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中的统计分析问题(样本比较-置信度评估)

数学建模中的统计分析问题(样本比较-置信度评估)
数学建模中的统计分析问题(样本比较-置信度评估)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白血病临床治疗的统计分析问题

摘要

一、问题重述

为研究某药物6-MP是否有治疗以缓解病痛的作用,研究者在持续1年的急性白血病治疗的临床试验中,将42位急性白血病患者(进入项目的时间有先后)随机地分成两组(各21人)。对一组病人用药物6-MP治疗以缓解病痛,而另一组病人用安慰剂。安慰剂的外形和颜色与药物完全相同,但不含任何药物,病人自己并不知道实际服用的是药物还是安慰剂。研究者记录下每个病人病痛缓解的持续时间(以周为单位),持续时间越长则疗效越好。数据见表1。

表1数据后面有+者表示,当项目结束时缓解仍在持续。例如,处理组中的20+表示:该病人在项目结束前20小时进入临床治疗,使用6-MP后,缓解持续到项目结束。因此,该病人的实际缓解持续时间至少为20周,很可能大于20周。这种数据在统计学中称为删失数据。

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是:

问题1. 6-MP能否显著延长缓解的持续时间?

问题2.如果问题一不能得到肯定的回答,则对该药物没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反之,如果结论是肯定的,预测以后的病人在使用6-MP后的缓解持续时间的有关参数,对6-MP的效果给出有足够置信度的量化评估。

二、模型假设

1.假设在项目期间的食物,生存环境,其他药物等外界因素对6-MP药效及病人病痛无影响;

2.假设在项目期间各个阶段病人的6-MP药物服用量充足,治疗方式恰当;3.假设在项目期间无其他病痛误判,粗心等原因引起数据记录失误;

4.假设对同一个病人使用药物的效果始终一样;

5.假设每个病人的身体、精神素质都是相当的,不会因此而使药物的效果变化;6.假设病人自己并不知道实际服用的是药物还是安慰剂;

7.假设病人的年龄、性别对试验无影响;

8.假设两组病人是随机分配的。

三、符号说明及其概念解释

3.1符号说明

3.2概念解释

生存时间:疾病治疗的预后情况,一方面看结局好坏,另一方面还要看出现这种结局所经历的时间长短。所经历的时间称为生存时间。

完全与不完全数据:一部分研究对象可观察到死亡,从而得到准确的生存时间,所提供的信息是完全的,称为完全数据;另一部分病人由于失访、意外事故、或到观察结束时仍存活等原因,无法知道确切的生存时间,它提供了不完全的信息,称为不完全数据(截尾数据、删失数据)。

生存分析:生存时间一般是通过随访收集。不完全数据提供了部分信息。须要用专门的方法进行统计处理,这类统计方法起源于对寿命资料的统计分析,故称为生存分析。

死亡概率:指已活满t时刻的个体,在此后一段时期内(t至t t

+?)死亡的可能性。

生存概率:表示在某单位时段开始时存活的个体到该时段结束时仍存活的可能性大小。

四、 问题分析

本文研究者在持续1年的急性白血病治疗的临床试验中,对42位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均等地分成两组,一组病人用药物6-MP 治疗以缓解病痛,而另一组病人用安慰剂。通过对两组病人病痛缓解的持续时间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从而研究某药物6-MP 是否有治疗以缓解病痛的作用。

此问题可以转化为生存分析问题,即每个病人的缓解时间可以看每个成个体的寿命,从而可以采用生存分析的相关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求解。

由已知可知,每个病人进入项目试验的先后顺序不同,缓解病痛的时效也不同(如图一所示)。

图一:病人的缓解持续时间

通过对表1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有些数据后面有+者表示,当项目结束时缓解仍在持续,这种数据在统计学中称为删失数据,又称截尾数据和不完全数据。对于这类数据的处理,如果我们丢弃删失数据只考虑确切数据,则会损失大量的信息;若将删失数据当作确切数据处理,则会低估了生存时间的平均水平。 用统计学的术语,白血病缓解效果的分析是一个“两样本比较”问题,一般用两正态样本均值比较的t 检验。但现在由于样本分布未知,而且在时间数据的分析中,由于数据分布有很大的偏度,正态分布是一个“坏”的模型。又因为数据是不完全的(有删失数据),常规的、用于完全数据的分析方法不能简单套用。 所以我们引入生存分析这一概念对本文进行分析求解。

生存时间经常服从的基线分布有指数分布、Weibull 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对数logistic 分布和Gamma 分布。由于缓解持续时间不长,因此年龄、体质等可能影响缓解持续时间的因素作用不大,可以认为在任何时刻缓解持续的结束是随机的。又指数分布具有恒定危险率的特点,所以可假设生存时间服从指数分布,由次进行检验。

对于问题二,要预测持续时间参数,则先要给出其相关的参数,在对其置信

区间进行预测。

五、模型建立与求解

5.1问题一的模型

参数回归模型

本案例中样本容量不大,我们事先根据其生存函数曲线将分布假定为指数分布,所以可采用参数回归模型的分析方法,首先对指数分布进行检验,然后使用点估计的方法分别对两组数据的参数进行估计,接着对其有花都进行检验。用参数假设检验来判断处理组与控制组的缓解时间分布是否有显著差别从而判断药物6-MP能否显著延长缓解的持续时间。

首先分别对处理组和控制组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由此拟合一个满意的参数分布,再用参数假设检验来判断处理组和控制组的缓解时间分布是否有显著差别,从而回答问题一:6-MP能否显著延长缓解的持续时间。

5.1.1模型的准备

我们假设每个病人病痛缓解的持续时间为生存时间。在这批数据中,其中控制组(使用安慰剂)的数据是完全的,没有删失数据。因为完全数据的分析比较简单,所以我们先对控制组数据进行处理。在刻画时间分布模型的特征方面,“生存函数”和“危险率函数”是两个重要的函数。

对控制组数据进行处理

通过计算机吃力可得,控制组生存函数图像为:

生存函数又称可靠性函数。是个体寿命超过某个时刻的概率。X记为个体的生存期,生存函数定义为:

()() S t P T t

=>=t时刻仍存活的例数观察病人总数

累积生存函数为:12()()i i k S t P T t p p p =>=…

危险率函数也称为风险函数、瞬时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条件死亡率,常用h (t )表示,它表示已存活到t 时刻的一个体,死于(t ,t t +?)小区间内的概率的极限。

0(|)

()lim

t P t T t t t T h t t

?→<≤+?<=? 0()()lim

(ln ())()t S t S t t d

S t t S t dx

?→-+?==-?? 累积危险函数为:0

()()ln ()t

H t h u du S t t λ==-=?

λ为指数分布的危险率,或称为尺度参数,其大小决定了生存时间的长短,

危险率越大,生存率下降越快;危险率越小,生存时间越长。在指数分布模型中,

λ是常数,与时间t 无关。

因为本文所给的生存资料分布具有不规则、不确定或未知分布的特点,所以采用非参数法估计生存率。 根据本文的样本含量为小样本,所以选择乘积极限估计法(Kaplan-meier )来出来数据。

乘积极限估计法简称积限法或PL 法,是直接用概率乘法原理估计生存率,它是由统计学家Kaplan 和Meier 于1958年首先提出的,因此又称为Kaplan-Meier 法。此法计算生存率时,先将每个个体的生存时间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排序时若截尾值与非截尾值的观察时间相同,则规定非截尾值小于截尾值,排在截尾值之前。然后依次计算出各时段的死亡概率、生存概率,进而计算出从观察开始至各时刻的生存率(如图一、二所示)。

1.对处理组和控制组的累计生存率取自然对数,即取其累计危险函数:y ln ()S t =;

2.以个体寿命t 为横坐标,y ln ()S t =为纵坐标画折线图。

由上图可明显看出其图形走势近似直线。从而可以证明我们构建指数模型的思路是可行的。 因此设

()-ln ()H t S t t λ==

即:

()t S t e λ-=

由此可以直观的认为指数分布对数据的拟合是比较满意。

5.1.2 指数回归模型的构建: 指数分布准备知识:

若随机变量T 具有概率密度函数为:()t f t e λλ-=,则称 T 服从参数为λ(为尺度参数)的指数分布,简记为~()X E λ。 T 的总体分布函数为:0()1t

u t F t e du e λλλ--==-?

由此可导出以下公式:

()1()t S t F t e λ-=-= ()()/()h t f t S t λ==

人们用不变的危险率λ来刻划指数分布的特征,λ为指数分布模型中唯一的参数,其极大似然估计为:

1

=n i

i m m T t λ∧==∑

其中,n 为样本含量;i t 为每个观察对象的生存时间,i =1,..,n 包括完全数

据和截尾数据;m 为数据中完全数据的个数。 指数分布只有中只有一个参数,令控制组参数为1λ

因为控制组的数据是完全的,我们使用如下方法对参数1λ进行估计。 1、没有删失数据的极大似然估计:

1

1

2

n

()n

i

i t t t t n

L e

e

e

e

λ

λλλλλλλλ=----∑==…

两边取对数得:1

ln ()ln n

i i L n t λλλ==-∑

再对其进行求导得:

1

ln ()n =0n

i i d L t d λλλ=-=∑ 最后得:1

=n i

i n

t λ∧=∑

而控制组是完全数据不含删失数据,所以代入该极大似然估计模型得:

11

21==0.115182n i

i n t λ∧==∑

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用0.115()t S t e -=来拟合控制组数据,为进一步确定这一假设,我们将对其拟合度进行优化检验。 用拟合优度对拟合效果进行评估

构造一个度量所假设的分布拟合数据优度的经验统计量D (0)D ≥,D 的值越小则表示拟合的越好。为了更好的确定其拟合的效果,我们令0.5ξ=,近似的认为当D ξ≤时拟合效果较好。

由于该分布为但一分布,则采用kolmogorov 检验法进行优度检验。

首先作出控制组总体分布的经验分布函数()n F t ,总体分布函数为0.115(t)F t e -= 假设控制组21人的病痛缓解的持续时间是总体的一样本,则可以得到控制组经验分布函数13()F t 的观察值为:

130

,12/21,124/21,235/21,347/21,459/21,58()13/21,81115/21,111217/21,121518/21,151719/21,172220/21,22231

,23x x x x x x F t x x x x x x x ≤??<≤?

?<≤?

<≤??<≤?

<≤??

=<≤??<≤?

<≤??

<≤??<≤?

<≤??>?

因为对于任一实数t ,当n →∞时,()n F t 以概率1一致收敛于分布函数()F t ,即:

{}

lim sup ()()01n n x P F t F t →∞-∞<<∞

-==

换句话说,对于任一实数t ,当n 充分大时,经验分布函数的任一个观察值()n F t 与总体分布函数()F t 只有微小的差别,从而在实际上可当作()F t 来使用。 检验统计量sup ()()i n i i t t

D F t F t ∈=-

为了便于求解,我们可简化 'max ()()i n i i t t

D D F t F t ∈≈=-

通过matlab 求解得:'0.1729D =,则'0.5D D ε≈<=故此得到0.115()t S t e -=对控制数据的拟合较好。

对处理组数据的处理:

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到处理组的生存函数曲线图

对于含有删失数据的分布,我们采用含有删失数据的乘积限估计。 因为处理组中含有删失数据,所以我们对n 个数据合为k 个不同的死亡时期,从小到大排列为:1230k t t t t <<<<…<。在时间i t 上重复的个数为i g ,满足大于或等于i t (死亡、刪失、重复)的个数记为i n 。 假设

①在区间[]1,i i t t +上的刪失数据,其时间不早于1i t +。 ②当1i i t t t +<<时,条件概率(T|)i P t t T ≤≤的经验估计为:

i i i i n g p n ∧-= , i=0,1,…,k

由此得到其经验生存函数()n S t :

当0i t t t ≤≤,00

()n g S t n -==1

当1i i t t t +<<,由21(T)()(|)i P t P t T P t T t T ≤=≤≤≤… 得:

累积生存函数121

()i

j j

n i j j

n g S t p p p n ∧

=-==∏

使用excel 软件对附录一、二的数据做出如下处理:

1、对处理组和控制组的累计生存率取自然对数,即取其累计危险函数:

y ln ()S t =;

2、以个体寿命t 为横坐标,y ln ()S t =为纵坐标画折线图。

由上图可明显看出其图形走势近似直线。从而可以证明我们构建指数模型的思路是可行的。

因此设

()-ln ()H t S t t λ==

即:

()t S t e λ-=

由此可以直观的认为指数分布对数据的拟合是比较满意。

有删失数据的极大似然估计: 设有n 个急性白血病患者(观察对象)进入急性白血病治疗的临床试验中, 其中有删失数据 m 个,即病人治疗到一半项目结束(即12m 0t t t ≤≤≤≤…), 而另外n-m 个病人在m t 时能够接受到治疗。利用这一样本,我们用最大似然估计法来估计。

我们可以知道一个观察对象在[]t ,t t i i i d +失效的概率近似为

i i ()t t t i i f t d e d λλ-=(i =1,..,m ),而其余得n-m 个观察对象活过m t 得概率为

()

t =m

m

t

t t e d e λλλ∞--?

即:

()

()

n-m

t

=m

m

n m

t t

t e

d e λλλ∞

---?

故上述观察结果出现的概率近似地为:

()()()()

1

2m n-m

12m t t t m

t t t t n e d e d e d e m λλλλλλλ----?? ???

其中12m t t t d d d ,,…,为常数。因忽略一个常数因子不影响q 的最大似然估计,故可取似然函数为:

12[()]()m m t t t n m t m L e λλλ-++++-=…

对数似然函数为:

12ln ()m ln [()]m m L t t t n m t λλλ=-++++-… 令

12ln ()m

=[()]0m m d L t t t n m t d λλλ

-++++-=…

于是得到λ的最大似然估计为:

m =()

m s t λ∧

其中,12()()m m m s t t t t n m t =++++-…称为总观察时间,它表示直至时刻m t 为止n 个病人的试验时间的总和;m 表示出现观察终点的人数。

因为处理组中含有删失数据,所以将数据代入以上极大似然估计模型得:

2m 9===0.025()359m s t λ∧

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用0.025()t S t e -=来拟合控制组数据,为进一步确定这一假设我们同样对其拟合度进行优化检验。(同控制组) 经检验得到0.025()t S t e -=能较好的拟合处理组数据。

由此得,控制组拟合函数为0.115()t S t e -=,处理组拟合函数为0.025()t S t e -= 12λλ>,则控制组的危险率要大于处理组,故同一时期控制组的生存率低。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对两组病人的生存状况进行直观的比较。图中显示了两组病人的生存率随时间的延长成指数下降的趋势,处理组和控制组的下降率分别为0.025%/周和0.115%/周。

控制组和处理组的危险率比较

5.1.3 似然比检验模型

为了回答药物6-MP 能否显著延长缓解的持续时间,我们需构建似然比检验模型进行定性的分析:

原假设 0H : 12=λλ (两组患者的生存率是相同的) 备择假设 1H : 12λλ≠ (两组患者的生存率不相同) 因1λ,2λ的极大似然估计分别为:

111

m =T λ , 222

m

=T λ

又根据两样本的合并样本得到合并的尺度参数的估计为:

12

12

c m m T T λ+=+

构造似然函数:

[][]1212121211221212()=exp exp ()m m m m L T T m m λλλλλλλλ--=-+,

[][]12121212()=exp ()exp ()m m m m c c c c L T T m m λλλλ++-+=-+

则似然比为:

12

121212

()==()m m c c m m L L λλλλλλ+∧,

相应的对数似然函数为:

1212112212log()=log[()]log log ()L m m m m λλλλλλ=+-+,,

1212log()=log[()]()log()()c c c L m m m m λλλ=+-+ 如果0H 成立,则似然比统计量为:

[]2121,=2log 2log()log()~c G αλλλχ-∧=--,

即: []21211221,2()log()log log ~c G m m m m αλλλχ=-+-- 取显著性水平0.05α=,按自由度为 1的2χ界值作出决策。 同时:因为21,0.05 3.841χ=,

而统计量2χ的实测值216.75 3.841G χ==>。

由于16.75显著大于3.84,其否定区域,即备择假设成立。所以药物6-MP 能否显著延长缓解的持续时间。

综上所述,6-MP 具有显著延长缓解的持续时间,且其平均延长时间为控制组的4.6倍,即12/ 4.6λλ=。

由于控制组平均缓解时间()8.67i E t =控。则(t )8.67 4.640i E =?≈处周

5.2 问题二的模型

由问题一得出的结果证明了6-MP 能够显著延长缓解的持续时间,所以我们可以预测以后的病人在使用6-MP 后的缓解持续时间的有关参数,对6-MP 的效果给出有足够置信度的量化评估。

5.2.1 模型的建立

由研究者对42位急性白血病患者做持续1年的急性白血病治疗的临床试验可知,研究者不仅希望得到一种有效的药能够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具有显著延长缓解的持续时间的作用,而且也想通过试验得到该药的有效适用范围。 由此,我们确定以下评估效果的参数:

1.以后的病人使用6-MP 后的期望缓解的持续时间;

2.以后的病人使用6-MP 后,其缓解的持续时间超过半年(26周)的概率; 3.以后的病人使用6-MP 后,具有70%的可能性其期望缓解的持续时间不低于某个下限。

由问题一的求解可知,处理组的指数分布能够较好的拟合其缓解持续时间分布,其指数拟合分布函数0.025()t S t e -=。

⑴ 由指数分布的性质知,以后的病人使用6-MP 后的期望缓解的持续时间最大似然估计值为:

11()400.025

u E x λ∧∧====周;

⑵ 以后的病人使用6-MP 后,其缓解的持续时间超过半年(26周)的概率为:

26260.025(26)0.522P x e e λ--?≥===;

⑶ 采用分为点估测法

设估计分位数为0.1x ,则满足0.30.3()1()0.7P x x P x x ≥=-<=

由此可知

0.30.3()0.7x P x x e λ-≥==

则0.3ln 0.7

x λ

-=

,由此得

0.3ln 0.7

14.270.025

x ∧

-=

=

得出理想值之后,我们需要对其效果给出足够置信度的量化估计,即:

1. 病人期望缓解持续时间的置信区间;

2. 持续时间超过半年(26周)的概率置信下限;

3. 病人使用6-MP 后,具有70%的可能性其期望缓解的持续时间不低于某个

下限的置信下限。

设处理组函数分布的似然函数为()L θ,θ为缓解期望时间估计值()E x 的待估

计量,信息函数2

2()ln ()I L θθθ

?=-?

由问题一可知,我们取的显著性水平0.05α=,则其置信水平10.95p α=-=。根据最大似然估计的渐进正态性有:

~(0,1)N ∧

,取u θ=。

另外,由于处理组服从指数分布,则似然函数123()(,,,...,;)n L L x x x x θθ=。 得:

123[...()]()m m x x x x n m x m L e λθθ-+++++-=,m 为处理组数据中完全数据的个数

同时取似然的自然对数得:

123ln ()ln [...()]m m L m x x x x n m x θθθ=-+++++-

对θ取二次偏微分得:123ln ()[...()]m m L m

x x x x n m x θθθ

?=-+++++-?

222

ln ()L m

θθθ?=-?

由此知,229

()()0.005640m I I u u θ∧====

~(1,0)N ∧

不依赖任何未知参数,根据正态分布α的分位定义得:

2

1P Z αα??<=-???

即:22

1P u Z u u Z ααα∧∧??

<<=-????

所以我们得到期望时间的置信区间为:

(2

2

,u Z u Z αα∧

-)

又因为0.05α=,10.95p α=-=查表得0.0252

1.96Z Z α==

由代入上式可得期望延续时间u 为95%的置信区间

[u u ∧

-+

0.75=

故:(1)u 的置信区间[39.853,40.147]。

由此可知:期望延续时间u 的置信下限为μ-

=39.853,此时的参数

1/1/39.853λμ∧

-

==

所以(2)(6)P X ≥的95%的置信下限为

26/39.853

(6)0.521X e

P --

≥== (3)0.3x 的95%的置信下限为

(ln 0.7)/(ln 0.7)39.85314.215λ-=-?=

5.2.2 模型的求解

5.2.3模型的检验

六、模型的评价与推广

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具有以下特点:

合理性:每个实际问题都有一定得“背景机理”,而我们选择的统计模型考虑了该问题的背景机理;

合适性:我们的模型能够较好的拟合数据;

简单性:我们建立的模型比较简单,同时又可以较好的拟合数据,能够避免由随机因素造成的模型变形,而且容易从背景机理上解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三:相关的程序及代码

clear,clc

t=[6 7 9 10 11 13 16 17 19 20 22 23 25 32 34 35 ];

p=[0.857142857 0.806722689 0.806722689 0.752941176

0.752941176 0.690196078 0.627450909 0.627450909

0.627450909 0.627450909 0.537815065 0.448179221

0.448179221 0.448179221 0.448179221 0.448179221

x=6:0.01:35;

yi_nearest=interp1(t,p,x,'nearest');

plot(t,p,'ko');hold on;

plot(x,yi_nearest,'g','linewidth',1.5);hold on; grid on;

title('nearest method')

数学建模与计算机的重要性

数学建模与计算机的联系及重要性 摘要:在当今科技发达的今天,计算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为数学建模的计算提供了有力工具。本文浅谈了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数学建模计算机重要性 当今社会计算机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了,在计算机的协助下许多问题的求解变得简单、方便、快捷。而数学建模是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该数学模型所提供的解答来解释现实问题。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和数学建模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数学建模与计算机息息相关 其一、我们在模型求解时,有些计算单纯的用纸和笔是难以完成的,这就需要利用计算机上机计算、编制软件、绘制图形等,当结果通过计算机算出后也必须通过打印机随时进行输出。其二、数学建模的学习对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也起着极大推动作用,如报考计算机方向的研究生时,对数学的要求非常高;在进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时,也要求有极强的数学功底才能写出具有相当深度的论文,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之上的,许多为计算机的发展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在数学方面也颇有造诣。我们在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时往往需要计算机和数学建模同时应用才能解决问题,否则问题将无法进行。数学问题与计算机通常采用一些数学软件(lingo,Matlab,MathCAD 等等)的命令来描述算法,既简单又容易操作。例如下面有这样一道

题就是利用数学软件lingo 求解的。 例1 某工厂有两条生产线,分别用来生产M 和P 两种型号的产品,利润分别为200元每个和300元每个,生产线的最大生产能力分别为每日100和120,生产线没生产一个M 产品需要1个劳动日(1个工人工作8小时称为1个劳动日)进行调试、检测等工作,而每个P 产品需要2个劳动日,该工厂每天共计能提供160个劳动日,假如原材料等其他条件不受限制,问应如何安排生产计划,才能使获得的利润最大? 解 设两种产品的生产量分别为1x 和2x ,则该问题的数学模型 为: 目标函数 12max 200300z x x =+ 约束条件 1212100,120,160, 0,1,2. i x x x x x i ≤??≤??+≤??≥=? 编写LINGO 程序如下: MODEL: SETS: SHC/1,2 /:A,B,C,X; YF/1,2,3 /:J; ENDSETS DATA: A=1,2 ; B=100,120; C=200,300; ENDDATA

数学建模题型

1、问题描述(问题与假设) 随从们密约, 在河的任一岸, 一旦随从的人数比商人多, 就杀人越货.乘船渡河的方案由商人决定.商人们怎样才能安全过河? 假设:1. 过河途中不会出现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 2. 当随从人数大于商人数时,随从们不会改变杀人的计划。 3.船的质量很好,在多次满载的情况下也能正常运作。 4. 随从会听从商人的调度。 2、问题模型与求解(公式、图、表、算法或代码等) 模型的建立: x(k)~第k 次渡河前此岸的商人数 x(k),y(k)=0,1,2,3,4; y(k)~第k 次渡河前此岸的随从数 k=1,2,….. s(k)=[ x(k), y(k)]~过程的状态 S~允许状态集合 u(k)~第k 次渡船上的商人数 u(k), v(k)=0,1,2; v(k)~ 第k 次渡船上的随从数 k=1,2….. d(k)=( u(k), v(k))~过程的决策 D~允许决策集合 D={u,v u+v=1,2,u,v=0,1,2} 状态因决策而改变s(k+1)=s(k)+(-1)^k*d(k)~状态转移律 求d(k)∈D(k=1,2,….n),使s(k) ∈S 并按转移律s(k+1)=s(k)+(-1)^k*d(k) 由(4,4)到达(0,0) 数学模型: 模型分析: 由(2)(3)(5)可得 Yk Xk -≥-44 化简得 Yk k ≤X 关键代码:

clear clc n=3;m=3;h=2; m0=0;n0=0; tic LS=0; LD=0; for i=0:n for j=0:m if i>=j&n-i>=m-j|i==n|i==0 LS=LS+1; S(LS,:)=[i j]; end if i+j>0&i+j<=h&(i>=j|i==0) LD=LD+1; D(LD,:)=[i j]; end end end N=15; Q1=inf*ones(2*N,2*N); Q2=inf*ones(2*N,2*N); t=1; le=1; q=[m n]; f0=0; while f0~=1&t

数学建模之层次分析法

第四讲层次分析法 在现实世界中,往往会遇到决策的问题,比如如何选择旅游景点的问题,选择升学志愿的问题等等。在决策者作出最后的决定以前,他必须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或者判断准则,最终通过这些准则作出选择。 比如选择一个旅游景点时,你可以从宁波、普陀山、浙西大峡谷、雁荡山和楠溪江中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旅游目的地,在进行选择时,你所考虑的因素有旅游的费用、旅游地的景色、景点的居住条件和饮食状况以及交通状况等等。这些因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我们将这样的复杂系统称为一个决策系统。这些决策系统中很多因素之间的比较往往无法用定量的方式描述,此时需要将半定性、半定量的问题转化为定量计算问题。层次分析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层次分析法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通过逐层比较各种关联因素的重要性来为分析、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 一、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首先要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一个决策系统大体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1) 最高层(目标层):这一层次中只有一个元素,一般它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 (2) 中间层(准则层):这一层次中包含了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它可以由若干个层次组成,包括所需考虑的准则、子准则; (3) 最低层(方案层):这一层次包括了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 比如旅游景点问题,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决策系统: 目标层——选择一个旅游景点 准则层——旅游费用、景色、居住、饮食、交通 方案层——宁波、普陀山、浙西大峡谷、雁荡山、楠溪江 二、构造成对比较判断矩阵和正互反矩阵 在确定了比较准则以及备选的方案后,需要比较若干个因素对同一目标的影响,从额确定它们在目标中占的比重。如旅游问题中,五个准则对于不同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是肯定会有不同的重要程度,而不同的方案在相同的准则上也有不同的适合程度表现。层次结构反映了因素之间的关系,但准则层中的各准则在目标衡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一定相同,在决策者的

数学建模的作用意义

数学建模的背景: 人们在观察、分析和研究一个现实对象时经常使用模型,如展览馆里的飞机模型、水坝模型,实际上,照片、玩具、地图、电路图等都是模型,它们能概括地、集中地反映现实对象的某些特征,从而帮助人们迅速、有效地了解并掌握那个对象。数学模型不过是更抽象些的模型。 当需要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一个实际问题时,人们就要在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对象信息、作出简化假设、分析在规律等工作的基础上,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把它表述为数学式子(称为数学模型),然后用通过计算得到的模型结果来解释实际问题,并接受实际的检验。这个全过程就称为数学建模。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的应用不仅在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向经济、金融、生物、医学、环境、地质、人口、交通等新的领域渗透,所谓数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论是用数学方法在科技和生产领域解决哪类实际问题,还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形成交叉学科,首要的和关键的一步是建立研究对象的数学模型,并计算求解。人们常常把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技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比喻为如虎添翼。 数学建模日益显示其重要作用,已成为现代应用数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为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人才,对理工、经济、金融、管理科学等各专业的大学生都提出“数学建模技能和素质方面的要求”。 数学建模在现代社会的一些作用 (1)在一般工程技术领域,数学建模仍然大有用武之地。在以声、光、热、力、电这些物理学科为基础的诸如机械、电机、土木、水利等工程技术领域中,数学建模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这里的基本模型是已有的,但是由于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提出了许多需要用数学方法解决的新问题;高速、大型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使得过去即便有了数学模型也无法求解的课题(如大型水坝的应力计算,中长期天气预报等)迎刃而解;建立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基础上的CAD技术,以其快速、经济、方便等优势,大量地替代了传统工程设计中的现场实验、物理模拟等手段。(2)在高新技术领域,数学建模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无论是发展通讯、航天、微电子、自动化等高新技术本身,还是将高新技术用于传统工业去创造新工艺、开发新产品,计算机技术支持下的建模和模拟都是经常使用的有效手段。数学建模、数值计算和计算机图形学等相结合形成的计算机软件,已经被固化于产品中,在许多高新技术领域起着核心作用,被认为是高新技术的特征之一。在这个意义上,数学不再仅仅作为一门科学,它是许多技术的基础,而且直接走向了技术的前台。国际上一位学者提出了“高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的观点。 (3)数学迅速进入一些新领域,为数学建模开拓了许多新的处女地。随着数学向诸如经济、人口、生态、地质等所谓非物理领域的渗透,一些交叉学科如计量经济学、人口控制论、数学生态学、数学地质学等应运而生。一般地说,不存在作为支配关系的物理定律,当用数学方法研究这些领域中的定量关系时,数学建模就成为首要的、关键的步骤和这些学科发展与应用的基础。在这些领域里建立不同类型、不同方法、不同深浅程度模型的余地相当大,为数学建模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马克思说过,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

层次分析报告法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

层次分析法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 摘要:人们在生活中处理一些决策问题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有多有少,有大有小,但是 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它们通常都涉及到经济 、社会、 人文等方面的因素。在作比较、 判断 、 评价、 决策时,这些因素的重要性 影响力或者优先程度往往难以量化,人的主观选择会起 着相当主要的作用,这就给用一般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带来本质上的困难。这是就有人提出 了一种能有效地处理这样一类问题的实用方法,称为层次分析法,这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 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以及在对层次分析法的引入基础之上,建立层次分析模 型,并给出了层次分析的求解过程,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成对比较矩阵;权向量;一致性指标;一致性比率 一. 问题的提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碰到许多决策问题:请朋友吃饭要筹划是办家宴还是去饭店,是吃中餐、西餐还是自助餐;假期旅游和科研成果的评价。诸如此类问题面临抉择,就要慎重考虑,反复比较,尽可能满意的决策。 然而人们在处理上面这些决策问题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有多有少,有大有小,但是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它们通常都涉及经济社会和人文等方面的因素。在做比较、判断、评价、决策时,这些因素的重要性、影响力或者优先程度难以量化,人的主观选择会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T.L.Saaty 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种能有效地处理这样一类问题的实用方法,称为层次分析法(简称AHP ),这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 二.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1.将决策问题分解为三个层次。最上层为目标层,最下层为方案层,中间层为准则层。 2.通过相互比较确定各准则对于目标的权重,及各方案对于每一准则的权重,这些权重在人的思想过程常是定性的,而在层次分析法中则要给出得到权重的定量方法。 3.将方案层对准则层的权重及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重进行综合,最终确定方案层对目标层的权重。在层次分析法中要给出进行综合的计算方法。 三. 构造成对比较阵、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计算组合权向量并做组合一致性检验。 1.成对比较矩阵和权向量 所有因素两两相互对比,对比时采用相对尺度,以尽可能减少性质不同的诸因素相互对比的困难,提高准确度。 假设要比较某一层n 个因素对12,n c c c 上层一个因素O 的影响,每次取两个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数学建模

基于层次分析法研究云南烟草品牌竞争力 摘要 与国外知名烟草品牌相比,国内的烟草品牌存在着品牌集中度不够,品牌多、杂、散、小;品牌定位模糊,市场占有率低;品牌形象乱,品牌美誉度低,消费者购买行为习惯化导致忠诚度差等问题,因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在中国烟草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云南省烟草品牌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研究,分析云南烟草业品牌现状,提出品牌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对提高云南烟草业的品牌竞争力、解决烟草业存在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烟草品牌云南烟草品牌竞争力层次分析法 一、问题重述 近年来,我国一直推进实施卷烟工业的整合重组、卷烟品牌的淘汰和优化。但是,由于之前的卷烟品牌众多;截止到 2009 年底我国的烟草企业有 30 家,卷烟品牌 138 个,所以目前我国烟草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行业内有众多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当今卷烟产品差异化日渐缩小,消费者购买时会更看重品牌价值和品牌文化,使烟草行业内部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以具有代表性的云烟为实证,分析云南烟草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及影响品牌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提高云烟品牌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二、问题分析 (1)云南卷烟近年情况分析 图1为云产卷烟在全国各地区的销量情况,有颜色部分为云南卷烟销量均超过15.58万箱,在全国卷烟销售中占有很大份额。2008 年卷烟品牌为16个,比2003年的36个减少了 20个。作为全国卷烟产销量最大的省份,2009 年云南的产销量达到 3667.9 亿支。在卷烟产量增幅较小的情况下,2008 年云南烟草工业税利为 577 亿元,比2003 年的 330 亿元增加了 247 亿元。因此,分析云南卷烟品牌竞争力有助于对云南卷烟品牌做出适当的规划调整,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云南经济的发展。(数据为云南中烟系统中2015年 云产卷烟销量数据) 图1

(完整版)数学建模之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解决多目标的复杂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用决策者的经验判断各衡量目标能否实现的标准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并合理地给出每个决策方案的每个标准的权数,利用权数求出各方案的优劣次序,比较有效地应用于那些难以用定量方法解决的课题。 缺点: (1)层次分析法的主观性太强,模型的搭建,判断矩阵的输入都是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往往会因为决策者的考虑不周、顾此失彼而造成失误。 (2)层次分析法模型的内部结构太过理想化,完全分离、彼此独立的层次结构在实践中很难做到。 (5)层次分析法只能从给定的决策方案中去选择,而不能给出新的、更优的策略。 1.模型的应用 用于解决多目标的复杂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 (1)公司选拔人员, (2)旅游地点的选取, (3)产品的购买等, (4)船舶投资决策问题(下载文档), (5)煤矿安全研究, (6)城市灾害应急能力, (7)油库安全性评价, (8)交通安全评价等。 2.步骤 ①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首先明确决策目标,再将各个因素按不同的属性从上至下搭建出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模型如下图所示。

目标层 准则层 方案层 目标层:表示解决问题的目的,即层次分析要达到的总目标。通常只有一个总目标。 准则层:表示采取某种措施、政策、方案等实现预定总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 方案层:表示将选用的解决问题的各种措施、政策、方案等。通常有几个方案可选。 注意: (1)任一元素属于且仅属于一个层次;任一元素仅受相邻的上层元素的支配,并不是任一元素与下层元素都有联系; (2)虽然对准则层中每层元素数目没有明确限制,但通常情况下每层元素数最好不要超过 9 个。这是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一组事物在 9 个以内,普通人对其属性进行判别时才较为清楚。当同一层次元素数多于 9 个时,决策者对两两重要性判断可能会出现逻辑错误的概率加大,此时可以通过增加层数,来减少同一层的元素数。 ②构造判断(成对比较)矩阵 以任意一个上一层的元素为准则,对其支配的下层各因素之间进行两两比 a重要程度的衡量用Santy的1—9较。得到判断矩阵,再求出各元素的权重。 ij 标度方法给出。即

第1章 数学建模与误差分析

第1章数学建模与误差分析 1.1 数学与科学计算 数学是科学之母,科学技术离不开数学,它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与数学产生紧密联系,数学又以各种形式应用于科学技术各领域。数学擅长处理各种复杂的依赖关系,精细刻画量的变化以及可能性的评估。它可以帮助人们探讨原因、量化过程、控制风险、优化管理、合理预测。近几十年来由于计算机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求解各种数学问题的数值方法即计算数学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科学技术各领域,相关交叉学科分支纷纷兴起,如计算力学、计算物理、计算化学、计算生物、计算经济学等。 科学计算是指利用计算机来完成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提出的数学问题的计算,是一种使用计算机解释和预测实验中难以验证的、复杂现象的方法。科学计算是伴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而迅速发展并获得广泛应用的新兴交叉学科,是数学及计算机应用于高科技领域的必不可少的纽带和工具。科学计算涉及数学的各分支,研究它们适合于计算机编程的数值计算方法是计算数学的任务,它是各种计算性学科的联系纽带和共性基础,兼有基础性和应用性的数学学科。它面向的是数学问题本身而不是具体的物理模型,但它又是各计算学科共同的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计算在工程技术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已成为继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之后科学研究的第三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其完备形式往往不能方便地求出精确解,于是只能转化为简化模型,如将复杂的非线性模型忽略一些因素而简化为线性模型,但这样做往往不能满足精度要求。因此,目前使用数值方法来直接求解较少简化的模型,可以得到满足精度要求的结果,使科学计算发挥更大作用。了解和掌握科学计算的基本方法、数学建模方法已成为科技人才必需的技能。因此,科学计算与数学建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是工程技术人才必备的数学素质。 1.2 数学建模及其重要意义 数学,作为一门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和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密切相关。用数学方法解决工程实际和科学技术中的具体问题时,首先必须将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即建立起能描述并等价代替该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将建立起的数学模型,利用数学理论和计算技术进行推演、论证和计算,得到欲求解问题的解析解或数值解,最后用求得的解析解和数值解来解决实际问题。本章主要介绍数学建模基本过程和求解数学问题数值方法的误差传播分析。 1.2.1 数学建模的过程 数学建模过程就是从现实对象到数学模型,再从数学模型回到现实对象的循环,一般通过表述、求解、解释、验证几个阶段完成。数学建模过程如图1.2.1所示,数学模型求解方法可分为解析法和数值方法,如图1.2.2所示。 表述是将现实问题“翻译”成抽象的数学问题,属于归纳。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则属于演绎。归纳是依据个别现象推出一般规律;演绎是按照普遍原理考察特定对象,导出结论。演绎利用严格的逻辑推理,对解释现象做出科学预见,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它要以归纳的结论作为公理化形式的前提,只有在这个前提下

数学建模案例分析--对策与决策方法建模6决策树法

§6 决策树法 对较为复杂的决策问题,特别是需要做多个阶段决策的问题,最常用的方法是决策树法。决策树法是把某个决策问题未来发展情况的可能性和可能结果所做的预测用树状图画出来。其步骤如下: 1、用方框表示决策点。从决策点画出若干条直线或折线,每条线代表一个行动方案,这样的直线或折线称为方案枝。 2、在各方案枝的末端画一个园圈,称为状态点,从状态点引出若干直线或折线,每条线表示一个状态,在线的旁边标出每个状态的概率,称为概率枝。 3、把各方案在各个状态下的损益期望值算出标记在概率枝的末端。 4、把计算得到的每个方案的损益期望值标在状态点上,然后通过比较,选出损益期望值最小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例1某厂准备生产一种新产品,产量可以在三种水平n1、n2、n3中作决策。该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可分为畅销、一般和滞销三种情况,分别为S1、S2、S3。通过调查,预测市场处于这三种情况的概率分别为0.5、0.3、0.2。三种决策在各种不同市场情况下的利润见下表: 表1 基于各种决策的各种市场情况的利润表(万元) 我们可以计算每种决策下利润的期望值: 实行在水平n1下生产的利润的期望值为:90×0.5+30×0.3-60×0.2=42 实行在水平n2下生产的利润的期望值为:60×0.5+50×0.3-10×0.2=43 实行在水平n3下生产的利润的期望值为:10×0.5+9×0.3-6×0.2=6.5 由于在水平n2下生产利润的期望值最大,因而应选择产量水平n2生产。 可以应用决策树帮助解决这样的决策问题,把各种决策和情况画在图1上: 图1

图中的方框(□)称为决策点,圆圈(○)称为状态点,从方框出发的线段称为对策分支,表示可供选择的不同对策。在圆圈下面的线段称为概率分支,表示在此种对策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在概率分支上注明了该情况出现的概率。在每一个概率分支的末端注明了对应对策和对应情况下的收益(利润)。在计算时,我们把相应的期望值写在相应的状态点旁边,再由比较大小后选择最优决策,在图上用∥表示舍弃非最优的对策,并在决策点上注明最优决策所对应的期望利润。 图2 利用决策树还可以解决多阶段的决策问题。 例2 某公司在开发一种新产品前通过调查推知,该产品未来的销售情况分前三年和后三年两种情况。因此生产该产品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建造大厂和建造小厂。如果建造大厂,投资费用5000万元,当产品畅销时,每年可获利2000万元,当产品滞销时,每年要亏损120万元。如果建造小厂,投资费用1000万元,当产品畅销时,每年可获利300万元,当产品滞销时,每年仍可获利150万元。若产品畅销可考虑在后三年再扩建,扩建投资需2000万元,随后三年每年可获利1000万元;也可不再扩建。预测这六年该产品畅销的概率为0.6,滞销的概率为0.4。试分析该公司开发新产品应如何决策? 根据问题的各种情况可以画出决策树如下:这是一个两阶段的决策问题。注意到图中有两个决策点,反映建小厂的方案中可以分成前三年和后三年两个阶段,并在后三年还要做出一次决策。 图3 把各种数据填到图适当的位置后,由后向前计算获利的期望值。由图可见应采用决策:建造大厂。 500 900 1000*3=3000 300*3=900 6.5

大学生消费问题数学模型(层次分析)

大学生消费问题的层次分析模型 1.问题的提出及相关问题的分析 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是指大学生所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之间的比例关系.全面细致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注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引导大学生科学消费,可以使大学生在校时合理使用有限的经济收入,进行科学消费.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起适度、合理的消费观念,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1.1 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来源 当今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包括: 家庭供给、家教兼职、特困补助和奖学金.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社会角色的限制,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 主要靠家庭供给.大学生消费收入差距悬殊,主要受家庭收入的影响.1.2 目前大学生的消费状况 目前大学生的消费主要由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娱乐消费三部分构成.生活消费,如吃饭、购置生活必需品;学习消费,如学习用品等; 娱乐消费,如购物、旅游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大学生消费呈现出多样化.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大学生的消费形式、内容、消费心理以及消费观念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大学生传统必需型消费呈明显下降趋势,如饮食消费、衣着消费所占比例下降,其他形式的消费比例逐渐增加.学习消费主要集中在购买学习参考书、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和学习工具上.娱乐消费主要表现为休闲、旅游等方面,并呈上涨趋势.通讯消费主要表现在手机话费、上网等方面.大学生的

人际交往消费、恋爱消费也成为日常支出的一个重要方面. 1.3 研究目的 了解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基本情况,发现大学生日常消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大学生的消费提供正确合理的建议指导,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消费观. 2 数据说明与符号约定 2.1 数据说明 以韶关学院学生为调查的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调查问卷的原始数据见附录.问卷是通过对60名韶关学院学生随机发放,并收回有效问卷52份而得.由调查的统计结果可知:在校大学生平均的月总支出为514.8077,学习支出为64.42308元,食物支出占301.7308元,衣着支出为62.5元,通讯支出为39.32692元,娱乐支出为51.05769元.家庭月人均收入不同的在校大学生在月总支出和其他各项具体支出方面存在差异,在校大学生的月总支出主要用于食物支出、其他方面的支出相对较少,这反应了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仍然是以物质消费为基础,这是由在校大学生的非独立经济地位决定的. 2.2 符号约定 y y 为学生的平均月消费(元) 1x 1x 为学生每月由家庭提供的收入(元) 2x 2x 为学生每月做家教等兼职所获取的收入(元) 3x 3x 为学生每月的特困补助的收入(元)

数学建模中的重要问题解答

数模模拟赛论文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中选择一项填写): B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B12 职务姓名学号学院专业和班级 队长张林10251003201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2010数学与应用数 学2班 队员陈强10251003106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2010数学与应用数 学1班 队员庞阳华10251003230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2010数学与应用数 学2班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风险综合评价 一.摘要 本文以北京地区水资源短缺风险问题及北京市水资源短缺情况数据来进行综合评价,首先构造隶属函数]5[以评价水资源系统的模糊性,其次利用logistic 回归模型模拟和预测水资源短缺风险发生的概率,而后建立了基于模糊概率的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模型,最后利用判别分析识别出水资源短缺风险敏感因子并提出改进方案。 本文最大的亮点是采用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模拟缺水量系列的概率分布,logistic回归方法具有对因变量数据要求低、计算结果唯一、模型精度高等优点。 二.问题重述 近年来,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北京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焦

数学模型数学建模重点

数学模型:对于一个现实对象,为了一个特定目的, 根据其内在规律,作出必要的简化假设, 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 数学建模: 建立数学模型的全过程 (包括表述、求解、解释、检验等) 静 态 优 化 模 型 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着优化问题 静态优化问题指最优解是数(不是函数) 建立静态优化模型的关键之一是根据建模目的确定恰当的目标函数 求解静态优化模型一般用微分法 数学规划模型 实际问题中的优化模型 m i x g t s x x x x f z Max Min i T n ,2,1,0)(..),(),()(1=≤==或 x ~决策变量 f (x )~目标函数 g i (x )≤0~约束条件 多元函数条件极值:决策变量个数n 和约束条件个数m 较大 最优解在可行域的边界上取得 线性规划 非线性规划 整数规划 重点在模型的建立和结果的分析 稳定性模型 对象仍是动态过程,而建模目的是研究时间充分长以后过程的变化趋势 ——平衡状态是否稳定。 不求解微分方程,而是用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研究平衡状态的稳定性。 离散模型 离散模型:差分方程(第7章)、整数规划(第4章)、图论、对策论、网络流、… … 分析社会经济系统的有力工具 只用到代数、集合及图论(少许)的知识 ——层次分析模型 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决策问题 涉及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作比较判断时人的主观选择起相当大的作用,各因素的重要性难以量化 AHP ——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 1. 将决策问题分为3个层次:目标层O ,准则层C ,方案层P ;每层有若干元素, 各层 元素间的关系用相连的直线表示。 2. 通过相互比较确定各准则对目标的权重,及各方案对每一准则的权重。

层次分析法-数学建模

层次分析法 一、分析模型和一般步骤 二、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三、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四、作一致性检验 五、层次总排序及决策 一. 层次分析模型和一般步骤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因素决策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于数量化,在目标因素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的情况下使用更为方便,因而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层次分析的四个基本步骤: (1)在确定决策的目标后,对影响目标决策的因素进行分类,建立一个多层次结构; (2)比较同一层次中各因素关于上一层次的同一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3)通过计算,检验成对比较矩阵的一致性,必要时对成对比较矩阵进行修改,以达到可以接受的一致性; (4)在符合一致性检验的前提下,计算与成对比较矩阵最大特征值相对应的特征向量,确定每个因素对上一层次该因素的权重; 计算各因素对于系统目标的总排序权重并决策。 二.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将问题包含的因素分层:最高层(解决问题的目的);中间层(实现总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必须考虑的准则等。也可称策略层、约束层、准则层等);最低层(用于解决问题的各种措施、方案等)。把各种所要考虑的因素放在适当的层次内。用层次结构图清晰地表达这些因素的关系。 〔例1〕购物模型 某一个顾客选购电视机时,对市场正在出售的四种电视机考虑了八项准则作为评估依据,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如下:

例2〕选拔干部模型 对三个干部候选人、、,按选拔干部的五个标准:品德、才能、资历、年龄和群众关系,构成如下层次分析模型:假设有三个干部候选人、、,按选拔干部的五个标准:品德,才能,资历,年龄和群众关系,构成如下层次分析模型 例3〕评选优秀学校 某地区有三个学校,现在要全面考察评出一个优秀学校。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教师队伍(包括平均学历和年龄结构)

数学建模——基于投资风险决策的分析

淮阴工学院专业实践周 (2) 班级: 姓名: 学号: 选题: A 组第30 题 教师: 基于投资风险决策的分析 摘要

本文是对开放式基金投资项目问题的研究,开放式基金投资项目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主要采用运筹学的知识,同时采用了MATLAB的知识,采用整数线性规划建立模型,并进行优化,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对于本题,我们层层递进,考虑到了各项目之间的相互影响、风险等这些因素,综合考虑现实市场因素和股票的影响因素,对资金的投入和最终的利润进行比较,然后对各种方法得到的投资方案进行对比,优选出更合理的方案,最后采用数学软件(如:LinGo、MATLAB)进行模型求解。 关键词:整数线性规划LinGo MATLAB 风险率利润

一、问题重述 某开放式基金现有总额为15亿元的资金可用于投资,目前共有8个项目可供投资者选择,每个项目可重复投资。根据专家经验,对每个项目投资总额不能太高,应有上限。这些项目所需要的投资额已知,一般情况下投资一年后各项目所得利润也可估算出来,如表1所示。 表1 项目投资额及其利润单位:万元 请帮该公司解决以下问题: (1)就表1提供的数据,应该投资哪些项目,使得第一年所得利润最高? (2)在具体投资这些项目时,实际还会出现项目之间互相影响的情况。公司咨询有关专家后,得到以下可靠信息:同时投资项目A1,A3,它们的年利润分别是1005万元,1018.5万元;同时投资项目A4,A5,它们的年利润分别是1045万元,1276万元;同时投资项目A2,A6,A7,A8,它们的年利润分别是1353万元,840万元,1610万元,1350万元,该基金应如何投资? (3)如果考虑投资风险,则应如何投资,使收益尽可能大,而风险尽可能小。投资项目总体风险可用投资项目中最大的一个风险来衡量。专家预测出各项目的风险率,如表2所示。 表2

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 1:[填空题] 9.数学模型按建模目的有()()()()()五种分类。 10. Logistic规律就是用微分方程()描述受环境约束的所谓"阻滞增长”的规律。11.如何用()()描述随机因素的影响,建立比较简单的随机模型叫概率模型。12.模型同时包含()和()的数学规划,称为混合整数规划。 13.从总体抽取样本,一般应满足()()两个条件。 14.TSP近似算法有()和()两种。 15.序列无约束最小化方法有()和()两种基本方法。 参考答案: 9.答案:描述模型、预报模型、优化模型、决策模型、控制模型 10.答案:x(t)=rx(1-x/N) 11.答案:随机变量、概率分布 12.答案:连续变量、整数变量 13.答案:1)随机性;2)独立性 14.答案:1)构造型算法;2)改进型算法 15.答案:1)SUMT外点法;2)SUMT内点法 2:[填空题] 1.模型指为某个特定目的将原形的某一部分信息简缩、提炼而构造的()。 2.数学模型是由数字、字母或其它数字符号组成的,描述现实对象数量规律的()()()。 3.机理分析是根据对()的认识,找出反映内部机理的(),建立的模型常有明显的物理意义或现实意义。 4.理想方法是从观察和经验中通过()和(),把对象简化、纯化,使其升华到理想状态,以其更本质地揭示对象的固有规律。 5.计算机模拟是根据实际系统或过程的特性,按照一定的()用计算机程序语言模拟实际运行情况,并依据大量模拟结果对系统或过程进行()。 6.测试分析是将研究对象看作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数据的测量和统计分析,按照一定的准则找出与数据拟合得最好的模型。 7.物理模型主要指科技工作者为一定的目的根据()构造的模型,它不仅可以显示原型的外形或某些特征,而且可以用来进行(),间接地研究原型的某些规律。 8.用()和()分析市场经济稳定性的图示法在经济学中称为蛛网模型。 参考答案: 1.答案:原型替代物 2.答案:数学公式、图形、算法 3.答案:客观事物特性、数量规律 4.答案:想象和逻辑思维 5.答案:数学规律、定量分析 6.答案:黑箱、输入、输出 7.答案:相似原理、模拟实验 8.答案:需求曲线、供应曲线

数学建模学习心得体会

数学建模学习心得体会 【1】数学建模学习心得体会 数学建模是一个经历观察、思考、归类、抽象与总结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捕捉、筛选、整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与方法的产生 与选择的过程。它给学生再现了一种“微型科研”的过程。数学建 模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丰富学生数学探索的情感 体验;有利于学生自觉检验、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促进知识的深化、发展;有利于学生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同时教师自身具备数学 模型的构建意识与能力,才能指导和要求学生通过主动思维,自主 构建有效的数学模型,从而使数学课堂彰显科学的魅力。 为了使描述更具科学性,逻辑性,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人们采用一种普遍认为比较严格的语言来描述各种现象,这种语言就是数学。使用数学语言描述的事物就称为数学模型。有时候我们需要做一些 实验,但这些实验往往用抽象出来了的数学模型作为实际物体的代 替而进行相应的实验,实验本身也是实际操作的一种理论替代。1. 只有经历这样的探索过程,数学的思想、方法才能沉积、凝聚,从 而使知识具有更大的智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主动、 活泼的、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引导 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学习过程、学习材料、学习发现主动 归纳、提升,力求建构出人人都能理解的数学模型。 教师不应只是“讲演者”,而应不时扮演下列角色:参谋——提一些求解的建议,提供可参考的信息,但并不代替学生做出决断。 询问者——故作不知,问原因、找漏洞,督促学生弄清楚、说明白,完成进度。仲裁者和鉴赏者——评判学生工作成果的价值、意义、 优劣,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想法和作法。 2.数学建模对教师、对学生都有一个逐步的学习和适应的过程。教师在设计数学建模活动时,特别应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浅析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浅析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摘要】本文针对数学建模在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地位,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在数学建模的优势、建模步骤、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与结语部分总结了数学建模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数学建模教学创新 数学建模[1]就是用数学语言描述实际现象的过程,是实际事物的一种数学简化。它常常是以某种意义上接近实际事物的抽象形式存在的,但它和真实的事物有着本质的区别。高新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数学的支持,如何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培养人们的数学素养,让人们学会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处理实际问题,值得数学工作者的思考。由于数学建模的过程是反复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推理与计算,以得出实际问题的最佳数学模型及模型最优解的过程,因而学生明显感到自己这一方面的能力在具体的建模过程中得到了较大提高。 一、优势 数学建模具有很大的优势,特别是在培养创新意

识和创造能力、训练快速获取信息和资料的能力、锻炼快速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技能、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写作技能和排版技术、荣获国家级奖励有利于保送研究生、荣获国际级奖励有利于申请出国留学、更重要的是训练人的逻辑思维和开放性思考方式等方面尤为突出。 二、建模步骤 第一步――准备工作,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其实际意义,掌握对象的各种信息。以数学思想来包容问题的精髓,数学思路贯穿问题的全过程,进而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问题。要求符合数学理论,符合数学习惯,清晰准确。第二步――假设,根据实际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并用精确的语言提出一些恰当的假设。第三步――建模,在假设的基础上,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来刻划各变量常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结构,利用获取的数据资料,对模型的所有参数做出计算(或近似计算[2])。第四步――分析,对所要建立模型的思路进行阐述,对所得的结果进行数学上的分析。第五步――检验,将模型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形进行比较,以此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合理性和适用性。如果模型与实际较吻合,则要对计算结果给出其实际含义,

用层次分析法评选优秀学生进行数学建模

用层次分析法评选优秀学生 一.实验目的 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得到学生的层次结构模型,然后构造判断矩阵,求得各项子指标的权重,最后给出大学生综合评价得分计算公式并进行实证分析,为优秀大学生的评选提出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二.实验内容 4.用层次分析法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 (1)学校评选优秀学生或优秀班级,试给出若干准则,构造层次结构模型。可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两种情况讨论。 解:层次分析发法基本步骤:建立一套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素质评价体系,对于优秀大学生的评选是至关重要的。在此我们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以德、智、体三个方面作为大学生综合评价的一级评价指标,每个指标给出相应的二级子指标以及三级指标,然后构造判断矩阵,得到各个子指标的权重,结合现行的大学生评分准则,算出各项子指标的得分,将这些得分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大学生综合评价得分,根据分配名额按总分排序即可选出优秀大学生。大学生各项素质的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符号说明 设评价指标共有n 个,为1x ,2x ..... n x 。它们对最高层的权系数分别为1w ,2w , ... n w , 于是建立综合评价模型为: = y ∑=n i i i x w 1 解决此类问题关键就是确定权系数,层次分析法给出了确定它们的量化过程,其步骤具体如下: 确定评价指标集 P=(1P ,2P ,3 P ) 1P =(11P ,12P ) 2P =(21P ,22P ) 2P =(31P ,32P )

11P =(1x ,2x ) 12P =(3x ,4x ) 21P =(5x ,6x ,7x ) 22P =(8x ,9x ,10x ) 31P =(11x ,12x ) 31P =(13x ,14x ) 建立两两比较的逆对称判断矩阵 从1x ,2x .....n x 中任取i x 与 j x ,令 =ij a i x /j x ,比较它们对上一层某个因素的重要性时。 若=ij a 1,认为 i x 与 j x 对上一层因素的重要性相同; 若=ij a =3,认为i x 比 j x 对上一层因素的重要性略大; 若=ij a 5,认为i x 比j x 对上一层因素的重要性大; 若=ij a 7,认为i x 比 j x 对上一层因素的重要性大很多; 若=ij a 9,认为 i x 对上一层因素的重要性远远大于 j x ; 若 = ij a 2n ,n=1,2,3,4,元素 i x 与 j x 的重要性介于 = ij a 2n ? 1与 = ij a 2n + 1之间; 用已知所有的 i x /j x ,i ,j =1,2 ... n ,建立n 阶方阵P=n m j i x x ?) /(,矩阵P 的第i 行与 第j 列元素为i x /j x ,而矩阵P 的第j 行与第i 列元素为j x /i x ,它们是互为倒数的,而对 角线元素是1。 判断矩阵 ???? ???????? =11/51/4P 51341/31P P P 321 321P P P 0858.3max =λ 0740.0CI = 0359.6max =λ 0758.0=CI max λ=6.2255 CI =0.0364 max λ=6.0359 CI =0.0758 max λ=15.1382 CI =0.0558 max λ=14.2080 CI =0.0102 max λ=14.3564 CI =0.0175 max λ=15.1972 CI =0.0758 max λ=14.1043 CI =0.0051 max λ=14.2017 CI =0.0099 利用加法迭代计算权重 即取判断矩阵ne 个列向量的归一化的算术平均值近似作为权重向量

数学建模步骤

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 一、数学建模题目 1)以社会,经济,管理,环境,自然现象等现代科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为背景,一般都有一个比较确切的现实问题。 2)给出若干假设条件: 1. 只有过程、规则等定性假设; 2. 给出若干实测或统计数据; 3. 给出若干参数或图形等。 根据问题要求给出问题的优化解决方案或预测结果等。根据问题要求题目一般可分为优化问题、统计问题或者二者结合的统计优化问题,优化问题一般需要对问题进行优化求解找出最优或近似最优方案,统计问题一般具有大量的数据需要处理,寻找一个好的处理方法非常重要。 二、建模思路方法 1、机理分析根据问题的要求、限制条件、规则假设建立规划模型,寻找合适的寻优算法进行求解或利用比例分析、代数方法、微分方程等分析方法从基本物理规律以及给出的资料数据来推导出变量之间函数关系。 2、数据分析法对大量的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寻求规律建立数学模型,采用的分析方法一般有: 1). 回归分析法(数理统计方法)-用于对函数f(x)的一组观测值(xi,fi)i=1,2,…,n,确定函数的表达式。 2). 时序分析法--处理的是动态的时间序列相关数据,又称为过程统计方法。 3)、多元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生存数据分析)。 3、计算机仿真(又称统计估计方法):根据实际问题的要求由计算机产生随机变量对动态行为进行比较逼真的模仿,观察在某种规则限制下的仿真结果(如蒙特卡罗模拟)。 三、模型求解: 模型建好了,模型的求解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一个好的求解算法与一个合

适的求解软件的选择至关重要,常用求解软件有matlab,mathematica,lingo,lindo,spss,sas等数学软件以及c/c++等编程工具。 Lingo、lindo一般用于优化问题的求解,spss,sas一般用于统计问题的求解,matlab,mathematica功能较为综合,分别擅长数值运算与符号运算。 常用算法有:数据拟合、参数估计、插值等数据处理算法,通常使用spss、sas、Matlab作为工具. 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多元规划、二次规划、动态规划等通常使用Lindo、Lingo,Matlab软件。 图论算法,、回溯搜索、分治算法、分支定界等计算机算法, 模拟退火法、神经网络、遗传算法。 四、自学能力和查找资料文献的能力: 建模过程中资料的查找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现行方案不令人满意或难以进展时,一个合适的资料往往会令人豁然开朗。常用文献资料查找中文网站:CNKI、VIP、万方。 五、论文结构: 0、摘要 1、问题的重述,背景分析 2、问题的分析 3、模型的假设,符号说明 4、模型的建立(局部问题分析,公式推导,基本模型,最终模型等) 5、模型的求解 6、模型检验:模型的结果分析与检验,误差分析 7、模型评价:优缺点,模型的推广与改进 8、参考文献 9、附录 六、需要重视的问题 数学建模的所有工作最终都要通过论文来体现,因此论文的写法至关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