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县历史文化概述

怀远县历史文化概述
怀远县历史文化概述

怀远县历史文化概述

(贾尚卫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怀远建县于公元1291年(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取“怀念远方,不忘收复中原之意”为名。位于安徽省北部,蚌埠市西部,淮河中游,淮北平原的南缘。距安徽省省会合肥119公里,距蚌埠市23公里。分别与6个地市9个县区接壤。东界蚌埠市淮上区、禹会区、固镇县、滁州市凤阳县,西与亳州市蒙城县接壤,南界淮南市大通区、潘集区,北与淮北市濉溪县、宿州市埇桥区毗邻。地处北纬32o43′--33o18′,东经116o43′--117o19′。区域面积24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3万亩。总人口12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4.1万人,现有19个乡镇,其中10个镇,9个乡,365个村委会。乡镇平均人口6.6万人。县人民政府驻地涡北新城区。

怀远历史悠久,相传四千多年前,这里为涂山氏族聚居之地,时称涂山氏国。相传大禹治水到此,于涂山南麓大会天下诸侯,取涂山氏女为妻,留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好传说。

境内交通四通八达。东有蚌怀公路与京沪铁路相接,

南有蚌淮公路和淮南铁路相接。界阜、蚌宁高速公路、307省道横穿东西,合徐高速公路、206国道、225省道纵贯南北。淮河、涡河、茨淮新河等河流长年通航,形成了里外通畅、纵横交织的水、陆交通网络。

县境依山傍水,历史文物、名胜古迹众多。

一、古遗址

1、双崮堆:位于县城北,今五岔镇普渡村南300米,宿怀公路东侧,南北长130米,东西宽150米,高4米,以遗址有两个崮堆得名。根据标本和文化堆积层分析,崮堆遗址为新石器早期遗址。

2、禹会遗址:亦称禹墟,位于县城东南8公里淮河东岸。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200米,经省考古所鉴定属新石器文化遗址。

3、唐崮堆遗址:位于县城西南30公里唐集镇唐集村西200米。呈正方形,150米见方,高3米。经省考古所鉴定为商周时代文化遗址。

4、果园寺:位于县城西北25公里,今淝河乡中南村南淝河之中,四周环水,为一土岛,呈椭圆形,南北长60米,东西宽40米,高出水面7米。唐代曾在此建有果

园寺,故名果园寺遗址。经鉴定,上层为商周时代文化遗址,下层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二、古建筑

㈠庙宇寺院

1、禹王宫:位于县城东南,淮河东岸的涂山之巅,何年始建,无考。庙内主要建筑有禹王殿和启母殿,禹王殿的正面是泥胎彩绘的大禹塑像,身着黄服,头戴冕旒。“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1982年重按原样修复。1985年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启王庙:位于荆山之巅,建于何年无考。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为日军所毁,现又修复。

3、三皇庙:又名先医庙。位于荆山北麓白乳泉黄土岗顶。始建于宋代。是古代祭祀医神之庙。庙内塑有伏羲、神农、轩辕的泥胎塑像,故名“三皇庙”。建国后,神像被毁,1985年开始重新修建。

4、大圣寺:亦名功德林。位于白乳泉东首100米处。始建于宋雍熙元年(984年),元朝废弃。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是古人祭祀国泰年丰之地。现权存院廓。

5、关帝庙:位于荆山北麓(现怀远一中院内)。明嘉

靖十一年(1532年)邑人张锡、梅烈、路环等协力所建。殿内原供关圣大帝神位。建国后神位被除数毁,建筑仍在。但因年久失修,已破旧不堪。

6、纯阳道院:亦称吕祖殿。位于白乳泉院内座南朝北,砖、石、小瓦结构,清光绪年间由邑人宫尔铎捐赠修建。大殿四间,正厅有吕洞宾铜留铸像一尊,重250斤,毁于“文化大革命”,1983年重塑。

㈡楼亭祠坊

1、青云楼:又名梓潼阁。原建于县学尊经阁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5年)县丞陈世佩等捐资重建于抱璞岩右侧。楼内有唐朝胡曾的《抱璞岩》诗碑。还有宋黄庭坚《大雅堂记》、元赵孟頫书《春夜宴桃李园序》及清朝陈宏寿、梁书法家的手书石刻,冯梦龙等九老唱和诗等。毁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现仅存戏楼一座,瓦房6间,1982年8月20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望淮楼:位于荆山北麓白乳泉院内。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是安徽省督军马联甲赴亳县禁烟过此,捐款于白乳泉西北侧兴建。楼分两层6间,砖、石、小瓦

结构。楼上留有历代文人墨客的名联。1965年现代诗人郭沫若亲笔为“望淮楼”题字,更给望淮楼增辉。

3、梅风亭:亦名梅发亭,位于白乳泉右侧数十步的山坡上,民国十六年(1927年)由怀远驻军首领龚梅风奠基,民国十七年(1928年),长淮水上警察局局长梅发奎捐款建造。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邑人王自修将亭改名为“半山亭”,此亭至今保存完好。

4、桓傅故里石坊:位于县城西北35公里龙亢集涡河北岸。龙亢乃东汉太子少傅桓荣的故里,相传桓荣被拜为太常时,龙亢就建有积善门,后人为纪念这位经学家,在积善门南首建一石坊,高5米,宽4米,上镶有石刻“桓傅故里”四字。明万历四年(1576年)重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修。1955年,因筑涡河大堤被拆。1984年10月,龙亢区公所按原形重建。

5、双烈祠:位于白乳泉右侧上方数十步:“梅风亭”旁,建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由县政府拨款兴建,青砖小瓦,古朴无华,周围松柏掩映,庄严肃穆。为纪念辛亥革命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宋玉琳、程良二烈士而建。

三、古墓葬

1、桓氏墓:位于县城西北35公里,今龙亢镇关庙村唐庄东250米处,系东汉大经学家桓荣家族墓。桓荣,字春卿,龙亢人,东汉经学大师,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被光武帝刘秀拜为太子少傅。刘庄即帝位后,封其为关内侯,死后明帝亲自这其送葬。墓有两座。南墓葬长80米,宽50米,高8米;北墓长50米,宽40米,高6米。1982年8月20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平阿山古墓群:位于县城西南30公里平阿山栋麓缓坡上,有古墓多座。现存有三座大型夯土墓葬,墓底直径20米以上,高约4米。系汉代平阿国贵族墓,地方

人称皇姑坟。1982年8月20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常遇春祖墓:位于县城西南20公里,今常坟镇东北300米淮河大堤之下,系明代开平王常遇春之曾祖、祖父母、父母墓葬。常遇春,字伯仁,常坟永平村人,在北伐回师途中暴亡,卒年四十。朱元璋追封开平王,为其举行隆重葬礼,葬于南京明孝陵,其曾祖、曾祖母、父母死后

均葬原籍,墓前修有神道,两侧置有石羊、石狮、石人、石马等石雕。1954年修筑淮河大堤时,被压于堤下,现仅存几土冢。

4、年富墓:位于县城东北10公里,今梅桥乡杨楼村北青沟南岸。年富,字大有,明天顺八年(1464年),因疽病殁,终年70岁。墓前原有神道碑,亭堂,现已荡然无存。墓冢封土高1米,方圆不足15米。1982年8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革命文物

㈠革命活动旧址

1、中共淮上地委、淮上行署旧址:位于县城西北35公里,龙亢镇的城隍庙内。民国二十九年至三十年(1940年至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淮上地委,淮上行署设置此处。新四军四师司令员彭雪枫等领导人曾在此举行重大会议。旧址原有大殿三间,东西廊房数十间。

1、新四军四师抗日指挥部旧址:位于龙亢镇钮湾村。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夏,新四军四师彭雪枫师部设在钮文忠家堂屋,东厢房为彭雪枫卧室,现床,盆架,坐椅尚在。

㈡革命文物:

1、毛泽东主席电令:1959年在县内发现,复印件现存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

2、彭雪枫手迹:由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征集保存。

五、名胜

1、涂山:亦名当涂山,俗称东山。位于县城东南,淮河东岸,主峰海拔338。7米,面积17平方公里,与荆山夹淮并峙。涂山主峰建有禹庙,亦称禹王宫,庙西南侧有聚仙台,卧仙石等,涂山上还有启母石、安邦石、定国石、锣鼓石等名胜。

2、荆山:又名宝玉山,俗称西山。位于县城南面,与涂山隔河对峙。山高258。4米周围17华里。山上名胜众多,有白乳泉、禹王像、卞和洞、三圣寺、凤凰池等,荆山盛产石榴,驰名省内外。

3、白乳泉:位于城关镇南荆山北麓。该泉因泉水甘美呈乳白色而驰名。苏东坡曾誉其为“天下第七泉”,泉上建有一亭,泉南有纯阳道院,西有望淮楼,东有双烈祠等景色。白乳泉公园四周,峰峦耸翠,榴林似海,山辉川媚,无限风光。1987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对外开放。

4、卞和洞:又名抱璞岩,位于城关镇南荆山北麓。相传为春秋楚人卞和献玉归隐之所,故名。洞为天然卵形巨石横嵌叠架而成,周围怪石峥嵘,壮观异常,洞深6米,宽12米,高3 米,可容纳数十人,明万历年间,辟为景点。

5、启母石:又名望夫石,位于涂山禹王宫西南侧半山坡上,宛如人形,远远望去,好似一位妇人,沉静端坐在那里。当地人又称石婆婆。

6、凤凰池:位于荆山南天门西侧,相传因有凤凰在此栖息而得名。池宽5米,长约10米,深3米,原有积水终年不竭。明代杨瞻所题“凤凰池”碑刻,矗立池旁,仍保存完好。

7、圣泉:位于涂山之巅,禹王宫西侧。圣泉之水,澄滢甘洌,大旱不涸,四时不竭,汲其煮茗,芳香四溢,泉上摩崖石刻“圣泉”二字,相传为宋苏东坡携爱妻与二子游涂山时亲笔所书。

六、古树名木

1、陈集君王古银杏树:位于君王村西约50米处,有

棵千年古银杏树,相传植于唐代,距今已一千多年,树高20余米,周长7米。现长势茂盛。开花结果也较多,已被列为国家保护的古树。

2、石榴:怀远石榴栽培,相传始于唐代,文字记载见于明代。怀远石榴有十几个品种,1958年后曾销往英国、马来西亚、罗马尼亚、菲律宾等国及南洋群岛。怀远石榴以皮薄籽大、味甘甜闻名遐迩。1985年11月被评为名特产品参加国家农牧渔业部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名、优、特、新、稀农副产品展览”。

七、有历史价值的水系

1、淮河: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于三河尖流入安徽省境,于南湖村东南1000米处入县境,经荆、涂二山峡谷,东流蚌埠闸出境,流经怀远39。5公里,县内流域面积289平方公里,在县城东北与涡河相会。平均水期水深5—12米,水面宽240—400米,多年平均流量每秒815立方米。常年通航,河内盛产鱼虾。

2、涡河:源于河南省开封市黄河大堤南堤。于蒙城县界沟入境,至县城东流入淮河,过境约55公里。县境流域面积154。6平方公里。平均河床宽约150米,水深5

—8米,平均流量每秒456立方米。河内盛产鱼虾,常年通航。

八、现代代表性建筑

茨淮新河上桥枢纽工程:位于县城西南部姚山乡境内的茨淮新河上。整个工程由中央投资,省里施工。1972年始建,1982年竣工,主要由节制闸、船闸、抽水站、灌溉引水涵、排水涵等10个工程组成,节制闸是主体工程,为钢筋混凝土浇筑,全长194米,21孔,每孔净宽8米,最大泄洪量为每秒2900立方米。船闸长130米,净宽12米,最低通航水深为2。5米,通航能力为300吨级,抽水站装机6台,总机容量为9600千瓦,水泵为直径2。8米的立式轴流泵,最大扬程8米,流量为每秒120立方米。

历史文化古城南京说明介绍(完整编辑版)

历史文化名城——南京 一、城市简介 南京,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400多年的建城史,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的美誉,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市地处中国长江下游的宁镇丘陵地区,东望大海,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联江淮,总面积6597平方公里。南京现辖11个区(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江宁、浦口、六合、栖霞、雨花台)2个县(高淳、溧水),总人口约770万人。 南京,山环水抱,葱茏毓秀,山水城林融为一体,自然风貌久负盛名。自然界厚赐于南京龙盘虎踞的山川形胜,历史在此又遗存下灿烂的文化。先后有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它曾是“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的金粉之地,史称六朝;此外,南唐、明(洪武)、太平天国,以及国民党政府也曾建都与此,因此,

历史上盛称为“六朝胜地、十代都会”至今在南京的地下及地上尚留存着无数的文物及遗迹,是南京历史文化积淀中的重要特色与优势。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六朝文物举世闻名。 孙中山先生曾有名言概括南京之美:“此地有高山,有平原,有深水,在世界三大城市中亦诚难觅此佳境”。位于城东紫金山麓的中山陵、明孝陵,掩映在绿色葱葱的紫金山中,布局宏伟。太平天国遗址,殿阙巍峨。数十处南朝陵墓刻,硕大洗练,堪称一代巨制,国之瑰宝。栖霞寺内舍利塔,造型雄健,比例匀称,装饰华丽,是我国现存石塔中不可多得的佳品。总统府、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碑是我国过民主革命的历史见证。玄武湖,三面环水,一面临城,秀峰塔影,碧波荡漾,堪称“金陵明珠”。莫愁湖,蕴含动人凄丽的传说,湖光倩影,花团锦簇,典雅、幽秀而豁达奔放。

文化概论

文化概论 导言:文化文化学文化研究 一文化 1中国古代的文化含义 《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在下,地文在上,天地二文,相饰成贲也。犹人君以刚柔仁义之道是饰成其德也。 文化是人文化成,人处在中心地位,包括精神、物质和制度文明等三个层次。 2西方关于文化的含义 《文化:概念和定义批判分析》----阿尔弗德·克洛依伯、克莱德·克拉克洪 (1)文化的哲学概念:与培育(cultivation)相关,引申为人的心灵修养,重视文化的个人性质和过程性质。 (2)艺术的文化概念:强调文化的创造性质,但这种概念由于民族不同、语境不同而有不同阐释,所以具有模糊性。 (3)教育的文化概念:文化是光,通过接触历代知识和智慧的积累,把人的心灵和精神照亮。 (4)心理的文化概念:文化具有一种追求甜美和光明的激情。通过艺术(甜美)与教育(光明)的途径,以臻人格的完美,具有明显的个人性质。 (5)历史的文化概念:文化作为一个描述性概念,从总体上看是指人类创造的财富积累:图书、绘画、建筑以及诸如此类,调节我们环境的人文和物理知识、语言、习俗、礼仪系统、伦理、宗教和道德,这都是通过一代代人建立起来的。 (6)人类学的概念:文化或者文明,从其广义泛的民族志意义上言,它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爱德华·泰勒《文化的起源》)这个概念具有分水岭的意义,对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说明。 (7)社会学的文化概念:文化包括一切习得的行为,智能和知识,社会组织和语言,以及经济的道德的和精神的价值系统。一个特定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它的法律、经济结构、巫术、宗教、艺术、知识和教育。(保罗·布莱斯蒂德)这种文化概念强调了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特征。 (8)种族、伦理、阶级、性别、身份、语言和交流相关的传媒文化概念:从传播与控制角度阐释文化。 (9)生态学与生物学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一种互补的象征关系,对话交流过程。 3文化的当代定义 (1)强调政府行为 托尼·本内特《文化:一门改革家的科学》 政府与文化的关系;政策与实践的关系;跨学科与多元化;国际和比较研究;历史意义和理论的前沿性。 (2)强调文化的总体性和文化各个部门的相互依赖和交叉关系 D·保罗·夏弗《文化:未来的灯塔》

《南京历史与文化》——4六朝(中)

四、六朝故都(中) 六朝时期,随着北方人口的大量迁入,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一)六朝经济的繁盛 (1)农业 六朝政府大力推行劝农政策,招集流亡,奖励耕垦,兴修水利,减轻赋役,赈济灾民,发展生产。 孙权在建业都城及沿江地区大规模开展屯田,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东晋时,南渡的人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从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发展到使用粪肥和绿肥,同时牛耕得到进一步的推广。这一时期农作物的品种有了增加。江南原来以种植水稻为主,随着大批北方人的南下,小麦和大豆等北方农作物已经在南方推广种植。旱地作物的区种法也开始推广,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南朝时期的农业生产率又较东吴和东晋时有了很大提高。如与金陵地区农业有着密切关系的秦淮河,在南朝时多次加以整治,并修建了许多蓄水塘。 (2)手工业 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六朝时期的手工业主要有纺织业(麻织业、丝织业、南京云锦等)、冶炼业(设“东冶”、“西冶”和左、右“尚方”等冶官)、造纸业(设“纸官署”)、陶瓷业(设“瓦官”)等。 (3)商业 六朝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南朝时建康城内外的商业十分发达。城里有4个大的商市,城外秦淮河两岸的商市更多,计有大小市集100多个。有些商品甚至形成了单独的市,如纱市、谷市、盐市和蚬市等,连皇宫的后面也有苑市。 南朝的皇室、大族和寺院,也多经营商业和发放高利贷,以牟取厚利。 (4)交通运输与海上贸易 六朝时期,为了长江水战和江海交通的需要,大力发展造船业,造船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船的规模也相当可观。 在秦淮河的下游也设置了更多的渡口和浮桥,仅仅从现在的通济门附近到石头城这一段,就设置了24座浮桥,称为“浮航”。其中最重要的是都城正南面的朱雀航、竹格航、骠骑航和丹阳航4座。这些浮航平时用船只相连作成浮桥,一旦发生军事行动,就断舟撤航,隔绝两岸交通。 位于东海外的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国,也与南朝有着密切往来。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和百济两国来建康的使者络绎不绝,曾带回中国的诗书、画师和腰弩等。日本使者还带回南朝的丝织工和缝纫工,促进了日本纺织业的发展。 (二)六朝科技的发展 六朝时江南经济的开发,促进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活跃,人才辈出,科技、文化、艺术硕果累累,在取得的成就中,有不少已经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六朝的自然科学,继承秦汉时期的成就,又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一批科技成就。 (1)天文学与数学 天文学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历法的改进上。东晋天文学家虞喜发现岁差。宋、齐时代的祖

江阴历史文化概况分解

江阴历史文化概况 2009-03-12 19:22 江阴,简称澄,古名暨阳。位于长江三角洲苏南板块,东经120°16’,北纬31°53’,南望太湖,北滨长江,是自吴淞口溯江而上的第一座滨江港口古城。江阴,有着7000年人文史、5000年文明史、3800年筑城史和2500年的文字记载史;文物遗存丰富,历史建筑成片,街区风貌依旧,古城布局完好;是著名的江防要塞、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古代吴文化重要发源地、一代“游圣”徐霞客故里、中国民乐之乡和崇文重教之地。2000年获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突出贡献奖”。2001年被公布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江阴尊重历史原貌,注重整体保护,依法规范管理,加大投入力度,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已基本具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条件。 (一)历史沿革 江阴历史源远流长。其人文史可追溯至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史上先后设立乡、县、郡、国、州、军、路等行政建置,沿用暨阳、暨州、连洋、江阴等名称。上古时代,江阴地属九州之扬州,商末周初为吴国北境。春秋战国时地属延陵,先后为吴国公子季札封地和楚相春申君黄歇采邑,故有“延陵古邑”、“春申旧封”之称。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灭楚,江阴属会稽郡延陵乡。汉高祖五年(前202),改置延陵乡为毗陵县,并划出县境东部为其属乡,因地处暨湖以北,乃名暨阳乡,此为江阴设行政建置元始。西晋太康二年(281)置毗陵郡。暨阳乡升为暨阳县,建县治于莫城,江阴始有县级建置。梁景帝绍泰元年(555)废暨阳县,置江阴郡,并迁城于君山之阳、

大江之阴,故名江阴。自此,江阴之名沿用至今,城址亦未再迁移,已有1450余年。 陈永定元年(557)陈霸先夺梁王位,封梁王萧方智为江阴王,于江阴郡建江阴国,隋开皇九年(589),陈灭,江阴国除;唐,武德三年(620),置暨州,领江阴、利城、暨阳三县,武德九年(626),废暨州,复江阴县。会昌四年(844),升为望县。 五代十国之南唐升元年间(937-942),置江阴军,领江阴一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江阴军为江阴路,置总管府。二十八年(1291)秋,改江阴路为江阴州,属常州路,旋升上州,属江浙路中书省。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即吴王位,将江阴州改名连洋州,未几复称江阴州;至元二十七年(1367)四月,降州为县,属常州府。及至民国元年(1912)废府存县,属江苏省。 1949年4月22日,江阴解放。1987年4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江阴县,设立江阴市(县级)。 (二)城址变迁 江阴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江南滨江古城。位于江阴城郊的佘城古遗址,距今3800余年,至今四周城墙清晰,尤以南城墙保存最好,高出地面近8米。考古专家通过实地考察论证后认为:“佘城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的城的出现,是青铜时代长江下游第一古城。”其后江阴城址随行政建置变化而变迁。据宋《太平寰宇记》载:汉高祖五年(前202)汉将莫宠为抵御海寇筑暨阳城,又名莫城,为江阴县城之始,现莫城旧址尚存于江阴周庄镇境内。五代梁绍泰元年(555)置江阴郡,在长江南岸君山南麓筑新城,占地约600余亩,即今老城区中山公园周围,为现江阴城之始。随后历代都有扩

泰州历史文化概述要点

泰州历史文化概述 泰州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 泰州师专地方文化研究所 泰州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组建地级市。目前,管辖靖江、泰兴、姜堰、兴化四市和海陵、高港两区。总面积5793平方公里,总人口504万。 泰州是江苏省1995年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泰州有3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及上百家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州,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和两千一百多年的建制史。 5000年前,泰州先民开创了源远流长的泰州文明史。古海陵境内的青墩遗址、单塘河遗址、南荡遗址,是泰州先民的生活遗迹。青墩遗址有“江苏河姆渡”的美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000年前,泰州人在姜堰天目山建造了闪耀着文明和智慧的商周古城。这座古城现存城墙、河道、排水沟、房址、台基、墓葬等丰富文化遗迹。天目山遗址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泰州始建海陵县。南唐昇元元年(937年),升海陵县为泰州,寓意“国泰民安”。因此,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盛赞泰州是“汉唐古郡,淮海名区”。 泰州还有“凤凰城”的美名,据清道光《泰州志》记载,宋时泰州“城峻而坚,壕深而广,城翔壕上,若凤凰展翅”,故称“凤凰城”。 元明清近千年来,泰州风调雨顺,安定祥和,人称泰州为“福地”。正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所说:“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 千年风雨在这里激荡,历史文化在这里演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以三水文化、盐税文化、教育文化、佛教文化、建筑文化、戏曲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泰州文化。 一、三水文化 ——三水激荡润海陵,水韵绵长泽子孙

南京文化历史

南京文化遗产 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在历年的南京市教师招聘考试真题中,对南京文化遗产考察的题目也是屡有出现,下面列出的是部分南京市文化遗产,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的内容,请广大考编学员识记。 物质文化遗产 海上丝绸之路·南京遗址 目前,南京正与北海、广州、漳州、泉州、宁波、扬州、蓬莱、福州等8个城市共同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南京海上丝绸之路遗存分为两大类:一是航海相关遗存,如都城城址、造船厂遗址;二是文化与文明交流产物,如宗教建筑、航海家府邸和墓葬、外国人墓地等。南京最后进入申报材料的12个现存海上丝绸之路遗迹点为:天妃宫、静海寺、郑和宝船厂遗址、石头城、郑和府邸旧址、净觉寺、大报恩寺遗址、道场寺遗址、浡泥国王墓、明代都城遗址、洪保墓、郑和墓。 天妃宫实践于明永乐五年(1407),史称龙江天妃宫。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国后,以海上平安为天妃神灵所感应所致,奏请朝廷赐建。郑和在以后的六次下西洋出航前和回归后,都专程前往龙江天妃宫祭祀妈祖,每年妈祖诞辰之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民间有感庙会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静海寺位于南京狮子山南麓,系明成祖朱棣为纪念航海家郑和等人下西洋凯旋归来而敕建,并赐额“静海”,意为四海平静。

郑和宝船厂遗址公园位于南京市西部长江之滨鼓楼区中保村范围,这里曾经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厂,为郑和下西洋建造了数百艘宝船,目前仍留有3个长达四百米的作塘(造船船坞)。宝船厂遗址公园以作塘遗址为中心,建有郑和下西洋碑廊、雕塑群、遗址出土文物展览馆等景观和设施,全景式的再现了当年宝船厂的盛况。 石头城在南京的清凉山西麓,自虎踞路龙蟠里石头城到草场门,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建的石头城。作为从东吴到南朝的都城,当时外国船只到中国或者中国船只出海,都停靠在石头城下面的一个码头。那时,现在的河西地区还是滚滚长江。现在,这处已成为石头城遗址公园。 郑和府邸旧址位于太平路马府街(现马府街小学)。据《金陵志地录》记载:“郑和本姓马,家于此。”太平天国前尚存房屋七十二间,后悔于战乱。如今,在马府新村的今天又一块鉴于1990年的郑和府邸遗址纪念亭和纪念石碑。 净觉寺位于今南京升州路,始建于元,系伊斯兰教徒活动场所,宣德五年被火焚。郑和于第七次下西洋前奏请重建,并由郑和子孙后代居守,是保存最完整的一所与郑和有关的建筑。 大报恩寺遗址是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南京城最负盛名的标志性建筑,永乐皇帝明成祖朱棣赐封该塔为“第一塔”。大报恩寺的修造,由郑和等人担任监工官。明清两代,大报恩寺在大藏经的编撰、雕刻、印刷领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崇高地位。 道场寺遗址,今南京永红造纸厂南面,晨光机械厂大院内老洋楼一片。

鹤壁文化概述

鹤壁文化概述 鹤壁位于河南省北部,淇水之滨,太行山东麓,因世传“双鹤栖于南山之峭壁”而得名。鹤壁历史悠久,已有3000多年历史,地处中原腹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鹤壁老市区曾为商代首都"中牟",战国时赵国首都迁邯郸前曾定都于此约40年。所辖淇县曾是殷商首都“朝歌”,春秋时卫国首都“沬”。这里山河秀美,历史悠久、文明久远,山河壮美、人主荟萃,厚土民魂、神韵飞扬,实乃太行山东麓的一颗明珠。 鹤壁是华夏文明发祥之地。这里历史悠久,钟灵毓秀,文明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们就在此耕耘生息,辛村文化遗址、鹿楼汉代冶铁遗址、鹤壁集宋代古瓷窑遗址等,充分反映了这里古文化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殷商时期殷王武丁、武乙、帝乙、帝辛曾先后在辖区内建都,战国时期公元前425年赵国曾在此建都达39年。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13篇专门描绘淇河两岸人民的劳动、爱情生活。这里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以及孔子的高足子贡的故乡。 鹤壁是秀丽多姿之地。这里名胜古迹荟萃,自然景观奇特。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54处。华北地区唯一未被污染的河流----淇河从境内蜿蜒流过,水阔流缓,清澈碧透,沿河景点密布,被誉为“北方漓江”。所辖浚县、淇县均为历史文化名城。大伾山、浮丘山、云梦山风景优美,摘心台、鹿台、万鹤台闻名遐迩,天宁寺、双塔寺、金山寺美丽宜人,千佛洞、玄天洞、药王洞、鬼谷子洞诡支波谲,上峪火山地幔窗口世所罕见。 鹤壁是诗书之乡。壮美的山、秀丽的水,古老的文明、深厚的文化,引无数文人骚客竞折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名士登云梦观赏山川河流之秀丽,进朝歌领略历史文化之悠久,驻黎阳赞叹人文风情之俊美,或文或诗,留下了许多脍灸人口的骈文绝句、文章佳作。这些熠熠生辉、流远久远的精品佳作,以写实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鹤壁的古风古韵、美景名胜、人文地理、淳朴民风,记录了文人墨客对鹤壁那份挥之不去的情思和留恋。 鹤壁是美丽富饶之地。这里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现已发现矿藏30多种,煤炭、水泥灰岩、白云岩、天然矿泉水均有较高的工业开采价值。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花生等,淇河鲫鱼、缠丝鸭蛋、冬凌草被誉为“淇河三珍”,享誉中外,久负盛名。 鹤壁是美食之乡。淇河鲫鱼在过去上敬奉过皇帝,下适应民间百姓,它长盛不衰,伴随鹤壁人民度过了无数个寒来暑往,岁月更替。浚县子馍粗放而不失雅致,是文化的结晶,地域的印证。小河白菜曾让曹操将士饱口福,精神振奋,一口气登上太行山灭了高干;浚县八大碗来自皇家,是满汉全席之遗存……原来美食名吃也蕴藏着历史,饱含着文化。 鹤壁是开发开放的热土。鹤壁位居中原,是兵家逐鹿、商家必争的中原地区,既是豫北城市群的中心,又是晋冀鲁豫四省十市经济协作区的中心,具有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有利条件,有利于发挥联络和辐射作用。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和南水北调中线从新区穿过,南距郑州机场130公里,交通四通八达,通讯捷达方便。经过40多年的建设,鹤壁已经形成了融工业、贸易、文化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开放型、园林化综合性新型城市,随着国家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鹤壁已经成为中外客商竞相投资的热土。 这就是鹤壁,山光水色优美,文化传承悠久;这就是鹤壁,英杰雄才辈出,文明郁积磅礴。这就是鹤壁,既有亘古长存的历史足迹,又有今日始开的时代芬芳;这就是鹤壁,既蕴藉历史的雄浑博大,又焕发未来的神韵风采。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历史文化概论 大明宫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作业(从大明宫浅谈隋唐文化特点) 北京交通大学 机电1102 周伟明 11221057

从大明宫浅谈隋唐文化特点 看完《大明宫》后,我对隋唐文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恢弘气度,如史诗般壮丽的大国文化气息。这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时期,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且惊世骇俗,举世瞩目。兴盛时期的大唐用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吸取着世界各国的文化精华,也让万国使者来到这里朝贺瞻仰。 唐朝是一个强大而繁荣的时代,唐朝全盛时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也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在唐朝的前半叶,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一个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五胡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在过程中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唐朝的后半叶,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土地、盐铁、赋税制度的改革标志着社会的缓慢变化,藩镇割据势力的壮大与周边诸民族国家的形成,对此后近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明宫是唐朝鼎盛时期最好的写照,气势恢弘的建筑风格,广阔的建筑面积,无论对财力,人力还是技术,都有相当高的要求,若没有盛唐时期充裕的府库储备,没有国泰民安的生活,没有顶尖的建筑技术和设计才能,这样一座备受世人瞩目的宫殿是很难完成的,这不仅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是一项空前绝后的浩大工程,也是中华文明立于世界文明前列最真切的写照。

隋唐文化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和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目光,让所有人都想来到帝国一睹这里的风采呢? 一、隋唐文化是多元化、多样性地域文化交融的产物 隋唐文化体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与隋唐时期个地域文化的交融密不可分。南北朝时期,长时间的分裂和战乱使得各地域的民族都以其独特的方式生活在华夏大地上,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和独特的文化。例如,北方地区地域广阔,土地贫瘠,常年大风扬沙,恶劣的环境使得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性格豪迈、粗犷,他们钟情于大漠,孤烟,长河,他们能够在现实的孤寂与苍凉中寻找对生活的豁达与坚持。所以这一地域的文化多体现出苍劲雄浑,粗狂质朴的特点;相比江南地区,这里地理条件优越,收到当地政治,文学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得这里的文化体现出一种婉约,隽秀,俊朗的特点。这一文化特点对隋唐文化的发展趋势有着深远的影响。隋朝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交融,使得多元文化能够在这片土壤中生根发芽,形成了突破界限与束缚的多元文化格局。到了唐朝时期,随着政治经济的进一步稳定,文化资源更加丰富,地域限制已经对文化的差别影响越来越小。加之丝绸之路的又一次开通,不仅在大唐境内的文化交流愈来愈深入,大唐和周边各国的政治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大唐文化在不受地域限制的情况下,文化更加繁荣,这种兼容并蓄,多元与多样性的特点是地域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 二、隋唐文化的胡化倾向 隋唐文化在融合地域民族文化的同时,也逐渐显现出胡化倾向。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习题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作业(一) 班级学号姓名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儒家六经,即、、、、、,四书即、、、。 2、神话传说凝结着民族精神,据《史记》记载、、、、,是我国传说中的五帝。他们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伦理的核心特征。 3、中国古代学术与政治关系密切,不同时代各有其最为发达的学术形态,春秋战国时期学发达,两汉盛行。魏晋风靡士林,隋唐独步一时,宋明理学精致高妙,清代达到极盛。 二.选择(每题1.5分,共30分) 1.五行说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想,最早提出阴阳五行说的是(). A.邹衍B.《尚书》C.《周易》D.《老子》 2.周代实行() A.宗庙祭祀 B.分封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以上答案都正确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 B.甲骨文 C.金文 D.石鼓文 5.佛教约于汉代传入中国,魏晋时期借()之风获得大的发展 A.儒学 B.道学 C.玄学 D.经学 6.宋明理学改变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成为渗透着佛道思想的新儒学。宋代理学理气论、心性论集大成者是() A.程颐 B.程颢 C.朱熹 D.王重阳 7.中国高度发达的文化对周边产生了巨大影响,有的国家曾长期使用汉字,并借鉴汉字创造了本国文字,如() A.日本 B.朝鲜 C.越南 D.上述三国 8.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法家中提出“法,术,势”的是() A.韩非 B.商鞅 C.申不害 D.李悝 9.华夏族最终形成于() A.夏 B.商 C.汉 D.春秋战国 10.在整个中国古代,教育和科技最发达的朝代是() A.汉 B.唐 C.宋 D.清 11.佛教“四谛”是指() A.生老病死 B.四大皆空 C.脱苦 D.苦集灭道 12.下列史书中属于编年体的是() A.《春秋》 B.《史记》 C.《汉书》 D.《文献通考》 13.中国最古老的高等学校是() A.汉太学 B.唐国子监 C.宋书院 D.明宗学 14.下列农作物中除()外都是华夏大地古已有之的。 A.水稻 B.大豆 C.粟 D.西瓜 15.中国古代科学中,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唯一传统学科是() A.天文学 B.数学 C.农学 D.中医学 16.把中国古代各行艺术加以综合并使之精致化的艺术形式是() A.音乐 B.戏曲 C.建筑 D.园林 17.唐代画家中被称做画圣的是() A.李思训 B.吴道子 C.闫立本 D.韩干

南京历史概述

南京历史概述 先秦 ?最早原始居民:约35万年前的汤山“南京猿人”,发现了两件猿人头盖骨化石 距今1万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代表遗址:高淳县薛城遗址 ?距今约5、6千年前,最早的原始村落遗址则是在鼓楼岗的西北,今北阴阳营一带 ?商周时,南京属于太伯、仲雍创建的古吴国管辖,讲的是古吴语方言 ?春秋战国时,南京被称为“吴头楚尾”之地,先后受吴、越、楚国统治 ?最早的城垣:“越城”(2400多年) ?出中华门,走过长干桥,在今雨花路西侧的高地上,有南京最古老的城池——越城。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命范蠡所建,也是南京地区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最早的古城。 ?古冶城,现在的地名叫朝天宫。朝天宫所在的山岭古称“冶城山”,相传是春秋末年吴王夫差铸造兵器的地方,冶城山下有座与苏州虎丘同样的“剑池” ?金陵邑与石头城:石头城可以追溯到楚国的金陵邑,城池建在清凉山,因为那时紫金山叫做金陵山,所以将此城命名为金陵邑。又一说法,说楚威王曾在今狮子山以北的江边埋过黄金,以压“王气”,故称金陵。南京的古名金陵亦始于此 龙蟠虎踞由来:诸葛亮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 秦汉 ?秦汉时南京的政治中心是秣陵关。秦始皇巡游南京,认为南京有王气,于是就命人开了秦淮河,把王气泄光 ?东汉末,孙策夺下秣陵,创立基业。211年,孙权把政治中心迁来秣陵,212年,改秣陵为建业,即建立帝王之业。在石头山楚国金陵邑的基础上,修建石头城,石头城成为吴国最主要的水军根据地、水军总部,是长江沿线最大码头之一今天,我们还可以在清凉山的西麓,见到当年东吴石头城西部城基的天然石壁在清凉山附近,还保留着“龙蟠里”和“虎踞关”等有历史意义的地名 六朝 ?孙权定都建业,是为六朝建都之始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这是东吴南京民谚。孙权决定定都于鄂,并改名为武昌,229年在那里称帝,公元229年还都建业 ?东吴之后,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在这里建都,改称建康,称为“六朝” (229-589年)周处读书台:周处是吴郡阳羡周鲂的儿子。少时为害乡里,与蛟河里的蛟龙和南山上的白额虎并称为“三害”。后周处悔悟,除去蛟、虎,拜东吴大将陆逊的孙子陆机和陆云兄弟为师,读书处在城南雨花台附近,后人称为“周处读书台” ?西晋灭吴后,建业都城分成两县——秦淮河以北的叫建邺县,秦淮河以南的叫秣陵县。西晋末年,因晋愍帝的名字叫司马邺,为避名讳,把建邺县改为建康县 ?梁武帝与佛教:唐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仅梁武帝时寺院就超过500座,与北魏洛阳并驾!鸡鸣寺古称同泰寺,梁武帝建,南朝寺庙中最大的!寺中有6座大殿,10余座小殿和佛堂,有7层的大佛阁和9层的宝塔。后同泰寺遭火灾,梁武帝想造座更高的12层宝塔,因“侯景之乱”没有完成。 ?鸡笼山与鸡鸣寺:鸡笼山以形似鸡笼而得名。南朝初年因玄武湖中常有“黑龙”(可能是扬子江鳄鱼)出现,曾改称龙山。南朝范缜曾在此与坚持因果论的萧子良,进行大论战。明朝建有钦天监的观象台,故也叫钦天山。因东麓建有鸡鸣寺,亦称鸡鸣山。清朝初年在山顶重建北极阁后,民间俗称此山为北极阁。竺可桢选址北极阁,建立中国第一个气象站和气象研究基地——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 ?鸡鸣寺有一座豁蒙楼,为纪念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而建 ?鸡鸣寺有胭脂井,又叫景阳殿之井、辱井、景阳井。祯明三年,隋兵攻占台城,陈后主闻兵

我眼中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

我眼中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 ——六朝古都悠悠南京 遥看中国悠悠几千年历史长河,它的历史瑰宝绚烂悠久。这是生长在这片华夏大地上炎黄子孙心中永远不可磨灭的骄傲,即使是远离故国,身居异地的国人心中仍旧有着浓浓的自豪感。而提到这些历史瑰宝,不得不提的就是历史文化名城。 细看这上百个历史文化名城,最吸引我的不是那所谓的与天堂齐名的苏杭,而是有着龙蟠虎踞之称的南京。在那场大屠杀的浩劫中,在日寇惨无人道的践踏之下,在那段被鲜血洗礼的岁月里,它傲然坚强地屹立着。这份岁月的洗礼让我不禁好奇于它的文化它的历史它的传奇! 南京——地处于长江下游的中心地带,是长江文化凝聚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浩荡江流,从安徽芜湖东、西梁山夹峙的“天门”奔腾而出,自西南向东北,进入南京境内,急转向东,形成了一个弧顶向北突出的“长江大转弯”,南京就处在这个大转弯的顶端,主城在江南,跨江而立。它北接辽阔坦荡的黄淮平原,溯江西上连通江汉平原直到巴蜀“天府之国”,顺流东下就是锦绣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向南则是浙北的杭嘉湖地区。自古以来,舟楫车驿之利是南京成为大江南北的要津、山海东西携手的重镇,连结起中国的南方与北方、东部与中西部。 “龙蟠虎踞”的评价,流传久远,相传源于诸葛亮驻马观察南京山川时的感叹:“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主城内外,岗峦起伏,河湖相连,错落有致,山水相映,气象万千,而且山山水水各有不同寻常的经历,各有令人神往的历史文化印记。城在景中,景就是城,移步就能换景,就是一段历史。南京城“山环水绕,形势天成”,既有山水的自然美,更有深深淀积的文化遗存。

南京人用“江水东流无限情”来表达对母亲河长江的感激。滚滚不尽的长江水,滋养着南京;长江的航运,使得南京成为各方经济文化的汇聚点;长江的屏障,更是立都南京的各个王朝的必然考虑。 南京古城的成长,还不能不提到秦淮河,秦淮河是“南京人文的摇篮”。秦淮河全长103公里,由南向北,在南京汇入长江。历来传说是秦始皇南巡时为“谢金陵之王气”而“凿断长垅”,引河通江,故名秦淮。其实它是已经形成有300万年的一条天然河道,古名龙藏浦,又称淮水。至中唐以后,始有“秦淮”之名出现。南京地区最早的居民院士聚落和最早的城邑,就主要分布在秦淮河沿岸。早在南京有城之前,一些沿河居民区就已经迎来了南京最初的繁荣。 不论提到“六朝金粉池”还是“桃花扇底送南朝”,也无论讲述“秦淮灯火历清明六百年而不衰”还是“一代秦淮洗去前朝污泥浊水”,古今兴衰荣辱多少事,都在“十里秦淮”上演。 除了长江和秦淮河,南京还有不少负载着历史影像的水面,如珍珠河、胭脂河、固城湖、前湖等;其中被称为“两颗明珠”的玄武湖和莫愁湖尤为引人注目。 古来有“万叠青山抱石城”之说。北支诸山,岗阜相连至下关长江边狮子山,历代为江防要地。狮子山脚原有天妃宫和静海寺。宫、寺历经战火,损毁殆尽。现天妃宫碑尚存;静海寺已重新修建,成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当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代表曾在英国军舰的炮口下,同英国人在静海寺“议约”;如今,这里浸透了中国人民斑斑血泪与屈辱的史料,伴随着“警世钟”的长鸣,唤醒每一个参观者:“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名城南京,十朝古都,风云变幻,人杰地灵。几千年来,多少组现在这里辛勤耕耘,多少风云人物在这里争雄角逐,多少知名人士在这里撒注心血!南京的山山水水,都在讲述着历史和文化,无怪史家感叹:南京是一座历史无比的博物馆!

(全)南京民国历史与文化

民国时期的南京(历史)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相继起义响应,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南京再一次成为世人瞩目的首都。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消息传出,举国沸腾。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江苏等省纷纷响应,宣告独立。 (1)江浙联军攻克南京 江、浙各省起义军将领集会,决定组织苏浙联军,兵分三路(中路浙江军担任主攻,右路上海军,左路江苏军),攻取南京,配合武汉革命军的作战,发展东南各省的革命形势。 12月2日,江浙联军开进南京城,受到城内居民热烈欢迎。 (2)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10时,在两江总督署的西花厅举行大总统就职典礼。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五色旗(代表汉、满、蒙、回、藏)为国旗;向全国各省发布废除旧历、改行世界通用的公历(月、日、星期)的通电,并以临时大总统就职的1月1日(阴历辛亥年11月13日)作为民国建元的开始(1912年为民国元年)。将公历(阳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阴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3)《建国方略》 1916年以后,袁世凯复辟称帝,张勋复辟,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 从1918~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经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所著《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书的合称。 《建国方略》给于南京以极高的评价:“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二)国民政府定都南京 (1)北洋军阀时期的南京 1912年2月12日,清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宣布退位。14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4月1日,孙中山让位,宣告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军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 从1912年4月袁世凯上台到1927年4月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这一段时间一般称为北洋军阀时期。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府,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和平大业。孙中山抱病北上,发表宣言,提出召开国民会议、结束军阀统治、废除不平等条约等主张。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临终前对夫人宋庆龄和他的同仁再一次表示,愿归葬南京紫金山。 (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4.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11.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2,上层文化:指宫廷与上层文入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3.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4,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5.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即文化传统。 1.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

南京地名九大特征

南京地名文化九大特征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的遗痕。”南京的老地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一条“老地名”,或许都附载着一个古老的动人故事,或许镌刻着一件不凡的历史,或许彪举着一个杰出人物,或许蕴含着某种意义,或表现着某种民俗史实。概而言之,无数的南京地名,承载了故都千年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 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地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相对稳定性,往往实体变化了,而反映历史的文化信息仍然保留在地名之中。南京的地名大都因承古代的称谓,俯瞰南京地名,不同时期形成的地名层、具有共同渊源的地名群交错层叠,展现了沧桑兴衰的历史长卷和纷繁绚丽的文化景观,并呈现出九大文化特征: 自然与人文有机统一 南京的自然地名着有鲜明的人文色彩。山水形胜之势与帝王霸业之气相互印证,使南京有了“钟灵毓秀”、“帝王之宅”的美誉。 南京占据了长江中下游的特殊地理位置。三面环山、一水阻隔的地理环境无疑是古代君王筑城霸业的最佳选择。南京的山雄起于长江之滨,蟠绕于古都之周,故有“虎踞龙蟠”之称。南京的山是宁镇山脉楔入都城的三支分脉。其北支,由栖霞山、乌龙山、幕府山、狮子山、沿古长江入城,谓“石头虎踞”;中支,由宝华山、钟山、富贵山、九华山、鼓楼岗、清凉山入城,与北支汇合,称“钟山龙蟠”;南支,由钟山向南的青龙山、黄龙山、祖堂山、牛首山,到三山矶,宛如一道天然屏风。另外,南京的山水古有“天堑”之说。南京的西北滨临浩瀚的长江,江面宽阔,水流湍急,在冷兵器时代自然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屏障。 特殊的地理位置曾吸引了无数的风云人物在这里角逐争雄。也正是都城的建立,给南京自然环境赋予“王者之气”的人文色彩。文人墨客也以中国传统风水文化加以印证,如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之说。 同时,南京的自然地貌不仅有着大展宏图的阳刚之气,也有其江南水乡的阴柔之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令无数诗人词客为之讴歌。如钟山龙蟠(紫金山)、九华寻胜(小九华山)、梅岭暗香(梅花山)、石燕凌波(燕子矶)、万种风情(秦淮河)……对地名如此这般的诗化,是人们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美好表达。 凝重的历史沧桑感 南京先后有过几十个名称。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丹阳、归化、白下、上元、江宁、集庆、南京、天京……这在中外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文化现象。 南京地名的频繁更迭,绝不是一种称谓的简单变化,它反映的是历史沧海桑田之变,留下的是一部充满荣辱兴衰的编年史,一幅饱经风霜的画卷,一曲悲欢离合的壮歌。 自公元229年起,东吴、东晋,以及南朝宋、齐、梁、陈相继在南京建都,史称“六代豪华”;至近代,在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伟大斗争中,太平天国在此定都和孙中山在此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到1949年,南京解放,“蒋家王朝”在此覆亡,地名见证了南京历史的沿革和社会变迁。学者们称南京的地名是一部编年史并不为过。 依稀可见的都城印记 南京地名中保留了许多古都城的印记。作为城邑,南京最古老的地名是越城。越灭吴的次年,即公元前472年,越国范蠡率领士兵筑城于今南京中华门外雨花路西侧一带高地,此后越城、越台之名千年留传。南京第一个正式的称谓则是金陵,公元前333年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置金陵邑,此后历经改朝换代,金陵之名沿用不废。 而南京的“城”更是南京历史人文的集中体现,其独特的形态和规模,国内外首屈一指。如孙权建造的石头城,雄峙江滨;南唐续建的金陵城长“二十二里四十四步”。有“城”便有“门”。明代开国建都南京,朱元璋采取“高筑墙”方针,修建了举世无双的城池和外城,内城辟13门,外城辟18门。至今仍沿用的内城

历史文化古城南京简介(完整版)

历史文化古城南京简介(完整版)

历史文化名城——南京 一、城市简介 南京,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400多年的建城史,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的美誉,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市地处中国长江下游的宁镇丘陵地区,东望大海,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联江淮,总面积6597平方公里。南京现辖11个区(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江宁、浦口、六合、栖霞、雨花台)2个县(高淳、溧水),总人口约770万人。 南京,山环水抱,葱茏毓秀,山水城林融为一体,自然风貌久负盛名。自然界厚赐于南京龙盘虎踞的山川形胜,历史在此又遗存下灿烂的文化。先后有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它曾是“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的金粉之地,史称六朝;此外,南唐、明(洪武)、太平天国,以及国民党政府也曾建都与此,因此,

历史上盛称为“六朝胜地、十代都会”至今在南京的地下及地上尚留存着无数的文物及遗迹,是南京历史文化积淀中的重要特色与优势。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六朝文物举世闻名。 孙中山先生曾有名言概括南京之美:“此地有高山,有平原,有深水,在世界三大城市中亦诚难觅此佳境”。位于城东紫金山麓的中山陵、明孝陵,掩映在绿色葱葱的紫金山中,布局宏伟。太平天国遗址,殿阙巍峨。数十处南朝陵墓刻,硕大洗练,堪称一代巨制,国之瑰宝。栖霞寺内舍利塔,造型雄健,比例匀称,装饰华丽,是我国现存石塔中不可多得的佳品。总统府、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碑是我国过民主革命的历史见证。玄武湖,三面环水,一面临城,秀峰塔影,碧波荡漾,堪称“金陵明珠”。莫愁湖,蕴含动人凄丽的传说,湖光倩影,花团锦簇,典雅、幽秀而豁达奔放。

南京历史文化概况介绍

南京历史文化概况介绍 从公元3世纪初到6世纪末的300多年间,中国南方先后有孙吴、东晋和宋、齐、梁、陈6个汉族政权在南京(孙吴时称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建都,史家称为“六朝”。 这六朝的文化,虽然大约过去1500年了,但在南京一直到今天还有踪迹可寻。 范蠡筑越城 公元前472年,越王句践命范蠡在南京秦淮河之南约830米处筑城,城周长约1.2公里,面积约0.94平方公里。后称越城,又名范蠡城。它是南京历史上第一座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军事性质的古城,被公认为南京城市的开端。 孙权定都建业 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孙权在楚国金陵邑城址修建石头城,以资守御,并取“建功立业{”之意改称秣陵为建业。黄龙元年(229)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同年九月迁都建业,开创了南京建都的历史。 南唐立国金陵 五代十国时期,群雄割据。金陵最初隶属建都广陵的杨吴政权的势力范围。金陵府尹徐知诰,操纵杨吴朝政。937年,徐知诰废杨吴皇帝自立,建立齐国,改金陵府为江宁府,以府治为宫,以城为都。939年,南唐建立。南唐都城周长约19.35公里,贯秦淮河于城中。南唐历3代共39年,975 年南唐国亡。 明初建都南京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奠都南京。在此之前,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吴王府便设在应天。洪武元年(1368)秋八月,正式下诏,以应天府 为南京,大梁(开封)为北京,实行南北两京制。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以南京为京师,正式定都南京。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迁都北京,改京师为南京,为留都。 太平天国定鼎天京 1853年1月12日,太平军决定挥戈金陵。3月19日,攻陷金陵城,从而完成了据金陵为根本、进而完成进军江南的战略任务。3月29日,洪秀全在杨秀清和文武百官、黎民百姓的跪迎欢呼声中,进入金陵城,暂住藩习衙署,不久修缮两江总督衙门,改作天王府,并宣布定都金陵,改名天京,正式建立太平天国农民政权。1864年7月9日,清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孙中山创建民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回到南京,当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总统府内举行了庄严简朴的就职典礼,告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的覆灭与延续2000余年帝制的终结。但政权遭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联合进攻,很快夭折。袁世凯于2月12日迫使清帝退位,要挟孙中山于13日提出辞呈,并迫使临时参议院于15日选举他为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职,许多同盟会领导人"下野",政权落入军阀袁世凯手中。 近代风云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代表在静海寺议和,在下关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了中国 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