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灾难中救援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突发灾难中救援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突发灾难中救援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大标志。制造转机需要我们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改进我们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迫在眉睫。

突发灾难中救援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陈伟伟(浙江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与教育管理学院讲师)

突发灾难对救援人员产生的心理危机,是指救援人员在灾难救援过程中,面对灾难应激源,运用通常应对应激的方法或机制仍不能处理当前所遇到的外部或内部应激时所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救援人员由于长时间身处灾区救援的第一线,时时经受着各种负性应激源的刺激,诸如掩埋在废墟中的尸体、经过长时间抢救又死亡的伤员、阴阳相隔的亲人别离等等,所以他们在此期间,往往会产生各类应激性的心理危机状态。如果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与治疗,那么就可能演变成慢性和长期的身心疾病,给这些救援人员造成比较严重的危害。

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三:一是避免因情感波动造成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回归现实;三是学到对未来可能遇到的突发灾难有更好的应付策略与手段。很多研究和实例证明,在发生突发灾难时,心理干预可起到缓解痛苦、调节情绪、塑造社会认知、调整社会关系、整合人际系统、鼓舞士气、引导正确态度和矫正社会行为等作用。

因此,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在快速进入灾难现场之后,李权超、王应立指出可以采取的一般策略有:(1)提供社会情感支持。救援人员的社会支持系统一般由亲属、战友、同事、同学、朋友构成,为人们提供亲情、物质和信息上的支持,分担困苦和共渡难关。但是,当突发灾难出现后,人们依赖的人际支持系统已经不足以抵御灾害;因此,获得来自组织和外界的支持显得非常重要。情感支持的实施,要首先认同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累积的消极情感变化,即在心理上变得茫然失措,出现各种非理性情绪和非理智思维,心理干预人员应视此种心理反应是正常的,及时给予安慰、同情、支持和开导。医务人员的此种态度可极大缓解其心理压力,使其产生被理解感和被支持感。(2)提供准确信息。在突发灾难来临之际,救援人员虽然身在现场,但也会由于不了解全局的信息而产生消极情绪。对某种信息或某种事物的不确定状态正是焦虑和恐惧的唤醒因素,信息的透明则可减低焦虑或恐慌程度。胡晓云等撰文指出,广东“非典”恐慌事件就是由于政府缺乏有效的健康信息传播渠道。一时间,人们既不能从政府那里得到准确的信息,又不能从新闻媒体中看到相关信息报道,导致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某种变形和扭曲。可见,面对突发灾难,政府的权威信息传播得越早、越多、越准确,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缓解个体的不良情绪。例如,在本次汶川地震过程中,中央及地方电视台采用24小时滚动直播的方式,不间断高频度地及时播报有关地震一线的准确信息(尤其是正面积极的信息),很好地起到了稳定情绪、凝聚人心的积极作用。同时,对于救援人员而言,随时能够接收到有关救灾的正面信息,也有助于改善与消解其不良的情绪问题。(3)作出适当保证。救援人员在应激性突发灾难面前往往会产生明显的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为消除涉及人员或群体的疑虑和错误认知,给其以心理上的支持和适当的保证是非常有益的。但这种保证必须建立在全面了解突发灾难的基础上,提出的保证要有足够的依据,使其深信不疑,这种信任感是心理干预取得成功的前提。(4)提供有益的应对方法。救援人员往往在救援过程中由于高度的责任感而拒绝休息,高强度、高频度地进行救援活动,这种活动往往会加强其在救援31 第3期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专题研究 

活动中累计的情绪问题。因此,强制休息、强制娱乐,可强行打断情感与事件的联系;鼓励其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读书学习等,可以转移注意力;男儿有泪也轻弹,不要压抑自己的感情发泄;还可以学习一些自我放松的心理学方法。

除了心理危机干预的一般策略之外,还应有一些具体情绪障碍的应对。具体有:(1)恐惧心理的应对。由于突发灾难是迅速而猛烈的,往往是在毫无征兆的前提下发生,因此,往往会给救援人员的心理造成恐慌。就像在这次汶川地震发生之后,无数次大小不等的余震使得人们无法分辨,陷入迷茫与不安之中,这使大家在如何躲避危险方面有很多担心,也使人们感到预防地震的困难,增加了人们的恐惧感。应对恐惧的关键在于:一是要主动增加相关信息的理解,了解预防与抵御突发灾难的科学知识。只要认真做好防护,就不必再有更多的担心。二是要多与他人作信息方面的交流,转移注意力,增强信念,这样能够释放紧张、焦虑的情绪。三是要勇于实践,敢于面对,接纳自身所出现的恐惧感、紧张情绪,用自己的理智或者意志控制这种情绪。当我们不去排斥它的时候,这些情绪也就变得减轻了。(2)焦虑心理的应对。根据凌力和陈新华的研究,焦虑者的性格多有些自卑,易于紧张、恐惧,对救援中的困难估计过分,患得患失、惶惶不安、依赖性强,对自身躯体和内脏情况过分关注。应该鼓励其自己去认识地震,提高自知力,也对自己的个性有自知之明,这样,就能以理性的态度对环境作出健全的反应。投射、幽默、补偿、合理化等都是可取的方法。(3)抑郁心理的应对。王一牛和罗跃嘉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心境障碍的特点与应对》一文中指出,阅读有益读物,积极从事体育锻炼,参加文娱活动,观看使人开怀大笑的演出等都可缓解此症。心理干预人员应告知救援人员可以选择合理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苦痛:一是理智性地合理宣泄,如对自己的至亲好友诉说心中的委屈和痛苦,或者自己跟自己倾吐,诉诸文字,让心中的苦水流泄出来。二是情感性的合理宣泄,在适当场合,大哭一场,大叫一番,任怒火喷发,这也是智者和强者所为,因为这是陷入极度心理困境的即时性的最佳自救策略。(4)内疚自责心理的应对。内疚与自责,是救援人员最常见的情绪反应。心理干预人员应该让他们学会原谅自己,以积极的方式消除内疚,改变不现实、不合理的信念。要让他们知道:他们在救援中只要已经尽了全力,那么就不应该去苛责自己。要宽容自己在抢救和治疗中的失败,在汶川抗震救灾中,面临的复杂情况是难以预料的。灾难并不是人们能控制的,医护人员也不是万能的,尽自己的努力,而不要把所有的压力都放在自己身上。例如,在刘德云的救援案例中,心理干预师就对救援人员小徐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听其诉说感受,并帮助他分析原因,告诉他这是不得已,也是当时唯一的选择,同时受困者及其家人至今都十分感激等等,鼓励他勇敢面对现实,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逐渐消除了他的内疚心理。

地震灾害对受灾者的心理行为影响及干预策略

赵 燕(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所讲师)

一、地震灾害对受灾者的心理行为影响

地震是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属于群死群伤的不可抗力事件。世界卫生组织(WH O )认为灾难是人类生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特殊应激源(stress or ),通常被定义为一种大规模的集体的应激处境,它远远超过了受灾者和社区的应付能力,并使受灾者产生非常严重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地震作为灾难的一种类型,给受灾者造成的近期和远期创伤性心理反应是非常严重和41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 

班级成员自杀后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班级成员自杀后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一、活动目的 1、提供真实信息;澄清事实,增加师生心理冲击的现实感,避免谣言混淆视听。 2、表达情感反应;开展校园突发事件的心理教育,阐明悲伤、恐惧、焦虑不安等情绪反应的正常性,协助广大师生采取适当的方式应对。 3、建立正面联接;帮助他们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梳理自己的情绪及心声。 4、植入积极信念:引领广大同学更加珍爱生命,化悲痛为力量,正确看待挫折,积极应对人生。 二、活动对象和事件 死者所在班级的全体学生以及该班的班主任。 三、活动场所和所需用具 学校的一间能容纳一个班级的活动教室,若干数量的椅子 四、活动具体程序 1、面对已死的事实 (1)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围成圆圈坐定,班主任开始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的状态。以一种自然的形式。交代我们这个班级现在少了一个人,把学生带向缺失一个人的感受上来; (2)用郑重的语气宣布死者的死亡信息,目的是让学生接受这个事实,消除否定和怀疑的防御状态。 2、重新与死者联接 “句子完成”活动:请同学们在一张事先提供的空白纸上写出:“自己是在——(时间),通过——(途径)得知××同学轻生事件的,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同学们可以通过文字、符号或绘画等方式自由联想,自然呈现出此时此刻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和联想及想要表达的心声。同学们在自由绘画联想环节中,淤积的情绪及想对××表达的情感随着对以往与××共同生活、学习的回忆自然地呈现在画面中。

(1)当朝夕相处的同学离开我们,引导同学进入当下时的心理感受,可能有自责、内疚、愤恨、痛苦等情绪的生成; (2)班主任从圈外搬一空椅子——代表死者,放入圆圈的中央,引导同学想象中央的椅子就是事件发生前的那位一起朝夕相处过的那位同学,必要时可以让同学描述出死者的音容笑貌; (3)让同学轮流走到“死者”(空椅子)面前表达现在的感受,对“死者”表白; (4)班主任从同学们的表达中寻找死者带给同学们的积极意义,并表达给学生知道。 3、再次与死者分离 (1)在积极意义的基础上植入积极信念; (2)移走空椅子,让那把椅子在同学眼前消失,以后也寻找不到。 4、笑对今后的生活 (1)表达祝福。快结束后,每位同学得到一张彩纸,将自己想要对××同学说的话写在上面。 (2)班主任和同学彼此表达感受:大家手牵手凝聚在一起,形成班级的力量。(3)事后提醒: 面对人生中可能遭遇的各种挫折和困难,逃避或是轻生的选择,并非解决问题之道,反而可能因为我们的一时冲动,而伤害到更多无辜。同时希望班级人员提出应对事件的“三不”原则——不渲染、不议论、不评判,尊重他人的选择,但绝不赞同! 此事过后,大家出现的恐慌、震惊、难过以及愤怒等情绪反应及伤心哭泣、不知所措、梦魇等行为反应在一段时间内都是正常的,但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强度过强,就有可能变成病态的心理及行为反应,可能会形成心理障碍,引发心理危机。如果你出现以上行为,并且自己无法处理可以来学校咨询室寻求帮助。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实施方案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教育部办公厅于2011年2月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提出了高校要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预警机制,要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摸排工作,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特别要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现结合我系实际制定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实施方案: 一、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的意义与目的 心理危机是可以预防的,这有赖于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的建立。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就像一盏心理警示灯一样通过收集学生的心理信息,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尽可能把他们的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中。它是高校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关键。 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是为了促进心理卫生科学知识在我系大学生中的普及和推广,密切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发展,及时帮助心理异常学生,指引需要心理援助的学生到相关部门寻求帮助,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及时为发生危机事件后的当事人和涉及的学生提供心理危机援助。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竞争加剧,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学业、就业、情感等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或由此引发的休学、自杀等事件逐渐增多,给学生、家长等带来巨大痛苦,同时也影响了学校的工作。 二、建立“三级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为预防此类事件发生,确保学校稳定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我系决定建立“班级心理委员——系部心理辅导联络员——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三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疏导机制,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快速反应,即:

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援助工作方案

镇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援助工作方案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为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心理健康,提高我镇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的能力。 (二)编制依据 依据国务院《国家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北京市突发公用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关于加强北京市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房山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房山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镇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三)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本镇范围内突发公共事件所涉及人员的心理危机应急干预行动。 (四)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部门联动;点面结合,社会参与。 二、干预分级及处置 (一)专业分级处置 根据人们遭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可将受灾人群大致分为以下五级进行干预,干预重点应从第一级人群开始,逐步扩展;一般性宣传教育要覆盖到五级人群。 1、第一级人群:突发公共事件的直接受害者,如死难者家属、伤员、幸存者。 干预原则:隔离、保护、心理支持、个体辅导、及时反馈信息。 2、第二级人群:现场的目击者(包括救援者),如目击灾难发生的灾民、现场指挥、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医疗救护人员,其他救护人员)。

干预原则:合理调配、劳逸结合、保护、心理支持、集体心理干预、定时反馈信息。 3、第三级人群:与第一级、第二级人群有关的人员,如幸存者和目击者的亲人等。 干预原则:合理安置、保护、心理支持、团体辅导、信息反馈。 4、第四级人群:后方救援人员、灾难发生后在灾区开展服务的人员或志愿者。指突发公共事件区域的其他人员,如:居民、记者等。 干预原则:统一管理、心理支持、团体辅导、科学宣教、信息反馈。 5、第五级人群:指通过媒体间接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人。 干预原则:正确导向、科学宣教、心理支持、信息反馈。 (二)分级响应及干预 以《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将心理危机应急干预对应分为四级,对特别重大事件、重大事件、较大事件、一般事件四级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分级响应及干预。 1、I级响应及干预(特别重大事件) 接到符合I级响应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后,镇政府立即启动Ⅰ级干预,迅速召集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小组对该事件引发的心理危机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订分类分级干预计划。根据需要派遣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和应急干预队伍按规定时间赴指定地点开展心理干预工作,接受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部指挥,对目标人群进行现场评估和分级干预。应急干预队伍负责人应将干预情况及时向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部进行汇报,提出对重点人群的干预指导性意见,特别是要提出对重点人群开展救治工作时的注意事项。同时,应及时向上级政府反馈有关心理危机应急干预行动的情况,必要时向上级卫生部门请求支援。 2、Ⅱ级响应及干预(重大事件) 接到符合Ⅱ级响应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后,镇政府立即启动Ⅱ级干预,迅速召集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对该事件引发的心理危机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目标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评估结果制订分类分级干预计划。根据需要派出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和应急干预队伍按规定时间赴指定地点开展心理干预工作,接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部指挥,对目标人群进行现

心理危机干预要点

卫生部发布地震灾区《心理危机干预》要点 一、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组建 急性期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组建应当以受灾当地的精神卫生机构的精神科医生为主,精神科护士、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为辅。组成心理危机干预队进行紧急培训后,可即刻投入抗震救灾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没有精神专科机构的地区应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请求援助。 非灾区的其它精神卫生专科机构应该积极组织后备医疗队,及时培训,随时准备支援灾区的急性期心理救援和恢复期的心理健康重建工作。 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应该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挥下,服从统一的指挥,承担相应的职责。 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应该配队长一名,队员根据灾情配置,例如儿童精神科医生或老年精神科医生。有灾难危机干预的成员优先入选。有条件的单位建议指派一名联络员,负责团队后勤保障和与各方面的联系。医疗队至少两人,尽量避免单人行动。 二、心理危机干预队出发前的准备 1、了解灾区基本情况。灾难类型,伤亡人数、包括道路、天气、通讯和物资供应等;了解目前政府救援计划和实施情况等。 2、复习本次灾难引起的主要躯体损伤的基本医疗救护知识和技术,例如骨折伤员的制动搬运、创伤止血等。 3、确定干预地点,准备交通地图。 4、初步估计干预对象及其分布和数量。 5、制定初步心理危机干预实施计划。 6、编制、印刷心理危机干预评估工具和相关宣传资料 7、联络、了解需要干预的社区、医院以及住院受伤人员、死难者及家属分布和安置情况,制定具体的干预流程和路线。 8、干预团队食宿安排,干预队员自用物品,常用药品的准备等。 9、外援的医疗队在到达灾区之后,最好与当地的精神卫生工作人员进行联合工作,对没有危机干预经验的当地精神科人员进行紧急的危机干预知识培训,扩大人力资源。

1.1消防官兵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

消防官兵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 医学心理学范畴的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1.引起危机的常见原因 常见原因有急性残废或急性严重疾病;恋爱关系破裂;突然失去亲人(如父母、配偶或子女)或朋友,如亲人或朋友突然死亡或关系破裂;失去爱物;破产或重大财产或住房损失;重要考试失败;晋升失败;严重自然灾害,如火灾、洪水、地震等。 2.心理危机的正常应对三阶段 每个人对严重事件都会有所反应,但不同的人对同一性质事件的反应强度及持续时间不同。一般的应对过程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立即反应),当事者表现麻木、否认或不相信;第二阶段(完全反应),感到激动、焦虑、痛苦和愤怒,也可有罪恶感、退缩或抑郁;第三阶段(消除阶段),接受事实并为将来作好计划。危机过程持续不会太久,如亲人或朋友突然死亡的居丧反应一般在6个月内消失,否则应视为病态。 3.心理危机的特征 (1)通常为自限性,多于1~6周内消失。 (2)在危机期,个人会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并更愿意接受外部的帮助或干预。 (3)预后取决于个人的素质、适应能力和主动作用,以及他人的帮助或干预。 4.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 (1)防止过激行为,如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等。 (2)促进交流,鼓励当事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其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提供适当建议,促使问题解决。 (3)提供适当医疗帮助,处理昏厥、情感休克或激动状态。 5.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 (1)迅速确定要干预的问题,强调以目前的问题为主,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仁怀市五马中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按照《贵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通知》(黔教安稳发〔2013〕118号)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二、建立健全领导班子 组长:罗其伟 副组长:周盛 成员:袁泽刚黄德强苏金波聂旭华王永聪刘在龙 彭洪庆周洪林甘文丽政教处工作员及各班班主任 三、具体措施 1、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 (1)、按照有关要求,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整体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辅导员、德育教师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2)、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

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宣传周、主题班会、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3)、继续加强心理辅导工作,积极配合团委、关工委做好“心情驿站”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咨询,为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4)、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贫困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早恋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 (5)、教科局将逐步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并充分利用现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资源,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2、完善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长效机制,确保青少年学生在校健康快乐成长 认真组织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普查,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 (1)、建立健全问题学生心理档案,并根据心理状况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对面临家庭变故、重大挫折、突发事件或有心理障碍、行为有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发现,关心他们,及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 (2)、对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其家长,并协助家长做好教育、疏导、监控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将学生转到精

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庐江盛桥中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生活中灾难、暴力、事故、意外等创伤性事件时有发生,侵害人们的心灵,造成不良后果。在学校,学生面对学习压力、亲子关系、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等诸多问题,而青春期的躁动和感性使他们处理问题容易极端化。因此,心理危机干预迫切而重要。针对高危人群的心理社会干预能够防止或减轻创伤后的不良心理反应,避免心理痛苦的长期化和复杂化乃至极端化,促进创伤性事件的适应和心理康复。这不仅是对每一个学生的人文关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诉求。为此,我校特制定针对本校师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应急方案,以期尽最大努力帮助师生解决所面临的心理困境,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 一、具体目的: 1.通过心理健康课进行心理危机教育和宣传,加强学生对危机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 2.通过心理咨询等支持性干预,协助处于危机中的学生把握现状,重新认识危机事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顺利度过危机,并掌握有效的危机应对策略。 3.通过提供适时的介入帮助防止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等过激行为。 4.通过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做到心理困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应对,减少和尽量避免危机对学校正常工作的影响。 5.通过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成长营造健康氛围,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品质。 二、干预原则 1.预防为主; 2.及时预警; 3.协调有序; 4.反馈追踪。 三、组织指挥体系 1、领导机构(学校处理突发事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吴量 副组长:许晶莹 2、心理危机干预救援小组 班主任、心理老师、校保安人员、全体教师等。 四、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分工: 1.主管领导全面组织协调指挥。 2.班主任了解信息、通知家长、稳定班级。 3.心理老师现场疏导、干预,避免极端心理行为。 4.校保安人员维持秩序。 5.学校其他教师辅助开展工作。 6.干预结束后观察和随访。 五、干预对象 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是我校在读的存在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具体包括: 1、重大心理危机事件(Ⅰ级) 发生自杀或自杀未遂事件;精神病人处于急性发作期;自伤或伤人行为正在发生。 2、较大心理危机事件(Ⅱ级) (1)生活学习中遭遇突然打击,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亲人死亡;父母的离异;家庭暴力等)、遭遇性危机(性伤害;性暴力;性侵犯;意外怀孕等)、受到意外刺激(自然灾害;校园暴力;车祸等其他突发事件),并伴有强烈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2)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并已经专家确诊的学生,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疾病的学生。 3、一般心理危机事件(Ⅲ级) (1)在心理健康测评中筛查出来的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2)因情感受挫、人际关系失调等导致的心理或行为异常者。 (3)因学习困难、经济困难、适应困难等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者。

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仅限借鉴)

紧急心理危机干预预案 为有效应对和处置因突发事件可能导致的心理障碍,或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的自伤或伤害他人事件,特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领导 (一)成立心理救援医疗队,心理救援医疗队由市卫生局负责组织、调度。(二)心理救援医疗队在到达指定救灾地点后,应及时与救灾地的救灾指挥部取得联系,成立心理救援协调组,统一安排救灾地的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二、干预基本原则 (一)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与整体救灾工作结合起来,以促进社会稳定为前提,要根据整体救灾工作的部署,及时调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重点。 (二)心理危机干预活动一旦进行,应该采取措施确保干预活动得到完整地开展,避免再次创伤。 (三)对有不同需要的受灾人群应综合应用干预技术,实施分类干预,针对受助者当前的问题提供个体化帮助。严格保护受助者的个人隐私,不随便向第三者透露受助者个人信息。 (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危机干预,明确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工作中的一部分,不是"万能钥匙"。 三、制定干预方案 (一)目的。

1. 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 2. 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 3.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众心理健康。 (二)工作内容。 1. 综合应用各种干预技术,并与宣传教育相结合,提供心理救援服务。 2. 了解受灾人群的社会心理状况,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发现可能出现的紧急群体心理事件苗头,及时向救灾指挥部报告并提供解决方法。 3. 通过实施干预,促进形成灾后社区心理社会互助网络。 (三)确定目标人群和数量。 心理危机干预人群分为四级。干预重点应从第一级人群开始,逐步扩展。一般性宣传教育要覆盖到四级人群。 第一级人群:亲历灾难的幸存者,如死难者家属、伤员、幸存者。 第二级人群:灾难现场的目击者(包括救援者),如目击灾难发生的灾民、现场指挥、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医疗救护人员,其他救护人员)。 第三级人群:与第一级、第二级人群有关的人,如幸存者和目击者的亲人等。第四级人群:后方救援人员、灾难发生后在灾区开展服务的人员或志愿者。(四)目标人群评估、制订分类干预计划。

心理危机干预

常见类型 心理反应 ①急性疾病时的心理反应如下: 一是焦虑,病人感到紧张、忧虑、不安。严重者感到大祸临头,伴发植物神经症状,如眩晕、心悸、多汗、震颤、恶心和大小便频繁等,并可有交感神经系统亢进的体征,如血压升高、心 率加快、面色潮红或发白、多汗、皮肤发冷、面部及其他部位肌肉紧张等。 二是恐惧,病人对自身疾病,轻者感到担心和疑虑,重者惊恐不安。 三是抑郁,因心理压力可导致情绪低落、悲观绝望,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言语减少,不愿与人交往,不思饮食,严重者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②慢性疾病时的心理反应: 一是抑郁,多数心情抑郁沮丧,尤其是性格内向的病人容易产生这类心理反应。可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甚至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二是性格改变,如总是责怪别人、责怪医生未精心治疗,埋怨家庭未尽心照料等,故意挑剔和常因小事勃然大怒。他们对躯体方面的微小变化颇为敏感,常提出过高的治疗或照顾要求,因此导致医患关系及家庭内人际关系紧张或恶化。干预原则为积极的支持性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以最大程度减轻其痛苦,选用药物时应考虑疾病的性质、所引起的问题,以及病人的抑郁、焦虑症状。以癌症为例,如疼痛可用吗啡,抑郁用抗抑郁药,焦虑用抗焦虑药处理。 恋爱破裂 失恋可引起严重的痛苦和愤懑情绪,有的可能采取自杀行动,或者把爱变成恨,采取攻击行为,攻击恋爱对象或所谓的第三者。干预原则为与当事者充分交

谈,指出恋爱和感情不能勉强,也不值得殉情,而且肯定还有机会找到自己心爱的人。同样,对拟采取攻击行为的当事者,应防止其攻击行为。指出这种行为的犯罪性质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既要防止当事者自杀,也要阻止其鲁莽攻击行为。一般持续时间不长,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劝告可使当事者顺利渡过危机期,危机期过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当事者可能认为对世界上的女人(或男人)都不可信,产生很坏的信念,但这不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而且随着时间的迁延会逐渐淡化。 婚姻障碍 夫妻的感情破裂,结局多是离婚,如果双方都能接受,不会引起危机,否则可能引起危机。 ①夫妻间暂时纠纷,如受当时情绪的影响使矛盾激化时,可能引发冲动行为,甚至凶杀。干预原则为暂时分居,等待双方冷静思考并接受适当的心理辅导后,帮助解决问题,防止以后类似问题的重演。 ②夫妻间长期纠纷,其原因包括彼此不信任、一方有外遇、受虐待、财产或经济纠纷等。这可以使双方(尤其是女方)产生头痛、失眠、食欲和体重下降、疲乏、心烦、情绪低落等,严重者出现自杀企图或行为。干预原则为尽量调解双方矛盾,否则离婚是必然结局。对有自杀企图者应预防自杀,可给予适当药物改善睡眠、焦虑和抑郁情绪。 悲伤反应 与死者关系越密切的人,产生的悲伤反应也就越严重。亲人如果是猝死或是意外死亡,如突然死于交通事故或自然灾害,引起的悲伤反应最重。 ①急性反应:在听噩耗后陷于极度痛苦。严重者情感麻木或昏厥,也可出现呼吸困难或窒息感,或痛不欲生呼天抢地地哭叫,或者处于极度的激动状态。干预原则为将昏厥者立即置于平卧位,如血压持续偏低,应静脉补液。处于情感麻木或严重激动不安者,应给予BZ使其进入睡眠。当居丧者醒后,应表示同情,营造支持性气氛,让居丧者采取符合逻辑的步骤,逐步减轻悲伤。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说明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一、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为了确保学校稳定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心理咨询中心决定建立“班级心理健康委员一校园心灵使者协会一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三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疏导机制,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快速反应,即: 1、通过每班的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密切关注身边同学的心理情况,一旦发现有问题立即向心理辅导联络员反映。 2、学校心理辅导联络员得到信息后,须立即向心理辅导中心通报情况并立即对当事人开展心理辅导和思想疏导。 3、心理辅导中心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实施紧急干预,以最快的速度解除学生心理危机,并做好学生心理危机过后的心理护理和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的工作。 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心理健康委员和心理辅导员要深入课堂、公寓,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关心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确保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处理,把可能出现的伤害事故解决在萌芽状态。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立,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做到及时发现、正确解决,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学危机干预实施细则1、危机的特征 (1)危机是一种突然发生的事情;

(2)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危机是一种正常状态,是每一个人在生活经历中的某个时刻都会遇到的情境; (3)危机是一种个人体验,某种情景对某个人来说是危机,但同样的情境对另一个人来说则可能不是危机; (4)危机可在短时间内以这种或那种不同的方式来解决; (5)若采纳一些变化,发挥一些潜能,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发展,相反,不良的应对方式会令人们的防御能力下降和社会退缩。 2、危机干预的过程 (1)第一级危机干预也称心理性急救,主要是对危机的情境做出反应,帮助人们稳定下来去处理即刻的需求,协助他们应对当时的情境并给予支持。 (2)第二级危机干预也称危机治疗,在当事人稳定之后,提供治疗性咨询服务, 侧重于应对危机的情境和处理遗留下来的心理上的症状。 3、危机干预的主要对象 (1)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的学生; (2)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或有家族史的学生; (3)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中有自杀者的学生; (4)身体患有严重疾病且久治不愈、家境贫困、经济负担重且深感自卑的学生; (5)个人感情受挫、人际关系失调或出现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

浅析突发灾难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

浅析突发灾难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 2008 年5 月12 日,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 0 级特大地震, 这一历史性灾难事件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且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创伤性的心理打击, 因此, 对于灾区人民受灾后及时的心理救助是非常必要的。灾后灾区的重建是漫长的, 而灾民的心理重建更是艰巨的。与经济损失相比, 灾难对人们的心理冲击是内在的, 所以不为人注意。但实际上,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属承受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 灾后3 个月可能是心理危机爆发期, 人们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应激反应, 这是正常现象, 但是某些不良的心理应激反应会影响人们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甚至对他们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从而影响其日后的生活帮助受灾人民消除心理阴影,恢复生活信心, 实现“心理重建”是当下刻不容的艰巨任务。 1突发灾难事件与心理应激 有研究表明, 重大灾害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20% , 水灾、地震、空难、疾病爆发等突如其来的灾难事件发生时, 个体经历灾难、目击到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及严重的伤害, 这些可能会使个体产生强烈的反应, 主要表现在情绪、生理、认知、行为活动等一系列改变上, 这些改变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加重或诱发疾病, 严重时产生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心理危机。心理应激反应是人的身体对各种紧张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一般性的心理应激反应, 如焦虑、紧张、恐惧、寝食不安或情绪激动、大哭大闹更为普遍, 这时如果不及时干预,心理障碍会进一步加重, 还会出现脑损害、记忆障碍、严重抑郁, 甚至有自杀念头。 1. 1 情绪反应 在情绪方面主要表现有害怕、惊恐、否认、焦虑、怀疑、悲伤、沮丧、无助、绝望、麻木、孤独、紧张、烦躁、易怒、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等。 首先, 害怕、惊恐是地震发生时人们的第一反应, 而且这一反应会一直持续到地震发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担心灾难会再次发生, 害怕自己或亲人受到伤害, 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出现持续的担忧与深深的无助感。其次, 在得知自己的亲人朋友遇难的消息或亲眼目睹自己最亲近的人遇难的经过之后, 当事人可能刚开始意识上无法接受这一事实, 从否认到慢慢接受, 随之而来的是无比的悲伤、沮丧, 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 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 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自责、愤怒。而对于那些焦急等待救援人员救助自己亲属的人们而言, 焦虑、无助、绝望、自责使他们陷入无法放松的情绪状态。最后, 灾难幸存者在灾区重建过程中可能会感受到痛失亲人所带来的孤独、麻木, 严重者可能企图自杀。 1. 2 生理方面 在生理方面主要表现为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劳、失眠、作噩梦、容易受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梗死感、肌肉紧张等症状。心理和生理是密不可分的。由于人们遭受沉重的打击, 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从而对其生理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当事人在经历特大地震这样的突发性灾难事件后, 情绪的不良反应会影响其肠胃功能和神经系统等, 出现肠胃不适、食欲下降甚至绝食等现象。在神经系统方面, 由于精神过度悲伤、疲劳、紧张, 许多人会出现头痛、失眠、频繁作噩梦, 灾难事件反复痛苦地在梦中出现, 严重影响其精神状态。这一系列的生理应激反应容易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 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及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建设方案。 一、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目的 构建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工作体系,为的是及时、有效地向需要心理帮助的学生提供心理援助,帮助其渡过心理难关,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生命损失,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的网络建设 根据实际情况,学校建立校、系(部)、班级之间相互关联的三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网络系统。 (一)一级网络:学校 学校成立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刘彩胜 副组长:孙慧杰席顺意 . . 成员:孙世玲、赵国强、张立新、吕丽、冯温、张红梅、郭 长青、王苗霞、于玲、任维华、张洋 在领导小组的带领下,学校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实施、教职工和学生班干部的培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咨询、心理疾病筛查、心理疾病鉴别、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并指导二级网站的工作开展。(二)二级网络:系(部) 由系(部)主管学生的领导、心理咨询老师、班主任共同组成,建立系(部)心理咨询中心,主要负责所在系(部)的心理健康教育,抓好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同时积极配合一级网络的工作开展。(三)三级网络:班级 由班级心理委员、心理社团、宿舍心理信息员组成。主要负责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及时向系(部)心理咨询老师或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反馈学生心理问题,充分发挥在学生群体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朋辈引导作用,同时积极配合二级网络和一级网络的工作开展。 三、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对象 学校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对象主要来源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

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学生心理危机排查 与预防干预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更好的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渡过难关,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学生心理健康危机事件的发生,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损失,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建设平安、和谐的校园提供心理保障,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危机者从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机,使其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消失,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二、我校现状分析 根据班主任提供的心理危机排查表信息分析,成因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家庭原因 由于每个学生家庭的构成不同,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不同,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同,导致学生出现许多行为障碍或情绪问题的原因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1)学生家庭构成不健全。学生家长父母离婚或丧失,导致孩 子双亲不健全,问题学生由双亲一方单独抚养或其他亲属抚养。造成学生性格异化、行为怪异、情绪反正。 (2)家长教养方式不当。问题学生家庭构成健全,但是家长对 于学生的教养方式不正确,或过于严厉,或过分宠爱,导致孩子出现不合群、情绪波动大、烦躁、攻击性等问题 (3)家长对孩子存在家暴行为。学生家长对孩子存在家暴行为,是非常严重的家庭问题,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会有极大的影响,会引起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 (4)关注度不够缺少关爱。学生缺乏从家长得到的关注和关爱,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不问不顾,导致学生出现生活和学习上的多种问题。 (5)家庭贫困或家庭成员残疾造成的学生自卑或其他心理问题。 (6)家庭变故或家庭重组。家庭内部发生重大变故或家庭亲密 成员突然离世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 (二)人际障碍原因 (1)早恋学生与异性同学之间有恋爱行为 (2)同学之间的冲突学生与其他同学之间产生冲突,导致同学间发生欺凌和暴力事件。 (3)与校外人员的不正当来往学生与其他校外闲散人员之间不正当来往,甚至勾结校外人员欺凌本校学生。 (4)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不当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产生冲突

突发灾难中的心理危机干预

突发灾难中的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发生之后,会给人造成强烈的心理刺激,如视觉刺激、听觉刺激、触觉刺激等。在经历了这样的场面之后,一个正常的人自然地会出现一些反应,出现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情绪紧张、恐惧、内疚等,并经常在脑海中浮现当时的悲惨场面,回避与人谈论这些话题。这些因素,将极大地侵害受灾者的心理结构,并影响救援者的战斗力。 一般而言,危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本身,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当个体遭遇重大灾难后,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一项调查显示,唐山大地震后,约有10%的严重受灾者会发生创伤后应急障碍。 人的心理是有结构的,就像躯体有结构一样。当灾难性事件发生时,它会突破心理防线,侵入心理结构,并迅速或逐渐瓦解心理结构。当心理结构被瓦解时,人会出现急性的精神症状;而蓄积的心理结构破坏,可以表现为在灾难发生时尚无突出心理问题,但随着事件延长,可能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如果一个人在经历危机事件之后,不做心理干预,可能表面上看似度过危机事件了,但还会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若干年后,有的人仍然会回想起那些场面,出现情绪扰动、从噩梦中惊醒等现象,或被相似的情景重新唤起创伤的记忆,造成创伤的累积。还有一部分人,长期无法度过危机,出现严重心理障碍,比如焦虑、抑郁等。 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帮助人们加固和重塑心理结构,顺利度过危

机,预防创伤后应急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对人的一生都具有深远影响。 专家认为,对于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越早越好。最佳干预时间在危机事件发生后24到72小时,也就是“黄金72小时”。 发生危机事件后,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必须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进行及时干预,快速评估现场情况:如危机事件类型、心理刺激强度、污染人群数量、污染人群划分、现场的资源等。干预措施包括快速构建危机现场的心理动力模型、快速制定出危机干预方案、尽快实施危机干预。在早期危机干预中,常使用的一些技术有集体晤谈、放松训练、眼动脱敏再加工等。其中,眼动脱敏再加工是利用专门设计的计算机“工具包”,帮助人们淡化灾难记忆图像,逐步恢复心理平衡。 干预心理危机通常采取六步法:确定问题;保证求助者安全;给予支持,主要是倾听而非采取行动;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制定计划;得到承诺,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而检查评估则应贯穿于整个干预过程中。 当然,危机干预人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知识与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自身素质不过关,在干预过程中,干预人员也可能受到损害,并且对受创人员形成不良影响,使得受创人员更加无助、恐慌,形成二次创伤,减弱自身求治的动力。 危机干预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刺激承受能力。事实上,很多危机干预人员在经历危机事件后,也会出现一些反应和感受,但是,作为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可出现生理反应,但是在两三天内应缓慢消失;闪回的症状比较弱,对睡眠的影响不大;思维上能够接纳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反应,逻辑思维不受较大影响;情

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与体会

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与心得体会 通过应用心理学课关于心理危机干预这一小节课程的学习,使我对于心理危机与心理危机干 预的定义有了初步认识,同时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原则与具体运用有潜在的了解,最后通过心 理危机干预在汶川地震以及台风受灾区灾后重建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心理危机及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 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 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 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 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那发现有人存在心理危机时,当我们要对其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时,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原 则,使干预达到最佳效果。其基本原则包括:(1) 迅速确定要干预的问题,强调以目前的问 题为主,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2)必须有其家人或朋友参加危机干预;(3) 鼓励自信,不 要让当事者产生依赖心;(4) 把心理危机作为心理问题处理,而不要作为疾病进行处理。 了解完关于心理危机干预的基础知识,那么在哪些情况下人们会产生心理危机呢?经过 老师的归纳讲解,主要包括这么几个原因,分别是:急性残废或急性严重疾病;恋爱关系破 裂;突然失去亲人或朋友;重大财产损失;重要考试及晋升失败;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等。在 实际中,这些造成心理危机的原因可能并不是单独起作用,更多的情况是同时对人们心理造 成危机。例如自然灾害可能造成亲人或朋友的离世及自身严重疾病和重度残疾,那么这些原 因都可能集中在一起造成心理危机的产生。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一件不幸的事并不能造成人 们心理危机的产生,但当不幸的事接踵而至时,恋爱的失败,事业的不顺再加上亲人的离世 等一系列的原因堆积而成所产生的心理危机比单独某个原因造成的可能更棘手更难以处理。 我们必须尽早地找出其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这样才能在尽快的时间内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防止其发生过激行为。 那对于心理危机的干预,专业心理咨询者及工作人员有关于危机干预的六步走策略。1、 确定问题:即从求助者的角度,确定和理解求助者本人所认识的问题,为了帮助确定危机 问题,推荐在干预开始时,使用核心倾听技术:同情、理解、真诚、接纳以及尊重;2、保 证求助者安全: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危机干预工作者应将保证求助者安全作为首要目标;3、给予支持:强调与求助者沟通与交流,使求助者知道工作人员是能够给予其关心帮助的人; 4、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这一步侧重于求助者与工作人员常会忽略的一面——有

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按照《贵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通知》(黔教安稳发〔2013〕118号)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二、建立健全领导班子 组长:罗其伟 副组长:周盛 成员:袁泽刚黄德强苏金波聂旭华王永聪刘在龙彭洪庆周洪林甘文丽政教处工作员及各班班主任 三、具体措施 1、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 (1)、按照有关要求,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整体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辅导员、德育教师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2)、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

教育,通过心理健康宣传周、主题班会、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3)、继续加强心理辅导工作,积极配合团委、关工委做好“心情驿站”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咨询,为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4)、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贫困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早恋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 (5)、教科局将逐步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并充分利用现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资源,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2、完善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长效机制,确保青少年学生在校健康快乐成长 认真组织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普查,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 (1)、建立健全问题学生心理档案,并根据心理状况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对面临家庭变故、重大挫折、突发事件或有心理障碍、行为有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发现,关心他们,及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 (2)、对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其家长,并协助家长做好教育、疏导、监控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将学生转到精神疾病医疗机构进行诊治,防止因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

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援助工作方案

镇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援助工作方案—、总则 (一)编制目的 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为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心理健康,提高我镇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的能力。 (二)编制依据 依据国务院《国家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北京市突发公用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关于加强北京市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房山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房山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镇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三)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本镇范围内突发公共事件所涉及人员的心理危机应急干预行动。 (四)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部门联动;点面结合,社会参与。 二、干预分级及处置 (一)专业分级处置 根据人们遭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可将受灾人群大致分为以下五级进行干预,干预重点应从第一级人群开始,逐步扩展;一般性宣传教育要覆盖到五级人群。 1、第一级人群:突发公共事件的直接受害者,如死难者家属、伤员、幸存者。 干预原则:隔离、保护、心理支持、个体辅导、及时反馈信息。 2、第二级人群:现场的目击者(包括救援者),如目击灾难发生的灾民、现场指挥、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医疗救护人员,其他救护人员)。 干预原则:合理调配、劳逸结合、保护、心理支持、集体心理干预、定时反馈信息。

3、第三级人群:与第一级、第二级人群有关的人员,如幸存者和目击者的亲人等。 干预原则:合理安置、保护、心理支持、团体辅导、信息反馈。 4、第四级人群:后方救援人员、灾难发生后在灾区开展服务的人员或志愿者。指突发公共事件区域的其他人员,如:居民、记者等。 干预原则:统一管理、心理支持、团体辅导、科学宣教、信息反馈。 5、第五级人群:指通过媒体间接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干预原则:正确 导向、科学宣教、心理支持、信息反馈。 (二)分级响应及干预 以《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将心理危机应急干预对应分为四级,对特别重大事件、重大事件、较大事件、一般事件四级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分级响应及干预。 1、I级响应及干预(特别重大事件) 接到符合I级响应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后,镇政府立即启动I 级干预,迅速召集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小组对该事件引发的心理危机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订分类分级干预计划。根据需要派遣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和应急干预队伍按规定时间赴指定地点开展心理干预工作,接受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部指挥,对目标人群进行现场评估和分级干预。应急干预队伍负责人应将干预情况及时向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部进行汇报,提出对重点人群的干预指导性意见,特别是要提出对重点人群开展救治工作时的注意事项。同时,应及时向上级政府反馈有关心理危机应急干预行动的情况,必要时向上级卫生部门请求支援。 2、H级响应及干预(重大事件) 接到符合H级响应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后,镇政府立即启动H级干预,迅速召集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对该事件引发的心理危机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目标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评估结果制订分类分级干预计划。根据需要派出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和应急干预队伍按规定时间赴指定地点开展心理干预工作,接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部指挥,对目标人群进行现场评估和分级干预。应急干预队伍负责人应将干预情况及时向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部进行汇报,提出对重点人群的干预指导性意见,特别是对重点人群开展救治工作时的注意事项。必要时向上级卫生部门请求支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