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行为生态学重点

鱼类行为生态学重点
鱼类行为生态学重点

鱼类行为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行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行为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生物在一定的栖息地的行为方式、行为机制、行为的生态学意义的科学。主要研究生态学的行为机制和动物行为的生态学意义和进化意义。

2.鱼类的本能行为:本能是最复杂的先天性行为,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而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生存有意义。即鱼类的本能行为是由内部环境和感觉刺激的联合影响所引起的先天性反应。从一定意义上看,内在环境决定了反应机制的模式,而感觉刺激引起反应机制,结果是一个复杂的神经机制被发动,引起一个复杂的行为序列。

3鱼类的视觉运动反应:是指动物为了将其视野内的运动目标留在视网膜上的一点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反应,这是一种驱动性,是非条件反射,是先天获得的,在趋流、集群、空间定向、捕食、防御敌害等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该反映对探讨鱼类的视觉特点和游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渔具渔法的开发和控制鱼类也有指导意义。

4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个体以牺牲自己的生存和生殖机会为代价去帮助其他个体繁殖更多的后代。如在鱼类的繁殖行为中会出现帮手鱼(如蓝光鳃鱼)现象,其原因有:领域和配偶的不足(便于日后的取而代之);提高自己的广义适合度;继承领域;获得生殖经验;帮助的互助性;在较好的生境下生存

6.最适摄食理论:由于长期自然选择,鱼类索饵(摄食)过程形成一系列形态、感觉、行为、生态和生理特性,保证鱼类具有良好的摄食效应。这种适应总是倾向于使鱼类获得最大的净能量收益,即所获食物的粗能量(收益)和捕食消耗的能量(成本)之差最大。其摄食原则为单位时间内能量或物质的摄入量最大化并选取质量高、容易获得、有营养的食物。在食物上,选择最有利、质量高的食物和最适食谱;在经济学上,考虑取得的食物与消耗的能量之间的关系,将饥饿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权衡取食与危险之间的关系,如当翠鸟在水面飞行,饥饿的三刺鱼便不会去水面摄食;在资源量上,选择环境最优越、食物最丰富密集的区域摄食。这些都符合摄食的效率优先原则、安全性原则、经济学原则等。

5.广义适合度:个体适合度与根据亲缘关系程度进行加权的亲属适合度之和。不以个

体存活和生殖为尺度,而是指一个个体在后代中传布自身基因的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把自身基因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后代的个体,则具有最大的广义适合度。

6.鱼类的集群行为:同种的、年龄和体长相近的个体所组成的鱼类群体,School指所有个体朝着统一方向、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一定的速度移动的鱼群;而Aggregation则没有方向性。鱼群具有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集群行为是鱼类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而被保留的一种适应性,对鱼类的生存起着十分有利的作用。视觉、侧线感觉、听觉、嗅觉及电感觉等在鱼群形成和维持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鱼类集群具有合作捕食、防御敌害、可能存在着等级化的摄食模式、节省各个体的能量消耗、更快地找到洄游路线、提高繁殖效率等生物学意义。

二、问答题

1、领域行为?(类型?)

A:是动物的一种重要行为。又称为护域行为、领域性,是指与保卫领域有关的一些行为活动。

鱼类领域行为:鱼类在栖息水域某一区域划定的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作为自己的领域,当别的生物侵入的时候,地盘主人会用尽办法驱赶入侵生物,保卫领域地,从而利于鱼类在生殖季节竞争配偶和保护产卵场所,进一步保护鱼卵和幼鱼,这种行为称为领域行为。如香鱼的领域行为。

B: a类型——生殖和取食类型:动物在领域类求偶,交配,营巢和取食,领域面积很大。B类型——生殖领域:动物只在领域倍进行求偶生殖活动,饿取食活动不再领域内领域面积较大。C类型——群体营巢领域。D类型——求偶和交配领域:这种领域只供应求偶和交配用,如动物求偶所。

2.鱼类鱼类的听觉机制和听觉特征

1)听觉机制:声源在水下振动会同时形成质点位移波和声压波。鱼体的密度和水相仿,所以水下声波可以很容易地直接通过鱼体而进入内耳。当外界声波传到鱼类内耳时,其中的耳石和淋巴液就会发生振动。由于耳石的密度比水大,故耳石振动的相位与传入波不同,于是给感觉细胞施加一种周期性的切向应力,感觉细胞就会因其上的纤毛束受到牵拉弯曲而发放冲动,并分布到感觉上皮神经末梢产生兴奋,此兴奋通过位听神经传到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处理即可引起听觉。这是鱼类内耳感受质点位移波的原

理。骨鳔鱼类(如鲤科、鲶科)除能直接感受质点位移波外,还可通过鱼鳔接受声压波。因为鳔内充满气体,会与声压波发生强烈共振,从而把压力转变成位移能量,然后传给内耳。这样,鳔起着换能器的作用。侧线对于次声波与声波交界处的振动,某些鱼类则兼用侧线器官和听迷路进行感知。

2)鱼类的听觉特征:鱼类耳的结构只有内耳,也就是只有听迷路部分,完全没有耳蜗的构造。鱼类的内耳有听觉机能,可以感受的频率范围约为16~13000Hz。鱼类的侧线也有听觉机能,但只能感受频率范围约为1~25Hz的低频声。

3.鱼类的学习行为?

随经验或学习过程而改变的行为,是后天获得的。鱼类的学习能力在鱼类的一般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鱼类的学习行为包括印记、习惯化、条件反射等行为方式。

1)印记是指一些动物孵化后某一时期内的经验规定了个体未来行为的现象,是学习行为高度特殊化的一种形式且不会随着个体成长而消失。如鲑鱼在其一生不会忘记出生河流的气味,成熟的鲑鱼回到接近出生河流的沿岸后可依靠出生河流他书气味诱导进入出生河流。

2)习惯化是在动物一生中都能看到的一种最单纯的学习,是指反复施加某一刺激使动物对其反应强度降低而终于消失的现象。如具有趋光性鱼,在实验室长时间进行光线照射,最初鱼集与光源下,逐渐远离光源,最后对光不起反应,这就是对光的习惯化。

3)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后天获得的,即出生后经过训练或学习而形成的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其神经联系是暂时性的,具有较大的易变性和适应性。鱼类不仅具有形成条件反射的能力,也具有抑制条件反射的能力。

(一)鱼类条件反射形成方法有以下几种经典的。1,电防御运动条件反射。2、食物运动条件反射。3、“尝试与错误“条件反射。当反应正确得到奖赏,

反应错误得不到甚至惩罚,经多次反复最终只会出现有效行为。

(二)条件反射抑制。1、外抑制。新形成的不巩固的条件反射,易受到一些偶然因素干扰而被暂时抑制。2、内抑制。是条件反射性的,形成与巩固需要经

过逐渐训练的。有消退抑制,分化抑制,条件抑制赫延缓抑制,三种。

4从生物学角度论述自私的基因?

基因传递通常通过个体直接参与生殖,但也可以间接借助体内含有共同基因的其他个体(亲属)的生殖。动物普遍对自己亲属变现利他行为,因为利他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对传递利他者自身有利,但在基因利益上绝对没有利他现像,也就是说,自然界只会有利他行为,而不会有利他基因。基因自私性通常导致个体行为自私性,有时也导致个体的利他性。可以说,在任何称的上自然选择单位的实体中,都会发现自私性。自然选择基本单位不是物种,群体或种群,甚至不是个体和染色体,而是作为遗传物质基本单位的基因。基因是最稳定的,并能通过复制拷贝的形式保持永恒存在。可见基因之所以成为自然选择单位便在于它的永恒性。在基因水平上,利他行为必然被自然选择淘汰,而且自私行为必定保存。基因为争取生存,直接同它等位基因进行竞争。可以想像,只有那些靠牺牲其等位基因而增加自己生存机会的基因才能所保存。因此基因不仅是自然选择基本单位,还是自私行为基本单位。成功的基因一个特性就是其无情自私性。我们通常说的进化,就是基因库某些基因变多,某些变少,即基因频率变化过程。

5、鱼类集群行为给被捕食者,捕食者的好处?

1)捕食者:

a通过信息交流更快找到食物。鸟类结群觅食有助于彼此间交流关于食物产地信息。像织巢鸟,鹭等结群便于觅食。

B提高猎食成功率。俩个或者以上捕食者一起捕食往往更容易成功。狮子捕食斑马时,俩只以上捕食成功率可提高1倍。

C便于捕捉较大猎物。如狮子,斑鬣狗集体捕食,捕食猎物往往比他们自身大好多。在捕食中分工明确。扩大捕食范围,增加生存机会。

D有利于捕食者在与其他捕食者竞争中取胜。群体可以让捕食者更好与其他捕食者竞争,包括直接,间接竞争。狮子鬣狗争夺,一只鬣狗不敌,但一群鬣狗就可以赶跑狮子。

2)被捕食者:

a不容易被捕食者发现。由于群体数目比个体数目多,捕食者想找一个单位群体比找到DNA度活动个体困难多多。如角马幼体往往被母马引导到角马群一边,远离斑鬣狗,斑

鬣狗发现幼马也不甘轻易去攻击。

B警觉性提高及早发现捕食者。在一个群体中,如果某些个体有较强警惕性,对全群有好处。如灵长类动物中,成年雄猴占据最有利于发现捕食者制高点,当其他猴子取食,它担任全群境界任务。

C稀释效应。鸵鸟社群增大使警惕性稍有增加,但大大减少每一个个体被狮子吃掉可能性,因为每一个狮子一次只能不是一个鸵鸟,对于任何一种捕食动物攻击来说,猎物群越大,每一个个体被捕食机会越小。这样一个动物就会由于与其他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得到保护,这就是稀释效应。

D集体防御。如果被捕食者不比捕食者小多少,几个个体联合行动可以抵挡捕食者攻击。如红嘴鹦和灰沙燕就是这样。对与被捕食者小的也可以击退来犯者,如蜜蜂等依靠特殊防御武器。一般来说,参与集体防御动物个体越多,捕食者越难得手。

E迷惑捕食者。黑斑羚受惊扰像各个方向奔跑,让捕食者不知所措,丧失捕食良机。有利于存活

F避免自己成为牺牲品。每个个体可以借助于使自己靠近另一个个体而减少自己危险域,从而避免使自己成为最靠近捕食者那个个体。捕食动物逼近,群体收缩,捕食者难以捕食。

6、生殖对策

生殖对策:有俩中r对策和k对策。

1、R对策是生活在条件严酷不可预测环境下的,其死亡率与种群密度无关,这类生物常常把较多能量用于生殖,较少能量用于生长,代谢和增强自身竞争力。K对策是生活在条件优越和可预测的环境的生物,其死亡率由密度相关因素引起,这类生物把能量用于除生殖外其他活动。

2、R对策的生物通常短命,鱼类是大量产卵,但存活率低,没有亲鱼抚育,称机会主义者,如鳀鱼,鱿鱼等繁殖力强。其种群数量常处于逻辑斯蒂增长曲线上升阶段,生殖力强。K对策生物通常长寿,个体繁殖力弱,少量繁殖个体,但投入大量能量来看护后代。如金乌贼产卵在海藻上且喷沙伪装。其生物数量常常稳定在逻辑斯蒂曲线接近k值附近。

3、r对策和k对策是在不同自然选择压力下形成的。R对策生物,被选择基因型能使

鱼类达到最大增长力,个体小,发育慢,成熟早,只繁殖一次。K对策,被选择基因型能更好适应各种老子生物或非生物环境压力,忍受种群拥挤度,个体大,发育慢,成熟晚,能进行多次生殖。总之r对策有利于种群增值,k对策有利于种群有效利用它们生境。

4、生殖对策不仅表现在不同物种,也表现在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甚至统一个体不同年龄。在鱼类可能发生性别改变,雄性个体间生殖竞争激烈,最大雄性获得生殖成功。这些鱼类首次参与生殖往往扮演雌性,继续发育生长,当雄性个体不多时候,最大雌性个体转变性别,以雄性参与生殖。

7.鱼类为什么会有多种繁殖方式?

(与多样性、适应性相关。对多变的外界环境的适应,eg:产卵个体大/小,数量少/多的护幼方式;珊瑚礁鱼类领域行为,洄游鱼类集群行为)鱼类有多种繁殖方式是因为鱼类所处的环境具有多样性,多种繁殖方式是对多变环境的一种适应。受精方式有体外受精、体外发育;体内受精、体外发育;体外受精、体内发育;体内受精、体内发育。鱼类的生殖方式有卵生、卵胎生、胎生。

分布环境,体形,行为

一、卵生:亲鱼直接把成熟的卵产在水中,进行受精和发育的一种生殖方式。在体外受精,水中发育直至孵出小鱼,鱼类大多数属这种类型。而亲鱼对所产的卵,大多不进行保护,可能被各种敌害大量吞食,因此它们产卵的数量较多。

二、卵胎生:鱼类的卵在雌鱼体内受精,受精卵在生殖道内进行发育,与母体在营养上联系不大。在发育过 ,程中胚体所需营养就像卵生那样完全靠卵本身营养供给,卵胎生要比卵生进步一些,因在体内受精发育比较安全,不受多变外界影响,可更好地保护后代。

三、胎生:真正的胎生在鱼类中只有少数的软骨鱼类,如灰星鳖和真鳖等,在体内受精和发育,此类生殖方式比卵胎生更进一步,发育中的胚胎与母体通过血液循环得到供应,并且母体养育小鱼的地方也起了变化,造成类似哺乳动物的胎盘样构造,但还有很大差异,所以称假胎生。因为胎儿受到保护程度很高,所以该种方式繁殖的幼体有较高的存活率。

8.鱼类的反捕食对策?

1)逃避。遇见捕食者及时逃避,躲开捕食者。有些鱼类游泳速度快的,就来甩开捕食者。如金枪鱼。

2)拟态。鱼类不仅体色与周围环境一样,而且体形也很像周围环境,利于保护自己称拟态。如须鲨和安康鱼体表有很多膜状附属分支,倒伏于海底时候,像一块被或者包围的岩石。

3)集群。利于减少被捕食者发现的几率,并且减少已经被捕食者发现的鱼的被成功捕杀的几率。由几千尾甚至几百万尾鱼组成鱼群,实际上并不比一个单独个体更易捕食。4)隐蔽性。动物色型与周围环境香适应,如模拟落叶的鱼,海龙停留在适当背景上,与环境融为一体,难以分辨。

5)变色。鱼类适应栖息地而具有与环境相适应色彩,常称保护色。这种体色有利于避免捕食者攻击。如蓝圆鰺,竹荚鱼等由上层看下鱼体与深蓝色海水相似,由下看上去又与明亮上层水相似。再有石斑鱼蝴蝶鱼多彩花纹体色与珊瑚礁相适应。

三.论述题

1、行为生态学的起源发展今后展望?

起源:行为生态学起源于60 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四个学术派别1)英国的J.H.Crook 和https://www.360docs.net/doc/bf14618245.html,ck把鸟类和猿猴内的社会组织同各种生态因素加以研究提出比较研究法;2)W.D.HamiltonJ.Maynarrd Smith提出沁园选择和广义适合度的概念,在基因层次上令人信服各种利他和自私行为3)N.Tinbergen等人用简单田间实验和观察法确立测定行为存活值和适合度的程序,4)R.H.MacArthur及同事坚信,生态学中关于进化的各种假说,可以用精确的书续方法表达。

发展:1)国外:1973年,行为学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据不完全统计,到1990年底已经发表论文文章近千篇。

1978年,在英国出版了第一本行为生态学论文集《Behavioral Ecology---an Approach》,1984该论文集经修改补充又出了第二版,1991年,出版第三版。

1981年,第一本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行为生态学理论和内容的《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Ecology 》问世。并且十分畅销。

1984年4月到12月,英国生态学会召开第25次行为生态学专题学术研讨会,参加的人数多达500人。这次研讨会文集与1985年出版,共论文34篇。

1985年,又一本著作《实验行为生态学和社会生物学》出版为纪念诺贝尔得主,现代行为生态学奠基人出版的,就是1983年10月17-19召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1991年8月22-29日在日本京都举行第22届国际行为学学术会议,这是第一次在亚洲

举行行为学国际会议,促进亚洲行为学和行为生态学发展起作用。

从期刊出版看。1947年只有一种行为学期刊及《行为》,但到70年代末期已出版发行20多种行为学和行为生态学期刊,几乎每年增加一种,70年代新增期刊十多种。如《行为》1947;《动物为》1953;《英国动物行为杂志》1953;《昆虫社会》1954;《行为科学》1956;

2)国内:在国内处于刚刚启蒙和起步阶段。《生态学》杂志重要作用从1984年刊载《行为生态学讲座》25讲,应用《生态学》报,《生物学》杂志和《生物学》通报等学术杂志也刊载《动物行为学讲座》和有关行为生态学文章。马世骏主编《现代生态学透视》专门有一章介绍行为生态学。

1998年我国第一本行为生态学著作,尚玉昌编著《行为生态学》教材。2001年,孙儒泳编著《动物生态学原理》中,行为生态学作为其中一章。

上述系列讲座文章较全面介绍行为生态学一些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如ess、比较研究法。我国行为生态学工作主要集中在哺乳动物,鸟类和昆虫方面。

总署,我国虽有一些工作,但是大多是繁殖习性和社会行为的观察,食性的分析和生活史的描述,多属于描述性质的研究,缺乏创新。

展望:行为生态学一个趋势时深入微观机制,在基因水平上探讨行为生态学机制,特别重视研究行为,生态和进化关系。行为生态学依据现代遗传理论,在基因水平对自然选择做了新论述。。另一个发展趋势是经济学思想和方法日益渗透到行为生态学研究中。这种方法除已经广泛运用与动物觅食行为和领域行为外,在战斗行为,生殖行为,双亲抚育行为,最优模型,食物选择,食谱分析也得到普遍应用。

2.鱼类利他行为的经济学解释?论文。

一、利他行为的表现形式

第一,亲缘利他。即有学院关系的生物个体,为自己亲属做出某种牺牲。这种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不含直接功利目的。但是对生物并不是没有回报,根据亲缘选择理论,生物进化取决于基因遗传频率的最大化,能提供亲缘利他的物种再竞争中有明显的进化优势。如当幼鸟遭受攻击时候,父母会佯装受伤引开猛禽,可能父母会因此丧生,但是父母和子女之间有1/2的基因完全相同,从基因遗传频率最大化来看,原则上只要2只以上幼雏逃生,牺牲就值得的。

第二,互惠利他。即没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了回报而提供互相帮助。生物个体不惜以降低自己生存竞争力而帮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期待日后得到回报。类似某种期权式投资。如生活再非洲一种蝙蝠,以吸食血液为生要是不进食俩天就会死;一只饱食蝙蝠会把刚刚吸食的血液分给濒临死亡同伴。但是蝙蝠不会继续像那些不知恩图报的个体馈赠。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律,当实惠者与受惠者换位时候,同样数量血液惠产生更大边际效益,从而这类行为有明显的经济学含义。由于施惠与回报存在时间差,期权式投资有很大不确定性。因此互惠利他存在一种长期重复博弈关系中,要求某种识别机制以抑制可能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者。

第三,纯粹利他。没有血缘关系生物个体,主观上不追求任何物质回报下采取利他行为。如汤姆逊瞪羚,当中狮子接近时,有一只再原地不停跳跃,牺牲自己像同伴报警。它保护不是亲属,且其投资风险与预期回报也存在极大不对称。对纯粹利他的经济学解释才可以令人信服。

二、纯粹利他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最新美国科学家跨学科研究表明,利己行为并非稳定无可体挑剔的,根据计算较少数量强互惠者可以侵入自私者人群并获得进化稳定。强互惠者与他人合作不惜花费个人成本去惩罚违反规则的人,即使成本得不到补偿,这类行为带有纯粹利他性质。瑞士学者研究者指出,再没有外部补偿条件下,合作剩余促使合作得以维持的社会规范内部化,即人类再长期进化中形成了一中能启动纯粹利他行为的自激励机制,他使行动主体从利他本身获得某种满足,从而无需依赖外界的物质报偿和激励。该研究表明,利他者生存适应性不仅取决于与自私者个别交往,还与其他利他者交往,从而达到合作使双方享受合作剩余。同理,一个自私者生存适应性不仅取决于与利他者交往,还取决于与其他自私者交往,由于交往难以达到合作无法享受合作剩余,当损失足够大自私者攫取进化优势就会损失殆尽。通过构建损益方针得出以下结论。

1、纯粹利他也是人类进化必然产物,再生存条件及其恶劣,选择压力大时候,个体的合作是生死攸关选择,合作意味生存,不合作就死亡。因此巨大的合作剩余孕育的具有道德的纯粹利他,引领人超出死亡的囚徒困境。

2、合作以及由合作产生的剩余,可能是人类心智,社会行为制度共生演化的最终原因。这是一个合作规范化内部化的过程,即自然选择压力迫使人类做出有利于合作偏好;如同情心,内疚感等,平衡了人的另一天性——自私与理性的算计。

3、猜测,为了维护合作秩序,人类早起进化的同情心,愧疚感等等是理解纯粹利他行为关键,它不能像亲缘利他和互惠利他,甚至自利那样直接获得报偿从外界。而是有一种自激励处罚机制。正因为它的存在,为外部规范真正高效发挥提供内在依据。

鱼类行为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1.鱼类的趋性:自由运动的动物受到外界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刺激,朝向一定方向运动,这种反应称为趋性。趋性是适应性行为的最简单方式。鱼类的趋性包括:(1)趋光性(指鱼类对光刺激产生定向运动的特性),包括正趋光性和负趋光性。(2)趋动性(视觉运动反应)---指鱼类为了将其视野内的的运动目标保留在视网膜的一点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反应。在趋流、集群、空间定向、捕食等行为中期重大作用。 (3)趋音性(鱼类能够依靠内耳和侧线对各种声音刺激产生相对灵敏的感觉,并会由此出现各种行为反应) (4)趋流性(大部分鱼类的生活都不同程度的与水流有关,趋流性在鱼类的洄游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5)趋化性(鱼接近饵料的行为是由趋化性所决定的) (6)趋电性(7)趋触性(8)趋地性 2.进化稳定对策(ESS):如果种群中的大多数个体都采取某种行为对策,而这种对策的好处又为其他对策所不及,这种对策又可称为ESS。环境的每次大变动都会引起种群的不稳定,但一旦一种ESS确定下来,种群就会趋于稳定,任何偏离ESS 的行为就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3.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个体以牺牲自己的生存和生殖机会为代价去帮助其他个体繁殖更多的后代。 注:帮手鱼存在的原因:领域和配偶的不足(便于日后的取而代之) 充当帮手的远期利益:提高自己的广义适合度;继承领域;获得生殖经验;帮助

的互助性;在较好的生境下生存 4.领域行为:是动物的一种重要行为。又称为护域行为、领域性,是指与保卫领域有关的一些行为活动。 鱼类领域行为:鱼类在栖息水域某一区域划定的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作为自己的领域,当别的生物侵入的时候,地盘主人会用尽办法驱赶入侵生物,保卫领域地,从而利于鱼类在生殖季节竞争配偶和保护产卵场所,进一步保护鱼卵和幼鱼,这种行为称为领域行为。 5.生理学变色:动物在在受到刺激后所引起的短暂改变体色的现象,变色非常迅速,当刺激消失时立即恢复原来的体色。由色素在色素细胞中的重新分布引起。 6.形态学变色:动物随环境变化而改变体色,变色速度较慢,持续时间较长,体色相对稳定。包括色素细胞数量的变化和每个色素细胞中色素含量的变化。 7.鱼类的巡航游泳速度:鱼类在正常状态下自然游泳的速度,又称耐久速度或巡航速度。鱼类用这样的速度游泳时,可以持续、耐久地作长距离的运动。它包括长距离的洄游速度,有海流时的游泳速度,个体的游泳速度和结群时的游泳速度等 8.鱼类的视觉运动反应:是指动物为了将其视野内的运动目标留在视网膜上的一点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反应。 9.常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叫做变温动物。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叫做常温动物。 10.集群行为:鱼类的集群行为是指鱼类间的集体合作行为,这种合作可以仅表现为暂时的和松散的集群现象,但更典型的是鱼类组成一个有结构的永久性社群,其中有明确的分工和组织。视觉、侧线感觉、听觉、嗅觉及电感觉等在鱼群形成

生态学实验作业

基础生态学实验考查练习题 姓名:梁加林学号:201103080107 班级:11生本 1、你所观测到的鱼类对温度、盐度的不同耐受性与该种鱼类的生境和分布有何关系? P35 答:有关系,金鱼是淡水鱼,其祖先也是淡水鱼,所以对盐的浓度要求为低盐度,且生活在冷水中较能耐低温,故,其分布在北方的淡水水域,而热带鱼,温度较高下也能正常生活,所以可生活在盐度较高的环境中,及海水中。而其在温度较低时不能正常生活,故,热带鱼(其祖先为咸水鱼,其为驯化的淡水鱼)生活在南部沿海的江河中级海中。 2、除温度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动物的呼吸耗氧?为什么?P40 答:除温度外还有氧气、二氧化碳等因素会影响动物的呼吸耗氧。 氧气:氧气是植物正常呼吸的重要因子,氧气不足直接影响呼吸速度,也影响到呼吸的性质。CO2:增加CO2的浓度对呼吸作用有明显的抑制效应。这可以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得到解释。 3、光周期对动物行为或生理活动产生的影响的机制是什么?P46 答:光周期影响动物的行为方式和繁殖行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决定动物的迁徙、迁移或洄游的时间; (2)影响鸟兽换羽、毛(短光照、限食、限水); (3)影响动物的生殖时间。鸟类在长光照一个月后可繁殖; (4)影响动物的冬眠和滞育(常与温度有关)。 影响动物行为与生理活动的机制是因为许多动物的行为与生理活动对光都有明显的节律性,还有许多种动物是靠光周期来激发信号启动的。光周期是影响动物行为与生理活动的重要生态因子。 4、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叶在结构是上分别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来满足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P50 答: (1)挺水植物是浮在水面生长的植物总称。大多数挺水植物有根系,其余小部分没有。它们的根摇曳于水中吸收营养成份。 (2)沉水植物植物体完全沉没于水中的植物。它们的根有时不发达或退化,植物体的各部分都可吸收水分和养料,通气组织特别发达,有利于在水中缺乏空气的情况下进行气体交换。这类植物的叶子大多为带状或丝状,如苦草、金鱼藻、狐尾藻、黑藻等。 (3)浮水植物也称浮叶植物。指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其体内多贮藏有较多的气体,使叶片或植物体能平稳地漂浮于水面,气孔也多生于叶片的上表面。浮水植物中有的是植物体完全漂浮水面,如浮萍、凤眼莲、满江红、槐叶萍等;有的是根状茎埋生于水底泥中,而叶片漂浮水面,如睡莲;还有的是根生于水底泥中,茎细长,抽出水面,水面上茎的节间缩短,浮水叶密集于茎的顶端,叶柄具气囊,如菱等。 5、试分析两群落的发展趋势与稳定性。P90 答: 两个群落间的过渡带,即群落交错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比相邻群落中要多,这种现象也是边缘效应。 两个群落内的物种会出现生态位的重叠,也促使了该两群落的生态多样性更加丰富,盖度、密度、乔木灌木的平均高度等都会有所异同。致使恢复能力减落、稳定性加强。 两个群落都会沿着垂直生态分布发展,即乔木、半乔木、灌木、草本的分布方式进行生长分层。同时,也是自然对光的充分利用的表现。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

附件1: 课外作业习题集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A、A、 B、A 二、填空题 1、环境、可持续发展; 2、人类活动、生态环境; 3、退化原因、恢复与重建 三. 简答题 1、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1分);(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1分);(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1分);(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1分)。总之,运用生态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使环境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分)。 2、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主要的学科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2分)。进入21世纪后,其学科内容和任务不断丰富,环境科学将更为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1分);(3)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1分);(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1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C、B、A、A、C、A、A、 D、B、B、D、B、B、A、C、A、D、A、B、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B、C、D ; 3、B、C、D; 4、B、C、D 三、名词解释题 1、最小值定律:最低量定律是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ng)提出的,他在研究谷物产量时发现,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后来人们把这种为利比希最小值定律。

[农学]鱼类生态学教案

[农学]鱼类生态学教案 鱼类生态学教案 授课教师:唐文乔 绪论:生态学的学科体系 和鱼类生态学(fish ecology)的发展趋势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动态 2. 掌握鱼类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3(初步了解鱼类的生命机能与环境之间的基本关系 4(初步掌握鱼类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研究的主要理论以及发展动态。 5(了解鱼类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6(为深入开展鱼类增养殖、鱼类资源保护、水域环境保护和渔业生产等奠定必要的生态学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 与普通生态学相比,从研究对象上仅涉及鱼类,并且主要是硬骨鱼类。在组织层次上讲有4个层次 1(研究鱼类的各种生命机能和环境条件的关系,即个体生态学的范畴 介绍鱼类的呼吸、摄食、繁殖、发育、生长、感觉、集群、洄游等生命机能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以及当这些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对鱼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为制定饲养、育种、增殖、捕捞、资源保护和管理等提供生态学依据 2(鱼类种群数量变动规律 是种群生态学的部分内容, 介绍种群概念、判别、数量统计、死亡征等

有助于资源评估、确定保护对象、预测经济种群的渔获量、提出合理的渔业计划以及有效的增殖措施 3(鱼类群体空间位置的变更 介绍鱼类的行动和洄游习性。 涉及到鱼类个体生活史、生命周期、种内种间鱼群的集散、分布和迁徒规律、昼夜和季节性活动规律、摄食、越冬和繁殖习性等 对侦察鱼群、改进和发展新的渔具渔法具有重要意义。 4(以鱼类为主的水域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域环境和鱼类资源的影响主要介绍水域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过度捕捞、水域环境污染、水利建设等对鱼类的影响。 鱼类生态学的基础学科 三(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教学、实验室实验、养殖场参观和水簇馆鉴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完成本课程教学。 四(教学时间:全课程30学时,本部分2学时 五(教学过程 1(阐述什么是鱼类(fishes)以及鱼类在水产业中的地位 2(阐述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 3(阐述鱼类生态学发展的历史及其特点 4(阐述课程的要求和目的 5(大致介绍本课程学习的内容 6(介绍参考书目 (1)殷名称,1995。鱼类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Wootton, R.J.,1990(Ecology of Teleost Fishes(Chapman,Hall,London(

生态学大作业

《生态学》大作业 浅谈中国的生态危机和生态文明建设 姓名: 院系: 学号: 班级:

浅谈中国的生态危机和生态文明建设 姓名: 学号: 院系: 班级: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工业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是,日趋恶劣的生态环境也开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生活的坏境是否宜居,空气是否清新,水是否清澈,天是否蓝……晋朝陶渊明描绘的田园生活如今成了现代人追求的梦想。一个为人们所意识并日渐重视重视的名词——“生态危机”,如今正给世人重重地敲着警钟。生态危机,无疑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威胁之一。如何就生态危机,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也直接关系到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 一.我国现在面对的生态危机 所谓生态危机,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目前,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各国生态危机的根源、危机程度各有不同。在我国,生态现状更不容乐观,黄沙漫天、空气污染、河流污浊、水土流失、旱涝频发、物种濒危…… “全球变暖”现在已经成为了全球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

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土地退化。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的会在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物种加速灭绝和濒危的现状也不容忽视。现今地球上生存着500~1000万种生物。一般来说物种灭绝速度与物种生成的速度应是平衡的。但是,由于由于人类大量采集资源,破坏了许多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这一系列的人类活动破坏了这种平衡,使物种灭绝速度加快。而且,物种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发出警告:本世纪鸟类每年灭绝一种,在热带雨林,每天至少灭绝一个物种。物种灭绝将对整个地球的食物供给带来威胁,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是难以预料和挽回的。 空气污染当然也是我们直接面对的严峻问题之一。今年年初,北京等重大城市相继出现长时间雾霾笼罩现象,给很多人的身体健康带

生态学概论复习题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相互关系,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等级的生命体系。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遗传、生理、行为和分布)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及分布起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土壤:岩石风化后,在生物参与下形成的生命与非生命的复合体。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1、综合作用(交互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或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5、不可替代和补偿作用。 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总有1~2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这就称为主导因子。 最小因子法则: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其中一种营养物质数量甚微则植物的生长受到不良影响,若这种营养物质完全缺失则植物不能生长。缺点:只考虑了对植物的影响,只考虑了植物与营养物质的关系,有局限性。补充:只适用于稳态条件下,还要考虑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 限制因子: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和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

展,该因子即为限制因子。 耐性定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的耐受范围的法则。 光饱和点: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也就不再增加或增加的很少,该处的光照强度就是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光补偿点的光照强度是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光和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 按光强可把植物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植物。按日照长度,可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间性植物。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摄取一定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个常数。K=N?(T-C) 。K为有效积温N为发育历期,T为平均温度,C为发育起点。 温度的生态学意义:1、生物是存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2、地球上的生物在进化中有应对温度变化的特性。 水的生态学意义:1、生命起源于水环境2、是任何生物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3、生物的新陈代谢是以水为介质进行的4、水是生命代谢中的重要原料5、水对植物的具体生态作用:(01、水分能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02、为生物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温度环境03、土壤含水量三基点04、水对陆生生物热量调节和热能代谢的生态作用)6、各种生物之所以能够生存至今依赖水在3.98℃时密度最大7、水的间接生态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1、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2、预测生物

(0603)《景观生态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603]《景观生态学》 第一批次 [单选题]斑块大小的生态学意义主要表现在()上。 A:边缘效应 B:物种-面积关系 C:空间关系 D:结构与过程关系 参考答案:B [多选题]廊道及网络的度量指标主要有()等。 A:连接度 B:环度 C:曲度 D:间断 参考答案:ABCD [多选题]一个景观包括()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 A:空间上彼此相邻 B:功能上互相有关 C:发生上有一定特点 D:时间上静态 参考答案:ABC [多选题]基质是()的景观要素。 A:占地面积最大 B:连接度最强 C:干扰最小 D:对景观的功能所起的作用最大 参考答案:ABD

[多选题]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景观组成单元或景观要素主要有()等基本类型。 A:斑块 B:廊道 C:网络 D:基质 参考答案:ABD [多选题]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景观的形成主要受()因素的影响。 A:地貌 B:气候 C:自然干扰 D:人为干扰 参考答案:ABCD [单选题]景观中许多廊道,如道路、沟渠、树篱等,可以互相连接形成网络。网络中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廊道交叉点,称为 ( )。 A:廊道 B:结点 C:网眼 D:网络 参考答案:B [单选题]如果某种景观要素类占景观面积的50%以上,那么它很可能就是()。 A:廊道 B:斑块 C:基质 D:网络 参考答案:C [单选题]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景观是由不同()组成的镶嵌体。 A:生境

C:生态系统 D:生态因素 参考答案:C [单选题]斑块形状的生态学意义主要与()密切相关。 A:边缘效应 B:物种-面积关系 C:空间关系 D:结构与过程关系 参考答案:A 第二批次 [论述题]从园林工作者的角度,论述景观的涵义及其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指导意义。 参考答案: 景观美学上的涵义,地理学上的涵义,生态学上的涵义。 第一种是美学上的涵义,与风景同义。第二种是地理学上的理解,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第三种涵义是景观生态学的理解,将景观视为空间上不同生态系统的聚合。 景观的这三方面的涵义有历史上的联系。 对于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而言,首先应注意景观的美学价值,地理景观的特征;其次,要重视景观格局形成的生态原因,科学深入地认识规划区的生态特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仅要注意观赏上的美学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到景观结构在生态学上的合理性。 [论述题]什么是景观连接度? 参考答案: 景观连接度是测量景观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的一个指标,它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间连通性的生物学度量,包括结构连接度与功能连接度两个方面。 [论述题]什么是边缘效应? 参考答案:最初是指群落交错区物种丰富度增加的现象。目前,景观生态学上,边缘效应是指斑块边缘与内部生境方面的差异以及边缘种与内部种分布上的差异。 [多选题]生态廊道主要由()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 A:植被

鱼类生态学知识点

鱼类生态学复习资料 1,按照研究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将鱼类生态学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中的分子生物学。 2,鱼类生态学: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鱼类的栖息环境:41% 淡水,58% 海水,1% 洄游。 4,鱼类的经济利用:食用、药用、工业、观赏。 第一章:年龄 1,鱼类的生活史:是指精卵结合直至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亦称生长周期。 2,鱼类的发育期分为: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成鱼期、衰老期。 3,寿命:指鱼类整个生活史所经历的时间。主要取决于鱼类的遗传特性和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其分为两类:生理寿命和生态寿命。 4,生长年带:一年之中所形成的宽阔环片和狭窄环片合称为一个生长年带。 5,年轮:被规定为由密向疏过度的最后一条密的环片。 6,年轮标志的类别为:疏密型、切割型、碎裂型、间隙型。年轮的特点:清晰性、完整性、连续性、普通性。 7,副轮:或称假轮、附加轮。在正常的生长季节,由于饵料不足、水温突然变化、疾病或意外受伤等原因,使鱼体正常生长受到干扰,从而破坏了环片排列的规律性,在鳞片上留下痕迹。 8,副轮和年轮不同之处有以下四点:a,年轮一般见于鱼体的每一鳞片上,而副轮往往只出现在少数的鳞片上;b,副轮不像年轮那样清晰、完整和连续,多半局限于某一区域。c,年轮仅仅表现为疏密结构的,则年轮内缘是密环,外缘是疏环;若为副轮则与此相反。d,副轮所构成的“生长年带”及其“疏带”和“密带”的比例不协调。 9,鱼的年龄表示方法:鳞片上没有年轮,用0表示;有1个年轮,用1表示;依次类推。为表示年轮形成后,在轮纹外又有新增的环片,则在年轮数的右上角加上“+”号,如0+、1+… 0+ -- 1,1龄鱼,指大致渡过了一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无年轮、或第一个年轮刚形成。 1+ -- 2,2龄鱼,指大致度过了两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有一个年轮,或第二个年轮刚形成。 10,经常用作鱼类年龄鉴定的材料有鳞片、耳石、鳞条、鳞棘和支鳍骨、鳃盖骨、匙骨和脊椎骨等。最常用的是鳞片,因为取材方便,观察简便,不需特殊加工。 11,年龄结构或组成是种群的基本属性之一。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12,渔获物年龄结构的分析,最直接的意义是用来判断渔捞程度、渔具合理性和水域渔捞量的合理性。 13,一般来说,凡种群年龄结构简单的鱼类,其幼体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百分比大,年龄金字塔低平,意味着种群的生产量大;而种群年龄结构复杂的鱼类,其幼体龄组,特别是1龄幼体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百分比相对要小,年龄金字塔高耸,意味着种群生产量小。 第二章:生长 1,鱼类的生长通常是指鱼体长度和重量的增加。 2,生长式型:是指生长的方式、过程和特点。包括不确定性、可变性、阶段性、季节性、雌雄相异性、等速和不等速性。 3,影响鱼类的生长因子有:外源因子食物、温度、溶氧、光照、盐度和其它、群落对生长的影响。内源因子基因、遗传来控制生长。 4,食物对鱼类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数量、质量和颗粒大小三个方面。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农业生态学大作业标准答案及答案

农业生态学大作业答案 1、一个池塘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固定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B ]。. A. a等于b+d . B. a大于b+d . C. a等于b . D. a小于c+d 2、可有效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是[ C ]。 . A. 增施化肥 . B. 增施化学农药 . C. 增施有机肥 . D. 污水灌溉 3、最有可能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是[ D ]。 . A. 化工厂 . B. 城市污水 . C. 核电站 . D. 畜禽养殖场 4、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B ]。 . A. 二氧化碳(CO2) . B. 氮气(N2) . C. 甲烷(CH4) . D. 氧化亚氮(N2O) 5、马→蛔虫→原生动物属于[ D ]食物链。 . A. 捕食 . B. 腐食

. D. 寄生 6、下面哪种植物属于地下芽植物?[ A ] . A. 竹子 . B. 杨树 . C. 玉米 . D. 花生 7、青蛙与蝗虫等稻田害虫之间关系属于[ B ]。 . A. 中性作用 . B. 捕食 . C. 竞争 . D. 原始合作 8、农业生产中,实行高矮相间的立体种植或深浅结合的立体养殖,这种现象属于农业生态系统的[ B ]。 . A. 营养结构 . B. 空间结构 . C. 时间结构 . D. 组分结构 9、下面哪个属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 D ] . A. 水体 . B. 土壤 . C. 日光温室 . D. 人类 10、下列属于环境污染问题的是[ D ]。 . A. 森林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 2、可持续发展 二、问答题 1、什么就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2、论述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填空题 1、当前生态学发展的主流就是研究及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组成、属性、结构、功能、生态过程及调控。 2、在全球变化中,目前比较严峻的、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及等生态问题。 3、生态安全就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与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的状态。 第二章生态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系统 2、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 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 2、论述生态系统中的基本生态学过程及生态系统的功能。 三、填空题 1、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它各组分功能的相加,而就是一种 ,既有各组分 的功能,又有各组分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2、生态系统就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 、构成一个功能整体。

3、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组分与生物组分。生物组分包括、、三大 功能类群生物。 4、按照人类干扰的方式与程度,生态系统可分为、与。 5、生态系统健康不仅就是指的健康,而且还包括的健康与健康。 6、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就是保持与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持续性,保证 生态系统健康,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 2、生态作用 3、生态适应 4、生态幅 5、胁迫 6、生态位 7、阳性植物 8、阴性植物 9、耐阴植物10、生活型 11、生态型12、光周期 二、问答题 1、主要生态因子、限制因子、最小因子的区别? 2、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3、三基点温度与积温的生态学意义? 4、森林的主要生态作用? 5、以沙漠植物为例,论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 三、填空题 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将生态因子分为、、、及 5类。 2、生物与环境的基本关系主要表现为环境因子对生物的、生物对环境的 与生物对环境的三种形式。 3、生物所在环境中的某种生态因子或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发展,该 因子就就是限制因子。 4、生物保持内稳态、增强对胁迫的耐受性而适应环境的方式包括、

普通生态学

普通生态学作业 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污染 定义:固体废物排入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固体废物按来源大致可分为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三种。此外,还有农业固体废物、建筑废料及弃土。固体废物如不加妥善收集、利用和处理处置将会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危害人体健康。 概述 生活垃圾是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物,包括食物残渣、纸屑、灰土、包装物、废品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包括粉煤灰、冶炼废渣、炉渣、尾矿、工业水处理污泥、煤矸石及工业粉尘。危险废物是指易燃、易爆、腐蚀性、传染性、放射性等有毒有害废物,除固态废物外,半固态、液态危险废物在环境管理中通常也划入危险废物一类进行管理。 固体废物具有两重性,也就是说,在一定时间、地点,某些物品对用户不再有用或暂不需要而被丢弃,成为废物;但对另些用户或者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废物可能成为有用的甚至是必要的原料。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正是利用这一特点,力求使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对那些不可避免地产生和无法利用的固体废物需要进行处理处置。 固体废物还有来源广、种类多、数量大、成分复杂的特点。因此防治工作的重点是按废物的不同特性分类收集运输和贮存,然后进行合理利用和处理处置,减少环境污染,尽量变废为宝。 固体废物污染现状 2003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0.0亿吨,比上年增加6.3%;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1941万吨,比上年减少26.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5.6亿吨,综合利用率为55.8%,比上年增加3.8个百分点。危险废物产生量1171万吨,比上年增加17.1。 2003年,全国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4857万吨,比上年增加8.8%;其中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为7550万吨,比上年增加2.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50.8%。 固体废物污染的危害 对土壤的污染 固体废物长期露天堆放.其有害成分在地表径流和雨水的淋溶、渗透作用下通过土壤孔隙向四周和纵深的土壤迁移。在迁移过程中,有害成分要经受土壤的吸附和其他用。通常,由于土壤的吸附能力和吸附容量很大,随着渗滤水的迁移,使有害成分在土壤固相中呈现不同程度的积累,导致土壤成分和结构的改变,植物又是生长在土壤中,间接又对植物产生了污染,有些土地甚至无法耕种。例如,德国某冶金厂附近的土壤被有色冶炼

鱼类生态学试题。

一、名称解释 01.生态系统 02.夏轮 03.生长比速 04.生长常数 05.饵料系数 06.产卵温度 07.仔鱼期 08.繁殖力 09.成熟系数 10.产卵场 11.生殖痕 12.索饵系数 13.剩余群体 14.食谱 15.选择指数 16.充塞指数 17.性成熟 18.排卵与产卵 19.怀卵量 20.性周期 21.副轮 22.产卵轮 23.年轮 24.肥满度 25.生长率 26.洄游 二、填空题 01.各种鱼类对温度适应情况差别很大,可以将所有的鱼类划分为三类热水性______,__温水性_____,__冷水性_____. 02.温度对鱼类代谢活动的影响,可用__基础耗氧_____或___活动耗氧____. 03.大多数鱼类适应于用__鳃__来与水中的___溶解氧_____进行气体交换,而不能直接吸收大气中的氧. 04.水体的缺氧,会引起鱼类呼吸中枢的兴奋,将以提高呼吸活动来应付溶氧之不足.当严重缺氧时, 则产生___浮头___现象. 05.研究鱼类的生长是以_____生长率____来表示的. 06.根据各种鱼成鱼阶段所摄取的主要食物的性质,可以将鱼类的摄食类型分为以下三 类:___肉食性_____,___草食性______,____杂食性____. 07.食浮游生物的鱼类,浮游生物随着水流进入口咽腔,然后通过细密的___鳃耙____过滤食物. 08.为了估计鱼对某种食物的选择性,可以利用__选择指数_____来计算.

09.如果选择指数__为正___,那就表明该饵料对象被鱼所选择;如果选择指数__为负___,就是被鱼所放弃. 10.分析初次性成熟的年龄是划分__补充群体___和__剩余群体___的重要依据. 11.在鱼类繁殖过程中,最明显的温度关系是鱼类产卵的 __温度____. 12.大多数鱼类性成熟后是每年生殖___一次____,性腺发育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13.___小生长期____是卵母细胞的生长期,___大生长期____是营养物质生长的阶段. 14.鱼类繁殖力与年龄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随着年龄而增大的,到了高龄以后繁殖力的增长__减缓__. 15.营养条件恶化时,鱼的绝对怀卵量会__急剧减小____. 16.溯河鱼类在洄游中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____渗透压的调节________. 17.大麻哈鱼产卵洄游的另一特点是__回归____性特别强. 18.在被动洄游和主动洄游中 ,___被动洄游_____是生物在运动中不消耗能量,随水体移动. 19.通常是按照鱼类洄游的不同目的而划分为 ____越冬洄游____,____索饵洄游______,____产卵洄游______. 20.鱼类在进行越冬洄游前,必须达到一定的___肥满度___和__含脂量_____. 21.我国的四大家鱼(青,草,鲢,鳙)及大麻哈鱼等在产卵洄游中 ,水流对它们具有__引导_______作用. 22.研究鱼类洄游的基本方法是___标志放流法___________. 23.延长精子寿命的方法很多,主要有__低温___,__常温___,__冷温___三种. 24.生死痕在__鲑__鱼类中最为明显. 25.由江河游向海洋的降河洄游,属于这一类型的代表以_鳗鲡___最明显 . 26.鱼类的繁殖力可以分为 __绝对繁殖力_____和____相对繁殖力____. 27.___出现频率法______是最为简单和最为常用的测定饵料成分的方法. 28.鱼类昼夜摄食的变化一般取决于__鱼类辨别饵料方位_____的方法,但又与饵料对象的___行动__有很密切的联系. 29.根据鱼类对盐度的适应情况 ,可将鱼类分为四大类群 _____淡水鱼类_____,___海水性_____,___河口性______,___洄游性______. 30.在鱼类的辅助呼吸器官中,鳗鲡常常以 __皮肤____呼吸作为它的辅助器官 . 31.按鱼类耐受盐度变化适应能力大小,又可将鱼类分为 ____广盐性___和___狭盐性____. 32____狭食性鱼类_______往往是在食物保证程度而饵料基础稳定的条件下形成的. 33.选择指数为 _零__时,表示鱼类对这种成分没有选择性 34.鱼类生活的水环境由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构成。 35.根据鱼类对水温变化的适应能力,可将鱼类划分为热水性、温水性和冷水性三类,鲤、鲫鱼属于温水性。

生态学作业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Ecology) 二、问答题 1.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简述生态学的几种主要定义,并以此说明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2.列出我国5位著名生态学家,并概括其在生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 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生态学迅猛发展,说明其社会背景。 4.按照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概括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5.从生态学发展简史入手,谈谈你对该学科的总体认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表型、基因型、可塑性、环境、最小因子定律、内稳态、指示生物、光饱和点、光补偿点、生物学零度(发育起点温度)、有效温度区、温度“三基点”、有效积温、因子的替代作用、生态价(生态幅)、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阿伦规律、生态因子、光周期现象、限制因子、贝格曼规律、驯化、极端温度、等渗动物、高渗动物、低渗动物、因子补偿作用、物候、物候现象、物候学 二、思考题 1. 试述光与动物密切有关的几种生物节律,并简述其生态适应意义。 2. 简述陆栖动物的保水机制。(简述陆生动物在水代谢方面的适应性特征。) 3. 简述耐受性定律及其补充原理。 4. 举例说明限制因子概念在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5. 从动植物对日照长度变化的适应出发解释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6. 简述光照强度与陆生动植物的关系,陆生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 7. 从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阐述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简述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 应。) 8. 简述水生动物(鱼类)的水平衡调节机制。 9. 简述生态因子的分类类型及其生态作用特点。(如何看待生态因子的作用?) 10. 简述有效积温法则,评述其意义和局限性。

环境生态学样方调查报告

环境生态学期中考试 样方调查报告 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 班级:环境工程1班 调查人员:第四组(马秀、李欣、张孟易、梁崇权、吴京珉、陈潮、周莎、黎一樊) 调查时间:2014年12月05号

环境生态学样方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了解校园绿化区植被多样性及群落结构。 二、调查工具。 皮尺、卷尺、手机 三、调查方法及用具。 1 样方大小 表1 样方大小 植被类型乔木灌木样方大小设置10*10 2*2 2 样方数量 表2 样方数量分布表 植被类型乔木灌木样方数量设置1*(10*10) 1*(2*2) 因本次调查选取调查地点不合适,故选取乔木样方内只有一个小样方内长有灌木。 3 样方布设 3.1样方布设原则。 样方布设遵循以下原则: (1)典型性。 (2)自然性:人为干扰、动物干扰少,长时间未被破坏。 (3)可操作性:易于调查取样,避开危险地段。 3.2 样方布设图示

如图1.1 乔木 灌木 图3.1 样方布设 四、调查地点及对象描述 1 调查地点 西华大学凤凰学院前草地近校园公路处 2 调查对象 样方内乔木和灌木 五、调查内容和指标 1 调查指标如表5.1 胸径:胸高处的直径,仅应用于乔木的测量。 枝下高:指的是从地面到第一层分枝点的高度。 基径:其测量基准点为树木地面根颈部位的树干直径。 冠幅:指树木的南北或者东西方向宽度的平均值。 盖度:地上部分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 高度:植物最高处到地面的距离。 2 调查内容 如表3。

表3 乔木样方调查内容数据记录与计算 编号植物类 型 胸径 (cm) (由 周长 得出) 枝下 高(m) 根颈 处周 长 (cm) 基径 冠幅 (m2) 投影 面积 (m2) 盖度 周长 (cm) 高度 (m) 1 行道树 5.73 1.5 24 7.64 0.3 2 2 4.09% 18 5 2 桂花树 5.7 3 1.47 21 6.69 0.38 2. 4 4.91% 18 4 3 桂花树7.01 2.5 27 8.60 0.29 1.8 3.68% 22 4 4 行道树 6.21 1.9 2 5 7.9 6 0.16 1 2.04% 19.5 5 5 桂花树 3.34 1. 6 15 4.78 0.19 1.2 2.45% 10.5 3 6 桂花树 3.50 1.78 14 4.46 0.16 1 2.04% 11 3 7 芭蕉树17.20 3 68 21.66 0.56 3.5 7.16% 54 7 8 桂花树 5.10 1.6 22 7.01 0.25 1.6 3.27% 16 4 9 桂花树 6.05 1.4 22 7.01 0.32 2 4.09% 19 4 10 桂花树 5.73 1.4 20 6.37 0.32 2 4.09% 18 3 11 桂花树 4.46 1.26 21 6.69 0.22 1.4 2.86% 14 4 12 桂花树7.64 1.45 27 8.60 0.48 3 6.13% 24 4 13 桂花树 4.46 1.46 17 5.41 0.16 1 2.04% 14 3 14 行道树7.01 1.42 20 6.37 0.29 1.8 3.68% 22 5 15 香樟树16.88 2.5 63.5 20.22 1.43 9 18.40% 53 10 16 桂花树 3.50 1.3 16 5.10 0.19 1.2 2.45% 11 3 17 行道树 4.78 1.81 22 7.01 0.00 0 0.00% 15 5 18 行道树 5.73 2.6 24 7.64 0.00 0 0.00% 18 5 19 桂花树 3.82 2.5 18 5.73 0.00 0 0.00% 12 4 20 行道树10.83 1.44 39 12.42 0.80 5 10.22% 34 7 21 行道树7.64 1.82 28 8.92 0.64 4 8.18% 24 6 22 行道树13.69 1.27 46 14.65 0.64 4 8.18% 43 7

生态学实验指导汇总

实验一鱼类对温度、盐度耐受性的观测 【实验目的】 (1)认识并练习判断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性范围的方法。 (2)认识不同鱼类对温度、盐度等因子的耐受限度和范围不同,这种不同的耐受性与其分布生境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加深对Shelford 耐受性定律的理解。 (3)认识影响鱼类耐受能力的因素。 【实验器材】 1、实验动物:鲤鱼(Cyprinus carpio)、鲫鱼(Carassius auratus)等。 2、设备与试剂 光照培养箱、温度计、天平、加热棒、容纳箱、玻璃棒等 【方法与步骤】 1、观察动物对高温和低温的耐受能力 (1)建立环境温度梯度(5℃,室温20~25℃,35℃)。 (2)对实验动物称重,并记录其种类、驯化背景等。 (3)将鲤鱼和鲫鱼各6条分成一组,分别暴露在5℃、室温和35℃下30分钟。观察行为。如果正常,则停止观察;如有异常,则观察在该温度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达到50%时所需要的时间。如果动物明显不动,则可认定死亡。 注:将动物放入低温(高温)环境中后,如果动物马上出现死亡,说明温度过低(或过高),应适当提高(降低)2~3℃再观测。同时观察并比较室温条件下各鱼的行为。

(4)将鱼类在高温和低温出现死亡的温度条件下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在表1-1中。 表1-1 极端温度下不同鱼类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 2 观察不同淡水鱼类对盐度的耐受能力 (1)建立盐度梯度(20‰,30‰,40‰)。 (2)对实验动物称重,并记录其种类、驯化背景等。 (3)将鲤鱼和鲫鱼各6条分成一组,分别放入20‰,30‰,40‰的盐度环境中,同上观察其行为30分钟。如果正常,则停止观察;如有异常,则继续观察在该条件下动物死亡数达到50%时所需要的时间。如果动物明显不动,则可认定死亡。 (4)将鱼类在各盐度条件的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在表1-2中。 表1-2鱼类对盐度的耐受性观测结果记录表

18秋[福建师范大学]《生态学》在线作业一

【奥鹏】[福建师范大学]福师《生态学》在线作业一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第1题,旱生演替系列的先锋群落是 A、草本群落 B、苔藓群落 C、大型真菌群落 D、地衣群落 第2题,赤潮的形成主要与下列哪种因素的关系最为密切? A、CO2浓度升高 B、水体温度变化 C、水体富营养化 D、水体重金属污染物 第3题,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 A、气候因子 B、地球因子 C、非生物因子 D、外来因子 第4题,发育起点温度又称为 A、最低温度 B、最低有效温度 C、温度下限 D、温度上限 第5题,植物每生产1 g干物质约需水量为(),但不同植物类型需水量是不同的 A、349g B、200-300 g C、300-600 g D、600-800 g

第6题,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 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 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 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 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第7题,下列植物中,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A、冬小麦 B、甜菜 C、萝卜 D、水稻 第8题,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 A、海洋 B、撂荒地 C、被污染的湖泊 D、养鱼池 第9题,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这一适应称为 A、贝格曼法则 B、阿伦法则 C、李比希定律 D、谢尔福德定律 第10题,一般来讲,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达到最适时的温度、湿度条件组合状况为 A、高温、高湿 B、中温、高湿 C、中温、高湿 D、中温、中湿 第11题,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

生态学概论复习补充

3 如何研究生态学? 3.1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包括通过观察找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数据对假设进行检验。正确的 假设应具有可预测性。 生态学模型:对生态系统行为进行描述和预测。 3.2 方法的重要性 3.2.1 变量的测量:如何确定调查方法?样方多大?变量的选择。 3.2.2 实验设计:需不需要设置对照?试验中需要设置多少重复?注意你收集的数据是否正确?数据是否在生物学上进行解释? 3.2.3 统计方法:简单统计分析(T-检验、F-检验等),多变量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 3.3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3.1野外调查。优点:在自然条件下直接收集数据,数据正确的话,可以正确地解释自然现象。不足:可重复性不强。 3.3.2 实验方法,包括实验室实验和野外试验。优点:变量(生态因子)可以严格控制、可过相对可靠、可重复性高。不足:由于野外可能有很多因子在起作用,实验法仅挑选了少数 因子进行控制,结果可能与野外的实际情况有偏差。 3.3.3 数学模型。优点:高度抽象、能处理在野外不能处理的问题。不足: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不同,模型应用不当容易出现偏差 生态因子 ------通常分为两大类(了解) (1)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s):有机体(同种或异种); (2)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s):温度、光、湿度、pH、氧气等 ------生态因子还可以划分为条件(conditions)和资源(resources)(了解) 条件:有机体不能消耗也不能耗尽的生态因子,如对鱼类来说温度、酸度、太阳辐射是

它的条件。 资源:有机体可以利用并可以耗尽的生态因子,如对植物来说光和无机营养物就是资源,对动物来说食物和空间就是资源。 资源与条件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如太阳辐射对昆虫来说是条件,但对植物来说就是资源。有时,同一因子既可以是资源,也可以作为条件,如在干旱季节,水分对植物来说是资源,而在雨季,特别是降雨量非常大时,水分却变成了条件Begon等将生态因子分为条件与资源 有关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的两点补充(了解) 奥多姆(Odum,1983)认为,在利比希以后的许多工作表明,最小因子定律如果用于指导实践的话,必须加上两个补充的定理: (1)利比希定律只有在严格的稳定状态的条件下,即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的状态下,才能应用。 (2)因子的替代作用(factor substitution),即当一个特定因子处于最小量状态时,其他处于高浓度或过量状态下的物质,可能会具有替代作用,替代这一特定因子的不足;至少是化学性质上接近的元素能替代一部分。例如,软体动物的壳需要钙,钙可能是主要限制因子。如果环境中有很多的锶,它就能部分地替代钙。 生态幅的概念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能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或称为最低度,ecological minimum)和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或称为最高度,ecological maximum),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为耐受性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这个能耐受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