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发射光谱法

原子发射光谱法
原子发射光谱法

第3章原子发射光谱法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原子光谱的产生原理、原子发射光谱强度的影响因素;

2.基本掌握仪器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ICP形成过程及其特性;

3.较好掌握光谱定性、半定量、定量分析;

4.了解光谱法的干扰效应及消除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机制、发射光谱强度的影响因素、谱线强度与分析元素的关系(塞伯一罗马金公式);

2.原子发射光谱仪器:光谱仪的结构及组成、发光源及其选择、棱镜光谱仪及光栅光谱仪的色散率和分辩率、感光板及乳剂特性曲线;

3.光谱定性分析:灵敏线、最后线、分析线。半定量分析:谱线黑度比较法和谱线呈现法。定量分析:定量关系式,内标法原理、定量分析方法和工作条件;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一节概述

一、定义

原子发射光谱法是根据待测物质的气态原子被激发时所发射的特征线状光谱的波长及其强度来确定物质元素组成和含量的一种分析技术。

二、原子发射光谱的分析过程

1.试样蒸发、激发产生特征辐射

2.色散分光形成光谱

3.检测谱线的波长和强度

三、原子发射光谱法的特点

优点:应用范围广、具有较高的准确度、检出限低、样品消耗少、多元素同时检出能力、选择性好。

缺点:含量(浓度)较大时,准确度较差;只能用于元素分析,不能进行结构、

形态的测定;大多数非金属元素难以得到灵敏的光谱线。

第二节 基本原理

一、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在正常状态下,原子内所有的电子都处于能量最低的轨道上,原子处于基态。当原子受到外界能量(热能、电能、光能等)的作用时,那些受原子核束缚较小的价电子就会从基态跃迁到更高的能级上,称为激发过程。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或离子是十分不稳定的,大约经过10-8~10-9s ,便跃迁回到基态或其它较低的能级,以辐射的形式释放出多余的能量而产生发射光谱。

λν/12hc h E E E ==?=Δ

E 2、E 1分别为高能级、低能级的能量;v 及λ分别为所发射电磁波的频率及波长。

激发电位:原子中某一外层电子由基态激发到高能态所需要的能量。 电离电位(电离能):原子中外层电子电离所需要的最低能量。

共振线:由各激发态跃迁回基态所发射出来的辐射线,称为共振线。

由最低激发态(第一激发态)跃迁回基态所发射的辐射线,称为第一共振线,通常把第一共振线称为主共振线。主共振线具有最小的激发电位,因此最容易被激发,一般是该元素最强的谱线。

原子线:由原子外层电子被激发到高能态后,跃迁回基态或较低能态,所发射的谱线称为原子线。 在谱线表图中用罗马字“”Ⅰ表示。

离子线:离子也可能被激发,其外层电子跃迁也发射光谱,这种谱线称为离子线。一次电离的离子发出的谱线,称为一级离子线, 用罗马字“”Ⅱ表示。 二次电离的离子发出的谱线,称为二级离子线, 用罗马字“”Ⅲ表示。

二、谱线的强度

在激发光源作用下,试样原子从电极蒸发进入弧焰,受到电子、离子、其它原子和分子的碰撞而被激发。若把弧焰中的等离子区看成是一个处于局部热力学平衡的体系,各激发态和基态的原子数由玻兹曼(Boltzman )公式决定:

kT E

i i i e N g g N ???=00

式中i N 为单位体积内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数,0N 为单位体积内处于基态的原子

数,

i g 和0g 分别为激发态和基态的统计权重(它是和能级的简并度有关的常数)。i E 为激发电位,k 为玻兹曼常数,其值为1.38×10-23 J/k ,T 为激发温度(K )。

据此可推出谱线强度公式为:

kT E

ij ij i ij i e N h A g g I ??????=00ν 式中ij I 激发态原子在i 、j 两能级间跃迁时所产生的谱线的强度,ij A 为i 、j 两能级间跃迁几率,h 为普朗克常数,νij 为发射谱线的频率。

1.影响谱线强度的因素

(1) 激发电位 (2) 跃迁几率 (3) 统计权重 (4) 激发温度 (5) 基态原子数 谱线强度与基态原子数0N 成正比,而0N 是由分析试样中元素的浓度C 决定的。光谱定量分析就是根据这一关系而建立起来的。

在一定条件下,0N 正比于c 。但谱线强度与元素浓度c 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正比例关系,这主要是因为光源中存在着自吸的缘故。

考虑谱线自吸的因素,前人总结出了一个半经验的光谱定量关系式—罗马金公式,即谱线强度与试样中元素浓度之间存在下列关系:

b a

c I =

式中I 为谱线强度;a 是与试样的蒸发、激发过程及试样组成有关的参数,条件固定时,是个常数;b 为谱线的自吸系数,当待测元素的含量在一定范围时,自吸对谱线强度的影响基本恒定,b 为常数。

三、谱线的自吸与自蚀

自吸:原子在高温发射某一波长的辐射,被处在边缘低温状态的同种原子所吸收的现象称为自吸。

自蚀:元素浓度低时,不出现自吸。当浓度达到一定值时,谱线中心完全吸收,如同出现两条谱线,这种现象称为自蚀。

第三节原子发射光谱仪器

光谱分析的仪器一般由激发光源,分光系统和检测系统三部分组成。

一、激发光源

激发光源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试样中被测元素蒸发、解离、原子化和激发所需要的能量。对激发光源的要求是:必须具有足够的蒸发、原子化和激发能力;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光谱背景小;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安全。

1. 直流电弧

直流电源E供给电压为220~380V、电流

5~30A的直流电,电极间隙约为3~6mm,当电

弧点燃后(可采用两个电极直接接触后拉开点

火或用高频引火装置点弧),弧间隙的电压降

为40~80V。

直流电弧的特点:电极温度较高,阳极亮斑温度可达3800K,即电极的蒸发温度较高,适用于难挥发物质的定性分析,分析绝对灵敏度高,且电弧温度高达4000~7000K,设备简单安全。

不足之处在于放电稳定性差,试样消耗大,电极易燃烧变形,重现性不好,且弧层较厚,自吸现象严重,故不宜用于高含量分析,但可很好地应用于矿石等的定性、半定量及痕量元素的定量分析。

2. 低压交流电弧

交流电弧光源有两类:高压交流电弧和低压交流电弧。高压交流电弧因操作危险已很少采用。现多用低压交流电弧,使用110~220V的低压交流电源,并迭加了一个高频高压电来“引火”产生电弧。由高频高压引火线路I和低频低压燃

弧线路Ⅱ两部分组成。

220V交流电通过变压器

T1将电压升高到2500~3000V,

并向电容器C1充电,当C1的充

电电压达到放电盘G1的击穿电

压时,在G1中发生火花放电形

成C1-L1-G1高频振荡回路,并

通过线圈L1与L2耦合,在L2中感应产生1万伏的高频高压电流,并通过电容器C2而在电弧间隙G2中放电,产生火花,造成一条电离蒸气的通路。这时在低压电弧线路中,220V的低频交流电就可以通过电阻器R和交流电流表A在分析弧G中产生弧光。当低压线路中的电压降低至不能维持电弧时,高频高压电的放电作用就起了引火作用,使电弧不致熄灭。

交流电弧的特点是:电极头温度低,试样蒸发能力差,分析的绝对灵敏度比直流电弧低,但电弧温度高,激发能力强,适应于难激发的元素,且试样蒸发均匀,重现性好,放电稳定,再现性及精密度好,适用于光谱定量分析。

3. 高压电容火花

电源电压E经过变压器B的初级线圈使

次级线圈上产生1万伏以上的高电压,然后

通过扼流圈D向电容器C充电,当电容器C的

充电电压达到分析间隙G的击穿电压时,即

通过电感L向分析间隙G放电,产生火花放

电,放电结束以后,又重新充电,反复进行。

电火花的特点:弧焰瞬间温度很高,可达10000K以上,激发能量大,可激发激发电位高的元素,而电极头温度低,蒸发能力差,绝对灵敏度低,不宜分析微量元素,当样品不均匀时,分析结果的代表性不好。但光源稳定,激发条件的再现性、稳定性都好,适合于低熔点金属合金的分析。

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简称ICP)

ICP光源一般由高频发生器和感应圈、等离子炬管

和气路系统、试样引入系统三部分构成。如图:

感应圈通常是以圆形或方形紫铜管(内通水)绕成

1.5-5匝水冷圈,由高频发生器(27-50MHz, 1-

2.5KW)

提供高频振荡。等离子炬管是一个三层同心管,外面两

层为石英管,其中外层石英是用来通入冷却气体Ar的,

它沿切线方向进入,使等离子体离开外管的内壁,以免

将其烧毁,这部分气流将参与放电,中层管内的气流是

起维持等离子体的作用,最里面的一层是硼硅玻璃管,

内径为1-2 mm ,用以输送试样气溶胶,试样引入可采用气动式雾化器,也可用超声波雾化器。

三层同心炬管外套感应圈,当高频电流通过线圈时,炬管内产生轴向高频磁场。此时,若向炬管内通入气体,并有一感应圈产生电火花引燃,则气体电离产生带电粒子,当这些带电粒子达到足够的导电率时,就会在垂直于磁场方向的截面上感应产生一个流经闭合路径的涡流来,这个涡流瞬间使气体(Ar)形成一个最高温度可达10000K 的稳定等离子体,试样气溶胶由内管喷射到等离子体中,被等离子体间接加热至6000-7000K ,并被原子化和激发,产生发射光谱。

ICP 光源是目前原子发射光谱最理想的一种激发光源,具有良好的光谱特性。对各类元素均有很高的灵敏度, 适用范围宽,而且自吸现象和光谱背景小,线性范围宽,可达5-6个数量级。

二、分光系统

(一)棱镜分光系统

棱镜分光所依靠的是不同波长的光折射率不同,波长与折射率成反比。其光学特性由色散率、分辨率和集光本领三方面来进行评价。

1. 色散率

光谱仪能把两束波长很相近的光线分开的程

度。

(1)角色散率

常用d θ/d λ表示,它表示两条波长相差d λ的谱线

被分开的角度的大小。

在光谱仪中,棱镜一般安置在最小偏向角的位置(即入射线进入棱镜内的折射线与棱镜底边平行),如图所示。如果光谱仪用了多个相同的棱镜,且其位置均处在最小偏向角位置,则总的角色散率:

2

2sin 12sin 22A

n A m d dn d d ????=λλθ 式中m 为棱镜数目;A 为棱镜顶角; θ为偏向角; n 为λ1和λ2波长的光线折射率的平均值; λ

d dn 则为棱镜材料的色散率。

(2)线色散率 线色散率

λ

d dl 的物理意义是指波长相差λd 的两条谱线在角面上的距离dl 。在实际工作中,还常常用倒色散率dl d λ表示。dl d λ越小,色散率越大。 (3)分辨率

棱镜的分辨率R 是指将两条靠得很近的谱线分开的能力。R 可表示为:

λ

λλd d n b R ?=Δ= λ为两条谱线的平均波长,λΔ为刚好能分开的两条谱线的波长差。

(二)光栅分光系统

1.光栅的分光原理

光栅由大量平行、等宽又等间隔的狭缝所组成。光栅的分光作用可归纳为光栅方程:λβα?=+K d )sin (sin

式中α为入射光束与光栅法线所成的角度即入射角,β为衍射光束与光栅法线所成的角度即衍射角,d 为光栅常数即相邻两刻线间的距离,λ为光的波长,k 为光谱级次,可取0,±1,±2……,相应得到零级光谱,一级光谱,二级光谱……,+、-号分别表示入射角和衍射角在光栅法线的同侧或异侧。

当d 和α固定时,对某一级光谱不同波长的光线会衍射到不同的β角方向上,这就是光栅的分光作用,且波长短,衍射角小,波长长,衍射角大,即:λ1>λ2>……>λn , 对应 β1>β2>……>βn

。 但光栅光谱也有两个显著的不足。

一是谱级重叠现象。例如,根据光栅方程λβα?=+K d )sin (sin

一级光谱:m = ±1 则±1×λ=d(sin α+sin β)

二级光谱:m = ±2 则±2×(λ/2)=d(sin α+sin β)

也就是说,高级次光谱的短波谱线可能与低级次的长波谱线的衍射角相等即产生了谱线重迭。通常采用分级措施加以消除,包括:利用滤光片吸收干扰波长;利用感光板的灵敏区不同消除干扰波段;利用谱级分离器消除干扰。

另一是:无用的零级光谱,即当m = 0时β = -α任何波长的光可满足光栅方程。

2.光栅的分光特性

(1)角色散率:β

λβcos d K d d = 式中k 为光谱级次,d 为光栅常数,β为衍射角,在低级次光谱中一般β不大于8°,cos0° = 1,cos8° = 0.9958 = 1,故cos β可看作是常数1。

(2)线色散率:

常用d l /d λ表示,它表示波长相差dl 的两条谱线,在物镜焦面上被分开的距离的大小,即暗箱物镜焦面上每单位长度(mm)所对应的波长差。

βλβλcos 1d f K f d d d dl D ?=?==

(3)分辨率 理论分辨率Klb KN R ==Δ=

λ

λ,式中N 为光栅的总刻线数。 (4)集光本领 指光谱仪的光学系统传递辐射能的能力,常用入射于狭缝的光源亮度B 是一个单位时,在焦面的照度E 来表示。

为了克服无用的零级光谱里集中了过强的光源强度,制出了闪耀光栅或叫强度定向光栅。其特点是在闪耀波长处将集中75% ~ 80%的入射光的辐射能,而在此波长的2/3及3/2处,光强下降至40%,闪耀光栅的闪耀波长可通过光栅刻划角闪耀角来加以控制。

三、检测系统

感光板是摄谱法光谱记录装置中的接受器,它主要由感光层和片基两部分组

成,片基一般是平板玻璃,感光层通常也称作乳剂,一般由感光物质配以其他成分组成,感光物质常用卤化银晶粒。

光谱底片上谱线的黑度与作用其上的总曝光量有关,曝光量H 等于感光层上所接受的照度E 和曝光时间t 的乘积。H =Et ,E =KI ,H =KIt

为了能定量表示曝光量与所产生摄影效果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能定量表示曝光和显影过程中所还原的银影的变黑密度,简称黑度S 的关系。

将一束光强为a 的光束投射到谱片上未受光处(没有谱线处)的透过光强度

为i 0,而投射到谱片变黑部分(谱线位置)透过光强度为i ,则透过率为0

i i T = 黑度S 就被定义为T 的倒数的对数,故:i

i lg T 1lg 0==S 感光板上黑度S 和曝光量H 之间的关系极复杂,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表达出来。因此实际工作中,常用黑度S 为纵坐标,曝光量H 的对数为横坐标,绘制感光板的乳剂特性曲线来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

乳剂特性曲线可分为四个部分:AB 段是曝光不

足部分,其斜率逐渐增大。BC 段正常曝光部分,其

斜率是固定的。CD 段是曝光过度部分,其斜率逐渐

减少。DE 段是负感部分,这时曝光量增大,黑度值

反而降低。

在光谱定量分析工作中,常用乳剂特性曲线的正

常曝光部分的直线段。这一部分斜率不变,S 和H 的对数之间可以用简单的数学公式来表示。设这一部分的斜率为γ,它称为感光板的反衬度。则:

i H H H S i ?=?=lg )lg (lg γγ

式中γ称为感光板的反衬度,表示当曝光量改变时,黑度变化的快慢。截距为i H lg ,i H 称为乳剂的惰延量,可以从直线段延长至横轴的截距求得;i H i log γ=。感光板的灵敏度取决于i H 的大小,i H 愈大,愈不灵敏。横轴上的投影(bc 线段)称为乳剂的展度,表示特性曲线直线部分的曝光量对数的范围。 摄谱仪的光学系统

第四节发射光谱分析方法

一、光谱定性分析

1.原理

由于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不同,在光源激发作用下,都能产生自己的特征光谱,光谱中各谱线的波长是由其所属元素的原子性质所决定的,这种利用发射光谱鉴别元素存在与否的分析方法,称为光谱定性分析。

即使原子结构最简单的碱金属元素,其原子谱线也绝不是只有三、五条,原子结构复杂的元素,如Fe、Co、Ni等,原子谱线更是可以达到数以千计,而只要求在试样光谱中检出某元素的2-3条特征谱线,就可以确认试样中存在该元素,反之,若在试样中末检出某元素的特征谱线,就说明试样中不存在被检元素或该元素的含量在检测灵敏度以下。

各元素的特征谱线从不同角度出发,又称作灵敏线、共振线、最后线、分析线等。所谓灵敏线,是指一些激发电位低,跃迁几率大的谱线。各元素的灵敏线的波长,可由光谱波长表中查到。

最后线则是从实验观察的角度给元素谱线的定义。对某一元素,我们将元素含量减至接近于零时,还能最后保留下来的那几条谱线就称为最后线或持久线,它们往往就是灵敏线。

分析线则是指在实际工作中那些被选出来进行观察的谱线,往往也是选择元素的灵敏线作为分析线。

2. 定性分析方法

(1)标准试样光谱比较法

将要检出元素的纯物质和纯化合物与试样并列摄谱于同一感光板上,在映谱仪上检查试样光谱与纯物质光谱。若两者谱线出现在同一波长位置上,即可说明某一元素的某条谱线存在。

(2)元素标准光谱图比较法

元素标准光谱图是在一张张放大20倍以后的不同波段的铁光谱图上准确标出68种元素的主要谱线位置的图片。铁光谱的谱线非常丰富,常用的谱线在210-660nm波长范围内大约有4700条,其中许多谱线落在大多数元素分析线所出现的光谱范围内。铁谱中每一条谱线的波长前人均已精确测量过,故它可作为波

长的标尺与实际谱片进行比较,以确定被测元素谱线波长。

每一张“元素标准光谱图”上,最下边为波长标度,其上为铁光谱,再上面是各种元素的重要谱线出现的位置,并标出了相应谱线所对应的元素的名称。进行光谱定性分析时,是在同一块感光板上并列地拍摄下样品光谱和铁光谱(用纯铁作为电极进行摄谱),将之与“元素标准光谱图”对照,使二者的铁光谱恰好重合,进行译谱或识谱。

二、光谱半定量分析

这是一种准确度较差的定量分析方法。这类方法简单快速,但准确度不高,只能得出元素含量的大致范围,可用于矿石品位的初步估计、钢材及合金的分类等工作,也可以为下步的化学分析提供试样的概况,以便选择适当的测定方法和考虑干扰的掩蔽方法。

1.谱线呈现法

谱线强度与元素的含量有关。当元素含量的降低时,其谱线强度逐渐减弱,强度较弱的谱线渐次消失,即光谱线的数目逐渐减少。因此,可以根据谱现出现的条数及其明亮的程度判断该元素的大致含量。例如:

Pb含量(%)谱线λ(nm)

0.001 283.3069清晰可见,261.4178和280.200很弱

0.003 283.306、261.4178增强,280.200清晰

0.01 上述谱线增强,另增266.317和278.332,但不太明显。

0.1 上述谱线增强,无新谱线出现

1.0 上述谱线增强,214.095、244.383、244.62出现,241.77模糊

3 上述谱线增强,出现322.05、233.242模糊可见

10 上述谱线增强,242.664和239.960模糊可见

30 上述谱线增强,311.890和269.750c出现

2.谱线强度比较法

配制一个基体与试样组成近似的被测元素的标准系列(如,1%,0.1%,0.01%,0.001%)。在相同条件下,在同一块感光板上标准系列与试样并列摄谱,然后在映谱仪上用目视法直接比较试样与标准系列中被测元素分析线的黑度,以近似判断被测元素的含量。

三、光谱定量分析

1.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关系式

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关系式就是罗马金公式: a

c b I c a I b

lg lg lg +=?= 式中常数a 与试样的蒸发、激发过程和试样组成等因素有关,b 为谱线的自吸系数,一定的条件下,a 和b 才是常数,lg I 与lg c 之间才具有线性关系。

由于试样的蒸发、激发条件以及试样组成、形态等的任何变化均会使参数a 发生变化而直接影响谱线强度,尤其是激发温度的变化是很难控制的。因此,通常不采用测量谱线绝对强度的方法来进行光谱定量分析,而是采用测量谱线相对强度的方法,这就是“内标法”。

2.内标法光谱定量分析的原理

内标法具体是:在被测元素的谱线中选一根谱线作为分析线,再在试样中选出另一种含量固定的基本元素或者加入一定量的样品中不含的另一种其它元素,这种元素称为内标元素。选出内标元素的一条谱线,称为内标线。用分析线和内标线组成分析线对,然后根据分析线对的相对强度来进行定量分析。由于分析线对具有相同的光源过程,所以其相对强度受光源影响不大。

设待测元素的含量为c ,它的分析线强度为I ,内标元素的含量为c 0,它的内标线强度为I 0,则有: b b c a I c a I ?=?=10

000

分析线与内标线强度之比R 称为相对强度:b b b c a c a c a I I R ?=??==0

010 取对数:a c b I I R lg lg lg lg 0

+== 这就是用内标法进行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关系式。以R lg 对c lg 所作的曲线即为相应的工作曲线。根据待测元素的相对强度R ,求出含量。

对于摄谱法来说,是应用谱线黑度代替谱线强度来进行定量分析的。如果所选取的分析线对的谱线黑度均落在感光板乳剂特性曲线的直线部分时,对于分析线和内标线则分别有:

分析线:111111lg i t I k S ?=γ 内标线:222222lg i t I k S ?=γ

由于分析线对的光源过程和暗室处理条件完全相同,而且波长一般接近,且均落在乳剂特性曲线的直线部分,故:

t t t ==21 21i i = γγγ==21 有:2121lg

I I S S S γ=?=Δ 则有:a c b I I S lg lg lg 21γγγ+==Δ

这就是基于内标法原理,以摄谱法进行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关系式。在一定条件下,分析线对的黑度差S Δ与试样中该组分的含量c 的对数成线性关系。

在相对强度法中,正确选用分析线对有助于提高准确度。选用内标元素,及分析线对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内标元素含量为定值;

(2) 内标元素与分析元素的蒸发行为应相同;

(3) 内标线与分析线的激发电位应尽量相近(或相等);

(4) 内标元素若是另外加入则其中应不含被分析的元素;

(5) 分析线对的黑度值必须落在乳剂特性曲线的直线部分;

(6) 分析线对最好无自吸现象或自吸较小且稳定。

本章作业:

仪器分析[第十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山东大学期末测验知识点复习

仪器分析[第十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山东大学期末测验知识点复习

————————————————————————————————作者:————————————————————————————————日期:

第十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1.共振线与元素的特征谱线 基态→第一激发态,吸收一定频率的辐射能量,产生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吸收光谱。 激发态→基态,发射出一定频率的辐射,产生共振吸收线(也简称共振线);发射光谱。 元素的特征谱线: (1)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基态→第一激发态:跃迁吸收能量不同——具有特征性。 (2)各种元素的基态→第一激发态,最易发生,吸收最强,最灵敏线。特征谱线。 (3)利用特征谱线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2.吸收峰形状 原子结构较分子结构简单,理论上应产生线状光谱吸收线。实际上用特征吸收频率左右范围的辐射光照射时,获得一峰形吸收(具有一定宽度)。 由 I t =I e-Kvb 透射光强度I t 和吸收系数及辐射频率有关。以K v 与v作图得图10一1所示 的具有一定宽度的吸收峰。

3.表征吸收线轮廓(峰)的参数 (峰值频率):最大吸收系数对应的频率或波长; 中心频率v 中心波长:最大吸收系数对应的频率或波长λ(单位为nm); 半宽度:△v 0B 4.吸收峰变宽原因 (1)自然宽度在没有外界影响下,谱线仍具有一定的宽度称为自然宽度。它与激发态原子的平均寿命有关,平均寿命越长,谱线宽度越窄。不同谱线有不同的自然宽度,多数情况下约为10-5nm数量级。 多普勒效应:一个运动着的原子发出的光, (2)多普勒变宽(温度变宽)△v 如果运动方向离开观察者(接受器),则在观察者看来,其频率较静止原子所发的频率低,反之,高。 (3)劳伦兹变宽,赫鲁兹马克变宽(碰撞变宽)△v 由于原子相互碰撞使能 L 量发生稍微变化。 劳伦兹变宽:待测原子和其他原子碰撞。 赫鲁兹马克变宽:同种原子碰撞。 (4)自吸变宽空心阴极灯光源发射的共振线被灯内同种基态原子所吸收产生自吸现象,灯电流越大,自吸现象越严重,造成谱线变宽。 (5)场致变宽场致变宽是指外界电场、带电粒子、离子形成的电场及磁场的作用使谱线变宽的现象,但一般影响较小。 为主。 在一般分析条件下△V 5.积分吸收与峰值吸收 光谱通带0.2 nm,而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10-3nm,如图10—2所示。 若用一般光源照射时,吸收光的强度变化仅为0.5%。灵敏度极差。

原子发射光谱法及其应用

原子发射光谱法及其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原理、特点及分析仪器。并对原子发射光谱法尤其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在环境、冶炼、矿产开发、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做了介绍。 关键词:原子发射、光谱法、应用 1.原子发射光谱法概述 1.1原子发射光谱法简介 原子发射光谱法(AES,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是依据各种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热激发或电激发下,发射特征的电磁辐射,而进行元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是光谱学各个分支中最为古老的一种。 原子发射光谱法的研究对象是被分析物质所发出的线光谱,利用待测物质的原子或离子所发射的特征光谱线的波长和强度来确定物质的元素种类及其含量。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过程分为三步,即激发、发光和检测。第一步是利用激发光源使试样蒸发,解离成原子,或进一步解离成离子,最后使原子或离子得到激发,发射辐射;第二步是利用光谱仪把光源发射的光按波长展开,获得光谱;第三步是利用检测系统记录光谱,测量谱线波长、强度,根据谱线波长进行定性分析,根据谱线强度进行定量分析。 1.2原子发射光谱法发展概况 原子发射光谱法是光学分析法中产生和发展最早的一种。早在1860年,德

国学者霍夫(Kirchhoff)和本生(Bunsen)把分光镜应用于化学分析,发现了光谱与物质组成之间的关系,确认和证实各种物质都具有其特征光谱,从而奠定了光谱定性分析的基础。 随着光谱仪器和光谱理论的发展,发射光谱分析进入了新的阶段。火焰、火花和弧光光源稳定性的提高,给定量分析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0世纪20年代,W.Gerlach提出了内标原理,奠定了定量分析的基础;30年代,棱镜光谱仪形成了系列,促进了定量分析的发展,形成了定量分析的经验公式;40年代,棱镜光谱仪飞速发展,使发射光谱分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50年代,光栅光谱仪基本上形成系列;60年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光源的引入,大大推动了发射光谱分析的发展。 近几十年来,中阶梯光栅光谱仪、干涉光谱仪等仪器的出现,加之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发射光谱分析进入了自动化阶段。 原子发射光谱法不仅过去曾在原子结构理论的建立及元素周期表中某些元素的发现过程中对科学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而且已经并将继续在各种材料的定性定量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 1.3原子发射光谱法的特点 与其他分析方法相比,原子发射光谱法具有如下特点。 (1)灵敏度高。一般光源灵敏度可达0.1~10μg·g-1(或μg·ml-1),ICP 光源可达10-4~10-3μg·ml-1。 (2)选择性好。每种元素的原子被激发后,都产生一组特征光谱,根据这些特征光谱,便可以准确无误地确定该元素的存在,所以发射光谱分析至今仍是元素定性分析的最好方法。

1 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1 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1.1 原子荧光光谱法原理 原子荧光光谱法(AFS)是原子光谱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介于原子发射(AES)和原子吸收(AAS)之间的光谱分析技术,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固态、液态样品在消化液中经过高温加热,发生氧化还原、分解等反应后样品转化为清亮液态,将含分析元素的酸性溶液在预还原剂的作用下,转化成特定价态,还原剂 KBH 4 反应产生氢化物和氢气,在载气(氩气)的推动下氢化物和氢气被引入原子化器(石英炉)中并原子化。特定的基态原子(一般为蒸气状态)吸收合适的特定频率的辐射,其中部分受激发态原子在去激发过程中以光辐射的形式发射出特征波长的荧光,检测器测定原子发出的荧光而实现对元素测定的痕量分析方法。1.2 原子荧光的类型 原子荧光是一种辐射的去活化(decactivation)过程。当有原子吸收由一合适的激发光源发射出的特征波长辐射后被激发,接着辐射区活化而发射出荧光。基本上,荧光线的波长和激发线的波长相同,也有可能比激发线的波长长,但比激发线波长短的情况也有,但不多。原子荧光有5中基本类型:①共振荧光。即激发波长与产生的荧光波长相同时,这种荧光称为共振荧光,是原子荧光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种荧光;②直跃线荧光。即激发波长大于产生的荧光波长相同时,这种荧光称为直跃线荧光;③阶跃线荧光。即激发波长小于产生的荧光波长相同 时,这种荧光称为阶跃线荧光;④热助阶跃线荧光.既原子吸收能量由基态E 激发 至E 2能级时,由于受到热能的进一步激发,电子可能跃迁至于E 2 相近的较高能级 E 3,当其由E 3 跃迁到较低能级E 1 时所发射的荧光,称为热助阶跃线荧光;⑤热助 反Stokes荧光。即电子从基态E 0邻近的E 2 能级激发至E 3 能级时,其荧光辐射 过程可能是由E 3回到E 所发出的荧光成为热助反Stokes荧光。 1.3 汞的检测方法 汞及其化合物属于剧毒物质,是国际国内进出口商品中一项重要理化指标。汞在体内达到一定量时,将对人的神经系统、肾、肝脏产生严重的损害。汞测定方法有冷原子吸收光谱法、二硫腙比色法、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电热原子吸收

(完整word版)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方法

原子吸收定量分析方法 一、定量分析方法(P145) (1)标准曲线法: 配制一系列浓度不同的标准溶液,在相同测定条件下,测定标准系列溶液和待测试样溶液的吸光度,绘制A-c标准曲线,由待测溶液的吸光度值在标准曲线上得到其含量。 (2) 标准加入法 当试样组成复杂,待测元素含量很低时,应采用标准加入法进行定量分析。 取若干份体积相同的试液(cX),依次按比例加入 不同量的待测物的标准溶液(cO): 浓度依次为:cX ,cX+cO ,cX+2cO ,cX+3cO ,cX+4cO … 分别测得吸光度为:AX ,A1 ,A2 ,A3 ,A4 … 直线外推法:以A对浓度c做图得一直线,图中c X点即待测溶液浓度。 (3)稀释法: (4)内标法: 在标准试样和被测试样中,分别加入内标元素,测定分析线和内标线的吸光度比,并以吸光度比与被测元素含量或浓度绘制工作曲线。 内标元素的选择:内标元素与被测元素在试样基体内及在原子化过程中具有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样品中不存在,用色谱纯或者已知含量 二、灵敏度和检出限 (1)灵敏度 1、定义: 在一定浓度时,测定值(吸光度)的增量(ΔA)与相应的待测元素浓度(或质量)的增量(Δc 或Δm)的比值(即分析校正曲线的斜率) PS:习惯上用特征浓度和特征质量表征灵敏度 2、特征浓度 定义:能产生1%吸收或产生0.0044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元素的质量浓度定义为元素的特征浓度 3、特征质量 定义:能产生1%吸收或产生0.0044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元素的质量定义为元素的特征质量。 (2)检出限 定义: 适当置信度下,能检测出的待测元素的最低浓度或最低质量。用接近于空白的溶液,经若干次重复测定所得吸光度的标准偏差的3倍求得。

第一章原子发射光谱法解读

第一章、原子发射光谱法 一、选择题 1.闪耀光栅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入射角α、衍射角β和闪耀角θ之间满足下列条件( ) (1) α=β(2) α=θ(3) β=θ(4) α=β=θ 2光栅公式[nλ= b(Sinα+ Sinβ)]中的b值与下列哪种因素有关?( ) (1) 闪耀角(2) 衍射角(3) 谱级(4) 刻痕数(mm-1) 3. 原子发射光谱是由下列哪种跃迁产生的?( ) (1) 辐射能使气态原子外层电子激发(2) 辐射能使气态原子内层电子激发 (3) 电热能使气态原子内层电子激发(4) 电热能使气态原子外层电子激发 4. 摄谱法原子光谱定量分析是根据下列哪种关系建立的(I——光强, N基——基态原子数, ?S——分析线对黑度差, c——浓度, I——分析线强度, S——黑度)?( ) (1) I-N基(2) ?S-lg c(3) I-lg c(4) S-lg N基 5. 下述哪种光谱法是基于发射原理?( ) (1) 红外光谱法(2) 荧光光度法(3) 分光光度法(4) 核磁共振波谱法 6. 当不考虑光源的影响时,下列元素中发射光谱谱线最为复杂的是( ) (1) K(2) Ca(3) Zn(4) Fe 7. 以光栅作单色器的色散元件,若工艺精度好,光栅上单位距离的刻痕线数越多,则( ) (1) 光栅色散率变大,分辨率增高(2) 光栅色散率变大,分辨率降低 (3) 光栅色散率变小,分辨率降低(4) 光栅色散率变小,分辨率增高 8. 发射光谱定量分析选用的“分析线对”应是这样的一对线( ) (1) 波长不一定接近,但激发电位要相近(2) 波长要接近,激发电位可以不接近 (3) 波长和激发电位都应接近(4) 波长和激发电位都不一定接近 9. 以光栅作单色器的色散元件,光栅面上单位距离内的刻痕线越少,则( ) (1) 光谱色散率变大,分辨率增高(2) 光谱色散率变大,分辨率降低 (3) 光谱色散率变小,分辨率增高(4) 光谱色散率变小,分辨率亦降低 10. 在下列激发光源中,何种光源要求试样制成溶液?( ) (1)火焰(2)交流电弧(3)激光微探针(4)辉光放电 11. 用发射光谱进行定性分析时,作为谱线波长的比较标尺的元素是( ) (1)钠(2)碳(3)铁(4)硅 12. 基于发射原理的分析方法是( ) (1) 光电比色法(2) 荧光光度法(3) 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法(4) 红外光谱法 13. 发射光谱法用的摄谱仪与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相同的部件是( ) (1)光源(2)原子化器(3)单色器(4)检测器 14. 下面哪些光源要求试样为溶液, 并经喷雾成气溶胶后引入光源激发?( ) (1) 火焰(2) 辉光放电(3) 激光微探针(4) 交流电弧 15. 发射光谱分析中, 具有低干扰、高精度、高灵敏度和宽线性范围的激发光源是( ) (1) 直流电弧(2) 低压交流电弧(3) 电火花(4) 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16. 电子能级差愈小, 跃迁时发射光子的( ) (1) 能量越大(2) 波长越长(3) 波数越大(4) 频率越高 17. 光量子的能量正比于辐射的( ) (1)频率(2)波长(3)传播速度(4)周期 18. 下面哪种光源, 不但能激发产生原子光谱和离子光谱, 而且许多元素的离子线强度大于原子线强度?( )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习题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习题 一、简答题 1、试从电极头温度、弧焰温度、稳定性及主要用途比较三种常用光源(直流、交流电弧,高压火花)的性能。 2.摄谱仪由哪几部分构成?各组成部件的主要作用就是什么? 3.简述ICP的形成原理及其特点。 4、何谓元素的共振线、灵敏线、最后线、分析线,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5、光谱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就是什么?进行光谱定性分析时可以有哪几种方法?说明各个方法的基本原理与使用场合。 6、结合实验说明进行光谱定性分析的过程。 7、光谱定性分析摄谱时,为什么要使用哈特曼光阑?为什么要同时摄取铁光谱? 8、光谱定量分析的依据就是什么?为什么要采用内标?简述内标法的原理。内标元素与分析线对应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 9、何谓三标准试样法? 10、试述光谱半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如何进行? 二、选择题 1、原子发射光谱的光源中,火花光源的蒸发温度(T a)比直流电弧的蒸发温度(T b) ( B ) A T a= T b B T a< T b C T a> T b D 无法确定 2、光电直读光谱仪中,使用的传感器就是 ( B ) A 感光板 B 光电倍增管 C 两者均可 D 3、光电直读光谱仪中,若光源为ICP,测定时的试样就是 ( C ) A 固体 B 粉末 C 溶液 D 4、用摄谱法进行元素定量分析时,宜用感光板乳剂的 ( A )

A 反衬度小 B 展度小 C 反衬度大 D 5、在进行光谱定量分析时,狭缝宽度宜 ( A ) A 大 B 小 C 大小无关 D 6、用摄谱法进行元素定性分析时,测量感光板上的光谱图采用 ( C ) A 光度计 B 测微光度计 C 映谱仪 D 7、在原子发射光谱的光源中,激发温度最高的就是 ( B ) A 交流电弧 B 火花 C ICP D 8、在摄谱仪中,使用的传感器就是 ( A ) A 光电倍增管 B 感光板 C 两者均可 D 9、用摄谱法进行元素定量分析时,分析线对应的黑度一定要落在感光板乳剂特性曲线的 ( C ) A 惰延量内 B 展度外 C 展度内 D 10、在进行光谱定性分析时,狭缝宽度宜 ( A ) A 小 B 大 C 大小无关 D 11、用摄谱法进行元素定量分析时,测量感光板上的光谱图采用 ( C ) A 光度计 B 仪映谱 C 测微光度计 D 12、在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中,选择激发电位相近的分析线对就是为了 ( C ) A 减小基体效应 B 提高激发几率 C 消除弧温的影响 D 13、矿石粉末的定性分析,一般选用下列哪种光源 ( B ) A 交流电弧 B 高压火花 C 等离子体光源 D 14、原子收射光谱的产生就是由于 ( B ) A 原子的次外层电子在不同能级间的跃近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 天津科技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天津 300457 摘要:本文简要概述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优缺点和基本原理,综述了原子吸收光谱法在现代分析检测技术中的最新进展并做了展望。 关键词:原子吸收;分析;现状 自美国Perkin-E1mer公司1961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到第一台商品石墨炉的推出,从横向交变磁场到纵向交变磁场塞曼背景校正,从纵向加热石墨炉到横向加热无温度梯度石墨炉,从光电倍增管到半导体固态检测器……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发展跨越了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1]。 近年来,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仪器分析的高效性、精密性和便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仪器分析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凭借其诸多优势,已成为普及程度最高的仪器分析方法之一。 1.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 原子吸收光谱法以其高效精密的分析方法,成为普及度最高的仪器分析方法之一,它具有以下诸多优点[2-3]: 1)高精密度。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精密度可达1%-2%,石墨炉原子化法的灵敏度高达 10-12g。 2)高灵敏度。火焰原子吸收可测质量浓度mg/L~μg/L级的金属,是目前最灵敏的 分析方法之一。 3)测定元素广泛。采用空气-乙炔火焰可测定近70种元素。 4)谱线简单。干扰少,选择性好,多数情况下可不经分离除去共存成分而直接测定。 5)操作简便快捷。自动进样每小时可测数百个样品,即使手工操作每小时也可测数十 个样品。 原子吸收光谱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它不能对多种元素同时分析,对难溶元素的测定灵敏度也不十分令人满意,对共振谱线处于真空紫外区的元素,如P、S等还无法测定。

第七章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习题

第七章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网上习题) 一、选择题 1. 原子发射光谱是由下列哪种跃迁产生的? ( ) (1) 辐射能使气态原子外层电子激发 (2) 辐射能使气态原子内层电子激发 (3) 电热能使气态原子内层电子激发 (4) 电热能使气态原子外层电子激发答案:(4) 2.发射光谱定量分析选用的“分析线对”应是这样的一对线() (1) 波长不一定接近,但激发电位要相近 (2) 波长要接近,激发电位可以不接近 (3) 波长和激发电位都应接近 (4) 波长和激发电位都不一定接近答案:(3) 3.发射光谱分析中, 具有低干扰、高精度、高灵敏度和宽线性范围的激发光源是( ) 答案:(4) (1) 直流电弧 (2) 低压交流电弧 (3) 电火花 (4) 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4. 电子能级差愈小, 跃迁时发射光子的() (1) 能量越大 (2) 波长越长 (3) 波数越大 (4) 频率越高 答案:(2) 5.下面哪种光源, 不但能激发产生原子光谱和离子光谱, 而且许多元素的离子线强度大于原子线强度?()

(1)直流电弧 (2)交流电弧 (3)电火花 (4)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答案:(4) 6.下面几种常用激发光源中, 分析灵敏度最高的是() (1)直流电弧 (2)交流电弧 (3)电火花 (4)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答案:(4) 7.下面几种常用的激发光源中, 最稳定的是() (1)直流电弧 (2)交流电弧 (3)电火花 (4)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答案:(4) 8.下面几种常用的激发光源中, 背景最小的是 ( ) (1)直流电弧 (2)交流电弧 (3)电火花 (4)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答案:(1) 9.下面几种常用的激发光源中, 激发温度最高的是 ( ) (1)直流电弧 (2)交流电弧 (3)电火花 (4)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答案:(3) 10.用原子发射光谱法直接分析海水中重金属元素时, 应采用的光源是 ( )

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方法通则

《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方法通则》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 《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方法通则》 广东省地方标准起草小组 2017年10月 《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方法通则》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和起草单位 本标准根据广东省质监局《关于批准下达2016年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第二批)的通知》(粤质监标函[2017] 106号)立项,要求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承担广东省地方标准《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方法通则》的制定任务。 《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方法通则》标准由广东省分析测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D/TC22)归口管理,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负责组织制定。 二、标准制订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国内重金属污染情况较为严重,受能源及冶金工业影响,进入环境中的砷、汞等重金属已成为全球性的污染物质。其中1956年日本发生甲基汞中毒引起“水俣病”震惊全球,不同形态的砷其毒性也大不同。在各个领域内对重金属污染物以及其形态的分析检

测技术应用迫在眉睫。 同时,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仪(简称:LC-AFS)具备对能形成氢化物或原子蒸气如砷、硒、锑、汞等元素的不同形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能力。 本标准拟研究制订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方法的使用通则,为各应用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仪器进行分析的方法提供依据,以此规范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仪器 三、标准的制定过程 (1)成立《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方法通则》标准制定工作组。 依据项目计划和标准化工作程序,工作组于2017年2月成立,工作组成员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的有关技术人员。 (2)调研和资料收集。 根据粤质监标函[2017] 106号下达的广东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第二批)任务的通知,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组织标准编制工作小组,查询、收集和认真研究国内外标准及相关资料,并结合实验室的自身条件、仪器特性和方法技术特点,初步设计编制方案。 (3)形成标准草案。 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邀请中心和行业内相关专家进行探讨,吸取专业意见建议,并结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方面相对成熟的检测方法及其相关文献资料,修编形成标准的草案。

ICP发射光谱法的特点

ICP发射光谱法的特点 ICP光谱法是上世纪60年代提出、7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它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是与其克服了经典光源和原子化器的局限性分不开的,与经典光谱法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 1. 因为ICP光源具有良好的原子化、激发和电离能力,所以它具有很好的检出限。对于多数元素,其检出限一般为0.1~100ng/ml。 2. 因为ICP光源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所以它具有很好的精密度,当分析物含量不是很低即明显高于检出限时,其RSD一般可在1%以下,好时可在0.5%以下。 3. 因为ICP发射光谱法受样品基体的影响很小,所以参比样品无须进行严格的基体匹配,同时在一般情况下亦可不用内标,也不必采用添加剂,因此它具有良好的准确度。这是ICP光谱法最主要的优点之一。 4. ICP发射光谱法的分析校正曲线具有很宽的线性范围,在一般场合为5个数量级,好时可达6个数量级。 5. ICP发射光谱法具有同时或顺序多元素测定能力,特别是固体成像检测器的开发和使用及全谱直读光谱仪的商品化更增强了它的多元素同时分析的能力。 6. 由于ICP发射光谱法在一般情况下无须进行基体匹配且分析校正曲线具有很宽的线性范围,所以它操作简便易于掌握,特别是对于液体样品的分析。 ICP发射光谱法除具有上述主要优点外目前尚有一些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于固体样品一般需预先转化为溶液,而这一过程往往使检出限变坏。 2. 因为工作时需要消耗大量Ar气,所以运转费用高。 3. 因目前的仪器价格尚比较高,所以前期投入比较大。 4. ICP 发射光谱法如果不与其他技术联用,它测出的只是样品中元素的总量,不能进行价态分析。 ICP发射光谱法测定的是样品中的多种元素,它可以进行定性分析、半定量分析和定量分析,它的定性分析通常准确可靠,而且在原子光谱法中它是唯一一种可以进行定性分析的方法。 ICP发射光谱法的应用领域广泛,现在已普遍用于水质、环境、冶金、地质、化学制剂、石油化工、食品以及实验室服务等的样品分析中。截止到上世纪80年代初,用ICP发射光谱法就已测定过多达78种元素,目前除惰性气体不能进行检测和元素周期表的右上方的那些难激发的非金属元素如C、N、O、F、Cl及元素周期表中碱金属族的H、Rb、Cs的测定结果不好外,它可以分析元素周期表中的绝大多数元素。 ICP发射光谱法是根据处于激发态的待测元素原子回到基态时发射的特征谱线对待测元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ICP发射光谱法包括了三个主要的过程,即: 由plasma提供能量使样品溶液蒸发、形成气态原子、并进一步使气态原子激发而产生光辐射; 将光源发出的复合光经单色器分解成按波长顺序排列的谱线,形成光谱; 用检测器检测光谱中谱线的波长和强度。 由于待测元素原子的能级结构不同,因此发射谱线的特征不同,据此可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而根据待测元素原子的浓度不同,因此发射强度不同,可实现元素的定量测定。 优点: 1. 多元素同时检出能力。 可同时检测一个样品中的多种元素。一个样品一经激发,样品中各元素都各自发射出其特征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优缺点

主要有以下优点: 1 选择性强。这是因为原子吸收带宽很窄的缘故。因此,测定比较快速简便,并有条件实现自动化操作。在发射光谱分析中,当共存元素的辐射线或分子辐射线不能和待测元素的辐射线相分离时,会引起表观强度的变化。 而对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来说:谱线干扰的几率小,由于谱线仅发生在主线系,而且谱线很窄,线重叠几率较发射光谱要小得多,所以光谱干扰较小。即便是和邻近线分离得不完全,由于空心阴极灯不发射那种波长的辐射线,所以辐射线干扰少,容易克服。在大多数情况下,共存元素不对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产生干扰。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中,有时甚至可以用纯标准溶液制作的校正曲线来分析不同试样。 2、灵敏度高。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是目前最灵敏的方法之一。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灵敏度是ppm到ppb级,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绝对灵敏度可达到10-10~10-14克。常规分析中大多数元素均能达到ppm数量级。如果采用特殊手段,例如预富集,还可进行ppb数量级浓度范围测定。由于该方法的灵敏度高,使分析手续简化可直接测定,缩短分析周期加快测量进程;由于灵敏度高,需要进样量少。无火焰原子吸收分析的试样用量仅需试液5~100?l。固体直接进样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仅需0.05~30mg,这对于试样来源困难的分析是极为有利的。譬如,测定小儿血清中的铅,取样只需10?l 即可。 3 分析范围广。发射光谱分析和元素的激发能有关,故对发射谱线处在短波区域的元素难以进行测定。另外,火焰发射光度分析仅能对元素的一部分加以测定。例如,钠只有1%左右的原子被激发,其余的原子则以非激发态存在。 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只要使化合物离解成原子就行了,不必激发,所以测定的是大部分原子。目前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可测定的元素达73种。就含量而言,既可测定低含量和主量元素,又可测定微量、痕量甚至超痕量元素;就元素的性质而言,既可测定金属元素、类金属元素,又可间接测定某些非金属元素,也可间接测定有机物;就样品的状态而言,既可测定液态样品,也可测定气态样品,甚至可以直接测定某些固态样品,这是其他分析技术所不能及的。 4、抗干扰能力强。第三组分的存在,等离子体温度的变动,对原子发射谱线强度影响比较严重。而原子吸收谱线的强度受温度影响相对说来要小得多。和发射光谱法不同,不是测定相对于背景的信号强度,所以背景影响小。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待测元素只需从它的化合物中离解出来,而不必激发,故化学干扰也比发射光谱法少得多。 5、精密度高。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精密度较好。在日常的一般低含量测定中,精密度为1~3%。如果仪器性能好,采用高精度测量方法,精密度为

原子荧光光谱法

原子荧光光谱法 原子荧光谱(AFS)是介于原子发射光谱(AES)和原子吸收光谱(AAS)之间的光谱分析技术,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基态原子(一般蒸气状态)吸收合适的特定频率的辐射而被激发至高能态,而后激发过程中以光辐射的形式发射出特征波长的荧光。 一、原子荧光光谱法原理 1.1原子荧光的类型以及荧光猝灭 (1)共振荧光 当原子受到波长为λA的光能照射时,处于基态E0(或处于E0邻近的亚稳态E1)的电子跃迁到激发态E2,被激发的原子由E2回到基态E0(或亚稳态E1)时,它就放出波长λF的荧光。这一类荧光称为共振荧光。 (2)直跃线荧光 荧光辐射一般发生在二个激发态之间,处于基态E0的电子被激发到E2能级,当电子回到E1能级时,放出直跃荧光。 (3)阶跃线荧光 当处于激发态E2的电子在放出荧光之前,由于受激碰撞损失部分能量而至E1回到基态时,放出阶跃线荧光。 (4)热助阶跃线荧光 原子通过吸收光辐射由基态E0激发至E2能级,由于受到热能的进一步激发,电子可能跃迁至E2相近的较高能级E3,当其E3跃迁至较低的能级E1(不是基态E0)时所发射的荧光称为热助阶跃荧光。小于光源波长称为反stoke效应。 (5)热助反stokes荧光 (略) 某一元素的荧光光谱可包括具有不同波长的数条谱线。一般来说,共振线是最灵敏的谱线。处于激发态的原子寿命是十分短暂的。当它从高能级阶跃到低能级时原子将发出荧光。 M*→M+hr 除上述以外,处于激发态的原子也可能在原子化器中与其他分子、原子或电子发生非弹性碰撞而丧失其能量。在这种情况下,荧光将减弱或完全不产生,这种现象称为荧光的猝灭。荧光猝灭有下列几类型: 1)与自由原子碰撞 M*+X=M+X M*→激发原子X、M→中性原子 2)与分子碰撞 M*+AB=M+AB 这是形成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AB可能是火焰的燃烧产物; 3)与电子碰撞 M*+e-=M+E- 此反应主要发生在离子焰中 4)与自由原子碰撞后,形成不同激发态 M*+A=M×+A M*、M×为原子M的不同激发态 5)与分子碰撞后,形成不同的激发态 M*+AB= M×+AB 6)化学猝灭反应 M*+AB=M+A+B

第六章原子发射光谱法

第六章 原子发射光谱法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是靠识别元素特征谱线来鉴别元素的存在 B 、对于复杂组分的分析我们通常以铁光谱为标准,采用元素光谱图比较法 C 、原子发射光谱是线状光谱 D 、原子发射光谱主要依据元素特征谱线的高度进行定量分析 2、原子发射光谱中,常用的光源有( ) A 、空心阴极灯 B 、电弧、电火花、电感耦合等离子炬等 C 、棱镜和光栅 D 、钨灯、氢灯和氘灯 3、谱线强度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①激发电位与电离电位;②跃迁几率与统计权重;③激发温度;④试样中元素浓度;⑤电离度;⑥自发发射谱线的频率(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4、用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分析污水中的Cr 、Mn 、Cu 、Fe 等(含量为10-6数量级),应选用下列哪种激发光源( ) A 、火焰 B 、直流电弧 C 、高压火花 D 、电感耦合等离子炬 5、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是由于:( ) A 、原子的次外层电子在不同能态间跃迁 B 、原子的外层电子在不同能态间跃迁 C 、原子外层电子的振动和转动 D 、原子核的振动 6、矿石粉未的定性分析,一般选用下列那种光源为好( ) A 、交流电弧 B 、直流电弧 C 、高压火花 D 、等离子体光源 二、填空题: 1、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中,对激发光源性能的要求是 , 。对照明系统的要求是 , 。 2、等离子体光源(ICP)具有 , , , 等优点,它的装置主要包括 , , 等部分。 3、在进行光谱定性分析时,在“标准光谱图上”,标有102852M g r ,符号,其中Mg 表 示 ,I 表示 ,10表示 ,r 表示 ,2852表示 。 4、原子发射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关系是 。 三、解释术语 1、激发电位和电离电位 2、共振线、灵敏线和最后线

原子荧光光谱仪的构造原理

原子荧光光谱法从机理看来属于发射光谱分析,但所用仪器及操作技术与原子吸收光谱法相近,上篇文章我们介绍论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原理,这篇我们主要介绍原子荧光分光度计。 原子荧光光谱法是以原子在辐射能激发下发射的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发射光谱分析法。根据荧光产生机理的不同,原子荧光的类型达到十余种,但在实际分析中主要有: 共振荧光 处于基态或低能态的原子, 吸收光源中的共振辐射跃迁到高能态, 处于高能态的原子在返回基态或相同低能态的过程中, 发射出与激发光源辐射相同波长的荧光,这种荧光称为共振荧光。 直跃线荧光

当处于基态的价电子受激跃迁至高能态(E2),处于高能态的激发态电子在跃迁到低能态(E1)(但不是基态)所发射出的荧光被称为直跃线。 阶跃线荧光 当价电子从基态跃迁至高能态(E2)后, 由于受激碰撞损失部分能量而降至较低的能态(E1)。从较低能态(E1)回到基态(E0)时所发出的荧光称为阶跃线荧光。 热助阶跃线荧光

基态原子通过吸收光辐射跃迁至高能态(E2), 处于高能态的价电子在热能的作用下进一步激发, 电子跃迁至与能级E2相近的更高能态E3。当去激发至低能态(E1)(不是基态)时所发出的次级光被称为热助阶跃线荧光. 敏化荧光 当受激的第一种原子与第二种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时, 可能把能量传给第二种原子, 从而使第二个原子被激发, 受激的第二种原子去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荧光叫敏化荧光.

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结构类似,也可以分成四部分:激发光源、原子化器、光学系统和检测器。

1、激发光源: 可用连续光源或锐线光源。常用的连续光源是氙弧灯,常用的锐线光源是高强度空心阴极灯、无极放电灯、激光等。连续光源稳定,操作简便,寿命长,能用于多元素同时分析,但检出限较差。锐线光源辐射强度高,稳定,可得到更好的检出限。 空心阴极灯-工作原理 空心阴极灯是一种特殊的低压放电现象,在阴阳两极之间加以300~500V的电压,这样两极之间形成一个电场,电子在电场中运动,并与周围充入的惰性气体分子发生碰撞, 使这些惰性气体电离。气体中的正离子高速移向阴极,阴极在高速离子碰撞的过程中溅射出阴极元素的基态原子,这些基态原子与周围的的离子发生碰撞被激发到激发态,这些被激发的高能态原子在返回基态的过程中会发射出该元素的特征谱线 . 空心阴极灯–特点 ?灯结构简单、空心阴极灯制作工艺成熟; ?工作性能稳定,寿命一般可以大于3000mA?h ,发光稳定性1小时漂移在±2%以内发射强度基本可以满足常规分析要求; ?对仪器的光源部分的电源无特别要求,也不需要其他辅助设施; ?价格便宜.

仪器分析笔记 《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四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又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 )概述 概述 1、定义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基于从光源辐射出具有待测元素特征谱线的光,通过试样蒸气时被蒸气中待测元素基态原子所吸收,由辐射谱线被减弱的程度来测定试样中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 2、特点 灵敏度高:在原子吸收实验条件下,处于基态的原子数目比激发态多得多,故灵敏度高。检出限可达 10—9 g /mL (某些元素可更高 ) 几乎不受温度影响:由波兹曼分布公式0 q E q q KT N g e N g - = 知,激发态原子浓度与基态原子浓度的比 值 q N N 随T ↗而↗。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原子化器的温度一般低于3000℃,此时几乎所有元素的 1%q N N =。也就是说,q N 随温度而强烈变化,而0N 却式中保持不变,其浓度几乎完全等于原子的 总浓度。 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因吸收线强度受原子化器温度的影响比发射线小。另试样处理简单。 RSD 1~2%,相对误差~%。 选择性高:谱线简单,因谱线重叠引起的光谱干扰较小,即抗干扰能力强。分析不同元素时,选用不同元素灯,提高分析的选择性 应用范围广:可测定70多种元素(各种样品中)。 缺点:难熔元素、非金属元素测定困难,不能同时多元素分析。 3、操作 ①将试液喷入成雾状,挥发成蒸汽; ②用镁空心阴极灯作光源,产生波长特征谱线; ③谱线通过镁蒸汽时,部分光被蒸汽中基态镁原子吸收而减弱; ④通过单色器和检测器测得镁特征谱线被减弱的程度,即可求得试样中镁的含量. 4、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过程 确定待测元素。 选择该元素相应锐线光源,发射出特征谱线。

原子光谱分析

原子光谱分析(ICP-AES/MS,AAS) 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 ICP-AES是一种新型分析技术,它使用射频电磁场中由氩气放电而产生的高温(5000 K)等离子体作为激发光源,特殊的高温可以确保样品中元素的原子被高效率地激发,根据其外层电子辐射跃迁所发射的特征辐射能(不同的光谱),来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一种方法。 (一)ICP光源的特点: 1.温度高,惰性气氛,原子化条件好,有利于难熔化合物的分解和元素的激发,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稳定性。 2.“趋肤效应”,涡电流在外表面密度大,使表面温度高,轴心温度低,中心通道进样对等离子的稳定性影响小,也有效消除自吸现象,线性范围宽。 3.ICP中电子密度大,碱金属电离造成影响小 4.氩气产生的背景干扰小 5.无电极放电,无电极污染 (二)ICP-AES优缺点 特点:1.多元素同时检测,各种元素同时发射各自的特征光谱 2.分析速度快,同时对几十种元素进行定量分析 3.选择性高,检出限较低,灵敏度高,准确度较高 4.线性范围宽(4~6个数量级),可同时测定高、中、低不同含量试样 缺点:非金属元素不能检测或灵敏度低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以其检出限低,精密度高,选择性好,基体效应小,线性范围宽和多元素同时测定等优点已广泛的应用于各种样品中多种元素的同时测定。目前,ICP-AES已成为水质、环境、生物样品(包括人体器官、动植物组织、食品及临床样品等)及各种化学制剂(包括无机盐、有机化合物、油脂和石油制品等)等最有效的分析方法之一,并已成为气相色谱(G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有效的元素特征检测器之一。 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 ICP-MS是电感耦合等离子系统中应用较多的技术。该技术是以电感耦合等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ICP发射光谱仪特点

ICP发射光谱仪特点 ICP光谱法是上世纪60年代提出、7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它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是与其克服了经典光源和原子化器的局限性分不开的,与经典光谱法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 1. 因为ICP光源具有良好的原子化、激发和电离能力,所以它具有很好的检出限。对于多数元素,其检出限一般为0.1~100ng/ml。 2. 因为ICP光源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所以它具有很好的精密度,当分析物含量不是很低即明显高于检出限时,其RSD一般可在1%以下,好时可在0.5%以下。 3. 因为ICP发射光谱法受样品基体的影响很小,所以参比样品无须进行严格的基体匹配,同时在一般情况下亦可不用内标,也不必采用添加剂,因此它具有良好的准确度。这是ICP 光谱法最主要的优点之一。 4. ICP发射光谱法的分析校正曲线具有很宽的线性范围,在一般场合为5个数量级,好时可达6个数量级。 5. ICP发射光谱法具有同时或顺序多元素测定能力,特别是固体成像检测器的开发和使用及全谱直读光谱仪的商品化更增强了它的多元素同时分析的能力。 6. 由于ICP发射光谱法在一般情况下无须进行基体匹配且分析校正曲线具有很宽的线性范围,所以它操作简便易于掌握,特别是对于液体样品的分析。 ICP发射光谱法除具有上述主要优点外目前尚有一些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于固体样品一般需预先转化为溶液,而这一过程往往使检出限变坏。 2. 因为工作时需要消耗大量Ar气,所以运转费用高。 3. 因目前的仪器价格尚比较高,所以前期投入比较大。 4. ICP 发射光谱法如果不与其他技术联用,它测出的只是样品中元素的总量,不能进行价态分析。 ICP发射光谱法测定的是样品中的多种元素,它可以进行定性分析、半定量分析和定量分析,它的定性分析通常准确可靠,而且在原子光谱法中它是唯一一种可以进行定性分析的方法。 ICP发射光谱法的应用领域广泛,现在已普遍用于水质、环境、冶金、地质、化学制剂、石油化工、食品以及实验室服务等的样品分析中。截止到上世纪80年代初,用ICP发射光谱法就已测定过多达78种元素,目前除惰性气体不能进行检测和元素周期表的右上方的那些难激发的非金属元素如C、N、O、F、Cl及元素周期表中碱金属族的H、Rb、Cs的测定结果不好外,它可以分析元素周期表中的绝大多数元素。 ICP发射光谱法是根据处于激发态的待测元素原子回到基态时发射的特征谱线对待测元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ICP发射光谱法包括了三个主要的过程,即: 由plasma提供能量使样品溶液蒸发、形成气态原子、并进一步使气态原子激发而产生光辐射; 将光源发出的复合光经单色器分解成按波长顺序排列的谱线,形成光谱; 用检测器检测光谱中谱线的波长和强度。 由于待测元素原子的能级结构不同,因此发射谱线的特征不同,据此可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而根据待测元素原子的浓度不同,因此发射强度不同,可实现元素的定量测定。 优点: 1. 多元素同时检出能力。 可同时检测一个样品中的多种元素。一个样品一经激发,样品中各元素都各自发射出其特征

实验三--食品中硒的测定-原子荧光光谱法

食品中硒的测定-原子荧光光谱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原子荧光光度计仪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2、学会原子荧光光度计的操作技术; 3、了解食品中硒的测定意义; 4、学会湿法消化样品的操作。 二、基本原理 利用硼氢化钠作为还原剂,将四价硒在盐酸介质中还原为硒化氢(SeH2),由载 气带入原子化器中进行原子化,在硒特制空心阴极灯照射下,基态硒原子被激发至高 能态,再去活化回到基态时,发射出特征波长的荧光,其荧光强度与硒含量成正比, 从而定量硒在食品中的含量。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 AFS-230E型双道原子荧光光谱仪、硒特制空心阴极灯、可调式电热板 2、试剂 除非另有规定,本方法所使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GB/T 6682 规定的三级水;所用玻璃仪器均需以硝酸(1+5)浸泡过夜,用水反复冲洗,最后用纯水冲冼干净。 硝酸(优级纯)、盐酸(优级纯)、氢氧化钠(5g/L,优级纯)、硼氢化钠溶液 (8g/L)、铁氰化钾溶液(100g/L)、硒标准储备液(100μg/mL,光谱纯)、盐酸(6 mol/L)、混合酸:将硝酸与高氯酸按9:1 体积混合等。

硒标准储备液制备(100μg/mL):称取0.100g高纯硒粉于1000mL容量瓶中,溶 于少量硝酸中,加入2mL高氯酸,置沸水浴中加热3h~4h冷却后再加8.4mL盐酸,再 置沸水浴中煮2min,用蒸馏水准确稀释至1000mL,摇匀。 硒标准应用液制备:取100μg/mL硒标准储备液1.0mL,定容100mL,摇匀备用。 硼氢化钠溶液(8g/L)制备:称取8.0g硼氢化钠(NaBH4),溶于氢氧化钠溶液 (5g/L)中,然后定容至1000mL。 铁氰化钾溶液(100g/L)制备:称取10.0g铁氰化钾(K3Fe(CN)6),溶于100mL 容量瓶中,摇匀。 载流溶液:5%盐酸水溶液。 四、实验步骤 1、试样制备 在采样和制备过程中,应注意不使试样污染。 ①粮食:试样用水洗三次,于60 ℃烘干,粉碎,储于塑料瓶内,备用。 ②蔬菜及其他植物性食物:取可食部用水洗净后用纱布吸去水滴,打成匀浆后备用。 ③其它固体试样:粉碎,混匀,备用。 ④液体试样:混匀,备用。 试样消解 电热板加热消解:称取0.5 g~2 g(精确至0.001g)试样,液体试样吸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