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

中药学
中药学

中药学:

<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

1炮制: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后者也称为“炮炙”。

2炮制目的:1)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2)改变药物的性能,使之更能适合病情需要。3)便于制剂和贮藏。4)除去杂质和非药物纯净,才能用量准确,或利于服用。

3炮制方法:1)修制:纯净处理、粉碎处理、切制处理;

2)水制:润、漂、水飞;3)火制:炒、炙、煅、煨;4)水火共制:煮、蒸、淬、蝉;

5)其它:发芽、发酵、制霜及部分法制法。

4药物的性能:把药物治病的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概括,主要有性、味、归经、升降沉浮及有毒、无毒等方面。四气: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五味:辛(发散、行气、行血作用)、甘(补益、和中、缓急作用)、酸(收敛、固涩作用)、苦(泄和燥的作用)、咸(软坚散结、泻下作用)五种味。另加: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升降沉浮: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概念之一。

5归经: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配伍:有目的地指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

将两位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6七情:单味药的应用同药

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

为七个方面。1)单行:用单

味药治病。2)相须:性能功

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

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3)相

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

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

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

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

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

物减轻或消除。5)相杀:一

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

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6)

相恶:两种药物合用,一种

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

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失去

药效。7)相反:两种药物合

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

用。

7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

银畏砒礵,狠毒畏密陀僧,

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

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

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

五灵脂。

8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

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

母、瓜蒌、半夏、白蔹、白

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

参、玄参、细辛、芍药。

9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

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

物。

辛温解表药:

10麻黄:发汗,平喘,利水。

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

头、身疼痛,鼻塞,无汗,

脉浮紧等表实证。2)用于风

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

咳证。3)用于水肿而兼有表

证。

11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

阳1)用于外感风寒、头痛、

发热、恶寒等证。2)用于风

寒湿痹,肩肢节痠痛。3)用

于心脾阳虚,阳气不行,水

湿内停而致的痰饮证。4)用

于胸痹,胸痛或心悸、脉结

代之证。5)用于经寒瘀滞,

经闭,痛经及癥瘕等证。

12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

中,解鱼蟹毒1)用于感冒

风寒,发热恶寒,头痛鼻塞,

兼咳嗽或胸闷不舒者。2)用

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之

证。3)用于进食鱼蟹而引起

的腹痛,吐泻。

13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

哎,温肺止咳。1)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头痛,鼻寒等证。

2)胃寒呕吐。3)用于风寒客

肺的咳嗽。

14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

湿,利水消肿。1)用于夏季

乘凉、饮冷或外感风寒、暑

湿而致发热、恶寒、头痛、

无汗及腹痛、吐泻等证。2)

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15荆芥:祛风解表,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

痛,解痉。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

湿,止痛。

白芷:解表,祛风燥湿,消

肿排脓,止痛。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用

于外感风寒,头痛鼻寒,尤

为鼻渊头痛、鼻寒、香臭不

闻、浊涕常流等症的要药。

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解毒散结。

辛凉解表药

16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

目,利咽,透疹。1)用于外

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头痛,发热,微恶寒者。2)用于风热上攻所致的头痛、目赤诸证。3)用于麻疹。或风热外束肌表而疹发不畅。4)用于肝气郁滞,胸闷,胁肋胀痛之证。

17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蝉蜕:疏风热,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淡豆豉:解表,除烦。

桑叶:疏风清热,清肝明目。菊花:疏风清热,解毒,明目。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葛根:发表解肌,升阳透疹,解热生津。

柴胡: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1)用于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证。2)用于肝气郁结,胁肋胀痛,或头痛,月经不调,痛经等证。3)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脱肛,子宫脱垂以及短气,倦乏。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祛风止痒,利水消肿。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18清热药: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清虚热等功效,主要用于热病高热、热痢、痈肿疮毒以及阴虚内热等所呈现出的各种里热证候。

19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1)用于温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脉洪大等实证亢

盛之证。2)用于肺热所致的

咳嗽痰稠、发热、以及气喘

等证。3)用于胃火上炎所致

的头痛、牙龈肿痛。4)煅石

膏末可外用于疮疡溃而不

敛、湿疹、水火烫伤等。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芦根:清热生津,止呕,除

烦。

天花粉:清热生津,消肿排

脓。

竹叶:清热除烦,生津,利

尿。

梔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

降血压。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

寒水石:清热泻火。

谷精草:疏散风热,明目退

翳。

20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止血,安胎。1)用于湿热所

致的多种病证。2)用于肺热

咳嗽。3)用于内热亢盛迫血

妄行所致的血证。4)用于胎

热不安。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1)用于肠胃湿热所致病证。

对于胃火炽盛,消善饥,

烦渴多饮的中消证。黄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

热。1)用于湿热痢、黄疸、

白带、足膝肿痛及热淋等下

焦病证。2)用于疮疡肿毒,

湿疹等。3)用于阴虚发热,

骨蒸盗汗及遗精。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火。

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杀虫

利尿。

21清热凉血药:

犀角:凉血止血,泻火解毒,

安神定惊。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

津。

玄参:清热,解毒,养阴。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

瘀。

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22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

连翘: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

紫花地丁:清热解毒。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

斑。

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散肿。

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

牛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

化痰开窍。

蚤休: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息风定惊。

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消

肿。

鱼腥草:清热解毒,排脓,

利尿。

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喉,

散肿止痛。

马勃:清肺,利咽,解毒止

血。

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

秦皮: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

排脓,祛瘀止痛。

23清虚热药:

青蒿:退虚热,凉血,解暑,

截疟。

白薇:清热凉血,利尿通淋,

解毒疗疮。

地骨皮:凉血退蒸,清泄肺

热。

银柴胡:退虚热,清疳热。

胡黄连:退虚热,清疳热,

清湿热。

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滑利大肠、促使排便的药物。攻下药:具有较强的泻下作用,性味大多苦寒,既能通便,又能泻火,主要适用于实热积滞,燥屎坚结,大便秘结者。

24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1)用于肠道积滞,大便秘结。2)瘀血证。

芒硝:泻下,软坚,清热。番泻叶:泻下导滞。

芦荟:泻下,清肝,杀虫。25润下药:大多为植物种子或种仁,富含油脂,能润燥滑肠,使大便软化,易于排出。

火麻仁:润肠通便。

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26峻下药:泻下作用峻猛,能引起剧烈腹泻,使体内潴留的水液从大便排除。

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1)用于身面浮肿,大腹水肿及胸胁积液。2)用于风痰癲痫。

大戟:泻水逐饮,消肿散结。芫花:泻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

巴豆: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

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

27祛风湿药:凡以祛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独活:祛风湿,止痛,解表。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治骨鲠。

木瓜:舒筋活络,化湿各胃。秦芄: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

强筋骨,安胎。

白花蛇:祛风,活络,定惊。

芳香化湿药:凡是气味芳

香,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

物。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

厚朴:行气,燥湿,消积,

平喘。

藿香:化湿解暑止呕。

偑兰:化湿,解暑。

砂仁:化湿,行气了,温中,

安胎。

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

呕。

28利水渗湿药:凡能通利水

道,渗泄水湿的药物。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

神。

猪苓:利水渗湿。

泽泻:利水渗湿,泄热。

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

除痹,清热排泄。

车前子:利水通淋,止泻,

清肝明目,清肺化痰。滑石:

利水通淋,清解暑热。

木通:利水通淋,泄热,通

乳。

通草:清热利水,通乳。

金钱草:利水通淋,除湿退

黄,解毒消肿。

萆薢:利湿浊,祛风湿。

茵陈蒿:清利湿热,退黄疸。

地肤子:清热利水,止痒。

29温里药:凡能温散里寒,

治疗里寒证的药物。性味辛

热,能温暖中焦,健运脾胃,

散寒止痛有的药物有助阳,

回阳的作用。

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1)用于亡阳证,

2)用于阳虚证。3)痹痛。

干姜: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温通经脉。

吴茱萸:散寒止痛,疏肝下

气。燥湿。

细辛:祛风,散寒止痛,温

肺化饮,宣通鼻窍。

花椒:温中,止痛,杀虫。

丁香: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小茴香:祛寒止痛,理气和

胃。

30理气药:凡用以调理气分

疾病,能疏畅气机,可使气

行通顺的药物。大多气香性

温,其味辛,苦,善于行散

或泄降,具有调气健脾,行

气止痛,顺气降逆,疏肝解

郁或破气散结等功效。

橘皮:理气,调中,燥湿,

化痰。

青皮:疏肝破气,散结消滞。

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佛手:舒肝,理气和中,化

痰。

木香:行气了,调中止痛。

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沉香:行气止痛,降逆调中,

温肾纳气。

檀香:理气调中,散寒止痛。

31消食药:凡以消食化积为

主要功效的药物。

山楂:消食化积,活血散瘀。

神曲:消食和胃。

麦芽:消食和中,回乳。

谷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莱菔子:消食化积,降气化

痰。

鸡内金:运脾消食,固精止

遗。

32驱虫药:以驱除或杀灭寄

生虫为主要作用。

使君子:杀虫消积。

苦楝皮:杀虫,疗癣。

槟榔:杀虫,消积,行气,

利水。

南瓜子:杀虫。

贯众:杀虫,清热解毒,止血。

33止血药: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

大蓟:凉血止血,散瘀消痈。小蓟:凉血止血,解毒消痈。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苎麻根:凉血止血,清热安胎,利尿,解毒。

白芧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槐花:凉血止血。

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棕榈炭:收敛止血。

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茜草:凉血止血,活血化瘀。蒲黄:收涩止血,行血祛瘀。藕节:收敛止血。

34活血祛瘀药: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善于走散,具有行血,散瘀,通经,利痹,消肿及定痛等功效。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乳香:活血止痛,消肿生肌。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姜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有。

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养血安神。

虎杖:活血定神,清热利湿,解毒,化痰止咳。

益母草:活血祛瘀,利尿消肿。

鸡血藤:行血补力,舒筋活络。

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红花:活血祛瘀,通经。

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牛膝:活血祛瘀,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

行。

穿山甲:活血通经,下乳,

消肿排脓。

水蛭:破血逐瘀。

泽兰:活血祛瘀,行水消肿。

王不留行:活血通经,下乳。

35化痰止咳平喘药:具祛痰

或消痰作用的药物为化痰

药,能减轻或制止咳嗽各喘

息的药物叫止咳平喘药。

化痰药: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

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止

痉。

白附子:燥湿化痰,祛风止

痉,解毒散结。

白芥子:温肺祛痰,利气散

结,通络止痛。

桔梗:开宣肺气,祛痰,排

脓。

旋复花:消痰行水,降气止

呕。

白前:祛痰,降气止咳。

前胡:降气祛痰,宣散风热。

瓜蒌:瓜蒌皮:清肺化痰,

利气宽胸;

瓜蒌仁:润肺化痰,滑肠通

便;全瓜蒌兼以上功效。

贝母:化痰止咳,清热散

结。

竹沥:清热滑痰。

礞石:下气消痰,平肝镇惊。

止咳平喘药:

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紫菀:化痰止咳。

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

痰。

苏子: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桑白皮:泻肺平喘,利尿消

肿。

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

肿。

枇杷叶:化痰止咳,和胃降

逆。

白果:敛肺平喘,收涩止带。

36安神药:具有安定神志功

效的药物。

朱砂:镇心定神,清热解毒。

磁石:潜阳安神,聪耳明目,

纳气平喘。

龙骨:平肝潜阳,镇静安神,

收敛固涩。

琥珀:定惊安神,活血散瘀,

利尿通淋。

酸枣仁:养心安神,敛汗。

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

便。

远志:宁心安神,祛痰开窍,

消痈肿。

37平肝息风药:具有平息肝

风或潜阳镇静作用

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肝明

目,清热解毒。

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

目。

牡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

收敛固涩。

珍珠:镇心定惊,清肝除翳,

收敛生肌。

玳瑁:平肝定惊,清热解毒。

代赭石:平肝潜阳,降逆,

止血。

钩藤:息风止痉,清热平肝。

天麻:息风止痉,平肝潜阳。

刺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

目。

全蝎:息风止痉,解毒散结,

通络止痛。

蜈蚣:息风止痉,解毒散结,

通络止痛。

白僵蚕:息风止痉,祛风止

痛,解毒散结。

地龙:清热息风,平喘,通

络,利尿。

38开窍药:具辛香走窜之

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功

效。

麝香:开窍醒神,活血散结,止痛,催产。

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痒。石菖蒲:开窍宁神,化湿和胃。

39补虚药:凡能补充人体物质,增强机能,以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的药物。

补气药:凡具有补气功能,治疗气虚证的药物。

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1)气虚欲脱,2)脾气不足。3)肺气亏虚4)津伤口渴、消渴。

5)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

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太子参:补气生津。

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1)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之证2)卫气虚所致表虚自汗3)气轿不足所致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4)浮肿尿少。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

甘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饴糖:补脾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

蜂蜜:补中缓急,润肺止咳,滑肠通便。

40补阳药:能补助人体的阳气,可能治疗阳虚证的药物。

鹿茸: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1)肾阳不足,精血亏

虚之畏寒肢冷、阳萎早泄、

宫冷不孕、小便频数、腰膝

痠痛、头晕耳聋、精神疲乏

等证。2)精血不足,筋骨无

力或小儿发育不良、骨软行

迟、囟门不合等证。3)妇女

冲任虚寒,带脉不固,崩漏

不止、带下过多。

巴戟天:补肾助阳,祛风除

湿。

肉苁蓉:补肾助阳,润肠通

便。

仙茅:温肾壮阳,祛寒除湿。

淫羊藿:补肾壮阳,祛风除

湿。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

胎。

续断:补肝肾,行血脉,续

筋骨。

狗脊:补肝肾,强腰膝,祛

风湿。

骨碎补:补肾,活血,止血,

续伤。

补骨脂:补肾壮阳,固精缩

尿,温脾止泻。

冬虫夏草:益肾补肺,止血

化痰。

蛤蚧:补肺气,助肾阳,定

喘嗽,益精血。

紫河车:补精,养血,益气。

莬丝子:补阳益阴,固精缩

尿,明目止泻。

41补血药:能补血,主要用

以治疗血虚证的药物。

当归:补血,活血,止痛,

润肠。1)用于血虚诸证。2)

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

3)用于虚寒腹痛、瘀血作痛、

跌打损伤、痹痛麻木。4)用

于痈疽疮疡。5)用于血虚肠

燥便秘。

熟地黄:养血滋阴,补精益

髓1)用于血虚萎黄、眩晕、

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

漏等证。2)用于肾阴不足,

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等

证。

何首乌:补益精血,截疟,

解毒,润肠通便。

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平抑肝阳。

阿胶:补血止血,兹阴润肺。

龙眼肉:补心脾,益气血。

42补阴药:具有滋养阴液,

生津润燥功效,能治阴虚证

的药物。

沙参:清肺养阴,益胃生津。

麦门冬:润肺养阴,益胃生

津,清心除烦。

天门冬:清肺降火滋阴润

燥。

石斛:养胃生津,滋阴除热。

玉竹:滋阴润且,生津养胃。

黄精:润肺滋阴,补脾益气。

百合:润肺止咳,精心安神。

枸杞子:滋补肝肾,明目,

润肺。

女贞子:补益肝肾,清热明

目。

龟板:滋阴潜阳,益肾腱骨,

养血补心。

鳖甲:滋阴潜阳,软坚散结。

43收涩药:以收敛固涩为主

要作用的药物。

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

法,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乌梅:敛肺,涩肠,生津,

安胎。

五倍子:敛肺降火,涩肠固

精,敛汗,止血。

肉豆蔻:温中行气,涩肠止

泻。

罂粟壳:敛肺,涩肠,止痛。

连子:补脾止泻,益肾固精,

养心安神。

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

涩。

44涌吐药:凡以促使呕吐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瓜蒂:内服涌吐热痰、宿食;外用研末吹鼻,可引去湿热。

常山:涌吐痰饮截疟。

中药学横向总结之要药

要药 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麻黄 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 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 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 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之要药:柴胡 升阳举陷的要药:升麻 治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石膏 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夏枯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生地黄 治疗一切痈肿疔疮阳证之要药:金银花 治湿热火郁、湿热泻痢之要药:黄连 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龙胆草 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大青叶 治肺痈之要药:鱼腥草 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山豆根 治疗痈肿疔毒之要药:蚤休 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 治疗肠痈之要药:红藤、败酱草 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便秘)之要药:大黄 治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芒硝 治疗寒积便秘之要药:巴豆

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威灵仙 久风顽痹、筋脉拘急及吐泻转筋之要药:木瓜 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徐长卿 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桑寄生 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五加皮芳化湿浊的要药:藿香 治湿阻中焦之要药:苍术 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厚朴 湿热淋证之要药:瞿麦 诸淋涩痛之要药:海金沙 治疗膏淋之要药:萆解 治砂淋、石淋之要药:金钱草 治湿热黄疸之要药:茵陈 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附子 温中散寒之要药:干姜 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肉桂 中寒肝逆或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吴茱萸 胃寒呕逆之要药:丁香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治痰的要药:橘皮 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痞之要药:枳实 行气调中止痛之要药:木香 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要药:香附

止呃之要药:柿蒂 治油腻肉积之要药:山楂 消食运脾之要药:鸡内金 治小儿疳积之要药:使君子 治血热妄行之要药:大蓟 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地榆 安胎之要药:苎麻根 收敛止血之要药:白芨 温经止血之要药:炮姜 血瘀诸痛之要药:五灵脂 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郁金 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虎杖 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益母草 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为妇科之要药:丹参 活血调经,祛风止痛,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川芎散瘀止痛,接骨疗伤,为伤科接骨续筋之要药:自然铜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为外伤科之要药:乳香 治湿痰寒痰之要药:半夏 治肺胃气逆之要药:旋复花 治痰热及胸痹之要药:瓜蒌 治新久咳嗽之要药:百部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试题有答案

第四套模拟试卷2011-03-05 13:03:39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68次评论:0条 一、选择题 (一)、A型题(每道考题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将答案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共10小题,10分,每小题1分。) 1.标志着综合本草模式初步确立的书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经集注》 C.《雷公炮炙论》 D.《新修本草》 E.《本草拾遗》 2.治疗筋脉拘急疼痛的药物,大多是何味药? A.辛味 B.甘味 C.酸味 D.苦味 E.咸味 3.作为十八反的药物,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甘草反甘遂 B.乌头反贝母 C.藜芦反半夏 D.甘草反大戟 E.乌头反瓜蒌 4.久服较大剂量,每易引起浮肿的药物是: A.甘草 B.阿胶 C.石斛 D.黄精 E.仙茅 5.下列何药为脾肺二经之气分药? A.薄荷 B.香附 C.橘皮 D.青皮 E.柴胡 6.下列除哪味药外,均具利尿或利湿作用? A.白花蛇舌草 B.鱼腥草 C.淡竹叶 D.山慈菇 E.蒲公英 7.下列何药为治疗寒滞肝脉诸痛证之要药? A.吴茱萸 B.肉桂 C.附子 D.干姜 E.小茴香 8.下列除哪项外,均具有利咽功效? A.诃子 B.牛蒡子 C.桔梗 D.山豆根 E.鱼腥草 9.下列哪项药物的用量是不正确的? A.甘遂入丸散,-1g B.巴豆入丸散,- C.生石膏入汤剂,15-60g D.龙骨入汤剂,15-30g E.关木通入汤剂,3-15g 10.入汤剂宜包煎的药物是: A.白及 B.三七 C.茜草 D.蒲黄 E.仙鹤草 (二)、B型题(由一组备选答案与2个问题组形成的题干。每一问题选择一个与其关系密切的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选用一次,也可选用两次,或一次也不选用。请将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共10小题,10分,每小题1分。) A.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B.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C.清热解毒,燥湿 D.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E.清热解毒,息风定惊 1.蚤休功能:

中药学必考重点药物和鉴别用药

中药学必考重点药物和 鉴别用药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大黄:苦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应用:①。积滞便秘:有较强泻下作用,能涤荡肠胃,推陈致新,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苦寒沉降,善能泄热,实热便秘尤为适宜②.血热吐衄,目赤咽肿:本品苦降,又具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临床单用大黄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疗效。还可治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③热毒疮疡,烧烫伤:内服能清热解毒,并借其泻下通便作用使热毒下泄。治热毒痈肿疔疮,肠痈腹痛。外用能泻火解毒,凉血消肿,治热毒痈肿疔疖,治口疮糜烂、烧烫伤。④.瘀血诸证:较好的活血逐瘀痛经作用,既可下瘀血,又清瘀热,治疗淤血证的常用药物。治妇女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者,治妇女淤血经闭,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⑤.湿热痢疾、黄疸、淋证:泻下通便,导湿热外出之功,可用治湿热蕴结之证。治肠道湿热积滞的痢疾,治湿热黄疸,治湿热淋证。大黄可“破痰实”,同脏腑,降湿浊,用于老痰壅塞,大便秘结者。 丹参:苦微寒。心心包肝经。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应用:①.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瘀滞腹痛:活血祛瘀,性微寒而缓,能去瘀生新而不伤正,善调经水,为妇科调经常用药。临床常用于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及产后瘀滞腹痛。性偏寒凉,对血热瘀滞之证尤为相宜,可治寒凝血滞者②.血瘀心痛,脘腹疼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风湿痹症:通行血脉,祛瘀止痛,广泛应用于各种淤血病症。治血脉瘀阻之胸痹心痛,脘腹疼痛,治症瘕积聚,跌打损伤,肢体瘀血作痛,风湿痹症③.疮痈肿毒:既能凉血活血又能清热消痈可用于热毒瘀阻

(完整版)如何学好中药学

如何学好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功效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中药为数众多,内容复杂,涉及面广。自学往往不容易抓住重点,普遍反映是:药味众多,容易混淆,不易记住。本文就怎样学习《中药学》谈几点学习方法: 一、抓住重点,掌握功效 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药物的功效、应用是本学科的重点,掌握功效又是学好中药学的关键。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药物治疗作用的概括,是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掌握功效不是简单地背诵功效术语。功效与药性主治证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时一方面要运用性味归经等药性理论分析功效,理解其含义,同时要以功效联系主治证,使功效落到实处。以黄连泻火功效为例,它的泻火功效与苦寒性味密切相关,苦泄降,寒清热,能清泄火邪,由于它归心经、胃经、肝经故以清心火、胃火,肝火见长,适用于心火亢盛的热病神昏,心烦失眠,口舌生疮,胃火所致的脘痞呕吐及肝火目赤等。这样以泻火功效为中心将性味,归经和主治证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对黄连泻火功效的理解,又突出了重点。切不可孤立地死记硬背一些性味、归经和主治证。 掌握功效还须理解其所具功效含义,例如肉桂有引火归原之功效,引火归原即温肾阳使虚火下归于肾,治命门火衰虚阳浮越之证。其次要明确功效范围,如泻火与泻肝火,前者包括泻各脏腑之火,含义广,后者是泻火功效的一个方面,含义狭。 学习到后期可将前后章节相关的功效进行联系比较,可加深功效概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如行气与补气,化湿与利湿,祛风与息风等等。以行气与补气治脾胃病为例,行气药大多辛温,能通畅气机。脾胃气滞证为适宜;补气药大多甘温,善补脾胃之气;脾胃气虚者为宜。此外,亦可将相对的功效进行比较。如升阳与潜阳,泻火与补火,宣肺与敛肺等等。 二、把握共性,注重特性 中药学是按药物的功用分类的,同一章节的药物既具有共同的功效主治范围,又分别具有各自的特点。学习时只要掌握本章节总的功能、主治则本章节所含药物的主要功效主治证就把握住了,然后再分别记忆每味药各自所具有的其他方面的作用。这样既容易记忆,又不易混淆。 对性味归经、用量用法、配伍等内容也同样要区别对待。如理气药大多辛温芳香,这是普遍性,而苦楝子却苦寒,属特殊性要特别注意。再如矿物药由于质地重,一般可用30克左右,而朱砂虽是矿物药,但是毒只可用0.3—1.5克。槟榔的一般用量在5—10克左右,但治绦虫病需用量60—90克,量小难以取效,再以用法为例,大多数药物可以入煎剂,但逐水药甘遂有效成份不溶于水,驱虫药雷丸受热后有效成份破坏,均不宜入汤剂。至于配伍,教材中为了使读者了解一解配伍方法,在每一适应证下列举了一些有关方剂作为参考。学习时可予一般了解,对一些常用的、特殊的配伍方法重点熟悉其意义。如桂枝配白芍,附子配干姜,黄连配肉桂等。但不要把过多精力放在方剂的组成和运用上,因为这不是本课程重点,应与方剂学有所区别。 总之,学习时应区别内容是属于普遍性还是特殊性的,而予以分别对待。对普遍性的内容可予总的掌握,对特殊的内容则须重点记忆。因此,既不要毫无区别地逐条硬记,也不要把特殊内容作一般普遍性对特轻易滑过。而特别要注意掌握其特殊性。 三、归纳分析、明辨异同 中药为数众多,而一味药常有数种功效,内容复杂,容易混淆。其实药物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学习时可以将有可比性的药物进行归纳分析,比较其异同点。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学中药的性能、功效及适应证等内容。 将功效相近的药物进行对比,比较其异同点,如麻黄与桂枝,石膏与知母,半夏与南星等。通过分析对比加深印象,便于理解掌握。将主治证相近的药物进行比较,有利于全面理解功效,指导临床正确用药。如黄连、干姜、党参均能治泄泻,但其功效有异,主治有别。同样的如均治咳喘的麻黄、黄芩、北沙参、五味子;均治呕吐的生姜、半夏、竹茹、藿香等。同一药物因品种不同,炮制不同及药用部位不同其性味功效主治也有差别,通过比较可加以区别,避免混淆,如川贝母与浙贝母,生地与熟地,生大黄与制大黄,附子与乌头等。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应用以上学习方法,可以综观教材全貌,从纵横两方面掌握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所学中药学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提纲挈领,执简驭繁地学好中药学。

完整中药学总结及要药

总论 1.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2.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取,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3.中药学的发展: 1.《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初步奠定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载药730种, 3.《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性本草,载药844种,最早使用图文对照方法 4.《证类本草》---载药1558种,宋代,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学术、实用、文献价值。 5.《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 大成的本草著作 6.《炮炙论》---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专著 7.《本草图经》---所附900多幅药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 刻本草图谱 8.《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4.道地药材:是指出产在某地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5.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1.全草类--花前期或刚开花时 2.叶类—花蕾将开或正在盛开时 3.花类—花正开放时 4.果实和种子类—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 1 5.根和根茎类—深秋时节 6.树皮和根皮类—清明至夏至间 6.炮制: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7.炮制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4.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炙蜜炙——滋补强壮的作用。 醋炙——引药入肝,止痛,减毒。 酒炙——升提、通经活血。 盐炙——引药入肾,补肾作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Z2020年第一次作业

您本学期选择了“中药学Z” 说明:本次作业的知识点为:1-7,总分为44分,您的得分为44分您本学期选择了“中药学Z”说明:本次作业的知识点为:1-7,总分为44分,您的得分为44分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 酒炙当归的目的是 [1分] A.增强活血功效 B.增强补肾功效 C.增强疏肝功效 D.增强止咳功效 E.增强止呕功效 2. 陈皮的道地产区是 [1分] A.广西 B.河南 C.云南 D.广东 E.四川 3.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是 [1分] A.《开宝本草》 B.《神农本草经》 C.《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D.《新修本草》 E.《本草纲目》

4. 《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数量为 [1分] A.365 B.180 C.730 D.844 E.1892 5. 治疗湿热内蕴病证的药物,具有的性味是 [1分] A.甘寒 B.咸寒 C.辛寒 D.苦寒 E.酸寒 6. 具有敛肺止咳功效的药味是 [1分] A.咸 B.苦 C.甘 D.酸 E.辛 7. 为增强香附的疏肝解郁功效,宜用 [1分] A.酒炙 B.姜炙

C.盐炙 D.醋炙 E.蜜炙 8. 淡味药的作用是 [1分] A.补益 B.燥湿 C.利水渗湿 D.泻下通便 E.发散解表 9. 与瓜蒌相反的药物是 [1分] A.藜芦 B.川乌 C.甘草 D.海藻 E.细辛 10. 入汤剂,需要后下的药物是 [1分] A.枳实 B.灶心土 C.川乌 D.薄荷 E.西洋参

11. 黄连的道地产区是 [1分] A.湖北 B.四川 C.广东 D.河南 E.浙江 12. 三七和茯苓的道地产区是 [1分] A.四川 B.山西 C.云南 D.吉林 E.浙江 13. 入汤剂,宜先煎的药物是 [1分] A.青蒿 B.钩藤 C.大黄 D.龙骨 E.薄荷 14. 明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1分] A.《本草经集注》 B.《神农本草经》

中药学重点药

中药学 第一章.解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紫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和胃,解鱼蟹毒。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荆芥:解表散风,透疹,消疮。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解痉。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第二章.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泻,收湿敛疮。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栀子:泻火除烦,清利湿热,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夏枯草: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 龙胆:清热燥湿,清肝泻火。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穿心莲: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贯众:清热解毒,止血,杀虫。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野菊花:清热解毒,泻火平肝。 大血藤: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

中药学-七版教材

《中药学》教材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ba6434422.html,/default.aspx 简介: 本站的《中药学》教材全文内容取材于网上流行的《中药学》七版教材文本格式,经过本站整理并仔细校对而成,纠正了其中许多错误。本站为每味中药配以图片,包括源态(源植物、源动物、源矿物等)、药材、饮片,以方便学习者更加方便快捷地学习《中药学》。 本站的《中药学》教材仅收取《中药学》七版教材中所有474种中药,不包括总论,因此,章节从第八章解表药开始,并配以各种索引方式,如按章节索引、按出处索引等,可以给学习者以不同的角度,以使学习者对《中药学》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 第一节现代中药事业发展的历程 一、五十年代初期的分散经营(1949~1954) 1949年到1954年,中药主要是私人经营,据商业部门1954年统计,全国私营中药商有10.4万余户,为西药商6600万户的15倍多,中药从业人员有27万多人,私营业起主要作用。 1954年毛泽东主席对中医工作明确指出“中药应当很好的保护与发展,我国的中药有几千年的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遗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那是我们的罪过。所以,对各省主产药材应加以调查保护。鼓励生产,便利运输,改进推销。对中药研究光做化学分析是不够的,应进而做药理实验和临床实验,特别上对中药的配合作用更应注意”。毛泽东这一重要指示,对中药事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由于中药涉及多部门,为了便于协调进行工作,分工负责,由中央卫生部、商业部、农业部、林业部、中国科学院、全国合作总社等单位组成了中药管理委员会。由卫生部负主要责任,统一管理中药的生产和研究工作。 二、中药农工商一体、产供销结合的体制形成与发展(1955~1985) 1955年3月1日,商业部成立了中国药材公司。中国土产公

中药学要药及配伍总结

中药学要药及配伍总结 1)要药¨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麻黄¨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之要药:柴胡¨升阳举陷的要药:升麻¨治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石膏、知母¨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夏枯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生地黄¨治疗一切痈肿疔疮阳证之要药:金银花¨治湿热火郁、湿热泻痢呕吐之要药:黄连¨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龙胆草¨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大青叶¨治肺痈之要药:鱼腥草¨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山豆根¨治疗痈肿疔毒之要药:蚤休¨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治疗肠痈之要药:红藤、败酱草¨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便秘)之要药:大黄¨治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芒硝¨治疗寒积便秘之要药:巴豆¨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威灵仙¨久风顽痹、筋脉拘急及吐泻转筋之要药:木瓜¨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徐长卿¨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桑寄生¨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五加皮¨芳化湿浊的要药:藿香¨治湿阻中焦之要药:苍术¨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厚朴¨湿热淋证之要药:瞿麦¨诸淋涩痛之要药:海金沙¨治疗膏淋之要药:萆解¨治砂淋、石淋之要药:金钱草¨治湿热黄疸之要药:茵陈¨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附子¨温中散寒之要药:干姜¨治下元虚冷、虚阳上

浮诸证之要药:肉桂¨中寒肝逆或肝寒气滞诸痛之要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治¨胃寒呕逆之要药:丁香¨药:吴茱萸. 痰的要药:橘皮¨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痞之要药:枳实¨行气调中止痛之要药:木香¨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要药:香附¨治胸痹之要药:薤白¨止呃之要药:柿蒂¨治油腻肉积之要药:山楂¨消食运脾之要药:鸡内金¨治小儿疳积之要药:使君子¨治血热妄行之要药:大蓟¨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地榆¨安胎之要药:苎麻根¨收敛止血之要药:白芨¨温经止血之要药:炮姜¨血瘀诸痛之要药:五灵脂¨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郁金¨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虎杖¨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益母草¨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为妇科之要药:丹参¨活血调经,祛风止痛,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川芎¨散瘀止痛,接骨疗伤,为伤科接骨续筋之要药:自然铜¨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为外伤科之要药:乳香¨治湿痰寒痰之要药:半夏¨治肺胃气逆之要药:旋复花¨治痰热及胸痹之要药:瓜蒌¨治新久咳嗽之要药:百部¨治疗咳喘之要药:杏仁¨治疗“皮里膜外之痰”之要药:白芥子¨治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安、惊悸失眠之要药:朱砂¨治肝阳上亢及目疾之要药:石决明¨治肝阳、肝风及肝火所致病证之要药:羚羊角¨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之要药:钩藤¨治肝阳眩晕之要药:天麻¨开窍醒神回苏之要药:麝香、冰片¨大补元气救脱之要药:人参¨肺虚咳嗽、肾虚作喘之要药:蛤蚧¨温补肾阳,补督脉、益精血之要药:鹿茸¨治肾虚腰膝酸痛或筋骨无力之要药:杜

《中药学》重点分类

第1章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掌握:麻黄、桂枝、紫苏(附:紫苏梗)、防风、荆芥、羌活、白芷 熟悉:香薷、细辛、苍耳子(附:苍耳草)、生姜(附:生姜皮、生姜汁)藁本、辛夷 2.发散风热药 掌握: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附:葛花)、柴胡; 熟悉:升麻、蝉蜕、蔓荆子 了解:淡豆豉 第2章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 熟悉:天花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 2.清热燥湿药 掌握:黄芩、黄连、黄柏 熟悉:龙胆草、苦参 了解:白鲜皮 3.清热解毒药 掌握:金银花(附:忍冬藤)、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 熟悉:大青叶、青黛、贯众、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山豆根(附:北豆根)、穿心莲、土茯苓 了解:蚤休、紫花地丁、败酱草(附:墓头回)、红藤、秦皮 4.清热凉血药 掌握: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 熟悉:紫草、水牛角(附:水牛角浓缩粉) 5.清虚热药 掌握:青蒿、地骨皮 了解:银柴胡、胡黄连 第3章泻下药 1.攻下药 掌握:大黄、芒硝 了解:番泻叶、芦荟 2.润下药

了解:火麻仁、郁李仁 3.峻下逐水药 了解:甘遂、巴豆、牵牛子、京大戟(附:红芽大戟) 第4章祛风湿药 掌握:独活、木瓜、马钱子、秦艽、防己、桑寄生、蕲蛇熟悉:川乌(附:草乌)、威灵仙、五加皮 了解:络石藤、豨莶草、雷公藤、狗脊 第5章化湿药 掌握:藿香、苍术、厚朴(附:厚朴花) 熟悉:砂仁(附:砂仁壳)、白豆蔻(附:豆蔻壳) 了解:佩兰 第6章利水渗湿药 1.利水消肿药 掌握:茯苓(附:茯苓皮、茯神)、泽泻、薏苡仁 熟悉:猪苓 了解:香加皮 2.利尿通淋药 掌握:车前子(附:车前草) 熟悉:木通(附:关木通、川木通)、滑石 了解:萆解、海金沙(附:海金沙藤)、瞿麦、地肤子3.利湿退黄药 掌握:茵陈、虎杖、金钱草

中药学的学习方法

中药学的学习方法 清代本草学家汪昂曾风趣地告诉读者:“最能使人如寐如睡者,莫过于读本草。”在《中药学》的教学中,反映员为强烈的是“中药难记”。这是因为中药为数众多,每一味药物自成一体,性能功效互异,配伍应用变化难测。就是性能功用相似的同一类药物,其主治范围,作用强度,用量用法,毒性和禁忌,往往也各有其个性特征。除了中药自身的学科知识外,中药学还要涉及中医药基础、诊断学,甚至初学者尚未学习的方剂学和临床各科的一些内容。因此,中药学的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很容易混淆,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记忆,十分困难。但是,中药学也并非杂乱无章、其中存在很多规律性的东西和趣味性,只要学习方法正确,并为之付出艰苦的劳动,这些团难是可以克服的,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圆满地完成中药学的学习任务。 下面提出几点学习中药学的方法,以供参考: 一、学习小药学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因为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中药学的理论相知识,与中医理论紧密联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中医理论有寒、热、虚、实等辩证纲领,中药学才有四气、补泻等相应的药性理论。中医学有脏腑经络学说,中药学才有与这一特殊疾病定位方法相适应的归经内容。中医学有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生理和病理体系,中药学则归纳出药物作用的升降浮沉趋向。名目繁多的中药功效,也是完全与中医理论的病因、病机对应的。后者的病因有风、寒、暑、湿、燥、火、痰饮、瘀血、食积、虫积,病机有阴阳失调、气血失常、风气内动等,前者遂以祛风、散寒、解暑、除湿、润燥、泻火、化痰、活血、消食、杀虫、滋阴、助阳、养血、益气、行气等一一呼应。 根据现行的中医、中药各专业教学计划,在学习中药学之前,已经完成了中医基础理论或中医诊断学的系统学习。应当把这些课程中掌握的有关中医理论,融会贯通于中药学的学习之

中药学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中药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在现行教学计划中,《中药学》课程的设置,是作为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课。对于中医学各专业来说,《中药学》是学习方剂学及临床各科的桥梁;对于《中药学》各专业来说,中药的理论和功用,又是该专业课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因此,《中药学》课程,在中医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中药学》药物多,性能功效各不相同,或同中有异,内容抽象复杂,既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又涉及临床病症,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注意学习方法,往往容易张冠李戴,混淆颠倒。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把全部中药掌握记牢,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每当上到《中药学》时,同学们反映最强烈的是,“中药难记”,“容易混淆。”如何学好《中药学》呢?下面浅谈几点体会,供同学们参考。 一、结合中医理论学习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中药学》理论同中医的理论是统一的。例如,中医的病因中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中药相应有祛风、散寒、解暑、祛湿、润燥、泻火药的功效。八纲辨证中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八大证型,中药相应有解表、温里、清热、散寒、补虚、泻实、滋阴、壮阳等功效;中医有气病、血病、痰病等,中药也有理气或补气、活血或补血、化痰等功效……。所以,学好中医理论,才能理解和记忆每一味中药的功效和应用。例如,黄芪能补气升阳,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之证,按中医理论就可以推断出中气虚会有食少便溏、气短乏力及脱肛、子宫下垂等一系列症状。此外,黄芪“有汗能止”,“无汗能发”的功效,按中医理论就可以理解“有汗能止”的汗是卫气虚的表虚自汗,用黄芪能益卫而固表止汗;“无汗能发”的无汗是气虚的表虚挟有表邪,因而发汗不出,用黄芪能补气,则表邪随汗而解。这样去理解和记忆黄芪的功效和应用就容易了。可见,用中医理论来指导学习《中药学》,是学好《中药学》的一个先决条件。 二、学好总论和每章药物的概说部分 有些同学对《中药学》总论和每章药物的概说部分不够重视,认为它仅仅是泛泛而谈,作一般性介绍而已,在后面的主要内容中还会讲到的。因此认为,学不学,记不记无所谓。其实这种看法和认识是不正确的。《中药学》总论是对《中药学》这门学科的一个最扼要的概述,即介绍《中药学》的发展源流,同时也阐述《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如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还阐述中药应用的一般原则。学好总

中药学笔记整理之完整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 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 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 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 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 白芷--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 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 苍耳--散寒通窍除湿止痛有小毒 辛夷--散寒通窍风寒头痛鼻塞 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肺胃心经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蔓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风湿痹痛肢拘急 牛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辛苦寒能升浮沉降兼可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喑哑咽痛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之寒热往来配黄芩半表半里之热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丹毒痄腮温毒发斑 豆鼓--解表除烦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孕妇禁用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配淡豆鼓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 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 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 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上炎之口糜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

2018级南中医中药学专业《中药学》B卷

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综合考试笔试卷 2018级中药学专业专升本《中药学》课程B卷 单项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入表格中) 1、下列药物中,入汤剂需先煎的药物是 A.薄荷、桑叶 B.蒲黄、青黛 C.阿胶、蜂蜜 D.磁石、牡蛎 E.大黄、芒硝 2、下列药物中,何药善治疗厥阴头痛 A.白芷 B.藁本 C.细辛 D.吴茱萸 E.葛根 3、下列为鼻渊头痛要药的是 A.柴胡 B.辛夷 C.生姜 D.升麻 E.紫苏 4、醋炙香附的目的是 A.增强疗效 B.减低毒性 C.改变药性 D.便于服用 E.有利贮藏 5、下列既可用治疗咽喉肿痛,又能用于痰盛咳喘的药物是 A.山豆根 B.射干 C.马勃 D.薄荷 E.蝉蜕 6、下列既能补血又能止血的药物是 A.鸡血藤 B.当归 C.阿胶 D.五灵脂 E.何首乌 7、下列入汤剂宜包煎的药物是 A.红花 B.月季花 C.马钱子 D.五灵脂 E.骨碎补 8、治疗外感风寒,内兼脾胃气滞者,常选用的药物是 A.紫苏 B.防风 C.麻黄 D.藿香 E.细辛 9、下列哪项为青蒿具有的功效 A.清热凉血,利尿通淋 B.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C.清透虚热,消除疳热 D.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E.清透虚热,清热燥湿 10、下列药物中,可用于治疗寒凝血滞诸痛证的药物是 A.紫苏 B.防风 C.桂枝 D.白芷 E.细辛 11、下列除哪项外,均不是甘味药的作用 A.能和能缓 B.能燥能泄 C.能下能软 D.能收能涩 E.能行能散 12、下列哪项为大血藤具有的功效 A.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B.清热解毒,消痈排脓 C.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D.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E.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13、下列药物中,既可祛风湿,又能消骨鲠的药物是 A.防己 B.蚕沙 C.威灵仙 D.桑寄生 E.秦艽 14、下列药物中,既能疏散风热,又能熄风止痉的药物是 A.薄荷 B.蝉蜕 C.桑叶 D.菊花 E.牛蒡子 15、下列既能清热凉血,又能泻火解毒的药物是 A.生地 B.玄参 C.丹皮 D.紫草 E.赤芍 1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白芷具有的功效 A.宣通鼻窍 B.消肿排脓 C.祛风止痛 D.透疹止痒 E.燥湿止带 17、下列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功效的药物是 A.夏枯草 B.决明子 C.蔓荆子 D.石膏 E.柴胡 18、下列能利水湿,分清浊而止泻,尤宜于小便不利之水泻的药物是 A.滑石 B.木通 C.荠菜 D.金钱草 E.车前子

中医院校“十二五”教材《中药学》重点

一:中药总述 清热药: 含义:凡以清热里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热症得药物,称为清热药 功效:实热证-—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气血两清 虚热证-—养阴清热 适应证:温热病高热烦渴,脏腑实热证,湿热黄疸/泻痢,温毒发斑,疮痈肿毒等里热证 注意点:①该类药物药性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②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者慎用 ③清热药禁用于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 分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 化湿药: 含义: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得药物,称为化湿药 功效:醒脾化湿,燥湿健脾解暑 适应证: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所致得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 口干多涎、舌苔白腻等证 注意点:药物气味芳香,多含挥发油,一般以作为散剂服用疗效较好,如后下 多属辛温燥之品,易于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及气虚者慎用 利水渗湿药: 含义: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水湿内停病证得药物 功效: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作用 适应证:主要用于水湿内停所致得各种病证,如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淋证、黄疸、湿疮、带下、湿温等 注意点:易耗伤津液,对阴亏津少、肾虚遗精遗尿者,宜慎用或忌用 有些药物有较强得通利作用,孕妇应慎用 分类: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与利湿退黄药

理气药: 含义:凡以梳理气机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气机不畅之气滞、气逆证得药物,称为理气药,又称行气药、其中行气力强者,又称为破气药 功效:梳理气机,理气健脾,疏肝解郁,理气宽胸,行气止痛,破气散结,降逆止呕 适应证:气逆证 气滞证—脾胃气滞、肝气郁滞与肺气壅滞 注意点:本类药物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阴不足者慎用 止血药: 含义: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各种出血病证得药物,称止血药 功效:凉血止血,温经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 适应证:咳血,吐血,便血,尿血及外伤出血等体内外各种出血证 分类:凉血止血药,温经止血药,化瘀止血药,收敛止血药 注意点:1。注意用药配伍 2、止血不流瘀 活血化瘀药: 含义: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瘀血证得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也称活血祛瘀药,简称活血药或化瘀药。其中活血化瘀作用强者,又称破血药或逐瘀药 功效:通过活血化瘀作用从而达到止痛,调经,疗伤,消癥,通痹,消痈,祛瘀生新等功效 适应证:适用于一切瘀血阻滞之证 分类: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破血消癥药 注意点:1.活血化瘀药行散走窜,易耗血动血,应注意防其破泄太过,做到化瘀而不伤正 2.不宜用于妇女月经过多以及其她出血证而无瘀血现象者,对于妇女尤当慎用或忌用化痰止咳平喘药: 含义: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痰证得药物,称为化痰药;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咳嗽气喘得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__中药学Z作业从1到7全部_不用积分

《中药学Z》第1次作业 1. 应有熟地黄时,防其滋腻碍胃,常配下列哪味药物:[1分]C A.泽泻 B.山楂 C.砂仁 D.山药 E.黄连 2. 既清热解毒,又升阳举陷的药物是:[1分]B A.根 B.升麻 C.柴胡 D.牛蒡子 E.菊花 3. 既能清热利尿、清胃止呕,又能清肺排脓的药物是:[1分]E A.竹茹 B.马齿苋 C.蒲公英 D.白茅根 E.芦根 4. 宋代的本草代表著作是:[1分]D A.《新修本草》 B.《本草纲目》 C.《本草经集注》 D.《证类本草》 E.《本草备要》 5. 下列哪项不是厚朴的功效?[1分]B A.行气 B.活血 C.燥湿 D.消积 E.平喘 6. 下列哪味药在煎煮时须后下: [1分]A A.钩藤 B.柴胡 C.板蓝根 D.银柴胡 E.金银花 7. 功能清热解毒,善治乳痈的要药是:[1分]B A.金银花

8. 既能祛风湿,又能退虚热、清湿热的药物是:[1分]D A.木瓜 B.防己 C.威灵仙 D.艽 E.白薇 9. 功善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的药物是:[1分]C A.生地 B.玄参 C.紫草 D.牡丹皮 E.赤芍 10. 下列哪项不是五味子的功效: [1分]C A.敛肺滋肾 B.宁心安神 C.收敛止血 D.涩肠止泻 E.涩精止遗 11. 下列何药为治疗梅毒的要药?[1分]A A.土茯苓 B.马齿苋 C.半边莲 D.白头翁 E.白敛 12. 某孕妇外感风寒,兼胸闷气滞,首选:[1分]D A.麻黄 B.桂枝 C.防风 D.紫 E.白芷 13. 素有“呕家圣药”之称的药物是:[1分]D A.香薷 B.紫 C.防风 D.生 E.辛夷 14. 下列药物哪项一般不用煨法:[1分]D

中药学题库及答案

中药学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C ) 答案:C A.《海药本草》 B.《新修本草》 C.《神农本草经》 D.《五十二病方》 E.《本草经集注》 2.世界最早的药典专著是(D ) 答案:D A.《本草纲目》 B.《证类本草》 C.《海药本草》 D.《新修本草》 E.《本草经集注》 3.“方药兼收”起自下列哪种书籍() 答案:B A.《本经》 B.《证类本草》 C.《本草纲目》 D.《本草经集注》 E.《本草纲目拾遗》 5.最早增列“诸病通用药”书籍的是() 答案:D A.《海药本草》 B.《证类本草》 C.《本草纲目》 D.《本草经集注》

7.属于云南道地药材的是() 答案:B A.阿胶 B.三七 C.附子 D.人参 E.当归 8.可以随时采收的药材是() 答案:A A.矿物药 B.动物药 C.根类植物药 D.叶类植物药 E.树皮类植物药 9.以下哪项是炮制“炙”的辅料() 答案:C A.土 B.米 C.蜜 D.蛤粉 E.滑石粉 10.以下哪项是炮制“炒”的辅料() 答案:B A.酒 B.土 C.醋 D.姜汁 E.盐水

11.淡味药的功效是() 答案:D A.发散 B.行气 C.活血 D.利水 E.泻下 12.具有“补虚”功效的药味是() 答案:B A.苦 B.甘 C.咸 D.酸 E.辛 13.具有“发散、行气、行血”功效的药味是() 答案:E A.苦 B.甘 C.咸 D.酸 E.辛 14.酸、涩之味药的功效是() 答案:D A.利水渗湿 B.清热解毒 C.软坚散结 D.收敛固涩 E.缓急止痛 15.具有“燥湿”功效的药味是() 答案:A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 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 第一章绪论 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 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 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 教材特点: 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 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 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 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 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 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 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 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00元。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 二、中医学的概念 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 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②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学习中医学各门学科的基础。 2、几点说明: ①发源于中国的古代,历史悠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如它的医学术语、生命力、丰富的经验、丰富的医学文献、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等。更新性不快。 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医学就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③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④在当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正在世界上产生日益扩大的影响。 三、中医学发展概况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1、商周时期:萌芽时期 《周礼?天官》医学分科的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2、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 ①《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②《难经》 四大经典之一,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 3、两汉时期:中医学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①《伤寒杂病论》 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后世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的纲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中医营养学的贡献。 ②《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简称《本草经》、《本经》。 作者:不详 意义: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药性理论;收载药物365种。 4、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不断发展与完善 ①《脉经》 西晋?王叔和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被译成多种文字,先后流传到欧洲许多国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②《诸病源候论》 隋?巢元方等编著,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③《新修本草》 唐?李勣、苏敬主持编撰,是我国第一部政府颁发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中药学笔记整理之药物区别

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 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荆芥 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薄荷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牛蒡子 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蝉蜕 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升麻 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葛根 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牛蒡子、升麻、紫草 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白芷 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细辛 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桑叶、菊花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桑叶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菊花、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秦皮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决明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车前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石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珍珠母 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专清虚热的药物是银柴胡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知母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牡丹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青蒿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地骨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胡黄连 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秦艽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鳖甲 5.下乳——关木通、穿山甲 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关木通 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穿山甲 6.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