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堂操作手册

高校课堂操作手册
高校课堂操作手册

高效课堂操作手册

沿

刘永强

高效课堂操作手册

目录

一、高效课堂的理念

二、高效课堂学习小组建设方案

1、什么是学习小组

2、如何划分学习小组

3、小组管理

4、小组长的选拔、职责与权利

5、如何培训小组长

6、如何评价学习小组

三、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

1、认识导学案

2、导学案的内容要求

3、导学案设计基本规范

4、导学案的使用及保存

5、导学案的评价标准

四、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和流程——五步三查模式

五、高效课堂的基本课型(模块)

六、高效课堂的评价办法

一、高效课堂的理念

(一)高效课堂简介

1、概念: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节课)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地完成教学任务。

A、高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

B、高效率: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教学效率可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

C、高效益:有效益是有效果的深层次延伸。课堂是包括教育教学的综合体,是教学收益的综合体,我们教师要通过教学传达更多的教育含义,如人的品质培养、人的思维方式及方法论和非智力因素的训练等。有效益就是这种教育目标的综合表达,它是一种综合效益,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

2、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是:将每班学生平均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一般每个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每组4—10人),然后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利用老师为学生设计的导学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学生自学、对学、群学,实现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和创学的目标,从而达到课堂效率最大化和学生素质发展全面化的最终目标。

3、高效课堂的文学概括: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4、终极目标:致力于学习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在此终极目标的指导下又分为三个具体目标:第一,在效益和效率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变“接受式”学习为自选“超市式”的主动学习,并注重学习能力的生成。第二,要使课堂作为主阵地,主动承担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诸多要旨要义,以培养“完人”为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生命的狂欢与成长的幸福,变苦学为乐学、肯学、会学、学会,实现真正的终身学习,第三,要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帮助教师实现职业的幸福和个人成就。

5、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学生快乐发展为中心;坚持“依标施教”,坚持体现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人文性:坚持以人为本。要求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生活化、个性化、有地方特色等,教学形式丰富多彩。

◆综合性: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一节课本身应体现综合性,可以是相关知识的综合,可以是教学目标的综合,也可以是看问题的角度综合,等等。

◆开放性:

教学思想应该是开放的,不只固定在某一种思想或理论上,而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教学目标应该是开放的,目标限定不仅限于教学内容的完成度,而是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养等等多方面入手。

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改变学科教学的单一性,体现社会学科的综合性。

教学结尾是开放的,一节课结束时应在总结、升华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实践性,就是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6、高效课堂的灵魂: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

相信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学生能够通过预习学习大部分课文内容,相信学生通过研讨解决部分疑难问题,相信学生能自主完成练习和作业。我们只所以不敢把课堂放手交给学生,从根本上讲是因为我们不相信学生。转变这一思想,是我们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我们知道只有解放生产力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理,只有解放学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解放学生被禁锢的心智,解放学生被束缚的个性,使学生僵化的头脑能够异想天开,使学生萎缩的人格大放异彩,使学生的表情生动起来,从而让我们的社会丰富起来。解放意味着教育是探索和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信任,而不是防范;是培育而不是钳制,当然更拒绝

专制!

依靠学生与生俱来的各种天赋,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和求知欲。

发展学生:让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养都得到提升,形成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7、高效课堂的理论依据:一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越高,课堂效益就最好。

8、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自主:自己作主,不受别人支配。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这一范畴本身就昭示着学习主体自己的事情,体现着“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品质;学习是“自主”的学习,“自主”是学习的本质,“自主性”是学习的本质属性。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

◆合作: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探究: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具有主动性\有问题性\ 具有开放性\ 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使人类群体的智力资源有效转化为个体智力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健康的社会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这些品质都是终

身学习社会所必需的。

9、高效课堂的实现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10、课堂知识传递的载体:导学案。导学案即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经验、教材文本、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教学资源而制定的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案。又称为课堂的抓手(依托和凭借)。

11、高效课堂的角色转变:教师由演员变为导演,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教师要勇于和善于通居幕后。

12、课堂“三动”:身动、心动、神动。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才能好起来。

13、课堂“三量”: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这三点都力求程度最大化。

14、课堂“三学”:学会、会学、乐学。以往的教学只关注“学会”,所以才使得很多学生无法学会学习,使很多学生厌恶学习。

15、高效课堂建设步骤:临帖——破帖——立帖,其中每个步骤需要一个学期。

◆临帖:学习别人的课改模式。

◆破帖:打破别人的课堂模式,开始探索更加符合本校实际的高效课堂模式。

◆立帖:确立我校的高效课堂模式。

二、高效课堂小组建设方案

(一)什么是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进行的基本单位,它是小作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二)如何划分学习小组

1、小组划分的原则

小组划分应遵循“同质结对,异质编组,组间平行”的基本编组原则,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一般以异质为主,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同时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

2、具体分组方法

合作学习小组的人数因学段高低不同而不同。确定小组人数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年龄大小和自主性强弱等因素,根据生年龄大小和自主性强弱等因素适度增减小组人数。一般年龄越小,自主性越弱,合作小组人数就越少;反之合作人数可以适度递增。每班以6个小组为宜,每组6—10人(一二年级可以考虑每组4四人);若班额较大,组员较多时,还可以组内再分为A、B两小组。)每组学生编好座位后每个学习小组6人中,按照学生知识基础、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分为A、B、C三类,6人形成AA、BB、CC的组内成员结构。A类学生我们称做特优生,B类学生称做优秀生,C类学生称做待优生,A、B、C类学生既有个性发展的类似性,又有学习程度上的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现A 对A、B对B、C对C的分类合作交流,使学习更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同时,可以实现A教B、B教C的目的,使每个人都能实现“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这样分组,提供了A与A、B 与B、C与C的交流合作条件,又有利于A帮B、B帮C,充分利用了学生间的差异资源,进一步优化了班内、组内学生学习的最优学习环境,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实现“把教学相长延伸到整个课堂,让差异资源衍生出万千学长。”

(三)小组管理机制

每个学习小组的行为习惯和学习基础是有差异的,组长要将自己的团队带好,须从思想

建设、行为规范、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入手:

首先必须要提高组员的思想认识,增强小组凝聚力,严格管理,多与小组成员沟通,解除不必要的矛盾,但是无论怎样,都要想办法抓住组员的学习动力,不让组员对学习有避而远之的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一切,管理是从心态开始的行为。

其次,制定合适的组规组纪,健全小组内的各种评价和评比机制,及时给予常识与鼓励,每个组员都有自己的特点,有时候会被称为“个性”,所以要合理利用它。从组员的特点出发,从细微处入手,循序渐进地让纪律最差的同学学会适应组规组纪。

再次,发挥每个组员的作用,倾力打造动车小组(即每个人都是发动机,推动小组前进),避免传统列车小组(即一个组长带动一个小组)。

最后,建设好小组文化,为了营造浓郁的组内育人氛围,强化学习型小组的团队功能,增强小组内的凝聚力,小组要进行必要的文化建设,包括制定组名、口号、组训、组规、组徽、组歌、目标等内容。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长是小组活动的灵魂,既是小组活动的领导者,又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同时又是教师的小助手,小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明确了小组长的职责,开展系统有效的培训,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四)小组长的选拔、职责与权利

1、小组长的选聘标准:

A、有较强的自制力,不会因自己的行为影响小组的合作;

B、有较好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能独立处理好组员之间的关系问题;

C、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时时、事事想到小组的整体形象;

D、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清楚知道组员的学习状态;

E、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2、小组长的产生方式:

通过教师直接任命、学生推荐、竞选等方式产生。

3、小组长职责

(1)、组织。组织小组成员取好小组名称,提出小组活动口号,组织小组成员制定小组学习计划、奋斗目标等;小组长要组织小组成员讨论制定小组相关职责,如组织员、协调员、汇报员、记录员的职责,设计出小组工作轮流安排表;小组长要组织、带领全组同学开展课内外合作学习,根据本组成员的兴趣爱好等特点进行合理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组织小组成员针对性开展一些比赛活动,如写字、每日一练、自命题、读书比赛等;小组长要定期组织小组成员会议,总结分析本小组学习等情况,讨论提出改进办法,并提醒老师对本小组工作作指导;小组长要组织小组学期或阶段工作总结(包括学习态度、作业情况、成绩考核情况、建议、打算等),以书面形式上报给教师;小组长应根据本小组成员的兴趣爱好等情况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小组活动和本小组的宣传活动。

(2)、协调。组长要学会做好组员的思想工作。小组长要协调好组内成员之间的关系,求大同,存小异,要充分发挥本组成员的特长与聪明才智,调动积极性,形成小组合力;发挥小组长在教师与小组成员之间的桥梁作用,沟通、协调师生关系;协调并处理好本组成员与其他小组成员的矛盾纠纷,学会借助外部资源(如教师、其他小组长、班级干部),主动与其他小组长一道控制矛盾的激化,化“干戈”为“玉帛”,协助教师建构和谐文明的合作型班级;主动处理好各小组长之间的关系,积极组织参与同本班其它小组之间的和谐竞争,掀起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3)、示范。组长与每一个组员之间是平等互助的伙伴关系,小组长不要有“可以享受特权”的想法,不能因为自己是小组长就可以免去或减少组内日常工作。小组内的各项制度,小组长首先要遵守。小组内的各项任务,小组长要争取最先按质完成。班级或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小组长要带好头并发动组员积极参加,时时处处带头维护班级和学校荣誉。要求组

员做到的,小组长首先要做到。小组长要时时处处起榜样作用,做好示范。

(4)、监辅。小组长要组织组内成员相互监督各项制度的遵守情况和各项作业的完成情况,组织组内帮扶辅导,互帮互助,要督促同伴改正错误,帮助同伴完成老师布臵的各项任务。督促完成作业不积极的同学按时完成作业,协助教师做好辅导工作。

(5)、维持。小组长要维持小组活动纪律,维持好小组课内外活动的正常秩序,协助教师做好小组活动的安全防范等工作。

(6)、评价。小组长要做好自评、他评与互评工作,协助教师实行“多元化”评价。自评指组内成员自己评价自己的基础上,对本小组工作作出中肯的自我评价;他评指其他小组成员、教师对本小组及本小组成员的评价;互评指组与组、组长之间、组员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的相互评价。

(7)、协助。小组长要协助教师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工作,要帮助老师收发作业、组织读背课文与公式、协助组织组内成员的听写等。

(8)、反馈。定期检查或随时抽查小组同伴的学习情况,作好学习记录,小组长要及时向教师汇报本组成员的学习和思想等方面的情况,主动向教师了解本小组成员的学习等情况或工作建议,要把老师提出的需要完成的内容或小组长工作会精神准确及时地反馈给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并组织小组成员开始实施;加强与本组成员的沟通,及时把同伴学习等情况反馈给教师,便利于教师作出调整安排,要负责小组成员的成绩记载、兴趣爱好的调查统计等工作,提供相关信息,协助教师完成组内学生的基础档案、发展档案;小组长要加强与其他组之间的信息交互,与老师或本班其他小组长之间保持密切联系,随时反馈相关信息,如小组内遇到的困难或是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等,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的帮助。

(五)如何培训小组长

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学习小组只是徒有其名,学生或盲目行动,或迟疑不动,根本无合作可言。况且小学生自制力有限,贪玩好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就会导致课堂组织纪律散乱,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为了能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选拔并培养小组长就显得至关重要。

1、培训时间:每周一下午5:00—5:30。

2、培训人:班主任主讲,科任老师轮流到所教的班级去参加培训会议。

3、培训内容:组长职责,课堂学习开展方法,小组评价方法,组内常规管理办法等等。

(六)小组评价方法

评价是最给力的武器,因此对小组的评价至关重要,评价主要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任课老师对小组的评价,一个是小组长对组内成员的评价。评价的形式是发展性评价,包含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课前主要是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课中主要是评价学生在各个学习流程中的表现,课后主要是评价学生整理导学案的情况。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公平公正做好课堂评价工作,特制定如下制度:

1、老师及组长评分细则

(1)、预习检查

认真完成导学案的加1-2分。未按要求完成的扣1-2分。

(2)、对学群学

积极参与者每次加1-2分

(3)、课堂展示

主动起来展示每次加1-2分。

(4)、其他课堂优秀或违纪表现

每次酌情加或扣1-2分。

2、做好各项总结

(1)、小组长总结:

组长每节课小结每位组员的当节分数,每天小结每位组员的当天得分,每周小结组员的

本周得分。

(2)、班主任总结:

每周要评选出上周最佳展示组员,最优小组及其成员,并进行公布,且在班会课上进行表扬。

每月评选出上月最佳展示组员,最优小组及其成员,并贴照片进行公布。同时要算出每位组员的课堂综合表现得分,并报将电子文档交与教务处,参与学生本月明星评比。

(3)、科任老师总结

每节课每个环节结束,老师都要进行一个小结,本节课结束,要为本节课作一个总结。

三、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

导学案是引导学习的有效方案,导学案作为高效课堂的一个抓手,在高效课堂打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从导学案的编制、使用层面作出如下规范,各学科务必遵照执行。

(一)认识导学案

1、何谓导学案

我们所说的“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2、导学案的作用

根据定义,“导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链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对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六个作用:

①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

②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

③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

④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

⑤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

⑥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

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因此,编写导学案的第一要求就是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精益求精。

3、导学案的特点

导学案突出“导”和“学”两个关键字。“导”是目的,是关键,预习材料必须具有引导学习和突破问题的功能。“学”,应以帮助学生学习方便为根本出发点。

(1)、导学案与教案的不同点

A、导学案重“导”,教案重“教”。

B、导学案服务于学生,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教案方便于教师,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

C、导学案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案重在对知识的传授。

D、教案以教师中心,单向性、封闭性;学案——学生中心,互动性、开放性。

E、教案是教师的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学案里教师组织调节,学生是主角

F、教案要求界面规整,表述严整周密,多用书面语;学案界面亲切,表述生动活泼,多用口语。

(2)、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

A、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

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B、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C、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

D、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二)导学案的内容设计要求

1、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四化”——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情境化。

2、导学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1)研究课标作指南

课程标准对我们的教学起着无可替代的具体指导作用,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它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它明确规定了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同时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准确理解标准,减少课标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这些为导学案设计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是教师进行导案学案设计的重要参照,有非常强的利用价值,它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课标对教材作出了明确的界定,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第二,课标提供了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第三,课标提供了课程内容的目标要求,这是导学案设计学习目标的具体指导。

第四、课标提供的实施建议,可以提高导学案设计教学策略的能力。

第五,课标提供了大量案例,可以借鉴为课堂教学案例。

(2)用好教材促发展

教师要重新定位和认识教材,要确立新课程意识,树立新的教材观。要由过去的“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同样学生也要由过去的“学教材”变为“用教材学”。在使用教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吃透教材内容所占的地位、整体结构、主要线索、纵横联系,把握住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

二是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把握住重点、难点、训练点,实现学用结合;

三是吃透教材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把握住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梯度和角度,以实现“因材施教”、“差异教育”。

(3)学情调查是起点

学情调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是高效课堂下必须开展的工作。

从学情调查的内容上来讲,它包括学生的性别差异、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偏好、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家庭风格等。日常性的学情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情感基础,学生的学习风格特征(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学情的调查的起点即是学情调查的切入点,也就是每一节课的教学从哪儿开始进入,在什么基础上发生,也就是说如何给教学“定调子”的问题。根据“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显然“教学起点”就应该立足于“学习起点”而定,所以学情调查主要就是进行学生学习起点的调查,对于学生学习起点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所谓“逻辑起点”就是按课标的规定,纯粹按照教材的进度忽视学生的实际基础情况而理论上应该具有的知识、能力基础;所谓“现实起点”就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实际拥有的认知水平、能力基础、情感基础。把握学习的现实起点才会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学情调查经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具有全程性、全时性的特点,

学情调查是教学过程的常态。课前调查是指导导学案设计之前要进行的一项摸底工作,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课中调查主要是在课堂的独学前、组内小展示和达标测评时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程和动态把握。课后调查主要是对导学案的二次复查和听取小组反馈。

对于学情调查的对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面向每一位学生,既要面向全面的调查,又要面向个性的调查。

(4)分层设计重差异

按照前面导学案设计“层次性原则”中的要求,导学案设计要在全面分析学生学情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层设计次性差异,具体进行以下分层设计的内容: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问题、分层学习程序、分层设计展示板演、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分层设计达标测评等。

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设计不仅仅要考虑普遍性,达到“下要保底”,还要本着“上不封顶”的原则,考虑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研究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自助餐”式的学习目标,也就是分层设计学习目标的。

分层设计问题。导学案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特别强调问题式设计,这与高效课堂的问题式教学相吻合,遵循“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的设计原求。就问题层次来讲,根据目标要求,一般从认知层面、学生层次、内容难易度等方面将问题分为A、B、C、D四个层次。A层:识记水平层次,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一般在课前解决。B层:理解水平层次,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通常由学生学生合作学习完成。C层:应用水平层次,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通常由学生展示探讨完成。D层:拓展水平层次,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通常由教师点拨完成。

分层设计学习程序。导学案设计在高效课堂上因课型的不同而出现不同层次的学习程序设计。从高效课堂的课型讲,往往有综合课、自学课、展示课、反馈课等课型之分,也有其他组合的课型。虽有不同的课型,但基本的学习程序差别不大,只是有所侧重。下面我们就看这样四种学习程序设计,其中综合课型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课型,其他课型皆是由此演变而来,所以应重点熟悉。

一是综合课型的学习程序:明确目标——自学(包括独学、对学、群学)——展示——整理学案——达标测评——学习反思。其中展示又可细化为“小展示”和“大展示”。

二是自学课型的学习程序:明确目标——问题导学——自主交流——疑难反馈——成果总结。

三是展示课型的学习程度:明确目标——分工展示——互动生成——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四是反馈课型的学习程序:问题导学——自我反馈——对子帮扶——交互评价——全面提高。

分层设计展示板演。对于有层次、有梯度和综合性问题的展示,有时可以预设到导学案里,有时根据课堂进程即时性生成。

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在导学案中主要通过学习目标设计来体现所要达到的标准,其落实要在课堂上呈现,所以要与评价制度结合使用。

分层设计达标测评。导学案在设计达标测评题目时,一般按照题目训练由易到难5:3:2的难易程次来设计达标测评题目,照顾不同层次学习差异的学生,尤其是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这种评价属于形成性评价,其目的在于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以及更好地促进每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5)学法指导在其中

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是要体现学习过程的方式方法指导,改变过去单一被动、枯燥乏味和学习方式,而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学法指导要贯穿整个导案的始终。

(6)集智备课作保证

任何一份导学案的产生都要依靠科组的集体力量来完成。

(三)导学案设计基本规范

概括地讲,导学案设计要做到“四个基本统一”,即:统一基本设计程序,统一基本设计要素,统一基本课时容量,统一基本设计格式。纺一不是一刀切,这里的统一仅是指一种基本流程、基本格式、基本规范、或基本框架的统一,是基于一般框架下的共性与个性、大同与小异、规范与创造的统一。

1、统一基本设计程序。通常,每周集体备课时间,研究下下一周的导学案,组内成员集体研究,并分配接下去一周的备课任务。基本流程为:个人“初备”(形成“初案”)——备课组“集备”(形成“共案”)——课前个人“复备”(形成“个案”)——课中“续备”(形成“续案”)——课后“补备”(形成“补案”)。

2、统一基本设计要素。不同的课型(综合课型、自学课型、展示课型、反馈课型)有不同的设计要素,这里重点关注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综合课型设计要求。通常综合课型导学案设计包括以下要素:

(1)学情调查。学情调查在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里非常重要。需要说明的是学情调查作为教师进行导学案设计的前期准备,其分析说明在教师的“导案”中体现,而不在学生的“学案”上体现。

(2)学习内容分析。包括学习内容的确定与内容的层次结构,学习内容的编排与组织,学习内容展示的程序与方式等。学习内容分析要在课程标准与课时学习的目标前提下,有的放矢的设计。学习内容的分析同上面的学情调查一样,一般也不体现在学生使用的导学案上。

(3)学习目标。导学案被称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学习目标就是目的地。有没有明确具体、科学合理的目标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和学习质量。

(4)学习重点(难点预测)。在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就要根据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技能基础、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体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知水平、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确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5)知识链接。狭义上讲,指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学生所缺乏的关键性学习材料,包括旧知识或者拓展性材料,以方便建立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或者给学生提供学科有关知识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消息。广义上来讲就是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前挂后连,拓展延伸。也可以不单独设臵栏目,而是穿插在各个问题情境后面进行链接,作为问题探究活动的知识帮助或情境拓展。

(6)学法指导。要明确“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道理。学法指导不是导学案中单列的一个环节,而是对学生学习整个过程的“指点迷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掌握方法,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

(7)学习过程。这是导学案设计的主体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主体环节。根据导学案设计的原则及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将学习内容通过问题式学习来体现,具体就是要符合“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情境化”的特点。通过帮助学生设计问题,以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现高效课堂学生自学(独学、对学、群学)、展示、反馈的基本学习程序,能够较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学会、会学、乐学、创造性学习的目的。

(8)整理学案。学案整理将知识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进行整合,对一堂课内容进行知识梳理、整体建构并回到知识系统的上位系统。学案整理重点要注意双色笔标注的问题整理、课堂生成整理,易错点整理,最后绘出知识导图。知识导图的形式可以结合学习内容特点绘成知识树、知识纲目、图表等各种形状,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或联想进行绘制。绘制知识图有利于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有助于在新授课中建构知识结构,在复习课中建构知识体系,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和知识建构能力。

(9)达标测评。达标测评不仅仅指测试或做练习,体现评价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自评、

生生互评、对子测评、教师抽查等。

(10)教与学反思。反思是进步的必然要求,师生要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

3、统一基本课时容量。导学案设计要坚持一课一案的原则。在容量上每节课以一张A4纸的正反两面或两张B5纸的正反面为宜,尤其要精选习题,杜绝题海战术。

4、统一基本设计版式。不同科目,不同课型可以有不同的设计版式,这里只提供一个综合课型的分栏版式,供大家参考。

■学生使用篇

1、导学案使用的基本常识

◆导学案组成要素说明。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导学案上各组成要素的基本含义及对学生学习所起的作用。

◆导学案题头项目填写。学生要熟悉题头,并填写相关项目。如姓名,组名等。

◆学习“三宝”的运用。每位学生必须具有存放导学案的“文件夹”、标注和修改导学案用的“彩色笔”、以及整理导学案所用的“纠错本”。

◆导学案要与教材结合使用。导学案的设计不能脱离教材,它是为了学生更有效地“用教材学”而设计的学习方案,要依托教材,达到增长知识、习得技能、培养能力、形成智慧的目的。

◆导学案使用的时间要求。导学案一般提取下发,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但对于小学低年级学段的学生不宜提前下发,教师的课上指导必须跟上。一份导学案的课前预习时间以半小时左右为宜,教师一定要精选内容,不可增加学生负担。

2导学案的使用常规要求。

◆课前使用——自学(独学)为主。自学前,首先要对“使用说明”、“学法指导”、“学习目标”、“学习重点”等导学案上各模块整体设计进行全面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力求独学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标可循,少走弯路,提高效益,然后对照课本进行独学。学生在独学过

程中要完成导学案中基本题部分,大致占整个导学案的50%的题量。

◆课中使用——对学、群学,展示、整理学案、反馈达标

在“对学”时学生用来解决在独学过程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对学过程中依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群学”来解决。当群学的内容需要进行展示时,学生要提前在黑板上将导学案中的问题先抄到板面上,并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将讨论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以及讨成果记录在导学案上,以备在展示互动时作交流。

展示的的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预设性问题,一类是生成性问题。学科组长可以在展示前对规定展示内容连同预设性问题展示做好展示分工。

整理导学案主要是整理问题、整理知识要点、整理生成性的知识、整理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法和规律等内容。

反馈达标的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自我反馈、对子互查、组长检查、教师抽查、达标测评、自助式作业、开放式作业等。

导学案最后一项内容是自我反思。反思是学生进行的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对前面独学、对学、群关、展示、反馈的拓展延伸和内化的过程。教师要做好监控和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反思习惯,形成自我反思能力。

◆课后使用——拾遗补缺,拓展提升,整理归档。

导学案作为学生的学习指导方案,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在使用上具有全程性的特点。在课后要通过导学案的开放性、拓展性作业或活动安排,实现学生从“走入文本”到“走出文本”的转变,是实现从“文本课程”到“体验课程”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而达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目的。

学生要定期整理导学案(一般一周一次),整理导学案上的纠错记录和重点问题,用好彩色笔,并放入文件夹中归档保存,以备复习之用。

■教师使用篇

◆课前——“独学抽查”、“二次备课”。

课前,教师要对本节课导学案学生独学情况进行一次抽查批阅。课前进行的这次学情调查是确定新课题的学习起点的重要依据,旨在确定哪些知识学生已经通过独学解决了,哪些知识在课堂上要重点关注,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学生进入对学、群学时更有针对性,找准新课题内容的学习起点,把握学习进程,指导学习策略。这个过程我们叫做教师的“二次备课”过程。

◆课中——关注学情动态、学法指导、学习进程。

导学案本身具有导学功能,教师的教学策略通过导学案的设计基本上可以得到整体呈现,学生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结合高效课堂的步骤,可以完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所以教师在课堂中从传统的教学中的教者、讲者的身份解脱出来,行进在各组学习中扮演着“调查员”、“指导员”、“协调员”的角色。

◆课后——批阅、辅导、反思、修订。

教师使用导学案要做到“四必”:即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批阅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比如对子互批、组内批阅、组间互批、学科代表批阅、教师批阅等。教师要根据批阅情况,做好总结评价,并特别关注学困生的情况,必要时进行个别辅导。

教师要在导学案上填写教学反思,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革建议,这种课后备课的过程我们称为“补备”此外教师还要根据批阅情况和学生的自主反思情况将问题进行统计整理,形成错课集,对这些内容采取定期巩固形式,有针对性地实施“周周清”、“单元清”等巩固练习,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若干个导学案集中起来就是一份很好复习资料,用它进行组织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再现学习情境,有效地起到温故的作用。

(五)导学案的评价标准

导学案评价表

年级:科目:课题复备教师

四、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和流程——“五步三查”模式

“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指导区域课改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推进效果,受到专家与一线教师的一致好评。对于不同区域、不同学段(小学、初中、高中)以及不同学科等都有着广泛的课堂建设指导意义,因此具有普适性。“五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在步骤命名、环节设计和操作的基本流程上力求简单易记、简便易学,方便一线教师掌握和运用。并尽可能从方法和规律的角度来指导教师付诸教学实践,在实际课堂操作中体悟新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很好地解决了新课程理念“顶天入地”的问题。

(一)“五步三查”模式基本结构说明

1、“五步”:指课堂环节五个基本步骤。

(1)第一步:独学;

(2)第二步:对学、群学;

(3)第三步:组内小展示;

(4)第四步:班内大展示;

(5)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2、三查:指课堂上的三次关键性的学情调查。

(1)一查:在学生独学时;

(2)二查:在组内小展示时;

(3).三查:在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

(二)“五步三查”基本操作详解

1、第一步:独学。“独学”指学生个体学习而言。

在独学环节开始之前,通常要进行对上节课有关知识的反馈检查和新课的导入。

(1)检查反馈:从检查内容和检查对象上要注意分层次,并重点关注C层次学生(即潜能生)。是否需要检查或者检查哪些内容和哪些学生可依照上节课学案整理过程中和达标测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或学习组长反馈上来的情况而定。检查最好以爬黑板方式进行。

(2)新课导入:导入虽然不作为课堂的一个基本步骤来看待,但它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

节。正如德国教育家阿道尔夫〃第斯多惠所言:“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导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习动力、调整学习状态、创设学习情境、建构知识系统等方面。导入新课后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独学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只有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激发和提高,才会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而“独学”是针对学习的个体而言的,其字面意思是指学生的独立学习,但并不能表明是自主学习,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只有这样其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高效课堂下的学生独学,以导学案为抓手,以问题为主线,并运用双色笔就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标注,带入对学、群学中解决。

◆独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高效课堂一般不做硬性的纪律要求,以不影响别人的学习为宜。人的心灵只有处在高度自由的状态中,才有可能是思维敏锐的、活跃的,才有可能具备创造力。当然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讲有一个学习习惯养成的问题,这一点可以作为课堂评价的一项来引导促进。

另外,对于独学在家庭中完成的情况,往往由于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导致独学效果不佳。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通过有效地课堂学习评价和小组建设来引导促进,加强管理。

问题入手:对照导学案,自己查阅教材或其他文本资料,自主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独学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导学案中的基础类题目,要求人人过关的题目。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要分层次设计各类题目。

双色笔标注:对于经过独学未能自主解决的问题,用双色笔做好标注,以便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对学、群学来解决;向组长汇报。当独学环节完成后要及时告知本组学习组长,由组长向老师报告独学进展情况,便于教师掌握时间。一旦学生的这种学习习惯养成之后,学习时间和学习进程便可以自我控制,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第一步。

◆独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⑴关注学习状态。在独学阶段,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高度关注各小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

“境由心造,相随心生”。真正的入情入境的独学行为,大多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所以教师在巡视时应留心观察学生独学的状态是否投入,是否入情入境,入心入神。而高效课堂上之所以学生自主学习状态普遍较佳的原因之一,是后面的展示环节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以便更好地展示自我,为小组争光。从这一点来讲,展示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

⑵尊重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齐步走”。教师要明白,对待同样一个导学案,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每个学生独学的时间有快有慢,独学所完成的内容也有多有少,这一点是不能回避的客观事实,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搞好分层学习,分层达标,不搞“一刀切”、“齐步走”。

⑶适时点拨指导。考虑到学段的特点和自学能力的差异,教师可以在独学过程中对个别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进行学法的指导、点拨。但尽量通过导学案来体现学法指导,以减少对学生独学的干扰和学生对教师的依赖。

⑷点评小结。通过巡查把握学情,在独学环节完成时,可以就学生独学的状态对各组进行即时性点评。达到激励、引导、提高的目的。

2、第二步:对学、群学。

“对学”指两名同等学习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群学”指小组内不同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或具体指“学习对子”间帮扶学习。“学习对子”是指学习小组内相邻层次学生相互结成对子,进行学习帮扶,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共同体。

对学、群学环节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

◆对学生的要求:

(1)先对学。首先通过同层次学生的对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

(2)后群学。以学习小组为组织单位,由学习组长组织成员对照

导学案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

(3).深入探究。对学、群学的过程,既是解决独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一点同传统教学截然不同,在教师的传统观念里往往是教得学生没有问题才算成功。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了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创造始于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才是最可怕的事情。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

◆对教师的要求:基本上同独学环节的要求。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小组学习问题的跟踪调查,并做好必要的问题记录。

3、第三步和第四步: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1)小展示和大展示的区别。

“小展示”指小组内由学习组长组织的展示,组员将学习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汇报;“大展示”指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一般由教师组织,当然也可以由学生代表组织。

二者的区别在于展示的范围不同、问题的共性度不同和内容的层次不同。小展示的目的是一方面展示对学、群学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暴露对学、群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由学习组长将学习成果或暴露问题汇报给老师,便于教师把握学情,进行大展示。

(2)对学生的要求

展示的基本要求——展示要体现“四性”。

展示绝不是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学生已经解决的问题不需要进行展示,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一定是“提升”。为此要突出展示的“四性”:即问题性、层次性、互动性、创生性。

◆问题性:所谓问题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内容上来讲,要展示共性度高的问题,或者易错点、重点、难点、焦点等问题。一般在大展示环节不展示导学案中比较基础的内容,这些内容已经在小展示或者之前的学生独学、对学或者群学中解决完成。

◆层次性。所谓层次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分工上来讲。要避免精英展示,增强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展示的机会,满足个体需要,增强自信心,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比如在分工上可以有人负责解题步骤或基本思路、有的负责解题方法和疑难解析、有的负责规律总结和问题拓展等等。

◆互动性:所谓互动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方式上来讲,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往。教学的本质就是交往,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可以是疑难求助、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诗歌朗诵等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

◆创生性:所谓创生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价值体现上来讲,包括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示等。这样就避免了展示不高效的情况,也真正体现出展示环节的必要性。这种生成既有预设中的生成,也有课堂即时性的生成,无论哪种生成我们追求的是有效的生成,而不是漫无边际、脱离主题的生成。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充满了生活性、生成性和生命性的课堂。一堂课缺乏没有预设是不负责任的课,若没有动态生成,这堂课一定是不精彩的课堂,更不会有“生命的狂欢”和心灵的震撼。

展示行为常规要求聚焦问题,准备动作要快、静、齐。减少准备的时间。无论是展示者,还是听展者,都要迅速进入状态;聚焦时要避免学生“平行站位”,要有层次,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站在最佳位臵,不影响听课。班额较大的班级,由于受空间限制,尽可能减少无谓的走

动,前面的同学要做到不遮挡后面同学的视线。

(3)对展示学生的要求

①展示者提前进入预定位臵,上组展示评价完,自己迅速到位,不耽误时间。

②展示者面向全体同学,讲解时要用教杆等必要教具,侧身讲解。做好展示的导入,结语及组间过渡。

③展示者准备要充分,对展示内容要熟知,鼓励拓展性展示,不做无效展示,要把展示内容组织成展讲语,展示时尽量脱稿或半脱稿,切忌照本宣科。

④展示者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规范,切忌啰嗦,准确把握展讲时间,避免拖泥带水,浪费时间。

⑤展示者要充分运用展示艺术,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根据学科特点,说、学、演、唱,书写、描绘淋漓尽致,达到既传授知识又感染人的效果。

⑥板书要迅速、工整规范,合理运用双色笔,板面设计要合理、规范、美观。为了节省时间,板书一般可以放在群学或者小展示时进行。

(4)对听展者的要求

①站位合理,前后由低到高,保证全员观看、听展。

②坐要端正,不能伏案托腮;站要直立,不能抱膀搭肩,要做到拥而不挤。

③认真倾听,听展时要闭口,切忌中间插嘴,私下议论,嘲讽取笑。

④听展者要根据展示及师生补充点拨随时记录,不放过每一个难点、疑点,做好即时性巩固及导学案整理。

(5)展示中的质疑对抗

①展示环节中,在展示者展示完后,听展者如有疑问要及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可以进一步质疑对抗。

②质疑对抗要针对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争论。

③听展者主动质疑、补充要做到有抢有让,彰显个性,语言规范,简明扼要。

进行对抗质疑时无需举手,可直接起立发表自己的观点。

(6)展示中的评价

①听展者在补充评价时,要用第二人称,目视被评价者,切忌将征询的目光投向老师。

②不做重复、无意义评价,要积极发现优点,中肯指出不足,语言规范、简明扼要。

③大胆鼓励个性化、创新性的观点表露。“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才生灵光”。要营造“百家争鸣”的学习氛围,达到质疑对抗、文本批判、个性解读、创新生成的目的。被点评同学要认真对待他人评价,及时改进。

(7)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机智(教学机智不是指传统教学中的课堂驾驭能力)将在展示环节受到严峻的考验。这是考量教师综合素质的最关键环节。

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像《学记》中所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这个表达比较贴切。概括地讲,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追问、点拨、引导、启发和评价上。而不是讲解、讲授上。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学情调查。组内小展示时,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调查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巡视指导和学习组长的反馈。教师就小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小组备展的内容,灵活调整预设的时间安排。确定大展示的内容、时间,组织全班进行大展示。

◆适时引导点拨。大展示过程中,学生往往探究不够深入,停留在浅层次的表达上,或者迂回不前的质疑对抗甚至偏离主题的拓展延伸上,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类现象更为普遍。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在这一环节易犯的错误是缺乏耐心和等待,容易“抢权夺位”,即过早地抢学生的话

语权,夺学生的主体地位,走入传统教学的惯性里去。原本即将到来的精彩生成往往被“扼杀”在萌芽状态里。

◆即时性评价。教师及时评价各小组同学展示的情况,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即时性点评。

◆备课预设很重要。教师通过这一环节的亲身体验,能够感受到课前的预设非常重要。在备课中要针对有关问题作相关的预案准备,预设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尽量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能应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即使这样,也同样会出现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才更好地促使学生去探究知识的奥秘,去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作为教师也不再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讲坛圣人,真正回到学生中间,成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成为学生平等中的首席。真正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也因此得以建立。

4、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通过前面的小组学习与展示,学生整理学案而后教师组织达标测评。

(1)对学生的要求

◆整理学案。主要包括对疑难问题的整理、个性化重难点、生成性知识整理、知识系统梳理(画知识树或知识纲目),将这些内容整理在纠错本或者导学案的设定位臵,并就重点内容用好双色笔标记。学案整理一方面是为了课堂上问题、生成等有价值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是方便学生以后的复习。

◆.对子检查。结为对子的两名同学相互检查,狠抓重难点、疑点的落实。尤其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的落实。

◆学习反思或学后记。让学生养成学思结合的好习惯,在反思中不断感悟,不断提升。

(2)对教师的要求

◆组织达标测评。教师根据导学案最后的测试题(也可以临时添加题目)组织小对子、小组长检查或抽测。题目的设计上要体现分层次的原则,按照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要简而精。达标测试检查的形式灵活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长之间互查、小组长检查或是抽查部分学生,但最终要达到把握学情,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关注潜能生。这也是对下一节课反馈检查的主要依据。

◆学情调查。教师要了解整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在导学案的设定位臵做好记录,作为下节课课前反馈和单元测试的依据。

(三)说明

1、高度重视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教案,导学案的编写要求更高。它直接服务于学生,服务于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个体差异的学习要求,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课堂学习是否高效等,导学案起了关键作用,因此要特别重视导学案的编写。教师要保证充分的备课时间,最好以集体备课的形式来研究编制导学案。尤其注意在问题的设计上要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训练,分层达标。

通常可将问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题”(基础在线),主要指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力求全体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文本的基础上全部解决;第二层次为“提升题”或叫“拔高题”,这类题目在知识上和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力求中等以上程度的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基础上全部解决;第三层次为“拓展题”,这类题目有更强的综合性和难度,并与生活实践相对接。力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基础上能基本解决。在学生对照导学案“独学”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群学”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

2、正确认识高效课堂的一般性操作模式。

这是基于高效课堂一般模式下按照一课时的内容来设计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学段、学科、课型、学习内容的难易度、学校作息时间安排的不同,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就要有所调整,在课堂环节上也不一定执行“五步”的环节,根据需要做相应调整。

(1)预习课型:应侧重于学生独学、对学、群学的环节,教师做好相应的小组学习辅导,并作好反馈评价;

(2)展示提升课型:一般这种课型之前已经进行了预习,完成了独学、对学和群学环节。所以以展示提升为主,并做好反馈评价;

(3)单元(或课时)巩固提升课,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应由侧重于“学”转向侧重于“练”,由关注知识的分支转向更多地关注知识系统的梳理和方法规律的总结,同时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强化新课教学时学生的易错点,从而才能达到“单元清,人人清”。在课堂环节上就要侧重达标反馈,并做必要的展示。

所以,无论哪种课型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而不是将各个环节完全割裂开来,教学内容只有用多种形式呈现时,才能使学习更高效,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3、各环节时间问题。

由于科目、文本内容和学情不同,各环节时间很难确定。只能作一般性的预设,就一课时的内容而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3-4分钟;独学—7-8分钟;对学、群学—5分钟;展示(含小展示、大展示及准备时间)—25分钟;整理学案、达标测评—5分钟。具体情况视课堂实际作相应调整。

4、要重视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展示、反馈是高效课堂上最关键的三个环节,当然也可以是三个课型。究竟作为课堂的三个环节还是作为三个课型,要视课堂内容与学情、学时而定。

预习是关键,我们主张预习不好进入展示环节或者展示课一定是失败的,低效的。

展示是提升,展示不是为展示而展示,它是基于自学(独学、对学、群学)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

反馈是保证。反馈是对教与学质量的检验,是过程性的评价和指导。通过反馈找问题,找差距,促整改,保质量。

5、高效课堂的课堂管理与评价。

与传统课堂不同的是,高效课堂的管理与评价发生了很大的转移,由原来对学生个体的管理转向对学习小组的管理。这里学习小组的建设与管理、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效课堂的评价,有着相配套的评价体系,是高效课堂顺利推行的有力支撑。

6、高效课堂是系统工程。

高效课堂不单纯是课堂教学的改革,不单是课堂技术层面的改革,如果单就技术层面去改革,最终会导致失败。高效课堂是个系统工程,带来了理念、教学、组织、管理、评价、文化等一系列的改革。所以老师要通过在“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做”,达到教学做合一。学校要站在系统论的角度,围绕高效课堂整体建构并实施这一系统工程。

7、高效课堂的去模式化问题。

我们主张高效课堂的实施应经历“临帖—入贴—出贴—破贴”的阶段。通过“临帖”,规范和矫正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这个角度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推行初期阶段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且不可以教学是个性化的艺术为由而否定模式在这个阶段推行的必要性,否则要走很多弯路,导致课改不彻底,不成功。待“固模过关”后,学校可以结合本校情况形成学校或学科课堂教学特色。

(四)“五步三查”模式的效能分析

综上述,“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概括地讲有六个支撑: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小组合作学习定成败;独学、对学、群学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学情调查是教学起点;展示、反馈、评价是基本手段;达标测评是学习效果的基本保证。

“五步三查”教学模式成功地实现了五个转变即:

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了因材施教、分层学习的问题,实现了学生由集体化、无个性、个体式学习向多样化、个性化、合作式学习的转变;

2、以独学、对学、群学的具体学习方式来达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实

现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被动性学习(讲堂)向以“学”为中心的主动性(学堂)的转变;

3、以“导学案”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突出强调学生的学,实现由传统课堂上教师的“教案”向新课堂学生“学案”的转变;

4、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学习单元的学生展示和多元化反馈评价的手段来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实现把学习的权力真正向学生“移交”的转变;

5、在基于“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的高效课堂理念下,利用有效的学习机制和教学手段,创设高效的学习氛围,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实现了学生由“苦学”、“厌学”向“乐学”、“创学”(创造性学习)的转变。

另外,教师在运用“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时,深刻体会到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教学,而是教育。在具有生活性、开放性、生成性的课堂环境里,课堂即社会,蕴含着自主、合作、沟通、竞争、创造、自由、批判、挑战等等,这些都是一个人一生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品质。

五、高效课堂的基本课型(模块)

高效课堂的基本课课型有自主学习课型、展示课型、反馈课型和综合课型(包含前三个模块的一节课)。其中自学、展示、反馈是也高效课堂的上最关键的三个环节,究竟作为课堂的三个环节还是三个课型,要视课堂教学内容而定。

不同课型要设计不同的导学案,要有所侧重。

六、高效课堂的评价办法

授课人:学科:课题:课型:

授课班级:授课时间:年月日听课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