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五种类型讲解

乘法分配律五种类型讲解
乘法分配律五种类型讲解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乘法分配律特别要注意“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中的分别两个字。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a+b)×c =a×c+b×c (a一b)×c =a×c一b×c

(40+8)×25

=40x25+8x25

=1000+200

=1200

125×(8+80)=125x8+125x80 =1000+10000 =11000

36×(100+50)=100x36+50x36 =3600+1800

=5400

24×(2+10)

=24x2+24x10

=48+240

=288

86×(1000-2)=86x1000- 86x2

15×(40-8)

=40x15-8x15

(60+25)×4 (36+20)×5 (25+20) ×4

(100+2) ×47

2×(11+9)

(25+7) ×4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a×c+b×c = (a+b)

最新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1 教案内容: 一、课题:《乘法分配律》 二、主要讲解的内容: 课本第26页例7及相关练习题 三、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尝试计算,初步认识和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2、通过观察交流、举例验证,概括规律,并能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借助乘法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借助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内涵。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脑,网络,耳机等 学生准备:数学书、笔、练习本、笔记本 五、教学环节 1、反馈家庭作业(表扬做的优秀的学生,鼓励并引导完成不太好的学生积极完成作业) 2、复习导入

算一算,比一比 (10+5)×5=(8+2)×7= 10×5+5×5=8×7+2×7= 课前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复习任务,请同桌交流计算的结果和发现。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3、新授 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①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 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促成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生成,为探索运算定律准备了资源。】②汇报交流,明确算法学生先自己做上传自己想法,连麦让个别学生说明。 谁愿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给大家,并说明解决问题的步骤。 方法一:先算每个小组人数,再算总人数。 (4+2)×25 =6×25 =150( )

方法二: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再算总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计算结果都是150人。 ③观察对比,概括规律 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4+2)×25=4×25+2×25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吗?学生发语音 左边是4加2的和与25相乘,右边是4和2分别与25相乘,然后再相加。左右两边结果相等。 教师适时用箭头表示出来。 请你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写在练习本上。 拍照展示 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结果相等。 ④你能结合乘法的意义理解这个规律吗? 如:(4+2)×25=4×25+2×25 左边表示6个25,右边表示4个25加2个25,也是6个25,所以两者结果相等。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老师这一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比起乘法交换率和乘法结合率男掌握的多。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陆老师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陆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星期五听了徐卫国老师的一堂《乘法分配律》,有如下感想: 注重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模拟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徐卫国老师在《乘法分配律》一课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工厂要为8个工人买工作服,商店里有3件衣服和2条裤子可以选,你会怎么选?买衣服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种事情,学生对此非常熟悉。并且徐老师非常巧妙的设计了3件衣服和2条裤子,蕴含了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但并不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问题开放性强,“你会怎么选?”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 维空间。体现了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性。 探究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参与学习活动,从而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科学性质与规律。因此有效地探究就显得极为重要。如何体现探究的有效性我觉得:一是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二是教师要给学生正确、及时的引导。在本课的教学中,徐老师始终处在一个组织引导者的位置,用尽量少的话引导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探究性活动,用一组模仿,用仿写类似式子把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分解为先仿写式子再类化模型(符号化)最后二次符号化(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形式)三个阶段,真正把舞台让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端倪,寻找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发现的新规律、新知识。 三、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 模仿学习,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容易遗忘,而且不能灵活应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能是一句空话。于是,在这节课上,徐老师从生活入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了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所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学到了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需要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汲取他人的智慧,并转化为自身生命成长的资源和力量。 徐老师的课堂民主开放,看似零散实则严密,在谈话式的教学氛围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他在课堂上的话不多,语言简洁明了,但是学生反而都能听得明白。就如朱乐平老师所

乘法分配律讲解练习

“乘法分配律”讲解练习 ax( b +c) =ax b+a Xc.......... 正着用,过程取名“展开” 将括号外边的数a,分别与括号里边的两个数b和c都相乘,再相加。先算乘法(能凑整)再算加法。 aX b+a X c = a X( b +c ) ... 倒着用,过程取名“提取” 将两个乘法算式中相同的因数a提取,再将剩下的两个数 b和c相加。先算小括号里的(能凑整)再算乘法。 乘法分配律的重要特征是:计算时是两级运算,乘法和加 (减)法同时存在。如果是连乘,只能用交换、结合律。 类型一:常规算法“展开”(注意:一定要用括号外的数分 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或相减)如: 2.5X( 4+8) =2.5 X 4+2.5 X 8 (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展开” =10+20 =30 练习题: (40+ 8)X2 .5 12. 5X( 0.8+80 ) 2.5 X( 4-0.4 ) 2. 4X( 0.2 + 0.5 ) 8. 6X( 1000 — 2) 1. 5X( 40- 8)

类型二:1、常规算法“提取” (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 次)如: 4.5X 68+4.5 X 32 =4.5 X( 68+32)……(4.5只写一次)“提取” =4.5 X 100 =450 (注意,看准哪个数是每个乘法算式里都有的,就把这个数提 取) 36 X3.4 + 36X6.6 75X 2.3 + 25X 2.3 63X4.3 + 5. 7X 63 9.3 X 0.6 + 9.3 X 0.4 3.25 X 11.3 - 3.25 X1.3 2.8 X1 .8 - 0. 8X 2.8 (扩展成3个乘法算式,同样的方法提取相同的因数,剩下 的数相加减) 3.25 X 11 +3.25 X 84+3.25 X 5 2.8 X 5.8 - 0. 8X 2.8+2.8 X 5

乘法分配律专项分类练习题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乘法分配律特别要注意“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中的分别两个字。 类型一:分配律 (a+b)×c = a×c+b×c (注意:“c要乘两次!”) (40+8)×25 125×(8+80) - 36×(100+50) 24×(2+10) 86×(1000-2) 15×(40-8) 类型二:逆运算 a×c+b×c = (a+b)×c (注意:“圈、写、算”) ;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 类型三:拆加分配 (提示:把靠近整百、整十的数 拆成整百、整十加几,再用乘法分配律)78×102 201×69 51×105 102×52 > 125×81 25×41 类型四:拆减分配 (提示:把靠近整百、整十的数 拆成整百、整十减几,再用乘法分配律)31×99 98×42 > 23×199 11×297 79×125 25×39 类型五:添上“×1”再分配 (提示:把单个数添上“×1”, 再用乘法分配律) ¥

83+83×99 34×199+34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102×99 27×16+73×16 @ 382×101-382 62×(100+l) 35×8+35×6-4×35 125×99+125 102×99 382×101-382 (8+4)×36 5×(36+24) ? (85+20) ×5 45×26+45×14 53×19+27×19 89×9+89 103×12 20×55 24×205

六年级分数乘法分配律练习题和详细讲解答案

分数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712- 1 5 )×60 ( 1 6 + 8 9 )×18 ( 5 6 - 5 9 )× 18 5 ( 1 10 + 1 5 )×5 ( 8 9 + 4 27 )×27 90×( 2 18 + 7 30 ) ( 3 5 + 2 25 )×25 1 6 ×(12+23 ) ( 15 24 - 3 8 )× 6 15 24×( 7 24 + 5 6 + 3 4 )

(48+ 8 3 )× 1 24 ( 7 20 - 1 5 )×20 ( 5 6 - 5 9 )×18 ( 1 5 + 3 7 )×35 4 17 ×( 3 4 + 17 2 ) 48×( 11 24 + 1 6 + 5 12 ) 22 27 × 3 4 + 5 27 × 3 4 6 13 × 7 5 - 6 13 × 2 5 7 12 ×6 + 5 12 ×6 3 3 8 × 7 11 + 4 11 ×3 3 8

4 7 × 6 13 + 3 7 × 6 13 16 5 × 7 13 - 3 5 × 7 13 2 3 ×7+ 2 3 ×5 21× 3 7 + 4 7 ×21 63 100 ×101 6 77 ×78 5 27 ×28 37× 3 35 34× 34 35 6 13 ×12 4 4 5 ×10 25 3 8 ×8

3 4 5 ×25 ( 1 5 + 3 7 )×7×5 ( 7 12 - 1 5 )×5×12 ( 5 6 - 5 9 )×6×18 7 10 ×101- 7 10 12× 6 13 + 6 13 9 5 ×19+ 9 5 23× 3 4 + 3 4

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资料讲解

乘法分配律、简便计 算

个性化一对一教学辅导教案 学科:数学学生姓名年级四任课老师授课时间 一、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简便方法的灵活选择 三、教学过程: 乘法分配律特别要注意“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中的分别两个字。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40+8)×25 125×(8+80) 36×(100+50) 24×(2+10) 86×(1000-2) 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 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简便计算——加减乘除综合简便计算 除了乘法分配律经常单独使用外,大多数的简便计算都同时包括了加减法、乘除法的运算定律 率,看下面例题: 例7.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1)88×(12+15)(2)46×(35+56) 例8.简便计算:(1)97×15 (2)102×99 (3)35×8+35×6-4×35

乘法分配律的几种类型

乘法分配律的几种类型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把括号外面的乘数分别与括号里面的两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或相减。 例题:(40+8)×25 25×(40—8) =40×25+8×25 =25×40—25×8 =1000+200 =1000—200 =1200 =800 练习题36×(100+50)125×(80—8) 类型二、注意:相同的两个乘数,只写一次。 例题:36×34+36×66 28×18—8×28 =(34+66)×36 =(18—8)×28 =100×36 =10×28 =3600 =280 练习题325×113—325×13 75×23+25×23 93×36+4×93 78×18—8×78

类型三、注意:把大于100或者几十的数,看作100或几十加几。例题:78×102 58×41 =78×(100+2)=58×(40+1) =78×100+78×2 =58×40+58×1 =7800+156 =2320+58 =7956 =2378 练习题69×102 56×201 55×43 25×44 类型四、注意:把九十几或者几十几看作(一百或者几十)减几,再用分配律计算。 例题31×99 125×78 =31×(100—1)=125×(80—2) =31 ×100—31×1 =125×80—125×2 =3100—31 =10000—250 =3069 =9750

练习题42×98 29×99 85×98 25×39 类型五、注意:把算式里相同的两个乘数看作这个数乘1,再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例题:83+83×29 75×101—75 =83×1+83×29 =75×101—75×1 =(1+29)×83 =75×(101—1) =30×83 =75×100 =2490 =7500 练习题65+99×65 99×99+99 125×81—125 91×31—91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篇一学情分析: 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有一些潜移默化的理解,在实际计算中也有应用,如: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卫星运行时间》乘数是两位的乘法中,“114×21=”不论是第一种“114×20=2280,114×1=114, 2280+114=2394 ”还是第四种用竖式计算,其实质都是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这一理论依据,即将21个114,分成20个114和1个114的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罢了。因此,基于这些基础,我教学时特别注重与旧知的联系和在意义上的沟通。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中训练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4.感受“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增强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提出猜想 1.情景 暑假中,我们谕小娃娃表演的《阳光羌娃》在比赛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他们马上还要到香港参加演出。(出示照片)出示资料:他们每天都在辛苦地训练着,有时会练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昨天晚上,王老师就给参加训练的18个男生和23个女生每人准备了一份8元的快餐,你知道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学校中的大事作为问题背景,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也利于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①整理条件、问题 从这段资料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王老师遇到了哪些问题? ②学生列式,抽生回答: (18+23)×8, 18×8+23×8 ③交流算式的意义 第一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个算式呢? ④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⑤观察、分析算式特点 咦,我发现这两个算式非常有意思。你看看,这是两个不同的算式,很多地方都不相同,仔细看看,又有相同的地方,对吧! 现在,就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练习试题(全)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减)(40+8)×25 125×(8+80)36×(100+50) 24×(2+10)86×(1000-2)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35×8+35×6- 4×35 43×18+18×6+18 59×28+28×42-28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简便运算 类型一:(连加运算,把相加得整十、整百的数用小括号括起来先求和)827+15+85 119+81+259 368+29+32 355+260+140+245 135+39+65+11 126+54+74+46 类型二:(连减运算,把后两个减数相加得整十、整百的数用小括号括起来先求和,最后求差) 645--245 702-54-46 600-137-63 472-163-37 654-199-111 890-132-268 类型三:(连乘运算,把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用小括号括起来先求积)25×14×4 125×19×8 250×13×4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练习题47874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是四年级数学学习内容中的一个难点,把分配律和结合律的难点罗列出来,以便家长在家中指导。分配律的模型:(a+b)×c=a×c+b×c 一、分配律的典型题例 ①由(a±b)×c推出a×c±b×c的典型题例有三种:●(125+40)×8 因为题中125×8和40×8在计算时都非常简便,用口算的方式即可得出结果,因此这道题在计算时可直接套用公式进行计算。 即(125+40)×8 =125×8+40×8 =1000+320 =1320 ●103×12 此题中有一个接近整百的数(这种类型的题目还有接近整十或整千的),可以把103拆分成整百数加一个较小数,即:100+3,则题目变成:(100+3)×12,可套用公式变成: 103×12 =(100+3)×12 =100×12+3×12

=1200+36 =1236 98×47,可以把98拆成整百数减一个较小的数。即:100-2,则题目变成:99×(100-2),可以套用公式变成: 99×47 =99×(100-2) =99×100-99×2 =9900-198 =9702 ●(18+4)×25 这道题虽然已经是分配律(a+b)×c的形式,但是实际计算过程中18×25并不简单,因此不能直接拆分成18×25+4×25的样子,而是先把18+4算出来等于22,然后对22进行重组,拆分成上题的整十数加较小数的样子:20+2,因此题目的解法是: (18+4)×25 =22×25 =(20+2)×25 =20×25+2×25 =500+50 =550 ②由a×c+b×c推出(a+b)×c的典型题例有两种:●24×31+76×31

小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练习题35420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班别:姓名:学号: 乘法分配律特别要注意“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中的分别两个字。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40+8)×25 125×(8+80) 36×(100+50) 24×(2+10)86×(1000-2) 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25×4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 31×99 42×98 29×99 85×98125×79 25×3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56+56×9999×99+99

75×101-75125×81-125 91×31-91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测试题 姓名考号分数 一、判断题。(10分) 1、27+33+67=27+100() 2、125×16=125×8×2() 3、134-75+25=134-(75+25)() 4、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是乘法结合律。() 5、1250÷(25×5)=1250÷25×5 () 6、102×98=(100+2)×98这里运用了乘法的分配律。……()? 7、 36×25=(9×4)×25=9×(4×25)……………………………() 8、125×17×8=125×8×17这里只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9、179+204=179+200+4…………………………………………()10、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是乘法结合律。()二、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8分) 1、56+72+28=56+(72+28)运用了()

乘法分配律

单元分析 单元内容: 第一段:乘法分配律 第二段: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三段:练习五 四年级(上册)教材里教学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本单元教学乘法分配律。先教学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再教学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单元结束时安排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我们去春游》。编写的一道思考题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如果分别观察等式左边的变化和右边的变化,可以发现变化是有规律的;如果研究同一个等式从左边到右边的变化,可以用乘法分配律作出解释。还编写了一篇“你知道吗”,介绍十三世纪欧洲人运用的“双倍法”,并让学生试着用乘法分配律解释“双倍法”的算理。 1 教学乘法分配律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从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多少钱的两种解法建立一个等式,既从现实情境引出数学现象,又利用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在首次感知乘法分配律时体验它的合理性。 第二步通过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这一步是教学难点,首先要紧密联系实际问题,通过具体的数量关系来体会:等号两边都是解决同一个问题,求得的都是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需要的钱。左边算式是1套衣服的钱乘5,右边算式是5件夹克衫的钱加5条裤子的钱。然后要适度抽象等式的本质特点,在运算的层面上解释等号两边的联系:左边先算65加45的和,再把和乘5;右边先算65乘5与45乘5,再把两个积相加。所谓“适度”就是抽象时不要离开65、45、5这些数,所谓“抽象”是排除买衣服的具体数量关系,只从运算的角度看这个现象。 第三步验证这种联系具有普遍性,安排的学习活动有写算式、算结果、比得数和交流发现。写出的每组算式都应该是两个,其中一个算式是两个数相加的和乘一个数,另

乘法分配律例题讲解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字母表示:(a+b)×c=a×c+b×c 变式: (a-b)c=ac-bc 乘法分配律:简便运算中运用灵活、广泛。 如:25×(40+8) =25×40+25×8 =1000+200 =1200 做题 1. 125×(8+80) 2.(300+6)×12 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 如:25×37+25×3

=25×(37+3) =25×40 =1000 做题 3. 35×37+65×37 4. 58×55-58×35 你会做吗? 33 ×13 +33× 79 +33×8 12 ×44 -12× 36 -12×7 试题变例: 第一组:例题 55×99+55 =55×99+55×1 =55×(99+1) =55×100 =5500 5. 99×13+13 6. 25×199+25 7. 178×101-178

8.17×23-23×7 第二组 例题25×404 =25×(400+4) =25×400+25×4 =10000+100 =10100 9. 25×401 例题64×99 =64×(100-1)=64×100-64×1 =6400-64 =6336 10. 99×999 11. 99×16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字母表示:(a×b)×c=a×(b×c)[1] 作用: 改变乘法运算当中的运算顺 序 . 举例: 69×125×8 =69×(125×8) =69×1000 =69000 12. 25×32×8 13. 88×125 14. 72×125 除法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连除等于除以积。) 用字母表示就是a÷b÷c=a÷(bxc)

乘法分配律的常见五种类型1

乘法分配律的常见五种类型 注:乘法分配律必须是两级运算,即有加法(或减法)和乘法一、用括号里的数分别乘括号外的数。练习:(125-4)×8 例:(20+2)×55 (25-4)×4 =20×55+2×55 =25×4+4×4 =1100+110 =100+16 =1210 =116 二、提取一级运算(+、—号)左右两边的相同的数,写在括号外面(只写一遍),剩余两个数写在括号里面。练习:37×124+37×76 例:137×36+64×137 237×127-127×137 =137×(36+64)=127×(237-137) =137×100 =127×100 =13700 =12700 三、拆数法:把101写成100+1;102写成100+2;401写成400+1等等(几百 零几的写成几百加几),然后再用第一种类型(用括号里的数分别乘括号外的数)进行去括号计算。 例:101×289 302×22 102×124 练习:201×325 =(100+1)×289 =(300+2)×22 =(100-2)×124 =100×289+1×289 =300×22+2×22 =100×124-2×124 =28900+289 =6600+66 =12400-248 =29189 =6666 =12152 四、凑整法:把99写成100-1;98写成100-2;199写成200-1等等,然后 再用第一种类型(用括号里的数分别乘括号外的数)进行去括号计算。 例:99×123 47×198 练习:①399×25 ②55×199 =(100-1)×123 =47×(200-2) =100×123-1×123 =47×200-47×2 =12300-123 =9400-94 =12177 =9306 五、把一级运算(“+或-”号)左右两边的单独的一个数写成“这个数×1”,再用第二种类型(提取一级运算(+、—号)左右两边的相同的数,写在括

六年级分数乘法分配律练习题和详细讲解答案

.... 分数乘法分配律练习题7118 ( 12- 5) ×60(6+9) ×18 551811 ( 6-9) ×5(10 + 5) ×5 8427 ( 9+27 )×2790×( 18+30 ) 3212 ( 5+25 )×256×(12 +3 ) 1536753 ( 24-8)×1524×(24+6+4)

.... 8171 (48+3)×24(20-5) ×20 5513 ( 6-9) ×18(5+7) ×35 43171115 17 ×( 4+2)48×( 24+6+12 ) 223536762 27× 4+ 27 × 413 × 5 - 13 × 5 753743 12×6 +12×638× 11 + 11 ×3 8

. . . . 4 6 3 6 16 7 3 7 7 ×13 +7 × 13 5 ×13 -5 × 13 2 2 3 4 3 ×7+ 3 ×5 21 × 7 + 7 ×21 63 6 100 ×101 77 ×78 5 3 27 ×28 37 × 35 34 6 34× 35 13 ×12

. . . . 4 3 4 5 ×10 25 8 ×8 4 1 3 3 5 ×25 ( 5 + 7 ) ×7×5 7 1 5 5 ( 12- 5 ) ×5×12 ( 6 - 9 ) × 6×18 7 7 6 6 10 ×101- 10 12 × 13 + 13 9 9 3 3 5 ×19+ 5 23 × 4 + 4

. . . . 详解答案 7 1 1 8 ( 12- 5 ) ×60 ( 6 + 9 )×18 7 1 1 8 =12×60- 5 ×60 =6 ×18+9 ×18 =35-12 =3+16 =23 =19 5 5 18 1 1 (6-9)×5 ( 10 +5 ) ×5 5 18 5 18 1 1 = 6 × 5 - 9 × 5 =10 ×5+5 ×5 1 =3-2 =2 +1 1 =1 =1 2 8 4 2 7 ( 9 +27 )×27 90 ×( 18 +30 ) 8 4 2 7 = 9 ×27+ 27 ×27 =90× 18 +90× 30 =24+4=10+21

巧用乘法分配律的几种类型

巧用乘法分配律的几种类型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与计算机能,使学生计算能力向“简、准、捷”发展、有效地实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在计算教学中,引导学生灵活地应用运算定律,解决一些四则计算中的速算问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训练学生巧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一些类型。 一、顺展型 乘法分配律即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 积相加,用字母表示的形式是(a+b)×c=a×c+b×c,这是乘法分配律最基本的类型,其思维方向是从先求和再求积转变为分别求积再求和,形式改变但结果不变。这个规律常常应用于几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的简便运算中。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顺向扩展,掌握一些不同的形式:(a-b)×c=a×c-b×c;(a+b-d)×c =a×c+b×c-d×c。在学生掌握上面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较复杂的计算训练,例如:计算(2/11+9/22-7/44)×22,由于没有明确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有的学生采取先通分后加减最后相乘的顺序计算,计算过程既麻烦,计算结果也不够准确。但也有的学生能联想到上面的公式用简便方法马上计算出来,待学生做完题目后我进行小结引导,使学生明确计算时一定要先观察题目中数字的特点,题目中的每个分母都与整数22成倍数关系,相乘时分母可以与整数约分,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计算过程是原式=2/11×22+9/22×22-7/44×22=4+9-3.5=9.5。通过训练,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容易地掌握这种速算方法。 二、逆拼型 所谓逆拼,即逆回拼合,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从一道式子中两个或三个积之和的形式拼合成两个或三个数之和与一个数的积的形式,这是逆向思维的一种类型。例如:76×35+76×65=(35+65)×76=100×76=7600。当学生训练完上面例子,接着让学生计算另一算式:24×12-24×2,使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对于减法同样适应,这些方法学生容易掌握。但是到了六年级,一些较难找出公因数,在拼合成和(或差)与积的形式时很容易出现差错。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掌握其规律。例如:3/5×13/17+0.6×4/17。这个算式如果按先求积再求和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就比较麻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从各个数字的特征中找出其联系,使学生发现式子里两个积的因数中,都有一个等值的因数:3/5=0.6可作为公因数提取出来,变成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的形式,而两个不同的因数是同分母分数,又具有可以凑整,计算起来十分简便。通过一定的训练后,再让学生总结记住这种类型的特点:几个积的和(或差),逆拼后必是几个数的和(或差)与公因数的积。 三、转化型 根据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我们可以把除以一个数(零除外)转化为乘这个数的倒数,使原来没有明显数字特征的式子,转化成明显数字特征的式子,进而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例如在六年级第一学期的有关教学中,在学生做完“8/13÷7+1/7×6/13”这一计算后,我继续出示另一式子让学生计算“5/9×5/8+3/8÷1 4/5”。由于有刚才题目做铺垫,我在巡视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去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这样学生不但提高了运算能力,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添项型 在较复杂的计算中,有的学生一碰到变式性较大的算式就束手无策,例如:用简便方法计算53×18+18×46+18这一算式,有的学生计算出99与18的积再加上18。灵活一点这样计算:原式=(53+46)×18+18=99×18+18=100×18-18+18=1800,这些计算方法都不是最简便。通过复习“一个数与1相乘仍得原数”使学生明确最后一项可以看作18乘1,原来式子可以看作三个积的和,其中每个积都有相同的因数18,把相同的因数18提取,不同的因数53、46、1相加刚好是100,这样18乘100马上能够口算出来。 五、分步型 有些简算并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分为两个层次的简算,如计算7×73+9×73+27×16这个式子,这类算式一开始学生以为不能全部简算,因第一、二个积有相同的因数73,而第三个积没有相同的因数,但随着第一步的计算,学生马上又发现接下来的两个积有相同的因数16来,这样两个不同的因数73与27的和乘16得1600,这类型的简算学生只要留意也能掌握的。 六、拆解型 所谓拆解,就是当相乘的两个数有一个接近整十或整百数时,我们可以根据题目中数字的特点,把接近整十或整百的数分解为整十或整百的数加上(或减去)一个数,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例如:10234=(1002)34=340068=3468;9834=(1002)34=340068=3332。但有些题目除了这样拆解之外,还可以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例如:“125*48”,计算时可以把48分解为8乘6,然后再进行计算。 总之,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设计习题,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计算技巧与计算能力。

乘法分配律讲解练习

“乘法分配律”讲解练习 a×(b +c)=a×b+a×c ……正着用,过程取名“展开” 将括号外边的数a,分别与括号里边的两个数b和c都相乘,再相加。先算乘法(能凑整)再算加法。 a×b+a×c = a×(b +c)……倒着用,过程取名“提取” 将两个乘法算式中相同的因数a提取,再将剩下的两个数b和c相加。先算小括号里的(能凑整)再算乘法。 乘法分配律的重要特征是:计算时是两级运算,乘法和加(减)法同时存在。如果是连乘,只能用交换、结合律。类型一:常规算法“展开”(注意:一定要用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或相减)如: 2.5×(4+8) = 2.5×4+2.5×8(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展开” = 10+20 = 30 练习题: (40+8)×2.5 12.5×(0.8+80) 2.5×(4-0.4)2.4×(0.2+0.5) 8.6×(1000-2) 1.5×(40-8)

类型二:1、常规算法“提取”(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如: 4.5×68+4.5×32 = 4.5×(68+32)……(4.5只写一次)“提取” = 4.5×100 = 450 (注意,看准哪个数是每个乘法算式里都有的,就把这个数提取)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9.3×0.6+9.3×0.4 3.25×11.3-3.25×1.3 2.8×1.8-0.8×2.8 (扩展成3个乘法算式,同样的方法提取相同的因数,剩下的数相加减) 3.25×11+3.25×84+3.25×5 2.8×5.8-0.8×2.8+2.8×5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练习题(全)知识讲解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练 习题(全)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减) (100+50) (8+80) 36× (40+8)×25 125× (40-8) 24×(2+10) 86× (1000-2) 15×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43+57×63 23+25×23 63× 36×34+36×66 75× 18-8×28 113-325×13 28× 93×6+93×4 325× 35×8+35×6- 4×35 43×18+18×6+18 59×28+28×42-28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 69× 101 102 56× 41 81 25× 52×102 125×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 99 31×99 42× 98 29× 79 25× 39 85×98 125×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99+99 83+83×99 56+56×99 99×

75×101-75 125× 31-91 81-125 91× 简便运算 类型一:(连加运算,把相加得整十、整百的数用小括号括起来先求和) 827+15+85 119+81+259 368+29+32 355+260+140+245 135+39+65+11 126+54+74+46 类型二:(连减运算,把后两个减数相加得整十、整百的数用小括号括起来先求和,最后求差) 645-180-245 702-54-46 600-137-63 472-163-37 654-199-111 890-132-268

如何教乘法分配律才更有效率1

《乘法分配律》的有效教学策略 记得我在上四年级的《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的时候,心里在想:“这课的内容很简单,学生会在我的点拨和指导下,很快就掌握它的意义以及会运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可是,实际上通过第一次练习后,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不会简算;于是我针对问题又讲解一遍后,又再进行第二次练习。结果检查下来,还是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懂。这样的结果使我感到了问题并不简单,心里很困惑。为什么《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学生那么难以掌握呢?到底学生在学习时遇到了哪些困难?我从学生的反馈中分析得出,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不会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二是《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混淆;三是不会拆分一个数来进行简便计算。那么《乘法分配律》,如何教学才是有效呢?下面是我的一点教学心得,供大家参考。 一、通过复习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在学《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我们都知道,简便运算目的就是想办法怎么算出又快又对的答案。而运用定律计算,一般情况下计算结果是整十、整百、整千等等。教学“运算定律”这一章节,老师需要先熟悉教材的用意,要把握好教材,为学生能简便计算打好基础。例:25×4=100、25×8=200、125×8=1000、35×2=70、25×2=50、50×2=100等等,以上这些算式在《乘法结合律》已经运用了,在《乘法分配律》同样可以运用。但在这里,我们教师首先要设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算式意义。如:25×2表示2个25相加,25×2+25要求学生理解有几个25,学生很快看出有3个25,根据乘法意义25×3即25×(2+1),两个算式可以写成25×(2+1)=25×2+25,让学生观察把第一个算式改写成第二个算式,有什么规律?老师要求学生首先个人思考,其次小组讨论,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交流、归纳,得出: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可以用这个数分别和这两个加数相乘,再相加。此时老师揭示,这就是我们所学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二、用不同的情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1、借助课文例题情景图理解意义。

乘法分配律(课堂实录)

《乘法分配律》(四年级) 执教:贲友林 课前: 师:和我一起上数学课这是第几次? 生:第二次。 师:第二次,上半年上过一次,今天是第二次。如果你对这个会场还感到好奇的话,那你现在继续看这个会场;如果你觉得我太熟悉这个地方,不需要再看,那你静下来休息,我先和老师们作个交流,可以吗? 交流: 各位老师,非常欢迎大家来到《现代与经典》,昨天下午,我收到张齐华发给我的一个短信,说:“贲友林啊,你同构款啊?”为什么说这句话呢?因为前几天我刚和他同构了一节课,今天又和刘松一起来上一节相同课题的课。我不知道他是表扬我还是批评我,所以我晚上就打了一个电话给他,我说:“齐华,我明天的课题改了,是《24时记时法》。”今天一个老师告诉我,齐华真的相信了。因为他知道我的课题可能会发生变化,有句广告语说:“一切兼有可能。”我想说的是:今天这课题变不了,因为今天我将和我自己的班一起上一节随进度的课,或者说是把随堂课搬到了东南这儿。这个内容是在前面这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排节目的时候最后确定今天就上这节课。我想同课异构我们表达的是不同老师在课堂上表达不同的想法,我们不是求同,而是求异,我们在求异的过程中打开你的思维,其实这节课可以这样上,还可以不这样上。今年上半年,我已经和我们四(6)班的同学,当是还是三(6)班,一起在这儿上了一节课,不知道在场的有没有老师当时听过那节课?如果你听过的话,那你把曾经听过的那节课和今天的这节课作个比较,看看课堂发生什么变化;如果没有听过那节课,那把今天的课堂和你预想中的课堂你作一个比较,你看看会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想跟大家说的是:四年前,我们在闫校长的带领下,展开对学教方式改变的一个实验。四年来,我们一直在课堂上探索,我们把我们的想法用我们的课堂实践来表达出来,当然,探索就意味着多种可能。我不知道今天的课会是什么样,因为这是一节没有试教的公开课,我无法试教,对他们来说,学习今天这个内容就这么一次。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实验还仅仅是开始,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不管你信还是不信,他们就是这样在学习;不管你说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依然在探索。探索的过程中需要你鼓掌的声音,需要你质疑的声音,需要你批判的声音,更需要你建设的声音。 那在这节课之前呢,我们学生已经做了一个研究,请注意看屏幕。(实物投影)我们学生在课前做了这个研究,有这么几个内容:写一道能口算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算题,并且算出来,写出计算过程;写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算题,用竖式计算,并且写出它的计算过程;尝试用简便方法计算32×102。那么观察口算、笔算以及简算的计算过程,他们会有很多发现,他们会发现什么?我不知道,课堂上它会带给我们,当然还有一个就是我的疑问。也就是说我们学生完成这样一个材料之后,今天来到了这儿,今天这节课就围绕这份材料展开。好,让我们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