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必须把知识传授、智能训练、德育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效果,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从而寓德育教育于知识教学中。

关键词:地理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地理知识渗透,严密的逻辑推理,师生情感的互动、和谐的课堂氛围,把地理学科中的德育内容充分展示出来。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教学过程,达到德育的内化。

一、利用课堂教学,实施德育教育

地理科学是反映地理事物、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分布规律的科学,既有大量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时空分布,即经常说的“地”,又有这些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即“理”,作为地理教学来讲,不仅要明确地理事物的分布,还有必要弄清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并通过归纳、分析、对比等教学方法,借助多种教育手段揭示知识间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

思维水平,自觉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行为习惯,从而提高

其德育水平。那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哪些方法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发展,又能较好渗透德育内容呢?

二、利用“二分法”进行课堂教学

所谓“二分法”就是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既要看到总量的有利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发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关键词:物理教学;德育;行为规范《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三维目标之一。其中有这样的描述:“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关章节不断渗透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实现中国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一、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的渗透物理教学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还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物理知识对身边的有违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并加以批判。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学习“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时,指出噪声是四大环境污染之一。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并让

同学们指出身边的噪声。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应少制造噪声,对那些制造噪声影响他人的行为进行批评。在学习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时,指出高空坠物的危害并介绍案例。使同学们养成不要从高空抛物。又如在学习电能和水能时,让同学们讨论并指出身边有哪些浪费电和水的现象。使同学们养成随手关灯节约用电,随时关好水龙头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内容时,引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段话“你打我,我打你,借别人的手打自己;你骂我,我骂你,借别人的嘴骂自己。”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不打人不骂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二、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中心内容。在物理教学中利用物理学史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例如介绍我国古代用日晷和沙漏来测量时间;介绍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的声学特征,在讲光学时介绍我国《墨经》记载的关于小孔成像、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的观察和研究;在学习“杠杆”时介绍我国古代对杠杆的应用;在学习“地磁场”的知识时介绍我国北宋沈括是世界上第一个准确地论述磁偏角的人。比西方早了四百多年。在学习能源知识时,介绍东汉的王充是世界上最先用科学的方法解释潮汐现象的人。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先贤们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成果。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学习,为振兴

2020省重点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省重点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地理学科有着丰富的德育内涵,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就针对当前教育形势,结合省重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地理学科特点及地理学科教学中几方面来探讨德育渗透的主要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地理教学德育教育渗透途径、方法 【正文】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主旋律。可是近年来,许多家长和教师都把目光集中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却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所以“教书育人”就只剩下了“教书”。也有许多人错误的理解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思品教师的事,与自己所教学科无关。这也是教育陷入误区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责任。我们应该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将德育融入教学活动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工作在教育第一战线的任课教师,必须要时刻树立德育教育为先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科知识文化,更加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个怎样的人。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物质及它们的运动规律,在省重点中学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很多关于自然界知识的图式,这为他们顺利学习地理知识,形成地理技能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学生接触地理知识之前,头脑中就已形成了许多前科学概念,为地理学习提供了心理准备。另外,省重点中学地理教学以自然世界为基础,直观性很强,而且跟学生实际的生活联系密切,这正好符合省重点中学生好动、好奇、好学的特点,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心理条件,对德育内容进行渗透,就能促使学生在发现新奇地理现象与已有知识存在矛盾时,去探索现象的因果关系,形成学习地理的直接动机。 德育是教师有目的地正确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它体现和规定着教育的方向,是当今社会素质教育的灵魂。如何在当今多元文化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为21世纪培养的新学生首先应该是富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近几年来,中学生、大学生崇洋媚外,伟法乱纪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基础薄弱。因此,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基础是新世纪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尊敬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根据小学语学科的性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明确内容的广泛性 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如《日月潭》、《黄山奇石》、《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祖国的山、水、物等一个个事例,逐步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对祖国人民的认识,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语文科的特殊性 语文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辨证统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要在渗透上下功夫,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会受到爱国激情的感染,从中接受教育。 三、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分年段,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认真做到德育教育要有阶段、有顺序。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德育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要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要对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积极鼓励学生要向榜样学习,从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科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历来是专家学者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也开始在这方面展开积极的探索。要想在学科教学中搞好德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受升学考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在教学工作中仍较为普遍的存在。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使学生考高分、拿名次,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德育工作。要想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知道,我们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这一标准本身就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求知”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作为人民教师,必须把德育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如果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只重智育,不重德育,那就是我们的失职,就对不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只有真正转变观念,广大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在教学工作中去重视德育工作,研究德育工作,实践德育工作,渗透德育工作。 二、改变评价模式,激发德育热情。 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学

校评价教师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考试成绩高,教师的工作就好;只要成绩低,教师的工作就差。甚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发放奖金、评优评模的唯一标准。致使广大教师过分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因而忽视了德育工作。大量的作业批改,频繁的考试测验,节假日的补课辅导,几乎成了教师的全部工作。而且,为了提高成绩,教师不得不把精力放到学习好的学生身上。对于那些升学无望、及格堪忧的学生也只能放弃。因此,只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德育工作。 三、结合学科特点,联系教材内容。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必须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突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之外进行“附加”。例如,在物理课教学中,我们不能在讲完“阿基米德定律”或是“牛顿定律”之后附加一段思想道德教育,讲什么遵守社会公德或是遵守班级纪律之类的问题。但可以结合科学家在这些定律的发现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对学生进行探索创新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或者暗示学生将来会有更多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律、定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为国争光的信心。再比如历史课,可以结合我国在封建社会独领风骚的科技文化成就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结合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后的飞速发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可以结合近代中过得屈辱历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和报国之举,等等。

(完整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存在于物理教科书的知识材料之中,显性按其形式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这些德育内容是丰富多样的,隐性德育内容是指教科书中的一些材料和教师容易把握,德育较少,知识点,表面上不能对学生直接起到德育作用,但通过深入分析、挖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进掘或通过介绍背景材料体现德育功能。行德育渗透,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现德育的目标控制,教使德做到德育渗透合情合理而又避免生硬教条,学中紧扣教材实际,。我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育看似“无意”却又“有意” 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结合自身特点,深情感染,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陶冶高雅情操是一种创在物理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契机的随时捕捉,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艺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一个概念,一道习题、一个探究活动,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在教学中只要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迪学生思维。做到优

化教材中的实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和目标控制,充分吃透教材,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使一个观点、思想因素,来,就会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真正做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个人的感悟,深情感染。鼓用你的魅教师就像一面镜子,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述自己的感悟。力、动作、言语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并且挖掘 教材中的美育因素,陶冶高雅情操如:唐诗中有“黄河远上白云间”“不尽长江滚滚来”等优美的景象,这动人的诗句生动、形象地反映在学习光的折射现象时也会了祖国这两条大河蕴藏了大量的机械能;联想到“潭清疑水浅”等优美的诗句。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寓于心,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借此来丰富语言,听其言,到大自然的美,从而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二、从知识点中孕育德育教学我们物理的每一个知识点本身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找准某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在备课

浅谈如何把德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去

浅谈如何把德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去 【摘要】对幼儿实施德育活动是贯穿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的整各过程之中的,贯穿于他们与同伴以及成年人的交往关系之中的。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对幼儿充满爱心,用爱的纽带联结师生关系、同伴之间和谐的环境气氛,使幼儿情感得到和谐完美的发展。 【关键词】德育;渗透;幼儿活动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游戏活动之中。”也就是说,幼儿园的德育内容主要是发现幼儿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一日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我认为对幼儿实施德育活动是贯穿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的整各过程之中的,贯穿于他们与同伴以及成年人的交往关系之中的。简而言之,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其各个环节都可以用来对幼儿实施德育。 那么,怎样才能有机的和谐的将德育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及其各个环节中去呢? 一、有强烈的渗透意识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就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例如在美术活动中,老师有了德育的意识,就会不但注重对幼儿构图技能技巧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团结协作的品德和良好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绘画习惯,绘画的水平也就难以提高。 二、结合活动进行渗透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怎样才能将德育有机地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去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应当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的,琐碎的。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例如,我们班上有几位小朋友用餐时经常鞭笞变掉饭菜。我利用食堂需要帮忙摘菜的机会,组织全班幼儿去摘豆角。小朋友们很投入,可是时间一久,他们就没有耐心了,有的小朋友喊脚酸,有的喊脚痛。通过这次劳动,让幼儿认识了食堂工作人员的劳动,使他们懂得了应该尊重和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浪费饭菜,不往地上乱扔脏东西。 三、重视教育环境 利用环境来教育儿童是现代幼儿教育的一项革命。《幼儿园规程》指出:幼

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所有学科的教学都是有教育意义的。不论何种社会还是哪个国家、哪个学校或是哪个教师,在教学的同时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德育教育。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粗浅地谈谈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地理教学德育教育 从古到今,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把德育教育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重点,地理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中的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都不能放松。通过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进行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实现地理教学任务的需要。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地理方面的知识,进行地理技能的培养,还要进行对学生有影响的思想品质、情感意志、道德修养等各种品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受大环境的影响,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中,德育教育具有复杂性、重要性和艰巨性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各科教学中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寓德育于智育之中”从古到今都是如此。笔者现在此谈谈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一、地理中有丰富的德育教育材料

地理教材具有严密的科学逻辑性、深刻的思想性以及实用性等,这些都包含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所以,地理学科本身就有着强烈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十分有利的。 以中国地理为例,主要讲述的是我国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还有我国人民如何利用这些地理环境发展生产,进行现代化建设。教材中的这些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很好的素材。比如,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在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生产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工农业、交通运输、航天事业以及文化教育等领域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些内容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面。当然,在中国地理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讲有利的方面,还要讲不利的方面。如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发展与世界强国相比还是比较落后,我们应该克服这些不利因素,赶超世界强国。只要我们抓住这些内容,就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意志品质。 二、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 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与教材紧密结合,深刻分析和挖掘教材中具有思想教育性的东西,发挥教材的教育作用。地理教材中,有些材料是可以直接进行德育教育的,而有些是潜在的,需要教师进行挖掘和分析。因此,作为地理教师要在深刻分析和挖掘教材上多下工夫。具体来说,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应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多种形式的地图法。利用多种形式的地图能够很好地说明多种

语文(心得)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论文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人类步入 21 世纪,“人本思想”已深入人心,在实施主体教育的今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研究教法、教材,而应更多的关注“人”。只能关注学生心灵,了解并研究他们的心理需求。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促进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事学生迁移默化的收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古诗、阅读、作文中渗透德育。 一挖掘古诗中蕴含的德育 小学语文新大纲附有“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共八十篇,诗歌自古就是传统和弘扬中华文化最形象的载体,诗歌更是千百年来塑造炎黄子孙人格气质最独特而有效的方式,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从远古到明清,无论是庙堂高宇或是街头市井,人们无不是出口言诗,开口唱诗,是诗歌让我们的祖先秉承了天地间最灵动的智慧,诗歌让中华大地如此人杰地灵,而成为人类灿烂眩目的文明古国。事实上我们祖先的实践已经证明,诗歌是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审美志趣等各种人们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大力倡导教育的今天,诗语文教

学如能较好的利用诗歌这股清泉去浇灌儿童的心智,一定可以绽放鲜艳的花朵。 1 以音乐育情 情感的又一特点是情境心。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人们常说的“触境生情”、“睹物思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这个意思。创设喜悦环境,教师可引导学生领略环境的美,使学生或得美的享受和其实,精神得到充实,情感和性格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 音乐是陶冶人性情的熔炉。高尔基曾经说过:“歌就是力量,就是战斗的号角,就是人的思想火花”,如我在讲李白的《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边朗诵,一边放出《千鸟齐鸣》的轻音乐,那委婉动听的乐曲,激发了孩子们的情感,他们的神情是那样的专注,仿佛身临其境,仿佛听到了春天鸟的鸣叫,他们的思绪飞向了远方,有的孩子说小鸟在叫“这儿的景色太没了,这么美的环境洗望类不要破坏它,让我们在这儿打我永远居住吧!”还有的孩子说小鸟在叫“准天的气候暖河,流失发芽,小草变绿,真美”。这是我展出一幅有关春天的图,使想象和现实中看到的结合了起来,他们学习的兴趣更浓了,更加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一旦道德形象深入学生的心灵,就会向明灯样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通过这样的引导我发现了孩子们身边的纸屑少了,有了爱护环境的意识。 2 积累古诗、淋浴孩子心灵

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在教师队伍中存在不少“重教轻育“的教师,他们或者只重视教学,不重视育人,认为育人是政治教师、班主任的事;或者只会教学,不知如何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内容。实际上,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学科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发挥学科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不断渗透德育内容,以汇成一股持久的德育合力,从而适应素质教育的育人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师应如何渗透德育呢? 关键词:德育渗透运用数学史料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挖掘德育素材紧密联系实际提供数学欣赏提倡竞争合作 数学是普通教育开设的主要课程之一,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他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但是中学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不像文史科那样集中,而是蕴藏分散在各章节之中,教师如何挖的准,渗透得不露痕迹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运用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1.数学是最古老的科学,是古今中外无数数学家及数学工作者和仁人志士不畏艰辛,努力探索,刻苦追求而形成的一门科学。数学的历史,就如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它以“读一读”的方式编入了初中数学教材,是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唯一显性德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应紧扣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发展的悠久历史,正确评价我国优秀数学家的伟大成就,这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教材和有效途径。 2.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和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除了用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外,还应注意通过教科书的引言、插图、例题和习题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的有关内容,并随时收集有关资料、数据,编拟数学题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有机的插入爱国主义素材,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其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在数学教学时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国和世界上有重大贡献的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及从事数学研究的辛勤劳动、刻苦钻研、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引导学生克服满足于现状的思想,培养和训练他们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使他们懂得为人类进步做贡献才是人生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从而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与此同时,数学是有理性的艺术,充满理想精神,它教人诚实、正直,从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只要一个命题没有被证明,它就不能纳入到真理宝库中,而不管命题提出者的资历和声望如何。倘若命题得到证明,那他的真理性便得到认同,不存在人微言轻的现象,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 二、利用数学本身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主要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的教育。 1.初中数学充满物质的观点 数学学科充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办法,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三个基本特点。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往往掩盖它来源于客观现实的物质性,在数学教学中,如果不注意提示他的物质性,就会使学生陷入唯心论形而上学的迷惘之中,误认为数学不是来源于客观现实,而是由少数“天才”数学家在头脑中臆造出来的。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出来的。” 2.初中数学充满对立统一规律的因素 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法的核心。中学数学中充满着对立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 渗透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存在于物理教科书的知识材料之中,这些德育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按其形式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德育较少,教师容易把握,隐性德育内容是指教科书中的一些材料和知识点,表面上不能对学生直接起到德育作用,但通过深入分析、挖掘或通过介绍背景材料体现德育功能。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现德育的目标控制,教学中紧扣教材实际,做到德育渗透合情合理而又避免生硬教条,使德育看似“无意”却又“有意”。我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合自身特点,深情感染,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陶冶高雅情操 在物理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艺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一个概念,一道习题、一个探究活动,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只要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和目标控制,做到优化教材中的思想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就会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真正做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个人的感悟,深情感染。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述自己的感悟。教师就像一面镜子,用你的魅力、动作、言语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并且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陶冶高雅情操如:唐诗中有“黄河远上白云间”“不尽长江滚滚来”等优美的景象,这动人的诗句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祖国这两条大河蕴藏了大量的机械能;在学习光的折射现象时也会联想到“潭清疑水浅”等优美的诗句。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借此来丰富语言,听其言,寓于心,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从而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浅谈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德育活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d9991514.html, 浅谈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德育活动 作者:薛艳红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7年第09期 道德教育不容忽视,在幼儿园阶段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关键阶段。通过在日常幼儿园生活中,让幼儿逐渐懂得合作和谦让,懂得为别人着想,懂得照顾好自己也要照顾好身边的人,向周围的人和世界播撒自己的善意,这些需要老师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幼儿。 幼儿园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进行德育渗透的教学设计活动 在我们所用的教材之中就有很多非常好的进行德育教育的资源,老师要学会挖掘和使用。例如,教材上就有关于祖国首都、天安门、万里长城、长江、黄河等的介绍,这些介绍是对幼儿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的好材料,通过视频或者图片激励幼儿建立起内在对祖国的热爱情感,这种情感将会伴随幼儿的一生。另外,每一年的传统节日,也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好时机,这样一些传统节日教材上一般也会根据时间有所设置,所以教师要注意结合教材的进度对幼儿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再配合幼儿园的一些特色活动,让幼儿体会到大家在一起游戏合作等的快乐,明白团结的含义和价值,意识到团结的力量。教材上对幼儿进行的德育教育设计的非常细致,可以渗透到日常的娱乐活动中,例如室外活动的时候玩滑梯的规则,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自觉遵守,有的却相反,遵守了会怎样,不遵守又会怎样?启发幼儿去思考这些问题,让他们自觉的进行道德行为的选择,做一个文明懂秩序的社会人,建立起做一个文明人的自豪感。道德教育不是说教,而是通过教学活动,让幼儿去体验,从体验中感悟到正确的信念,进而落实到幼儿今后的行为中。这才是道德教育真正发生的地方。 二、结合家庭教育的力量,全面开展对幼儿的德育渗透活动 德育不是理论的宣讲和规则的灌输,是需要在生活情境中自然渗透开展的,让幼儿不知不觉就学习到了,模仿到了,言传身教,重点还是在身教上,老师说的再对,家长不那么认为,只会给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造成阻碍,所以,将家庭联合尽量共同开展德育教育是非常关键的。家庭是幼儿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幼儿在家庭中的时间要多于在幼儿园的时间。 长辈对幼儿身心的健康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对幼儿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从孩子的身上就能看到其父母的影子,他们往往对来自家庭中的教育因素的影响接受得更快些、更多些。孩子的模仿是最快的,尤其是对小表哥、小表姐们的模仿更是惟妙惟肖,一开始大人还觉得好玩,但是天长日久,沉淀就会产生。所以说,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家园一致的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作为老师该怎么避免父母作用呢?及时与家长沟通是很重要的,了解幼儿在家庭中是否也存在一些违法道德秩序的行为,幼儿为何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规则意识,是不是家里面有人观点相反。为了让家长配合,幼儿园可以定期为家长举办一些教育沙龙,让家长可以学习正确的育儿知识,帮助他们一起共同为幼儿的健康

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工作教育

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工作教育 摘要:德育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新课程改革提出一三维目标中就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为我们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古人有言:“文以载道”。对学生实施德育工作不只是政治学科和班主任的事情。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内涵,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我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做了一定的探索、尝试,也收到了一定实效。 一、地理教学中渗入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地理”是中学地理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理事物的不断认识推动着人类的文明和世界的进步,一个杰出地理学家的出现,是一个民族的骄傲。我国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博览了很多地理图书,徒步对我国很多地区的山河、地质、植被进行了考察,著有《徐霞客游记》一书,对所到之处的地理事物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中国人了解自己国家以及外国人了解中国都是很好的资料。李四光教授,对中国地质结构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和考察,终于在大庆打出了石油,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这在当时震惊了世界,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教材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同学们知道中国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人口12.95亿,居世界第一位,占了世界上人口总数的21%,我国人口密度为第平方千米135人,并且分布不均,东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东西差距很大,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一定难度,并且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太快,每年净增1200—1300万人口,相当于西欧上些小国的人口,所以,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近年来,我国工农业产品数量增长很快,如:粮食、棉花、原油、钢的产量均占世界第一位,但因我国人口增长过快,我国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所以说,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实行计划生育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当然,我也向学生指出,近一百多年来,中国由于贫穷落后,受到了外国侵略的入侵,曾经使一个完整的中国四分五裂,由于国内政局动荡,我国许多领域出现了空白,从这一历史教训可以看出,任何时候,落后是要挨打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成就巨大,对我国的评价由过去的“东亚病夫”到现在的“东方腾飞的巨龙”,我国日益受到国际上的重视,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差距,需要我们继续去努力,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使学生树立起学好地理的勇气和决心,更好地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在地理教学中渗入实践教育 地理来源于自然,并且为社会实践服务。教师的地理教学应注意其实践性,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在我们的国家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无反顾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复杂环境里,坚持这样的教育方针是极为重要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之中离不开地理”,体会到地理的积极性。在讲比例尺的时候,首先通过对比例尺概念的学习,量算出某一地点到另一地点的实际距离,在进行这项教学活动时,组织学生参与实际测量,指导学生如何量算两地间的距离,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求索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与实践的变通过程,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 三、地理教学中渗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大纲》对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人类的关系,地理学科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作了明确的阐述。 1、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在这里,我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再联系实际,谈谈近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

物理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物理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一、全面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物理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上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物理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核能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在分子原子结构的教学中,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唤起学生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物理中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搞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引导研究性学习,引导合作性学习,引导探究学习等。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定义、定理或规律,如果光*教师口头传授是枯燥无味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行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年4月――年4月,我们进行了科研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活动。自课题成立以来,在教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两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我们的课题已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语文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 在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尚不能很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因素,错过了进行德育的大好时机。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以智育代替德育,“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时刻存在。因此,针对以上这些弊端,我们觉得本课题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传道”于“授业”之中,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文道一体,潜移默化之功效。 二、课题的界定 (一)语文教学是指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 (二)德育渗透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培养要求通过借助载体、建构氛围熏陶、引导教育对象,使之接受有关思想、观点、作风、行为,实现教育意图的教育形式。

三、理论依据 德育工作是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渗透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德育教育也正在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 寓德育于语文学科教学中要强调运用以下三种渗透原则。 一是有意渗透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针对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特征,确立本学科德育目标体系,实行德育目标控制,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总体目标一以贯之;学科目标,具体明确;课时目标,落实到位。 二是有序渗透原则: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德育内容结构的序列性和完整性,对教学中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以求得良好的整体效应。做到德育进程有条不紊,层次清楚;德育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是有机渗透原则:找准渗透点,选择教学的某一环节、某一知识点或训练点作为突破口,适当、适时、适量地进行德育,做到知识与德育水乳交融,避免穿靴戴帽,牵强附会。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通过研究,积极探索德育渗透之道。让语文学科教学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北重实验小学陈占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就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就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它贯穿在人类一切交际活动中,发挥着人类交际的各种重要功能。蒋仲仁先生认为,“语文科对品德培养负有更大的责任。语文就是中小学的主要学科,教学的时数最多,师生接触最多,教师从语文课对学生思想了解最多。更重要的,语文这个学科的性质规定了应负的品德培养的责任”。可见,德育也应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尽管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但就是有一点不容置疑: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一、认真钻研教材,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要想上好每一节课,课前就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重点。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取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高尚,刚正不阿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率美的古今诗歌等。它们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她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例如,《去年的树》一课,主要通过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共四次对话,分别展现了小鸟与大树的约定、与树根、与门

先生、与小姑娘询问并寻找树的不同场景。此课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在课前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寻找到课文教学的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进行场景表演,并在小鸟望着灯火内容时配上音乐,让学生自然地走进课文,深深地感悟到小鸟与树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受到了感染,深深地懂得了友情的可贵,更加珍惜同学间的友情。 二、充分上好课堂,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的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结合传授语文知识与培养能力时加以渗透。 1、课堂导入,渗透德育。要上好一堂课,课堂导入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授《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瞧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录像,初步领略壮丽的景观,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观瞧后的感受,再问学生:您们想不想走进课文,有更深地了解?这样,学生在领略过壮丽景观后,又会带着好奇心走进课文来学习新知识。 2、抓住重点词句,渗透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可以抓住重点词句来渗透德育,例如,在教学《颐与园》一课时,我通过颐与园的全景图投影,并配上柔美的音乐,来牵动学生的情感,然后再揭题。我先指导学生一边听读,一边重点思考作者从几方面观瞧颐与园的美丽景色,并要求学生划出有关语句。随着课文的朗读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学生们的情感已完全融汇在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当她们对美丽的颐

从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论文 从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我们通常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们想告诉学生的道理,其实他们都懂,可他们就是不做,知行脱节的情况十分严重。为什么我们讲的道理他们不接受?长期的思考让我意识到:“告诉式”德育只是浅层的信息“流经”,学生的品德形成只停留在知识性的构建,缺乏情感体验和认知感悟,因而妨碍了从道德知识到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构建。 品德形成过程是道德主体的自我建构过程,要真正改变学生,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成长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参与体验以及体验基础上的感悟交流、认知升华、确认内化、体悟践行。在此思考的基础上,我进行了“从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索。这类体验式活动,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有意识地创设活动情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感悟、交流,进而促进学生成长。 一、自主设计活动 有时候我们想要达到特定的目的,却很难找到合适的活动来承载,此时,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自主设计新活动。设计新活动的关键有两点:第一,明确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开症结才能解决问题;第二,找到合适的承载形式或承载工具作为突破口。 开学第一周,学生们很努力地参与军训会操比赛,却没有在比赛中胜出,沮丧、郁闷、不公平感笼罩全班。如何帮助学生认清现实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动力?

我难以找到现成的活动,语言的劝慰又显得苍白。于是,整个周末我都在思考,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思考中,两个关键点一直在头脑中闪烁:“没获胜”“不公平”。因为我们在评选中“没获胜”,于是抱怨评委“不公平”。于是问题的“症结”是对“获胜”和“公平”的看法。那么,如果我们自己做评委就一定能选出最好的吗?就一定能做到公平公正吗?根据这两个关键词,我设计了“评选最美黄豆”的活动: 活动案例: “评选最美黄豆” (1)准备一小碗黄豆。 (2)找到几个好朋友,让他们取出自己认为“最美的黄豆”,放到一起做比较,再看谁选的黄豆最漂亮。 结果:纷纷反映没法比较,因为无法判断哪个黄豆更漂亮,哪个黄豆不漂亮,感觉游戏很没意思。 可见,这个活动设计并不成功,虽然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但是却没有找到合适的承载工具(黄豆的漂亮程度不具有可对比性)。于是,第二个思考就出现了:什么样的承载工具才能承载“优秀”这一比较性的意象?既然涉及比较,可以是比大小、比多少、比长短、比粗细等。这样一来,另外一个灵感就冒了出来:比较线段的长短,既客观,又容易操作。根据这一灵感,我设计了“请你做评委”的活动: 活动案例:“请你做评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