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2009年3月

前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

中国农业银行多年来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业银行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县域机构网点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存贷款持续增加,金融服务已基本覆盖全国县域。

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十六字"方针,中国农业银行进入建设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新时期。2008年10月21日,国务院第32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总体方案》,2009年1月16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农业银行)正式成立,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站在新的起点,中国农业银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服务好"三农"放在改革发展的首要位置,深入研究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模式与路子,切实加强面向"三农"的体制机制保障,推动"三农"金融服务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历程

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1979年,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和综合金融服务。从1979年到2008年,根据不同时期农业农村经济特点和中央对中国农业银行确立的支农定位和职责,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专业银行时期(1979-1993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率先在农村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经济总量逐年上升,粮食及农副产品购销两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经济呈现跳跃式、超常规发展。

按照当时专业银行的业务分工,中国农业银行遵循"以粮为纲、农林牧副渔并举,提高经济效益,活跃农村经济"的指导方针,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中心,将全部贷款的98%以上集中投向了农村。支持农业资源开发和技术改造;支持国家商品粮、棉、糖生产基地建设;开办粮棉转化转产专项贷款、副食品基地专项贷款、土地治理与开发专项贷款;支持"星火计划"、"丰收计划"实施,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为解决农产品"卖难"和乡镇企业发展需要,中国农业银行将每年涉农信贷计划的60%和2500亿-3200亿元的累放信贷额度,用于支持供销社、农副产品收购和乡镇企业发展。对乡镇企业贷款计划实行专项管理,确立了"量力而行,讲求实效,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十六

了《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总体方案》,要求中国农业银行改革要以建立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为核心,以服务"三农"为方向,稳步推进整体改制,成为资本充足、治理规范、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优质、效益良好、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商业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中国农业银行新时期认真履行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支农职责,全面落实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扎实开展面向"三农"金融服务试点和三农县域事业部制改革试点,进一步突出支持重点,创新金融产品,完善服务机制,强化政策保障,努力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中国农业银行面向"三农"金融服务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新时期中国农业银行面向"三农"业务发展战略

在建设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新时期,中国农业银行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作出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的决定》,提出全面实施"三农"和县域蓝海市场发展战略,将服务"三农"确立为中国农业银行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

(一)新时期业务发展的总体思路

新时期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紧紧围绕中国农业银行"3510"发展目标,全面实施"三农"和县域蓝海市场发展战略,在一级法人体制下,建立健全三农县域事业部制经营管理体系,不断加大服务"三农"的投入总量和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服务"三农"的运作效率和水平,切实提升"三农"业务的风险控制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中国农业银行建设成为一家面向"三农"、城乡联动、融入国际、综合经营、致力于为最广大客户群体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现代化全能型银行。

(二)新时期业务发展的基本原则

中国农业银行新时期服务"三农"的基本原则是:

--坚持立足县域,加大投入。突出"三农"在全行改革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把县域支行作为服务"三农"的载体和平台,全面、系统地推进"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统筹安排全行各项经营资源,保障对"三农"的投入,促进"三农"业务优先发展。 --坚持城乡联动,综合服务。发挥广联城乡的资金、网络和专业优势,为"三农"客户和其他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存、贷、汇、卡、网等综合金融服务,为客户跨越城乡拓展业务提供全程金融服务。城乡互补,统筹发展,提升服务"三农"的整体合力。

--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根据各地"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区分不同地区、不同客户和不同类型的业务,因地制宜、方式多样,实行差别化的经营政策和管理方式。

--坚持机制创新,提高效率。按照贴近市场、贴近客户的原则,创新组织架构,下沉经营重心,扩大基层授权,增强服务功能,完善产品体系,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

--坚持商业运作,持续发展。充分挖掘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商业机遇,遵循商业银行的内在规律和基本要求,服务、发展与管理并重,推进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和风险控制体系,不断提高"三农"业务的质量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新时期业务发展的主要目标

根据"蓝海"战略思想,中国农业银行制定了《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总体实施方案》,明确了未来三、五、十年"三农"业务发展的总体目标。

未来三、五、十年"三农"业务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用3年左右的时间,到2011年,成功探索出"三农"业务发展的有效模式,理顺三农县域事业部制管理机制,对"三农"的信贷投放明显增加,"三农"金融服务显著改善。用5年左右的时间,到2013年,"三农"和县域蓝海战略取得重大进展,"三农"经营管理体系高效运作,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更加突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到2018年,"三农"业务成为全行的战略支柱业务,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稳居领先地位,为"三农"客户提供全方位一流金融服务。

根据总体战略部署,到2011年"三农"业务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巩固和发展农村地区网点。保持县域网点总量稳定,逐步优化网点布局,增强辐射功能。打造具有农户和小企业信贷服务功能的综合网点6000个以上。3年内,投放县域自助设备不少于2万台。大力推广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型服务方式。

--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三农县域事业部增量贷款占全行增量贷款比重应高于存量贷款占比。三农县域事业部资产、负债总额在全行的占比应逐年增加。三农县域事业部不良贷款占比持续保持在5%以下。

--扩大对"三农"客户的服务覆盖面。实行惠农卡发行整省、整地区(市)、整县推进,扩大发卡覆盖面,力争3-5年内发卡1亿张,其中具有授信功能的5000万张,对有贷款需求农户的服务覆盖面达到40-50%,有效缓解农民"贷款难"问题。对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的服务覆盖面分别达到90%和60%以上,培育县域优质中小企业8-10万家,对跨越城乡的骨干农资企业、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商务部定点流通企业、全国千强镇的服务覆盖面达到50%以上。

--建立健全"三农"专业化服务体系。重构"三农"专业化经营管理体系,组建三农县域事业部,在事业部内实施一整套适应"三农"业务特点的运作机制和政策制度,把县域支行打造成强有力的"三农"业务经营平台。构建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三农"金融服务产品体系,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研发、推广相应的金融产品、服务方式和管理技术。

三、服务"三农"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一)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理论探索

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中国农业银行始终坚持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现代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基本经验和内在规律,初步形成了自身服务"三农"的理论体系。

1、在"三农"金融业务的发展道路问题上,提出要走符合大型商业银行实际的有特色的农村金融服务道路。实行三农县域事业部制管理体制,形成单独核算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建立事业部一级的权、责、利相结合的三农县域事业部经营管理体系。坚持城乡业务并举和统筹发展,建立城乡联动机制,实现城乡业务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强调要把商业金融一般规律和农业农村经济特殊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创新符合"三农"实际特点的金融业务体系。

2、在"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的衡量标准问题上,提出要实现"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发展持续"三大目标和实现"国家满意、社会满意、股东满意、客户满意、员工满意"五个满意。这是检验中国农业银行新时期服务"三农"一切工作成就的衡量标准。

3、在"三农"金融业务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上,提出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着力推进四个转变,开展五大创新,解决三对矛盾。四个转变,即转变用静止不变的眼光看待农村金融市场的观念,转变用城市金融的思维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的思想,转变纯粹用市场方式去处理农村金融问题的做法,转变用单项指标来考量农村金融绩效的评价方式。五大创新,即创新微型金融技术、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创新管理制度和创新服务文化。三对矛盾,即城乡业务差异化与大型商业银行一体化经营管理之间的矛盾;"三农"客户分散化与大型商业银行运作集中化之间的矛盾;"三农"客户硬信息不充分和大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标准化之间的矛盾。

4、在"三农"金融业务的工作抓手问题上,提出"一个重点、四类区域、八大领域"。一个重点,就是要以农户为重点。四类区域,就是要因地制宜,根据粮棉大县、经济强县、贫困县和特殊地区县不同"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特点,突出服务重点,实现特色发展。八大领域,就是把农业产业化、农村商品流通、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小城镇建设、特色资源开发、农村中小企业、农民生产生活和公共金融服务等八个领域确立为服务"三农"的重点领域。

(二)面向"三农"金融服务试点深入开展

新时期,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对金融服务"三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新时期服务"三农"的模式和路径,并系统检验和完善我行新时期服务"三农"的战略构想、理论创新、规划方案和各项政策措施的有效性,中国农业银行党委作出了开展面向"三农"金融服务试点的决定。中国农业银行自2007年9月起,从吉林、安徽、福建、湖南、广西、四川、甘肃和重庆等八省(市、区)选择了有代表性的17个地区、123个县支行开展面向"三农"金融服务试点工作。

试点中,各家试点行各有特色,探索出了许多好用、适用的"三农"服务模式和管理方法。甘肃分行通过优选扶持产业,加大对马铃薯这一当地具备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的支持力度,建立银政企农合作支农机制,实现了政府、银行、企业、农民多方共赢,真正使当地土豆变成了农民手中的"金蛋蛋"。福建德化支行创新惠农卡推广模式,积极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合作,通过项目推动,实现了惠农卡在当地的广覆盖。四川分行在试点中探索出了"六方合作+保险"的支农模式,通过银行、农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担保公司、政府六方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做好"三农"金融服务,保险公司为之提供保险服务,不仅涉农贷款投放增加,而且风险得到有效分散。湖南分行创新出由村"五老"(老支书、老村长、老组长、老党员、老干部)组成"农户诚信评议小组",对农户进行信用评议的方法,较好解决了农户贷款信息不对称问题。重庆分行运用标准化、电子化手段,创新农户筛选和调查认定方法,科学设计农户调查表格,有效提高了农户信息采集和客户筛选的效率和质量。其他各行在试点中也都探索出了许多先进经验和做法,为系统总结各行试点实践并在全行推广,中国农业银行专门编制了《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案例》。

截至2008年6月,面向"三农"金融服务试点第一阶段工作圆满完成。试点期间,各试点行累放贷款415亿元,同比增加111亿元;新增贷款333亿元,同比多增77亿元。2008年8月中国农业银行在福州召开会议,决定在此基础上开展深化和扩大试点,共涵盖了全国1027个县支行,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为2009年全面推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带动了全行"三农"业务的发展。2008年全行累计投放涉农贷款7667亿元,占全行各项贷款累放额的25.9%;截至年

底,涉农贷款余额9330亿元(人行、银监会涉农新口径,且为股改财务重组后数据),扣除农业银行股改财务重组中的剥离因素,比年初增加1351亿元,占全行贷款增量的37.36%。

(三)积极探索适应"三农"特点的新型金融产品

1、推进惠农卡与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惠农卡是中国农业银行专门为广大农民量身定做的综合性金融产品。惠农卡的核心功能是通过银行卡向农民发放到户贷款,帮助解决农民"贷款难"。此外,还具有存取现金、汇兑结算、代理归集发放财政直补、社保资金等多种功能。以惠农卡为载体,农户在符合审批条件的情况下能够获得一定额度的农户小额贷款。持卡人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可以通过中国农业银行网点、ATM、电话或网上银行等途径,自助办理农户小额贷款的放款、还款手续。为解决农户抵押担保物缺乏的问题,中国农业银行探索采取信用贷款、多户联保、龙头企业担保等方法,发放农户小额贷款。截至12月31日,中国农业银行已发放惠农卡810万张,激活率96%;通过惠农卡给农户授信65.9亿元,贷款余额达到46.6亿元,惠及29.2万户农民。

2、创新多种新型产品。中国农业银行在推广城市成熟产品的同时,针对农户、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推出了一系列特色产品和服务,在实践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公司+农户"保证担保贷款。农户与农副产品收购公司(含生产型和贸易型企业)签订收购协议,由公司对农户申请的贷款提供保证担保,农户销售农产品后,货款划拨银行归还贷款。

农民专业合作社流动资金贷款。中国农业银行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用于统一采购农业生产资料、统一收购、销售农副产品等人民币贷款。合作社流动资金贷款按使用方式分为一般流动资金贷款和自助可循环流动资金贷款。

农业龙头企业季节性融资贷款。中国农业银行为了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支持农产品及时收购,开发了季节性融资贷款,向农业龙头企业在特定期限内收购生产原料发放流动性资金贷款。贷款只能用于购买生产原料,专款专用。企业不能提供有效固定资产抵押或保证担保时,可以在开立收购专户、封闭运行的情况下,以原材料或产成品作为贷款抵押物。

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针对小企业资金运作"短、小、急、频"的特点,对单户融资总额在200万元以内,且落实足额有效抵(质)押的小企业,免评级,单笔贷款业务审批通过后视同核定等额授信额度,信贷业务结束时等额减少授信额度的贷款品种。根据小企业实际经营需要,部分地区小企业单户融资总额上限已扩大到800万元。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运作流程简单,办理较为快捷。

小企业自助可循环贷款。在小企业单个客户规定授信额度内,根据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核定短期可循环流动资金贷款额度。小企业可根据生产经营实际所需流动资金,随时自助申请,经快速审批后在规定期限内可循环使用,实现了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借随还,方便灵活。

金穗支付通。支付通是一种新型金融自助服务产品,通过在固定电话上安装简单机具,将电话机、密码键盘、刷卡器三合一,绑定相应的中国农业银行卡,可办理帐户信息查询、交易明细查询、汇款、收款等银行业务,操作安全快捷。

金农保一单通。为分散和转移中小企业以及个体经营户的风险,帮助解决融资难题,太平洋保险公司和中国农业银行联合开发的,既承保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经营财产风险,又承保了企业管理人员的人身意外风险的综合型保险品种。

(四)认真做好地震灾害金融服务

银行工作总结:银行“三农”服务主要做法总结

银行“三农”服务主要做法总结 上栗富民村镇银行作为上栗县土生土长的地方性法人银行,从201X年成立以来,根植“乡村”这片沃土,践行“支农支小”定位,大力推行普惠金融,深耕农村成效凸显。累计发放农户贷款8605户,户均贷款余额9.65万元,201X 年度纳税800余万元,201X年纳税将超过1000万元。现已逐步成长为上栗县乃至萍乡地区一家灵活、高效且拥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农村金融机构。 金融服务进乡村,富民惠民“零距离” 为满足辖区广大农民的金融需求,上栗富民村镇银行行领导班子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下乡,了解当地老百姓“金融难”问题,“村里没有金融网点金融知识宣传不到位贷款难”……在得知村民们的困难后,上栗富民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先行一步,正式启动乡村金融联络员建设,实现农村金融服务“零距离”。 上栗富民村镇银行选取辖区行政村内有一定声望的居民或者人流量大的超市等,作为其的乡村金融服务点,同时抽调银行骨干,对金融联络员集中进行了专门、系统培训,并为培训合格的金融联络员授牌。201X年,上栗富民村镇银行己在全县设立金融服务点100余个,基本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均已开展贫困户联络帮扶、贷款咨询推荐、金融知识宣传等工作,为近万名农户提供“零距离”的金融服务。 全力推进整村建档,深耕农村“小贷市场” 上栗富民村镇银行成立初始,便始终在想如何践行好村镇银行“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如何将上栗富民村镇银行扎进上栗乡村这片沃土?经多方调研,最

终决定以上栗县高山村为突破口,开展整村建档,深耕农村信贷市场,助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激发乡村经济发展。 在班子成员的带领下,上栗富民村镇银行全体客户经理坚持“5+1白+黑”模式,在每周一至周五至少安排两个晚上,深入乡村,挨家挨户走访,宣传金融知识,了解村民金融需求。并与该村委会成员联合组成整村建档授信评议小组,由村委会成员根据村民日常表现,对本村各农户进行授信初评,上栗富民村镇银行信贷人员根据村委会评定的授信额度,结合实地走访调查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最后的授信核定,并在第一时间组织农户建档授信仪式,逐一发放贷款证。上栗县高山村作为我行第一个开展农户建档的村,共建立信用档案350户,发放贷款证305本,授信金额1782万元,该村农户建档贷款余额最高时达1000余万元。目前,上栗富民村镇银行已在上栗镇、金山镇、杨岐乡、福田镇、赤山镇、桐木镇共计6个乡镇、23个行政村开展整村建档工作。现己完成16个村的建档工作,建立农户档案7736户,走访户数7676户,走访率99.22%;授信户数5201户,授信率67.23%。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惠及村民安居乐业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上栗富民村镇银行参与到上栗县“百名代表精扶百名贫困户活动”,多次走访慰问帮扶对象,鼓励、引导、扶持其脱贫;针对贫困户设置绿色通道,特事特办,发放免担保、纯信用、低利率贷款,利息较普通贷款客户优惠近30%,扶持金山镇山田村村民邱昌旺等一批贫困户开展、扩大家庭养殖,成功实现脱贫,盖起了新楼房……这是上栗富民村镇银行开展精准扶贫、履行社会责任的切实举措,以实际行动推动贫困户“摘帽”,被江西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刊物《时代主人》(201X年第10期)刊发。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2009年3月 前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 中国农业银行多年来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业银行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县域机构网点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存贷款持续增加,金融服务已基本覆盖全国县域。 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十六字"方针,中国农业银行进入建设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新时期。2008年10月21日,国务院第32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总体方案》,2009年1月16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农业银行)正式成立,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站在新的起点,中国农业银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服务好"三农"放在改革发展的首要位置,深入研究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模式与路子,切实加强面向"三农"的体制机制保障,推动"三农"金融服务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历程 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1979年,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和综合金融服务。从1979年到2008年,根据不

同时期农业农村经济特点和中央对中国农业银行确立的支农定位和职责,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专业银行时期(1979-1993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率先在农村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经济总量逐年上升,粮食及农副产品购销两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经济呈现跳跃式、超常规发展。 按照当时专业银行的业务分工,中国农业银行遵循"以粮为纲、农林牧副渔并举,提高经济效益,活跃农村经济"的指导方针,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中心,将全部贷款的98%以上集中投向了农村。支持农业资源开发和技术改造;支持国家商品粮、棉、糖生产基地建设;开办粮棉转化转产专项贷款、副食品基地专项贷款、土地治理与开发专项贷款;支持"星火计划"、"丰收计划"实施,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为解决农产品"卖难"和乡镇企业发展需要,中国农业银行将每年涉农信贷计划的60%和2500亿-3200亿元的累放信贷额度,用于支持供销社、农副产品收购和乡镇企业发展。对乡镇企业贷款计划实行专项管理,确立了"量力而行,讲求实效,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十六字方针,颁布了《中国农业银行乡村工业贷款暂行办法》,对促进农村工业化、增加农民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向商业银行转轨时期(1994-2006年)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金融服务三农工作情况报告总结

金融服务三农工作情况报告总结 金融服务三农工作情况报告总结 受市长委托,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市金融服务“三农”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支持和服务“三农”的作用,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市政府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十分重视发挥金融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积极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下功夫解决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失衡,农村金融机构种类少、服务品种单一,金融服务总量和结构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 一、我市金融服务“三农”工作总体情况 在全市各金融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截止末,全市农业存款余额为50.3亿元,占全省余额的10%,比年初增加13.65亿元,增长37.24%,增加额占全省的7.5%;农业贷款余额82.91亿元,占全省总额的8%,比年初增加9.37亿元,增长12.74%,新增金额占全省的5.97%。全年累计投放粮食购销贷款12.38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粮食72638万公斤,圆满完成粮食收购预期目标。累计支持企业销售粮食79468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4.21亿元。全年为38.5万农户和125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了较为优质的金融服务,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全市做好“三农”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我市金融服务“三农”的主要做法 (一)加快建设满足我市农业农村经济融资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 着眼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优化农村金融网点布局,积极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重点加大了三个方面的支持力度: 一是支持农村信用社通过深化改革增强支农实力。认真落实中央有关营业税返还、专项资金扶持等优惠政策,促进农村信用社以“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为目标推进改革。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有效化解,资金实力显著增强。该社按照“保民生、保稳定、保增长”的要求,积极推进“支农惠民工程”,截止末,各项贷款余额162.1亿元,累计发放支农贷款656116万元,为474319户农户提供了金融服务;支持基地(园区)24个,规模经营户1342户,农业龙头企业16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7个,供销社(流通企业)45个;重点支持青年创业项目1355个,重点支持创业项目315个,贷款余额9957.18万元。同时,农村信用社还积极发放农民工银行卡,全年累计受理农民工银行卡取现业务10698笔,累计取现金额1447万元,笔数和金额均列全省之首,成为名副其实的支农主力军。 二是支持农业发展银行拓展“三农”服务业务领域。积极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增加对涉农信贷资金投入,截止目前,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0.8亿元,较上年增长1.8亿元。其中,为屯留、平顺、潞城市4个项目投放贷款23900万元;为振东集团公司、金泽生物公司、沁州黄公司等8个农业龙头企业的扩大生产规模、产品升级及产业链延伸,投放贷款59850万元;为13个县(市、区)粮食购销企业投放收购贷款12.38亿元,支持企业开展多渠道收购农民余粮7.2亿公斤,为我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成立民间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认真落实国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指导意见》,注重发挥我市民间资本丰富的优势,不断扩大试点范围,加快发展社区金融机构。目前,我市已批准设立小额贷款公司3家,注册资本金2.5亿元,全年累计发放农户贷款3795万元,成为民间资本支持“三农”发展的新生力量。 (二)加快推进适应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服务创新

浅谈当前“三农”金融服务效率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当前“三农”金融服务效率中存在的问 题及建议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服务“三农”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农村金融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2014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新情况新趋势新要求,实现农村金融与“三农”的共赢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此次意见中主要强调银行怎样去进一步贴近式服务农村市场,提供更加全面、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做为农业大市的信阳地区,我们同样面临着在快速发展的“三农”市场中,如何发挥金融机构作用,积极创新工作方式,顺应本地农业规模经营、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新情况新趋势新要求,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效率。 一、信阳市农村金融机构情况简介 信阳市下辖八县二区,地处大别山片区8个县都是贫困县,农业面积大、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60%以上。2014年,信阳市生产总值中农业增加值439.81亿元,增长4.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0.8%。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68元,比上年增长11.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2%。

我市共有金融机构16家,2014年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094.96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488.43亿元,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净增200亿元,其中全市新增涉农贷款119.2亿元,同比增长23.8%,新增小额担保贷款和扶贫贴息贷款1.2亿元,同比增长24.4%,涉农类贷款成为了2014年全年贷款增长的重要渠道。通过2014年“三农”经济发展的数字与金融指标可以看出,农村地区增长绝对值与增幅速度飞快,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三农”发展对金融需求度也势必会越来越强烈。目前,我市在发展与金融支持方面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金融产品不够丰富,服务渠道单一,贷款需求与供给不平衡,贷款流程复杂贷款形式僵硬不适合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能力低、服务覆盖率低、服务效率低等“三低问题”较为突出。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我们要认真思考怎样才能支撑“三农”发展、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与效率,通过金融助推“三农”发展破茧成蝴。 二、影响当前“三农”金融服务效率的几点原因 (一)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不足 目前我市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仍以农村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二家金融机构为主要构成,农行也仅在部分县的较大乡镇保留着数量不多的支行。虽然近几年逐渐引入了珠江村镇为代表的4家村镇银行和以民生银行为代表的3家股

关于三农发展金融服务调研报告

关于三农发展金融服务调研报告 当前,在新的形势下,农村金融市场面临外资银行、民营投资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的竞争,随着新的金融格局的形成,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只有不断深化经营体制改革,增强为“三农”服务的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才能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最近,笔者就发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主力军作用,更好地为“三农”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方面,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金融服务基本情况 截至20XX年6末,全县农村信用社提供农业贷款***万元,其中农户贷款***万元,涉及农户***家,占贷款总额的***%。以上数据说明,农户贷款占比低,对“三农”经济的支持力度亟待加强。全县银行业金融各项贷款***万元,其中农业贷款万元,农业贷款占比***%。真正支持农村农户的贷款占比为***%。农村信用社服务品种单一,信贷服务缺乏创新,资产抵押登记收费过高,贷款方式有待简化,同时,农村信用社对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支持乏力。 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一)发展失调,整个金融服务体系没有真正建立 从现有农村现有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情况来看,表现极不平衡。银行机构发展较为迅速,保险机构发展相对滞后,证

券机构整体发展缓慢,典当机构、信托机构发展严重不足,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不充分。为中低端客户服务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力量薄弱,县域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金融支持。这些机构失调的现状,成为“三农”经济大发展的束缚与阻碍。 (二)渠道狭窄,投融资体系没有培育起来 得到投融资体系的支持,是农村中小企业在市场上竞争壮大的基本金融需求。在开创多渠道投融资方式、引进与设立风险投资公司、设立小额贷款机构与村镇银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规范与探索民间金融和互助融资、完善企业投融资体系等方面有所不足,融资难问题依然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而目前,农村现有中小金融机构没有很好体现投融资的调节作用。 (三)不讲信用,金融生态环境不理想 一些贷户欠贷不还,甚至有意思赖着不还。有的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信用社放贷,造成不良贷款的潜在风险。社会失信惩戒机制不健全,金融债权诉讼存在“执行难”现象,金融司法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担保体系不完善,产权制度亟待完善,产权需进一步明晰;信用评级、信用奖惩、信用文化不够健全。 (四)自身限制,农村金融机构形不成良性发展 现阶段,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导致一部分农信社资本规模较小。同时,具有大额资金的存

银行“三农”服务主要做法总结银行工作总结.doc

银行“三农”服务主要做法总结-银行工作 总结 “植根沃土”扎根农村显成效 上栗富民村镇银行作为上栗县土生土长的地方性法人银行,从2014年成立以来,根植“乡村”这片沃土,践行“支农支小”定位,大力推行普惠金融,深耕农村成效凸显。累计发放农户贷款8605户,户均贷款余额9.65万元,2017年度纳税800余万元,2018年纳税将超过1000万元。现已逐步成长为上栗县乃至萍乡地区一家灵活、高效且拥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农村金融机构。 金融服务进乡村,富民惠民“零距离” 为满足辖区广大农民的金融需求,上栗富民村镇银行行领导班子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下乡,了解当地老百姓“金融难”问题,“村里没有金融网点”“金融知识宣传不到位”“贷款难”……在得知村民们的困难后,上栗富民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先行一步,正式启动乡村金融联络员建设,实现农村金融服务“零距离”。 上栗富民村镇银行选取辖区行政村内有一定声望的居民或者人流量大的超市等,作为其的乡村金融服务点,同时抽调银行

骨干,对金融联络员集中进行了专门、系统培训,并为培训合格的金融联络员授牌。2017年,上栗富民村镇银行己在全县设立金融服务点100余个,基本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均已开展贫困户联络帮扶、贷款咨询推荐、金融知识宣传等工作,为近万名农户提供“零距离”的金融服务。 全力推进整村建档,深耕农村“小贷市场”。 上栗富民村镇银行成立初始,便始终在想如何践行好村镇银行“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如何将上栗富民村镇银行扎进上栗乡村这片沃土?经多方调研,最终决定以上栗县高山村为突破口,开展整村建档,深耕农村信贷市场,助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激发乡村经济发展。 在班子成员的带领下,上栗富民村镇银行全体客户经理坚持“5+1”“白+黑”模式,在每周一至周五至少安排两个晚上,深入乡村,挨家挨户走访,宣传金融知识,了解村民金融需求。并与该村委会成员联合组成整村建档授信评议小组,由村委会成员根据村民日常表现,对本村各农户进行授信初评,上栗富民村镇银行信贷人员根据村委会评定的授信额度,结合实地走访调查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最后的授信核定,并在第一时间组织农户建档授信仪式,逐一发放贷款证。上栗县高山村作为我行第一个开展农户建档的村,共建立信用档案350户,发放贷款证305本,授信金额1782万元,该村农户建档贷款余额最高时达1000余万元。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2012年三农金融服务报告摘要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2012年“三农”金融服务报告摘要 2013年5月21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布了2012年《“三农”金融服务报告》,这是邮储银行发布的首份“三农”金融服务报告。报告涵盖了邮储银行服务“三农”的历程、理念、措施、成果等方面内容,向社会大众全面介绍了邮储银行2012年度“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情况。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吕家进表示,邮储银行将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中小企业的大型零售商业银行定位,高度重视“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把支持“三农”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作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为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推动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增加社会就业做出更大贡献。 一、服务“三农”历程回顾 (一)邮政储蓄全面恢复开办 1986年,为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抑制通货膨胀,为经济建设筹集资金,邮政储蓄业务正式恢复开办,之后服务领域和产品种类不断拓宽。 (二)储蓄资金实现自主运用 2003年8月,根据人民银行统一部署,邮政储蓄机构实现新增资金自主运用,通过“零售吸储、批发运用”的方式,大量邮政储蓄资金以不同方式向农村地区回流。2006年3月,小额质押贷款业务

在全国试点推广,零售资产业务的开办,开启了邮政金融服务“三农”的新历程。 (三)商业银行谱写服务“三农”新篇章 2007年3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成立,党和国家赋予了邮储银行服务“三农”的重要责任。邮储银行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主动承担起服务“三农”、推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崇高使命,积极把主要资源投向“三农”领域,先后推出了包括小额贷款、人民币理财等在内的多元化惠农、助农金融产品;在金融同业中率先在农村地区推广手机银行、电视银行等新型业务,优化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环境。 二、服务“三农”总体理念和措施 依托百年邮政的深厚积淀和遍布城乡的网络优势,立足与农村、农民天然的紧密联系,邮储银行始终将服务“三农”融汇于全行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之中,形成了“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普惠金融服务理念。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邮储银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改革指示精神,针对多地区先后下发了多项指导性文件,并将“三农”金融服务指标纳入经营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引导、激励各级机构积极投身服务“三农”实践,举全行之力忠实履行服务“三农”使命。 二是强化资源投入。邮储银行将信贷资金重点向“三农”领域倾斜;在资金成本上对以服务“三农”为核心的零售业务给予重点扶持;在人力资源方面,优先保障农村地区劳动密集型业务的用人需求。

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调研报告

(2014年)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调研报告 下面关于信用社调研报告范文的材料由范文大全整理。 【摘要】农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三大产业之一,再我国国民名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它是实现另外两大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国家采取政策及时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大力实施三农政策,以保证农业的顺利发展。但是在三农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农村信用合作社在三农政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银行、三农、途径 三农指的是农村、农业和农民,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农问题能否有效地解决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解决各地区的三农问题需要各地部门的共同合作才能实现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当地的金融机构,应该发挥本身的经济职能,以更好的开展服务三农的工作。 一、三农问题阻碍农业发展 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其包含了很多复杂的内容,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要对它有深刻的了解,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从根本上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国民经济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下面具体分析我国所面临的三农的含义: (1)农村问题。农村问题主要指的是农村户口、农村经济和农村土地问题。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农村人口统计不清楚,户籍制度的实施工作效果不理想,使得很多农民的户口定位不准确。locAlHOST而农村经济方面,由于地理位置存在差异,交通的不发达,以及市场的狭窄等原因造成农村地方经济发展缓慢,造成城乡经济差距逐渐增大,最终出现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土地使用权则关系到农民的正常生活情况,一些偏僻地区缺乏管理分配意识,对我国的土地分配制度不熟悉,使得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削弱了农民建设农村的积极性。 (2)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具体表现在农民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和经济负担过重两大个方面。我国多数农民存在着文盲的现象,缺乏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带来

“三农”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满足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三农”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满足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我行目前信贷情况 目前我行信贷资金主要投向于制造业、房地产业及农业,三者占我行各项贷款余额的**%;客户构成方面,我行单位类贷款客户占比较大,截至***年*月底,单位类贷款余额为**亿,占比**%,个人类贷款余额为**亿,占比**%;贷款利率方面,由于贷款期限、担保方式、客户风险差异,因此不同贷款之间利率差异较大,以贷款期限为例,目前我行1年(含)以下短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中长期贷款(含按揭)加权平均利率为**%。 二、“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需求满足情况 截至**年**月底,我行涉农贷款余额已达到**亿,占各项贷款余额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万元,占比**%,但由于贷款规模控制,目前我行贷款仍未能充分满足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需求。 三、当地民间融资情况 受当前人行贷款规模控制影响,各金融机构贷款发放普遍收紧,加上金融机构出于风险控制考虑,会减少或拒绝为部分抵押不足、信用较差、发展前景一般的客户发放贷款,因此,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难以充分得到满足。此外,还有部分客户由于急需资金周转,而传统金融机构贷款审批需时较长,这部分客户往往容易转向民间融资,因此,民间融资

一直有其市场需求,目前,民间融资年利率一般均在30%以上。如前所述,由于金融机构未能完全满足客户贷款需求,因此民间融资正处于一种卖方市场状态,加上需要民间融资的客户,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无法在金融机构贷款而转向民间融资的风险客户,这部分客户的贷款利率也自然较高,因此整体而言,民间融资的利率水平处于相对高位。 四、存在困难和建议 目前农业企业的资产主要投入在机械设备及种养业的种苗、药品及生产饲料的原材料上,种养业的经营场地只是通过租赁承包使用,这些都不能作为抵押物,可抵押的资产受限制,由于客观原因,农信社从风险管理上只能接收抵押保证形式贷款,如果单独依靠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担保,受担保公司资金有限,担保规模受限制,制约农业企业的融资,对农业企业发展起阻碍作用。 由于农业是高风险行业,农业贷款仍缺乏有效的贷款保证机制,出于规避贷款风险的考虑,我行在向农户发放贷款时不得不强调要求抵押和担保,对那些相对比较贫困的农户来说,要找到合适的担保和有效抵押并非易事,因此,为支持三农的健康发展,政府和人民银行应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为我市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服务,主要有以下建议: (一)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针对农村信用社的现状,

关于三农发展金融服务的调研报告

关于三农发展金融服务的调研报告 当前,在新的形势下,农村金融市场面临外资银行、民营投资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的竞争,随着新的金融格局的形成,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只有不断深化经营体制改革,增强为“三农”服务的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才能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最近,笔者就发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主力军作用,更好地为“三农”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方面,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截至XX年6末,全县农村信用社提供农业贷款***万元,其中农户贷款***万元,涉及农户***家,占贷款总额的***%。以上数据说明,农户贷款占比低,对“三农”经济的支持力度亟待加强。全县银行业金融各项贷款***万元,其中农业贷款万元,农业贷款占比***%。真正支持农村农户的贷款占比为***%。农村信用社服务品种单一,信贷服务缺乏创新,资产抵押登记收费过高,贷款方式有待简化,同时,农村信用社对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支持乏力。 (一)发展失调,整个金融服务体系没有真正建立 从现有农村现有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情况来看,表现极不平衡。银行机构发展较为迅速,保险机构发展相对滞后,证券机构整体发展缓慢,典当机构、信托机构发展严重不足,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不充分。为中低端客户服务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力量薄弱,县域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金融支持。这

些机构失调的现状,成为“三农”经济大发展的束缚与阻碍。 (二)渠道狭窄,投融资体系没有培育起来 得到投融资体系的支持,是农村中小企业在市场上竞争壮大的基本金融需求。在开创多渠道投融资方式、引进与设立风险投资公司、设立小额贷款机构与村镇银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规范与探索民间金融和互助融资、完善企业投融资体系等方面有所不足,融资难问题依然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而目前,农村现有中小金融机构没有很好体现投融资的调节作用。 (三)不讲信用,金融生态环境不理想 一些贷户欠贷不还,甚至有意思赖着不还。有的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信用社放贷,造成不良贷款的潜在风险。社会失信惩戒机制不健全,金融债权诉讼存在“执行难”现象,金融司法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担保体系不完善,产权制度亟待完善,产权需进一步明晰;信用评级、信用奖惩、信用文化不够健全。 (四)自身限制,农村金融机构形不成良性发展 现阶段,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导致一部分农信社资本规模较小。同时,具有大额资金的存款客户或出于更好的合作关系,或出于更便利和全面的服务,偏向选择农业银行这样的大型银行,甚至是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客观上制约了农信社存款的增长。此外,农信社

三农金融服务与创新

《三农金融服务与创新》 课程大纲(5天课程) 第1天: 第一章三农金融市场分析 第二章三农金融监管要求 第三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银行业务发展带来的机遇第四章惠农支付金融服务 第2天: 第一章双基合作,整村授信 第3天: 第一章实施三大合作 第二章农村市场经营性贷款产品 第4天: 第一章农村新型经济金融服务 第二章支持农村新型业态 第三章支持农村产业链 第四章支持一村一品 第5天: 第一章普慧金融与普通农户信贷服务 第二章金融精准扶贫 第三章农民工异地创业金融服务

第四章农村物流、电商金融服务 第五章农村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第六章农村相关企事业单位金融服务 第1天: 第一章三农金融市场分析 本章通过分析深耕农区的必要性和农区市场存在的不足,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农村市场拓展的利弊。 一、三农概述 二、三农贷款特点 三、发放三农贷款好处 四、三农贷款主要风险点 五、商业银行农区市场教训 六、农村主要客户群(7个聚焦群体) (一)农业新型经济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 (二)农村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 ①各类个体加工户

②乡村小超市、小商店 ③农村农副产品运销户 ④乡村农家乐、小餐馆、小旅馆 (三)农村新型业态 (四)农村产业链 (五)一村一品 (六)普通农户 (七)精准贫困户 七、三农贷款风险防控总体措施 第二章三农金融监管要求 一、三农金融考核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银行业三农和扶贫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银监办发[2018]46号2018年2月14日) (一)总体目标 (二)考核指标 (三)不良率容忍度 二、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总体要求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银行业三农和扶贫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银监办发[2018]46号2018年2月14日) (一)突出重点支持领域

加强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

王岐山强调:加强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be5272556.html,2012年02月25日17时10分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字体:大中小】 王岐山在中小金融机构座谈会上强调 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 加强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24日至25日在河南省郑州市、许昌市考察金融工作,并主持召开中小金融机构座谈会。他强调,“三农”和小微企业关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要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推进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和组织制度创新,优化金融结构和布局,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努力破解“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在座谈会上,王岐山认真听取了河南省政府负责同志及中小金融机构、小微企业代表的发言。他说,当前全球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在此情势下,关键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金融系统要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执行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扶有控”,确保金融安全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王岐山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加强“三农”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通过鼓励试点、放宽准入等措施,着力培育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取得了积极进展。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要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市场准入和退出、区域布局、风险防范等问题,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不断发展和完善“草根金融”。要多措并举,进一步完善财税、担保、坏账核销、风险补偿等政策支持体系和差异化监管措施,调动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积极性,确保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均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金融管理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要密切配合,深入调查研究,立体解剖“麻雀”,总结和推广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好的先进典型,营造有利于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环境。 王岐山强调,防风险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要会同各级地方政府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对各类金融风险隐患,要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信任不能代替监督”。要明确责任,加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传销等违法金融活动,切实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在考察许昌银行、新郑农村商业银行薛店支行等金融机构时,王岐山说,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中小金融机构要立足当地,突出特色,避免盲目求大和跨区域扩张。要加快金融创新,形成务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在服务好“三农”

金融服务三农工作情况报告总结

金融服务三农工作情况报告总结 受市长委托,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市金融服务“三农”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支持和服务“三农”的作用,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市政府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十分重视发挥金融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积极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下功夫解决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失衡,农村金融机构种类少、服务品种单一,金融服务总量和结构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 一、我市金融服务“三农”工作总体情况 在全市各金融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截止末,全市农业存款余额为亿元,占全省余额的10%,比年初增加亿元,增长%,增加额占全省的%;农业贷款余额亿元,占全省总额的8%,比年初增加亿元,增长%,新增金额占全省的%。全年累计投

放粮食购销贷款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粮食72638万公斤,圆满完成粮食收购预期目标。累计支持企业销售粮食79468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全年为万农户和125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了较为优质的金融服务,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全市做好“三农”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我市金融服务“三农”的主要做法 加快建设满足我市农业农村经济融资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 着眼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优化农村金融网点布局,积极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重点加大了三个方面的支持力度: 一是支持农村信用社通过深化改革增强支农实力。认真落实中央有关营业税返还、专项资金扶持等优惠政策,促进农村信用社以“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为目标推进改革。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有效化解,资金实力显著增强。该社按照“保民生、保稳定、保增长”的要求,积极推进“支农惠民工程”,截止末,各项贷款余额亿元,累计发放支农贷款656116万元,为474319户农户提供了金融服务;支持基地24个,规模经营户1342户,农业龙头企业16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7个,

强化金融服务 破解“三农”发展

强化金融服务破解“三农”发展 破解“三农”发展瓶颈,关键是资金,而目前解决好资金问题主要靠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我国农村欠发达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主要是通过融资担保、各项贷款、财政支农、政策联动等方式加大金融产品及服务方式的创新力度,从而满足多元化“三农”金融服务需求,这对支持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标签:金融服务;“三农” “三农”工作是近年来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谐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破解“三农”发展瓶颈的关键是资金问题。作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首先要汇聚各地优秀的资本投资方,帮助解决投融资难题,拓宽贷款门路。而“三农”的发展主要靠农村中小企业的带动,解决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通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运用各项贷款、财政支农、政策联动等方式,加大金融产品及服务方式的创新力度,从而满足多元化“三农”金融服务需求,这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更加现实的重大意义。在“三农”融资方面应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因地制宜,放宽融资担保方式,解决企业贷款中存在的难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由原来单纯的种植业逐步走向多元化生产,中小企业不断涌现,但融资难一直是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就宁夏而言,宁夏属于南部山区贫困区,由于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的限制,从事的涉农企业只能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业、养殖大户以及一些简单的加工业,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设备落后,资产资金不足,增信能力弱、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经营方式,部分企业甚至因资金短缺而中途夭折,一些企业走不出资金短缺的困境。这种现象的存在使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的可信度。根据这种现实存在的问题,为了加快“三农”发展,摆脱这种困境,最好的办法是放宽担保抵押条件,改变担保抵押方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除以农业设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机器设备、农机具担保外、将原材料和企业加工未销售的产品等有形或者无形资产也作为反担保抵(质)押物担保融资的新举措,金融机构应按照“合法有效、风险可控”的原则,对贷款客户放宽贷款担保条件,将企业按照核心资产与附属资产组合进行分类,开展担保融资业务,从而提高银行对涉农企业可信度,使企业、银行和公司三方之间形成了有效的资金链,这种模式的形成是最大程度解决涉农企业走出资金短缺的困境,促进涉农企业的快速发展。 2 提升银企合作机制,扩大涉农贷款规模 让涉农企业彻底走出融资难的困境,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关键还在于提升银企的联动机制,这就要加大涉农银行服务网点的覆盖面,充分利用客户资源多、

金融服务三农情况报告总结

金融服务三农情况报告总结 金融服务三农情况报告总结 受市长委托,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市金融服务“三农”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支持和服务“三农”的作用,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市政府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十分重视发挥金融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加

强政策引导和支持,积极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下功夫解决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失衡,农村金融机构种类少、服务品种单一,金融服务总量和结构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 一、我市金融服务“三农”工作总体情况 在全市各金融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截止末,全市农业存款余额为亿元,占全省余额的10%,比年初增加亿元,增长%,增加额占全省的%;农业贷款余额亿元,占全省总额的8%,比年初增加亿元,增长%,新增金额占全省的%。全年累计投放粮食购销贷款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粮食72638万公斤,圆满完成粮食收购预期目标。累计支持企业销售粮食79468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全年为万农户和125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了较为优质的金融服务,有力地促

进了我市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全市做好“三农”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我市金融服务“三农”的主要做法 加快建设满足我市农业农村经济融资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 着眼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优化农村金融网点布局,积极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重点加大了三个方面的支持力度: 一是支持农村信用社通过深化改革增强支农实力。认真落实中央有关营业税返还、专项资金扶持等优惠政策,促进农村信用社以“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为目标推进改革。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有效化解,资金实力显著增强。该社按照“保民生、保稳定、保增长”的要求,积极推进“支农惠民工程”,截止末,各项贷款余额亿元,累计发放支农贷款656116万元,为474319户农户提供了金

银行服务有哪些 [银行服务“三农”经验做法.docx]

银行服务有哪些 [银行服务“三农”经验做 法.docx] 银行服务“三农”经验做法“植根沃土”扎根农村显成效 XX 富民村镇银行作为XX县土生土长的地方性法人银行,从20xx年成立以来,根植“乡村”这片沃土,践行“支农支小”定位,大力推行普惠金融,深耕农村成效凸显。累计发放农户贷款8605户,户均贷款余额万元,20xx年度纳税800余万元,20xx年纳税将超过1000万元。现已逐步成长为上栗县乃至萍乡地区一家灵活、高效且拥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农村金融机构。 金融服务进乡村,富民惠民“零距离”为满足辖区广大农民的金融需求,上栗富民村镇银行行领导班子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下乡,了解当地老百姓“金融难”问题,“村里没有金融网点”“金融知识宣传不到位”“贷款难”……在得知村民们的困难后,上栗富民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先行一步,正式启动乡村金融联络员建设,实现农村金融服务“零距离”。 上栗富民村镇银行选取辖区行政村内有一定声望的居民或者人流量大的超市等,作为其的乡村金融服务点,同时抽调银行骨干,对金融联络员集中进行了专门、系统培训,并为培训合格的金融联络员授牌。20xx年,上栗富民村镇银行己在全县设立金融服务点100余个,基本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均已开展贫困户联络帮扶、贷款咨询

推荐、金融知识宣传等工作,为近万名农户提供“零距离”的金融服务。 全力推进整村建档,深耕农村“小贷市场”。 上栗富民村镇银行成立初始,便始终在想如何践行好村镇银行“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如何将上栗富民村镇银行扎进上栗乡村这片沃土?经多方调研,最终决定以上栗县高山村为突破口,开展整村建档,深耕农村信贷市场,助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激发乡村经济发展。 在班子成员的带领下,上栗富民村镇银行全体客户经理坚持“5+1”“白+黑”模式,在每周一至周五至少安排两个晚上,深入乡村,挨家挨户走访,宣传金融知识,了解村民金融需求。并与该村委会成员联合组成整村建档授信评议小组,由村委会成员根据村民日常表现,对本村各农户进行授信初评,上栗富民村镇银行信贷人员根据村委会评定的授信额度,结合实地走访调查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最后的授信核定,并在第一时间组织农户建档授信仪式,逐一发放贷款证。上栗县高山村作为我行第一个开展农户建档的村,共建立信用档案350户,发放贷款证305本,授信金额1782万元,该村农户建档贷款余额最高时达1000余万元。目前,上栗富民村镇银行已在上栗镇、金山镇、杨岐乡、福田镇、赤山镇、桐木镇共计6个乡镇、23个行政村开展整村建档工作。现己完成16个村的建档工作,建立农户档案7736户,走访户数7676户,走访率%; 授信户数5201户,授信率%。

农村金融服务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金融服务现状调研报告 多年来,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为我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在“三农”问题倍受关注的背景下,农村信用社认真理清发展思路,紧密结合各地实际,积极创新发展模式,牢固树立了“以农为本,服务城乡”的经营理念,持续扩大服务范围、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成为当地“三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支持“三农”工作总结 (一)机构网点设置基本实现全覆盖 农村信用社是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力军。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撤并县乡机构,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农村市场营业网点最多,客户资源最广,业务品种最齐全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 (二)存贷款规模不断扩大 经过多年努力,我社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存、贷款余额逐年增加,显示了其资金充裕、信贷规模扩张,支持我区企业、个人的生产及消费,有效保证了当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平稳的发展。 (三)不断加大支农资金,充分体现支农主力军地位 农村信用社作为当地支农资金的主要投入者,近年来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在全区金融机构总体农业贷款中的占比已由年的.%提高到年的.%,真正成为当地支农工作的“主力军”。 二、农村金融服务面临的问题

我社在支持“三农”发展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但随着“三农”快速发展及自身经营存在的缺陷。主要有: (一)可用资金短缺 由于农村地区资金外流现象严重,造成我社支农资金供给不足。农村经济主体一方面需要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又将大部分资金存入其他商业银行,造成我社后续资金补给不足,且难以满足当地“三农”发展的信贷需求。 (二)信贷服务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我社支持“三农”信贷投入不断加大,基本满足了广大农民的简单生产信贷需求,但随着当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信贷服务机制跟不上,导致新时期下当地“三农”发展的新需求未能得到满足。 三、完善服务机制的建议 (一)立足服务“三农”,积极探索服务新模式 我社市场定位为服务“三农”、服务县域、服务中小企业,并把支持“三农”工作作为强社之基、固社之本,常抓不懈;积极创新服务“三农”的业务品种,探索服务“三农”新模式,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1、通过创新服务手段、丰富业务品种等措施,有效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目前我社业务种类已达多个,如小额扶贫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抗震安居工程贷款、农村妇女自主创业和林果业、畜牧业贷款等等。并按照自治区产业结构规划和市场需求研制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