项正确。而这个问题又正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故C选项与D选项也正确。但A选项不正确,不能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等同于哲学基本问题。只有哲学基本问题才满足A选项的条件。 3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 A只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未追究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B只考察人们的理性活动而未追究理性背后的感性因素 C只看到个人的历史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的历史决定作用 D只看到上层建筑的作用而未深入研究经济基础的运动 【答案】AC 【解析】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一是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故A与C两选项正确。B选项与C选项的表述均有缺陷,为错误选项。 4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范畴所包括的物质要素有() A人口因素B生产方式C实践活动D地理环境

【实用】高中历史评析比较类题目

观点论述题解题方法: 1、亮明观点。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 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2、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3、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一般不要照 搬政治课所学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课上所学原理为思路、为依据,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以下是我整理的范文,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1、(2008年海南单科26题)(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 得仕宦为吏。---- 《史记》 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 立,同坐而食。---- 《旧唐书》 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 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宋)陈亮:《龙川集》 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 (清)归玄恭:《归庄集》 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12分) 范文:(答案仅供参考) 第一部分:分述地位变迁 汉朝,严格限制商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 唐朝,商人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但政治地位低下。 宋朝,农商并举(并重),地位提高。 清朝,商人社会地位甚至超过士,社会重视商人。 第二部分:分述地位变迁的原因 汉初经济残破,为恢复发展农业。严格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唐朝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政府实行开明的政策(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宋朝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 清朝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 (注:以上两部分可以按朝代顺序逐条对应着写,条理更清楚,更不容易丢分。) 第三部分:总体评价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是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重农抑商政策是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虽在封建社会初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长远看不利于 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农商并举、农工商并重,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才最有利社会发展。 清朝商人地位高于士,也不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2、(2011年全国新课程卷41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 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 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 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高中历史原因和结果分析方法

高中历史原因和结果分析方法 (1)对历史原因的理解 历史原因的特点或繁或简,自身存在的客观性;或隐或显,纵横关联的多向性;或深或浅,对于过程的渗透性;或全而或片而,人们认知的主观性。这四性是可以统一的,但高考试题检测的重点是人们认知的主观性。历史原因的类别内因和外因;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必然原因和偶然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历史原因和当时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共同原因和不同原因。须知,历史背景、条件、目的等,在很多情况下也是原因。还有,善于依据知识内容来分类也完全必要,例如:经济的原因,人类生存环境的原因,典章制度的原因,文化传统的原因,党派关系的原因,国际关系的原因。社会原因在试题中并不少见,它指什幺?这里按知识内容所分列出来的种种原因,都属于社会原因的组成部分。在考题的问句中,常见的是主要原因、社会原因、说明原因、根本原因等。(2)对经过的理解确切地说,凡完整的历史过程都应当是综合了原因经过结果的。经过的本身不含它的前因后果,只是整体过程中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在高考试题中都是这样严格要求考生的。没有经过就没有过程,没有过程就没有历史。历史事物、事态中的经过含量丰富,不重样,不重演。课本表述的基本思路是:兴起发展高潮转折结束;人多采用夹叙夹议的笔法。要求:①时空顺序不乱; ②纵横交织合理;③分期划段恰当;④重人史事突出;⑤进展方向明确。把握进展方向很重要,它包括事物、事态的本质属性、进步趋势、必然走向等。 (3)对历史因果关系的理解有原因、有经过,就必有对应的一个或几个结果。果是客观的;果分人小,有主次;果有必然,也有偶然,还有同人们意愿相反的结果。前事之果可以同时作为后事之因。影响是结果的向后延续。特别

历史比较制度分析(HCIA)方法:一个文献综述

历史比较制度分析(HCIA)方法:一个文献综述*……以Avner Greif研究成果为代表 (讨论稿) 钱滔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310027) 内容提要:历史(比较)制度分析是美国90年代以后兴起的研究方法。本文旨在综述其代表人物Avner Greif的理论研究。试图按制度在历史演进中所涉及经济问题的扩展秩序,来综述 Avner Greif的研究成果。首先是前现代社会中委托代理合约的执行问题,以及前现代社会交易 中存在的外地商人产权保护问题,Greif结合历史采用静态和比较静态的方法分析了制度的出现 与本质,即制度自我实施的特性。然后Greif采用动态方法结合历史研究制度的含义与制度变迁, 即制度自我加强的特性。为了更好地理解HCIA方法,本文进一步从方法论的角度述评HCIA之 前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在总结它们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的基础上,展开分析HCIA的框架与方 法论上的突破。最后是对全文做出简单的小结。 关键词:Avner Greif历史比较制度分析context-specific model 一、引言 就形式而言,无论是在同一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历史时期,还是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问题是基本相同的,即如何把稀缺性的资源配置到各种各样的用途。但是,这些不同的社会却运用了不同的制度安排,去解决它们的经济问题,而这些不同的制度安排又和它们在经济史上的兴衰密切相关。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制度的分析来增进对这种“兴衰”的理解。其实,这正是经济史所关心的基本现象与问题。 对于经济史的研究。在德国历史学派的归纳方法之后,是结合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理论,以价格(或利率)为分析对象来研究经济史,即历史计量学(cliometric)。但由于这种研究框架本身不能包含制度,以及分析工具的局限,故并不能对经济史的基本问题给出全面的解释。在科斯(1937)提出制度的重要性之后,又出现了结合新制度经济学(NIE)理论,以交易本身为分析对象来研究经济史。但这种方法也并不能对制度的运行给出满意的解释(如:前苏联和东欧国家都实行了私有化,但经济反而出现衰退的经济现象)。即为什么有些国家采用了理论上或在其他地区有效的制度,却不能获得经济增长。而且以上方法也没有解决理论的演绎和历史的归纳方法之间的二分性。 其实,历史演进过程是制度“生存检验”的现实环境,这其中存储着丰富的有关制度及制度变迁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制度本身和制度演进的研究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洞见。A vner Greif就是通过前现代(pre-modern)经济史的研究,综合理论的演绎与历史的归纳方法来考察制度的历史演进,即制度的起源、本质及含义。进而试图解释市场与非市场的制度(non-market institution)之间关系这一经济史和制度分析的基本问题。1Greif通过两个 *本文主要是对Avner Greif研究成果的综述,若要对历史比较制度分析进行较全面的述评,则须进一步阅读其他学者的文献,才能作出更客观的评价。而本文对历史制度分析的评述和附录中的观点是仅在Avner Greif的文献基础上作出的。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有待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深入与展开。 1对于市场需要制度基础,在学术界已取得基本的共识。但对于制度的定义以及如何进行制度分析,无论是在方法论上还是在分析框架上都存在很大的分歧。如果从逻辑的角度看,这些分歧可分类为:有些是采

201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及答案

马原复习资料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的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呃观点和学说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 5.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恩格创立的两大学说(或两大发现)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什么? 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1.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全部优秀文化遗产 2.正确地反映和揭示了世界的本来面貌及其发展规律 3.以实践为基础,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1.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 2.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政治立场的理论表现。 3.阶级性和真理性、人民性的一致性。 科学性是前提,革命性是必然结论,实践性是基础。 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的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反映;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5.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方法是什么? 理论联系实际第一,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第二,学好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追忆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根本原因分析

根本原因分析 (Root Causes Analysis) 財團法人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 醫療品質暨病人安全管理中心 林宇楠

當科技變成災難 以【複雜複雜--線性交互作用線性交互作用】】及【緊密緊密--鬆散聯結】兩個維度來看待科技內容時兩個維度來看待科技內容時,,愈呈複雜交互作用並為緊密聯結的事物互作用並為緊密聯結的事物,,愈容易出意外愈容易出意外!!這是一種常態現象無可避免這是一種常態現象無可避免。。 – Normal Accidents: Living with High Risk Technologies Charles Perrow(1984)

醫療處置錯失 現代醫療系統為一複雜且緊密相依的系統,疏失事故難以避免。 傳統以加強人員訓練與監督來避免疏失發生無法達成目的 培羅常態事故理論提醒我們-重點是對運用系統方式來預測意外發生的可能性,並運用系統來防範事故發生,運用系統設計提高系統本身的可靠性

組織意外事件的風險管理 瑞士乳酪理論:事故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在事故發生的一連串過程中,存在了一些潛在的失效。 探就系統中主動失效的人為因素時,不能主探討人為疏失,更應重視造成人為疏失背後的系統原因-作業程序、資源分配與限制、流程規定、組織文化、法律規範等 –Managing the risks of organizational accident, Reason, J. (1997 )

醫療事故 每一個疏失原因的檢討,單一原因的案件是否因為系統中環境實體設計、設備、人力調配、能力資格、訓練或考核引起 有無可能改善其中的某些設定或資源投入而降低事故發生的機率 美國某醫院經由流程與操作標準的改良,至目前為止,三年無CVP感染事件

2.22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

课外补充资料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划分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看法。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 2、唯心史观 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3、唯物史观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认为社会历史发展也有其客观规律;既承认英雄对历史的推进作用,又强调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解读】 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时势造英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 1、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 2、国家 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阶级范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通常把国家的性质称为国体,具体的说,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 【知识拓展】 (1)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部分。 政治上层建筑,例如: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等。

马原1—6章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基本框架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总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分论:(1)马哲:A.唯物论 B.辩证法 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C.认识论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D.唯物史观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政经:A.剩余价值学说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B.垄断资本主义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及其发展 (3)科社:A.社会主义理论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B.共产主义学说 第1章读书笔记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1)马义的多角度理解 (2)马义的三个组成部分①马哲②政经③科社

(3)对马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4)作为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是:广义的马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直接思想渊源①德哲②英政③英法空社 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1)马义理论的核心:科学社会主义 (2)两大理论基础:①唯物史观②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理论成果:列宁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2)具体体现①世界观和方法论②政治立场③理论品质④社会理想 (3)学习目的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读书笔记 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3.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1)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2)主体?(3)客体?(4)中介? 44.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 (1)主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2)认识过程: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3)实践过程:主客体同时得到了改变(4)实践活动的基本环节? 45.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高于认识(2)表现?(3)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理解? 46.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自考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

2016年4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 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选择题50分,非选择题50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题干】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 【选项】 A.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B.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直接答案 C.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现成的公式裁剪历史事实 D.一切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答案】A 【解析】在中国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考点】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题干】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选项】 A.丰富的 B.精神的 C.发展的

D.实践的 【答案】D 【解析】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考点】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物质世界和实践 3.【题干】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是()。 【选项】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答案】B 【解析】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考点】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4.【题干】下列选项中,表示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是()。 【选项】 A.因地制宜 B.对症下药 C.注意分寸 D.实事求是 【答案】C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复习要点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1、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划分哲学派别的依据);其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2、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某种物质结构层次——原子,它们停留在物质的个性,不能科学的说明世界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一概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立场,从而与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同时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可知论和反映论立场,从而与不可知论和先验论划清了界限。 3、运动观※ 运动是标准一切事物和过程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着。 静止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没有进行机械运动和质变运动表现出的稳定状态。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否认绝对运动会走向形而上学,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时空观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特点: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特点:三维性。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是时间空间的内在本质,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时空的绝对性指时空的客观性(与唯心主义时空观区别),时空的相对性指时空的可变性(与形而上学的绝对时空观区别)。总体时空是无限的,具体时空是有限的。 5、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对社会历史的解释要么

历史层次分析法

历史层次分析法(大纲) 复旦大学陶寰 1.历史层次分析法不是对传统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本原则否定。历史比较语言学认为:“语言演变无例外”、“凡例外必有原因”,层次分析法正式建立在这条基本原则之上,并为解释汉语方言演变中的“例外”做进一步的探索。 2.传统历史比较语言学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它的语言(方言)分化模型。语言演变的动力和方式大致有四种:○1、自身的演变。○2、演变的传播。○3、借用。○4、改换(克里奥尔化)。 传统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语言分化模型,即所谓的谱系树模型,是建立在第一种演变动力的基础之上的,它假设一种语言由于操这种语言的人群的分离,而各自发生不同的演变,产生不同的方言,最终形成不同的语言。这种方式我们姑且称之为“分裂说”,可图示如下:[图1] 语言地理学关注的是第二种方式,即由传播方式导致的语言演变,这种传播是地缘性的、渐进的。反映在历史语言学中就是所谓的“空间反映时间”的观念。它没有建立语言演变模型,是对传统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个补充。 借用虽然很早就引起大家的注意,但并不为历史语言学所重视。借用在多数语言里都有明显的痕迹,一般反映在词汇层面上,少数出现于语法层面。在借用程度较深的时候,会形成所谓的“语言联盟”,但并非都是如此。日、韩两种语言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词汇借自汉语,但并没有如汉语一样的声调,在语言类型上也与汉语截然不同。 由于历史原因,汉语界很少关心洋泾浜语或克里奥尔语。克里奥尔化导致的是语言的突变,即由一些人放弃原来使用的语言而改用另一种语言,因此也不为历史语言学家所重视。然而,这种演变方式很有可能是造成汉语方言形成及分化的重要途径,所以有必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借用和改换,尤其当两种语言或方言的接触程度比较深入的时候如何区别,目前还是个疑问。 相对于第一种方式,后三种都与人群(不同语言社团)的接触有关。我们不妨称之为“接触说”。历史层次分析法想要提醒历史语言学界和方言学界的是:在汉语中,接触带来的后果也许远比分化或自身利益的演变更为重要。这种演变模式可图示如下: [图2] 3.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历史层次分析法更准确地说是一种语言史观,而非方法论。它的具体操作仍是比较。与传统的比较方法相比,它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确定异源词和不同时代层次的语音、语法现象。顺便提一句,在这里用历史层次比其他的术语更合适,因为汉语方言中所谓的层次不仅有时间上的差异,也有来源上的不同。 4.这种方法带来的一个革命性的后果是:一、取消了汉语方言中原始方言的构想。二、建立了语言的历史标尺。三、从五个不同的侧面全面地考察汉语方言的发展演变,加强了方言的横向比较和区域性特征的研究。 原始方言的构想是建立在方言分化基础之上的,如果汉语方言是多层次、多源的,原始方言的构拟无疑必须抛弃,而代之以寻找不同的来源和不同的时间层次。 所谓语言标尺,指的是汉语史各阶段所反映的不同的语音特征和语法特征(假如可以找到)。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第十二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教学目的:本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总论。学习本章要求:明确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理解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性的辩证关系,弄清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处理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历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3、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的关系 4、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 5、马克思哲学以前的历史观的根本缺陷 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2、为什么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历史的钥匙? 3、什么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4、如何认识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 用? 5、如何正确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社会历史观。 辨析题:1、先有辩证唯物主义,后有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所以,以前的历史观没有任何唯 物主义的成分。 3、社会历史发展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所以社会发展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计划课时:6课时 第一节历史唯物主义使社会历史观成为科学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1、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不是具体的社会科学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同时产生的,没有先后之分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相互包含、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以前历史观的根本缺陷 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

(1)封建社会的神学历史观 (2)资产阶级的社会历史观 ①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②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观 ③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家的历史观 ④德国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历史观 2、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的根本缺陷 (1)只停留在思想动机上,并把思想动机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否定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的决定作用。 (2)认为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3、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 (1)认识论根源 (2)社会历史根源 (3)阶级根源 4、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的基本形态有那些?什么是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的基本形态有宿命论和唯意志论两种。 唯意志论认为英雄人物、帝王将相的愿望、意志和才能决定历史的发展,它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主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宿命论认为决定历史发展的是天命、上帝、神、绝对观念等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而少数英雄人物则是这种精神力量的代言人和体现者。(客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关于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任务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社会规律分为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两大类; 一般规律是指在所有社会都起作用的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特殊规律是指在几个或某一个社会形态起作用的规律。如阶级斗争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普遍规律和在几个社会形态起作用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在线作业_ 1 一、单选题(每题5分,共13道小题,总分值65分) 1.下列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文化历史) 2.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的是(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 3.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合理内核)。 4.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5.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6.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7.规律的根本特点表明,规律具有(客观性)。 8.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意识能够(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9.区分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最根本的是看该事物(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1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11.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2.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把握事物的度)。 13.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是(分析)。 二、多选题(每题5分,共7道小题,总分值35分) 1.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正确的有(ABCD)。 A.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B.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C.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D)。 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B.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C.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着的运动 3.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说明(ABC)。 A.人的实践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B.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 C.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 D.动物和人一样,也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改造世界 4.下列正确表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关系的说法是(BCD)。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B.只要尊重客观规律,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D.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具体体现 5.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 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BCD) A.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B.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C.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