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研究现状述评

网络谣言研究现状述评
网络谣言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网络谣言研究现状述评

闫晗

内容提要:谣言自古有之,于今尤甚。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日常生活中的谣言开始与网络相结合,并逐步展示出一些新的特点。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而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当前国内网络谣言的研究现状。本文对当前网络谣言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同时分析了学者们所运用的理论和采用的研究方法,宏观上把握我国当前网络谣言研究的大的方向,从而提出我国学者可以继续研究的领域。

关键字:网络谣言述评研究展望

一、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对于谣言的研究较少,在知网上输入关键词“谣言”可查新闻传播类中文信息是435条,其中只有124篇是期刊论文,这其中又有26篇是硕士毕业论文。相对于谣言的研究,网络谣言所受的关注就更少,输入关键词“网络谣言”可查论文37篇,其中新闻与传播类论文有27篇,输入关键词“网络”“谣言”,有新闻传播类论文14篇,输入关键词“互联网”“谣言”,有新闻传播类论文13篇。综合整理这些论文,排除其中重复出现的,共有47篇论文关注网络谣言。对这47篇论文按发表时间分类,03年2篇,04年1篇,05年1篇,06年3篇,07年0篇,08年6篇,09年13篇,10年16篇,11年截止至4月共有6篇论文。我们可以从这些数字中看出,国内对于网络谣言的关注(由于能力有限,未收入台湾地区的论文)从03年开始,呈现曲折上升的一个趋势。从内容方面看,国内学者对于网络谣言的研究呈现这样两个特点:

1、研究思路大致相同,大体上都是在探讨网络谣言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传播模式、传播过程与传播动力、危害、控制与网络谣言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国内学者针对这几方面选取其中一二进行研究。

2、国内学者对于网络谣言的研究大多以国内重大的危机事件为切入点。

下面我们来分别描述一下学者在网络谣言研究方面的成果,以此透析我国网络谣言研究的现状。

二、关于网络谣言研究成果

(一)网络谣言的定义

国内学者对于网络谣言的定义多是参考了学者胡钰给谣言下的定义,即“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1)”网络谣言的定义即“在网络这一特定环境下,网络使用实体以特定的方式传播的,对网民感兴趣的事件、事物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2)”谣言分为广义的谣言和狭义的谣言,有些学者对网络谣言的论述采用的是广义上的谣言,即包括流言、传闻和小道消息等

表现谣言外延的概念。而更多的学者采用的是狭义上的谣言定义,即将谣言与流言区分开。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我们在探究网络谣言时都应该注意,网络谣言只是强调信息的未经证实性与不确定性,并不能将谣言与假信息画上等号。

(二)网络谣言的特点

国内学者对于网络谣言的特点的叙述多且杂,没有一定的系统性。笔者综合了学者的说法对其进行了整理分类

从网络谣言本身来说,其具有1、迷惑性,谣言内容多与公众有关联性是公众较为熟悉但不特别熟知的内容。同时,网络谣言会让公众模糊对其他方面信息的关注,而直接陷入对其内容的强烈情绪反应中,而忽略了事件本身的可靠性。2、“真实性”为了使公众相信谣言是真实的,谣者制造者往往采用新闻报道的手法,在形式上力求“逼真”甚至盗用权威媒体的名义。3、煽动性,网络谣言往往极具煽动性,可以迅速引发公众强烈的情绪反应。(3)

从网络谣言的传播来说,其具有1、传者匿名性,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与多支点,网络谣言经过大量的传播后,其谣言的最初传播者往往无迹可寻。(4)2、传受主客体身份的双重性,在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中,网民往往既是传者又是受者,传受主客体身份具有双重性。(5)3、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具有易发性与重复性。

从网络谣言产生的目的来说,其具有:炒作性、自炒性、攻击性、报复性和宣泄性(6)。

(三)网络谣言的形成原因

白树亮在《网络谣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中对网络谣言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他认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以网民为参照主体,从主客观两个层面对网络谣言的成因进行总结分析。

从客观方面而言,网络谣言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针对网络谣言事件,权威信息存在缺失、滞后或者模糊。

网络谣言往往是基于一些事件,特别是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当这些事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权威信息又没有及时出现,就为网络谣言提供了发展的空间。网络谣言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并不断的扩散变化。

2、网络把关人的缺失

网络作为开放的网状传播系统,传播主体多元,传播路径丰富,但缺少“把关人”。信息可以相对自由的流动,导致网络谣言等不实信息和虚假信息能够广泛传播。

3、传统媒体信任度降低

一些传统媒体一“报喜不报忧”或“少报忧”的方式进行信息处理,极大的影响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公信力。当一些重大的公共事件发生后,传统媒体对谣言进行澄清,一部分受众往往不相信这种澄清,甚至从反面进行理解,进一步加速谣言的扩散。

作为网络谣言主体的网民对网络谣言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主观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民的辨析能力因为网络谣言中的威胁性信息而受到消弱。

网络谣言往往依存于重大的公共事件,例如地震、瘟疫等灾难性事件。这些事件往往与网民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导致相当一部分网民的心理承受能力被削弱。恐慌焦虑等情绪在网民中间蔓延,加之权威性信息的缺失和模糊。必然导致网民对网络谣言等“小道消息”的依赖程度增加,对网络谣言的可信度的辨识能力下降。

2、社会负面情绪的宣泄。

当前我国尚处于转型期,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一些社会群体存在着一定的负面情绪。当网络谣言出发了这些人的负面情绪,引发了不满情绪的共鸣时,这些网民往往处于非理性的宣泄状态。事实与否已经不再重要,只是通过谣言的传播来表达自己的社会不满情绪。

3、利己主义的网络谣言传播。

人作为社会动物,往往存在一定的利益动机。一些网民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恶意制造网络谣言,并积极参与到谣言的传播中去,借此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这类谣言的制造者与参与者,尽管数量不多,但往往能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7)

(四)网络谣言的传播流程与传播动力

不同的事件所引发的网络谣言,其传播流程不尽相同,简单的来说可以归为两类:普通事件网络谣言与突发事件网络谣言。普通事件网络谣言的传播流程分为了三个阶段,即潜伏期、爆发期和消亡期。

潜伏阶段是指网络谣言从开始出现到大规模传播这个阶段。由于最初接触到谣言的公众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此在这一阶段谣言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气势,也没有产生统一的主流意见。

爆发阶段,随着网络谣言引起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写博客、BBS 跟帖留言、QQ聊天等途径,发表个人意见,参与到讨论中来。当众多的个人意见交织在一起,协调、融合、碰撞之后,就会形成一股压倒气势的“主流意见”。随着“主流意见”不断被传播,被放大,网络谣言至此就会达到顶峰,全面爆发。

消亡期,在经历了潜伏期--爆发期两个个阶段之后,一部分谣言会随着公众注意力的转移而逐渐被遗忘,自然消亡。下图大致展示了普通事件所引发的网络谣言的传播流程

(8)

而突发事件的网络谣言传播在爆发期与消亡期之间存在着一个变种期,即潜伏期--爆发

期--变种期--消亡期。变种期即随着突发事件自身的发展变化,一些相关信息会陆续得到证实和披露,于是新的信息内容会被网民自发的添加进网络谣言中去。普通事件网络谣言由于传播方式上的固定性(转帖转发)使得谣言内容不易变形和损耗,可以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可是突发事件的网络谣言,一方面由于突发事件自身的发展和变化,另一方面由于传播的不断增长网上网下交叉传播,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谣言的变种(9)。

大部分学者在论述网络谣言传播的动力时,采用的是克罗斯的“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的批判能力”克罗斯认为谣言的传播与事情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成正比,事情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传播的动力也就越大。而公众的批判能力越强,谣言传播的几率就越小。

(五)网络谣言的危害

网络谣言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激化社会矛盾

2、影响社会群体心理

3、侵蚀社会主流价值观(10)

(六)网络谣言的应对

尽管网络谣言也有积极意义的存在,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网络谣言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更多的表现出一种负面的影响。因此国内学者对于网络谣言的研究最终都落脚在对于谣言的控制上。

关于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巢乃鹏,黄娴在《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中提出了按时间分类的预先

控制、过程中控制和滞

后控制;按控制手段分

类的硬控制与软控制。

(详见右图(11))

再综合其他学者的

应对策略,我们对上图进行更详尽更完整的描述。

预前控制在预前控制中,政府应该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发布机制和舆论预警机制

同时政府应该提高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并给予公众知情权的法理支持。

过程中控制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政府首先要通过正规的有公信力的媒介机构发表声明

澄清谣言,政府要具体指出谣言的谬误所在,并向公众解释他们相信谣言的深层次的原因,瓦解谣言的价值性功能。

滞后控制同样政府要澄清谣言,另外政府必须深刻透析谣言背后的公众社会心理状态,政府必须意识到谣言本身所反映出的切实的影响民众生活的现实问题,尽快纠正缺陷不足,全力解决。

硬控制之技术1、在第一时间向各社区网站管理人员发布强调权威信源的消息;2、在主流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站发布成系列的新闻专题;3、设置有关事件的专题网站,并且加大发布信息的背景纵深保持信息的高频度更新;4、举行网上记者招待会或举行专家主题聊天; 5、充分利用新闻组、OICQ 和虚拟社区内的在线通告;6、在重要的或流言极其泛滥的BBS站点首页设置指向权威消息与权威网站的链接。(12)

硬控制之法律健全互联网监管的法律法规,以及加强普法工作。

软控制软控制主要体现在对网民的控制上,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必须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加强网民的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强化网民的社会责任意识。

2、加强网民的常识教育,提高网民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成熟网民。

3、发挥民间舆论领袖的积极作用。

国内学者对于网络谣言应对方面的研究较为完备,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研究更多的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缺乏可操作性。

(七)谣言背后的社会心理根源

深刻透析谣言背后的公众的社会心理有助于网络谣言的控制。笔者对国内学者的研究作了总结,分别从传者和受者两方面来看网络谣言背后网民的心理动因。

传者方面:1、处于焦虑状态的个人为消除不确定性进行的一系列尝试。

2、传播者对社会现实不满从而想要宣泄,或是对其他人进行报复。(13)

3、传播者出于某种经济目的或是为个人利益传播某些谣言。

4、传播者为了获得别人关注和认同而传播某些无根据的谣言。(14)

受者方面:受者会出于同情、从众、窥私、泄愤和投射(15)等心理传播谣言,推动谣言的扩散。又因为在网络谣言的传播中传者受者具有主客体的双重性,所以这些社会心理彼此相通。

三、研究方法概述

尽管学者都是围绕着“网络谣言”这个主题,但是不同的学者研究根据各自选取的角度和各自的条件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较为典型的是个案研究、内容分析和文献分析。

1、个案研究法

国内对于网络谣言的研究,大多依据个案,以危机事件为切入点,针对个案中谣言的产生,传播,控制等进行研究。例如03年针对非典型肺炎时期,网络谣言传播的研究;08年针对汶川地震和瓮安事件的研究,09年后针对艾滋女事件的研究。个案研究针对性较强,

通过采用归纳的方法得出普适性结论,比较适合国内的网络谣言研究。

2、内容分析法

网络谣言的内容本身就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在《网络谣言传播现象探究》中,学者江晓奕以“李素丽被抓”事件为例,详细的列举和分析了“李素丽被抓”这条帖子发出后,它的跟帖情况,通过网友跟帖的内容分析网友对这条谣言的态度与谣言的进一步传播情况,内容翔实可靠。在《网络谣言传播研究》中,左玮娜借由新浪域名风波事件进行网络谣言研究,她通过对这一风波期间,网上关于新浪域名的跟帖回帖内容的分析探究这一谣言兴起的原因与传播的动力。

3、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是学术研究中较为常用的方法,国内学者对于网络谣言的研究很多都是在大量查阅前人关于谣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网络的特点进行分析。例如,很多学者都是在借鉴前人关于谣言的定义的基础上给网络谣言下定义。

个别学者还运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

四、网络谣言的理论

学者在研究网络谣言时运用了一些理论,其中包括克罗斯的谣言传播公式,即“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的批判能力”,还有认知不协调理论和集合记忆理论。这些理论都是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不涉及新闻传播领域,所以本文不对此进行探讨。

五、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1、加大对企业网络谣言方面的研究

企业网络谣言是网络谣言的一个重要类别,其指涉的对象包括个人(公众人物为主)和组织(企业和团体)。笔者认为企业网络谣言可以分为两类:1是企业竞争对手或其他敌对者散布不利于企业的信息,希望收讯者以某种形式抵制特定厂商或团体(16);2是企业发布炒作性谣言以期引起公众对企业的关注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进而扩大经济效益。

以往研究数据表明,企业网络谣言占网络谣言的34.7%,其中31.6%的谣言是第一类谣言(17)。希望收讯者抵制特定厂商或团体的网络谣言给企业造成了直接的伤害,不仅影响产品销售、扰乱企业经营生产活动、损害企业声誉,而且造成企业股票价格下跌、人事变动,甚至引发企业危机。这类网络谣言已呈泛滥之势,但是国内学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却寥寥可数,唯一可见的只有09年陈嘉芝与徐寅的《企业网络谣言浅析》。国内学者对于这类谣言问题,多是从公关的角度去研究问题,很少关注网络谣言本身。

企业自身炒作类的网络谣言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情况,国内学者对此还没有研究。笔者认为企业为炒作而散布谣言不应将其归为企业营销的一种手段,对此行为,应抱有批判

的态度。

2、辩证的看待问题,关注谣言的积极作用

国内学者对于谣言和网络谣言的研究,从研究之初就是在断定谣言是“有害信息”的基础之上,着眼于谣言的防治。而周裕琼却认为谣言并不一定是洪水猛兽。“谣言对于个人就像是一种精神口香糖,能帮助人们消除焦虑,获得平静;而对于社会来说,谣言允许群体在充分互动的基础上获得群体记忆,结构并重构社会信任,最终推动社会发展。”同时周裕琼认为“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与易得性,也使网民在传播过程中获得更大的自主权,从而更有可能异化谣言(即,更加不信谣言)而不是被谣言同化(即,更加相信谣言)。而经过网络传播环节而变得更加不可信的谣言,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自然要有所削弱。(18)”周裕琼的观点打破了国内谣言与网络谣言研究的惯常思维,为我们研究网络谣言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笔者认为,学者应该用辨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国内网络谣言研究,虽然在2008年进入了一个集中化的阶段,在研究人数与论文数量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其研究角度思路重复,没有什么新的理论成果。我认为国内学者在未来的网络谣言研究过程中,可以不落窠臼、另辟蹊径更多的关注于谣言的积极作用,而不是一味的突出谣言的消极影响。

3、关注全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的新特点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三网融合的到来,社会进入全媒体时代。全媒体从广义上是指媒介形态、媒介生产和传播的整合型应用。从狭义上看,即是指立足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传播观念,综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媒介内容生产、媒介形态、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媒介运营模式、媒介营销观念等方面的整合(19)。全媒体时代媒介进一步融合,谣言也必将呈现出新的特点。学者可以进一步关注三网融合背景下网络谣言的传播。

4、进行切实有效的谣言防控措施分析

如前文所述,国内学者对于网络谣言的防控措施研究多在宏观层面,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例如,近年来,政府在完善法规和出台细则方面做了不少的功夫。颁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等,但是2008年初在网上疯传的“艳照门”事件,直接反映出现行的互联网法规的可操作性不高,不法分子可以钻的漏洞很多,网络监管的技术手段跟不上,监管的成本太高。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应该在网络谣言的防控方面进行更加切实有效的分析,提出可行性更高的策略。

注释:

(1)巢乃鹏、黄娴: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J],理论与探索04年第6期第586-589页

(2)巢乃鹏、黄娴: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J],理论与探索04年第6期第586-589页

(3)邓国峰、唐贵伍:网络谣言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研究[J],求索2005.10 第88-90页

(4)陈烨: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谣言传播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0.4 第12页

(5)陈烨: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谣言传播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0.4 第15页

(6)夏学銮:网络谣言的变局[J],人民论坛 2009.12 第36-37页

(7)白树亮:网络谣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J],新闻界 2010.8 第82-83页

(8)江晓奕:网络谣言传播现象探究[J],东南传播 2009年第4期第71-73页

(9)陈烨: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谣言传播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0.4 第20-26页

(10)陈佳芝、徐寅:企业网络谣言浅析[J],东南传播 2009年第7期第85-86页

(11)巢乃鹏、黄娴: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J],理论与探索 04年第6期第586-589页

(12)邓国峰、唐贵伍:网络谣言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研究[J],求索 2005.10 第88-90页

(13)周裕琼:谣言一定是洪水猛兽吗?--基于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的反思[J],国际新闻界 2009.08 第51-54页(14)邓国峰、唐贵伍:网络谣言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研究[J],求索 2005.10 第88-90页

(15)黄卫星、康国卿:受众心理视角下的网络谣言生成与治理[J],中州学刊2010.5 第255-258页

(16)陈佳芝、徐寅:企业网络谣言浅析[J],东南传播 2009年第7期第85-86页

(17)陈佳芝、徐寅:企业网络谣言浅析[J],东南传播 2009年第7期第85-86页

(18)周裕琼:谣言一定是洪水猛兽吗?--基于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的反思[J],国际新闻界 2009.08 第51-54页(19)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记者 2010.6 第13-16页

参考文献

【1】黄爱萍: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与传播形态初探[EB/OL],

https://www.360docs.net/doc/be6622832.html,/blog/user1/135/archives/2003/732.shtml紫金网 2003.1.1

【2】李金莲:社会突发事件中谣言的网际传播现象透视--“非典型肺炎”事件引发的思考[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9卷第6期

【3】邓国峰、唐贵伍:网络谣言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研究[J],求索 2005.10

【4】马瑞红:从“瓮安事件”看网络时代的舆论引导[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08.12

【5】唐国东:突发事件中网际谣言传播特点及应对策略[J],兰州学刊 2008年第8期

【6】申艳妮:网络谣言传播研究[J],东南传播 2008年第12期

【7】王丹晖:汶川地震中的网络谣言浅析[J],新闻爱好者 2008.12

【8】柯贵幸、迟毓凯、王波:非常时期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和应对策略[J],社会心理科学 2009年第1期

【9】陈佳芝、徐寅:企业网络谣言浅析[J],东南传播 2009年第7期

【10】夏学銮:网络谣言的变局[J],人民论坛 2009.12

【11】周裕琼:谣言一定是洪水猛兽吗?--基于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的反思[J],国际新闻界 2009.08

【12】王恩界,王盈:从一起网络谣言看网民态度的基本特征[J],东南传播 2010年第5期

【13】陈烨: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谣言传播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0.4

【14】陈强、方付建、徐晓林:网络谣言扩散动力及消解--以地震谣言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 2010.11

【15】白树亮:网络谣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J],新闻界2010.8

【16】孙志叶、杨西锋:网络谣言浅析[J],人文论坛

【17】黄卫星、康国卿:受众心理视角下的网络谣言生成与治理[J],中州学刊2010.5

【18】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记者 2010.6

【19】张振亭:试论新闻传播个案研究[J],新闻爱好者 2009.7

【20】左玮娜:网络谣言传播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6.7 【21】江晓奕:网络谣言传播现象探究[J],东南传播2009年第4期

【23】巢乃鹏、黄娴: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J],理论与探索04年第6期

复杂网络及其在国内研究进展的综述

第17卷第4期2009年10月 系统科学学报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Vo1.17No.4 oct ,2009 复杂网络及其在国内研究进展的综述 刘建香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37) 摘要:从复杂网络模型的演化入手,在简要介绍复杂网络统计特征的基础上,对国内关于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现状从两方面进行综述:一是对国外复杂网络理论及应用研究的介绍,包括复杂网络理论研究进展的总体概括、复杂网络动力学行为以及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应用研究介绍;二是国内根植于本土的复杂网络的研究,包括复杂网络的演化模型,复杂网络拓扑性质、动力学行为,以及复杂网络理论的应用研究等。并结合复杂网络的主要研究内容,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复杂网络;演化;拓扑;动力学行为中图分类号:N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08(2009)04-0031-07 收稿日期:2009-01-05 作者简介:刘建香(1974—),女,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系统工程。E-mail :jxliu@https://www.360docs.net/doc/be6622832.html, 0引言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1]。而网络是由节点和连线所组成的。如果用节点表示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即系统的元素,两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系统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网络就为研究系统提供了一种新 的描述方式[2、3] 。复杂网络作为大量真实复杂系统的高度抽象[4、5],近年来成为国际学术界一个新兴的研究热 点,随着复杂网络逐渐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已有学者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其中有学者对国外的研究进展情况给出了有价值的文献综述,而方锦清[6]也从局域小世界模型、含权网络与交通流驱动的机制、混合择优模型、动力学行为的同步与控制、广义的同步等方面对国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概括,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系统介绍国内关于复杂网络理论及应用研究现状的综述文献。本文从复杂网络模型的演化入手,在简要介绍复杂网络统计特征的基础上,对国内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希望对国内关于复杂网络的研究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1.复杂网络模型的发展演化 网络的一种最简单的情况就是规则网络 [7] ,它 是指系统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些规则的结构来表示,也就是说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联系遵循既定的规则。但是对于大规模网络而言由于其复杂性并不能完全用规则网络来表示。20世纪50年代末,Erdos 和Renyi 提出了一种完全随机的网络模型———随机网络(ER 随机网络),它指在由N 个节点构成的图中以概率p 随机连接任意两个节点而成的网络,即两个节点之间连边与否不再是确定的事,而是由概率p 决定。或简单地说,在由N 个节点构成的图中,可以存在条边,从中随机连接M 条边所构成的网络就叫随机网络。如果选择M =p ,这两种构造随机网络模型的方法就可以联系起来。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是两种极端的情况,对于大量真实的网络系统而言,它们既不是规则网络也不是随机网络,而是介于两者之间。1998年,Watts 和Strogatz [8]提出了WS 网络模型,通过以概率p 切断规则网络中原始的边并选择新的端点重新连接 31--

网络谣言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一)

网络谣言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一) 摘要:本文针对网络谣言进行研究,总结网络谣言的特点以及多方面成固,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网络谣言成因对策 谣言作为一种舆论现象早巳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社会传播活跃度、社会心态、社会透明度等方面的特征。而当谣言和网络结合起来,网络谣言则具有了更多新的特征,产生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力。网络使谣言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对网络谣言的探究,对于深入了解网络谣言新特点,有效的规避网络谣言的危害,促进社会舆论的健康运行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 《现代汉语词典》对谣言的界定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学者胡钰认为“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传统的谣言往往采取人际传播的方式,对公众关注或者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未经证实的信息传递。大多数情形下,谣言包含着很多虚假,夸大,以讹传讹的因素。而谣言的传播与影响往往和谣言事件的重要度、事件的不透明(模糊)度以及受众兴趣成正比,和公众理性程度成反比,同时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传播机制的影响和制约。 在网络环境中,谣言传播有了新的变化。网络谣言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传播的未经证实的阐述和诠释。网络将谣言的传播途径由人际传播、口头传播变为网络信息传播。传播载体的变化,使网络谣言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快捷性,网络快速的传播速度带来了信息的高速流动,同时网络谣言也伴随着网络信息快捷传播。这就导致网络谣言具有比传统谣言更快的流动速度,容易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社会影响;广泛性,网络覆盖的范围较大,相比传统谣言的小规模传播,网络谣言能够迅速在大范围进行扩散;难控性,传统谣言由于人际传播的速度、范围相对有限,往往容易得到控制,而互联网具有虚拟。自由,匿名等特点,网络谣言也因而难以得到完全控制;互动性,传统谣言也存在社会互动,而网络谣言经常以论坛讨论的方式进行传播,参与的人数更多,互动的程度更强,网络谣言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复杂;“精确性”,谣言因为其“貌似真实”而被广泛的传播,而网络的多媒体特性,更能够图文并茂,直观生动的展现事实,网络谣言往往具有相比传统谣言更为精确、形象的材料来证实其可信度,以利于其传播。比如“农妇被蟒蛇吞吃”的网络谣青配合几张照片,大大增强了其可信度和影响力。 二 网络谣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多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下,网络谣言得以扩散传播。一般而言,网络谣言的传受主体为普通网民,本文以网民为参照主体,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对网络谣言的主要成因进行总结分析,以图廓清网络谣言的形成原理。 首先从客观方面而言,网络谣言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针对网络谣言事件,权威信息存在缺失、滞后或者模糊。 网络谣言往往是基于一定的事件,尤其是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当这些事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权威信息又没有及时出现,就为网络谣言提供了发展空间。网络谣言成为人们获取事件信息的主要途径,并不断扩散变化。而这时,舆论往往存在一定的失控情况。如果对于谣言尤其是网络谣言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受众最需要了解事情真相的关键时期,缺乏有效及时的信息发布,或者采取简单封堵的方法遏制网络谣言的蔓延。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自由使得网络谣言很难被有效封堵。那么在权威信息不作为或者作为不够的情况下,网络谣言则易于占据舆论阵地,谣言包括网络谣言肆意泛滥,对社会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2、网络把关人的缺失。 在传统媒体中,由于信息发布有着严格的选择和监控,谣言信息很难通过正规途径进行传播,往往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扩散。而网络作为开放的网状传播系统,传播主体多元,传播

网络谣言的传播学分析

网络谣言的传播学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博客、论坛、微博等的兴起,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一般受众的信息传播地位,为受众提供了发表意见的平台,然而网络谣言也应运而生,各式各样的网络谣言涉及社会各个层面,不仅扰乱了网络秩序,同时也对现实社会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网络谣言现象,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传播学网络谣言媒介 谣言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通常是通过口语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样的传播效果与范围是有所限制的。然而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现在的谣言借着网络快速的扩散,其影响力不再像先前的口语传播会局限于某一地理区域,它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出现了跨国、跨洲、跨语言和种族的大规模传播现象;它的传播速度更为迅速,可以一夜之间到达全球网络用户;它的产生原因更为多样,出现了国与国之间利用网络谣言进行政治斗争的现象,出现了利用谣言影响股市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它的传播路径更为复杂,出现了网络谣言与口头传播和传统媒体传播交错互动的现象。显然网络谣言比起口传谣言来,危害更为严重,控制也更为困难。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网络谣言是谣言发展的新阶段。 1 网络谣言的现状 谣言自古有之,成语“天花乱坠”、“捕风捉影”、“三人成虎”等便是谣言在古代的反映。我国学者胡珏给谣言下过一个定义: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所以说谣言是虚假传闻,有的掺杂一定的事实,有的则完全凭空捏造。 谣言在互联网和手机等通讯工具日益普及、民意表达更加顺畅、信息传播愈加快捷便利的“自媒体”时代,搭上了网络的快车,在速度、广度、力度方面都有了空前的扩展。在传播特点上,网络谣言传播更加快捷和广泛,网络上的信息通常以惊人的速度在各国、各洲、各种族之间传播。因特网的用户有能力在几分钟内传播上万条无从证实的新闻、流言、诽谤、假情报,并在同一过程中不断增加一些虚构的情节。”[1]网络谣言的泛滥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有很大关系,网民在网络上的身份脱离了其真实的社会组织关系,失去了一种社会约束力,在一种“法不责众”的情绪支配下,往往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情绪的冲动行为。而且在快速的、大规模的连续转发后,对传播谣言源头的追寻查证比较困难,这为不少网民制造、传播谣言提供了保护伞。 2 网络谣言的传播学意义 2.1网络谣言:人际传播中的未知新闻信息 传播学上看,一般认为谣言代表的是有一定涵义的信息,它赋予与现实有关的某人或某事一些新的因素。在这一点上,谣言与传言不同,因为传言只与过去的某桩事实有关;谣言所流传的内容是一种正在发生、流传的信息。谣言是通过朋友或同事传到我们身边的,而且他们往往并非都是所叙述事件中的直接见证人,他们的朋友才是目击者。信息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大众传播媒介;另一个是人际传播。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人际传播的信息往往却走在其他传播媒介的前面。对于公众来说,信息与谣言之间的分界线并非是客观的,它是的分

网络谣言的政府应对_现状及对策_刘翠莲

2017 年第1期 应用新闻研究 互联网的诞生和快速发展,使网络逐步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网络媒体具有内容丰富、资讯获取方便、传播速度快等诸多优点。因此,各种网络媒体平台的关注量呈几何级数增加。但与此同时,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这其中“不实信息”即网络谣言则是影响最大的一环。不实的网络信息如不加控制,可引发社会恐慌,影响各级政府的公信力。 一、网络谣言的产生及分类 网络谣言从不同角度可以进行多种方式的划分。、仅从内容角度进行划分,即可产生与自然相关的“自然灾害类谣言”、与公众人物相关的 “人物行为类谣言”、与职能单位相关的“职能失职类谣言”、以及引发社会恐慌的“社会伤害类谣言”“食品安全类谣言”这几类。 1.自然灾害类谣言,比如地震传言、核泄漏传言、水污染传言等。2016年2月17日,乌鲁木齐微信圈里,一条“今晚23:00到3:00乌鲁木齐及鄂托克前旗一带有9.6级地震!”的微信被广泛传播,使得人心惶惶。一些信以为真的市民甚至连夜搬家“避难”。这条谣言直到2月18日早上经实践证明不实之后才被粉碎。从网络散布群体来看,自然灾害类谣言传播人群主要以青年人群和城市务工人员居多。 2.人物行为类谣言,主要是围绕 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公众人物所产生的谣言。比如,2016年9月16日,偶像派演员乔任梁在家中去世,年仅28岁。由于乔任梁在演艺事业中具有一定知名度,自其去世消息传出之后,各种谣言在网络滋生,谋杀论、性虐论等层出不穷,愈演愈烈。再如娱乐圈常见的整容论、上位论等,都属于人物行为类谣言。公众人物类谣言传播者以青少年和公众人物的崇拜者、粉丝居多,这部分人群对自己偶像的一举一动都格外关心,从而极易产生捕风捉影的联想。 3.职能部门失职类谣言。近些年,关于政府部门失职行为的谣言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并不罕见。例如2015年的“黑龙江庆安火 网络谣言的政府应对:现状及对策 刘翠莲 孙晓红 申灿 【摘要】网络谣言是社会舆论的一种投射,尤其在互联网转型时期更为明显。各 种类型网络谣言的产生有不同诱因,也有不同的应对策略,结合实际案例对政府的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了遏制网络谣言的根本途径,为政府部门净化网络空间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网络媒体;网络谣言;职能政府;应对策略 100

网络谣言传播

网络谣言传播 谣言是最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介。 谣言的历史可谓久矣。先秦时代的《察传》一文曾生动地描绘了谣言传播的奇景:故狗似獗,獗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2 谣言中外皆不能幸免。1981年,美国首屈一指的日用消费品制造公司――宝洁公司每个月都要接到成千上万个电话,因为外面谣传宝洁 公司为了生意兴隆,与魔鬼缔了约,将其利润的百分之十交付给一个 信奉撒旦的教派。这个谣言引发了一场特殊的星球大战,形形色色的 宗教组织纷纷出场,到处宣扬抵制刊有这个不祥印记的商品。3 1966年,法国北部鲁昂市谣传该市一家遐迩闻名的服装店是贩卖白人妇女的诱饵,于是威胁的电话纷至沓来,无论女经理如何辟谣,也无 济于事。最后她不得不放弃斗争,离开该市,一走了之。4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接触到谣言。八十年代物价不稳定的时候,不时风传某某商品要涨价。人们闻风而动,出现了囤积火柴、食盐的 笑话。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谣言又多了一种传播途径――那就是跨越国界与地缘的英特网。 在网络上,人人都是消息传播者,过去被排拒在媒体之外的小道消息、八卦、耳语,如今可堂而皇之的公开传播。因为英特网的传播特点, 谣言的发展达到了极致。无论从复制的速度和规模来看,谣言的发展 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值,其杀伤力也更为强大。网络匿名、自由和 交互的特点为网民提供了隐藏身份,不必显示任何社会责任感的机会,使得躲藏在网络背后的芸芸众生,没有了面对面的尴尬和法律的顾忌,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垃圾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进行倾泄,于是,网络成 了谣言丛生的地方。

以下是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真实故事,为防再有人受骗,请将这封信传给你所认识的人......。类似这样的电子邮件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作者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收到一封。 目前世界网民已达3亿人,越来越多的人即将上网。不过在法律规范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情况下,骗局与谣言充斥网络,其杀伤力已不下于黑客与电脑病毒。有人因此破财、失身、信誉受损、生活饱受干扰,甚至网络也被利用成中伤对手的舞台…… 网络中最广为人知,受害最深的大谣言,当属肯德基炸鸡。当肯德基炸鸡是用基因工程在大桶中培育的快速成长的无头鸡的电子邮件谣言在世界各地传送时,可以想象,这对肯德基是一个多么大的名誉打击。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对这类耳语一笑置之,并不会信以为真。但研究显示,大多数人甚至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却在网络世界中抱有一种不妨信一次或这很难令人相信,但却值得一试的心态。 在美国也有很多专业人士被骗的例子。如网络上一篇广为流传的电子邮件:微软公司拟与美国在线进行一种电子邮件资料测试,如果你把这封信转寄给朋友,你就可以获得245美元的回馈;而你的朋友再将信件转寄出去,你又可得243美元........一名在纽约工作多年的财经记者与德州财务公司一名博士级专业人士,分别将此信寄给多名亲朋好友,他们推荐说,这是非常专业的好朋友寄来的信。但是3个多月过去,他们一毛钱也没有收到。 更可怕的是,在长期的网络虚拟社会中待久了,很多网友每天有谣言饥渴症状,每隔一段时间,他们都现出十分难受的神情,希望网上出现够份量的谣言,如同吸食海洛因,有了瘾,定期必须吸食一些。 网络谣言的破坏性和危害是巨大的。台湾日前公布了一项名为网络10大罪状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外遇、垃圾邮件、网络谣言、网络上瘾症、网络色情、网络并发症、网络赌博、网络购物狂、网络疏离症、网络假民主为网络10大罪状。

复杂网络研究概述,入门介绍

复杂网络研究概述 周涛柏文洁汪秉宏刘之景严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安徽合肥:230026 摘要:近年来,真实网络中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的发现激起了物理学界对复杂网路的研究热潮。复杂网络区别于以前广泛研究的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最重要的统计特征是什么?物理学家研究复杂网络的终极问题是什么?物理过程以及相关的物理现象对拓扑结构是否敏感?物理学家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的原因和意义何在?复杂网络研究领域将来可能会向着什么方向发展?本文将围绕上述问题,从整体上概述复杂网络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复杂网络小世界无标度拓扑性质 A short review of complex networks Zhou Tao Bai Wen-Jie Wang Bing-Hong? Liu Zhi-Jing Yan Gang Department of Modern Physic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iscoveries of small-world effect and scale-free property in real-life networks have attracted a lot of interest of physicists. Which are the most important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complex networks that known from regular networks and random networks? What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study of complex networks? Are physical processes sensitive to the topological structure of networks? What are the reason and meaning that physicist come into the research field on complex networks? What are the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concentrate on those questions above and give a general review about complex networks. Keyword: complex networks, small-world, scale-free, topological characters 1 引言 自然界中存在的大量复杂系统都可以通过形形色色的网络加以描述。一个典型的网络是由许多节点与连接两个节点之间的一些边组成的,其中节点用来代表真实系统中不同的个体,而边则用来表示个体间的关系,往往是两个节点之间具有某种特定的关系则连一条边,反之则不连边,有边相连的两个节点在网络中被看作是相邻的。例如,神经系统可以看作大量神经细胞通过神经纤维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络[1];计算机网络可以看作是自主工作的计算机通过通信介质如光缆、双绞线、同轴电缆等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络[2]。类似的还有电力网络[1]、社会关系网络[1,3-4]、交通网络[5]等等。 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在考虑网络的时候,往往只关心节点之间有没有边相连,至于节点到底在什么位置,边是长还是短,是弯曲还是平直,有没有相交等等都是他们不在意的。在这里,我们把网络不依赖于节点的具体位置和边的具体形态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网络的拓扑性质,相应的结构叫做网络的拓扑结构。那么,什么样的拓扑结构比较适合用来描述真实的系统呢?两百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最初的一百多年里,科学家们认为真实系统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些规则的结构表示,例如二维平面上的欧几里德格网,它看起来像是格子体恤衫上的花纹;又或者最近邻环网,它总是会让你想到一群手牵着手围着篝火跳圆圈舞的姑娘。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数学家们想出了一种新的构造网

网络谣言传播与管理

1 2012年5月31日 日 期: 徐明阳 指导教师: 2011年 入学时间: 人文学院 学 院: 公共关系学 专 业: 11公关S1 班 级: 唐 佳 姓 名: 20113450051 学 号: 网络谣言的传播与管理 题 目: 危机公关课程期末论文

网络谣言的传播与管理 摘要 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全民微博的时代,已经改变了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但这也使得谣言的传播渠道范围更加宽广。本文针对2012年1月至5月的几个网络谣言,运用传播学和危机传播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这些网络谣言在网络媒介环境中的成因、类型和传播模式,并对此提出如何对网络谣言进行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谣言;网络谣言;网络谣言传播;网络谣言管理 2

目录 一、引言 (4) (一)研究背景 (4) (二)研究方法 (4) 1.文献研究法 (4) 2.案例分析法 (4) 二、危机理论概述 (5) (一)危机概述 (5) 1.危机 (5) 2.谣言(危机与谣言的关系、谣言的概念、类型、特点、传播模式)5 3.网络谣言(网络谣言的概念、特点、传播模式) (6) (二)危机传播管理(谣言管理) (7) 1.媒介管理 (7) 2.沟通管理 (7) 三、网络谣言传播与管理的相关案例分析 (8) (一)2012年上半年网络谣言事件 (8) (二)从网络谣言事件看网络谣言的传播与管理 (9) 1.网络谣言的形成 (9) 2.网络谣言的特征 (10) 3.网络谣言传播的失真机制 (10) (三)网络谣言的管理 (11) 1.现阶段针对网络谣言所采取的管理措施 (11) 2.网络谣言的管理措施 (12) 四、总结 (13) 3

网络谣言研究综述

网络谣言研究综述 1. 引言 网络谣言是伴随着计算机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社会民众积极参加网络的各种讨论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易造成不良影响。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积极探寻我国对网络谣言的研究历程,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在当今自媒体时代下,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受众也是潜在的传播者。网络谣言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要积极对网络谣言的研究进行探寻,保持清醒,避免自己成为网络谣言的牺牲品。 1.2 研究背景 网络谣言是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理论界着力研究的重点、难点问题。和谐社会是我国推动“中国梦”构建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在当今“自媒体”时代下,网络民众广泛参与社会各种重大事件的讨论,衍生出很多网络谣言,如“抢盐事件”,“地震事件等,严重影响了社会民众的正常生活。这就与和谐社会构成了一对形势严峻的矛盾。 1.3国内研究现状 网络谣言是计算机产生之后的事物。我国对于网络谣言的认识与研究是一个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过程。下表是我国关于网络谣言方面可查到的论文统计。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1 2 2 2 4 4 5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7 24 15 26 49 196 207 从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谣言研究在我国兴始于新世纪(2000年),其中2008年与2012年是两个分水岭。2000-2007年是初步探索时期,2008-2011是深入探索时期。2012年以后逐渐呈井喷式发展,趋于成熟。 1.3.1 初步探索时期 这一时期,网络谣言是一个新生事物,学者对于其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对国内外网络谣言的个例来进行初步的认识与宏观上的把握,“网络谣言的危害”是他们探寻的主题,并尝试着窥探其传播环境的机制。 2000年6月20日发表于《北京档案》的《票选网络十大罪状—外遇称霸》一文第一次提出了网络谣言这个新鲜事物。其中徐熊2000年2月发表于《新闻大学》中的《制造谣言散布仇恨——美国因特网呼唤规范》系列文章无疑是我国关于网络谣言研究方面的开山之作。他在我国民众普遍沉迷于网络的方便快捷与娱乐性的时候,挥笔惊呼,使人们认识到网络谣言这一概念。 另外邓国峰于2005年10月发表于《求索》中的《网络谣言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研究》一文具有代表意义,其文章初步论述了网络谣言不仅造成民众恐慌,影响传播环境的正常机制,而且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这表明我国学者已经开始对网络谣言的危害进行有效的初步探索,但是就网络谣言的这些危害如何生成以及生成的环境等方面论述的深度尚且不够。 1.3.1 深入探索时期 本阶段,学者们对于网络谣言的研究逐步深入,已经开始对其进行微观上的把

复杂网络理论及其研究现状

复杂网络理论及其研究现状 复杂网络理论及其研究现状 【摘要】简单介绍了蓬勃发展的复杂网络研究新领域,特别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随机网络、小世界网络和无尺度网络模型;从复杂网络的统计特性、复杂网络的演化模型及复杂网络在社会关系研究中的应用三个方面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复杂网络无标度小世界统计特性演化模型 一、引言 20世纪末,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社会步入了网络时代。从大型的电力网络到全球交通网络,从Internet 到WWW,从人类大脑神经到各种新陈代谢网络,从科研合作网络到国际贸易网络等,可以说,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复杂网络世界中。 在现实社会中,许多真实的系统都可以用网络的来表示。如万维网(WWW网路)可以看作是网页之间通过超级链接构成的网络;网络可以看成由不同的PC通过光缆或双绞线连接构成的网络;基因调控网络可以看作是不同的基因通过调控与被调控关系构成的网络;科学家合作网络可以看成是由不同科学家的合作关系构成的网络。复杂网络研究正渗透到数理科学、生物科学和工程科学等不同的领域,对复杂网络的定性与定量特征的科学理解,已成为网络时代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挑战性课题,甚至被称为“网络的新科学”。 二、复杂网络的研究现状 复杂网络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传统的对网络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伟大数学家欧拉提出的著名的“Konigsberg七桥问题”。随后两百多年中,各国的数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对简单的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进行抽象的数学研究。规则网络过于理想化而无法表示现实中网络的复杂性,在20世纪60年代由Erdos和Renyi(1960)提出了随机网络。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发现现实世界中绝大多数的网络既不是完全规则,也不是完全随机

政府对网络谣言的防范与治理研究

政府对网络谣言的防范与治理研究 一、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直以来谣言的传播形式比较单一,以口口相传为主,但是由于网络通讯技术处于飞速发展状态,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大的机会和空间,其速度也得到扩展。在此之前的谣言之所以流行,一般情况下是与人们的切身利益相关,或源自于突发事件,但是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却已发展成为一种常态。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多起重大及突发事件的发生,网络谣言更加肆虐。 对于政府来说,对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治理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对网络传播行为予以规范,要重视和加强对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治理,使网络谣言从根本上予以解决。在这种大环境大背景下,在本论文中以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治理为研究课题进行探讨,分析政府在进行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治理措施,明确存在的问题,对政府防治网络谣言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于我国政府来说,加强对网络谣言的防范,增强治理力度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①。而社会主义建设也对政府部门职能的发挥提出更高要求,网络传播管理必须要加强,这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本文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于规范网民行为的规范具有推动作用,使其网络传播行为逐渐走向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加强网络管理,为政府科学的控制网络谣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文献综述 对于网络谣言进行研究,国外学者以谣言研究为基础进行探讨。但由于研究角度等原因,一直以来对谣言没有做出统一的定义,很多学者认为所谓的谣言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言论,不是以事实为依据的,甚至与事实相反。即使与事实具有一定的相关度,但个人主观色彩较为严重,背离了事实,不属于正式信息。 西方学者已经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公共关系学等多种层面对谣言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系统的谣言研究起源于二战时期,美国学者G·W·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1947)描述了战时谣言产生与传播的基本规律。谣言被学者们理 ①[法]卡普费雷著,郑若麟,边芹译.谣言[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网络谣言传播研究

推进创新理论探索创新实践 O N G N A N C H U A N B O主题专栏 ——传媒与和谐网络谣言传播研究 申艳妮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摘耍:随着网络的兴起和快速的发展,网络谣言逐渐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网络谣言的存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以汶川地震期间的网络谣言为样本,对网络谣言的传播特性、传播效果等作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谣言网络谣言地震谣言人际传播 一、绪论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充斥着一些未经证实的讯息,这些讯息可能被有的人怀疑、有的人深信,但事实上他们是虚假讯息。尤其在当下,越来越多的人上网,为网络谣言的存在提供了场域,这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传统的谣言传播通常是利用蔓延或扩散的方式,暗地在人际的互动间传播,但传播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网络的匿名性、更易向公众传播等特性助长了谣言的传播及影响能力,发布者通过各种形式在网络上发布谣言,瞬间便可遍及整个社会,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① 对谣言的研究,大致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外学者们开始对战争中传播的谣言作系统研究。几十年来,学者们从不同学科角度对谣言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网络出现后,国外也有学者比较研究谣言在计算机为载体的传播形态下与面对面的传播形态下的异同之处。中国对谣言方面的研究还不多。在SR A S期间,国内社会科学界曾集中研究过SA R S爆发过程中的各种社会现象,但对谣言则缺乏深入研究。目前从国内对网络谣言的研究状况来看,人们虽已开始认识到网络谣言的危害性,但却未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显得比较零散。在已有的网络谣言研究中,大多是对文献的分析,对概念、类别、防治等的讨论,缺乏完整的描述分析。(2) 将对网络谣言的研究提上日程是必要的。为什么有谣言?网络谣言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人们为什么会相信网络谣言?人们为什么传播网络谣言?网络谣言的传播效果如何?本文试图来回答这些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 =、谣言与网络谣言 《战国策》中有许多关于谣言的典故。在现代汉语里,与“谣言”意义相近的有“八卦”、“传言”、”流言飞语”。牛津字典称谣言为“存疑的言论或道听途说,相似的词有goss i p(闲言闲语)、w hi sper(秘密或具有阴谋性的谈话)”。从这些字面上看,谣言多被赋予私密、闲话等方面的意义。 虽然传统研究中对谣言的定义不尽相同,但还是体现出了这样几个共同之处:从本质特征看,谣言没有确切的根、未经证实:从内容看一般与时事相联系,关系到人们的兴趣或利益;从目的看,谣言旨在说服他人;从传播媒介看,谣言 50通过大众传媒之外的媒介传播。因此,我们可以对网络谣言下这样的定义:网络使用实体运用个人网站、电子邮件、电子公告(包括电子公告牌、电子论坛、网络新闻组、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网络工具)传播使人相信的信息,一般与人们感兴趣的话题相关,在没有确切根据的情况下通过网络流传。网络谣言根据传播形式可分为文字谣言、图片谣言、影视频谣言等。 从网络传播的特性出发,汪志坚、骆少康(2002,台湾)总结出网络谣言的几个特点:网络谣言的传播多源于B BS 内容及E—M A I L的转帖行为,谣言在流传过程之后可能被修改;传播中会有群体思考的现象产生;网络谣言的传播可以用认知理论中的认知平衡理论与认知失调理论解释;重复的力量会使网络谣言越来越具有说服力。 三、网络地震谣言内容统计 1瑶hm址追溯 竹订订撖 谣等诉束 网络谣岢f々播片式 表一网络地震谣言内容分析结果 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J I l一带发生地震,由于地震的破坏强度特别大,余震不断,而专家的科学分析未能及时跟上民众对地震信息的需求,导致在网络上不时有一些真假难分的地震谣言出现。在地震期间,网民用B B S或电子邮件、博客等散播网络谣言的案例举不胜举,网络使用者经常在无法求证的情形下,将有关自身或亲友安全、健康等未经证实的事件在姑且信之的,厶态下将之传播给其他入。本研究以内容分析法的式,对地震以来的国内网络谣言予以分析(以2008年5月12日开始的汶川大地震之日起所收录的地震 2008年第12期(总第52期)l毒匆_孳.挫

网络谣言分析

网络谣言分析(新闻传播学角度) 目前,随着高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传媒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影响日益加深。传媒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会职能、履行公共责任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在去年“媒体的社会变革之力:权力与责任的平衡”主题会议上着重指出“中国媒体的首要职能是及时真实地传播信息,把国内外每时每刻发生的重要事件真实地告诉公众。 (1)但目前假新闻的传播范围颇广、涉及媒体较多,在中国媒体的实践史上大有上升趋势。它们经过强势媒体的报道体现了高效率、市场意识以及随意性等特点。本文从假新闻与谣言、流言的界定谈起,通过传播学理论分析了假新闻产生的原因、特点,并对媒体如何避免假新闻报道进行了一些简要的分析。关于假新闻、谣言、流言的界定关于谣言的诸种定义:有人认为谣言是一个"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媒介的方式在人们之间流传,但是却缺乏具体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 (2)有人认为:"谣言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 (3)有人认为谣言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 (4)《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指出,谣言是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关于流言的诸种定义:郭庆光认为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有自发产生的,有人为制造的,但大多与一定的事实背景相联系;而谣言则是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 (5)胡钰认为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分为主动编造与无意引发。流言是它的传播状态。 (6)刘建明认为流言与谣言是截然不同的概念,谣言是指不实之辞,流言是谣言以讹传讹的扩散状态。 (7)陈力丹认为流言(谣言是它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常见的畸形的精神交往形式,也是交往心理的一种表现

网络谣言的特征分析与应对策措施建议

网络谣言的特征分析与应对策措施建议 【摘要】随着Web1.0向Web2.0转变,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微博、博客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公共领域。一方面,这个公共领域成为广大网民表达诉求的大平台,增强了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社会各种活动的机会;另一方面,这个公共领域也成为网络谣言的发源地,对社会管理造成一定不良影响。如何加强和完善网络谣言预警和管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当前网络谣言的特点分析,给出了几点治理网络谣言的浅见。 【关键词】网络谣言预警机制舆情监测 1引言 山西地震谣言、“皮革奶粉”传言、“抢盐风波”散布非典谣言案等2011年以来网络谣言滋生蔓延的典型事件。不仅给人民群从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良影响,同时对政府公共治理提出了巨大挑战。可以说,网络谣言是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巨大障碍,治理好网络谣言传播对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网络谣言的特征 网络谣言具有四个最根本的特性,即迅捷性、炒作性、迷惑性、破坏性,这个四个特性使得谣言可以在短时间内,鼓动一大部分人员参与其中,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1)迅捷性。网络谣言的迅捷性是指网络谣言经生成后通过不同的网络介质迅速流向广大网民后,即刻在社会大众中广为传播的属性。一方面,网络谣言的生成形式多样且大部分内容是造谣者的突发行为;另一方面,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比其他谣言更为迅速,可能给社会造成极大的恐慌。网络谣言危害巨大,对社会人心影响巨大,甚至影响国家安全,网络上的意识形态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2)炒作性。炒作是网络谣言的直接动因。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在带给人们诸多便捷的同时,很多人为了不同目的借机炒作自己。针对这种事件应严惩不贷,不应恶小而为之产生怜悯,网络谣言打击需要全民参与,网络本身监控困难重重,在源头和结尾要加强整治力度任重道远。网络谣言如果不加重视和消除,不仅恶劣了社会风气,也加剧社会中一些人投倒把的心态,不利于巩固社会公平正义。 (3)迷惑性。迷惑性是网络谣言的本质特点。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和民众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的现状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比如日本福岛核电站事件造成中国部分地区疯狂抢购食盐,市场一片混乱。从类似案例中,我们发现网络谣言往往捕风捉影,似是而非,带有很强的迷惑性,若不加以有效遏制,直接结果装造成整个社会的混乱。 (4)破坏性。破坏是网络谣言导致的结果,从当前的网络谣言来看,既有针对公民个人的诽谤,也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呈现出迅捷性、炒作性、迷惑性、破坏性特点。网络谣言就像存在于社会中的毒瘤,随时随地可能侵入社会肌体的方方面面,从而导致我们的社

网络谣言的危害及治理

网络谣言的危害及治理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用户的普及,我们很大的一部分生活融入到网络中,我们在网上购物、获取信息、咨询、娱乐等。网络同时也成为影响巨大的新媒体平台,网络迅捷、及时、简易等方面的特点快速促进社会信息的流通;但同时也导致网络成为滋生各种谣言的放大镜,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引起巨大的负面效应与危害。 同时,网络谣言还会损害公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近日,甘肃兰州出现食盐“涨价停产”等谣言,引发了新一轮抢盐风波。部分市民轻信谣言,开始大量购买食盐,很多商场、商铺的食盐被抢购一空。抢购到盐的人短期吃不完造成浪费,而真正需要盐的,尤其是一些餐饮机构,又因抢购买不到盐。陈柏峰说,“与事实偏差较大或完全相左的谣言谎话,借助网络和个别不负责任媒体的传播,很容易误导不明真相的网民,损害许多公众的利益。” 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传播,很大程度上是谣言的制造者利用了一些人的心理弱点。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天津社会科学院首席专家潘允康表示,有些人喜欢求新、求奇,常常抱着“别人不知道的我知道”的心态,以寻求刺激;有些人则是从众心理,“别人知道的,我也应该知道”;当然还有一些人的素质不高,缺乏基本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即使有些谣言毫无逻辑、漏洞百出也信以为真。 潘允康进一步表示,有些网络谣言可称得上是“妖言”,极具蛊惑性和危害性。它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如同引诱人们吸食毒品一样,慢慢地让人“上瘾”,麻醉人的神经,扰乱人的生理功能,让人的心理也变得越来越不正常、不健康,进而破坏家庭、诱发犯罪,败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正常秩序。 造谣传谣不是言论自由 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吴忠民认为,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政府应该以宽容、包容、虚心的态度,畅通社会公众正常的意见表达渠道,保障公民言论自由,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但是,社会公众在享受言论自由这一基本权利的同时,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公民义务,自觉抵制网络谣言,维护舆论环境,根除网络谣言存在的土壤。 夏学銮表示,网络虽然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载体和工具,但网络聊天还是要从人们的嘴里说出去,网页留言也要靠人们在键盘上敲打进去,一言一语都是人们思想的反映。虚拟社会依托现实社会而存在,虚拟社会的行为主体仍然是现实社会中真实存在的每一个人。因此,每个人在现实社会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并不会因为自己存在方式的变化而改变或消失。 针对“网络谣言也是言论自由的表现”这一观点,潘允康表示,首先,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自由应该是符合国情、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由,即使是在西方社会,如果有言论、谣言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会受到制裁。因此,网络谣言并不属于自由的范围。其次,自由应该是在既有的法律制度框架内,享受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权利。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人的社会化以及取得公民资格的最起码条件,就是要遵守法律规范,正确处理社会关系,遵守道德底线、法治底线和事实底线。谣言往往都是有所指向的,无论是针对人还是事件的谣言,都难免会侵害他人的正当权益,危害社会公共秩序,因此,这不仅仅是违反社会道德的,也是违反法律的,不仅应该坚决抵制,而且应该受到相应的制裁。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支振锋认为,网络谣言不仅在我国出现,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个亟待治理的问题,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对网络谣言免疫。他举例说,韩国数名艺人不堪网络谣言的压力而轻生;大地震后的日本,谣言90%来自网络。支振锋表示,“言论自由”不应该是网络谣言得以豁免的保护伞。从国际上来看,韩国和日本纷纷表示要出台相关法律来治理网络谣言,英国也试图以隐私等相关法律来揭开匿名这一“互联网斗篷”,美国则宣布“数字世界将不再是一个没有法律约束的疆域 铲除网络谣言需要全民行动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这是一个常识。随着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联系的日益密切,网络不再是虚拟空间,而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是现实生活的延伸。在互联网中活动的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能一一找到对应。恶意编造传播网络谣言,对现实生活造成的冲击真实可感,一点也不虚拟。

网络谣言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网络谣言研究现状述评 闫晗 内容提要:谣言自古有之,于今尤甚。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日常生活中的谣言开始与网络相结合,并逐步展示出一些新的特点。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而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当前国内网络谣言的研究现状。本文对当前网络谣言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同时分析了学者们所运用的理论和采用的研究方法,宏观上把握我国当前网络谣言研究的大的方向,从而提出我国学者可以继续研究的领域。 关键字:网络谣言述评研究展望 一、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对于谣言的研究较少,在知网上输入关键词“谣言”可查新闻传播类中文信息是435条,其中只有124篇是期刊论文,这其中又有26篇是硕士毕业论文。相对于谣言的研究,网络谣言所受的关注就更少,输入关键词“网络谣言”可查论文37篇,其中新闻与传播类论文有27篇,输入关键词“网络”“谣言”,有新闻传播类论文14篇,输入关键词“互联网”“谣言”,有新闻传播类论文13篇。综合整理这些论文,排除其中重复出现的,共有47篇论文关注网络谣言。对这47篇论文按发表时间分类,03年2篇,04年1篇,05年1篇,06年3篇,07年0篇,08年6篇,09年13篇,10年16篇,11年截止至4月共有6篇论文。我们可以从这些数字中看出,国内对于网络谣言的关注(由于能力有限,未收入台湾地区的论文)从03年开始,呈现曲折上升的一个趋势。从内容方面看,国内学者对于网络谣言的研究呈现这样两个特点: 1、研究思路大致相同,大体上都是在探讨网络谣言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传播模式、传播过程与传播动力、危害、控制与网络谣言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国内学者针对这几方面选取其中一二进行研究。 2、国内学者对于网络谣言的研究大多以国内重大的危机事件为切入点。 下面我们来分别描述一下学者在网络谣言研究方面的成果,以此透析我国网络谣言研究的现状。 二、关于网络谣言研究成果 (一)网络谣言的定义 国内学者对于网络谣言的定义多是参考了学者胡钰给谣言下的定义,即“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1)”网络谣言的定义即“在网络这一特定环境下,网络使用实体以特定的方式传播的,对网民感兴趣的事件、事物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2)”谣言分为广义的谣言和狭义的谣言,有些学者对网络谣言的论述采用的是广义上的谣言,即包括流言、传闻和小道消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