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容Word版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容Word版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容Word版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

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指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基本物质组分。公害病——因环境污染引起的地方性疾病。

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事件。

二、填空题

1、环境要素的特点

①最差(小)限制律。环境的质量不是由环境各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取决于环境要素中处于最差(低)状态的那个要素。

②等值性。各环境要素无论规模或数量有何不同,对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无质的区别,即任何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只有当它们处于最低状态时,才具有等同性。

③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环境质量不等于组成该环境的各要素性质之和,而是在量变(各个环境要素个体效应)基础上的质变。

④互相联系、互相依赖。各要素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出现有先后,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某些要素的出现同时又孕育着其他要素。

2、世界环境日(每年6月5日),200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联合国环境署确定的主题和中国主题)。世界主题:你的星球需要你——联合国际力量,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主题:减少污染——行动起来

3、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具体的研究对象。

4、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时间、地点。

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5、中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①中国环保事业起步阶段(1973-1978)②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阶段(1979-1992)③可持续发展阶段(1992-)

6、1979年9月13日,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和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三、问答题

1、如何理解“环境”这个概念?

1)从哲学上来说,环境是一个相对主体而言的客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2)生态学中的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对于环境科学而言,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或者是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中心事物:人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什么是环境问题?举例说明环境问题分为哪几类?

1)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环境问题的分类:

①第一环境问题。也称原生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分两类:一是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海啸、台风、水旱灾害等;二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如某些地方水土中缺少(或过多)某些人体所需的化学元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地方病)。

②第二环境问题。又称次生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作用于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的恶化,以及这种恶化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分为三种类型:

a)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出环境承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包括生物环境破坏问题和非生物环境破坏问题

b)环境污染问题:人类活动排放的物质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可分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

c)环境干扰问题:人类活动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对人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包括噪声、电磁辐射、光污染、热污染等。

3、何为潜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几种?

潜在的环境问题是指目前尚没有从总体上认识,但在一定的时期后会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的环境问题。

①环境诱变剂——凡是能引起生物体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物质统称为诱变剂,诱变剂具有“三致”作用,即致癌、致畸、致突变。环境中的诱变剂被称为环境诱变剂。

②物种入侵——由于外来物种的存在而使本地物种的生存安全受到威胁的现象称之为“物种入侵”或“生物入侵”

③转基因生物的风险

第二章生态学基础

一、名词概念

现代生态学: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理

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 , 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是生物圈能量和物质循环的一个功能单位。

食物链:是各种生物以食物为联系建立起来的链锁。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关系往往很复杂,各种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食物网

生物富集:一种有害成分随着食物链的逐级传递,浓度不断增加,越是居于食物链顶端的生物体中,污染物的浓度越高,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各个种群的数量比例以及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等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就是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生态工业:指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物质循环的方式来规划工业生产系统的一种工业模式

生物监测:利用生物在污染环境中所发出的各种信息,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这是一种最直接也是一种综合的方法。

二、填空题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可分为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又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形式主要有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4、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具体表现在①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②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③信息系统的破坏三个方面。

三、问答题

1、生态平衡的特点及其破坏因素,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生态平衡的特点:

(1)为一暂时的、相对的动态平衡:由生态系统内部的自动调节能力所致。

(2)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组成越多,物质与能量的途径越多,调节能力越强,平衡易保持。反之,调节能力越弱,平衡就不易保持。

(3)生态系统的变化与发展,是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中的物质与能量流动中进行的。

破坏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者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如火山爆发、山崩海啸、水旱灾害、地震、台风、流行病等自然灾害。

(2)人为因素:主要指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是当今世界上干扰生态平衡的最严重的因素。

①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②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③信息系统的破坏

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2、试述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一)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

1、普遍的依存与制约,亦称“物物相关”规律。

2、通过“食物”而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协调关系,亦称为“相生相克”规律。

(二)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

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借助能量的不停流动,一方面不断地从自然界摄取物质并合成新的物质,另一方面又随时分解为原来的简单物质,即所谓“再生”,重新被植物所吸收,进行着不停顿的物质循环。(三)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

物质的输入输出平衡规律,又称为协调稳定规律,它涉及生物、环境和生态系统三个方面。当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不受人类活动干扰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输入与输出,是相互对立的关系,生物体进行输入时,环境必然进行输出,反之亦然。

生物体一方面从环境摄取物质,另一方面又向环境排放物质,以补偿环境的损失。对于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无论对生物,对环境,还是整个生态系统,物质的输入与输出总是相平衡的。

(四)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

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或者说,生物给环境以影响,反过来环境也会影响生物。生物从环境吸收水和营养元素,同时生物体又以其排泄物和尸体把相当数量的水和营养素归还给环境,最后获得协同进化的结果。如:生物与土壤的形成。

(五)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

任何生态系统中作为生物赖以生存的各种环境资源,在质量、数量、空间和时间等方面,都有其一定的限度,不能无限制地供给,因而其生物生产力通常都有一个大致的上限。也因此,每一个生态系统对任何的外来干扰都有一定的忍耐极限;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一极限时,生态系统就会被损伤、破坏、以致瓦解。如:草场的退化、森林的过度采伐和过量捕鱼等。

3、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为例,说明大型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主要有利影响

(1)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2)增加了水环境容量

淮河以北地区河流在枯水季节基本维持断流或干枯的状态,特别是黄河以北和山东半岛地区基本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水环境恶化严重,许多河流基本无水环境容量可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可将长江优质水源源不断地经输水干线进入各用水区,可长时间保持输水干线河湖及用水区河道的基本流态,恢复河道的基本功能,同时大大地增加了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3)缓解地下水超采问题

黄河以北以及胶东半岛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漏斗面积不断增大,沿海地区地下水含水层受浅层咸水入侵面积不断扩大,不少地区出现地面沉陷、塌陷、裂缝等地质灾害。东线工程建成后,可替换城市供水水源,减少深层地下水的开采量,加之常年输水,对补充地下水源、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的缓解起到积极作用。

(4)促进节水治污根本改善调水沿线地区水环境整体质量

为实现调水水质保护目标,又必须通过污染源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截污导流工程等综合措施,加快了沿线的治污步伐。调水工程实施后,治线地区的水污染负荷将大幅度削减,输水沿线水质将全面达到Ⅲ类水标准。(5)防止调蓄湖泊富营养化,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调水后,输水干线调蓄湖泊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调蓄湖泊换水频繁,换水率将明显提高,可有效防止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同时由于调蓄湖泊的平均蓄水位抬高,水面扩大,水生浮游动植物和底栖动物的种类及数量将有上升,改善湿地鸟类的生存环境,同时对发展渔业生产十分有利,避免了湖泊干枯或死水位以下运行造成的生态灾难,有效保护湖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 主要不利影响及采取的措施

(1)对长江口盐水入侵产生一定影响

东线工程调水将会对长江口枯水期盐水入侵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特别是枯水年的枯水期。但若通过三峡工程的合理调度,则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口盐水入侵产生的负面影响将得到缓解甚至抵消。

为防止在枯水期加重长江口地区的盐水入侵,当长江大通站流量小于10000m3/s时,有必要采取“避让”措施,减少抽江流量或暂停调引江水措施,可基本消除调水对长江口盐水入侵的影响。当长江为枯水年或特枯水年时,宜将三峡水库蓄水期提前1个月,即从9月开始,延至10月、11月、12月,以维持枯水期天然下泄水量。

(2)对水环境影响

在满足所有假设条件的前提下,输水干线基本可以达到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指标满足地表水III类的要求。

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水质风险因素较多,如面源污染及养殖、航运等内源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在输水干线特别是湖库内可能出现水质问题,公路、航运交通干线发生事故而导致有毒有害物质倾入等都会影响到调水的顺利进行。

全面落实南水北调东线治污规划及控制单元实施方案,加强调水沿线的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是保障南水北调调水水质的基础。

(3)对生态环境影响

东线工程的施工对沿线的水生生态环境和陆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造成一定的生物量损失,但其损失量在系统承受范围内。而且由于受影响的动植物在周边地区分布广泛,且无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因此对动植物的影响是轻微的。同时,工程弃土堆放会在河道和南四湖形成埝堤,对水陆生生境的能流、物流造成一定的阻隔。

(4)调水对钉螺北移扩散的影响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运行后,调水量增加,输水时间延长,水源区钉螺有可能通过水泵抽吸进入输水河道,以及通过运输及人畜携带的方式传播,造成钉螺的北移扩散,即存在着钉螺通过输水河道在一定范围内扩散的可能性,因此在工程建设运行中,要注意配套血防工程措施,同时要加强这些地区螺情、血吸虫病疫情的监控,并根据其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防、控血吸虫病流行。

(5)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对于黄河以北地区,存在局部地区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要采取渠道防渗和灌区排水等措施,减免其不利影响。

第三章大气环境

一、名词概念

大气圈:一般是将随地球旋转的大气层叫做大气圈,又称大气环境。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一次污染物:是从污染源直接排出原始物质,进入大气后其形态没有发生变化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颗粒物等。

二次污染物:由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

总悬浮颗粒物: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通常称为总悬浮颗粒物。其粒径大小,绝大多数在100μm以下,其中多数在10μm以下。它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是大气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通用的重要污染指标。

光化学烟雾:是含有氮氧化物、碳氢化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一定的气象条件和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二次污染物与一次污染物的混合物。

气温垂直递减率:指单位高差(通常取100米)气温变化速率的负值。

逆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二、填空题

1、按温度垂直变化的特点可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电离层)、散逸层。

2、依照污染物存在的形态,大气污染物可分为颗粒污染物与气态污染物。颗粒物污染物按其粒径大小,又可分为:①降尘、②飘尘,飘尘又称可吸入粒子(IP)。

3、煤烟型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有:SO2、NOx、CO和颗粒物。20世纪50年代有名的公害事件——伦敦烟雾事件、马斯河谷事件和多诺拉等烟雾事件,便是这种类型的污染所致。

4、光化学烟雾污染的主要一次污染物:CO、NOx、HC ,光化学烟雾污染是典型的二次污染,一般出现在相对湿度较低的夏季晴天。

5、大气中SO2的转化分为:阴天时,相对湿度高,颗粒物浓度大的条件下,SO2的转化途径以催化氧化为主;在睛天,相对湿度低,大气中同时含有氮氧化物和HC时,尤其是颗粒物含量少时,SO2的转化途径则以光化学氧化为主。SO2氧化后,立即与H2O反应生成H2SO4,如果大气中存在NH3,则生成(NH4)2SO4,所以大气中的SO2经过一系列的化学转化后,最终形成硫酸或硫酸盐,以干、湿沉降方式降落到地球表面上。

6、一个地区的大气污染程度与下列因素有关:源参数、气象条件、下垫面状况。

7、气温垂直递减率、大气稳定度与污染物的扩散的关系:大气温度的垂直递减率(γ)越大于干绝热递减率(γd),大气越不稳定,这种情况下越有利于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相反,γ越小,大气越稳定,如果r很小,甚至等于零,或为负值(r<0)时,大气非常稳定,它严重地阻碍地面气流的上升运动,使大气污染物停滞积聚在近地面空气中,从而加速大气污染的程度。

8、污染系数是选厂址时最重要的依据。厂址应设在污染系数最小方位的上侧。

9、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其他一切气象因素都是通过风和湍流的作用来影响扩散稀释的。

10、净化颗粒污染物通常采用除尘装置。

11、低浓度SO2废气的治理有湿法排烟脱硫和干法排烟脱硫两种,湿法主要有氨法、钠碱法和钙碱法等。干法主要有活性碳吸附法、催化氧化法。

12、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包括CO、NOx、碳氢化合物、醛、有机铅化合物、苯并(a)芘等有害物质。

13、汽车尾气的主要治理方式有机内净化和机外净化,机外净化主要采用催化净化法。

三、问答题

1、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1)天然污染源:自然界中某些自然现象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

包括:火山喷发、森林火灾、自然尘、森林植物释放、海浪飞沫

(2)人为污染源: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

包括:交通运输过程、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动排放:农药、化肥

2、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有哪些?

(1)颗粒污染物:颗粒物有固体的粉尘、烟尘、飞灰、烟雾以及液体的云雾和雾滴,粒径范围一般在0.01~100μm之间。降尘、飘尘、雾、烟、烟雾。

(2)气态污染物: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碳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卤素化合物。

3、大气污染有何危害?

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1)突然的高浓度作用下可造成急性中毒、死亡。

(2)长期接触低浓度污染物,会引起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和肺癌等病症。

2、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1)损害植物酶的功能组织;

(2)影响植物新陈代谢的功能;

(3)破坏原生质的完整性和细胞膜。

(4)还会损害根系生长及其功能;减弱输送作用与导致生物产量减少。

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程度取决于污染物剂量、污染物组成等因素。

3、大气污染对材料的危害

大气污染可使建筑物、桥梁、文物古迹和暴露在空气中的金属制品及皮革、纺织等物品发生性质的变化,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

4、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1)影响能见度

(2)大气污染会导致降水规律的改变

大气污染影响凝聚作用与降水形成,有可能导致降水的增加或减少,它对降水化学的影响表现在酸性化合物的输入,即出现酸雨。

(3)大气污染还会产生全球性的影响

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的全球变暖、人们大量生产氟氯烃化合物等导致的臭氧层耗竭等。

4、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哪些?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1)突然的高浓度作用下可造成急性中毒、死亡。

(2)长期接触低浓度污染物,会引起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和肺癌等病症。

①大气颗粒物

职业病:“尘肺”病——煤肺、矽肺、石棉肺等。

②二氧化硫:

(1)在浓度低时,主要影响刺激人的呼吸道,出现咳嗽、打喷嚏症状,造成呼吸道管腔缩小,引起呼吸困难;

(2)浓度较高时,诱发支气管炎、哮喘病,严重的可引起肺气肿,甚至致人死亡。

(3)慢性中毒后,抑制机体免疫机能。

③一氧化碳:CO是无色、无臭的有毒气体。CO和血液中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是氧的210倍左右,严重阻碍血液输氧,引起缺氧中毒。

(1)当人体暴露在600-700mL/m3的CO环境中,1小时后出现头痛、耳鸣和呕吐等症状;

(2)当人体暴露在1500mL/m3的CO环境中,1小时便有生命危险。

(3)长期吸入低浓度CO可发生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对声、光等微小改变的识别力降低,心悸等现象。

④ NO2:对呼吸器官有刺激性,可引起肺水肿、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若与SO2共存,则危害更重。

⑤光化学氧化剂

(1)刺激眼睛,鼻子、咽喉。

(2)臭氧会引起胸部压缩、头痛、咳嗽、疲倦等症状。

⑥铅:是生物体酶的抑制剂,进入人体中的铅随血液分布到软组织和骨骼中。慢性铅中毒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1)轻度铅中毒的症状有神经衰弱综合症、消化不良;

(2)中度中毒出现腹绞痛、贫血及多发性神经病;

(3)重度中毒出现肢体麻痹和中毒性脑病。

(4)儿童铅中毒可推迟大脑发育或感染急性病症。

5、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与危害?

(1)污染物种类:

1)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

2)化学污染物:甲醛、苯、甲苯、二甲苯、氨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3)生物污染物:生物过敏源(螨类,蟑螂,猫狗等)、细菌和病毒

4)放射性污染:氡气及其衰变子体、地板等释放的γ射线;

5)物理污染:噪音、灯光照明不足或过亮、温湿度过高或过低所引起的相关问题等

(2)室内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建筑材料、装饰材料、人的活动、室外污染物

(3)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

1)慢性疾病:建筑相关疾病(BRI) 、化学物质过敏症、病态建筑综合症(SBS)

2)急性中毒:功能破坏和免疫系统异常以及中毒死亡

3)“三致”作用:癌变、突变、畸形

6、室内空气污染防治方法

(1)减少室内污染源:在建筑装修材料的选择上,要选择那些合乎标准的建筑装修材料,避免有害的化学溶剂、粘胶剂向室内释放。改掉不良生活习惯

(2)增加通风:保持一定的新风量是最重要的措施。要能做到每人每小时有30立方米的新风量。(3)采取适当的治理措施:物理吸附技术、光催化技术、化学中和技术

(4)辅助方法:植物吸附

7、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有哪些? (你认为最有效地防治大气污染的方法有哪些?)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1)制订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是指从区域(或城市)大气环境整体出发,针对该区域内的大气污染问题(如污染类型、程度、范围等),再根据对大气环境质量的要求,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抓住主要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措施,组合、优化确定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方案。

(2)调整工业结构、合理布局

调整工业结构,淘汰落后工艺,关闭污染严重企业;积极发展少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a)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比中,提高优质能源油、气及二次能源电的比例,以油代煤,以气代煤,

以电代煤,逐步替代直接用原煤的工艺。燃用低硫煤,发展和推广工业型煤。

b)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措施:

①改进锅炉燃烧设备和燃烧技术;

②实行集中供暖、供热,

③研发和推广节能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等。

3、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核能、潮汐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是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

4、综合防治汽车尾气及扬尘污染

(1)综合防治汽车尾气

①加强立法和管理

◇建立、健全机动车污染防治的法规体系,制定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

◇应完善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

健全车辆淘汰报废制度;制定税收政策,引导有利于污染控制的机动车生产和消费;制定有利于防治汽车排气污染的交通管理政策等措施来控制机动车排放污染。

◇落实汽油无铅化工作,推广使用清洁燃料汽车

(2)扬尘污染的防治

①减少裸露土地

应做到“黄土不露天”,通过绿化、保湿等固土方式,达到既美化环境又减少扬尘的目的。

②施工防护

如及时清运渣土,作业现场喷水降尘.

③城市整体的防风、防尘

尽量减少含尘气体排放,通过城市整体规划的防风绿化措施减少由其他地方吹来的灰尘数量。

5、完善城市绿化系统

(1)应使各类绿地保持合理的比例

(2)应改善城市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

(3)应制定并实施改善绿化系统的规划

第四章水污染及其防治

一、名词概念

水体:水体又称水域,一般是指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地下水、冰川和海洋等的总称。

在环境科学领域中,水体不仅包括水,而且也包括水中的悬浮物、底泥及水中生物等。

水体的自净作用: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降低,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使水体水质和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并达到了影响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以及影响生态系统平衡的现象。

生化需氧量(BOD):在有氧条件下,当温度为20℃时,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单位体积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游离氧的数量。(mg/L)

化学需氧量(COD):指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以每升水消耗氧化剂的毫克数表示。(mg/L)

水体富营养化: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植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通常水体颜色因赤潮生物的数量、种类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

二、填空题

1、按作用机理,水体的自净过程可分为物理自净、化学自净和生物自净三个方面。其中常以生物自净过程为主,生物体在水体自净作用中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2、BOD越大表示水中能被微生物消化降解的有机物浓度越高。是一种间接表示水被有机污染物污染程度的指标。

2、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富集,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主要表现为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水面往往呈现出蓝色、红色、棕色和乳白色等。在江河、湖泊和水库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中称为“赤潮”。水体中氮、磷含量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限制因素,防止富营养化的关键在于控制磷。

4、一般废水的处理方法大致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大类。

5、废水的物理处理方法主要有:格栅与筛网、沉淀法、气浮法、离心分离。废水的化学处理法主要的方法有中和法、化学混凝法、化学沉淀法和氧化还原法等。

6、废水的生物处理法分为好氧与厌氧两大类,常用的人工好氧生物处理法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是处理城市生活污水最广泛使用的方法。

三、问答题

1、水质(污染)指标主要有哪些?

通常用水质指标来衡量水体被污染的程度。

水质指标可以分为三大类:

①物理性水质指标,包括温度、色度、嗅

味、浑浊度、悬浮固体等;

②化学性水质指标,如pH、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氨氮、总磷、重金属、氰化物、多环芳烃,各种农药等;

③生物学水质指标,包括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数、各种病原细菌、病毒等。

主要的水质指标:

(1)悬浮物(SS)

①主要指悬浮于水体中呈固体状的不溶解物质,

如沙砾、悬浮固体、漂浮物

(2)生化需氧量(BOD)

①定义:在有氧条件下,当温度为20℃时,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单位体积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游离氧的数量。(mg/L)

②BOD越大表示水中能被微生物消化降解的有机物浓度越高。是一种间接表示水被有机污染物污染程度的指标。

(3)化学需氧量(COD)

①定义:指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以每升水消耗氧化剂的毫克数表示。(mg/L)

常用的氧化剂:重铬酸钾或高锰酸钾

ISO 规定,化学需氧量指CODCr ,而CODMn称为高锰酸盐指数。

②特点:测定时间短,不受水质限制。主要作为工业废水的污染指标。

③ COD>BOD,COD与BOD的差值可表示不为微生物降解的有机物。

(4)总有机碳(TOC)

水体中全部有机物的含碳总量。

测定方法:

在特殊的燃烧器中,以铂为催化剂,在900℃温度下,使水样气化燃烧,然后用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测定CO2含量,从而确定水样中的碳元素总量。(mg/L)

(5)pH值:反映水的酸碱强弱的指标

天然水体的PH值一般在6~9之间,

饮用水的适宜PH值在6.5~8.5之间

生活污水的PH值为7.2~7.6之间

工业废水的PH值较复杂,变化较大。

(6)细菌污染指标:通常以单位体积水中大肠菌群数表示。(个/L)

用于判断水中是否存在病原菌

(7)有毒物质指标:

指水中重金属(如汞、镉、铅、铬、铜、锌、镍等)、农药(如六六六、DDT等)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砷、氰化物、氟化物、挥发性酚、石油类等)的浓度。

品种繁多,检测内容视具体情况而定

2、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及其特点?

(1)、点源:指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

A、工业废水:量大、含污染物多、成分复杂,在水中不易净化,处理困难。

主要特性:

① SS含量高:3000mg/L(max) pH=2-13

②需氧量高: COD:400-10000mg/L BOD: 200-

5000mg/L

③有机物一般难于溶解。对微生物起毒害作用

④温度较高,排入自然水体会引起热污染

⑤易燃:常含有低燃点的挥发性液体,如汽油、苯等,

⑥多种多样有害成分:硫化物、汞、镉、砷等。

过量使用洗涤剂

B.生活污水:主要是日常洗涤用水,固体物质含量小于1%,产生恶质、腐臭和阴沟臭。

*主要特性:

SS含量:200-500mg/L

BOD5: 100-400mg/L

含磷、氮、硫高,含大量合成洗涤剂,并含有多种微生物(细菌、病原菌等)

2、面源

农村灌溉用水和污水(造成农药污染、富营养化等)

过量施用化肥污染水体

3、水体中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一)化学性污染

1、耗氧有机物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酯类、纤维素等有机物。

来源: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如食品工业、石油化工工业、制革工业等)

危害:消耗水中溶解氧,从而影响水质,影响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的正常生活。

2、植物性营养物

主要指含有氮、磷等植物所需营养物的无机、有机化合物。

来源:生活污水、某些工业废水和农田排水。

危害:造成藻类大量繁殖,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

3、重金属污染

在环境污染方面所说的重金属主要是指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金属。

●来源:电镀、冶金、化学等工业排放的废水。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

名词解释 1. 环境问题の概念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の生存和发展の一切客观存在の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の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の一切问题。2. 大气恒定组分: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约90 km以下の低层大气)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の成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の99.96%。此外,还有氖、氦、氪、氙、氡等少量の稀有气体。 3.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の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含量,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の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の现象。 4.TSP:总悬浮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为0.02~100μmの颗粒物。 5.PM2.5:可入肺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小于等于2.5μmの颗粒物。6.干洁空气:自然大气(不包括不定组分)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の整个混合气体,即大气组成中の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中の二氧化碳和臭氧,简称干空气 7.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の反应。 8. 水体:地表水圈の重要组成部分,指の是以相对稳定の陆地为边界の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の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の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の三角洲与海洋。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水体の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の用途受到影响。

10.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の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の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の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11.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の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2.化学需氧量(COD)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由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对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の氧化剂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3.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の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の变化过程。 14.环境背景值:环境中诸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の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5.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の浓度降低或消失の过程。 16.潜性酸度: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の酸度,以100g烘干土中H+の摩尔数表示,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1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并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当其达到一定数量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范围

1、简要了解八大公害事件的地点和污染物。(P9)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30、12 (2)多诺拉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48、10 (3)伦敦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52、12 (4)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光化学烟雾;5-11月 (5)水俣事件:污染物——甲基苯;1953开始发现 (6)富山事件(骨痛病):污染物——镉;1931——1972、3 (7)四日事件:污染物——SO2、煤尘及重金属粉尘;1970年 (8)米糠油事件:污染物——多氯联苯;1968年 2、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哪些?(P11)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水资源紧缺、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大气污染等 3、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P14) 研究对象——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 主要任务——(1)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基础)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研究核心)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长远目标) (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综合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 4、了解近几年世界环境日(6.5)的主题及意义。 2008年:促进低碳经济 中国主题: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意义:宣传绿色奥运和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为成功举办绿色奥运、共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2009年: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主题:减少污染——行动起来 意义:旨在引导公众关注污染防治,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来。 2010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 中国主题: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意义:旨在向人们传递低碳生活理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 2011年: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旨在配合联合国国际森林年,强调森林的生态价值,提高人们森林保护意识。

最新环境科学导论试题

《环境科学导论》试题(50%) 一、填空(每空格1分,共20分) 1、环境科学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与之相对的是围绕着人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界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2、典型的大气污染类型有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 3、物理污染的主要类型有噪音、振动、热、光辐射、放射性。 4、人类面临的五大环境问题有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能源短缺、自然灾害。 5、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行动计划》,此外通过了将世界环境日定为6月5号的建议。 6、大约90%以上的酸雨是由于人类排放的 H2SO4 和 HNO3 生成的,中国的酸雨以 H2SO4 占优势。 7、环境学中的景观概念是指: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之上,之下的中间尺度。 8、土壤污染的类型主要有石油污染、__重金属污染______ 、放射性物质污染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等。 9、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分为和,既包括了自然因素,也包括了和因素。 10、生物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和问题。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1分) 1、土壤环境容量在一定区域一定期限内不使环境污染,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时土壤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COD 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 4、TOC 总有机碳 5、TOD 总需氧量

11、光化学烟雾人们把参与光化学反应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12、酸沉降 四、问答题(共35分) 1、大气中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有哪些?请简要论述这些污染物的来源、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和控制手段(12分) 2、土壤环境问题有哪些?其中主要污染物有哪些?试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O2的含量一般为325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4、监测水质好坏的指标有哪三大类?举例说明并简要说明各类中包含的具体内容(6分)。 5、水体污染物主要有哪三大类?各类分别包含哪些污染物?举例说明(6分)。 2、天然水体中的主要成分有哪几类?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H4的含量一般为2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二、选择题(每小题选出一个最合适的答案,每题1.5分,共15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 D ) A、太阳能 B、风 能 C、地热 能 D、核能 2、以下何种气体不属于温室气体( D )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环境科学概论题库(优选.)

《环境科学概论》题库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真菌、病毒等)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包括了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态破坏:外界的压力和冲力超过生态系统的阀值(自我调节能力的极一次污染物限值)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人口容量:是在不损害生物圈或者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的资源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上能供应的人口数量的多少。 (4)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5)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环境效应(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等),从而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6)大气污染:是指大气污染物达到了一定的浓度,并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以致对公众健康、动植物、大气特性以及环境美学因素等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 (7)PM10:是指粒径小于十微米的大气悬浮物的总称。 (8)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醛类、酮类、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这类光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一次污染物)和生成物(二次污染物)形成的特殊混合物,即称为光化学烟雾。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或地下水等水体后,使其水质和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并达到了影响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以及影响生态系统平衡的现象。 (10)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水样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氧化,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可以间接的反应出有机物的含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升数表示(mg/L) (11)化学需氧量(COD):指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以每升水消耗的氧的毫克数表示(mg/L),常用的氧化剂有高锰酸钾(KMnO4)和重铬酸钾(K2Cr2O7). (12)生物富集/生物浓缩/生物放大:生物有机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种元素或稳定不易分解的化合物,在体内积累,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

环境科学概论作业_1

环境科学概论作业_1 姓名:;学号: 第1章环境、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 1.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能力有何区别与联系? 2.什么叫环境问题?它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发展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关系? 3.环境问题有哪些分类方法?分几类? 4.环境问题有哪些性质?其实质是什么? 5.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第2章生态学基础 1.何谓食物链?何谓食物链的营养级?研究食物链对环境保护有何意义?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服从什么规律?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对指导生产活动有何意义? 3.一块地一年的作物产量可供M个农民食用,如果将作物的一半饲养牲畜后再一并供农民食用,问此时养活的人口数是第一种情况下养活人口数的多少倍? 4.生态学具有哪些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指导生产活动和环境保护有何意义? 5.试举例说明,为什么利用生态学原理或规律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时,其核心思想是整体观点? 6.试举例说明如何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资源的综合利用?这与环境保护有何关系? 7.生态学规律在环境监测中有何应用?如何应用的? 8.试指出一种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并分析它的特点。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对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有何意义? 9.试分析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如何利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调控城市环境质量? 第3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举例说明,大型水电站对环境的正负效应。(提示:如长江三峡、埃及阿斯旺水坝等)。 2.如何理解粮食安全?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是什么? 3.有哪些途径可提高粮食产量? 4.为什么施用化肥、农药能污染环境?应如何防治? 5.试系统分析各类常规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提示: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核电、水力发电等方面) 第4章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1.大气稳定度等级的确定 目前我国使用Pasquill稳定度分级法(简称P.S),分为强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较稳定和稳定六级,分别表示为A、B、C、D、E、F。确定大气稳定度等级时首先由云量与太阳高度角按表1查出太阳辐射等级数,再由太阳辐射等级数与地面风速按表2查找稳定度等级。 表1.太阳辐射等级数 表2.大气稳定度的等级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 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 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 环境容量 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 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 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 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 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 隐蔽性 危害性 移动性 加速性 可变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题(1)

一、选择题 1、人类的环境可分为(A) 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B.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 C.宇宙环境和地球环境D.聚落环境和自然环境 2、土地的沙漠化是(D)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所有国家D.非洲国家 3、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下那种不属于此三种(D ) A.陆地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4、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是( A) A.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食物链 D.生态平衡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通过(B)进行的。 A.消费者 B.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产者 D.分解者 6、“我国西部沙漠地区想恢复到历史上的草肥水美的环境状态不太可能”体现了环境的(A)性 A.不可逆性B.隐显性C.持续反应性D.灾害放大性 7、旱灾,地震等( B ) A.是自然灾害,不属于环境问题B.是环境问题 C.不能片面断定是否为环境问题D.有可能不是环境问题 8、BOD 表示( A ) A.生化需氧量B.化学需氧量C.总需氧量D.总有机碳 9、在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元素是( D) A.氧 B.碳 C.氮 D.磷 23、因环境恶化,我国境内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平均来水量减少的问题,以下那条河流的连年断流已经给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B ) A.长江B.黄河C.黑龙江D.珠江 24、哪种不是环境学的范围(D ) A.地磁干扰B.土壤干旱C.阳光直射D.口渴 25、以下那种情况对于沙尘暴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A ) A.我国西北地区草原严重退化和沙漠化B.地面的污染导致了沙尘暴 D.酸雨直接形成了沙尘暴C.亚洲大陆每年春天的季风产生沙尘暴 26、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人口压力问题,哪个国家问题较为突出(A) A.印度B.南非C.蒙古D.俄罗斯 27、目前我国的能源状况主要以( D )为主 A.核能B.石油C.天然气D.煤炭 28、华北地区大面积的地面沉降是因为:(C) A.挖煤B.地震C.地下水超采D.黄河断流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 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 1、那两种汞化物毒性最大1.4 (1)HgO(2)Hg2Cl2(3)Hg(4)Hg(CH3)2 2、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优势1.2 (1)资源低消耗(2)成本多效益(3)设计多样化(4)工程人为化 3、全球环境变化中次生环境问题1.3(1)酸雨污染(2)水土流失(3)生物多 样性锐减(4)海洋资源保护 4、复合污染生态效应机制1.4 (1)协作作用(2)相互作用(3)降低作用(4)独立作用 5、环境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1.3 (1)环境监测(2)网络(3)科技期刊(4)学术讲座 6、河流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原则3.4 (1)城市污染(2)面源污染(3)河流的宽度(4)河流的深度与流速 7、有效预防污染最重要的手段2.4 (1)污染控制技术(2)法律与法规(3)环境经济手段(4)公众参与 8、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1.2 (1)TSP(2)NOX(3)灰尘(4)病毒 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4 (1)节约资源与能源(2)推行污染治理与管理(3)制定法律与法规(4)绿 色生活方式 10、与绿色核算相比经济核算的不足:1.4 没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2)计算成本不准确(3)没有计算人类的消费(4)(1)

环境成本费用 二、名词解释(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 1、有机污染物与POPs 有机污染物是指由人为因素产生并排放到环境中,由于超出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而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并造成危害的有机物质。 POPs,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2、全球环境变化与温室效应 全球环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如CO2、CH4、N2O、O3、CFCS、O3等物质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特性,即温室效应。 3、污染物河口扩散模式与海水入侵 污染物河口入海的扩散模式:p233 由河口向海湾的流线多呈喇叭状,在稳定条件下,污染物以半圆形散布。设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系数相等,连续流入的污染物浓度为p0,则在半径为r处的污染物浓度。 海水入侵:指河口生态系统由于入海水量的不足或断流,导致咸淡水平衡被打破,使海水倒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水量、水沙平衡,同时也会影响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产生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和地下水咸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4、生态系统结构与景观

杨志峰环境科学概论第2版复习知识点总结课后答案

第一篇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章绪论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环境及类型 1.环境的概念 (1)概念 ① 环境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体系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即中心事物。 ②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③ 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2)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人工环境是人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见图1-1。

图1-1 人与环境关系图 2. 环境的类型(见图1-2) 3. 环境的特性(见表1-1) 图1-2 环境类型图 表1-1 环境的特性 特性 具体内容 整体性 环境中各部分联系紧密、相互制约,各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 响 区域性 不同时空尺度下区生态环境特征变化很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 化、经济和社会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对稳 定性 环境系统具有一定抗干扰的自我调节能力,只要干扰强度不超过

二、环境科学及其发展 1.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见表1-2) 表1-2 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2.环境科学研究对象(见表1-3) 表1-3 环境科学研究对象

3.环境科学的任务 ① 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历史、演化机理、环境结构及基本特性等,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② 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地球环境安全的影响。 ③ 探索和发现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作用机理及对人体的影响,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规律,从而为人类健康的生活提供服务和 指导。 ④ 帮助人类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研究和探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手段,寻求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案,为制定区域环境管理体制与政策提供理论指导,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4.分支学科 按环境科学性质及作用分为基础环境学、应用环境学和社会环境学,每一学 科分支又包括许多更细的分支学科(见图1-3)。

环境科学概论第六章学习辅导材料(1)

《环境科学概论》第六章环境污染及防治技术学习辅导材料 一、内容提要 1、环境污染及形成 (1)环境污染 ?是指有害的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发生扩散、迁移、转化,使生 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污染源 ?污染源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的发生源,通常是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 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的总称。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可把污染源分为天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 ?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自行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 如正在喷发的火山。 ?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是环境保护研究和控制 的主要对象。 ?污染源按环境污染的主要对象(受体),可分为大气污染源、水体污染源、土 壤污染源以及生物污染源等。 ?按向环境排故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方式,污染源可分为点污染源、线污染源和 面污染源(合称为非点污染源)。 ?按照人类社会活动功能,污染源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 污染源、生活污染源。 (3)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 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是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运动形式之一。 ?污染物迁移的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2、大气污染及防治技术 (1)大气污染效应 ?由于大气污染的作用,可以使某个或多个环境要素发生变化,使生态环境受

到冲击或失去平衡,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这种因大气污染而引起环境变化的现象,称为大气污染效应。 (2)空气主要污染物 ?颗粒物质、硫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 (3)颗粒物质 ?颗粒物质——是指除气体之外的包含于大气中的物质,包括各种各样的固 体、液体和气溶胶。 ?按粒径的差异,可以分为降尘和飘尘两种。 ?降尘——指粒径大于 10mm,在重力作用下可以降落的颗较状物质。 ?飘尘——指粒径小于 10mm的煤烟、烟气和雾在内的颗粒状物质。 (4)硫化物 ?硫常以二氧化硫和硫化氢的形态进入大气,也有一部分以亚硫酸及硫酸(盐) 微粒形式进入大气。 ?SO2的存在会造成酸雨、光化学烟雾,使大气的能见度大大降低。 两种物质。 (5)碳氧化物——主要有CO和CO 2 (6)氮氧化合物 ?氮氧化合物的种类较多,N2O 、NO、 NO2、 N2O4、 N2O3、 N2O4、N2O5等,主要 是NO和NO ,它们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 2 (7)碳氢化合物 ?碳氢化合物是由烷烃、烯烃和芳烃等复杂多样的物质组成。 ?燃油的机动车亦是主要的碳氢化合物污染源。 ?碳氢化合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 (8)造成大气污染因素 ?城市空气有限的稀释作用 ?污染物协合相互作用——协合相互作用现象:当两种和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 作用并产生比一个它们单独作用之和大得多的作用。涉及到污染物的协和效应的例如:光化学烟雾、细粒、吸烟。 ?广泛效应——大气污染己不仅仅是一种城市现象,现今己形成一个较广泛的 影响,如酸雨。

环境科学概论作业

城市生活垃圾与白色污染 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城 市生产与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物也随之迅速增加,生活垃圾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的状况以及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也越加明显。城市生活垃圾的大量增加,使垃圾处理越来越困难,由此而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在生活垃圾和污水防治工作已取得长足发展,然而,在我国城市垃圾产量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处理能力与水平发展相对滞后,也就是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技术非常薄弱,因此生活垃圾处理的技术的适用性成为解决生活垃圾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生活垃圾技术选择的处理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难题。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并为我们提供了如此美丽的环境。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生活垃圾的产量正在逐步增加,我们的这个家园正在被垃圾所包围。一般生活垃圾可分为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生物垃圾等五类。垃圾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主要危害是:第一、占地过多。堆放在城市郊区的垃圾,侵占了大量农田。垃圾在自然界停留的时间也很长:烟头、羊毛织物1—5年;橘子皮2年;易拉罐80—100年;塑料100—200年;玻璃1000年。第二、污染空气。垃圾是一种成份复杂的混合物。在运输和露天堆放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产生恶臭,并向大气释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机挥发气体达100多种,这些释放物中含有许多致癌、致畸物。塑料膜、纸屑和粉尘则随风飞扬形成“白色污染”。第三、污染水体。垃圾中的有害成份易经雨水冲入地面水体,在垃圾堆放或填坑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同时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垃圾直接弃入河流、湖泊或海洋,则会引起更严重的污染。你看:秦淮河水面上漂着的塑料瓶和饭盒,树枝上挂着的塑料袋、面包纸等,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如果动物误食了白色垃圾不仅会伤及健康,甚至会死亡。第四、火灾隐患。垃圾中含有大量可燃物,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灾、垃圾爆炸事故不断发生,造成重大损失。第五、有害生物的巢穴。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而且能为老鼠、鸟类及蚊蝇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也是传染疾病的根源。许多的垃圾堆积在一起,不仅占用很多的土地,而且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发出阵阵的臭味,污染空气、水源。同时,滋生蚊、蝇、蟑螂、老鼠,传播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危害极大。许多的垃圾堆积在一起,不仅占用很多的土地,而且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发出阵阵的臭味,污染空气、水源。同时,滋生蚊、蝇、蟑螂、老鼠,传播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危害极大。目前,全球每年产生的垃圾量在激增,达到500亿吨,这就需要更多的土地来堆放垃圾。然而,能堆放垃圾的特殊留用地已越来越难找到;垃圾填埋时,化学物质可能泄露,污染地下水和土地;此外,如果利用焚烧处理垃圾,有可能造成空气污染。面对过量的废物,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减少垃圾的产生和废物的再利用。 如果我们把废弃物中的有用部分重新回收利用,例如一些瓶瓶罐罐、纸盒、手提袋等,使它们摇身一变,成为既美观又实用的家居饰品,美化我们的生活。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大量资源,还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垃圾的产生量,降低垃圾处理费用,减少占用土地资源,从而使我们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用铝制的易拉罐可再制成铝制品比用铝土提取铝少消耗71%的能量,减少95%的空气污染;废玻璃可再造玻璃制品,既节约石英砂、纯碱、长石粉、煤炭等原料(资源),还可节电,减少约32%的能量消耗,减少20%的空气污染和50%的水污染。回收一个玻璃瓶节省的能量,大约可使灯泡发亮4小时。废布:拼接,可做成被套,

环境化学考研要点分析

2011考研复习重难点知识全攻略(环境化学) 万学海文 近年来,随着各种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环保问题成为21世纪全球的焦点。世界各国均把环保作为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也不例外。国家已经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环保产业也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的引导下,环保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推广的力度不断加大。因此,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将来的热门与重点学科,吸引了众多的考研学生的目光。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不是国家规定的统考专业,因此考生在复习时感觉无从下手,如何才能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们万学海文教研中心经过悉心的研究,发现,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试卷也有规律可循。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各高校自主命题,参考书参差不齐,从研究中我们发现,主要的考试科目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化学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等科目,而主要的高频参考书目有《环境化学》(戴树桂主编)、《水污染控制工程》(高廷耀编著)、《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郝吉明等编著)、《环境工程学(第二版)》(蒋展鹏)、《环境管理学》(叶文虎主编)、《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二版)》(周群英、高廷耀)、《环境微生物学》(王家玲等)、《环境生物学》(孔繁翔主编)、《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环境科学概论》(杨志峰、刘静玲等)等书目。 下面我就将分析一下环境化学的通用核心知识点: 第一章:环境化学;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的类别;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氮氧化物的转化;光化学烟雾;大气污染数学模式 第三章:天然水的分类;天然水的性质和组成;水环境化学;水中营养元素及水体富营养化;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天然水中污染物的存在方式及治理;氧化还原平衡;氧平衡模型;有机毒物的环境行为;膜化学原理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第四章: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土壤酸碱性;土壤吸附性;土壤的污染;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和迁移转化 第五章:耗氧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第六章:有机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第七章:受污染环境的修复 通过真题分析,我们发现历年的题目均针对以上各章节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不同侧重点、不同深度、不同题型、不同分值的考查,如西南大学2007年的试题分别对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物的类别、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有机毒物的环境行为、土壤酸碱性、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等知识点进行了名词解释、填空题、名词辨析、中英互译、简答题等题型的考查,因此希望各位考生能够认真学习和掌握。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 名词解释: 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与被研究对象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它是个相对概念,以 某项中心事物作为参照系,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2.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 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3.环境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当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 的过程,使整个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4.环境伦理:当前展开的人--地关系研究旨在使该复合系统得以优化、协调并实现良性循 环,而协调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即是环境伦理。 5.环境地学:环境地学是以地球环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运用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的基 本理论、技术与方法,以“人-地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交叉性学科。 6.水体的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 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7.环境生态学: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而出现和发展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根本目的 就是维护和改善生物圈特别是生态系统健康并发挥正常的服务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并使两者协调发展。 8.生态系统层级理论:是对生态系统这种层次性结构的研究,生态系统层次分明,有利于 生态系统本身运动和功能的发挥,即主次有别,协调一致。 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的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 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的明显变化,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的现象。(景观角度:指一些强烈改变景观结构和功能的事件)。10.生态恢复:根据生态学原理,改变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子及生态过程,调整优化系统 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水平,甚至到更高水平。 11.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性质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 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12.大气污染物扩散:排放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受大气水平运动、湍流扩散运动,以及大气 的各种不同尺度的扰动运动而被输送、混合和稀释。 13. 声压:声波引起空气质点振动,使大气压力产生起伏,这个起伏的部分,即超过静压的量称为声压。 声压级:指表示声音的大小的一个声压对数比,用L p表示,单位分贝(dB)。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The bas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16学时 学分:1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教材:《环境学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王岩,陈宜主编)。 参考书目: 《课程内容简介》: 《环境科学概论》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环境学概论》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1.课堂教学 要求讲授具有严密的系统性,条理性,应紧密结合现实内容。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给予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2.自学安排 要求参阅与环境有关的国内外论文杂志及报刊,及时了解世界环境问题新动态,应注意与本专业的环境问题有关的文章并作笔记。 3.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计划参观淄博市污水处理公司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或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表1 《环境科学概论》授课课时分配表 课程内容课内学时课程内容课内学时 1.绪论 2 8.全球环境问题 2 2.大气环境8 9.人口与环境 2 3.水体环境8 10.能源与环境 2 4.土壤环境 6 11.资源与环境 2 5.固体废物与环境 2 12.持续发展与环境 2 6.环境质量评价 4 7.环境规划 4 合计44

环境科学概论作业_-9页word资料

环境科学概论作业_1 姓名:李娜;学号:20190707011022 第1章环境、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 1.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能力有何区别与联系? 区别:(一)环境容量是指在自然环境不改变原有状态下,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环境自净能力指得是自然环境可以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将污染物化为无害物的能力。 (二)环境容量是一个量值;环境自净能力是指环境自身转化污染物的能力。 联系:其他条件相同时,环境自净能力越强,环境容量越大。 2.什么叫环境问题?它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发展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关系? (一)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只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使自然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切问题。 (二)(1)原始社会(2) 生态环境的早期破坏(3) 近代城市环境问题(4)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为当代环境问题阶段 (三)起初,环境问题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然后环境问题反过来抑止经济的发展。 3.环境问题有哪些分类方法?分几类? 答:(一)社会活动分类法1、产业公害2、消费公害3、运输公害4、建设公害5、农业公害(二)经济结构分类法1、产业公害2、交通公害3、都市公害(三)致害物质分类法1、固相公害2、液相公害3、气相公害(四)现象事实分类法。 4.环境问题有哪些性质?其实质是什么? 答:性质:1、不可根除和不断发展性2、广泛而全面3、具有反馈作用4、可控性。实质:一个经济和社会问题,是人类自然自觉的建设人类文明的问题。 5.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答:1、控制人口2、发展经济实力,长期付出巨大财力物力治理3、科学进步发展,用科技解决环境问第2章生态学基础 1.何谓食物链?何谓食物链的营养级?研究食物链对环境保护有何意义? 答:(一)食物链,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二)食物链的营养级,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按营养特性划分等级,光能自养的绿色植物称为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是第二营养级,称为第一消费者,肉食动物中以草食动物为食的,称为第二消费者;从第二消费者为食的肉食动物称为第三消费者,依此类推。 (三)研究食物链的组成及其量的调节,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可使自然资源获得稳定和保存。否则会破坏自然界物种的平衡与协调,使该地区的生物群落发生改变,对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服从什么规律?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对指导生产活动有何意义?答:(一)1、生产者即绿色植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低,只有1.2%。2、能量只朝单一方向流动。3、流动中能量逐一减少,每经过一个营养级都有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失4、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不高5、是有当生态系统产生与消耗能量平衡时才能保持生态平衡。(二)为最经济而合理地选择食物来源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满足人类生活所需能量。 3.一块地一年的作物产量可供M个农民食用,如果将作物的一半饲养牲畜后再一并供农民食用,问此时养活的人口数是第一种情况下养活人口数的多少倍? 4.生态学具有哪些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指导生产活动和环境保护有何意义? 答:(一)1、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2、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3、物质输入的动态平衡4、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5、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二)对发展农、牧、林、副、渔各业均有指导意义。 5.试举例说明,为什么利用生态学原理或规律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时,其核心思想是整体观点? 比如在某个小山村里,蛇能吃老鼠,但是对与人类来说蛇十分致命,因此人类组织消灭蛇的行动,村里的蛇几乎灭绝。人类没想到的是没了蛇,老鼠的数量骤然增加带来了鼠灾,庄家没了,收入都没了。这时候人类就想到了蛇的作用,并且认识到蛇在生态中的重要性。通过例子我们可知道解决问题时要考虑整体,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概念: 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の外部世界,环境就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の就是环绕于人类周围の客观事物の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与发展の各种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の总体。 环境法中の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の各种天然の与经过人工改造の自然因素の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与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の研究对象,它就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の发生与发展、调节与控制以及改造与利用の科学。其目の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の影响及其环境质量の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与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就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の各个独立の、性质不同の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の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の环境破坏与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与健康带来の不利影响。其原因就是人类认识の局限性与环境の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就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の,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の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就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の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 概念: 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与固体杂质以外の整个混合气体。主要成分就是氮气(78、09%)与氧气(20、94%)。其次就是氩气(0、934%体积)与二氧化碳(0、033%体积)。空气中水の体积百分含量在0、10、5%之间,其余の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の浓度,达到了足够の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の舒适、健康与福利或危害了环境の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の场所,设备与装置。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の污染源。) 人为源(指人类の生产活动所形成の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与环境产生有毒影响の物质。 气溶胶体:就是空气中の固体与液体颗粒物质与空气一起结合成の悬浮体,它の粒径在1微米以下,可以悬浮在大气中。 总悬浮颗粒物(TSP):D(粒径)在100μm以下,其中多数在10μm以下,就是分散在大气中の各种粒子の总称。 可吸入粒子(IP):大于10μmの颗粒物能被鼻腔の鼻毛吸留住,而小于10μmの飘尘却能长驱直入侵蚀肺泡,叫“可吸入因子”。在可吸入微粒中80%可沉积于肺泡,且沉积时间可达数年之久,导致肺心病等一系列病变。 一次污染物:又称原发性污染物,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の污染物。进入大气后其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次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指进入大气の一次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或一次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の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の新の污染物。 光化学烟雾: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与低温等),氮氧化物与碳氢化物发生化学转化形成の高氧化性の混合气团,就是一种带刺激性の淡蓝色烟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