肽抗生素及其作用机制

肽抗生素及其作用机制
肽抗生素及其作用机制

肽抗生素及其作用机制

肽抗生素是生物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肽,一般具有抗细菌或真菌的作用,有些还具有抗原虫、病毒或癌细胞的功能。属于此类的抗生素有粘菌素、多粘菌素B、杆菌肽、维吉尼亚霉素、持久霉素、硫肽霉素、蜜柑霉素及阿伏霉素等。多数肽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个别则对革兰氏阴性菌和绿脓杆菌有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干扰细菌细胞膜或蛋白质合成功能。其结构复杂,作用机制缺乏特异性,故细菌难以产生耐药性,且与其他类抗生素不易产生交叉耐药性。在正常使用量下不必考虑在畜禽产品中的残留问题,这一优点扩大了它们的使用范围,是一类非常理想的饲料添加剂。

1、肽抗生素的种类

肽抗生素研究的真正兴起是从20世纪80年代。自1980年,Boman等从美国天蚕蛹中分离得到了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Cecropins后,人们相继从细菌、真菌,到两栖类、昆虫、高等植物、哺乳动物、直至人类体内发现了肽抗生素。

1.1 按照化学结构分类

1.1.1 具有螺旋结构的线性多肽

该类肽抗生素一般含有37~39个氨基酸残基,不含半胱氨酸,其N端具有强碱性,可形成近乎完美的双亲螺旋结构,而在C端可形成疏水螺旋,两者之间有甘氨酸和脯氨酸形成的铰链区,多数肽的C端被酰胺化,酰胺化对其抗菌活性具有重要作用。Cecropins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动物肽抗生素,Magainins也是较早被发现的一类具有双亲螺旋结构的肽抗生素。最初是从赡蜍的皮肤中分离得到的,后来在哺乳动物的神经组织和肠组织中发现了其类似物。Magainins对革兰氏阴性菌、阳性菌、真菌、原生动物都有杀伤作用,但是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活性比Cecropins要低10倍左右。此外,从一些动物的再生性器官和两栖动物的多种组织器官中分离得到了一些具有螺旋结构的多肽,如来源于南美蛙的Demaseptin和来源于树蛙的Dombininh。

1.1.2 富含某种氨基酸的线性多肽

如Apidaecins是从蜜蜂中分离得到的富含脯氨酸的多肽抗生素,一般含有16~18个氨基酸残基,其中脯氨酸含量高达33%;Drosocin是来源于果蝇的一种富含脯氨酸的多肽抗生素,在结构上与Apidaecins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在其11位的苏氨酸羟基上连接着一个O-二糖链(-N-乙酰半乳糖胺-半乳糖)。Co1eoptericin和Hemiptericin分别来源于鳞翅目和半翅目昆虫,一级结构中富含甘氨酸,分子量一般较大。Indolicidin是来源于牛中性粒细胞的多肽抗生素,因其13个氨基酸中含有5个色氨酸,其C端是酰胺化的,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具有很强的杀菌活性。

1.1.3 含有一个二硫链的多肽

这类肽抗生素数量很少,第1个被发现的是Bactenecin,来源于牛中性粒细胞。其12个氨基酸中含有4个精氨酸,在其第2位和第11位氨基酸残基间形成二硫键。Bactenecin 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活性。这类多肽中还包括一些来源于蛙类皮肤的多肽抗生素,一般在C端有一个由7个氨基酸组成的“loop”和一个长的N端“尾巴”,如Brevinin -l,Brevinin-2。

1.1.4 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二硫键的多肽

这类多肽的典型代表是Defensins,最初发现的α-defensins来源于哺乳动物的组织中,一般含有29~34个氨基酸残基,其中6个稳定的半胱氨酸形成3个分子内二硫键。此外,

其第6位和第15位的精氨酸,第24位的甘氨酸也是稳定的。Thionins是一类来源于植物的多肽抗生素,含有45~47个氨基酸残基,有6个或8个半胱氨酸形成的3个或4个二硫键。Thionins抑制多种植物致病细菌和真菌,但是对假单孢菌属和欧文氏菌属的细菌不起作用。

1.1.5 羊毛硫抗生素

羊毛硫抗生素(Lantiblotics)是由细菌产生的,其中研究最多的是来源于乳酸菌的多肽抗生素nisin,主要对革兰阳性菌起作用,而对革兰阴性菌不起作用。

1.2 按功能分类

大致可以将肽抗生素分为:生理活性肽(包括抗菌肽及抗病毒肽、神经活性肽、激素调节肽、免疫活性肽等)、呈味肽、抗氧化肽、营养肽1.等。

1.3 按作用机理分类

肽抗生素又可分为裂解细胞膜的裂解多肽和非裂解肽。但由于一些多肽同时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实际上不容易分清。多肽抗生素已经开始用于饲料、医药、食品和植物抗病基因工程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2 肽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2.1 抗菌活性

大多数肽抗生素都具有抗细菌的作用。乳链菌素是由乳酸球菌产生的多肽,它是酸性分子,有很强的抗腐败菌的活性,而且具有抑制梭菌和杆菌形成芽胞的能力。从乳铁蛋白中获得的抗菌肽是一种可以结合铁的糖蛋白,具有抗细菌作用。目前认为Cecropin、Smagainins、Defensins等许多可形成双亲螺旋结构的多肽抗生素是通过作用于细菌的细胞膜,在膜上形成离子通道,引起胞内物质的外排而杀死细菌的。目前应用最多的一种多肽类抗生素--杆菌肽(Bacitrcin)的抗菌谱与青霉素G相似,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包括需氧菌或厌氧菌、有芽胞形成或无芽胞形成菌)有抗菌作用。此外,对少数阴性菌、螺旋体和放线菌以至对耐青霉素的葡萄球菌也有效,且与其它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许多肽抗生素除了具有抗细菌的活性外,还具有抗真菌的作用。持久霉素(Enramycin)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对耐药性的葡萄球菌的其它菌株也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菌无效,不会助长R因子的耐药性,且与人用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

2.2 免疫活性

Samoro等发现,人乳和牛乳酪蛋白受胰蛋白酶作用后可释放免疫调节肽,这些肽以及人工合成的肽在体中有明显的促进人、绵羊吞噬细胞活性的作用,增强淋巴细胞转移与淋巴因子释放。Marugama等(1995)从牛酪蛋白酶解产物分离出凝血酶原肽(CEI),为血管紧张素I 转换酶(ACE)的抑制剂,ACE可激活血管紧张素II与舒缓激肽,后者影响免疫系统的调节。高萍等(2000)研究表明,注射一定剂量的猪胰多肽粗品,可提高仔猪免疫力。Hyown、Joren 等从牛乳中分离出可抑制肿瘤生长的肽。他们通过在体外克隆与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鼠淋巴细胞、人胃癌细胞共同孵育发现,可以产生细胞毒性物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2.3 抗氧化作用

存在于肌肉中的肌肽,可在体外抑制铁红蛋白、脂氧化酶和单态催化的脂质氧化作用;还可作为贮存熟肉的氧化型酸肽抑制剂。Boldyrew(1988)等报道,肌肽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抑制铁、铜、肌红蛋白和脂肪氧化酶引起的氧化反应,而游离的丙氨酸和组氨酸却没有抗氧化作用。Decker等(1991)研究发现,肌肽可以抑制体内由铁、血红素蛋白、脂肪氧化酶和单质氧催化的氧化反应。某些肽和蛋白水解物是重金属清除作用的过氧化氢分解促进剂,从而降低氧化速率和减少脂肪过氧化氢含量。抗氧化肽天然防腐剂有可能成为动物饲料和人类食品市场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开发产品。

2.4 结合矿物质

由裂解酪蛋白获得的肽可结合和运输二价矿物质离子,如乳蛋白是矿质结合肽的主要来源。牛乳蛋白含有磷酸肽,其活性中心是磷酸化的丝氨酸和谷氨酸簇,酪蛋白磷酸肽呈中性和碱性时,通过磷酸丝氨酸与钙、锌、铁等离子结合,由小肠壁细胞吸收后再释放进入血液,从而避免了这些离子在小肠的中性和偏碱性环境中沉淀,促进了它们的吸收。张亚非等(1994)用断乳大鼠进行生长和代谢试验,研究酪蛋白磷酸肽对大鼠钙吸收和储留的影响。发现添加占饲料含量0.5%的酪蛋白磷酸肽使大鼠钙吸收率和钙储留率分别提高 5.13%和6.08%。有人用含有酪蛋白磷酸肽的食物饲喂大鼠,结果发现其大腿骨骼中标记钙的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此后通过对大鼠、小鼠、鸡、猪的试验都证明酪蛋白磷酸肽具有促进钙、锌、铁吸收的功能。

2.5 杀虫、抗病毒的作用

一些多肽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杀灭寄生于人类或动物的寄生虫。Shiva-I(一种cecropin的类似物)可以杀死疟原虫;一种ceropin/melittin的杂合肽可以杀伤莱什曼鞭毛虫。目前发现多肽抗生素可以3种不同的机制起到抗病毒的作用。第一种是通过多肽抗生素直接与病毒粒子相结合而发挥作用。如α-defensins,modelin-1等对疱疹病毒的作用,plyphemusins对HIV病毒的作用;第二种是抑制病毒的繁殖,如mellotin和cecropinA对HIV病毒的作用;第三种机制是通过模仿病毒的侵染过程而起作用,如melititn及其类似物K71的结构与烟草花叶病毒核衣壳与mRNA相互作用的区域具有相似性,通过干扰病毒的组装而对病毒产生作用。

抗生素从化学结构上分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利福霉素类以及其它类。

头孢菌素类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是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其母核为7-氨基头孢烷酸(7-ACA),由头孢菌素C裂解获得。与青霉素类抗生素化学结构相同之处是均有一个β_内酰胺环,不同的是另一个环不是噻唑环而为六元双氢噻嗪环。

头孢菌素已发展有四代,比较每代的特点下:

第一代头孢菌素:

药物有头孢噻吩(cefalothin)、头孢唑啉(cefazolin)、头孢氨苄(cefalexin)等;该类头孢菌素对G+菌包括耐药金葡菌的抗菌作用强于第二至第四代;

对G-菌作用弱,对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无效;

对青霉素酶较稳定,但对各种b_内酰胺酶稳定性远比二至四代差;

组织穿透力差,脑脊液浓度低;

对肾脏有一定的毒性。

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及敏感菌所致的轻、中度感染,如呼吸道、尿路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第二代头孢菌素:

药物有头孢呋辛(cefuroxime)、头孢孟多(cefamandole)、头孢克洛(cefaclor)、头孢丙烯(cefprozil)等;前二者为注射制剂,后两者为口服制剂。

对G+菌作用比第一代稍逊;

对G-菌作用比第一代强;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但头孢孟多对厌氧菌有效;对多

种b_内酰胺酶比较稳定;

肾脏毒性降低。

主要用于敏感阳性和阴性菌,尤其是产酶耐药的阴性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胆道感染、骨关节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泌尿道感染、妇产科感染及耐青霉素淋球菌感染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

药物有头孢噻肟(cefotaxime)、头孢曲松(ceftriaxone)、头孢他定(ceftazidime)、头孢哌酮(cefoperazone)等

对G+菌抗菌作用不及1~2代;

对G-菌抗菌作用明显超过1~2代,包括肠杆菌科、铜绿假单胞菌及厌氧菌均有较强作用;

对多种b_内酰胺酶特别对G-杆菌产生的广谱β_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体内分布广,组织穿透力强,有一定量渗入脑脊液;

对肾脏基本无毒性;

主要用于重症耐药G-杆菌感染。

第四代头孢菌素:

头孢匹罗(cefpirome)、头孢吡肟(cefepime)、头孢利定(cefolidin)、头孢噻利(cefoselis)

具有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较强的抗菌作用;

对G+菌的作用比第三代增强;

对β_内酰胺酶尤其是超广谱质粒、染色体介导的酶稳定;

有些药物如头孢地嗪还能增强机体防御功能,刺激吞噬细胞杀菌作用;

无肾脏毒性;

主要用于重症耐药G-杆菌感染,特别是威胁生命的严重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及免疫功能低下的重症;为提高疗效,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合用抗铜绿假单胞菌的广谱青霉素或氨基苷类抗生素;厌氧菌混合感染可合用甲硝唑。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均具有14 ~ 16元大环内酯环状化学结构的抗生素。

包括:第一代大环内酯类:

14元环:红霉素

16元环: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吉他霉素、交沙霉素

14元环:罗红霉素、克拉霉素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15元环:阿奇霉素

16元环:罗他霉素

(一)第一代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Erythromycin)

红霉素是于1952年从红链丝菌的培养液中提取的14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体内过程]

1. 吸收:红霉素为碱性不耐酸,口服用肠溶片在小肠崩解吸收,酯化物制剂有相当的耐酸能力亦易于吸收;

2. 分布: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及体液中,尤以胆汁中分布浓度高,但不易透过血

脑屏障;

3. 消除:主要经肝脏代谢,胆汁排泄,肝功能不全者药物排泄速度减慢。

[抗菌作用]

1. 抗菌谱:

①红霉素对金葡菌、表葡菌、链球菌及革兰阳性杆菌均有强大的抗菌活性;

②对某些革兰阴性菌如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百日咳杆菌及布鲁杆菌有较强抗菌作用;

③对军团菌、弯曲杆菌亦有较强抗菌作用;

④本品对各种厌氧菌亦有相当的抗菌活性,但革兰阴性厌氧杆菌如脆弱类杆菌、梭杆菌属除外;

⑤对螺旋体、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也有抑制作用,

2. 抗菌机理

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抑制肽酰基转移酶,阻止转肽作用和mRNA位移,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耐药性]

细菌对红霉素易产生耐药性,但停药可恢复;本类药物存在不完全交叉耐药性:对红霉素耐药的菌株对其他第一代大环内酯类仍敏感;

对第一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二代仍敏感;

对第二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一代也耐药;

耐药机制:

①改变靶位结构:23S核糖体RNA腺嘌呤甲基化是最常见的耐药机制;

②细菌胞膜对药物的通透性降低:药物渗入菌体内减少;

③主动流出增加:细菌通过主动流出系统将药物泵出菌体外;

④细菌产生灭活酶:如酯酶、磷酸化酶、糖苷酶等使红霉素失活。

[临床应用]

1. 主要用于轻、中度的耐药金葡菌感染以及替代青霉素用于革兰阳性菌感染、放线菌病及梅毒等的治疗或用于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

2. 首选用于治疗军团菌病、弯曲杆菌所致感染、支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致婴儿肺炎和结肠炎、白喉带菌者的。

[不良反应]

1. 刺激反应:本品刺激性大,口服可引起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及腹泻等;静脉给药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2. 肝损害:红霉素酯化物引起肝损害,出现转氨酶升高、肝肿大及胆汁郁积性黄疸等,及时停药可恢复;

3. 伪膜性肠炎:口服红霉素偶可致肠道菌株失调引起伪膜性肠炎。

其它第一代大环内酯类——16元环的大环内酯类

药物有:乙酰螺旋霉素(acetylspiramycin)、麦迪霉素(midecamycin)

吉他霉素(kitasamycin)、交沙霉素(josamycin)

特点(与红霉素比较):

1.体内过程与红霉素相似——胆汁分布浓度高;

2.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

3.抗菌活性与红霉素略低或相似;

4.不良反应较红霉素轻;

5.用于耐红霉素菌株和不能耐受红霉素的患者。

(二)第二代大环内酯类

药物有:阿奇霉素(azithromycin)、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罗他霉素(rokitamycin)

特点:(与红霉素比较)

1 对胃酸稳定,生物利用度高——血药浓度高,半衰期延长;

2 抗菌活性增强;

3 有良好的抗生素后效应和免疫调节功能;

4 主要用于呼吸道、泌尿道和软组织感染;

5 不良反应较少

二、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林可霉素(lincomycin)及克林霉素(Clindamycin)

又称洁霉素(jiemycin)及氯洁霉素(lujiemycin)

1. 林可霉素口服不吸收,克林霉素口服吸收率高,在骨骼组织分布浓度高,主要在肝脏代谢;

2. 两药抗菌谱相似——主要作用于G+菌,

? 对G+球菌如金葡菌、链球菌、肺炎球菌以及G+杆菌如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夹膜杆菌均有强大抗菌活性;

? 对各种厌氧菌包括脆弱类杆菌和其他类杆菌属、梭杆菌属以及大多数放线菌属具有良好抗菌活性;

? 肠球菌属、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及难辨梭菌对本品耐药;

3. 抗菌活性克林霉素比林可霉素强,对大多数敏感菌强4倍左右,对厌氧菌作用更强;

4. 抗菌机制与红霉素相同,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通过抑制转肽移位反应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因此,本类药物不宜与大环内酯类合用;

5. 主要用于金葡菌引起的急、慢性骨髓炎;也可用于其他革兰阳性菌所致的感染以及各种厌氧菌感染;

6. 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长期口服可致菌群失调而发生伪膜性肠炎,可用万古霉素与甲硝唑治疗;林可霉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三、多肽类抗生素

万古霉素(vancomycin)

去甲万古霉素(norvancomycin)

1. 两药抗菌作用相似——对G+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

2. 抗菌机制相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粘肽合成(胞浆膜阶段)

3. 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和G+菌所致的严重感染,尤其是其它药物治疗无效或过敏时;对可林霉素等所致的伪膜性肠炎有良效;

4. 毒性大——有耳毒性、肾毒性、过敏反应和血栓栓塞性静脉炎。

多粘菌素B(polymyxin B)

多粘菌素E(polymyxin E)

1. 两药抗菌作用相似——对G-菌有强大的杀灭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更佳,

对G+菌、G-球菌无效;

2. 抗菌机制相同——主要作用于细胞膜,其带阳电荷的游离氨基能与革兰阴性杆菌胞浆膜磷脂中带阴电荷的磷酸根结合,使胞浆膜的表面张力降低,通透性增加,细胞内的生命活性物质如核苷酸、磷酸盐等成分外漏;

3. 毒性大——肾毒性多见,可引起神经毒性和肌毒性,也有肝毒性和变态反应;

4. 临床少用——主要用于其它药物治疗无效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抗生素的分类和使用

抗生素的分类 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自1943 年以来,青霉素应用于临床,现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其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其分类有以下几种:(一)(3 -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抱菌素类的分子结构 中含有3 -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 ienamycins )、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 3 - 内酰酶抑制 剂(3 -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 iuins)等。 (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 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 素。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 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链霉素 是从链霉菌(灰色链丝菌)培养液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抗生素。链霉素的硫酸盐是白色或微黄色的粉末或结晶,易溶于水,比较稳定,对某些杆菌,特别是结核杆菌,具有显著的抑菌乃至杀菌作用。链霉素主要用于治疗结核病、鼠疫、百日咳、细菌性痢疾和泌尿道感染等。 金霉素 也叫做“氯四环素”,是从金霉菌(金色链丝菌)培养液中提取出的一种抗生素。金霉素的盐酸盐是金黄色的结晶,味苦,能溶于水中。金霉素主要用于治疗对青霉素产生了抗药性的细菌性感染,以及斑疹伤寒、异型肺炎、沙眼、阿米巴痢疾等疾病。 灭瘟素 又叫“稻瘟散”、“布拉叶斯”,是一种从放线菌培养液中提取出来的抗生素,用于防治稻瘟病、稻胡麻斑病、水稻菌核病等。但是,番茄、烟草、茄、桑、豆类等植物对灭瘟素较敏感,不能使用。

抗生素作用机理0001

抗生素作用机理与分类 1.抗生素作用机理抗生素等抗菌剂的抑菌或杀菌作用,主要是针对“细菌有 而人(或其它高等动植物)没有”的机制进行杀伤,有 5 大类作用机理: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在低渗透压环境下膨胀破裂死亡,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主要是B -内酰胺类抗生素。哺 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受这类药物的影响。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增强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打开膜上的离子通道,让细菌内部的有用物质漏出菌体或电解质平衡失调而死。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有多粘菌素和短杆菌肽等。与细菌核糖体或其反应底物(如tRNA、mRNA相互所用, 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这意味着细胞存活所必需的结构蛋白和酶不能被合成。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包括四环素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氯霉素等。阻碍细菌DNA的复制和转录,阻碍DNA复制将导致细菌细胞分裂繁殖受阻,阻碍DNA转录成mRNA则导致后续的mRNA 翻译合成蛋白的过程受阻。以这种方式作用的主要是人工合成的抗菌剂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影响叶酸代谢抑制细菌叶酸代谢过程中的二氢叶酸合成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妨碍叶酸代谢。因为叶酸是合成核酸的前体物质,叶酸缺乏导致核酸合成受阻,从而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主要是磺胺类和甲氧苄啶。2?抗生素分类一、按化学结构分:(一)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1)青霉素类青霉素G(卞青霉素)PenicillinG(Benzylpenicillin氨卞青霉素(安卞西林.安比西林)Ampicillin(Ampicine)羟氨卞青霉素(阿莫西林)Amoxicillin羧卞青霉素(卡比西林)Amoxicillin(2)头抱菌素(先锋霉素)类头抱氨卞(先锋霉素IV)Cefalexin(Cephalexin头抱羟氨卞Cefadroxil(3)大环内酯类红霉素Erythromycin罗红霉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阿奇霉素北里霉素螺旋霉素(4)林可胺(洁霉素)类林可霉素(洁霉 素)Lincomycin 氯林可霉素 (克林霉素.氯洁霉素.克林达霉素)Clindamycin(Clinimycin)(5)其它杆菌Bacitracin新生霉素Novobiocin 那西肽恩拉霉素匚)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阴性⑴氨基糖甘类链霉素Streptomycin庆大霉素(艮 他霉 素)Gentamicin(Gentamycin新霉素Neomycin卡那霉素Kanamycin丁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Amikacin 壮观霉素(大观霉素.奇霉素.奇放线菌素)Spectinomycin(Actinospectacin妥布霉素Tobramycin核糖霉素(维他霉素.维生霉素)Ribostamycin(Vistamycin安普霉素(2)多粘菌素类多粘菌素BPolymyxcinB多粘菌素E粘菌素.抗敌素)PolymyxcinE(Colistin)三)广谱抗生素(1)四环素类土霉素(氧四环素)Oxytetramycin(Oxytetracycline)四环素Tetracline 金霉素(氯四环素)Aureomycin(Chlortetrcycline)强力霉素(多西还素.脱氧土霉素)Doxycycline(Deoxyoxytetracycline 米诺环素(2)氯霉素类氯霉素(左霉素)Chloramphenicol(Chloromycetin)甲枫霉素(硫霉素)Thiamphenicol氟甲枫霉素(氟苯尼考)(Florfenicol)(四)主要作用于霉形体泰牧霉素(泰妙灵.支原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

抗生素种类: 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

好的优点。本类药化学结构,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了许多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临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都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近十多年来已证实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是β-内酰胺类药的作用靶位,PBPs的功能及与抗生素结合情况归纳于图38-1。各种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数目、分子量、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但分类学上相近的细菌,其PBPs类型及生理功能则相似。例如大肠杆菌有7种PBPs,PBP1A,PBP1B与细菌延长有关,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等与PBP1A、PBP1B 有高度亲和力,可使细菌生长繁殖和延伸受抑制,并溶解死亡,PBP2与细管形状有关,美西林、棒酸与硫霉素(亚胺培南)能选择性地与其结合,使细菌形成大圆形细胞,对渗透压稳定,可继续生几代后才溶解死亡。PBP3功能与PBP1A 相同,但量少,与中隔形成,细菌分裂有关,多数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与PBP1和(或)PBP3结合,形成丝状体和球形体,使细菌发生变形萎缩,逐渐溶解死亡。PBP1,2,3是细菌存活、生长繁殖所必需,PBP4,5,6;与羧肽酶活性有关,对细菌生存繁殖无重要性,抗生素与之结合后,对细菌无影响。基本结构:青霉素G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由于它具有杀菌力强、毒性

抗生素的种类和作用机理

抗生素的种类和作用机理 一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英语:antibiotic)在定义上是一较广的概念,包括抗细菌药、抗真菌药(anti-fungal medication)以及对付其他微小病原之药物;但临床实务中,抗生素常常是指抗细菌药 二抗生素的种类: 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不同的抗生素药物或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自1943年以来,青霉素应用于临床,现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其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其分类有以下几种: (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 (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苷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后者在抗菌活性、药代特性及安全性方面均优于前两者。 (七)喹诺酮类:包括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加替沙星等。 (八)硝基咪唑类:包括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等。 (九)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十)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杆菌肽等. (十一)抗真菌抗生素:分为棘白菌素类、多烯类、嘧啶类、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抗真菌药物、烯丙胺类、氮唑类。 (十二)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三)抗结核菌类: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等。 (十四)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三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抗生素等抗菌剂的抑菌或杀菌作用,主要是针对“细菌有而人(或其它高等动植物)没有”的机制进行杀伤,有4大类作用机理: 1)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在低渗透压环境下溶胀破裂死亡,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主要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受这类药物的影响。 2)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增强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打开膜上的离子通道,让细菌内部的有用物质漏出菌体或电解质平衡失调而死。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有多粘菌素和短杆菌肽等。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汇总

抗生素种类: 一)禺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抱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伕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 )、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俟内酰酶抑制剂(B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抱霉素。 B内酰胺类抗生素: B■内酰胺类抗生素(B-lactams)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B■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抱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B■内酰胺类等其他 非典型B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本类药化学结构,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了许多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临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 各种B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各种B-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都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 ,PBP9,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 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B -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近十多年来已证实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是 B -内酰胺类药的 作用靶位,PBPs的功能及与抗生素结合情况归纳于图38-1。各种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数目、分子量、对B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但分类学上相近的细菌,其PBPs类型及生理功能则相似。例如大肠杆菌有7种PBPs PBP1A PBP1BW细菌延长有关,青霉素、氨苄西林、头抱噻吩等与PBP1A PBP1B有高度亲和力,可使细菌生长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汇总

: 抗生素种类近年来内酰胺环。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 中含有β-一)β-内酰胺类:-β)、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 (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内酰酶抑制剂(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乙酰螺旋霉素、白霉素、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无味红霉素、(五)大环内脂类: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六)作用于G+ 菌肽等。 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七)作用于G 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九)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lactams) 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等其他-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非典型β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了许多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 临本类药化学结构,的优点。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都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近十多年来已证实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是β-内酰胺类药的作用靶位,PBPs的功能及与抗生素结合情况归纳于图38-1。各种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 数目、分子量、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但分类学上相近的细菌,其PBPs类型及生理功能则相似。例如大肠杆菌有7种PBPs,PBP1A,PBP1B与细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

————————————————————————————————作者:————————————————————————————————日期: ?

抗生素种类: 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β-lactamadeinhibitor 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本类药化学结构,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了许多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临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都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 llinbinding proteins,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近十多年来已证实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是β-内酰胺类药的作用靶位,PBPs的功能及与抗生素结合情况归纳于图38-1。各种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数目、分子量、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但分类学上相近的细菌,其PBPs类型及生理功能则相似。例如大肠杆菌有7种PBPs,PBP1A,PBP1B与细菌延长有关,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等与PBP1A、PBP1B 有高度亲和力,可使细菌生长繁殖和延伸受抑制,并溶解死亡,PBP2与细管形状有关,美西林、棒酸与硫霉素(亚胺培南)能选择性地与其结合,使细菌形成大圆形细胞,对渗透压稳定,可继续生几代后才溶解死亡。PBP3功能与PBP1A相同,但量少,与中隔形成,细菌分裂有关,多数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与PBP1和(或)PBP3结合,形成丝状体和球形体,使细菌发生变形萎缩,逐渐溶解死亡。PBP1,2,3是细菌存活、生长繁殖所必需,PBP4,5,6;与羧肽酶活性有关,对细菌生存繁殖无重要性,抗生素与之结合后,对细菌无影响。基本结构:青霉素G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由于它具有杀菌力强、毒性低、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迄今仍是处理敏感菌所致各种感染的首选药物。但是青霉素有不耐酸、不耐青霉素酶、抗菌谱窄和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等缺点,在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1959年以来人们利用青霉素的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进行化学改造,接上不同侧链,合成了几百种“半合成青霉素”,有许多已用于临床,常用青霉素的化学结构和药理特性。 青霉素

抗生素的种类和作用机理

一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英语:antibiotic)在定义上是一较广的概念,包括抗细菌药、抗真菌药(anti-fungal medication)以及对付其他微小病原之药物;但临床实务中,抗生素常常是指抗细菌药 二抗生素的种类: 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不同的抗生素药物或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自1943年以来,青霉素应用于临床,现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其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其分类有以下几种: (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 (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苷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后者在抗菌活性、药代特性及安全性方面均优于前两者。 (七)喹诺酮类:包括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加替沙星等。 (八)硝基咪唑类:包括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等。 (九)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十)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杆菌肽等. (十一)抗真菌抗生素:分为棘白菌素类、多烯类、嘧啶类、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抗真菌药物、烯丙胺类、氮唑类。 (十二)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精品文档 .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干扰病原体的生化代谢过程,影响其结构和功能,使其失去正常生长繁殖的能力而达到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作用。 一、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细菌细胞壁位于细胞浆膜之外,是人体细胞所不具有的。它是维持细菌细胞外形完整的坚韧结构,它能适应多样的环境变化,并能与宿主相互作用。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peptidoglycan ),又称粘肽,它构成网状巨大分子包围着整个细菌。革兰阳性菌细胞壁坚厚,肽聚糖含量大约50%~80%,菌体内含有多种氨基酸、核苷酸、蛋白质、维生素、糖、无机离子及其它代谢物,故菌体内渗透压高。革兰阴性菌细胞壁比较薄,肽聚糖仅占1%~10%,类脂质较多,占60%以上,且胞浆内没有大量的营养物质与代谢物,故菌体内渗透压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与阳性菌不同,在肽聚糖层外具有脂多糖,外膜及脂蛋白等特殊成分。外膜在肽聚糖层的外侧,由磷脂、脂多糖及一组特异蛋白组成,它是阴性菌对外界的保护屏障。革兰阴性菌的外膜能阻止penicillin 等抗生素、去污剂、胰蛋白酶与溶菌酶的进入,从而保护外膜内侧的肽聚糖。 青霉素类(penicillins )、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 )、磷霉素(fosfomycin )、环丝氨酸(cycloserine )、万古霉素(vancomycin )、杆菌肽(bacitracin )等通过抑制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作用。Penicillins 与cephalosporins 的化学结构相似,它们都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之一是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 ,PBPs )结合,抑制转肽作用,阻碍了肽聚糖的交叉联结,导致细菌细胞壁缺损,丧失屏障作用,使细菌细胞肿胀、变形、破裂而死亡。 二、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 多肽类抗生素如多粘菌素E (polymyxins),含有多个阳离子极性基团和一个脂肪酸直链肽,其阳离子能与胞浆膜中的磷脂结合,使膜功能受损;抗真菌药物制霉菌素(nystatin )和两性霉素B (amphotericin )能选择性地与真菌胞浆膜中的麦角固醇结合,形成孔道,使膜通透性改变,细菌内的蛋白质、氨基酸、核苷酸等外漏,造成细菌死亡。 三、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细菌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70S ,可解离为50S 和30S 两个亚基,而人体细胞的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80S ,可解离为60S 和40S 两个亚基。人体细胞的核糖体与细菌核糖体的生理、生化功能不同,因此,抗菌药物能选择性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不影响人体细胞的功能。 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起始、肽链延伸及合成终止三阶段,在胞浆内通过核糖体循环完成。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分别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的不同阶段: ①起始阶段:氨基苷类(aminoglycosides )抗生素阻止30S 亚基和70S 亚基合成始动复合物的形成;②肽链延伸阶段:四环素类(tetracyclines )抗生素能与核糖体30S 亚基结合,阻止氨基酰tRNA 在30S 亚基A 位的结合,阻碍了肽链的形成,产生抑菌作用;③终止阶段:氨基苷类(aminoglycosides )抗生素阻止终止因子与A 位结合,使合成的肽链不能从核糖体释放出来,致使核糖体循环受阻,合成不正常无功能的肽链,因而具有杀菌作用。 四、影响核酸代谢 喹诺酮类(quinolones )抑制DNA 回旋酶(gyrase),从而抑制细菌的DNA 复制和mRNA 的转录;利福平(rifampicin )特异性地抑制细菌DNA 依赖的RNA 多聚酶,阻碍mRNA 的合成;核酸类似物如抗病毒药物阿糖腺苷(vidarabine)、更昔洛韦(ganciclovir )等抑制病毒DNA 合成的酶,使病毒复制受阻,发挥抗病毒作用。 五、影响叶酸代谢 细菌不能利用环境中的叶酸(folic acid ),而必须利用对氨苯甲酸和二氢蝶啶在二氢叶酸合成酶的作用下合成二氢叶酸,再经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形成四氢叶酸,磺胺类(sulfonamides )和甲氧苄啶(trimethoprim )可分别抑制folacin 合成过程中的二氢叶酸合成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影响细菌体内的叶酸代谢,由于folacin 缺乏,细菌体内氨基酸、核苷酸的合成受阻,导致细菌生长繁殖不能进行。抗结核药对氨基水杨酸(para-aminosalicylic )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繁殖。 Ж-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β-lactams)抗生素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抗菌药物。它们的化学结构中均含有β-内酰胺环,最为常用的是青霉素类(penicillins )和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 ),近年来还开发了一类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碳青霉烯类(carbapenems )、头霉素类(cephamycin )、氧头孢烯类(oxacephems )及单环β-内酰胺类(monobactamic acid )。它们的共同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合成,共同特点是除了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有作用外,还对部分厌氧菌有抗菌作用,具有抗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证广及临床疗效好

抗生素分类

抗生素的分类及性质 1.多肽类性质:不易产生抗药性,不易与人用抗生素发生交叉耐药性。属于此类抗生素的主要有杆菌肽锌、黏杆菌素、维吉尼亚霉素、硫肽霉素、持久霉素、恩拉霉素和阿伏霉素等。 2.四环素类性质:四环素类抗生素为广谱抗生素,连续低浓度投药有好的促生长效果,但因四环素类抗生素属人畜共用抗生素,易产生抗药性。四环素类抗生素是四环素、土霉素和金霉素等抗生素的总称,均由链霉菌发酵产生。 3.大环内酯类性质:此类抗生素类是利用放线菌或小单孢菌产生的具有大环内酯环的抗生素的总称,因含有氨基糖而呈碱性。该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一些革兰氏阴性菌,耐青霉素的葡萄球菌,支原体都有抑制作用。同类中不同的产品生物活性有很大差别,如十六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生物活性最强,对多种耐药细菌有抗药活性。此类抗生素主要从肠道中吸收,能产生交叉耐药性,主要包括泰乐菌素、北里霉素、红霉素、螺旋霉素。 4.含磷多糖类性质:此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的耐药菌株特别有效。常用的有黄霉素和大碳霉素。 5.聚醚类抗生类性质:聚醚类抗生素抗菌谱广,具有离子运输的作用。常用的有莫能菌素、盐霉素、拉沙里霉素和马杜霉素。 6.氨基苷类性质:氨基苷类抗菌谱广属静止期杀菌剂,但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强,对结核杆菌有效。抗菌机制:药物进入菌体细胞内与核糖体30S亚基结合通过阻碍蛋白质合成,启动及干扰信使核糖核酸的释译与“校对”过程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此类抗生素一种是抗菌性抗生素如新霉素,状观霉素和安普霉素;一种是驱线虫性抗生素,如越霉素A和潮霉素B 7.内酰胺类:这是品种最多,用得最多、最广的一类,此类包括两部分。

①青霉素:青霉素对大多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球菌、螺旋体有效。抗菌原理:呈现抑制转肽酶的转肽作用,阻碍黏肽合成的交叉联结过程,造成细胞壁缺损,由于敏感菌体内渗透压高,使水分不断内渗以至菌体膨胀,促使细菌裂解而死常用的品种有青霉素钠、青霉素钾、氨苄西林钠、阿莫西林、哌拉西林、青霉素V钾等。 ②头孢菌素:常用品种有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唑啉钠、头孢拉定、头孢曲松钠等。头孢菌素:第一代对革兰阳性菌作用强,对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有效。第二代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强,第三代对厌氧菌及革兰阴性菌作用强,对革兰氏阳性菌不及第一二代。但对β-内酰胺酶更稳定。第四代为广谱,高效抗菌剂。 其他单一抗生素简介: 庆大霉素对多数阴性杆菌有杀灭作用,对阳性菌如耐青霉素的金葡萄菌及肺炎支原体也有效。 阿米卡星突出的特点对多种氨基苷类抗生素纯化酶稳定,主要用于对其他氨基苷类耐药菌的感染。 氯霉素为广谱抗生素,速效抑菌剂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强。 其他主要抗细菌的抗生素:常用的有去甲万古霉素、磷霉素、卷曲霉素、利福平 补充: 青霉素和杆菌肽能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多肽类抗菌素可破坏细菌的质膜;氯霉素、链霉素等可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或干扰核酸的合成等。有的抗菌素作用范围小,如青霉素只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效,叫做狭谱抗菌素。有些抗生素作用范围较广,如四环素对多数细菌均有抑制作用,称做广谱性抗生素。 1.通常革兰氏阳性菌不容易产生耐药性,而革兰氏阴性菌较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抗生素种类: 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

床疗效好的优点。本类药化学结构,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了许多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临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都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近十多年来已证实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是β-内酰胺类药的作用靶位,PBPs的功能及与抗生素结合情况归纳于图38-1。各种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数目、分子量、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但分类学上相近的细菌,其PBPs类型及生理功能则相似。例如大肠杆菌有7种PBPs,PBP1A,PBP1B与细菌延长有关,青霉素、、头孢噻吩等与PBP1A、PBP1B 有高度亲和力,可使细菌生长繁殖和延伸受抑制,并溶解死亡,PBP2与细管形状有关,美西林、棒酸与硫霉素(亚胺培南)能选择性地与其结合,使细菌形成大圆形细胞,对渗透压稳定,可继续生几代后才溶解死亡。PBP3功能与PBP1A相同,但量少,与中隔形成,细菌分裂有关,多数青霉素类或主要与PBP1和(或)PBP3结合,形成丝状体和球形体,使细菌发生变形萎缩,逐渐溶解死亡。PBP1,2,3是细菌存活、生长繁殖所必需,PBP4,5,6;与羧肽酶活性有关,对细菌生存繁殖无重要性,抗生素与之结合后,对细菌无影响。基本结构:青霉素G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由于它具有杀菌力强、毒性低、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迄今仍是处理敏感菌所致各种感染的首选药物。但是青霉素有不耐酸、不耐青霉素酶、抗菌谱窄和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等缺点,在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1959年以来人们利用青霉素的母核(6-APA),进行化学改造,接上不同侧链,合成了几百种“”,有许多已用于临床,常用青霉素的化学结构和药理特性。 青霉素 青霉素(penicillin G)又名苄青霉素(benzyl penicillin),是天然青霉素,侧链为苄基。常用其钠盐或钾盐,其晶粉在室温中稳定,易溶于水,水溶液在室温中不稳定,20℃放置24小时,抗菌活性迅速下降,且可生成有抗原性的降解产物,故青霉素应在临用前配成水溶液。 抗菌作用:

抗菌药物分类及简单作用机制 已整理

抗菌药物分类及简单作用机制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1、喹诺酮类(作用机制:抑制细菌DNA回旋酶影响DNA合成。) 一代:萘啶酸。二代:吡哌酸。三代及其他: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培氟沙星、芦氟沙星、司氟沙星、莫西沙星、氟罗沙星、格帕沙星、曲伐沙星、琳沙星、吉米沙星、加替沙星、妥舒杀星、帕珠沙星、司帕沙星 2、磺胺类(作用机制:抑制二氢叶酸合成) 磺胺甲噁唑(SMZ)、硫胺嘧啶、复方新诺明、柳氮磺吡啶、磺胺米隆、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异唑、磺胺苯吡唑、磺胺对甲氧嘧啶、磺胺多辛、磺胺脒、磺胺醋安、琥磺胺噻唑、甲氧苄啶 3、甲氧苄啶类(作用机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阻碍四氢叶酸合成) 甲氧苄啶(TMP) 4、硝基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 5、硝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 抗生素:由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化学物质,能抑制微生物和其他细胞增殖的物质 抗生素分类: 一、β-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支原体除外,其无细胞壁。) 1、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苄青霉素)、 2、半合成青霉素:(1)耐酸青霉素:青霉素V(苯氧甲青霉素)、非萘西林(苯氧乙青霉素)(2)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3)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匹氨西林(4)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酶素:羧苄西林、替卡西林、呋苄西林、阿洛西林、哌拉西林、阿帕西林(5)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菌的青霉素:美西林、匹美西林、替莫西林 头孢菌素类:(作用机制:与细胞膜上青霉素结合蛋白即PBPS结合,阻碍细胞壁合成。) 1、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噻分、头孢噻啶、头孢硫脒、头孢乙氰、头孢替唑钠、头孢匹林纳 2、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头孢替安、头孢丙烯头孢雷特、头孢尼西 3、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亏、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硫啶、头孢咪唑、头孢地尼 4、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甲吡唑、头孢吡亏、头孢克定、头孢匹罗 其他β-内酰胺类: 1、头霉素类:头孢西丁 2、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 3、单环β-内酰胺类(单环菌素类):单酰胺曲素,卡芦莫南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

抗生素种类: 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本类药化学结构,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了许多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临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都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 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近十多年来已证实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是β-内酰胺类药的作用靶位,PBPs 的功能及与抗生素结合情况归纳于图38-1。各种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数目、分子量、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但分类学上相近的细菌,其PBPs类型及生理功能则相似。例如大肠杆菌有7种PBPs,PBP1A,PBP1B与细菌延长有关,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等与PBP1A、PBP1B 有高度亲和力,可使细菌生长繁殖和延伸受抑制,并溶解死亡,PBP2与细管形状有关,美西林、棒酸与硫霉素(亚胺培南)能选择性地与其结合,使细菌形成大圆形细胞,对渗透压稳定,可继续生几代后才溶解死亡。PBP3功能与PBP1A相同,但量少,与中隔形成,细菌分裂有关,多数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与PBP1和(或)PBP3结合,形成丝状体和球形体,使细菌发生变形萎缩,逐渐溶解死亡。PBP1,2,3是细菌存活、生长繁殖所必需,PBP4,5,6;与羧肽酶活性有关,对细菌生存繁殖无重要性,抗生素与之结合后,对细菌无影响。基本结构:青霉素G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由于它具有杀菌力强、毒性低、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迄今仍是处理敏感菌所致各种感染的首选药物。但是青霉素有不耐酸、不耐青霉素酶、抗菌谱窄和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等缺点,在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1959年以来人们利用青霉素的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进行化学改造,接上不同侧链,合成了几百种“半合成青霉素”,有许多已用于临床,常用青霉素的化学结构和药理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