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筛选文中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分析筛选文中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分析筛选文中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分析筛选文中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考点阐述】

高考《考试大纲》,对文言文的考查除了实词、虚词外,还包括能力层级为C的“分析综合”部分,即分析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其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在命题中它只是作为前者的一个选项而很少单独出题。

一、从2008年高考各省市的试卷考查情况来看,分析筛选文中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考查:

1.人物的行事方式方法、特点。如全国卷Ⅰ、北京卷、四川卷、江西卷、宁夏(海南)卷。

2.人物或某一事物现象的表现和结果。如全国卷Ⅱ、湖北卷、辽宁卷、山东卷。

3.归纳概括文章内容,并进行推理。如天津卷、江苏卷。

二、从2008年高考各省市的试卷考查情况来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这类题选项中大概可归纳出七种错误类型:望文生义,如天津卷、湖南卷;无中生有,如全国卷Ⅱ、北京卷、重庆卷、福建卷等;颠倒是非,如安徽卷、宁夏(海南)卷;以偏概全,如江西卷、辽宁卷;张冠李戴,如湖北卷、山东卷等;误用因果,如四川卷、广东卷、全国卷Ⅰ;时间错误,如浙江卷、江苏卷等。

【技法指导】

对于这些考点的考查,依据高考文言文的出题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先读题目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题目的要求是考生阅读文章的标准和尺度,把握好题干的关键字是答题的前提。就题支来说,筛选题是以多项比较简短的句子排列而成,而概括归纳题则主要是对文章的某一事件、某一观点、某一现象或某一结论的表述,考生可以依据它们所反映的信息,找出每个选项所表达的关键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二、阅读文章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归纳相关结论

此步骤是读懂文章、正确把握全文的关键,考生可以针对不同的考试类型做相应的技法调整:

人物传记等叙事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类句子:交代人物之间关系的句子,这有助于考生梳理人物关系脉络,做好人物定位;描述文中主人公行事方式方法和特点的句子,人物行事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做了什么事情,事情的结果如何,这样能更好、更全面地把握人物;总结性的句子,作者的感情倾向以及所要表达的中心观点都蕴涵其中,对于考生概括和归纳文章观点很有帮助。

议论抒情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类句子:体现作者论点的句子,议论性的文章会围绕一个点来展开,而抒情类文章则会有一个触发作者情感的点,考生在阅读这类文章时可分别归纳筛选;具体论证的论据和饱含情感内容的句子,议论性的文章中,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论证观点,抒情类散文中作者抒发了哪些情感;总结结论性的句子,作者的中心观点,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主张什么,批判什么都会在这些句子当中体现出来,能很好地辅助考生找出文章中心。

三、回归题目,文题互补,一一排除

此步骤是考生最后确定答案的关键,考生应依据阅读文章时所筛选的信息以及所归纳的信息与题目再次结合,排除比较直观的错误;对于把握不定的观点或结论,考生应再次回到文章中,文题相互结合,相互对照,排除错误时做到文中有依据,心中有把握。

【原题展示】

(2008年高考语文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延寿字长公,燕人也。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徙颍川。颍川多豪强,难治。先是,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①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消除怨咎之路。长老皆以为便,可施行,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百姓遵用其教。数年,徙为东郡太守,黄霸代延寿居颍川,霸因其迹而大治。

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修治学官②,春秋乡射,陈钟鼓管弦,盛升降揖让,及都试讲开武,设斧铖旌旗,习射御之事。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吾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③,因瘖不能言。延寿闻之,对掾史④涕泣,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曰:“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

(取材于《汉书?韩延寿传》)

[注]①历召:一一召请。②学官:学校。③不殊:没死。④掾史:下级官吏的通称。

6.下列语句中对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压迫、侮辱)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逾越法规)

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提拔)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希望)

7.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线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问以谣俗、民所疾苦

②其后楚日以削,竟为秦所灭

B.①微子,太守不自知过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C.①设酒具食,亲与相对

②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D.①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

理解:颍川人从此相互告发成风,百姓间多仇恨

B.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

理解:里弄街道出了事,官吏就会接到报告

C.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

理解:骑吏不守时,延寿命功曹拟定处罚并且公布

D.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理解: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该不会吃亏太大了吧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韩延寿理政特点的一组是()

①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②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③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④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⑤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⑥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韩延寿不喜欢百姓互相告发的民俗,主张和睦、礼让、宽容。

B.韩延寿严以律己,属下犯了错误,常深刻责己,感动了官吏。

C.黄霸借助韩延寿打下的基础,继续倡导亲爱和睦,颍川大治。

D.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温大雅,字彦弘,太原祁人也。父君悠,北齐文林馆学士,隋泗州司马。大业末,为司隶从事,见隋政日乱,谢病而归。大雅性至孝,少好学,以才辩知名。仕隋东宫学士、长安县尉,以父忧去职。后以天下方乱,不求仕进。高祖镇太原,甚礼之。义兵起,引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专掌文翰。禅代之际,与司录窦威、主簿陈叔达参定礼仪。武德元年,历迁黄门侍郎。弟彦博,为中书侍郎;对居近密,议者荣之。高祖从容谓曰:“我起义晋阳,为卿一门耳。”寻转工部,进拜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太宗以隐太子、巢刺王之故,令大雅镇洛阳以俟变。大雅数陈秘策,甚蒙嘉赏。太宗即位,累转礼部尚书,封黎国公。大雅将改葬其祖父,筮者曰:“葬于此地,害兄而福弟。”大雅曰:“若得家弟永康,我将含笑入地。”葬讫,岁余而卒,谥曰孝。撰《创业起居注》三卷。永徽五年,赠尚书右仆射。

(选自《旧唐书》第十三卷)

1.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隋政日乱,谢病而归(道歉、谢罪)

B.以父忧去职(担心、忧虑)

C.义兵起,引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引荐)

D.令大雅镇洛阳以俟变(等待)

2.下列各项中体现温大雅深受赏识的一项是()

①高祖镇太原,甚礼之②对居近密,议者荣之③仕隋东宫学士、长安县尉,以父忧去职

④大雅数陈秘策⑤若得家弟永康,我将含笑入地⑥令大雅镇洛阳以俟变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⑤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温大雅做隋东宫学士、长安县尉的时候,以父亲生病忧虑为由辞去官职。

B.高祖对温大雅的才华和能力非常看重,所以非常赏识他,即便是他和他兄弟官做到高位也不怀疑。

C.温大雅的弟弟也荣居高位,旁人都议论纷纷,为了避嫌,所以高祖就调任温大雅到洛阳。

D.温大雅想改葬祖坟,筮者告诉他这样会害了哥哥,但他想让自己因此而沾上福禄所以执意如此,结果没有害到自己的哥哥,反而害了自己。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吴遵路,字安道。父淑,见《文苑传》。第进士,累官至殿中丞,为秘阁校理。章献太

后称制,政事得失,下莫敢言。遵路条奏十余事,语皆切直,忤太后意,出知常州。尝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已而果大乏食,民赖以济,自他州流至者亦全十八九。累迁尚书司封员外郎,权开封府推官,改三司盐铁判官,加直史馆,为淮南转运副使。会罢江、淮发运使,遂兼发运司事。尝于真楚泰州、高邮军置斗门十九,以畜泄水利。又广属郡常平仓储畜至二百万,以待凶岁。凡所规划,后皆便之。

迁工部郎中,坐失按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降知洪州。徙广州,辞不行。是时发运司既复置使,乃以为发运使,未至,召修起居注。元昊反,建请复民兵。除天章阁待制、河东路计置粮草。受诏料拣河东乡民可为兵者,诸路视以为法。进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驭吏严肃,属县无追逮。

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皆宰相吕夷简所不悦,遵路与三人雅相厚善,夷简忌之,出知宣州。上《御戎要略》《边防杂事》二十篇。徙陕西都转运使,迁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被病犹决事不辍,手自作奏。及卒,仁宗闻而悼之,诏遣官护丧还京师。

遵路幼聪敏,既长,博学知大体。母丧,庐墓蔬食终制。性夷雅慎重,寡言笑,善笔札。其为政简易不为声威,立朝敢言,无所阿倚。平居廉俭无他好,既没,室无长物,其友范仲淹分奉赒其家。

子瑛,为尚书比部员外郎,不待老而归。

(选自《宋史?吴遵路传》)

1.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皆切直,忤太后意(忤逆)

B.尝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节俭、节省)

C.改三司盐铁判官,加直史馆(兼任)

D.既没,室无长物(通“殁”,去世)

2.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章献太后称制,政事得失,下莫敢言

②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B.①尝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

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C.①凡所规划,后皆便之

②君与国政之所图也,非太子之事也

D.①既长,博学知大体

②进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

3.下列各句中表现吴遵路为政治理政事简明易行的一项是()

①遵路条奏十余事,语皆切直②尝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③尝于真楚泰州、高邮军置斗门十九,以畜泄水利④驭吏严肃,属县无追逮⑤立朝敢言,无所阿倚⑥又广属郡常平仓储畜至二百万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遵路曾经预先囤积粮食,以防备荒年,后来果然有荒年,本郡和其他流落到本郡的百姓都依赖他救济活了下来。

B.吴遵路因为审理蕲州王蒙正故意判属吏死罪一案有失误,被降为洪州知州。

C.吴遵路所采取的治理措施都很简易易行,所以有很多人效法他,因此,管理的郡县都没有要追捕的犯人。

D.吴遵路为人做事不声张,敢作敢言,同时也非常孝顺,在服丧期间一直吃素。

本期参考答案

《分析筛选文中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原题展示

6.A(A项的“欺负”是双音节词,“欺”为欺诈,“负”为背弃)

7.B[A项前句为所字结构,构成名词性词组;B项两个“微”放在句首,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没有”;C项前句为“相互”,后句则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不译;D 项前句表示承接,后句为“趁机”]

8.D(“亏大化”的意思是有损教化)

9.C(①是指韩延寿想改变颍川官吏和百姓结成嫌隙,百姓相互结成愁怨的风气,打算以守礼谦让教化百姓;②是指制定礼制法规;③是百姓的看法;④是树立表率,同时不姑息奸邪的人,都是韩延寿治理政事的措施;⑤是门卒的做法,只不过是间接地反映了韩延寿的贤能;⑥是间接地体现韩延寿的理政特点)

10.D(“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在原文中没有体现,属于无中生有)

强化训练

一、1.B(“忧”指去世,而不是担心、忧虑)

2.D(③是体现他至孝;⑤是指温大雅的无私)

3.B(A项中“父忧”不是父亲生病忧虑,而是指父亲去世;C项无中生有,文中根本就没有提及是为了避嫌;D项在文中的原句为“葬于此地,害兄而福弟”,其中的“兄”是指温大雅自己)

二、1.B(“俭”是歉收,年成不好的意思)

2.C(A项前句为“没有谁,没有人”,后句为“不要”;B项前句为“预先”后句为“准备”;C项都是所字结构;D项前句为“懂得,知道”,后句为“掌管”)

3.B(①⑤是吴遵路敢于直谏;④为吏治严格整饬,均不符合题意)

4.C(前后没有因果关系,同时,郡县里没有追捕的犯人是因为吴遵路对待吏治很严格,而不是他的措施简单易行)

第七讲 信息筛选和内容分析概括(讲义)

第七讲 信息筛选和内容分析概括 Ⅰ 怎样养成信息筛选题的审题答题规范 一、审题 信息筛选题答题的关键是审题,只要审题细致到位,看清所有条件,辨析不同条件不同关键词的表述的区别,了解不同题型的基本解题思路,就等于成功一半了。审题的内容和步骤如下: (一)审清题材 不同题材的文章,考查的内容会有所区别。写人,考查人物的性格或相关事件;写物,了解与物相关的特征;写景,赏析特定地点的独特景色;叙事,分清事件的种类;说理,把握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二)审清题型 (1)从阅读文段中选取六个句子,任选三句组成一个选项,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组。 例 (2014·山东)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体现詹鼎才能出众的一项是 ( ) ①辄能言诸生所诵 ②夜坐饼灶下,诵不休 ③为其府都事,有廉名 ④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⑤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 ⑥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2)从阅读文段中选取八个句子,每两个句子编为一组,要求考生选出分别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例 (2014·江西)下列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截冠雄鸡“重义轻利”和众鸡“妒贤嫉能”的一组是( ) A.? ???? 截冠雄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 B.? ???? 然见食未尝先啄而不长鸣命侣焉是以曹恶之而不与同其食及栖焉 C.? ???? 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彼众鸡虽赖其召,既至反逐之 D.????? 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众鸡闻而曹奔于粟 (3)题干对文段中的传主形象或作者观点已作归纳,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例 (2013·天津)下列对本文主人公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六讲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

第六讲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 (教案) 【解读考点】 所谓“归纳”就是把具体的内容加以抽象、提炼;所谓“要点”就是事情涉及的重要方面。“内容要点”就是通过归纳、总结分析事情的原因、结果、影响等。文章的内容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文的。概括“中心意思”就是用简明的语言归纳文章的核心内容或作者的思想观点,其形式就是“通过什么,表现了什么,有什么影响”等。“作者观点态度”其实就是理解作者对文中涉及的某问题、某现象的看法。本考点是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对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对复杂的内容加以整理。 【考查方式】 1、根据要求归纳要点: (1)试用自己的话归纳作者关于XX的感受;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XX进行描述; (3)从全文来看,作者的看法(感受)是什么; (4) 作者对XX的看法表现在哪些方面。 2、概括文章或文段的主旨 (1)试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旨; (2)对某文段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 (3)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某段的内容。 3、分析归纳作者的观点态度 (1)下列表述符合(不符合)作者看法的一项 (2)文章阐述了作者对XX的看法,请简要概括。 (3)请分析概括作者对XX所持的态度(即归纳要点)。

【方法指导】 一、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1、归纳内容的步骤。 【步骤】整体阅读,分清文体,理解文意(弄清作者写了人、物、事、理,怎么写的)——跳出文章,结合背景,整体把握主旨(文章涉及到哪些社会问题,有哪些潜台词,弦外音)——舍本逐末,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的真意和灵魂,即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 科技文:说明对象是什么——有何特点——有何价值(对社会有何意义) 社科文:中心观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论证——结构特点——语言特点 文学作品:写了什么人、事——人(事、物)有何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 2、明确主旨的角度。 (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如《古都的秋》作者借助对古都的秋景和景物的描写,揭示了古都的秋“来得清净、悲凉”的特点,抒发对古都的热爱。 (2)从开头、结尾入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的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就就会使人感觉到。”“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作者高度评价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历史科学等方面的贡献,抒发对他的崇敬之情。 (3)从写作背景、文章关键句入手。如:“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主义》 作者针对如何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主要从揭露“送去主义”、“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送来者”的本来面目,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等方面来阐述的。 (4)从散文的类型入手。 记叙类:以记人物叙事为主,主要看作者所写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画龙点睛的句子,分析赞扬了什么精神,鞭策了什么世风; 抒情类:以抒发作者主观的感情为主,主要看抒情的方式,直接还是间接。间接看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还看流露什么感情,阐发了什么哲理。(包括哲理散文) 议论类:以议论为主,主要看作者的观点,借助哪些生动形象的材料来论证的。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如何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一、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两个意识和两种基本形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卷轴提供的形制,保障了舒卷的权力和自由,而在长幅横式的卷轴作品中,舒卷过程本身就是观看活动的一个介入因素:它拒绝对全幅作即时性的呈现,而对观看范围进行必要的控制,使观看成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类作品展示时,作品左侧部分随着观看的进行被陆续打开,与此同时,右侧部分则被不断收起,观看者视野所及,就是“舒”和“卷”所呈现的自然范围(约为一个手臂的长度)。这种观看方式,要求作品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出“段落感”,以使观看者视野中的图像保持一个相对完整而又不完全重复的空间。这样的段落空间是逐步呈现和不断变换的,因而是由时间统领和支配之下的空间。这是此类卷轴作品与静态展示的油画作品的重要差别。 (节选自姜勇《舒卷的粉墙》,有删改) 1.概括该段的主要内容。 (2012·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蟋蟀之话夏丏尊 ①鸣虫是秋季的报知者。 ②蟋蟀的鸣声,本质上与鸟或蝉的鸣声大异其趣。鸟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蟋蟀的鸣声是器乐。鸟的鸣声是和人的叫唱一样,同是由声带发出的,其鸣声虽较人的声音有变化,但既同出于肉质的声带,与人声究有共同之点。蝉虽是虫类,其鸣声由腹部之声带发出,也可以说是肉声。 ③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它们的鸣声由翅的鼓动发生。用显微镜检查时,可以看见翅的特别的发音装置,前翅的里面有着很粗糙的状部,另一前翅之端又具有名叫“硬质部”的部分,两者磨擦就发出声音。前翅间还有一处薄膜的部分,叫做“发音镜”,这是造成特殊的音色的机关。秋虫因了这些部分的本质和构造,与发音镜的形状,各奏出其独特的音乐。其音乐较诸鸟类与别的虫类,有着如许的本质的差异。 ④螽斯①与蟋蟀的发音样式大同小异。螽斯左前翅在上,右前翅在下;蟋蟀反之。螽斯的状部在左翅,硬质部在右翅;而蟋蟀则两翅有着同样的构造。此外尚有不同的一点:螽斯之翅耸立作棱状,其发音装置的部分较狭;蟋蟀二翅平叠,因之其发音部分亦较为发达。在音色上,螽斯所发的音乐富于野趣,蟋蟀的音乐却是技巧的。 ⑤无论鸟类、螽斯或蟋蟀,能鸣只有雄,雌是不能鸣的。这全是性的现象,雄以鸣音诱雌。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蟋蟀是有耳朵的,说也奇怪,蟋蟀的耳朵不在头部,倒在脚上。它们共有三对脚,在最前面的脚的胫节部,有附着薄膜的细而长的小孔,这就是它们的耳朵。它们用了这“脚耳”来听对手的情话。石块或落叶丛中是它们的生活的舞台,它们在这里恋爱,产卵,以至于死。 ⑥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可是有一极有兴趣的现象:它们是极端的女尊男卑的。试把雌雄二蟋蟀放入小瓦器中,彼此先用了触角探知对方的存在以后,雄的即开始鸣叫。这时的鸣声与在田野时的放声高吟不同,是如泣如诉的低音,与其说是在伺候雌的意旨,不如说是一种哀恳的表示。雄的追逐雌的,把尾部向雌的接近,雌的犹淡然不顾。于是雄的又反复其哀诉,雌的如不称意,犹是淡然。雄的哀诉,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雄蟋蟀在交尾终了后,不久就要遇到悲哀的运命——所存在者只翅或脚的碎片而已。 ⑦蟋蟀产卵,或在土中,或在树干与草叶上。雌蟋蟀在产卵时,先用产卵管在土中试插,及找到了适当的场所,就深深地插入,同时腹部大起振动。产卵管是由四片细长的薄片合成的,卵泻出极速,状如连珠,卵尽才把产卵管拔出。一个雌蟋蟀可产卵至三百以上。雌蟋蟀于产卵后亦即因饥寒而死灭,所留下的卵,至次年初夏孵化。 ⑧蟋蟀在昆虫学上属于“不完全变态”的一类,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②差不多和其父母同形,只不过翅与产卵管等附属物未完全而已。这情形和那蝶或蝇等须经过幼虫、蛆蛹、成虫的三度变态的完全两样。(像蝶或蝇等叫做“完全变态”的昆虫。)自若虫变为成虫,其间经过数次的脱皮,身体的各部逐渐完成。变为成虫以后,经过四五日即能鸣叫,其时期因温度地域种类个体而不同,大概在立秋前后。 它们由此再像其先代的样子,歌唱,恋爱,产卵,度其一生。(选自《名物采访》,有删改) [注]①螽斯: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触角呈丝状。②若虫:不完全变态类(渐变态)昆虫的幼体。 2.根据全文,概括蟋蟀的生命历程。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第六讲信息筛选和内容分析概括教学案(含解析)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第六讲信息筛选 和内容分析概括教学案(含解析) 基础点:信息筛选和内容分析概括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命题者所筛选提取的信息进行甄别、判断。一般侧重于文中重要的人、事、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作者在叙述某一事或说明某一道理时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叙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侧重于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归纳和概括。 本考点以选择题考查为主。 重难点: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法综述] (1)文言文中的信息,在史传文中主要表现为人物的性格、情感、行 为举止、思想主张、志向品德等各个方面,在其他类选文中主要表现为作者的观点思想、事物的特征、事例的意义等。 筛选文中的信息,一般采用定向筛选的方式,即明确限定筛选标准,要求考生判断各选项是否符合要求,个别省市试卷要求从选文中寻出相关语句填空。其中客观题主要有两种题型,一是将6个或6个以上的句子组成4个选项,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一般只有一个信息要求)的一项;一是列4组8个句子作选项,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一般有两个信息要求)的一组。 常见的考查角度主要有:①筛选主体,包括人物、事件、观点、景物等;②筛选特征,一个特点,或两个特点(分别表现);③表现方式,全部表现,或直接表现,或间接表现,或作者评述;④筛选角度,能表现,或不能表现。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往往与“信息筛选”结合在一起考查,一方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综合,另一方面,内容要点与中心意思,也需要筛选信息以证明。这类考题一般都是把人物、事件、事物、观点等综合在一起设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一个对原文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选项。命题者在出题时通常是在大体正确的内容概括中设置一两处微小的不正确表述来干扰答题者。 常见的考查角度有:①对关键字词的理解是否到位,特别是一词多义,如将“侮”字理解成“侮辱”,其实“侮”还有“轻慢,瞧不起”的意思;②有没有以今例古,妄加揣测、添加内容,如好人“坐赃”,偏加上“被诬”;③有没有任意拔高或有意降低,如劝谏皇帝薄葬,认为是免于被盗挖,这种理解虽然合理,但太肤浅了;④有没有将建议、想法说成事实,一件事情有没有做,做到什么程度,不是看是否说了,而是看是否做了。⑤对行事

读出作者的心思——解读文学作品阅读考点“归纳内容要点_概括中心思想”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本考点要求归纳某一段落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材料的中心。这是检测考生对一篇阅读材料整体理解程度的主要手段,也就是测试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同时,它还检测考生的表达,要求能按照题干的指令进行归纳概括。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需要阐释能力和综合能力。即求考生能真正读懂文章能把文章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认知,在完成这一思维行为之后还必须具备语言的转化能力,也就是能把文中的内容(“原话”)变成自己的话。 对具体的内容能够准确地加以概括,提炼出它的核心,这是一种抽象的概括能力;对抽象的内容能够加以阐发,使之具体化,即利用具体的材料或经验作出解释,这是一种形象发散思维能力;对含蓄的语句加以解释即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揭示语句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义,以便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准确理解作品。 分析归纳,需要准确地分析、归纳中心思想。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 读懂作者的心思,把握文章的中心,是答题的前提。面对具体的问题,还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和技巧。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以往命题及答案,揣摩答题思路。具体地说,可以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逐点梳理,压缩归纳。这个方法主要针对材料内容丰富,答题“点”比较清晰的试题而言。对“点”较丰富的材料,答题注意一个个“点”依次梳理过去,对每一个“点”加以适当压缩提炼即可。如2004江苏19: (4).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4分) 【答案】①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②杜甫的苦寒人生;③中国历史上人才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或作“中国历史上士人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分析】本节文字有一系列标识性词语,考生只要较好地把握文章中这些标识性词语,就能准确归纳作者述说的要点。问号后到“仅这些就足以”“这是……这是……”“这也是……”是一层,这一层叙说杜甫诗歌创作的成就、意义,这一层意义考生比较容易掌握。“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是第二层意思,这一层的意思是,通过杜甫草堂,通过杜甫的诗歌,我们还可以看到杜甫的苦寒人生。“这些是不必说的”这一提示语说明前面两层意思还

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信息筛选和内容分析概括教案(含答案)

第六讲信息筛选和内容分析概括 基础点:信息筛选和内容分析概括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命题者所筛选提取的信息进行甄别、判断。一般侧重于文中重要的人、事、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作者在叙述某一事或说明某一道理时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叙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侧重于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归纳和概括。 本考点以选择题考查为主。 重难点: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法综述](1)文言文中的信息,在史传文中主要表现为人物的性格、情感、 行为举止、思想主张、志向品德等各个方面,在其他类选文中主要表现为作者的观点思想、事物的特征、事例的意义等。 筛选文中的信息,一般采用定向筛选的方式,即明确限定筛选标准,要求考生判断各选项是否符合要求,个别省市试卷要求从选文中寻出相关语句填空。其中客观题主要有两种题型,一是将6个或6个以上的句子组成4个选项,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一般只有一个信息要求)的一项;一是列4组8个句子作选项,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一般有两个信息要求)的一组。 常见的考查角度主要有:①筛选主体,包括人物、事件、观点、景物等;②筛选特征,一个特点,或两个特点(分别表现);③表现方式,全部表现,或直接表现,或间接表现,或作者评述;④筛选角度,能表现,或不能表现。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往往与“信息筛选”结合在一起考查,一方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综合,另一方面,内容要点与中心意思,也需要筛选信息以证明。这类考题一般都是把人物、事件、事物、观点等综合在一起设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一个对原文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选项。命题者在出题时通常是在大体正确的内容概括中设置一两处微小的不正确表述来干扰答题者。 常见的考查角度有:①对关键字词的理解是否到位,特别是一词多义,如将“侮”字理解成“侮辱”,其实“侮”还有“轻慢,瞧不起”的意思;②有没有以今例古,妄加揣测、 添加内容,如好人“坐赃”,偏加上“被诬”;③有没有任意拔高或有意降低,如劝谏皇帝薄葬,认为是免于被盗挖,这种理解虽然合理,但太肤浅了;④有没有将建议、想法说成事实,一件事情有没有做,做到什么程度,不是看是否说了,而是看是否做了。 ⑤对行事的方式概括是否准确,如是含蓄的还是明确的,是保留的还是批判。 (3)“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包括作者对文章中所提及的人物的态度,例如歌颂、赞扬、认同、怜悯,或讽刺、贬斥、反对、嘲笑;也包括作者对文中所叙述事情的态度,例如拥护、肯定,或反对、否定。一般而言,作者的观点态度多体现在文中议论性的句子中。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评价作者的情感倾向与思想认识,侧重于对文章主旨的认识,对写作目的的推测,对情感真挚与否的评价等。 常见的考查角度有:①作者对文中人物的态度;②作者对文中事物的观点;③文章

高考命题点二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高考命题点二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在近几年高考中是考查的热点,是针对分析概括作品内容、主题而设的常见题型。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它又可分为局部概括(针对段落)和整体概括(针对全文)。 题型一 局部概括 “局部内容概括”既指概括一个段落的内容要点,也指多个段落(层次)的内容要点,包括段(层)意概括题、特点概括题(以概括散文中的人、物、环境、某种类型、某一方面等特点为中心)和因果探寻题。 一、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命题角度一 段(层)意概括题 段(层)意概括题解答方法:

命题角度二特点概括题 特点概括题要求概括的是散文中的人、物、景、情及环境的特点(特征),是概括题中的常见题型之一。 特点概括题“三步走”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明确陈述对象的特点是什么,是人物特点还是景物特点;然后明确思维趋向。 1.概括人物形象特点“三角度” (1)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特点 这一点与概括小说形象特点需要从情节入手是一个道理。 (2)从描写中概括特点 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形态、气味等的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均可以提炼出形象的特点。 (3)从抒情议论中概括特点 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形象特点,概括时不可忽视。 2.概括物象特点“三层次” 层次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声音)和环境特点。 层次二,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质、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层次三,塑造此形象的意义(运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答题要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第二步,阅读原文,确定答题区域。题干中关键词出现在原文中的区域往往是答题要点所在区域。 第三步,根据答题区域内的文字,抓其本质,分类概括。 命题角度三因果探寻题 因果探寻题,题干呈现的往往是作者的观点(结论)或原因,要求筛选、概括作者持该观点的理由(依据)或探寻在这个原因下的结果。 因果探寻类题目答题流程 第一,关注题干提问模式,界定题型 因果探寻类题,题干提问时一般都有“为什么”“什么原因”“什么理由”等关键词。 第二,注意思维模式:由果溯因或一果多因 散文大多是作者阐发对生活的感悟或某种道理,这些感悟或道理,就是命题者命题的

第六讲--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第六讲归纳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 (教案) 【解读考点】 所谓“归纳”就是把具体的容加以抽象、提炼;所谓“要点”就是事情涉及的重要方面。“容要点”就是通过归纳、总结分析事情的原因、结果、影响等。文章的容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文的。概括“中心意思”就是用简明的语言归纳文章的核心容或作者的思想观点,其形式就是“通过什么,表现了什么,有什么影响”等。“作者观点态度”其实就是理解作者对文中涉及的某问题、某现象的看法。本考点是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对具体的容加以概括,对复杂的容加以整理。 【考查方式】 1、根据要求归纳要点: (1)试用自己的话归纳作者关于XX的感受;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XX进行描述; (3)从全文来看,作者的看法(感受)是什么; (4) 作者对XX的看法表现在哪些方面。 2、概括文章或文段的主旨 (1)试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旨; (2)对某文段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 (3)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某段的容。 3、分析归纳作者的观点态度 (1)下列表述符合(不符合)作者看法的一项 (2)文章阐述了作者对XX的看法,请简要概括。 (3)请分析概括作者对XX所持的态度(即归纳要点)。

【方法指导】 一、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1、归纳容的步骤。 【步骤】整体阅读,分清文体,理解文意(弄清作者写了人、物、事、理,怎么写的)——跳出文章,结合背景,整体把握主旨(文章涉及到哪些社会问题,有哪些潜台词,弦外音)——舍本逐末,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的真意和灵魂,即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 科技文:说明对象是什么——有何特点——有何价值(对社会有何意义) 社科文:中心观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论证——结构特点——语言特点 文学作品:写了什么人、事——人(事、物)有何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 2、明确主旨的角度。 (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如《古都的秋》作者借助对古都的秋景和景物的描写,揭示了古都的秋“来得清净、悲凉”的特点,抒发对古都的热爱。 (2)从开头、结尾入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的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就就会使人感觉到。”“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作者高度评价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历史科学等方面的贡献,抒发对他的崇敬之情。 (3)从写作背景、文章关键句入手。如:“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主义》 作者针对如何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主要从揭露“送去主义”、“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送来者”的本来面目,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等方面来阐述的。 (4)从散文的类型入手。 记叙类:以记人物叙事为主,主要看作者所写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画龙点睛的句子,分析赞扬了什么精神,鞭策了什么世风; 抒情类:以抒发作者主观的感情为主,主要看抒情的方式,直接还是间接。间接看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还看流露什么感情,阐发了什么哲理。(包括哲理散文) 议论类:以议论为主,主要看作者的观点,借助哪些生动形象的材料来论证的。

教你分析文章筛选信息

教会你分析文章、筛选信息文学作品阅读类的简答题常常会对文章的某一个内容进行提问,这就需要我们分析和整合文章的材料。分析、筛选整合文章信息,是高考语文阅读题中重要的阅读能力,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问题。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如何分析文章——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同学们常常因为不知道怎样答题而苦恼不已,那么我们这篇文章将教会你怎么做到这三点。 首先我们要明确值得筛选的信息有哪些: (1)值得筛选的信息 文中哪些信息是值得筛选的呢?从答题的要求来说,符合答题要求的就是重要信息。一般就文章本身来看,重要信息主要有: ①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 ②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 ③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 ④文中的概括句。 ⑤文中的过渡句。 ⑥文章的标题。 ⑦文后的注释等。 对上面的七项相信同学们都很熟悉,知道了我们要筛选的对象之后,我们要开始整合了。筛选并且整合对象的方式有两种,一为摘录式,一为归纳式。对所阅读的文章内容进行原文抄摘,为摘录式,其关键处在于准确地“锁定”信息对象,完整无误地抄录整合;对所阅读的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综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阐释,为归纳式,其关键点在于准确地抽取主要内容,组织严密的语言进行说明。 (2)分析和整合的主要方法有: 1.利用关联词;关联词可以暗示我们信息之间的关系,是并列还是递进还是转折,在整合信息时,弄清信息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2.利用各层之间的关系和层意,如果问题针对的是整篇文章,或者是文章中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那么我们就需要了解各个层次的含义,并且将各个层次的含义相加,加以归纳简化; 3.利用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品主旨,作者无论是谋篇构局,还是斟酌用字,目的都在于表现自己预设的主旨,所以的问题都是围绕着文章的中心而产生的。 [范例分析]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2004年江苏卷)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解说】 本考点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每一段的内容 要点,并能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需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认真分析。 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分析归纳在近几年 的高考中是考查热点,当然,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试题,在题干中直接设问的并不多,而较多的是变换形式让考生完成。但不管以怎样的方式命题,其基本目的是考查考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因此,要做好这类题目,就应该掌握一些规律和方法。 “归纳”、“概括”的几种基本形式: 一、归纳段落内容要点 归纳段落内容以分析词语、句子为基础,因此,对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对不同句子恰当组合(或相加或合并)的理解,对句间内在关系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准确把握段落中心意思,首先就要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有的段落有中心句,有的段落却没

有,没有中心句的就要归纳、概括出段落的要点或中心意思。 二、归纳层次内容要点 层次是指作者写文章时安排材料、表达思想感情 的顺序。层次与段落关系密切又有区别,层次是依据思想内容划分的,段落是依据文字表达划分的。在一篇文章中有时层次与段落一致,有时是互有大小,常常是一个层次包含若干段落,因此归纳层次的意思要以归纳段意为基础。在分析段与段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或理清事件顺序,或理清论证说理的逻辑,或理清说明顺序等等。明确具体层次的内容,然后以准确、简洁的语言对其内容进行归纳。 三、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章的中心意思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 它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概括的内容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文章写了什么;二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17版:步步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Ⅰ掌握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一、掌握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基本方法 1.有关归纳、概括知识的概述 阅读理解文章,分析理解是基础,综合归纳是核心,概括表述是关键。甚至有人这么说: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归纳、概括能力上。归纳、概括能力是考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谈到归纳内容要点这个问题时,我们要先明确一下归纳和概括这两个概念所包含的意思。归纳和概括的含义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所谓归纳,就是从不同的事物中寻找共同点,在共同点里总结出带有共同性的论断。概括不一定都要寻找共同点,它更要求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到一个集中点。由此看来,概括有时要用到归纳的办法,但又不等同于归纳。 文章的内容要点,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可以是全文的,也可以是文章局部的。 所谓“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之后,经过提炼概括,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转述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归纳内容要点要求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能条分缕析,说明它有几层意思,并能概括出材料的主要内容。对内容要点的提炼概括过程就是理解分析综合的过程。提炼概括的结果如何,标志着对文章内容准确理解的程度如何。 2.归纳、概括的基本方法 (1)摘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这些重要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或尾或中间。归纳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合并法: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3)舍取法:①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②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

如何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如何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分析与归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分析是把概括的内容条分缕析,看看里面到底有些什么,有几层意思;而归纳是就具体的形象加以概括、抽象,得出几条内容,几点认识。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两个步骤。考生要能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对繁杂内容加以梳理。所谓梳理,就是理清顺序,抓住要点。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要总览全文,不能拘泥于某些字句,要善于抓中心句,理清各段之间的关系,归纳要做到全面、准确、简明,不离题不走样。 文章的中心思想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分析归纳中心思想必须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再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本质进行概括,不能以偏概全。当然,有时候表述也可不求完整。语文试题中的有关选择题,为求简洁,较多地使用不完整表述的形式。 1、分析、归纳和概括的总体思维技巧 (1)从核心词句角度思考 如果分析、归纳和概括的具体内容是单句,注意从句子结构入手;如果是复句、句群,就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果是文段、全文,可以从标点入手,或从分层次入手,通过分析找出文中(或句中)的关键词句或核心词句,也就是能体现文段(语句)主要观点、思想内容的词句,用文中现成的词句来概括,这样既准确又省力。 (2)从结构、对应处思考 遇到抽象的内容如何阐发?关键在于紧扣内容,抓住概念的内涵,把它用通俗明白的语言表达出来,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这项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力求准确具体,最基本的方法是注意分析句子、短语的结构关系,搞清楚它们前后的联系,并且理顺它们的关系。同时应该注意分析它们的对应关系,注意与题目要求对应,依据对应关系,从原文中寻找相应语句,从而找出答案。 (3)运用文体特点进行思考 说明文应注意其说明对象、特征,如果有多个对象,则注意相同点、相异点。记叙文体,应注意记叙的对象,干什么,什么事,通过记叙体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议论文体,应注意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证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概括的原则:要点不能丢,语言要简练。 具体来说,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抓住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②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③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分析把握其内容的重点。④分析归纳时,要整体把握,从全文出发,既高瞻远瞩,不偏不漏,又不纠缠于细枝末节。 2、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应考虑五个方面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2散文阅读考点2归纳概括内容要点(有答案)

考点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在近几年高考中是考查的热点,是针对分析概括作品内容、主题而设的常见题型。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它又可分为局部概括(针对段落)和整体概括(针对全文)。 题型一局部概括 “局部内容概括”既指概括一个段落内容要点,也指多个段落(层次)内容要点。高考常见内容概括往往是原因概括和特点概括。 (2015·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四堡雕版 冯骥才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欢建安[注]图书的民间感。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入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的这个“活化石”。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坊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

七年级记叙文阅读系列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故事情节

七年级记叙文阅读系列训练 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故事情节) (整理/罗化清) 【考点解读】 概括是形成概念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情节概括是中考经常考查的一类题型,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梳理、简明扼要地表述,以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常见题型有: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文章围绕“××”叙述了哪几件事。 3.简要概括某段(或某段到某段)的内容。 4.请以“××”为线索,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5.根据本文的故事情节,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6.联系全文,说说“××”的原因。 【技法点拨】 一、一般技法 1.要素整合法。 记叙文有记叙的“六要素”,即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找出来后用简洁的语言将这些要素联结起来。此法适用于概括全文或部分段落的主要内容。 2.关键词分析法。 所谓关键词分析法,就是通过分析文中的关键词来把握文章内容或语段大意的方法。因为关键词通常是对内容的高度概括,抓住了它也就把握住了文义。 3.标题归纳法。 所谓标题归纳法,就是用精炼的文字浓缩较大的篇幅,做到言简意赅。此法可用于归纳文章的故事情节或并列叙述的几件事。 二、适用套路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 ①理清故事情节和行文思路;②抓住表明情感变化的词句;③注意文章的情感线索。 套路一:情节=主要人物+事件(故事的意义)。 本套路主要应对一句话概括情节,或者字数要求在20字以内的试题。 答题技巧:可按以下方式组织语言: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注意表达的准确和简洁。 首先,先找到故事的主语——人物,这是概括情节的起点,也是能正确答题的关键。如果对故事主语不能明确判断,可以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文章线索,二是文章标题。其次是判断事件——也就是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或者围绕主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套路二:情节=主要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本套路主要应对没有特别明确的字数限制,或者文章情节比较复杂的试题。 答题技巧:(1)情节的划分。划分情节要看过渡。时间的变换、地点的转移、人物感情的变化、人物的转换等,往往是划分的依据。划分时要看这些过渡的句子。(2)情节的概括。一般是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各部分内容。 概括方法一:小标题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①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按地点线索概括,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②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可分为:背景(引子)→护送(开端)→受伤(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 概括方法二:表述式概括。(适用于较短篇幅或试题)针对情节各部分内容,用具体的

最新4--文言文的信息筛选和分析概括教案

精品文档 文言文的信息筛选和分析概括 复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恰当地了解什么是文言文的分析综合。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题掌握信息筛选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对试题的分析重视文言文分析综合在高考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掌握信息筛选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进行方法迁移,保证做题正确率。 教学方法:总结归纳、点拨教学教具:多媒体或复习用书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学生限时做题25 分钟学生整体感知文段,其他学生纠错,共用时15 分钟第二课时 一、展示复习目标 二、梳理知识系统文言文的信息筛选和分析概括 文言文“分析综合”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文言文分析综合呈现在高考试题中, 可分为两种题型:一是筛选信息题, 二是分析概括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往往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并考查。在课标全国高考中一般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 , 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 能够对命题者所筛选提取的信息进行甄别、判断。一般侧重于文中重要的人、事、理。常见题型是六个短句, 分成四组, 选 出符合某人某种德行或某事某理的一项。 【常见设问方式】 下列各组句子中, 全都正面(侧面)表达××人××品行的一组是典例2012 年课标全国卷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淳③,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④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 C )① 燧怒曰: “初仕敢欺心耶! ” ②论“官当择人, 不当为人择官” 精品文档 ③有所依凭, 无善状, 燧皆奏罢之④若恃小康, 萌骄心, 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 燧俭以足用⑥为请诸朝, 发太仓米振之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④ D.②⑤⑥ 方法点拨: 信息筛选要注意四点 1. 把准对象, 忌张冠李戴。命题人在设计错项时, 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 即把其他人物所做之事错置到题干要求表现的人物身上。在选文中出现的人物不止一个, 而我们答这个题时只要抓住题干中

文言文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 题组一专项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6分) 杨信民,名诚,浙江新昌人。乡举入国学。宣德时,除工科给事中。母忧归。营葬土石必躬舁数百步,曰:“吾葬吾母,而专役他人,吾不安也。”服阕,改刑科。寻以王直荐,擢广东左参议。清操绝俗,尝行田野,访利弊为更置。性刚负气,按察使郭智不法,信民劾之下狱。黄翰代智,信民复发其奸。已,又劾佥事韦广,广遂讦信民,因与翰俱被逮。军民哗然,诣阙下乞留信民。诏复信民官,而翰、广鞫实,除名。景帝监国,于谦荐之,命守备白羊口。会广东贼黄萧养围广州急,岭南人乞信民,乃以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士民闻而相庆曰:“杨公来矣。”时广州被围久,将士战辄败,禁民出入,樵采绝,而乡民避贼来者拒不纳,多为贼所害,民益愁苦归贼。信民至,开城门,发仓廪,刻木锲给民,得出入。贼见木锲曰:“此杨公所给也。”不敢伤。避贼者悉收保,民若更生。信民益厉甲兵,多方招抚,降者日至。乃使使持檄入贼营,谕以恩信。萧养曰:“得杨公一言,死不恨。”克日请见。信民单车诣之,隔濠与语。贼党望见,欢曰:“果杨公也。”争罗拜,有泣下者。贼以大鱼献,信民受之不疑。萧养且降,而都督董兴大军至,贼忽中变。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贼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未几,兴平贼,所过村聚多杀掠。民仰天号曰:“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讣闻,赐葬祭,录其子玖为国子生。广东民赴京请建祠,许之。成化中,赐谥恭惠。久之,从选人卢从愿请,命有司岁以其忌日祭焉。 (节选自《明史·杨信民传》,有删改)

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信民深受军民拥戴的一组是()(3分) ①诣阙下乞留信民②避贼者悉收保,民若更生③得杨公一言,死不恨④城中皆缟素⑤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⑥命有司岁以其忌日祭焉 A.①③⑥B.②③⑤ C.①④⑤D.②④⑥ 解析②写百姓好像得到新生。③是贼寇头目黄萧养的话,不属于“军民”。⑥是朝廷的命令。 答案 C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信民性格刚直不阿。在担任广东左参议时,他弹劾了郭智,揭发了其继任者黄翰,又弹劾了佥事韦广,使他们都受到应有的处理。 B.杨信民军事才能出色。他守备过白羊口,在贼寇围困广州的紧急时刻,临危受命,担任右佥都御史,他单车赴约,平息了贼寇之乱。 C.杨信民体恤百姓。他进入广州城,分发仓粮,让百姓能出入;他富有仁心,贼寇见他,也欢呼并争相下拜,有的甚至哭泣流泪。 D.杨信民受到朝廷的褒扬。他去世后,皇上赐予送葬的祭品,答应百姓建其祠堂并赐谥号恭惠;皇上还命主管部门每年在其忌日祭祀。 解析B项,“军事才能出色”誉之过重,“平息了贼寇之乱”属无中生有。 答案 B 【参考译文】 杨信民,名诚,是浙江新昌人。乡试中举进入国学。宣德年间,被授予工科给事中。(因)母亲去世回家。安葬的土石一定亲自抬几百步,说:“我安葬我的母亲,却专门役使别人(来干),我心中不安。”守丧期满,改任刑科。不久因王直推荐,提拔他为广东左参议。他高尚的情操非同一般,曾经在田野上行走,寻访利弊进行变更。他生性刚强不屈,按察使郭智不守法,杨信民弹劾他,使他进监狱。黄翰代替郭智,杨信民又揭发他的奸邪。不久,又弹劾佥事韦广,韦广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