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同步练习

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同步练习
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同步练习

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一、单项选择题

1、《诗经》云:“千耦其耘。”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上述现象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土地私有制确立

B. 铁犁牛耕的运用

C. 赋税制的改革

D. 重农抑商政策

2、战国时期法家先贤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乐毅等相继在各国变法,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使平民

通过开垦荒地、获得军功等渠道成为新的土地所有者。这说明变法( )

A. 废除了周朝的等级制度

B.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 提升了平民的社会地位

D. 适应了依法治国的需要

3、战国授田制是一种由国家掌握地权,并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直接向农户征收賦役的

土地分配形式。这一制度的推行()

A.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 强化了君主集权统治

C. 巩固了土地国有制度

D.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4、有史学家将春秋战国时期视作中国的“化成时代”,意为经此时期古代制度、文化等基本定型。下列史

实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②分封制逐渐确定了中央对地方的分级管理模式

③逐渐由贵族政治过渡为官僚政治④诸子百家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5、周初分封,临近内陆的鲁国是周公的封地,以“尊尊而亲亲”为治国理念;靠近海滨的齐国是姜太公的

封地,以“举贤而尚功”为治国理念。鲁国渐渐衰落,但齐国国势却日盛。这反映出,齐国崛起得益

于()

A. 注重事功的观念

B. 工商皆本的思想

C. 开拓进取的精神

D. 贵族特权的废除

6、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举措被称为“户

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县”。“户籍相伍”和“集

乡为县”()

A. 确立起皇帝制度

B. 摧毁了宗法关系

C. 建立起官僚政治

D. 加强了基层治理

7、古人有云:“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称道)。”这种思

想精神()

A. 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B. 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C. 成为中国进步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D. 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8、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B. 发展新兴封建经济

C. 富国强兵增强国力

D. 正式废除井田制

9、在春秋经传中,秦国九世以上世袭贵族世家不过两家,五代以及三至四代世袭贵族居然为零,远逊于周

室,以及齐、楚、晋等东方诸侯国。这种现象()

A. 反映了商鞅变法的成效

B. 便利于秦国政治形态转型

C. 制造了诸侯之间的对立

D. 加速了西周分封制的瓦解

10、商鞅说:“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农辟地,商致物。官治民。”“三官贫,必削。”这表明

商鞅认为()

A. 秦国的经济政治贫弱,必须实行变法

B. 商业在国家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C. 只有实行“重农抑商”,国家才能富强

D. 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官吏的管理

11、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 获得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 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C. 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

D. 反映了新兴地主的愿望

12、.战国时庶民要求参政的呼声很高,一个很平凡的士,通过游说,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擢拔为执政

大臣。商鞅本是魏相国公叔痤的家臣,入秦后说动了秦孝公,当上了秦的大良造(相国)。这反映了当时

()

A. 社会转型加速

B. 贵族政治没落

C. 改革变法兴起

D. 诸侯争霸激烈

13、历史学者张金光指出:“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对家庭制度严厉推行分户析居的改革政策,规定‘民有

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析到骨肉之间已无可再析的地步为止。”秦国进行家庭制度

变革的主要目的是()

A. 彻底否定宗法制度

B. 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C. 改变家庭内部关系

D.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14、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B. “为田开阡陌封疆”

C.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D. “塞私门之请”

15、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 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

B. 确立了天下大一统局面

C. 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 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16、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

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

A. 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

B. 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 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

D.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商鞅变法的出发点是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立足,并最终实现国富兵强,这体现了他“务实功利”

的价值追求。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战乱频发,传统的道德伦理准则已难以支配社会生活,强权主宰

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这次变革在使秦国迅速富强起来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秦人的生活

方式和价值观念。该变法的积极一面在于用爵禄和刑罚将人们追求利益的途径和方式规范到国家需要的道

路上来,把人们的生活、生产甚至思想都引入一种轨道式的模范。但此次变法对法律过度的依赖,比如鼓

励亲属互相监视、互相告密,却也撕裂了人伦亲情;“轻罪重刑”使司法行为恐怖化;“不赦不宥”使“犯罪分子”一旦获罪则走上绝路,这些繁密的法令使秦人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们的道德水平也渐渐

降至仅仅遵循法律规定的最低线。

——摘编自许鸿基《商鞅变法的法治思想与借鉴意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在变法中践行“务实功利”价值追求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务实功利”的价值追求。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

礼者不足多。

——商鞅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

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据材料二说明,变法法令推行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材料二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

(3)材料二、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你如何评价材料二作者对商鞅变法的态度?

参考答案

1——10:BCDBA DCCBB 11——16:CBDBAD

17、(1)主要举措: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制定《秦律》,轻罪重罚等。

(2)简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种偏执的价值追求,使人性中的好恶被利益诱引,逐渐

呈现出重现实利益轻伦理道德的倾向,人们的价值观转向功利;严酷的法律也会激化社会矛盾。

18、(1)法家思想。秦孝公的支持。

(2)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重农抑商。“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

(3)材料二持否定态度,材料三持肯定态度。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是一种进步的社会运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