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单元检测(提高,Word版 含解析)

高一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单元检测(提高,Word版 含解析)
高一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单元检测(提高,Word版 含解析)

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易错题培优(难)

1.一个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同,但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直至为零,在此过程中()

A.速度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小值

B.速度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大值

C.位移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位移将还要增大

D.位移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位移将不再减少

【答案】BC

【解析】

【分析】

【详解】

AB.一个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同,但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直至为零,在此过程中,由于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同,所以速度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而此时速度达到最大值,故A错误,B正确。

CD.由于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所以位移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不为零,所以位移继续增大,故C正确,D错误。

故选BC。

2.甲、乙两辆赛车从同一地点沿同一平直公路行驶。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60 s时,甲车在乙车的前方

B.20 s时,甲、乙两车相距最远

C.甲、乙加速时,甲车的加速度大于乙车的加速度

D.40 s时,甲、乙两车速度相等且相距900m

【答案】AD

【解析】

【详解】

A、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对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由图象可知60s时,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所以甲车在乙车前方,故A正确;

B、40s之前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40s后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所以40s时,甲乙相距最远,在20s时,两车相距不是最远,故B错误;

C、速度?时间图象斜率表示加速度,根据图象可知,甲加速时的加速度小于乙加速时的加速度,故C错误;

D、根据图象可知,40s时,甲乙两车速度相等都为40m/s,甲的位移

,乙的位移,所以甲乙相距,故D正确;

故选AD。

【点睛】

速度-时间图象切线的斜率表示该点对应时刻的加速度大小,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对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根据两车的速度关系知道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由位移求相距的距离。

3.在下图所示的四个图象中,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是()

A.B.

C.D.

【答案】AD

【解析】

【分析】

x-t图像中,倾斜的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v-t图象中,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一条与x 轴平行的直线;倾斜的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度.分别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即可作出选择.

【详解】

A. 此图表示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均匀增加,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A正确;

B. 此图表示物体的位移不随时间变化,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B错误;

C. 此图表示物体的速度均匀增加,说明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 此图表示物体的速度不变,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

故选AD。

4.某班同学去参加野外游戏.该班同学分成甲、乙、丙三个小组,同时从营地A出发,沿各自的路线搜寻目标,要求同时到达营地B,如图所示为其运动轨迹,则关于他们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组的平均速度大小相同

B.甲、乙、丙三组的平均速率大小相同

C.乙组的平均速度最大,甲组的平均速度最小

D.乙组的平均速率最小,甲组的平均速率最大

【答案】AD

【解析】

【详解】

AC、三个质点从A到B的过程中,位移大小相等,时间相同;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段的比值,故平均速度相同,故A正确,C错误;

BD、三个质点从A到B的过程中,路程不全相同,时间相同;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由图象知乙组的平均速率最小,甲组的平均速率最大,故C错误;D正确;

故选AD.

【点睛】

位移是指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路程是轨迹的长度,故从M到N过程中,三个物体的位移相同,但路程不等;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而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段的比值.

5.近年来,登山步行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健康习惯。如图为某地生态公园的登山步行道线路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从丁家楼子村到目的地九仙山观景台可以选择不同的路线,小王和小张两人选择了不同的路线,结果小王比小张先到达目的地。对于此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王与小张的路程相同

B.小王的位移小于小张的位移

C.小王的平均速度大于小张的平均速度

D .小王的平均速率大于小张的平均速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路程是运动的轨迹的长度。他们选择不同的路线,路程可能不同。故A 错误;

B .位移为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他们的起点与终点是相同的,所以位移相等。故B 错误;

C .平均速度是由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小王与小张的位移相同,但由于小王用时较短,故小王的平均速度较大,故C 正确;

D .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由于小王和小张的路程大小关系不能确定,则不能比较平均速率关系。故D 错误。

故选C 。 6.甲、乙、丙三个物体同时同地出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位移一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在20s 内它们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大小关系是( )

A .平均速度大小相等,平均速率v v v >=甲乙丙

B .平均速度大小相等,平均速率v v v >>甲乙丙

C .平均速度v v v >>甲乙丙,平均速率相等

D .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大小均相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

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根据位移图象确定出位移关系,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出路程关系,再进行判断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关系.

【详解】

由图看出,三个物体的起点与终点相同,位移相同,所用时间也相同,则三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相同.由图得知,甲先沿正方向运动,后沿负方向返回,而乙、丙都一直沿正方向运动,三个物体的位移相同,则甲的路程最大,乙丙的路程相等,所以甲的平均速率最大,乙丙的平均速率相等,即v v v 甲乙丙>=,故选A .

【点睛】

由位移图象纵坐标的变化量等于位移,能判断出物体的位移关系.根据位移图象的斜率等

于速度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路程关系,是本题解答的基本思路.

7.在印度洋海啸救灾中,从水平匀速航行的飞机上向地面空投救灾物资,地面上的人员以地面作为参考系,观察被投下的物体的运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是竖直下落的,其位移大小等于飞机的高度

B.物体是沿曲线下落的,其位移大小小于路程

C.物体是沿曲线下落的,其位移大小等于路程

D.物体是沿曲线下落的,其位移大小等于飞机的高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以地面作为参考系,物体做的是平抛运动,运动的轨迹是曲线,位移是指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路程是指物体所经过的路径的长度,所以从飞机上投下来的物体路程大小等于曲线的长度,所以位移大小小于路程,B正确.

8.2015年的股市经历了暴涨急跌,犹如过山车,目前在国家的积极救市下,正逐步回稳.如果将股价的“上涨”类比成运动学中的“加速”,将股价的“下跌”类比成运动学中的“减速”,你认为“股价下跌出现减缓趋势”可以类比成运动学中的()

A.速度增加,加速度减小B.速度增加,加速度增大

C.速度减小,加速度减小D.速度减小,加速度增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把股价类比成速度,股价下跌快慢类比成加速度,根据加速度与速度关系进行分析.

【详解】

股价类比成速度,股价下跌快慢类比成加速度,股价下跌出现减缓趋势,相当于加速度减小,但仍然在下跌,相当于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速度仍然减小.故C正确.

【点睛】

加速度决定于物体所受合力和物体的质量,与速度没有直接的关系,加速席减小,速度不一定减小.

9.如图是一辆汽车做直线运动的x—t图像,对线段OA、AB、BC、CD所表示的运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汽车在OA段运动得最快

B.汽车在AB段静止

C.CD段表示汽车的运动方向与初始运动方向相反

D.4 h内汽车的位移大小为零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因为s-t图线的斜率等于物体的速度大小,故由图线可看出CD段物体运动的最快,选项A 错误;由题干信息以及图像可知AB段静止,B正确;汽车在C点返回,D点位移为零,C、D项正确;本题选择错误的选项,应选A.

考点:s-t图线.

10.如图所示,气垫导轨上滑块经过光电门时,其上的遮光条将光遮住,电子计时器可自

动记录遮光时间Δt.测得遮光条的宽度为x,用

x

t

?

?

近似代表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

度.为使

x

t

?

?

更接近瞬时速度,正确的措施是_____

A.换用宽度更窄的遮光条

B.提高测量遮光条宽度的精确度

C.使滑块的释放点更靠近光电门

D.增大气垫导轨与水平面的夹角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表示瞬时速度;即换用宽度更窄的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更

短,更接近瞬时速度,故A正确;

11.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速度变化得越大,加速度就越大

B.速度变化得越快,加速度就越大

C.加速度的方向保持不变,速度方向一定保持不变

D.加速度的大小不断减小,速度也不断减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变化大,但不知所用时间的长短,故不能说明加速度大,A错误;

B.加速度反应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就越大,B正确;

C.加速度方向保持不变时,速度方向可以改变,比如平抛运动,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不变,而速度方向时刻改变,C错误;

D.速度增加还是减小看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的关系,当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时做加速运动,相反时做减速运动,故加速度减小时,但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速度不断增大,D错误。

故选B。

12.在08北京奥运会中,牙买加选手博尔特是一公认的世界飞人,在“鸟巢”400m环形赛道上,博尔特在男子100m决赛和男子200m决赛中分别以9.69s和19.30s的成绩破两项世界纪录,获得两枚金牌.关于他在这两次决赛中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0m决赛中的位移是100m决赛的两倍

B.200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6m/s

C.100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2m/s

D.100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20.64m/s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应用平均速度的公式求物体的平均速度;理解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明确在体育比赛中100比赛是直道,200米是弯道.

解:A、200米比赛为弯道,路程大小是200米(位移不是200m),100米比赛为直道,位移大小为100米,故A错误;

B、由于200米比赛为弯道,无法求出其位移大小,故平均速度无法求,故B错误;CD、100米比赛的位移大小为100米,因此其平均速度为:==10.32m/s,故C正确

【点评】

体育运动与物理中的运动学规律有很多的结合点,在平时训练中要加强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如图A所示,浮于水面的A物体装有音频信号发生器,发出频率为2000Hz的脉冲信号.位于水下的B物体装有信号接收器,接收器与发射器之间的距离为2.1m.某段时间内发射信号与接收信号如图B所示.已知水中的声速介于1300m/s~1600m/s之间,则发射信号P对应的接收信号是图B中标识的

A.①B.②C.③D.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发射信号的频率为2000Hz,则周期4

1

510

2000

T s s

-

==?,传到B接收器的时间:

3

2.1

1.410

1500

t s s

-

==?;因3

3 1.4102

T s T

-

>?>,则发射信号P对应的接收信号是图B.中标识的③,故选C.

14.高速路上堵车,小东听到导航仪提醒“前方3公里拥堵,估计需要24分钟通过”,根据导航仪提醒,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A.汽车将匀速通过前方3公里

B.能够计算出此时车子的速度是0.125m/s

C.若此时离目的地还有30公里,到达目的地一定需要240分钟

D.通过前方这3公里的过程中,车子的平均速度大约为7.5km/h

【答案】D

【解析】

A、根据导航仪的提示,不能判断出汽车是否是匀速运动,由于“前方3公里拥堵”估计不能匀速运动,故A错误;

B、根据导航仪的提示,不能判断出汽车此时的运动状态,故B错误;

C、D、由于“前方3公里拥堵,估计需要24分钟通过”,可知通过前方这3公里的过程中,车子的平均速度大约为

3

/7.5/

24

60

x

v km h km h

t

===

;但不能据此判断出3km以后汽车

做怎么样的运动,所以并不能判断出若此时离目的地还有30公里,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故C错误,D正确.

点睛:已知位移与时间,可以据此求出平均速度,但不能判断出运动的性质,由此分析即可.

15.物体沿直线A 到B ,前一半位移以速度v 1匀速运动,接着的后一半位移以速度v 2匀速运动,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 .122

v v + B

C .1212

v v v v + D .()()

12122v v v v +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设全程的位移为2x ,则汽车以速度v 1行驶了前x 的位移.以速度v 2行驶了后x 的位移,则汽车通过前x 位移的时间为

11

x t v =

汽车通过后x 位移的时间为 22

x t v =

全程的平均速度 121212

22v v x v t t v v =

=++ 故选D .

高中物理 运动的描述 概念总结

第1章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从广义来讲,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从狭义来说,运动是指机械运动. 静止: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它是静止的.静止都是相对运动而言的,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物体.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2.参考系和坐标系 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某个物体叫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坐标系: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而建立的参考系.(标明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1)要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需要建立坐标系; (2)如果物体在一维空间运动(即沿一直线运动),只需建立直线坐标系(数轴); 如果物体在二维空间运动(即在同一平面运动),需要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如果物体在三维空间运动时,则需要建立三维直角坐标系; 3.质点的认识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①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因而其突出特点是“具有质量”和“占有位置”,但没有大小,它的质量就是它所代替的物体的质量. ②质点没有体积或形状,因而质点是不可能转动的.任何转动的物体在研究其自转时都不可简化为质点. ③质点不一定是很小的物体,很大的物体也可简化为质点.同一个物体有时可以看作质点,有时又不能看作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条件:如果在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物体上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是次要或不起作用的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做一个质点. (3)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将实际问题简化为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学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之一,这种思维方法叫理想化方法.质点就是利用这种思维方法建立的一个理想化物理模型.

高中物理光学知识结构图.doc

光的直线传播(均匀介质 ) 光学知识结构图本影半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 真空中光速 c = 3.0×108米 /秒 光的反射几 何 光 学反射定律入射线、反射线与法线共面,且 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 =反射角。 平面镜成像特点:成虚像 ;像与物等大小 , 正立 ,且与镜面位置对称。 折射定律光线从第一种媒质射入第二种 媒质时 ,入射线、折射线与法线共面,且 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 i)与折射角 (r) 正弦的比值为一常量 n, n= sin i (n 由两种媒质种类决定),称为 sin r 第二种媒质对第一种媒质的折射率。 如第一种媒质是空气或真空, n 又称为 第二种媒质的折射率。 棱镜光从玻璃棱镜的一个 侧面射入,从另一个侧面 射出时,出射光线跟入射光 线相比,向底面偏折。 全反射棱射横截面是等 腰直角三角形的棱镜叫全 反射棱镜。 光的折射光谱 全反射现象光线从空气 或真空中射向其它媒质(n 密 >n 疏 )时 ,当入射角大于等于 临界角 C 时,折射光线完全 消失 ,反射光最强 . 这种现象 叫做全反射。 SinC= 1 n 光的色散一束白光通过三棱 镜后发生色散 ,形成按一定次 序 (红、橙、黄、绿、蓝、 靛、紫 )排列的光谱。 色散现象表明:白光是由各种 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同种媒 质对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 对紫光折射率最大,对红光折 射率最小。 发射光谱由发光物体直接产生的 光谱叫发射光谱。 连续光谱由连续分布的一切波 长的光组成的光谱。 明线光谱(线状谱)由一些不 连续的亮线组成的光谱。 各种元素都有一定的线状谱,元 素不同,线状谱也不同,故线状 谱又称原子光谱。 吸收光谱连续光谱中某些波长 的光被物质吸收后产生的光谱叫 吸收光谱 光谱分析根据光谱来鉴别质和确定它 的化学组成,这种方法叫光谱分析。做 光谱分析时,可利用明线光谱也可以利 用吸收光谱。 光 的 本光的波动性性 光的粒子性 光的干涉 光的衍射 光电效应在光的照射 下,物体发射电子的现 象叫光电效应。光电效 应的特点:①入射光的 频率必须大于被照射金 属的极限频率,才可以 发生;②光电子的最大 初动能随入射光的频率 增大而增大;③光电子 的发射是光照瞬间进行 的;④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强度成 正比。 双缝干涉 干涉的应用 薄膜干涉 光子光在空间传播不 是连续的,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 光子。光子的能量 E=hv, h=6.63×10 - 34焦·秒,称普朗克常量。 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 hv-W= 1 mv2,其中 W 2 为逸出功, 1 mv2为光 2 电子最大初动能。

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篇)(Word版 含解析)

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易错题培优(难) 1.如图,直线a和曲线b分别是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a和b的位置一时间(x一t)图线,由图可知 A.在时刻t1,a车追上b车 B.在时刻t2,a、b两车运动方向相反 C.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先减少后增加 D.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一直比a车大 【答案】B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x—t图象可知,在0-t1时间内,b追a,t1时刻相遇,所以A错误;在时刻t2,b的斜率为负,则b的速度与x方向相反,所以B正确;b图象在最高点的斜率为零,所以速度为零,故b的速度先减小为零,再反向增大,所以C正确,D错误. 2.如图所示,a、b两条直线分别是A、B两个物体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物体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0~t时间内A的位移较小 C.在0~t时间内A、B的位移相同 D.t时刻以前A的速度比B的大,t时刻以后A的速度比B的小 【答案】AB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两物体的位移随时间都均匀变化,所以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 BC.0~t时间内A的位置坐标变化小于B的位置坐标变化,则A的位移较小,故C错误,B正确;

D.b图线的斜率大于a图线的斜率,则B的速度一直大于A的速度,故D错误。 故选AB。 3.一质点沿一边长为2 m的正方形轨道运动,每秒钟匀速移动1 m,初始位置在bc边的中心A,由b向c运动,如图所示,A、B、C、D分别是bc、cd、da、ab边的中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2 s末的瞬时速度是1 m/s B.前2 s内的平均速度为 2 2 m/s C.前4 s内的平均速度为0.5 m/s D.前2 s内的平均速度为2 m/s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详解】 A.质点每秒匀速移动1 m,则质点任何时刻的速度大小为1 m/s,故A正确; BD.2s末质点到达B,故前2s内的位移大小为2m,平均速度为 2 2 m/s,故B正确,D 错误; C. 4s末质点到达C,故前4s内的位移大小为2m,平均速度为0.5 m/s,故C正确; 4.三个质点A、B、C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同时从N点出发,同时到达M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三个质点任意时刻的速度方向都相同 B.三个质点从N点出发到M的任意时刻速度大小都相同 C.三个质点从N点到M点的平均速度大小和方向均相同 D.三个质点从N点到M点的平均速率相同 【答案】C

(完整版)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和知识网络图(大全)

力学知识结构图

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公式:V t =V 0+at S=V 0t+21 at 2 as V V t 22 02 += 2 0t V V V +=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已知分运动求合运动叫运动的合成,已知合运动求分运动叫运动的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抛物体的运动 特点:初速度水平,只受重力。 分析:水平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自由落体的合运动。 规律:水平方向 Vx = V 0,X=V 0t 竖直方向 Vy = gt ,y = 22 1gt 合 速 度 V t = ,2 2y x V V +与x 正向夹角tg θ= x y V v 匀速率圆周运动 特点:合外力总指向圆心(又称向心力)。 描述量:线速度V ,角速度ω,向心加速度α,圆轨道半径r ,圆运动周期T 。 规律:F= m r V 2=m ω2r = m r T 2 2 4π 物 体 的 运 动 A 0 t/s X/cm T λx/cm y/cm A 0 V 天体运动问题分析 1、行星与卫星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圆周运动 遵循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即 =m =m ω2R=m( )R 2、在不考虑天体自转的情况下,在天体表面附近的物体所受万有引力近似等于物体的重力,F 引=mg,即?=mg,整理得GM=gR 2。 3、考虑天体自传时:(1)两极 (2)赤道 平均位移:02 t v v s vt t +== 模 型题 2.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形变不能够完全恢复的碰撞;碰撞过程中有机械能损失. 非弹性碰撞遵守动量守恒,能量关系为: 12m 1v 21+12m 2v 22>12m 1v 1′2+1 2 m 2v 2′2 3.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形变完全不能够恢复的碰撞;碰撞过程中机械能损失最多.此种情况m 1与m 2碰后速 度相同,设为v ,则:m 1v 1+m 2v 2=(m 1+m 2)v 系统损失的动能最多,损失动能为 ΔE km =12m 1v 21+12m 2v 22-12 (m 1+m 2)v 2 1 .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形变能够完全恢复的碰撞;碰撞过程中没有机械能损失.弹性碰撞除了遵从动量守恒定律外,还具备:碰前、碰后系统的总动能相等,即 12m 1v 21+12m 2v 22=12m 1v 1′2+1 2 m 2v 2′2 特殊情况:质量m 1的小球以速度v 1与质量m 2的静止小球发生弹性正碰,根据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有m 1v 1=m 1v 1′+m 2v 2′,1 2m 1v 21= 12m 1v 1′2+1 2m 2v 2′2.碰后两个小球的速度分别为: v 1′=m 1-m 2m 1+m 2v 1,v 2′=2m 1 m 1+m 2v 1 动 量碰撞 如图所示,在水平光滑直导轨上,静止着三个质量为m =1 kg 的相同的小球A 、B 、C 。现让A 球以v 0=2 m/s 的速 度向B 球运动, A 、 B 两球碰撞后粘在一起继续向右运动并与 C 球碰撞,C 球的最终速度v C =1 m/s 。问: om (1)A 、B 两球与C 球相碰前的共同速度多大? (2)两次碰撞过程中一共损失了多少动能? 【答案】(1)1 m/s (2)1.25 J .线球模型与杆球模型:前面是没有支撑的小球,后两幅图是 有支撑的小球 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 由mg=mv 2/r 得v 临=? 由小球恰能做圆周运动即可 得 v 临=0 .车过拱桥问题分析 对甲分析,因为汽车对桥面的压力F N'=mg-?,所以(1)当v=?时,汽车对桥面的压力F N'=0; (2)当0≤v?时,汽车将脱离桥面危险。 对乙分析则:F N-mg=m , 甲 1.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 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此时水平位移的中点 2. 自由落体

高一物理上册 运动的描述综合测试卷(word含答案)

一、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易错题培优(难) 1.一个质点做变速直线运动的v-t 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第1 s 内与第5 s 内的速度方向相反 B .第1 s 内的加速度大于第5 s 内的加速度 C .OA 、AB 、BC 段的加速度大小关系是BC OA AB a a a >> D .OA 段的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BC 段的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 【答案】C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第1s 内与第5s 内的速度均为正值,方向相同,故A 错误; B .第1 s 内、第5 s 内的加速度分别为: 2214m/s 2m/s 2a = = 22504m/s 4m/s 1 a -==- 1a 、5a 的符号相反,表示它们的方向相反,第1s 内的加速度小于于第5 s 内的加速度,故B 错误; C .由于AB 段的加速度为零,故三段的加速度的大小关系为: BC OA AB a a a >> 故C 正确; D .OA 段的加速度与速度方向均为正值,方向相同;BC 段的加速度为负值,速度为正值,两者方向相反,故D 正确; 故选CD 。 2.如图,直线a 和曲线b 分别是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a 和b 的位置一时间(x 一t )图线,由图可知

A.在时刻t1,a车追上b车 B.在时刻t2,a、b两车运动方向相反 C.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先减少后增加 D.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一直比a车大 【答案】B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x—t图象可知,在0-t1时间内,b追a,t1时刻相遇,所以A错误;在时刻t2,b的斜率为负,则b的速度与x方向相反,所以B正确;b图象在最高点的斜率为零,所以速度为零,故b的速度先减小为零,再反向增大,所以C正确,D错误. 3.物体沿一条东西方向的水平线做直线运动,取向东为运动的正方向,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1 s末,物体速度为9 m/s B.0~2 s内,物体加速度为6 m/s2 C.6~7 s内,物体做速度方向向西的加速运动 D.10~12 s内,物体做速度方向向东的加速运动 【答案】A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所给图象知,物体1 s末的速度为9 m/s,选项A正确; B.0~2 s内,物体的加速度 a= 126 2 v t ?- = ? m/s2=3m/s2 选项B错误; C.6~7 s内,物体的速度、加速度为负值,表明它向西做加速直线运动,选项C正确;D.10~12 s内,物体的速度为负值,加速度为正值,表明它向西做减速直线运动,选项D

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专题复习

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专题复习 1、下列关于运动会的各种比赛中,能将人或物体看做质点的是( )C A、研究乒乓球比赛中王皓的旋球技术时 B、研究刘子歌在200米蝶泳比赛中的手臂动作时 C、研究万米冠军在长跑中的位置时 D、研究跳水冠军郭晶晶在跳水比赛中的美妙姿态时参考系⑴定义: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 的物体。⑵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如果选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观察到的运动情况可能不相同。⑶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但在实际问题中,以研究问题方便、对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则;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一般选取为参考系。 2、甲、乙两车在同一条公路上向东行驶,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这时()BC A、以甲车为参考系,乙车在向东行驶 B、以甲车为参考系,乙车在向西行驶 C、以乙车为参考系,甲车在向东行驶 D、以乙车为参考系,甲车在向西行驶位移(1)位移是量(“矢”或“标” )。 (2)意义:描述的物理量。 (3)位移仅与有关,而与物体运动无关。

路程(1)定义:指物体所经过的,路程是量。 注意区分位移和路程: 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它是由质点运动的起始位置指向终止位置的矢量。位移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箭头的指向代表,线段的长短代表。而路程是质点运动路线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做直线运动的质点且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与运动路程相等。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质点做直线运动时,其位移的大小和路程一定相等 B、质点做曲线运动时,某段时间内位移的大小一定小于路程 C、两个质点位移相同,则它们所通过的路程一定相等 D、两个质点通过相同的路程,它们的位移大小一定相等 4、某人沿着半径为 R的水平圆周跑道跑了 1、75圈时,他的()C A、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均为 3、5πR B、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均为R C、路程为 3、5πR、位移的大小为R D、路程为0、5πR、位移的大小为R时间和时刻时刻:表示某一瞬间,没有长短意义,在时间轴上用点表示,在运动中时刻与位置向相对应。时间间隔(时间):指两个时刻间的一段间

高一物理 运动的描述(经典课件)

第1次课专题复习—运动的描述 一、知识点(考点、难点) 1.参考系(A)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例1】敦煌曲子中有这样的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是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是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 别是( ) A. 船和山 B. 山和船 C. 地面和山 D. 河岸和水流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运动而选取 B. 宇宙中的物体有的静止,有的运动 C. 只能选取不动的物体作为参考系 D. 同一个运动对不同的参考系,其观察结果一定是不同的 2.质点(A)(1)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物体能看做质点的条件 a)平动的物体(或者转动可忽略) b)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忽略 【例3】在下述问题中,能够把研究对象当作质点的是()A.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B.研究发球效果对乒乓球旋转情况的影响 C.把一枚硬币用力上抛,猜测它落地时正面朝上还是反 面朝上 D.评判花样滑冰运动员的动作是否达到优秀 3.路程和位移(A)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 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 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ACB 的长度是路程,AB 是位移S 。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比如说某人从O 点起走了50m 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例4】 如图所示,某质点沿半径为r 的半圆弧由a 点运动到b 点,则它通过的 位移和路程分别是( ) A .O ;O B .2r ,向东; C .2r ,向西; D .2r ,向东;2r 4、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个点, 与状态量(如瞬时速度)对应; 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线段,与过程量(如平均速度、位移)对应。 【例5】 (多远)关于时间和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时间间隔是较长的一段时间,时刻是较短的一段时间 B .“北京时间12点整”指的是时刻 C .第2s 内和前2s 内指的是相等的两段时间间隔 D .第4s 末就是第5s 初,指的是时刻;第4s 内指的是3s 末到4s 末这1s 的时间 5、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 的 比值。即v=s/t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位移的方向。 (2)平均速度是粗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 果在一段时间t 内的位移为s, 则我们定义v=s/t 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 B A B C 图1-1

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练习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体积、质量都极小的物体都能看成质点B、当研究一列火车全部通过桥所需的时间时可以把火车视为质点 C、研究自行车的运动时,因为车轮在转动,所以无论研究哪方面,自行车都不能视为质点 D、各部分运动状态完全一致的物体可视为质点 2、以下数据指时刻的是()A、某运动员跑百米用时11.70s B、某学校上午第一节课8:15正式上课 C、1997年7月1日零时,中国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D、5s内楼上的小球落到地面 3、关于机械运动和参考系,以下说法不符合实际的是() A、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B、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 C、参考系就是不动的物体 D、任何物体都可以被选作参考系 4、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 A、船和山 B、山和船 C、地面和山 D、河岸和流水 5、关于质点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即质点运动的方向B、位移的大小不会比路程大 C、路程是标量,即位移的大小 D、当质点作直线运动时,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 6、子弹以900m/s的速度从枪筒射出,汽车在北京长安街上行使,时快时慢,20min行使了18km,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则() A、900m/s是平均速度 B、900m/s是瞬时速度 C、54km/h是平均速度 D、54km/s瞬时速度 7、关于打点计时器的使用说法正确的是()A、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10V以下的直流电源 B、在测量物体速度时,先让物体运动,后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C、使用的电源频率越高,打点的时间间隔就越小 D、纸带上打的点越密,说明物体运动的越快 8、某物体在水平面上向正南方向运动了20m,然后又向正北方向运动了30m,对于这一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位移大小是50m,方向由南再向北 B、物体的路程是10m C、物体的位移大小是10m,方向向北 D、物体的位移大小10m,方向向南 9、短跑运动员在200m赛跑中,测得2S末的速度为7.5m/s ,25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运动员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A、7.8m/s B、8.0 m/s C、8.85m/s D、10.2m/s 10、下面有关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大小的物理量 B、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C、加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D、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11、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2m/s2,那么() A、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m/s B、每秒钟物体的速度增加2m/s C、第3秒初的速度比第2秒末的速度大2m/s D、第3秒末的速度比第2秒初的速度大2m/s 12、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则该物体() A、先做匀加速运动,后做匀减速运动,速度方向相同 B、先做匀加速运动,后做匀减速运动,速度方向相反 C、先做匀减速运动,后做匀加速运动,速度方向相同 D、先做匀减速运动,后做匀加速运动,速度方向相反 13、利用打点记时器打出的纸带()A、能准确的求出某点的瞬时速度B、只能粗略的求出某点的瞬时速度 C、能准确的求出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D、可以任意地利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代表某点的瞬时速度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 1. 基本公式: (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 (2) 位移—时间关系式:202 1at t v x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02=- 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 (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02 1 (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 =02 21 (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2202v v v x +=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 ()2aT n m x x x n m -=-=?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1. 研究运动图象:

(1)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 (2)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3)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4)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 2.x-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 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t图象和v—t图象中,

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 1.“追及”、“相遇”的特征: “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 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 (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 (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 (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 3.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2)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注意在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4.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

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练习题目

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练习题目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漏选得1分,多选、错选不得分。共45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体积、质量都极小的物体都能看成质点 B、当研究一列火车全部通过桥所需的时间时,可以把火车视为质点 C、研究自行车的运动时,因为车轮在转动,所以无论研究哪方面,自行车都不能视为质点 D、各部分运动状态完全一致的物体可视为质点 2、以下数据指时刻的是() A、某运动员跑百米用时 11、70s B、某学校上午第一节课8:15正式上课 C、1997年7月1日零时,中国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D、5s内楼上的小球落到地面 3、关于机械运动和参考系,以下说法不符合实际的是() A、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B、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 C、参考系就是不动的物体 D、任何物体都可以被选作参考系 4、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 A、船和山 B、山和船 C、地面和山 D、河岸和流水 5、关于质点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即质点运动的方向 B、位移的大小不会比路程大 C、路程是标量,即位移的大小 D、当质点作直线运动时,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 6、子弹以900m/s的速度从枪筒射出,汽车在北京长安街上行使,时快时慢,20min行使了18km,汽车行驶的速度是 54km/h,则() A、900m/s是平均速度 B、900m/s是瞬时速度 C、54km/h是平均速度 D、54km/s瞬时速度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上物理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提纲 1.质点(A )(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 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 2.参考系(A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3.路程和位移(A )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 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 位移的大小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ACB 的长度是路程,AB 是位移S 。 (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比如说某人从O 点起走了50m 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 的比值。即v=s/t 。速度是矢 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 )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 内 的位移为s, 则我们定义v=s/t 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 (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一时刻 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5、匀速直线运动(A ) (1) 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 程相等,质点的运动方向相同,质点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和路程相等。 (2) 匀速直线运动的x —t 图象和v-t 图象(A ) (1)位移图象(x-t 图象)就是以纵轴表示位移,以横轴表示时间而作出的反映物体运动规律的数学图象,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线是通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 (2)匀速直线运动的v-t 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时间轴)的直线,如图2-4-1所示。 由图可以得到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v 1=20m/s,v 2=-10m/s,表明一个质点沿正方向以20m/s 的速度运动,另一个反方向以10m/s 速度运动。 B A B C 图1-1

1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

学校高一物理复习资料(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按物体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是否相同可以将运动分为平动(物体上各点的运动情况都相同)和转动(物体上各点以某一点为轴运动);按照物体的运动轨迹又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物理学中,研究物体做机械运动规律的分支叫做力学。 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首先要来学习几个相关的概念。 (一)物体和质点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而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 2.视作质点的条件:1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2平动的物体可以视为质点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体积、质量都极小的物体都能变成质点 B.当研究一列火车从北京到上海位移时,因为火车上各点的运动相同,所以火车就是质点C.研究自行车的运动时,因为车轮在转动,所以无论研究哪方面,自行车都不能视为质点D.各部分运动状态完全一致的物体可视为质点 例2: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是体积很小的物体都可看成质点 B.只要是质量很小的物体都可看成质点 C.只有低速运动的物体才可看成质点,高速运动的物体不可看做质点 D.由于所研究的问题不同,同一物体有时可以看做质点,有时不能看做质点 例3;在下述问题中,被选作研究对象的物体哪些可以看成是质点()A.选地球为研究对象,研究它绕太阳的公转 B.选地球为研究对象,研究它的自转 C.选门为研究对象,研究开门时的受力情况 D.选万吨货轮为研究对象,确定它在航行过程中某时刻的位置 例4;关于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静止的物体都可以视为质点 B.研究电子自旋时,电子可以视为质点 C.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小汽车,可视为质点 D.质点是一个无大小形状的理想化模型,和几何点是一样的 例5;2012年中国队包揽跳水世界杯赛8枚金牌,再次显示出“梦之队”的强大实力.赛前运动员正在进行10 m跳台训练,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了研究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不能将运动员视为质点 B.运动员质量太大,不能将运动员视为质点 C.运动员体积太大,不能将运动员视为质点 D.运动员速度太大,不能将运动员视为质点 例6;在下述问题中,能够把研究对象当作质点的是() A.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B.研究地球的自转运动 C.研究在平直公路上飞驰的汽车的速度 D.研究火车通过长江大桥所需的时间 E.正在进行花样溜冰的运动员 F.研究比赛时乒乓球的旋转 注意: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可以被看作质点,而不是物体变成质点 2.物体能否看作质点,要看具体情况,与物体大小形状无关,并非小的物体一定可以被视为质点. 3.同一物体不是任何事时候都可以视为质点。 4.质点不同于几何中的点,质点是有质量的点 (二)参考系 1.定义:为了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而选定的用来作为参考的物体。 2.参考系的选择参考系的选择理论上是任意的,但在实际问题中,应以研究问题方便为原则,常取地面为参考系。 例1:甲、乙、丙三架观光电梯,甲中乘客看一高楼在向下运动;乙中乘客看甲在向下运动;丙中乘客看甲、乙都在向上运动,由此可判断这三架电梯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可能是()A.甲向下、乙向下、丙向下B.甲向下、乙向下、丙向上 C.甲向上、乙向上、丙向上D.甲向上、乙向上、丙向下 例2:南北朝傅翕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一句应理解成其选择的参照物是() A.水 B.桥 C.人 D.地面 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二人均以相同的速度向东行走,若以甲为参考系,则乙是静止不动的 B.甲、乙二人均以相同的速度向东行走,若以乙为参考系,则甲是静止不动的 C.两辆汽车在公路上沿同一直线行驶,它们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若观察结果是两辆车都静止,则选用的参考系必定是其中的一辆车 D.两人在公路上行走,速度大小不同,方向相同,则选择其中的一人为参考系,两人都静止例4:为了实现全球快速、简捷的通信,人类发射了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同步通信卫星位于大约36000km的高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系,同步卫星静止 B.以太阳为参照系,同步卫星静止 C.同步卫星在高空静止不动 D.同步卫星相对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是运动的 例5:关于参考系的选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空中运动的物体不能作为参考系 B.参考系必须选取与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 C.参考系的选择应该以能准确而方便地描述物体的运动为原则 D.对于同一个运动,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观察和描述的结果仍然相同 注意:1、参考系是我们选定的假定不动的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可能不一样,也可能一样.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考系的. 2、在同一问题或者同一场景中,研究多个物体的运动或同一物体不同阶段的运动应选取同一参考系 3、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但选择参考系时,应使物体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方便.

高一物理必修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1讲运动的描述 一. 质点 1.定义:在某些情况下,不考虑物体的和,把它简化成一个有的点,称为质点。 2.物体看做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和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时,就可以把物体当作质点。 3.质点是一种的物理模型,是一种科学抽象,实际不存在。 二. 参考系 1 .定义:为了描述物体的,另外选来作为的假定不动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的,但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选取不同的参考系,观察到的结果可能是的。以研究问题的方便为原则,通常研究地面上的物体一般选为参考系。 三.坐标系 1.定义: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及,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根据描述的物体运动的复杂程度,可将坐标系分为、、。 一.时间和时刻 1.时刻:表示物体运动的,时间轴上用表示,对应的是位置、速度等状态量。 2.时间:指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轴上用表示,对应的是位移、路程等过程 量。 二.路程和位移 1.路程:物体的长度,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量。 2.位移:表示物体的物理量,用从指向的有向线段表示, 大小只与有关,与物体运动路径无关。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量。 3.联系:当物体作运动时,路程=位移的大小。 一.平均速度 1.平均速度: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比值,叫做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v,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精确”)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对同即

一运动物体,在不同的过程,它的平均速度可能是的,因此,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对应的 或。平均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方向:与相同。二.瞬时速度 1.瞬时速度:质点在某一(或某一)速度。瞬时速度可以(“粗略”“精确”)描述运动的快慢。瞬时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方向:即为的方向。三.速率和平均速率 1.速率: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量。 2.平均速率:与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1.定义:速度的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比值,叫加速度。 2.公式:单位: 3.物理意义:描述速度的物理量。 4.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量,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

高中物理知识完整结构图

高中物理知识完整结构图 第一章力 产生原因:由于地球吸引 大小:G= mg 方向:竖直向下 ■'重心:重力的等效作用点,重心不定在物体上 产生条件:①物体间直接接触②接触面发生弹性形变 力弓方向:与物体所受外力方向、物体形变方向相反 L胡克定律:F= kx 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接触处有挤压③相对滑动 方向:与接触面相切,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大小:F= F N 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接触处有挤压 ③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方向:沿接触面,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与物体所受其他力的合力方向相反 大小:O V F W F max 力 的合成 与分解 -合力与分力:等效代替关系 3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正交分解法?合力范围:| F i-F』< F<| F1+F2I 受力分析「隔离法 整体法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力的三要素:大小、万向、作用点 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形象地表示力的三要素

第二章直线运动 「参考系、质点 时间、时刻 位移 速度 ■加速度 直线运动一 s v=T s=vt v t= v 0+ at v-1 图象 -v o+ v t v= = v t 2 2 「v t = gt ._ 1 . 2 自由落体* =2g v t=2 gh v t2- v0=2 as 特例彳v t = v o- gt h=v o t- gt2 2 2 L v t - v o =- 2gh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勻速亘疑动狀态或静止状态,亘到有外力迴康 『基本公式;a= -^-龙F=吨 特点:矢童性;日的方向与ZF 的方向时割相同 焉时性:a^ZF 同时产生同对消失、同时变化 独立性: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各自产主一个加速度,物体的加速 废是这些分加速度的矢重和 I 应用:①两冀常见的动力学题目 扛:已知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 比已知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件顿运动定律杲联结力和运动 的桥梁1 ②超重.失重问题 塞物体在竖賣肓向有向上的加速度,处于超重状态 物体在耍直方向有向下的加速度,处于失重状态 b:物体处于超重' 失重状态时,界枝持物的压力或对悬逼的拉力 大于重力或小于重力,限物体的重力尢六殳有变化 「内容二 F=-F ‘ 特点;F 与F 大小相等方向t 目反、同性质、作用时頂朋同 ■■关键;作用力、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鬧区别 匚适用范围;宏观、低速、惯ft 券考系牛矍一定律 牛顿 第二 宀獐 - —— 牛矍三定律 _ 在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陰性、惯性参垮系 L 质量是物体惯臥小的唯一量度

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 一、要善于观察,将实际与理论相结合 物理学得比较好的同学,大多是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因而,他们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绪言课中,我们演示了 小铁球的碰撞现象,有的同学不仅单纯地观察到了一个球碰撞另一 个球的现象,而且提出如果两个球碰撞两个球会出现什么现象?三个 球碰撞两个球又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勤于观察,善于提出 问题必将使自己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推动自己去看书,去研究,去探索。这样才能对物理真正产生兴趣。 当我们学习了摩擦力之后,就应在平时观察生活中接触物体接触面的情况(物质的材料、粗糙程度等),以及赛车与平常汽车的轮子 与地面间的摩擦有什么不同,使平时生活中的现象与摩擦力的相关 知识结合起来。学习了惯性后,当看到汽车启动或刹车时,车上的 人向后或向前倾倒,或者汽车转弯时,车上的人向弯外倾斜,看到 这一现象就应当与惯性联系起来,这样观察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性, 大脑中必然存储了大量的物理现象以及与之有关的物理知识。 二、要勤于思考,培养物理思维能力 高中物理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和逻辑性,联系实际多,灵活性强,学好物理单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一定要勤于思考,增加理解,掌 握其规律。做物理题目首先要弄清它的物理过程,建立起正确的物 理情景,分析它满足的条件,从而正确地选用物理规律,不能把物 理题简单当作数学题去解。 在高一刚开始的阶段,我们所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较多,每学过一个概念,要弄清楚:这个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如何定义的?物 理意义是什么?和其他物理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每学过一个公式, 要力图搞清:这个公式是如何得来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是什么?和其 他公式之间有什么关系……每做一道习题,首先审题要清晰,研究 对象是谁?物理情景是什么?选取哪个物理过程进行研究?该选用哪个

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指数函数例题

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指数函数例题 1、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① 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 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键一点] (1)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2)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v = Δx/Δt,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易错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