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大学语文(三)

专升本大学语文(三)

《炉中煤》现代自由体诗歌

郭沫若

作家作品:

1.郭沫若,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文化战士。

2.“五四”运动前后,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成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3.1921年出版了在我国现代诗歌史上有重要意义的诗集《女神》。

4.抗日战争时期写下了《屈原》、《虎符》等历史剧。

本文要点:

1、主旨: 诗人表达了对五四后焕发青

春的祖国的无比热爱和无私奉献精神2、本诗中的两个主要意象各有什么象

征意义

3、本诗第三节的双重象征意义是什么,

“重见天光”喻指什么?

4、运用比喻、拟人、设问、反复等修辞

手法和象征、托物言志、拟人化等表现手法

5、本诗韵律和谐,反复咏叹的表达作用

一、单选题

1.对《炉中煤》中诗人情感的全面表述是( D )。

A.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B.对五四后焕发青春的祖国的无比热爱

C.对五四后焕发青春的祖国的无私奉献精神

D.对五四后焕发青春的祖国的无比热爱和无私奉献精神

2.在《炉中煤》中鲜明地体现诗人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 D )。

A.啊,我年青的女郎

B.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C.我活埋地底多年,到今朝总是重见天光

D.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3.在《炉中煤》中借炉中煤来抒写作者的

情怀,这种表现方法是( C )。

A.侧面烘托

B.对比反衬

C.托物言志

D.象征暗示

4.总体来说,《炉中煤》的拟人化手法体现在( C )。

A.将祖国称为年青的女郎

B.作者将自身化作炉中煤

C.让炉中煤来倾诉衷情

D.用煤的燃烧来暗示激情

5.《炉中煤》中称祖国为“年青的女郎”和“心爱的人儿”,这种抒情方法是( C )。

A.借写景抒情

B.借叙事抒情

C.借比喻抒情

D.借比拟抒情

6.《炉中煤》中,用煤的燃烧来抒写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这种表现方法是( D )。

A.托物言志

B.拟人手法

C.对比反衬

D.象征暗示

7.《炉中煤》中,作者赋予炉中煤以灵性,让它来倾诉衷情,这种抒情方法是( C )。

A、借写景抒情

B、借比喻抒情

C、借比拟抒情

D、借夸张抒情

8.在《炉中煤》中,作者将炉中煤称作黑奴,这种修辞手法是( B )。

A.拟人

B.比喻

C.借代

D.拟物

二、多选题

1.下列作家中,青年时代为投身反帝爱国运动而弃医从文的有( BC )。

A.李大钊

B.鲁迅

C.郭沫若

D、.闻一多 E.郁达夫

2.《炉中煤》中作者用以自喻的事物有( BCD )。

A.年青的女郎

B.炉中煤

C.黑奴

D.栋梁 E、心爱的人儿

3.《炉中煤》中所运用的表现方法有(ABC )。

A.托物言志 B.拟人手法 C.象征暗示

D.对比反衬 E、侧面烘托

4.《炉中煤》中的象征暗示主要体现在(BCD )。

A.将自身化作炉中煤,称祖国为女郎

B.借煤向女郎倾诉爱情,体现爱国热情

C.用煤重见天光,体现中华民族的新生

D.用煤的燃烧,体现无私奉献精神

E.赋予煤以灵性,代人诉说衷情

5.《炉中煤》中所运用的抒情方法有( BCE )。

A.借景抒情

B.借物抒情

C.借比喻抒情

D.借典故抒情 E、借比拟抒情

6.《炉中煤》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有( ABCDE )。

A.比喻

B.拟人

C.借代

D.反复

E.设问

三、简析题

(一)阅读,回答问题: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写出“年青的女郎”的喻义。

五四后青春焕发的祖国。

2、写出“你的殷勤”、“我的思量”的寓意。

“你的殷勤”:焕发青春的祖国对爱国志士的殷切召唤和期望。“我的

思量”:爱国志士对青春祖国的思念

和期望。

3、写出“燃”字的象征内涵。

“燃”表现了赤诚无私的奉献精神。主要体现了诗人往昔被压抑着的爱国激情,指的是诗人在黑暗长夜中的摸索探寻。

(二)阅读,回答问题: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1、称祖国为女郎,这是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2、写出“我”的双重身份和“重见天光”的三重寓意。

“我”的双重身份:诗人自己和中华民族。“重见天光”的三重寓意:诗人的新生、祖国的新生、和中华民族的新生。

3、后两句用的是什么表现方法?

象征暗示。

(三)阅读,回答问题: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指出“年青的女郎”、“故乡”、“心爱的人儿”三者寓意的差别。

三者都指向祖国,但“年青的女郎”强调祖国的新生和青春焕发,“故乡”只是祖国的借代,“心爱的人儿”侧重诗人对新生祖国的热爱与眷恋之情,三者的侧重点和情感都有差别。

2.指出后两句的表现方法。

象征暗示。

3.“燃”的象征内涵是什么?

这里的“燃”同样表现了赤诚无私的奉献精神,但比前者进了一步。这里主要体现了诗人由五四革命运动焕发出来的爱国热情,强调了诗人在“重见天光”后激情

喷发、奋力搏击的赤诚献身精神。

《雨巷》现代自由体诗歌

戴望舒

作家作品:

1.戴望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上世纪三十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2.戴望舒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3.戴望舒的诗歌名篇有《雨巷》、《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

本文要点:

1.主旨:抒写了理想幻灭时的那种难以名状的痛苦,含蓄而隐晦地揭示了一代知识青年当时消极而真实的思想与情绪。

2.全诗运用象征手法,理解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丁香姑娘”这一形象的象征意味。

4.分析本诗第二节运用的修辞手法。

5.了解本诗的艺术特色

一、单选题:

1.这首诗最初发表在( A )

A.《小说月报》1928年8月第19卷

第8号,后收入诗集《我的记忆》。

B.1920年9月《新青年》月刊第八卷第

一号,后收入《呐喊》

C.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

副刊,后收入诗集《女神》

D.1925年11月22日《文学周报》第200

期,后收入《背影》中。

2.《雨巷》这首诗是( C )

A.现实主义诗作

B.浪漫主义诗作

C.典型象征主义诗作

D.革命现实主义诗作

3.《雨巷》中通过寂寞、冷清、朦胧的长长的雨巷,来表述( B )

A.诗人孤独无依,思念家乡的愁苦感

情。

B.诗人对一种美的追寻,和在追寻中无

可依附的飘渺感情。

C.诗人感觉到社会黑暗势力的压力,非

常抑郁的感情。

D.诗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情

感。

4.《雨巷》通过“我”去寻找幻影中的“丁香姑娘”而不得的心理过程,来展示( C )

A.诗人追求纯真爱情的迫切心情。

B.诗人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C.理想幻灭时的那种难以名状的痛苦。

D.男女双方爱情遭到阻隔的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

二、多选题:

1.《雨巷》的思想格调虽不是积极高昂的,然而它的艺术审美价值却很高,它在艺术上的重要特色有(ABCD )

A.富有浓重的象征色彩

B.诗中的意象有丰富的内涵

C.意象和情绪之间具有不确定性,反而使作品内涵有了审美张力

D.具有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E.展开故事情节,结构全篇。

2.《雨巷》中营造了一个“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的审美意境,表达了(ABC )

A.作者在低徊自怜中的哀怨、悲伤、彷

徨,迷惘情绪。

B.作者的丝丝朦胧理想和浪漫情愫。

C.一代知识青年在大革命失败后消极

而真实的思想与情绪。

D.回环往复、婉转深微的爱情的真挚和

专一的情愫。

E.作者对江南自然美景的无比赞赏。

3.作者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抒情形象(ABCD )

A.象征着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

B.象征着作者热切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理想和希望

C.象征着大革命失败后的那种不甘寂寞的和美好形象被破坏的复杂心境。

D.她是作者梦幻中的情人形象

E.表现了美人伤春怀怨的愁情

三、简答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作者和绝大部分知识分子一样,陷入了极度的悲观和痛苦之中。《雨巷》中营造出的“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的审美意境,表达了

作者那种在低徊自怜中的哀怨、悲伤、彷徨、迷惘中的丝丝朦胧理想和浪漫情愫,含蓄而隐晦地揭示了一代知识青年当时消极而真实的思想与情绪。

2.在古人的诗词中“丁香结”象征什么,而在《雨巷》一诗中“丁香姑娘”有哪些象征意味?

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用它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

词中的一个传统的表现手法。如李

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

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

诗句。南唐李璟更把丁香结和雨中

的惆怅联在一起了。他的《浣溪沙》

中有一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就是

用雨中丁香结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

的。

“丁香姑娘”作为一个梦幻中的情人形象,她象征着含着忧愁的美好理

想,也象征着作者热切追求而又求

之不得的理想和希望。从某种意义上

来说,它还象征着大革命失败后的那

种不甘寂寞的和美好形象被破坏的

复杂心境。

《风波》鲁迅

课文阅读分析方面的考核要点:

1.说明题目“风波”的涵义。(这是1917年张勋复辟在江南水乡农民中引起的关于辫子的风波。用以展示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2.概括小说的主题。(不启发群众觉悟,不真正推翻封建势力,任何社会改革,即使剪掉辫子这样的改革,也非易事,因此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唤醒民众。)

3.理解小说以辫子事件为主线贯串全文的结构特色。(共分四部分:①辫子风波的起因;

②辫子风波的深化;③辫子风波的消解;④辫子风波之后,一切如旧。)

4. 简要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对烘托主题的作用。(开头对临河土场、夕日余辉、花脚蚊子、小桌短凳的描绘,展现了农村的封闭落后,传统保守的氛围;这种环境正与农民的愚昧落后相适应。对辫子风

波起了烘托作用,也就烘托了主题。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其作用也是这样。)

5.概括并分析小说主人公七斤这个落后农民代表人物的性格特征。(愚昧麻木、胆小怕事,缺乏民主主义觉悟、冷漠保守的农民形象。)

6.概括并分析小说反面人物赵七爷这个封建遗老的性格特征。(装腔作势,不学无术、善于韬晦、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或帝制余孽形象。)

7.分别概括七斤嫂、八一嫂、九斤老太的性格特征。(七斤嫂:愚昧麻木,保守落后,泼辣粗俗;八一嫂:爱管小事,心地善良;九斤老太:爱发牢骚,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保守、复旧。)

8.结合课文中有关段落,说明人物对话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人物的性格特征都是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对话中反映出农民共同的特征:冷漠保守,愚昧落后,缺乏民主主义的觉悟,农民的这种精神状态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密切相关,从而突出了主旨。)

9.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部分,说明其表达作用。(赵七爷“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三国志》,表现其迂腐浅薄之极;七斤没有辫子后“忘了吸烟……”表现其愚昧;九斤老太张口闭口“一代不如一代”表现其保守、复旧。)10.认知本文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总体特色。(勾勒人物穿戴或外形的特征,以活现其内心特征。如写赵七爷的“将辫子盘在顶上”“穿宝蓝色竹布的长衫”等。)11、简要说明小说结尾对深化主题的作用。(农村依旧一潭死水,封建传统代代相传,农民精神依旧麻木,如不改变,如不唤醒民众,中国将仍无希望。)

一、选择题:

1.《风波》中的“风波”,引起于( B )

A.清帝退位 B.张勋复辟

C.百日维新

D.辛亥革命

2.《风波》中的“风波”,所围绕着展开的事件是( A )

A.七斤头上有没有辫子

B.赵七爷到土场示威

C.六斤打破了一个饭碗

D.皇帝是否又坐了龙庭

3.《风波》的主要社会意义在于( D )

A. 暴露民众的愚昧落后

B.揭露帝制余孽的阴谋复辟

C.批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D.昭示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唤醒民众

4.鲁迅的小说《风波》最初发表于( A )

A. 1920年9月《新青年》月刊第八卷第一号,后收入《呐喊》。

B. 《小说月报》1928年8月第19卷第8号,后收入诗集《我的记忆》。

C.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副刊,后收入诗集《女神》。

D.1925年11月22日《文学周报》第200期,后收入《背影》中。

5. 鲁迅小说《风波》里的故事发生在( B )

A.未庄 B.鲁镇 C.绍兴 D.乌镇6.小说开头所描绘的“田家乐”景象的主要意义在于( D )

A.暴露农民的愚昧落后

B.讽刺文人的不合时宜

C.衬托后文的风波动感

D.启示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7.七斤的主要性格特征是( C )

A.见多识广

B.憎恶复辟

C.愚昧落后

D.伺机复辟

8.赵七爷的主要性格是( D )

A.见多识广

B.憎恶复辟

C.愚昧落后

D.伺机复辟

二、多选题:

1.《风波》所反映的主要的社会现实是(ABC )

A.农民还处在愚昧落后状态

B.帝制余孽还在伺机复辟

C.辛亥革命尚未真正唤醒民众

D.许多政客宣扬革命已经成功

E.不少文人陶醉于“农家乐”

2.《风波》中赵七爷的性格特征有(ACD )

A.不学无术

B.麻木不仁

C.善于韬晦

D.伺机复辟

E.不问政治

3.《风波》中刻画赵七爷的典型细节有(ABDE )

A.辫子盘上,放下、又盘上

B.马褂藏起、穿上、又藏起

C.知道谁家闺女生了夜叉

D.时常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三国志”

E.知道张大帅是张翼德的后代

4.《风波》中刻画七斤的典型细节有(ABD)

A.遇事坐在门槛上抽烟说不出话

B.知道谁家的闺女生了个夜叉

C.口头禅是“一代不如一代

D.因女儿打碎饭碗而大打出手

E.头上的辫子盘上、放下、又盘上

三、简析题:

1.“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向八一嫂抢进几步道,‘你能抵挡他么?’”

(1)这段话是谁说的?

是赵七爷说的。

(2)“张大帅”指的谁?“张翼德”

是什么人?

“张大帅”指张勋。张翼德就是三国演

义中的张飞。

(3)从这里可以看出说话者是怎样一

个人?

可以看出赵七爷既是个听到复辟消

息后就高兴张狂的帝制余孽,又是一

个不学无术、装腔作势吓人的极愚蠢

的草包。

(4)这里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2.“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入娘的!……”

(1)这里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

其中前半段与后半段的刻画方法又有

何不同?

这里用的心理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七斤形象。前半段是通过“以外显内”

的方式来间接地显示人物心理;后半

段则是直接心理描写。

(2)七斤“忘记了吸烟”说明什么?

七斤忘记了吸烟,是由于他没有了辫子,怕被杀头,心里十分着急。这是愚昧无知的表现。

(3)七斤的直接心理活动有什么特点?

这一特点说明了什么?

七斤“想想些办法”,但满脑子只有残断影像和片言只语,什么也贯穿不起来,连个极其简单的思想也不能组织。这十分深刻地揭示出七斤的极端愚昧无知心态。

(4)从七斤的这一心理状态可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七斤当时是当地的“出场人物”。竟也如此愚昧无知,可见当时农村究竟落后到了何种程度。

3.文章最末一段“现在的七斤,……一瘸一拐的往来。”

1.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结尾这段话的大

意。

鞭子风波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原

来的“死水一潭”的老样子。

2.作者为何强调村人对七斤的尊敬?

作者强调七斤受尊敬,是为反衬

其他人还远不及七斤;而七斤已

经如此愚昧落后,那当时农村、

农民的落后程度就不待言了。

3.从哪里可以看出这个结尾与小说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