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涉及的问题很多,包括内涵、外延、特点、地位、作用、形成、实现、措施等。其中的内涵、外延、特点可以称为基本内容。这里我们对它做些专门探讨,因为这是基础和核心。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应该从四个层次去把握。

首先,是道路。“道路”是现当代中国人民喜欢使用的概念,它指的是包括目的、目标、内容、途径等活动因素在内的综合体系。道路,也可以理解为模式,是各种因素的统一。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涉及的不是政治的某些方面,而是政治的全部内容,包括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政治行为。此外,这里的政治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广义的,不仅包括政治体系本身,而且包括政治体系对政治环境的治理,这里涉及到政治发展的目的和政治发展的绩效。

其次,是政治发展。政治发展,可以宽泛地理解为政治体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和变化,但是它最主要是指一个民族国家的政治体系要在经济社会现代化、主权国家普遍化的过程中发生相应的进步性变化,包括变化的目的、目标、内容、主体、根据、途径、过程等。政治发展既可以指这种变化的过程,也可以指这种变化的结果。政治发展既可以是政治环境(包括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变化的结果,也可以是政治环境变化的原因,还可以与政治环境同步变化,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

再次,是社会主义。这里的社会主义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最主要的是以劳动人民为核心的全体人民的幸福,是马列主义的指导,是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与这些特征相联系甚至把它们内化的政治发展就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并不仅仅是理论探讨中的概念,而是客观存在的实践,苏联的

苏维埃制度、南斯拉夫的自治制度、古巴的参与制民主、越南的党内民主等,就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一些具体形式。

最后,是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主要包括满足中国人的愿望、适应中国人的习惯、考虑中国人的能力等。虽然中国与一些国家一样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由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情不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发展也是有差别的。

因此可以概括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根据政治发展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和中国具体国情而采取的政治发展战略及其实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外延

严格说来,这里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静态制度方面的具体表现。根据我们几十年政治发展的实践,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外延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五大核心内容这是指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是绝大多数人都同意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我国的国体,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形成时间最早,当然应该是核心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特别是在代表产生、内部结构、权能、会议等方面非常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是现当代中国政治的创举,是当代中国最有特

色的制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同于外国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各种制度,也很有中国特色,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统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十七大提出的一个概念,但是它指称的政治事实在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已经存在很久,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内容。

六大中层内容这是指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和民主执政制度、现代行政制度、现代司法制度、权力监督制度、决策制度和人权保障制度。这些内容是政治制度的重要方面,是我国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

用。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和民主执政制度不仅是我国政治民主的组成部分和基本保障,是社会主义事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最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之一。我国已经适应当代政治价值观念的变化,提出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并且开展了大规模的人权保护活动,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人权保护制度,例如不忘自由权但强调生存权,不忘个人权利但是注意集体权利,重视人权的国家保护并且提出主权高于人权,等等。

十二个外围内容这是指我国政治生活中其他12个方面:国家象征制度、元首制度、中央-地方关系制度、中国-外国关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军事制度、信访制度、社会团体制度、选举制度、信息-新闻制度、公务员制度、政治教育制度等。这些方面虽然不如前面那些内容突出和基本,但也是我国政治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组成部分。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特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综合属性的概括,是对该道路基本内容的的进一步认识。我们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这最能够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特征,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实现政治发展,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因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离开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就会落空,依法治国也就无法真正实现和落实。人民当家作主,就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基层民主自治等制度形式,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当代中国,无论是党的领导,还是人民当家作主,都必须在法制范围内进行,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

第二,政治稳定、政治改革和政治绩效的统一。政治稳定是我国政治发展的前提性目标,是其他方面政治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一直受到我国的高度重视,从毛泽东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经过邓小平的保持安定团结和江泽民的稳

定压倒一切,到胡锦涛同志的构建和谐社会,无不体现着这个重视。政治发展有多种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采取的途径是政治改革,在改革中注意制度建设。注重政治绩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重要特征,我们判断政治发展的主要标准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政治发展实践中,我国有效地坚持了政治稳定、政治改革和政治绩效的有机统一,形成了鲜明的政治发展特色。

第三,中国政治特色与人类政治文明的统一。既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当然需要有而且实际上也有中国特色。但是,中国特色与人类政治文明的成就并不矛盾,中国特色是在吸收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我们是在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人类政治文明中的积极因素而发展中国政治的,包括民主、法治、权力监督、保护人权、公务员制度、税收制度等。

第四,马列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政治实践的统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治发展中的指导地位,确保我国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这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特征。但是,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并不完全教条式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发展思想,而是根据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进行了补充、丰富、改革和完善,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政治条件、民族主义的地位、政治改革的实施、政治稳定的维护等方面。马列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政治实践的统一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特征。(执笔人:杨仁厚

为什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为什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成果,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了旧中国几十年所不可能有的建设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但是,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由于国际国内种种原因,在相当长时间内,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左”的思想逐渐占了上风,使得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难能可贵的正确认识没能贯彻和坚持下去,直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全局性悲剧。 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我们国家面临的是十分困难的局面:十年内乱给党和国家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创伤,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千帆竞发,中国落在了时代大潮的后面。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我们党义无反顾地带领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同时开始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新思考。1982年在为党的十二大所作的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创新和实践活动,就是围绕这样一个鲜明的主题展开的。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无比生动的、辩证发展的进程,是一个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历史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13亿中国人民稳步走上了富裕安康的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曙光已经照临东方的地平线。 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成就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08年我国GDP已经超过30万亿元,居世界第3位,比1978年的世界第10位上升了7位,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07年的近6%。30年间GDP年均增长9.8%,较之世界经济平均增速3.0%快3倍多。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我们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上也取得了巨大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社会主义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屹立在世界东方。 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陷入低潮。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易帜,满以为经过短暂“休克”之后就可复苏重生。然而实际情形并非如此,有的至今难出低谷。结果证明,资本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并非济世良方。“新自由主义”不但害了亚洲、拉美、苏联东欧等国家和地区,最终连兜售者自己也自食苦果。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弊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却“风景这边独好”,展现出勃勃生机,吸引了越来越多人们的目光。近几年来,国外舆论界和学术界关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中国发展道路”的议论十分热烈。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涉及的问题很多,包括内涵、外延、特点、地位、作用、形成、实现、措施等。其中的内涵、外延、特点可以称为基本内容。这里我们对它做些专门探讨,因为这是基础和核心。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应该从四个层次去把握。 首先,是道路。“道路”是现当代中国人民喜欢使用的概念,它指的是包括目的、目标、内容、途径等活动因素在内的综合体系。道路,也可以理解为模式,是各种因素的统一。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涉及的不是政治的某些方面,而是政治的全部内容,包括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政治行为。此外,这里的政治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广义的,不仅包括政治体系本身,而且包括政治体系对政治环境的治理,这里涉及到政治发展的目的和政治发展的绩效。 其次,是政治发展。政治发展,可以宽泛地理解为政治体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和变化,但是它最主要是指一个民族国家的政治体系要在经济社会现代化、主权国家普遍化的过程中发生相应的进步性变化,包括变化的目的、目标、内容、主体、根据、途径、过程等。政治发展既可以指这种变化的过程,也可以指这种变化的结果。政治发展既可以是政治环境(包括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变化的结果,也可以是政治环境变化的原因,还可以与政治环境同步变化,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

再次,是社会主义。这里的社会主义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最主要的是以劳动人民为核心的全体人民的幸福,是马列主义的指导,是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与这些特征相联系甚至把它们内化的政治发展就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并不仅仅是理论探讨中的概念,而是客观存在的实践,苏联的苏维埃制度、南斯拉夫的自治制度、古巴的参与制民主、越南的党内民主等,就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一些具体形式。 最后,是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主要包括满足中国人的愿望、适应中国人的习惯、考虑中国人的能力等。虽然中国与一些国家一样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由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情不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发展也是有差别的。 因此可以概括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根据政治发展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和中国具体国情而采取的政治发展战略及其实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外延 严格说来,这里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静态制度方面的具体表现。根据我们几十年政治发展的实践,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外延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五大核心内容这是指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是绝大多数人都同意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我国的国体,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形成时间最早,当然应该是核心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特别是在代表产生、内部结构、权能、会议等方面非常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是现当代中国政治的创举,是当代中国最有特

要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研究公有制或私有制,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实际上是效率问题。二是与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实际上是公平问题。关键要从理论上解决的问题是:是否公有制不如私有制效率高。 1、对所有制效率的不同分析思路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思路:一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率;二是从所有制与人们经济利益关系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能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率。 得到的结论: 其一,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对于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单个资本已经不能适应其发展要求,资本社会化才能适应发展。资本形式变化趋势是社会资本取代单个资本,股份资本成为企业资本的主要组织形式,资本社会性质正在不断强化,其中包含的“公有”成分也不断增加。所以公有制比私有制具有更高效率的结论。 其二,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平等,从根本上消除了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对立。由此导致的其他经济矛盾也不存在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在根本上不符合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必然被公有制所取代。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思路:一是从市场竞争关系来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能够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

率;二是从产权关系是否清晰来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能够更好地承担决策风险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率。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结论: 其一,竞争是动力的源泉,竞争的必要条件是使每一个经济主体必须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在私有制的条件下,每一个经济主体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他个人的经济利益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得到实现,私有制具有内在的竞争力,也具有充分的动力。 其二,在私有产权条件下,决策者与他对此承担风险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而在公有产权条件下,任何决策或选择的费用较少地由选择者全部承担,决策者与他对此承担风险之间的关系不很密切。从风险承担的角度来看,公有制意味着较低的效率。 2、公有制的时代变化 公有制变化:传统公有制——现代公有制。 变化的基本特征: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公有制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与自身经济利益密切结合在一起。公有制企业具有越来越多“个体独立性”,具有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地位。 资本的组织形式: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公有制主要不再是单一公有的形式,更多的是采取混合经济的形式。实现形式是共同的,对不同的所有制没有差别。公司法是适合一切所有制形式的。与经济利益的关系: 公有制企业与自身的利益、职工的利益都已经直接挂钩,并在市场竞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绝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的政治发展模式 中国,这个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在其辉煌的历史进程中曾多次出现过至治盛世;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遭遇到了千年未有之变局。积贫积弱、灾难深重的中国该向何处去?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种社会势力围绕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展开了长期争论和激烈斗争。以向西人学技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触动封建统治根本的“洋务运动”失败了;以向日本学习,试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依靠光绪皇帝推行新政,制定宪法,建立议会的“戊戌变法”失败了;辛亥革命胜利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全盘把西方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移植到中国,试图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最后也以晚清旧官僚袁世凯的帝制复辟宣告失败;从此中国开始陷入“革命过后政治总是一片混乱”的局面,参议院成为北洋军阀的玩偶和道具,北洋军阀搞伪宪闹剧,各地军阀割据,混战不休;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了欺骗人民,召开了“国民大会”,制定了所谓“宪法”,可实际上却彻底地暴露出蒋介石集团假民主、真独裁的真面目,把中国人民推入全面内战的血雨腥风之中。 中国该走向何方?无数仁人志士依然思索着这个沉重的历史问题。早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包括毛泽东、邓小平在内的我们党的许多早期革命家,目睹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惨状,在他们头脑中首先产生的是救国救民的意识。最初他们并不是共产主义者,而是真诚的爱国主义者。他们接触、研究过

各种各样的主义,最后认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与斗争,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否定了政治生活中少数人对于多数人的统治,广大劳动群众翻身得解放,消灭了剥削和压迫,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然而,建国之初,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我们的认识并不深刻,由此导致了“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 提出社会主义可以而且应该有多种模式, 我们应该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论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 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 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 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核心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推动社会主义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哲学。它把“改变世界”、使“世界革命化”视为根本任务,它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 性相统一的不断发展的哲学。马克思把生产力视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就有着要摒弃一切脱离实际的主观和唯心的任 何成分的要求。任何脱离实际的成分都不会在这样的社会主义中找到生存的空间。第二,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绝非贫穷、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第三,科学社会主义以人民为物质 实现的力量源泉,以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者。第四,科学社会主 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形成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条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第五,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断完善的社会, 而绝非一成不变的。第六,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追求民主与法制。 对于“鲜明的中国特色”从理论层面来看,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 发展观等。从实践层面上来看,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探索。从制度层面来看,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已经形成并且不断完 善着的一系列制度、体制和机制。从发展经验上来说,至少包括以下这些方面:(一)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四)坚持以人为本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五)坚持改革开放,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六)坚持以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七)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八)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 各国国情不同,民主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是多样化的。人民民主是我们党成立以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政治发展道路长期探索作出的历史选择,是中国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跨越的根本标志,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政治根基。 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1840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民族危机、社会危机空前深重。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都一次次失败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但是试图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道路没有走通。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走民主新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人民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争取人民民主始终成为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达28年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艰苦卓绝斗争中,同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了实现党的最低纲领、争取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我们党大力发动和组织工农群众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在全国迅速发展。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为适应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的形势,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举行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兵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亦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会议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强调,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抗日战

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doc

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与活力,这里我想就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特点和内在主要支撑,谈一些看法。 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第一点,充分挖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巨大制度潜力。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它有若干质的规定性,这个制度是有潜力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结合,这种新的体制模式,加强了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能力,能使经济与政策的发展轨道不至于偏离太远。应该说,在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结合是具有巨大制度潜力的,而且正在释放过程中,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第二点,努力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和作为后发国家三大优势。一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队伍庞大且成本较低,这是很大的优势。二是拥有广阔的市场,相当多的国外企业到中国大陆投资,就是因为看中了中国大陆的市场。三是后发优势。随着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的到来,无论是老的工业化国家,还是新的工业化国家,都处于同一个起点上,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我们正在发挥并利用这种后发优势。 第三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带有计划性的某些特征。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当前我们党和国家也制定了十二五规划,这就是一个计划性的经济发展的优势。,还有我国的三步走战略等都为我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第四点,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有中国特色的“五位一体”建设,即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重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五位一体”的建设,基本宗旨是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中国自己的贡献。 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四轮推动” 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四大支撑力量。 (一)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 工业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支点。它不仅表现为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结构中比重的上升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现代文明渗透到经济社会领域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主要依靠的动力是工业化。目前,中国现在处于工业化中期,并且加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生产国。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拒绝复制前工业化国家“危机转嫁”等传统模式,使中国的工业化必须探索新路。这里所说的“新路”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有别于“传统的”工业化模式,真正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要有别于当今世界别国的工业化,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道路,即是“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可概括为下列“五个结合”: 第一,提高科技含量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紧密结合。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把工业化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重在提高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第二,发展城市工业与发展乡镇工业紧密结合。中国有600多个大中小城市,这是中国工业的重要增长地。近年来,中国乡镇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迅速升级,从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新兴工业化地区的发展来看,新式武装的乡镇工业已成为中国工业化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第三,推进工业化进程(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与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传统工业化在增长方面的所谓“辉煌”,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

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热情;才能凝聚党心民心,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但它与民主社会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它在本质上与民主社会主义有着根本性区别。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又在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之,民主社会主义却由信奉马克思主义,逐步变为把世界观中立、指导思想多元化奉为自己的思想纲领。它时而把马克思主义同宗教原则等并列为自己的信仰基础,时而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原则,时而强调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评精神。但无论怎样变来变去,其指导思想都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完全从自己的纲领中排除了出去。民主社会主义是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的指导思想,主张世界观、指导思想对话,提倡指导思想的多样性,这是从理论层面的一种区别。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基本经济制度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就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以质与量都占优势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对于强国富民和建设社会主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尽管由于目前中国生产力不发达,还不能实现完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在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同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有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才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良性发展。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在不改变生产资料、资产阶级私有制的条件下加以实现,他们认为生产资料主体结构并不是衡量社会性质的一种根本性标准,他们主张在维持私有制这种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实行国有企业、私有企业和其他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制度,并维护以按资分配为主体的财务分配制度。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搞多党制,不搞三权分立。而民主社会主义已经否定了党的相对性,他们宣称他们的党是具有不同信仰、具有不同思想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们反对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主张构建一种资产阶级多党轮流执政的国体,他们反对民主集中制,主张在党内实行无条件的民主原则。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努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最大限度

曲折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曲折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党在成立之初,对革命形势判断的并不十分精准、对革命规律的认识也并不十分清晰,而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经验来看,巴黎公社,十月革命,都是在城市中进行的,所以在革命初期党也自然地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城市,并且很快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但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为标志,第一次工运高潮很快又跌入谷底,在共产国际的促动下,党的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党际合作实现后,党开始将主要的精力投向了开展民众运动。在城市中领导了广州沙面工人罢工、五卅运动等一系列规模浩大的工人运动,将大革命推向了高潮。关于农民问题,第一次国共合作初期,国民党也是比较重视,但是因为没有人愿意深入基层,国民党形成了对农民问题只有政策而无行动的局面。也正是由于国民党缺乏吃苦耐劳、深入基层、扎实工作的人才,使得下层民众运动方面工作就由中共党员承担。这样大革命时期党虽然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城市,但是毛泽东、彭湃等人不畏艰险、深入乡村、开展农运,为日后将工作重心转向农村积累了经验。 在合作破裂后,全国掀起了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在共产党员由六万锐减到一万人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在绝境中奋起,开始了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在大革命悲惨失败之后的关键时刻,党做出了正确抉择,结束了陈独秀右倾中央的工作,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一枪,开始了从进攻城市向农村进军的艰难转变。

1927年8月7日,党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八七会议)。毛泽东在发言中讲了领导权,农民和军事的三大问题,提出了争取农民支持、独立领导革命的思想,而具体的途径则是把民众运动和军事运动结合起来。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即“党的现实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地在广大区域内准备农民的总暴动。”在此精神指导下,党先后组织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百余次武装起义。在发起的起义的武装占领城市的探索中,各地起义夺取城市的目标几乎都没有实现。各地武装起义实践证明,攻打大城市的路走不通,一些起义部队开始转入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开始从攻打城市到向农村进军的伟大转折。 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决定退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毛泽东又经过一番实地调查,了解到井冈山地区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落脚点。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慢慢做通了袁文才,王佐二人的工作,毛泽东才将带领队伍上了井冈山。各地起义军撤到农村后,面临的当务之急是在农村怎么生存,怎么发展。为争取农民的支持,建设巩固的根据地,战胜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最初探索出了打土豪的简单办法来扫清革命障碍并鼓励农民起来革命。但土豪的存粮和资财也是有一个积累的周期,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要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而要取得农民的支持就要用事实证明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代表。毛泽东抓住了土地这个核心问题,开始组织领导起了边界各县轰轰烈烈的分田高潮。分地也是个很复杂的事,丈量土地、统计人口、协调分配,都需要有人牵头,都需要组织来领导,这样在广大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程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班级:土研12级1班 任课教师:尹保红 学号:23 学生姓名:崔相东

日期:2012年11月25日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崔相东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包括丰富的内涵: 以选举民主为主要标志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以协商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治协商制度, 以直接民主为主要标志的群众自治制度, 以党内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党政治制度。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关键环节在于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 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关键词:中国特色;政治发展; 政治民主; 政治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道路, 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原理同当代中国国情紧密结合起来的伟大创造, 又是需要在探索之中进一步定型和完善的过程。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强调: /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科学内涵和拓展路径, 坚定而又科学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顺利推进我国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一、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是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和迫切要求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在我国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尤其需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既具有普遍意义, 又具有特殊要求。 第一, 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发展全局和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和谐以及生态文明整体推进的过程。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四位一体整体格局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政治建设是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和根本保证, 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不断提高,不可能建设起真正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 第二, 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顺利推进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成功地解决了一个最重大问题, 这就是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的果断选择和不断拓展,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重大创造。在初步建构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架构的基础上, 当代中国另一个最重大问题更多地凸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就是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保护和调动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积极性,确保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和社会健康有序发展。这就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之路。十七大报告深刻指出: /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随着经济社会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不断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新的实际相结合,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一迄今为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探索的起步。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了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走自己道路的思想,并对苏联的模式和苏联的理论提出了一系列不同的见解。同时还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重要文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艰难曲折中得到了发展。 第二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确立了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第三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完善。十六大以来,准确分析我国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公平正义等重大战略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发展的新境界和新局面。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这一理论包括以下一些重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调节等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发展和创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又提出了“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的思想。 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完整的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 三是从属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又好又快”、“统筹兼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个发展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个发展特征 2007年09月06日08:37:42 来源:学习时报 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共同发展及和平发展。 特征之一——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展的规律性和全面、协调、可持续性,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走城乡及地区差距趋于缩小、经济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互促的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这一发展特征可从五个方面来把握:一是注重客观规律,二是注重人本特性,三是注重全面提升,四是注重协调互动,五是注重持久永续。 特征之二——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全面阐述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引领我国和谐发展之路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要求,促进和谐发展。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努力保持人的发展与自然演进的永久和谐。 特征之三——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就是持续推动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以改革促进发展,以科技带动发展,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体制创新是推动全面发展的巨大动力。要坚持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发展,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使我国现阶段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引擎。科学技术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要继续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的紧密结合,实现产业发展与技术提升的互促共进。 特征之四——共同发展 共同发展,就是对内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通过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对外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又通过自身发展和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国际互利合作,推动建设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正确选择,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的长期方针。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力度,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影响力;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引导和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发展道路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要通过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致富,将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民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开放型发展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我们一定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一方面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另一方面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道路优势

湖南省首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竞赛 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报告题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道路优势学校名称: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小组成员:刘长风罗志毅吴帆罗娟曾欢 专业班级: 汽营 1401B 指导老师:水战红 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 2015 年 5 月

一、选题原因 ①政治发展的本质是人类政治生活体系在结构和功能上日趋完善的 一个历史过程,它包括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在现代突显为政治改革。 政治发展问题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问题,每个国家和民族都会有自己的 正式发展道路,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对于一个国家的长远 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30 年以来,中国依据国情,中国共产党与 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政治发展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②我们党的历史证明,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历来是关系革命、建设、改 革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问题。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指出: “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 的。”他又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 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我们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就必须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作为过河的桥或船。③中国共产党人多次 论述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重要 性。1991 年 9 月 24 日,江泽民谈到:“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就是走一条前人没有开辟的道路,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中国共 产党和中国人民坚信,这条路是正确的,不管有多少艰难险阻,我们

都要坚信不疑的走下去。”胡锦涛于 2007 年 12 月 27 日进一步强调了政治道路问题的重要性,认为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中处于第一位,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习近平 于2012 年 11 月 29 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图片展时进一步重申 了上述观点。从以上国家领导人对政治道路重要性的论述来看,我们对“政治道路” 本身进行研究,这样才能更好的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坚定道路自信。 ④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时代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时代主题由“战 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新科技革 命蓬勃发展、当代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中国共产党人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回答了时代的课题,结合我国实际,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 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促进了世界共同发展与维护了世界和平,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时代特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⑤ 胡锦涛同志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是团结路亿万人民 共同奋斗的一条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发展对于中国与中国人民来说是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道路优势的研究有利于: a,有利于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道路的科学内涵。只有 正确把握了科学内涵,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b,巩固党的领导,党协调各方面的核心领导作用,,保证党领导人民 有效治理国家;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高二生物选修3 专题1 基因工程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 1.在基因工程中,切割载体和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中,一般需使用( A.同种限制酶 B.两种限制酶 C.同种连接酶 D.两种连接酶 2.基因工程常用的受体有( ①大肠杆菌②枯草杆菌③结核杆菌④动植物细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限制酶只在获得目的基因时才用 B.重组质粒的形成是在细胞内完成的 C.质粒都可作为载体 D.蛋白质的结构成分为合成目的基因提供资料 4.下列哪项不是基因工程中经常使用的用来运载目的基因的载体(

A.细菌质粒 B.噬菌体 C.动植物病毒 D.细菌核区的DNA 5.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施工的。在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中,不进行碱 基互补配对的是( A.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B.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C.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D.目的基因的检测表达 6.不是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药物是( A.干扰素 B.白细胞介素 C.青霉素 D.乙肝疫苗 7.在基因工程中用来修饰改造基因的工具是( A.限制酶和连接酶 B.限制酶和水解酶

C.限制酶和运载酶 D.连接酶和运载酶 8.下列哪项叙述不是运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A.具有某些标记基因 B.决定宿主细胞的生存 C.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 D.有一个或多个限制酶切点 9.水母发光蛋白由236个氨基酸构成,其中有三种氨基酸构成发光环,现已将这种蛋白 质的基因作为生物转基因的标记。在转基因技术中,这种蛋白质的作用( A.促使目的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中 B.促使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复制 C.使目的基因容易被检测和选择 D.使目的基因容易成功表达 10.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诊断疾病的过程中必须使用基因探针才能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这 里的基因探针是指( A.用于检测疾病的医疗器械 B.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