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究生石灰与水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一、探究生石灰与水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一、探究生石灰与水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一、探究生石灰与水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试题要求:

1.用量筒准确量取20mL水;用药匙正确取用生石灰;胶头滴管的使用;正确使用玻璃棒搅拌。

2.利用所给器材,正确使用温度计分别测量冷水、生石灰和水反应后溶液的温度,并体验体感温度和测量温度的差别;完成实验记录单。

实验器材:

带铁夹的铁架台(安装好)、红液温度计(用细绳悬挂于铁架台铁夹上)、量筒(50mL)、烧杯(100mL,内装冷水,贴标签)、胶头滴管(放于烧杯内)、小烧杯(50mL干燥)、塑料板(或硬纸板)、生石灰固体(用广口瓶盛装,贴标签)、药匙、玻璃棒、废物罐、废液缸、小毛巾、擦拭用白

操作步骤及分值:给分点及分值:

1.检查器材是否齐全:观察记录温度计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判断是否适合测量水温。(2分)

2.准确量取20mL的水:将量筒(50mL)平稳放置在桌面上,一手扶稳量筒,一手拿盛水的烧杯(标签向手心),紧贴量筒上沿,慢慢向量筒中倒入水,至接近20mL处(只能略低,不能高出刻度),放下烧杯。(3分)

3.定容:取胶头滴管,用手指捏紧胶头滴管的橡胶头赶出里面的空气,然后把滴管伸入到盛有冷水的烧杯中,轻轻松开捏紧橡胶头的手指使滴管吸入水(水不能进入胶头内),取出滴管,竖直悬空在量筒口上方,将水逐滴加入到量筒中,边滴加边观察,直至量筒中水的凹液面最低处到达20mL刻度处。滴管放回原烧杯内,把量筒内的水倒入50mL的小烧杯中,量筒放回原处。(3分)

4.组装、调整测温装置:取铁架台,底座上放置硬纸板,在硬纸板上放置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调节温度计的位置和高度,使温度计液泡浸没在小烧杯内的水中,控制温度计不要晃动。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待温度计示数基本稳定后记录此时水的温度(观察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垂直并与温度计液面相切),填写实验记录单。(3分)

5.生石灰与水反应:取下烧杯,向烧杯中加入2药匙生石灰固体,用玻璃棒搅拌,边搅拌边观察固体与水的反应情况。

取药品的方法:打开盛有生石灰的广口瓶,瓶塞倒放在桌面上,试剂瓶略倾斜,用药匙(大匙一端)依次取2匙生石灰粉末,放入烧杯中(药匙不能接触到液面),盖好瓶塞,标签向外放回原处。(3分)

6.体感温度和温度计测量:等反应停止(大约2min)后,用手小心触摸烧杯外壁,体感温度变化,再将烧杯放置在铁架台底座的硬纸板上,将温度计液泡放入烧杯内的混合液中,控制温度计不要晃动。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等温度计示数不再变化后,记录此时混合液的温度(观察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垂直并与温度计液面相切),填写实验记录单。(4分)

7.整理器材:温度计、玻璃棒擦拭干净,小烧杯洗刷干净,将仪器基本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2分)

检查器材,量程、最小刻度记录正确各1分,扣完为止。

正确倾倒适量水、水不外淋、液面不高于20mL刻度各1分,扣完为止。

正确使用胶头滴管1分,向量筒中逐滴加入液体1分,正确量取20mL液体1分。

温度计等各仪器位置调节合适1分,温度计示数读取正确1分。记录单该空1分,扣完为止。

固体药品取用方法和用量、药匙取用药品前后用纸擦拭干净、玻璃棒搅拌、观察仔细各1分,扣完为止。

小心触摸烧杯外壁、温度计放置、温度计示数读取正确各1分。记录单每空1分(必须填写单位),扣完为止。

仪器擦拭或洗刷干净、仪器药品归位各1分。

二、配制20g质量分数为6%的食盐溶液

试题要求:

1.用量筒准确量取液体的体积;用药匙正确取用固体药品;正确使用滴管;正确使用玻璃棒搅拌和引流。

2.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量一定量的固体药品。掌握配制一定浓度食盐溶液的方法。

3.完成实验记录单。

实验器材:

托盘天平(100g,0.1g)、胶头滴管(放于烧杯内)、量筒(50mL)、小烧杯(50mL)、玻璃棒1支、药匙、蒸馏水(细口瓶盛放并贴标签)、食盐(广口瓶盛放并贴标签)、贴标签的细口瓶、方形白纸(10×10cm)、擦拭用白纸、小毛巾、干燥的烧杯(用于盛放多放的食盐)、废物罐、废液缸。

操作步骤及分值:给分点及分值: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1分)

2.天平调平:天平放置平稳,取下天平架下的橡胶垫。用镊子将游码置于零刻度处,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如不平衡调节天平两端的平衡螺母,直至平衡(静止时,指针指向分度盘中央)。必要时可以用手止动。(3分)3.称量准备: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大小相同的方形白纸(观察天平是否平衡,若不平衡需用游码微调并记录数据),用镊子拨动游码使游码处在所需食盐质量的位置。(1分)

4.固体药品称量:打开盛有食盐的广口瓶,瓶塞倒放在桌面上,用药匙取适量食盐粉末轻轻放在天平左盘的白纸上,当药品质量接近称量的质量时,用右手握持盛有药品的药匙,用左手掌轻碰右手手腕,使少量药品落在左盘的白纸上,使天平逐渐达到平衡(若不慎放多了药品,可用药匙取出放到指定的容器中,切不可放回原广口瓶中)。放下药匙,盖好瓶塞,标签向操作人放回原处,用擦拭白纸擦净药匙。(4分)

5.药品入杯,天平归位:把称取好的食盐倒入50mL的小烧杯内。天平游码归位,将天平放回原处。(2分)

6.量取液体:取50mL量筒平稳放置在桌面上,取下细口瓶瓶塞,倒放在桌面上。一只手拿起盛有蒸馏水的细口瓶(标签向手心),另一只手扶稳量筒,瓶口紧贴量筒上沿,慢慢向量筒中倒入蒸馏水至接近计算体积的刻度(只能略低,不能高出刻度)处,放下细口瓶。(3分)

7.定容:取胶头滴管,提起滴管,用手指捏紧胶头滴管的橡胶头赶出里面的空气,然后把滴管伸入到盛有蒸馏水的细口瓶中,轻轻松开捏紧橡胶头的手指使滴管吸入蒸馏水(不要让蒸馏水进入胶头内),取出滴管,悬空竖直放在量筒口上方,将液体逐滴加入到量筒中,同时边滴边观察,直到量筒中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到达计算体积的刻度处。把滴管放回原烧杯内,盖好细口瓶瓶塞,标签向操作人放回原处。把量筒内量好的蒸馏水缓慢地倒入50mL的小烧杯内,量筒放回原处。(3分)

8.溶解、装瓶:用玻璃棒搅拌使食盐全部溶解(玻璃棒在搅拌过程中避免与烧杯壁接触发出叮当的声音)。将配制好的溶液用玻璃棒引流转移到带有标签的空细口瓶内,交监考教师查验。(2分)

9.整理器材:清洗玻璃仪器,将仪器恢复到初始状态。(1分)

用镊子拨动游码,天平调平各1分。

放方形白纸后天平平衡1分。

规范取用药品,准确称量一定量的药品,盖好瓶塞,标签向操作人放回原处,擦拭药匙各1分。扣完为止。

食盐全部倒入烧杯无撒漏,天平游码归位,天平放回原处各1分。扣完为止。

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按要求正确向量筒中倒入液体各1分。

正确使用胶头滴管,向量筒中逐滴加入液体,正确量取18.8mL液体各1分。扣完为止。

玻璃棒搅拌,固体全部溶解;正确转移溶液到细口瓶,无液体撒漏各1分。扣完为止。

仪器擦拭或洗刷干净、仪器药品归位各1分。

三、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探究实验和

探究醋酸的部分化学性质

试题要求:

1.按照右侧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完成实验记录单。

2.粉末状固体和液体药品的取用;pH试纸和酸碱指示剂的使用;滴瓶胶头滴管的使用。

3.探究酸的部分化学性质,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实验器材:

1.电池组(3V)、单刀开关1个、小灯座1个(附

2.5V小灯泡)、导线若干、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

2.浓度约5%的白醋、紫色石蕊溶液(分别盛放在滴瓶中,贴标签),碳酸钠粉末(盛放在广口瓶,贴标签),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或铝丝、pH试纸(带标准比色卡)、白色点滴板(或表面皿)、试管(Ф15mm×150mm)4支、试管架、试管刷、药匙(两端都有勺)、擦拭用白纸、盛废液的大烧杯、小毛巾1块。

操作步骤及分值: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1分)

2.额定电压下工作:按电路图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恰好等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2.5V,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并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3分)

3.额定电压的1.2倍时工作: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约等于小灯泡额定电压的1.2倍。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记录此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注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不能超过它的额定电压太多)(2分)。

4.额定电压的0.8倍时工作: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约等于其额定电压的0.8倍。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记录此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2分)5.数据处理:计算出三种情况下小灯泡的电功率,断开电路,整理器材。(2分)6.测量白醋的pH:在白色点滴板或表面皿上放置一小段pH试纸;取盛放白醋的滴瓶,提起胶头滴管,用手指捏胶头滴管的橡胶头赶出部分空气,然后把滴管伸入到液面下,松开捏紧橡胶头的手指使滴管吸入溶液(液体不能进入胶头内),取出滴管,将1滴白醋滴加在pH试纸上,胶头滴管放回滴瓶;等pH试纸的颜色稳定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读出pH。(2分)

7.白醋与紫色石蕊作用:取一只洁净的试管,向试管中加入白醋(体积约为2~3mL),并将试管放置在试管架上,胶头滴管放回滴瓶标签向操作人放回原处。用滴瓶上滴管取液方法:取出滴管,把它悬空竖直放在试管口上方,将液体逐滴加入到试管中。向盛有白醋的试管中滴加1滴紫色石蕊指示剂,震荡,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3分)8.白醋与铝反应:取一只洁净的试管,试管倾斜接近水平,一只手用镊子夹取一条铝丝放在试管口,缓慢竖起试管,使金属丝轻轻滑入试管底部,向试管中加入白醋(体积约为2~3mL,加入方法同上),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2分)

9.白醋与碳酸钠固体反应:试管内加入碳酸钠粉末。操作:取盛放碳酸钠粉末的广口瓶,取下瓶塞并倒放,用药匙的小勺端取少量药品,试管横放,将药品加入试管底部,竖直试管。用擦试白纸擦拭药匙,将瓶塞盖好,标签向操作人,放回原处。用胶头滴管向盛有碳酸钠粉末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白醋,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同上。(2分)

10.整理器材:将反应后的溶液倒入废液缸内,将试管清洗干净。并将器材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1分)给分点及分值:

连接电路正确、操作规范、连接电路时开关开启、调节滑动变阻器方向正确、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符合要求、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准确、及时记录数据各1分扣完为止。

计算结果准确、断开电路、整理器材。各1分扣完为止。

正确使用胶头滴管、标准比色卡对比读出pH各1分

正确使用胶头滴管、药品的用量、向试管中逐滴加入液体、试剂瓶标签向操作人放回原处、观察现象且各1分,扣完为止。

正确取固体药品、试管横放、药品无撒落、不沾附试管壁各1分,扣完为止。

记录及时,结论正确1分废液倒入废液缸内,试管洗涤方法正确,洗涤干净1分

仪器擦拭或洗刷干净、仪器药品归位各1分。

四、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和

探究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气体产物

试题要求:

1.弹簧测力计的使用;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完成实验记录单。

2.用所给器材组装固体受热分解的制气装置,检验装置气密性,给试管里的固体药品加热,探究其分解产物报告监考老师。

实验器材:

1.弹簧测力计(5N)、物块、烧杯(500mL两个)、水、小水桶、溢水杯、干抹布。

2.铁架台(带铁夹)、大试管(Ф32mm×200mm)、小试管(Φ15mm×150mm)、单孔橡胶塞两个(要与大试管配套)、试管架、120°玻璃弯管2个、60°玻璃弯管1个、水槽(有水)、乳胶管、酒精灯、火柴、木质垫若干块、药匙、碳酸氢钠固体(盛于广口瓶中)、澄清石灰水(盛于细口瓶中)、纸槽、擦拭纸、小毛巾、废物桶。

实验记录单: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1

2.

3.

4.

5

6

0.5cm。

7

放,

8

9.

10.

五、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大小和方向

过滤浑浊的食盐溶液

试题要求:

磁场的方向。完成实验记录单。

2. 正确组装过滤装置并过滤浑浊的溶液。

实验器材:

1.螺线管一个、干电池两节、滑动变阻器一只、小磁针若干、红、

蓝导线若干、单刀开关一个。

2.带小铁圈的铁架台(安装好)、60mm漏斗1个、玻璃棒1支、100mL烧杯2个、剪刀、定性滤纸一盒、蒸馏水(盛于100mL小烧杯中)、滴管(放在烧杯里)、泥土和食盐的混合物(盛装在广口瓶,贴标签)、药匙、擦拭用白纸、废物罐,废液缸、小毛巾1块。

实验记录单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大小和方向

考号:

六、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和

探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与水的反应

试题要求:

1.在光具座上按正确顺序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适当控制蜡烛与透镜的距离和高度,使光屏上多次呈现清晰倒立缩小的实像,得出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完成实验记录单。

2.利用所给器材探究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与水的反应,分析二氧化碳气体与水反应产物的稳定性;液体药品取用及酸碱指示剂的使用;正确使用酒精灯给试管中液体加热,完成实验记录单。

实验器材:

1.光具座、蜡烛、火柴、凸透镜(焦距10cm)、光屏。

2.试管架、试管夹、试管刷、试管(Φ15mm×150m m)2只、酒精灯、火柴、蒸馏水(盛于试剂瓶中,贴标签)、紫色石蕊试液(盛于滴瓶中)、小毛巾、塑料吸管、白纸、废液缸、小毛巾、湿抹布1块。

操作步骤及分值:给分点及分值:1.检查器材是否齐全。(1分)

2.组装:在光具座上正确组装蜡烛、凸透镜和光屏。(1分)

3.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上。(1分)

4.测量物距和像距:将蜡烛放在u>2f(u表示物距,f表示焦距)处,然后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呈现清晰倒立的烛焰像,记录此时的物距和像距。(2分)5.探究成像规律:将物距变大和变小,但始终保持物距u>2f,重复步骤4,并记录有关数据,根据记录的数据总结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完成实验记录单。(5分)

6.分别向两只试管中加水:取下试剂瓶瓶塞,倒放在桌上,标签向手心,握住试剂瓶,另一只手持试管,略倾斜,使瓶口紧贴试管口,把水缓缓倒入试管里,倒入水的体积约为试管容量1/5左右,倾倒完后,将试剂瓶口与试管口轻轻蹭擦一下,盖好瓶塞,试剂瓶标签向操作人放回原处。(2分)

7.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取盛放紫色石蕊试液的试剂瓶,向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2滴试液,震荡、观察现象。将两只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将试剂瓶标签向操作人放回原处。向其中一只试管中吹气。将塑料吸管的一端伸到液面以下,在另一端用嘴向里吹气。对比观察液体颜色变化,并记录现象。(2分)8.给吹气的试管里的液体加热至沸腾:点燃酒精灯,一手拿试管(先将试管外壁擦干),一手拿试管夹,把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向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手持试管夹长柄。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o角,用酒精灯外焰先均匀加热,再加热试管的中下部,并不断的移动试管,加热时不得将试管口朝向自己和有人的方向。观察并记录现象。正确熄灭酒精灯(3分)

9.完成实验记录单。(2分)

10.刷洗试管,整理器材,将仪器基本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1分)各种仪器组装正确、位置高度合适各1分,扣完为止。

图像清晰1分,记录结果各1分,扣完为止。

物距有变化、图像清晰,记录单每空、结论各1分,扣完为止。

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正确倾倒适量水、水不外淋各1分,扣完为止。

滴管悬空、竖直放在试管口上方、塑料吸管的一端伸到液面以下、吹气没有液体溅出各1分。

正确点燃酒精灯、夹持试管的中上部、持长柄、试管倾斜、外焰加热、试管预热、管口朝向、正确熄灭酒精灯各1分,扣完为止。

记录单每空1分,扣完为止。

仪器擦拭或洗刷干净、仪器药品归位各1分。

实验记录单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成像规律: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焓变,△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方法: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实物感知、图表数据分析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注意利用图示的方式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师生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参与教学过程,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程序:

五、板书设计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 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2、符号:△H 3、单位:kJ/mol或kJmol-1 4、反应热表示方法:△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 <0时为放热反应。 5、△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 (1) △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 (2) △H == 生成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3) △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二、热化学方程式(thermochemical equation) 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4.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教师提问或学生互相交流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由此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和合作的愉悦。既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我认为本节最大的亮点是通过恰当的设计和引导,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习兴趣,并轻松的获得知识,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认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实现了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4.1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知识要点 一、.能量的守恒和转化 1.能源 (1)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换和传递过程中,各种形式的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2)物质的三态变化中伴随能量变化: 二、.溶解的过程和溶解热现象 1.溶液:溶质分散到溶剂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物质的溶解过程 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水分子作用下从晶体表面向水中扩散,在这一过程中,溶质分子或离子要克服分子或离子间的作用力,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是物理过程; 水合过程: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结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一过程向外界放出热量,是化学过程。 3.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溶解热现象 物质溶解时水溶液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取决于扩散过程吸收热量和水合过程放出热量的相对大小。 扩散 溶解过程 水合 物理过程 化学过程 吸热 放热 能源 一次能源 二次能源 新能源 常规能源 可再生能源,如水能 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 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 不可再生能源,如核聚变燃料、油页岩、油砂 煤制品,如洗煤、焦炭、煤气 石油制品,如汽油、煤油、柴油、液化石油气 电能、氢能、余热、沼气、蒸汽等 吸收能量 固态 液态 气态 吸收能量 放出能量 放出能量

三、溶解和结晶 1.溶解:溶质分散到溶剂中的过程。 2.结晶:晶态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3.溶解和结晶的宏观现象和微观过程 溶解和结晶作为宏观现象是不能同时观察到的。但是,就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而言,溶解和结晶这两个过程则是同时进行的相反(互逆)的过程,即在溶液里溶质进行溶解的同时,也进行着结晶,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一个动态平衡体系——溶解平衡。 4.溶解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中,当物质溶解速率和物质晶体析出速率相等,这个溶液体系就达到了溶解平衡状态。 若改变外界的条件(包括改变溶剂量或温度),则可不同程度地改变微观粒子的溶解速率和结晶速率,原来的溶解平衡被破坏,并在新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5.结晶水合物 有些盐溶于水中会形成稳定的水合离子,当这些盐从水溶液里结晶出来时,就带有一定数目的水分子。所带水分子的多少,主要由这些盐电离产生的离子的大小和所带电荷的多少决定,如胆矾CuSO4·5H2O、石膏CaSO4·2H2O、皓矾ZnSO4·7H2O等。 但像NaCl、KBr、KNO3等盐,由于它们在溶液里形成的水合离子很不稳定,所以,当从溶液中结晶时,晶体不带结晶水。 由于结晶水存在于晶体结构中,所以结晶水合物是纯净物。 6.晶体的风化和潮解 1).风化:指在室温下和干燥的空气中,某些结晶水合物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使晶体变形和破坏的现象。风化属于化学变化。 2).潮解:指某些易溶于水的固体物质在潮湿的空气里,逐渐吸收水分而自身溶解其中,在其表面形成饱和溶液的一种现象。潮解的主要过程是物理变化。

水和氧化钙反应会放热吗

当然会放热啊,因为这个本身就是属于放热反应,不懂的小伙伴也没关系,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的讲解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氧化钙与水反应是放热反应。生石灰本质为氧化钙,与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熟石灰即氢氧化钙,是放能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反应方程式如下:CaO+H2O=Ca(OH)2。反应分为二种,一种是将水倒入生石灰粉中,一种是将生石灰放入水中。 水和氧化钙反应当然是放热的。 常见的放热反应。 (1)所有燃烧或爆炸反应。 (2)酸碱中和反应。 (3)多数化合反应。 (4)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生成H2的反应。 (5)大部分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8Al+Fe3O4=高温=9Fe+4Al2O3。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②大多数分解反应。 ②八水合氢氧化钡与氯化铵反应。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③其他: C+CO2=高温=2CO。 C+H2O(g)=高温=CO+H2。 3Fe+4H2O(g)=高温=Fe3O4+4H2。 氧化钙和水反应现象:溶液沸腾,同时溶液变浑浊。氧化钙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使溶液沸腾,生成白色的沉淀物氢氧化钙,使溶液变浑浊。反应分为二种,一种是将水倒入生石灰粉中,一种是将生石灰放入水中。第一种反应现象为,水逐渐沸腾蒸干,中途成灰色混浊状。这是所有的水充分反应了。第二种现象为石灰逐渐溶解,生热。这是所有的生石灰充分反映了。 浙江钙科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于2014年三月注册成立,注册资金4500万元。本公司与合肥水泥设计院合作,致力于石灰生产工艺研究,以改革目前我国石灰生产工艺为研究目标,为配套企业提供石灰原料。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重点、难点]: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H的“+”与“-”。 [教学过程]: [引入]能量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 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 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碳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讲述]我们不仅要知道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还要会表示它。 [提问] 1、如何表示化学反应热? 2、△H(焓变)所表示的意义? 3、用△H(焓变)如何表示放热还是吸热呢? 【查阅资料和课本讨论后口述】

△H(焓变)即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H(焓变)=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能量-应物的总能量单位:kJ/mol △ H(焓变)〉0表示吸热反应 H(焓变)〈0表示放热 【引导】现在大家看到的都是直观和表面的信息,有没有更深层次的信息?或者我们将得到的信息稍稍处理一下,能否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呢? [板书]一、反应热焓变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转换成相应的 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符号:ΔH,单位:kJ/mol 或 kJ?mol-1 2、反应热的表示方法: 反应热用ΔH表示,其实是从体系的角度分析的。 放热反应:体系环境,体系将能量释放给环境,体系的能量降低,因此,放热反应的ΔH<0,为“-” 吸热反应:环境体系,体系吸收了环境的能量,体系的能量升高,因此, 吸热反应的ΔH>0,为“+” 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见下图: 3、反应热与化学键键能的关系 能量 能量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溶液使酚酞褪色的原因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溶液使酚酞褪色的原因 组长:张美玲组员:邓南雨.李茂华.陈广灵.刘伟君.刘海霞.黄丽珠 研究背景:在高一中考后的课上老师带领我们研究过氧化钠的性质时,当老师向过氧化钠加入水后有大量气泡生成,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该气体看到木条复燃,证明有氧气生成.然后老师将酚酞加入所得溶液中,看到溶液变为红色,证明有氢氧化钠产生,但是我们看到溶液随后褪色,那“溶液”是什么溶液呢?于是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究.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探究酚酞褪色的原因,以及造成褪色现象的物质. 通过探究,培养了我们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观察,总结的能力. 研究方法:以实验探究为主,查找文献资料为辅. 研究内容:探究溶液中可使酚酞褪的原理,并且得出结论. 研究过程: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溶液,酚酞加入其中,先变红再褪色,可能是溶液中什么物质作用呢?先调查阅读相关资料,知道过氧化钠也水反应可分成两步先也水发生复合分解生成过氧化氢 设计实验: 实验一: 实验目的:1探究氧气是否能使红色酚酞褪色,所需药品:水 2酚酞溶液二氧化锰所需仪器:试管,试管架,带有导气管的单孔胶塞,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1将少量氢氧化钠固体投入蒸馏水中,制成底浓度的平氧化钠溶液,再将酚酞试剂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使其变红. 2向一只试管中假如入过氧化氢,再用试管架固定,之后,向其加入二氧化锰,并将制的氧气通入红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并得出过氧化钠也水反应的溶液使酚酞红色褪去的原因. 观察现象:红色氢氧化钠溶液无褪色现象 结论:氧气不能使红色氢氧化钠溶液褪色. 实验二:探究氢氧化钠是否能使红色酚酞变红. 所需药品:过氧化氢(浓,稀),酚酞溶液,氢氧化钠固体. 所需器材:试管,胶头滴管,药匙. 步骤:将少量氢氧化钠固体投入蒸馏水中,制成低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再将酚酞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使其变红. 2.将红色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倒入两只试管中. 3.分别向试管中加入浓,稀过氧化钠,并观察现象:无现象.而加入过氧化钠的试管,不只红色褪去. 4.结论:浓度高的过氧化钠使红色氢氧化钠溶液褪色,而浓度越高,所需时间越短.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重、难点】: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对△H的“+”与“-”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反应热焓变 (一):反应能量变化与反应热 能量就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是等的,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总是伴随着的变化。 即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同时遵守守恒和守恒两个基本定律。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 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3、类型 (1)放热反应:即_____________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如:燃料的燃烧、中和反应、生石灰与水化合、金属和酸的反应、铝热反应等都是放热反应。 (2)吸热反应:即_________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 如:H2还原CuO的反应,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CaCO3分解等大多数分解反应,Ba(OH)2·8H2O 与NH4Cl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说明:吸热反应特征是大多数反应过程需要持续加热,但有的不需要加热如: Ba(OH)2·8H2O和NH4Cl固体反应, 放热反应有的开始时需要加热以使反应启动。即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 形成原因(图示) 从微观上分析: 从宏观上分析: 从宏观上分析: 预测生成 (二):反应热焓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专题复习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回顾 【知识储备锦囊】 一.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1.氧化还原反应:所含元素化合价 的反应;本质上是电子 的反应。 2.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1)氧化剂:所含元素化合价________的反应物,既_____电子的反应物; (2)还原剂:所含元素化合价________的反应物,既_____电子的反应物; (3)氧化产物:所含元素化合价______后生成的产物; (4)还原产物:所含元素化合价______后生成的产物。 总结规律: 3.判断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①标化合价 ②若有化合价升降,则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③反应式: 二.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1.氧化性、还原性与化合价的关系: 元素处于最高价态时,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态时,只有还原性...........; 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 2.依据反应方程式比较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强制弱规律: (还原性强) 化合价降 得电子 还原反应(氧化性弱) 化合价降 得电子 表现氧化性 被还原 发生还原反应 氧化剂 还原产物 化合价升 失电子 表现还原性 被氧化 发生氧化反应 还原剂 氧化产物 记忆口诀: 氧化剂:降得还 还原剂:升失氧

则:氧化性: 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 还原剂>还原产物 如: Cl 2 + 2Fe 2+ = 2Cl — + 2Fe 3+ 则:氧化性: Cl 2 >Fe 3+ ;还原性:Fe 2+ >Cl — 注意: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只有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或还原性: 还原剂>还原产物)时,反应才能发生反应,即强氧化剂制取弱氧化剂,强还原剂制取弱还原剂规律........................。 3.依据一些规律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①金属活动性顺序 ②根据非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 一般来说,单质非金属性越强,越易得到电子,氧化性越强;其对应阴离子越难失电子,还原性越弱。 ③典型粒子氧化(或还原)性强弱: 氧化性:Br 2>Fe 3+ >I 2>S 还原性:S 2- >I ->Fe 2+>Br - 4.依据元素周期律及周期表中元素性质变化规律来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氧化性逐渐 ,还原性逐渐 ; 同主族元素,从上至下,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氧化性逐渐 ,还原性逐渐 。 5.根据原电池的正负极来判断: 在原电池中,在负极..反应的物质还原性...一般比.作正极..物质的还原性强....。 三.氧化还原反应中常见规律: 1.电子守恒规律(价守恒): 化合价升高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得电子总数..=失电子总数..=电子转移总数.. 2.有升必有降,有失必有得规律 3.先后规律:还原性强的先被氧化,氧化性强的先被还原 4.归中规律:化合价都在同种元素升降时,较高价降低和较低价升高只能往中间价...靠拢。 四.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配平原则: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间得失电子总数(或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2、配平方法:一标、二找、三定、四平、五查 一标:标出各原子的化合价 二找:找出反应前后变化的化合价 三定:根据最小公倍数法,计算出“得失电子总数(或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四平:先配平化合价变化的原子个数,再配平其它原子 五查:检查反应前后各原子是否守恒 (还原性强) (还原性弱) 化合价降 得电子 还原反应(氧化性弱) 由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t K + Ca 2+ Na + Mg 2+ Al 3+ Zn 2+ Fe 2+ Sn 2+ Pb 2+ (H +) Cu 2+ Hg 2+ Ag + pt + At 3+ 由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氧化性逐渐增强

最新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实验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实验》反思 今天下午是中学教学实验研究,做了《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的实验,刚开始做实验时感觉实验本身超级简单,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做完。进实验室之前感觉自己都准备好了,因为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出了实验方案,又通过查找资料进行了修改,但是进了实验室,老师的一个个问题,还有“深思熟虑”的见解,让我感到自己开始时想得有点肤浅。这个探究实验远远不止自己原先想的那么浅,那么简单。它不同于普化、综合实验,它不仅要求以实验者的角度去思考、实施实验本身,而且更要求以一个化学教师的角度去更深层次的思考,更加规范自己的操作,还要思考实验给教学什么样的启示,让学生从中真正能获益什么。科学探究过程可以说是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是个人层面的科学。如果我们按照查好的资料进行实验,不加入自己的思考,这就是知识的再认知过程,而这样的过程是不合格的科学探究。本实验是探究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从停留在知识表面上整体上的感性认识转向理性地对单独因素的作用机制的科学认识。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进行了本实验的内容。 首先针对异常现象我提出了以下猜想: 由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实质上分两步进行,而且释放出热量, 2Na2O2+4H2O=4NaOH+2H2O2; 2H2O2=2H2O+O2↑. 导致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从物质与热量方面来考虑可能有: ⑴、反应产生的热量导致溶液的温度上升,可能使红色褪去; ⑵、可能是产物中氧气的氧化性使溶液红色褪去; ⑶、可能是过氧化氢漂白性使溶液红色褪去; ⑷、可能是受生成物氢氧化钠浓度的影响。 然后从理论知识进行了分析: 酚酞是4,4—二羟基三苯甲醇一2一羧酸的内酯,具有弱酸性、弱还原性,无色晶体,在稀酸和中性溶液中,酚酞分子中三个苯环与一个SP3杂化的中心碳原子相连,三个苯环(生色基)之间未形成共轭关系,因此是无色的。遇碱后内酯开环并生成二钠盐,中心碳原子转化为SP2杂化状态,与三个苯环形成多个生色基共扼体系(醌式结构),因而显颜色(红色)。但在过量碱的作用下,由于生成了三钠盐,中心碳原子又恢复到SP3杂化状态,共扼体系消失,颜色也随之褪去。 可见红色酚酞褪色的原因可能是显红色的醌式结构被破坏了。从上图示可以看出,酚酞遇过量的碱,可使红色溶液褪色。通过分析化学中的知识知道,酚酞变色范围是pH值介于8.2--10.0之间。可见氢氧化钠使溶液褪色与其浓度有关。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绪言 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 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 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 楚才能做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 生的,为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 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3)什么是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 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则反应速率越快。4)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 5)归纳总结: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1、为什么可燃物有 氧气参与,还必须 达到着火点才能 燃烧2、催化剂在 我们技术改造和生产中,起关键作用,它主要作用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试想一下为什么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反应热,焓变 二学习过程 1: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九年级化学教案: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九年级化学教案: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 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 [板书]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过渡] 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①操作方法;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③总结实验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产物的探究

验证过氧化氢的存在及含量测定实验 一.探究冲动 2004年年底的巨能钙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大家对食品,保健品质量格外的关注。就其中涉及到的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对人体的危害也引起的大家的重视。而过氧化氢是中学常见的物质。现在我们来探讨如何测定过氧化氢的存在,将大家已学的知识同实际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研究中学习知识,增长技能。 二.思维的火花 过氧化氢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a、过氧化氢可致人体遗传物质DNA损伤及基因突变,与各种病变的发生关系密切,长期食用危险性巨大; b、过氧化氢可导致老鼠及家兔等动物致癌,从而可能对人类具有致癌的危险性。 c、过氧化氢可能加速人体的衰老进程。过氧化氢与老年痴呆,尤其是早老性痴呆的发生或发展关系密切; d、过氧化氢与老年帕金森氏病、脑中风、动脉硬化及糖尿病性肾病和糖尿病性神经性病变的发展密切相关; e、作为强氧化剂通过耗损体内抗氧化物质,使机体抗氧化能力低下,抵抗力下降,进一步造成各种疾病; f、过氧化氢可能导致或加重白内障等眼部疾病; g、通过呼吸道进入可导致肺损伤; h、多次接触可致人体毛发,包括头发变白,皮肤变黄等; i、食入可刺激胃肠粘摸导致胃肠道损伤及胃肠道疾病; j、小分子过氧化氢经口摄入后很容易进入体内组织和细胞,可进入自由基反应链,造成与自由基相关的许多疾病。 H2O2具有杀菌、消毒、漂白等作用。H2O2既可作为氧化剂,又可作为还原剂。 三.实验设计 设计思路一 一.动植物在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对机体是有毒的。机体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MnO2也可催化这一反应。下面分别用MnO2和猪肝中的过氧化氢酶催化这一反应。 实验步骤1将豌豆粒大小的新鲜猪肝脏研成肝糜备用。 2取三只试管,编号1,2,3。分别加入10mL过氧化氢的体积分数为3%的溶 液。同时把肝糜投入1号试管,向2号试管内加入少量的MnO2,3号试管做 空白实验,立即用橡胶塞封住试管。 3轻轻地振荡三只试管,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放在试管口,检验试管内的气体。实验结果1,2号试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两只试管内都有氧气产生;而三号试管没有明显变化。且放入猪肝的1号试管内的反应明显快于加MnO2试管内的反应。 通过实验,说明H2O2分解需要催化剂。猪肝中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高于MnO2。 生物酶的催化效率一般是无机催化剂的数万至数亿倍。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知识要点:1、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 2、燃烧热、中和热(中和热的测定) 3、盖斯定律简介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中有新物质生成,同时伴随有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他如光能、电、声等) 1、化学上把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2、常见吸热反应:⑴氢氧化钡+氯化铵,⑵C+CO2,⑶一般分解反应都是吸热反应,⑷电离,⑸水解。 3、常见放热反应:⑴、燃烧反应⑵、金属+酸→H2⑶、中和反应⑷、CaO +H2O ⑸、一般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 4、能量变化的原因 ⑴化学反应是旧键断裂,新键生成的反应,两者吸收和释放能量的差异表现为反应能 量的变化。 新键生成释放的能量大于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则反应放热。 新键生成释放的能量小于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则反应吸热。 【阅读】教材P35 H2+Cl2=2 HCl中能量变化数据。 ⑵根据参加反应物质所具能量分析。 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反应放热。 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反应吸热。 二、反应热 1、定义: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反应热。 2、符号:反应热用ΔH表示,常用单位为kJ/mol。 3、可直接测量:测量仪器叫做量热计。 4、用ΔH表示的反应热,以物质所具能量变化决定“+”、“-”号。 若反应放热,物质所具能量降低,ΔH=-x kJ/mol。 若反应吸热,物质所具能量升高,ΔH=+x kJ/mol。

用活化能图分析,使学生了解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只与始态、终态有关,过程中能量大于初始、终态能量。 (用Q表示的反应热,以外界体系能量变化“+”、“-”号。 若反应放热,外界体系所具能量升高,Q=+x kJ/mol。 若反应吸热,外界体系所具能量降低,Q=-x kJ/mol。) 5、反应类型的判断 当ΔH为“-”或ΔH <0时,为放热反应。 当ΔH为“+”或ΔH >0时,为吸热反应。 三、热化学方程式 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一般化学方程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区别 一般化学方程式只表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不能表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热化学方程式既能表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又能表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表示分子数、物质的量,气体体积等,只能用整数。 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可以用分数。 3、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书写一般化学方程式 (2)注明物质状态 (3)根据化学计量数计算反应能量变化数值,以ΔH=±x kJ/mol表示。 4、注意点: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 自然条件下的观察总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无法确定其中各个个别因素对于总结果有什么贡献。科学实验则把各个因素彼此分离开了,人为干预创造了条件,使一个因素在不为其他因素干扰而进行的作用中呈现出来,从而揭示出无人干预时所发生的复合事件的作用机制。 ——赖欣巴哈(H. Reichenbach)【引言】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应呈红色,且在一定时间内红色不会褪去(简称正常现象)。然而,我们向其溶液中滴加2至3滴酚酞试液,溶液虽呈现红色,但振荡试管后,溶液的红色很快褪去(简称异常现象)。 【探究目的】 1.实验探究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 2.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探究建议】 1.根据已有知识,形成假说,解释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将可能的假说用简明清晰的语言表述在实验记录本上。 2.从假说中推导出可供实验检验的预测。将推理过程呈现在实验记录本上,有需要时可以和同学或老师交流。 3.设计实验进行检验。 ※如果你认真完成了“建议2”,你会发现实验设计已经很轻松了。科学探究的关键与其说是动手实验,不如说是动脑思考——在问题的背景下,思考假说和实验的关系。 4.如果实验提供了否定的答案,请重新思考最初的假说或推理过程。如果实验提供了肯定的答案,请不要放弃检验其他假说的可能性。 5.完成实验报告,并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注意事项】 1.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你可以通过将思考呈现在实验记录本上接近这一目标。 2.在探究的过程中,你可能会产生新的、更进一步的问题。不要放弃深入探究的机会,在可能的时刻,清晰的表述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入探究。 【实验用品】 实验用品取决于探究的问题、假说以及相应的实验设计。请根据需要向指导教师索取。

41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能量变化吗(共2课时)

4.1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能量变化吗(共2课时) 第1课时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质世界中能量守恒和转化的规律。 (2)从分子或离子运动的角度理解物质溶解时经历的两过程、以及两个过程的热量变化,理解物质溶解时的热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溶解过程的热现象,探索放热、吸热的原因,提高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奇妙的自然规律和能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物质溶解的两个过程及其热现象 三.教学用品 多媒体与演示实验相结合 四.教学流程 1.设计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并给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对于每个学生都不陌生,初中学生学习过浓硫酸溶于水的热效应,利用已有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流程图 3.流程图说明 (1)激趣引题,通过现代生活中需要的各种形式的能量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学习任务和目标。 (2)利用已学习的物理知识讨论能量种类及能量守恒和转化。 (3)引导交流物质三态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以水的三态变化为例,来说明物质三态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并探讨物质三态变化中能量变化有哪些应用。 (4)演示实验(高锰酸钾溶解过程),通过实验现象探究微观粒子的运动。 (5)学生得出物质溶解过程中存在溶质分子的扩散过程,教师讲解水合过程。 (6)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是本节重点,通过实验(测定氢氧化钠、氯化铵、浓硫酸、氯化钠溶于水的热现象),学生讨论,教师适当讲解共同完成溶解过程中的扩散和水合两个过程中的热效应的学习。 (7)学生讨论物质溶解过程中的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理解与吸热与放热的 关系。 (8)汇报交流学习收获 1 7 8 2 引 言 现代人生活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能量 作 业 9 10

石灰 石灰有生石灰和熟石灰(即消石灰)

石灰石灰有生石灰和熟石灰(即消石灰) 目录 ?1.简介 ?2.生产工艺 ?3.原料及生产 ?4.熟化与硬化 ?5.性能及应用 1.简介 一种以氧化钙为主要成分的气硬性无机胶凝材料。石灰是用石灰石、白云石、白垩、贝壳等碳酸钙含量高的原料,经900~1100℃煅烧而成。石灰是人类最早应用的胶凝材料。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人已用于建筑,中国也在公元前7世纪开始使用石灰。至今石灰仍然是用途广泛的建筑材料。石灰有生石灰和熟石灰(即消石灰),按其氧化镁含量(以5%为限)又可分为钙质石灰和镁质石灰。由于其原料分布广,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在土木工程中应用广泛。 2.生产工艺 原始的石灰生产工艺是将石灰石与燃料(木材)分层铺放,引火煅烧一周即得。现代则采用机械化、半机械化立窑以及回转窑、沸腾炉等设备进行生产。煅烧时间也相应地缩短,用回转窑生产石灰仅需2~4小时,比用立窑生产可提高生产效率5倍以上。近年来,又出现了横流式、双斜坡式及烧油环行立窑和带预热器的短回转窑等节能效果显著的工艺和设备,燃料也扩大为煤、焦炭、重油或液化气等。 3.原料及生产 凡是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天然岩石,如石灰岩、白垩、白云质石灰岩等,都可用来生产石灰。 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岩石,在适当温度下煅烧,排除分解出的二氧化碳后,所得的以氧化钙(CaO)为主要成分的产品即为石灰,又称生石灰。 在实际生产中,为加快分解,煅烧温度常提高到1000~1100℃。由于石灰石原料的尺寸大或煅烧时窑中温度分布不匀等原因,石灰中常含有欠火石灰和过火石灰。欠火石灰中的碳酸钙未完全分解,使用时缺乏粘结力。过火石灰结构密实,表面常包覆一层熔融物,熟化很慢。由于生产原料中常含有碳酸镁(MgCO3),因此生石灰中还含有次要成分氧化镁(MgO),根据氧化镁含量的多少,生石灰分为钙质石灰(MgO≤5%)和镁质石灰(MgO>5%)。 生石灰呈白色或灰色块状,为便于使用,块状生石灰常需加工成生石灰粉、消石灰粉或石灰膏。生石灰粉是由块状生石灰磨细而得到的细粉,其主要成分是CaO;消石灰粉是块状生石灰用适量水熟化而得到的粉末,又称熟石灰,其主要成分是Ca(OH)2;石灰膏是块状生石灰用较多的水(约为生石灰体积的3—4倍)熟化而得到的膏状物.也称石灰浆。其主要成分也是Ca(OH)2。 4.熟化与硬化 生石灰(CaO)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的过程,称为石灰的熟化或消化。反应生成的产物氢氧化钙称为熟石灰或消石灰。 石灰熟化时放出大量的热,体积增大1—2.5倍。煅烧良好、氧化钙含量高的石灰熟化较快,放热量和体积增大也较多。 根据加水量的不同,石灰可熟化成消石灰粉或石灰膏。石灰熟化的理论需水量为石灰重量的32%。在生石灰中,均匀加入60%~80%的水,可得到颗粒细小、分散均匀的消石灰粉。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练习题

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Ⅰ.学习重点: 1.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2.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从小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Ⅱ.训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B.煤和石油属于可再生能源 C.要使燃料燃烧只需要大量的氧气 D.汽车排出大量尾气中含有CO会污染大气 2.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矿物燃料是() A.水煤气 B.CO C.石油 D.天然气 3.下列不是化工能源的是() A.氢气 B.煤 C.石油 D.天然气 4.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氢气还原氧化铜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C.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D.氢氧化钾和硫酸中和 5.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二氧化碳与赤热的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B.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分解 C.Ba(OH)2·8H2O与NH4Cl反应 D.锌粒与稀H2SO4反应制取H2 6.金刚石和石墨比较,能量“贮存”高的是() A.石墨 B.金刚石 C.一样高 D.无法判断 7.酸雨形成主要是由于() A.森林遭到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平衡 B.工业上大量燃烧含硫燃料 C.汽车排出大量尾气 D.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8.关于燃料充分燃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空气量越大越好 B.固体燃料块越大越好 C.液体燃料燃烧时可以雾状喷出 D.温度必需达到着火点 二、填空题 9.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为,特别是燃料所产生的能量。 10.造成环境污染的二氧化硫,主要是由于燃烧产生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硫

部分被氧化成,并形成酸雾,随雨水降到地面形成,会使土壤而伤害农作物。 11.煤的气化和液化是高效、清洁地利用煤炭的重要途径,目前不少城市将焦炭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制得水煤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说明固体煤经处理变为气体燃料使用的优点是。 三、简答题 12.甲化合物含纳%,含氧%,含氮%,加热后转化为乙化合物,它含钠%,含氧%,含氮%,问甲和乙化合物的化学式是什么?甲和乙哪种化合物更稳定。 13.已知石墨和金刚石燃烧化学方程式如下: C(石墨S)+O2(g)=CO2(g) C(金刚石S)+O2(g)=CO2(g) 质量分别为12g的石墨、金刚石在某一相同条件下燃烧时各自放出的热量为、,问:对于单质来说,稳定的单质是石墨还是金刚石?简述理由。 四、计算题 14.已知100g CaCO3(S)分解生成CaO(S)和CO2(g)需要178kJ热量,12gC(S)燃烧生成CO2(g)放出热量,如果把 CaCO3煅烧成CaO(S),在理论上要用C(S)燃料多少kg? 参考答案 一、1.AD 二、9.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化石燃料及其制品 10.煤,SO3,酸雨,酸化 11.C+H2O(g) 高温 CO+H2,便于输送,使用方便,热效率高。 三、、NaNO2乙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习了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往所得的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经过实验后发现先变红,然后褪色。老师提出变红(正常现象)后的溶液为什么会褪色(异常现象)? 二、学生作出种种猜想,分成几个小组,共同讨论。 通过充分的讨论,学生作出如下各种猜想: 猜想1:有可能是我们所用的试管不干净,管壁上沾有的杂质产生影响,使红色褪去; 猜想2:22O Na 在空气中易变质,有可能是我们所用的过氧化钠部分变质后引起; 猜想3:手模试管感觉到很热,该反应放热,有可能是溶液的温度较高,使红色褪去: 猜想4:有可能是酚酞变红后,被生成的氧气氧化; 猜想5:有可能是生成物氢氧化钠浓度的影响; 猜想6:我们学过了褪色有可能是被强氧化性的物质漂白,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还可能产生强氧化性的物质(如生成22O H ),具有漂白作用; 三、由学生提出设计方案 方案1:将试管洗涤干净; 方案2:用未开过盖的分析纯22O Na 作实验; 方案3:用冷却后的溶液作实验;(说明:由于无法得到稳定的酚酞红色溶液,所以对猜想四、六学生不能马上设计出方案。不过作了方案五的实验后,学生自然就能设计出解决猜想四、六的方案。) 方案5:用不同浓度的NaOH 溶液作对比实验:①NaOH 5mol/L ;② NaOH 1mol/L ;③NaOH 0.01mol/L 。 方案4:往NaOH 0.01mol/L 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变红色且较长时间不褪色,制备氧气通入红色溶液中。 方案6:(1)往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加少许2MnO ,用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2)往NaOH 0.01mol/L 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变红色且较长时间不褪色,然后加入22O H ; 四、进行实验探究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水的反应计算专题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水的反应计算专题 一、单一反应型——可用差量法 例1.某容器中通入V L CO2,再加入少量Na2O2后,气体体积缩小到W L,则被吸收的CO2的体积是(均为相同条件下)() A.(V—W)L B.2(V—W)L C.(2V—W)L D.2W L 二、二元混合物型——可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例2.200℃时,11.6gCO2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与足量的Na2O2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了3.6g,求原混合物中CO2和H2O的质量比。 三、连续反应型——可用化学方程式叠加法 例3.将含有O2和CH4的混合气体置于盛有23.4gNa2O2的密闭容器中,连续进行电火花点燃,反应结束后,容器内的压强为零(150 ℃),将残留物置于水中,无气体产生。原混合气体O2和CH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1 B.1:2 C.1:3 D.2:1 四、讨论判断型——可用极限法确定关键点 例4.将amol Na2O2和b mol NaHCO3混合置于密闭容器中.加热至300℃使其充分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⑴当充分反应后密闭容器内气体只有氧气时。a和b的关系式是 ⑵当充分反应后密闭容器内固体只有Na2CO3时。a和b的关系式是 ⑶当充分反应后密闭容器内固体为Na2CO3和NaOH混合物时,a和b的关系式是 练习 1.将干燥的88gCO2通过装有Na2O2的干燥管后,气体质量变为60g,则反应后的气体中CO2的质量为() A.24 g B.34 g C.44 g D.54 g 2.在天平两边各放一质量相等的烧杯,分别放入100g水,向左盘烧杯中加入4.6g金属钠,为保持天平平衡,向右盘烧杯中应加入Na2O2的质量约是() A.4.52g B.5.12g C.5.54g D.6.22g 3.将CO、H2、O2混合气体16.5 g用电火花引燃,然后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增重7.5 g,则混合气体中O2的质量分数为() A.36%B.54.5%C..40%D.3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