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凯恩斯通论

浅议凯恩斯通论
浅议凯恩斯通论

学科名著阅读

浅议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及其在新时代下的地位

姓名:

学号:

摘要:本文简单论述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的时代背景以及著作中被公认的

主要理论:有效需求理论、乘数理论、利息理论和工资理论等。以此为方向,研究凯恩斯《通论》的理论特色和政策主张,并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反思凯恩斯的《通论》对当今时代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字:《通论》、时代背景、有效需求理论、乘数理论、利息理论和工资理论、理论特色、政策主张、金融危机

正文:

凯恩斯一生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为凯恩斯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其在经济学领域的地位被提升到了与亚当斯密并驾齐驱的水平。这本划时代的著作把西方经济学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凯恩斯也因此成为了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泰斗和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随之出现的“大萧条”使西欧各国和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陷于几近崩溃的边缘,资产阶级传统经济学难以解释经济危机的现实。凯恩斯《通论》的发表,正适应了垄断资本克服失业和拯救危机的需要,在资本主义社会引发了整个经济学界的震动,使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因而其对西方经济学所产生的影响被世人称为凯恩斯革命。

《通论》涉及的范畴非常广泛,其中主要有有效需求理论、乘数理论、利息理论和工资理论。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认为,在一个封闭的有闲置资源的经济中,产出水平取决于总的计划支出,而这支出包括:居民的消费支出和厂商的投资支出,即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构成。在短期内消费是稳定的,而投资则要视企业家对未来获利的可能性预期,获利的可能性预期大,投资就多;获利的可能性预期小,投资就少。由于资本边际效率有持续下降的去续,而利息率有上升的趋势,导致投资获利的可能性预期变小,于是投资就减少,导致总需求不足,而引起失业。

凯恩斯的乘数理论是指投资支出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国民收入的成倍增加。凯恩斯通过“乘数理论”来强调“有效需求”,把经济衰退的发生归结为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等有效需求的缩减,把扩大总支出以成倍扩大有效需求当成消除经济危机的有效手段。这为倡导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强而有力的理论依据。

凯恩斯的利息理论和工资理论批判了之前西方经济学界对利息充分伸缩性和工资伸缩性的理论。他认为利息率并不能充分伸缩,货币需求除了交易性的之外,还存在投机性的货币需求,利息率下降到极低时,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弹性会变成无强大,阻止利息率的继续降。此外,存在一种“流动性陷阱”,及利息率极低时,证券价格极高,此时人们宁愿把货币保存在手头而不会去投资,这也将阻止利息率的进一步下跌。

同时,凯恩斯认为工资也不具有充分伸缩性,提出了“刚性工资”假说。他认为经济衰退时,经济衰退时降低货币工资会相应地降低社会总需求,使市场进一步萎缩,造成更加严重的经济危机。

通过对以上《通论》中的理论的解析,可见凯恩斯《通论》最显著的理论特色就是鼓励国家干预,鼓励公权力对经济运行的干预和调节。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垄断资本主义下资本家长期资本的积累导致工人阶级的普遍贫困,普罗大众的消费能力及其低下,凯恩斯的理论在这一时期确实存在有效的正面作用。此外,由于鼓励政府对经济的参与,在政治层面实际上加强政府的力量,使政府在国内国外的权威更胜从前,欧美各国的政府和各个主要政党无不对此推崇有加。二战之后,他的理论被欧美各国的政府广泛拿来作为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有力的经济理论武器。

凯恩斯认为,“国家调节的中心在于管理有效需求,为此他设计了一套调节机制,即刺

激消费;提高资本边际效率,刺激投资;反对传统预算平衡观念,实行财政赤字;扩大商品与资本输出等政策。”由于存在投资“乘数效应”,政府的投资将会成倍地扩大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提振社会总需求,以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挽救因为需求不足而造成的经济危机。在当时的那场经济危机中,凯恩斯批判了1929年经济危机之前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经济主义,并提出:“需求才是重要的,现实中,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危机。”他主张政府应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直接干预国家经济,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挽救这次经济危机的方法,这同时也是他的政策主张,即必须扩大国家干预,通过扩大政府的消费和投资,来提高社会总需求,以此扩大就业,挽救危机。他的经济理论被当时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所接纳,最终依靠对他经济理论的贯彻,欧美各国挽救了处于悬崖边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使资本主义制度重新焕发了活力,得到了新生。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为世界经济造成空前绝后的伤害。这场危机在2007就初见端倪,自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最终爆发。直到2008年9月9日,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历经了几年之后,欧美诸国仍然未完全走出危机之后的萧条,在后危机时代中继续寻求提振经济的道路。这场危机使经济学界自上世纪70年代“滞涨”之后建立的新自由资本主义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越来越多的人们又回到凯恩斯的《通论》中去寻求解决这场危机的方法。

我认为在如今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的经济背景下,相较于八十年前的社会经济环境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国家都不应该刻意强化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作用,而倒是可以适当地把他的理论学说及《通论》中的一些为公众所广泛认同的重要理论作为政府做相关决策时的考虑依据。

凯恩斯主义的主旨是,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调控社会就业状况,即主张政府运用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总需求从而解决收入与就业问题。在这次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都采取了各种政策,扩大社会有效需求,刺激经济恢复,而各国经济的好转,也正说明了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危机时的指导作用。但与在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那场危机不同的是各国政府目前的财政状况。欧美各国本就债台高筑,财政政策的运用加快投资的增加,会使市场信心恢复,促进经济的复苏,但与此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财政赤字。危机中,各国都加大了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力度,投入大量财政资金,这造成了各国更庞大的财政赤字。

欧美各国尚未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完全复苏过来,便又陷入愈演愈烈的债务危机,各国债台高筑,债务率远远超过公认的国际警戒线,而且不见债务削减的趋势,反而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越滚越快。欧元区经济复苏缓慢,便是由于受到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等国家债务危机的拖累,区内外民众在高额的赤字面前,开始不信任政府的偿债能力,进一步引发了对政府偿债能力的信任危机,使原本的危机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更加复杂化。

在金融危机之后的时代背景下,对凯恩斯主义的新认识,应该要在加强公权力干预经济的同时,注意避免债务危机的发生。这就要求,各国政府在实行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必须主要投于能够产生良好经济收益的投资性支出,以最终形成的收益来弥补借债的成本;而要尽量减少纯粹消费的消费性支出,高额的消费性支出,政府只能通过再借新款来还旧款或者加税,这在长期以来不仅会造成债台高筑形成债务危机,也会由于加税导致住户单位收入减少而减少消费以及厂商单位投资收益减少而减少投资,最终将会得不偿失。

由于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政府为了争取选票得到政权,不断许诺公众福利,把财政支出的方向都集中在公众消费领域,难以把财政支出的方向往投资性支出转移。高昂的社会福利支出占据了政府债务的大部分,这种纯粹消费的消费性财政支出使政府不得不以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来维持还债信用,久而久之,便会出现债台高筑的情形,形成债务危机。因此在

欧美各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和背景之下,实际上并不应该坚持凯恩斯主义的回归。

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上资本的缺乏,政府为了集中资本建造事关国计民生的项目和发展基础工业产业,更是推崇凯恩斯主义,十分强调政府对经济干预的重要性。在多数发展中国家,政府的权利缺乏制度内和公众的制约,导致其对经济的干预常常误入歧途,造成许许多多错误的经济决策。政府在投资决策时,依据的是“凯恩斯的投资可增加社会就业”这一理论,可他们往往也是恰恰忽略了他们在投资决策时的“偏好性”选择。用凯恩斯的理论来解释,确实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可以改善社会总供求平衡,但凯恩斯没有考虑到政府决策者的偏好性选择,可能会引起社会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的过度投资,另一些行业或另一些领域则可能因为决策者的负偏好,而出现过度萧条的情况,最终将会导致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从这个角度而言,也不应该支持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政策指导上的强化。

在如今这个后金融危机时代里,凯恩斯及其《通论》对政府政策的指导作用还是存在的,比如要加强政府对于经济的实时监督,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加强对商品市场的监管、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这些监管将有利于弥补自由经济下的市场失灵情况,让政府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尽快做出相关的政策反应,预防经济危机的发生。以及在经济危机之时,由于市场经济无法实现自救,因此政府在这种关键时候对经济的适当干预和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加速经济走出危机之中,走入复苏的道路。客观上而言,由于市场的不完备,这决定了政府干预经济必然性。在市场发展中,只要市场存在不完备因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就不能缺少。但这个“干预”必须是适当的、极其有限的。

与此同时,又要防止过分推崇凯恩斯主义的情况,防止政府大刀阔斧的干预经济,把干预经济当成自己的最主要职能。否则,不仅将使政府陷入如欧元区般的债务危机之中难以自救,更有可能导致国家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陷入不能自拔的深渊。此外,政府对经济过分干预还会抑制经济自由性的发展,导致市场活力不足,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姚开建.经济学说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49-353.

[3]刘粟.后危机时代对凯恩斯主义的再认识[J].兰州商学院金融学院,730020.

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主张的全面评价

1.凯恩斯理论产生的经济背景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 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2.凯恩斯为什么主张用通货膨胀的办法刺激资本主义经济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 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于是引起消费需求不足。 由于人们投资与否的前提条件是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此时才有利可图),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时,若利率能同比下降,才能保证投资不减,因此,利率就成为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因素。

凯恩斯主义及政府干预

凯恩斯主义概论及启示 摘要:论述了凯恩斯主义的发展过程,以及凯恩斯的主要政策主张,并对中国政府的经济干预工作和手段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政府干预; 一、凯恩斯主义的发展 凯恩斯主义是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理论为基础,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一个当代西方经济学派。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尤其是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强烈震撼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也无情摧毁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凯恩斯在李嘉图、马克思和卡莱茨基等人思想的启发下,在“大萧条”不久就提出了救治市场经济危机的良方——政府干预主义思想。提出政府干预机制在一定时期内可作为经济政策指导的基础,政府的介入可克服市场机制的盲目性。 这时凯恩斯(Keynes)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顺时应势出版。他的基本政策思路是政府要承担干预经济生活、实现充分就业的责任。此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诞生以及经济自由主义占统治地位向国家干预占统治地位的巨大变革,也使得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由配角变成了主角。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60年代由于各种条件的组合,凯恩斯的处方取得明显成功,西方经济经历了长达20年的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的“黄金时代”。凯恩斯理论经过补充和修正得到迅速发展和传播,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经济学界占支配地位的主流经济学。但60年代后期由于西方国家经济“滞胀”现象的出现,迫使凯恩斯主义的继承者们改进原有理论,形成了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使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 二、凯恩斯主要政策主张 首先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市场缺陷的存在是客观的必然的,而市场的缺陷不能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能调节市场机制,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的只有靠政府的宏观调控力量,只有政府对经济积极有效的干预作用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繁荣,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五大功能:宏观经济的制衡功能、市场竞争的保护功能、整体效益的优化功能、经济结构的协调功能、公平分配的维护功能使现代政府对经济的有效干预成为必然。 在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主张需求管理政策。不能仅仅靠私人经济力量的自发调节。凯恩斯全面地论述了其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认为“萨伊定律”并不成立,供给不能自动创造需求,资本主义经济也不能自动地达到均衡。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般比较稳定的情况下,人们总是把所增加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这使得有效需求经常地表现为不足,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难以自动实现均衡。所以,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凯恩斯主张放弃经济自由主义,代之以国家干预的方针和政策。国家干预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实现赤字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量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增加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指出,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有

凯恩斯主义和重商主义的关系

凯恩斯主义与重商主义的关系 1.产生背景 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期(15-17世纪)的经济思想,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阶段和商业资本家崛起并向产业资本家过渡时期的社会需求。其产生背景是市场程度不高、制造业不发达、社会正处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期间,经济活动自发表现为三个阶级:重视商业资本的获得,即货币至上;重视商业利润,即对资本的注意转为对商业产业的重视;最后重视利润来源,即重视制造业发展。 凯恩斯主义是当代影响最大、最具说服力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派,它产生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经济危机之后,而面对空前严重的危机和失业,古典理论却束手无策,因为其认为市场会自动调节以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并且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价格水平具有很大的弹性使得市场在长期总是出清的。使得凯恩斯认识到古典理论关于市场作用的缺陷,而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认为这种办法“可能比其他任何可见的制度都更有效地达到经济目标”。而伴随着《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诞生。 可以看出,重商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产生时市场发展的程度差别很大。重商主义产生于商品经济发展初期,市场程度不高,而凯恩斯主义的产生则正是由于认识到市场不能是完全自由放任的,即从重商主义到凯恩斯主义之间还经历了反对国家干预的自由主义阶段,此时不仅国内的市场得到了发展,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市场也初步形成。 2.核心内容 重商主义理论主要有三点:一是视货币为唯一财富形式的财富观;二是认为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即外贸和掠夺;三是倾国家之力干预外贸,控制市场活动。重商主义者认为若一国家缺少金银矿藏,就只能通过外贸顺差、出超甚至掠夺,才能让金银不断流入本国。重商主义者强调国家的作用,认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致富的重要保证,主张国家各有干预经济生活,如垄断对外贸易,衽限制或禁止货币输出和商品进口的政策和保护性关税,并和国家政权相结合进行殖民扩张等。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货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摘要]新凯恩斯主义在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中,着力于从多个角度说明工资的粘性,并由此来证明劳动力市场的失灵、失业发生的必然性和加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这些研究从多个方面给我国的就业以启示。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工资黏性、劳动市场、就业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学派。它坚持凯恩斯的基本信条,在凯恩斯传统下构建微观基础,并以独辟蹊径的研究方法和新颖的理论观点复兴了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者对失业的原因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提出了独特而又新颖的劳动市场理论。该理论克服了凯恩斯主义考察失业问题几乎不论及劳动市场的致命缺陷,维护了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非出清的信条。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需求的变动而迅速进行调整,工资上升比较容易而下降则比较困难。由于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因而工资粘性也有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之分,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理论也就分为名义工资粘性论和实际工资粘性论。 (一)长期劳动合同导致名义工资粘性。在一些有工会组织的大型企业中,工资通常是由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下来的,一般一定三年不变,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是不能随市场的供求行情而调整的。一些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因受有合同企业工资粘性的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 (二)隐含合同理论。隐含合同是指厂商与工人之间没有正式的工资合同,但互相有将工资相对稳定的协议或默契,被称为“看不见的握手”。该理论认为,从长期看工人向厂商提供劳动服务,厂商支付工资,实际上是一个保障合同交易。这一保险合同可以保护工人免受随机的、可以观察到的经济波动的影响。由于决定工资的劳资双方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工人是风险厌恶者,厂商是风险中性者,于是双方在确定工资时会达成一种默契,实际工资保持相对稳定而不随经济波动而变化。将风险由工人工资转移给厂商利润,作为转移风险的代价工人接受低于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隐含合同的存在使工资具有粘性。由于隐含合同的建立或货币工资的调整要参考公众有效性信息,而完全准确地确定公众有效性信息需要耗费厂商和工人较高的成本,因而调整工资的合同只是根据几个比较廉价的、简单的经济参数确定,这就使工资不能随着需求变动迅速做出调整,工资出现粘性。隐含合同之所以导致失业是由于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厂商和工人都只有部分的有限的信息,这就决定了均衡的合同会出现无效率的非充分就业。此时一般会采取解雇工人的形式。暂时失业的工人为了建立起其一个‘可靠者”的声誉,以求将来能得到更优惠的工资合同,往往会拒绝其他厂商提供的高工资的职位,因此失业会继续存在。 (三)效率工资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人的工作效率受工资影响,工资的减少最终导致的是成本的增加或产量减少。于是当供给波动时会改变劳动力的边

关于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关于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一、关于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其经济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而由此理论基础所建立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要很好的理解凯恩斯的理论,我们可以联系凯恩斯对经济的一些分析。 首先凯恩斯认为市场处于非充分就业的状态。然后他提出了有效需求,并认为有效需求的减少导致经济衰退。有效需求不仅决定了就业水平,还决定了收入水平。 首先来看关于有效需求概念的含义:有效需求概念,是凯恩斯就业和收入决定理论的逻辑起点,即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社会总需求。也换言之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但不仅如此,它还必须是能保证全体雇主获得最大利润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随后他提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及扩张的货币政策可以扩大有效需求,引起经济增长。 总的想来,他的理论作为时代发展的果实,有其意义和作用。其能从众多经济学派脱颖而出擢升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也是因为它指出了西方社会向国家干预型私人企业制度发展的趋势,而该趋势又深为统治阶级所赏识。 可以说,他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最主要症状:由分配欠公平引起的总消费不足,由私人投资的盲目性投机性引起的总投资不足。这两种不足合成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以致不能充分发挥社会所已经达到的生产潜力。 但渐渐的我们从现实中看见了凯恩斯主义的危害和不足。 我们应当承认凯恩斯主义在经济衰败时是具有强大作用的,但这是对于短期而言。长期看来是不利的,它会带给我们新的问题,其中最明显一点在于通货膨胀。

凯恩斯主义概述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或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Keynesian economics)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後,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历史背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对当时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设和理论越来越受到冲击的思想家,作家和艺术家之一。当物理学开始质疑绝对时间的必要性,作家们开始质疑叙事结构,作曲家开始质疑调性的和谐是否必须的时候,凯恩斯开始质疑当时经济学上的两大支柱:首先是货币是否必须要有一个牢固的基础,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萨伊法则所认定的,如果需求减少,则供给或者价格也会相应减少,从而重新达到平衡。 凯恩斯自己与伦敦的布卢姆茨伯里区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陶醉于改变人们思想的氛围。正是这一经历和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使他最终决定与传统理论决裂。1920 年他写出了《和平的经济後果》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阐述了他认为的凡尔赛条约的整体经济後果,而且确立了他作为一个有可以影响国家决策的实际从政经验的经济学家的地位。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权力和整体经济趋势的效果的文章,发展了货币政策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参照物的理论,他越来越相信经济系统不会自动地沿着一个曲线即经济学叫所谓的最优生产水平前进。可是他既没有找到证据,也没有找到一个形式来表达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经济系统开始冲击英国——当时居于中心地位的国家。为了利用竞争优势,英国按照自由贸易政策,从其它地方进口食品和其他低价值商品,并用节约出来的劳动制造高价值的商品用于出口。这一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使英国达到了帝国的颠峰,并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广阔的殖民地以及其经济和军事上不同英国的盟国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随着德国经济的崩溃和超通货膨胀的来临以及後来被称为大萧条的全球生产衰退的到来,对金本位,经济自动调整的特性以及以生产带动经济的模式的批评开始浮出水面。数十个不同的学派争奇斗艳。凯恩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传播着一个简单的观点:大萧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三十年代的时候在生产和投资领域有一股投机的风潮——当时的工厂和运输网络远远超出了当时个人的支付能力。对“需求不足”的重视和他创造的允许政府能够调控经济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的形式使当时的众多年轻经济学家接受他的理论和方法。 也有众多的经济学家反对他的理论,认为导致萧条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对商业的信心;所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削减政府开支,从而恢复对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据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通论》以前实践中常用的说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经济混乱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的。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达到充分就业的关键是两点:一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价格的不断变动反过来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二是这个系统创造的新的财富可能会被保存起来用于将来消费或者用于投资将来的生产,同样有一个供求机制决定着这个选择。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价格一样的机制,即它是货币的价格。 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所以合适的

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地最大区别

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最大区别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 ,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1.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就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包括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新兴的新古典综合.他们主张国家干预;新自由主义是指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以后特别是60、70年代后出现的一股企图复兴传统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潮,包括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公共选择学派、伦敦学派、新制度经济学.其基本理论观点主要是主张自由经营反对国家干预. 2.产生背景上,凯恩斯经济学是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西方经济由战后初期的繁荣阶段步入停滞膨胀阶段,凯恩斯主义主义无法解释.提倡市场机制,反对人为干涉经济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最初作为一种口号由法国路易十五的外交大臣达让逊提出,后来魁奈等人确认社会中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秩序支配着社会的发展.亚当·斯密宣扬“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对经济自由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发挥.“自由经济”思想是斯密整个经济学说的中心,李嘉图也阐明过同样的思想.经济自由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是长期发挥重要作用的思想主张.经济自由主义是一种支持个人财产和契约自由权利的意识形态.经济自由主义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经济自由主义者并非无政府主义者,他们并非一概反对政府的作用,然而在绝大多数的案例中,他们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政府的干预过度了.

货币、新古典、新凯恩斯主义.

一、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发展中的争论 1.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货币主义的出现旨在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及理论进行批判。凯恩斯主义认为控制经济波动最有效的手段是财政政策,使用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在于控制利率。由于长期执行财政政策, 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压低利息刺激投资, 使得西方国家在提高国民收入的努力中, 忽视了货币数量的增加所造成的通货膨胀。货币主义试图从理论上对凯恩斯主义进行批判 [2],说明货币数量在长期中对价格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是影响总需求变动的主要原因。从而在政策上, 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 主张使用稳定货币供给的经济政策:单一的政策规则。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政策的理论依据如下: (1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和古典的货币数量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古典货币数量论认为价格水平决定于货币数量; 反之, 货币数量变动的后果是价格水平的变动而非国民收入的变动。而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则认为在非充分就业的情况下, 货币数量的变动可以导致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 主要理由是货币数量的变动可以导致利率的变动, 进而影响投资的变动, 并最终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动。货币主义试图在使货币数量理论在复杂假设的情况下重新得到同古典货币理论相似的观点:一方面, 从长期的观点讲, 货币数量增加的最终结果是价格水平的变化而非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 另一方面, 货币主义也承认在短期内货币数量的变动可能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动。 17供给学派的理论是针对凯恩斯主义强调社会经济的需求方面而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 只有采取措施增加商品和劳务的供给,才能医治美国经济中的疾病。 18 货币主义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仍然是在传统研究范式内进行的, 这就不同于前面介绍的理性预期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因此在效果上不如前者。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的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在给定的货币国民收入的条件下,或在给定的 p 、 y 条件下 ,而凯恩斯理论则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不稳定的(在 p 、 y 稳定的条件下,由于金融市场内货币需求随利率而变动,从而货币流通速度是不稳定的。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

简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并对其评价 食品科学学院 3115818020 马建彬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社会的消费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1)所得数量。(2)客观环境因素。 1、工资单位之改变; 2、所得与净所得之差别; 3、资产的货币价值的变动; 4、时间贴现率; 5 、财政政策之改变;6、个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以上除工资单位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在短期内都不会有太大变动,所以对消费也不会有重大影响。因此,消费是真实所得的较稳定的函数。它还有三大假设: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2. 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因素。3.平均消费倾向(APC)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凯恩斯主义的推演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1.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2.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未来收益之预期”;4.政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听任失业与危机继续存在;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而非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弥补私人市场之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消费理论可以概括为总需求理论。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主要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摘要]新凯恩斯主义在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中,着力于从多个角度说明工资的粘性,并由此来证明劳动力市场的失灵、失业发生的必然性和加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这些研究从多个方面给我国的就业以启示。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工资黏性、劳动市场、就业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学派。它坚持凯恩斯的基本信条,在凯恩斯传统下构建微观基础,并以独辟蹊径的研究方法和新颖的理论观点复兴了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者对失业的原因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提出了独特而又新颖的劳动市场理论。该理论克服了凯恩斯主义考察失业问题几乎不论及劳动市场的致命缺陷,维护了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非出清的信条。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需求的变动而迅速进行调整,工资上升比较容易而下降则比较困难。由于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因而工资粘性也有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之分,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理论也就分为名义工资粘性论和实际工资粘性论。 (一)长期劳动合同导致名义工资粘性。在一些有工会组织的大型企业中,工资通常是由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下来的,一般一定三年不变,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是不能随市场的供求行情而调整的。一些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因受有合同企业工资粘性的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 (二)隐含合同理论。隐含合同是指厂商与工人之间没有正式的工资合同,但互相有将工资相对稳定的协议或默契,被称为“看不见的握手”。该理论认为,从长期看工人向厂商提供劳动服务,厂商支付工资,实际上是一个保障合同交易。这一保险合同可以保护工人免受随机的、可以观察到的经济波动的影响。由于决定工资的劳资双方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工人是风险厌恶者,厂商是风险中性者,于是双方在确定工资时会达成一种默契,实际工资保持相对稳定而不随经济波动而变化。将风险由工人工资转移给厂商利润,作为转移风险的代价工人接受低于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隐含合同的存在使工资具有粘性。由于隐含合同的建立或货币工资的调整要参考公众有效性信息,而完全准确地确定公众有效性信息需要耗费厂商和工人较高的成本,因而调整工资的合同只是根据几个比较廉价的、简单的经济参数确定,这就使工资不能随着需求变动迅速做出调整,工资出现粘性。隐含合同之所以导致失业是由于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厂商和工人都只有部分的有限的信息,这就决定了均衡的合同会出现无效率的非充分就业。此时一般会采取解雇工人的形式。暂时失业的工人为了建立起其一个‘可靠者”的声誉,以求将来能得到更优惠的工资合同,往往会拒绝其他厂商提供的高工资的职位,因此失业会继续存在。 (三)效率工资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人的工作效率受工资影响,工资的减少最终导致的是成本的增加或产量减少。于是当供给波动时会改变劳动力的边际产量,最终影响的是就业而非实际工资,因而实际工资有粘性。另一方面,由于劳动生产率受厂商支付的工资的影响,为了保持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厂商通常会把

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新的发展

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新的发展 摘要:凯恩斯主义是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个主要流派,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 世纪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为应付频繁的经济危机,一种以政府干预经济生活为主要特征的理论—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的经济理论之一。但自7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陷入困境,走向衰落。本文试图论述凯恩斯主义对传统经济学的重大突破及其贡献,并指出了凯恩斯主义自身的理论缺陷,阐述了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前提及其特征,最后分析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理论缺陷,经济危机,新的发展 一、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及其贡献 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之后, 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学日益遭到严峻的挑战,此时凯恩斯主义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凯恩斯主义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有了新的观点和新的见解:一是承认经济危机确实存在。而传统经济学根据萨伊定律:供给恒等于需求,从根本上否认普遍意义上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二是确认经济危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而恢复均衡, 因而主张采取强有力的政府干预, 对危机进行紧急救治。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只会出现局部失衡, 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具有很高的完善性和协调性, 可以自动调节使经济运行重新恢复正常, 因此主张自由放任, 反对政府干预。三是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这一观点改变了资产阶段经济学家从经济外部寻找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原因的一贯传统。他从考察生产、就业和收入的决定因素入手, 分析了有效需求原理以及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 进而分析了消费与投资两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的内在结构。 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核心 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就业理论,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西方资本主义未实现充分就业的主要原因。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决定实际就业量, 有效需求的大小决定就业水平的高低。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有效需求不足造成非自愿失业,达不到充分就业,出现“富裕中的贫困”的矛盾现象。凯恩斯认为,影响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心理因素分别是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流动偏好和心理上的资产未来收益预期。而这三大心理因素又将影响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它们分别是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当社会的实际收入增加时社会消费不会按同一绝对量增加,所以储蓄的绝对量

凯恩斯主义

序: 1、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 ●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其他某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学 说。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经济学开始出现了大的变化,即发生了”凯恩斯主义的革命”。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思想倾向,开创了一个新的经济学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既恢复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国家干预主义的经济思潮,使之在经济生活中 重新占据了主流地位,也同时存在着原先曾经占据过主流地位但在凯恩斯主义出现后暂时退居次要地位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 ●沿着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思潮和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道路,西方经济学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 后不断发展变化,又衍生出许多具体的流派。 2、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既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一般说来,这些经济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与下面三种情况密切相关: (1)由于凯恩斯的追随者对凯恩斯经济学说进行了不同的解释和补充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包括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新剑桥学派,非均衡学派(新凯恩斯学派),希克斯的经济学体系,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2)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后遇到了经济”滞涨”的挑战,这时,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相对立的各种学说,在批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的情况下,出现了恢复古典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倾向,其中也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主要有: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奥地利学派,伦敦学派,弗莱堡学派,芝加哥学派,公共选择学派,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3)不同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各流派,也不同于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各流派的非主流经济学派。这包括:瑞典学派,熊彼特的经济理论体系,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新制度学派,激进经济学派。 3.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形成和发展趋势的意义: (1)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形成和发展的趋势:主要经济思潮由轮流居于主要地位向更多相互渗透发展,经济思潮间的差异逐渐缩小但不会消失,而各种流派则变化较大。流派的时期特点和区域特点较为明显。 (2)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形成和发展的趋势的意义: 第一,反映了现实经济问题的要求和矛盾。 第二,反映了经济发展中不同的利益和要求。 第三,反映经济理论和认识的进步。 凯恩斯主义以”新古典学派”反对者的面目出现。 ”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说以经济自由主义为基础。而作为经济自由主义的一个主要传统支柱的市场经济自动调节论,则是凯恩斯主义的摧击对象。 自动调节论具体表现为: ①在自由竞争下,供给必然等于需求; ②储蓄必然全部转化为投资。 J.M.凯恩斯以他的宏观分析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否定了市场自动调节论上述两个论点,认为只有人为地刺激社会的总消费和总投资、增加社会的总有效需求,才能达到”充分就业”,避免经济危机。因此他主张由国家通过财政政策,辅以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

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

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十分复杂的学科,而且到今天为止宏观经济学也还在不停的发展,仍有许 多问题存在争论。各个流派的经济学家对同一宏观现象的分析经常会有分歧,我们在学习解决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模型,所以我们在学习宏观经济时就会十分的纠结。 其实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握住一条主脉络,掌握住主要的一条线索之后再去向里面填充各种分支的知识,就会避免混乱。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宏观经济的常识。 必须要认识的人,凯恩斯。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最应该记住的就是凯恩斯,就是因为他的理论,使得资本主义并没有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必将灭亡”,反而通过改进越来越好。 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对立。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在最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会促进社会福利的发展。所以古典主义认为政府对市场不应进行干预,通过大家逐利行为,社会的总供需自然而然会达到均衡。 其实无论是凯恩斯的政府调控还是古典主义的市场自动调节,都没有错。古典主义的理论从长期来看,市场的确会达到均衡产出和充分就业。但是凯恩斯的观点是“从长期看,我们都死了”。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市场机制是会自动调节,但是且不说过程十分漫长,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失业,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可能真的等不到市场自动达到均衡的时候就饿死了。我们通过资本主义社会十几年一次的经济危机就可以看出来,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调节,其实就是场灾难。所以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该干预经济,在短时间内熨平经济波动,主动调节市场使其达到均衡,从而使人们尽可能的免受波动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差别对比 古典主义 1、以供给为中心(萨伊定律) 2、价格、工资、利息具有自由伸缩性 3、市场自动出清 凯恩斯主义: 1、需求为中心 2、工资、价格刚性 3、市场非出清 下面开始正式分析宏观经济了 宏观经济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充分就业,而与充分就业水平有独特关联的是本期总产出价值或国民收入水平。可以说凯恩斯宏观分析模式的焦点是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而国民收

凯恩斯主义的局限性和借鉴意义

西方文明史与中国恰好相反,在经历了同样灿烂的希腊和先秦文明后,中国步入了汉唐盛世,到达了文明的巅峰;西方却因教权与王权的你争我夺而陷入了黑暗和停滞。不过风水轮流转,伴随着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西方开始走上发展的快车道,迅速超越了固步自封的中华文明,开始引领世界直至今日。在这期间,资本主义工商文明的突飞猛进居功至伟。其中一个叫凯恩斯的英国人堪称此文明的鼻祖,在总结前辈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变历史的新经济理论,该理论及其延伸对今天西方国家的经济运行也造成了重要的影响。 如果单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这一理论确有独到之处,也揭示了一定的经济规律。这一后来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他的追随者为了进一步使其完善,提出了“经济波动和增长理论”,寻求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途径。 不过,凯恩斯主义,甚至凯恩斯本人一直备受争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评论是美国学者罗斯帕德曾说过的,他认为凯恩斯是一个极端自我中心主义者,以英国统治精英自居。他毕业于剑桥大学,在读期间曾加入过一个叫做“使徒会”的秘密组织。这个类似大学社团性质的组织已历经百年,在欧美大学十分普遍。其中的会员终身保持联系,构成了西方社会统治阶层最坚不可摧的利益集团。他们每周六在一处秘密会所聚会。讨论范围从哲学,美学到政治,商业。在这个圈子里,除了凯恩斯这样的学者精英,还有罗斯柴尔德男爵这样的达官显贵。在这种环境下,悟性极高的凯恩斯立刻嗅到了社会上层目前的困境,推出了让他一夜成名的债务货币和通货膨胀理论。这一理论是他后来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基础。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他的文章中曾赞同过他的观点:在没有金本位的情况下,将没有任何办法保户储蓄不被通货膨胀所吞噬。赤字财政是没收财富的阴谋,而黄金阻止了这一险恶的过程,所以不难理解有人对金本位的恶意诽谤。 正如上文所述,凯恩斯主义提出的动机值得怀疑。首先他将黄金贬低为“野蛮的遗迹”与他刚出道提出的通货膨胀论自相矛盾。他鼓吹的抛弃金本位的廉价货币政策虽然带动了社会需求,促进了经济的虚假繁荣,但从客观上为政治家“借钱,花钱,印钱”提供了理论支撑。这种政策的推行将为政客和金融大鳄沆瀣一气,利用通货膨胀剥夺人民财产铺平道路。另一方面是理论本身的缺陷,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其后的延伸补充都试图掩盖失业和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根据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本身无法克服的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化的矛盾。而凯恩斯的支持者又支持政府在宏观上干预经济,压制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忽视了市场经济规律。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身处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从客观上为凯恩斯提供了有利的研究环境,而工商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又反过来增加了对经济学理论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后立刻引起极大反响的原因。这样的良性循环是西方经济学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一时间经济理论如雨后春笋。现实社会又提供了大量经验检验的机会,加上宽松的学术环境和传统土壤,西方在现代依靠其资本优势脱颖而出领先世界绝非偶然。所以在正确认识西方理论的同时,注意其优越性并借鉴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浅析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经济研究

(一)名义刚性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有一些因素会阻碍名义价格或工资的自由调整,这就是名义刚性,也就意味着经济单位无法按照货币供给数量的变化或名义需求的变化进行自由调节。名义刚性的理论主要有两个基础:一是经纪人无法做到完全理性,而是一种接近理性的次优行为;二是市场的不完全和信息的不对称。 1、劳动力市场的名义工资刚性 劳动力市场的名义工资刚性主要有两个理论,分别是长期劳动合同论和交错调整工资论。长期劳动合同论认为,劳方为避免劳动市场上的风险想与资方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同样资方为减少成本,也同意签订长期合同,这就使得工资水平和就业水平很难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交错调整工资论认为,在整个经济社会中,劳资双方调整工资合同是交替进行的,而不是同步的,合同的签订时间与到期时间是错开的,因此工资不能同时调整只能交替调整。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工资合同交错调整的情况下,那些需要调整名义工资的厂家和工人会根据别的行业的调整状况做出判断,这样就使得货币政策的作用时间对实际变量的影响超出合同期限。另一方面,名义总需求一旦发生变化,由于劳动合同的交替调整,阻碍了工资水平的迅速调整,使得在冲击面前,与现有的合同同时重新调整相比,名义工资具有了更大的刚性。 2、产品市场的名义价格刚性 产品市场的名义工资刚性主要的理论有:菜单成本论、长期价格合同和交错调整价格论。菜单成本论指出,厂商调整价格要花费一定的成本,这些成本都非常小,因此厂商在调价时必须考虑菜单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当菜单成本大于调价后的利润变动量时,厂商就会保持价格不变。长期价格合同和交错调整价格论指出,在产品市场,交易双方为了减少多次讨价还价的成本,经常会签订长期价格合同,只有当受到强大的名义需求冲击时,才能进行价格调整。对于单个厂商来说一个价格合同固定一段时间的价格,而对于全社会来说,由于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价格合同而产生了不同的价格,当一些合同因到期而调高价格的时候,由于还有一些合同还没到期而保持原价格,这样到期的合同的价格也受到了没到期合同价格的影响而固定下来。 (二)实际刚性理论 实际刚性指实际价格和实际工资无法进行充分调整。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们对劳工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实际工资刚性提出了不少的理论,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劳工市场的实际工资刚性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关于劳工市场的实际工资刚性的主要理论有:隐性合同理论、效率工资理论和内部人——外部人理论。隐性合同理论指出,由于隐形合同的存在会导致实际工资刚性,经济中出现失业,而实际工资刚性是厂商和工人共同的偏好。效率工资理论指出,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实际的工资,所以,当实际工资变化时,劳动生产率也可能发生变化,所以企业向工人支付高于供求均衡的工资是有利的。内部人——外部人理论认为,由于有转换成本的存在和内部人自私的心态,使得厂商总是会将实际工资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从而导致实际的工资刚性。 2、产品市场的实际价格刚性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关于产品市场的实际价格刚性的主要理论有:交易市场的外部交易理论、市场信息不完全理论、消费者对调价的不对称反映理论、寡头论断与进入障碍理论。外部交易理论认为,交易市场的外部性使得交易成本呈现经济周期变化,也就是说经济高涨时,市场规模越大,交易成本就越小;而经济衰退时,市场规模越小,交易成本就越大,这样就促进边际成本逆周期变化更加严重。消费者对调价的不对称反映理论认为,在市场交易过程中,消费者对厂商调价的反应是不对称的,如果厂商调高价格时,消费者就会去搜寻其他的替代产品;如果厂商调低价格时,消费者就不会出去搜寻了,所以厂商为了使消费者不去搜寻只能稳定价格,尽量减少频繁调整价格,这样就产生了实际价格刚性。寡头论断与进入障碍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对产品的价格拥有一定的控制力,他们可以通过运用价格手段来提高市场占有率,这样,产品价格就具有一定的粘性。市场信息不完全理论认为,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导致厂商调价比较慎重,不会轻易改变产品的价格,这样也必然导致实际价格刚性。 (三)信贷配给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配给理论丰富和发展了西方经济学中的金融理论,该理论坚持了原来非市场出清的假说,指出了非出清信贷市场的无效性。信贷配给理论认为,在不完全信息的信贷市场中,利率机制和配给机制同时起着作用,仅仅考虑利率机制过于单一化和简单化,实际的信贷市场是处于无效的均衡状态,只有政府才能调整信贷市场的失灵。 四、对新凯恩斯经济学的评价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虽然到今天出现的时间比较短,理论还不够成熟,但是它的一些结论确实比较接近经济的实际情况,因此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在此也进行一些简单的评价。首先,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上引入微观基础,这是在原来基础上的一个重要的进步。其次,他们的理论体系在细节上有待完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很多理论都是在前人的观点的基础上拼凑起来,并且有些观点相互矛盾。最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缺乏大量具体的政策性建议,多为理论方面的介绍,缺乏实际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健.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2]胡代光.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杨培雷.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5]丁冰.现代西方经济学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张华明)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要点

凯恩斯是一位非常伟大的经济学者,我在高二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他的观点,虽然并没有仔细的拜读过他的作品,但是通过网络的只言片语和在宏观经济学课本及高中知识,对他的宏观经济学观点还是得出了少量的要点。 凯恩斯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提出者,他打下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是经济学宏观类门派的创始人,新自由派几乎没法在低位上撼动他。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在经济萧条时期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在当年的经济大萧条的危机时期,失业人口骤增,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急转直下,物价居高不下,当时胡佛总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已经对市场失去了控制,凯恩斯认为,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政策,控住经济确保足够水平有效需求,他的干预政策有一个大特点:以稳定经济为目的,强调在经济萧条时期,用扩张性政策,在经济膨胀时期,用紧缩性政策。后来的西方经济学者把凯恩斯国家干预政策的主张成为“逆经济风向的”和“斟酌使用”的宏观经济政策。但是在之后,凯恩斯主义缺点也逐渐暴露,西方国家出现了很严重的滞涨问题,经济增长停滞,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也遭到了质疑。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凯恩斯主义还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和效果就在于使经济社会脱离自然失业的状态。工资和价格是具有刚性的,虽然从理论上说,工资和价格应该灵活的涨落以便保持平衡。但是实际情况表明,情况并不是这样,因为二者的刚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由于价格和工资的刚性,所以市场上的未必经常相等。 凯恩斯消费理论可以概括为总需求理论。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主要对象是国民收入决定。依据凯恩斯理论,国民收入大小取决于经济中的总需求。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但它比较稳定。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与资本边际效率成正方向变动关系。而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与货币数量。政府必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避免流动性陷阱,因而货币政策效果有限,增加收入主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