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与阿里巴巴物流体系的比较(1)

京东与阿里巴巴物流体系的比较(1)
京东与阿里巴巴物流体系的比较(1)

物流设计案例

——京东与阿里巴巴

一、京东物流——电商自建物流的信息化路径

京东集团的物流平台是目前国内电子商务界最完整、规模最大也是最为成熟的物流平台。其物流信息系统——2013年建成的青龙平台——具有高性能、高扩展性和高速度等特征。高性能。目前京东集团的订单量已经达到日均5万单以上,青龙平台的设计目的之一是能够支持日均200万单、能够支持10000名用户同时在线操作的物流系统。高扩展性。随着京东集团开放平台业务(POP)的发展,青龙平台同样为第三方用户提供了使用接口,这为京东集团开放电子商务平台、对外大量提供物流服务打下了基础。高速度。客户对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京东集团目前在全国十几个核心城市开展“211”、“限时达”、“夜间配”、“极速达”等特色配送服务,通过提高配送速度提升了客户在京东平台上的购物体验,青龙平台正是配送速度提升的系统保障

京东集团是国内电子商务网站中最早搭建自有物流平台的企业之一,自建物流体系在消除电子商务中物流配送的不确定性、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成本上升问题。电商自营业务由于毛利率低,自建物流固定成本高,只有通过平台化后实现规模经济才能降低单位成本。因此京东作为综合性电商在积极构建自营业务的同时积极发展POP业务,实现长尾效应,摊销成本。投资建设自身物流平台,同时自行设计和实施与之匹配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之后积极引入第三

方,扩大规模,以增加流量来弥补前期投入成本,是目前京东物流发展的基本脉络。

在此过程中,京东集团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物流信息化道路。在2004年京东网上商城建立之初,日均订单量为500单,随着业务量的逐年增加,原有的物流体系在需要不断增加人财物投入的同时,同样需要一套统一、开放、高效的物流信息系统用于物流作业的日常管理和指挥,青龙系统应运而生。这个过程是一个物流信息化过程,即在原有业务流程的基础上,为了处理效率的提高,搭建与之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

京东集团在2013年完成青龙平台的搭建后,物流信息处理能力和效率得到明显提升,业务操作、站点管理、各部门协同匹配合能力也出现显著提升。借助青龙系统强大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京东电子商务大数据分析成为可能。在青龙平台上,越来越多的由数据驱动型物流产品正在被逐步开发出来,如基于销售

数据的GIS应用等。当这些数据驱动型的产品开发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交易数据必然对京东集团现有的物流操作流程和业务处理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进而逐步实现交易数据(即信息流)对物流的引导、优化,甚至再造。

三、阿里巴巴物流——第四方物流or 信息化物流

2013年5月28日,阿里巴巴集团、银泰集团联合复星集团、富春控股、中国邮政、EMS、顺丰速运、天天快递、“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宅急送、汇通,以及相关金融机构共同宣布,“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简称CSN)项目正式启动,合作各方共同组建的“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圳正式成立,阿里巴巴占51%的股份,马云提出十年后将实现全国任何地区都能“24小时送达”的目标。

尽管阿里巴巴方面透露菜鸟网络是一家创业公司,推进的是创新业务。但仍有评论认为,菜鸟网络实际上是“新品装旧酒”,其性质是国内外流传已久的第四方物流。下面结合第四方物流理论,介绍阿里巴巴物流系统的基本做法。

第四方物流的概念最早由埃森哲管理咨询公司在1998年提出,他们对第四方物流是这样定义的:“第四方物流(4PL)供应商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套供应链解决方案”。牛鱼龙则认为第四方物流是综合供应链解决方案的整合和作业的组织者,负责传统第三方物流安排之外的功能整合。综合上述定义,第四方物流实际上是指不参与具体物流活动,只对物流方案进行系统

设计、资源整合、经营管理、信息共享,并提供与此相关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的企业。其主要业务和在物流系统中的位置如图所示。

从图可以看出,第四方物流更多的是集成供应链中的各个主体,并为它们提供库存、分销、配送和物流规划等方面的管理咨询,这要求第四方物流服务商具有整条供应链中的数据支持和处理分析能力。

从阿里巴巴集团的经营历史和披露的相关信息来看,阿里巴巴集团所要构筑的物流系统确实具有第四方物流的一些特征。事实上,面对竞争对手的挑战,物流一直是阿里巴巴的短板之一。在菜鸟网络成立之前,阿里巴巴就已经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物流网络。

对比京东物流和阿里物流的做法,我们可以发现:平台化是两者的共同关键词。京东集团是在长期的电商物流实践中,逐步完善物流信息化进程,并开始朝着数据驱动的、开放平台型信息化物流发展;而阿里物流则是在市场供需双方之外,借助自身平台经营的优势,利用长期平台经营沉淀下来的海量交易数据,单独建立了物流服务平台,整合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力图实现整个社会物流系统的全局优化。

上述两个信息化物流案例的核心模式都是平台化。这种做法实质上是摒弃了工业时代的企业组织模式,是现代企业面对信息时代要求对海量信息进行反馈的正常反应。同时这与信息化理论中的“碎片化”、“去中心化”等关键词也是相互契合的。以往物流信息化,主要是相关主体在已有物流资源的框架下,旨在通过应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和改善物流的绩效。然而,信息化应用达到一定程度后,信息流对原有物流资源配置、物流组织方式和运营方式的革命性影响便逐步显现出来,从而提出突破原有物流资源架构,以信息流转变原有物流方式的要求,即由物流信息化转变为信息化物流。当然,要实现这一转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京东物流和阿里巴巴物流正是这方面的新鲜实践。无论这些实践最终能否成功,信息化物流依然是信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