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中外论文写作

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对高等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研究生规模也越来越大,专业设置也在不断的增加,目前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已满足不了目前新形式的需求。传统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落后的导师考核模式、研究生的综合素质降低等多方面的因素,对研究生的教育发展极其不利。高校研究生办公室工作人员应全面分析目前研究生管理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制定改进对策。

关键词:高校研究生;教育现状;改进对策;科研创新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duc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y graduate students

Yuzhongning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xihua university,chengdu)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gress, our country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higher education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the university enrollment expansion scale of graduate student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big, professional set up also in unceasing increase, the current university graduate educ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has not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forms. The traditional postgraduate educ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backward teacher assessment mode, an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are all factors, which are extremely detriment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 staff of university graduate office should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raduate management, find out the problems, and make some improvement measures.

Key words:University graduate student; Education status quo; Improving countermeasure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0前言

目前,研究生入学资格主要通过两种渠道选拔:一是从在校的优秀毕业生中推荐,二是通过全国的入学考试。经过多年的读书学习,他们已具备了较强的学习能力,较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通过研究生期间学习和科研工作的锻炼,专业知识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

高。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传道”在这里主要指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培育学生的人格;“授业”在这里主要指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惑”在这里主要指让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后教师再给予解答。在新的形势下,对研究生的培养除了授业、解惑外,传道

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尚品质和独立人格的人,重视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所谓研究生教育是指一种专业教育,是建立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研究生教育也是以专业为基本单位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是建立在二级学科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一方面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划分得更细,培养的是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内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具备一定的研究与创造能力的研究人员或高层次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涉及的专业面更为广泛,各个专业之间的界限往往更为明显,所以一般又要求研究生具备较宽广的知识储备,以保证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沟通和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不同国家的学制中,研究生教育都处于整个体系的最顶端,是高等教育也是整个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研究生教育的本质主要是通过研究生参加必要的研究活动如参加课题研究、进行专题调查等,使其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2.1研究生教育体制不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有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病突显出来:(1)缺乏办学自主权。一是招生计划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矛盾突出,国家至今仍然实行计划指令性招生,这种传统计划管理方式不利于市场调节机制的形成,容易造成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大起大落现象。同时在人才选拔方式上也有欠缺。我国研究生考试实行“一卷定终生”,专业课成绩再好,公共课差一分也不行。这种现行的选拔方式对学生创造力以及科学愿望的了解显然有所欠缺,忽视入学选拔与考生此前学习情况的联系,忽视对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招生方式存在缺陷。(2)法制法规不健全。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际上是政府、培养单位和市场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相对于日益发展壮大的研究生教育,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立法工作明显滞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最重要的就是研究生教育的评估监督机制缺乏法律保障。

2.2研究生教育结构有所失衡

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而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则未能做出相关调整。在考核与要求方面采取一刀切的模式,结果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以及毕业生的实际工作都产生了脱节,在原培养目标下选拔培养出来的人才自然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因而,我们首先要认清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尤其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一方面要认清高等教育的学术性目的,另一方面也要明白当今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要,所以应该在教育的学术性目的和职业性目的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2.3研究生教育师资力量亟待提高

高等教育师资总量不足,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的师生比达19:1,如果按14:1的标准测算,专业教师缺口达到22万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问题更加明显。由于近年来研究生数量的迅速增加,而原有的师资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的数量不足日益突出。“2003年全国高校博士生导师已达24024人,但平均每个导师所带博士生数量已从2000年的3人增长到2003年的5人,而且2/3的博士生导师既带博士生又带硕士生”。【1】造成有的导师带的研究生(硕士生和在职人员)过多。这么多的研究生,一个导师显然是辅导不过来的。许多研究生反映,由于导师所带学生数量太多,根本就无法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有的学生甚至在毕业时都不认识导师,更有甚者,有的学生称,他的导师指导他的论文只花了15分钟。另外,有的导师项目很多,在外面的名望很好,这也是导致学生集中报考一个导师情况出现的原因。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时也不能仅仅归罪于导师,而是由于高校研究生招生数量是上来了,但教师队伍、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科研环境、培养资金等并没有同步甚至超前增长,若是不对研究生导师所带学生数量进行限制,那么师资问题接

着就突显出来了,这样就势必会造成部分研究生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提高高校的师资水平也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3研究生培养状况分析

如下表3.1所示:经济发达地区的导师带卜2个研究生的比例要小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导师,而导师带5个以上研究生的比例则是经济发达地区大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这说明,经济发达地区的研究生规模要大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研究生规模。

表3.1目前导师带研究生的数量

除此之外,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导师理想中所带研究生数为2-3个人,如下图3.1所示。

图3.1导师理想中所带研究生数量

而在上课形式中,在教师问卷中显示,“以讲课为主”的形式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导师占26.1%,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导师占40.3%;“以讨论为主”的形式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导师占48.8%,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导师占27.3%;“以专题为主”的形式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导师占有25.1%,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导师占32.5%。可见,经济发达地区的导师上课主要是以讨论为主,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导师上课则以讲课为主。而导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千差万别,导师对于学生的评价问题,给出了三种评价的标准,它们分别是:“看他们看书的数量”、“看他们论文的数量”和“看他们干活多少”。经济发

达地区的导师选择这三种标准的百分比分别是:36.5%、50.2%和13,3%;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导师选择这三种标准的百分比分别为:32.5%、45。5%和22.1%。虽然,两个地区的导师所依据的主要标准都是“看他们论文的数量”,但是这个数量在总体中的比重却是不同的,经济发达地区要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4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培养方式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果缺乏创新点。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国家教育体系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其基本目标和核心就是培养具有刨新能力的人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国家整体的创新能力。我觉得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应该注意一下几个要点:(1)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2】,指导研究生掌握研究课题的选择方法。研究生在完成文献查阅工作后,导师应就课题的重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与研究生讨论。研究课题的重要性体现在是否有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可能性体现在所提出的科学思想是否与现有的知识相矛盾,是否可能获得有意义的结果:现实性则是指是否有现实可行的而又可望成功的具体研究方案。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包括具体的实施方案、方法和研究计划。(2)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科研精神【3】:严谨求实,就是要讲诚信,尊重事实并捍卫真理。不要有了结果,即使数据靠不住,自己都不能信服的东西,也出文章。用文字或在公开场合描述你自己的成就,有时候也许比较难做到完全客观【4】。但现在国内许多对个人或单位研究工作取得的成就的描述,常常夸大得不成比例。浮夸风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障碍【5】。因此在研究生科研过程中,就要加强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教育,时刻牢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做到“有一分

证据说一分话”。(3)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江泽民同志在谈到创新问题时,使用了~个新名词:“创新思维”。他说:“二十世纪相对论、量子论、基因论、信息论的形成,都是创新思维的成果。正是基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思维科学等的突破性进展,人类创造了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他还说:“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特别是要“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

4结论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多种因素影响下的一个复杂过程,需要多个部门、多种因素长期不懈的密切配合、紧密协作,从教育机制、课程创新、培养条件、师资建设、培养模式等各个环节进行创新,不仅注意培养制度的科学性,还要注

意培养工作的持久性,只有这样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能达到新的水平。当前的大社会形势下,每位指导老师要从自身做起,严以律己,求真务实,将研究生的课题研究与实际科研工作相结合,坚持发扬优秀的科学道德与学风,大力开展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为我国培养出高专业知识水平和高尚品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网站:2004年第三季度全国部分人才市场供求情况. 【2】孙建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冶金经济与管理【J】,2007(1).【3】朱清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4).

【4】李丽萍.研究生培养目标有待明确.中国青年报,2001年8月29目

【5】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in Europe,Asia and The Americas and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Proceeding of an NSF Workshop.2000:P175—176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是怎么样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教育改革取得了些什么成绩?中国教育的未来是什么?中国思想文化的方向在哪里?从胎教、幼教到早教,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从此以后,孩子们分秒必争地努力学习,从小学升中学,从中考到高考,不仅仅是孩子,连同大人父辈和教师们一起陷入一种最清楚而又难以逃避的困惑——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升官发财,似乎就是隐藏在这种现象后面的源动力——而其它的一切都似乎是冠冕堂皇的说辞。 中国的教育简史说起教育,不能不说说中国的教育史。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足见则教育是根据现实需要而变化的。而且教育应当是普及的,大众化的,教民育人是维持整个部族群体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关乎族群生死存亡的大事情。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奴隶贵族政治,垄断了文化教育,学在府尹,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也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目的是维持社会统治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出现阶级性和等级分化,而对于奴隶,则是几乎不需要专门的教育的。而奴隶的生活技能几乎是在生活中相互交流学习、口授传播或家传的。这时谈教育,我们是站在那种角度谈呢?对于历史过去,我们无可厚非薄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传统贵族秩序完全被打乱,官学教育体制被打破,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出现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人群体的扩散,学术思想和教育活动又是统治者需要和重用的基础,为求生存和扩张,各国统治者极力网罗和重用这些贤士。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终究在中国思想文化历史上出现了各种文化思想交相辉映,百家争鸣的奇特文化盛况,也由此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为丰富多彩,最为璀璨的一页。而这个时期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是孔子,他实行有教无类(最早的教育公平提法),主张有所为有所不为,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论语》、《礼记》,尤其是其中《大学》、《中庸》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这以至于影响到了后来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的发展。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学派——法家,这是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治国之术,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李悝(约前455~前395)、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战国末期韩非子成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在历史观方面,他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观点,而商鞅则将其应用自如,在秦国实施变法图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 文献标识码:A 一、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发展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时期。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高等教育取得巨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规模急剧扩大。首先,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全国的在校研究生只有19.8万人,但是,到了去年年底,总数已经达到了81.99万人。其中,16.5万多博士生,65万多硕士生。今年,大概又招收了31万左右,减去今年已经毕业的20万,现在,我们在校的研究生,应该是90万出头。再加上20万的在读硕士、博士在职研究生,这样,我国现有研究生的总数大概是110万人左右。但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最大的是美国,他们大约有210万左右的研究生。 第二块,针对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教育而言,到去年年底,全国的普通高等学校由1998年的1020所增长到了1731所。前些日子新发布的统计数字是1778所。在这些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数量增长得非常快,由1998年的340.7万人增长到去年年底的1333.5万人,今年计划招生475万人,但实际上要大大地突破,可能达到了550万人左右。这样,减去今年毕业338万的本专科生,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生大概有1500万人左右。去年年底的统计数字中,有773.8万是本科生,595.7万是专科生,在校本科生多于专科生,但是在专科

招生方面,也就是高职高专的学生招生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去年,我们招收447万学生,其中210万是本科生,237万是专科生。但是,由于本科学制长于专科,所以目前还是本科生多于专科生。 第三大块是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有505所,目前在整个成人高等教育学校里就读的本专科生大概是419万人。实际上,在这505所高校里就读的学生并不多,他们大多数是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或者继续教育学院、函授教育学院就读,其人数大概是300万人左右。 第四大块是2000年以后出现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产生缘于国家大规模扩招以后教育经费的不足。在扩招后,国家对教育的拨款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没有跟上扩招的幅度,甚至在有些地方扩招了多少,生均经费就相应地减少了多少。为了弥补扩招以后经费不足的问题,首先从浙江、江苏等省开始,一些本科院校创办了民营机制的独立学院。所谓的机制在当时就一条:高收费!大概每位学生13000元到18000元之间,这样,除独立学院能够独立运转以外,相当一些部分补充了母校的运转。通过这个办法,解决了部分办学经费的不足。现在教育部也承认了这个现实,并且加以规范。要求独立学院不仅有一块牌子,而且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校舍、独立的教学设施、相对独立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队伍、独立的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总的一点就是独立颁发文凭,不许再用母校的文凭。 从某种意义上说,尤其对民办院校来说,干了一二十年,最后才熬成一个本科院校,但是,独立学院从它一成立就是本科院校,具有了竞

浅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浅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摘要:“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科学泰斗钱学森先生生前多次提出的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关键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问题。 正文 著名学者薛涌在他的著作《谁的大学》中这样说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下,走的其实就是中国职业足球过去10年所走过的路:地方政府和企业向足球大输血,以为钱可以换来水平。结果把队员养得肥肥的,其收入动辄上百万。”并且预言:“不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20年后会成为笑柄,而且那时的中国高等教育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危机。在最坏的情况下,中国大学的经营可能如同近10年来已经声名狼藉的中国职业足球,只追求投入,不注重产出,教育成本飞涨而教育水平下降。” 虽然说薛涌的言辞可能过于激烈,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弊端渐现。年轻人才缺乏、经费不足、人文教育匮乏、开放性不够、评审制度不健全、行政管理官本位等各种弊病长期腐蚀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 此外中国高等教育协会秘书长张晋峰2004年8月1日召开的中美职业教育高级论坛讲话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近五年发展迅速,但在投资、师资、理念等五方面仍存在问题。 张晋峰介绍,在一九九八年到二00三年的五年中,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激增。大学本科及专科在校生人数由三百四十一万增长为一千一百余万,在校研究生及在职攻读硕士、博士人数增至八十万,其中研究生人数增长了约四十五万。 同时,张晋峰还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在五方面尚存不足。其一、当前中国高

等教育整体水平离社会发展目标的差距仍较大。其二、高等教育投资不足,限制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以二00二年为例,中国高等教育所需经费二千五百亿,国家投资一千二百亿,资金缺口近一半。其三、高校教师人数、质量仍不满足要求。一方面尚缺至少三十万合格高校教师,另一方面新教师占教师总数近半、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当前中国学生和教师的比例总体超过二十比一,国际理想比例约为十四比一。其四、大批新建高校教学质量有隐忧。目前全国一千六百余所高校中,一九九八年后新建高校超过总数一半。其五、部分高校办学思想及理念与时代要求差距大。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梁慧星先生也表达了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忧虑和思考,他认为: 中国高等教育的结症在应试教育,是人所共知。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应试教育不仅没有纠正,反而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导致两个恶果:一是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力;二是培养的学生不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 因为应试教育,使许许多多优秀人才,被培养、造就成了没有个性、没有思想、没有创造性的中等之才,就像工业生产线上产出的同一规格、同一型号、同一品质的物质产品。举个例子: 伴随着高考临近,各地学子紧张备考。5日上午,网络上广为传播的湖北孝感“吊瓶班”照片令人唏嘘,照片中,同学们在教室一边打吊针一边认真备考。跟帖中,类似“世界奇观,中国制造”、“范进,你后继有人了”的评论反复被顶。针对网友的批评,发布照片的同学在其微博中叫屈,表示发布这张照片只是出于好玩,并呼吁“不要扭曲我们想上大学的心”。 无数学子为大学梦秉烛夜读,现今高等教育制度却备受苛责,改革筚路蓝缕。5月3日,中国青年报以《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为题,报道了由多位知名教育界人士参与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会上诸位嘉宾的言论在微博上广为传播。其中,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北大等大学正培养利己主义者”,截至5月6日下午,以这一观点为话题的微博数高达20万多条。“头条新闻”发表的相关微博,被转发近15000次,评论9000多条,引发舆论对高等教育现状的反思。

有关我国教育公平现状的文献综述

河北师范大学2012级数学专业15-16-1学期 教育研究方法 年级:_ __ 2012级 学号:______ 姓名:_ ___ 日期:2015年10月30日

有关我国教育公平现状的文献综述 在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有些问题具有普遍性并且被周期性地提出来,教育公平问题就是突出的一例。每当教育发展面临重大转折或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公平的问题就会随着人们对教育目标、教育经费、教育法则等问题的关注而被重新提出来,并对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此,系统审视我国近年来教育公平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对于正确认识教育公平问题和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联系,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深入发展,不无裨益。 一、关于教育公平的界定 (一)教育公平的定义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二)教育公平的内涵 目前,我国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教育公平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其中涉及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 学者石中英教授指出:“教育公平在法律上是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在教育政策领域,是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在教育活动中,是人人受到平等的教育对待,人人具有平等地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 学者吴德刚认为:“教育公平是指教育机会起点上的公平,而非结果上的公平。促进教育公平的意义在于消除由于性别、种族、社会地位、区域、宗教等差异给受教育者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到最基本的受教育的机会。” 由此,教育公平的内涵有:教育权利公平;教育机会公平;学业成就公平;教育效果公平。 二.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曾播放了一个系列记录片《沉重的翅膀》,记录了广西都安县高三学生蓝锦娜、卢良才两人的高考经历。两人都是学校的尖子生,成绩十分优异,家人对他们寄予了极高的期望;而另一方面,蓝景娜的父亲身患重病,家里负债很多,卢良才的父母都是农村普通的农民,月收入不过几百元,这种现实让他们的家庭又对他们的高考抱有恐惧的心理,一旦金榜题名,意味着每年至少一万元的开销,这是他们所负担不起的。 我们不得不说,这个故事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它正发生在全国各个地方。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这个暑期可能是极其开心、幸福的;但对于很多的孩子来说,这个暑期却可能是让他们痛苦、无奈的。 同样地,我们看到,当一些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开着名车、吃着海鲜、穿着名牌时,还有一些学生就咸菜吃着馒头、衣着褴褛,为每个学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争得起劲;当一些学生在县城、山区的高中校园里,起早贪黑、挑灯夜战苦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及对策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及对策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及对策 一、现状分析 职业生涯教育所诠释的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教育理念。在大学阶段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课程 已成为全球教育界的共识。据美国职业辅导协会下的青年发展委员 会资助的调查显示,美国49个州的百来所大学机构中,几乎所有都 提供了不同类型的生涯课程,有关职业生涯教育从中学到大学已成 体系,且非常成熟。香港、台湾地区的大学,也都普遍开设了职业 生涯辅导课程。进入新世纪,内地各高校也已经逐步开始对职业生 涯教育的探讨和摸索。 (一)高校方面 1、职业生涯教育在各高校普遍受到重视,但由于起步较晚,未 能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支持。目前,内地高校因为政府的相关政策引导、学校服务职能的增强,也陆续开设了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教育 和辅导课程,并部分计入学分。但由于尚未形成独立的理论和课程 体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应有的固定机构、相应的设施设备、专门的活动或教育场地等,在很多高校并未能获得落实。 3、专业人员配备和相应软环境配套不足。目前,大部分高校不 具备相应的专门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人员,大多数是由各高校 辅导员兼任。相应的软环境的要求,大部分高校也无法满足。 4、职业生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活动 之前要制订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并紧紧围绕最终目的而规划、组织和实施,但由于职业生涯教育的体系正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各 高校开展的情况参差不齐。有部分院校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并计 入学分,但绝大部分也仅是停留在选修课,甚至只是几次讲座的水

平,并没有系统地设置课程体系。更重要的是,几乎大部分院校目 前更多关注的是毕业生,而较少能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的 引导和教育。 (二)指导教师方面 1、参与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大部分对这项工作具有饱满的热情,但由于对职业生涯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够完全,不知该从何做起,这 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效果。并且很多指导老师自身的职业经验不多,自我的职业规划都不够清晰,因此所开展的教育活动说服力并 不强。 3、多数担任职业生涯教育的指导教师仍停留在“单向式”的教 育形式,没能根据学生真正的需求来安排课程,课程设置比较盲目,课堂效果不佳,开设的课程受欢迎程度不高。学生对学校安排的职 业生涯课程产生不信任,长此以往将产生逆反和排斥心理。 4、多数教师工作时间长、负荷大,但待遇未体现出相应较高水平,很难吸引更多的优秀人员参与其中,且在职业生涯教育岗位上 提升较难,主要在于专业技能上的培训和岗位职务上的提拔较难。 较多人“找不到职业发展方向”,时间长了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影响指导教师对职业生涯教育行业的热情和信心。 (三)学生方面 1、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概念认识粗浅,仅停留在“考证”、“职业热门”“行业收入”等问题上。 2、长期以来,大部分学生仅作为职业生涯教育活动的受众存在,被动地接收学校和指导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对职业生涯教育的 需求仅停留在潜意识阶段,需求意识尚未被唤醒,更没有把意识提 升为行为或实践,因此,学生更多表现出来的是“漠不关心”,缺 乏社会竞争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3、由于课程设置和指导教师的原因,部分学生对学校的课程不 够信任,很多时候仅仅是应付学分而修读,并未能真正把接受职业 生涯教育作为大学生涯的一门重要课程来对待。

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现状的认识

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现状的认识 2010-12-7 21:47 提问者:云定海|浏览次数:4850次 作为在校大学生,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现状的认识,并给出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的建议和措施(结合自身认识,可给出具体建议) 周四要交急急急急急急 我来帮他解答 满意回答 2010-12-8 09:44 热心网友 在我们谈到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我们虽然取得了成绩,但是,现在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些更高的要求,我们还不适应。 (二)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困扰着我们。去年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总额大概是1800多个亿,现在对相当多的地方院校来说,主要经费来源已经不是国家的财政性投入,而是收费。有的学校甚至收费占到了总经费的百分之七八十,而我们的收费在学校看来还是比较低的,但是,社会上对收费问题已经提出了比较强烈的疑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再进一步大幅提高收费。现在许多学校已经陷入了经费严重不足的困境,据了解,教育部的学校在经费问题上情况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教育部所管理的学校去年年底贷款余额已经超过了200亿,其中个别怪物般庞大的大学贷款余额超过了30亿,每年光还利息就要将近两个亿,这个数字相当于国家每年给它的拨款。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江苏省,它的财政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江苏全省的高校贷款余额也超过了100个亿,这个问题非常突出,致使我们有些大学大楼盖起来了,但是内部的教学仪器空空荡荡,不能够满足需要。刚才参观外事学院,我看到设备还是非常 好的。 (三)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从1998年到2004年我们的本专科学生数从340.7万增长到了1333.5万,同期我们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仅由40.7万人增长到85.84万人。显然,扩招后我们的生师比一下就由以前的过低变成了生师比过高,生师比过高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在一段时间内,有的学校甚至出现了200人的外语课堂,外语课一般公认以16到17人为佳,三四十人在一个课堂里就已经很凑合了,200人怎么有开口的机会呢,没有开口的机会就谈不上外语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在师资的提高上也存在着问题。历来我们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工作就是一个薄弱环节,我们过去培养新教师主要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进行,一个学生毕业留校当老师,先给老教师当助教,帮着批改作业,听老教师怎样讲课,然后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去备课,再然后才是独立去讲课,而且还需要老教师在旁边听。这样一点一点地逐渐由上比较少的课到上比较多的课。但是,现在我发现,相当一些学校今天还是学生,明天就

浅谈当今的大学教育现状

浅谈当今的大学教育现状 姓名:吴美霞班级:15级地理信息科学班学号201524803049大学教育是时代的主流,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广义上说,包括两个方面,即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大学教育的大力支持,千军万马过的不再是独木桥,大学也不再是从前的大学。经历了市场化(如取消毕业分配和实行收费制)、国际化(如“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大规模合并)、产业化(如疯狂扩招和建大学城)三大高潮,中国的大学不再精心培养能独立思考的“人”,而热衷于培养“就业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各种娱乐设备的完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大学课堂睡觉、玩手机甚至是逃课现象非常严重,有大学生模仿小沈阳创作的大学版《不差钱》写道:“眼睛一闭一睁,一堂课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上午就过去了。人生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下课了,但人没醒。人生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人醒了,但没下课。最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上课了,但睡不着。”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令人堪忧。 有评论说:现在的中国大学是一个怪胎,进去的是精英,出来的是蒲公英;提高的是学费,降低的是教学质量;增加的是专业数量,减少的是就业质量,这样的评论并不是无据可循的,为不让大学生逃课,出现各种奇葩的点到方式。 这究竟是学生不爱学习还是真的课堂无聊透顶?我认为是这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大学生经历应试教育,高考的筛选,进入大学之后,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可以愉快地卸下身上的重负,认为自己理所应当地享受生活,睡了懒觉、课堂玩手机、逃课……不肯认真读书,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过度功利化,在他们看来多数课堂是毫无意义的,完全没有了学术精神,一切都是为了混一个烫金毕业证,为了找一个报酬丰厚的工作,获得高级物质生活享受,如果对他们谈起学术自由、思想独立,他们更是匪夷所思。在社会的转型期,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开始侵袭大学生的思想,不能做到潜心学术研究。 另一方面,在当今的大学教育中确实存在一些教学模式单一,学习空间不明确,管理制度欠佳等问题,或是人才教育变得数据化,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是教育的成功。大学要培养的应该是“健全”的精英,他需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未来 【摘要】步入21世纪的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归结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正确认识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有利于我们扬长避短,采取措施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加快向国际接轨,加快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 【关键词】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经济发展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 我们的党和政府深刻认识到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高等学校是宝贵资源和财富。为了带领中国人民走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党和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了对高等教育战线的支持力度。这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扩大高校招生规模,迅速造就规模宏大的专门人才队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体现和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生于80后的我们,深刻明白教育在我们人生旅途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一生中四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学校接受教育,用切身实践感受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通过接受教育,我们从懵懂幼稚到知书达理,从盲目无知到明辨是非,从孤身截然到拥有专业技能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观念不断深入人心,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对比学校每年招收学生的人数数量,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趋旺盛。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近几年高校扩招很明显。经过几年的连续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 党和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二十五亿元实施“质量工程”,大力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从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高等教育开始了扩招过程,发展迅速,在这短短的六、七年时间里,高等教育整体规模翻了两番。研究生教育由1998年19.8万人增加到2005年97.9万人,全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在校生由1998年的623万人增加到2005年2300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增加到21%。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生达到了1562万人,再加上其余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模式,构成了2300万人。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这符合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高校的扩招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信息网络的发达,使我们查询检索更加方便快捷,消息的获得更加丰富准确。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较早地在高校得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高校教学、科研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并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多媒体教学、数字化

目前大学教育的现状、原因、改革措施与未来前景

前言:大学生,应该是一群拥有智慧、创造力、有思想、有追求、有远大抱负、有着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一群人,他们是祖国未来的管理者、主人公、社会未来发展的主要推动人群,有着自己的价值观,有着前卫的眼光、有着引导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和责任。可是就是本来应该是这样的一群人却成啃老一族、社会的负担,没能祈祷自己的作用,没有展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他们手握真理却撞得头破血流,他们拥有一颗单纯善良的心灵却被社会伤的血肉模糊,他们曾经被社会选出来却逐渐被社会所看不起所淘汰.......不能不说是一种深深的悲哀。作为大学生的一员,我觉得大学生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了我们自己也为这个社会去去反思,为这些不合理不科学去抗争和呼吁。 正文:作为一个体验者和当事人,我觉得我有自己的视角去发现问题,希望老师能够认真去看去思考。毕竟这不是一个个体的行为和做法,它以及更成为了一种现象。任何现象的产生一定不是单纯的某一方面的原因,必定有着其社会原因、个人原因、群体原因、老师 的原因。 大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标、理想太过高大、丰满,现实却很残酷、骨感。缺乏对自己客观、清醒系统、全 面的认识,缺乏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不踏实,好逸恶劳,干着老年人也可以干的事,提前进入养老模式。目标大但是空,没有具体的谋划,没有实践的勇气和行动。我们只看重结果是成还是敗,失去了这个年纪该有的特质。 ●学与用的割裂、分离严重。学了东西是为了解决问题是为了创造价值,学而不用是一种 浪费。不是说专门开设一门实践课或者实验课,专门挑出来,而是说在老师的平时讲课之中稍微或者下意识的介绍一些某些知识点的具体用途和发展前景,告诉我们怎么用、什么地方能用到,让我们相信和意识到这些东西是有用的。只有让我们看到价值和用处,才能够乐于、愿意去学。这个社会最终需要的不是一个会做题能考高分的学生,而是有着创造力、有思想、踏实、理智、敢于担当、乐观高尚人的才。绝对不是一个只懂得机械重复、照本宣科、不懂变通的书呆子。在学校的一切殊荣,当一个人走出校园的那一天就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最多是缅怀一下自己的大学没白过。但是如果对这些东西看得太重、放不下还可能成为我们人生的障碍。 ●考研与深造目标不明确,不坚定。喜欢跟风喜欢看别人怎么做然后自己随大流,缺少 或者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与需要,不知道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盲从而且缺乏自信。 ●社会环境和大学里营造的环境不够健康。大环境促使大学生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一部分不够自信、不够成熟、不能够拥有健全的判断机制的学生相信了,然后去影响身边的同学..... ●游戏成风、精思想缺乏、精神极度空虚,不思进取,缺少上进心,从高中的吃肉的“狼” 被驯化成为了现在需要饲养甚至强制喂食的“羊”。老师和学校没能够及时发现和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缺乏“有效”的沟通,没能够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他们逐渐被环境改变,变得浮躁、不踏实、缺乏反思和发现问题能力和意识。而且目前中国很少有人去呼唤和唤醒这一群人,知名的专家学者,都在陈述、放大这个问题本身,现在还没有哪个有哪个影响力人站出来真正解决这些问题。缺少梦想和适当的危机感。 ●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需要去干什么,没找到自己的位置,对自己的定位存在着严 重失误。很少有人懂得感恩(感恩社会、感恩学校、感恩同学、感恩父母),很少有人懂得尊重(不尊重别人、不尊重自己不把自己当回事)。学习的动机不对(不清楚自己究竟为了谁学的、学了这些东西能做什么、为什么要去学、不知道要学到什么程度)。 我认为正确的态度为了完善自己的人生、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基础,绝对不是为了父母的期盼、同学羡慕的目光、拿奖学金。那些从长远来看,注定只能是浮云,是副产品。可

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体制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束缚了人才自由全面的发展。教育体制问题亟待解决。 .现就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分析如下: 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清晰地显示,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有限的情况下,必然要维持一段时间的“穷国办大教育”的局面,且这种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是很难保证的。另外中国的总人口数中,我国受教育的人口较低,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更少,这已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高等教育水平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无论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理念、办学方式,还是在师资水平、学生人数、高教投资、管理监控上都得到较快的发展,但仍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远远未能适当超前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平均8%的较快增长率,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在经济上具

备了“接收更好更高教育”的经济能力,并且在心理上也产生了对高等教育的更迫切的需求。然而现有的高等教育的供给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显得严重不足。当今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如果不加以探讨并尽可能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的目标极为不利。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生存与竞争问题 国高等教育发端的严重滞后,发轫后的不连续性发展历程,以及一个多世纪高等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总体实力上远低于欧美等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实力。使得我国在WTO的框架和游戏规则内,在与欧美高等教育的生存竞争中处于“历史性的弱势地位”。可以说这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整个历史阶段中,挑战最为严重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前,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从起点、过程之中,还是从结果上都是不公平的。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给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预见的损失。而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也无疑加剧了有限的高等教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谈中国教育,我们首先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中国教育现状是怎么样的? 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教育改革取得了些什么成绩? 中国教育的未来是什么? 中国思想文化的方向在哪里? 家庭和学校的正确教育是怎么样的? 说到教育,教育,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其实可以分为教和育。首先大家反思,很多父母亲,你育了,可以再孩子成长过程中你正确的教了吗?学校,在教的过程中,做到育了吗?只能说我们现存的教育,功利性太强,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出人头地,上好的大学,却忽略了作为社会的个体的个性化和素质教育。在学校在升学率和优秀率的前提下,部分教师师德沦丧,接受家长送礼,金钱化严重,不惜为了收费辅导牺牲大多数孩子的学习权利。 从胎教、幼教到早教,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从此以后,孩子们分秒必争地努力学习,从小学升中学,从中考到高考,不仅仅是孩子,连同大人父辈和教师们一起陷入一种最清楚而又难以逃避的困惑——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升官发财,似乎就是隐藏在这种现象后面的源动力——而其它的一切都似乎是冠冕堂皇的说辞。 现代科举制度犹如一根令人着迷的指挥棒,使得教育完全成为了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工具或方式。升官发财的仕途经济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教育挥之不去的梦靥,也由此成为权力腐败的深刻社会思想道德之源。教师们教,学生们学,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升学。教师为了升学率,考生为了应付升学考试,逐渐形成了所谓的题库题海,而考试也就在题海题库中抽选,这样的结果就是:学子不学经史子传,唯有题海苦练的学风。当这些人考上大学后,往往也是所选其人,而亦非其才。以至于这些人在上了大学后不知所从,而中国的研究生活博士生是如此稀少而且少有作为也不足为怪了。 从另外一种角度看中国的思想文化教育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但凡中国思想教育僵化,社会矛盾也随之增加,当矛盾难以调和时,就会发生深刻的社会剧变;但凡中国思想教育发生变化,则会迎来新的社会变革。法家思想促使了大秦帝国的诞生,而儒家的确立,却使得中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而这科考、吏政却是这教育的精华。当强行嫁接西方的戊戌变法失败后,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是摧毁了传统封建文化的统治,同时也成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战的实验战场,中国本土文化最终但不是彻底地击败了西方文化势力,同时也在迷茫中摸索,终于实事求是地找到了中国自己应该要走的道路。然而,直到今天,我们仍旧是摸着石头过河,以至于前方的道路和我们的方向依旧迷茫,我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对于生命的信仰迷失在神圣与物化的尖锐矛盾之中。 中国教育现状要分析中国教育现状是十分敏感而且触及政治神经的问题,这里避开教育体制问题而仅从表面现象进行介绍。 现状之一:人虽多,而才少。 知识的教育是人才的根本,是科技发展的基础。然而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要成为有能力的才人,还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我们的人才结构出现严重失衡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现代教育体制思想问题。因为我们的社会价值取向决定的教育价值取向,而我们的教育取向,就决定了我们的人才结构。如今我们关注的是把教育和将来的工作、生活、居住、收入以及名声等紧密联系在一起,都认为读了大学,而且是要上名牌大学才是好事,只在乎形式和结果,并不在乎现在的大学教育的实际效果是否理想——这就是嫡传于2000多年前的升官发财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结果不仅导致了中国人才结构的不平横,同时也误导学子们的道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目前的教育的确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地方,本文来分析一下教育现状,并且从多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1.中国教育现状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虽然我国已于2001年宣布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只是基本解决了“入学机会平等”问题。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平等。最为凸显的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这也是我国最突出的教育国情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城乡教育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于市区学校;二、城乡师资水平有很大差距,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人力资源;三、教育过程中微观层面不公平,使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教育过程。 教育的不公平: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童教育与女童教育的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公平 2.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2.1.地区和城乡差距造成教育不公平 目前,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明显拉大,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造成了教育不公平。 2009年《求是》杂志报道过20个地市的农民人均收入,上海浦东和江苏昆山是12000元,甘肃定西是1800元,仅农民之间收入就差7倍以上。据了解,一些地市之间的人均财政收入差高达10-50倍左右,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情况下,因县财政困难,必然造成教育的困难。 一些中小学校,由于地方经费充足,校舍宽敞、楼宇考究、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各种先进设备应有尽有,语言室、电脑室、实验室、钢琴室、乐器室、绘画室、雕塑室、游泳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有的还有升降式广场、休闲晨读公园等。而另外一些地方因财政投入困难,教育经费极低,造成学校场地狭窄、房屋破旧、寄宿困难,有的学校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一个黑板,一枝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 一些县财政投入困难还造成很多小学不能按国家要求在三年级开电脑课和英语课,直至小学毕业一些学生还没接触过外语和电脑。有的学校没有音乐、美术教师,此类课程也不能开课,导致一些地区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同发达地区和城市孩子拉开了差距。 2.2.制度设计偏颇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一是就近入学存在问题。义务教育应该就近入学,但是就近的学校是优质学

浅析中国教育公平问题

浅析中国教育公平的问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发展程度对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兴衰存亡都至关重要。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确保教育公平,不仅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需要,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攀升、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条件。我国教育事业规模扩大,各级各类教育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服务发展的能力增强;教育的对外开放程度逐步加强。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人民群众对教育投入、教育收费、应试教育、高考移民、择校风等问题反映强烈,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差距突出,贫困家庭子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和流动人口子女等上学难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教育公平问题。教育的不公平发展破坏了社会公平,也有可能危及社会的安定和可持续发展,以致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社会的文明进步。因而,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从价值评判、利益分配的角度出发,追求教育公平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根本趋势,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我国自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以来,教育公平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推行、“双基”工作的大力开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中国的教育普及率和受教育人口数量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现在受教育权利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意识、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高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有了很大发展,教育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教育资源、环境得到优化、丰富,教育质量逐年提高等。 从教育公平具有的相对性和情境性的视角出发,我们看到, 中国的教育公平现状并不乐观,更深层次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产生了许多备受人们关注的教育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具体表现在:(1)社会大量学龄人员丧失受教育的机会。 (2)教育差距尤其是教育支出在人均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偏高。(3)教育经费投入存在地域差异,尤其是城乡差异。(4)义务的均衡发展问题中,涉及“择校”和“就近入学”原则的冲突,重点校(班)和薄弱校(班)的冲突。(5)高考制度与方式问题,包括高考中的作弊问题、录取的地区差异问题、高考方式问题等。(6)教育特权、教育腐败和教育乱收费问题。(7)高等教育问题,包括高等教育收费、学生就业问题。(8)贫困学生与弱势群体问题。(9)女性教育不公平问题,包括受教育权被剥夺、就业受歧视、就业难等问题。(10)少数民族教育问题。 上述教育不公平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良影响。这就需要对教育政策和机制进行调整,改革完善教育机制本身的缺陷,最大限度地维护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教育利益,用国家意志规范社会成员的教育利益观,实现国家社会意义层面上的教育公平。 二、我国教育不公平产生的原因 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素来追求。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受到区域差距、阶层差距、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和教育腐败问题的严重制约。 1.区域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策便倾向于东部沿海地区,这便无形中导致了教育投入的差距。由于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低,自然对教育投入相对较低,加上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差,恶劣艰苦的生活条件,所以在吸引人才上自然处于一种不利的位置。我国教育投资主要由地方政府自主支配,西部本身贫穷,自然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无法与东部相提并论。显而易见,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也与东部相差甚远。同时家庭用于教育的投入更为有限,对于

中国教育不平等现状

中国教育不平等现状、原因及解决方法 浅议 邓超 内容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进步,在我们系统全面的分析各阶层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后,就不难发现,教育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主旋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但是,中国作为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城乡的二元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亟待解决但又很难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随着社会分配方式的改变,人们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以及教育腐败问题的日趋显露,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就越发显著了,在这种形式下,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本文从现实的调查入手,对城乡之间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做了系统的论述,并简单阐述了对公平教育的总体认识。最后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自己观点和解决方

法。 ⒈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的差异是我国二元结构的特征,也是城乡居民教育机会不均衡的最严重的表现。⒉城镇居民工作单位性质是我过社会分层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标准,仍然影响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其子女的教育机会。⒊家庭经济收入差距的拉大,致使各个阶层教育消费方式不同,产生新的教育不公平。⒋由于行业和职业的不同所构成的差距扩大,人为地加剧了教育的不平等。对这种情况,下面从教育不平等现象、教育不平等原因、教育不平等的解决方法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一>教育资源投入的不平等 1.农村教学设施简陋。当有的学生被电子产品包围的时候,有的却至今与电子产品绝缘;当有的老师在豪华的私家车里尽情享受生活时,有的老师却要

跋山涉水去给孩子们上课;当一座座现 代化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时,还有一群学 生在狭窄的危房里读书。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啊?据统计,20世纪末全国中小学有危房约1300万平方米,集中在中西部农村。虽然危房占全国中小学总校舍的比例不足1%,但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比例却比较高。宁夏中学危房面积达5.32%,小学达 4.6%;新疆中学危房达4.05%,小学占3%;青海中学占3.16%,小学占4.33%。正像一位学者所说,当有的校园置身于欧美也让人叹为观止时,有的学校即使摆在非洲也让人感到寒碜。拿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发达城市的学校相提并论也许有失公允,但教育资源的投入在城乡之间的不公平,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近几年,国家和政府,在教育的投入上,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已经有所倾斜,但这 种倾斜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根据教育部财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提供

浅谈中国大学生的教育现状和危机

一、概述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切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总体素质应该说是好的。虽然出现了像马加爵这样的个别案例,但他代表不了当代大学生。应该肯定,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祖国非常热爱,对党和政府正确的方针政策高度认同,对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无论是眼界、理念,还是思想,他们都比过去时代的青年更加成熟、更加理性。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事实上,这些年,一大批优秀

的青年群体和先进个人不断地涌现出来。大学生支教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些支教队员们都是国内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可以想象,如果不去西部支教,他们完全可以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和丰厚的薪水,完全可以享受舒适的生活,但是他们选择了西部,选择了艰苦的地方,选择了接受困难的考验,自愿到西部贫困地区去支教。他们和千千万万的青年志愿者一道,用自己的心血、辛劳和汗水,用知识播撒希望的种子,将火热的青春献给了西部的教育事业,他们才是当代大学生的优秀代表。如果只看到马加爵,看不到这些先进典型,那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们应该坚持用先进青年的事迹作为生动教材教育、引导和激励青年,号召广大青年向身边的典型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新情况、新问题 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关注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第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引起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认同竞争,期望创业,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有强烈的效益意识等,大学生比以往更期望有一种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