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庙号谥号姓名在位年限陵寝年号

唐朝皇帝庙号谥号姓名在位年限陵寝年号
唐朝皇帝庙号谥号姓名在位年限陵寝年号

两种表达法:

一、唐朝总共有二十八个皇帝,按登基顺序如下:

1.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唐武德元年(高句丽婴阳王二十九年,隋天寿元年,隋皇泰元年,高昌义和五年,618年)至唐武德九年(高句丽荣留王九年,高昌延寿三年,626年)在位;

2.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高祖第二子,唐武德九年(高句丽荣留王九年,高昌延寿三年,626年)至唐贞观二十三年(高句丽宝藏王八年,蒙高祖元年,649年)在位;

3.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太宗第九子,唐贞观二十三年(高句丽宝藏王八年,蒙高祖元年,649年)至唐弘道元年(蒙世宗十年,683年)在位;

4.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李显,高宗第七子,唐弘道元年(蒙世宗十年,683年)至唐嗣圣元年(蒙世宗十一年,684年)在位;

5.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高宗第八子,唐文明元年(蒙世宗十一年,684年)至唐载初元年(蒙世宗十七年,690年)在位;

6.则天皇后武曌,周天授元年(蒙世宗十七年,690年)至周神龙元年(蒙世宗三十二年,渤海太祖八年,705年)在位;

4.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李显复辟,唐神龙元年(蒙世宗三十二年,渤海太祖八年,705年)至唐景龙四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7.炀皇帝李重茂,中宗第四子,唐唐隆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5.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复辟,唐景云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

海太祖十三年,710年)至唐延和元年(蒙世宗三十九年,渤海太祖十五年,712年)在位;

8.谯王李重福,中宗第二子,唐中元克复元年(唐景云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9.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唐先天元年(蒙世宗三十九年,渤海太祖十五年,712年)至唐天宝十五载(蒙赞普钟五年,渤海大兴二十年,燕圣武元年,756年)在位;

10.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李亨,玄宗第三子,唐至德元载(蒙赞普钟五年,渤海大兴二十年,燕圣武元年,756年)至唐宝应元年(蒙赞普钟十一年,渤海大兴二十六年,燕显圣二年,762年)在位;

11.岐王李珍,睿宗孙,唐正德元年(唐上元二年,蒙赞普钟十年,渤海大兴二十五年,燕显圣元年,761年)在位;

12.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肃宗长子,唐宝应元年(蒙赞普钟十一年,渤海大兴二十六年,燕显圣二年,762年)至唐大历十四年(蒙长寿十一年,渤海宝历六年,779年)在位;

13.广武王李承宏,高宗曾孙,唐□□元年(唐宝应二年,蒙赞普钟十二年,渤海大兴二十七年,763年)在位。

14.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李适,代宗长子,唐大历十四年(蒙长寿十一年,渤海宝历六年,779年)至唐贞元二十一年(蒙□□×年,渤海正历十二年,805年)在位;

15.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丘帝李诵,德宗长子,唐贞元二十一年(蒙□□×年,渤海正历十二年,805年)在位;

16.宪宗圣神章武孝皇帝李纯,顺宗长子,唐永贞元年(蒙□□×年,渤海正历十二年,805年)至唐元和十五年(吐蕃彝泰五年,蒙全义五年,渤海建兴二年,820年)在位;

17.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李恒,宪宗第三子,唐元和十五年(吐蕃彝泰五年,蒙全义五年,渤海建兴二年,820年)至唐长庆四年(吐蕃彝泰十年,蒙大丰元年,渤海建兴七年,824年)在位;

18.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李湛,穆宗长子,唐长庆四年(吐蕃彝泰十年,蒙大丰元年,渤海建兴七年,824年)至唐宝历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兴九年,826年)在位;

19.绛王李悟,宪宗第六子,唐宝历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兴九年,826年)在位;

20.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李昂,穆宗第二子,唐宝历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兴九年,826年)至唐开成五年(吐蕃彝泰二十六年,蒙天启元年,渤海咸和十一年,840年)在位;

21.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李炎,穆宗第五子,唐开成五年(吐蕃彝泰二十六年,蒙天启元年,渤海咸和十一年,840年)至唐会昌六年(蒙天启七年,渤海咸和十七年,846年)在位;

22.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李忱,宪宗第十三子,唐会昌六年(蒙天启七年,渤海咸和十七年,846年)至唐大中十三年(蒙天启二十年,渤海正永三年,859年)在位;

23.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李漼,宣宗长子,唐大中十三年(蒙天启二十年,渤海正永三年,859年)至唐咸通十四年(礼建极十五年,渤海宽明三年,873)

在位;

24.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李儇,懿宗第五子,唐咸通十四年(礼建极十五年,渤海宽明三年,873)至唐文德元年(封民大同×年,渤海宽明十八年,888年)在位;

25.襄王李煴,肃宗五世孙,唐建贞元年(唐光启二年,封民承智×年,渤海宽明十六年,871年)在位;

26.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李晔,懿宗第七子,唐文德元年(封民大同×年,渤海宽明十八年,888年)至唐光化三年(长和安国二年,渤海庆成八年,900年)在位;

27.德王李裕,昭宗长子,唐光化三年(长和安国二年,渤海庆成八年,900年)在位;

26.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李晔复辟,唐光化四年(长和安国三年,渤海庆成九年,901年)至唐天祐元年(长和安国六年,渤海庆成十二年,904年)在位;

28.哀皇帝李柷,昭宗第九子,唐天祐元年(长和安国六年,渤海庆成十二年,904年)至唐天祐四年(长和安国九年,渤海文德二年,蜀天复七年,晋天复七年,西汉金山天复七年,契丹太祖元年,907年)在位。

庙号谥号姓名在位年限陵寝年号

①唐朝618年—690年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618-626(8年)献陵武德618年-626年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627-649(23年)昭陵贞观627年-649年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650-683(24年)乾陵永徽650年-655年

显庆656年-661年

龙朔661年-663年

麟德664年-665年

乾封666年-668年

总章668年-670年

咸亨670年-674年

上元674年-676年

仪凤676年-679年

调露679年-680年

永隆680年-681年

开耀681年-682年

永淳682年-683年

弘道683年

如此变更年号为哪般?

中宗(被废)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684 定陵嗣圣684年

睿宗(禅位)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684-690(6年)桥陵文明684年光宅684年

垂拱685年-688年

永昌689年

载初690年

②武周690年—705年

则天顺圣皇后武曌690—705(16年)乾陵天授690年—692年

如意692年

长寿692-694年

延载694年

证圣695年

天册万岁695-696年

万岁登封696年

万岁通天696-697年

神功697年

圣历698-700年

久视700年

大足701年

长安701-705年

这对夫妻更换年号上瘾

李唐复辟705-907

中宗(复辟)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705-710(5年)定陵神龙705年-707年

景龙707年-710年

恭宗殇皇帝李重茂710 唐隆710年

睿宗(复辟)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710-712(2年)桥陵景云710年-711年

太极712年

延和712年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712-756(44年)泰陵先天712年-713年

开元713年-741年

天宝742年-756年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李亨756-762(6年)建陵至德756年-758年

乾元758年-760年

上元760年-761年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762-779(17年)元陵宝应762年-763年

广德763年-764年

永泰765年-766年

大历766年-779年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李适780-805(26年)崇陵建中780年-783年

兴元784年

贞元785年-805年

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李诵805 丰陵永贞805年

宪宗圣神章武孝皇帝李纯806-820(15年)景陵元和806年-820年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李恒821-824(4年)光陵长庆821年-824年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李湛824-826(2年)庄陵宝历824年-826年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李昂826-840(14年)章陵宝历826年

大和827年-835年

开成836年-840年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李炎840-846(6年)端陵会昌841年-846年

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李忱846-859(13年)贞陵大中847年-859年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李漼859-873(14年)简陵大中859年

咸通860年-873年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李儇873-888(15年)靖陵咸通873年-874年

乾符874年-879年

广明880年-881年

中和881年-885年

光启885年-888年

文德888年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李晔888-904(16年)和陵龙纪889年

大顺890年-891年

景福892年-893年

乾宁894年-898年

光化898年-901年

天复901年-904年

天祐904年

景宗* 昭宣光烈孝皇帝李柷904-907(3年)温陵天祐904年-907年

宋朝历代皇帝年号一览表

宋朝历代皇帝年号一览表 两宋王朝:(公元960~1279年) 北宋:(公元960~1127年) 宋太祖: 公元960年:庚申,建隆元年,辽穆宗耶律璟应历十年,后周恭帝柴宗训显德七年公元963年:癸亥,建隆四年,乾德元年,北宋灭荆南 公元965年:乙丑,乾德三年,北宋灭后蜀 公元968年:戊辰,乾德六年,开宝元年 公元969年:己巳,开宝二年,辽穆宗耶律璟应历十九年,辽景宗耶律贤保宁元年公元971年:辛未,开宝四年,北宋灭南汉 公元975年:乙亥,开宝八年,北宋灭南唐

公元976年:丙子,开宝九年,宋太宗赵炅改为太平兴国元年 宋太宗(赵匡义): 公元976年:丙子,太平兴国元年,开宝九年 公元978年:戊寅,太平兴国三年,北宋灭吴越 公元979年:己卯,太平兴国四年,北宋灭北汉,五代十国片面完毕。 公元983年:癸未,太平兴国八年,辽景宗耶律贤乾亨五年,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元年公元984年:甲申,太平兴国九年,雍熙元年 公元988年:戊子,端拱元年 公元990年:庚寅,淳化元年 公元995年:乙未,至道元年

宋真宗: 公元998年:戊戌,咸平元年 公元1004年:甲辰,景德元年 公元1008年:戊申,大中祥符元年 公元1017年:丁巳,天禧元年 公元1022年:壬戌,乾兴元年 宋仁宗: 公元1023年:癸亥,天圣元年 公元1031年:辛未,天圣九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太平十一年,辽兴宗耶律宗真景福元年公元1032年:壬申,天圣十年,明道元年 公元1038年:戊寅,景佑五年,宝元元年

公元1040年:庚辰,宝元三年,康定元年 公元1041年:辛巳,康定二年,庆历元年 公元1049年:己丑,皇佑元年 公元1054年:甲午,皇佑六年,至和元年 公元1055年:乙未,至和二年,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二十四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清宁元年公元1056年:丙申,至和三年,嘉佑元年 宋英宗: 公元1064年:甲辰,治平元年 宋神宗: 公元1068年:戊申,熙宁元年

唐朝皇帝顺序表

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18年—626年在位,共8年。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在玄武门之变后,被迫将皇位传给李世民,自己做太上皇,他的管理为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635年病死,享年69岁,谥号太武皇帝,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葬在献陵。朝代故事:玄武门之变。 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626年—649年在位,共23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字为善,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他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刘文静起兵反隋,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病死,享年50岁,谥号为文皇帝,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今中国陕西礼泉县东北50多里的山峰上)。朝代故事:贞观之治。 高宗李治(628年~683年),649年—683年在位,共24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字为善。贞观五年(631)封晋王,十七年(643)立为太子,二十三年(649)即位。病死,享年55岁,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葬于乾陵。 中宗(为武后所废) 李显(656年~710年),684年在位,(以及705年—710年)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被毒杀,时年44岁,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龙泉山上)。 睿宗(为武后所废) 李旦(662年~716年)684年在位,高宗第九子,(以及710年-712年)唐朝第五位皇帝,他的在位时间是684年-690年和710年

-712年。其父为唐高宗李治,母为武则天,唐中宗是其兄长。享年54岁,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葬于桥陵(今陕西省蒲城县北之丰山)。 武周(690年—705年) 则天顺圣皇后武曌(624年~705年),690年—705年在,位16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本名武媚娘,即位后改名武曌,取意;日月当空;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她的国号为周,她是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的母亲。高宗死后,她把持朝政。690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洛阳为神都,国号为周,史称南周或武周。705年去世时发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享年81岁,葬于乾陵。 唐朝复辟 中宗(重祚) 李显(见684年)705年—710年,在位5年。705年,武则天去世,唐中宗复位,710年,中宗被毒杀。 少帝(殇帝)李重茂(694年~?)710年,在位1个月,唐中宗幼子,为韦后所生,前身为温王。710年中宗被毒死以后,韦后立时年仅16岁的李重茂即位,1个月后,韦后被杀,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合废掉了李重茂,并将李重茂赶出长安,恢复其温王爵位。后事不详。 睿宗(重祚) 李旦(见684年)(662年—716年),他的在位时间是684年-690年和710年-712年。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其中奇数月i=0,偶数月i=6,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 ]表示取整。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0的余数是地支。 清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清溥仪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己酉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乙亥年 清穆宗载淳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壬戌年 清文宗奕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辛亥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辛巳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丙辰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丙辰年 清世宗胤禛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癸卯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壬寅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甲申年 明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戊辰年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辛酉年 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庚申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癸酉年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丁卯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壬午年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丙寅年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戊申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公元1466年丙戌年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丁丑年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庚午年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丙辰年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丙午年 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乙巳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癸未年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己卯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戊申年 元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元惠宗妥懽帖睦尔至正元年公元1340年庚辰年

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庙号与谥号都是在帝王死后才有的。我国古代帝王死后,往往要在太庙里立一个庙室,供后人祭祀,并给每个庙室取一个名号,这就是庙号。庙号起源于商代,秦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秦始皇死后还没有来得及立庙室,秦王朝就灭亡了,秦朝没有庙号。不是每个帝王都有庙号,一般是那些具有杰出贡献的帝王,后人才会为其立庙供奉,才有庙号。自汉以后,庙号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不成文规则,一般开国者大多称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称太宗、高宗、世宗、英宗、中宗等。 古代帝王死后,后继者往往要同大臣们共同讨论,根据其生前品行,给予一种特殊的称号,这就是谥号。谥号起起周初,文王、武王、武帝都是谥号,谥号以褒扬的字眼为主。秦朝始皇帝废除谥法,规定自其以后以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为号,但王朝太短命了,汉朝又恢复了谥法,谥号开始的时候只有帝王有,后来一些帝王为了笼络臣下,会赐予一些有过突出贡献的死去的大臣以谥号。谥号大体可分为美谥、恶谥、悯谥三大类。美谥有文、武、景、明、惠、平等,恶谥有灵、炀、厉、幽等,悯谥有哀、怀、愍等。 年号是帝王活着的时候就有的,有的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如明清时期),所以年号也有指称皇帝的作用。年号起始于汉武帝时候,他把自己即位的这一年称建元元年,自此开始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两千多年间,除了一些短命皇帝或在位时间很短的以外,每一个皇帝都有自己的年号。而且无论是统一政权,还是割据政权,无论是农民起义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一旦称王称帝,都要建立年号。就连只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也有一个“洪宪”的年号。有的皇帝一生中会用几个年号,变换年号叫改元,汉武帝在位54年,改元10次,武则天在位21年,改元16次,晋惠帝在公元304年一年中用了四个年号。年号一般是两个字,也有少数三四个的,最长的年号有六个字,帝王在挑选年号的用字时只会选用一些吉利字眼,因此历史上出现了大量重复使用的年号。明清之际的皇帝(除明英宗两度登位有正统、天顺两个年号外)都只用一个年号,如明神宗朱翊钧在位48年,只用一个“万历”年号,清圣祖玄烨在位61年,只用“康熙”年号,这样年号就成了明清帝王的一个别名。 电视剧康熙帝国中,孝庄太后自称自己孝庄,这是谥号,真是好笑!

(整理)唐朝历代皇帝简介(含照片)gxj

唐朝皇帝世系附帝王像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也称“大周”。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唐历经21位皇帝(含武则天),共289年。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O年。 唐高祖李渊(566年出生於长安,635年逝世于长安)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618 年~626年 李渊的父亲李虎是西魏的太尉,死後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七岁时他父亲逝世,他世袭为唐国公。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

他的母亲和隋炀帝的母亲是鲜卑贵族独孤氏的亲姐妹,他曾深受隋炀帝的重用。 615年李渊被调任到太原,太原也是他起家的大本营。在太原李渊成功地解决了北方突厥的威胁,同时他成功地战败了多支反隋军队,并通过受纳败军而不断地扩大了自己的力量。617年7月,李渊正式开始起兵反隋。名义上他并不直接反隋,而只反隋炀帝。他从太原出发进攻长安并很快(617年11月)就占领了长安。他拥代王杨侑做皇帝,自封为大丞相和唐王。618年隋炀帝被叛军杀死後,李渊命令杨侑将帝位传给他,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隋朝灭亡後李渊开始著手消灭其他反隋力量,在他的儿子李世民的帮助下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先後消灭了薛举、薛仁杲、李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最後一个梁师都是在628年被平定的,这时他已经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了。同时他又利用东突厥和西突厥之间的分裂稳固北部的边界,这是他有力量能够夺取中原的主要条件。

明清皇帝年号庙号谥号年代对照表.

姓名庙号谥号父亲年号开始年结束年 朱元璋明太祖高朱五四洪武13681398朱允炆明惠宗让朱标建文13691402朱棣明成祖文朱元璋永乐14031424朱高炽明仁宗昭朱棣洪熙14251425朱瞻基明宣宗章朱高炽宣德14261435朱祁镇明英宗睿朱瞻基正统14361449朱祁钰明代宗景朱瞻基景泰14501457朱祁镇明英宗睿朱瞻基天顺14571464朱见深明宪宗纯朱祁镇成化14651687朱祐樘明孝宗敬朱见深成化14881505朱厚照明武宗毅朱祐樘正德15061521朱厚熜明世宗肃朱佑杬嘉靖15221566朱载垕明穆宗庄朱厚熜隆庆15671572朱翊钧明神宗显朱载垕万历15731620朱常洛明光宗贞朱翊钧泰昌16201620朱由校明熹宗悊朱常洛天启16211627朱由检明思宗愍朱常洛崇祯16281644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太祖高塔克世天命16161626爱新觉罗皇太极清太宗文努尔哈赤天聪16271636爱新觉罗皇太极清太宗文努尔哈赤崇德16361643爱新觉罗福临清世祖宪皇太极顺治16441661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仁福临康熙16221722爱新觉罗胤禛清世宗章玄烨雍正17231735爱新觉罗弘历清高宗纯胤禛乾隆17361795爱新觉罗颙琰清仁宗睿弘历嘉庆17961820爱新觉罗旻宁清宣宗成颙琰道光18211850爱新觉罗奕詝清文宗显旻宁咸丰18511861爱新觉罗载淳清穆宗毅奕詝同治18621874爱新觉罗载湉清德宗景奕譞光绪18751908爱新觉罗溥仪(无)废载沣宣统19091912

陵墓 孝陵 待定 长陵 献陵 景陵 裕陵 景泰陵 裕陵 茂陵 泰陵 康陵 永陵 昭陵 定陵 庆陵 德陵 思陵 福陵 昭陵(北陵)昭陵(北陵)孝陵(东陵)景陵(东陵)泰陵(西陵)裕陵(东陵)昌陵(西陵)慕陵(西陵)定陵(东陵)惠陵(东陵)崇陵(西陵)无(西陵)

唐朝皇帝列表顺口溜 简单好记的唐朝皇帝列表顺口溜

唐朝皇帝列表顺口溜简单好记的唐朝皇帝列表顺口溜 唐朝皇帝列表注: 1、李弘为唐高宗嫡长子,太子,但先于其父去世,高宗赐谥“孝敬皇帝”。唐中宗年间追尊庙号“义宗”,睿宗年间取消庙号,但称孝敬皇帝,迁往洛阳供奉。 2、武后临朝称制。 3、李裕为唐昭宗嫡长子,太子。900年十一月,宦官刘季述、王仲先等人发动政变,囚禁唐昭宗、何皇后及后宫妃嫔,逼迫昭宗传位李裕,改名李缜,名义上尊被囚禁的昭宗和皇后为太上皇和太上皇后。次年正月,昭宗复辟,将李裕改回原名,降封为德王(后改濮王)。905年,朱全忠将李裕等九名兄弟一并杀害。 武周皇帝列表注: 1、根据《元和姓纂》记载:“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为氏。”姬武因此被视为武氏先祖。但多数学者认为此人纯属武则天杜撰。 2、武曌本名不详,曾为唐太宗才人,赐号“武媚”,后为高宗昭仪、皇后,为孝敬皇帝李弘、安定思公主、章怀太子李贤、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太平公主生母。麟德元年(664年),开始与高宗一同临朝听政。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李治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永淳二年(683)十二月,唐高宗驾崩,皇太子李显即位。光宅元年(684年)二月,废李显为庐陵王,立豫王李旦为傀儡皇帝,本人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载初二年(691年)九月,武后登基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定都东都洛阳,改称神都,降李旦为皇嗣,赐武姓,以周文王为武氏始祖,并追尊武氏七世先祖,加封武氏宗亲。天册万岁元年(695年)正月初,武则天加号为“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张柬之、崔玄暐等重臣发动“神龙革命”,诛杀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及其党羽,逼迫武则天让位于太子李显。李显复位后为母亲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武周结束,唐朝复辟。同年十一月,武则天病逝,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合葬乾陵。唐隆元年(710年),改谥天后。景云元年(710年),改为大圣天

明朝历代皇帝年号表

建文元年己卯建文二年庚辰建文三年辛巳建文四年壬午1399 1400 1401 1402 洪熙元年1425年

成化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公元1465年1466年1467年1468年1469年1470年1471年1472年1473年1474年干支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成化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纪年1475年1476年1477年1478年1479年1480年1481年1482年1483年1484年干支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成化二十一二十二年二十三年 纪年1485年1486年1487年 干支乙巳丙午丁未

正德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西元1506年1507年1508年1509年1510年1511年1512年1513年1514年1515年干支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正德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 西元1516年1517年1518年1519年1520年1521年 干支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

支 嘉 靖 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 纪年1532年1533年1534年1535年1536年1537年1538年1539年1540年 1541 年 干 支 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 嘉靖二十一 年 二十二 年 二十三 年 二十四 年 二十五 年 二十六 年 二十七 年 二十八 年 二十九 年 三十年 纪年1542年1543年1544年1545年1546年1547年1548年1549年1550年 1551 年 干 支 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 嘉靖三十一 年 三十二 年 三十三 年 三十四 年 三十五 年 三十六 年 三十七 年 三十八 年 三十九 年 四十年 纪年1552年1553年1554年1555年1556年1557年1558年1559年1560年 1561 年 干 支 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 嘉靖四十一 年 四十二 年 四十三 年 四十四 年 四十五 年

中国历代君主世系简表

中国历代君主世系简表 上古时代炎帝神农氏 黄帝轩辕氏 少昊金天氏 颛顼高阳氏 帝喾高辛氏 帝挚高辛氏 唐尧放勋 虞舜重华夏: (前2070—前1600),禹(姒文命)始建国,亡于商。姒姓。共传十四世,十七王。建都: 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东),帝禹建立夏朝时所定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帝禹迁都; 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帝启迁都…… 1、夏禹45年 2、帝启29年 3、太康29年 4、仲康l3年; 5、帝相28年--(羿-寒浞) 6、少康21年 7、帝杼17年;

8、帝槐44年9、帝芒l8年lO、帝泄21年l1、不降59年; l2、帝扃2l年l3、帝廑2l年l4、帝孔甲3l年l5、帝 皋l1年; l6、帝发l1年17、履癸52年。商: 商王朝(前1600—前1046),高祖太武王成汤(子履)灭夏建立王朝; 世祖文成王盘庚(子旬)迁殷后又称为殷朝(前1300—前1046),亡于周。 其实在之前的几百年,子契因为随禹治水有功,被虞舜封于商。 从此商先后作为虞、夏的诸侯国,一直到商汤灭夏成为商朝。商朝首都也特别多,这里说商王朝建立以后的三个著名都城: 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高祖太武王成汤迁都; 殷(今河南安阳):世祖文成王盘庚迁都; 朝歌(沬,今河南淇县),武祖烈王武乙迁都。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 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

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周: 1.西周王朝(前1046—前771),武王(姬发)灭商建立王朝,结束于犬戎。 在此之前,后稷姬弃被虞舜封于邰,作为虞、夏、商的诸侯国。 此后,一度改国号豳(邠,今陕西郴县),至太王(文王的父亲)时期才改国号周。 周在成为王朝之前也数次迁都,灭商后以镐京(西都宗周,今陕西西安长安西北)为首都。 不久,成王(姬诵)又以洛邑(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为陪都。 2.东周王朝(前770—前256),平王(姬宜臼)迁国,亡于秦。 东周起先以陪都王城(洛邑/河南,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为首都; 后来,又以成周(洛阳,今河南洛阳白马寺东)为都城,实际上两座城都在今天的洛阳内。西周:

历代帝王 谥号 年号 庙号

秦(秦代帝王无謚号.以世代作為帝号) 始皇帝赢氏讳政 二世皇帝讳胡亥 汉 太祖高皇帝刘氏讳邦 孝惠皇帝讳盈 太宗孝文皇帝讳恒 孝景皇帝讳啟 世宗孝武皇帝讳彻 孝昭皇帝讳拂陵 中宗孝宣皇帝讳询 高宗孝元皇帝讳奭 孝成皇帝讳驁 孝哀皇帝讳欣 孝平皇帝讳衡 世祖光武皇帝讳秀 显宗孝明皇帝讳庄 肃宗孝章皇帝讳炟 孝和皇帝讳肇 孝殤皇帝讳隆 恭宗孝安皇帝讳祜 孝顺皇帝讳保 孝衝皇帝讳炳 孝质皇帝讳纘 孝桓皇帝讳志 孝灵皇帝讳宏 弘农王讳辩 孝愍皇帝讳协(又謚孝献皇帝) 三国 魏 太祖武皇帝曹氏讳操 世祖文皇帝讳丕 烈祖明皇帝讳睿 蜀 昭烈皇帝刘氏讳备 后主讳禪(十六国时被汉王刘渊追謚為孝怀皇帝) 吴 武烈皇帝孙氏讳坚 大皇帝讳权 晋 高祖宣皇帝司马氏讳懿 景皇帝讳师 文皇帝讳昭 武皇帝讳炎

孝惠皇帝讳衷 孝怀皇帝讳炽 孝愍皇帝讳鄴 元皇帝讳睿 明皇帝讳绍 显宗成皇帝讳衍 康皇帝讳岳 孝宗穆皇帝讳聃 哀皇帝讳丕 废帝讳奕(无謚号) 太宗简文皇帝讳昱 孝武皇帝讳曜 安皇帝讳德宗 恭皇帝讳德文 南北朝 宋 高祖武皇帝刘氏讳裕 少皇帝讳义符 太祖文皇帝讳义隆 世祖孝武皇帝讳骏 前废帝讳子业(无謚号) 太宗明皇帝讳或 废帝讳昱(无謚号) 顺皇帝讳準 齐 太祖高皇帝萧氏讳道成世祖武皇帝讳賾 郁林王讳昭业 海陵恭王讳昭文 高宗明皇帝讳鸞 东昏侯讳宝卷 和皇帝讳宝融 梁 高祖武皇帝萧氏讳衍太宗简文皇帝讳纲 世祖孝元皇帝讳绎 敬皇帝讳方智 陈 高祖武皇帝陈氏讳霸先世祖文皇帝讳蒨 废帝讳伯宗(无謚号) 高宗孝宣皇帝讳頊 后主讳叔宝(无謚号) 魏

太祖道武皇帝拓跋氏讳珪 太宗明元皇帝讳嗣 世祖太武皇帝讳燾 高宗文成皇帝讳浚 显祖献文皇帝讳弘 高祖孝文皇帝讳宏 世宗宣武皇帝讳恪 肃宗孝明皇帝讳詡 孝庄皇帝讳子攸 前废帝广陵王讳恭(无謚号) 孝静皇帝讳善见 北齐 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氏讳欢 世宗文襄皇帝讳澄 显祖文宣皇帝讳洋 废帝讳殷(无謚号) 孝昭皇帝讳演 世祖武成皇帝讳湛 后主讳纬(无謚号) 幼主讳恒(无謚号) 周 太祖文皇帝宇文氏讳泰 孝閔皇帝讳觉 世宗明皇帝讳毓 高祖武皇帝讳邕 宣皇帝讳斌 静皇帝讳衍 隋 高祖文皇帝杨氏讳坚 煬皇帝讳广 恭皇帝讳侑 唐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氏讳渊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 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讳治 则天顺圣皇后武氏讳曌 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讳显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讳旦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讳隆基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讳亨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讳豫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讳适 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讳诵

越南皇帝世系表

越南世系表 1.丁朝[大瞿越](公元968-980年) 丁部领结束了十二使君之乱,建立第一个独立王朝丁朝。国号大瞿越, 被北宋封为交趾郡王。 丁先皇(大胜明皇帝)丁部领968-979年父子同时为杜释杀,尊为先皇。 南越王丁琏968-979年为丁部领长子,同时被杀,并未登基。 丁废帝丁璇979-980年 2.前黎朝(公元980-1009年) 黎桓为丁朝十道将军,趁丁废帝年幼试图篡位。宋太宗派军来救,黎桓 趁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并败宋军。黎朝分全国为十道,并立佛 教为国教。 天福帝黎桓980-1005年天福、应天黎桓死后诸子争立。 中帝帝黎龙越1005-1008年应天、景瑞 帝龙铤黎至忠1008-1009年 3.李朝(公元1010-1225年) 李朝定都升龙(今河内),并分全国为二十四路,第一次引入科举制度。 李朝亦为佛教国家,国王多出家为僧。李朝建国后,仿效中国唐朝和宋 朝而采取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模式。在太祖、太宗、圣宗、仁宗四代君主 在位的117年里,越南进入了政治集中、国家统一、国势强盛的时期。 李朝前期多次与宋朝、真腊、占城发生战争,占领了大片领土。公元 1127年仁宗去世后,越南国势开始衰弱,国内封建诸侯相互交战,争 夺权力。李朝末年,发生了范猷之乱和陈嗣庆、陈承兄弟专权的场面。 最后权臣陈守度趁李昭皇年幼,篡夺政权而建立了陈朝。 李太祖(神武帝) 李公蕴 1010-1028年顺天李公蕴原本是前黎朝权臣、亲卫殿前指挥使。公元1010年,李公蕴趁前黎朝发生内乱而自立为帝,改元顺天,定都升

龙(河内)。 李太宗李佛玛(李德政) 1028-1054年天成、通瑞、乾符有道、明道、天感圣武、崇兴败诸弟叛乱而释之,试图支持侬志高反宋,最终不成功。 李圣宗李日尊1054-1072年龙瑞太平、彰圣嘉庆、;龙彰天嗣、天祝宝象、神武改国号大越 李仁宗李乾德1072-1127年太(泰)宁、英武昭圣、广佑、会丰(符)、龙符、会祥大庆、天符睿武、天符庆寿派李常杰十万大军陷宋三州,终为郭逵所败。 李神宗李阳焕1127-1138年天(大)顺、天(大)彰宝嗣仁宗侄,国势始衰。 李英宗李天祚1138-1176年绍明、大定、政(正)隆宝应、天感至宝宋始封为安南国王。 李高宗李龙翰1176-1211年宝符、天资嘉瑞、天嘉宝佑、治平龙应陈守度开始专权。 李惠宗李旵1211-1224年建嘉 李昭皇李天馨1224-1225年天彰有道惠宗女,唯一女王。 4.陈朝(公元1225-1400年) 1225年,掌握李朝大权的辅国大尉陈承与殿前指挥使陈守度,强迫年 幼的女皇李昭圣让位于陈承之子陈炬,并强迫李姓一概改为阮姓。陈朝 分全国为十二路,抵抗了蒙古人的三次进攻。 陈太祖(初谥徽宗,太宗追崇) 陈守度1225-1264年终身为太师,未登基。 陈太宗元孝皇帝陈日煚1225-1273年建中、天应政平、元丰守度侄,以李昭皇为后,蒙古第一次入侵。 陈圣宗宣孝皇帝陈日烜1273-1279年绍隆以李昭皇为后,为乱伦之举。 陈仁宗睿孝皇帝陈日燇1279-1293年元朝第二三次入侵,仁宗臣服于元朝,为安南国王。 陈英宗仁孝皇帝陈烇1293-1314年擒占城国王制至。

庙号、谥号、年号的区别

庙号------谥号---年号 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为他们定的名号。最早的庙号 出自夏代,如“太康”-“少康”等。最后一个庙号是清末光绪定的“德宗”。庙号以“祖”为最尊,“宗”次之。自汉代起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称“祖”,第二代以后的多称“宗”。前者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后者如唐太宗,明仁宗等。 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定的称号,谥号起自周朝,秦统一后中断,从汉至清则从未断绝,根据谥法: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由朝廷赠予。谥号用字一般都有褒、贬之意。如周文王之“文”,汉武帝之“武”,孝文帝之“孝文”,都含褒扬之义;周厉王之“厉”,隋炀帝之“炀”,则贬义;汉哀帝之“哀”,汉殇帝之“殇”却是哀怜之义。贵族、大臣死后由朝廷赐予的谥号,其用字亦含褒贬之意,如唐魏征赐“文贞公”,宋岳飞赐“武穆王”,褒扬之情不言而喻。 年号是封建帝王所定的纪年的名称。如唐太宗李世民以“贞观”为年号。最早的年号是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40年所定的“建元”,最后一个年号是清代的“宣统”。年号的作用,一是记载帝王的在位之年,二是表示初登帝位,如汉昭帝的“始元”;三是表示祈求福寿,如武则天身体不适,将年号改为“万岁登封”;四是表示吉祥,如汉武帝见到亮星改年号为“元光’;五是表示重大时事,如汉武帝首次登封泰山,改年号为“元封”。明朝以前的皇帝,经常改年号,多者达十余个。明清各皇帝大多只有一个年号。 如何简便的区别帝王的庙号、谥号、年号呢?一般说来,唐以前多称谥号,如周文王、汉武帝、隋炀帝。唐、五代、宋、元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清两代。由于一个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故常用年号称代皇帝,如嘉靖、崇祯、康熙、雍正、乾隆。

唐朝皇帝世系表

唐朝皇帝世系表 唐朝皇帝世系表唐朝和武周618年—907年武周之前的唐朝618年—690年 庙号谥号姓名统治时间年号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618年-626年武德618年-626年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627年-649年贞观627年-649年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650年-683年永徽650年-655年 显庆656年-661年 龙朔661年-663年 麟德664年-665年 干封666年-668年 总章668年-670年 咸亨670年-674年 上元674年-676年 仪凤676年-679年 调露679年-680年 永隆680年-681年 开耀681年-682年 永淳682年-683年 弘道683年 中宗 (为武后所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684年,(以及705年-710年) 嗣圣684年睿宗 (为武后所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684年,(以及710年-712年) 文明684年 则天顺圣皇后武曌684年-705年 光宅684年 垂拱685年-688年 永昌689年 载初690年 武周(690年-705年) 则天大圣皇帝武曌684年-705年 天授690年-692年 如意692年 长寿692年-694年 延载694年 证圣695年 天册万岁695年-696年 万岁登封696年 万岁通天696年-697年 神功697年

圣历698年-700年 久视700年 大足701年 长安701年-704年 唐朝复辟705年—907年 中宗(重祚)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见684年,) 705年-710年神龙705年-707年 景龙707年-710年 少帝李重茂710年唐隆710年 睿宗(重祚)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见684年,) 710年-712年景云710年-711年 太极712年 延和712年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712年-756年先天712年-713年开元713年-741年 天宝742年-756年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李亨756年-762年至德756年-758年干元758年-760年 上元760年-761年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762年-779年宝应762年-763年 广德763年-764年 永泰765年-766年 大历766年-779年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李适780年-805年建中780年-783年 兴元784年 贞元785年-805年 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李诵805年永贞805年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李纯806年-820年元和806年-820年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李恒821年-824年长庆821年-824年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李湛824年-826年宝历824年-826年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李昂826年-840年宝历826年 大和827年-835年 开成836年-840年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李炎840年-846年会昌841年-846年 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李忱846年-859年大中847年-859年

唐朝皇帝世系表庙号

唐朝皇帝 世系表庙 号 谥号姓名在位限陵寝号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618-62 6 献陵武德618-626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 民 627-64 9 昭陵贞观627-649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 650-68 3 乾陵 永徽,显庆,龙朔, 麟德,乾封,总章, 咸亨,上元,仪凤, 调露,永隆,开耀, 永淳,弘道 650-655 656-661 661-663 664-665 666-668 668-670 670-674 674-676 676-679 679-680 680-681 681-682 682-683 683 中宗(被废)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684 定陵嗣圣684 睿宗(被废)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684-69 桥陵 684#684#685-6 88#689#690 武周690-705先为则天大圣皇帝,后改则天大圣 皇后 武曌 690—7 05 乾陵 天授-如意-长寿- 延载-证圣-天册 万岁-万岁登封- 万岁通天-神功- 圣历-久视-大足- 长安 690—692#692 #692-694#694# 695#695-696#6 96#696-697#69 7#698-700#700

#701#701-705 中宗(复位)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 705-71 0 定陵 神龙-景龙 705-707#707-7 10 恭宗殇皇帝李重 茂 710 唐隆710 睿宗(复辟)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 710-71 2 桥陵 景云-太极-延和 710-711#712#7 12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 基 712-75 6 泰陵 先天-开元-天宝 712-713#713-7 41#742-756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李亨756-76 2 建陵 至德-乾元-上元 756-758#758-7 60#760-761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 762-77 9 元陵 宝应-广德-永泰- 大历 762-763#763-7 64#765-766#76 6-779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李适 780-80 5 崇陵 建中-兴元-贞元 780-783#784#7 85-805 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李诵805 丰陵永贞805 宪宗圣神章武孝皇帝李纯 806-82 景陵元和806-820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李恒 821-82 4 光陵长庆821-824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李湛 824-82 6 庄陵宝历824-826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李昂 826-84 0 章陵 宝历-大和-开成 826#827-835#8 36-840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李炎 840-84 6 端陵会昌841-846 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 李忱 846-85 9 贞陵大中847-859 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 懿道大孝皇帝

庙号年号谥号

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庙号: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

占总数的57%左右。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从女皇帝武则天开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谥号的旧例,她作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时追谥丈夫唐高宗李治为“天皇大帝”,达四字。武则天称帝后,又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的累加也影响了谥号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后,大多数皇帝的谥号都在四个字以上。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 明代皇帝谥字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 明成祖的谥号为: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谥字为21字(光绪帝)或23字或25字(努尔哈赤),硕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 清代大臣的谥号规定:一品大臣过世,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授谥。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例不授谥。得谥号者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学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谥号中,又以“文正”最为难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议;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获谥“文正”(如曾国藩)。文正以下的谥号则有:文忠(如李鸿章),清朝只有约十人得此谥号;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武功成者,如左宗棠)、文恭、文成等等。

唐宗室世系表简表

唐宗室世系表简表 李暠 李歆 李重耳 李熙宣皇帝 李天锡光皇帝 李虎太祖景皇帝(永康陵)-8子 儿子:长子李延柏(南阳公) 次子李真(谯王) 三子李昞(世祖)-4子 四子李璋(毕王)-2子 长子李韶(东平王) 子李道宗(江夏郡王) 子李景恒(卢国公) 子李道兴(广宁郡王) 子李道立(高平王) 曾孙李涵 子李鰅 次子李孝基(永安壮王) 五子李绘(雍王) 子李贽(河南王) 子李道玄(淮阳壮王) 子李道明 六世孙李汉 子李德裕

六子李祎(郇王)-3子 长子李叔良(长平肃王) 子李孝协 子李孝斌 子李思训 子李思诲 子李林甫 次子李德良(新兴郡王) 孙李晋 三子李幼良(长乐郡王) 七子李蔚(蔡烈王)-2子 长子李安(西平怀王)-4子 长子李琛(襄武郡王) 子李俭 次子李孝恭(河间元王) 子李崇义(谯国公) 子李晦 子李荣 三子李瑊(济北郡王) 四子李瑰(汉阳郡王) 次子李哲(济南郡王) 子李瑗(庐江郡王) 八子李亮(郑孝王)-2子 长子李神通(淮安靖王)-11子 长子李道彦(胶东郡王)

次子李孝詧(高密王) 三子李孝同(淄川王) 孙李广业 子李国贞 子李锜 四子李孝慈(广平王) 五子李孝友(河间王) 六子李孝节(清河王) 曾孙李昇 曾孙李暠 曾孙李晕 子李进 七子李孝义(胶西王) 八子李孝逸 九子李孝锐 次子李神符(襄邑恭王)-7子 子李德懋 五世孙李从晦 子李文暕 子李挺 曾孙李程 子李捷 曾孙李石李昞世祖元皇帝(兴宁陵)-4子 儿子:长子李澄(梁王)

次子李湛(蜀王)-2子 长子李博义(陇西恭王) 次子李奉慈(渤海靖王) 七世孙李戡 三子李洪 四子李渊(高祖)-22子 李渊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献陵)-22子 生于566年,父为世祖元皇帝李昞,母为独孤氏。于618年称帝,年52岁,年号武德,于627年退居太上皇,年62岁。卒于635年,享年70岁,在位9年,太上皇8年。 皇后:太穆顺圣皇后[窦氏](献陵) 长子李建成(废太子息隐王)-6子 长子李承宗(太原王) 次子李承道(安陆王) 三子李承德(河东王) 四子李承训(武安王) 五子李承明(汝南王) 六子李承义(巨鹿王) 次子李世民(太宗)-14子 三子李玄霸(卫怀王) 四子李元吉(巢刺王)-5子 长子李承业(梁郡王) 次子李承鸾(渔阳王) 三子李承奖(普安王) 四子李承裕(江夏王) 五子李承度(义阳王)

高中历史我国史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中国史思维导图中国古代史部分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魏晋隋唐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近代史部分

中国现代史部分建国初期

十年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10分钟掌握2000年历史, 秦朝到清朝皇帝世系表 摘要:中国有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从第一个皇帝 秦始皇算起,有记载的皇帝多达500多位。为了更清楚 直观的了解每个朝代的皇帝传承,作者将他们绘制成表, 呈现给喜欢历史的读者。(包括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 秦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攻灭六国,统一天下, 自称始皇帝,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死后,儿子 胡亥继承皇位,由宦官赵高把持朝政。秦二世的暴政引 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向刘 邦投降,秦朝灭亡。秦朝共传二世,建国仅仅14年。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出身小吏,是个不折不扣的流氓。 在秦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中,击败霸王项羽,建立大汉王 朝,史称西汉。公元8年,权臣王莽自立,西汉灭亡。 前后共有15位皇帝,建国210年。 东汉:王莽篡权之后,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汉朝宗室 后代刘秀趁机起兵,通过十几年的战争重新统一中国。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国号汉,史称东汉。 公元220年,曹操儿子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东汉 灭亡。传八世共十四帝,建国195年。 三国:曹操、刘备、孙权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东汉末年 天下大乱,诸侯割据相互攻伐,最后只剩下曹操、刘备、 孙权三大势力。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次年刘备 在成都称帝;公元229年孙权称帝,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晋朝:晋朝的开国皇帝是三国著名谋士司马懿的孙子司 马炎,他在266年代魏自立称帝,建国号为晋,定都洛 阳,史称西晋。公元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司马睿 逃到江南,在建邺称帝,史称东晋。公元420年,刘裕 建立宋,东晋灭亡。两晋共传十五帝,建国155年。 北朝(386年——581年),指的是在西晋灭亡之后,在 中国北方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五个朝代,包括北魏、东魏、 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指刘裕灭东晋建立 宋朝之后,在中国江南建立的四个汉人政权。包括有: 宋、齐、梁、陈四各朝代。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什么是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庙号、谥号、尊号及年号,在我国古籍中现身频频。前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年号则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 1,庙号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汉平帝时王莽上庙号))。另外西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庙号)、刘衎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庙号),在东汉光武帝时被取消;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祐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

唐代世系表

唐朝皇帝世系表(618—907) 唐朝 皇帝 世系 表庙号 谥号姓名在位年限年号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名臣:李元霸, 魏征,徐茂公,李建 成,李元吉等。 618-626 武德618年-626年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名臣:徐茂 公,魏征,杜如晦, 秦琼,尉迟恭、薛仁 贵等。 627-649 贞观627年-649年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名臣:长孙无 忌,裴行俭、薛仁贵 等。 650-683 永徽650年-655年 显庆656年-661年 龙朔661年-663年 麟德664年-665年 乾封666年-668年 总章668年-670年 咸亨670年-674年 上元674年-676年 仪凤676年-679年 调露679年-680年 永隆680年-681年 开耀681年-682年 永淳682年-683年 弘道683年 中宗 (被 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684 嗣圣684年睿宗 (被废)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684-690 文明684年 光宅684年 垂拱685年-688年 永昌689年 载初690年

武周690年-705年武曌(武则天历代名 臣:文官:狄仁杰, 张柬之,姚崇,王及 善,娄师德等。 690—705 天授690年—692 年 如意692年 长寿692-694年 延载694年 证圣695年 天册万岁695-696 年 万岁登封696年 万岁通天696-697 年 神功697年 圣历698-700年 久视700年 大足701年 长安701-705年 中宗 (复辟)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705-710 神龙705年-707年 景龙707年-710年 恭宗殇皇帝李重茂710 唐隆710年睿宗 (复辟)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710-712 景云710年-711年 太极712年 延和712年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名臣:姚 崇,宋景,张说等。712-756 先天712年-713年 开元713年-741年 天宝742年-756年 肃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 皇帝李亨756-762 至德756年-758年 乾元758年-760年 上元760年-761 年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762-779 宝应762年-763年广德763年-764年永泰765年-766年大历766年-779年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李适780-805 建中780年-783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