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稹_遣悲怀三首_的争论

关于元稹_遣悲怀三首_的争论
关于元稹_遣悲怀三首_的争论

元稹的《遣悲怀三首》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以后,就成了广为人知的名篇。《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孙洙评之曰:“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这种看法也随着《唐诗三百首》而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事实上这组诗并未得到众口一词的高度肯定,对它的否定或批判性意见也曾产生很大的影响。

对《遣悲怀三首》的否定,主要是从作品和作者这两个角度入手的。先看前者。《唐诗三百首》成书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七十多年以后,潘德舆在其《养一斋诗话》(此书初刻于道光十六年,即1836年)卷3中就表示了与孙洙针锋相对的意见:“微之诗云‘潘岳悼亡犹费词’,安仁悼亡诗诚不高洁,然未至如微之之陋也。‘自嫁黔娄百事乖’,元九岂黔娄哉!‘也曾因梦送钱财’,直可配村笛山歌耳。”至于后者,则可以陈寅恪先生成书于上世纪50年代的《元白诗笺证稿》为代表。陈先生在此书中设专节《艳诗及悼亡诗》,从元稹的品行入手对其《遣悲怀三首》作了严词批评:“‘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所谓‘常开眼’者,自比鳏鱼,即自誓终鳏之义。其后娶继配裴淑,已违一时情感之语,亦可不论。惟韦氏亡后不久,裴氏未娶以前,已纳妾安氏。……夫唐世士大夫之不可一日无妾媵之侍,乃关于时代之习俗,自不可以今日之标准为苛刻之评论。但微之本人与韦氏情感之关系,决不似其自言之永久笃挚,则可以推知。”在中国古代,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一向是人文并重,所以上述两种观点也是相辅相成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不同意见呢?

元稹《遣悲怀三首》原文如下(诗题一作《三遣悲怀》,今从《全唐诗》与《唐诗三百首》):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第三首中提到的“潘岳悼亡”,是指晋代诗人潘岳哀悼亡妻的《悼亡诗》三首,这是被萧统选进《文选》的名篇。顾名思义,“悼亡”本是哀悼亡者的意思,但从潘岳作《悼亡诗》开始,“悼亡”成了哀悼亡妻的专有名词,诗人哀悼其他人时是不用这个题目的。潘岳的三首悼亡诗都是五

言诗,每首的篇幅都在二十句以上,清人陈祚明评曰:“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折,旁写曲诉,剌剌不能自休。夫诗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所嫌笔端繁冗,不能裁节,有逊乐府古诗含蕴不尽之妙耳。”(《采菽堂古诗选》卷11)潘德舆说“安仁悼亡诚不高洁”,大概也有此意。若与元稹诗相比,潘诗显然较为典雅、深密,比如第一首中写人去室空情景的一段:“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馀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相对而言,元诗的“针线犹存未忍开”之句就显得浅近简单。潘德舆说元诗“陋”,当即指此而言。但是,人称“元才子”的元稹为何要把这三首诗写得如此明白浅显、直如口语呢?我们不妨再读几首元稹的其他悼亡诗。韦丛卒后,元稹一连写了好多首悼亡诗,在今存元氏诗集中,《夜间》一诗题下自注云:“此后并悼亡。”陈寅恪先生认为从《夜间》直到《除夜》的十四首诗(包括《遣悲怀三首》)都是悼亡诗,甚确。这些诗作的语言风格并不都像《遣悲怀》这样浅白,例如《夜间》:“感极都无梦,魂销转易惊。风帘半钩落,秋月满床明。怅望临阶坐,沉吟绕树行。孤琴在幽匣,时迸断弦声。”就相当典雅庄重。至于《空屋题》中的“月明穿暗

元稹像

隙,灯烬落残灰”,《城外回谢子蒙见喻》中的“寒烟半堂影,烬火满庭灰”,都与潘诗甚为相似。可见元稹并不是不能写出像潘岳那样的悼亡诗来,《遣悲怀三首》的浅显风格是他有意为之的结果。悼亡诗本该是对着亡妻的独白,正像夫妻之间的日常对话,肯定是随口而出的平常话语,何“陋”之有?

顺便交代一下,有的学者认为《遣悲怀三首》是在韦丛逝世多年之后才写成的,陈寅恪先生曾以“今日俸钱过十万”一句为据,认为韦丛亡时元稹正在洛阳任监察御史,其月俸远不及十万之数,所以此诗作于元和十三年(818)元稹权知通州州务时,距离韦丛之卒年(809)已有九年之久。赵昌平先生更认为作于元稹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即在长庆二年(822),那就是事隔十多年后的追思之作了(见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这种说法与事实不符。卞孝萱先生在其《元稹年谱》中以坚实的考据证实了《遣悲怀三首》是在韦丛去世的当年写成的,一则元稹以监察御史分司东台,其实际官俸可近十万之数;二则元诗写成之后,白居易随即作《答谢家最小偏怜女》等诗和之,而白诗是元和五年所作。白居易的诗集是他本人生前所编,后来保存得相当完整,其编年是相当可靠的。因此元稹的《遣悲怀》不可能是多年之后的追思之作,而是突遭丧妻之祸后直抒胸臆而成。

韦丛之父是韦夏卿,官至太子少保,元和二年卒。韦丛是韦夏卿的幼女,故元稹称她为“谢公最小偏怜女”,这是活用东晋才女谢道韫得其叔父谢安赏识的典故,意谓韦丛是出自名门的大家闺秀,又得其父爱怜。韦丛于贞元十九年(803)与元稹结婚,当时元稹初入仕途,任秘书省校书郎。校书郎官居九品,俸禄较薄,故元稹家境相当贫寒。而当时的韦夏卿正任太子宾客的显职,所以韦丛嫁给元稹,真可谓“下嫁”。潘德舆对“自嫁黔娄百事乖”一句大为不满,说:“元九岂黔娄哉!”这可能是因为黔娄是古代以安贫乐道著称的贫士,与元稹的身份和行为颇不相合。其实,一则元稹当时确实比较贫困,他在《祭亡妻韦氏文》中说:“逮归于我,始知贱贫。食亦不饱,衣亦不温。”即使语有夸张,当离事实不远。而且古人称道黔娄,经常涉及其妻。例如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因为据《列女传》的记载,黔娄之妻是与黔娄一同安贫乐道的伴侣。所以元稹自称黔娄,也含有表彰韦丛安贫乐道之意在内。这样的写法,无可厚非。

《遣悲怀三首》的文字非常浅显,虽然诗中也有一些典故,但一则都是熟典,二则都用浅近文字直接叙事,并不难懂。像第三首中的第三句:“邓攸无子寻知命。”邓攸字伯道,西晋人。永嘉年间中原大乱,邓攸携带一子一侄仓惶南奔,兵荒马乱中无法同时保全两个幼儿,因侄儿

是亡弟的独子,为保全亡弟子嗣,便舍弃亲生儿子而独携侄儿逃到江东。没想到后来邓攸竟终生无子。时人哀之,说:“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韦丛卒时年二十七岁,只留下一个年幼的女儿而没有儿子,所以此句一方面是慨叹自己无子,一方面也有惋惜像韦丛那样的善人竟无子嗣的意思在内。“知命”在这里是知道命运的意思,赵昌平先生解作“五十而知天命”之意,与诗意游离,与元稹写诗时的年龄也不合。从整体来看,《遣悲怀》的文字真像口语一般易懂,清人陈世镕评之曰:“悼亡之作,此为绝唱。元、白并称,其实元去白甚远,惟言情诸篇传诵至今,如脱于口耳。”(《求志居唐诗选》)确实,元稹诗的总体成就远不如白居易,但《遣悲怀》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成功之处正在以浅近的语言表达深挚的情感,深衷浅貌故感人肺腑。潘德舆讥笑“也曾因梦送钱财”之句“直可配村笛山歌耳”,这是士大夫自命高雅的偏见。村笛山歌,正是产生于民间的天籁之音,其价值还在典雅高华的庙堂诗乐之上。况且金圣叹说得好:“诗非异物,只是人人心头舌尖所万不获己,必欲说出之一句说话耳。”(《与家伯长文昌》)元稹丧妻之际,悲从中来,发声一恸,遂写出其“心头舌尖所万不获己必欲说出”的《遣悲怀》来。此时此际,哪能顾得上字斟句酌、布局谋篇?顺便说一下,“也曾因梦送钱财”到底指什么而言,赵昌平先生说是指“焚烧纸锭”,我觉得可能是说因梦中闻韦丛之语而馈赠钱财予他人(亲友、婢仆等),这才与上句“尚想旧情怜婢仆”互相紧扣。当然这两种解法都能说通,很难确定究以何者为是。

那么,历代论者对元稹的品行不无微词,这是否会影响读者对《遣悲怀》的接受呢?首先,前人对元稹人品的批评存在着不实之词。事实上元稹只是在仕途上稍有躁进之心,不像其好友白居易那样乐天安命而已。在反对宦官专权、反对军阀割据等方面,元稹与白居易一向志同道合,互相支持,这正是他们的友谊终生不渝的根本原因。元稹对待爱情似乎不如白居易那样专一,他早年曾与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就是《莺莺传》中崔莺莺的原型)恋爱,后娶韦丛为妻,韦丛卒后又先后纳安仙嫔为妾、娶裴淑为妻,因此常得“薄倖”之讥。但学界对此看法不一,例如吴伟斌先生就有专文驳斥“元稹薄倖说”(详见其《元稹考论》)。我认为即使元稹在爱情上不够专一,也不影响读者对《遣悲怀》的喜爱。因为至少在写《遣悲怀》时,他的情思是绝对真挚的。此外,人们也注意到元稹在《遣悲怀》中信誓旦旦地说“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但不到两年就纳妾安仙嫔,安仙嫔卒后又迎娶裴淑,似乎言而不信,陈寅恪先生就责备他“已违一时情感之语”。但平心而论,韦丛卒时元稹年方三十一岁,又没有子嗣,在当时的社会里,要让身为

官员的元稹从此独身,近于苛求。况且“惟将终夜常开眼”虽是用鳏鱼之典,但是此典原有二义,《释名·释亲属》云:“无妻曰‘鳏’。……愁悒不寐,目恒鳏鳏然。然其字从鱼,鱼目恒不闭者也。”陈寅恪先生说元稹“自比鳏鱼,即誓终鳏之义”,诚有所据,但也不妨仅取“目恒鳏鳏然”之义,将此句解作终夜难眠之状,而不必看成是从此不娶的誓言。从元稹的诗句来看,重点也在“终夜常开眼”。至于元稹后来另行婚娶,则与写诗时的悲痛心情并不矛盾,也不应影响读者对此诗的接受。吴伟斌先生举苏轼的悼亡名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为旁证,说苏轼在王弗去世三年后另娶其堂妹王闰之为妻,写《江城子》时正与王闰之在一起生活,这并不影响他在词中追悼王弗的情感之真挚,很有说服力。

《遣悲怀三首》成为悼亡名作的原因何在?前人多有论说。例如清人周咏棠说:“字字真挚,声与泪俱。骑省悼亡之后,仅见此制。”(《唐贤小三昧续集》)陈寅恪先生也指出:“专就贫贱夫妻实写,而无溢美之词,所以情文并佳,遂成千古之名著。”的确,这三首诗只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回忆夫妻间的日常生活,二是抒写丧妻后的悲痛心情,字字真诚,绝无虚饰。由于“贫贱夫妻百事哀”,所以回忆得最多的是与韦丛成婚后捉襟见肘的艰辛生活,这当然使身为丈夫的元稹感到万分愧疚。第一首的中四句絮絮叨叨地细述种种生活细节,活画出一对“贫贱夫妻”的窘迫情状。如果细读,则“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二句写韦丛勉力打理全家生计之艰难,而“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二句则写夫妻在贫苦生活中相怜相惜,辛酸中又蕴含着几分甜蜜。正因如此,“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二句表面上语气平淡,意思也有点凡庸,但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哀巨痛,感人至深。元稹所写当然是他独特的痛切感受,但正如金圣叹所说:“作诗须说其心中之所诚然者,

须说其心

唐代壮健的妇女,担当了大部分的家事。这幅唐李寿墓出土的壁画中,有推磨的,有挑水的,有抱小孩的,还有持盘的、拿碗的,甚至还有母鸡和小鸡,把日常生活中的后院情形充分地表现出来,从中可以看出妇女在家庭中的辛劳。

中之所同然者。说心中之所诚然,故能应笔滴泪。说心中之所同然,故能使读我诗者应声滴泪也。”(《答沈匡来元鼎》)元稹追怀亡妻时的巨大遗憾,典型地写出了人生的一大缺憾:当你的生活条件获得改善之后,最应该与你分享的人却已不在人世。在元稹此诗之后,我们又读到了欧阳修在《泷冈阡表》中回忆其父亲的两次慨叹:“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昔常不足,而今有馀,其何及也!”以及陆游在

《喜雨歌》中对未及看到丰年的穷苦百姓的悲悯:“斯民醉饱定复哭,几人不见今年熟!”还有郑板桥《乳母诗》中的“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长恨富贵迟,随令惭恧久!”尽管他们追思的对象各有不同,但作为人生缺憾的性质却是一样的。《遣悲怀三首》就是一组既说出了“其心中之所诚然者”,又说出了“其心中之所同然者”的好诗,它们永远感动着千千万万的读者,这不是偶然的。

灿然书屋新版网店开通上线

中华书局网上书店———灿然书屋新版网店于2011年1月10日开通上线,欢迎广大读者光临并提出宝贵建议。

灿然书屋网店全品种经营中华书局版图书、全国古籍出版社联合会22家兄弟出版社及其他大社、名社的各类图书。在此,诚邀全国文史哲学界的专业人士及其爱好者加入网站正在开展的“中华书局专业读者服务网络”,我们将为加入该网络的会员提供古籍学术资讯、图书出版信息及图书销售服务。

网站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bd15428935.html, 邮

箱:zhixiao@https://www.360docs.net/doc/bd15428935.html,

联系电话:010-6345824663453762

■■■■■■■■■■■■■■■■■■■■■■■■■■■■■■■■■■

■■■■■■■■■■■■■■■■■■■■■■■■■■■■■

■■■■■■■■■■■■■■■■■■■■■■■■■■■■■■■■■■

■■■■■■■■■■■■■■■■■■■■■■■■■■■■■

元稹《遣悲怀三首》阅读训练及答案

遣悲怀三首①(其二) 【唐】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注】①《遣悲怀三首》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的组诗,共三首。韦丛出身名门,委身下嫁尚处下僚的元稹,虽生活清贫,但两情甚笃,七年后韦丛病逝。②行看尽:眼看将要完了。 14.下列对本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昔日”句,是回忆昔日夫妻间的戏言,竟谈到身后事,当初“戏言”也好,“慎言”也罢,都赞美了妻子的开明贤淑。 B“今朝”句,写昔日戏言成真,作者追悔莫及,表现了作者的愧疚与痛惜之情。读来令人心酸,倍感无奈。 C“诚知”句,与作者写给韦丛的另一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角度一致,意蕴相通,可谓异曲同工。 D“贫贱”句,言贫贱夫妻,一旦永诀,回忆诸多往事更令人悲哀。以“百事哀”收束全诗,词切情真,不忍卒读。 E这一首诗起笔自然,结句沉重;感今怀昔,抚存悼亡;语言质朴,如话家常;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思念和入髓之痛。 15、在颔联和颈联中,作者是用什么抒情方式来抒发悼亡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解析】 14.AC(5分。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A项“赞美了妻子的开明贤淑”有误,“戏言后事”,表现了夫妇感情亲密。C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在赞美妻子,讴歌爱情。“诚知”句,言丧偶之痛,历来普遍,不必过于哀痛。实为跌宕顿挫之笔,是为了突显结句“贫贱夫妻百事哀”所体现的情感郁结。这两句诗几无可比性。)15.作者寓情于事(记事抒情、因事缘情等),通过几件日常琐事来怀念亡妻,表达哀思。将衣服送人,已所剩无几;将针线原封不动,留作永久的念想;因念及亡妻的好,善待陪嫁的奴仆;因经常梦见亡妻,烧纸送钱慰亡灵。(6分。抒情方式3分,简要分析3分。)

《田家词》元稹唐诗鉴赏

《田家词》元稹唐诗鉴赏 本文是关于元稹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田家词元稹 牛吒吒,田确确, 旱块敲牛蹄趵趵, 种得官仓珠颗谷。 六十年来兵簇簇, 月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 驱牛驾车食牛肉。 归来收得牛两角, 重铸耧犁作斤属刂。 姑舂妇担去输官, 输官不足归卖屋。 愿官早胜仇早覆, 农死有儿牛有犊。 誓不遣官军粮不足。 元稹诗鉴赏 唐朝自安史之乱起,战祸连年不断,繁重的军事开支压得劳动人民伸不起腰、喘不过气来。元稹自幼家贫,并亲眼看到战争给人民、

尤其是农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他在参加制科考试时所写的《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中,就鲜明地提出了“息兵革”的主张,认为天下要长治久安,非从“息兵革”入手不可。元稹元和五年贬斥为江陵士曹参军,元和九年再出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他在通州司马任上,仍以置人民于袵席为己任,白居易在诗中称道他:“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伸。”元和十二年,他得到刘猛、李余写的古题乐府诗数十首,读后十分感动,于是和作了十九首,把他在江陵、通州的所见所闻一一写进这组古题乐府诗里,《田家词》就是其中的一首,再一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息兵革”的政治主张。 “牛吒吒,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天久不雨,土地坚硬,牛拉着沉重的犁耙喘着粗气一步一步地爬行着。牛蹄碰击着坚硬的土块,发出“趵趵”的声音。驾牛的农民还嫌牛走得太慢,不断地挥动着鞭子,发出“吒吒”的声音,驱使着,吆喝着。“吒吒”,农民的叱牛声。“趵趵”,牛蹄声。“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诗的开篇,作者就用两个短句、三组叠字,状形写声,把农民耕地时的那种艰苦、忙碌、急促的情状绘声绘色地突现在读者的眼前。然而“种得官仓珠颗谷”,农民终年劳累,用血和汗水换来的珍珠般的果实,却尽进了官仓,自己却一无所得。为什么?“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因为六十年来,战争不断,年年月月、日日餐餐,官兵们吃的粮食全由农民供给,并由农民驾驾辘辘的大车不停地运往前线。自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算起,到元和十二年(817 ),已超过六十年。这

中国古代十大悼念诗词

第一首——《诗经·唐风·葛生》之:百岁之后,归於其居!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诗经·唐风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译文】: 葛生长覆盖住荆条,蔹蔓生在田野。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居处? 葛生长覆盖酸枣树,蔹蔓生在坟头。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睡眼? 角枕灿烂啊,锦缎被子鲜明啊。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白日? 夏季的天酷长,冬季的夜漫漫。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 冬季的夜漫漫,夏季的天酷长。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 【背景】: 这首诗被后人认为是‘悼亡诗之祖’。关于这首《葛生》的主旨,历代学者多有争议。至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锦衾”为收殓死者的用具,指出:“《葛生》,悼亡也。”今人多取其说。显然,凭“亡此”、“于域”、“角枕”、“锦衾”、“其居”、“其室”、“独处”、“独息”、“独旦”等词语证本诗悼亡之旨,是有说服力的。 后世对这首诗评价极高,今人认为本篇“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朱守亮《诗经评释》),又认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杰作”,“不出此诗窠臼”(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就本诗的艺术魅力和对后世悼亡诗歌的创作影响而言,这种评价是当之无愧的。 诗从葛藤写起,或者正是坟墓之地,触动情思,两相分离各自独处,倍感伤心。诗写亡人的独处无人陪伴,正是为了写活着的人的孤独无亲,从而见出生前的相亲相爱,同心同德,以致于发出死后同穴的悲号。诗反复抒写无法忍受的独处的时日,都是为了表达当初同处和和谐美好。《葛生》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悼亡诗的滥觞,那生死不渝的爱情绝唱,可以穿越时空,成为每个时代人们心中的梦想与期许。 第二首——《诗经·邶风·绿衣》之: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衣 ——诗经·邶风#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译文】: 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面子黄里子。

元稹诗词选

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遣悲怀三首·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荩箧一作:画箧)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三首·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离思五首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山泉散漫绕街流,万树桃花映小楼。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红罗著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麴尘。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兔丝 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 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翳荟生可耻,束缚死无名。 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 缠萦竟何者,荆棘与飞茎。 春鸠 春鸠与百舌,音响讵同年。如何一时语,俱得春风怜。 犹知化工意,当春不生蝉。免教争叫噪,沸渭桃花前。 芳树 芳树已寥落,孤英尤可嘉。可怜团团叶,盖覆深深花。游蜂竞钻刺,斗雀亦纷拏。 天生细碎物,不爱好光华。非无歼殄法,念尔有生涯。春雷一声发,惊燕亦惊蛇。 清池养神蔡,已复长虾蟆。雨露贵平施,吾其春草芽。 种竹 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秋来苦相忆,种竹厅前看。 失地颜色改,伤根枝叶残。清风犹淅淅,高节空团团。 鸣蝉聒暮景,跳蛙集幽阑。尘土复昼夜,梢云良独难。 丹丘信云远,安得临仙坛。瘴江冬草绿,何人惊岁寒。 可怜亭亭干,一一青琅玕。孤凤竟不至,坐伤时节阑。 分流水 古时愁别泪,滴作分流水。日夜东西流,分流几千里。 通塞两不见,波澜各自起。与君相背飞,去去心如此。 和乐天秋题牡丹丛 敝宅艳山卉,别来长叹息。吟君晚丛咏,似见摧颓色。欲识别后容,勤过晚丛侧。

201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

2017 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 一、【新课标I 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 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 分)参考答案 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14.试题分析: B 项说法错误。 E 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 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 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 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 分)

古代文人及其作品大全

古代文人及其作品大全 一、春秋战国时期 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被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著名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等。 2.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20篇中。《论语》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是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3.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主要作品为《孟子》7篇,各篇取开头几字为篇名,该书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为“四书”之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即出自《孟子》。 4.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其中《兼爱》《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公输》即选自《墨子》。 5.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代表作《逍遥游》。 6.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等均出自此书。。 7.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传诵。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二、两汉、三国、晋朝时期 1.《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 2.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别称太史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涉世家》即选自《史记》。 3.贾谊: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一称《治安策》)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

古代诗歌赏析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遣悲怀三首(其三) 元稹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①无子寻知命,潘岳②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③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注释】①邓攸:西晋人,字伯道,官河东太守。据《晋书·邓攸传》记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②潘岳:西晋诗人,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首,为世传诵。③窗( yǎo)冥:深暗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以“自悲”二字引出下文,诗人由妻子早逝,想到人生即使能 够百年,其实也至工还是有限的。 B.诗人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可以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冷静思考后, 却发现这其实是一无望的幻想。 C.尾联中作者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妻子的“平生未展眉”,痴情 缠绵,哀痛欲绝,感人至深。 D.本诗从现在写到将来,语言质朴,却字字出于肺腑,从情感抒发看 更多的是悲对方而不是悲自己。

16.诗的颔联写到邓攸、潘岳两人的典故,对表达悲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运用叠词描写了船在水面上轻轻飘荡前行的景象: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3)姜夔在《扬州慢》中用对比手法借扬州街道写出盛衰之感的两句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D(本诗主要是悲自己,而不是悲对方) 16.①邓攸没有子嗣,是命运的安排;潘岳的《悼亡诗》对死者来说已没有意义。 ②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暗指自己无子、丧妻的不幸处境。 ③更真挚的表达出诗人的丧妻之痛与对妻子的思念之深,透露出深沉的悲痛之情。 (每点 2 分,共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1)舟遥遥以轻飏,泉涓涓而始流

元稹《菊花》诗歌翻译及赏析

元稹《菊花》诗歌翻译及赏析 菊花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1、秋丛:指丛丛秋菊。 2、舍(shè):居住的房子。 3、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4、遍绕:环绕一遍。 5、篱(lí):篱笆。 6、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7、尽:完。 8、更(gèng):再。 【翻译】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

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元稹《菊花》诗歌翻译及赏析]

古诗文《遣悲怀三首·其一》赏析

古诗文《遣悲怀三首·其一》赏析 遣悲怀三首·其一 唐朝: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嫁与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遣悲怀三首·其一译文及注释 【译文蕙丛呵,你象谢安最宠的侄女一样;自从嫁了穷困的我,百事就不顺当。看到我身上无衣,你就要倒柜翻箱;沽酒少钱,我常缠你拔下金钗玉妆。甘心和我一起野菜充饥,豆叶为粮;要扫落叶当柴烧饭,你向古槐仰望。如今俸钱超过十万,你却不能分享;我只得为你超度,准备好斋饭供尝。】 【注解1、谢公句:东晋宰相谢安,最爱其侄女谢道韫。韦丛的父亲韦夏卿,官至太子少保,死后赠左仆射,也是宰相之位。韦丛为其幼女,故以谢道韫比之。2、黔娄:春秋时齐国贫士,其妻也颇贤明。作者幼孤贫,故以自喻。3、乖:不顺遂。4、顾我:看到我。5、荩箧:草编的箱子。荩:草。】 遣悲怀三首·其一赏析 这首诗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泥”,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复”,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这两句,出语虽然平和,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元稹菊花古诗赏析

元稹菊花古诗赏析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 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下面是元稹菊花古诗 赏析,欢迎参考阅读!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1、秋丛:指丛丛秋菊。 2、舍(shè):居住的房子。 3、陶家:陶渊明 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4、遍绕:环绕一遍。 5、篱(lí):篱笆。 6、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 应读 xiá。 7、尽:完。 8、更(gèng):再。 【翻译】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 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 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 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 无人不晓, 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 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
1/5

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 给人以环境幽 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 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 第二句中的“绕” 字写赏菊兴致之浓, 不是到东篱便驻足, 而是“遍绕篱边”, 直至不知日之将夕, 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 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 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 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 前 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 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 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 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诗人从菊 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 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 其中也暗含了对菊 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中国古典诗词 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 《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 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 但用笔巧妙, 别具一格, 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 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该诗取陶诗的 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 绘具象之后, 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 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 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2/5

《遣悲怀三首·其三》原文及翻译

《遣悲怀三首·其三》原文及翻译 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唐诗三百中《遣悲怀三首·其三》原文,《遣悲怀三首·其三》原文翻译,《遣悲怀三首·其三》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一、《遣悲怀三首·其三》原文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二、《遣悲怀三首·其三》原文翻译 闲坐无事为你悲伤为我感叹,人生短暂百年时间又多长呢!邓攸没有后代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念亡妻只是徒然悲鸣。即使能合葬也无法倾诉衷情,来世结缘是多么虚幻的企望。只能睁着双眼整夜把你思念,报答你平生不得伸展的双眉。 三、《遣悲怀三首·其三》作者介绍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 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少时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但是元稹在政治上并不得意,虽然一度官至宰相,却在觊觎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划下被贬往外地。晚年官至武昌节度使等职。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诗辞言浅意哀,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代表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牛牛提示:以上是唐诗三百中《遣悲怀三首·其三》原文,《遣悲怀三首·其三》原文翻译,《遣悲怀三首·其三》作者介绍,语文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遣悲怀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遣悲怀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这三首约作于公元811年(元和六年),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一说这组诗作于公元822年(长庆二年)。这是元稹为怀念去世的原配妻子而作的。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最小的女儿,于公元802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和元稹结婚,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过了七年,即公元809年(元和四年),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陆续写了不少情真意切的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遣悲怀三首》。 文学 第一首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泥,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

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复,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这两句,出语虽然平和,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第二首与第一首结尾处的悲凄情调相衔接。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还有,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已经不能为妻子做些什么了。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末两句,从诚知此恨人人有的泛说,落到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特指上。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更为悲哀的。末句从上一句泛说推进一层,着力写出自身丧偶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 第三首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

元稹 《南秦雪》全诗及赏析

元稹《南秦雪》全诗及赏析 出自元稹《南秦雪》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上南秦。 翻译: 帝都到清明时间寒意才尽,而骆谷到了春深时节却未见春意; 刚看见峻岭上云似华盖,就发现岩石下白雪如尘。 如笋石般的山峰好像上千矗立的玉石,松萝班的树林也披上了万多银花。 在这个不见飞鸟不闻猿啼的时节,年轻的御史走在了去南秦的路上。 译文: 帝都到清明时间寒意才尽,而骆谷到了春深时节却未见春意;刚看见峻岭上云似华盖,就发现岩石下白雪如尘。如笋石般的山峰好像上千矗立的玉石,松萝班的树林也披上了万多银花。在这个不见飞鸟不闻猿啼的时节,年轻的御史走在了去南秦的路上。 作者 元稹(zhen,779-831):字微之,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他聪明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 赏析 这是元稹被贬到四川通州途径骆口驿之路所作。 这首七律首联就对仗,寒对春重复相对,意思相反之反对。颔联对仗工整,表明此处气候变化之快,前后可以形成一个意思,有云即下雪,即相对独立反对,又连成一体,属流水对。颈联都描述雪景之美,属于大意相同之正对。尾联对全诗有转折意思,雪景之美但属恶劣天气,诗人受贬却走在荒芜人烟的蜀道之上。且尾联属于意思上静与动的对比的宽对形式。 首联是意思上肯定与否定的宽对,也是寒与春不在同一位置

的交错对(错对)。韵律格式:--|||--。颔联对仗工整,表明此处气候变化之快,前后可以形成一个意思,有云即下雪,即相对独立反对,又连成一体,属流水对。颈联都描述雪景之美,属于大意相同之正对。尾联对全诗有转折意思,雪景之美但属恶劣天气,诗人受贬却走在荒芜人烟的蜀道之上。且尾联属于意思上静与动的对比的宽对形式。 本诗表达了路途艰险、前程未卜之心情。

古诗遣悲怀三首·其一翻译赏析

古诗遣悲怀三首·其一翻译赏析 《遣悲怀三首·其一》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元稹。古诗全文如下: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前言】 《遣悲怀三首·其一》是唐代诗人元稹怀念原配妻子韦丛的作品。此三诗重在伤悼,作者取“报恩”为切入点,先回顾与韦丛婚后的艰苦生活,以明“贫贱夫妻”间深厚的感情,从而引出对妻子的愧疚之情,再托出报答之意而反复咏叹之。作者着意强调的是人类生命过程中一种常见的悲剧性——愿望与可能之间的时空错位。这组诗以浅近通俗的语言,娓娓动人的描绘,成为元稹悼亡诗中最为世人所传诵的三首。 【注释】 ⑴谢公东晋宰相谢安,他最偏爱侄女谢道韫。 ⑵黔娄:战国时齐国的贫士。此自喻。言韦丛以名门闺秀屈身下嫁。百事乖:什么事都不顺遂。 ⑶荩箧:竹或草编的箱子。 ⑷泥:软缠,央求。

⑸藿:豆叶,嫩时可食。 ⑹奠:祭奠,设酒食而祭。 【翻译】 她如谢公最偏爱的小女儿,嫁给我这贫士百事不顺心。见我无衣衫到处翻箱倒柜,求她买酒就拔下头上金钗。野蔬豆叶充饥她吃得甘美,靠古槐落叶当柴也无怨言。今天我的俸钱已超过十万,只能为你办祭品烧些纸财。 【鉴赏】 第一首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 “泥”,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 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 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

元稹悼亡诗

遣悲怀三首【其一】谢公最小偏怜女⑴,自嫁黔娄百事乖⑵。顾我无衣搜荩箧⑶,泥他沽酒拨金钗⑷。野蔬充膳甘长藿⑸,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其二】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其三】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⑹,潘岳悼亡犹费词⑺。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⑻。[1]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⑴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最小的女儿。此以谢安最偏爱侄女谢道韫之事为喻。 ⑵黔娄:战国时齐国的贫士。此自喻。言韦丛以名门闺秀屈身下嫁。百事乖:什么事都不顺遂。⑶荩箧:竹或草编的箱子。⑷泥:软缠,央求。⑸.藿:豆叶。⑹邓攸:西晋人,字伯道,官河西太守。《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⑺潘岳:西晋人,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首。这两句写人生的一切自有命定,暗伤自己无妻无子的命运。⑻同穴四句:希望死后与妻同葬一处。又希望来世再为夫妻。但这些希望都难以实现。现在能做到的,只是彻夜难眠,以刻骨铭心的苦苦思念来弥补她生前所经受的艰难困苦。[2] 译文 其一:她如同谢公最小最受偏爱的女儿,嫁给了我这样的贫士百事都不顺遂。见我身上没有替换的衣衫,她到处搜寻翻箱倒柜。我款款地缠着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的金钗将酒换回。用豆叶一类的野蔬充饥,她却吃得十分甘美;没有柴薪,她就靠古槐的落叶作炊。今天我的俸钱已超过十万,独自享受着荣华富贵;却只能常请僧道来超度亡妻,多献丰厚祭品聊表我一片情意。其二:往昔我们戏言过身后的事情,今天都一一来到了眼前。她穿过的衣裳施舍给别人,早已没剩下几件;她留下的针线,我封存起来不忍看见。想着我们旧日的情意,对婢仆也格外爱怜;感慨她跟我受尽贫苦,梦中我为她送去钱财。我知道夫妻永诀人人都一样地伤怀;像我们这样的贫贱夫妻,百样事便能有百种悲哀。其三:我独自闲坐愁思万端,悲叹她困顿的平生和我孤凄的目前;人寿有限,一生能有多少时间!行善的邓攸没有儿子,想来想去知道是命中注定;潘岳写下哀切动人 的悼亡诗篇,可惜死者并不能知情。夫妇同穴的夙愿是多么渺茫,要实现已没有什么希望;若打算结缘于来世,更加是虚幻的梦想。我只有终夜睁着双眼,苦苦地把她思念;这样来报答她的厚恩,补偿她生前愁眉未展的遗憾。[3]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于公元802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和元稹结婚,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过了七年,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写了不少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遣悲怀三首》。第一首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

元稹《离思》诗歌鉴赏

元稹《离思》诗歌鉴赏 本文是关于元稹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离思》是唐代诗人元稹所著的一组七言绝句,共五首,其中《离思》第四首是一首悼亡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已逝妻子韦氏的深深思念之情。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元稹《离思》诗歌鉴赏,欢迎阅读。 《离思》赏析鉴赏 作者: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重点字词解析】 ①曾经:曾经历过。曾;副词;经:经历。⑦除却:除了。③取次:任意、随便,唐宋诗文中常用。④缘:因为;君;你,指亡妻韦丛。 【赏析鉴赏】 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首二句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

下临长江,云蒸霞蔚。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人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女子丁。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枧,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诗活》以为,悼亡而日“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

《遣悲怀三首》赏析

《遣悲怀三首》赏析 《遣悲怀三首》是元稹怀念妻子韦丛的作品。这组诗以浅近通俗的语言,娓娓动人的描绘,成为元稹悼亡诗中最为世人所传诵的三首。遣悲怀(三首) 唐元稹 遣悲怀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①,自嫁黔娄百事乖②。 顾我无衣搜荩箧③,泥他沽酒拔金钗④。 野蔬充膳甘长藿⑤,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遣悲怀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⑥,潘岳悼亡犹费词⑦。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⑧。 【赏析】 元稹的元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于公元802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和元稹结婚,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过了七年,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写了不少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是这三首《遣悲怀》。 第一首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泥”,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

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复”,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这两句,出语虽然平和,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第二首与第一首结尾处的悲凄情调相衔接。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还有,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已经不能为妻子做些什么了。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 第三首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

元稹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文学 家,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 犍十四世孙。小编整理的元稹的诗的特点,供参考! 元稹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 元稹和白居易 是好朋友,他们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文学主张与白居易相近,提 倡杜甫 “即事名篇, 无复倚傍”的精神, 推动了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写过一些 《乐 府古题》和《新题乐府》,借用乐府的体裁,自出新意,借以“讽当时之事,以 贻后代之人”。他还写过不少古诗 和律诗,其中也有讽刺现实的,称作“古讽”、“律讽”。此外,他还写过 不少古今体艳诗和悼亡诗,言浅情深,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他的《离思诗其四》、《遣悲怀三首》都是其悼亡诗中的名篇。其中诗句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 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成为传颂千古的名句。 元稹的诗在当时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在诗歌 形式上, 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 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 韵同而意殊。 有《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 100 卷。 元稹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疾苦, 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 腐 朽,但深度广度都不及白居易。诗的风格与白居易相近,都有语浅情深的特点。 一、元稹生平简况 元稹,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人。幼年丧父,家境比较贫困。十五岁 参加科举考试,明经及第。唐宪宗元和初,应制策第一,任左拾遗,历监察御史 等职。曾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等人的不法行为,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 曹参军。他遭到这次打击后,转与宦官和权贵妥协,并通过宦官崔潭峻等人的推
1 /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