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渔歌子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渔歌子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渔歌子》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首》中一首词。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二、说目标

1、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读懂词,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教法、学法

四、教学过程

这首词词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圈圈景物,摆摆景物落实重点。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对话,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

(一)、激趣导入

1、利用学生好奇心,猜猜诗人张志和名字的由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张志和16岁那年给朝庭写了一本折子,皇帝非常欣赏,于是赐名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板书“心志平和”)这四个字不仅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也是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思想。

2、由作者自然引出本课要学的词《渔歌子》(板题)。渔歌子是词牌名,对

于词牌学生已有所了解,所以这里不再重复。只是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词牌,巩固对词牌的了解。

(二)圈景物,明词意

1、自由读词,读准音,读通诗句。

这首词比较简单,读来朗朗上口,多读几遍,孩子自然就能读通读顺。有几个生字,根据学情不同,着重正音。两个平舌音“塞、蓑”,一个翘舌音“箬”,再有“斜风细雨”可能也有部分孩子念不准。

2、圈一圈,找景物

张志和不仅是位诗人,也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所以,我让孩子默读词,圈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可一边读词,一边对照看书中插图。

3、摆一摆,找准景物位置。

为了让学生理解词,能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我设计摆摆景物。假如黑板就是一幅画,词中的九种景物该画在哪呢?为了让学生更明白,老师示范“鳜鱼”、“蓑衣”。如果把蓑衣画在这,那箬笠应画在——(蓑衣上面),笠是生字,留给学生写。老师示范这两种景物还由于“鳜”和“蓑”是二类生字,只要求认不要求写。其余景物学生填完。

请一位写得正确的孩子上台演板,这对于理解能力相对差的孩子无疑是一种示范。其余孩子在事先准备的画纸上写。在这些景物当中,斜风细雨的理解是个难点。于是,我问孩子,“斜风细雨”这样写对吗?为什么?孩子会说,斜风,那风肯定是斜的。细雨被风一吹,也是斜的。我进一步问:细雨,像什么呢?斜风又是怎样的风呢?引导孩子想象,体会“斜风细雨”的那种朦胧柔和之美。 4、小结,初步形成画面。

这时,一首词真的就像一幅画了,一首《渔歌子》自然而然就吟诵出来,学生看板书,试着吟词。

(三)、诗词联诵,丰满画面

仅仅是找出词中景物,远远不够,如何引导孩子想象,把画面丰满起来呢?这一环节,采取以下手段。

1、说说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为什么?学生很容易找到是写春天,有一种春天特有景物“桃花”。一叶知秋,一花知春。

2、张志和看到的春天仅仅就这些景物吗?(生摇头)那在他眼里春天还会是怎样的影像呢?你会用有关春天的四字词语或诗句来描绘吗?

从一年级至四年级孩子已积累了不少有关春天的词和诗。这些四字词和诗句既精炼,意境又优美。同时,能激发孩子对古诗词的热爱,从而主动积累古诗词。

3、给画面着色。

(1)在张志和的眼里,春天是花红柳绿,万紫千红的,也是这样斜风细雨的。可是黑板上的春天图,似乎就显得单调多了。我们该给他添上什么色彩呢?从词中找证据。

学生会找到青、绿。绿的仅仅是箬笠和蓑衣吗?还有什么是绿的呢?

——山是绿的。是啊,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水是绿的。对啊,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箬笠是绿的,蓑衣也是绿的,山是绿的,水也是绿的,(完成板书,以简笔画的形式展现画面)想起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色的鹭,看到白鹭这样飞(简笔画),想起诗句,一行白鹭上青天。

——红色的桃花,绿叶衬着红花,千里莺啼绿映红。

(2)品析“青、绿”表达效果。“青、绿”看似随手拈来,实则是作者匠心独运。青箬笠,绿蓑衣,使得渔翁与画面和谐统一。此时,适当渗透一些遣词造句的妙处,对学生品词是有帮助的。于是,我故设疑问,在生活中看到的箬笠和蓑衣其实是综色的,而张志和却说是绿色的,难道是张志和写错了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答案可能千奇百怪/,这时,老师故意卖个关子,并不作解释,为下文的悟诗情埋下伏笔。

四、感情朗读,悟诗情

1、范读,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经过以上几个环节,孩子已在脑海中形成比较鲜明、丰满的画面。接着,就是通过读,把画面展现出来,在读中领悟作者情感。这一环节,老师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此时,我要求孩子闭上眼睛(优扬的音乐此时响起),同学们,此刻,你就是张志和,悠然自得地欣赏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师范读词)学生像老师一样把自己当作张志和有滋有味地品读词,根据个性差异,有针对地进行朗读指导。

2、适时插入背景资料,体会作者情感。

(1)介绍张志和生平,插入大哥张松龄的和词。

张志和不愿做官,爱这山山水水,在太湖扁舟垂钓,自封“烟波钓徒”。他大哥怕他不归,写了首和词。(出示)意在劝弟弟回家。

师生角色对话。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哪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啊

师:弟弟,你为何不归?

这时,出示小练笔,如果你是张志和,面对哥哥的劝说,你会说些什么呢?把心中想说的话写下来。接着,师生继续角色对话,弟弟,你为何不归?

(2)插入直钩垂钓故事,领悟此翁取适非取鱼。

适时,插入颜真卿所说,张志和钓鱼是直钩,而且不放鱼铒,这能钓到鱼吗?(不能)可张志和却说钓到了许多许多,他钓到了什么?

(3)点明主旨,升华感情。

能不能钓到鱼,张志和已不在乎了,他在乎的是如诗如画的美景,在乎的是无拘无束,心志平和的田园生活,他的哥哥,担心他风吹日晒,在太湖边为他盖了三间茅草房。从此,他过上了无拘无束的生活,每天,当他推开窗户,看到的是——(学生读前两句诗),当他推开房门看到的依然是——,从此,他就过上了——(生读后两句),过上了这样的生活。他的箬笠,他的蓑衣,他的人,他的心已和大自然融为了一体。所以,综色的箬笠,综色的蓑衣在他眼里就成了——(生读诗句)。这就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让我们记住这首千古名词——(学生诵读诗词)。

五、拓展迁移,积累运用。

本单元主题是“热爱田园生活”。《渔歌子》共有五首,风格类似。因此,我找到其余四首,作为拓展学习内容。

一、能更全面、深入了解张志和,从而加深对本首词的理解。

二、五首词在形式、内容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学生可举一反三,用学本首词的方法去学习其余四首,达到积累运用的效果。

渔歌子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科教材是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课所在单元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依据课程标准,本单元课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的乡村生活,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读中抓景物特点,学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

二、说目标

本首词的作者唐代诗人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多才多艺,擅长音乐、书画、歌词创作。他流传到今天的歌词,有《渔歌子》五首,“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首是最出色的篇章。从字面看,这首词的主要意趣是渔翁忘情地欣赏和玩味江南烟雨垂钓的情趣。词的主人公,实际上就是张志和这位“烟波钓徒”的自画像。它是一幅渗透了词人热爱自然与生活之情的江南春天风物画。

在这首词的教学目标上,我设定为引导学生对词中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对比体悟不同意境,感受感受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说教法

词在唐朝刚刚兴起,这首词是唐诗演化为词的一个创举,主要是第三行由原来的七字句破成了两个三字句。其他部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唐诗的影子。这种独特性,使得这首词内容简短易懂。

教法上采用多媒体创设意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拓展对比不同诗词风格,从而进入词描绘的意境,逐渐走进诗人的内心。学法上采用听、说、读、写、唱、画等手段,面向全体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四、说学生

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本学期在本册第一单元学习《忆江南》时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诗画合

一”的表现特点,感悟不同诗人笔下勾画出的不同渔翁的心绪,尤其是感悟“不须归”的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五、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有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我以诗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也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情。诗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大气磅礴,也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淡淡哀愁_这样诗意的语言开场,随之激发学生背诵、分享已经掌握的诗词,由面到点,再激励学生背诵上节课的两位宋代诗人笔下展现田园风光的诗句,而后话锋一转,把镜头拉回唐朝,出示作者介绍板书并齐读课题。短时间内将学生由古诗词引入,又利用背诵比赛展示,让学生全情投入,用反映诗歌内容的画面带着学生的眼球,用介绍作者的文字,牵着学生的心马上入课。解题,了解“词”的知识,复习已学过的词《忆江南》,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为一步步走进本课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储备。

第二环节: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以“文章不厌百回读”,读要读出词中写的内容,词中写的味道启发学生在读中体悟,并用幻灯片出示自读提示,让学生明确任务,即:在一分钟之内大声读诗文,能读几遍就读几遍,一定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或难理解的词句。之后个别展示,生生互评,并检查6个字的读音。让学生对词语进行质疑,理解词义——“箬笠、蓑衣、不须归”等。再读词语。之后试着结合解词,按字面翻译《渔歌子》,力求准确,不漏字。(把翻译的意思带进诗里,再读古词。)让学生就“如何读出词的味道”?发表意见后试读,读后进行点拨。老师抓住机会,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不失时机范读全诗,注意体会“词”与“诗”之间字数与节奏的微妙差别。并仍学生说说诗与词之间字数和节奏的差异。接下来请同学们看着充满意境的图片,播放名家朗读录音,一边听一边感受完之后说说自己仿佛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闻到什么呢?丰富的想象后学生带着这份美好配着音乐再读本首词。并让畅所欲言,汇报读了这首词的感觉,说说这首词应该读出怎样的味道来?

通过初读、泛读、听读、再读,达到了整体感知《渔歌子》的目的,学生又

一次为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内心扫清了障碍。

第三个环节——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我出示了国画名家白雪石的山水画,让大家看着这幅图,说说感受——西塞山前,怎样的桃花?又是怎样的流水?还有怎样的飞鸟?看PPT,说出白鹭给你怎样的感觉?从而感受到白鹭有别于麻雀到呢个小鸟的那份纯洁、悠闲、舒适、舒展、自由。让学生把这个理解再带进去,再读一遍前两行诗句:再追问“为什么要把‘鳜鱼’写进去呢?并尝试理解读。通过对词所刻画的色彩的欣赏,激发学生用美美的感觉来读词的后两句。

引导学生理解画中的人物及他为何不须归,在层层剥茧之后,学生体悟到老渔翁陶醉于美景之中,连下雨都不回家了,逍遥自在胜神仙哪!此时配着音乐,再读,学生意境感受到了这首词带给我们的那份美丽和惬意。

第四个环节——拓展体悟,感情背诵;

通过PPT引导学生,对比柳宗元笔下的《江雪》中的渔翁,与《渔歌子》中老渔翁心情的不同,作者的写作意境不同。此时,孩子们已经走到了作者的心中,了解到了透过词隐含在作者心中的情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那这份美丽表达出来:可自由选择画、说、唱等形式,并让小组合作学习在最恰当的时候展示了作用。展示成果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揣摩语言,指导背诵。背诵采取:第一次背诵,看着PPT出示的画面,试着背诵整首词。第二次背诵,闭眼,边想象边背诵。第三次背诵,带着那份渔翁的闲适悠然,在优雅故去的伴奏下,有感情朗读全词。(师生齐颂)教师哼唱歌曲——《渔歌子》;学生伴着乐曲,轻声吟唱。词美,景美,人也美!学生完全沉醉于词中。此时,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无疑是拔高点。用PPT出示张志和哥哥写的词《和答弟志和渔夫歌》,从而使得学生吃透了《渔歌子》,走进了张志和心里。

第五个环节——教师示范,识字写字,词的学习,不吝时间进行识字、写字,确实难能可贵。

第六个环节——作业设计,探究延伸。最后一个环节,作业的设计有必做题、和选做题组成,充分关注了每个学生,学生的不同层面,并将探究学习的触角巧妙的延伸到了课外。

板书设计8个字渔翁不归悠闲自在,将本课的全部已经,高度概括,

此时,结合板书总结全文,却终使人觉得“课已尽,意犹在”。

六、说教学设计特点

1.用诗般魅力的语言,酿出古诗词特有的味道。

作为传统文化精髓,古诗词的教与学应该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让师生徜徉在古诗词中,诗意地栖于课堂,定会别具情趣。

整堂课的设计我力图通过富有古典文化魅力的语言,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美好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对课前导语、课中过渡语、课尾结语精心推敲,并且在上课过程中自然无痕地渗透了许多古诗词。在课堂上,用诗般魅力的语言,带着这浓浓的语文是色彩,酿造出古诗词的独特味道。

2.注重有效指导,扎实掌握字词。

本课设计在词的教学过程中,并不忽视字词教学。从读准字音到读出词语的含义,再到板书示范,记住难点笔画,最后正确书写生字。分层解决了生字音、形、义的学习目标。

3.创设优美情景,感悟特有意境。

张志和的《渔歌子》虽然只有27个字,但作为画家诗人集一身的他,在本词中将意境体现的淋漓尽致。要想走进诗人内心,必先感悟诗词意境。

优雅的古曲、山水画般的用PPT出示的意境图,教师和名家配以古典乐曲的吟诵,将学生带入画中,不由得不尽情想象:看到了,听到了,还闻到了,也想到了——思绪翩飞中学生渐入诗境。

当学生交流有色彩,有声音,有味道的优美意境时,又引导他们画、唱、说心中的这首词。从无形到有形,意境意境揭开神秘面纱。

教学过程中渗透引用的古诗词,以词解词,把诗词的教学推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学生不但感受到景色美,诗境的美的气息将会充溢整个课堂。

4.拓展延伸,走进诗人内心。

在教学设计中我抓住了“白鹭飞、不须归”等关键词教学,通过朗读,通过想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和那种悠闲自得、淡泊不争的生活情趣。

同时,适时引入柳宗元笔下的《江雪》与张松龄《和答弟志和渔夫歌》为理解诗人内心做对比,对比之后,诗人的那份淡泊名利的闲适与淡定从容已跃然纸上,解决本课走进诗人内心的教学重点的解决也将水到渠成。

5.读来读往中尽显“读占鳌头”,读出读进中品尝语文味道。

我的本节课设计不但注重诗情浓浓,古琴幽幽,还特别体现出了书声琅琅的“读占鳌头”,多样多次的读都力求做到读得有层次,逐层有提升。

从自读时的读通读顺,到再读时的字正腔圆;从范读后的有板有眼,到倾听名家朗读之后的感悟读;从“白鹭飞”中的带着自己的理解的读,到“桃花流水鳜鱼肥”中美美地读,再到“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想象读,从教师引读,到男女生读、全体师生的深情配乐朗读,通过如此这般的“语言描摹”、“情景再现”、“想象跟进”让学生自然走入情景,有感情朗读水到渠成,多种朗读的形式把学生的读推向了一个个的情感高潮,借助张志和的词饱尝到了语文课的语文味道。

渔歌子

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认读“塞、箬、笠、蓑”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白鹭、箬笠、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通过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层层深入的诵读,学着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渔歌子》这首词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4.拓展阅读,逐步培养对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并能主动积累优秀诗文。 5.通过学习这首词,进一步感知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而且有一定的含义,能告诉老师你的名字是谁给你取得?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大诗人,他的名字叫张志和。你们猜猜他的名字是谁取的?我告诉大家,这个名字是皇帝给他取的,因为他16岁的时候,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他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做张龟龄,猜猜他爸爸为什么给他取张龟龄?是希望他能象乌龟一样长生不老。多好的一个名字。 2、通过预习,你能说说张志和是哪个朝代的人吗?(唐代著名的词人)今天,我们要学的他的一首词——(教师板书课题:渔歌子) 3、什么叫词?以前我们学过哪首词?(《忆江南》)一起来背诵。 其实古代的词和我们现在的歌词差不多,是古代懂音律的人写的曲子,文人填入词,是最早的词的形成。为了记住每一首词,给这些固定的曲子起了固定的名字,叫词牌。当我读渔歌子的时候不能读轻声,因为它是词牌,其读文题。 二、自由读词,初步感知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渔歌子》,一直读到你认为字正腔圆为止。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基础。因此这一环节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朗读:首先让学生初读诗词,要求读准字音。着重注意下面这些词的读音(课件出示):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然后学生再读诗词,课件出示已划出停顿的诗词,要求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读书的要求逐步提高,体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认识过程。这样通过试读、练读、个别读、范读,学生一步一步走入诗境,初步把握了诗词的内容和情感基调。 2、读到现在,你发现诗和现在学的词有什么不同了吗?诗每句都是比较工整,字数基本是相同的,而词呢,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词也叫叫长短句 三、反复诵读,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释疑解难:首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字典在小组内合作学习: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通过释疑解难,初步扫清学习障碍。 (二)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 教师先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情景,学生边听边展开想象,此时你的头脑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呢?然后学生把印象最深刻,或者最喜欢的画面写下来。学生根据自读自悟所得,描绘出头脑中的画面,通过全班交流,形成生生互动,自主解读词义,形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子

23、《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 省吕梁市区南关小学志清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容是23《古诗词三首》,它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第三篇精读课文。) 一、说教材 《古诗词三首》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整首诗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男耕女织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志和。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的形象,生动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古诗词三首》选入课本,主要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讲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

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二、说目标 根据精读课文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古诗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预设本课的目标为: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蚕、昼、耘、塞、箬、笠、蓑”7个生字,会写“蚕、 桑、昼、耘、绩、塞、鹭、笠”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 耘田、箬笠”等词语。 2、正确理解诗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 首。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件等,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感受是的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阅读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会繁忙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因此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教学重点 读懂诗意,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渔歌子 说课稿[教学]

渔歌子说课稿[教学] 《渔歌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23课《古诗词三首》中一首词。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二、说目标 1、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读懂词,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教法、学法 四、教学过程 这首词词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圈圈景物,摆摆景物落实重点。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对话,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 (一)、激趣导入 1、利用学生好奇心,猜猜诗人张志和名字的由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张志和16岁那年给朝庭写了一本折子,皇帝非常欣赏,于是赐名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板书“心志平和”)这四个字不仅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也是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思想。 2、由作者自然引出本课要学的词《渔歌子》(板题)。渔歌子是词牌名,对于词牌学生已有所了解,所以这里不再重复。只是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词牌,巩固对词牌的了解。 (二)圈景物,明词意 1、自由读词,读准音,读通诗句。 这首词比较简单,读来朗朗上口,多读几遍,孩子自然就能读通读顺。有几个生字,根据学情不同,着重正音。两个平舌音“塞、蓑”,一个翘舌音“箬”,再有“斜风细雨”可能也有部分孩子念不准。 2、圈一圈,找景物 张志和不仅是位诗人,也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所以,我让孩子默读词,圈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可一边读词,一边对照看书中插图。 3、摆一摆,找准景物位置。 为了让学生理解词,能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我设计摆摆景物。假如黑板就是一幅画,词中的九种景物该画在哪呢,为了让学生更明白,老师示范“鳜鱼”、“蓑衣”。如果把蓑衣画在这,那箬笠应画在——(蓑衣上面),笠是生字,留给学生写。老师示范这两种景物还由于“鳜”和“蓑”是二类生字,只要求认不要求写。其余景物学生填完。请一位写得正确的孩子上台演板,这对于理解能力相对差的孩子无疑是一种示范。其余孩子在事先准备的画纸上写。在这些景物当中,斜风细雨的理解是个难点。于是,我问孩子,“斜风细雨”这样写对吗,为什么,孩子会说,斜风,那风肯定是斜的。细雨被风一吹,也是斜

《渔歌子》课前说课稿

《渔歌子》课前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23 课《古诗词三首》中一首词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二、说目标 1 、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3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读懂词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这首词词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圈圈景物摆摆景物落实重点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对话体会诗人情感突破 难点 (一)、激趣导入 1 、利用学生好奇心猜猜诗人张志和名字的由来充分调动学生学 习积极性 张志和16 岁那年给朝庭写了一本折子皇帝非常欣赏于是赐名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板书“心志平和”)这四个字不仅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也是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思想

2 、由作者自然引出本课要学的词《渔歌子》(板题)渔歌子是词牌 名对于词牌学生已有所了解所以这里不再重复只是让学生以前学过的词牌巩固对词牌的了解 (二)圈景物明词意 1 、自由读词读准音读通诗句这首词比较简单读来朗朗上口多读几遍孩子自然就能读通读顺有几个生字根据学情不同着重正音两个平舌音“塞、蓑”一个翘舌音“箬”再有“斜风细雨”可能也有部分孩子念不准 2 、圈一圈找景物张志和不仅是位诗人也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所以我让孩子默读词圈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可一边读词一边对照看书中插图 3 、摆一摆找准景物位置为了让学生理解词能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我设计摆摆景物假如黑板就是一幅画词中的九种景物该画在呢为了让学生更明白老师示范“鳜鱼”、“蓑衣”如果把蓑衣画在这那箬笠应画在——(蓑衣上面)笠是生字留给学生写老师示范这两种景物还由于“鳜”和“蓑”是二 类生字只要求认不要求写其余景物学生填完 请一位写得正确的孩子上台演板这对于理解能力相对差的孩子无疑是 一种示范其余孩子在事先准备的画纸上写在这些景物当中斜 风细雨的理解是个难点于是我问孩子“斜风细雨” 这样写对为什么孩子会说斜风那风肯定是斜的细雨被风一吹也是斜的我进一步问:细雨像什么呢斜风又是怎样的风呢引导孩子想象体会“斜风细雨” 的那种朦胧柔和之美 4 、小结初步形成画面这时一首词真的就像一幅画了一首《渔歌子》自然而然就吟诵出来学生看板书试着吟词 (三)、诗词联诵丰满画面仅仅是找出词中景物远远不够如何引导孩子想象把画面丰满起来呢这一环节采取以下手段

《渔歌子》说课稿

大班文学活动《渔歌子》说课稿 一、设计意图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最能突显汉语文字的美。但是一提到古诗教学,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机械的诵读,就会罗列出种种弊端。其实旧式的古诗教育只是形式上的机械,古诗本身并不机械。我们不能以难以理解作为将其置之于幼儿教育大门之外的原因。古诗诵读活动是我们石梅幼儿园的一个特色教育。在我们看来,古诗与儿歌应同属幼儿文学教育的范畴,就如同安徒生童话和故事大王,前者经典,后者通俗,但都是孩子喜爱的文学作品。我们的古诗诵读活动不认字,不强背,不求量,而以欣赏感受诗词所表现的美感而作为重点,在诵读活动中让孩子爱上古典诗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针对古诗遣词造句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古诗本身所蕴涵的独特意境和优美韵味很难被孩子感悟的现象,我们寻找到了多媒体课件这种教学手段,使孩子跨越千年时光,进入诗文意境,触摸诗文脉搏,倾听诗人情思,体味古诗神韵。可以说多媒体手段在古诗教学中发挥了它最大的功效,所以本次赛课活动我选择了一首词《渔歌子》作为教学内容。二、分析教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短短27个字的《渔歌子》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词中前两句写自然景色: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后两句写景中之人——渔夫。而这个渔夫本身又是风景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物与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雨垂钓图”。本次活动突出词与画相结合,让孩子们将词化解为一幅图,再由图提升对词的意境的把握。这是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态的图画,只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才能营造出这样一个多层次的立体效果,为孩子自主理解诗词内容创设一个平台。 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对教材进行了一个取舍。选取寻找词中的景色、颜色、动态作为活动的重点,把从“蓑衣、箬笠”想象出渔翁垂钓以及从“不须归”判断出渔者乐而不归的情感这两点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而以下3点则不作为本次活动内容。 1、诗词体裁不同、形式不同,但在这首词中表现得不明显,所以不涉及对诗词体裁的辨别以及对词的特征的了解。 2、逐字逐句的理解。这种方式更适合年龄再大一些的小学生,对于大班孩子来说,从整体上去理解可能更加合适。 3、诗人的生平以及作词的背景与孩子的生活经验相差甚远,所以也只是简单的提一下。 三、活动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上述分析,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为: 1、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孩子展示立体的“春雨垂钓图”,让孩子在反复赏析的过程中自主把握作品内涵。 2、运用绘画美术这一艺术手段,表现各自对作品的不同理解。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优质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优质课堂说课稿3 篇《渔歌子》是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古诗诵读。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说课稿3 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说课稿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诵读。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操。 3、通过对比阅读,感受道家和儒家不同的思想追求。 重点、难点: 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操。 教学过程: 《XX》《题秋江独钓图》 一、导入揭题 1、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描写渔父生活的词《渔歌子》,{板书课题}。 2、渔歌子是题目还是词牌名?对,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一定要有词牌名。 这里“子”读第三声,齐读课题。 3、这首词的作者是唐朝的张志和。{板书(唐)张志和},谁用简洁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意 1、一读:谁来读一读这首词?相机正音。 二读:字正腔圆,就是少了点味道,应该读出怎样的味道?(美丽)指名读;(悠

闲)指名读。齐读。 2、有点感觉了,不过,等你理解了这首词,那时候就能真正地读出味道来了!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首词的意思吗?指名说。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 4、让我们把理解到的带入词中,再来读一读。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1、张志和不仅是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说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默读这首词,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自然景物?用笔圈出来。{出示} 2、他为我们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出示} 3、这都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在诗人的眼里,这是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桃花、流水?他又会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拿起你的笔,选择一两种景物写几句话。{出示} 4、交流: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桃花: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桃之夭夭,烁烁其华。补充:春天的花有那么多,为什么作者独独写了桃花呢?李白呀曾写过这样的诗:{出示} 山中问答 xx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xx 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最新稿官正华《渔歌子》上课详案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官正华 [个人简介] 官正华,瓯海区名师培养对象、区教坛新秀、省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爱好诗词文学,潜心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十余年,参与国家、市级多个课题研究,近三年来在省级、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案例十余篇,市区级获奖五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下第23课《古诗词三首——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热爱自然山水的感情。 [教学理念] 张志和作为一名诗词书画大家,他的作品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本设计力图以赏画的形式,吟诵的方式,想象理解词的意境,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达到对《渔歌子》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教学重点]学会词的吟诵,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读出词的韵味,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预设] 课前谈话 同学们,今天是第一次到剧场里来上课吗?你们是主人,应该欢迎一下这么多远道而来的客人,全体起立,我们一起热情地向下面的老师问好(生问:老师好!)。来,让老师们认识认识我们昆阳一小的同学。你叫什么名字……(了解学生的名字是谁起的,有没有小名)还有很多同学想让老师认识你,没关系,待会儿上课的时候,你大胆发言,你一定会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了解作者,揭示课题 1、介绍张志和。刚才,几个同学介绍了自己的名字,现在来看看这个名字(板书:张志和)你了解他吗?(板书“张志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唐,词人,《渔歌子》。)猜猜“张志和”这个名字是谁起的。(生猜)是皇帝起的,是不是很了不起?张志和16岁就中了举人,并写了一份折子给皇帝唐肃宗,皇帝(唐肃宗)看了,觉

【精品】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23课《古诗词三首》中一首词。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二、说目标 1、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 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体会诗人思 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读懂词,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教法、学法 四、教学过程 这首词词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圈圈景物,摆摆景物落实重点。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对话,体会诗 人情感,突破难点。 (一)、激趣导入 1、利用学生好奇心,猜猜诗人张志和名字的由来,充分调动学 生学习积极性。 张志和16岁那年给朝庭写了一本折子,皇帝非常欣赏,于是赐名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板书“心志平和”)这四个字不仅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也是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思想。 2、由作者自然引出本课要学的词《渔歌子》(板题)。渔歌子是词牌名,对于词牌学生已有所了解,所以这里不再重复。只是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词牌,巩固对词牌的了解。 (二)圈景物,明词意 1、自由读词,读准音,读通诗句。 这首词比较简单,读来朗朗上口,多读几遍,孩子自然就能读通读顺。有几个生字,根据学情不同,着重正音。两个平舌音“塞、蓑”,一个翘舌音“箬”,再有“斜风细雨”可能也有部分孩子念不准。 2、圈一圈,找景物

张志和不仅是位诗人,也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所以,我让孩子默读词,圈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可一边读词,一边对照看 书中插图。 3、摆一摆,找准景物位置。 为了让学生理解词,能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我设计摆摆景物。假如黑板就是一幅画,词中的九种景物该画在哪呢?为了让学生更明白,老师示范“鳜鱼”、“蓑衣”。如果把蓑衣画在这,那箬笠应画在——(蓑衣上面),笠是生字,留给学生写。老师示范这两种景物还由于“鳜”和“蓑”是二类生字,只要求认不要求写。其余景物学 生填完。 请一位写得正确的孩子上台演板,这对于理解能力相对差的孩子无疑是一种示范。其余孩子在事先准备的画纸上写。在这些景物当中,斜风细雨的理解是个难点。于是,我问孩子,“斜风细雨”这样写对吗?为什么?孩子会说,斜风,那风肯定是斜的。细雨被风一吹,也是斜的。我进一步问:细雨,像什么呢?斜风又是怎样的风呢?引导孩子想象,体会“斜风细雨”的那种朦胧柔和之美。 4、小结,初步形成画面。 这时,一首词真的就像一幅画了,一首《渔歌子》自然而然就吟 诵出来,学生看板书,试着吟词。 (三)、诗词联诵,丰满画面 仅仅是找出词中景物,远远不够,如何引导孩子想象,把画面丰满起来呢?这一环节,采取以下手段。 1、说说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为什么?学生很容易找到是写春天,有一种春天特有景物“桃花”。一叶知秋,一花知春。 2、张志和看到的春天仅仅就这些景物吗?(生摇头)那在他眼里春天还会是怎样的影像呢?你会用有关春天的四字词语或诗句 来描绘吗? 从一年级至四年级孩子已积累了不少有关春天的词和诗。这些四字词和诗句既精炼,意境又优美。同时,能激发孩子对古诗词的热爱, 从而主动积累古诗词。 3、给画面着色。 (1)在张志和的眼里,春天是花红柳绿,万紫千红的,也是这样斜风细雨的。可是黑板上的春天图,似乎就显得单调多了。我们该给他添上什么色彩呢?从词中找证据。 学生会找到青、绿。绿的仅仅是箬笠和蓑衣吗?还有什么是绿的 呢?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说课稿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 1.《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 4.《咏鹅》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5.《风》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6.《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7.《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9.《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1.《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2.《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3.《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4.《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5.《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7.《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8.《古朗月行》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9.《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沁园春·雪》说课稿

沁园春〃雪 ——江苏省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吴雯君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江苏省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吴雯君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这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走进文本、潜心研读——说教材 (一)分析教材 教材基本内容的呈现方式是采用主题单元的编排方式,全书共有六个主题单元。《沁园春〃雪》属于第六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诗词拔萃。这是一首毛泽东的赞美祖国壮丽河山、称颂古今英雄的词。作为本单元的第一首词,它感情激昂、豪迈,是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的绝佳教材;还是对学生进行英雄主义教育、励志熏陶的最佳范本;更是走进毛泽东心灵、领略伟人风采的最佳桥梁。 (二)分析学情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我所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而且在小学中已经学过词,如《如梦令》、《渔歌子》,已初步具有了欣赏诗歌的能力。这首词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巩固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对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有很大促进作用。但对于方法和技能还不能完全掌握和灵活运用,这就需要老师进行适当引导,使学生能自主、积极、正确地理解文本内容,领悟诗人热爱祖国、有伟大抱负的感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中的教学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阅读中了解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掌握关于词的基本文学常识。 2.理解词的大意,有感情地诵读,并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3.感受诗人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习得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渔歌子说课稿(正式)

“2010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说课展示活动”参赛作品 《渔歌子》——说课稿 年级:四年级版本:人教版 甘肃省酒泉育才学校李晓蓉 PPT(1) 我说课的题目是《渔歌子》PPT(2) ,下面我给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设想。 我从PPT(3) 教材、目标、教法、学情、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谈一谈。首先说教材。 PPT(4) 本科教材是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课所在单元的主题PPT(5) 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依据课程标准,本单元课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的乡村生活,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读中抓景物特点,学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 PPT(6)

二、说目标 本首词的作者唐代诗人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多才多艺,擅长音乐、书画、歌词创作。他流传到今天的歌词,有《渔歌子》五首,“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首是最出色的篇章。从字面看,这首词的主要意趣是渔翁忘情地欣赏和玩味江南烟雨垂钓的情趣。词的主人公,实际上就是张志和这位“烟波钓徒”的自画像。它是一幅渗透了词人热爱自然与生活之情的江南春天风物画。PPT(7) 在这首词的教学目标上,我设定为引导学生对词中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对比体悟不同意境,感受感受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说教法PPT(8) 词在唐朝刚刚兴起,这首词是唐诗演化为词的一个创举,主要是第三行由原来的七字句破成了两个三字句。其他部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唐诗的影子。这种独特性,使得这首词内容简短易懂。PPT(9)教法上采用多媒体创设意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拓展对比不同诗词风格,从而进入词描绘的意境,逐渐走进诗人的内心。学法上采用听、说、读、写、唱、画等手段,面向全体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四、说学生 四年级学生PPT(10)

语文人教四年级下册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语文《渔歌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渔歌子》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组选编内容全是描绘的山乡田园风光: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飘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我们随着课文,走进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片段,进而进行综合性学习。《渔歌子》便是借鉴了民间的渔歌而成的。此词语言清丽自然,寄情于景,写景简洁优美,以词入画。青山、碧水、白鹭、红桃,,江水涨、白鹭飞、斜风、细雨,,似一幅水墨丹青展现在读者面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怡情山水的“渔歌图”,让我们陶醉于大自然山光水色之中悠闲而自由的生活乐趣。这首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 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全诗不仅画面美,而且情意浓。张志和十六岁,举明经,曾献策肃宗令招待翰林,后被贬官,不再复仕,在湖州隐居五年,后来到会稽隐居,十载后再回湖州,写下千古绝唱一一《渔歌子》,倾吐了他对悠闲生活浓浓的眷恋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目标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了解了教材所处的位置,结合年级特点、学生接受能力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主要是要求学生识记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是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在于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其中,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课的难点。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展开想象,反复诵读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诗人所描绘的美景。从而达到在多种朗读形式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经验,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学生在课内已学习了本组的前两首古诗,在课外收集了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对于“田园生活” 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田园生活的诗情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四、说学法教法 针对学生学习情况,我这节课设计了许多方式的朗读,第一遍读,同桌互读,检查生字学习情况,然后,全班同学比赛读,读出节奏。然后提出问题:词中介绍了那些景物?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词的大意。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边读边说自己在读词过程中想到的内容,以“我读了 _____________ 这句词仿佛看见了______ ”这种方式来想像词中描绘的画面。然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词,体会“不须归” 这种情感。 五、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识词,了解词牌: 师:这个学期我们学了词,还记得吗?对,是《忆江南》。我们来背一背好吗 (齐背)

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渔歌子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渔歌子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渔歌子》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首》中一首词。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二、说目标 1、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读懂词,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教法、学法 四、教学过程 这首词词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圈圈景物,摆摆景物落实重点。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对话,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 (一)、激趣导入 1、利用学生好奇心,猜猜诗人张志和名字的由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张志和16岁那年给朝庭写了一本折子,皇帝非常欣赏,于是赐名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板书“心志平和”)这四个字不仅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也是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思想。 2、由作者自然引出本课要学的词《渔歌子》(板题)。渔歌子是词牌名,对

于词牌学生已有所了解,所以这里不再重复。只是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词牌,巩固对词牌的了解。 (二)圈景物,明词意 1、自由读词,读准音,读通诗句。 这首词比较简单,读来朗朗上口,多读几遍,孩子自然就能读通读顺。有几个生字,根据学情不同,着重正音。两个平舌音“塞、蓑”,一个翘舌音“箬”,再有“斜风细雨”可能也有部分孩子念不准。 2、圈一圈,找景物 张志和不仅是位诗人,也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所以,我让孩子默读词,圈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可一边读词,一边对照看书中插图。 3、摆一摆,找准景物位置。 为了让学生理解词,能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我设计摆摆景物。假如黑板就是一幅画,词中的九种景物该画在哪呢?为了让学生更明白,老师示范“鳜鱼”、“蓑衣”。如果把蓑衣画在这,那箬笠应画在——(蓑衣上面),笠是生字,留给学生写。老师示范这两种景物还由于“鳜”和“蓑”是二类生字,只要求认不要求写。其余景物学生填完。 请一位写得正确的孩子上台演板,这对于理解能力相对差的孩子无疑是一种示范。其余孩子在事先准备的画纸上写。在这些景物当中,斜风细雨的理解是个难点。于是,我问孩子,“斜风细雨”这样写对吗?为什么?孩子会说,斜风,那风肯定是斜的。细雨被风一吹,也是斜的。我进一步问:细雨,像什么呢?斜风又是怎样的风呢?引导孩子想象,体会“斜风细雨”的那种朦胧柔和之美。 4、小结,初步形成画面。 这时,一首词真的就像一幅画了,一首《渔歌子》自然而然就吟诵出来,学生看板书,试着吟词。 (三)、诗词联诵,丰满画面 仅仅是找出词中景物,远远不够,如何引导孩子想象,把画面丰满起来呢?这一环节,采取以下手段。 1、说说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为什么?学生很容易找到是写春天,有一种春天特有景物“桃花”。一叶知秋,一花知春。

最新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关于如何针对语文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难以集中陈同学进行诗词这一知识点的一对一教学,具体以《渔歌子》为例,从说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说。一、说教材 《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组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陈同学本学期在第一组学习了《忆江南》,对词的常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但是,他语文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难以集中,但想象力比较丰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组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三、教学目标 1.学会词中的3个生字:鳜、蓑、箬。 2. 熟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中画面的美丽,体悟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4、培养对词的喜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趣,我准备主要采用诵读法、想象法、品味法展开教学,以读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说教学过程 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我推荐一些优美的词语(表颜色、姿态和心情的词语)给学生,让他积累下来。(积累的词语超过三个后有奖,每超过一个奖一个笑脸。) 翠绿墨绿青绿火红粉红桃红 山清水秀桃红柳绿一碧千里五彩缤纷五彩斑斓 郁郁葱葱万紫千红姹紫嫣红绚丽多姿无忧无虑 悠然自在悠然自得轻松愉快怡然自乐从容自乐 接着提问:你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学生可能会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他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结果他把周文王钓来了。是的,姜太公是钓来了周文王对他的重用,后来,他帮助周武王推翻了暴政,建立了周王朝。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欣

四年级语文 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的诗作浩如烟海。在过去的学习中,你们都记住了哪些古诗词呢?让我们来背一背。 2、师谈话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已经积累了这么多的古诗词,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首古诗词。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3、这节课,咱们先来看看宋代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和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二、学习《乡村四月》 1、揭示诗题,简介作者 (1)读诗题,理解诗题。“乡村四月”指的是江南农村晚春的时节。 (2)学生交流课前所了解的有关诗人翁卷的资料,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简要补充。 介绍诗人:永嘉(今温州)人,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范成大:南宋诗人,号石湖居士,诗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合称“南宋四大家”。 2、初读诗歌,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乡村四月》,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借助课文的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同时,画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4)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3、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师谈话:人在景中,景随人移。《乡村四月》这首诗描写的是江南农村晚春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后两句写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丽的图画。现在,就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诗歌,根据诗意,想想你都感受到了什么?

《沁园春·雪》说课稿教学内容

沁园春·雪 ——江苏省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吴雯君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江苏省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吴雯君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这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走进文本、潜心研读——说教材 (一)分析教材 教材基本内容的呈现方式是采用主题单元的编排方式,全书共有六个主题单元。《沁园春·雪》属于第六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诗词拔萃。这是一首毛泽东的赞美祖国壮丽河山、称颂古今英雄的词。作为本单元的第一首词,它感情激昂、豪迈,是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的绝佳教材;还是对学生进行英雄主义教育、励志熏陶的最佳范本;更是走进毛泽东心灵、领略伟人风采的最佳桥梁。 (二)分析学情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我所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而且在小学中已经学过词,如《如梦令》、《渔歌子》,已初步具有了欣赏诗歌的能力。这首词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巩固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对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有很大促进作用。但对于方法和技能还不能完全掌握和灵活运用,这就需要老师进行适当引导,使学

生能自主、积极、正确地理解文本内容,领悟诗人热爱祖国、有伟大抱负的感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中的教学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阅读中了解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掌握关于词的基本文学常识。 2.理解词的大意,有感情地诵读,并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3.感受诗人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习得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4.了解词的结构,学习抒情议论相结合、虚实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这四个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文学常识,在阅读能力与写作技能上有所提高,并且在情感态度上得到陶冶与升华。) (二)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这首词语言凝练、结构精巧、写作手法结合巧妙,是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的绝佳教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了解文章结构,学习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根据本课课后练习题一“作者在这首词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怎样的抱负?”的问题,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在朗读中体会词的意境,领悟毛泽东的伟大胸怀和伟大人格。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渔歌子》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首》中一首词。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二、说目标 1、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读懂词,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教法、学法 四、教学过程 这首词词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圈圈景物,摆摆景物落实重点。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对话,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 (一)、激趣导入

1、利用学生好奇心,猜猜诗人张志和名字的由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张志和16岁那年给朝庭写了一本折子,皇帝非常欣赏,于是赐名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板书“心志平和”)这四个字不仅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也是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思想。 2、由作者自然引出本课要学的词《渔歌子》(板题)。渔歌子是词牌名,对于词牌学生已有所了解,所以这里不再重复。只是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词牌,巩固对词牌的了解。 (二)圈景物,明词意 1、自由读词,读准音,读通诗句。 这首词比较简单,读来朗朗上口,多读几遍,孩子自然就能读通读顺。有几个生字,根据学情不同,着重正音。两个平舌音“塞、蓑”,一个翘舌音“箬”,再有“斜风细雨”可能也有部分孩子念不准。 2、圈一圈,找景物 张志和不仅是位诗人,也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所以,我让孩子默读词,圈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可一边读词,一边对照看书中插图。 3、摆一摆,找准景物位置。 为了让学生理解词,能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我设计摆摆景物。假如黑板就是一幅画,词中的九种景物该画在哪呢?为了让学生更明白,老师示范“鳜鱼”、“蓑衣”。如果把蓑衣画在这,那箬笠应画在——

渔歌子读后感

渔歌子读后感 下面是美文閱讀網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漁歌子讀後感字,歡迎大家閱讀。更多漁歌子讀後感字請關注美文閱讀網漁歌子讀後感欄目。 漁歌子讀後感字【一】 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春天裏的喜悅 提起杜甫,不得不提位于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元年冬,杜甫爲避“安史之亂”,攜一家老小,颠沛流離,從荒涼貧瘠的隴右(今甘肅省南部)入蜀到成都。次年春天,在友人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他的詩“萬裏橋西宅,百花潭北莊”中提到的便是這裏。 杜甫在草堂一住就是四年。期間,他寫下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等諸多經典詩篇。“安史之亂”平定後,杜甫面對生氣勃勃的春日景象,情難自禁,又寫下一組即景小詩――《絕句四首》,其中以第三首最爲著名。 前兩句意思是:兩隻黃鹂在新綠的柳枝間鳴唱,一行白鹭列隊飛向青天。“黃鹂”“白鹭”顯出春天活潑的氣氛,“翠 柳”“青天”給人以平靜、安适的感覺。“鳴”字表現了鳥兒的怡然自得。“上”字表現出白鹭的悠然飄逸。

“黃”“翠”“白”“青”,色澤交錯,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傳達出詩人歡快自在的心情。 後兩句意思是:從窗口望出去,西嶺上千年不化的積雪,似 乎近在眼前;門外江上停泊着行程萬裏、從東吳歸來的航船。一個“含”字,表明詩人是憑窗遠眺,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 圖畫。“千秋雪”言時間之久,“萬裏船”言空間之廣。“西嶺”,即成都西南的岷山,https://www.360docs.net/doc/be18493215.html,其雪常年不化,故稱“千秋雪”。“東吳”,三國時孫權在今江蘇南京定都建國,國 號爲吳,也稱東吳,這裏借指長江下遊的江南地區。 因爲多年戰亂,水路交通爲兵戈阻絕,船隻不能暢行萬裏。 而戰亂平定,交通恢複,才看到來自東吳的船隻。詩人這份舒暢 與喜悅之情,難以自禁,便以輕盈明媚之勢從筆端奔騰而下,氣 勢恢宏。原來,詩人描寫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更是心中的春天。 了解了杜甫的創作背景,再來讀一讀這首詩,那份喜悅是否 更濃? 漁歌子讀後感字【二】 西塞山前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夢裏的水鄉 夢裏的水鄉,一定是住在雨中的。雨不必大,剛剛潤濕青石 板的路面即可。夢裏的水鄉,一定是住在詞中的。詞中有潮濕的風,潮濕的橋,潮濕的白牆青瓦,潮濕的心緒随着河道兩岸的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