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图

中国历史地图
中国历史地图

夏朝时期地图(前2207~前1766)

商朝时期地图(前562年?—106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与夏、周并称为中国的“三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据传说,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

后代之一

西周时期地图(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建都于宗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由于周朝后来将都城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称东周,所以称这一时期的周朝为西周。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地图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说,前770年—前403年),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

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秦朝地图(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东汉地图(25—220)

三国时期地图

西晋地图(265-316)公元265年,魏国大臣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东晋王朝地图(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是由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来的小朝廷,虽然在今天我们将其作为一个朝代写进中国的古代历史,但事实上东晋的统治范围却仅限于江南的半壁河山,在此期间,中国北方一直由赵、前秦等外族统治者控制,并且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两个时代——东晋、南北朝——近三百年的时间。

十六国时期地图(304-439

南北朝地图(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南北朝前期地图并立局面

南北朝后期地图

隋朝地图公元589年-隋朝,中国再次统一了。隋朝(公元581-617)的统治时间很短,人们因它残暴的统治而常常把它比作是早期的秦朝。

唐朝地图(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五代十国时期地图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间。

北宋地图(960~1127)

南宋(1127――1279)

元朝地图(1271年—1368年),由蒙古统治者忽必烈(即元世祖)于1271年所建,1279年灭南宋,定都于大都(现北京市)。1368年灭亡于明朝。

明朝地图(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清朝地图(1616~1911),是由满族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所建,初名后金,1636年改为清。1644年顺治入关,定都北京,是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清末期地图

中华民国地图1912――1949

中华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简称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

中国历史地图集 元时期图

元时期图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1)——元时期图组 元时期图组编例 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二幅,分幅图十八幅,插图六幅。 二、全图二幅,分别反映前后期疆域政区概貌。 前期全图以1280年(至元十七年)为准,画出中书省和陕西四川、云南、江淮、福建、江西、湖广六行中书省的治所、省界,部分直隶于省的路府州,以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部分土司。其时西南地区有一些洞寨尚未归附,因图上无法钩勒其范围,概作省界内处理。有些地方当时建置不明,图中只标地名,不标路府州县。东北标出成吉思汗诸弟封地大致范围。吐蕃地区领以撟苤圃簲,下设宣慰司、元帅府、招讨司等,具体建置罕见记载,图从从阙。西北窝阔台汗国与察合台汗国联兵抗元,二汗辖境难以分清,且察合台汗笃哇实受制于窝阔台汗海都,故作一区处理,标出二汗国大致范围;窝阔台汗的注记字体略大于察合台汗,籍以表示前者为主宰,后者为从属。二汗常同驻的塔剌思,以首府符号表示。 后期全图以1330年(至顺元年)为准,画出中书省和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十行中书省的治所、省界、部分路府州以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宣抚、安抚等司,和甘肃行省以西的哈密力、别失八里、哈剌火州三区,吐蕃地区由总制院改称的宣政院及其所辖三个宣慰司的大致范围。窝阔台汗国已不复存在;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二部,界域不明,故仅标“东部”、“西部”于相应地区,不画界线。二部首府用同一符号表示。其时又设征东行省于高丽国,行省最高长官“丞相”即由高丽国王兼任, “从其国俗”、“自奏选属官”,行省仅有空名,故只标出省名,仍作邻国处理。 三、分幅图以1330年(至顺元年)为准。元十七幅:中书省、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十行中书省、宣政院辖地各一幅;中书省及云南、江浙、湖广三行省部分地区建置太密,难以画全,各加一分幅,扩大比例尺,画出全部建置;西北直隶元廷的哈密力、别失八里、哈剌火州三区合一幅。另察合台汗国一幅。 四、地方建置凡直隶于省的路府州军、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元帅府、万户府作二级(路级)政区;属于路级的府州军凡领县的,注记作二级,符号作三级,不领县的,注记、符号均作三级(县级)处理。 五、大都路、上都路设有警巡院,比较繁荣的路、府治所设有录事司,管理城市居民;有别于县。因图上难以表示,按省列名于图背面。另有司侯司,性质同录事司,而级别较低,一般设于州治。警巡院、录事司、司候司初期设置较多,至顺时司候司已全部并入附郭县,警巡院、录事司亦多所罢并,凡此已废院司的所属路府州军,也附列于后。 六、四川、云南、湖广等行省设有蛮夷军民长官的洞寨、部、族、甸、处等甚多,图中只画出其方位可考者,无考者一概从略,不列表。凡见于《元混一方舆胜览》和《大明一统志》、明代地方志中所载元代确有的各级土司,其方位可考者,也一并画入。 七、元制在离省会较远的地区设有若干作为省的派出机构的宣慰司,一司辖一道,至顺时共有十一道:中书省二,河南江北行省二,四川行省一,江浙行省二,江西行省一,湖广行省三。各司除在图中作表面注记于适当位置外,并标出其治所,所辖路府州军司则在图背表列。 八、云南、湖广行省又有领有路府州军司而不称道的宣慰司和宣抚司,陕西行省又有领有府州的巩昌便宜都总帅府,均画出其治所界线。岭北行省的称海宣慰司不领州县,作路级处理。 九、各省又遍设肃政廉访司,职司监察,一司辖一道,至顺时共有二十二道,分隶三台(御史台、陕西行台、江南行台):中书省三,河南江北行省四,辽阳行省一,凡此内道八,隶于御史台;江浙行省四,江西行省二,湖广行省四,凡此十道,隶于江南行台;陕西、甘肃、四川、云南各一道,凡此四道,隶于陕西行台。各道治所、隶属及所辖路府州军司,图上不予表示,仅列表附于图后。 十、岭北诸藩虽非行省直接管辖,与州县有别,但仍受行省控制,故一并作岭北行省辖区。诸藩境界大致可画出的,用路级界线表示。 十一、叶蕃地区由元延掌管佛教的宣政院(至元初设总制院,至元二十五年改名)管辖;当地有事则设分院往镇。图中作宣政院辖地,按1288年至1330年期间概况编绘。境内设吐蕃等处、吐蕃等路、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三个宣慰司都元帅府,分领元帅府、总管府、万户府、千户所、招讨司、安抚司、万户、千户等机构,或管民,或管军,或总管军民。其中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元史·百官志》列于宣政院下,《元史·地理志》列于陕西行省下,实际是两属性质,图中作宣政院辖地处理。又有两属于四川成都府和本宣慰司的松潘宕叠威茂州等处安抚司下的威州,图中也作宣慰司辖地处理。吐蕃境内凡因记载缺略,各级政区间界线无可查考者,一律不画界,但用注记表示其大致方位。政区治所和其他邑落按其地位重轻,分别作路级、县级、聚邑级符号处理。 十二、察合台汗国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后裔所建立的政权,名义上是元朝的宗藩之国,图依纂修于1330-31年的《经世大典》中笃来帖木儿(察合台五世孙)位下图及据此著录的《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画出。由于《经世大典》的西北三大汗国地图,是由各国自画进呈元廷的,所以图中根据此前察合台汗国曾经统治过别失八里、哈剌火州二地的传统观念,把此二地画入了察国范围。这是不符合于1330年时的实际情况的,但因此幅既以《经世大典》地图为据,对此二地也就不作改动。汗国境内不画政区界;凡蒙古大汗和元延在境内设置过的机构和存在年代,均在图中用括号表示。阿里麻里用首府符号,其他地名分别情况,以路级、县级、聚邑级符号表示。 十三、岭北、辽阳行省选绘了一部分具有政区性质的部族。 十四、根据宋明资料,补画了一些元时缺载的重要河流,有的注出名称,有的不注。 十五、已废和后置路、府、州、县择要入图,作县级以下地名处理,注出路、府、州、县等字样。 十六、插图六幅,其中大都附近、和林附近、大宁、辽阳附近、藏布中游地区、碉门地区五幅,是各该地区的扩大比例尺图,岭北行省北部一幅是该地区的缩小比例尺图。 元时期全图(一)

东汉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

东汉《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东汉图组 东汉时期全图 司隶校尉部 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刺史部 徐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下邳国潘旌 青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东莱郡葛卢 东郡齐国间诸郡 冀州刺史部 冀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常山国都乡 荆州刺史部 荆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南阳郡成都 扬州刺史部

益州刺史部北部 益州刺史部南部 凉州刺史部 凉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汉阳郡兰干 武威郡左骑 张掖属国候官左骑千人司马官千人官 并州刺史部 并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太原郡于离 上郡候官 西河郡乐街平陆益兰 五原郡文国 幽州刺史部 幽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玄菟郡上殷台 交州刺史部 交州刺史部无考县名 苍梧郡鄣平 西域都护府 鲜卑等部

东汉时期图组编例 一、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三幅,简图一幅,插图三幅。 二、全图画出东汉顺帝永和五年的疆域政区包括司隶校尉部、十二州刺史部所察各郡、国、属国和西域长史府辖区,以及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东汉汉朝内部画出十三部界,标注部名和部刺史治所;画出大部分郡、国治所;西域只标出国名,不画界。边区各族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各族之间不画界线,惟鲜卑按其大致活动范围画界。 三、分幅图按汉朝当时的监察区司隶校尉部和十二刺史部分为十二幅,另西域都护府一幅。东汉司隶、豫州、荆州四幅,各附插画一幅。 四、东汉永和中的行政区划以一百另五郡、国、属国统辖一千一百八十个县、邑、道、侯国、公国。郡、国、属国用注记分别,治所符号相同。邑、道、侯国、公国治所一律用县治符号,注记

不予区别。 五、东汉仅少数边郡设置都尉,在其治所旁加注记表示。又设有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东夷校尉等主卫护内附诸族,中惟前二者有治所可考,即在其治所旁加注表示。 六、郡、国、属国的名称、辖境和治所,都按《续汉书·郡国志》画出。《续汉志》所载以顺帝永和五年簿籍为据,但是年九月上郡、朔方二郡已内徙于冯翊、五原,而《续汉志》仍列出全部属县;章帝章和元年置阜陵国,永和时见在,而《续汉志》竟不载,因无可确考,姑从《续汉志》画出。 七、已废或后置的郡县择要画出,用聚邑级符号注记。 八、西域都护府以和帝永元六年至安帝永初元年为准,治所作郡治处理,所辖属国的首府作县级处理。校尉、都尉等治所用县治符号,其他各城皆作聚邑处理。诸国辖境用表面注记标示其大致地区。

中国古代历史地图集(高清简单明了)

中国古代史地图 1.中国原始人群,氏族公社遗址分布[大约170万年前至四,五千年前] 2.原始社会部落分布[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 3.夏朝形势;商朝形势[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前1046年] 4.西周初期形势及主要诸侯国[前1046年-前771年] 5.春秋列国形势[前770年-前476年] 6.战国时期形势[前475年-前221年] 7.秦灭六国;秦统一[前230年-前209年] 8.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农民战争[前209年-前207年] 9.项羽,刘邦楚汉战争[前206年-前202年] 10.西汉疆域[前206年-公元25年] 11.秦汉关中水利前221年-公元220年] 12.西汉前期形势,七国之乱前206年-前140年] 13.西汉同匈奴的战争和张骞出使西域[前138年-前60年] 14.丝绸之路 15.绿林赤眉起义;昆阳之战[17年-23年] 16.班超出使西域[73年-97年] 17.东汉羌汉人民反抗斗争形势[111年] 18.黄巾起义[184年] 19.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199年11月] 20.官渡之战[200年-201年] 21.赤壁之战[208年] 22.三国鼎立形势[229年-263年] 23.魏灭蜀形势[263年] 24.西晋境内内迁各族的分布及流民起义[301年-311年] 25.东晋和十六国形势[304年-439年] 26.东晋,前秦形势[351年-394年] 27.淝水之战[383年8月-11月] 28.北魏末年各族人民起义[523年-528年] 29.南北朝宋,北魏[420年-479年] 30.南北朝齐,北魏[479年-502年] 31.南北朝梁,东魏,西魏[502年-557年] 32.南北朝陈,北齐,北周[557年-589年] 33.隋朝疆域[581年-618年] 34.隋朝运河,广通渠[605年-618年] 35.隋洛阳城[581年-618年] 36.隋末农民战争[611年-618年] 37.唐朝疆域[618年-907年] 38.唐长安城[618年-907年] 39.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640年-907年] 40.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726年-907年]

中国五千年版图演变史

中国五千年版图演变史,一目了然,国人必看! 第一个朝代——夏朝,维持了近440年,主要活动区域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相当于今 天的山西、河南、河北一带。 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国时期陆续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大国。 公元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皇朝,北方是匈奴和东胡这些 民族,这时还尚未和西域接触。

西汉 汉朝将西域纳入版图,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同时西汉的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将其半数 的领地纳入中国。 东汉 汉朝和北方匈奴的战争一直不断,后匈奴内部分裂,鲜卑趁虚而入占据匈奴各地。 三国 公元220年曹丕称魏帝,221年刘备称汉帝,222年孙权建年号,成三国鼎立之势。这 三国加起来的面积就是汉朝的面积,其中魏最强大。 西晋 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之势。

东晋 西晋末,各族在中原和巴蜀先后建立了多达16个割据政权。公元317年司马睿即晋王位于建康,以建康在洛阳之东,史称东晋。东晋的版图只限于淮水以南、汉水的下游、巴 蜀盆地的长江以南。前秦的东北是高句丽、挹娄等国,境外为高车、匈奴等族。 南北朝 南北朝四阶段 隋朝结束了长达400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

前唐 前唐的版图可以看出当时唐朝的强大,西部北部疆域的开拓已经超越了任何一个朝代。 唐后期 唐后期版图大为收缩,吐番达到了鼎盛时期,对唐王朝有着巨大的威胁。 在中国主要王朝中,宋朝无非是版图最小的一个。 南宋 辽与北宋南北对立,除辽、宋、夏三国之外,其时云南为大理国,青藏为吐蕃诸部及黄头回纥,西域为西州回鹘及黑汗王朝。辽之北则为斡朗改和辖戛斯。

南宋时期,蒙古崛起,不久后将扫平亚洲诸强,建立规模空前的蒙古帝国。 铁木真建立的王朝可以说大的没边了,元朝大军的铁蹄几乎踏遍了整个亚洲,人类已 经无法阻止元朝的脚步了。图中的四大汉朝都听服于元朝皇帝,归中央管制。 元朝后期 后期四大汉国独立,只剩元朝本土。 明朝疆域相比元朝大为收缩,元朝剩余势力退居蒙古草原,分裂成瓦刺和鞑靼两个部 落,对明朝一直是很大的威胁。 清朝皇太极统一东北诸部,并不断扩大领土,于1759年完成一统大业。 民国承袭清朝康熙二十 八年(1689年)及雍正五年 (1727年),中俄先后订立 条约,划定黑龙江、吉林与俄 国远东地区间边界,并划定外 蒙古与俄国西伯利亚间边界。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又定盛京与朝鲜之间以鸭绿 江、图们江为界。

浅谈中国的河湖称谓

浅谈中国的河湖称谓 何昭吴艳蕊/河北省冀州市中学 我国幅员辽阔,河湖众多,由于历史、民族、文化传统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在地图上会发现河湖有很多不同的称谓。 河的称谓: 河或江: 在中国,江和河用的最多,在地域上有南“江”、北“河”的称呼。 比如中国南方的河流多称为“江”,例如:长江、珠江、钱塘江、岷江、怒江、金沙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漓江、丽江等。 北方的河流人们多称为“河”,例如:黄河、淮河、渭河、经河、洛河、汾河、辽河、饮马河、沁河、海河等。 藏布或曲: 青藏高原地区,藏语称河流为藏布或曲。如雅鲁藏布江水量最大的支流叫帕隆藏布,印度河位于中国的部分叫森格藏布,西藏自治区最大内流河为扎加藏布等。 藏区的很多河流的支流和上源称为“曲”,如澜沧江的上源河流叫扎曲(藏语意为“从石头缝里流出的河流”),最大支流是昂曲;黄河的上源河流有三条:分别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雅鲁藏布江的支流有尼洋曲等。 溪: 东南沿海地区的很多河流称为溪,尤其是福建和台湾的河流多数称为溪。如浙江八大水系之一的苕溪;福建的闽江三大支流分别是建溪、富屯溪和沙溪;台湾的主要河流有浊水溪、高屏溪、大甲溪、曾文溪和乌溪等。 水或川: 古代的河流多称为水或川。如《禹贡》记载的九大河流分别是弱水、黑水、河水、漾水、江水、济水、淮水、渭水和洛水,这些河流都是以水命名的。直到今天还有很多河流在沿用“水”,如西北地区的弱水、湟水等;南方的汉水(江)、赣江的主要支流贡水、湘江的支流潇水等。 《夏书》所说“以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做贡。”可知,川是对河流的统称。《汉书﹒沟洫志》中多次提到“川”,如所述“于楚,西方则通渠汉川、云梦之际,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汉川就是今天的汉水(江),但今天的中国已经用的很少了。 另外,在江浙一带的一些河流称为“港”或“塘”。 湖的称谓: 湖 在我国的大多地区,都称为湖。中国主要的淡水湖如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兴凯湖等,咸水湖如青海湖、玛纳斯湖等。 海 一般,将面积较大的内陆咸水湖称“海”。如青海(湖),实际上,青海湖本名为“青海”,为了区分青海省,故在青海后加“湖”。我国西部地区“海”命名湖较为常见,其中内蒙古地区用的最多,像居延海、乌梁素海、岱海、黄旗海等。其他地区的一些湖泊也直接用“海”来称呼,如云南大理的洱海和丽江的程海、北京的中南海和北海等。 泽或泊 在古代,湖多称为“泽”或“泊”。华北平原不断下沉过程中形成不少洼地,河流改道或决口后,充水后形成过很多湖泊。据历史文献记载,形成了像河北的大陆泽和鸡泽,山东的菏泽、巨野泽和大野泽等大小1000多个湖泽,后多被泥沙淤塞消失。还有长江流域的云梦泽、彭蠡泽、震泽(太湖)等,现在湖用“泽”命名的已经很少了。历史上“泊”经常出现,但命名的较少些,古代曾经出现过河北的宁晋泊、山东的梁山泊等,

张骞的生平事迹及历史成就新议

张骞的生平事迹及历史成就新议 摘要:张骞是中国古代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张骞两次出使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人的世界视野,同时也为中亚跨入新经济时代带来了勃勃生机,开通了中国经中亚通往旧大陆的商道。张骞提出了从西南夷经印度半岛北部到大夏,包括今之西藏地区在内的中国西南地界走向的实证性见解,以及进行实地探索的可行性报告,顺应了盛汉风行的中国政制一体化思潮。 关键词:西汉盛世张骞汉武帝匈奴大月支乌孙 张骞与汉武帝刘彻几乎是同一时间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历史人物。张骞年龄长于刘彻,参政汉廷则在公元前141年景帝去世,刘彻继帝位之后。张骞为郎及第一次出使西行的时间,始于武帝以建元纪年,至元朔三年(公元前140年至前126年),历十五个年头。 一、受命汉廷西使大月支 张骞,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生于汉文帝后元年间(公元前164~前157年),是西汉盛世卓越的自由民政治活动家,而于盛汉的立国方略、外交事务、民族关系、地理探险等领域多所建树,并对后继者发生了深远的历史性影响。公元前138年,张骞率百余人的探险队伍由陇西出发,往使大月支。途经匈奴右贤王地界,而被拘羁送往单于庭。张骞在匈奴滞留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汉节。后移徙匈奴西部属地,寻机出奔;西行数十日至大宛。大宛为发导译人员,将张骞一行送抵康居,由康居转致大月氏,最后到达大夏。其时大月氏臣服大夏而君之,且土地肥饶,已安其居而乐其业,加之距汉地遥远,殊无对匈奴

复仇的愿望。 张骞经过年余的外交活动,对葱岭以西的人文地理特征有了总体性把握,因欲改道傍南山从羌中返汉,但复为匈奴所羁留。张骞受汉廷派遣第一次西行出使大月支,极大地拓展了盛汉朝野对世界认识的新视野,为此后汉廷相关的政治、军事、民族、外交、经济决策,提供了客观而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为中亚跨入新经济时代带来了勃勃生机,此前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其地皆无丝漆,不知铸钱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他兵器。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 (《大宛列传》) [1];而中国经中亚通往旧大陆商道的开通,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至今仍为举世传扬。还有值得称道的是,当时中亚诸国尚无自己的成文史流传后世,张骞为汉廷提供的相关报告,则备载于《史记》与《汉书》中,乃是今人研究古典文明时代中亚历史所根据的重要原始文字资料。 二、探索西南地界议案的提出 自武帝即位至张骞第一次出使东归,汉匈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是,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廷曾以30万众伏击单于的马邑之谋,标志着汉兴和亲策略的终结。元光六年,武帝遣车骑将军卫青、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骁骑将军李广,兵分四路出上谷、代、云中、雁门,这是汉军对匈奴实施战略反击之始。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置朔方、五原二郡,并募民10万口徙朔方。在中国政治一体化进程方面,唐蒙通夜郎置健为郡,司马相如经略西夷,南夷和西夷“二方之君鳞集仰流,愿得受号者以亿计” (《司马相如列传》) [1];东夷秽君南闾等率28万之众内属,汉廷一度建置为苍海郡。而与部族邑国内属大潮相对照,三边部族纷争已充分显示出它的野蛮落后特性。 张骞时任的大中大夫之职,属汉廷的议政序列官员。为顺应并进而推动盛汉风行的大九州立国论及中国政制一体化思潮,张骞在首次提出了从西南夷经印度半岛北部到大夏,包括今之西藏地区在内的中国西南地界走向的实证性见解,以及进行实地探索的可行性报告。张骞首倡此议的客观依据,是他在大夏时亲睹而非于内郡道听途说得知,邛之竹杖和蜀布为当地商人经由身毒运至大夏出售;“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

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历史地图集 以中国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地图集。谭其骧主编。自原始社会至清末,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20个图组,共304幅地图(插图未计在内)。地图全部采用古今对照。本图集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编纂,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严重干扰,1975年出版了内部版更是错误百出。1982年起陆续出版了1-8册是研究我国历代行政区划不可多得的资料! 目录 1简介 1. 1.1 内容 2. 1.2 底图 2作者简介 3总编例 1. 3.1 概述 2. 3.2 若干幅 3. 3.3 分幅图 4. 3.4 断代年代 5. 3.5 结语 4书籍历史 51996年版 1. 2. 1简介 内容 内容包括:已公布的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的重大遗址,各民族政权的疆域或活动范围、政区和一些部族的分布,秦以前可考地名、秦以后全部可考县以上政区(含县)和县以下重要地名的位置或范围,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塞、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及海岸线、岛屿等。各册都有编例和地名索引,共收地名约7万个。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

《中国历史地图集(1-8)》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第一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第六册:宋·辽·金时期;第七册:元·明时期;第八册:清时期。按年代分为20个图组,共有304幅地图(不另占篇幅的插图不计在内),549页。地图上的内容包括:已知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重要遗址的分布,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政区或活动范围、民族分布,秦以前见于记载?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开始全部县以上地名、一二级政区的界线,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海岸线、岛屿等,共收地名7万多个。各册均有中、英文的编例和地名索引。 底图 图集采用高精度的今地图为底图,以19世纪40年代前的清朝版图为基本范围,历史时期的各个政权均编绘上图;总图和分幅图都确定其标准年代或标准时期,尽可能地反映同一个年代或时期的疆域和政区;大量吸收国内外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等方面的成果。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了前人许多错误。 2作者简介 谭其骧(1911年2月25日―1992年8月28日),出生于浙江嘉兴。历史地理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 作品:《中国历史地图集(合装8册)》《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地图集(精装本)》《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中国历史地图集(精装本)》《第七册:元、明时期中国历史地图集(精装本)》《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原始社会夏商时期》《中国历史地图集(全8册)精》《中国历史地图集全八册(精装本)》《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3总编例 概述 原始社会遗址图三幅,一幅显示全国所有已发表的原始社会时期的遗址,另二幅用扩大比例尺分布显示遗址比较稠密的东部地区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的

历史上的中国:中国疆域的变迁

历史上的中国:中国疆域的变迁 序言:中国的历史、疆域与历史地图 “疆域”与“领土” 了解历代疆域变迁与学习历史的关系 秋海棠与雄鸡 疆域变迁和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的编制:裴秀、杜预、贾耽和税安礼 清代杨守敬集古代地图研究之大成 中国历史地图的里程碑——《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的来历和变化 中国古代疆域的类型 1.走向统一国家的漫长历程:先秦 从部落联盟到王朝——三皂五帝到夏 盘庚迁殷 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的疆域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序言:中国的历史、疆域与历史地图 “疆域”与“领土” 了解历代疆域变迁与学习历史的关系 秋海棠与雄鸡 疆域变迁和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的编制:裴秀、杜预、贾耽和税安礼清代杨守敬集古代地图研究之大成 中国历史地图的里程碑——《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的来历和变化 中国古代疆域的类型 1.走向统一国家的漫长历程:先秦 从部落联盟到王朝——三皂五帝到夏 盘庚迁殷 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的疆域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弦高犒军和春秋战国诸侯兼并 2.中原王朝疆域的扩大和稳定:秦汉时期 第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的建立 郡县制的形成和巩固 西汉初的困境 汉武帝的开疆拓土 匈奴和其他边疆政权 东汉的疆域 边疆诸族的内迁和扩张 3.长期的分裂与短暂的统一:三国至南北朝 三国鼎立的形成 乱世群雄的角逐:十六国的兴衰

对峙中的稳定:北方的统一和再分裂 北方的局部扩张的南方的退缩 4.从大统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行政区域的扩大 空前的开拓:唐朝前期的疆域 强盛后的衰落:唐朝中期以后的疆域 边疆政权的消长 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5.分裂的延续和结束:宋、辽、金、元时期 “黄袍加体”不再重演 北宋和南宋的疆域 辽、金和其他政权的疆域 牧业民族一统天下:元帝国的建立 6.退缩中的中原王朝:明时期 奴尔干都司的设置和撤销 北方和西北诸卫所的内迁 南方和西南的退却 对西藏主权的延续 其他政权的疆域 7.统一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清朝时期 东北地区的统一 从人关到平定台湾

我国古代疆域的变迁及其主导因素

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及其成因简析注① 摘要:疆域变迁指的是土地大小多寡的变化,而土地,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一切财富、智慧以及人民幸福的创造所依赖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所以,领土是一个国家最神圣的财产,是绝不可抛弃转让的;因此,我们不放弃祖国的每一寸领土,坚持祖国领土的完整。而了解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对我们维护祖国的领土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 我们的祖先发源于黄土高原。原始社会后期,在黄河下游相继出现了以黄帝、尧、舜、禹为首领的部落联盟,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前20世纪,禹的儿子启废禅让,建夏朝。夏的统治中心在今河南注②,夏王统治了今山西南部、河南及邻省部分地区。商代夏,将山东、河北归于中央统治之下。商初定都河南商丘,后屡迁,至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市)乃止,商君武丁南征北战,势力到达长江流域,其疆域北起河北,南至湖北,东起大海,西至青海地区。 西周代商后,西北尽为周地,武王大封诸侯,让他们在边疆开发拓展;周公东征,降伏淮夷(今江苏、安徽一带),后经多王征伐,其疆域东北到黑龙江地区,东滨海,东南至今江苏地区,南到今安徽地区,西至今甘肃东部,北占内蒙古部分地区。公元前770年,周室东迁洛邑,中原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激烈竞争中的各国都颇有开拓精神,逐灭周边戎翟等非华夏民族,较大诸侯国疆域一般都不断扩

大,但由于征战不休,疆域一般都不稳定。 秦灭六国,尽收其地,始皇奋余威,驱关西数十万勇士逐匈奴、收河套、降南越、修长城、固疆土,至其崩,秦已拥有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有今越南东北部和广东地区,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朝鲜半岛北部的约三百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秦朝开拓的疆域构成了今后历代中原王朝疆域的主体,成为中国统一的地理基础。 汉代秦,至武帝即位,国力鼎盛,内部分裂基本消除,恢复了秦时疆域,开始向外扩张。卫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收复河西走廊,建立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的数十个国家,西域开始由中央政府管 西汉时期全图 理,福建、云南、贵州也处于中央有效管理之下,越南北部、朝鲜半

书单 读史良伴:历史地图集好书推荐-中国史

书单读史良伴:历史地图集好书推荐-中国史 书单| 读史良伴:历史地图集好书推荐-中国 中图机器人 这里主要选取的是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方面的、评分较高的书籍,主要来自网友们的推荐并参考豆瓣评分。各位中图书友如有推荐请在评论中留言,万分感谢。 地理学>>>书单| 业余爱好者的10本地理学科普书物理学>>>书单| 业余爱好者的10本物理学科普书数学>>>书单|业余爱好者的10本高分数学科普书化学>>>书单| 罗密欧的毒药!化学科普书!天文学>>>书单| 星辰之书!业余爱好者的天文学科普书心理学>>>书单| 业余爱好者的高分心理学读物建筑学>>>书单| 业余爱好者的建筑学读物艺术史>>>书单| 业余爱好者的艺术史入门读物 《中国历史地图集》作者: 谭其骧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年: 1982-10页数: 120定价: 482.00元装帧: 精装丛书: 中国历史地图集ISBN: 9787503118449豆瓣:9.5分按年代分为20个图组,共有304幅地图(不另占篇幅的插图不计在内),549页。地图上的内容包括:已知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重要遗址的分布,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政区或活动范围、民族分布,秦以前见于记载的全部可考地

名,自秦代开始全部县以上地名、一二级政区的界线,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海岸线、岛屿等,共收地名7万多个。各册均有中、英文的编例和地名索引。(本书深受网友好评,几乎所有关于历史地图集的贴子中都被推荐。价格较高,可尝试搜索电子版。部分电商有售) 《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作者: 谭其骧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年: 1991-10-01页数: 125定价: 48.00装帧: 精装丛书: 中国地理丛书ISBN: 9787503110153豆瓣:8.9分《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由序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以及上自原始社会下迄中华民国的各历史时期地图共36幅组成,并有包括序图在内的约7万字的图说及地名索引。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各历史时期疆域政区设置、部族分布的概貌和我国历代疆域政区沿革的情况,供广大的史地工作者、大中学校的史地教师、大学文科学生参考用。(同样由谭其骧老师著作,据网友评价这本确实相当“简明”。各电商有售)《北平历史地理》作者: 侯仁之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原作名: A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Peiping译者: 邓辉/ 申雨平/ 毛怡出版年: 2013-11-1页数: 215定价: CNY 72.00装帧: 精装ISBN: 9787513537582豆瓣:9.3分《北平历史地理》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无论是在侯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

历史地图册的作用

浅谈地图册在《世界历史》课堂上的应用(原创) 自从历史课纳入中考的范畴,就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对于《世界历史》教学,大家都觉得知识抽象,跨度大,学生没兴趣,教师教学也很吃力。尤其是几次版本的改变,先是人教版,接着是川教版,苏教版,直至现在的山东版,不停地变化版本给教师带来了许多的困惑,使他们找不到北。学生觉得读课本,划重点,找答案的模式,索然无味,产生厌倦情绪,尽管现在有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但大多数学生只是感到一时的“快乐”,下课就忘记,学到的知识非常有限。经过笔者近年来的教学经验,找到了一个好的帮手——历史地图册,用它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那么历史地图册在教学中的有什么作用呢? 1、历史地图册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历史科自身的特点:历史学习的对象是已经过去的事物,不可能重演。只能诉诸与直觉和想象,学生学习历史就是对历史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只有通过体验,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跟自己没有关系的遥远的历史对象变成现实、熟悉的,并与之交谈的对象,才能在头脑中形成具体的形象。2.中考对历史地图的考察作用。近年来中考出题多从地图的读图和辩图方面出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可见历史图册在课堂和应对考试都有一定的作用。 二、在课堂上怎样有效地发挥历史地图册的作用呢?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学生对你所讲的知识感兴趣,或者认为重要,他的注意力就集中,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刺激的强弱起决定的作用。” 那么,怎样利用地图册增强刺激强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它成为我们的好帮手呢? 教学中我们除了利用多媒体的感官刺激外,还可以发挥地图册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跨越时间的跨度,做到“以图导学”、“以图助教”,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学生排难解惑,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中考的要求。并能培养学生读图,填图,作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首先,利用地图册,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和时间跨度 历史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时间和空间两个跨度。历史发展的过程就处在时间的演变之中,空间则是地理环境,是古今中外历史演变的舞台。古人有云“左图右史”,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状态方面更具有简明、形象、直观的特征,正所谓“即书而求难”,“即图而求易”,可见地图对于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课堂教学重在知识再现,通过再现,分析现象,探寻规律,揭示事物间内在联系,而图册、图片等在教学中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使历史现象再现,教师的讲述固然很重要,但有时在讲述的同时配以一两张图片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新图册以历史地图为主,采用古今中外对照的形式,集中反映教科书要求掌握的历史地理知识、历史人物,地域风情、历史文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地图、图片、照片,力求更加形象地表现历史。新图册体现了现代教育“创新性、人文性”等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认识、理解、运用时要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的培育;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地图引领学生感受人类文明兴衰枯荣的演进历程。了

中国历史地图填充练习册

《中国历史》历史地图填充练习册 1.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 1.在地图的长方框中填写我国远古人类遗址的名称。 2.识别A、B两图,用直线连接各自的遗址。 3.填写C图中牙齿的出土地点是_____________。

2.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 1.在图中长方框中填出原始农耕时代的主要遗址名称。 2.填写遗址①的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____________年。他们的生活反映了__________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遗址②距今_________年,他们是___________流域原始农耕村落遗址的居民。 3.识别A、B两图,用直线连接各自的出土地点。 3.周初形势图

1.在图中的正方框内填写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 2.在图中长方框内填写西周都城的名称。 3.识图,填写天子下面一层人为___________,最底下一层为__________,西周推行的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叫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秋争霸形势图

1.在地图正方框内填写春秋时期的主要诸侯国。 2.在图中长方框内填写,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军打败楚军称霸中原的战场所在地名称。 3.将“尊王攘夷”的口号,用直线连接与其相关的霸主。 5.战国形势图

1.图中正方框内填写战国时期的主要国家名称。 2.在图中长方框内填出发生重要战役的地名。 3.在图中用直线将成语和与之相关的战役连接起来。 6.秦朝疆域图

1.在图中长方框内填写秦长城的起止地点,再把秦始皇像同秦朝都城用直线连接起来。 2.在下列空格中填写秦朝疆域东至__________,西到________,北至_______一带,南达__________。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_______国家。 3.在图中适当位置的长方框中填上灵渠。灵渠沟通了______________水系和_____________水系,为中原与______________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7.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地图上的大中华——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疆域和版图变迁讲课讲稿

地图上的大中华——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疆域和版图变迁

地图上的大中华——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疆域和版图变 迁 图1:西汉版图与疆域 图2:唐代版图与疆域

图3:元代版图与疆域 图4:清代版图与疆域(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中国自古以来的历史就交织着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冲突,自夏禹之后,华夏族以居中原之势不断吸收同化周边各方国和各民族。秦朝建立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形态开始形成,既为日后中国形成多民族的统一集权国家奠定了基石,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由中国中心区域向四周发散扩张的趋势和过程。在这个趋势与过程中,形成了历朝历代的中国版图和疆域,并奠定了现当代中国领土的基础。因此,中国今天有着如此广袤的土地和辽阔的疆域,都是历史上以华夏(汉)族为核心的中华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开发的结果,这份基业是中国历史上各时代疆域和版图不断变迁的最终定型。 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了解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了解这个范围有多大,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于我们掌握历史的基本事实和概念是必不可少的。

秦汉时代:统一王朝疆域的形成与演变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汉共历时400年(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这一时期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原王朝疆域规模基本奠定。因此这一时期的疆域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开创性的意义。 秦统一前的几年里,通过征伐战争即拥有了中原大部分地区和原楚地大部分地区。公元前214年,秦发兵50万征百越,征服了越族,置桂林、南海、象郡3郡,将两广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在此前一年秦将蒙恬兵击匈奴,取河南地又置九原郡,将匈奴势力逐至阴山以北,正式将河套地区纳入版图。与此同时,还将战国时秦、赵、燕长城重新修缮和连接,形成“起临洮至辽东,延柔万余里”的秦长城。在南方,征伐越人时还开凿了连通长江与珠江的灵渠,并将政治势力深入到云贵的五尺道。于是一个历史上空前的也是第一个地理上大一统的国家——秦帝国形成了,“它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逾五岭到琼岛,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面积为500万平方公里。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咸阳,强大的秦帝国由于长期施行暴政终于湮没在农民战争的洪流中。4年后刘邦打败项羽即皇帝位,称高祖建立汉王朝。 到西汉武帝时期,由于国家经过汉初以来长期的休养生息,国力增强,开始不断向外扩张领土,使汉代的疆土达到了空前的辽阔。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历史干货 _ 中国历史地图变迁史:从夏朝到清朝,4000多年艰苦卓绝

一、从万邦林立到战国七雄 夏朝到底位于哪里,至今尚有很大的争议。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夏朝大概位于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河流域,其主要依据是《国语·周语上》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夏朝的疆域大概其北到达山西省南部,其西到达了黄河、潼关一带,其东到开封一带,其南大概到达伏牛山一带。从夏朝开始,中国对地方的管辖就实行了分封制,夏朝分封的诸侯有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等。其越国祖先也是夏朝分封,可能早期分封于今天的淮河上游一带,后来因为周公东征而南迁到了江浙一带。

夏朝版图商朝起源于东夷地区,其疆域比夏朝更大。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商朝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华北地区,主要包括山东省、京津冀地区、山西省、河南省、江苏和安徽的北部,其西到黄河、潼关,其南到淮河一带,其北到达燕山一带,其东到山东半岛。商朝同样实行了分封制,其王畿地区位于河北、河南、山东交界地区,首都为殷(安阳),在西周初期被分为了郑、卫、宋等国。 商朝版图周人主要活动在渭河流域,是西戎北狄中的一支,后来依靠农业而兴起。在公刘期间初步建立了国家制度,在古公亶父时期进一步发展。季历时期,周国强盛起来,曾被商朝册封为“牧师”,称为西部的霸主,发展到了文王时期,正式称王,和商朝对

立。周武王时期,灭商朝,将疆域扩张到了东方。周公东征,继续讲疆域扩展到了东海、黄淮一带。后来周昭王、周穆王、周宣王等不断对南方的楚国、徐国用兵,使得周朝的疆域达到了顶峰。其疆域北到燕山一带,东到大海,西到渭河上游,南到江汉淮地区。西周也同样实行分封制,主要的封国有鲁、齐、燕、晋、宋、卫、郑等。要注意的是楚国是和周朝是对立的国家,楚国国君称“王”,和西周国王并立,周朝也只是在名义上册封楚王为“楚子”而已,因此楚国不算西周的疆域。在整个西周历史上和楚国的战争几乎也是没有断绝过。

从夏朝到清朝历史版图演变

从夏朝到清朝,4000多年的艰苦卓绝: 从历史地图看中国疆域扩张 一、从万邦林立到战国七雄 夏朝到底位于哪里,至今尚有很大的争议。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夏朝大概位于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河流域,其主要依据是《国语·周语上》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夏朝的疆域大概其北到达山西省南部,其西到达了黄河、潼关一带,其东到开封一带,其南大概到达伏牛山一带。从夏朝开始,中国对地方的管辖就实行了分封制,夏朝分封的诸侯有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等。其越国祖先也是夏朝分封,可能早期分封于今天的淮河上游一带,后来因为周公东征而南迁到了江浙一带。 夏朝版图

商朝起源于东夷地区,其疆域比夏朝更大。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商朝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华北地区,主要包括山东省、京津冀地区、山西省、河南省、江苏和安徽的北部,其西到黄河、潼关,其南到淮河一带,其北到达燕山一带,其东到山东半岛。商朝同样实行了分封制,其王畿地区位于河北、河南、山东交界地区,首都为殷(安阳),在西周初期被分为了郑、卫、宋等国。 商朝版图 周人主要活动在渭河流域,是西戎北狄中的一支,后来依靠农业而兴起。在公刘期间初步建立了国家制度,在古公亶父时期进一步发展。季历时期,周国强盛起来,曾被商朝册封为“牧师”,称为西部的霸主,发展到了文王时期,正式称王,和商朝对立。周武王时期,灭商朝,将疆域扩张到了东方。周公东征,继续讲疆域扩展到了东海、黄淮一带。后来周昭王、周穆王、周宣王等不断对南方的楚国、徐国用兵,使得周朝的疆域达到了顶峰。其疆域北到燕山一带,东到大海,西到渭河上游,南到江汉淮地区。西周也同样实行分封制,主要的封国有鲁、齐、燕、晋、宋、卫、郑等。要注意的是楚国是和周朝是对立的国家,楚国国君

中国各朝代版图变化

这是一张夏朝的地图,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关于夏朝有非常多的传说,夏朝在二里头的遗址是有可考的证据。我们现在先观察一下夏朝的地图,上面是一张夏朝略缩图和夏朝地图。夏朝建都在黄河北岸的山西安邑(今山西安邑县)。在当时属于夏王朝有很多的小部落,从略缩图可以看出。这些小的部落经常受到夏朝的君主欺压,夏朝建立之出,这些部落还都派人到安邑去朝贺进贡。到了泄时也就是(前1823年---前1808年)时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落诸侯爵位。 经过了几次传位,廑(前1727年---前1707年)时,夏朝已经衰落了。传到发时,各个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夏朝的势力比起那些部落的联合,只能是望尘莫及了。然而当时商部落已经在夏都的东部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郑州建立起来了势力,然而在这里我介绍一下,周部落就是后来西周,周部落在夏朝时候,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一个中等部落,势力也比不上商朝的力量。夏朝直到暴君夏桀,已经名存实亡了。但是夏桀很会享受,他用人当坐骑,并且修建酒池肉林,同时还与美女妹喜天天在后宫作乐。各个部落终于忍不住了,夏朝的子民也已经愤怒了。此时商部落的商汤已经有足够的势力可以灭掉夏朝。终于在伊尹的辅佐下与夏桀在鸣调打了一仗,夏军打败,夏桀也被流放到了安徽巢湖地区。 商汤在步骤亳建立起来了第一个都城。根据史书记载,夏桀的儿子獯鬻却是北漂了利用他的能力和智慧重新建立起来了一个第二王朝,当然了历史上就没有什么太多记载,但是到了战国时,荤粥、鬼方、猃狁逐渐演变成西戎、犬戎,到了秦朝以后,就改成匈奴了。还有记载荤粥则是鬼方的前身,在夏朝叫荤粥,商朝时称鬼方,尽管说法不一,但是我们考证的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提纲 历史地理学的性质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从时间是讲,历史地理学主要不是研究史前时期,即地质时代的地理环境变化也不是主要研究当代地理环境的问题,而主要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区域历史地理、历史地图学四个大类。 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纵观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不难看出,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 先秦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尚书·禹贡》,汉代班固的《汉书·地理志》是我国第一部以政区为纲的地理名著,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以水系为纲的地理名著。此后历代相继,至南宋已形成一项独立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到清朝早期,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晚期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封建时代中国沿革地理研究的最高成就。 20世纪初至70年代末是近代中国历史地理时期。1909年“中国地学会”的成立,可以认为是近代中国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的开端。1934年2月,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和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共同创办了一个专门研究沿革地理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这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台湾出版《中国历史地理》通论性著作,谭其骧主编了《中国历史地图集》。 近30年来,中国近代的历史地理学在吸取了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后,形成了现代历史地理学,逐渐向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发展。 气候变迁的不同阶段特征 中国气候时期划分:地质时期、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仪器观测时期。 (1)、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即距今8000年到5000年左右的温暖期,为冰后期的气候最适期、 (2)、公元前1100年左右为近5000年来第一个寒冷期。这个寒冷期持续长达200多年。(3)、春秋开始到西汉末年(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的温暖期这个时期持续了700多年,气候温暖。主要表现在黄河流域冬天结冰期短,梅树与竹类的广泛分布。(4)、东汉到南北朝的寒冷时期。这是一个近600年的寒冷期。南朝时建康建有冰房。(5)、唐北宋温暖期。时间为600年至1000年左右,学术界一般称为中世纪温暖期。(6)、1000年至1200年左右的南宋寒冷期。华北梅树不能生长,1111年冰封太湖,洞庭山柑橘全部冻死;苏州运河经常结冰 (7)、1200年至1300年的元代温暖期。即南宋后期至元代,是一个十分短的温暖期元代初年黄河流域的竹类又得到恢复,许多地方的司竹监又恢复起来。 (8)、从1400年至1900年的明清宇宙期。又称为方志期或明清小冰期,为低温多灾的时期,学术界多简称LIA。 全新世大暖期 大温暖期湿润的气候环境特别有利于古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大暖期的鼎盛阶段(距今7200年至6000年),古代人类文化飞速发展,这在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渭河流域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前期和半坡类型都有十分明显的表现。全新世温暖期气候与新石器文化对应的人地机理是:新石器文化是一种原始农耕文化,它是从旧石器文化打制石器的采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