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菊花的古诗赏析四首(最新)

有关菊花的古诗赏析四首(最新)
有关菊花的古诗赏析四首(最新)

有关菊花的古诗赏析【一】

《菊花》

唐代: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

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的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的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了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用语淡雅朴素,饶有趣味。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为渲染爱菊的气氛做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转,跌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有关菊花的古诗赏析【二】

《菊花》

明代:唐寅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尽借一作:借人)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寄兴的诗,没有什么艰涩的意象,很清新淡雅,并且浅近直白。诗人借菊花以自比,在诗词中属于香草美人笔法。

首联诗人先描写故园中的菊花淡放的情形,开得并不张扬,而是淡淡的幽然的开放,而且开得那么突然,所以颔联写它就好像是一夜的霜降后从天空坠落一般。写出了菊花高傲的品质,不铺排张扬,但是却内涵丰沛,在单淡然中凸现其品质。

后两句是诗人的托物起兴,以菊花自比。颈联写到多少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估计诗人自己也在内吧,尾联写尽借篱落看秋风,篱落是指篱笆,记的范成大在他的一首诗中提到篱落,“日长篱落无人问”。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从这篱笆里面的开放的秋菊中看尽了浓浓衰飒的秋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陶渊明以来,菊花就是隐士、高洁的象征,诗人就是借菊花表现自己的高洁品格。

有关菊花的古诗赏析【三】

《菊花》

唐代: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赏析

这首诗托物言志,以菊花自况。首联描摹菊花色调淡雅,丰韵翩翩。颔联用陶令、罗含典烘托菊花品格。颈联用“禁重露””怯残阳”写菊花深忧迟暮,暗含抱负不能施展,虚度年华之意。尾联言志,暗含自己希望被朝廷赏识之意。这诗虽是咏菊,亦句句自况,物我交融,写得清绮秀逸,意思醒豁。

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诗。虽然诗中写到陶渊明,但根本点则不是甘于田园。而是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热望。这里的的菊花,淡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他们既有陶公篱旁的雅色,又有罗含院里的淡香。它不畏霜露,却担心夕阳。它可以傲然凌霜盛开,却面对时光流逝无奈。即使它枯萎了,也可以制成美酒,盛在精巧的鹦鹉杯中,来到高贵的宴席之上。这里诗人热情讴歌了菊花的雅色和清香,高度赞扬了菊花不怕霜露的傲骨以及可贵的奉献精神。

诗人咏菊,以自己的观感为主,描述很是抽象。菊中有我,我中有菊。纵然凋谢,留下的也是白玉高堂里的精华。李商隐晚年落泊,但毕竟是帝室远亲,他自己也以此为荣。诗人用“金鹦鹉”“白玉堂”婉转地表白了自己的身世。可是,他的身份并没有有给他带来实质上的好处,纵然才俊,亦不见用。通观全诗,诗人状物新奇引典自然,锐意中有伤时,哀婉里有进取,大有孤芳自赏之意,绝无叹老嗟卑之嫌。

诗一开头,先描绘菊花那可爱的姿色:“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首句写的是紫菊:“暗暗”真实地写出词人对紫菊的观感,表明色彩并不明丽。“淡淡”又写明其色浅浅也不浓艳。“暗”“淡”二字的重叠使用,便生动逼真地刻画出紫色菊花那淡雅的风姿。次句描写黄菊:“商融”即和暖之意。这两个字用得极为精妙。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井说。这是“通感”或曰“感觉挪移”在日常生活的经验里视觉、听觉、角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与交融,眼、耳、鼻、舌、身各个官截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因此颜色如乎会有温度,诗人在视觉里获得了触觉的感受。看到那金黄色的菊花便有了一种温暖的感受。由此可南诗人体物实在太精微了。“冶冶”圳其明艳柔美之态。那黄菊金色的花蕊,经过露洗霜染,清新鲜美,月“冶冶”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诗人着墨不多,只“融融冶冶”四个与便极尽黄菊之态,不愧为大手笔。

第三句诗则把菊花颜色的描写引申了一步,称之为“陶令篱边色”,把眼前菊花的地位抬高了。“陶令”指东晋诗人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今江西省彭泽县)县的县令,所以后人常常这样称呼他。陶渊明于百花之中最爱菊花,正是他首先把菊花的地位抬高了,他在《饮酒》一诗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而李商隐在此处称他所见之菊有“陶令篱边色”,意即同陶渊明东篱下的菊花一样美,足见他对菊花的爱赏程度。后句描写菊花之香,也以典故出之,称之为“罗含宅里香”。罗含,字君章,晋代来阳(今湖南省东南)人,擅文章。由州主簿累官至廷尉、长沙相。桓温极重其才,称为江左之秀,可他致仕还家,在荆州城西小洲上立茅屋而居。《晋书·罗含传》记载他“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诗人此处说他所见之菊有罗含宅中菊花一样的芳香,这便更加抬高了它的地位。李商隐此处引出陶令菊和罗含宅里菊主旨不在菊花本身,有以这两个人自况的一面: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于乡里小儿,遂辞官归隐,闲雅悠然地“采菊东篱下”,罗含致仕却还归本乡,甘居茅屋,托身有所。而李商隐此时辞去了弘农县尉,居于家中,流连山水,形式上与那两个是有些相似。不过李商隐此时这点“隐”气来得很勉强,他骨子里渴望的不是充满菊香的篱下或宅里,而是朝廷,梦寐以求的是入朝为官,这从后面四句诗中完全可以看得出来。

五、六两句:“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明里继续写菊,暗里则有所寄托。“禁”此处是避忌之意。“重露”即浓重的霜露。前句写出私菊傲霜的品格:秋菊开在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菊花》),不过正是这风霜高洁之时,才显示出它的独特品格。

后一句诗人借菊写出自己内心的隐忧,“怯残阳”即害怕夕阳西下,黑天到来,此处别有寄托。李商隐虽屡遭挫折,仕途失意,但这并不能侠诗人彻底失望。但是他实在担心时不我与,光阴迅速。多少有些迟暮之感。同屈原“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几句诗所表达音的惜时思想十分近似,同样是担心自芒的抱负不能施展,虚度了年华。

最后两句,诗人借菊花委婉地表达出来了:“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泛,指以菊花浸酒。“金鹦鹉”指以黄金仿鹦鹉螺形铸造的酒杯。《岭表录异》一书中写道:“鹦鹉螺,旋尖处屈而味如鹦鹉嘴,故以此名。放上青绿班,大者可受二升,放内光莹如云母,装为酒杯,奇而可玩。“白玉堂”一语出自《古乐府·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两句中的后一句。此处暗指朝廷。这两句诗字面上把菊花人格化,表明它希望被浸在金杯之中,被送到白玉堂上为贵人所用,而实际上表现的是诗人期望入朝做官的心绪。

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物我交融。除开头两句外,其余句句写菊,又句句是写自己,是托物言志的杰作。写物而不离人。物与己交融在一起。物又不粘在物上,处处关己。写己又不脱于物,处处以物出之。如三、匹两句写菊花之色与香,关涉自己翻官之事。五、六句写菊不畏霜露而震日暮,关涉自己的迟暮之感。七、小句写菊花的愿望关涉自己期望入彰之情。其次,本诗在用典上也有独莹之处:自然而然,毫无切削之迹,囊无晦涩之感。如三、四两句用陶渊明与罗含的典故,如同己出,与自己的诗境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实在是其他人难以企及的。

有关菊花的古诗赏析【四】

《菊》

唐代: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赏析

题为菊,但通篇不用一个菊字,但句句写菊。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草,个头较高,从外形看,与菊苗太大的差别,养尊处优的公子王孙们,是很容易把菊苗当作蓬蒿的。作者直抒胸臆,

直截了当地训斥王孙公子“菊草不分”。其实这是鄙视他们不识人才。下一句就更能看出作者的用意了。

“九日枝枝近鬓毛”,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重阳节,这一天,我们的先人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于鬓上。这第二句是说,菊苗到了重阳节,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这与蓬蒿有了本质的区别。你看,一枝又一枝的菊花插在大家的鬓发间。请问:有乱插蓬蒿的吗?哈哈没有。这第二句,作者作为菊花是多么自豪啊,人们终于认识到它的价值。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

“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

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野望》等唐诗四首赏析题

《野望》等唐诗四首赏析题 一、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相关习题。 《野望》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3. 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3分) 4.“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6. 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4分) 7.“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黄鹤楼》,完成相关习题。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B .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C .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 .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3.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4.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7.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8.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9.“此地空余黄鹤楼 ”和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4分) 三、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写菊花的诗句古诗

写菊花的诗句古诗 导读:1、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李白《九日》 2、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文森《九日》 3、梅定妒,菊应羞。——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4、桂白发幽岩,菊黄开灞涘。——李世民《度秋》 5、年年孤负黄花约。——黄机《忆秦娥·秋萧索》 6、**开,**残。——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7、临行挽衫袖,更尝折残菊。——苏轼《送顿起》 8、黄菊散芳丛,清泉凝白雪。——德隐《新秋晚眺》 9、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杜甫《宿赞公房》 10、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 1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孟浩然《过故人庄》 12、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杜甫《九日寄岑参》 13、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杜甫《九日寄岑参》 14、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唐寅《**》 15、短篱残菊一枝黄。——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16、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陶渊明《饮酒·其四》 17、时节是重阳,**牵恨长。——徐灿《菩萨蛮·秋闺》 18、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1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20、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21、斗万花样巧,深染蜂黄。——吴文英《惜黄花慢·菊》 22、栽成五柳吟归去,漉酒巾边伴菊闲。——汪遵《彭泽》 23、**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24、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曹雪芹《残菊》 25、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题**》 26、芙蓉金菊斗馨香。——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27、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28、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白居易《咏菊》 29、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 30、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31、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曹雪芹《咏菊》 32、兰佩紫,菊簪黄。——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33、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韩琦《九日水阁》 34、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陶渊明《和郭主簿·其二》 35、黄菊开时伤聚散。——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36、对菊难逢元亮酒,登楼愧乏仲宣才。——秋瑾《九日感赋》 37、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苏轼《赵昌寒菊》 38、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曹雪芹《螃蟹咏》 39、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于谦《过菊江亭》 40、犹喜闰前霜未下,菊边依旧舞身轻。——司空图《白菊三首》 41、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古今吟咏菊花的诗词歌赋

古今吟咏菊花的诗词歌赋,真是琳琅满目,俯拾即是。有的咏其色,有的赞其姿,更有的借菊言志,抒发感情,才情多歧,多姿多彩,美不胜收。 一、赞美菊花 晋·王淑之《兰确铭》: 兰既春敷,菊又秋荣。芳熏百草, 色艳群英。孰是芳质,在幽愈馨。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唐·太宗《赋得残菊》: 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露浓希晓笑, 风劲浅残香。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唐·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唐·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吴履垒《菊花》

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 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 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 唐·李商隐《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宋·苏轼《赵昌寒菊》: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 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 宋·梅尧臣《残菊》: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宋·朱淑贞《菊花》: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金·元好问《赋十月菊》: 秋香旧入骚人赋,晚节今传好事家。 不是西风若留客,衰迟久已退梅花。

七上后四首古诗赏析

(五)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思想内容】赞秋颂秋。 【名句赏析】描绘了一幅豪迈高旷的图画,晴空万里,排云而上的白鹤,其实也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 【艺术手法】一二句形成了鲜明对比,古代文人笔下的秋季,往往是草木凋零、肃杀冷清、萧条,令人伤感凄凉的。而诗人却认为秋日比春天更为美好,诗乐观明快的风格已定。 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筲”的情景。 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溧浮,那凌云的白鹤,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3.你怎样理解诗中“鹤”的形象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诗人是以“鹤”自喻,视“鹤”为坚强不屈的化身,抒发了作者豪迈乐观之情。 4.“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仕么 因秋景爽朗明快优美,能激发诗人的灵感和激情,能使人产生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从中看出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5.从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与《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阅读。 两词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刘禹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豪放、热情;而马致远却抒发了凄愁。在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夫净沙?秋思》却是借景抒情。 6.本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开阔的视野和豪迈乐观的情怀。 (六)《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译文:你问我何时还家,我无法说准归期,巴山夜雨连绵,秋水涨满了池塘。什么时候才能够与你在家中的西窗下一起剪烛长谈,再说起我独居巴山的客栈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涨”字有何妙处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四首赏析整理

七年级下册必考古诗词四首赏析整理 (一)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长啸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王维,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主题〕写诗人在竹林中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特色〕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答: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二)《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元稹《菊花》诗歌翻译及赏析

元稹《菊花》诗歌翻译及赏析 菊花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1、秋丛:指丛丛秋菊。 2、舍(shè):居住的房子。 3、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4、遍绕:环绕一遍。 5、篱(lí):篱笆。 6、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7、尽:完。 8、更(gèng):再。 【翻译】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

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元稹《菊花》诗歌翻译及赏析]

关于菊花的诗句大全

关于菊花的诗句 临江仙咏菊 寂寂柳条溪畔,小园独占秋光。生来禀性傲严霜。但求枝上老,不作舞风郎。守拙毅归田里,尘心不再遑遑。东篱采菊望南冈。一从陶令后,人更爱花黄。 念奴娇咏菊 登高过了,对庭宇,满院秋容新理。落寞群芳无情绪,却是黄花香起。的砾佳姿,重蕤金钿,绰约清芬里。试簪翠鬓,惜她欲折却止。 韵致陶令相宜,春风不羡,自是孤贞耳。岁晚霜寒拂半世,何比艳俗于此!餐露临风,行吟泽畔,谁拟风流子?撼秋篱下,更看圆盏金蕊。 问菊 曹雪芹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2 咏菊(一) 已卷西风半吐香,不关冷月不关霜。 阑珊梦醒迟迟日,寂寞心仪淡淡妆。 野水篱边秋饮露,宝瓶窗下砚承芳。 芙蓉相与盟前誓,肯守寒枝莫自伤。 2 咏菊(二) 偏到西风始放香,为谁憔悴冒风霜。 月傅淡彩痕尤瘦,露浥清姿影带妆。 本以高情难入世,何曾着意为清芳。 不独菡萏参差梦,碧水凉风各自伤。 2 南腔北调寒菊 宋郑所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2 晚香轩 明高启 不畏风霜向晚欺,独开众卉已凋时。 地荒老辅苔三径,节过重阳雨一篱。 秋色苍茫人醉少,寒香落寞蝶先知。 山翁独念同衰晚,坐对幽轩每赋诗。

2 题菊花 唐黄巣 飒讽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2 卖花声 清龚自珍 近世菊花粉红骇绿,无有东篱古意,偶客秣陵,得墨菊二本,甚娟妙,小词赏之。 我住秣陵西,西鸟秋啼。也无墨客对挥犀。 何处寻秋何处醉,小妹青溪。 寒菜两三畦,花不成蹊。折归灯下拌凄迷。 忽忆青门人缟袂,淡墨曾题。 晋·王淑之《兰确铭》: 兰既春敷,菊又秋荣。芳熏百草, 色艳群英。孰是芳质,在幽愈馨。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唐·太宗《赋得残菊》: 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露浓希晓笑, 风劲浅残香。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唐·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唐·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吴履垒《菊花》

关于菊花的诗句古诗大全范文.doc

【主持词大全】 关于菊花的诗句古诗有哪些呢?美丽的菊花,芳香的菊花,雅致的菊花,都深受人们的喜爱,也陪伴我们度过了萧条的秋天,是秋天一道美丽的景色。欢迎阅读整理的关于菊花的诗句古诗,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关于菊花的诗句古诗篇一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陶渊明。——<过故人庄> 2、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唐·太宗<赋得残菊> 3、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宋·梅尧臣<残菊> 4、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5、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唐·杜甫<宿赞公房> 6、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李师广<菊韵> 7、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唐·白居易<咏菊> 8、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9、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唐·赵嘏<长安晚秋> 10、秋风有意染黄花,下几点凄凉雨。——宋·吕渭老<一落索> 11、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 12、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13、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郑板桥在<画菊与某官留别> 14、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宋·杨万里<咏菊> 15、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16、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明·沈周<菊> 17、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郑思肖<寒菊> 18、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菊花>

1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0、瘦菊依阶砌,檐深承露难。——陈佩<瘦菊为小婢作> 21、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明·唐寅<菊花> 22、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月菊花肥。——王如亭<菊城吟> 23、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 24、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红楼梦> 25、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赠刘景文> 26、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27、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郑思肖<画菊> 28、涧松寒转直,山菊秋自香。()——唐·王绩<赠李征君大寿> 29、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飙。——袁崧<菊> 30、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刘克庄<菊> 关于菊花的诗句古诗篇二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唐·黄巢《咏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太宗《赋得残菊》 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唐·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试题集锦 赏析

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试题集 锦赏析 (一)《观沧海》曹操中考试题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这首诗以“ -----------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1、答: 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答: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3分)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答:①观沧海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4答:表现出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5、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答: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6、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7、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 答:海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 8、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答:表现了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9、简要赏析画线句。 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互文见义,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这吞吐宇宙的大海,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表达了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二)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关于菊花的古诗四句大全

关于菊花的古诗四句大全 【篇一】关于菊花的古诗四句:咏菊 唐代: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赏析 初降的霜轻轻的附着在瓦上,芭蕉和荷花无法耐住严寒,或折断,或歪斜,惟有那东边篱笆附近的菊花,在寒冷中傲然而立,金粟般的花蕊初开让清晨更多了一丝清香。 夜里寒霜袭来,本来就残破的芭蕉和和残荷看起来更加不堪。只有篱笆边的菊花,金黄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阳光下看起来更加艳丽。用霜降之时,芭蕉的新折和荷叶的残败来反衬东篱菊的清绝耐寒。此诗赞赏菊花凌寒的品格。 整诗是借咏菊之耐寒傲冷逸清香亮霜景,自况言志的。【篇二】关于菊花的古诗四句:菊花 唐代: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

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的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的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了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其中,当然也含

古诗词关于描写菊花的经典诗句

古诗词关于描写菊花的经典诗句 我很喜欢白色的绣球菊。它的茎笔直笔直的,叶子肥大,茎和叶子都是碧绿碧绿的。最引人注目的是花了,白色的花瓣密密层层,一层一层地往里包,远远看去,宛如一个大雪球,闻一闻还有一股清香呢。古诗词关于描写菊花的经典诗句 长安晚秋 【唐】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华下对菊 【唐】司空图 清香裛露对高斋,泛酒偏能浣旅怀。 不似春风逞红艳,镜前空坠玉人钗。 菊 【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荆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庭前菊 【唐】韦庄 1

为忆长安烂熳开,我今移尔满庭栽。红兰莫笑青青色,曾向龙山泛酒来。古诗词关于描写菊花的经典诗句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赋得残菊》 唐•李世民 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云安九日》 唐•杜甫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感遇》 唐•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咏菊》 唐•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古诗词关于描写菊花的经典诗句 菊花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 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菊花不怕露水的沾湿,可是害怕夕阳的来临。 3

菊花古诗词集锦

菊花古诗词集锦 《饮酒》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菊》晋陶渊明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兰确铭》晋王淑之 兰既春敷,菊又秋荣。 芳熏百草,色艳群英。 孰是芳质,在幽愈馨。 《菊》晋鲍照 酒出野田稻,菊生高冈草。 味貌复何奇,能令君倾倒。 玉碗徒自羞,为君慨此秋。 金盖复牙半,何为心独愁。 《菊》晋袁松 灵菊值幽崖,擢颖凌寒飙。 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 咏菊唐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重阳夕上赋白菊》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菊花》唐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云安九日》唐杜甫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清香酒暂随。 《菊》唐杜甫 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 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 菊花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题菊花》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裁,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咏菊》唐黄巢(三首) (一) 孤高不合压群芳,枉把香魂贮入霜。一季寒姿难妩媚,半篱瘦骨太苍凉。拈来漉酒调诗韵,插罢临风怨夕阳。何必索居标别格,也和泥土共枯黄。 (二) 孤标不与百花同,浅淡芳香是性空。酒亦闲温还寂寞,风因错拂自朦胧。冰壶濯魄怜留白,玉骨横秋怨落红。一瓣清寒匀瘦色,东篱夕照笑仙翁。 (三) 秋来不与百花妍,瘦尽清寒入楚天。雨润流香茶外饮,霜裁彻骨酒中眠。何须妩媚争如意,只教孤标任可怜。一瓣芳心开淡薄,无边旧事上琴弦。 《九日与陆羽饮茶》唐释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七年级古诗四首赏析

(一)、古诗阅读与赏析4分。初中只要求从手法、修辞、炼字、思想情感、内容等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赏析,而高中则是全面的赏析。具体赏析复习资料另附。 1、整首诗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某句诗句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或者某部分所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解题原则:虚实原则:实+虚(内容概括+思想感情) 2、名句赏析。解题原则:根据题目的要求或者是题目规定的角度进行赏析,公式:点+内容概括+思想感情(对象+作者),要符合虚实原则。若是没有规定角度,可从炼字、修辞、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按虚实原则进行就行。近年来还常考画面描述,其实就是内容概括,只不过是语言表达较为丰富一些罢了。 【七年级上册古诗赏析】 *1、观沧海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1]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这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2] 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以上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3] 以上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是千古名句。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赞美菊】秋日咏菊花(古诗词精选)

02菊之香气 题菊花 唐代: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菊花之美,美在其香气。 不同于春天和夏天空气中暖暖的花香,也不同于桂花、腊梅冬日里浓郁的清香,菊花的香气很淡,满园的菊花只有在西风吹来的时候才闻得一丝冷冷的香气。 但这也正是菊花迷人的地方:隐隐约约的花香,真乃隐士之风,藏匿于一隅,独自芬芳。 03菊之风骨 寒菊 宋代: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之美,更美在其风骨。 从她从不与百花一样在最适合绽放的时候绽放,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一种极具个性、特立独行的花儿,更何况就算盛放,她也独自傲然挺立在稀疏的篱笆边,从不曾争夺什么高光时刻。 她最让人敬佩的就是那种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也不愿在凛冽的寒风中被吹落的风骨了。她从不趋炎附势,也从不为五斗米折腰,为了自己的信念可以坚守到生命的尽头。 与世无争又清雅高洁,菊花的美动人心魄。 04菊之意境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菊花之美,还美在其意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用菊花营造出来的远离世俗而自得其乐的这种超凡脱俗的意境,给菊花染上了一层仙气。 在有菊之境,内心自由而旷达,仿佛天地人合一,恬淡中自有真意。 05菊之情思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代: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菊花之美,最美在其寄寓的情思。 镇静的秋天,正是思念怀人的好时候。 龙脑香在金兽状的香炉中袅袅升起,半夜凉气直侵入到枕头上。倚着篱笆喝着酒,赏着菊花,菊花的香气充盈整个袖口。

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与解析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名句填空 《观沧海》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为千古名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11月30日),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 二、背景

关于菊花的古诗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菊,花之隐逸者也.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王安石 唐·白居易《重阳夕上赋白菊》: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宋·欧阳修《菊》: 共坐栏边日欲斜,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诋迟?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的《醉花阴》 飒飒西风满院开,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还是菊花一处开来着? 黄昏风雨打园林, 残菊飘零满地金; 折得一枝还好在, 可怜公子惜花心。 王安石 【残菊】 故人具鸡黍,邀我之田家,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不畏风霜向晚欺 独开众卉已凋谢 咏菊_____林戴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沉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螃蟹吟_____薛宝钗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朝饮春兰之缀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过更无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尤有傲双枝。 咏菊(三首) 一 孤高不合压群芳,枉把香魂贮入霜。 一季寒姿难妩媚,半篱瘦骨太苍凉。

拈来漉酒调诗韵,插罢临风怨夕阳。 何必索居标别格,也和泥土共枯黄。 二 孤标不与百花同,浅淡芳香是性空。 酒亦闲温还寂寞,风因错拂自朦胧。 冰壶濯魄怜留白,玉骨横秋怨落红。 一瓣清寒匀瘦色,东篱夕照笑仙翁。 三 秋来不与百花妍,瘦尽清寒入楚天。 雨润流香茶外饮,霜栽彻骨酒中眠。 何须妩媚争如意,只教孤标任可怜。 一瓣芳心开淡薄,无边旧事上琴弦。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暗暗淡淡紫李商隐《菊花》赏析(附译文)

暗暗淡淡紫——李商隐《菊花》赏析【附译文】 菊花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译文】 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 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 菊花不怕露水的沾湿,可是害怕夕阳的来临。 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 【注释】 ①融融:光润的样子。

②冶冶:艳丽的样子。 ③陶令:指陶渊明,因其主彭泽县做过县令,故称陶令。 ④罗含:(公元293年一公元369年)字君长,号富和,东晋桂阳郡耒阳(今湖南未阳市)人。博学能文,不慕荣利,编苇作席,布衣蔬食,安然自得。被江夏太守谢尚赞为“湘中之琳琅”。桓温称之为“江左之秀”。官至散骑廷尉。年老辞官归里,比及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时人以为德行之感。 ⑤禁:禁受,承当。 ⑥重露:指寒凉的秋露。 ⑦怯:胆怯、担心。 ⑧残:一作“斜”。 ⑨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泛:指以菊花浸酒。 ⑩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升:摆进。 【创作背景】 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李商隐通过吏部考试,释褐授官,做秘书省校书郎,但他在秘书省仅仅几月就被调到地方,担任宏农县尉(今河南省灵宝县)。到任不久,又遭受一次打击,因为他把狱中死囚改判活罪,触犯了观察使孙简,被罢

官,正碰上姚合代孙简任观察使,又要他还任。李商隐和姚合关系不错,但他内心深处对自己屈居县尉一事,始终不快,不甘久居,一心想入朝任职。开成五年,他的岳父王茂元入朝为官,他便告假携眷到长安居住,以求汲引。此年九月四日,为谋求新的出路.他又辞去宏农县尉。到会昌四年。在杨弁之乱过后,他又移家永乐(今山西芮城县)。他自述此时自己“遁迹丘园”,“前耕后饷”,“渴然有农夫望岁之志”(《重祭外舅司徒公文》)。这首诗即作于此时。 【赏析】 《菊花》诗的末联“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与本诗末联所抒发的感概,可以说同中有异。在《菊花》诗中,笔者曾经说到,李商隐对于升君白玉堂一事,已觉无望,却想到自我毁灭,成为菊花酒,这样便可以浮在用黄金铸成的鹦鹉杯,升上用白玉砌的殿堂。这种感情,虽嫌激烈,却毕竟带有升上殿堂的愿望。到本诗,那些激烈的感情淡化了,苦竹、椒坞、微香、涓涓泪、寒雁、暮蝉、细路独来、清尊相伴,一片叹老嗟卑的味道,甚麼火气也没有了。其殆晚年的自叹之作欤! 除了末联,前四句形容菊的色、香,与《野菊》的笔法相类,只是后者的描述更为抽象,以作者的观感为主。五、六写凋零迟暮,亦与“已悲节物同寒雁”的情感相类。末联则可见上述的分析,笔者对於此文有二点看法:首先,说李商隐“自我毁灭”实是见仁见智,我们也可以解读为一种升华,成为菊花酒是需要酿造的,留下的反而是精华,所以《菊花》诗的情感的确比《野菊》来得积极一点。再者,李商隐尽管叹老嗟卑,但基本性格是不会变的,前文曾分析《野菊》诗中的苦竹、椒坞、微香,与《菊花》诗的陶令、罗含同样有贤才的涵意,都是诗人对自己的才能品格的肯定。我们从《菊花》、《野菊》、《临发崇让宅紫微》三首诗中,可以看到李商隐处在不同时空之下的感叹,但是也可以见到李商隐始终如一的态度,诗人的自尊心不曾稍减。最后,笔者以为选用《菊花》诗对照《野菊》,较另二首诗作更适合,既可以摆脱附会史事的牵强,亦可於写作技巧、用词遣字、情感强度作同中有

陶渊明《杂诗》古诗词赏析四首.doc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下面是分享的陶渊明《杂诗》古诗词赏析四首。欢迎阅读参考! 陶渊明《杂诗》古诗词赏析【一】 《杂诗·其一》 魏晋: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赏析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正如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这种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这种音调,在我们今天看来不无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人生无根蒂”四句意本《古诗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感叹人生之无常。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陶渊明虽然“少无适俗韵”,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大抱负,但他生值晋宋易代前后,政治黑暗,战乱频仍,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迫于生计,他几度出仕,几度退隐,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终于在四十一岁时辞职归田,不再出仕。如此世态,如此经历,使他对人生感到渺茫,不可把握。虽然在他的隐逸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