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与佛教的渊源

香与佛教的渊源
香与佛教的渊源

香与佛教的渊源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发布时间:2013-8-16 15:31:47繁體版

一支香,青烟袅袅,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馨香,成为了人和佛交流的媒介。烧香是佛教弟子礼佛、敬佛、修行的一项重要内容。香不仅在佛教中有特殊的作用,也有特殊的地位。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弟子们就用香、花、烛供养他。佛教像其它东方宗教一样,对人类本性喜好的香,也有着特殊的感受与认识。始终把香作为修行至“明心见性”的助缘,视其为本性的食粮。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这是南宋诗人陈去非的一首名为《焚香》的诗。诗中充分体现了古人对香的心灵感受认识与鉴赏。

佛家使用的香料品种丰富,包括南亚、南洋群岛、西亚、澳洲、中国等广大地区出产的多种香料。早期的佛教经书中就记载了很多的香料品种,如沉香、檀香、龙脑香、菖蒲、安息香、牛黄、郁金、苜蓿香、麝香、雄黄、芎藭、枸杞、

松脂、桂皮、白芷、香附子、丁子香、苇香、竹黄、细豆蔻、甘松、藿香、茅根香、芥子、马芹、龙花须等等。

佛家的香品种类齐全,有熏烧用的“烧香”,有涂敷在身上的“涂香”,有香料浸制的香水香汤,有香料研磨成的香泥;有片状、块状的香木,也有粉状的香末;有单品香料,也有多种香料和合而成的合香。而且,这些丰富多彩的香品在佛教形成之初就都已经出现了。

从史料记载来看,早期的佛教用香受到技术的限制,基本是原始香材直接焚烧。大约公元200—900年前后,汉传佛教用香不仅有了严格、成熟的配方,而且香的形式也出现根本的变化。从原始香料的焚烧,发展到开始使用“印香、篆香、湿香、香饼、香丸”等。大约从宋代前后,除了人们延续以上用香形式之外,开始出现类似现在的线香、签香,以及由篆香和线香发展而来的龙挂香(盘香)。明代以后线香、签香、盘香敬佛,已是一种多见的形式,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清末。

从香品的发展过程来看,无论是早期、中期、还是后期,形式的变化只是外在的,而根据不同的需求、按特定的配伍,以香药制香却是千年不变的根本,这是佛教修行用香的核心所在。

近几十年由于多种原因,佛教用香的核心内容被人们抛弃了,化工香品取代了传统香品,人们盲目的追求“高香”和“发财香”的外在的形式和名称,成为了华而不实的形式,而真正的佛家用香是非常严谨的。

释迦世尊认为香有好香、恶香之别,并非芬芳馥郁即为好香,而是能培扶灵根者才是好香。《入阿毗达摩论》:“香有三种,一好香,二恶香,三平等香。谓能长养诸根大种名好香;若能损害诸根大种名恶香;若俱相违名平等香。”

佛教也很讲究香的品质,不仅要有上等的香药,还要有上乘的配方,甚至不同的修炼法门还要用不同的香。台湾的静慧法师在《地藏菩萨指禅开示录、十三》中述说了地藏菩萨与其对话时,对其用香的开示,对诸多的修行者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教育。文中说:“恩师开示云:静慧啊!焚香祈佛时,除了虔诚心之外,一定要用好的香。焚香祈祷时,首先应作观想,愿此香烟遍满十方法界,供养一切佛菩萨及三宝”,由于供养一切诸佛,佛心生欢喜便能加持我等。此时,自身变化为所修持的本尊,放出无量光明,救渡一切六道众生,使得众生得一切光明。

文中还说:“修习‘禅’的人如果有用香的习惯,一定要用好而且纯的香,因为,修习禅定的人,六根特别敏锐,气脉特别通畅。如果用化学香,进入体内会残存,不仅扰乱定境,使意念纷杂,而且诸根火气上升。达不到安神的作用,反而使身心受损。”对用好香的作用,静慧法师文中说到:“用好香,会使诸根集摄,中枢神经镇静,使定力增强,修习禅定时进步亦快。”

对于如何从有形的香而生出本性真香,文中说到:“从有相的用香,到无相的用香,最后将此香回熏自内,证得五分法身从内生出清凉香来,除去不洁。用好香而不执着,使它弥漫我们的内心,让我们能维持正念而入禅定,然后解脱得到智慧。这样,便能自证解脱,证得无上诸佛的心香境界。”静慧法师关于香的论述,说明了佛家用香的重要性,这就是要通过用好且纯的香,达到自身的清静,使自己的心香早日与诸佛的心香境界相合。

《狮子吼》中说:“香的目的是以香气供养圣众的鼻根或嗅觉,所以必须用真正的香,而不宜供汉地流行的假香”,“香枝不必供太多,但宜用无化学原料的天然香料所造香枝。佛陀等圣众当然不会受到有毒化学香料所影响,但上供的我们却要天天吸入,而且供有害物质之缘起不佳,所以必须挑无化学原料、无毒、对己无害之香料。”

佛教莲花的传入对唐宋诗歌的影响

佛莲意承,深入文学 ——试论佛教莲花意象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相信北传佛教,而且影响深远,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家里供奉观音菩萨,而细眼观察,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脚下都踩着莲花,对着大千住宅洒下甘霖。更有甚者,寺庙大雄宝殿里低眉微笑的佛祖也跏趺于莲花座上。佛教与莲花的确有着深深的联系,而且随着佛教的传入,莲花所代表佛学理念更加深入文人的思想里,使得中国文学中莲花的意向得以转变。 佛教与莲花的渊源 佛教约于公元前六世纪起源于印度。相传创造世界的大梵天,就是坐在莲花上出生的[2]。佛陀释迦牟尼①降生之初,在舌根中又闪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又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还坐着一位盘脚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2]。印度佛经将释迦牟尼的诞生与莲花联系起来。释迦牟尼成道后,转法轮时坐的座位,被称为“莲花座”。除此之外,佛教的很多典籍都有出现莲花这一意象,《妙法莲花经》②即以莲花为喻, 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 为何佛教始祖的出生和佛教相关的典籍等等都离不开莲花呢?这就要追究于佛教创立的渊源。人们很少会知道,佛教的前身就是印度婆罗门教③。在佛教创立之前,婆罗门教的门徒就崇尚莲花。 据说,印度的天气比较炎热,人们比较喜欢靠水的地方,因此,印度自古就比较喜欢在水里生在的清香幽雅的莲花。而且,印度盛产莲花,更助长了莲花这一意象在佛教中的运用。据佛经记载,古时共有七种莲花(2 种荷花,5 种睡莲),有“七宝莲花”之意[4]。佛教创立后认为,人间烦恼多于恒河沙数,迷失自我如同沉积淤垢,有志者应当努力修行,净化自我,不受污垢,超凡脱俗,追求达到清净无碍的境地。而释迎牟尼主张种姓平等、清净、纯洁等都与莲花的特性相符合[1]。 在印度文化中,莲花是生的再生,莲即佛,佛即莲。除了在信仰上的意义外,莲花还经常成为清净、圣洁、美好、善良、尊贵、宽容等具有正面光明意象的象征。宗教总是通过一些代表性实物的特征来说明自己追求的内容和推行的思想,

荷与佛

荷与佛 一方池水一心莲,半以开敷半似眠。 不蔓不枝亭亭立,出泥不染净尘缘。 蝶乱蜂喧由他去,何等自在何等闲。 清清淡淡不繁华,留得清白在人间。 莲花与佛 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 荷花与佛教: 荷花在印度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画佛、塑佛,佛座必定是莲花台座。佛为什么要坐在荷花上呢? 据佛典介绍,主要是因为佛法庄严神妙,而莲花软而净,大而香,所以“莲花台,严净香妙可坐”。 净土世界__莲花: 《大正藏》经典说,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其实许多花都柔软、乾净、充满香气,只是荷花有一特殊的生态是其他植物没有的,因此承担了佛教的象徵使命,“初期佛教徒是基于植物生育的特徵而重视莲花, 春夏秋冬,四季轮转,花落花开,花朵具有谢而又发的生命力,本是许多古今文人墨客喜用的主题。但世间花卉先开花后结实,莲花则在开花同时,结实的莲蓬已具备。 莲花因此被佛家视为能同时体现过去、现在、未来。 佛曰: 平等,不论过去、现在、未来,天、地、地、物、时、空,方位、大小、多少,人与人,如此如彼,穷富贵贱皆平等。极乐净土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具有超时空相貌的莲花,独享“福报”,成为净土世界的花朵。 《阿弥陀佛》中记载: 众生若得善报,不再堕入胎生、卵生、湿生等轮回;得以往生极乐世界,会有观音手持莲花迎接,往生者就在莲花里“化生”为极乐世界的一员,视个人业障、福报,莲花闭合时间长短不同;福报够的人可以提早“出关”,享受净土世界。 妙法莲花: 《妙法莲华经》,莲华,即妙法。 莲花代表接引众生的法门。 古老的南传佛教圣典《经集》,也采用莲叶上的露珠与莲子,形容不为诸种情欲所污染的生命。 莲蓬上成熟的莲实,必须剥去黑而坚硬的外壳,才是人们食用的白色莲子,“正如人的佛性”。小小的莲房、莲子,在佛界弟子眼中广阔无边,是人所探究,也是应认识的本心、佛性。 莲蓬上供莲子居住的一格格莲室,曾被喻为人体的窍门。 佛陀讲经,要人行菩萨道,渡自己,也要渡众生,让人人成佛。 莲花努力生长不只是为了开花,而是开了花才能结出莲子。 一片片的莲花瓣,正如佛陀以很多方便法门接引众生,通过不同法门,人们得显出藏在其中的佛性,进而成佛。 佛陀步步生莲花: 莲座,乃为佛陀结跏趺坐讲经开释而设。佛家在百花齐放中独生出莲花座,与荷

(完整版)传统文化知识之佛教与莲花

传统文化知识之佛教与莲花 莲花,又称荷花。它是佛教经典和佛教艺术经常提到和见到的象征物。莲花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因为它与释迦牟尼的许多传说联系在一起。据说,释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萨,下凡降生到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处。净饭王的王妃摩耶夫人,长得象天仙一样美丽,性情温和贤淑,与国王情深似海。摩耶夫人回忆新婚之夜,她朦胧中看到远处有一个人骑着一头白象向她走来并且逐渐变小,从她的右肋处钻入她的腹中。她心中模模糊糊地预感到菩萨化作一头白象入胎。日后,身怀有孕的摩耶夫人脸上,微微泛着红晕,那色彩鲜艳的绿色领口花边象一片莲叶,她的脸儿象一朵绽开的莲花。后来摩耶夫人在娑罗树下降生佛祖时,百鸟群集歌唱,天乐鸣空相和,四季里的花木都一同盛开,尤其是沼泽内突然开放出大得象车盖一样的莲花。佛祖一出世,便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并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这天正是四月八日,以后就成了佛教的“浴佛节”。释迦牟尼觉悟成道后,起座向北,绕树而行,“观树经行”,当时就是一步一莲花,共18莲花。每当他传教说法时,坐的是“莲花

座”,坐姿也成“莲花坐姿”,就是两腿交叠,足心向上。 世上,梅花贞洁,傲霜斗雪;兰花幽香,清丽典雅;竹高有节,青翠碧绿;菊花孤傲,千姿百态,而我佛祖却独自钟情于莲花。这是由于古印度很早就有爱莲的风气。人们苦于国土气候炎热,对春夏之际开放的莲花,尤其感觉惬意,清新喜人。所以佛教从初创时起,就注意顺合民俗心理以吸引信徒,因此莲花就常在佛经之中屡屡引喻。如佛经上说,人间的莲花不出数十瓣,天上的莲花不出数百瓣,而净土的莲花千瓣以上。《楞严经》云:“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莲上……”。《维摩经·佛国品》曰:“不著世间如莲花,常善入于寂行”。《诸经要解》说:“故十方诸佛,同生于淤泥之浊,三身证觉,俱坐于莲台之上”。可见,莲花表示由烦恼而至清净。说明它生于淤泥,绽开于水面,出淤泥而不染的深层内涵。同时莲花在炎热夏季的水中盛开,炎热表示烦恼,水表示清凉,也就是说,在烦恼的人间带来清凉的境界。所以莲花是从烦恼中解脱而生于佛国净土的圣人化身。佛祖就是出于淤泥间挺然而出,证得正觉,得大自在。虽然超脱凡俗却不

佛教植物

与佛教有关的植物汇总 1、菩提树:Ficus religiosa Linn. 性喜温暖、湿润,略耐阴。 释迦牟尼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 相关文化: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树-叶子

2、莲花: Nymphaea alba (荷花) 佛家人士称莲花,而我们生活中多看到荷花,究竟莲花和荷花是不是一样的呢,还是有真的莲花呢?我知道有睡莲,王莲这些有莲字,但是真的莲花什么样,不敢确定。有高人还请告之,这里据一些荷花的照片供大家参考。比较景观设计中用的比较多的是荷花。 多年生水生花卉,无水不能生存,喜相对稳定的静水,不爱涨落悬殊的流水。 【意义和象征】 宗教意义和象征 除实用价值外,莲是最常用来作为宗教和哲学象征的植物,曾代表过神圣、女性的美丽纯洁、复活、高雅和太阳。 花中君子,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理想人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清廉的象征:盖“青莲”者,谐音“清廉”也。 象征爱情:盖莲花别名芙蓉花,或云水芙蓉。“芙蓉”,“夫容”也。又白居易《长恨歌》云:“芙蓉如面柳如眉”。因此莲花常用来象征爱情,而并蒂莲尤其如此。二莲生一藕的图画,叫“并莲同心”。 “水芙蓉”之“蓉”谐音“荣”。莲花和牡丹花在一起,叫“荣华富贵”,莲花和一鹭鸶,叫“一路荣华”。牡丹、莲花和白头翁,称为“富贵荣华到白头”。 莲花也能谐音“连”。莲蓬加上莲子,叫“连生贵子”。 象征纯净、纯洁。佛教中有莲花座、莲花台等。佛教中的不少菩萨,是从莲花中生出来的。 〖佛教〗 在佛教问世后,佛教徒也采取了以莲花为佛教的主要象征。据说后来成为佛祖的悉达多太子出世后,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莲。所以莲就成了他诞生的象征。从公元一世纪左右开始,佛祖的塑像便已常常是在莲台上的坐像了,他的坐姿,或为莲花坐或为吉祥坐,成为佛教僧人打坐时的典型坐法。按照大日经的解释,“左足先著右上,右足次著左上,名为莲花坐;单足著右上,名为吉祥坐。”佛教徒相信莲能反应修行程度,认为高僧诚心念佛,则西方七宝池中即生莲花一朵,若能精进,则其花渐大,倘或退惰,则其花萎落。又相信:“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往生阿弥陀佛刹者,皆于七宝池莲花中化生。” 莲随着佛教,流传到亚洲的每个角落。在爪哇的婆罗浮图佛坛上,在缅甸的蒲日古城,泰国的素可泰市和高棉的吴哥窟等地的大庙里,在斯里兰卡的钟形塔里,巴厘岛的葬蓝上和西藏的符箓上,都可以看到莲的图画,西藏的喇嘛教佛教著名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弥吽”中,其中的“叭弥”的意思便是莲花。 莲花在中国有深邃的文化渊薮。唐代将佛教立为国教后,莲花备受人们敬爱。佛祖释迦牟尼的家乡盛产荷花,因此佛教常以莲花自喻。《本草纲目》载:“释氏用为引譬,妙理俱存”。佛国也指莲花所居之处。也称“莲界”。佛经称“莲经”,佛座称“莲座”或“莲台”,佛寺称“莲宇”,僧舍称“莲房”,架裟称“莲衣”等等。莲花图案也成为佛教的标志。佛教的建筑、装修、器物也都有莲花图案。 莲花是佛教四大吉花之一,又是八宝之一,也是佛教九大象征之一。 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如天女)。寺院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何等的密切。 佛经中还有一则“莲花夫人”的美妙故事。有一只鹿生了一个美丽的女子,仙人将她抚养成人。她走过的地方,会有莲花长出来。这便是“步步莲花”一词的由来,人们现在用它来比喻经历的辉煌 〖印度教〗 一位印度古代诗人用古梵文描写他的爱人道:“卿眼如莲苞,手如莲花,譬如莲藕。”在婆罗门教的神话中,创造之神据说是在毗湿奴入定时,从其肚脐中生出的莲花中钻出来的。居住在印度次大陆中部的比罗尔族在解释世界起源时也有相似的说法:“最初,天下皆水,有莲生出水面。是时巨神居于阴间,经莲茎

佛教的传入对我国服饰的影响

佛教传入对我国服饰的影响 班级 姓名 学号

中国佛教史,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汉地(约在公元纪元前后)。据文献记载,佛像可能与此同时传入。但在中国西部的新疆地区(古代称之为西域),佛教和佛教艺术的传人则更要早一些。印度的佛教艺术,经过中国的艺术家和民间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创造,形成了更具中国特点的佛教艺术,从而更容易在中国社会流传和发展。形形式式的佛像,主要是作为佛教徒供奉和礼拜的对象,因此佛像艺术的发展和流行,基本上是伴随着中国佛教的兴衰而兴衰,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是一个服饰大国,历代的衣冠服饰发展演变的历史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审美发展变化的轨迹。对于中华服饰的研究,也是对中华文化和美学的研究。敦煌石窟中保存了大量古代人物形象和服饰,为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提供了极其丰富全面和宝贵的图像资料。佛教的传入为我国古代服饰艺术的创造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吉祥天女这一佛教艺术形象传入中国之后,就其可给予人吉庆、吉祥、财富、幸福的意义上来说,是易于被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所接受的,也能够广泛地受到民众的喜爱、尊崇和膜拜。但对其形象的塑造,则是依照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中对于女性美的理解标准,对其相貌和服饰进行了大胆而彻底的改变。敦煌石窟从隋代至元代的壁画中,多次出现吉祥天女的形象。人们对于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既承载了宗教信仰和崇拜,又表达了世俗审美和理想。敦煌壁画中吉祥天女的形象和服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思想在与外来文化融合共生的过程中,表现出强大的主导力量,并世代传承,具有恒定生命力的特点。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从服饰审美文化的角度去更全面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 三、敦煌壁画中吉祥天女的形象和服饰特点 1、敦煌隋代壁画中吉祥天女的形象与服饰特点 敦煌隋代壁画中的吉祥天女形象出自隋代第62窟西壁龛顶北侧。(图2 持拂天女敦煌莫高窟第62窟隋代)画面中描绘了一位身姿曼妙的少女,于花间亭亭玉立。面貌清秀,修眉细目,小口樱唇,肌肤莹白,纤手中执一柄拂尘,仪态神清气朗,超凡脱俗。面容风度呈现出魏晋南朝推崇的“秀骨清像”之美,是典型的中国化女性美的形象。 隋代天女的发髻式样较低,上平下阔,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中称其为“三叠平云髻”,是隋代妇女通行的发髻样式。天女上身的服装样式很有特色,为一件围绕颈部和肩头一周的“云肩”,遮住胸背,使之不再裸露。云肩前后共分十六片,缝缀而成,每片下端裁成向内凹的弧形,整体类似伞状。下摆处缀有一排金色垂珠。底布的色彩以石绿、土红、深褐依次间隔,上有精致的圆形小花和忍冬纹样。面料当是织锦或刺绣。靠近领口处加缝一圈半圆形布片连缀成的装饰,布片的色彩亦为深浅间隔,每片上有三个一组的圆点装饰纹样。服装的形制、结构和细节都描绘得十分清晰,细致入微。同样的服饰在魏晋和隋代敦煌壁画中的供养人身上从未见过,也未曾见其他古代绘画或文物中的女性形象服用。 云肩这种服饰一般认为在明清时期流行,是上层社会贵妇礼服上的装饰部分,后来也成为舞蹈、戏曲表演服饰和民间新娘嫁衣上的装饰。但在敦煌隋代壁

青莲花与佛教之渊源

香史香事丨青莲花与佛教之渊源 于诸胜供处,供以香莲花, 曼陀青莲花,及诸妙花鬘。 ——【入菩萨行论】 莲花与佛教的关系渊远流长。佛教文化活动中,经常会在佛像、佛塔、经书等殊胜三宝所依面前,供养具有妙香的莲花、曼陀罗花、青莲花,以及美丽的花鬘。人们在堪为殊胜福田的一切佛像前,供上令人惬意的所有天花,以及用美花及珍宝等精心穿成五颜六色的花鬘、宝鬘,以此表达对佛的敬意。 《维摩经·佛国品》曰:“不著世间如莲花,常善入于寂行。”莲花即代表了由烦恼而至清净的最高修为,是从烦恼中解脱而生于佛国净土的圣人化身。所以佛教中的莲花,代表一种智慧至上的境界,即所谓“开悟”。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的花即指青莲花,也就是莲的智慧和境界。人有了莲的心境,就出现了佛性,能够体悟世间,开悟见佛。 莲花一共有五种颜色:白色、青色、红色、紫色、黄色,佛教中将之称为“五种天华”。五种颜色之莲花,分别为五大虚空藏菩萨所乘坐,并各自代表着不同的佛义。而在这五色的莲花中,又以白、青两色最受佛教的青睐。其中青莲花即因色青而得名,梵文音译为优钵罗,其叶狭长,近下小圆,向上渐尖,其花瓣狭长而宽广,青白两色分明,尤其酷似佛眼,故佛

经称之为“莲眼”,即为观音菩萨的眼睛。 世间的莲花均依靠日光而开,只有青莲花是依月光开启,喻示清妙、纯净与智慧之大成。『嘉木香坊』极品藏香「青莲花蔓」便以其殊妙而富于变化的香气,如月光般流淌出清妙吉祥之韵,扶助宁静与智慧,在青莲的启合之间开得佛眼悟空明。

佛教于两汉时期传入中国本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发展得蔚为大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由此可见当时佛教之盛行。虽然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人只见五色莲花中的四种而不见青莲花,但在一系列佛教文艺作品中却经常出现它的身影。如南北朝(梁)江淹《莲花赋》:“发青莲于王宫,验奇花于陆地。”梁元帝《玄览赋》:“紫绀之堂临水,青莲之台带风。”梁简文帝《佛像铭》云:“满月为面,青莲在眸。”诸多的诗文中都以青莲喻佛眼,启智慧之门。 在佛教中,莲花是广义的指称,它不仅指属于睡莲科、生长在池塘中的荷花,也包括生物学上仅有莲花形状的洋荷花等。凡人肉眼仅以常见的池中之荷花为荷,而不知在陆地上还有别样之荷。在佛教盛行的东南亚国家如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地,无论大型寺院还是家中佛堂,都供奉着一种绿色的贡果,它形如荷花未开之时的椭圆形,但单个花瓣却比普通荷花厚实。这种名为“洋蓟”的植物传说便是佛教所指的青莲花。青莲花在欧洲原产地也被赋予了生长发育、诚信纯洁和智慧清明的意义。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由嘉木香坊?原创,『华藏香学会』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莲花佛教主题公园形象策划

洛阳市宜阳县 ——莲花佛教主题公园形象策划 一、莲花主题公园背景介绍 古城宜阳位于古都洛阳西25公里,宜阳县建县2400年,曾是战国时期唐代都城,也是唐代诗人李贺的故里。灵山风景区位于宜阳县县城西7公里,交通便捷,安琥公路穿区而过,东临陈宅河,北临漯河,西距花果山国家森林公园43公里。灵山风景区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浓郁的宗教文化,鲜明的民族色彩,吸引着八方游人,景区2008年接待人数达25.5万人次,总收入510万元。灵山风景区共分为4个区域,莲花佛教主题公园是灵山风景区中的一个重要区域,它位于景区的西北部。莲花公园的东边依次是寺院区和香客服务区,南边是山林风景区。莲花公园内的主要景点有:观音文化馆、礼佛广场、南海观音小区、灵山书院、休闲长廊、经济宾馆、圣树园、习武场、野苇轩等。 二、总体规划 1、规划原则: 以突出宗教文化为主旨,休闲娱乐项目相伴随,即打造成以宗教文化为核心,以莲花为主题,以水系景观为特色,以水上娱乐为主要内容的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主题公园。 2、规划构思: 通过食、住、行、游、购、娱、佛事活动几个方面的策划,使游客亲身感受到浓郁的佛教文化的同时,精神得到满足,身心得到愉悦和放松。 三、具体规划 1、食:餐饮设施配置方面有如下措施。 (1)依托礼佛广场建设星级宾馆、经济型酒店,方便游客长时间段的休息、用餐。 餐饮的设置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素斋,让游客特别是佛教信徒品尝到佛堂素斋;另一种是洛阳特色菜,洛阳菜也是非常著名的,如令人向往的洛阳水席,曾一举夺魁的满汉全席,被评为中国烹饪的“金牌菜”的银条等等,让游客品尝

到地道的洛阳名菜。 (2)在灵山书院、圣树园内环境优雅、清静的地方设置茶桌,通过茶道,供应高档茶。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相当密切,最早将茶引入宗教的是道教。佛教的兴盛发达,对茶的广为传播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佛教修行之法为"戒、定、慧"。"戒",即不饮酒,戒荤吃素;"定、慧",即坐禅修行,要求坐禅时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而进入专注忘我的境界。此种耗费精神、损伤体力的坐禅,正好以饮茶来调整精气,故饮茶历古以来受到僧人们的推崇。坐禅是佛教的重要修行内容之一,而坐禅与饮茶是密不可分的。僧人坐禅,又称"禅定"。唯有镇定精神、排除杂念、清心静境,方可自悟禅机。而饮茶不但能"破睡",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体、茶禅一味"之说。意指禅与茶叶同为一味,品茶成为参禅的前奏,参禅成了品茶之目的,二位一体,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让游客通过饮茶更深的融入到佛教文化的意境中。 (3)在公园内按一定的距离间隔设置水供应点。 因为公园面积比较大,游人游览时难免会困乏、口渴。通过在一定间距内设置水供应点能够及时、方便地为游客提供免费茶水,更能体现景区的人性化服务。(4)在休闲长廊亭子内设餐饮设施,提供果品、茶水。 (5)莲花塘边设船家旅馆,让游客莲花塘边品味洛阳水席。 因为大部分游客在长廊上行走时都会走一阵子、坐一阵子,有比较长的时间段在长廊内停留,因此提供茶桌、果品和茶水,既可以为游客提供休憩场所,又可以满足游客的小小需求。 2、住:住宿设施配置方面有如下措施。 (1)公园内宾馆、酒店为游客提供舒适的客房住宿。 (2)在南海观音小区建高档斋房,为游客提供清静、高雅的休息斋房,使其亲生体验到佛教信徒的起居作息。 (3)在园内按间隔设置的水供应点处,设置小型的临时休息间,使游园过程中困乏的游客随时提供歇息、小憩的场所。 3、行:旅游行程规划及交通规划方面有如下措施。 (1)旅游线路组织:观音文化馆观音佛像前进香、许愿、祈福——礼佛广场

《佛教的四大危害》(最终更新)

《佛教的四大危害》(最终更新) 作者:伍思源 一、态度消极、悲观、颓废,认为人生就是苦海,否定了人世间的一切正面价值,使人不思进取。其实,人生就像一杯白开水,你放入糖,它就是甜的,你放入盐,它就是咸的,这取决于你的心态:看你如何懂得发现人生的乐趣、善于忘记或坦然面对痛苦。如果一个人,总是盯着不开心的事情,求悲求苦求死,那么,他一辈子就真的是一个悲剧。 佛教的可恶之处就是一开始就教人认定了人生是一个悲剧(反正人都是要病、要死的,这是常识,很容易切入人的心理),然后以此为基调引人“觉悟”,其实所谓“觉悟”就是看破生死,什么事情也不干,逆来顺受(人生短暂,反正都是要死的啦,干什么最后都是死,还干来做甚?挣来做甚?吃多少穿多少都是注定的,还要进取何用?),去信佛、去念经、去成佛。成佛后就可以得“永生”、不用干活就有吃有喝还有人供养崇拜:这可是一笔人生的大买卖,须知道秦始皇求长生不死还要病死在路上,而念经成佛就可以(脱离佛教设定的轮回框架)得永生,十分划算啊。 入国破国:一个群体里面的人大都信佛,不思进取,终日礼佛念经静修、混吃等死,那么政治经济、国防建设(特别强调这点:没有战意、逆来顺受、坐等对方报应。尚武成风的华夏龙变成了弱质彬彬的素食兔子)、百姓生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是无从谈起的,所以佛教流行的国家,都是落后愚昧、多灾多难的,后来都会很快被消灭(注:日本明治维新后已经灭佛,推崇本土的神道教;韩国现在是亚洲最大的基督教国家)。中华民族,自佛教引入流行以来(晋末,古称胡教,五胡囧乱华之后始流行),就被外族灭了两次国:一次是元朝,一次是清朝——更多关于佛教的祸国说明请参阅《活着是为了什么》一文。 入家破家:抛弃妻子出家做和尚、做尼姑的故事多了去了,我就不再赘述矣(身边就有出家的朋友,父母不瞻养,老婆也被劝说出家) 入身破身(身体):比如朝拜,一步一磕头,头破血流,越是受伤越是认为虔诚;自焚的,燃顶、燃指、燃臂甚至是燃身供佛的(《梵囧网菩萨戒经》、《法华经》等号称大乘佛法的经书都有明确的记载);绝食(诵经)的;素食的(不吃肉何来力气干活?不过话说回来,和尚只需念经,也不需要干什么体力活);打坐的(腿部长期静止弯曲、不运动,导致静脉曲张、各种隐疾,容易坐坏腿),凡此种种,多不胜数。越是自虐,越是认为虔诚:肉体只是累赘、痛苦的根源,精神才是永恒的(印度发源的教派大都如此)——须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入身破身(精神):有次和一佛教徒辩论,说新闻上看到的先天性疾病患儿都是前世的报应云云,然后我又问,那么汶川地震又是什么报应啊(地震当日还是农历四月初八,佛祖显世降生之日)?对方不语,次日尼泊尔八级大地震,不知道这个号称最正宗最传统佛国的子民作了什么恶要遭受如此报应?(事后他们终于找到了借口:尼泊尔的人已经改信印度教居多了,并且杀牛太多,同时蓝毗尼没有倒掉:一座距离加德满都差不多四百公里的一层建筑。注:这边一天宰猪还超过100万头呢,佛教诞生地的子民居然改信其它教...)只能说,世事无常,有些事情就是这么巧合,而佛教徒就真的是人性扭曲、淡薄,甚至泯灭了。

莲花与佛教的不解之缘

莲花与佛教的不解之缘 吉祥八宝之莲花 莲花,是人们所喜爱的名花。莲花在中国,开始是作为一种观赏花卉为人们所喜爱的。随着佛教的传入,莲花被赋予伦理美的属性。莲花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莲花在汉语里有三十多种名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咏它,赞美它。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很多关于莲花的名句:“灼灼芙蕖”,“菡萏盈渠”,先是说娇艳的莲花之姿,后说莲秆多得填满沟渠。《离骚》的作者屈原也曾向往“集英蓉以为裳”。人们首先欣赏的是莲花的自然美,赞美它的灼灼之貌和亭亭之姿:“灼灼莲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更分红。”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它艳而不妖的芳姿给人以美的享受。 殿堂装饰图案莲花 印度更崇尚莲花。据说,拯救世界的大神毗湿奴从肚脐中生出梵天,梵天王是坐在千叶金色妙宝莲花上出生的,后来他又生八子创造了世界,所以婆罗门教较崇尚莲花。佛教更与莲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佛陀出生时就伴有莲花,转法轮时坐的座位便命名为“莲花座”,相应的坐势就叫“莲花坐势”。在遗留至今的佛教遗址中,可以发现大量的莲花图案。在阿育王石柱雕刻中,在被称作“浮雕画”的阿马拉瓦提艺术遗址上,莲花图案都很整齐对称,有优美的写实感。而在山奇大塔雕刻中,常用一朵莲花来代表佛陀本人,说明莲花就是佛陀的化身和象征(在犍陀罗艺术以前,是没有佛陀雕像的,都是用莲花或菩提树来表示佛陀)。在阿旃陀石窟艺术中,那些宗教艺术大师们严格地按照传统方式来表现佛陀,通常让佛陀手执莲花,借助莲花来形象地表现佛陀自身清净、超凡脱俗的境界。有一幅著名的“菩萨像”,低眉下垂,纤柔的手指挟着一朵盛开的莲花,下垂的目光正凝视着它,专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他在唤醒大地苍生要象莲花一样处污泥而不染,才能达到至高的解脱境界。在斯里兰卡的狮子岩壁画中,那幅“天女散花图”上,体态丰腴的天女们手持花盘,内装朵朵莲花,驾着祥云飞翔,把朵朵吉祥的花瓣洒向人间……

莲花寓意

莲花——寓意 莲花,又称荷花。它是佛教经典和佛教艺术经常提到和见到的象征物。莲花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因为它与释迦牟尼的许多传说联系在一起。据说,释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萨,下凡降生到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处。净饭王的王妃摩耶夫人,长得象天仙一样美丽,性情温和贤淑,与国王情深似海。摩耶夫人回忆新婚之夜,她朦胧中看到远处有一个人骑着一头白象向她走来并且逐渐变小,从她的右肋处钻入她的腹中。她心中模模糊糊地预感到菩萨化作一头白象入胎。日后,身怀有孕的摩耶夫人脸上,微微泛着红晕,那色彩鲜艳的绿色领口花边象一片莲叶,她的脸儿象一朵绽开的莲花。后来摩耶夫人在娑罗树下降生佛祖时,百鸟群集歌唱,天乐鸣空相和,四季里的花木都一同盛开,尤其是沼泽内突然开放出大得象车盖一样的莲花。佛祖一出世,便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并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这天正是四月八日,以后就成了佛教的“浴佛节”。释迦牟尼觉悟成道后,起座向北,绕树而行,“观树经行”,当时就是一步一莲花,共18莲花。每当他传教说法时,坐的是“莲花座”,坐姿也成“莲花坐姿”,就是两腿交叠,足心向上。 世上,梅花贞洁,傲霜斗雪;兰花幽香,清丽典雅;竹高有节,青翠

碧绿;菊花孤傲,千姿百态,而我佛祖却独自钟情于莲花。这是由于古印度很早就有爱莲的风气。人们苦于国土气候炎热,对春夏之际开放的莲花,尤其感觉惬意,清新喜人。所以佛教从初创时起,就注意顺合民俗心理以吸引信徒,因此莲花就常在佛经之中屡屡引喻。如佛经上说,人间的莲花不出数十瓣,天上的莲花不出数百瓣,而净土的莲花千瓣以上。《楞严经》云:“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莲上……”。《维摩经·佛国品》曰:“不著世间如莲花,常善入于寂行”。《诸经要解》说:“故十方诸佛,同生于淤泥之浊,三身证觉,俱坐于莲台之上”。可见,莲花表示由烦恼而至清净。说明它生于淤泥,绽开于水面,出淤泥而不染的深层内涵。同时莲花在炎热夏季的水中盛开,炎热表示烦恼,水表示清凉,也就是说,在烦恼的人间带来清凉的境界。所以莲花是从烦恼中解脱而生于佛国净土的圣人化身。佛祖就是出于淤泥间挺然而出,证得正觉,得大自在。虽然超脱凡俗却不离世间法。莲与佛教所主张的出世人格,有着天衣无缝般的契合。佛教认为,人间烦恼多于恒河沙数,迷失自我如同陈淤积垢。有志者应该努力修行,净化自我,不受污染 ,超凡脱俗,追求到达清净无碍的境界 。莲花的自然美完全可用来象征佛教的这种理想。况且,莲花本身也

佛教信仰与植物的研究

佛教信仰与植物的研究 所属院系:计算机学院 学号:20102111206 年级:10级B班 姓名:袁宗贤 1、引言 佛教自印度传人华夏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众多的佛教经典中,无论你翻开哪一部,都可以找到与植物有关的经文,而且佛经中所描述的植物至今还有许多在地球上生长着。佛祖释迦牟尼在《法华经》中说:“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准确地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征,采用喻理、类比、明志、比德等等方法,阐述教理,比喻人生。这些生动的描述,完全可以肯定佛祖释迦牟尼早在2000多年前,在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缘起本性的道理时,就通过极其细微的观察,科学地肯定了绿色植物对地球上所有众生起缘、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现代科学也证明,绿色植物为人和动物提供赖以生存的氧气和食物,吸收工业和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调节地表径流、涵养水源,避免水土流失,减低风速,吸收尘埃,吸收硫化物等有毒气体,降低噪音污染等等,功不可没。没有绿色植物,地球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包括人类都将无法生存。所以可以说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依据上述观点,本人将对佛文化了解的植物作了大致以下九个方面的分类: ①成道植物;

②悟道植物和祥瑞植物; ③护法、表法、表意植物; ④佛医佛药。 2、详细内容 2.1)成道植物 在不少佛教经典中都提及比丘于“阿兰若”中修行,所谓“阿兰若”就是指寂静之所,一般是指在距村落不远的林间树下。汉字“梵”就是高度概括“经行林中,勤求佛道”,“摄念山林”,“或有诸比丘,在于山林中,精进持净戒”(《妙法莲花经》)。也正是这个“阿兰若”在佛教的创立、发展和传播的过程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如在《十住毗婆沙论》卷五中记载,不管过去佛、现在佛,还是未来佛,各自都有他们自身的“菩提”树。它们分别是:毗婆尸佛是无忧树,尸弃佛是邡他利树,毗舍浮佛是娑罗树,拘留逊佛是尸利娑树,拘那含佛是优昙跋罗树,迦叶佛是尸拘类树,释迦牟尼佛是阿说他树(即菩提树),将来成道的弥勒佛是那伽树(龙华树)。尤以佛祖释迦牟尼在经书巾的记载更为详细。 世尊一生的几个关键时刻均与植物有密切关系:他生在一株无忧树下,成道于一株菩提树下,而当80岁时,在两株婆罗双树下从容安静地圆寂。根据南传佛经记载,作为佛祖的释迦牟尼是第二十八代佛,这在保存在西双版纳勐海县勐混佛寺的傣泐文手抄本《二十八代佛出世记》中有记述。后代佛弟子们受释迦牟,尼成道于菩提树下的启发,经过挖掘整理,把每一代佛成道均说成在一棵树下。

莲花在佛中的寓意

荷花在佛教中的寓意 荷花,佛家称之为莲花,是圣洁、清净的象征。 莲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就是“佛”的象征。 当我们走进佛教寺庙时,便可到处看到莲花的形象。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如天女)。寺庙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何等的密切。 莲花与佛教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佛教将许多美好圣洁的事物,以莲花作比喻,以莲花为代表。在佛教故事中,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的美丽清亮的大眼睛。佛祖降生时,皇宫御苑中出现了八种瑞相,其中最主要的一种瑞相,便是池中突然长出大如车轮的白莲花。佛祖降生时,在他的舌根上放射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坐着一位盘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佛教以莲为喻的词语,更是数不胜数。佛座称为“莲花座”或“莲台”;结跏跌坐的姿势,即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的姿势,称为莲花坐势;佛教宣传的西方极乐世界,比作清净不染的莲花境界,故称“莲邦”;《阿弥陀经》描写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情景是:“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莲花大如车轮。”故称佛国为“莲花国”;佛教庙宇称为“莲刹”。“刹”为梵语,即西方净土,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故称“莲刹”;念佛之人称“莲胎”,比喻住在莲花之内,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称为“莲眼”,以青莲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叶心莲花称为“莲宫”,即心中的莲花般的境界;释迦牟尼的手称为“莲花手”;僧尼受戒称“莲花戒”;僧尼之袈裟称“莲花衣,谓清净无杂之义;五智中的妙观察智称为”“莲花智”;称善于说法者为“舌上生莲”;谓苦行而得乐为“归宅生莲”;佛经《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都是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东晋东林寺慧远大师创立的我国最早的佛教结社称为“莲社”;佛教净土宗主张以修行来达到西方的莲花净土,故又称“莲宗”。总之,莲与佛教结了不解之缘,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莲为代表,可以说莲即是佛,佛即是莲。 佛教为什么如此推崇莲花呢?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佛教产生于印度,印度地方气候炎热。荷花盛开于夏,给人们带来凉爽和美的享受。人们对于这种夏季暑热时盛开的美艳之花,自然十分喜爱,因此在印度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民间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中,莲花都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的象征。这类故事非常之多,影响很深,如《莲花王子的故事》,便将道德高尚、善良、正直、奉行为王十法(布施、持戒、慷慨、正直、和蔼、自制、忌怒、忌杀、宽容和大度)的好国家比作莲花。《莲花王的故事》说莲花王为了拯救百姓的饥荒,他跳进恒河之中,变成一条大赤鱼,告诉百姓割他的肉吃,他的肉割了以后又生起来,这样坚持了十二年,他用自己的肉供养全国百姓,度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灾荒。《鹿

关于佛教箴言100句

佛教箴言100句 佛教中有人生真谛,佛教中蕴含着数亿人沉淀下来的无穷智慧。 对人的修养和素质有着直接的帮助。它不仅仅是信仰,它是佛陀的教育,涵盖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从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它是智慧的、觉悟的。当下很多人不信佛教,排斥它,你可以不信,但不可以不尊重它。在此摘编佛教箴言100条,只要你记住并身体力行,那么你就会脱胎换骨,天天快乐!

1、善于反省自己的人,是最高明的人。 2、有些人常常在烦恼,因为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他却有意地接受。 3、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4、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5、放大心胸看事,立定脚跟做人。 6、真正智慧的人生,必定有真诚谦虚的态度;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恶邪正,有谦虚才能建立美满人生。 7、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智慧是从人与事之间磨练出来的,若逃避现实,离开人与事,便无从产生智慧。 8、人之所以痛苦,就是认为自己总是对的,别人总是对不起我,将一切错误都归罪于别人和外境,念念都觉得自己没有错,而不反省自己也有满身的过失。这就是我们痛苦的最大根源。 9、每个人最大的弱点,在于他自以为自己是聪明的。 10、人如不能知足就永远都在烦恼中。 11、从物质的爱欲中挣扎出来,少欲无贪,自然天广地阔,无限丰饶。 12、生命里最难能可贵的,就是生活得平常。

13、信心、毅力、勇气三者具备,则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 14、一个人的成败,与他的心量有很大关系。念念都是为一切大众,决定成功;念念只想到自己、名闻利养,凡事损人利已,就注定失败。 15、要做个受人欢迎的人,做个被爱的人,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修养忍辱。 16、布施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品,而是一分虔诚的爱心。 17、是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热闹场中,人向前我落后。 18、结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 19、不要让今日的无知,变成明日的后悔。 20、不要诽谤人,也不轻易赞叹人,看到别人的过失要涵容,古人说:“君子绝交,不言人过”,喜欢说别人过失,的确是我们自己最大的毛病。 21、人若不面对自己的缺点,就如烂疮永远无法根治。 22、为自己找借口的人永远不会进步。 23、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4、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莲花及其精神价值

荷花就是莲花,莲花即是荷花,其实两者指的是同一种 植物,只是荷、莲所指的部位不同,荷是花、叶的总称,莲 则是果实,也就是莲子。荷花又名莲花。 芙蓉贤才、照满广商、花影花香、香远益清、贤才亭亭、 商界群芳、万木逢春、百花竞艳、新鲜光彩、漫谱浩气、求 真务实、开拓创新、尚德诚信、和谐共存、莲佛相生、至善 至美、包容万物、清涟卓越、慎独不傲、品高雅集、洁净清 风、文化渊薮、熙怡灵静、芬馥纯洁、智慧福德、慧命资粮。 莲花象征纯洁, 光洁可爱、梅花象征气节,菊花象征高洁 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 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 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 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 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令人敬佩! 所以,你讲的莲花的精神就是“君子”的精神了。莲是最常 用来作为宗教和哲学象征的植物,曾代表过神圣、女性的美 丽纯洁、复活、高雅和太阳。 象征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象征清廉:盖“青莲”者,谐音“清廉”也。 象征爱情:盖莲花别名芙蓉花,或云水芙蓉。“芙蓉”,“夫容”也。又白居易《长恨歌》云:“芙蓉如面柳如眉”。 因此莲花常用来象征爱情,而并蒂莲尤其如此。二莲生一藕 的图画,叫“并莲同心”。 “水芙蓉”之“蓉”谐音“荣”。莲花和牡丹花在一起, 叫“荣华富贵”,莲花和一鹭鸶,叫“一路荣华”。牡丹、 莲花和白头翁,称为“富贵荣华到白头”。 莲花也能谐音“连”。莲蓬加上莲子,叫“连生贵子”。 象征纯净、纯洁。佛教中有莲花座、莲花台等。佛教中的 不少菩萨,是从莲花中生出来的。 莲花(Lotus)在地中海东南地区是一种极富意义的花,在亚洲则被称为玫瑰,在欧洲叫百合花。不同的文化常把不同的植物都冠以“莲花”之名:在埃及,“莲花”一词指的是白莲和蓝莲,在印度指的是洁白和微红的莲属植物和坚果植物,在许多书籍里指的却是中美洲的水百合。古埃及的创世神话也提到莲花:它来自原始之淤泥,世界之神圣造物主(一个英俊的小伙子)从

从莲花看中国佛教-演讲稿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从莲花看中国佛教。历代诗人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把莲花喻为君子,给以圣洁的形象。 莲花在佛教上被认为是西方净土的象征,是孕育灵魂之处。相传,佛陀诞生前,天降祥瑞,其中最主要的一种瑞相,便是池中突然长出大如车轮的莲花。佛身置于莲花之上,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莲为代表,可以说莲即是佛,佛即是莲。佛教把莲花看成圣洁之花,以莲喻佛,象征菩萨在生死烦恼中出生,却不为生死烦恼所干扰。 佛教以莲喻佛的另一方面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莲花的品格和特性与佛教教义相吻合。佛教是着重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将人生视作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摆脱出来。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这和莲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中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一样。 佛教的重要信条之一,是广爱博施。施予一切有生命者以慈悲。所谓慈悲,是指希望和帮助他人解脱苦难,获得快乐。佛教要求对于有生命者,不计善恶,不分人畜,都应施予慈悲。对种种恶行,都要容忍和宽恕,用慈悲之心去帮助他们,感化他们,使之向善,成为善良之辈,结出善果。但严戒同流合污,要身处污浊的尘世而不为其染,保持自己的洁净清芬。用来表达这种思想观念的最好不过的是莲花。可以说"莲"就是"佛"的象征。

接下来我会从三个方面结合今后兼职讲师的工作来阐述这个话题。 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的花即是莲花。人有了莲的心境就出现了佛性。莲花象征着佛与菩萨超脱红尘,四大皆空。我们所在的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也有种种的罪孽,就好像莲花池里的淤泥,能够忍耐凡世间的诱惑,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你也可以像莲花一样拥有浩然正气。 佛曰一花一世界,从一片莲花的叶子也可以看穿整个世界。从我们李海霞老师满是笑容的脸庞,优雅肢体动作,从容的讲课风格,动听的声音,卓越的讲课技巧,可以看出微笑背后那辛勤的付出与高处不胜寒的寂寞。从莲花的叶子可以看出莲花的经络,从莲花的经络可以看出莲花的根,从一只莲花,可以看出其他只莲花,从而看出一个花的世界。 当我们有出淤泥不染的正气,有一花一世界的悟性,就可以拥有捏花一笑的从容。相传佛祖有一次给众僧说法,行礼之后,众僧退坐一旁,佛祖捏起一朵莲花,意态安详,在坐的迦叶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将自己的衣钵传于迦叶。这就是捏花一笑的故事。 在未来的讲师工作中,我们将面对形形色色的授课对象,错综复杂人际关系,繁琐的报销机制,但是可以从莲花的出淤泥不染我们感受到一身正气,从一花一世界的理念中体悟人生,从捏花一笑的故事中,感受到从容淡定。进而以阳光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每一天的工作。

【佛教莲花灯】从莲花看中国佛教-演讲稿

【佛教莲花灯】从莲花看中国佛教-演讲稿 从莲花看中国佛教-演讲稿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从莲花看中国佛教。历代诗人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把莲花喻为君子,给以圣洁的形象。 莲花在佛教上被认为是西方净土的象征,是孕育灵魂之处。相传,佛陀诞生前,天降祥瑞,其中最主要的一种瑞相,便是池中突然长出大如车轮的莲花。佛身置于莲花之上,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莲为代表,可以说莲即是佛,佛即()是莲。佛教把莲花看成圣洁之花,以莲喻佛,象征菩萨在生死烦恼中出生,却不为生死烦恼所干扰。 佛教以莲喻佛的另一方面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莲花的品格和特性与佛教教义相吻合。佛教是着重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将人生视作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摆脱出来。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这和莲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中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一样。 佛教的重要信条之一,是广爱博施。施予一切有生命者以慈悲。所谓慈悲,是指希望和帮助他人解脱苦难,获得快乐。佛教要求对于有生命者,不计善恶,不分人畜,都应施予慈悲。对种种恶行,都要容忍和宽恕,用慈悲之心去帮助他们,感化他们,使之向善,成为善良之辈,结出善果。但严戒同流合污,要身处污浊的尘世而不为其染,保

持自己的洁净清芬。用来表达这种思想观念的最好不过的是莲花。 可以说”莲”就是”佛”的象征。 接下来我会从三个方面结合今后兼职讲师的工作来阐述这个话题。 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的花即是莲花。人有了莲的心境就出现了佛性。莲花象征着佛与菩萨超脱红尘,四大皆空。我们所在的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也有种种的罪孽,就好像莲花池里的淤泥,能够忍耐凡世间的诱惑,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你也可以像莲花一样拥有浩然正气。 佛曰一花一世界,从一片莲花的叶子也可以看穿整个世界。从我们李海霞老师满是笑容的脸庞,优雅肢体动作,从容的讲课风格,动听的声音,卓越的讲课技巧,可以看出微笑背后那辛勤的付出与高处不胜寒的寂寞。从莲花的叶子可以看出莲花的经络,从莲花的经络可以看出莲花的根,从一只莲花,可以看出其他只莲花,从而看出一个花的世界。 当我们有出淤泥不染的正气,有一花一世界的悟性,就可以拥有捏花一笑的从容。相传佛祖有一次给众僧说法,行礼之后,众僧退坐一旁,佛祖捏起一朵莲花,意态安详,在坐的迦叶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将自己的衣钵传于迦叶。这就是捏花一笑的故事。 在未来的讲师工作中,我们将面对形形色色的授课对象,错综复杂人际关系,繁琐的报销机制,但是可以从莲花的出淤泥不染我们感受到

常见莲花图案,此与佛教有关田,试看下列词汇的等同关系,便可明

常见莲花图案,此与佛教有关,试看下列词汇的等同关系,便可明晓。莲宇—佛寺、莲房一僧房、莲座—佛座,等等。又,佛家认为,欲往极乐世界必由莲花化生,莲花,几乎就是佛教的象征。绘有莲花图案较早的墓葬是冬寿墓,该墓位于朝鲜安岳地区,壁画以人物为主,散见莲花、莲座、舒叶,宿白先生久已指出,这些图案及藻井形制,均与佛教装饰和建筑艺术有关. 梁伟基《北魏军镇制度探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具体考察了北魏的军镇制度,认为北魏军镇建置原因包括强化占领区之军事控制、安置归附之少数民族、国防治安之考虑等。军镇皆非地方民政单位,而是地方军政单位。镇民由军府统帅,其成员有鲜卑拓拔部成员、各地之移民、罪犯、少数民族等构成,可以说是良贱混杂、胡汉混杂。军镇之性质,具有军事性与羁縻性之二重性格。北魏末年虽改镇为州,但是军镇仍然存在,即使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亦复如此。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在不断地交往中彼此融合,民族关系纷繁复杂,因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文化。孔毅《北魏后期六镇鲜卑群体心态的演变》(《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分析孝文帝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后,引起了六镇地位的下降,并导致六镇鲜卑与迁洛鲜卑心理隔阂日益增大,从而形成六镇鲜卑独特的群体心态——守旧、迁怒。这种心态作为一种传统惯性力量势必与汉文化发生冲突,导致以后由六镇鲜卑掌政的北齐、北周政权出现鲜卑化和反汉化的趋势,表现为盛行奴隶制度、复行鲜卑语和胡语、恢复和赏赐鲜卑姓氏、敌视汉人。六镇起义中断了北魏孝文帝以来的汉化运动进程,从某种角度上讲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因此受挫,但从长远看,恰为北朝后期各民族融合的新起点。六镇起义后大量六镇鲜卑南迁,在地域上或政治、经济、文化上完全沟通了塞上地区与关陇河洛地区,加速了民族融合进程,继而使原有的群体瓦解。六镇鲜卑南迁后随着汉文化的不断浸润,六镇鲜卑群体心态普遍更新,对汉文化逐渐认同,东西政权为适应新环境,在心理与行为上进行调整,民族意识逐渐淡化。 公元前五、六百年,波斯国的先知者琐罗亚斯德(Zoroaster)因波斯人拜火旧俗倡导善恶二原之说,言善神创造世界时先从无限光明引火,火生万物。善神清净而光明,恶魔污浊而黑暗,人宜弃恶就善,弃黑墙而趋光明。以火以光表示至善之神并崇拜之,故名拜火教,又称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或Parsiism),奉经典《阿维斯德》(A vesta),通称《波斯古经》。 对于域外艺术的吸收:1.联珠纹样,一种是珠与珠相接,另一种是珠与珠不相接而共同镶嵌在一条带上。2.成对的动物图案或几种动物分组对称排列的处理。3.以花草树木作对称的中轴。4.在某种动物身上接合另一种动物的头、翼、尾、足,以达到神化的效果。综合这些因素并与传统的纹饰杂糅成章,在汉代画像石艺术之后别开生面。 粟特移民首领兼宗教主管官。若把尔朱,苟、翟三家合观,不难看出一个事实:北魏肆、并二州有大量羯胡、粟特胡聚居,不仅经济雄厚,而且政治、军事颇占优势。祆与佛教并得流传。这应是胡太后“废诸淫祀而胡天神不在其列”的重要背景,也应是魏末之乱,尔朱荣称霸的重要背景。 苟景于史籍无传,其名见于 <苟颓传)后,在<魏书)卷四四、(北 史)卷二五。从传捡得世系如下: 厂恺一宝 乌提一洛跋一颓叫养 (高祖)(曾祖)(祖)L资一景(字景峦) (父) 乌提,登国初有勋于太祖,赐吴 宁子。洛跋,内行长。颓,洛州剌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