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

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
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

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

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实质上是物质得失电子难易程度的比较。即物质越易夺得电子,则其氧化性越强,越难夺得电子则其氧化性越弱;反之,物质越易失去电子,则其还原性越强,越难失去电子,则其还原性越弱。

一、利用化合价,比较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

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价态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规律是:元素的最高价态只具有氧化性,元素的最低价态只具有还原性,元素的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例1.对铁元素组成的物质而言:

氧化性:Fe<二价铁盐<三价铁盐

还原性:Fe>二价铁盐>三价铁盐

二、利用元素活泼性的不同,比较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1.对金属而言,金属越活泼(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

例2.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而言: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 Cu Hg Ag Pt Au

活泼性(金属性)————→减弱

其单质还原性:K>Ca>Na>Mg>Al>…Hg>Ag>Pt>Au

其离子氧化性:K+<Ca2+<Na+<Mg2+<Al3+<…<Hg2+<Ag+<Pt2+<Au+

例3.对同主族的金属元素,从上到下活泼性依次增强。如对ⅡA族金属元素:

Be Mg Ca Sr Ba

活泼性(金属性)————→增强

其单质还原性:

Be<Mg<Ca<Sr<Ba

其阳离子氧化性:

Be2+>Mg2+>Ca2+>Sr2+>Ba2+

例4.对同周期金属而言,从左到右其金属活泼性(金属性)依次减弱。如对第3周期金属而言:

Na Mg Al

活泼性(金属性)————→减弱

其单质还原性:Na>Mg>Al

其阳离子氧化性:Na+<Mg2+<Al3+

2.对非金属而言,其非金属越活泼(非金属性越强),其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例5.对一般的非金属活动性顺序而言:

F Cl Br I S

活泼性(非金属性)————→减弱

其单质氧化性:F2>Cl2>Br2>I2>S

其阴离子还原性:

F-<Cl-<Br-<I-<S2-

例6.对同主族的非金属而言,从上到下非金属的活泼性依次减弱。如对ⅦA族元素而言有:

F Cl Br I

活泼性(非金属性)————→减弱

其单质氧化性:F2>Cl2>Br2>I2

其阴离子还原性:F-<Cl-<Br-<I-

例7.对同周期的非金属元素而言,其活泼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如对第3周期非金属而言:

Si P S Cl

活泼性(非金属性)————→增强

其单质氧化性:Si<P<S<Cl2

其阴离子还原性:Si4->P3->S2->Cl-

三、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比较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1.对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例8.

FeCl3+Cu——→CuCl2+FeCl2

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氧化性比较:Fe3+>Cu2+

还原性比较:Cu>Fe2+

例9.

FeCl2+Cl2——→FeCl3

还原剂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氧化性比较:Cl2>Fe3+

还原性比较:Fe2+>Cl-

综合例8和例9有:

其氧化性比较:Cl2>Fe3+>Cu2+

其还原性比较:Cu>Fe2+>Cl-

2.对原电池反应而言,均有:

还原性比较:负极材料>正极材料;

氧化性比较:负极失去电子形成的阳离子<正极上得到电子的阳离子(或氧化剂)。

例10.用导线连接的铜锌二极,插入到CuSO4溶液中,可形成原电池。

负极(Zn):Zn——2e=Zn2+(氧化)

正极(Cu):Cu2++2e=Cu(还原)

氧化性比较:Cu2+>Zn2+

还原性比较:Zn>Cu

例11.Fe-C合金在中性溶液中存在时,Fe易发生吸氧腐蚀,本质上属原电池反应。

负极(Fe):Fe-2e=Fe2+(氧化)

正极(C):2H2O+O2+4e=4OH-(还原)

氧化性比较:Fe2+<O2

还原性比较:Fe>C

例12.Fe-Cu合金在酸性较强的介质中铁先被腐蚀,此为析氢腐蚀,本质上也属原电池反应。

负极(Fe):Fe-2e=Fe2+(氧化)

正极(Cu):2H++2e=H2↑(还原)

氧化性比较:H+>Fe2+

还原性比较:Fe>Cu

3.对电解反应而言,同一电解质溶液中,电解时,在阳极越易放电(失电子)的阴离子,其还原性越强;阴极上越易放电(得到电子)的阳离子,其氧化性越强。

如在一般浓度的电解质混合溶液中,在阳极的各离子放电顺序一般有:

S2->I->Br->Cl->OH->F-

则其还原性比较:

S2->I->Br->Cl->OH->F-

在阴极的各离子放电顺序:

Au+>Pt2+>Ag+>Hg2+>Cu2+>H+>…

则其氧化性比较:

Au+>Pt2+>Ag+>Hg2+>Cu2+>H+>…

四、用同一起点反应进行的难易程度来比较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1.与同一还原剂的反应越易进行,其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说明越易夺得电子)。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显然,从反应的条件可以看出与同一还原剂铜反应时,浓硝酸比浓硫酸易于发生。

氧化剂氧化性比较:浓硝酸>浓硫酸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从反应条件可看出,与同一还原剂Cu反应时,浓HNO3比稀HNO3易于发生。

氧化剂氧化性比较:浓HNO3>稀HNO3

2.与同一氧化剂的反应越易进行,其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说明越易失去电子)。

例15.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从与同一氧化剂浓HNO3反应的条件可以看出,C与浓HNO3的反应比Cu难以发生。

还原剂还原性比较:Cu>C

以上比较规律,仅就中学知识而言。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 教案

第二章第3节氧化还原反应(第3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2、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氧化性→得电子性,得到电子越容易→氧化性越强 还原性→失电子性,失去电子越容易→还原性越强 由此,金属原子因其最外层电子数较少,通常都容易失去电子,表现出还原性,所以, 一般来说,金属性也就是还原性;非金属原子因其最外层电子数较多,通常都容易得到电子,表现出氧化性,所以,一般来说,非金属性也就是氧化性。 【整理归纳】一、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根据氧化还原方程式进行判断 对于反应: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例如:Fe+CuSO4=FeSO4+Cu,则有: 氧化性:CuSO4>FeSO4;还原性:Fe>Cu 2、根据物质活动性顺序进行判断 (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

(2)根据非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 3、根据产物的价态判断 一种氧化剂将还原剂氧化的价态越高,其氧化性越强。 如:2Fe +Cl 2=====点燃2FeCl 3 Fe +I 2=====△ FeI 2 氧化性:Cl 2>I 2 4.依据反应条件来判断 与同一种还原剂(氧化剂)发生反应,其反应越困难(即要求条件越高),其氧化性(还原性)越弱。 如:2KMnO 4+16HCl(浓)=2KCl +2MnCl 2+5Cl 2↑+8H 2O MnO 2+4HCl(浓)=====△ MnCl 2+Cl 2↑+2H 2O 【小结】 (1)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物质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而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无关。 (2)元素的化合价处于最高价态时,具有氧化性,但不一定具有强氧化性,如Na + 。处于最低价态时具有还原性,但不一定有强还原性,如F -。 【例题分析】1.根据下面两个化学方程式判断Fe 2+、Cu 2+、Fe 3+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①2FeCl 3+Cu=2FeCl 2+CuCl 2, ②CuCl 2+Fe=FeCl 2+Cu A .Fe 3+>Fe 2+>Cu 2+ B .Fe 2+>Cu 2+>Fe 3+ C .Cu 2+>Fe 3+>Fe 2+ D .Fe 3+>Cu 2+>Fe 2+ 【解析】由反应①可得出氧化性:Fe 3+>Cu 2+;由反应②可得出氧化性:Cu 2+>Fe 2+;故综合可知:Fe 3+>Cu2+>Fe 2+ ,选D 。 【整理归纳】二、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最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总结

一、氧化还原基本概念 1、四组重要概念间的关系 (1)氧化还原反应:凡是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或电子转移)的化学变化叫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转移。 (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或者说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成为氧化反应;反应物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或者说是物质得到电子)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3)氧化剂、还原剂是指反应物。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叫做氧化剂,所含元素化合 价升高的物质叫做还原剂。 (4)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是指生成物。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所得产物叫做氧化产 物,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所得产物叫做还原产物。 关系: 口诀: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还.原剂,氧.化反应;(升失氧还氧)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氧.化剂,还.原反应;(降得还氧还)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注意: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 1.氧化还原中的电子转移表示法 (1)双线侨法: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表示电子转移结果,该法侧重于表示同一元素的原 子或离子间的电子转移情况,如

注意: ○1线桥从方程式的左侧指向右侧; ○2箭头不表示得失,只表示变化,所以一定要标明“得”或“失”。 (2)单线桥法:在反应物中的还原剂与氧化剂之间箭头指向氧化剂,具体讲是箭头从失电 子的元素出发指向得电子的元素。如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 1.还原剂+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此类反应的特点是还原剂和氧化剂分别为不同的物质,参加反应的氧化剂或还原剂全部被还原或氧化,有关元素的化合价全部发生变化。例如: 2.部分氧化还原反应 此类反应的特点是还原剂或氧化剂只有部分被氧化或还原,有关元素的化合价只有部分发生变化,除氧化还原反应外,还伴随非氧化还原反应。例如 3.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发生在同一物质的不同元素之间,即同一种物质中的一种元素被氧化,另一种元素被还原,该物质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也可以发生在同一物质的同种元素之间,即同一物质中的同一种元素既被氧化又被还原。例如:

氧化还原性强弱顺序

淡黄色:S、Na2O2、TNT、PCl5、AgBr、浓HNO3(混有NO2)、浓HCl(混有Fe3+)、硝基苯(溶有NO2)灰黄色:Mg3N2 棕黄色:FeCL3溶液、碘水(深黄--褐) 棕色:固体FeCl3、固体CuCl2、NO2(红棕)、Fe2O3(红棕) 常见微溶物: Ag2SO4、CaSO4、Ca(OH)2、MgCO3 Ag+ 与Cl-、Br-、I-、SO42- Ca2+ 与CO32-、SO32- Ba2+ 与CO32-、SO32-、SO42- H+存在,其中不能大量含有OH-、弱酸根离子(如CO32-、SO32-、S2-、F-、ClO-、CH3COO-、C6H5O-、PO43-、AlO2-、SiO32-等)以及弱酸的酸式根离子(如HCO3-、HSO3-、HS-、HPO42-、H2PO4-等) OH-存在,其中不能大量含有H+、弱碱的阳离子(如NH4+、Mg2+、Ag+、Al3+、Zn2+、Cu2+、Fe2+、Fe3+ 等)以及弱酸的酸式根离子。 Fe3+与S2-、SO32-、HSO3-、I-、HS-、CO32-、HCO3-、AlO2- SO32-(H+)与S2- MnO4-(H+)、Cr2O72-、ClO-与Cl-、I-、S2-、Fe2+、HS-、SO32-、HSO3- NO3-(H+)与Fe2+、S2-、HS-、SO32-、HSO3-、Br-、I- Al3+与CO32-、HCO3-、S2-、HS-、AlO2- NH4+与AlO2- 还原;K、Ca、Na、Mg、Al,Zn、Fe、Sn、Pb、(H),Cu、Fe3+、Hg、Ag、Pt、Au 氧化: F2>O2>Cl2>Br2>Fe3+>I2>SO2>S 还原: Fe-MnO2>O2 常见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顺序 一、顺序的由来及依据 学过氧化还原反应的强弱律之后,我们可以根据下列反应 ①2FeCl2+Cl2=2FeCl3②2FeCl3+2HI=I2+2FeCl2+2HCl ③I2+K2S=S+2KI

氧化还原性强弱顺序

常见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顺序 一、顺序的由来及依据 学过氧化还原反应的强弱律之后,我们可以根据下列反应 ①2FeCl2+Cl2=2FeCl3②2FeCl3+2HI=I2+2FeCl2+2HCl ③I2+K2S=S+2KI 判断氧化剂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l2>Fe3+>I2>S 同样可以得出还原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Cl-

+H2SO4可得,还原性I-

2.推测能否反应及产物 如①Fe3+与I-可反应但不能与Cl-,Br-反应; ②浓H2SO4能干燥HCl但不能干燥HBr、HI、H2S; ③Fe与Cl2,Br2能生成FeCl3,FeBr3但与I2,S只能生成FeI2,FeS; ④能把Fe氧化成Fe3+的有Cl2,HNO3,浓H2SO4,Br2但I2,S都只能把Fe 氧化成+2价。 ⑤HNO3能氧化HBr,HI,H2S但不能氧化HCl 3.推测反应顺序 ①如少量Cl2通入到FeBr2,FeI2中的离子方程式就不同; ②把Fe投入到Fe2(SO4)3+H2SO4+CuSO4混合液中时相继发生的反应顺序。 4.判断氧化还原产物及书写氧化还原方程式 如书写KMnO4与SO2的方程式,应生成Mn2++SO42-然后结合元素守恒判断出其它产物。 5.需要说明的问题:

氧化还原反应核心规律总结与运用大盘点

氧化还原反应核心规律总结 与运用大盘点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氧化还原反应核心规律总结与运用大盘点 《考试大纲》明确指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考试范围,其主要内容包括:⑴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判断;⑵氧化剂的氧化性或还原剂的还原性的相对强弱的判断;⑶氧化还原反应方面的种种计算;等等。为此,在复习中必须熟练地掌握好这些知识,同时,还要善于从这些知识中去挖掘隐含着的重要核心规律,学会运用这些规律去解决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方面的各种问题,最终达到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 一、重要核心规律总结 规律之一:性质规律 1. 某元素处于最高价态时,则该元素只具有氧化性。这是因为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该元素的化合价只能降低,不可再升高。例如,K Mn +7O 4、H 2S +6 O 4、H + 、N +5O 3-、F 0 2(无正价)等。 2. 某元素处于最低价态时,则该元素只具有还原性。这是因为在氧化还原 反应中,该元素的化合价只能升高,不可能再降低。例如,K C -1 l 、N 0 a(无负价)、Na 2S -2 等。 3. 某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则该元素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这是因为在一定条件下,该元素的化合价可能升高或降低。例如,C 0 、S 0 、Fe +2 、S +4 O 2 等。 4. 金属单质只具有还原性,非金属单质多数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少数只具有氧化性。 5. 含同种元素相邻价态的两物质之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例如,C 与CO ,CO 与CO 2,Cl 2与HCl ,浓H 2SO 4与SO 2等均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根据这个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判断物质(微粒)可否作为氧化剂(或还原剂),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规律之二:强弱规律 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物质(微粒)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分别为: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离子氧化性强弱顺序表

离子氧化性强弱顺序表 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无关。如:Na - e → Na+ , Al - 3e → Al3+,但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Na比Al活泼,更易失去电子,所以NabiAl的还原性强。 常见的判断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方法有: 1.从元素的价态考虑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 H2SO4 KMnO4 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 S2- 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有有还原性,如Fe2+ S等 同种元素的价态高,其氧化性较强;价态低,其还原性较强。 2.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 金属越活泼,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对应离子的氧化性越弱。 单质还原性:按金属活动顺序表的顺序依次减弱。 金属离子氧化性:按金属活动顺序表的顺序依次减弱。(铁指Fe2+) 如氧化性:Ag+ > Hg2+ > Fe3+ > Cu2+ > H+ > Fe2+ 3.根据非金属的活泼型判断 非金属性越强,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对应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单质氧化性:F2 > Cl2 > Br2 > I2 > S 离子还原性:S2- > I- > Br- > Cl- > F- 4.通过化学反应比较 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产物+ 还原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剂:还原剂> 还原产物 5.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如:2Fe + 3Cl2 =(点燃)2FeCl3 3Fe + 2O2 =(点燃)Fe3O4 可得出氧化性Cl2 > O2. 那么,我们来看楼主给的离子有Fe3+ Fe2+ F- Cl- Br- I- ,除了Fe3+,其他的离子都只具有还原性,而没有氧化性,所以楼主打错了吧?应该是比较这些离子的还原性。 应为Fe3+是铁的最高价态,它是不能再失去电子的,它就没有还原性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一)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判断? 氧化剂(氧化性)+还原剂(还原性)===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剂--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还原产物? 还原剂--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还原剂还原性:还原剂>氧化剂 (二)根据元素活动性顺序比较? (1)金属活动顺序:K>Ca>Na>Mg>Al>Mn>Zn>Cr>Fe>Ni>Sn>Pb>(H)>Cu>Hg>Ag>Pt>Au? 从左到右,金属还原性逐渐减弱,对应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2)非金属活动性顺序(常见元素)?:F---Cl---Br---I---S? 从左到右,原子(或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对应阴离子还原性增强? 氧化性:F2>Cl2>Br2>Fe3+>I2>SO2>S 还原性:S2->SO32->I->Fe2+>Br->Cl->OH->含氧酸根>F- (三)根据反应条件判断,当不同氧化剂分别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如果氧化产物价态相同,可根据反应条件的难易来判断。反应越容易,该氧化剂氧化性就强。? (四)根据氧化产物的价态高低来判断? 当含有变价元素的还原剂在相似的条件下作用于不同的氧化剂时,可根据氧化产物价态的高低来判断氧化剂氧化性强弱。 (五)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 (1)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 非金属原子(或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对应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金属原子还原性逐渐增强,对应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减弱? (2)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 单质还原性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 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减弱。? (六)根据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强弱比较? 酸性越强,对应元素氧化性越强? 碱性越强,对应元素还原性越强? (七)根据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判断? 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的原电池的两极。负极金属是电子流出的极,正极金属是电子流入的极。? 其还原性:负极金属>正极金属?;电解池则相反 (八)根据物质的浓度大小判断? 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物质浓度越大,其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反之则越弱。? (九)根据元素化合价价态高低判断? 一般来说,变价元素位于最高价态时只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时只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一般处于最高价态时,氧化性最强,随着化合价降低,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氧化还原性强弱顺序

常见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顺序 一、顺序的由来及依据 学过氧化还原反应的强弱律之后,我们可以根据下列反应 ①2FeCl 2+Cl 2=2FeCl 3 ②2FeCl 3+2HI =I 2+2FeCl 2+2HCl ③I 2+K 2S =S+2KI 判断氧化剂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Cl 2>Fe 3+>I 2>S 同样可以得出还原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 Cl -

(1)注意各微粒中元素的价态 (2)由氧化性顺序可得还原性顺序,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其对应的还原产物还原性越弱。 (3)强氧化剂可氧化弱氧化剂的还原产物生成弱氧化剂,此之谓“前氧后低”即前面的物质可氧化后面物质的低价态。 四、应用举例 1.推测物质可能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见下表)

2.推测能否反应及产物 如①Fe3+与I-可反应但不能与Cl-,Br-反应; ②浓H 2SO 4 能干燥HCl但不能干燥HBr、HI、H 2 S; ③ Fe与Cl 2,Br 2 能生成FeCl 3 ,FeBr 3 但与I 2 ,S只能生成FeI 2 ,FeS; ④能把Fe氧化成Fe3+的有Cl 2,HNO 3 ,浓H 2 SO 4 ,Br 2 但I 2 ,S都只能把Fe氧化成+2价。 ⑤HNO3能氧化HBr,HI,H2S但不能氧化HCl 3.推测反应顺序 ①如少量Cl 2通入到FeBr 2 ,FeI 2 中的离子方程式就不同; ②把Fe投入到Fe 2(SO 4 ) 3 +H 2 SO 4 +CuSO 4 混合液中时相继发生的反应顺序。 4.判断氧化还原产物及书写氧化还原方程式 如书写KMnO 4与SO 2 的方程式,应生成Mn2++SO 4 2-然后结合元素守恒判断出其它产物。 5.需要说明的问题: ①Cu2++S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uS↓而不是氧化还原,类似的Ag++(S2-,Br-,I-)也不是氧化还原。 ②2HI+H2SO4(浓)错误!未找到引用源。I2+SO2+2H2O; I2+SO2+2H2O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HI+H2SO4 说明浓度不同,氧化性或还原性也有所不同 ③Cl2+2KBr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KCl+Br2 Br2+2KClO3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KBrO3+Cl2 都可以发生,是因为前者氧化性Cl2>Br2而后者是还原性Br2>Cl2,二者并不矛盾。 ④2C+SiO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CO+Si

高中化学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怎么判断氧化性强弱 ? 1.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2.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3. 根据元素酸碱性强弱比较。4.根据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判断,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的原电池的两极。负极金属是电子流出的极,正极金属是电子流入的极。其还原性:负极金属>正极金属。 ? 1.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1)氧化剂(氧化性)+还原剂(还原性)。还原产物+氧化产物。氧化剂----还原产物。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还原剂---氧化产物。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2)可根据同一个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判断。氧化性:氧化剂>还原剂。还原性:还原剂>氧化剂。 ? 2.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1)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原子(或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对应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金属原子还原性逐渐增强,对应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减弱。(2)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单质还原性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减弱。 ? 3.根据元素酸碱性强弱比较根据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强弱比较。酸性越强,对应元素氧化性越强。碱性越强,对应元素还原性越强。 ? 4.根据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判断 ?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的原电池的两极。负极金属是电子流出的极,正极金属是电子流入的极。其还原性:负极金属>正极金属。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氧化性: ?是指物质得电子的能力。处于高价态的物质一般具有氧化性。 ?还原性: ?是指物质失电子的能力,一般低价态的物质具有还原性。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方法: ?(1)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判断 ?氧化性:氧化剂的氧化性>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还原性:还原剂的还原性>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2)根据金属(非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 ?①金属活动性顺序 ? ?②非金属活动性顺序 ? ?(3)根据与同一物质反应的难易(条件)判断: ?当不同氧化剂作用于同一还原剂时,如氧化产物价态相同,可根据反应条件高低来进行判断。 ?例: ? ? ?

如何判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知识点1 反应名称得失氧情况实例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2H2+O2=(点燃) 2H2O 氢气得到氧变成了水 氢气发生的是氧化还 原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CuO+H2=(加热)Cu+ H2O 氧化铜失去氧变成了 单质铜,氧化铜发生 的反应是还原反应 学后感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既是性质相反的反应,又是同时进行的两种反应,即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对应统一的. 易错点分析:易错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独立进行? 从得失氧的角度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不全面的,这种划分突出了某种物质参与反应的过程,但忽略了一个反应的完整性.因此,不能反映该类反应的全貌,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与还原是一个反应的两个侧面,它们是同时进行的 知识点2 氧化还原反应: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提醒:氧元素在化合物中呈-2价,物质得到氧(即负价元素)势必引起得到氧的元素的化合价的升高,物质失去氧(即负价元素)势必引起失去氧的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学会思考: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是还原反应.因此,并非只有得失氧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知识延伸:延伸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在化学反应中,若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若反应前后没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该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知识点3 (1)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 1、在化学反应中,活泼金属元素的原子(K Na Ca Mg等)易失去电子而形成稳定结构(8电子或2电子)的阳离子,表现为化合价升高(通常显正价),活泼非金属元素的原子(Cl O F等)易得到电子而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的阴离子,表现为化合价降低(通常显负价). 2、在化学反应中,某些分子形成时,没有电子得失(如H2与Cl2反应生成HCl),而是形成分子的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8电子(H为2电子)的稳定结构,由于共用电子对的原子的电子能力大小不同,使得通用电子对发生偏移,电子对偏向的原子显负价(如HCl中-1价氯元素),电子对偏离的原子显正价(如HCl中+1价的氢元素). 特别提示:元素化合价升高或降低,是元素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的宏观反

常见氧化剂及氧化性排序

氧化剂 概述 英文名:strong oxidant 具有强烈的物质。 在标准顺序中的位置越靠后,标准电位值越正,在中越易获得,则这类物质(如、或)就是越强的。 如三价、过硫酸盐、、、、氧酸盐、等,都是强氧化剂。 常见的氧化剂是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被还原的物质。 (1)典型的非金属单质如F、O、Cl、Br、I、S等(其氧化性强弱与基本一致)。 (2)含有变价元素的高价化合物,如KMnO4 KClO H2SO HNO MnO 等。 (3)金属阳离子如:Fe+、Cu+、(H+)(在金属与酸、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如反应Fe+CuSO=FeSO+Cu中,实质上是Cu+离子氧化Fe原子,Cu+作氧化剂,Fe是还原剂) 常见氧化剂: 1. 氟气(F)是淡黄色的气体,强氧化性,有特殊难闻的臭味,剧毒。-188℃以下,凝成黄色的液体。在-223℃变成黄色结晶体。在常温下,氟几乎能和所有的元素化合:大多数金属都会被氟腐蚀,碱金属在氟气中会燃烧,甚至连黄金在受热后,也能在氟气中燃烧。许多非金属,如硅、磷、硫等同样也会在氟气中燃烧。 2. 臭氧(分子式O)是氧的同素异形体,有强氧化性。在常温下,它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蓝色气体。臭氧主要存在于距地球表面20公里的同温层下部的臭氧层中。它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短波紫外线,防止其到达地球。气态臭氧厚层带蓝色,有特殊臭味,浓度高时与氯气气味相像;液态臭氧深蓝色,固态臭氧紫黑色。 3.氯气 氯单质为黄绿色气体,有窒息性臭味;熔点°C,沸点°C,气体密度克/升,20°C时1体积水可溶解体积氯气。氯相当活泼,湿的氯气比干的还活泼,具有强氧化性。除了氟、氧、氮、碳和惰性气体外,氯能与所有元素直接化合生成氯化物;氯还能与许多化合物反应,例如与许多有机化合物进行取代反应或加成反应。 4. 硝酸(nitric acid)分子式HNO,是一种有强氧化性、强腐蚀性的无机酸,酸酐为五氧化二氮。硝酸的酸性较硫酸和盐酸小(PKa=),易溶于水,在水中完全电离,常温下其稀溶液无色透明,浓溶液显棕色。硝酸不稳定,易见光分解,应在棕色瓶中于阴暗处避光保存,严禁与还原剂接触。硝酸在工业上主要以氨氧化法生产,用以制造化肥、炸药、硝酸盐等,在有机化学中,浓硝酸与浓硫酸的混合液是重要的硝化试剂。 5.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习题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 A.基础训练 1.在3Cl2 +8NH3 =6NH4Cl +N2反应中,还原性最强的物质是( ) A、Cl2 B、NH3 C、NH4Cl D、N2 2.在反应KI +5KIO3 +3H2S =3I2 +3K2SO4 +3H2O 中,被氧化的碘元素和被还原的碘元素的质量比是 A、1:5 B、5:1 C、6:1 D、1:6 3.下列变化中,需加入氧化剂才能进行的是( ) A、Br-→Br2 B、Cr2O72-→Cr3+ C、S2-→HS- D、NO3-→NO 4.已知:2BrO3-+Cl2=Br2 +2ClO3-;5Cl2 +I2 +6H2O =2HIO3 +10HCl;ClO3-+5Cl-+6H+ =3Cl2+3H2O判断下列物质氧化能力强弱顺序为( ) A、ClO3->BrO3->IO3->Cl2 B、BrO3->Cl2>ClO3->IO3- C、BrO3->ClO3->Cl2>IO3- D、Cl2>BrO3->ClO3->IO3- 5.已知X2、Y2、Z2、W2四种物质的氧化能力为W2>Z2>X2>Y2,下列氧化还原反应能发生的是 A、2NaW + Z2= 2NaZ + W2 B、2NaX + Z2 = 2NaZ + X2 C、2NaY + W2 = 2NaW + Y2 D、2NaZ + X2= 2NaX + Z2 6.用KClO3制氧气和用KMnO4制氧气,若制得相同质量的氧气,上述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之比为( ) A、1:1 B、1:2 C、2:1 D、2:3 7.在xR2++y H++O2 =m R3++n H2O 的离子反应中,m 的值为( ) A、2x B、4 C、y/2 D、2n 8.元素从化合物中被置换成单质时,该元素( ) A、一定被氧化 B、一定被还原 C、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D、既不被氧化,也不被还原 B.提高训练9.下列反应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 ) A、SO3→SO42- B、HCl →Cl2 C、HCO3-→CO2↑ D、Cl2→C l O- 10.根据硫元素的化合价判断,下列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是( ) A、SO2 B、H2S C、H2SO4 D、SO3 11.在3S+6KOH =2K2S +K2SO3 +3H2O 的反应中,被氧化的硫与被还原的硫的质量比( ) A、1∶3 B、3∶4 C、2∶1 D、1∶2 12.已知在某温度时发生如下3个反应:①C+CO2 =2CO;②C+H2O =CO +H2; ③CO +H2O =CO2 +H2,由此可判断在该温度下,C、CO、H2的还原性强弱顺序是( ) A、CO >C>H2 B、CO>H2>C C、C>H2>CO D、C>CO>H2 13.下列反应中,水作氧化剂,且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2Na + 2H2O = 2NaOH +H2↑ B、2F2 +2H2O = 4HF + O2 C、H2O+Cl2 =HCl =HClO D、2H2O2H2↑ +O2↑ 14.由相同条件下的三个反应:2A +B2 =2B +A2;2C +A2 =2A +C2;2B +D2 =2D +B2;可判断( ) A、氧化性:A2>B2>C2>D2 B、还原性:C->A->B->D- C、2A-+D2 =2D-+A2可进行 D、2C-+B2 =2B-+C2不能进行 15.对于反应14CuSO4 +5FeS2 +12H2O =7Cu2S +5FeSO4 +12H2SO4来说,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FeS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B、只有CuSO4作氧化剂 C、被氧化的硫和被还原的硫质量比是3:7 D、被氧化的硫和被还原的硫质量比是1:1 16.现有下列三个反应:①2FeCl3+2KI=2FeCl2+2KCl+I2②2FeCl2+CL2=2FeCl3 ③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 +8H2O 若FeCl2溶液中含有I-杂质,氧化除去I-杂质可加入试剂( ) A、Cl2 B、盐酸 C、KMnO4 D、FeCl3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 断方法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一)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判断? 氧化剂(氧化性)+还原剂(还原性)===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剂--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还原产物? 还原剂--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还原剂还原性:还原剂>氧化剂 (二)根据元素活动性顺序比较? (1)金属活动顺序: K>Ca>Na>Mg>Al>Mn>Zn>Cr>Fe>Ni>Sn>Pb>(H)>Cu>Hg>Ag>Pt>Au? 从左到右,金属还原性逐渐减弱,对应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2)非金属活动性顺序(常见元素)?:F---Cl---Br---I---S? 从左到右,原子(或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对应阴离子还原性增强? 氧化性:F 2>Cl 2 >Br 2 >Fe3+>I 2 >SO 2 >S 还原性:S2->SO 3 2->I->Fe2+>Br->Cl->OH->含氧 酸根>F- (三)根据反应条件判断,当不同氧化剂分别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如果氧化产物价态相同,可根据反应条件的难易来判断。反应越容易,该氧化剂氧化性就强。? (四)根据氧化产物的价态高低来判断? 当含有变价元素的还原剂在相似的条件下作用于不同的氧化剂时,可根据氧化产物价态的高低来判断氧化剂氧化性强弱。 (五)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 (1)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 非金属原子(或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对应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练习题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练习题 1.(2014?浦东新区一模)反应Cu2++Zn→Cu+Zn2+可在溶液中进行完全,由该反应可判断Cu2+的氧化性强于() A.Zn B.Cu C.Zn2+ D.Fe3+ 2.(2011?松江区模拟)在复杂体系中,确认化学反应先后顺序有利于解决化学问题.已知溶液中阳离子氧化性顺序为:Ag+>Fe3+>Cu2+>H+>Fe2+>Na+,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错误的是() A.2Ag++Fe→2Ag+Fe2+ B.2Fe3++Cu→Cu2++2Fe2+ C.2Fe3++3Zn→3Zn2++2Fe D.Cu2++2Na→Cu+2Na+ 3.下列对递变规律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氧化性:Na+<K+<Rb+<Cs+ B.卤素氢化物的稳定性随核电荷数的递增依次增强 C.在卤素的氢化物中,HI的还原性最强 D.碱金属元素随核电荷数的递增,熔沸点依次升高 4.以下进行性质比较的实验,不合理的是() A.比较Cu、Fe2+的还原性:铁加入硫酸铜溶液中 B.比较氯、溴单质的氧化性:溴化钠溶液中通入氯气 C.比较镁、铝金属性:氯化镁、氯化铝溶液中分别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 D.比较碳、硫非金属性:测定同条件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Na2SO4溶液的pH 5.已知反应:①2BrO3-+Cl2=Br2+2ClO3-②ClO3-+5Cl-+6H+=3Cl2+3H2O下列物质氧化能力强弱顺序正确的是() A.ClO3->BrO3->Cl2 B.BrO3->Cl2>C1O3- C.BrO3->ClO3->Cl2 D.Cl2>BrO3->C1O3- 6.依据2Fe2++Cl2=2Fe3++2Cl,HClO+HCl=Cl2+H2O,2Fe3++Cu=2Fe2++Cu2+,Fe+Cu2+=Fe2++Cu 判断下列氧化剂的氧化性强弱顺序正确的是() A.Fe3+>HClO>Cl2>Fe2+>Cu2+ B.HClO>Cl2>Fe3+>Cu2+>Fe2+ C.Cl2>HClO>Fe3+>Cu2+>Fe2+ D.Fe3+>Cu2+>Cl2>HClO>Fe2+ 7.已知:①2FeCl3+2KI=2FeCl2+2KCl+I2②2FeCl2+Cl2=2FeCl3,则下列微粒还原能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正确的是() A.Fe2+>Cl->I- B.I->Fe2+>Cl- C.I->Cl->Fe2+ D.Cl->I->Fe2+ 8.Cl2、Br2、I2都具有氧化性,其氧化性Cl2>Br2>I2,Cl2能把溴从溴化物中置换出来,其余依此类推.向NaBr、NaI的混合液中,通入一定量氯气后,将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得

高中化学常见物质氧化性与还原性大小顺序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常见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大小顺序归纳总结 1.强弱规律 ⑴氧化性、还原性的判断 ①氧化性是指得电子的能力,还原性是指失电子的能力。 ②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与得失电子的多少无关。 ③从元素的价态考虑: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 又有还原性。 (2).判断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常用的方法 ①根据金属的活泼性判断 a.金属的金属性越强,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对应的离子的氧化性越弱。 b.单质的还原性:按金属活动性顺序依次减弱。 c.离子的氧化性:按金属活动性顺序依次增强(铁为Fe2+)。如:Ag+>Hg2+>Fe3+ >Cu2+>H+>Fe2+。 ②根据非金属的活泼性判断 非金属性越强,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对应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如:氧化性F2>Cl2>Br2>I2>S; 还原性S2—>I—>Br—>Cl—>F—。 ③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以及反应条件或剧烈程度来判断 a.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b.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c.不同氧化剂(还原剂)与同一还原剂(氧化剂)反应时,反应条件越易,氧化性(还原 性)越强。 如:根据浓盐酸分别与KMnO4、MnO2、O2反应的条件分别为常温、加热、催化剂并加热,由反应条件可以判断氧化剂的氧化性顺序为KMnO4 >MnO2 >O2。 d.不同氧化剂(还原剂)与同一还原剂(氧化剂)反应时,反应现象越剧烈,氧化性(还 原性)越强。 如:钠和钾分别与水反应时,钾更剧烈,所以还原性:K >Na ④根据原电池或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判断 a.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原电池的两极,负极金属是电子流出的极,正极金属是电子流入的 极,其还原性:负极>正极。 b.用惰性电极电解混合溶液时,在阴极先放电的阳离子的氧化性较强,在阳极先放电的阴 离子的还原性较强。 ⑤某些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与外界条件有关 a.温度:如浓硫酸具有强的氧化性,热的浓硫酸比冷的浓硫酸的氧化性更强。 b.浓度:如硝酸的浓度越高,氧化性越强。 c.酸碱性:如KMnO4的氧化性随酸性的增强而增强。 2.相等规律: 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电子的总数与还原剂失去电子的总数相等。此规律应用于解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氧化还原反应强弱判断

氧化还原反应(一) 一、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 1、常见的氧化剂: (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2)含有最高价金属阳离子的化合物: (3)含某些较高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 2、常见的还原剂: (1)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K、Ca、Na、Al、Mg、Zn等; (2)含低价元素的金属阳离子: (3)某些非金属单质:C、H 等; 2 S、KI等。 (4) 含有较低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HCl、H 2 归纳:含元素的物质,具有;含元素的物质,具有;含中间价态元素的物质。 二、氧化性、还原性及其强弱的判断 (1)根据反应方程式判断 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结论] 氧化性: 还原性: [例1]: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 Fe + CuSO4= Cu + FeSO4 2FeCl2+ Cl2= 2FeCl3 2FeCl3+ 2HI = 2FeCl2+ 2HCl + I2 练1:已知有如下反应:①2BrO3-+Cl2==Br2+2ClO3-,②ClO3-+5Cl-+6H+==3Cl2+3H2O, ③2FeCl3+2KI==2FeCl2+2KCl+I2,④2FeCl2+Cl2==2FeCl3。下列各微粒氧化能力由 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 ) A. ClO3->BrO3->Cl2>Fe3+>I2 B. BrO3->Cl2>ClO3->I2>Fe3+ C. BrO3->ClO3->Cl2>Fe3+>I2 D. BrO3->ClO3->Fe3+>Cl2>I2 (2)依据元素化合价判断 同种元素所处的价态越高氧化性越强,所处的价态越低还原性越强 (3)根据金属活泼性判断 K、Ca、Na、Mg、Al、Zn、Fe、Sn、Pb、Cu、Hg、Ag、At、Au

【化学】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规律总结

【化学】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规律总结 方法归纳: 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实质上是物质得失电子难易程度的比较。即物质越 易得到电子,则其氧化性越强,越难得到电子则其氧化性越弱;反之,物质越易失去电子, 则其还原性越强,越难失去电子,则其还原性越弱。 ★越易失电子的物质,失后就越难得电子;越易得电子的物质,得后就越难失去电子。 一. 利用化合价,比较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价态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 规律:元素的最高价态只具有氧化性,元素的最低价态只具有还原性,元素的中 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但主要呈现一种性质。 二、依据元素周期表 1.同周期,如:Na、Mg、Al、Si、P、Cl从左到右,还原性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 2.同主族,从上到下,还原性逐渐增强(如:Li、Na、K、Rb、Cs),氧化性逐渐减弱(如:F、Cl、Br、I、At)。

三、利用元素活泼性的不同,比较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1. 对金属而言,金属越活泼(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 如: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而言: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其活泼性(金属性)依次减弱;单质的还原性 K>Ca>Na>Mg>Al>Zn>Fe>Sn>Pb>(H2)>Cu> Hg>Ag>Pt>Au;离子的氧化性:K+<Ca2+<Na+<Mg2+<Al3+<Zn2+<Fe2+<Sn2+<Pb2+<(H+)<Cu2+<Hg2+<Ag+<Pt2+<Au+ 2.对非金属而言,非金属越活泼(非金属性越强),其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如:对一般的非金属活动性顺序而言:F、Cl、Br、I、S,其活泼性(其金属性)依次减弱;其单质的氧化性: F2?Cl2?Br2?I2?S;其阴离子的还原性:F-<Cl-<Br-<I-<S2-。 四、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比较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对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五、根据反应条件判断 是否加热、有无催化剂及反应温度高低和反应物浓度

如何比较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如何比较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答氧化剂的氧化性(得电子能力)的强弱与还原剂还原性(失电子能力)的强弱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我们可借助于物质的结构、反应事实,来分析这种性质的相对强弱. 解析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原子半径大、最外层电子少,则该原子的单质易失电子,还原性强;原子半径小,最外层电子多,则该原子的单质易得电子,氧化性强.如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和同族元素原子结构与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关系就是如此. ②与反应方向的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已知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判断出两个顺序: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③与浓度的关系:一般地说,氧化剂的浓度越大,其氧化性就越强.如浓HNO3的氧化性强于稀HNO3,浓H2SO4有强氧化性而稀H2SO4则没 盐酸的还原性强于稀盐酸,所以在实验室制Cl2时,由于MnO2的氧化性不够强,需要增加还原剂的还原性,即用浓盐酸与MnO2共热. ④与pH值的关系:硝酸的氧化性与H+浓度有关,H+浓度越大氧 了强氧化性.在有机物的性质实验中,通常用“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来证明有机物的不饱和性或还原性(如CH2=CH2,CH≡CH,CH3CHO等均能使酸化的KMnO4溶液褪色).这是因为KMnO4酸化之后氧化性增强,使实验现象迅速、明显. ⑤与温度的关系:许多氧化、还原反应是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的.可见升温可增强氧化剂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有少数例外),特别是H2,CO,C这3种还原剂只有在加热或高温的条件下才能显示出它们的“威力”,如用它们冶炼金属、制水煤气、氢气等.

如:3H2+WO3W+3H2O 3CO+Fe2O32Fe+3CO2 2C+SiO2 Si+2CO↑ C+H2O CO+H2 CO+H2O CO2+H2 ⑥根据化合价判断:同一元素,一般是化合价越高氧化性越强.(但氧化性HClO>HClO3>HClO4) ⑦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位置越后的金属,其原子的还原性越弱,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但氧化性Fe3+>Cu2+) ⑧根据反应速度、反应条件判断:反应速度越快,反应条件越易,则氧化性或还原性就越强.所以判断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依据是电子得失的难易而非多少. ⑨与电池的电极名称有关,与电解时放电顺序有关.原电池负极失电子能力大于正极,先放电的离子氧化性或还原性强. 例 1.根据以下反应: ①2Fe3++2I-=2Fe2++I2;②Br2+2Fe2+=2 Fe3++2Br-可以判断离子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 A.Br-,Fe2+,I- B.I-,Fe2+,Br- C.Br-,I-,Fe2+ D.Fe2+,I-,Br- 解:先确定还原剂①为I-,②为Fe2+和还原产物①为Fe2+,②为Br-,根据规律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故I->Fe2+>Br-.B正确. 2.下列3个氧化还原反应. (1)2FeCl3+2KI=2FeCl2+2KCl+I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