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气体的交换练习题及答案

体内气体的交换练习题及答案

体内气体的交换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物质是(),体内气体的交换习题精选。

A、水

B、氢气

C、二氧化碳

D、氧气

2、肺通气是通过下列哪一项原理来实现的()。

A、气体扩散

B、呼吸运动

C、膈肌收缩

D、肺的扩张

3、煤气中毒其原因是()。

A、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紧密,使组织缺氧

B、身体各部分组织缺空气

C、血红蛋白被破坏

D、一氧化碳进入细胞

4、人在呼吸时,呼出的气体成分是()。

A、不含氧气

B、全部是二氧化碳

C、氧气多于二氧化碳

D、二氧化碳多于氧气

5、呼吸通常是指()。

A、通过鼻腔吸入氧气的过程

B、用口或鼻腔呼出CO2的过程

C、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D、人体细胞内氧化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

6、氧从肺泡进入血液后,在循环系统中运输的形式是()。

A、溶于血浆

B、游离态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答: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

工程热力学第四版课后思考题答案解析

1.闭口系与外界无物质交换,系统内质量保持恒定,那么系统内质量保持恒定的热力系一定是闭口系统吗? 不一定,稳定流动系统内质量也保持恒定。 2.有人认为开口系统内系统与外界有物质交换,而物质又与能量不可分割,所以开口系统不可能是绝热系。对不对,为什么?不对,绝热系的绝热是指热能单独通过系统边界进行传递(传热量),随物质进出的热能(准确地说是热力学能)不在其中。 3.平衡状态与稳定状态有何区别和联系?平衡状态一定是稳定状态,稳定状态则不一定是平衡状态。 4.倘使容器中气体的压力没有改变,试问安装在该容器上的压力表的读数会改变吗?绝对压力计算公式 p =p b +p g (p > p b ), p = p b -p v (p < p b ) 中,当地大气压是否必定是环境大气 压? 当地大气压p b 改变,压力表读数 就会改变。当地大气压 p b 不一定是环境大气压。 5.温度计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6.经验温标的缺点是什么?为什么? 不同测温物质的测温结果有较大的误差,因为测温结果依赖于测温物质的性质。 7.促使系统状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 有势差(温度差、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等等)存在。 8.分别以图1-20所示的参加公路自行车赛的运动员、运动手枪中的压缩空气、杯子里的热水和正在运行的电视机为研究对象,说明这些是什么系统。 参加公路自行车赛的运动员是开口系统、运动手枪中的压缩空气是闭口绝热系统、杯子里的热水是开口系统(闭口系统——忽略蒸发时)、正在运行的电视机是闭口系统。 4题图

9.家用电热水器是利用电加热水的家用设备,通常其表面散热可忽略。取正在使用的家用电热水器为控制 体(但不包括电加热器),这是什么系统?把电加热器包括在研究对象内,这是什么系统?什么情况下能构成孤立系统? 不包括电加热器为开口(不绝热)系统(a 图)。包括电加热器则为开口绝热系统(b 图)。 将能量传递和质量传递(冷水源、热水汇、热源、电源等)全部包括在内,构成孤立系统。或者说,孤立系统把所有发生相互作用的部分均包括在内。 10.分析汽车动力系统(图1-21)与外界的质能交换情况。吸入空气,排出烟气,输出动力(机械能)以克服阻力,发动机水箱还要大量散热。不考虑燃烧时,燃料燃烧是热源,燃气工质吸热;系统包括燃烧时,油料发生减少。 11.经历一个不可逆过程后,系统能否恢复原来状态?包括系统和外界的整个系统能否恢复原来状态? 经历一个不可逆过程后,系统可以恢复原来状态,它将导致外界发生变化。包括系统和外界的整个大系统不能恢复原来 状态。 12.图1-22中容器为刚性绝热容器,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装气体,一部分 抽成真空,中间是隔板, (1)突然抽去隔板,气体(系统)是否作功? p 1 9题图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圣才出品】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本章概要】 本章梳理了人类传播的过程及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 本章的重点包括:“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见表4-1)★★

表4-1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考点二: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1.“5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 它是传播学史上第一个传播过程模式,由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拉斯韦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5W模式”见表4-2。 表4-2 “5W模式”

图4-1 “5W 模式” 2.香农—韦弗模式 该模式由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香农和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1949)一文中提出。香农—韦弗模式见表4-3。 表4-3 香农—韦弗模式 图4-2 香农—韦弗模式

考点三: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1.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 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C. E. 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为“循环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见表4-4。 表4-4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图4-3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2.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见表4-5) 表4-5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体内的气体交换

第十章第二节 体内的气体交换 七年级(2)班彭孝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到呼吸作用是所有细胞都必须进行的重要生命过程。人体通过呼吸作用氧化分解食物,释放能量,同时产生二氧化碳。为此,人体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氧气,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随时排出体外,换言之,人体必须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这个过程需要呼吸系统各个器官的配合才能完成。 而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肺的通气,了解了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我们的呼吸作用完成的,那么当我们的气体到肺泡以后,是怎么样与我们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呢?血液在运输氧气的过程中,又是怎么样与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交换的,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需要了解的内容。 二.教学流程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标题:肺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式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说到气体扩散,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气体扩散? 1、气体扩散的原理:气体扩散是指,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 直到平衡为止。例如:在书房能嗅到厨房内的炒菜香味。像这样,气体可以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运动,就是气体扩散。 2、请学生观察肺泡的图片资料。 提问:肺泡的结构有哪些特点? 答:数量多;总面积大;壁极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肺泡外有弹性纤维;肺泡外有毛细血管网。这样的功能与结构相适应。 那么根据气体扩散的原理,我们的肺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如何实现的呢?原来,吸入新鲜空气后,肺泡中的氧含量高于血液里的氧含量,氧气便向血液里扩散;血液里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于肺泡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二氧化碳便向肺泡里扩散。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静脉血转变为动脉血。大家看我们书上的图片,是不是如此呢?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板书】气体在血液中运输 那么,我们的氧气从肺泡里扩散到血液中以后,又是怎么达到我们的组织细胞呢?我们的血液是怎么来运输氧气的呢?前面我们讲到第九章的“观察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演示中,我们观察到血块为什么表层呈现鲜红色而内层呈现暗红色呢?这是因为啊,我们血块的表层从大气中获得的氧气多,氧气通过扩散作用进入红细胞,与其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其呈现鲜红色;血块的内层由于氧含量少,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氧分离,使其呈现暗红色。红细胞的这个特性我们再前面讲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的特点是,在氧气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气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所以,我们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以后,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运输;而大部分二氧化碳在血浆中运输。 【板书】血液与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保证细胞进行呼吸作用

通信原理(第六版)课后思考题及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1以无线广播和电视为例,说明图1-1模型中的信息源,受信者及信道包含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在无线电广播中,信息源包括的具体内容为从声音转换而成的原始电信号,收信者中包括的具体内容就是从复原的原始电信号转换乘的声音;在电视系统中,信息源的具体内容为从影像转换而成的电信号。收信者中包括的具体内容就是从复原的原始电信号转换成的影像;二者信道中包括的具体内容分别是载有声音和影像的无线电波 1.2何谓数字信号,何谓模拟信号,两者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数字信号指电信号的参量仅可能取有限个值;模拟信号指电信号的参量可以取连续值。他们的区别在于电信号参量的取值是连续的还是离散可数的 1.3何谓数字通信,数字通信有哪些优缺点 传输数字信号的通信系统统称为数字通信系统;优缺点: 1.抗干扰能力强; 2.传输差错可以控制; 3.便于加密处理,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越来越重要,数字通信的加密处理比模拟通信容易的多,以话音信号为例,经过数字变换后的信号可用简单的数字逻辑运算进行加密,解密处理; 4.便于存储、处理和交换;数字通信的信号形式和计算机所用的信号一致,都是二进制代码,因此便于与计算机联网,也便于用计算机对数字信号进行存储,处理和交换,可使通信网的管理,维护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5.设备便于集成化、微机化。数字通信采用时分多路复用,不需要体积较大的滤波器。设备中大部分电路是数字电路,可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因此体积小,功耗低; 6.便于构成综合数字网和综合业务数字网。采用数字传输方式,可以通过程控数字交换设备进行数字交换,以实现传输和交换的综合。另外,电话业务和各种非话务业务都可以实现数字化,构成综合业务数字网;缺点:占用信道频带较宽。一路模拟电话的频带为4KHZ带宽,一路数字电话约占64KHZ。 1.4数字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中的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数字通行系统的模型见图1-4所示。其中信源编码与译码功能是提高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和进行模数转换;信道编码和译码功能是增强数字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加密与解密的功能是保证传输信息的安全;数字调制和解调功能是把数字基带信号搬移到高频处以便在信道中传输;同步的功能是在首发双方时间上保持一致,保证数字通信系统的有序,准确和可靠的工作。 1-5按调制方式,通信系统分类? 根据传输中的信道是否经过调制,可将通信系统分为基带传输系统和带通传输系统。 1-6 按传输信号的特征,通信系统如何分类? 按信号特征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可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相应的系统分别为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 1-7按传输信号的复用方式,通信系统如何分类? 频分复用,时分复用,码分复用。 1-8单工,半双工及全双工通信方式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解释他们的工作方式并举例说明 他们是按照消息传递的方向与时间关系分类。单工通信是指消息只能单向传输的工作方式,通信双方只有一个进行发送,另一个只能接受,如广播,遥测,无线寻呼等。半双工通信指通信双方都能进行收发信息,但是不能同时进行收发的工作方式,如使用统一载频的普通对讲机。全双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能同时进行收发消息的工作方式,如电话等。 1-9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是什么? 分为并行传输和串行传输。并行传输是将代表信息的数字信号码元以组成的方式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并行信道上同时传输,其优势是传输速度快,无需附加设备就能实现收发双方字符同步,缺点是成本高,常用于短距离传输。串行传输是将代表信息的数字码元以串行方式一个码元接一个码元地在信道上传输,其优点是成本低,缺点是传输速度慢,需要外加措施解决收发双方码组或字符同步,常用于远距离传输。 1-10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是有哪些?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涉及有效性、可靠性、适应性、经济性、标准性、可维护性等。其中有效性和可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大众传播 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的传统。 2.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两者之统一的信息。 3.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过程)时,我们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当我们把传播理解为(行为)时,我们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当我们把传播看作是(系统)时,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 5.从传播所运用的符号看传播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6.从行为主体的角度分,传播可分为(个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7.以传播层次划分,传播可分为(自我传播)、两人传播、小群体传播、公众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8.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传播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狭义的传播学则主要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9.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指的是(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 10.一些学者认为,(施拉姆)“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他应该是传播学的“第五位奠基人”,这主要是指施拉姆在传播学(学科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 11.香农的贡献并不仅仅是为传播学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信息概念)。在1949年发表的《传播的数学理论》中,他与韦弗还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基本模式。 12.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为了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系统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对(系统)进行控制,而实现这种控制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信息反馈)。 13.传播学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学者们的方法论和学术立场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流派,主要的两个流派是(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14.传播学的经验学派指的是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在传播学中,经验学派指的是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 15.美国的经验学派除了在方法论上坚持经验性实证研究之外,还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二是(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16.经验学派认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不是(变革)现在资本主义制度,而是通过(改进传播机制)来实现社会管理。 17.传播学的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它是现代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学派之一,无论在方法论还是学术立场上都与经验学派有着很大的区别。 18.批判学派中的流派主要有(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和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19.批判学派中的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的(G.默多克)和(P.格尔丁)。 20.批判学派中的政治经济学派学者主要从(所有制关系)和(经济结构)上来揭示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在矛盾和制度的非合理性,对于传播内容本身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

教学设计《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气体交换是人体呼吸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学习血液循环时理解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基础,明确静脉血和动脉血的转变原因,并为进一步学习人体的能量供给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说出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验证人体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观察气体扩散作用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 (1)验证人体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 (2)说出肺泡内、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4、教学难点:气体交换过程是抽象的过程,它需要具备一定的物理和化学知识作为理解的基础,还需要思维过程中的推理,联想、分析、判断等的支持。根据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以及缺乏相应的物理、化学知识对气体交换的原理难以理解因此,本课的难点是:气体交换的原理。 突破方法:以探究实验为中心组织教学,运用多种直观手段,联系实际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果。利用有香味的空气清新剂做实验使得教室充满香味,借助多媒体的课件演示气体扩散的现象,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突破重难点。 5、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用具:烧杯、澄清石灰水、橡皮管、玻璃管、空气清新剂 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6、教学方法: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并利用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知识的发生过程入手,教师把凝结在教材中的科学的活动过程充分展开,重视概念的产生和思维获得过程,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在一系列教学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 感受思考,引入新课

思考题答案

13.1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按施工方法的不同有哪些形式 各有何优缺点 答: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按施工方法的不同有如下形式: )现浇框架其做法为每层柱与其上层的梁板同时支模、绑扎钢筋,然后一次浇混凝土,是目前最常用的形式优点:整体性,抗震性好缺点:施工周期长,费料、费力 2)装配式框架其做法为梁、柱、楼板均为预制,通过预埋件焊接形成整体的框架结构优点:工业化,速度化,成本低缺点:整体性,抗震性差 3)装配整体式其做法为梁、柱、板均为预制,在构件吊装就位后,焊接或绑扎节点区钢筋,浇节点区混凝土,从而将梁、柱、楼板连成整体框架。其性能介于现浇和全装配框架之间。 13.2试分析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柱反弯点高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框架柱反弯点高度的影响因素有结构总层数、该层所在位置、梁柱线刚度比、上 下两层梁的线刚度比以及上下层层高的变化 13.3 D值法中D值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答:反弯点位置修正后的侧向刚度值。 15.6为什么砌体的抗压强度远小于单块块体的抗压强度?P321-P322 答:1)块体在砌体中处于压、弯、剪的复杂受力状态,由于块体表面不平整,加上砂浆铺的厚度不匀,密实性也不均匀,致使单个块体在砌体中不是均匀受压,且还无序地受到弯曲和剪切作用,由于块体的抗弯、抗剪强度远低于抗压强度,因而较早地使单个块体出现裂缝,导致块体的抗压能力不能充分发挥,这是块体抗压强度远低于块体抗压强度的主要原因 2)砂浆使得块体在横向受拉,从而降低了块体的抗压强度; 3)竖向灰缝中存在应力集中,因为竖向灰缝不可能饱满,使得块体受力不利。 15.7简述影响砌体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砌体抗压强度计算公式考虑了哪些主要参数?P322 答:凡是影响块体在砌体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各种主要因素,也就是影响砌体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1)块体的种类、强度等级和形状。(砌体的抗压强度主要取决于块体的抗压强度) 2)砂浆性能。砂浆强度等级高,砌体的抗压强度也高;砂浆的变形率小,流动性、保水性好都是对提高砌体的抗压强度有利 3)灰缝厚度(10~12mm) 4)砌筑质量,主要保证灰缝的均匀性、密实性和饱满程度等砌体抗压强度平均值 考虑的是块体的抗压强度平均值,砂浆抗压强度平均值;砌体种类的参数;同时各种情况下的各类砌体,其砌体强度的设计值应该乘以调整系数(复印书上P63) 15.12 为什么要验算墙、柱高厚比?高厚比验算考虑哪些因素?不满足时怎样处理?P355-356 答:)因为砌体结构中的墙、柱是受压构件,除要满足截面承载能力外,还必须保证其稳定性,墙和柱高厚比验算是保证砌体结构在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稳定性和房屋空间刚度的重要措施。(高厚比是指计算高度H0与截面边长h的比值) 2)高厚比验算考虑的因素有如砂浆的强度等级、横墙的间距、砌体的类型及截面的形式、支撑条件和承重情况等。 3)处理方法:1.增大砂浆强度等级;2.增大截面的尺寸;3.减小墙或柱的高度;4.可以在墙体上加设构造柱或壁柱 15.18 什么是砌体局部抗压强度提高系数γ?为什么砌体局部受压时抗压强度有明显提高?复印书P84 答:γ砌体局部抗压强度提高系数:由于局部受压砌体有套箍作用存在,所以砌体抵抗压力的能力有所提高, 在计算砌体局部抗压承载力时,就用局部抗压提高系数γ来修正。砌体局部抗压强度提高系数γ考虑由于“套箍作用”和部分扩散作用所引起的强度提高系数;砌体局部受压时抗压强度的提高一般认为这是由“套箍强化”作用引起的记过,即由于四面未直接承受荷载的砌体,对中间局部荷载下的砌体的横向变形起着箍束作用,使产生三向应力状态,因而大大提高了其抗压强度,除了套箍作用外,还可能部分由扩散作用所引起的强度提高。 15.28 何谓墙梁?简述墙梁的受力特点和破坏形态。P382 答:1)墙梁是由钢筋混凝土托梁和梁上计算高度范围内的砌体墙组成的组合构件。根据墙梁是否承受由屋盖、楼盖传来的荷载,墙梁可分为承重墙梁和非承重墙梁。按支承情况的不同可分为简支墙梁、框支墙梁和连续墙梁。 2)墙梁的受力特点:当托梁及其上部砌体达到一定的强度以后,墙和梁共同工作形成一个梁高较高组合深梁,其上部荷载主要通过墙体的拱作用向两端支座传递,托梁受拉,两者组成一个带拉杆的拱结构。 3)墙梁的破坏形态: 1.弯曲破坏;2剪切破坏:a)斜拉破坏;b)斜压破坏;(这两种破坏属于脆性破坏)c)劈裂破坏;3.局压破坏。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的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和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人能够凭借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和隔阂,使之不断完善。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知识目标 1.说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2.说出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 学会分析实验方案,并能设计对照实验。 情感目标 培养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发扬集体精神。 教学重点 1.说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2.说出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难点 1.说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2.说出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一、导入 人体所需的氧气来自空气。空气中不仅有氧气,还有氮气和二氧化碳等。 出示图表:人体进行呼吸时,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分别有什么变化呢 气体成分吸入气呼出气 氧气21% 二氧化碳% 氮气78% 水蒸气% 提出问题: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有变化吗 二、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探究: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 作出假设:呼出气体比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多。 设计实验:如书P59的图所示。 讨论:这个实验方案不足之处主要是什么 讨论:小组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本小组的探究计划。 实验方案: 1.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两个烧杯,标号1、2。 2.用塑料管向1号烧杯的石灰水里吹气。 3.将塑料管插入2号烧杯的石灰水中,再将洗耳球的吹嘴对准塑料管的管口,然后用手挤压洗耳球,将空气吹入石灰水中。 实验装置示意图

分组实验:各小组按照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操作。 结论:1号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混,2号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说出呼出气体比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多。 气体成分吸入气呼出气 氧气21% % 二氧化碳% 4% 氮气78% 78% 水蒸气% 6% 三、气体交换的原理 提问:这是人体内气体交换的结果,那么体内的气体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 演示:在讲台前喷散有香气的空气清新剂。请闻到香味的同学举手 讲述:这是气体的扩散作用,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气体交换就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进行的。 讲述:这是气体的扩散作用,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气体交换就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进行的。 自学:书P60最后二段。 播放FLASH:肺泡里的气体交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讨论:绘制简图,描述肺泡里的气体交换过程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全班交流: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各小组的简图,进行评价。 播放FLASH:总结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小结:肺泡和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成了含氧丰富的动脉血;血液和组织细胞间发生的气体交换使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三、课堂小结:略

传递课后题答案

第三章 15.用离心泵把20℃的水从贮槽送至水洗塔顶部,槽内水位维持恒定。各部分相对位置如本题附图所示。管路的直径均为?76×2.5mm ,在操作条件下,泵入口处真空表的读数为24.66×103Pa ;水流经吸入管与排出管(不包括喷头)的能量损失可分别为∑h f,1=2v 2,∑h f,2=10v 2计算,由于管径不变,故式中v 为吸入管与排出管的流速(m/s )。排水管与喷头连接处的压力为9.807×104Pa (表压)。试求泵的有效功率。 解:以槽液面为基准面,以槽液面和喷头处截面之间列伯努利方程 221221222f a h p v p v Z H Z g g g g g ρρ+++=+++∑ ① Z 1=0m Z 2=14m v 1《v 2,v 1忽略不计,取为0m/s 。表压p 3=9.807×104Pa a p +p 3=p 2 ② 22,1,22f f f v h h h ξ=++∑∑∑ ③ 经查表,喷头处的ξ=1 以槽液面为基准面,在槽液面和泵入口处截面之间列伯努利方程 22,11321322f a a h p v p p v Z Z g g g g g ρρ-++=+++∑ ④ Z 1=0m Z 3=1.5m v 1《v 2,v 1忽略不计,取为0m/s 。

解①②③④式可得H=29.29m 2v =2m/s 2 2.2710765229.2910009.8200000 Ne QH g kw ρπ-??????? ???=== 16.用压缩空气将密度为1100kg ·m-3的腐蚀性液体自低位槽送至高位槽,两槽的液面维持恒定。管道尺寸均为?60×3.5mm ,其他尺寸见本题附图。各管段的能量损失为,,f AB f CD h h =∑∑2v =, ,f BD h ∑21.18v =。两压差计中的指示液均为水银。试求当R 1=45mm ,h=200mm 时;(1)压缩空气的压力p 1为若干?(2)U 形管压差计读数R 2为多少? 解:(1)以低位槽液面为基准面,在低位槽液面和高位槽液面之间列伯努利方程 1012f h p p Z Z g g g ρρ+=++∑ ① Z 1=0m Z 2=10m p 0=1×105Pa 2,, 2.18f f AB f BD h h h v =+=∑∑∑ 以低位槽液面为基准面,在测试点B 截面和C 截面之间列伯努利方程 22,22f BC B C B C h p v p v Z Z g g g g g ρρ++=+++∑ ② 2,,,0.18f BC f BD f CD h h h v =-=∑∑∑ 01011()B C C B p gh gR p g Z Z gh gR ρρρρρ++=+-++ ③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资料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在线试用20%资料 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 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 目录 隐藏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2.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3.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4.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4.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5.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5.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6.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6.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七章大众传播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详解 7.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7.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8.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8.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9.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9.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10.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10.4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11.1复习笔记

《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

《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括呼吸道和肺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呼吸运动的过程。 难点: 呼吸运动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空气进入人体在人体里按照一定的路线“旅游”并在每一个“景点”发生着不同的变化,空气是按照一定的路线在人体中转一圈,并发生着变化。这节,我们和空气一起到人体中进行探险旅游。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板书) 学生结合课本p23呼吸系统示意图,自学课本p24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为什么说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 为什么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 小组讨论展示: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1、呼吸系统 肺: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1)呼吸道不仅是气体出入肺的通道,而且对吸入的气体有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 (2)肺适合气体交换的特点:A、肺泡数目多。B、外面缠绕着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C、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2、鼻腔能使外界寒冷、干燥的空气变得温暖、湿润、清洁。 拓展练习:

1、婴儿为什么是带着哭声来到世界? 2、北欧的冬天非常寒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二)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板书) 学生体验: 请每位同学把双手放在胸部的两侧,先深深吸气,再深深呼气,仔细体验自己的胸廓的变化。 思考:1、外界气体到底是怎样进入我们的肺内的呢?动力是什么? 2、什么是呼吸运动? 小组讨论展示: 1、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体积增大,外界空气进入肺内;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肺内气体呼出体外。所以说,通过呼吸运动完成了肺通气。 2、胸廓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就是呼吸运动。 拓展练习: 吸气与呼气结束的瞬间,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是什么关系?(相等)。 (三)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板书) 复习提问: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的交换是怎样实现的? 导课:但是在进入肺泡内的气体中,氧是怎样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排出体外的呢?这就涉及体内气体的交换和运输的问题。 看课本P28图3.2—10,学生很容易从图中看出,呼出气体中氧含量,少于吸入气体中的氧含量;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如何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二氧化碳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呢?下面做实验。 学生实验:人体呼吸产生二氧化碳 目的要求: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材料用具:锥形瓶、玻璃管、橡皮管、澄清的石灰水。 方法步骤: 1、向甲、乙两个锥形瓶内注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按课本图装置实验器具。 2、缓慢吸气和呼气。吸气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切勿将石灰水吸入口中!);呼气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 观察甲、乙两锥形瓶内澄清石灰水发生的变化。 甲、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该实验,并讨论分析述问题,统一答案: (1)、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用手捏紧或松开橡皮管?

机械设计第八章-带传动-思考题-答案

《带传动》课堂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普通V带传动中,已知预紧力F0=2500 N,传递圆周力为800 N,若不计带的离心力,则工作时的紧边拉力F1为2900 ,松边拉力F2为2100 。 2、当带有打滑趋势时,带传动的有效拉力达到最大,而带传动的最大有效拉力决定于F0、、 f 三个因素。 3、带传动的设计准则是保证带疲劳强度,并具有一定的寿命。 4、在同样条件下,V带传动产生的摩擦力比平带传动大得多,原因是V带在接触面上所受的正压力大于平带。 5、V带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是疲劳断裂和打滑。 6、皮带传动中,带横截面内的最大拉应力发生在紧边开始绕上小带轮处;皮带传动的打滑总是发生在皮带与小带轮之间。 7、皮带传动中,预紧力F0过小,则带与带轮间的摩擦力减小,皮带传动易出现打滑现象而导致传动失效。 8、在V带传动中,选取小带轮直径D1≥D1lim。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带的弯曲应力过大。 9、在设计V带传动时,V带的型号可根据计算功率Pca 和小带轮转速n1 查选型图确定。 10、带传动中,打滑是指带与带轮之间发生显著的相对滑动,多发生在小带轮上。刚开始打滑时紧边拉力F1与松边拉力F2的关系为F1=F2e f。 11、带传动中的弹性滑动是由松紧边的变形不同产生的,可引起速度损失,传动效率下降、带磨损等后果,可以通过减小松紧边的拉力差即有效拉力来降低。 12、带传动设计中,应使小带轮直径d≥d rnin,这是因为直径越小,带的弯曲应力越大;应使传动比i ≤7,这是因为中心距一定时传动比越大,小带轮的包角越小,将降低带的传

动性能。 13、带传动中,带上受的三种应力是拉应力,弯曲应力和离心应力。最大应力等于1+b1+ c ,它发生在紧边开始绕上小带轮处处,若带的许用应力小于它,将导致带的疲劳失效。 14、皮带传动应设置在机械传动系统的高速级,否则容易产生打滑。 二、选择题 1、带传动正常工作时,紧边拉力F1和松边拉力F2满足关系 B 2、带传动中,选择V带的型号是根据 C 。 A.小带轮直径B.转速 C.计算功率和小带轮转速D.传递功率 3、当要求单根V带所传递的功率不超过该单根V型带允许传递的功率P0,这样带传动不会产生 C 失效。 A.弹性滑动B.打滑C.疲劳断裂 D.打滑和疲劳断裂E.弹性滑动和疲劳断裂 4、带传动主动轮直径D1=180mm,转速n1=940 r/min,从动轮直径D2=710mm,转速n2=233 r/min,则传动的滑动率= D 。 A.1.2%B.1.5%C.1.8%D.2.2% 5、在进行V带传动设计计算时,若v过小,将使所需的有效拉力 B 。 A.过小B.过大C.不变 6、带传动在工作时产生弹性滑动,是由于 C 。

传播与沟通-复习思考题(附答案)

《传播与沟通》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题干答案 编码编码是将思想转化为双方认同的语言的过程。 传者传者是信息来源的制作者,是沟通的起动器,决定沟通的目的。 反馈受者对传者发出讯息的反应称为反馈。 认知结构在大脑神经活动的意识层面,存在着能够决定人们对客观事物反映的结构,这种结构称为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决定人的认知选择性。 受传者受传者指在沟通过程中注意传者所发送的讯息的人。 体态语体态语是以人的动作、姿态、表情来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无声伴随性的非言语符号。 译码译码是将语言还原成为思想内容的过程。 意见领袖人们把社区群体中少数具有影响和改变他人态度的能力的人称作“意见领袖”。 二、单项选择题 题干选项答案传播沟通过程中,符号()含义。 A.不等于 B.等同于 C.相似于 D.附属于 A 传播沟通类型如果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单向传播,另一种为()。A.横向沟通 B.垂直沟通 C.双向沟通 D.水平沟通 C 传播与沟通过程的基本特征是()。 A.含义是表面的 B.含义是隐含的 C.含义是人为的 D.含义是确定的 C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主要差别体现在()。A.反馈的容易程度 B.信息的反应程度 C.内容的复杂程度 D.渠道的通畅程度 A 对方已知的或无足轻重的信息是()。 A.主要信息 B.次要信息 C.必需信息 D.冗余信息 D 沟通关系是指所创造的、所限定的以及最终保持在沟通过程中的传者与受传者间的A.结合力 B.吸引力 A

()。 C.保持力 D.作用力 认知选择性是由()决定的。 A.认知一致性 B.认知结构 C.心理自我 D.生理自我 B 受传者接收信息的行为属于()。 A.强迫行为 B.自愿行为 C.社会行为 D.经济行为 B 下列哪种特征不是人际沟通的主要特征?()。A.沟通双方的双重角色 B.反馈容易而及时 C.传者与受者易于相互理解 D.传者与受者不易于确定 D 信息可以分为多种,与人类沟通行为有密切关系的是()。A.自然信息 B.生物信息 C.社会信息 D.近代信息 C 约哈里之窗的四个区域由开放区、秘密区、盲目区和()组成。A.未知区 B.风险区 C.安全区 D.已知区 A 约哈里之窗说明人与人或人与公众的沟通关系是一个()变化过程。A.静止的 B.动态的 C.互动的 D.连续的 B 填空题 题干答案 5个W模式回答了传播过程的5个主要问题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谁?;说什么?;通过哪种渠道?;对谁?;产生什么效果? 非言语沟通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类型。无声沟通; 无声沟 通 简单分类,农业传播与沟通过程可以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单向;双向 人际沟通工作者可以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类型,后者是应该鼓励和提倡的沟通者。控制型的沟通者; 理解型的沟通者 人与人之间在传播过程中传递的是__________ ,不是__________ 。信息;知识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庆光课后习题答案(全)

传播学教程整理版答案(全)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①这是由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提出的。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无知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可以将信息分成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②社会信息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也是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与其他信息一样具有物质属性。而社会信息及传播又有其他信息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就是它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第一,社会信息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第二,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的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异同点)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也就是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的基本特点有: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它是一个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与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传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具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信息的传播要进过符号的中介,就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①施拉姆认为,传播与社区关系密切,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社区是指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关系是纵向或者横向的。 ③传播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都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上说,人类社会的传播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这五种不同的传播类型实际上也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社会信息系统是社会的一个基本系统,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通过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来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开放性是执行其对内对外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双重偶然性是由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就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