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

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
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

推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之我见

----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中文摘要:俄罗斯是关乎中国战略机遇期及中国能否真正崛起的核心外部要素之一,中俄关系则是中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样板。但目前中俄关系仍面临两国实力差距拉大、大国制衡、“政热经冷”等问题。增强内生性、优势渗透性并促进共荣性是确保未来中俄关系稳定发展的关键。中国需要正视俄方关切,坚持共同繁荣、升级合作模式、改善贸易结构、扩大利益纽带,并努力缓解因俄试图制华而给中国带来的不利影响,为中俄关系注入更多正能量。为此,本文拟以新型大国关系为视角,探讨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有利条件和潜在风险,并提出若干政策思考。

关键词:中俄关系新型大国关系俄罗斯中国外交

一、中俄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坚实基础

“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共“十八大”报告对中国大国外交的新阐述,其内涵既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重点所指。特别是在中国加速崛起、国际体系压力陡增的大背景下,中国希望以“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大国相处之道打破大国对抗、冲突的历史宿命,用良性竞争战胜零和博弈,以合作取代对抗,开辟大国关系新模式。相较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中俄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合作关系显然有更高程度的战略性、互信性、广泛性、一致性、互惠性以及稀缺性,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最为坚实,中俄关系最有可能成为中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样板”。

首先,良好的中俄关系是中俄双方有效维护各自国家安全的无价资产。中俄互为最大邻国,拥有长达4000 多公里的共同边界。由于各自军事实力均十分强大,又相互邻近,中

俄交恶是双方不可承受之重。中俄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和在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无疑使两国都能以较低的防务负担获取相邻区域高质量的安全。更重要的是,中俄可以集中力量应对其他方向的安全隐患。俄西部已经与北约接壤,“为了防范俄国,欧洲沿着俄国的边界筑起了一道‘铁幕’,一面无形的‘柏林墙’,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把俄隔在了另一边,并尽力把这道‘墙幕’向俄边界推进”;俄南方是破碎的边缘地带,是一些与俄东正教文化不同的伊斯兰国家,恐怖主义威胁严重,就连独联体内也存在严重的疑俄和离心势力;北极一向被俄视为地缘政治安全区,伴随着气候变暖与冰川消融,其潜在的地缘战略价值、交通价值以及资源价值凸显,成为加拿大、美国、丹麦等激烈争夺的对象,俄北方将不再安宁。对中国来说,与俄实现战略稳定则可以“稳固北疆,走向海洋”,安心处理与周边国家此起彼伏的海洋争端。

其次,中俄合作是两国抵御美国霸权的战略利器。中俄战略上的接近,某种程度上说是美国打压、遏制的结果,中俄两国感同身受,不得不抱团取暖、相互倚重。持续500 年之久的俄罗斯帝国( 到了苏联时代则扩展为更大的共产主义帝国) ,是美国制订对俄政策的历

史依据。再加上俄天然的地理位置、无限的资源潜力、庞大的核武库、雄厚的重工业家底以及“张扬式”的外交与战略风格,俄因而被美视为其霸权的最大挑战者和竞争者之一。因此,

就美对俄政策的基调和长期趋势而言,防范甚于接触、竞争大于合作,“美国会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步调规划对俄罗斯的战略包围,不会见好就收,而会‘余勇追寇’,直至俄罗斯不再构成对美国的主要安全威胁”。即使美对俄政策暂时有所调整,也不可能是战略性的。在实现真正复兴之前,俄很难“在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基础上与美交往”,与美现任政府及新任政府都保持最友善、最富前景的关系。在美国眼中,中俄的区别只限于头号还是二号威胁,而且从中俄两国的历史和战略文化来看,复兴的俄罗斯可能比崛起的中国对美威胁更甚。所以,对于追求复兴的俄罗斯来说,保持与中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值得的。同样,中国对俄罗斯战略需求也是有增无减。经过两场反恐战争的巨大消耗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大打击,美国债务连创新高,财政吃紧。再加上中国崛起势头因全球金融危机更加凸显、在一系列利益之争中敢向美国说“不”,中美关系的性质“更像是‘老大—老二关系’,是守成霸权国同新兴崛起大国之间的关系,开始被真正赋予国际关系史上‘权力转移’的特殊意义”。面对美国大张旗鼓、花样繁多、连连得分的亚太“再平衡”战略,

特别是面对美亚太助理国务卿提名人拉塞尔提出的“再再平衡”( rebalancewithin rebalance) 和推动战略多元化构想,中国需要借助俄方力量以稳住后方、稳住阵脚,争取必要的战略回旋空间。

二、中俄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中俄战略合作在稳步推进的同时,两国之间也出现了许多有损双边关系、不为中国乐见的异动。这些在两国战略关系中大煞风景的异动尽管并不意味着中俄业已形成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会停滞不前甚至矛盾不断,但至少表明中俄关系不是万事大吉,仍需精心经营。更为重要的是,考虑到中国能否延续战略机遇期、平稳度过崛起爬坡期这个更具战略性的问题,这些异动的“价值”进一步放大。

首先,随着中俄实力差距拉大、俄战略地位抬升,俄对华政策不可避免地带有更多大国

制衡的色彩。冷战结束后20 多年来的中俄关系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不断适应

国力对比逐渐朝有利于中国方向发展的过程。在中俄接近的头十年,俄整体实力尚占上风,中国更多有求于俄———俄对华友好,可确保中国北方安全基本无虞;借助俄在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重大政治军事外交影响,中国北方的安全链更加完整;俄军事技术家底雄厚,对于被西方武器禁运、技术落后但又急需增强军事实力有效遏阻“台独”的中国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俄极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则是满足中国能源需求近在咫尺的首选大卖家之一。但近十年来,中国发展迅猛,与俄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距离迅速拉大,且有进一步扩大之势。苏联解体后,俄国家制度缺位,中央地方权力划分混乱,社会情绪复杂,利益冲突严重,政治经济制度面临再造。由于频繁的政治斗争、经济改革的长期争议以及融入西方、争取西方经济援助的受挫,俄经济在“休克疗法”之后增速大幅倒退,规模持

续萎缩。2000 年普京上台后,俄经济开始走上正轨,但又过于依赖油气出口,深受国际市场影响,经济稳定性较差。而在过去十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速至少高过俄5 个百分点,尤其是经过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增速与总量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从2002 年到2012 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0.7%,成为仅次于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年均增30.7%,

外汇总量连续六年居世界第一;制造业产出在2010 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

国。中俄虽同为金砖国家,中国经济总量却是其他四国之和,是俄的四倍,军费开支也比俄高出一倍。近年中国先进武器装备层出不穷,对俄军事依赖大为降低,一般武器已较难再引起中国的兴趣。中国经济影响力更是辐射全球,其市场、投资、游客越来越有诱惑力,已成为许多周边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重要投资来源地,这些国家经济的增长与中国日益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在重大国际经济政治议题上,“中国的态度”也备受国际社

会关注,“中美国”( Chimerica) 、G2 等词汇曾热极一时。另一方面,中俄关系面临的国

际环境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中美实力差距快速缩小、中美战略互疑明显加深,美国如继续对俄实施高压政策,将让中俄贴得更近、让自己“两面作战”,美因而不得不收缩其对俄战略高压态势。比如,美搁置北约东扩进程,反导计划也低调了许多,奥巴马甚至承诺在反导问题上给予俄更大“灵活性”。在美大力实施亚太“再平衡”、中美矛盾最有可能演变为大国主要矛盾的情况下,俄战略主动相对增大,有了更多在中美日印等大国间左右逢源的机会。

其次,在涉及非中国核心利益( 中国的核心利益尤指涉台、涉藏、涉疆问题) 的重大国

际问题上,俄奉行实用主义和均势外交,尤其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注重利益交换和显示自身立场、大国影响,严重制约了两国的合作空间。比如在对待日本问题上,中俄虽“一致认为需要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但在与日本的领土争端上双方官方都没有明确表示要相互支持。由于中国需要俄更甚于俄需要中国,二者在领土问题上能否“一致对日”取决于俄的意愿。而最能体现中俄利益分歧的无疑当属俄与越南密切的军事关系。与越南加强军事、能源合作不仅可以为俄带来巨额外汇、强化地缘政治影响力、间接提升俄战略能源储备,俄还能通过武装越南,利用南海问题对中国形成一种隐蔽的牵制。目前,俄是越南最大的武器供应商,俄不断向越出售比以前卖给中国更先进、性价比更高的潜艇、导弹、军舰、飞机等新锐武器装备。“巧合”的是,随着南海问题升温,这些武器也相继到位。俄还积极帮助越南建造潜艇维护保障基地,合作研发巡航导弹、无人机,建设先进的导弹制造厂,并提供巨额贷款,寻求重返金兰湾。当然,考虑到中国本身的军力水平、中国对俄的重要性、中国对俄式武器的熟悉程度以及俄在南海问题上的低调做法,俄越军事关系的加强对中国的实际影响并不过于凸显。

三、提升中俄关系的方法

随着中国崛起、中国对俄外交需求更甚,国际环境出现有利于俄方的变化,中俄关系外部压力减弱、内部竞争性增强。如果实力相对占优的中国不能在俄经济转型、东部开发、减少俄疑虑以及改善两国贸易结构、深化两国互利合作、促进共同繁荣、共同崛起等问题上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两国将可能长期处于政热经冷、上热下冷、形式性的官方宣言多于实质性的互利互信举措等窘境,那么俄中双方必将一损俱损,从而给大国制衡以更多销蚀中俄政治互信的空间,这将最终动摇中国对外战略的基石。根深才能叶茂,只有大力提升中俄关系的内生性尤其是经济相互依存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其抵御内部风险和外部诱惑的能力,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才有可能在“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的世界中走得更稳些、更顺畅些。

第一,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和协议,大力推进战略性大项目合作,促进优势渗透和贸易结构改善。“在俄看来,当前在很大程度上凸显其经济各种重大缺陷的中俄经济关系,远不能令其满意”,依赖原料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过于原始且不符其大国身份。随着元

气逐渐恢复,俄正努力实现经济与能源产业现代化,依靠“智慧”而不是“原料”富裕,出口更多具备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越来越成为俄调整贸易结构的优先目标。尽管俄短期内还无法改变依赖能源出口的局面,但近些年来中俄能源合作所遭遇的坎坷、俄领导人对两国贸易结构公开表达的不满以及中国改善贸易结构的承诺,都表明能源资源产品占大头的中

俄贸易格局难以持续,若坚持现有的贸易模式,将双边贸易额从2012年的881亿美元提高到2020年的2000亿美元的目标很难实现。因此,大力推进两国在油气、核能、航空航

天、高科技、新能源、跨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战略性大项目的合作显得更加迫切必要。这些项目投资大、技术要求高、周期长、风险大但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能充分发挥两国各自的比较优势,促进双向投资、技术进步、产业融合和市场分享,使更多的企业、地方、民众从中俄合作中持续受益,真正扩大有利于中俄关系稳定发展的基本面。为此,双方应完善合作规划、细化合作项目,加大政策扶持,督促俄改善贸易投资环境,为俄高科技工业品有序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便利,增强彼此政策、法律法规的对称性与适应性,加强统筹协调,早日造福于两国和两国人民。

第二,正确看待、理性评价中俄关系,避免出现期望过高、失望越大的尴尬局面。在全球化条件下,各大国利益日益交织、多元,国际议程更加广泛、复杂,各国彼此对外政策的利益导向、实用趋向更加明显,谋求无条件或绝对意义上的朋友已不现实。中俄战略互信虽然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两国依旧是“两家人”,在许多领域有着不同甚至是冲突性的利益认知,竞争性、制约性依然是中俄关系不变和不可忽视的一面。因此,在解决近些年来备受困扰的南海问题和中日钓鱼岛争端上,中国对俄期待不宜过高,这些难题的阶段性缓和以及最终化解归根到底还得靠中国自身的内外兼修、不断强大以及艰苦卓绝且富有成效的政治外交和必要的军事努力。在南海问题上,俄越低调而密切的军事联系,为俄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地缘政治利益回报。中国虽可向俄表达关切,却无充足的理由过多干涉,只能利用对俄制武器性能熟悉度方面的优势,积极研发与之相对应的反制能力以及更先进的武器系统,尽可能消化因俄越军事合作给中国解决南海问题带来的消极影响。俄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上的

“超然”则是其迫使或引诱日本在经济以及南千岛群岛( 日本称北方四岛) 问题上做出让步

的有力砝码。在与中俄韩的海洋争端中,中日钓鱼岛争端是日本惟一占优势、最“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一个。为了避免四面受敌、集中力量对付中国,获取俄起码的中立对日本来说至关重要。而对俄而言,持中立立场更可一举数得:既不开罪中国,又能获取日本可观的回报,还能保持在中俄、日俄关系中的战略主动以及拾获中日相斗之利。因此,在钓鱼岛问题上“选边站”不会成为俄政策选项。

最后,保持中俄在重大国际议题上的良好合作势头,携手维护彼此正当利益,并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繁荣。作为国际关系多极化、民主化、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新安全观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确保在各主要国际组织、地区热点难点问题以及重大非传统安全问题上的发言权和建设性作用,是中俄共同的大国地位和大国利益所在,也是维护两国发展所需的国际战略空间和良好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面对处在关键转型期的世界以及面对美国对外政策难改其权力政治逻辑的现实,中国应特别强调相互尊重、政治平等的思想,反对所谓的“中美共治”,与俄一道进一步挖掘联合国、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的合作潜力,重点加强中俄在朝核问题、捍卫二战胜利成果、伊核问题、反恐、联合国改革、叙利亚问题、网络安全等议题上的协调配合,有效遏制美国霸权贪婪,有效提升全球治理水平,为中俄在“后美国世界”的共同崛起赢得更多战略主动。

参考文献:

[1]郭隆隆;盘点2007年大国关系[J];国际展望;2007年23期.

[2]杨进;中俄关系:大国关系的典范[J];领导之友;2010年03期.

[3]周溢潢;不断深化的中俄大国关系[J];党员干部之友;2009年11期.

[4]李静杰;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及其美国因素[J];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03期.

[5]王丽娟;中俄关系发展中的制约因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胡社华;正确处理与大国竞争及合作的关系促进和谐世界建设[J];咸宁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文达;禾木;从全球角度看中俄面向21世纪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J];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6年05期.

[8]黄登学;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探析[D];山东大学;2007年.

[9]崔宪涛;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10]青淑;共同利益与中俄关系的和平发展[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2007年.

中俄关系现状与前景

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前景 中国、俄罗斯分别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主要大国,是彼此最重要的邻国。所以,中俄关系向来是国际关系领域一项极为重要的研究。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俄关系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而未来中俄关系的走向,又必然对国际局势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前景,就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中俄关系的现状 无论是双边关系还是多边关系,其状态都很难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它具体反映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之中,并由这些关系表现出来。中俄关系也不例外。 1、中俄政治关系的现状。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尤其是其重返亚太战略和北约东扩,使中、 俄同时感受到美国的威胁和战略逼退,出于共同抵御美国的需要,两国都有加强合作的愿望,政治关系迅速升温。2014年面对由克里米亚问题引起的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俄罗斯亟需中国的支持。而中国近几年面临的中日钓鱼岛问题,南海争端等一系列棘手问题,也离不开俄罗斯的支持。 因此,中俄政治关系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2、中俄军事关系的现状。军事关系是中俄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俄经济关系的现状。中俄经济关系的两大支柱是能源贸易和军火贸易。能源贸易在中俄 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中俄关系不断前行的重要根基。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对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而邻国俄罗斯作为世界能源大国,恰恰可以为中国提供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另一方面,能源出口是俄罗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中俄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几年,俄欧关系的波动,影响到俄罗斯对欧洲能源的出口,俄罗斯亟需开发新的能源市场。而中国为了降低能源进口的风险,实现能源进口渠道的多样化,也很需要俄的能源供应。因此,中俄能源贸易发 页脚内容1

中国与大国关系——中国与澳大利亚在线党课考试答案

中国与澳大利亚 A.澳大利亚的首都是悉尼 B.澳大利亚是一个人口小国,人口约有2千万 C.考拉是澳大利亚象征性动物的一种 D.澳大利亚属于英联邦国家 (5.0 分)4. 澳大利亚的自治领地有()。 A.北部领地 B.塔斯马尼亚岛 C.西部领地 D.堪培拉特区 (5.0 分)5. 2004年,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双边关系已经达到了一个战略的高度,其原则主要有()。 A.高度互信 B.长期友好 C.互利双赢 D.全面合作 (5.0 分)6. 中国加强地区合作的主要目的包括()。 A.服务于国内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B.在合作发展中确保国家的核心利益 C.在合作发展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D.支持联合国和提倡多边合作

单选 题目说明: 总共10题,每题4分 (4.0 分)7. 澳大利亚元首的称谓叫()。 A.总统 B.总理 C.首相 D.总督 (4.0 分)8. 澳大利亚的人口约为()。 A.2千万 B.4千万 C.8千万 D.1亿 (4.0 分)9. 澳大利亚的农牧产品、矿产品主要用于()。 A.内部深加工 B.换取外汇 C.存储备用 D.出口 (4.0 分)10.下列关于澳大利亚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澳大利亚的主体宗教是伊斯兰教 B.墨尔本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 C.澳大利亚属于东南亚国家 D.澳大利亚盛产羊毛和铁矿石

(4.0 分)11.中国和澳大利亚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哪一年? A.1971 B.1972 C.1973 D.1974 (4.0 分)12.澳大利亚有几个州和自治领地? A.6个州,2个自治领地 B.5个州,2个自治领地 C.7个州,1个自治领地 D.6个州,1个自治领地 (4.0 分)13.澳大利亚的国土面积约为()。 A.约997万平方公里 B.约854万平方公里 C.约770万平方公里 D.约660万平方公里 (4.0 分)14.下列地理信息描述中属于澳大利亚的是()。 A.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B.位于南半球 C.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 D.热带雨林面积最大

论中俄关系的未来走向

中俄关系的未来走向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世界上重要的两个政治力量,正走得越来越近。在最近十几年的国际政治舞台上,两国总是在诸多问题上保持了一致的立场;在事关双方国家利益的诸多重大问题上,中俄也分别做出了有利于对方的选择。以中国方面来说,无论是在台湾问题还是在东突问题上,俄罗斯都做出了比较积极的表态。纵观中国近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俄罗斯作为中国周边最重要的国家之一,给予了中国以政治、技术等各方面的有力的支持。新时期,在面对北约东扩、美国反恐战争概念的不断模糊扩大,中国与俄罗斯在面对共同的威胁的时刻表现出了空前密切的联系。然而在这片火热的表面形式之下,如何更深远的看清中俄在未来关系上的取向,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这些我们必须得考虑到。 关键词:合作竞争未来 中国在世界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俄两国都面临了一个共同的重要发展机遇期,振兴民族,复兴强国成为两国中长期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中俄两国都提出了在本世纪前二十年内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具体目标。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连续增长的态势,重新崛起也许只是时间问题。尽管就目前两国实力状况而言,俄罗斯综合国力的恢复程度与中国崛起的势头相比显得要逊色许多,但中国崛起对俄罗斯复兴已形成一种巨大外在推动力,使俄的经济发展速度得到了明显加快。 因此,中国与北方邻国俄罗斯正走得越来越近。 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俄罗斯占有无可争议的重要地位,而且带有突出的战略色彩。这种战略协作关系对于一级世界造成的重心倾斜具有重要的平衡作用,对于中俄这两个同时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来说,也具有巨大的安全和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困扰两国300年的边界问题彻底解决后和平相处以期共赢的模型正在完整地搭建起来。俄罗斯前总统普京说,俄罗斯政府视中国为长期友好国家,两国之间拥有大量的共同利益。 纵观中俄交往几百年历史,不难看出,中俄当前密切的联系完全出自一个原因:两国共同面对一个强势力量的威胁。这个强势力量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从清朝末期民国初年俄国攫取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到后来的中苏蜜月,再到后来的两国交恶,继而到今天的两国关系温和期,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

提出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原因.doc

提出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原因- 摘要:世界头号的美国和世界第二的中国之间的关系是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实力对比的变化导致两国间的战略疑虑不断加深。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两国处理双边关系的最好途径。 关键词:中美;新型;疑虑;对抗 中国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基本统一的民族共同体――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基础上,经过历朝历代的领土集聚,形成了现代中国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领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与长期占据世界20%的庞大人口一起形成现代中国巨大的“权势基值”,是中国有资格发展成为世界强国的基础。这一规模优势与不断成长的经济实力,快速推进的军事现代化水平以及拥有对世界事务的否决权一起,使中国被广泛认为是下一位超级大国的有力候选人。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凭借在战争中高度膨胀的经济,军事实力以及令他国望尘莫及的综合国力,通过构建联合国,建立WBG,IMF,GATT 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取得世界领导权,基本上掌控着世界发展的方向。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现存的唯一超级大国,拥有对国际社会的重大影响力。 修昔底德认为,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①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不仅在经济总量已大大超越除美国外的所有国家,而且综合国力也从“多强”中脱颖而出;而主导世界事务的美国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其维护世界霸权的巨大资源遭到了削弱,临危授命的奥巴马政府不得不实行战略调整。中美国力

差距缩小,两国开始了“权利更替”的过程。两国关系已越来越向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关系转变。 中国崛起的巨大“外溢效应”和“震荡效益”引起美国学术界和战略界的普遍忧虑。根据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的论断,崛起中的大国一定会将其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实力,将引起霸权国家的焦虑与反作用,最终两者之间的危险与摩擦不可避免,出现大国政治的悲剧。布热津斯基认为,充足的的财富和众多的人口是建立庞大军队的先决条件;美国对中国越来越感到担忧,不是因为它相对弱小的军事,而是因为中国有众多的人口以及快速增长的现代化经济;一旦中国变得特别富裕,它很容易成为一个军事超级大国,并挑战美国;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以及外国在华投资规模,都属全世界最高之列,这种经济发展势头将使中国有能力获得强大的军事实力。保罗?肯尼迪认为,一个在经济上迅速发展的大国由于早期的经济扩张带来了海外义务(依赖国外市场和原料,军事同盟,可能还有军事基地和殖民地),因而在大约半个世纪之后会将军力建设放在首位,以保护自己的海外利益。②中国作为地区强权的崛起将从各方面影响美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 中国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现代化进程,并且正在创造有史以来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神话,以及为实现民族复兴而进行的急速军力建设。对“中国崛起”的恐惧加深了美国的中国政策的现实主义性质,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政策就是针对中国的预防性战略。“把平衡中国崛起作为一项重要考量,在外交姿态,军事部署和区域经济合作等方面展开一系列制衡中国的行动,意在防止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因中国力量上升而被边缘化,保持其在亚太地区的头号大国地位”③。美国推行“重返亚太”战略和“亚太再平衡”战略,加紧在该地区的战略调整和军事部署。继续

高考政治 时政热点微专题(第一集)二十五 推进合作共赢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微专题二十五推进合作共赢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背景材料】 2016年6月5日,第15届香格里拉对话会在新加坡闭幕。各国代表与会期间就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诸多涉及区域安全的问题展开讨论和对话,很多代表呼吁各国加强合作,实现共赢。中国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副参谋长孙建国5日在闭幕会上发表演讲。他指出,中国致力于推进合作共赢,构建顺应各国安全和发展需求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在对待分歧上应加强沟通交流,通过和平谈判增进了解、形成共识,逐步寻求解决矛盾分歧的办法,防止冲突和对抗。越南国防部副部长阮志咏表示,当今世界合作与竞争并存,各国必须寻求具有建设性的流程来推动合作,扩大共识。合作机制是为了增进互信,谋求共同发展,而谈判的目的是达成共同观点并解决分歧。在最后一场主题为“追求共同的安全目标”的全体会议中,新加坡国防部长黄永宏、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安东诺夫和加拿大国防部长哈尔吉特·萨詹共同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携手打击恐怖主义。在本届对话会上,各国代表还就网络安全和技术共享、朝鲜半岛局势、南海问题等议题进行了探讨。近年来“香会”议题的变化体现出本区域乃至世界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从最初小规模的会议,到现在几乎涵盖全球各种议题,“香会”随着亚太发展而不断发展。香格里拉对话会正式名称是亚洲安全峰会,是由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发起、在新加坡政府支持下于2002年开始举办的多边论坛,因其每年在新加坡的香格里拉酒店举行而得名。本届香格里拉对话会于3日至5日在新加坡举行。 【考点链接】 一、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积极参加香山论坛,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我国政府主张亚太各国要做到不冲突、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互利共赢。既有利于维护各国的共同利益,也有利于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 2.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国家间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是引起国间冲突的根源。中美之间军事合作由来已久,两国在很多国际议题上也有合作潜力,中美在维护亚太和平与安全方面不仅需要相互合作,而且有足够多的合作机制来求同存异。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区域恐怖主义威胁在过去10多年愈演愈烈,各国安全和军事部门必须紧密合作,建立联合应对机制,在情报和侦查方面加强合作,以遏制这场“恐怖风暴”的形成。打击恐怖主义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客观要求。 4.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和平稳定的国际和地区环境。中国是地区和平稳定的坚定捍卫者和维护者,始终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5.我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肩负国际责任的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为促进共同发展,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等。 6.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当今世界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世界多极化不断发展,亚太各国兴衰相伴。目前,亚太地区人口占世界的40%、经济总量占57%、贸易总量占48%,是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合作最活跃的地区。体现了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7.我国政府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中国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在南海问题上,坚持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争议,坚持维护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坚持通过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8.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中国军队在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前提下,致力于同有关国家妥善处理争议,共同管控风险,和平解决争端。为维护共同安全,中国倡导树立新型安全理念,走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合作之路。 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在国际风云变幻的趋势下,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始终保持克制和忍让,以建设性态度负责任地处理南海争端,中国是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中坚力量。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符合南海的现状和有关国际法准则。

中国与世界大国的关系研究

中国与世界大国关系的研究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际上一些政治因素对世界经济走势的影响也不容乐观;大国调整对外战略,国际战略格局加快重组;有些地区热点此起彼伏,国际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我国积极展开全方位外交,坚定维护国家利益 在世界舞台上,中国的民主、公正、进步和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充分展示,多边外交的形式更加灵活,层次更加丰富,风格更加成熟务实,作用更加突出,特别是通过对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政策主张的全面阐发,消弭了“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为进一步增强软实力,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创造了有利条件。 国际安全形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总体缓和、局部紧张的态势不会改变。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在维护国际安全问题上的合作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中美关系 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且一个良好的中美关系不仅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中美双方,应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加强对话和交流,增进互信和合作,相互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中美双方的合作是推动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的重大举措。 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都负有重要责任。随着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它不得不更多地借助联合国的影响来处理一系列的国际及地区问题。如果没有中国的适度合作,美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 中美两国,一个是发展中的大国,一个是经济、科技发达的大国,两国都有广阔的市场,经济互补性很强。中国正致力于加速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更注重同美国在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美国的资金、技术及管理经验,对推动中国的发展无疑会起重大作用。而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又补充美国的大众市场,也有利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中俄的关系 中俄的关系就目前来看是很紧密的,但国与国的交往都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现在中俄都需要对方所以关系密切,这种关系并不是永远牢固不可破灭的。

新时期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路径_马雨薇

新型大国关系实质上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的大国关系,是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新方式。纵观历史,从美苏争霸到苏联解体,世界一直呈现两极对抗的局面。冷战结束后,各国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将这一格局彻底打破,国际关系更趋向复杂和多极化发展,单纯的武力对抗已显然不能再顺应时代潮流。因此,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大国关系应运而生。从目前我国国情、时代主题以及中美两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来看,两国构建新兴大国关系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必然。首先,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基本矛盾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基于此,我国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与重要大国之间的良好关系。其次,与美国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重要里程,“中国在实现小康社会与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来促进国家建设发展,构建以新安全观为基础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关键”[1]。最后,和平与发展是世界潮流,也决定着中美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之路的整体方向。目前我国正在努力建立一个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管控分歧、相互尊重、平等互谅、合作共赢、培植 友谊的新型大国关系,这与当下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相符合。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探索历程 中美两国分别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肩负着稳定国际局势的重大责任,两国关系也一直备受关注。中美自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历经风雨,曲折发展。两国对相互之间关系的探索大致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一)改革开放后十年间双方互动增多,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1979年,中美两国建交公报的发表,使得美国 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政府的唯一性,改变了两国关系徘徊不前的局面。中美两国由正式建交到开始进行战略合作,两国关系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980年,随着两国互访的持续进行和一系列合作协议签订,中美关系逐步回暖。1982年《八一七公报》的发表,美国做出“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的承诺。在1979—1989年期间,中美两国之间的积极互动为双方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JournalofJiang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第37卷第4期 2016年8月 文章编号:2095-3046 (2016)04-0106-05DOI :10.13265/j.cnki.jxlgdxxb.2016.04.022 新时期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路径 马雨薇, 雷江梅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70) 摘 要:中美两国从建交开始,经过种种调整、适应、冲突与合作,已走过三十余年。目前,两国在 意识形态、经济发展、地区问题等方面仍存在问题与摩擦。为突破“修昔底德陷阱”,妥善处理双方关系,中国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一伟大构想。而受国际局势和国内政局的影响,这一构想变得十分复杂,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稍有不慎就会引起两国乃至国际秩序的动荡。因此,中美双方要加强对话沟通、有效管控分歧、深化合作交流,才能够避免战略误判,增强互信,更好地面对各种挑战,为中美关系的前进之路提供更为光明的前景。关键词:中美关系;新型大国关系;管控分歧;战略意图;深化合作中图分类号:D822.3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6-01-0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5BKS011);湖北省优秀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作者简介:马雨薇(1993-),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球化等方面的研究,E-mail:Bella071209@https://www.360docs.net/doc/bf15163684.html,. 通信作者:雷江梅(1978-),女,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的研究,E-mail:leijm78@https://www.360docs.net/doc/bf15163684.html,. Vol.37,No.4Aug.2016

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美国所所长袁鹏 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中美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12年初习近平访美时提出:要把中美关系塑造成21世纪新型大国关系。但新年伊始,美国参众两院通过新的“国防授权法”,进一步明确《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涵盖钓鱼岛。这一政策宣示意味着,中美日围绕钓鱼岛乃至东北亚的战略博弈更加复杂化,无疑给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投下了阴影。国际舆论十分关注:中美关系今后究竟会怎样?是在摩擦中逐步走向缓和,还是走向对抗?两国能否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一、新型大国关系“新”在何处 2011年1月,胡锦涛主席访美。中美双方签署新的《联合声明》,提出“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一提法给长期处于“非敌非友”模糊状态的两国关系找到了一个新定位。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对美进行深化“合作伙伴关系”之旅,进一步提出中美要构建一种“前无古人,但后启来者”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正式向美方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在3月7日纪念尼克松访华40周年的讲话中,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指出,“我们在共同树立典范,力争在合作和竞争之间达到一种稳定和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这是前无古人的”,“我们必须通过逐渐形成一个建立信任的框架,以直接和富于建设性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其基调同习近平同志的倡议是完全吻合的。基于这一共识,2012年4月底5月初举办的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第三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会议机制均以“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主题。奥巴马在贺信中提及新型大国关系,胡锦涛同志则在开幕式上发表《推进互利共赢合作发展新型大国关系》致辞,提出了“创新思维、相互信任、平等互谅、积极行动、厚植友谊”五点构想,首次为“新型大国关系”充实了具体内涵。 中美希望构建的新型大国关系,究竟新在何处?其“新”大体包含两重含义。 第一,这种新型关系不同于40年前、20年前甚至10年前的中美关系。过去中美关系是“超—强关系”,即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与“多强”之一的中国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中美关系与美俄、美欧、美日、中俄、中欧关系等没有根本区别。而今天中美关系则更像是“老大—老二的关系”,是守成霸权国同新兴崛起大国之间的关系,开始被真正赋予国际关系史上“权力转移”的特殊意义。而从未来预期看,国际多个权威机构普遍预测,中国GDP总量超美在2020年左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份报告更大胆预测这一时间会提前至2016年。这一对比往往同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和西方大国整体性低迷这一国际体系大变迁的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也同中国在军事、网络、太空、海洋、科技等领域的长足发展联

大国关系与中国外交

一、当今国际形势 当今世界正处于深刻变化和向多极格局过渡的时期。各国加快发展综合国力,力争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占据有利位置。我们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机遇中包含挑战,挑战中也可能有机遇。当前,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正发生着极其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一方面,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另一方面,对外联系愈益密切,各种信息愈益畅通,我们遇到了不少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使得我们要正确认清楚当今国际形势。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是造成国际形势不稳定的最主要根源。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当今的世界毕竟不是美国一家可以独霸天下的,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还在继续增长,多极化趋势仍在曲折中进一步发展,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于缓和,我们对于国际局势的一些基本判断仍然是站得住脚的。这就是说,当前国际形势发展仍为我国坚持不懈地开展和平外交,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一心一意地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机遇。 对于当前大国关系和国际形势,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调“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运动都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国际形势的发展也是绝对的,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的。 冷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国际格局最主要的特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占据全面优势,特别是美国一家独大,同时多强并列,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西”主导了“东西关系”,“北”主导了“南北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超强实力地位和突出作用。当时国际形势大有美国一极化的趋势,但是进入21世纪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以后,这种美国一极化趋势的国际格局逐渐出现转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兴起 借助全球化的历史机遇,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比如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积极推进内部改革,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和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冲击美国霸权地位,导致美国领导下的西方世界主导地位的下降。其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G8会议向“G8+5”会议的演变。很多全球政治、经贸和环境问题已经不能在G8体制中得到解决,而必须邀请这些新兴经济体参与决策,发达国家主导国际体系和国际议题、发号施令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的崛起成为冷战后国际形势发展中一个意义深远的重要因素。国际反华势力从根本上不愿看到我发展壮大,利用台湾、西藏、“人权”等问题,乃至利用其占据优势的舆论工具对我进行牵制、遏制。我们要与霸权主义、“台独”分裂势力和邪教组织展开的三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彻底暴露了某些国家推行霸权主义的本质、“台独”势力分裂祖国的险恶用心和邪教组织的巨大社会危害,擦亮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眼睛。 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大国之间既合作又竞争,既有较量也有妥协,既相互借重又相互牵制,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清晰。

论新时期的中俄关系

论新时期的中俄关系 摘要:冷战后,中俄关系已步入了平稳发展、充满生机的历史新时期。新时期中俄关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排除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而对发展国家关系产生的负面影响;二是双方确立了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的国家关系准则;三是中俄既不结盟,也不对抗,更不会针对第三国;四是发展务实的经贸合作。中俄两国深入发展双边关系具有安全利益和政治主张增多,地缘优势独特,经济互补,政策相互迎合等多种有利条件,因而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双方也应高度正视和解决所面临的敏感问题。 关键词:中俄关系冷战合作伙伴共同进步 正文:冷战后,世界格局和大国关系发生深刻演变,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多极化趋势发展中的两个重要国家及最大的邻国,相互关系也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与恩恩怨怨几十年,甚至发生过军事对抗的中苏关系相比,中俄两国关系出现了平稳发展,充满活力的积极势头。近年来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也趋于深化,中俄两国已就构筑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达成共识。实践证明,中俄关系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新时期中俄关系的确立及积极进展 新时期中俄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一、从中苏关系正常化到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 1989年5月,前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应邀访华,同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高级会晤。这次访问标志着中苏两国在对抗了30年之后,终于走向和解,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此次高级会晤最突出的成果就是双方确立了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新型国家关系。邓小平用“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形象地概括了这次高级会晤的重要意义。 中苏关系的正常化成为两国发展长期稳定友好关系的新起点。中苏两国在政治、经济、贸易、科技、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关系,都有显著进展。李鹏总理1990年4月访问苏联,双方签署了《两国政府关于在中苏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和加强信任的指导原则协定》、《关于两国经济、科学技术长期合作纲要》等6个政府间文件,使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具体化。 二、1992年12月叶利钦总统访华标志着中俄关系迈上了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新台阶。 中俄关系实现平稳过渡之后,两国关系迅速发展,双方在一系列问题上都取得了积极成果。首先,论新时期的中俄关系 中俄双方都采取积极措施使历史遗留的东段边界问题得以解决。1992年2 月两国议会先后批准了《中苏国界东段协定》,同年3月俄前外长科济列夫访华,同钱其琛外长在京互换了批准书。此后,双方开始进行勘界立标工作。 第二,加强了两国军事部门的往来并就增加军事信任措施和发展军事合作问题进行了广泛磋商。1992年2 月独联体武装力量总参谋长萨姆索诺夫访华,4月和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长赵南起和中国国防部长秦基伟先后访问俄罗斯,俄国防部第一副部长科科申也于同年10月访华,这些访问为双方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就相互安全问题达成互谅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双方贸易合作迅速发展,尤其是边境贸易形势喜人。据统计,1992年两国贸易额已达到52亿美元,超过了中苏贸易额的最高纪录。两国间的科技合作也因俄副总理绍欣两次访华和中国副总理田纪云赴俄参加中俄经贸科技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而开始启动。 三、中俄两国面向21世纪建设性伙伴关系的确立。 1993—1994年,中俄关系在叶利钦总统访华取得巨大成果的基础上,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继续稳定发展。双方高级领导人的访问更加频繁。俄联邦政府副总理沙赫赖、国防部长格拉乔夫、俄前外长科济列夫、俄军总参谋长科列斯尼科夫、国家杜马主席雷布金、俄联邦政府总理切尔诺梅尔金都曾先后访华。俄联邦总理访华期间两国政府签署了《中俄国界管理制度协定》等7个重要协议。中方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总参谋长张万年,国防部长迟浩田以及钱其琛外长也都先后访俄。钱外长访俄期间同俄方签署了《中俄外交部新闻领域合作议定书》,草签了《中俄国界西段协定》。国防部长迟浩田同俄方签署了《预防危险军事活动协定》。 政治关系的改善,合作机制的逐步健全极大地促进了经贸合作,1993年双方贸易额达到了创历史最高纪录的76.8亿美元。〔1〕1994 年由于两国贸易结构有所调整以及俄实行签证制度以后人员往来受到限制,双边贸易额曾出现较大幅度的滑坡,致

解读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迅速发展的新兴大国,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也是实力最强的守成大国。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关系。 中美如何相处,不仅关乎双边,更关乎全人类。 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把握好、发展好中美关系,让中美两国人民放心,让世界各国人民安心,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课题。 2013年6月7日,中美元首在美国加州庄园会晤,双方确认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并明晰了其内涵、勾画了其路径。 “庄园会晤”为中美关系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开启了中美“跨太平洋合作”的新篇章。 什么是新型大国关系?中美要构建怎样的新型大国关系?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我们在这里帮助大家解读。 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使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各国相互依存和利益交融的程度前所未有,同时也面临层出不穷的各种挑战,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单打独斗,需要携手。中国因此积极的和“一批大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我们不仅要与美国等传统大国之间发展新型大国关系,也要与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发展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新思维、新方向。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一个新的理念和主张,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 一、新型大国关系 新型大国关系,是近年来在新的形势下中国提出的一个概念,于2012年11月被写进中共十八大报告。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大国关系由此成为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内容。 历史上,新崛起的大国和守成的大国之间总会猜疑、对抗甚至不惜诉诸战争,最终导致国际体系的更替。从两千多年前的雅典和斯巴达争霸,到二战后的美苏争霸,还没有一个反例能打破这一魔咒。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就是要打破这一怪圈。 1、定义: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是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人民网 新型大国关系,意味着对传统大国关系模式的摒弃,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2、新型大国关系与传统大国关系的区别(新在那里) 传统大国关系:“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必然对抗、必然冲突,甚至导致战争。 新型大国关系:超越“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必然走向对抗冲突的旧模式,开创大国间对话合作的新局面。 (1)不能打仗:出发点和归属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可持续发展,努力为自身发展创造和平、稳定、友好、合作的外部环境。 (2)强调合作:不是“你输我赢”的零和关系,而是互利共赢的关系。(3)共同利益:不断拓展共同利益,使双方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 (4)建设性地管控分歧,化挑战为合作的契机。

大国关系与未来中国(精)

大国关系与未来中国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和充满希望的变化,国际形势总体趋于缓和。要和平,谋稳定,促合作,求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各国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大国关系正在尽心深刻的调整,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当然,国际形势下的不确定因素也充斥很多。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国际战略格局依然是“一超多强”,美国将继续保持其综合国力的全面优势,但其相对下滑的趋势无法改变,它对世界的影响力也进一步衰退。欧盟诸强、中国、俄罗斯、日本、印度、东盟等大国或集团的实力将相对上升,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也进一步提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实力的不平衡发展决定了新世纪大国大国关系的基本特点使竞争与合作、斗争与协调并举。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处理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的关系,对于我国的战略利益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主要介绍一下我国与美、俄、日三大国外交关系的发展。 一、中美关系。 从大方面来说,近些年来,亚洲在美国全球战略的棋局上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逐渐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重点。美国认为,从经济方面看,亚太地区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从安全方面看,亚太地区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印巴次大陆、南海海域、台湾海峡、朝鲜半岛等四个热点地区仍有可能爆发危机冲突,而亚洲没有北约那样的安全机制来确保地区和平与稳定。更重要的是,加大在亚太地区的投入,可以防止亚太地区出现能够挑战美国的“潜在对手”,维护美国在该地区的的经济和安全,确保美国在21世纪全球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奥巴马政府提出了“重返亚太”战略。其目的不言而喻,矛头直指中国。 一方面,美国强化在亚洲的军事存在,继续在亚太保持10万驻军,并加大武器装备配置上的倾斜,谋求在亚太地区的军事优势地位。另一方面,频繁进行军事演习,构建军事同盟,构筑美国主导的的集体安全体系。

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自从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破灭,世界政治格局就向着多极化趋势演变。最近,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作用下,多极化趋势越发明显。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问题频发,麻烦缠身,另一方面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强势崛起,双方力量对比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前进,各大国相互依存的关系特质越发明显。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都无法单独应对全球问题如温室效应,恐怖活动等。而中美双方,一个是称霸世界多年的第一强国,一个是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会走向何方,是向历史一样重复着崛起国与守成国的冲突,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走出一条新路,不仅关系着两国,也关系着全世界。在这一背景下,“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显得意味深长 。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新的重大外交理念,清晰描绘了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国家意志和基本国策,选择合作共赢成为中国发展国际关系的旗帜;与此同时,捍卫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的核心利益,是中国的不二选择。这两点构成了中国外交战略的两大支柱,相互并不矛盾。 在中方的解读里,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需要双方秉持创新思维,相互信任,平等互谅,积极行动,厚植友谊。而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点是相互信任。以中美为例,虽然中国一直明确宣扬自己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但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对中国抱有很强的警惕心理,认为国强必霸,两强必争,中国的崛起必然损害美国的利益。而在中国,也存在着对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不信任感,认为他们一定会千方百计阻碍中国发展。美国国内对中国的未来一直存在所谓不确定性的质疑,美国据此对华搞所谓“两面下注”。用国强必霸的思维定式和两强必争的零和心态看待中国和中美关系是有害的,影响中美战略互信与良性互动,是要不得的。对话比对抗好,合作比遏制好,伙伴比对手好,理应成为双方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的共识。双方必须学会相互尊重,善于抓住“同”,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正确对待“异”,尊重和照顾彼此利益关切。对存在的分歧,应通过对话交流,增进理解,妥善处理,以免影响中美关系大局。但是,如果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双方都必须摒弃这些思维,认识到双方的共同利益是广泛的,完全可以实现合作共赢。实现合作共赢,是中美两国能够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关键。诚然,中美外交战略目标和理念有很大不同,但两国间的共同利益又是广泛的,合作共赢是中美关系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合作共赢是建立在中美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也是积累两国战略互信的必要动力和方式。探讨中美合作共赢的潜力及其实现的条件和途径,并进而转化为中美两国的政策重点和具体计划,将帮助两国今后走好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之路,合作共赢是积累两国战略互信的必要动力和方式,不断挖掘双方合作共赢的潜力和途径,才能够让双方真正体会到新型大国关系的可行性。同时,军事方面的互信也是必不可少的。中美双方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一直被人们所探讨,尤其是在最近的日本钓鱼岛冲突中,更是频频被提及。没有哪个国家会愿意信任一个随时可能跟自己爆发冲突的国家。与双方在政治,经济的联络相比,中美军事交流严重滞后。正因如此,在构建双方大国关系过程中,对军事的合作需要被格外看重,缺了一条腿的人是走不好路的。 第一要在亚太地区形成一个新的安全架构。在美国重返亚洲、中国逐渐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中美之间的关系以及亚洲各国的关系,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第二要在军事领域实现突破。新型大国关系最核心的内涵是双方和平共处,不发生军事冲突,而目前大国关系中军事关系严重滞后于政治和经济关系,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第三是要寻求在新的领域开展合作,比如网络安全、全球治理等,这些都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

美元指数与中俄两国加入世贸(WTO)的关系

美元指数与中俄两国加入世贸(WTO)的 关系 中国1987年开始申请加入世贸组织的前身关贸总协定直到2001年11月份才最终加入,谈了14年,黑头发谈成了白头发。而那个月美元指数最高点是117点,距离那年最高点121点仅一步之遥,而事后的美元走势则证明2001年美元指数最高点——121点,是从1987年已来的近26年来的历史最高点,美元指数越高,以美元为衡量标准的世界能源价格越低,那么美国为什么要让中国在世界能源最低的时候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呢?中国是一个人力资源丰富而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这一点美国十分清楚,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不会出口能源而是会进口大量的能源与自身廉价的人力相结合,生产商品出口全世界,来拉动经济发展。从2001年11月开始美元就进入了下跌通道,一路由117点跌倒现在(2013年9月23日星期一)的80点,跌去三分之一。美元逐渐下跌世界油价逐渐上涨,中国此时正是加入世贸的最初十年,用油量逐年上升,而本世纪头十年石油牢牢的掌握在美国手里,从2001年911之后,美国以反恐的名义在世界石油仓库中东地区发动了多少场战争?美国一方面促使美元贬值,油价由2001年16美元一桶涨到最高点2007年147美元一桶,一方面同意中国加入世贸,中国进口油量从2001年6490万吨每年上升到2012年进口2.71亿吨

原油每年;一方面把价格弄高,一方面找到一个愿意大量购买的冤大头中国,一方面通过战争控制中东石油,美国的石油生意做的是风生水起,不亦乐呼。这就是美国为何在2001年美元指数最高点允许中国加入世贸的考虑之一。 如今中国经济以发展到一定阶段,能源需求开始相对减速。中国的原油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减速也在停滞不前或者下降。美国的石油生意不好做了,所以美国也不打算在攻打叙利亚了。所以美国没有打叙利亚,叙利亚不仅要感谢美国,还要感谢中国。 美国把目光放在了下一个冤大头——俄罗斯身上。俄罗斯自从1994年申请加入世贸组织已来,经过18年的艰苦谈判,终于在2011年12月成功加入世贸组织,而当月的美元指数收盘价是80点,与美元指数有记录已来最低点70点仅差10点,为何美国要在美元指数接近历史最低点时允许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呢?俄罗斯与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人少资源多,加入世贸之后肯定会大量出口能源,石油价格现在是100美元每桶,俄罗斯石油大亨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润,又看到本国加入世贸会促进本国石油出口,他们会纷纷加大石油产量,投资建油井。而此时美国开始退出量化宽松措施,甚至准备加息,这些都会促使美元升值,而美元升值将会促使油价下跌,油价下跌后制造业成本就会大幅下降,于是奥巴马开始张罗美国的制造业回归母国,美国的制造业

浅谈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浅谈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迅速发展的新兴大国。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也是实力最强的大国。两国的一丝一毫都牵动着整个地球,中美合作将给两国和世界带来巨大机遇,中美对抗将给两国和世界带来巨大损害。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把握好、发展好中美关系,让中美两国人民放心,让世界各国人民安心,这是对中美两国的巨大考验,也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课题。 在这个充满荆棘的外交世界,中美两国要发展新型的大国关系,这还是处于刚刚提出的阶段,甚至两国对其定义也不尽相同。按照中方的说法,它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按照美方的说法,它是对“崛起国与守成国必然冲突”这一历史魔咒的打破,是以“新答案”解决“老问题”。双方的唯一共识在于,美国作为“守成大国”,中国作为“新兴大国”,中美应在21世纪走出以往“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实力竞争必然导致冲突的怪圈。 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背景是,中美两国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其持续而快速的经济发展,正在迅速缩小同“老牌”超级大国美国的实力差距。例如,2001年,中国的GDP总量是美国的约1/8,而十年之后的2011年,中国的GDP约合7.3万亿美元,已经达到美国同年GDP的近1/2。同样是在这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先后在国际贸易年总量、制造业产值年总量以及吸引国际直接投资(FDI)年总量等各项关键经济指标上,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些现象意味着,进入21世纪,中国正在以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赶超美国。权威国际机构纷纷预测,到21世纪头20年结束的时候,即2020年,中国的GDP总量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更是大胆预测:到2016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 基于上述两国实力对比发生的变化,中国要求在国际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以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而美国则需要中国为其分担更多的国际义务,在国际事务中寻求中国的支持,维护国际稳定。 在未来若干年中,中美两国国内都面临很多复杂问题。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这一阶段正是社会矛盾多发时期,伴随着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没有什么事情能真正瞒天过海,阴暗面或光明面同时曝光舆论面前,接受大众舆论的评头品足,贫富差距的拉大,经济增长的放缓,维稳难度的提高,极端民族主义的抬头……所有这些都需要中国政府一丝不苟地解决。而美国国内问题也不少,降低失业率,改革医疗制度、金融制度,复苏国内经济等等问题都足够令美国政府手忙脚乱。正因如此,两国都不想多惹麻烦,尽管双方存在许多矛盾和分歧,但是两国对于亚太地区,存在着两点带有根本性的共同利益,这就是:中美两国都需要一个持久和可预期的地区和平与稳定,都需要本地区的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繁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