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名篇系列字帖》序二

《中国经典名篇系列字帖》序二

序二

“中国经典名篇硬笔书法系列字帖”丛书的出版是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和分党组的肯定、支持下,在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全力合作下,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届硬笔委员会成功开展的工作项目。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吴善璋先生作为本届硬笔委员会的首席主任,提出了系列字帖的出版思想并个人出资50万元支持本字帖的出版,吴善璋先生与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为这套系列字帖的出版提供了资金保证。在吴善璋先生亲自主持下,这一系列字帖的出版项目得以顺利开展,获得了圆满成功。

中国书法家协会硬笔委员会决定,这套硬笔书法系列字帖的书写者将从近年来在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办的国家级硬笔书法展览中获奖作品的优秀作者中选拔。其中崔永权、姜浩、李双和、辛学州、刘冀强、万传龙、陈鸿、杨宏伟、何立宝等九位优秀中青年书法家的硬笔书法作品入围。最后,经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届硬笔委员会主任会议评审确定了最终的书写作者。他们以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完成了书写任务,为这套字帖的成功出版做出了贡献。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出版这样一套“中国经典名篇硬笔书法系列字帖”丛书,切实做好全社会的书法教育普及工作,在当下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正能量意义。“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元素。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为实现美好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吧!

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届硬笔委员会

二○一三年五月

微观经济学第2章-习题及解答

·习题解答 一、判断正误并解释原因 1.假如卫生组织发布一份报告,称某种蘑菇会致癌,则这种蘑菇的需求曲线会向右移。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卫生组织发布该蘑菇会致癌的报告会使人们减少对此种蘑菇的需求量,因此其需求曲线会向左下方移。 2.预计某产品的价格会下降,则该产品的供给将会减少。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当预计某产品的价格下降时,生产者会在价格下降前尽量多地生产产品,因此该产品的供给会增加。 3.如果政府对某种商品的生产者给予现金补贴,会使该商品的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如果政府对某种商品的生产者给予现金补贴,会使该商品的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这与生产者生产成本减少或生产技术改善使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是一样的。 4.需求曲线的斜率和需求的价格弹性是相同的概念。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二者是两个紧密联系却又不相同的概念。需求曲线在某点的斜率为dP/ dQ,而需求的点弹性不仅取决于斜率的倒数值dQ/dP,还取决于P/Q。 5.假如某城市运输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1.2,则为了增加运输的收入,运输价格应该降低。 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运输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1.2,说明运输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富有弹性的商品的价格与销售收入成反方向变动。因此要增加收入必须降价。 6.降低价格一定会使供给量下降。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对于一般商品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降低价格会使供给量减少。但当其他因素发生变化时,降低价格不一定会使供给量减少。 二、选择正确答案 1.在得出某种商品的个人需求曲线时,下列()外均保持为常数。 A.个人收入 B.其余商品的价格 C.个人偏好 D.所考虑商品的价格 2.在得出某棉花种植农户的供给曲线时,下列()外均保持常数。 A.土壤的肥沃程度 B.技术水平 C.棉花的种植面积 D.棉花的价格 3.在某一时期内彩色电视机的需求曲线向左平移的原因可以是()。 A.彩色电视机的价格上升 B.黑白电视机的价格上升 C.消费者对彩色电视机的预期价格下降 D.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 4.某月内,X商品的替代品的价格上升和互补品的价格上升,分别引起X商品的需求变动量为50单位和80单位,则在它们共同作用下该月X商品需求数量()。 A.增加30单位 B.减少30单位 C.增加130单位 D.减少130单位 5.如果一条线性的需求曲线与一条曲线型的需求曲线相切,则在切点处两条需求曲线的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

滕王阁序优质课教案

滕王阁序优质课教案 《滕王阁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

2. 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二、教学方法设计 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 2.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三、教材处理设计: 《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

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 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 1.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四、教学过程与师生互动设计 (一)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

送东阳马生序总复习资料

送东阳马生序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著有《宋学士文集》。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本文是作者晚年辞官后写的一篇勉励后学的文章。洪武十一年,作者从家乡进京朝见。同乡马君则是国子监的学生,回原籍探亲前,来拜见作者。于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作为赠序送与马生。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嗜学shì 叩(kòu)问 叱(chì)咄(duō)俟(sì) 负箧(qiè) 曳(yè)屣(xǐ) 皲(jūn)裂 媵(yìng)人 衾(qīn) 容臭(xiù)烨(yè) 缊(yùn)袍敝衣 烨然yè 划分句子停顿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三.找出本文的通假字,并解释。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这里是“穿”的意思。四.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1.走送之(走古义:跑今义:) 2.日再食(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3.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今义:)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这,此;今义:判断动词) 5.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趋:古义:为奔向;今义:趋向)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为借;今义:与“真”相对) 五.解释下列加点字,注意对一词多义字的积累。 然:(1)……的样子。烨然若神人。佁然不动。 (2)可是;但是。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3)这样。然则北通巫峡。 虽:(1)虽然。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虽有千里之能。 (2)即使。故虽有名马。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故:(1)所以。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故虽有名马。 (2)原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3)原因;缘故。 以:(1)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中有足乐者。以其境过清。 (2)用。以衾拥覆。因以为号焉。 (3)来。无从致书以观。不敢出一言以复。俯身倾耳以请 (4)把,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5)而计日以还 或:(1)有时。或遇其叱咄。或置酒而招之。 (2)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3)有人。或凭或立,不一状。

微观经济学第二章课后练习答案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 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 d=50-5P,供给函数为Q s=-10+5P。 (1)求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 d=60-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 s=-5+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4)利用(1)、(2)和(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5)利用(1)、(2)和(3),说明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解答:(1)将需求函数Q d=50-5P和供给函数Q s=-10+5P代入均衡条件Q d=Q s,有50-5P=-10+5P 得P e=6 将均衡价格P e=6代入需求函数Q d=50-5P,得 Q e=50-5×6=20 或者,将均衡价格P e=6代入供给函数Q s=-10+5P,得 Q e=-10+5×6=20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 e=6,Q e=20。如图2—1所示。 图2—1 (2)将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而产生的需求函数Q d=60-5P和原供给函数Q s=-10+5P代入均衡条件Q d=Q s,有 60-5P=-10+5P 得P e=7 将均衡价格P e=7代入Q d=60-5P,得 Q e=60-5×7=25

或者,将均衡价格P e=7代入Q s=-10+5P,得 Q e=-10+5×7=25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 e=7,Q e=25。如图2—2所示。 图2—2 (3)将原需求函数Q d=50-5P和由于技术水平提高而产生的供给函数Q s=-5+5P代入均衡条件Q d=Q s,有 50-5P=-5+5P 得P e=5.5 将均衡价格P e=5.5代入Q d=50-5P,得 Q e=50-5×5.5=22.5 或者,将均衡价格P e=5.5代入Q s=-5+5P,得 Q e=-5+5×5.5=22.5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 e=5.5,Q e=22.5。如图2—3所示。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重点 1.从写法角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2.在训练与讨论中破解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作用,以及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3.对古今教育异同要有所了解,从而更珍惜今天求学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培养用奋斗改变命运、造福天下的雄心壮志。 1.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按下面要求找句子。 (1)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手指不可屈伸。 (2)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 ①叩问之难: 先达德隆望尊……不敢出一言以复。 ②旅途之远: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③生活之苦: 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本文在以记叙与描绘为主的同时,适当地穿插了议论,从课文中找出相关例句,并分析其作用。 示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故余虽愚,卒获得所闻。”

作用:作者以自己的亲历现身说法,突出自己求学的勤苦,说明了学业有成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同时表达了对马生的期望之情。 3.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提示:此题无统一答案。 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平等民主,这样师生才能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 可取:先达如此严肃,体现了他的认真负责,“严师出高徒”,要求严格是学生成才的前提之一。 *4.找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示例:(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条件如此艰苦,作者还能坚持学习,实在值得敬佩。 (2)“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生动地描述了作者求师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 *5.搜集有关勤学的名言警句,将它们写在下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示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整理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整理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叱咄 ..(chì duō)俟.(sì)负箧.曳屣.(qiè)(xǐ)皲.裂(jūn)媵.人(yìng)衾.(qīn)容臭.(xiù)烨.然(yè)緼.袍敝衣(yùn)二、文学常识。 序: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三、解释 1、致:得到。 2、假借:借。 3、走:跑。 4、以是:因此。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6、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7、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 8、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9、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叩,请教。 10、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11、叱咄:训斥。,呵责。12、至:周到。 13、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4、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表示尊敬而专心)。 15、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语和脸色。 16、俟:等待。17、穷冬:隆冬。18、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19、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20、汤:热水。 21、舍:这里指学舍,书馆。22、媵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23、寓逆旅:住在旅店。逆旅,旅店。 24、沃灌:浇洗。 25、衾:被子。26、缨:帽带。 27: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28、腰:腰佩。腰,用作动词。 29、容臭: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30、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 31、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意思。慕艳,羡慕。 3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 四、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3、日再食“食”通“饲”,给饭吃。 4、与之论辨“辨”通“辩”,辩论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把每一节平常课上成公开课 把每一节公开课上成平常课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及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欣赏《滕王阁序》的美景与真情;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过程与方法读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接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和“居卑位而有为”的蓬勃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用富丽的词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指导背诵。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作者文体 1、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四大名楼”,你们能说出写这些名楼及其相关诗句吗?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该文集音韵之美、文句之美、景物之美、感情之美于一体,浑然天成,实为千古骈俪绝调,今天我们进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 2、简介滕王阁:滕王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都督时,于公元653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建,以封号为名。 滕王阁始建于唐代,后几经兴废,明代景泰年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此楼在历史上迭废迭兴达28次。现在的滕王阁楼于1989年10月8日竣工,全楼九层,高57.5米,背城临江,距唐代遗址百余米。今重修后的滕王阁,连地下室共九层,高57.5 米,占地达47000平方米。 滕王阁为历代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之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设宴阁上,命诸臣、文人赋诗填词,观看灯火。1926年军阀混战时,被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纵火烧毁。建国后,江西省政府重建滕王阁。重建后的滕王阁,无论其高度,还是面积,均远胜于历代四阁,同时也大大超过了现在的黄鹤楼和岳阳楼,仍然居于三大名楼之首。如今滕王阁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传说当时诗人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后,在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当场一气写下这篇令在座宾客赞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王勃作序后,

《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典例

《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典例 《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典例 【教学设计的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我们课堂上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在学习课程中特特的体验等。总之,课堂教学已不是老师教教材而是怎样用教材教,使学生学会学习,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节课是通过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的重组加工】 1、教学目标: 本节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实际,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确定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的翻译课文。并熟读背诵课文。还要理解文中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来体会人物性格特征,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泛读和学生自己朗读,鼓励学生进入情境,并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指导下了解作品主旨,并能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通过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

激励学生发奋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2、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积累常用文言赐予。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3、教学难点: 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式的构建】 1、教学技术和手段的使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着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亲和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融合、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在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探究中,尊重学生的好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我觉得老师力求做到与学生共同讨论,与学生共同学习,同时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他的成绩,让学生不断的探究、感知、形成分析问题和合作的精神,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本文搜集到的资料和一些相关内容通过计算机展示给大家,让它在重组的教学过程中,起到最佳的辅助作用。 2、教学经历和体验: 在两年的课改实践中,特别是在现行的过渡教材的使用和自学辅导教材的试验过程,我越来越深切的感觉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会学生学知识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于是对这一课,就体现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审美鉴赏,拓展延伸。通过这一教学模式,可使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解: (1)将需求函数Q d= 50-5P和供给函数Q s=-10+5P代入均衡条件Q d=Q s ,有:50- 5P= -10+5P 得: Pe=6 以均衡价格Pe =6代入需求函数Q d=50-5p ,得: Qe=50-5×6 或者,以均衡价格 Pe =6 代入供给函数Q s =-10+5P ,得:Qe=-10+5×6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 =6 , Qe=20 图略. (2)将由于消费者收入提高而产生的需求函数Q d=60-5p和原供给函数Q s=-10+5P, 代入均 衡条件Q d=Q s有: 60-5P=-10+5P 解得Pe =7 以均衡价格Pe =7代入Q d=60-5p ,得 Qe=25 或者,以均衡价格Pe =7代入Qs =-10+5P, 得Qe=25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 =7,Qe=25 (3)将原需求函数Q d=50-5p 和由于技术水平提高而产生的供给函数Q s=-5+5p ,代入均衡条件Q d=Q s,有: 50-5P=-5+5P得 P e=5.5 以均衡价格Pe=5.5代入Q d=50-5p, 得Qe=50-5×5.5=22.5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5.5,Qe=22.5图略。 (4)(5)略 2.解: (1)根据中点公式计算,e d=1.5 (2)由于当P=2时,Q d=500-100*2=300,

所以,有: 22 .(100)3003 d dQ P dP Q e =- =--*= (3)作图,在a 点P=2时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为:e d =GB/OG=2/3或者e d =FO/AF=2/3 显然,利用几何方法求出P=2时的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和(2)中根据定义公式求出结果是相同的,都是e d =2/3 3解: (1) 根据中点公式 求得:4 3 s e = (2) 由于当P=3时,Qs=-2+2×3=4,所以 3 .2 1.54 s dQ P dP Q e = =?= (3) 作图,在a 点即P=3时的供给的价格点弹性为:e s =AB/OB=1.5 显然,在此利用几何方法求出的P=3时的供给的价格点弹性系数和(2)中根据定义公式求出的结果是相同的,都是e s =1.5 4.解: (1)根据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几何方法,可以很方便地推知:分别处于不同的线性需求曲线上的a 、b 、e 三点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是相等的,其理由在于,在这三点上都有: e d =FO/AF (2)根据求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几何方法,同样可以很方便地推知:分别处于三条线性需求曲线上的a 、e 、f 三点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是不相等的,且有e da

送东阳马生序(精品获奖公开课教案)

11送东阳马生序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文体特征。 2.反复朗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感知作者求学的艰辛和勤奋,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 一、导入新课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呕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周恩来披肝沥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濂的读书求学之路。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全集》。 背景资料:洪武十一年(1378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作品资料: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鼓励之辞。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1.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结合注释,反复朗读,尝试在朗读的过程中感知文意。 3.小组内同学合作,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 目标导学三: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内容 1.宋濂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明确:(1)家贫,少年得书之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2)成年从师叩问的艰难:趋百里外,从师叩问。(3)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

兰亭集序教学提纲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要多读(可采取听读、范读、齐读、个人读、分组读形式)。第二、三自然段作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要认真引导学生理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他的《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从书法而言,它是历代书法家必摹之帖。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它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三百二十五字,文词优美,言简意深。笔墨光泽与内涵文采交相辉映,珠联璧合。 二、作者简介 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略作补充: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人(现山东省临沂县)。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世家大族(王谢之家,祖王正,父王旷,曾任淮南太守,善谋略,亦是书家),但性情耿直,严守操节。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长史。拜护军将军,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微观经济学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五章 1. 下面表是一张关于短期生产函数),(K L f Q 的产量表: (1) 在表1中填空 (2) 根据(1).在一张坐标图上作出TP L 曲线,在另一张坐标图上作出AP L 曲 线和MP L 曲线. (3) 根据(1),并假定劳动的价格ω=200,完成下面的相应的短期成本表2. (4) 根据表2,在一张坐标图上作出TVC 曲线,在另一张坐标图上作出 AVC 曲线和MC 曲线. (5) 根据(2)和(4),说明短期生产曲线和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4)

(5)边际产量和边际成本的关系,边际MC 和边际产量MP L 两者的变动方 向是相反的. 总产量和总成本之间也存在着对应 系:当总产量TP L 下凸时,总成本TC 曲线和总可变成本TVC 是下凹的;当总产量曲线存在一个拐点时, 总成本TC 曲线和总可变成本TVC 也各存在一个拐点. 平均可变成本和平均产量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 MC 曲线和AVC 曲线的交点与MP L 曲线和AP L 曲线的交点是对应的. 2.下图是一张某厂商的LAC 曲线和LMC 曲线图.请分别在Q1和Q2的 产量上画出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AC 曲线和SMC 曲线. 解:在产量Q1和Q2上,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AC 曲线和SMC 曲线是SAC 1和SAC 2以及SMC 1和SMC 2. SAC 1和SAC 2分别相切于LAC 的A 和B SMC 1和SMC 2则分别相交于LMC 的A 1和B 1. 3.假定某企业的短期成本函数是TC(Q)=Q 3-5Q 2+15Q+66: (1) 指出该短期成本函数中的可变成本部分和不变成本部分; (2) 写出下列相应的函数:TVC(Q) AC(Q) AVC(Q) AFC(Q)和MC(Q). 解(1)可变成本部分: Q 3-5Q 2+15Q 不可变成本部分:66 (2)TVC(Q)= Q 3-5Q 2+15Q AC(Q)=Q 2-5Q+15+66/Q AVC(Q)= Q 2-5Q+15 AFC(Q)=66/Q MC(Q)= 3Q 2-10Q+15 O MC Q LMC SMC 1 SAC 1 SAC 2 SMC 2 LAC A 1 B 1 Q 1 Q 2 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 A

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课堂既是教书的主阵地是育人的主阵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渠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基本特征决定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内容的渗透具有天然的优势。特别是新教材的推出全面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其中入选的许多文章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而且又兼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身,是进行课堂德育渗透的良好素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主动把握并积极利用这一点,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润物于无声,实现良好的品德教育效果,而且也有助于深入开掘文章内涵,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给作者的同乡马君则写的赠言。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求学生涯的中的艰难经历和学习态度,旨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以其学有所成。 学情分析: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然而却不懂得珍惜,学习不上进还总是怨天尤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文中对比的写法,并体会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领会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学生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优越条件发愤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流程 一、导入。 采访一下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请你们谈一谈自己成绩不理想的原因。(生答)想不想找到良药呢?这节课让我们从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来找找良药。 二,温故知新。 1、提问重点词句的解释。 既加冠()或遇其叱咄()俟()其欣悦 负箧曳屣()足肤皲()裂缊()袍敝衣 媵()人容臭()烨()然衾()

2、提问背诵。(要求:其他同学看屏幕上的问题听诵读) 三、研读理解。 同学们,本文是一篇赠序,是宋濂写给前来拜访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的。作为前辈,宋濂没有讲什么大道理而是向马君则讲述了哪些呢?谁来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作者在文中主要叙述了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以及用心之专。 下面同学们诵读文章的一二段,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心到,眼看字,心明义,口发声。并思考问题: 1、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你从中看到了作者身上的哪些美德? 明确: 致书难──幼时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手勤假借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弗之怠足见其勤奋好学 诚信计日已还不敢稍逾约 结果:我因此看遍各种书籍。 叩问难──先达未尝稍降辞色,有时还遇其斥咄。 嘴勤援疑质理色愈恭,礼愈至等到他高兴的时候,在去请教。 诚恳有一颗一心向学的诚挚之心。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写老师的严厉,就是为了反衬作者求师的诚恳态度,从而突出他求师的艰难。 结果:正因为有一颗一心向学之心,所以我虽愚笨,最终也有所收获。 奔走难──无师,“既加冠”,“尝趋百里外”从师; 求师过程是“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大雪深数尺,脚和皮肤开裂而不知 道,到学舍,四肢僵硬而不能动,差点冻死。 腿勤受人照顾 坚韧以坚韧的精神战胜苦难。 生活难——吃的,“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穿的则是“緼袍敝衣”。 心勤“心中有足乐者”就是读书,以读书为乐,就不觉得自己的物质条件不如别人。 乐学因为乐学所以忘记了生活的忧虑。与锦衣玉食的纨绔(wánkù)子弟一同生活,还能依然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心求学,实属难得。 小结:作者从致书难、叩问难、奔走之劳、生活之苦四个方面描写了自己求学过程的艰辛,表现了他勤奋、诚信、诚恳、坚韧、乐学的精神品质。 2、那么,作者写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是想说明什么呢? 明确:说明了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原因。

兰亭集序集联

《兰亭集序》集联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一亭俯流水;万竹引清风。风竹引天乐;林亭集古春。竹风随地畅;兰气向人清。畅怀年大有;极目世同春。 室有山林乐;人同天地春。惠日朗虚室;清风怀古人。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 今趣岂异于古;天听可期诸人。少言不生闲气;静修可得永年。文情生若春水;弦咏寄之天风。 一人知己亦已足;毕生自修无尽期。一亭尽揽山中趣;幽室能观世外天。人有不为斯有品;己无所得可无言。 人品若山极崇峻;情怀与水同清幽。人品清于在山水;天怀畅若当风兰。万类静观咸自得;一春幽兴少人知。 大文间世有述作;至乐在人无古今。大贤自合为九列;清风可以流万年。山水之间有清契;林亭以外无世情。 山有此生未能至;竹为一日不可无。与世不言人所短;临文期集古之长。与弦作契风生竹;列坐为情水抱山。 与贤者游信足乐;集古人文亦大观。文生于情有春气;兴之所至无古人。风人所咏托于古;静者之怀和若春。 世间清品至兰极;贤者虚怀与竹同。丝竹放怀春未暮;清和为气日初长。古与为怀稽作者;兴随所引契天然。 古迹虽陈犹在目;春风相遇不知年。尽日山游得风趣;一生浪迹契天随。尽日言文长不倦;与人同事若无能。

有时自向竹间坐;无事一至兰若游。有足春随惠风至;无怀人合盛时生。此地有崇山峻岭;是日也天朗气清。 毕生奇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自古在昔有述作;当今之世咸清贤。观水期于无情地;生天当是有情人。 观诸形迹固有异;极其情趣将无同。作文每期于古合;寄怀时或与天游。坐随兰若幽怀畅;游及竹林躁气清。 快坐崇山观大水;慨陈古事悟时人。怀古人若不可及;生今世岂能无情。极清闲地是兰若;观自在春于竹林。 每与同品得殊趣,斯与今人崇古修。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放水流长观其曲;为文气盛集于虚。 昔时尝品惠山水;异日期为少室游。林间虚室足觞咏;山外清流无古今。知足一生得自在;静观万类无人为。 知足是人生一乐;无为得天地自然。述古期同彭不作;临风若遇惠之和。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亭间流水自今古;竹外春山时有无。修己可知有乐地;作文自合舍陈言。修和群品先咸苦;管领春风日亦长。 室因抱水随其曲;竹为观山不放长。室临春水幽怀朗;坐对贤人躁气无。相知当不在形迹;修己岂可殊初终。 悟生大地春风永,静向诸在世宙长。流水永无风浪作;春情时以管弦和。流水情文曲有致;至人怀抱和无同。 寄兴在山亭水曲;怀人于日暮春初。得山水乐寄怀抱;于古今文观异同。得趣在形骸以外;娱怀于天地之初。 情文俯仰怀迁固;述作风流契老彭。情寄古怀同竹静;品殊群类契兰修。清风有信随兰得;激水为湍抱竹流。 清言每不及世事;静坐可以修长生。虚竹幽兰生静气;和风朗月喻天怀。虚怀视水人咸悟;和气为春天与游。 随时静录古今事;尽日放怀天地间。随所遇时将静悟;老于文者不陈言。随群流观及盛事;欣乐岁述古初言。

微观经济学第二章

复习与思考 1.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 d =50-5P ,供给函数为Q s =-10+5P 。 (1)求均衡价格P e 和均衡数量Q e ,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 d =60-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 和均衡数量Q e ,并作出几何图形。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 s =-5+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 和均衡数量Q e ,并作出几何图形。 (4)利用(1)、(2)和(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5)利用(1)、(2)和(3),说明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解:(1)将供求函数代入均衡条件Q s =Q d 中,得:-10+5P =50-5P 解得:P e =6,将其代入供给函数或需求函数,得:Q e =20。(P e ,Q e )=(6,20) (2)将供求函数代入均衡条件Q s =Q d 中,得:-10+5P =60-5P 解得:P e =7,将其代入供给函数或需求函数,得:Q e =25。(P e ,Q e )=(7,25) (3)将供求函数代入均衡条件Q s =Q d 中,得:-5+5P =50-5P 解得:P e =5.5,将其代入供给函数或需求函数,得:Q e =22.5。(P e ,Q e )=(5.5,22.5) (4)结论:(1)中供求函数求得的均衡价格为静态分析,(2)、(3)为比较静态分析. (5)结论:需求曲线由于收入水平提高而向右平移,使得均衡价格提高,均衡数量增加. 供给曲线由于技术水平提高,而向右平移.使得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 Q 20 O 25

兰亭序集字联范文

兰亭序集字联范文四言对联 群贤毕至 ;少长成集 知人修己; 揽古察今 兰为清品;竹是幽人。 兰言曲畅;竹阴清和。 竹无一曲;兰有群清。 竹阴在水;兰气随风。 竹修有品;兰静无言。 幽兰一室;修竹万山。 崇兰临舍;古竹当风。 崇兰临水;古竹当山。

修兰室静;茂竹亭虚。将兰映日;以竹当风。短竹列坐;崇兰一山。品同兰静;怀若竹虚。气同竹长;言与兰清。临亭竹静;风惠兰和。虚怀当竹;清气若兰。虚怀当竹;静气得兰。虚怀若竹;清品犹兰。虚怀喻竹;静气同兰。虚怀契竹;清品犹兰。

风清引竹;气静得兰。 清风引竹;静气得兰。 清风在竹;静气为兰。 五言对联 咏怀山水趣; 嗟感古今情风静带兰气; 日长娱竹阴室静兰初放 ;亭阴竹犹清风和春日永 ;竹映暮山清斯人古今少; 此曲世间无得山水清气 ;极天地大观兰若一以静;竹林相与游。

兰言临知永;竹趣寄文同。竹风随地畅;兰气向人清。竹引清风静;兰随春气生。竹阴有清咏;兰气倦游丝。竹室生虚致;兰言无躁情。作兰能静趣;咏竹因虚怀。幽兰得静气;修竹引清风。幽兰列异品;修竹引长风。幽兰系于带;古竹作为觞。幽兰娱静者;修竹契贤人。山静兰初放;亭幽竹与清。

内室兰初放;外山竹犹清。倦时兰室坐;兴至竹林游。静生兰室趣;清带竹林风。水盛竹林茂;春和兰气幽。外山竹犹静;内室兰气清。舍后竹阴合;室间兰气清。风静带兰气;日长娱竹阴。取静于兰室;虚怀在竹林。暮随山竹静;春向水兰生。气盛万竹畅;春阴群兰欣。风和引竹静;水畅带兰幽。

静能知竹趣;和可契兰修。阴山幽竹静;春水惠兰生。临风闲品竹;坐室静观兰。清犹临水竹;惠若当风兰。清风临水竹;初日映春兰。诸乐和于竹;一言契若兰。昔作蘭亭詠 ;今品文人言同文詠盛世 ;清言盡可聽有情天不老 ;無事日亦長文脩天地事 ;人得將相風一亭俯流水 ;萬竹引清風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⑵理解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过程与方法 ⑴能够通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 ⑵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⑵教育学生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与学习环境,努力向上,不断追求。【教学重难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3、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屏幕显示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及文后相关资料,教师补充: 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

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屏幕显示)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3、学生圈出生字词,同学间互读并纠正错误。 屏幕展示:(请同学读,边读,边显示读音) 叩问叱咄俟其欣悦负箧曳屣媵人缊袍敝衣以衾拥覆皆被绮绣容臭烨然皲裂

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第一课时)课本预习文本探究课堂达标

兰亭集序(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点实词和“之、于、其”等重点虚词的含义,积累文言特殊句式知识。 3.初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课前预习】 1.文学文化常识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是写在书籍或诗文前边的说明性文字,一般是说明编写的情况、目的,介绍内容、评价作品等。如《滕王阁序》,又如《孔雀东南飞》、《琵琶行》正文前的小序。赠序则是唐代兴起的文体,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2.写作背景 王羲之生性洒脱,出身名门望族,却以交游名士、吟咏山水为乐。晋穆帝永和九年晚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郡山阴县兰亭聚会。聚会起因源于“修禊”习俗。古人于三月上旬巳日,到流水中洗濯以祓不祥,后来发展为暮春时节在水边宴饮嬉游,时人谓之“修禊”。王羲之等人曲水流觞,即兴赋诗,各抒怀抱。最后得诗37首,编为《兰亭集》。《兰亭集序》则是王羲之为《兰亭集》作的序。此序一反《兰亭集》诗作“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玄言诗作派,摆脱了追求骈俪对偶的习气,是一篇情真意笃,朴素清新的优美散文。 3、语言积累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癸丑()会稽()()修禊()清流激湍() 流觞()游目骋怀()管弦()悟言()万殊() 嗟悼()()彭殇()形骸() ②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通,意思是) ③一词多义 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悲夫() 夫夫人之相与() 是是日也,天朗气清() 口是心非() 信可乐也() 信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坐列坐其次() 停车坐爱枫林晚(《山行》)() 暮春之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