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市空间意向特色

沈阳城市空间意向特色
沈阳城市空间意向特色

沈阳城市空间意向特色分析

——以凯文·林奇所著《城市意象理论》为基础

2010年11月29日

凯文·林奇(Kevin Lynch)是最早将知觉图式应用到城市空间研究领域的学者之一。他的《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堪称城市意象理论的里程碑。书中清晰地构造了一种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而且他在书中所倡导的思想原则早已在实践中广泛应用。综观城市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城市功能的不断演化带来的城市空间不断集聚和分散的规律体现。对于沈阳乃至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而言,悠久的历史带来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在进行元素分析时我们应带着这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来解读沈阳这个城市。

关键词环境意象形态演化城市意象沈阳

沈阳城市演化过程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承载着长期和复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成就了今天丰富而独特的物质文化景观。改革开放后的沈阳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是目前中国城市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从而也成为展示我国新时期城市建设历程的重要图景。

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结构、规模都发生着变化,无论在街道、社区、城市和区域,这种变化无处不在。此外,城市发展也必然带来居民出行范围、认知模式、人际关系等的剧变,最终将导致城市意象的改变,如何在城市的改造更新中保持意象的连续性将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该深思的问题。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概要

1.1《城市意象》简介

凯文·林奇(Kevin Lynch)是最早将知觉图式应用到城市空间研究领域的学者之一。他的(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堪称城市意象理论的里程碑。书中清晰地构造了一种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而且他在书中所倡导的思想原则早已在实践中广泛应用。“理想城市应被构造成可意象的景观,清晰、连贯且有条理,使它引人注目,成为城市生活的标志。”标志物,道路,边界,区域,结点是林奇对城市空间意象构成的五个要素。但是,我们通过凯文·林奇的要素分析方法得到的是一个静态的物质空间意象。从这样的意象中,我们无法认知空间发展演进的过程与引发这些演变的原因,而对于沈阳乃至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而言,悠久的历史带来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在进行元素分析时我们应带着这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来解读城市。1.2《城市意象》五要素

(1)道路

道路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是潜在的移动通道,它可能是机动车道、步行道、长途干线、隧道或者是铁路线,对许多人来说,它是意象中的主导元素。人们正是在道路上移动的同时观察着城市,其他的环境原色也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因此与之密切相关。

(2)边界

边界是线性要素,但观察者并没有把它与道路同等使用或对待,它是两个部分的边界线,是连续过程中的线性中断。

(3)区域

区域是城市内中等以上的分区,是二维平面,观察者从心理上有“进入”其中的感觉,因为具有某些共同的能够被识别的特征。这些特征通常从内部可以确认,从外部也能看到并可以用来作为参照。(4)节点

节点是在城市中观察者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人们来往形成的集中焦点,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的交换处,也可能只是简单的聚集点,由于是某些功能或物质特征浓缩而显得十分重要。

(5)标志物

标志物是另一类型的点状参照物,观察者只是位于其外部,而未进入其中。标志物通常是一个简单的有形物体,比如建筑、标志、店铺或山峦,也就是在许多可能元素中挑选出来一个突出的元素。

2.沈阳城市特色

2.1沈阳城市形态演化

纵观城市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城市功能的不断演化带来的城市空间不断集聚和分散的规律体现。从城市发展历史来看城市形成就是空间上的集聚过程,如最初的城堡,市场和宗祠等集中形式主要是源于人们防卫,商品交换,信仰的功能需求。随着空间上的集聚,人口、经济、资源等大量涌入城市,空间上的集聚逐渐显露出经济上的本质。城市空间的演化不会停滞于某个阶段,总是不断的更迭发展。一部分因素促使城市产生分散化趋势,而同时又有一部分因素促使城市在符

合自己条件下向优势区位点上集中,形成新的城市空间。历经无序集中、有序集中、无序分散、有序分散,集中与分散同时并行进行。城市空间也在这种震荡中寻找自己的合理模型。

城市空间演化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征,无论是集中还是分散,抑或两者同时进行,只是不同的功能因子不断出现,旧的因子的地位不断改变,因此城市空间的结构不断受到新的冲击和影响。这既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城市空间在人类自身逐渐认识城市的本质,并使之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的一种选择性配置。沈阳的城市形态演化也遵循着这种特征。

沈阳是是东北最大的城市,辽宁省省会。西汉时称侯城,辽金时置沈州,并用土夯筑城墙,为沈阳建城之始。元代时,因其地理位置在沈水之阳(即浑河北岸),而改称沈阳。1625年清太祖将都城从辽阳迁至沈阳,1634年清太宗将沈阳改名为盛京。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成为陪都。清朝统一中国后,叫沈阳奉天府。1945年恢复沈阳名称。

2.2沈阳城市空间特色

(1)城市立体空间的构成

沈阳城内地势平坦,少起伏。因此立体的城市空间,渴望从城市广场和沿街立面上进行景观规划,创造丰富的空间效果。

(2)城市空间平面构成

在沈阳市中心为传统风貌区,范围是围绕故宫的东顺成路,南顺成路,西顺成路,北顺成路。商贸活动中心有太原街商业区,中街商

业区,北市商业区,北行商业区,是沈阳最富有生机的地方。文娱休闲景观区,包括沈阳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开发区,植物园,野生动物园等。在市区内有大面积的居住区。

(3)城市空间的视觉走廊

在市中心内有些视线焦点,如电视塔,房地产大厦等可作为道路的对景,又具有一定的指认性和方位识别功能,成为城市空间的视觉控制点。

3.沈阳城市的五个意象要素分析

凯文·林奇在对美国三个城市认知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进行文化,艺术,心理学等方面的分析,归纳了人们感知城市意象的五个元素,即:道路,边沿,区域,结点,标志物。依据这个分类,我们对沈阳城市意象的形成的五个元素做了以下的分析:

(1)道路

道路是城市意象的骨架。是意象中的主导元素。沈阳市中心区道路系统为方格网状,有明确的指向性,空间开合有度,借景,对景等造景手法多样,具有良好的视觉序列。代表道路:青年大街、和平大街、市府大路、旅游路等。

(2)边界

边界是线性要素,它能够把一些普通的区域连接起来,形成优美的轮廓线。沈阳的边沿处理目前情况一般,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现已形成的浑河沿岸的建筑很有层次,色彩丰富,风格略显凌乱。铁路沿线,浑河,运河,环城公路。

(3)区域

区域是城市意象的二维平面。沈阳就是以区域的手段来组织自己的城市形象。主要区域包括北站商贸金融区、浑南新区、沈阳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开发区、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沈阳农业高薪技术开发区、太原街商业区、中街商业区、西塔商业区、舍利塔佛教旅游开发区、铁西新区。

(4)节点

节点是在城市中人们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人们往来形成的集中焦点。沈阳的节点有很多,例如市政府广场、北站广场、中山广场、地铁站等。

(5)标志物

标志物是另一类型的点状参照物。沈阳的标志为太阳鸟、房地产大厦、21世纪大厦、方圆大厦、彩电塔、百合塔是沈阳的标志物。

4.城市意象五要素理论在未来沈阳城市发展中的应用

整体环境具有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综合的意象,而是相互重叠、相互关联的一组意象。在城市意象的发展中,观察方式的教育与重塑环境都非常重要。二者在一起将构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沿着道路前进时,人的感知力是限定在由恒定元素道路、天空、街灯柱间距和黄带线组成的结构秩序中的,城市意象混淆不清自然就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本质的麻烦。那就是迷路的凯文林奇曾对波士顿,洛杉矶等城市的部分居民做的地图认知测试并进行了总结,通过被测试者勾画地图的先后顺序研究意象的发生与发展,他认为这是与

个体最初熟悉环境时的使用方法有关,这种方法可以直观地展现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营造城市意象时的侧重点或者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此外,还通过让被测试者勾画草图的方法测试城市意象是否明确是否会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从被访问者勾画的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的区域是大多数居民都可以较为准确的画出来的,这说明该部分区域在人们辨识城市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种意向较为明确的区域居民迷失的可能性较小,部分接受测试者表明站在熟悉的街道就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而有些区域是时常为人们所忽略的,这些区域辨识度低,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不便,此类区域则是需要改进的城市设计。城市道路也就是人们生活轨迹的承载体,所以城市设计也就涉及到市民的生活方式。

城市的发展过程是很漫长的,设计者们的作品会是一个漫长的存在过程,城市设计的结构所发出的能量需要人们的感知力作为接收器,在这一过程中设计者能够以他的作品来激发个人对新领域的觉醒。但这种效果是缓慢的,对于不同的能量接收者他们觉醒的方向也是未知的,所以就需要通过房屋的建筑形式,结合适当的停留的节点,通过精心安排的运动路线,把人们的运动纳入一定的渠道,从而影响人们的反应,得到设计者们所追求的大多数的公众意象。

通过以上的分析,在沈阳的城市发展中,城市意象的五要素对未来沈阳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沈阳的环城水系景观带的规划设计,规划者充分考虑到运用其得天独厚的沿河一条线的自然风光,通过绿化和道路把风景点连成一条线,驱车或是行走在这条路

上看到的不仅是沈阳的河流和沿岸挺拔的松柏,还有在河边游玩的人群。在这一审美过程中人群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结论

城市特色作为城市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作为城市文化差异的表现因子, 应充分地反映在人们的城市意象中, 它是城市意象稳定性的缘由。我们可以从城市发展中人们所反映的稳定性的城市意象内容对城市特色进行研究, 进而在城市设计实践中把握城市意象的稳定性和动态性,维护和塑造城市环境特色。因此,从城市意象研究切入,挖掘与城市特色相关的内容,为城市设计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 是时下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

2.彭一刚著,建筑空间组合论

3.卢原义信著,尹培同译,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主办,城市规划

5.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6.沈阳市政府网站,WWW.SHENYANG,https://www.360docs.net/doc/ba3479978.html,

7.凯文·林奇,林庆怡等译,城市形态,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综述

关于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综述 扬州市政协办公室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经主席办公会研究,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课题,确定为专题协商会主题。9月份以来,在分管主席领导下,由市政协教文卫体委牵头,市政协各专委会参与,市有关部门协助,开展专题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一方面通过专题座谈、讨论,收集各界人士和相关专家的意见,一方面发动市政协委员为全面提升扬州的城市品质建言献策。现将对这一主题的认识和所征集的意见、建议分类综述如下。 一、对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基本认识 1、城市品质的概念 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各种生产生活要素汇集交换、消费增值的区域,是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人们生活居住的空间和精神家园。 城市品质,是指一个城市的品位和质量。决定城市品质的元素,既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建筑形态、道路交通、产业结构、居住条件、环境景观等外形的特质,又包括城市历史、地域文化、城市精神、管理水平、市民素质等内涵的特色。高品质的城市是将城市美好的外在形象与优秀的文化内涵完美结合,形神兼备,浑然一体的城市。 2、提升城市品质的目的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城市文化的智慧源泉和驱动力量。因此,提升城市品质应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以满足市民居住、就业、交通、环境以及情感的需要为根本目的,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增强城市的魅力和竞争力,使市民有归属感,为之自豪,感到幸福,令创业者感到向往,外来人有认同感,为之羡慕。

3、提升城市品质必须凸显城市个性 讨论中,各方面的一个共同认识是:提升城市品质,必须保持城市的自身特色,凸显城市的鲜明个性。 多年来,扬州在建设和发展实践中,对城市的个性有一些很好的总结。如:将扬州的城市特色概括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文、生态、宜居、精致”;从城市人文历史和生态环境中挖掘出“古、绿、水、文、秀”等特色元素;以“诗画瘦西湖,人文古扬州,给你宁静,还你活力”作为彰显扬州魅力的旅游口号,等等。 特色赋予城市个性,个性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提升扬州的城市品质,就应当将这些特色元素和个性特征体现在城市的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管理活动、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形象塑造、品牌营销和市民行为养成等各个方面,形成主题鲜明的城市发展态势和格局。 4、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要求 城市品质是一个多元综合的概念,涵盖了城市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认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就是在城市的发展中,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和生态建设的目标,具体到扬州,就是实现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富裕新扬州、文明新扬州、秀美新扬州、和谐新扬州、法治新扬州的战略任务。 城市的实力看经济,提升城市品质在经济建设上的要求,应是扬州的产业结构与城市特色相融合,与城市的承载能力相一致,与城市的资源、环境、人才供给能力相匹配,与市民的创业、就业需求相适应。同时以城市的环境优势支撑经济发展,构筑经济优势,提高知识、人才、信息等软资源的配置效率,发展科技创新型的精致经济,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市的内涵看文化,提升城市品质在文化建设上的要求,应是扬州的优秀历史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扬州的特色文化得到重点彰显和展示,“开放包容、创

城市空间分析

城市广场空间研究 1.我国城市广场建设现状及问题 时至今日,国内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领域研究借鉴西方成果时出现的盲从倾向,使得个性认知的淡化成为国内广场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设计师从第一位的主动创造者沦为了被动模仿者,很多设计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另外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使得多方矛盾得不到有效协调。 2.空间与人 事实上,广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交流的场所,应是为人所实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应当有“空间感”和“场所感”。 2.1 人性空间的认识 人与空间存在互动关系,因此在空间的营造上,一定要考虑人的多层面、多方位的不同需要,以达到空间环境与人行为活动的有机统一。这一需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要“宜人所用”,二是要“宜人所感”,“人性空间”的本质是“宜人”的。 2.2 城市广场与人 作为城市中最有活力、最有标志性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广场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广场要满足人们交往、流通、休憩、娱乐等多种不同的行为活动需求,为这些活动提供理想的场所;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广场气氛、文化内涵的营造,给人以亲切、舒适、愉悦的心理感受。以下通过不同角度对广场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分析。 2.2.1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广场的设计进行空间形态构成研究广场处于城市空间环境中,在城市规划背景下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的设计,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设计,确定了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广场空间形态的构成。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广场的过程中,认真分析该地区的城市设计成果,研究广场的空间形态,构成要素、手段,空间位置、规模,围合程度,该空间与周边空间的联系,包括功能的、景观的,以及在城市空间中的地位等方面。从这些分析研究结果出发,重新审视原来的城市设计成果中广场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汲取其合理的成份到广场设计中来,同时也应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进行修正完善,最终应该是广场设计与城市

材料2:沈阳城市学院学生违纪处分细则

沈阳城市学院学生违纪处分细则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创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及其他有关规定,规范管理,依法治校,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学生在校内有违纪行为的,依照本细则给予纪律处分。学生在校外参加教学实习、考察、社会实践等社会活动有违纪行为的,参照本细则给予纪律处分。 第三条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当严格坚持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 第四条违反校规校纪者,有下列情节之一,可从轻处分: (一)能主动承认错误,如实交待错误事实,检查认识深刻,有悔改表现者; (二)确系他人胁迫或诱骗,并能积极协助组织调查问题,认错态度好者; (三)主动检举、揭发他人违纪行为,有立功表现者; (四)视违纪情节、违纪后果和本人认错态度的其他可从轻处分者。 第五条违反校规校纪者,有下列情节之一,应从重处分: (一)强迫、唆使他人违法违纪的; (二)违纪后拒不承认错误的; (三)在组织调查中翻供、串供、包庇他人违纪行为或对有关人员打击报复、威胁恫吓的; (四)勾联校外人员作案的; (五)系违纪群体的首要人员或主要人员; (六)涉外活动中违纪的; (七)视违纪情节、违纪后果和本人认错态度的其他可从重处分者。 第六条学生受纪律处分后,再次违纪应受处分的,可加重纪律处分。学生受纪律处分,该学年内取消评奖、评优资格,学生干部者职务予以解除。 第二章处分的种类 第七条学生违反校规校纪,视情节轻重和本人认错态度,给予批评教育或相应的纪律处分。处分等级分为:(一)警告;(二)严重警告;(三)记过;(四)留校察看;(五)开除学籍。 留校察看一般以一年为期,毕业班学生视情况确定察看期。受留校察看处分的学生,察看期内无违纪违规行为的,按期解除察看;有显著进步表现的,提前解除察看(察看期不得少于半年);再次违纪的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第三章违纪行为和处分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及其优化策略研究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及其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沈阳的城市建设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取得飞跃发展。在原有单中心的模式下,如今面临城市转型的挑战。本文通过纵向的历史演化分析以及横向的经验总结,分析了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并分析其特点,结合沈阳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要求,提出来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沈阳,城市空间结构,单中心 1 沈阳城市空间发展 沈阳城市空间的发展具有城市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从最初的居民点演化为现代大都市。从历时性分析来看,以沈阳城市空间结构发生重大变为依据,沈阳城市空间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奠基时期,创立时期,探索修正时期和提升转型时期。 1.2 奠基时期(1937年以前) 早在7200年多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肃慎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西汉设立侯城起,沈阳的建城史已2600余年。经过唐,金,元,明,清初的发展,沈阳始终是以军事为主要职能的边陲小镇。在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之初,沈阳的发展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都不及辽阳,在相当的时间里,沈阳的人口、经济没有太多发展[1]。 1.2 创立时期(1938——1953年) 帝国主义的入侵,致使沈阳的发展受到重大影响。先后有俄国,日本,英美等帝国主义在沈阳建立自己的据点,其中俄国和日本对沈阳的发展影响最大。俄国在沈阳建立了南满附属地,日本在接过管理南满的权利后继续加以扩建,英美等帝国主义便在南满附属地和方城之间建立商埠附属地,并通过大道与个据点相接,军阀为维护自身利益,也极力进行城市扩建和修建铁路。但是,沈阳发展的整体格局还是以古代皇宫为中心,四面展开,呈各据点分裂发展的趋势,都沿交通线路发展。 到30年代末沈阳城市各板块基本形成,城市初具规模,各据点呈融合拼贴趋势。这为沈阳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发展奠定了基本骨架。 1.3探索——修正时期(1954——1995年) 为适应国家工业发展的需要,市政府于1952年开始编制《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当时主要是向苏联学习,到1956年完成。这可以看做沈阳现代城市发展的探索时期。

关于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综述

关于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综述 市政协办公室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经主席办公会研究,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课题,确定为专题协商会主题。9月份以来,在分管主席领导下,由市政协教文卫体委牵头,市政协各专委会参与,市有关部门协助,开展专题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一方面通过专题座谈、讨论,收集各界人士和相关专家的意见,一方面发动市政协委员为全面提升的城市品质建言献策。现将对这一主题的认识和所征集的意见、建议分类综述如下。 一、对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基本认识 1、城市品质的概念 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各种生产生活要素汇集交换、消费增值的区域,是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人们生活居住的空间和精神家园。 城市品质,是指一个城市的品位和质量。决定城市品质的元素,既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建筑形态、道路交通、产业结构、居住条件、环境景观等外形的特质,又包括城市历史、地域文化、城市精神、管理水平、市民素质等涵的特色。高品质的城市是将城市美好的外在形象与优秀的文化涵完美结合,形神兼备,浑然一体的城市。 2、提升城市品质的目的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点,也是城市文化的智慧源泉和驱动力量。因此,提升城市品质应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以满足市民居住、就业、交通、环境以及情感的需要为根本目的,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增强城市的魅力和竞争力,使市民有归属感,为之自豪,感到幸福,令创业者感到向往,外来人有认同感,为之羡慕。 3、提升城市品质必须凸显城市个性 讨论中,各方面的一个共同认识是:提升城市品质,必须保持城市的自身特色,凸显城市的鲜明个性。 多年来,在建设和发展实践中,对城市的个性有一些很好的总结。如:将的城市特色概括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文、生态、宜居、精致”;从城市人文历史和生态环境中挖掘出“古、绿、水、文、秀”等特色元素;以“诗画瘦西湖,人文古,给你宁静,还你活力”作为彰显魅力的旅游口号,等等。 特色赋予城市个性,个性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提升的城市品质,就应当将这些特色元素和个性特征体现在城市的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管理活动、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形象塑造、品牌营销和市民行为养成等各个方面,形成主题鲜明的城市发展态势和格局。 4、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要求 城市品质是一个多元综合的概念,涵盖了城市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认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就是在城市的发展中,实现党中央

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服务功能的关系。 2、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主要功能区类型及其区位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应用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4、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 5、逐步培养分析整理资料,归纳推导出结论,并用口头或书面加以表达的能力 6、运用资料并联系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7、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CBD 右图是纽约曼哈顿区的景观图。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的商务活动和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逐渐分离,企业的商务活动从工业生产区分化出来,向城市中心地段集聚和迁移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在景观特征上,高楼林立是城市CBD的标识。 尝试探究:你能说出中心商务区建筑高大稠密的原因吗 提示: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区,地价昂贵,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昂贵的地价,加上极为紧张的土地供应,使得建筑物被迫向高处发展,越盖越高,越盖越密。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及其。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1)中心商 务区 ? ? ? ? ?区位:城市的部位 特点 ?? ? ??交通,通信发达 早晚人口流动量较,人口差异大

(2)商业区 ???????组成: 和各种商场(或超级商场) 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高,土地利用 区位:多分布于 或交通干道旁,大城市往往有多个 商业区,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在城市 内 (3)住宅区 ? ?? ??? ???地位:城市中最 的用地方式类型?????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多与企业或单位分布区 或 市政 的住宅区 分化:由于 原因,呈现 与 的分化 (4)工业区 ? ????区位??? ??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 的地带 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 、混合功能区、郊区。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1)城市规模 ?????????表达方法?????????? 规模决↓定 规模常用 规模表示划分(中国)?????依据: 人口数量四个等级: 城市、大城市、 城市、小城市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化越 ,服务功能越 ;但不等于两者成 。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早期的功能分区 ,发展成现代城市的某种功能区。 (2)经济原因:由城市中心向外,土地价格逐渐 ,依次形成 、 、 。 (3)社会原因:包括 、生活方式、 。

沈阳市的城市布局现有的问题以及规划

沈阳市的城市生态布局问题分析与构想

目录: 封面:沈阳市的城市生态布局问题分析与构想 一、沈阳工业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及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 1 - 二、面对上述5大趋势,当前沈阳市工业空间布局调整在生态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 三、使沈阳市生态建设在工业布局的合理性中应把握的基本点…………………………………………………………- 3 - 四、沈阳市的生态布局以及构想………………………- 5 -

伴随着我国已步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沈阳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正处在一个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沈阳工业的发展与进步在整个城市发展中仍将是重中之重。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沈阳工业的发展不仅将参与全球经济重建下的外部结构重组,也将面临着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变更。因此,正确预测沈阳市工业空间结构的变化趋势并加以有效的引导,是我们实现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与工业产业结构升级,来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指标。也是新时期政府实施综合运筹城市发展、整体经营城市战略,进而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寻求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沈阳工业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及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国际国内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演变规律看,城市的空间布局一般都要经历4个发展阶段:即混杂聚集阶段、分区聚集阶段、多级聚集阶段和分散聚集阶段。沈阳市的城市空间结构正处于分区聚集向多级聚集转化阶段。城市功能正由单级走向多级、简单趋于复杂、低层次上升为高层次。城市工业布局的演进相应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重要特征,具体有5个明显的趋势标志:1.城市空间的拓展正由过去的工业牵动主导型转向城市功能多极化、多元化牵动型;2.工业用地郊区化分散和产业布局分区化集中的趋势日益显现;3.城市

浅谈城市规划体现城市特色研究

城市规划体现城市特色必要性及方法探究 摘要:城市规划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指南针,每一个城市都有代表自己特征的特色风格,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就需要将城市特色纳入到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来。通过分析城市的经济/社会现状、确定城市特色元素,走可持续的城市特色发展之路来达到城市规划预期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特色;可持续 0概述 凡是美的事物都是独特而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城市也不例外,特色是城市魅力的风向标,是城市与众不同的名片,也是城市的灵魂和根基[1]。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建设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之后,人们开始对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原先的高速城市建设发展带来的高楼林立,城市景观单一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标准和生活习惯。于是,反映城市特色、展现不同城市发展风貌的城市建设发展之路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因此,就要做好城市规划设计,设计出有特色的城市形象,显示一座城市的个性特征,体现这座城市的人文、社会、自然特色就显得越发重要。 1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特色内容 城市特色不可一味的追求标新立异,城市规划在展现城市特色时应该是建立在对整座城市本质内涵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具体而言,涉及到城市特色的主要内容有: 1.1城市地域环境特色 城市特色离不开一定的地域环境,这些地域环境往往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演进而逐渐形成了各个时期的人类政治、经济和文化特色,具有显著的地域环境特色,在对城市进行总体规划时必须要将城市地域环境特色考虑进去。例如意大利的威尼斯经过长期的发展,将辖区内的小岛、河流链接起来,充分利用境内大量的河道运河,离海边浅滩较近等优势,逐渐发展成如今享誉世界的岛城(120多座)、水城(117条河道)、桥城(400多座桥梁)等极富地域环境特色的城市。 1.2城市历史文化特色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目标和抱负”——沙里宁。能够体现城市特色必然包含这座城市的人们所创造出的或者正在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集合,并将其作为城市的历史文化而予以了人格化表现出来。很显然,随着过度追求GDP、经济的增长,许多

城市空间扩展方式研究

一、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制约因素和基本模式 (一)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和制约因素 1.经济发展是城市空间扩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经济发展中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是城市空间扩展的直接动力。城市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空间,优越的区位、丰富的资源、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已形成规模的工业、繁荣的商贸活动、多样便捷的服务和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个强大的引力场,吸引着各种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当这种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即不经济)时,便会引起各种生产要素向周边地区的扩散。而无论是集聚还是扩散都将对城市建设用地产生新的需求,带来城市空间的扩展。换言之,城市空间的扩展是在集聚力和扩散力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 第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决定了城市空间扩展速度和扩展形式的周期性变化。一方面,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大城市不同时期的空间扩展情况看,城市空间扩展是非匀速推进的,表现出加速与减速的交替过程,直至进入稳定期。当经济高速发展时,城市建设投资增加,城市空间扩展加速,反之则放缓,使城市空间呈现出“年轮”性特征。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还影响着城市空间扩展的形式。当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时,城市空间扩展形式主要表现为外延式水平扩展,城市建设用地比较粗放、松散,紧凑度指数下降。当经济处于稳定增长或缓慢增长阶段时,城市空间扩展则转为内涵式垂直空间扩展,以内部填充、改造为主,建筑密度加大,紧凑度指数明显上升。 2.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居民对居住条件改善的需求是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力量。 在城乡差距存在且政策开放的情况下,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城市,导致城市住房需求猛增。新增人口中的低收入群体通常在市区的边缘地带栖身,由于边缘区的土地价格较低、交通便利、房租较低、管理松散,同时建造商在郊区建设新屋的成本也较低,城市空间以空前的速度向外扩展。另一方面,城市中的高收入群体,不满于中心区的喧闹、拥挤和环境的日益恶化,纷纷向郊区迁移,追求更加宽敞、更接近自然的舒适居住环境,这就要求有更多的土地空间作保障。与之相适应,部分产业向这些地区的迁移以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兴建,又进一步增加了对土地的占用。 3.交通网络的拓展对城市空间的扩展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 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地铁、轻轨等交通设施的建设,极大地加强了城市的对内对外联系,大大提高了城市空间的扩展速度并改变着城市空间的扩展方式。由于便捷的交通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并给居民的工作、生活、出行带来方便,因此,在重要的交通站点会形成新的集散中心,并沿主要交通干线轴向扩展。发达的交通线路对各种生产生活要素具有很强的吸附力,而纵横交错、不断完善的交通网络使城市空间扩展最终呈现网结状格局。 4.技术进步对城市空间扩展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建筑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垂直扩展,在一些聚集效应较高的城区,土地供给非常紧张,人们凭借先进的技术使建筑向更高处发展,建成高楼林立的中央商务区或住宅区,从而使城市空间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不仅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水平扩展,也改变着城市的空间形态。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网上购物、网上办公 城市空间扩展方式研究 陈玉光

沈阳近代城市发展转型与空间演进研究

沈阳近代城市发展转型与空间演进研究(1898-1945年) 1910年的沈阳站 1910年即将竣工的沈阳站

建成初期的沈阳站 1910年代的西四条街(今太原街) 当年的悦来客栈(站前中山路路口)

1920年代的中山广场 1920年代的民主广场 【摘要】: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沈阳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被殖民势力所打破,被迫进入了近代城市发展的转型期,第一次洞开了国际化与近代化的大门,突变式地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进入了城市空间、经济模式、政治体制和文化思潮的全面转折和革新时期。今日沈阳城市之中心依然继承了近代城市的精华,保留着部分近代城市的空间风貌,延续并强化了近代城市的主要职能。本文即对1898—1948年沈阳城市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梳理其阶段,总结其特征,

探析其影响,以期对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城市发展做出客观审慎的评价。 【关键词】:沈阳发展转型空间演进 Passive transform and active fuse ——Development transforms and urban planning history studies on Shenyang city in modern times (1898-1945) [ABSTRACT]: After the Opium War, traditional urban development pattern in china was broken by the colonial forces, and overall steped into the transition age. Shenyang came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from 1898 to 1945, which completed transition from feudal to modern city. Urban development of Shenyang was typical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in which period the city established its central status of political, economic, transport and cultural in the northeast regions. This paper review the history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Shenyang from 1898 to 1948, combing its stage, and sum up the characteristics, explore its impact to make an objective evaluation for modern urban development in this particular history period. [KEY WORDS]: Shenyang;Development transform;Spatial evolution 沈阳,因位于沈水之北岸而得名,先后经历军事卫城、都城、陪都、近代工商业城市和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多个历史阶段,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世界遗产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1898年,沙俄在沈阳修建“谋克顿”火车站,成为沈阳进入近代化发展的标志。由此,沈阳成为日、俄等国在华主要的原材料掘取地和产品倾销地。随着殖民势力在沈阳从事越来越多的商贸、生产、居住等活动,催化了沈阳城市近代化进程,在传统城市格局基础上强行植入了大片的“西式街区”,同时引发了国人主动革新与模仿借鉴,这一系列事件构成了近代沈阳城市发展的基本脉络。 1.沈阳近代城市发展转型的动因 1.1殖民主义的全面入侵 1896年和1898年,沙俄先后强迫中国签订《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攫取建筑和经营中东铁路干支两线的特权。中东铁路支线从沈阳古城“盛京城”西侧经过,从哈尔滨经长春、沈阳、大连直达旅顺口,与中东铁路干线共同组成东北地区的“T”字形铁路网骨架,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出海与对外联系通道。1898年,沙俄在沈阳修建“谋克顿”火车站,强取周围6平方公里的经营权。到1903年2月,中东铁路全线竣工通车。 1905年日俄战争后,按照《朴茨茅斯条约》规定,日本接管了长春至旅顺口的铁路及铁路用地,并将“铁路用地”改为“南满铁路附属地”。日本为进一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掠夺开发,开始大规模向沈阳地区移民,并设置驻军、设警和税捐、司法等机构,开办工厂、经营商社,由此彻底打开了沈阳这座封建陪都的大门。 1.2晚清政府的被动开放 1906年,清政府根据不平等的中日、中美《通商行船续约》,在盛京老城区与“满铁附属地”之间开辟了约10平方公里“奉天省城商埠地”,供外国人在这里租地、建房、经商,并成立奉天省城商埠地管理局,对其进行单独管理建设。从此“商埠地”便成为中国管辖的中外杂居之地,成为盛京古城与“满铁附属地”之间的过渡区。满铁附属地是帝国主义以强行手段入侵,“自开商埠”则体现了近

优化空间结构 完善城市功能 提升城市品质

优化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在国际贸易改革试点和百万人口大城市建设的背景,我市的城市规划建设面临转型升级,围绕“百万人口国际性商贸城市”的目标定位,迫切需要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我市城市品质。根据这一目标要求,结合我处工作实际就如何提升城市品质谈几点思路想法: 一、注重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㈠引导我市从单核圈层蔓延向多中心组团发展 《义乌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明确了我市的空间结构为一主两副,即主城区、义南副城及义北副城。但通过多年的发展,由于行政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两副城内的各个镇还是各自发展,副城的发展停留在规划图上,无法具备相应的人口规模及城市产业经济职能,不能有效疏解中心城区的职能,造成主城区功能要素过于集中,产生了集聚但不经济的现象,同时交通拥堵、功能混杂等城市病凸显。 随着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建设,“摊大饼”式单核发展模式已不适合我市的发展,建议以义西南战略区为载体,加快新区建设,融合上溪、义亭及佛堂资源优势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副城,实现我市空间结构的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副城与主城

区形成相对比较明显的城市区域职能分工,并在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共同发挥整体集聚优势,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同时副城的建设也能促进城市人口空间的重新分布,降低主城区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吸纳主城区的污染企业外迁,避免中心城区工业和居住混杂状况,从而实现中心城区人居环境的改善。 ㈡优化老城结构,重塑老城中心的功能和形象 老城中心在城市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她本身的物质性老化和功能性解构,正在逐渐失去她原有的中心魅力。面对产业升级和城市形象提升带来的各种压力,老中心区亟需注入新的物种空间形态与新的文化精神,来焕发新的活力和魅力。具体思路如下: 1、控制城区用地的无序蔓延扩张,集约节约用地 通过副城建设,避免主城“摊大饼”单中心发展弊端,在城市主要干道轴线、重要节点及交通枢纽实现高强度开发,采用TOD开发模式有利于节约土地、增强主城区集聚功能,实现主城区土地高效利用。 2、加快主城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目前我市主城区还存在一定比例的工业用地,建议采用“腾龙换鸟”、“退二进三”等工程,把工业产业从主城区迁移出去为商业、服务业等对区位条件要求较高同时也能支付高昂地租的产业腾出发展空间,逐步降低城市用地中工业、仓储

从城市空间的角度研究

从城市空间的角度研究 摘要:随着高层建筑技术的迅速发展,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高层建筑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在成为城市风景的同时如何恰当的融入城市空间成为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使高层建筑设计趋于完善所追求的一种理念。然而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依然存在一些缺陷,本文从城市空间的角度对高层建筑设计和规划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空间外部尺寸规划设计 引言 城市空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重要因素,它为城市居民提供各种活动的场所。这个可以说是城市空间比较科学的定义,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提到的城市空间则更形象具体,主要指城市内的建筑物、道路、绿地、广场、公共服务设施等实体以及由这些实体所构成的立体空间,也是人们处在其中能真实、直观感受到的空间。高层建筑是否与所处的城市空间融洽,其评价好坏相当一部分取决于民众的感受,简单的说就是人对其所处空间的感受。所以建筑设计者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所创造出来的空间(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给予使用者的感受。这些是理论上要求一位建筑设计师要考虑的因素也是作为一名建筑师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且还可以据此评价一位建筑师的设计能力及其社会责任感。事实上,在进行一项高层建筑设计时,开发商受利益的驱使,往往不会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此时,政府规划部门所出台的各种条文政策及规范将扮演重要角色,它强制性的要求建筑必须顾及城市环境,营造舒适的城市空间。可以看出,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协调以及城市空间的营造是在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作用下来完成的,即:建筑设计和规划。下面就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两方面谈谈城市空间对高层建筑设计的影响。 1.高层建筑外部尺度设计的原则 1.1建筑与城市环境在尺度上的统一 我们注意到高层建筑的布置对城市轮廓线的影响很大,这因为在城市轮廓线的组织中,起最大作用的是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因而,高层建筑在城市中的布局应充分考虑城市轮廓线的规划要求,遵循有机统一的原则进行布置。 1.1.1城市中,高层建筑聚集在一起布置,可以形成城市的:冠“,但聚集在一起布置会有相互干扰,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高层建筑布置可以采用一系列不同的高度,或采用相仿高度间距拉开的办法,组成有关的构图。也可以单栋高层建筑布置在道路转弯处,,丰富行人的视觉观赏。 1.1.2若高层建筑彼此间毫无关系、随处随地的布置,就起不到向心的凝聚感,也不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和谐整体效果。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要素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要素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现状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消闲、观光游览、节日集会及 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2.存在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 有观点认为:在现代科技的促进下,过去需要发生在公共空间领域的一部分社会及市政功能已经转移到了私密领域(如娱乐、资讯获取以及消费过程可以依靠家庭中的电视和互联网来完成),曾经只能以集体和公共形式出现的活动也在逐步转化成为更加个人和私密的形式(例如城市中的各种缴费手续,过去必须到指定的公共场所完成,而现在则可以通过网络甚至通讯手段就可以在私密领域完成),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愈趋减弱。但对于目前我国的城市现状而言,公共空间的使用仍然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占主流地位,只是由于设施陈旧、设计不当以及人们的意识水平不高等原因,造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相对低下,服务 能力有限,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它不但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了开放的空间环境,而且在城市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记录着城市历史与文脉的积淀。 凯文·林奇(K.Linch)的“城市意象理论”、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城市活力分析”以及扬·盖尔(Jan Gehl)的“交往与空间”等理论,都对营建个性突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的意义作出了积极探讨。从本质上看,公共空间应该是一个自由的环境——人们可以随意使用它们,但也可以自主选择到其他的地方。在此,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要素设计,丰富人们相互交往的场所,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质量,以此适 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要素 成功的公共空间是以富有活力为特点,并处于不断自我完善和强化的进程中的。要使空间变得富有活力,就必须在一个具有吸引力和安全的环境中提供人们需要的东西,即如何在公共空间中营建和应用“空间与尺度”、“可达性与易达性”、“混合使用与密度”、“环境质量”、“公共设施”、“街道家具”和“公共文化活动”等要素。 1.空间与尺度

中国城市空间特征

一、中国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 如前所述,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分布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分布形态一直呈现自东而西,由密到疏的扩散发展特征。建国后国家尽管加强了中、西部地带城镇的建设,但其分布的地域差异仍然具有如下特征: (一)城镇分布东密西疏 从我国目前城镇网密度看,城镇体系内城镇密集东部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表现为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总特征。 据1985年统计资料,我国现有城镇7928座,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有8.26座城镇。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经济大发展时期,城镇网密度的分布既继承了历史上城镇分布的基础,又受到了国家生产力布局自东而西推移的影响,表现为代表历史遗存主流的城镇网密度密集于东南的格局基本未变;同时作为新城市(镇)迅速崛起的“三线”建设地区,其城镇网密度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两大特征。 1.城市网密度 从1985年全国城市网密度看(表8-1),台湾省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省区,每万平方公里有5个城市;上海、江苏、山东、安徽、河南、辽宁、浙江等省、市,是我国城市分布次密集地区,城市网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1个城市以上;湖南、天津、广东(包括港、澳地区)、福建、湖北、江西、吉林、山西、河北、宁夏、北京等11省、市、区城市网密度居中,达每万平方公里0.5个城市以上;广西、陕西、贵州、黑龙江、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等8省、区城市网密度较低,在每万平方公里0.1~0.5座城市之间;而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城市网密度最疏,每万平方公里还不到0.1座城市。采用中位数法将各省区城市网密度分为四级并绘成“中国城市网密度示意图(1985年)”,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城镇体系的城市网分布表现为西疏东密,城市网密度从东向西逐渐递减(除河北、北京地区为低谷外)的规律(图8-1)。 2.镇网密度 从全国镇网密度看,就省区而言,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表8-1)。位居东部沿海地带的上海、浙江、山东三省、市,是我国镇网密度最高的省区,每万平方公里镇数均在40以上;其次是中部地带的山西、湖北、湖南等省区,镇网密度也达到了每万平方公里20个镇以上;再次是辽宁、江苏、广东(包括港、澳地区)、台湾、福建等沿海省区和陕西、贵州、云南、四川、江西、吉林、广西等中部地带 省区(它们多为“三线”重点建设地区),镇网密度在每万平方公里10—20个镇之间;其它省区镇网密度最低,一般均在每万平方公里10个镇以下。 从局部地域看,这种差异更大。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江苏省,苏南地区的苏州市域,平均每24.5平方公里就有一个镇;而苏北地区平均69.8平方公里才有一个镇。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山区或边远地区,镇分布更疏,如在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每1800平方公里才有一个镇,内蒙古的乌拉特草原22000多平方公里仅有一座海流图镇。 3.城镇网密度 然而,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建国36年来,由于国家生产力布局的向西转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偏集东部的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变;尤其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在地域广大的西部地带的川、黔、滇、陕等省区和中部地带的“三西地区”(豫西、鄂西、湘西)的广大内地地区,相应建成我国的后方工业基地。据资料统计,共建成29000多个全民所有制企业,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并建设了一批城市和镇,从而提高了这一地域城镇网密度,表现出我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分布结构日益均衡的巨大潜力所在。 如从全国城镇网密度(表8-1)看,全国平均每1210.6平方公里有一个城镇,而东部地带每438.6平方公里拥有一个城镇,中部和西部则分别为1049.3平方公里和2531.6平方公里拥有一个城镇,总体上仍然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城镇网分布规律。而从各省区城镇网密度图看(图8-2),我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如黔、滇、陕、豫、鄂、湘及川等省区,城镇网密度与城市网密度有了明显的变化,尤以湘、鄂、黔、滇四省区最为突出,整个“三线”地区的城镇网密度几乎可与东南沿海及长江下游各省区城镇网密度相伯仲。全国城镇网密度表现为环渤海湾最密,东部、东南沿海、陕、鄂、湘次之,豫、皖、赣、桂、川、黑再次,西部地带最疏的特征。

浅析沈阳水系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

浅析沈阳水系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 摘要: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是基于城市规划理论的对城市具体物质特征的研究,是城市面貌和发展状态的集中体现。通过研究其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所表现出的特征规律,以及各时期在某一因素主导下的城市状态,对于发现城市形成、演变的内在机制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可以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启示和思路。沈阳作为我国东北辽中平原地区的中心城市,辽河、浑河、秀水河等途经境内,水系对其的作用不言而喻。并在城市的演变过程中,一直保持着与辽河等水系相互作用的依存状态。本文通过对沈阳城市水系的现状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它与沈阳城市的绿地、交通和市政设施的结合,来探讨沈阳城市水系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对沈阳城市水系形态提出优化策略建议。 关键词:水系、城市空间、形态 一、沈阳城市水系基本概况 1.1 沈阳城市水系发展历程 根据沈阳市地方志及相关文献资料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沈阳地区的人们就在浑河边进行农耕渔猎繁衍生息的活动,“择河而居”造就了新石器时期沈阳新乐遗址文明。现在流经沈阳市区的浑河,其在新石器时期的河道位置紧邻现在沈阳新乐遗址南部,历经漫长的岁月后,逐渐向南移动了十几公里才到今天的位置。从沈阳城市选址和城市发展来看,沈阳与水有着不解之缘,回顾城市发展历史,从临水而居到畏水而息,沈阳城市与水始终呈现的是“一城一带”的城市空间结构。 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日本殖民势力的入侵和奉系军阀的建设,沈阳城市空间持续拓张,水系规划建设一直都是城市建设的重点。其中在1914年为满足灌溉生产需要人工开挖新开河,日伪时期为解决灌溉和排水开凿了卫工驯渠。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沈阳开凿南运河,改善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并结合公园绿地丰富了沿河的景观,沈阳“一城一带环”的格局就此形成,完善了沈阳的环城水系,在保持水体基本功能的同时又注重了水体的生态和景观功能,形成了城市内部最重要的生态环廊,也为市民提供了优质的游憩场所。2002年,沈阳市对浑河及其沿岸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治理,改善了浑河水质,拓宽并形成了近500米的水面,在浑河两岸建设了贯穿中心城区的滨水公园。 1.2 沈阳水系现存问题 城市水系周围的空间是生态形态最丰富和活跃的地方,无论水系是以河流、湖泊、运河等何种形态呈现在地表面,其都是水系统的一部分,如果部分的水系统遭到破坏,将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运转,进而影响到整个城市空间。 沈阳城市水系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以下几点:一是沈阳水系中水资源的不足,这是因为沈阳属于北方典型的缺水城市;二是城市水系没有连通成网络状,

城市特色研究

城市特色研究 【摘要】文章结合笔者在培训班的理论学习和赴国外考察的感悟,浅谈了城市规划与城市特色的关系,强调城市规划必须充分凸显城市的区域特点和自然优势,统筹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因素,大力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注重建筑风格的打造等四方面体现城市特色并就建湖县的县情做了城市特色的初步构思。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特色;建湖县 城市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城市特色则是一座城市在内容和形式上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体特征,主要包括城市的性质、产业结构、经济特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体型环境等方面。城市应当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唯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没有特色的城市必然是平淡无奇、缺乏魅力的。一个城市要创造其个性特色,必须从规划抓起。城市规划如何体现城市特色?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对此,笔者结合在江苏省第七期城市规划专题研讨班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以及赴美国、加拿大考察学习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所得到的启迪,联系建湖实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城市规划必须充分凸显城市的区域特点和自然优势,打造环境特色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表现出来的趋同化现象十分严重,使许多城市缺乏个性特色。因此,城市规划首先必须考虑城市的区域特点和自然优势,彰显环境特色。一方面,城市规划要充分凸显区域特点。美国、加拿大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十分注重城市区域风格,根据城市各自所在的区域位置和周边环境,塑造不同的城市特色。如美国将纽约建成全国最大的金融、商业、贸易和文化中心,将旧金山建成著名的旅游城市和港口城市;加拿大将温哥华建成全国最大的港口城市等。其实,每个 城市都有自己所处的特定区域,因此,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的区域环境出发,对其进行客观分析,找准特定的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区域优势和环境优势,从而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合理规模,转变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和趋同观念。一方面,城市规划要充分利用自然优势。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 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加拿大近百年来历届城市政府对城市生态环境高度重视,在经济发达、寸土寸金的多伦多市中心区,建有许多供人休憩的街头绿岛、小片绿地,在城市公园里,到处可见人与和平鸽、小松鼠追逐游嬉、融为一体的景象。美国作为经济强国,非常注重城市环境,在城市规划中将公园、绿地列为重要内容。政府对各个单位、有住宅的家庭都有绿化要求;绿化植物品种多,花、草、树木和谐搭配;美国的城市还非常重视亮化,规定沿街建筑必须每年粉刷一次,保证清新亮丽;路灯造型朴实大方,亮灯率高,高大建筑和中心街区夜景灯光亮丽多彩;绿化、美化、亮化的和谐统一,使城市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建湖县而言,该县地处东部沿海内陆地 带,水陆交通便捷,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低成本优势的叠加使建湖城市特色比较明显。建湖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环境,建湖县地处淮河下游、里下河腹部,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县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境内有省级风景名胜区——九龙口。因此,建湖城市规划必须充分把握其区域特点和自 然资源,保护好、改造好生态环境,将“水乡加绿色”作为建湖城市特色,做到以“水”凸显城市的灵性,以“绿”展示城市的秀美,以“亮”提升城市的品位,努力把建湖建设成为新兴工业商贸城市、生态示范城市、和谐人居城市和水乡旅游城市。 二、城市规划必须统筹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因素,打造经济特色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间的经济交往和融合更加频繁,城市规划所起的作用就日渐凸显。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是一种互动并进的关城市规划如何体现城市特色,合理的城市建设对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