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模块答案

国培模块答案
国培模块答案

活动三,第三步:头脑风暴:教学策略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基本教学策略,一种是特殊教学策略。基本教学策略是指为全体教师共同掌握的从事教学活动所必需的方法和技巧。特殊教学策略是具体到某一方面的教学策略,可分为两种,一是适用于不同种类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简称目标教学策略,如概念教学策略、问题解决教学策略;二是适用于不同学科性质的教学策略,即学科教学策略。基本的教学策略又可分为生成性教学策略、替代性教学策略和指导性教学策略等。有效教学策略是针对教学策略的效果而言的,是教师在教学情境、教学过程中为最大程度地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有效教学策略的获得与实施是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和条件。

1) 什么是教学流程图?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联系的形式。课堂教学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各要素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

课堂教学结构中各要素的时间关系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先后顺序,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教学程序、教学步骤、教学过程等;课堂教学结构中各要素的空间关系则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层次关系、课堂教学的逻辑关系等。

为使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等有机结合,形成最佳的课堂教学结构,可借助课堂教学过程流图,教学过程流程图图形符号及表示的意义。

2) 教学流程图的作用是什么?

描述程序的功能,便于理解.

活动四:第二步:自己填(小组意见)

活动五:1) 什么是量规?

量规指工作部分外形与被检测对象为对偶件,能反映被检零件边界条件的测量工具。它只能检验工件尺寸与否,但不能得到具体尺寸数值。量规一般是成对使用,分为通端和止端,用以控制最大极限尺寸和最小极限尺寸,因此也称为极限量规。

2)为什么要使用评价量规?

1.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定义“高质量”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的要求和目标;

2.可以清楚的显示评价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教师的期望,同时让学生清楚“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些期望;

3.可以使用具体的术语澄清标准,同时使评价标准公开化,降低评价的随意性,使评价更客观、公正;

4.帮助学生比较深入的思考和判断自己作业的质量,同时减少了“我还要做什么?”的问题;

5.减少教师评价学生作业的时间,并且更容易向学生解释,为什么他们得到这个等级和他们做什么可以获得提高。

6.不但可以由教师评价学生学习,而且可以让学生自评或同学互评。

7.可以经过修改重复使用,评价多种类型的学习活动。

活动一第一步:1.利用学生吸收资源·图片、电视、文本·多·多媒·效果不错,但是学生的注意力又是比较分散。2.头脑风暴:1.节省时间。2.增加直观感觉。3.拓展知识面。4.增加学生的兴趣。

活动二第二步:(1)1.课时设计之确立目标。2.课时设计之分析学生。3.课时设计之知识链接。

4.课时设计之接受思维。

5.课时设计之教学内容。

6.课时设计之测评结果。(2)拓宽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兴趣

活动二第二步:(1)思考教学资源和教学设计之间的关系

相互连接,缺一不可。

(2)通过搜集教学资源打算解决哪些问题?

可以解决实物教学的枯燥。

(3)为什么这些教学资源是自己的最佳的选择?

可以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四第一步:(1)自己最新修改的教学设计是否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还存在什么问题?

还需修改,在详细点。

(2)其他学员给自己的建议和评价是否有帮助?

有帮助。

1. 头脑风暴:自己填

2. 2.交互型(VB、JAVA、ASP、JavaScript和VbScript·用作学生的协作交流工具)助教型(Math Type、Word学科工具·课件开发提供辅助支持)助学型(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等·帮助学生快速、深刻地理解概念)。

第三步:1)怎样能做出优秀的教学课件?

1.保持简单。

2.限制要点与文本数量。

3.限制过度与动画。

4.使用高质量图片。

5.实用好色彩。

6.应用视频或音频。

2)教学中如何利用课件?

1.不求时尚求实用。

2.不求便利求能力。

3.不求一时求长远。

活动五第一步:1. 做课件的目的?

能够节省课堂上的时间,形象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提高教学质量。

2. 课件中的内容是否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件是否关注了教学目标?

关注教学目标。

第三步:1.自己填2.内容生动,衔接再做恰当点。

模块六

活动一第一步:1.网路,查找教学资源。

PPT,制作教学课件,能够直观的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

2.1.展示和演示了学习内容。

2.获取到丰富的资源。

3.教师与学生直接进行交流学习。

第二步: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到信息技术。它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模式。课堂效果很好。活动二第一步:1.太过死板,不生动,这样提不起学生的主动性。2.·多媒体使用频率过多,容易导致学生的听觉疲劳,造成学习效率降低。3.取代实际操作会导致学生对多媒体的依赖性,造成学生主动操作行降低。

活动二第一步:1.太过死板,不生动,这样提不起学生的主动性。2.多媒体使用频率过多,容易导致学生的听觉疲劳,造成学习效率降低。3.取代实际操作会导致学生对多媒体的依赖性,造成学生主动操作行降低。

第二步:一、问题1颠倒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忽视了新技术提供给个人、社会团体、教育系统或国家去实现质的飞跃的可能性,没有认识到信息与传播技术在加速变革方面的潜力。问题2在技术世界里迷航过度依赖技术支持。

问题3错误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还应注意训练他们在短时间内对大量信息的快速浏览能力、把握文章重点的能力、提练主要观点的能力、评价分析综合表述的能力、下载发布信息的能力;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一定要有深度认知参与,要与学习内容相关。

问题4教师主导地位的错位过度重视知识、能力主导,忽视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问题5错误认识教学资源对网络资源过分依赖,忽视其他教学资源

二、选择一两个活动就可以了,活动太多并不好,。可以将欣赏葡萄沟的风光和葡萄干的生产工艺这两个活动留下就行了。

·在单一课时或课堂教学中,一些精心设计的整合技术的教学活动难以展开。此外,并不是所有的学科内容都适合于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如果强行使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所有内容的教学,反而适得其反,加重了师生的负担,效果又不明显。

·当技术作为一种新要素引入到教学中时,必然会对传统的教学结构产生影响。以课时

为设计单位、局限于教室物理时空的思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带来了限制,使得教师无法在更广阔的教学时空上进行全局设计。

·教师应该自己先选择一两个符合学生学习的资源网站,然后提供给学生参考学习。网络资源选择恰当,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并不是采用高级的技术软件,图片、声音、动画越多,技术手段越多就能体现教学的得先进性。

·采用适当的高级技术软件,图片声音适当就行了,不在于多。

活动三第一步:1、活动太多经典的留下,意义不大的活动去掉。

3、教案总体结构:包含基本要素,条理清晰,可调控。

学习者特征分析:对学生的一般特征、初始能力、学习风格、学习动机与兴趣进行了全面、准确的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及教学重点、难点:依据课程标准,全面、准确地分析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定义清楚,条理清晰。

准确把握了重点、难点,紧扣目标,内容表述准确,能充分体现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选择:能够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教学媒体选择:能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利用媒体,媒体整合恰当,有效地解决了重点、难点。

教学评价设计:针对目标,评价方式灵活。

模块八

活动一:,没写

活动二第一步:学期教学进度计划的构成大至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本学期教学的总目标和总要求

2、对学生情况的简要分析

3、对本学期教材内容、对教材的简要分析、学期教学重点和难点

4、提高本学期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5、教学课题的课时分配及进度

制定学年、学期教学进度计划的要求

首先,教材分析要符合大纲的要求,要做到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知识点全面。

第二、在教学目的要求方面:要强调教学的结构,强调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的标准,目的要切实可行。要做到“突出纲目,启智导学”。教学计划要简明扼要,对应传授哪些知识、技能,培养什么能力,解决哪些问题、主要步骤等,要清楚地列出纲目。不要长篇大论,连篇累牍。

第三,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方面:重点、难点要分开。可依据大纲和教学参考书制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另外,在教学中,教学难点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因此要依据对学生的了解确定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难点。

第四,在教学措施方面:教学措施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大纲、教科书和学生“三熟”的基础上,教学措施要体现教师对大纲、教材的准确把握和对学生情况的深入分析,既要“依纲扣本”,又要“有所创新”。应注意巧妙、新颖、精要的“三结合”。教书育人和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是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第五,在课时和进度方面:一般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安排。

活动三第一步:案例一:重视了识字写字能力的养成教育。

案例二:重视知识积累,主张循序渐进。

案例三:在教学过程中提倡“问”和“议”,师生间要互动,互相辩难。

第二步:教学计划,是预先拟订的教学工作的内容、步骤和方法,是对教学工作的总体谋划,统率着一个时间段的教学事务,有很强的计划性。

教师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就是教师研究的过程,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文本、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学情教情……研究即教师学习的过程,他们在研究中思考、反思、锻造、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得到了成长,所以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历程。

教学计划,它应该对教学工作有规范性、指导性,引领教师将眼光放得更宽广、长远一些,不仅关注学生掌握知识,还关注他们是如何掌握知识的;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习,还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关注他们的“眼前”,还关注他们的“未来”。

制订教学计划,要在熟悉本学科教学大纲和教材、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再根据学校与教研组的工作计划要求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进行制订。只有这样才能制订出符合实际并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活动四第一步:说课与授课相同点: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服务的,都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取教学内容,讲究教法、学法和一定的教学设计。

说课与授课不同点:目的不同、内容和方法不同.

第三步:《长江之歌》强帅东思路清晰,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能力较强没有。模块九

活动一第一步:1)在小组内认真阅读这两个案例,写出对这两个教师评价学生的方法及效果的真实感受。

我赞同第一位老师的做法,她的做法会让学生重拾自信心,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而第二位老师的做法只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越来越灰心。

2)写出自己对"教学评价"的理解。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领域中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进行的评价,其目的不是简单地评价教学活动的结果或表现来评价教师的优劣,而是通过注重发展性的评价促进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

案例三:所谓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目标设定之后,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之前,为了弄清楚学生在此前的学习状况,有效地开展所计划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一种“事前评价”。它一般由前提条件测验和事前测验组成,进行前提条件测验是为了弄清楚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等,进行事前测验是为了弄清楚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内容哪些已经掌握了、哪些还没有掌握。换句话说,诊断性评价是开展有效的教学首先应该进行的一种摸底性评价,这种评价的功能在于调查学生在学习上的经验、兴趣、积极性、理解程度等,明确学生对学习的准备情况、问题所在和适应性等。

案例四:不是。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教学评价。它是按照教学目标的规定开展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如一个单元的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为了检查前一段时间的教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下一段教学的目标、进度和方法等,而进行的一种“事中评价”或“中途评价”。通过这种评价可以检查出哪些学生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了教学内容,哪些学生还没有理解所教的内容,对于还没有理解的学生要进

行相应内容的补习,对于已经完全理解的学生要提出深化、提高和扩大的目标和内容要求。这样,形成性评价并不只是为了检查而进行检查,它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根据检查所反馈的结果修正后续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也就是说,形成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4.

教学评价的概念: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

相对评价的特点:利用相对评价可以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便于比较个体学习成绩的优劣,这是其优点;不足之处是,基准会随群体的不同而变化,评价标准不能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因而不能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绝对评价的特点:可以直接鉴别各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使每个被评价者清楚地看到自己与教学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因而可为改进教学指明方向;缺点是不易分辨出学生之间在学习方面的真实差异。

教学评价的功能:1诊断功能2 激励功能3 调控功能4教学功能

第二步:讨论的内容:1.评价的主体2.评价的内容3.评价的标准4.评价的方式5.评价的过程6.评价的目的7.评价者和评价对象之间的关系

传统教学评价:1. 评价主体单一。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主管教育部门或学校制订评价指标体系,用它去衡量学生,学生较消极被动。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因此,评价的导向、激励、调节、改进的功能很难得到发挥。2.评价目标单一。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知识、技能、能力,特别是理解力、记忆力方面评价较多,对学生的其他方面,如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以及学生的兴趣等方面评价甚少,评价内容仍然过多注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上的知识;3.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视了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4.评价方法单一。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注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和方法;5.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甚少。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教育评价的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6.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中,教师是否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更确切地说是这节课的认知目标,是作为一节好课的很重要的指标。的确,完成认知目标是教师在组织教学中一件很重要的任务。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很多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有答,或讨论或交流,教师将课堂组织得“热闹非凡”,将学生调动得“兴趣盎然”,但检测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情况却并不理想。原因就在于教师在备课时,未抓住完成该教学目标的关键条件。像这样未完成预定认知目标的课显然不能称得上是一节好课。但如果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情感的课也不能视为一节好课。认知性任务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或惟一目的,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而不考虑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认知的发展,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包括各种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发展。学生的想法中也许蕴涵着创造性的火花,也许是对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可是教师不愿意在这上面花时间,因为怕影响教学进度,完不成认知目标。7.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可以说十分完备,而且每一项指标几乎都有固定的要求,诸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进程安排合理”、“课堂提问精炼”、“多媒体运用恰当”、“板书设计美观”、“教态自然”、“语言流畅”等等。结果我们会发现,许多观摩课中的不少环节就是为迎合评课标准而设计的。但是我们的教师有没有想过,课堂教学既然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就必须围绕学

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其目的是使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如果为了把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在黑板上即使板书并不那么美观,甚至让学生参与板书,又何尝不可呢?相反,如果让所谓的多媒体限制了学生的理解,让所谓的板书限制了学生的理解,那才是一堂既可悲又失败的课。

新课程教学评价:1.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以学论教。2.处理教材的能力评价、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意识评价、3.优质的课堂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协调与统一、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机统一、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情绪状态、交往状态、目标达成状态的和谐统一、4.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5.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6.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控制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7.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总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活动二第一步:1)抓好预习环节、注重听课环节、紧抓复习环节、独立完成作业环节、认真记好课堂笔记

2)首先,评价的方式要多元化。其次,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化。最后,“和谐”评价需要“理智”。

3)评价要准确、评价要有发展性。

案例六:第一和第二是绝对性评价。第三是相对性评价。第四、第五是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在实际完成某项任务或一系列任务时所表现出的,在理解与技能方面的成就的评定,也指对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一些测验所无法反映的深层学习指标的评定。表现性评价属于质性评价的范畴。表现性评价比较适合于评定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科之间内容整合的能力以及决策、交流、合作等能力。

案例七:问卷调查和问卷中所反映的问题整理后的调查报告。

3.课程功能: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转变。教学目标: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教与学的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