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论复习提纲 (1)

社会工作理论复习提纲 (1)
社会工作理论复习提纲 (1)

社会工作理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名词解释:

1.抗逆力:一种面对磨难而抗争的能力;是个人自我纠正取向,是弯曲而不折断或弯曲时可以反弹的能力。是从优势视角挖掘案主内在潜能,强调人在面对压力、挫折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

2.优势视角(大题):在社会工作者过程中,所应该做的一切都要从发现、开发和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出发,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和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话语的控制。

3.社会学习:观察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通过强化而获得或学习新行为的过程。

4.赋权:社工针对案主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活动,旨在减少基于污名群体的成员的负面评价的无力感。它涉及辨识导致这一问题的权利障碍和旨在减少间接权力障碍的影响和减少直接权力障碍的运作的特定策略的发展实施。

5.社会工作理论:关于社会工作的各种知识结构的总称。

6.合理化作用:个体遭遇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7.胜任能力:是指由个人与环境之间的成功交流经验建构个人有效掌握环境的能力。

8.灵性:我们关于自己和世界的信仰。

9.证据为本:任何实践要立足于已有的科学证据,所有的理论必须由研究证明其有效性才能实践于主人情景。

10.栖息地:是指个人所在文化脉络中物理及社会情景。

11.生态视角:对案主的适应性潜能和他们的环境的滋养性品质需要给予双重和即时的关注。

12.退化:当遭遇挫折和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幼稚的方法应付当前情景。

13.系统脱敏:也称交互抑制法或缓慢暴露法。主要运用交互抑制原理或“对抗条件作用的原理,在系统的程序下,从轻而重的,逐渐消除在某一特定的情景下产生的超出一般紧张的焦虑或恐怖状态的治疗方法。

14.本土发展:聚焦于本地的传统、资源、优势、资产和习俗,致力于将社会发展立足于“地方性知识”。

15.缺陷视角:指我们审视案主时,总是把案主的问题个人化、病态化,并贴上问题的标签,假设案主有存在的问题障碍都是案主个人原因造成,因而解决之道就在于个人,而非环境,在原因和治疗存在线性简单关系。

16.正常化:要案主了解到他们的情景并非是特别的,或者如某些话语、体系所宣称的那样是病态的,不正常的,异类的。

17.可持续发展:又称生态发展的表述。强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认为应该将发展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为满足需求而进行发展的能力。

18.优势:认为所有的事情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视为一种优势。

第二章思考题

1、社会工作理论的四个范式:

一、实证传统

1、代表人:孔德、韦伯

2、主要观点:

(1)主张只有那些能够从我们自己的经验或观察中找到证据的东西才能被称为知识。(2)认为任何一般观念都必须有客观所指,而且这个“客观所指”与“事物”必须是我们

能够通过实验或观察找到证据的。

(3)价值不是知识,因为它无从证明。

(4)坚信科学方法的统一性,意味着实证主义者只接受一种探索世界、为知识提供证据的方法。

3、方法论:坚持认为存在所谓的客观现实,即人类、文化与社会都存在实实在在的,可以通过研究发现的本质特点,只要我们应用科学的方法就一定能够找到客观事实,这是一种本质主义的观点。

4、实践意义:

①“治疗第一定律”将实证主义实践观发挥到了极致。②对传统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进行批评,认为:既然传统的社会工作缺乏效率,那么,人们就应该抛弃它,用已经检验的,立基与行为科学的实践方法取而代之。

5、评价:

①积极:将社会工作知识建立在科学方法之上的,主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提高社会工作在整个科学群体中的学术和专业地位,亦是某种推销自己观点的策略。

②消极:忽视了数字之外的意义和个人体验。是一种死而不僵的宣示。

二、人本传统——社会工作的基本态度

1、是社会工作兴起的哲理价值——社会工作的出现就是为了从制度上保证每个人的价值得到尊重,社会工作是社会人道主义。

(既是基本的亦是边缘的)

基本的:社会工作的基本态度

边缘的:不被视为一种视角,视为指导实践的一般哲学立场

2.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

3.主要观点:

①在治疗关系中是真诚的和适当的;

②对案主无条件的接纳;

③对案主关于世界的观点具有同理心;

④承认人的尊严和价值,将人视为万物的尺度;

⑤认为在人的活动中,应该按劳分配;

⑥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⑦每个人都有权发挥自己的潜能。

4.方法论:意义的阐释取向。寻证——管理主义,社会工作技术化,医学化。

5.评价:①优点:人本主义传统关注作为整体与其环境的互动,尊重个人对自己经历的理解和解释,认为个人的观点是有效实践的核心,这些都是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

②不足:人本传统的社会工作模式更多聚焦于个人层面,对宏观实践层面的论述则少之又少,这是一个重大的确实,人本主义传统下的社会工作模式缺乏结构化的实践指引。

三、激进的传统

1、来源、观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批评理论、女性主义。

2.观点:

①社会工作应该寻求社会正义、充分回应案主对其世界的知识和理解;

②案主是自己生活的专家;

③案主的知识可以指导社会工作实践。

④个人解放和社会变迁是社会工作的目标。⑤寻求解放和改变的可能性。

3.评价:①积极:激进传统的目标是经由赋权将个人经验与社会政治结构联系起来实施行动

以促进改变。关注作为整体与其环境的互动。②不足:1)基于激进传统的社会工作实践过于政治化。2)有忽视个人的风险。3)激进的实践可能得不到社会服务机构和政府的支持。

四、社会建构传统

1、主要观点:

①注重前现代的若干现象,强调社会与历史中的非连续性;

②反对整体化的倾向;

③反对学科之间、文化与生活之间等的界限;

④反对宏大叙事;⑤重视话语分析。

2.方法论:①反对实证主义;②真理在“这里”而不是在“哪里”;③实践层面的解放含义。

3.评价:①积极:社会建构主义对证据为本的时间的批判是富有意义的,这足以保证社会工作具有自我反思能力。

②不足:1)一旦被使用,会被惊人的复制。2)如果它试图达成理论的一致性,但可能滑向毫无希望的相对主义和极端的主观主义。

2、认知治疗理论的基本原则:①聚焦于案主的特定类型的认知(包括自动思维、认知错误和认知图式)。②认知治疗是立足于已有的关于认知、信念、图式和自动思维的研究。③社工首先要辨识出案主所存在的特定的认知,并以此提出特定的假设,并经由过程中的监督而检测认知的改变并检验假设。④教导案主以新认知应对能力和实现认知重建是重要的。⑤逐步让案主成为自己的治疗师。

3、行为治疗的基本原理:

①人的行为,不管是适应性或非适应性的,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并由于强化而得以巩固。

②通过奖赏或惩罚的强化方式,可以控制行为增减或改变的方向。也就是说,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消除那些习得的非适应性行为,也可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适应性行为。

4、社会发展理论的策略:实践框架包括两个部分【社会发展的策略和社会发展的制度基础】三个层面即:个人层面、社区层面、政府层面,这三个层面与个人主义、民粹主义、集体主义三种意识形态是一致的,其目标是促进社会福利。

①个人层面:⑴培育企业文化以促进社会进步。⑵促进小企业的发展以服务于有需要的群体。

⑶提升个人功能以促进社会福利。

②社区层面:社区层面推动的社会发展背后是民粹主义的意识形态,他强调社区层面的发展和改变,因为它假定现有的社会群体可以组织起来去满足他们的需要并获得他们对面对的资源和问题的控制权。其策略包括三种:社区发展、社区行动、性别赋权的社区发展。

③政府层面:政府应该实施发展工作,集体主义者认为国家体现其人民的利益和社会期望,国家可以透过大范围的社会计划和动员可观资源而实现发展。包括:①致力于已一致的计划促进社会发展②促进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平等③致力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④实现可持续发展

5、社会生态理论的观点及评价:

一、观点:

①一个人有能力与其环境互动,与其他人发生关联是其与生俱来的能力。

②基因和其他生物因素经常被视为个人与环境交流的结果。

③个人—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在该系统中人与环境互相影响,形成一种互惠性关系。

④调适度是一种个人与环境之间互惠性过程的结果,即一个适应性良好的人与其具有滋养性的环境之间的交流。

⑤个人的行动是目标取向的,是有目的的,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而抗争,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意义对于发展是重要的。

⑥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其生长的自然环境及其所在的情境之中。

⑦人格是人与环境长期交流的发展结果。

⑧个人的生活经验是可以产生积极改变的。

⑨生活中的问题需要在生活空间的整体中进行理解。

⑩为了帮助案主,社工应该随时准备干预案主所在生活空间的各个层面。

二、评价:优点:①强调不断变化的环境而非心理学取向;②是互动性的,集中于个人和环境的交流,而非内在的思想和感觉;③“生活中的问题”这一概念可以减少产生于行为和组织的多样性的污名。

缺点:①它更像是说明性的,而非解释性的。

②将很多因素纳入一个框架,反而难以解释这样的现象何以产生

③对问题的伸入把握不够,显得比较肤浅,并且从实证上难以验证

6、社会工作理论的人本传统的主要观点: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②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将人视为万物的尺度;③认为在人的世界和人的主体性世界之外,没有其他的世界;④强调人的主题作用;⑤强调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关联,并主张知识并非研究人员的专利;⑥认为人的现象与物的现象之间存在着本质差异;

⑦认为实证取向的社会工作研究以固有的、先在的观念去检验所谓的经验材料。

7、结构社会工作的观点及干预技巧:

一、观点:①反对任何形式的不平等和压迫,这是社会工作宏观实践的目标。

②合法化边缘人群的声音,社工应该服务于边缘人群的利益,并承担着让他们的生意受到聆听和重视的任务。

③重置社会工作(重新定义和建构外部环境),目标是寻求一个更加以社区为本的实践模式或社区发展模式。

④社工即街头知识分子,他们应该利用自己的专业去解放和赋权边缘化群体。被视为“知识分子”的启示在于凸显了知识热情、分析、概念化、思想和反思对于指导激进实践的重要性,被视为“街头”,因社工要广泛联络处于弱势的人、群体和社区。

⑤发展和支持反对性政治,社工批评现存秩序并寻找替代性结构,要联合相关的利益群体致力于社会运动或者参与主要政党的运作。

二、干预技巧:①赋权:社工要促进案主增强权利,让案主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并行使,而不是帮案主做决定。②正常化:社工和案主确认,这样的情形是另外的很多人所共有的,他们可以跟他人接触并一起努力实现改变。③集体化:,鼓励案主把自己的经验和其他人类似的经验联系起来,在共同经验上形成集体意识。有助于减少孤立感和建立人际关系。④重新定义:帮助案主理解隐藏在他们个人问题背后的社会的压迫性结构。包括:批判新质疑,幽默,隐喻,讲故事,认知不协调,说服和冲突。

8、优势视角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

⑴观点

①认为个人在内在的某处有一种渴望成为英雄的情节且赋予了不同的名义,包括去超越环

境、发展自己的潜能,站起来直面不幸。

②认为几乎所有的事情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视为一种优势,包括体验、个人品德、天赋、感悟、故事、灵性和社区资源。

③认为创伤和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他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抗争的人们是具有资源的,即便在痛苦之中,他们也期望取得成就。

④聚焦于案主的优势和能力,将服务提供视为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将案主的问题非个人化,致力于探索未来的可能性。

⑤注重关怀,照顾和脉络。

⑥人们在遭遇不幸与磨难时会反弹,会努力去克服和超越不幸与磨难带来的负面效应。

评价:1、贡献:立足于缺陷视角的颠覆性批评,颠覆了我们关于人与环境的思维方式,具有解放意义,实现了从缺陷到优势的转变。

2、局限:相较于另外的模式并没有特殊之处,成效证据还不充分。

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只能是一种“视角”,而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架构。

或许还忽略了案主在求助时所面临的真正问题和困难!强调优势视角而忽视问题可能导致案主的利益受到伤害。

9、生态视角

优点:①强调不断变化的环境而非心理取向;②它是互动性的,强调个人与环境的交流,而非内在的思想和感觉;③“生活中的问题”这一概念可以减少产生于行为和组织的多样性的污名;④它是一个整合的视角,包括个人,小组和社区服务,并不强调任何特定介入方法,这是一种折中主义;⑤它改变了对行为或社会现象的直线的,决定意义的因果解释;⑥在一定意义上,生态视角体现了社会工作致力于寻求一种整体性理论的尝试。

缺点:①它更像是说明性的,而非理解性的;②将很多因素纳入一个框架,反而难以解释这样的现象合一产生;③对问题的深入把握不够,显得比较肤浅,并且从实证上难以验证;④它的包容性过强,反而显得没有特色;⑤它只是一个非常概化的理论,难以应用于任何特定情景;⑥它更适合于社会工作的初级实践;⑦适用一词似乎意味着对现存秩序的妥协;⑧生态视角并没有解决社会工作的核心议题。

10、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90年代—20世纪20年代)开创期,以Richmond的《社会诊断》(1917)为标志。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是围绕功能学派和诊断学派的论争而展开的,这一时期可以称之为“功能—诊断”期

第三阶段(20世纪40—60年代)是调整期,因为这一时期延续前一阶段的论争出现了中间路线,包括问题解决模式、心理社会学派。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是整合期,主要标志是系统视角的兴起,它肇始了社会工作的综融模式。

第五阶段(20世纪80年代)是过渡期,这一时期社会建构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和不同的激进理论的影响逐步浮现,这一时期为下一时期进行了理论准备

第六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多元化期,各种不同的理论相继涌现,其中不乏整合、折中的视角,这样的趋势在21世纪更为明显。

11、社会工作理论的三分模型P8:

①反思性—治疗性理论(心理动力、人本主义、角色理论、危机模式):认为社工的贡献在于增进和帮助案主成长和自我实现,努力实现个人、团体和社会可能拥有的最大福利。

②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论(激进、反压迫、赋权):社工应致力于寻求社会合作和社会互助,让受压迫和弱势的人们可以获得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主张进行重大的社会变革来提升被压迫者的生存机会。

③个人主义—改良主义理论(社会发展、系统、认知行为、任务中心):认为社会工作向个人提供福利服务,可以满足个人的需要,努力进行社会变革使之更为平等。

12、赋权的三个方面:赋权进行的三个层次:①个人层次,个人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去影响和解决问题;②人际层次,个人与他人合作促成问题的解决;③政治层次,能够促成政策或政治层面的改变。赋权涉及以下几个概念:对自身生活的控制、对自己解决重要问题能力的信心、认识并发展自身能力的能力、在作出决定与具体行动过程中对可能的选择与自己独立性的意识与使用。

13、社会发展的观点P102:

①社会的过程与经济发展的过程是密不可分的;②社会发展应该是多学科聚焦的;③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间,成长和改变是核心的理念;④改变的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进步主义。⑤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干预主义的。⑥社会发展的目标可由不同的策略所推动。⑦社会发展关注作为整体的人群,就其范围而言是包容性的或普片性的。⑧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为了促进社会福利。

14、社会福利的三个层面P101:

①社会问题被控制的程度。如果一个社会能够有效控制社会问题,其社会福利的水平就较高。

②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需要包括衣食住行和安全、教育、医疗、和谐的社会关系。如果社区和社会能满足这样的需要,就会有一种集体性的满意感和幸福感,这当然是社会福利应有之义。

③上升机会的提供程度。社会应该创造上升的机会以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僵化的社会阻止人的向上流动势必会让人们以非制度化或非法的方式去提升其福利。缺乏机会是一个社会恶利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15、社会工作理论选择的标准P13:

1、社会工作理论必须符合社会工作的价值和理论。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它必须遵循伦理守则,这是判断一个理论是否合适的底线。

2、社会工作理论应该遵从科学验证。社会工作越来越重视证据为本,这成为其专业特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社会工作理论应没有伤害性。我们要特别谨慎的看到某些理论可能存在的潜在伤害性,对待这样的理论不可草率盲从。

16、实证主义与社会建构理论的分歧

①在理论观上:实证主义认为存在一个客观现实,这个现实可以由科学研究揭示真相,而社会建构论则认为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包容社会工作者应该知晓的全部。

②在方法论上:实证主义坚持认为存在客观事实,只要我们应用科学的方法,一定能够找到客观的事实,而社会建构论则认为所谓的现实或真理在这里,即人们头脑中,而不是在那里,即独立于人的存在。

③实证主义坚持“证据为本”的观点,而社会建构论则批评证据为本的时间过度,遵循“决定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

社会工作实务教学大纲

《社会工作实务》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Social Work Practice 课程代码:B3052023 学分:3 总学时数:48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和学习的目的 课程性质 “社会工作实务”是社会工作与社区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以社会学、心理学、行政学等学科的理论为基础,具体介绍了在介入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系列的技能与方法。 社会工作实务是从事社会工作与社区管理的专业人才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社会工作人员只有运用专业化、科学化的方法来开展工作,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实现社会福利资源的最大化,从而为案主提供更好更优的服务。 课程学习目的 了解社会工作的一些基本知识,树立利他主义的价值观,重点掌握在助人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在开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中的一些方法与技巧。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导论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工作的理论及方法发展的历史,什么是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社会工作实务按其工作对象可划分为微观社会工作、中观社会工作和宏观社会工作三个不同的层次。 2.理解:指导社会工作实务的一些理论如系统论、人类行为的医学模式、人类行为的生态学模式、行为动力学评价模式。 3.掌握:系统论的主要概念如整体性、关系和自动平衡,医学模式、生态学模式、行为动力学评价模式的具体内容,什么是总体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实务的目标是什么,为了达到目标,社会工作者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具备哪些基本知识、技能和价值,在整个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促成案主变化过程的程序是怎样的,同时还要意识到为案主提供咨询也是总体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形式。 二、考核知识点 1、什么是总体社会工作。

对于社会工作常用理论_社工论文

对于社会工作常用理论_社工论文 社工论文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asl's hierarhy 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

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 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 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 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n,1902)是美国着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 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 一、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专业的工作程序,帮助有困难的单个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 (一)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为了保证个案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开展个案工作过程中需要运用个案工作中相关的服务模式。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既是用来指导社会工作者针对某个服务对象开展专业服务的理论依据,也是帮助社会工作者决定个案工作的程序和服务方法的重要依据。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有很多,而且差别很大,这里将着重介绍四种常用的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危机介入模式、行为治疗模式和人本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①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理、心理和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②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压力有关。③人际沟通交流的状况是保证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也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④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能。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可以运用的技巧比较多,包括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两大类。 所谓直接治疗技巧,顾名思义,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据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交流状况,以及反映服务对象内在想法和感受的状况分为非反思性(non-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 间接治疗技巧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技巧。间接治疗技巧的运用对象很广,包括服务对象的父母、朋友、同事、亲属、邻里和社区管理人员等,把个案工作服务介入的焦点从服务对象个人扩展到服务对象周围的其他社会成员。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三分法模型示意图 一、心理分析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各种本能的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的

失衡(“本我”受到过度压抑或“自我”“超我”发育不均等)。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间的平衡,并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一)交流与人的心理防卫机制 1、焦虑: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其发展结果是个体会选择一种行动适应或试图解决这种状态。 2、心理防卫机制:人在除了以积极方式面对问题外,通常还会发展出一套消极的方法来逃避道德的困境或摆脱精神焦虑,从而解脱情绪的暂时困扰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种应对问题的策略或方式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成为“心理防卫机制”,主要包括:否定、抑郁、解脱、认同、合理化、转移、理想化、投射、割裂、升华、移情、反移情等。 二、认知理论 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而非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正确的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得到正确、理性的指引。 三、行为主义理论 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理论。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但它并非应用心理分析或认知心理学,而是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等)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它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当前的反应模式。 四、社会系统理论 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注意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 工作理论。 把人与环境看做是由功能上相互以来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基本条件。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或各个元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均衡就会破坏,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恢复各个子系统或元素中的均衡关系,使它可以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 五、标签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重点

---------------------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 导论:理论与模式 1.理论与模式的区别: ①理论是指对于在特定情况下会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假设、想象或预测。 模式是指社工在介入案主时所使用的方法。 ②理论是指你对于特定情境的看法以及根据特定情境所推测出可能发生的事情 模式是指鉴于特定情境的想法和推测所做出的介入。 ③理论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或描述特定的现象 模式可以明确在面对这些特定现象时该做些什么。 ④视角:视角不一定是预测或描述现象, 更多的是描述如何看待或者理解特定情境的框架或方法。 模型:指用逻辑关系或者图形描绘的理论或模式,用来解释某件事是如何发生的。 社会工作理论的功能 ①理论帮主社工理解、解释或弄明白情境和行为, 同时洞察过去已经发生了什么或者未来可能发生什么。 ②理论指导实务,即理论为社工提供了解释案主行为和他们情境的基础, 并且可以知晓当某种模式和方法被应用时可能发生什么。

③社工具有专业和伦理的责任,有义务根据可信任的理论模式和符合社工的价值观来观察、评估、互动和介入案主及其环境。 3.社工与案主的关系 1 / 15 (1)移情与反移情 ①移情是指“案主把对过去某个重要他人的情感、印象和经验投射到社工身上。投射的目的是自我防御,通常是为了避免之前情感和经验所带来的影响”。 ②反移情是指“社工能够辨识案主不同类型的潜意识,并且能体会他们的意思。社工不仅被诱导去体验这一情感,并且能扮演特定角色”。依恋理论 ①依恋理论可以帮助社工理解和弄明白案主的行为,以及案主在社会工作环境中人际与环境能否和谐发展。 ②强调了过去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如何在情感和社交方面发展以及未来与他人形成关系的重要性。 Bowlby提出了孩子与父母或照顾者之间的四种依恋类型: 1 安全依恋型 2 焦虑矛盾型 3 逃避型 4 紊乱型 社会系统理论与生态视角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上)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上) 在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中,曾经产生了不少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也从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领域借用了许多有关的理论,这些理论包括人生回顾理论、人格类型理论、社会撤离理论、活动理论、连续性理论、社会环境理论、老年次文化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交换理论、方形生存曲线理论,等等。 一、人生回顾理论 布特勒(Butler)在1963年提出这个理论。它认为有许多老年人在老年期的一个基本的人格特征就是喜欢回顾往事。这种特征的产生主要缘于老年人的一种观念,认为自己已经日渐暮年,余日无多,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人生回顾过程”。老人们回顾往事的方式包括: (1)和亲朋好友或晚辈谈论往事; (2)怀念家乡,尤其回顾自己孩童时期家乡的生活情景; (3)对镜凝视追忆自己从前的容颜,和目前的鸡皮鹤发相比较,并且发出由衷的感慨; (4)一些有较高文化的老人还喜欢撰写有关怀旧的文章。 人生回顾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启发在于:在对老年人开展辅导或个案工作时,恰当地引导老人怀旧和回顾往事,对老人的自信心和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二、老年人格类型理论

美国有心理学家按照人格和调适情况,将老人分为下列五种类型: (1)成熟型(Mature Type) 具有这种人格特性的老人从幼年至中年,环境顺遂事业成就,从而能够平稳地进入老年,对于退休和老化能够理智地表示接受,不悲观、不退缩、既不过于进取也不过于自我防卫。 (2)摇椅型(Rocking Chair Type) 这类老人属于依赖型的人,不拘小节,也无大志,把退休看成是解除责任的一个有利时机,正好安享晚年而不用在工作单位里忙忙碌碌。他们对于老迈并不恐惧。 (3)防卫型(Armored Type) 这类老人防卫心很强,固执刻板,通常在年轻时工作勤奋负责,遵守规范,重视事业方面的成就及贡献。退休后比较不能适应晚年生活,依然想寻找工作,期望通过忙碌的工作来保持活力和消除对衰老的恐惧。 (4)愤怒型(Angry Type) 这种人格类型的老人通常在年轻的时候碌碌无为,甚至有失败和遭受重大挫折的经历,因而到了晚年就非常伤悲,但这类老人常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客观因素,或者埋怨环境太差使其无法发展,或者指责他人从中作梗致使自己不能作为,等等,故而常常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常和别人发生冲突。情绪方面的失衡,又会导致这类老人在生理方面的病症,最终影响健康和寿命。

社会工作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工作概论》教学大纲 张天民编写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080 目录 前言 (2088) 一、课程性质 (2088) 二、课程目的 (2088) 三、课程简介 (2088) 四、教学时数 (2088) 五、教学方式 (2088) 六、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 (2088) 七、教材 (2089) 第一章社会工作导论 (2090) 第一节社会工作含义 (2090) 一、社会工作内涵 (2090) 二、社会工作的特征 (2090) 三、社会工作专业性基础上的职业化 (2090)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相关概念 (2091) 一、社会救助 (2091) 二、社会福利 (2091) 三、社会保障 (2091) 四、社会服务 (2092)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主客体及过程 (2092) 一、社会工作主体 (2092) 二、社会工作客体 (2092) 三、社会工作的过程 (2092) 第四节社会工作的功能 (2093) 复习与思考题 (2093) 拓展阅读书目 (2093) 第二章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发展 (2094) 第一节基于社会救助的社会工作萌芽 (2094) 一、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 (2094) 二、德国的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 (2094) 三、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 (2094) 第二节基于社会安全的社会工作扩展 (2094) 一、19世纪80年代德国的保险法 (2094) 二、美国社会保障法 (2094) 三、“贝弗里奇报告”及“福利国家” (2094) 四、社会安全制度和社会工作的关系 (2094)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2094) 一、专业化的依据和标准 (2094) 二、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缘起和标志 (2094) 三、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特征 (2094) 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与展望 (2095)

社会工作者工作总结

社会工作者工作总结 XXX年X月,我幸运的来到XXX,成为了一名禁毒社会工作者,X年的时间过去了,我随着工作经历的积累,逐渐发现,我的身心已经深系在禁毒工作的岗位上,每天忙忙碌碌,却十分有意义,职位虽小,但是能代表政府为许多基层群众办实事,做贡献,自豪感油然而生。 经过这X年多的工作,我受益良多,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增强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我一直将理论学习作为自身的重要任务,自觉做到勤学多想,努力增强党性观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良好的道德风尚。我坚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入学习三个代表和科学的发展观等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加强素质理论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工作中以“服从领导、团结同志、认真学习、扎实工作”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我虚心向身边的老同志们学习,向有经验的同事们学习,向他们学习如何为人、如何正确的处理各类矛盾,如何与辖区的居民融洽相处。为了更好的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我认真学习了一些法律知识,业余时间学习了《社区管理》、《如何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如何做好社区调解工作》《如何开展社区老年活动》等书籍,较为系统地学习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并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激发了自己的责任感和奋发进取的精神,不断朝着新的目标前进。 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各位社区居民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我能够把认真学习到的业务知识,掌握的国家法律、法规,准确地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我以正确、认真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任务,刚进单位面对居民提出的问题经常手足无措,经过不断学习,逐渐积累了工作经验,能够比较从容地处理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积极参加镇社区组织的各类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自身各项业务素质,争取工作的主动性,也利用休息时间完成了业务教育的学习,提高了自身素质。 我坚信‘只有不怕苦、不怕累,敢于付出;只有辛苦自己,才能方便他人’谦虚慎行就一定会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面对这新的工作需要,我必须脚踏实地的、兢兢业业的、服从领导听从指挥,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道德标准,再勤奋工作中创出新业绩。决不做一个‘口惠而实不至’的人。以行动诠释着责任。做一个称职有为的社会工作者。

社工常用理论汇总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

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小组工作教学大纲

《小组工作》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小组工作 课程编码:B0531119 适用专业及层次:社会工作,本科 课程总学时:54学时 课程总学分:3学分 理论学时:36学时 实践学时:18学时 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个案工作》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小组工作》属于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小组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方法之一,主要由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处理个人、人际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开发个人潜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个人成长。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去满足案主的需求。小组社会工作教学的目的即是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小组工作的基本理念、价值观、职业伦理、理论和技巧,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务训练,将书本知识变成实践能力,从而真正了解和掌握小组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达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 (一)理论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小组工作概述 【教学内容】 小组工作的涵义;小组工作的功能与类型;小组工作的发展历史。 【教学要求】 掌握小组、小组工作的涵义,小组工作的功能;了解小组工作的类型与小组工作的发展历史。 【教学重难点】 小组工作的涵义;小组工作的功能与类型。 第二章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职业伦理 【教学内容】 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小组工作的伦理守则与实务原则;小组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教学要求】 掌握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实务原则;了解小组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教学重难点】 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职业伦理在实务中的应用。 第三章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小组动力 【教学内容】 小组动力的理论基础;小组动力涵义; 【教学要求】 掌握小组动力的理论基础;了解小组动力的涵义; 【教学重难点】 小组动力的理论基础;小组动力涵义;小组动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 第四章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教学内容】 社会目标模式;互惠模式;治疗模式;发展模式。 【教学要求】 掌握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教学重难点】 社会目标模式;互惠模式;治疗模式;发展模式,主要模式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 第五章小组的领导 【教学内容】 领导的涵义;领导的方式;领导的素质和技巧。 【教学要求】 掌握领导的涵义;理解领导的方式;了解领导的素质;掌握领导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 领导的涵义;领导的方式;领导的技巧;领导技巧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 第六章小组的沟通和冲突 【教学内容】 小组的沟通;小组的冲突。 【教学要求】 掌握沟通和冲突的涵义;了解沟通的过程与冲突的过程;掌握沟通方式与冲突解决方式。 【教学重难点】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老年人社会工作的常用理论 一、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针对社会撤离理论所提出的老年人因活动能力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而愿意自动地脱离社会的观点,认为: 1、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够适应社会; 2、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来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活动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无论从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还是从日常生活观察表明,“用进废退”基本是生物界的一个规律,因此,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在态度和价值取向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更需要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不过,对于活动理论也有人提出一些质疑:第一,怎样界定活动?退休以后在家并不参加社区工作而只是在家种花养鸟或者习字绘画,这是不是活动?第二,晚年生活的满意与否除了活动因素外,是否还和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家庭关糸、机体健康等多个因素有关?第三,一味强调活动是否忽视了老年人个性因素的存在?正因为如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重视个性因素在衰老过程中的起重要作用的连续性理论。 二、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着重讨论的是,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例如,因患老年病而健康受损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处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对老人产生一种消极暗示,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也就是说,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会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这一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者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至少告诉我们,有些所谓的老人问题大多是被标定的结果,也是老年人自己受消极暗示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因此,在帮助老年人的过程中,不仅要切实地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需要协助老人增强信心和提升能力。 社会重建理论就是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

常见的几种小组社会工作模式

1、社会目标模式(social goals model) 作为最早形成的小组工作模式之一,社会目标模式主要运用于社区发展的项目或领域。其注重的是社会责任和社会变迁,强调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1)理论基础 社会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社会学和系统论。系统论视人类社会、社区都是一个一个的系统,每个系统内部的要素之间都是耦合在一起的,并且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学关注的则是社会与个人、群体与个人的关系,社会转型、社会变迁与社会行动。因此,小组工作的社会目标模式的假设前提在于,小组是一个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共同体,组员与小组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互动具有改变和发展的积极功能,通过小组的活动可以培养组员的社会责任、社会意识,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社会行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实施原则 总体而言,社会目标模式下的小组工作,大都结合社区发展的一些项目或活动来举行,以谋求社区居民和整个社区的发展,强调小组组员之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小组工作实践中,自始自终都要强调和贯彻如下几点原则性的“工作意识”: ①致力培养并提升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要看到,每个小组的组员都具有社会参与的动力和潜能;关键是通过小组与组员、组员之间的互动来激发这种动力和潜能,从而提升其社会意识和

社会责任;特别关注和吸引弱势群体成员参加小组活动,特别关注提升弱势群体成员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参与能力。 ②致力发展小组组员的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特别是他们建立和扩大社会资本、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和改变社会环境的能力。 ③致力通过小组领袖的培养,培育有利于社区各方面发展所需的领袖人物,提升他们推动社区和社会变迁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规划和执行社区发展项目、影响社会政策改变的能力。 ④致力小组工作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的一致性,特别是要针对社区的需求问题,吸引和选择合适的社区成员参加小组活动,并结合上述需求和问题,制定小组工作目标,设计活动项目。 (3)社工角色 社会目标模式将社会工作者视为富有影响力的人,负责培养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并希望借助其工作,在小组中孕育出一种新的价值体系。社会工作者凭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引导小组组员发生改变,并且组织、策划小组组员的集体行动,以达到影响社会变迁的效果。 2、治疗模式(remedial model) 作为小组工作的一个传统模式,治疗模式是精神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结合与运用,旨在治疗和解决个人的社会问题,改变个人的社会行为。 (1)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工作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社会工作理论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 课程学分:3分 课程学时:54 开课学期:第[ 1 ]学期 授课教师:游河副教授、廖颖讲师 授课对象及专业: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实验、角色扮演、情境模拟、案例分析、实践、分享等 考核方式:开卷考试、课程论文、课题设计、服务项目设计、案例等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以清晰的理论脉络,展示了社会工作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程,阐述了社会工作主要理论流派的概念框架与实践原则,主要包括精神分析理论,认知行为理论、系统视角、生态系统视角、社会发展理论、存在主义、结构视角、女性主义视角、优势视角、赋权视角、叙事治疗、灵性视角等常用理论,也试图展现理论指导下的实务技巧,并通过课程实践,帮助学生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本课程旨在对社会工作理论、发展分析、结构等视角来说明社会工作理论的内容和重要性。主要讲授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学科特点和意义;西方和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过程;社会工作的一些重要流派及其主要理论;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社会工作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能运用于解决社会问题。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通过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传授,培养学生的社会人文关怀素质和专业价值观,为献身科学的社会工作奠定基础。要求学生将理论应用于预测、解释和评估情境与行为,为社工如何反应与介入具有独特历史、问题及目标的案主提供合理解释。要求学生学会合理选择理

论并将其与实务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的设置 第一章社会工作理论:概念、历史与意义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了解社会工作的产生发展过程及与其它社会科学的关系,领会社会工作的内涵和类型,熟悉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 教学重点: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演进 教学难点:理论的选择与应用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情境模拟、实验 教学时数:3学时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的界定 实践理论 第二节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演进 Howe的七阶段模型 本书的六阶段模型 第三节社会工作理论的类型 Payne的三分模型 Howe的四分模型 本书的四分模型 第四节社会工作理论的意义 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理论的选择与应用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理论范式:四个传统 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了解范式的内涵,即用来看待和解析某些问题的一整套概念、理论、方法、技巧,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范式、不同角度来研究问题。 教学重点:实证传统 教学难点:社会建构传统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时数:3学时

社会工作个案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个案理论模式(2013-03-12 10:12:51)转载▼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背景 最早室友社会工作者玛丽·杰雷特在1928年提出的,她发现在里士满的《社会诊断》一书中所列举的至少一半以上都是精神症状方面的问题,所以她将个案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心理方面。1930年,美国汗金斯首次使用心理社会的概念。1937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密尔顿出版了《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一书,对心理与社会治疗的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进行整理,不过当时他是以精神分析为主。托尔主张,对个人地理解必须从“人在情景中”着手。 方法和技巧 (一)直接治疗技巧 在直接治疗技巧中又可以根据工作者与求助者的沟通状况,把直接治疗技巧分为非反映性直接治疗和反映性直接治疗。 1、非反映性直接治疗的技巧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三种类型。(1)支持是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常用的治疗技巧之一,其核心是通过工作者的了解、接纳、同感和信任等削减求助者的焦虑和不安。 (2)所谓直接影响是指工作者通过直接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意见促进求助者不良行为的改变和心理困容的消除。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直接影响的具体方式主要有五种:强调、提议、忠告、坚持和干预。(3)探索—描述—宣泄不仅具有研究和诊断功能,同时还具有治疗的作用。通过求助者的描述和解释探索求助者的问题,并为求助者的情感宣泄提供机会,以便疏导求助者的情绪冲突,改变求助者的不良行为。 2、反映性直接治疗技巧 主要包括:现实情况反映、心理动力反映和人格发展反映 (1)现实情况反映 主要涉及六个方面:1、外在反映2、内外在反映3、内在反映4、对环境刺激的反应5、自我评估6、对工作者和治疗的反应 (2)心理动力反映 工作者协助求助者认识、理解自己的心理反应倾向,分析自己内心的反应方式,这方面的工作称为心理动力反映。 (3)人格发展反映 是指工作者帮助求助者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早年痛苦经历,调整求助者的人格发展。其技巧包括三个方面:1、宣泄2、分析3、修正。在求助者了解其不良行为的根源基础上,工作者需要帮助求助者重新评估以前的经历,调整求助者现有的人际关系。 (二)间接治疗技巧 其核心是希望通过改善求助者的外部环境来促进求助者不良行为的改变。求助者的外部环境涉及许多方面,主要有父母、朋友、亲属、邻里、同事和雇主等。 诊断 心里与社会治疗模式的诊断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心理动态诊断、原由诊断和分类诊断。心理动态诊断 是指对求助者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三部分作横向的动态分析,以了解其人格的内部动力联系。 原由诊断 也称病因诊断。是指对求助者的过去和现在的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失调进行纵向的分析,以便把握求助这问题产生的内在发展逻辑。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社会工作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工作实务Ⅱ》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社会工作实务Ⅱ》 英文名称:Social Work Applications PracticeⅡ 课程类型:专业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践学时:0 学分:2 适用对象:本科社会工作专业 先修课程:社会工作导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社会工作实务(二)》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需要更有效地联系实际,使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社会实际的需要。本门课程遵循科学、实用和启发探索的精神,以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导向,在专业基础理论要求的基础上,着重于专业技能的要求,讲授社会工作的实践及其经验教训,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能够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正确增强工作技能,提高工作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该专业人才的各种需求,将来在实际工作中高效率地解决社会问题。能对医务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等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把握。 二、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陈述各方面社会工作的内容,还要尽量讲清工作的理论基础,从而为学生深入思考提供基础,同时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社会工作实务的技能技巧,了解各种服务的方式、程序和要求,提高学生运用社会工作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综合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医务社会工作 了解医务社会工作的涵义、形成、历史发展及现状,医务社会工作的功能;理解医务社会工作的目的和主要内容;掌握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工作方法和模式;熟悉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如;临终关怀、慢性病的照顾、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医患矛盾的处理等,熟悉医务社会工作的工作机构和工作内容。 2.残疾人社会工作 了解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和发展历史,了解残疾人群体的特征和相关的社会政策,理解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目标、工作的范围,工作的原则和影响因素;掌握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如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等基本技能;了解我国残障社会工作的现状。 3、企业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者个人工作总结范文.doc

2018年社会工作者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社会工作者个人总结范文一 转眼12月份已过,来村已四个月了。在几个月里,我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有效地从一名应届毕业生转变为一位社会工作者。通过翻阅资料、沟通交流等方式,了解村里情况;通过辅助工作、加强学习等方式提高工作能力;通过阅读书籍、观看报道等方式提升理论素养。 下面我就这几个月来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情况进行简单的汇报: 一、翻阅资料,沟通交流,了解村里情况 第一,通过翻阅资料,了解到全村现共有4个村民小组,266户1051人,村民主要以经商、运输、务工为主要收入,现有党员37名;全村总面积10824亩,其中林地面积7235亩,耕地面积343亩;实现工业总产值935万元,农业总产值960万元,村财年固定收入近200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8705元。第二,通过沟通交流,一是采取主动入户,以包村干部入户为契机,跟随其走进农户,目睹农家生活真实情况,沟通了解其经济收入状况和精神生活现状;二是与来村部访问的村民座谈,询问村民需求、村里福利情况,了解民风民俗。第三,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到村里的道路都有水泥硬化,水利设施基本完善,农作物生长情况良好,村里农家饭庄经营状况良好。

二、辅助工作,加强学习,提高工作能力 为同时做好村里和镇里的工作,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尽快有效地融入工作环境中去,我坚持“上午驻村,下午留镇,随叫随到,灵活机动”的工作模式。在村里,负责村两委的会议记录、党建工作,辅助村委工作,如建立村民基本信息库,征地面积、修水渠的测绘,征地合同的草拟,社会保障卡的登记和发放,新村建设用地迁坟工作,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等;在镇里,帮忙通知事情、布置会场、传送文件、辅助镇人大工作并撰写《人大工作报告》等;在村与镇之间,做好信息联络员;让我对村、镇的一些工作有了一定的认知,掌握和运用了一些所学知识。同时,我积极向前几届的选聘选调生“取经”,经常和文书促膝长谈到深夜,从而了解到选聘选调生工作是怎么个一回事,村里的工作如何有效开展,这不仅使我更快地掌握了一些实质的工作方式方法,增长了见识,还对我在工作上少走弯路,加快融入新工作新群体新生活起很大的帮助作用,提高了我的工作能力。 此外,为了加大村务公开力度,加强村民、镇村之间的有效互动,我创新工作,主编《坑边》简讯,报道村、镇每个月发生的重要事情,公开村“两务”,并设健康栏目、农业实用技术栏目、“悦读”栏目。《简讯》内容丰富多彩,针对农村,服务农民,获得了镇领导和村主干的一致好评。 三、阅读书报,观看视频,提升理论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