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这是针对教学内容来说的。“教什么”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

在这个问题上,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学内容的空泛化和纯知识化。所谓“空泛化”,就是教师讲授一篇课文,无论是滔滔不绝地“分析”,还是狂轰滥炸地“提问”,教学的着重点都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什么划分结构、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等,这些看起来好像很有条理,而实际上没有体现出语文的“特色”来,课上得很空。而这些属于课文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方面的知识,学生只要认真读一两遍课文基本上都能把握。该教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教师却不厌其烦:教师条分缕析,讲得口干舌燥,做的是无用功,学生呆若听书,恍坠五里烟云,过后只留梗概。一个又一个宝贵的45分钟,就这样白白地耗费掉。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就集中体现在这个点上。所谓“纯知识化”,就是教师在讲课文时,眼光聚焦在“这是什么”的层面上,如“这个字”怎样读音,“这个词”怎样解释,“这篇文章”分几段,每段是什么意思,中心思想是什么,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等等,内容繁多,面面俱到,一篇课文恨不得放到嘴里先嚼个稀烂,然后再吐出来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把语文课上成“告知”课,学生只须记住就是了。

所以导致上述现象的存有,就是相当数量的教师片面地认为课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记住文中字、词等知识。应该说,这是课文教学的一个任务,但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终极目标。作者在听课中经常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在他的教案中,都把“理解课文内容”列为“教学目标”中的一项。而在实际教学中,落得最实的,教师最卖力气解决的也是这个项。我们说,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这仅仅课文教学的低层次要求,而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理解作者使用语言的技巧,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才是课文教学的高层次要求和根本任务。不然的话,讲了《致橡树》,就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准确的爱情观;讲了《祝福》,就是为了让学生认清封建礼教的罪恶;讲了《苏州园林》,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格局和特点……这就不叫语文课了,而变成政治课和地理常识课了。我们的语文教师,长期以来一直在教学的园地里为别的学科任劳任怨地、辛勤地耕耘着,而把自己的这块语文“自留地”“责任田”给荒芜了。

那么,课文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呢?一句话:教语言。

课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课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知识包括:标点知识、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和文体知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课文教学中不但仅要学习、掌握这些“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灵活巧妙地使用这些“死”知识来表情达意的。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这个门课是学习使用语言的本领的。”教育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写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构成“语文”的要素就是语言,如果离开了语言,“工具”不能称其为工具,“人文”也就不复存有了。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课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准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习使用语言的本领。

二、课文教学“怎样教”

这是针对教学方法而讲的。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称其为“科学”,

我们就要探求其规律。按规律施教,教学就顺畅,效率就高,反之,教学就滞塞,自然就达不到目的;称其为“艺术”,我们就要讲究方法。教法得当,效率就高,教法不当,效率就低。

当前,在教学方法上存有的问题就是教不得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不到位。如前所述,一些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只注重字词知识教学和内容理解,而不注重品味语言的使用之妙和表情达意的功能。这个点在毕业年级的课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二是教法僵化。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长期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固定的教学套路,反映在课文教学上,就是用一种教学模式去应付各种体裁的课文,不能因文定法,教学模式化,课上得很死。三是以讲为主。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地位毫不动摇,以讲为主,全面灌输。特别是在分析课文时,总跳不出“分析”的框架,局限于深入理解这个层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总想分析出其微言大义来。仿佛不这样教就显得教学没有深度,不这样教就不算完成教学任务,不这样教就展示不出教师的渊博学识和高深理论来。有时为了追求课堂上的表面活跃,大量的提问充斥课堂,满堂讲、满堂问、串讲串问,把语文课上成问答课。这样的教学,现在还相当普遍。四是题海战术。现在的学生,除了极少的上课时间,绝大部分时间都被“考试”“训练”给占满了。什么“课课练”“单元练”“月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毕业年级还有不止一次的“模拟考”,等等。学生整日里泡在“题海”中而不能自拔,而考试时最感头疼的还是不会阅读分析。这除了试题本身的因素外,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题海战术的不灵验。

教学方法上存有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说到底,还是对课文教学的理解上的偏差所致。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师,特别是年轻的语文教师,学历都已达标,他们的工作热情非常高,工作也很努力。他们对自己的教学不满意,知道自己在做费力不讨好的事,他们很着急,都想尽快摆脱这种局面,但又不知如何去改。他们缺的不是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他们缺的是符合规律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而方法的获取和技能的形成,除了实践的积累和刻意的磨炼外,在很大水准上受思想观点的影响和支配。思想观点上的偏差必然导致行为做法上的走样,所以,要解决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准确理解课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问题上,请看看教育专家是怎样论述的。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要改进教学方法,必须废止现在通行的逐步讲解的方法。这是私塾时代的遗传……这办法的最大毛病在于学生太少使用心力的机会。”

吕叔湘先生说:“如果要追问两者(指讲解和练习)之间的关系,恐怕只能说是讲为练服务,不能说是练为讲服务。”

张志公先生也曾提出:“语言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能生巧。”

这几位教育大家的说法虽然不同,但其基本点是一致的,那就是,都主张语文教学必须实行语言训练。他们的教育思想完全符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是符合实际的,因而是科学的。

谈到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还必须解决一个理解问题,即教师的作用和地位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回答。有人说教师应该是“导演”,有人说教师应该是“教练”……其实,教师就应该是“教”师。近些年,有一种怪现象,就是人们都不愿提“教”字,似乎一提“教”,就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合时宜了。我们说,教师就是教“学”之师,古时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必定如此,我们完全能够理直气壮地这样说。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如果学生天生就会学,又何必用教师来教?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教,又哪有学生自主的学?教与学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教师就是教“学”之师,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这个道理是再简单不过的了。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用回避“教”了。

那么,应该怎样教呢?这里,不妨借用湖北武汉六中洪镇涛老师的一节课来说明这个问题。

今年二月下旬,在沈阳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上,洪老师应邀前来执教了《天上的街市》一课。这节课集中体现了洪老师的教学风格与特点,准确地回答了课文教学应该“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在这节课里,洪老师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朗读贯穿教学始终。洪老师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的朗读以及对学生朗读恰当地指导,显示了他深厚的教学功力,给听课教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二是深入课文,强化语言训练。在教第1节诗时,洪老师抓住了“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字,并将其换成“亮”,引导学生辨析、品味,加深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准确用词的水平;之后,洪老师把这节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串换位置,通过比较、品析,使学生体悟了诗歌行文思路的一致性特点。在讲第3节诗时,洪老师出人意料地抓住了“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中的“你看”后面的逗号,通过对逗号去留的比较、品味,使学生对这节诗意有了立体、形象的感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准确使用标点符号的水平。不但如此,洪老师还把这节诗逐句实行了改动:“你看,那深深的天河,定然是无限宽广。那河两岸的牛郎织女,只能够隔河相望。”之后,洪老师引导学生用改后的诗同原诗实行比较品读,辨析体会,使学生领悟到诗人所以把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每年只能“七夕相会”改写成每天能够“骑着牛儿来往”的用意,自不过然地把握住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的主题,明确了材料服从主题需要的写作要求。这是一节非常成功而又有特色的语文课,赢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综观这节课,我们看出语文课的课文教学,一要深入课文内部,登堂入室,不能只在庭院徘徊,这是课文教学的准确途径;二要抓住表现力强的语言因素,这是课文教学的核心所在;三要强化语言的训练,通过删减、增补、替换、改动、串动,实行比较、辨析、品味,积累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水平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是课文教学最常用的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上谈了课文教学应该“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二者不是独立地使用,而是统一在一个教学过程中。

只要我们走出课文内容分析的误区,摆脱纯知识教学的束缚,深入课文内部,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强化语言品味训练,语文课才能讲出语文“味”来,语文教学效率才能有望得到提升。

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密级公开学号2010026 XX学院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与思考 论文作者指导教师专业层次年级论文提交日期论文答辩日期: : : : : : : 滕爱红 李洪义 汉语言文学 本科 2010级 2012年12月20日2012年12月30日

毕业论文(设计)学术承诺 本人X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存在抄袭情况,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他人或其他教学机构取得的研究成果。 作者签名:滕爱红日期:2012-12-10 毕业论文(设计)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了解并遵守XX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或向有关部门送交毕业论文的原件或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开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及相关资料。 作者签名:滕爱红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2012-12-10 日期:

论文题目: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与思考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与教学正孕育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要确保素质教育与新课改实验的顺利进行,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教育观念上进行彻底变革,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明确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彻底转变教学观念,从而确立为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服务、为农村建设输送合格人才的根本宗旨。 关键词:素质教育;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思考

我国语文教学的现状是不尽如人意的,尤其是农村中学,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一种贫困状态。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育工者面前不可回避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明确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彻底转变教学观念,从而确立为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服务、为农村建设输送合格人才的根本宗旨。只有确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念、加强学生的语文素质教育,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基础扎实、个性鲜明、德才兼备、体魄健壮、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一、我国当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当前在广大经济、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新课标和素质教育仍然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农村中学语文教育还是一块贫瘠落后的阵地,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一种贫困状态,仍然还在应试教育的泥潭中苦苦挣扎。 如果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话,那么语文教师就是这顶桂冠上的明珠。有人用“顶上碓窝耍狮子――费力不讨好”这样的歇后语来作形象的概括,由此可见,这颗明珠是多么难作啊。是啊,语文教师为了要上好一堂课,遍查资料,深钻教材,诲人不倦地讲,孜孜以求地改,再加上小练大训,忙得来不亦乐乎,满以为是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可谁知换来的却是豆稀草深。社会各界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颇有微词。造成这样的后果的根源就在于语文教学摆脱不了为应试而采取的短视行为,它把纷繁复杂的丰富厚实的语文世界收缩于《考试说明》之中,排斥了《考试说明》以外的其他内容,学生听、说、读、写的空间大大缩小,纷至沓来的资料,无边无涯的题海,搞的师生苦不堪言,语文课成了十足的应考训练课,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读写,轻听说。《考试说明》即人们通常说的《考纲》,它被师生视为法典,直接指挥着中学语文教学。但当我们通览之后,才发现“听说”的能力在这里被轻描淡写了。而且每年高考的语文试题中又有多少是直接考查“听说”能力的呢?因此,“听说”训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被弱化,也就理所当然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内容提要: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中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适当的满足,便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如果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使学生这种欲望得到满足,学生就会表现出愉快的情绪和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情感求知欲积极性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它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它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调节支配作用。一个人对事业充满着热情、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他就会发挥创造性,就能做出成绩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教育, 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活动,促进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从而产生新的情感。因此,情感教育是一个过程,同人的其他心理领域的发展一样,既有赖于专门的教育,又要经过一个产生、培养、形成的过程。所有教师都是情感教育的实施者,语文教师则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缺乏必要的情感,上课时喜怒不形于色,讲课时缺少激情,而只是把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的分解,挑

断作者感情发展的流程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语文课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造成了极大影响。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有极重要的作用。 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给学生提供了真、善、美的标准;而语文教师只有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完善学生人格,充分展示出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情感在从认识到形成能力、习惯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既像催化剂,又像中药的“药引“。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可见,在一个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对人们的行为的养成是起着巨大的作用的。一名中学生如果自身修养差、不热爱祖国、不关心他人,即使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当他步入社会之后,其发展也是非常令人担忧,甚至是可怕至极的。所以,语文教学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之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老师的积极情感在激发学生学习中具有吸引力作用。这种吸引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上。兴趣就是认识需要的情感表现,是对学习所抱的积极态度,是学习的内动力。二、教师的情感具有调节

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说明了创新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前两年,中小学语文教学遭到教育界的口诛笔伐,认为多年的语文教学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一言以蔽之曰“少慢差费”。广大语文教师都为此而反思语文教学的对策,认为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才能真正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本文所谈的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与探索。 一、创设民主的语文教学氛围 今天的教师应担任什么角色?韩愈在《师说》里讲“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讲的是能者为师。可是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往往把师道尊严摆在高高的位置上,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应有的创造与特色。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要的是创设民主和谐的语文教学氛围。具体体现在: 1.鼓励质疑问难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中常有疑点和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发现,常有创新。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中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是错误的发问,也不应该训斥和嘲笑,而要加以点拨和引导。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学生就养成了想问、敢问、善问的好习惯,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笔者在平常听课中也常常发现许多精彩的发问。例如:有一位老师教《飞夺泸定桥》一课,就有学生问:题目为什么用“飞夺”?老师抓住这题眼,直奔课文中心,把课讲得紧凑精彩。学生理解得也深刻。 2.激励大胆的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激励学生大胆想象。可以通过扩想、续写、假想、画图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对课文概写或略写词句的内涵加以扩展充实,如教《再见了,亲人》一课,可以让学生扩想一番:当时的战斗情形是怎样的,大娘是怎样送打糕的。又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让学生想象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情形。 还有教《坐井观天》《凡卡》等课文结尾言尤未尽,深刻含蓄,可让学生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会怎样。凡卡把信寄出后爷爷会不会收到呢?让学生续写。 对未经历也没体验过的事,凭借想象去假设一番。如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海底世界》后,让学生联系课外阅读和影视,以《海底漫游》等为题让学生漫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在各门学科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学生不爱语文的表现 1.1 漠视语文。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中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1.2 应付老师,平衡自己。这些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1.3 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1.4 投机取巧。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初中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中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2如何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 2.1 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初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

最新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之我见电子教案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之我见 论文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论文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根基所在,语文课堂教学成功于否决定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本文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五个方面的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根基所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源泉来自于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就是语文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语文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语文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作出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它能精心安排教学步骤,巧妙设计教学内容,适当使用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得益彰,和谐融洽。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如下教学设计的要点: 一、明确全面性教学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一定的目标。活动的设计是要求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达到牢固的掌握和熟练运用的程度。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紧紧地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而进行。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语文课要达到教学的目的,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活动起来,让学生的每个器官都参加活动,耳听、眼看、手写、口说、脑想……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尊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让每个学生的天资、兴趣、爱好、专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 二、体现交际性教学原则 语言学习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独立地进行各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交际性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 是新教材编写的出发点。不可否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交际文化方面,东西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给我们学习与正确使用语言带来一定的困难。有时对同一个词汇,对同一个称呼,对同一个手势,对同一句话,英美人的理解与中国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样。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兴趣会产生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兴趣越高,学习的积极性越高,学习效果就越好。如果我们能把兴趣培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心理需要,就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自觉、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学生只有对语文学习有了深厚的兴趣,才能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 “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兴趣是教学的潜力所在,兴趣的培养与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教学艺术是分不开的。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这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注意力是短暂的,一般来说他们的兴奋(兴趣)也不会持续很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使学生的自尊得到满足,并转化为新的主动性,从而关注新的内容。 四、辅助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如录音、录像、投影仪、幻灯、电脑多媒体等是现代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为我们大幅度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之中,全方位地感受故事情节的刺激,产生需要运用语文的激情。例如,在多媒体教室学习,和蔼可亲的声音、悦耳动听的音乐、逼真的音响效

浅谈“中学语文创新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方法。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将给语文教育界带来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谈我的尝试: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以人为本” 长期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让学生写,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教法灵活,引导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异义相析,启发创新。“学贵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不仅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更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教师应“相机诱导”(叶圣陶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可贵的创新意识之中。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张扬个性” 个性是指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因此,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朝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过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张扬学生人格力量。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文学教育以本原面目——中学文学教育本体阐释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台湾高中国文现行教科书研究 个体社会化心理积淀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 职专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试论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构建的前瞻性思考 浅论协商对话式的阅读教学 农村中学生口语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学口语教学现状与改革 中学生语文听力素质的培养及测量研究 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 中学语文合作学习初探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现状调查与反思 试论研究性阅读 审美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 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结构 职业中专语文教师素质研究 不同阅读能力中学生语篇阅读中的推理加工(博士) 学生作为研究者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论导引中学生叙述性作文构思与语言表达 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应当重视中学阶段鲁迅小说人道主义思想的教学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探讨 谈古诗词与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 中学作文教学规律初探——论中学生作文由模仿到创新的渐变

中国古典诗文的情志因素与青少年人格教育 论语文教学价值的生成与创新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模式·个性·文学性 论散文与中学语文教育 论语言美与语文教育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 论语文教育与生命意识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 语境与非预设性语文阅读教学 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美国(麻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纲要》的比较 对话理论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话题作文的主体性研究 生成秩序—当今阅读教学新范式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优化阅读,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 初中语文教材体系研究 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探索 论作文教学中写作主体意识的开发 基于网络的语文阅读辅助导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运用解读学原理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论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性 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当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教师职业化诉求的现实意义探析 中学语文教学矫正问题研究 运用情境教学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新课标形势下高中阅读教学新模式系统的构建 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比较研究初探 论“超文本”阅读教学 试论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 中国与新加坡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实施之比较分析 论诗歌的“超文本”教学 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探讨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写作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走入意境: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路径 试析《漱玉词》的艺术风貌 论宋词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多元解读探索 人文精神:诗歌的价值体认与诗歌教学的价值取向

对“部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的思考与创新--以人教版(2016版)七年级语文为例22

对“部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的思考与创新 -以人教版(2016版)七年级语文为例 摘要:本文通过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简介,阅读教学在语文整体教学的重要性,自读精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等方面的叙述,提出自读课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和对“部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的思考,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打好基础。 一、关于“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 “部编本”即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自2016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学生开始使用,主要应用在文科领域有语文、德育和历史。由于目前的语文教材版本很多并且这些教材编制水平和内容参差不齐,为使语文教材达到示范教学作用,特编写“部编本”教材取代之前使用的人教版,其他版本现也根据“部编本”做出调整修订后与“部编本”一同投入使用。由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语言素养性,公众对语文教材的选取喧嚣尘上,不可置否一本好的教材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修养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而“部编本”七年级语文课本与之前人教版本相比,从整体讲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教材本身来看,“部编本”的确有其特点和优秀的部分,“部编本”教材更好地体现出接地气和时代性等特点。首先,阅读和写作相互融合,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学习性,让学生学了就能用,读了就能写。其次,经典文章回归教材,优秀文章经过岁月的细磨过历史沉淀的在当代更有魅力其中学校应当多组织学习座谈会,将“部编本”的要求和教学细节教学方法进行传达和教育,使老师们精准把握全面学习。再次,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的实践性,不仅让学生在试卷中流畅表达更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语文知识。这需要教师更加注重课堂阅读的剖析和讲授与学生课下自由阅读的支持与引导。最后,教材更加精简,教学中更注重阅读的感受,更能领会经典文章的魅力 二、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文科目是大课,占有分值高,是初中生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而阅读考验的是整体语文思维和语文水平,是语文教学中的中点和难点之一。阅读题型丰富,包含内容很多:现代文阅读、古诗词阅读等等, 而且阅读题在语文考试中所占分值也比较多,这也是学生最难把握的部分。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阅读,理解文章的主题,得到分数。阅读不仅可以拓展知识面,丰沛思想,增进思辨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自我成长,提升思想境界。阅读思想是贯穿整个语文的中心思想,阅读教学便更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核心教学,学生的阅读水平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近些年教育部门更是明确提出增加对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将考察学生阅读能力列为重要内容。 三、自读与精读、课外阅读的关系 “精读”主要指课内阅读,即由老师带领精准分析教学。“自读”主要指课文中化星号允许学生自行学习的阅读,即教师带领导读甚至直接忽略教学。课外阅读指学生在课本以外教学材料的阅读,主要分为教师安排的阅读作业和自由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是课内“精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个环节相辅相成的,自读、精读、课外读循环交替,才能做好语文阅读训练。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对语文阅读有这样的言论:就阅读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自读与课外读是补充;但是就阅读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自读与课外读是应用,学生在校学习时,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别的书籍……但如果只注重精读,而忽略了自读与课外读,功夫便只做了一半。因此如果只重课内阅读教学,只

浅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浅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发表时间:2016-04-07T10:59:37.540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11期作者:何敏国[导读] 兴趣对于学习具有重大影响,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作者深有体会,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同时博采众长,特作以下探讨,以期为中学语文教学有效性进献微薄之力。 何敏国(四川凉山西昌市西宁中学四川凉山 615000)【摘要】兴趣对于学习具有重大影响,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作者深有体会,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同时博采众长,特作以下探讨,以期为中学语文教学有效性进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心理特征学科特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师生和谐兴趣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11-022-02常言道:"兴趣是学习的第一教师。"闻名遐迩大教育学家孔子层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寓教于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独特地位。兴趣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其不仅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和丰富想象力而且可以促使他们以高昂的情绪和坚强的毅力去突破学习中遇到的艰难困苦,其是学生战胜一些艰难险阻的有力武器。一旦学生产生兴趣,语文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主动参与,自然无往而不胜,那么,如何又快又好的提升学生学习中学语文的兴趣呢?以下是作者的点滴体会。 一、精准把握学生心理特征和学科特点,增强学生学习热情。 新形势下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见多识广。他们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并不单存的依赖语文教师说教和教材中的条条框框,他们厌恶死记硬背,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知识,希望学以致用。一般而言,他们遇到问题喜欢追本溯源,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置身于一种奇妙的语文氛围中。在语文的天地中自由翱翔。一般而言,语文教材具有两大特点。1通篇课文,即使是一些通俗易懂的课文,我们都可以探索出众多习题。2通篇课本,尤其是那些精品课文,即使你逃课,只要学习能力强,在一些重大考试中成绩依旧名列前茅。3一些重大考试中的题目和教材练习甚少,因此,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往往漫不经心,一些窃窃私语或者小动作频出。一般而言,学生并非不喜欢语文课程,而是厌恶那些传统教学模式,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作者积极尝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辅助一些习题训练"的教学模式,设置一些具有悬念性的导语、延续教材内涵、运用一些诙谐性言语、采取一些讨论式教学、以分组的形式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作者发现,效果不错,此外,作者时常奖励那些学习水平高的学生,激励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来带动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共同进步。 二、在理论学习和生活实践相结合中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越接近学生客观生活,越符合他们认知水平,他们的学习热情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进而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情感体验。"一般而言,语文来源于生活。因此,也需要更好服务与现实生活。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将语文理论知识学习和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进一步调动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悬念,学生你追我赶,学习热情和兴趣空前高涨,追本逐源,都是因为这样的学习方式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可以学以致用。因此,学生多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旺盛的学习兴趣,有了这些兴趣做保障,学校效果自然与日俱增。 三、在触及学生心理中增强学习兴趣。 一般而言,人们的学习兴趣来源于已知事物。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以便进一步挖掘学生内心情感,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充分激发学生读知识的渴望,比如:当上课铃声想起的时候,一些学生才慢腾腾的走进教室、一些学生还在和其他学生窃窃私语、一些学生还在做一些小动作因此,教师先要教师安静下来才能进行讲课,这样一来,本来短短的课堂时间被无端的耗费了一些。因此,在日常讲课前在,作者要求每个学生有序的上台演讲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小品、相声或者民间小故事,并有专门人员负责监督。因此,在每节上课铃声想起前教师就很安静,演讲完成后,组织学生狗进行自由发言,由此一来,学生养成充分利用时间来读书和讨论的良好习惯。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利用上课铃声响起之前的几分钟,促使学生浮躁的心趋于安静并且积极探索问题。在教师步入讲台之前,教室之内不是学生郎朗的读书声便是学生激情的讨论。课堂秩序焕然一新。此外,在日常教学中,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材知识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更要关注其他学科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教师可以多角度和立体化阐述学生已有知识,以便一进步提升学生求知欲,促使他们身临其境感受语文学习,进而又快又好的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四、在一种师生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作者不仅严格要求学生更是关爱学生,积极融洽师生关系。通过研究和课下调查得知:"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聆听学生发言,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任务。此外,对于学生的一些问题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要诲人不倦,在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促使学生善学和乐学。此外,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离不开教师切合时宜的评价。多一分表扬、多一分情感。做学生良师益友。以此,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言而总之:兴趣是学生学习和动力的巨大推动力。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作者充分利用兴趣这一有力武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善学和乐学,学习效果自然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于晓良;中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浅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柯美胜;中学语文戏剧教学与学生素质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杨又红;论中学语文教育中学生幽默感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6 4陆洋;中学生担忧的一般倾向性和内容特殊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张月娟;中盱眙县教研室张文艺;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6学生学习能力倾向测验的初步编制[D];中南大学;2002年

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质量之我见

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质量之我见 古木镇中心学校:孙应萍 农村中学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信息交通、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也应有独到之处。课改近几年以来的初中语文统考试题中,试卷的内容一般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积累和运用”。第二部分是阅读。第三部分是写作。那么根据这三部分的考试题型,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融汇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让学生考一个满意的分数,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重视文言文及课外古诗词的积累、背诵及默写。 从2005年云南省的语文中考试题来看,第一部分的“积累和运用”占20分,而古诗词的背诵默写就写占了一半的分值。从这里可以看出,古诗词的背诵默写是相当关键且重要的,也是学生最容易得分的题型。但这些分值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因为他要求在默写的诗句中不得有错别字,而且有的也不是死般硬套的给你出上句让你补下句,而是一些理解性的默写。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现作者豁达胸襟、感悟人生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后主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各用四个字概括)等题型。所以要考好此类的题型必须要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古诗词的背诵及积累,争取在这一题型上不要失分。另外还要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灵活掌握,这一部分教师要在平时的讲课中注重练习,比如练习仿写,练习归纳能力等。学生是以机械记忆为主,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有意义识记的能力,通过读读背背,使所学的知识在脑子里反复出现。

中学语文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中学语文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发表时间:2011-03-23T15:11:04.607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1第1期供稿作者:李同海[导读] 21世纪的语文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李同海(邯郸县第十二中学河北邯郸 056100) 21世纪的语文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母语,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着民族兴衰的命运。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能,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在价值观取向坚持以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教育价值观,它不以“重复过去”为已任,旨在人文本质上创造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的人格教育,它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强调人格发展的独立品质。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中学语文教育应该顺应21世纪的时代潮流,高扬创新教育的主旋律,肓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创新能力,即创造力,它是人类最高级的一种能力,是各种能力综合的结果,如记忆力、想象力、感受力、理解力以及好奇心等。其中想象力起着重要作用。 中学语文教育的创造能力培养,主要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并且要强化实践性,切切实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①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6月25日)要实施语文创新教育,就必须真正尊重学生人格,民主平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查阅工具书,去思考,去探求,去讨论,去争辩,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这一语文学习过程中,YING导运用已有知识和已有能力,使已有的智力在实践中运用中得到重组、得到发展,开发每一个学生创新潜能。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索过程的心理历程,丰富、砺练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准。这种实践的、活动的语文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丰富和改造主体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也就是创新能力的养成、内化的过程。 在语文教育活动中,要通过一篇篇教材(特别是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领悟力。每一篇活生生的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每一篇作品都呈现出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每一篇作品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观念,从“以教师为本位”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模式教学”的观念转变为“开放教学”的观念。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启发、YING导学生各SHU已见,鼓励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素养、生活经验和情感气质,对作品作出各自不同的解读。这种体语、解读的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这是语文课的独特MEI力所在,这本身也是潜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鼓励与肯定也就保护了探索、创新的积极性,而决不能用教师的“权威”、统一的“模式”、所谓的“标准答案”去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语文(尤其是文学作品),是历史的一面明亮的镜子,是生活的多彩画卷,体现着作者关于人世、宇宙如幻想世界的形象思考,体现着人的思想、感情、情操、人格和个性。一代代的人逝去了,但他们的精神笑貌却活生生地存留在语文(文学)里。语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语文(文学)审美感悟,可以从历史的深度认识生活,了望人生,从中汲取营养,接受人文素养的陶冶,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语文教学可以从语文(文学)作品中“复活”历史,甚至可以“创造”历史,从文学作品中体悟远逝了的作者的活生生的精神笑貌,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与学的活动是最富生命活力、最具个性色彩的活动,也是最有创造空间的活动。教师本身应当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摒弃应试教学,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自身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教师心中要发始终怀有“育人”、“立人”的崇高目标,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重视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又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教学观更新了,教师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辨力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有望了。如果教师的思想僵化保守唯上唯书,缺乏创新意识,那是决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 让我们师生合作,共同迎接新世纪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春天!收稿日期:2011-01-20

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困惑

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困惑 龙坪中心学校毛青龙 一、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哪个更重要?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课堂上,有时学生会把老师的预设内容引走,这时教师该如何处理呢?如果以教师的设计为主,那就违背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如果放开的让学生活动、讨论,那么教师的教学设计究竟有多大的意义?教学任务又如何完成呢? 二、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如何安排? 语文教师都知道:一课书一般一课时是完成不了的,而我们的很多课需要趁热打铁,但我们语文课时有限,一周五节课(九年级)一天一节课,今天上个半头,拖到明天再上个半头,这样做效果很不理想,如何处理教学中的这个矛盾呢? 三、课改下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 目前,全社会都有这样的共识:当前的中小学生的书写能力普遍下降:提笔忘字,字写得难看,错别字严重……不错,新课改下学生的主动意识确实增强了,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生的基本功也下降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不为此而忧虑,我们该如何教,教什么? 四、如何评价一节好课? 很多公开课主讲教师可能都有这样一个潜意识,这个意识就是,这堂课如何让听课教师都感觉良好,如何让评委满意。为了做到这一

点,我们要进行精心的准备,如:如何运用多媒体;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才是一节好课。其实,我们都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即:教学的目标是学生,一节课的好坏与否,学生最有发言权,怎样让学生满意,这才是回归教育的本来面貌,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不是应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评价中来呢? 五、“抓纲务本”在新课改下是否不合适宜了?(“纲”在新课改下已改为“课标”了) 目前困惑初中语文教师的一个问题就是:考试又不考课本上的课文(课内现代文不考,古诗文还考),教材教不教,教的好与不好,这都显得无足轻重了,甚至认为,教课内的还不如教课外的。 诚然,教材只是个范例,但我们在松懈丢开“范例”的同时,我们连同基础知识的教学也一同松懈丢失掉了——这恐怕也是造成我们中小学生语文素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吧。造成这促松懈的根源是考试这个导向问题:“考什么我们教什么。”不要责怪语文教师有这样的想法,这也是我们作教师的无奈与悲哀,我们觉得好的东西却不能把它教给学生,只是因为考试不考。没有什么比这还让我们感到痛苦的了。 如何解决困挠我们的这个问题,如何才能两全其美,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教是为了不教”。我想:教是前提,不教是结果。“教”这一环节我们是否做扎实了?考试是导向,只有它明确告诉教师:要务本。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b2834616.html,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作者:王曼 来源:《教育与管理》2013年第06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生命、欣赏生命,进行生命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能够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提升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拥有一个充实、丰富、坚强、凝重的生命。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花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一般来说,生命教育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一般是指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就是指个体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提升,展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广义的生命教育则是指关于所有生物的生命的教育。学校的生命教育则侧重于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从而让学生对生命有一定的认识,珍惜和尊重生命,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充满爱心,使他们获得人格上的全面发展。 2 生命教育缺失在学生身上的体现 2.1 认识片面,缺乏思考。人可以通过聆听、阅读、思考等多种渠道来了解生老病死、体验生命个体之间的情感、感悟生命的精神价值。而有些学生由于受方方面面的影响,认识事物比较片面,缺乏思考。在和这些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有两个较为极端的表现,一是由于家庭成员溺爱所导致的自恋和自私。他们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中心,周围的人都应该让着他们,而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可以不必付出什么。还有一种是由于与他人相比较所导致的自卑和怨恨。他们认为,自己啥都没有,什么事也干不成;更有甚者,抱怨父母给自己一个有遗憾的家庭,抱怨自己人生的坎坷、社会的不公,产生仇视人生和社会的情绪。这两种极端思想往往把自己的生命囚禁于生理的状态,而不去想应该怎样发掘自身潜能来回报家庭和社会。 2.2 以“我”为主,缺乏协作。有些孩子为人处事往往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凡事都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的要求于度外,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自私自利,觉得周围的人让着自己是应该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管这是否影响他人的生活习惯,依然固执己见,将自己困在狭窄的圈子里。往往缺乏与人相处时协作、共事的经验,自我控制、自我调整的能力较差,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内心矛盾无法控制时,就容易引发冲动。 2.3 轻视责任,缺乏担当。有些学生比较任意,并不计后果,动不动就“拼命”。他们往往只强调自己的权利,却忽视自己的责任和公共道德。当和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别人怎么对不起自己,却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是否对不起他人,没有一点儿反省与担当。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百色隆林县者保中学陆志练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语文学习的情趣。那么,语文教师该怎样激发、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现。 一、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所要具备的首要条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键在教师,根子却在学生。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内在需要和愿望时,才能产生认识语文和参加语文学习的倾向性心理,才有可能形成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首先必须在思想观念把教育对象——学生看作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的存在,尊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创造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原本属于学生的学习空间、权利和义务都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良好的自主环境”中学习和发展。这似乎是个很难实现的理想化教育。当前的语文教学迫于升学压力,很多教师根本无视学生的主体性,更不用说培养他们的自主的学习兴趣了。即使有心,由于教学思想上存在偏颇,认为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属于教学方法上的技巧问题,只注重课堂上学生的活跃程度,为追求课堂上的热闹将重心放在学生这个主体以外的各种教学手段的编排与花样翻新上。这些外部的刺激难以起到持久、稳定语文学习兴趣的作用,极大地抑制了兴趣在学习中动力作用的发挥。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司基所说:“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些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对学生的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你应该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③此处,并非反对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而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安排应从学生出发,不能为激趣而激趣。没有真正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思想的偏颇所决定的教学方法的失适,是造成中小学生长期语文失趣的主要原因。 因此,教师应清楚认识到,在教师、学生、兴趣三者的关系中,学生是教师的培养对象,全部的教学活动都应落实到学生的身上,是针对学生来选择激趣手段,而不是运用手段来激发学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④,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是新课程标准的理论支撑,也是激发、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 趣的首要的前提条件。 二、实现多元化交流 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多元化的,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不但教师与学生要互动,学生间也要互动。语文课堂教学应营造民主氛围,教师要树立教与学的互动意识,要由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