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超声检查与超声特征分析

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超声检查与超声特征分析

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超声检查与超声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19T13:46:03.79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7期作者:王晓波

[导读] 小儿急性肠套叠采用超声检查,能够获得理想的临床诊断结果且应用价值显著,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山东省荣成市人民医院 264300

摘要:目的:研究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超声检查与超声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到2017年9月期间就诊的80例急性肠套叠患儿,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超声检查应用于小儿急性肠套叠诊断中的价值展开观察。结果:根据80例患儿超声检查的结果发现,有77例患儿腹部存在可疑肿块,呈现出套筒征象。其中,包块的横径为2.09-6.32厘米,长径是2.35-8.67厘米。3例患儿超声检查图像缺乏典型性,结果显示边界不清晰,且不存在套筒征象,肠管有中度扩张的现象,腹腔内部有积液,应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确诊。所以,超声检查小儿急性肠套叠的确诊率为96.25%,与手术检查结果吻合。结论:小儿急性肠套叠采用超声检查,能够获得理想的临床诊断结果且应用价值显著,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关键词:小儿急性肠套叠;超声检查;超声特征

急性肠套叠属于急腹症,常发生在6-12个月的婴幼儿群体中,由于早期的症状缺乏代表性,所以必须要高度重视临床诊断的作用,不断改善患儿预后效果[1]。为进一步探讨小儿急性肠套叠超声检查价值,以下展开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6年9月到2017年9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80例急性肠套叠患儿为研究对象,针对全部患儿进行手术并确诊为急性肠套叠。在80例患儿中,男患儿50例,女患儿30例,最大年龄为6岁,最小年龄为3个月,平均年龄(14.34±17.21)个月。所有患儿都有腹痛与哭闹等临床表现。

1.2 方法

选择使用飞利浦型号为IE33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上海欧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制造),采用凸阵探头或者是线阵探头。设置探头频率成3.5-10兆赫兹,并辅助患儿的体位呈仰卧位[2]。在开始诊断时,要将探头的频率设置成3.5兆赫兹,对患儿腹部进行系统扫描,对其腹腔内部积液与肠管扩张的情况进行观察,了解患儿肠壁的不同结构,测量包块中心圆的直径与最大长径。绝大多数患儿会采用CDFI观察包块肠壁血运情况,如果患儿腹部的胀气程度严重,要进行侧腹部的扫查[3]。

1.3 评价指标

分析80例患儿超声检查结果与确诊率。

2 结果

根据80例急性肠套叠患儿超声检查结果发现,77例患儿的腹部有可疑肿块,且套筒征象明显。其中,包块的横径为2.09-6.32厘米,长径是2.35-8.67厘米。其余3例患儿图像不明显,结果显示为边界不清晰,没有套筒征象,肠管有中度扩张的现象,腹腔内部存在积液,行手术治疗后确诊为小儿急性肠套叠。结合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超声检查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检出率为96.25%,与手术结果基本一致。在80例包块诊断中,左上腹为13例,左下腹为12例,右侧腹为55例,经手术治疗后,痊愈患儿有39例,其余41例患儿采用气钡灌肠治疗方式最终复位。

3 讨论

急性肠套叠很容易引发小儿急性肠梗阻疾病,具体指的就是部分肠管与所附着肠系膜被套入到临近的肠腔内部[4]。现阶段,诱发急性肠套叠的主要原因并不确定,被认可的原因就是患儿肠管的蠕动紊乱或者是肠痉挛。大部分急性肠套叠都是近端肠管被套入到远端肠管,一般根据肠套叠的程度,可以细化成单套叠与复套叠两种类型。

在临床诊断急性肠套叠的过程中,超声检查最常见,且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患儿在接受超声检查的时候,图像应显示为套筒征象亦或是同心圆征象。短轴切面同心圆的征象内部会存在高回声,低回声团是患儿水肿网膜和肠壁。而纵切面套筒征象多为假肾征。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显示,以回顾性分析方式针对80例急性肠套叠患儿临床资料展开研究,超声检出77例,确诊率是96.25%,由此可以总结出超声检查特征:

第一,超声检查能够科学观察急性肠套叠深度,并对套筒征象长度加以测量;

第二,借助高频探头即可针对近肠区域肠壁结构予以有效地识别,并准确测量出同心圆征外层低回声的厚度,进而对紫癜病做出合理化地鉴别与诊断[5]。结合相关性研究了解到,较之于核磁共振检查、CT检查以及X线检查方法,超声检查应用于急性肠套叠诊断中的价值更高。

综上所述,小儿急性肠套叠超声的特异性明显,横切面以同心圆征为主,纵切面以套筒征为主。在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过程中,采用超声检查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突出。在实际检查中,操作快且十分容易,具有较高的确诊率,临床推广与应用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李小松,戴翼,周小渔等.1165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5(5):411-413.

[2] 陈秋妹,叶小楼.探讨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超声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4):73-73,74.

[3] 孟小慧,鞠丽娟,周芝伊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急性肠套叠中的诊断价值[J].肿瘤影像学,2015(1):77-78,80.

[4] 杨秀录,金伟敏,杨松玉等.高频超声在小儿急性肠套叠诊疗中的应用价值[J].浙江医学,2017,39(22):2037-2039.

[5] 韦天军,胡国兵,朱向明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的应用价值[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6,35(3):267-268,275.

儿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

儿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 首都儿科研究所马继东 一、概述 肠套叠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小儿急腹症之一。最多发生在1岁以,4~10个月为发病高峰年龄,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肥胖男婴更为多见。一年四季均可见到本症,冬春季发病率最高。肠套叠发病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饮食习惯改变、食物刺激、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功能紊乱、肠痉挛和病毒感染等,也有继发于回盲部游动、淋巴结肿大、肠道肿瘤或美克尔憩室等器质性病变者。此外,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肠套叠也并非少见。临床所见到的大多数是近端肠管按肠蠕动方向套入远端肠管,称为为顺行套叠,偶见逆行套叠。根据肠管套入情况将肠套叠分为回结型、回盲型、回回结型(复套)、小肠型、结肠型和多发型,其中回结型和回盲型占75%以上。 二、肠套叠常见分型 (幻灯3)上一行从左至右依次为小肠型肠套叠、结肠型肠套叠、回结型肠套叠,以回盲瓣及阑尾为套入点;下一行从左至右依次为回结型肠套叠,以回肠末端为套入点、复杂型,此图显示为复套以及多发型肠套叠。 三、临床表现 肠套叠通常有腹痛、呕吐、血便及腹部肿块4大临床表现。 (一)腹痛 腹痛是小儿肠套叠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婴幼儿不能自述,常表现为阵发性发作的哭闹。通常每10~20分钟发作一次,发作间歇期患儿安静,甚至可以入睡。也有些患儿不出现哭闹,而表现为阵发性发作的面色苍白、辗转不安、躁动及不适表情。 (二)呕吐

在婴幼儿相当常见,早期呕吐为胃容物,为肠系膜受到刺激引起的神经反射性呕吐。随病情进展,可呕吐胆汁样物,晚期甚至吐出粪便样物,为完全性肠梗阻所致。 (三)血便 也比较多见,一般出现在发病数小时后。由于肠套叠引起肠管血运障碍,即相当于绞窄性肠梗阻,为血便发生的原因。大多为果酱样便,个别出血量大,可排出红色血便。偶有间断发作的肠套叠或套叠较为松弛,发病很长时间不出现血便。发病数小时,患儿尚未排便时,可通过肛门指诊尽早了解大便性状。 (四)腹部肿块 大多数患儿可触及由于肠套叠形成的“腊肠样”腹部肿块,根据套叠肠管长度肿块大小不一,可呈椭圆形或柱状,有一定韧性,多伴有压痛。肿块可位于沿结肠框走行的各个部位,但最多位于右上腹。由于肠管套叠移位,右下腹触诊可有“空虚感”。极少数特别严重的患儿,肠管可自肛门套叠脱出,需要与直肠脱垂鉴别。 发病初期,频繁呕吐可导致腹部肠管充气减少,并无腹胀表现,甚至出现腹部平坦或凹陷。随病程延长,出现肠管血运障碍、肠功能不良与机械性肠梗阻,逐渐出现腹胀。腹胀严重时可使横膈抬高,影响呼吸。如果腹胀明显伴有腹壁水肿、发红、腹部压痛、肌紧等腹膜刺激征,则提示可能发生了肠坏死。此时,患儿可能出现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脱水等征象,还可伴有脉搏细数、体温升高、甚至发生休克。 四、影像学检查 (一)放射科检查 包括腹立位或卧位X线平片,空气灌肠或钡灌肠。腹立位X线平片:早期肠管充气减少,晚期呈肠梗阻征象。(幻灯8)左图为肠套叠早期腹立位X线平片,表现为腹不胀,腹部肠管充气较少,未明显扩肠管,与阶梯状叶平面。

小儿肠套叠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小儿肠套叠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标签:小儿;肠套叠;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过去主要通过X线钡灌肠检查来诊断该病。但是近年来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的应用,对肠套叠诊断的准确率得以显著提高[1]。本文回顾分析13例小儿肠套叠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旨在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更多更直接的诊断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1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3例肠套叠患儿,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2个月~5岁,平均 2.5岁。其临床表现主要以阵发性哭闹、间歇性腹痛、血便以及腹部发现包块而就诊,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治疗后证实。 1.2方法笔者所在医院采用GE logiq7型超声诊断仪。患者取平卧位,先用探头频率为3.5~5 MHz对腹部进行常规扫查,观察腹腔内有无异常包块以及包块的位置、肠蠕动的情况、有无腹腔积液等声像。然后切换成频率为7~12 MHz 的高频探头,对发现腹部包块处作纵切、横切等不同切面的扫查。重点观察肠套叠处包块的形态、大小以及所在的部位等,再加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观察肠套叠处包块周边及内部血流的分布情况。 2结果 肠套叠超声检查可见其具有特征性声像图表现:肠套叠部位包块处横切面呈“同心圆征”,见图1,该切面显示包块外周轮廓光滑呈高回声,为套叠肠管部浆膜层;其内呈低回声,为反折的肌层。肠管的浆膜层、肌层以及套入肠管的浆膜层与肌层所形成的高、低相间的回声带,在纵切面时超声图像表现为“套筒征”[2],而横断面呈“同心圆佂”,这种改变为肠套叠所特有,具有较强的特征性。此外肠套叠处套入部位除了肠管回声以外,部分病例还可见肿大的淋巴结,盆腔可见少量液性暗区。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以显示肠套叠处肠壁的血流信号有无等情况,见图2,这种改变可以帮助判断套入肠管肠壁的血流分布,当血流信号显著减少或消失时,可以考虑为肠缺血、肠坏死。因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以间接判断出是否有肠管坏死等情况的存在。 图1肠套叠部位横切面呈“同心圆征” 图2肠套叠肠壁内见彩色血流信号 3讨论

急性肠套叠

婴幼儿急性肠套叠 一、什么是肠套叠?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临床上常见的是急性肠套叠,慢性肠套叠一般为继发性。急性肠套叠最多见于婴儿期,以4~10个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男女之比为2~3:1。肠套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及病毒感染有关。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占婴儿肠梗阻的首位。 肠套叠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性疾病,常见于健康生长、发育良好的婴幼儿。所谓肠套叠,指肠管的一部分套入另一部分内,形成肠梗阻。其危险性在于如果套入压迫时间过久,肠的血液循环会受影响,发生肠坏死或穿孔,引起腹膜炎,威胁患儿的生命。 二、急性肠套叠的原因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改变生后4~10个月,为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2)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婴儿90%回肠瓣呈唇样凸入盲肠,长达1厘米以上,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肥厚,肠蠕动易将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套叠。 (3)病毒感染系列研究报道急性肠套叠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有关。 (4)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由于各种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毒素等刺激肠道产生痉挛,使肠蠕动功能节律紊乱或逆蠕动而引起肠套叠。 (5)遗传因素有些肠套叠患者有家族发病史。 (6)先天性肠管畸形和其他器质性疾病如梅克尔憩室、先天性肠重复畸形等都会成为急性肠套叠的诱因。 三、婴儿肠套叠的表现 小儿肠套叠分为婴儿肠套叠(1岁以内者)和儿童肠套叠,临床上以婴儿肠套叠多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