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词类与词性-对联知识

对联的词类与词性-对联知识
对联的词类与词性-对联知识

对联的词类与词性-对联知识

对称美是对联的主要特点。所谓对称,除了平仄相对、节奏一致之外,还要做到词类相近,词性相当,结构相似,字数相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达到高度完美。反之,则不能称其为一副好的对联。本篇主要谈谈对联中的词性对仗的问题。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古代词类的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

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如清倪国琏的古藤书屋联:

一庭芳草围新绿;

十亩藤花落古香。

其中“芳草”之“芳”与“藤花”之“藤”,一为形容词,一为名词;“新绿”之“绿”指的是颜色,“古香”之“香”乃指气味。虽同为形容词,并非—类,从个别对语讲,似欠工整,可从全联角度看,却形象鲜明,音节和畅,被一致认为是“工对”。

比较而言。虚词的对仗似乎比实词要求得宽些。比如有时介词可与副词相对,这不仅因为虚词类的汉字相对少些,更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字、词本身词性就很复杂,往往一个字包容几种词性。比如“为”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介词、副词、助词,有时还可以做连词。“向”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介词、动词、副词、连词等等。所以通常人们对虚词要求得就不很严格了,能做到虚词对虚词也就可以

了。但叹词、助词、象声词却很少与介词、副词、连词相对。

在讲究词类和词性对仗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个义类相对的问题。什么是义类相对呢?所谓义类相对,悬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

1.天文(日月风雨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风江河等)

4.官室(楼台门户等)

5.草木(草木桃李等)

6.飞禽(鸡鸟凤鹤等)

7.走兽(狼虎象马等) 8.鱼虫(蛇鱼蚁蝗等) 9.饮食(茶酒莱肴等)

10.器物(盆杯壶盏等) 11.文具(笔墨纸砚等) 12.衣饰(衣冠巾带等)

13.形体(身心手足等) 14.人事(道德才情等) 15.人伦(父子兄弟等)

16.珍宝(金银玉珠等) 17.军事(弓箭刀剑等) 18.文艺(诗词书画等)

19.文史(经典史册等) 20.精神(智愚苦乐等)

另有按其它内容分类法.此处就不一一赘述。

笔者按词类编成部分对句,可使读者更明了一些:

地理对:河对海、地对山、大陆对长天、荒原对沙漠、古塞对雄关。

天文对:冰对火、雪对霜、海市对山光、星辰对日月、瑞雪对骄阳。

颜色对:红对白、紫对缃、黑桦对白杨、青竹对绿柳、墨兰对珠黄。方位对:南对北、西对东、六极对八风、五湖对四海、边塞对围城。数字对:一对二、百对千、两两对三三、千年对万寿、独木对群山。花木对:桃对李、菊对兰、玫瑰对牡丹、绿茵对红叶、白芷对橙柑。飞禽对:鸥对鸟、枭对鹏、白鹤对黄莺、杜鹃对喜鹊、燕舞对鸪鸣。走兽对:熊对象、马对羊、狡兔对贪狼、雄狮对猛虎、牛仔对猴王。鱼虫对:蜂对蠓、蛾对虫、蝼蚁对鱼龙、河龟对海蚌、蝴蝶对蜻蜓。人伦对:夫对妇、臣对君、祖宗对玄孙、同志对朋友、家族对外亲。文学对:词对赋、曲对文、五典对三坟、楚辞对史记、诗品对文心。感情对:愁对乐、喜对吟、和气对知心、涌泉对滴水、思绪对情恩。精神对:痴对智、佞对昏、颓废对沉沦、修身对养性、刻骨对铭心。人事对:公对私、言对行、协作对竞争、生活对劳动、长辞对永生。文史对:经对史、古对今、后汉对先秦、伏羲对盘古、忠臣对昏君。形体对:面对首、毛对肌、口舌对心脾、饥肠对傲骨、夺目对画皮。宫室对:楼对阁、户对窗、皇室对民房、茅庐对寺庙、巨厦对中堂。

珍宝对:珠对玉、锦对珍、绿翡对白银、琼瑶对玛瑙、紫贝对黄金。

军事对:弓对箭、将对兵、烽火对狂旌、楚歌对剑气、画角对长城。

饮食对:茶对酒、盐对油、瓜果对米粥、山珍对海味、熊掌对猴头。

时令对:朝对夕、暮对晨、白昼对黄昏、中秋对元旦、去暑对立春。

文具对:棋对纸、笔对琴、泼墨对撰文、砚池对书案、七彩对八音。

衣饰对:巾对带、衣对衫、木屐对华冠、袈裟对襁褓、项链对耳环。

虚词对:然对也、之对乎、而已对斯夫、无非对是否、矣哉对再如。

副词对:还对再、就对将、偶尔对时常、方才对恰巧、必定对应当。

连词对:及对与、而对或、除非对倘若、虽然对即使、因为对如果。

介词对:同对往、被对朝、由于对沿着、自从对为了、除了对依照。

助词对:的对地、啦对吧、罢了对是吗、哎哟对完了、似的对等着。

叹词对:嘿对喂、哦对啊、嘿喽对哇啦、哎呀对嗨哟、哼哼对哈哈。

象声词对:轰对嗡、噹对哗、叮咚对乒乓、咣噹对扑哧、唏哩对哗啦。

联绵对:阡对陌、貅对貔、璀璨对旖旎、氤氲对滟潋、翡翠对琉璃。

在对联的对仗类型中,有工对、宽对的区别。工对,即指同类的词或相关的

词相对。如上边讲到的按类别属对即为工对。宽对,即指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然而工对不见得就是好联,宽对有的不乏为上乘之作。要说明一点,颜色对、方位对、数词对、虚词对和动词对,必须严格按同类对仗,否则为失对。特别是动词,如造成失对,势必使上下联句子的结构发生变化,其它词对得再好,也算失对。另外,有些常用名(如人名、地名、国名、书名等)也应从严对仗。另外还有一种所谓的邻对,它指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邻对一般比宽对严格,但又不如工对那样整齐精密。下面是可以通对的门类:

1.天文与时令

2.天文与地理

3.地理与宫室

4.宫室与器物

5.器物与文具

6.器物与衣饰

7.衣饰与饮食8.文具与文学9.植物与动物

10.形体与人事11.人伦与代名12.疑问代词与副词

13.方位与数目14.数目与颜色15.人名与地名

16.同义与反义17.同义与连绵18.反义与连绵

19.副词与介词20.连词与助词21.介词与助词

22.叹词与助词

名词对

即在联语中重用名词的作用,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如:人、马、花、月、天空、北京、中国、头、今天、爱情、道德、小麦、星期天……请看:诗写梅花月;

茶熏谷雨香。

在精练的联语中,名词占去十分之八,只有“写”、“熏”二字为动词。作者以简约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副春天的画面,其构思之精巧,立意之独别,实不多见。

晚清黄遵宪写过这样一副言志联:

药是当归,花宜旋覆;

虫还无恙,鸟莫奈何。

作者借四种不同的花鸟草虫成联,意在抒发归隐后的复杂心态。“当归”即中药当归,“旋覆”即中药旋覆花,“无恙”为虫名,“奈何”即杜鹃。联语中的当归、旋覆、无恙、奈何均为双关词,作者在这里要写的并不是物之本身,而是由字而引伸的双关寓意。以抒发不甘寂寞、与命运抗争的一种心态。

再看著名画家黄宾虹的一副联:

心肠铁石梅知己;

肌骨冰霜竹可人。

黄宾虹不光画画得好,联也写得奇绝。联语是说铁石性格如梅,冰霜品质似竹,作者巧妙地运用名词的作用,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立意精工,非常人可比。

再看傅山写的一副联: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此联皆以名词入句,却深得意境,不禁使人想起“白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之佳构。可见,撰联工在意境的开发,如无意境,再好的辞藻也不会辟出新意。

动词对

即在联语里重用动词的作用,表示陈述人或事物的动作情况变化和其它活动的词。如:走、笑、有、在、飞、写、起来、上去、观念、悲欢、存在、发展等。

请看杭州孤山放鹤亭联:

水清石出鱼可数;

人去楼空鹤不归。

在简短的联语中,动词几乎占去了一半,出、数、去、空(亦作动词用)、归。但用词极巧,不因重动而使联语有雕琢之感,令人读之生情、意境洞出,给人一种缠绵、空旷、沧桑变幻之感,余味无穷。

孙中山先生不但是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还是楹坛高手,他早年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联语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早年满怀豪情,壮志凌云的胸怀。上联一个“乘”字,一个“破”字,展示了作者树立远大的志向,非凡气概;下联的一个“面”字,一个“读”字,写出了作者苦读求知,不懈追求的治学精神,一扬一抑,准确地刻画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北京潭柘寺有一副写弥勒佛的佳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联语重用动词“容”、

“笑”二字,把弥勒佛大肚笑口、笑容可掬的形象描绘得一览无余。上联写外貌形态,下联写内心情态,

“容”、“笑”二字分别三出,用字精到,层层迭进,通俗谐趣,发人深省。

形容词对

即在联语中注重对形容词的作用(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如:高、白、好、快、暖和、活泼、恳切、优秀……

请看赖少其为无锡鼋头渚通芬堂所撰一联:

湖阔鱼龙跃;

山阴草木香。

作者在简练的联句中,竞用了四个形容词,以“阔”饰“湖”,以“跃”饰“鱼龙”,以“阴”饰“山”,以“香”饰“草木”,连贯自然,与景物相配,十分得体,无见雕琢。

上海孙中山故居有一联为孙中山所撰:

满堂花醉三千客;

一剑霜寒四十州。

此联在气度上重用了“醉”、“寒”二字,一“醉”字便将此地风光之高绝写得惟妙惟肖;下联化用唐朝诗人贯休诗句,原诗为“一剑霜寒十四州”,其将十四移位,借喻以武力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决心。“寒”用在这里,是隐喻革命斗争之严酷性。

数词、量词对

数词是表示数目多少和次序先后的词,基本数词有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组合数词有十一、九十九、一百八十六、五十年、二十世纪、七月一日等;表示次序先后的如第一、第二、初五、第六等。

量词表示计算人、事物或行为数量时所用的单位。主要有度量单位:尺、寸、里、升、斗、斤、两等;个体事物单位:个、只、件、根、本、间、种等;集体事物单位:独、双、对、打、群、诸等。还有一种词称动量词,数目较少,有次、队、回、遍、道、下、阵、遭、趟、顿等。物量和动量经常要同数词一起用。数

词和量词连用的时候称数量词,如三斤、一双、十回等。

数词和量词在对联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主要作用有:创造形象和意境,加大对联难度,进行数学运算,连续嵌入自然数等。

请看苏州闲吟亭联:

千朵红莲三尺水;

一弯明月半亭风。

此联以白描手法写景,似不加半句渲染,然细心看去,便知作者在其中有意创造了意境。千朵红莲衬托三尺湖水,一弯明月设置半亭微风,岂不是一幅绝美的园林风景画?这其中,千朵、三尺、一弯、半亭在联内所起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北宋刘攽才思敏捷,博学出众,曾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一次,宰相王安石有意难他,出一上联让刘攽对,刘欣然应对,由此,王安石很赏识他,联曰: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北斗映水,恰为十四颗星斗,孤雁披月,依稀如作双飞。联语构思绝巧,立意奇美。联中连用六个数词,四个方位词,不显堆砌,反而以意境取胜。

再请看下联: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这副数字联巧在连续嵌入自然数,上联顺排,下联逆推,难度较大。据说上联为明嘉靖年一船夫于九江渡口向当年状元罗洪先求对,罗竟哑口无言,故为传世绝联。下联被今人李戎翔对出。下联的“九里香”指的是一种木料,据说1943年有人找这种木料,花了一年时光方弄到手。1959年,佛山市一位老工人装修,因需要此料,只两天便从十里远的农村找到了。李戎翔闻听此事,抚今追昔,有感而发,欣然对出下联。

再请看下联:

天下三分明月夜;

扬州十里小红楼。

梁章钜在他的《楹联三话》中引自《隐居通仪》一文:贾似道镇扬州日,上

元张灯,客有摘七句作灯门联者曰:“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众称其切,唯“天下“对“扬州”乍看属宽对,均为名词,偏正结构,“下”对“扬”不工,然“天下”对“扬州”则无嫌

代词对

在汉语中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的词,称为代词。代词分为人称代词:你、我、他、咱们、自己等;疑问代词:谁、哪、什么、怎么、多少、多么;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么、这样。,古汉语文言虚词的其、何、孰等也为代词范畴。

请看民国年间楹联大师刘师亮写的一副嘲弄军阀的对联:

你革命,我革命,大家喊革命,问他一十八年,究竟革死多少命;

男同胞,女同胞,亲爱结同胞,哀我七千万众,只能同得这回胞。

作者以口语诗入联,真乃入木三分,切中要害。语中巧用了人称代词“你”、“我”、“大家”、“他”、“男”、“女”、“同胞”、“众”、“命”,疑问代词“多少”,真可谓句句有力,字字见工。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为一家理发店写过一联: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作者语意双关,虽包含杀机,却耐人寻味。联句以疑问式处理,巧用疑问代词“几许”、

“如何”,如向世人证明手段,显出作者英武、洒脱的英雄?

?br> 请看金圣叹所撰一联:

真读书人天下少;

不如意事古今多。

此联尾的一“多”一“少”,道出了世间的两大道理,天下读书之人多矣,然真读书人甚少,强调一个‘真”字。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道出了世途的艰难。二者类比,以多少量之,也引人深思。

介词对

即放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的词组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时间、处所、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如:从、自、往、朝、当、到、于、在(方向、处所、

时间);把、对、同、为、跟、连(对象、目的);以、按照(方式);比、跟、同(比较);被、让(被动)。在古文里,与、以、于、为、所等属于介词范畴。介词在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重叠使用,其必须用在名词或代词的前边。

请看周恩来写的这样一副联: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中读书。

联句首字“与”、从”为介词,是介绍与什么人共事、从何处读书的道理。用语精练、直接、自然,给人以鲜明、清晰的感觉。

请看山东曲阜孔府门联: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联句字“与”、“同”、“咸”、“并”均为介词。

再看下联:

与人当宽;

自处当严。

“与”、“自”二字用在联首,当介绍“人”和“处”二字以给动词“宽”、“严”,组成结构,联句简约、洗练、明了,为介词入联的典型范例。

副词对

副词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到修饰和限制的作用,但不能修饰和限制名词。如表示时间、频率(已经、曾经、正在、立刻、忽然、终于、一直、永久、才、就),表示程度(很、更、越、最、太、更加、非常、特别、稍微),表示范围(都、全、总、只、统统、仅仅),表示重复、连续(又、再、还、尚、犹),表示语气(可、却、竟、决、倒、竟然、难道),表示否定、肯定(不、设、必、许、没有、必定、也许)。在古文言文中,已、犹、则、也、有、可等均为副词范畴。

请看长沙天心阁联:

四面云山都到眼;

万家忧乐最关心。

联句中第五字“都”、“最”为副词,纵观全联,二字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若省略了此二字,整个对联便索然无味了。

请看下联:

不可说!不可说;

如之何?如之何。

这是一副为革命进步人士杨杏佛写的挽联。杨与宋庆龄、鲁迅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3年被国民党杀害。“不可说”是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之下发出的感慨。“如之何”,是笔者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不可”、“如之”为副词,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副词的作用,用语奇精,内容含蓄,喻意深重,表达了人们敢怒不敢言的社会心态。

看南通曹顶词联:

匹夫犹耻国非国;

百世以为公可公。

此联为明代抗倭英雄张骞所撰。联中“非”、“可”二字为副词,分别修饰国家和人物(曹顶)的,是说国不像国,公(指曹)可为公(对有功绩的人的尊称)的道理。

助词对

助词系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的一种虚词,多用在词、词组、句子后边

起辅助作用。助词包括结构助词(的、地、得、所);时态助词(了、着、过);语气助词(呢、吗、吧、啊),另外,所、着、等、似也属于助词,古文言文中之、乎、矣、也等属于助词范畴。虽此类词独立性最差,但它在语言中却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有的联句因一字之差,则谬之千里,使用得好,可使联句增色,情趣盎然。

请看这样一副对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此联为王湘绮写的讽刺袁世凯的,被近代人视为名联。此联不但采用了嵌字法、转意法,而且还巧妙地运用了虚词的作用,使联句情趣动人,感召力强。

连词对

能够将两个词或者两个语言单位连接起来的词叫连词。如:和、与、而、同、跟、及、并、或、以及、不但、并且、或者、而且(连接词和词组);不但、虽然、既然、要是、如果、假使、倘若、只要、除非、即使、因为、不论、不管、尽管、而且、可是、但是、然而、况且、所以、因而、因此、于是(连接句子)。古文中

的而、与、则、乃、然等属于连词范畴。

请看下联:

熟视无睹,诸君尽管贪污作弊;

有口难诉,我辈何须民主自由。

此联是讽刺国民党贪污腐败,扼杀民主自由的一副对联。联中使用了连词“尽管”、“何须”,在联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联语的双关语气得以发挥,增强了对联拇┩感浴?br>

叹词对

叹词,即表示强烈感情的或者表示呼唤应答的声音的词。它一般不同别的词发生组合关系,通常在句子的前边独立存在。在对联中,叹词的应用不是很多,在一般的诙谐联中偶有使用。

请看下联:

咦,哪里放炮;

哦,他们过年。

据说这是一副云南某村土地庙联,作者借土地神之口,发表感叹,像土地神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文言文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类词的活用,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劝学》) 规律二: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相连用,前面没有动词,那么其中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鸿门宴》) 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鸿门宴》) 规律五:所字结构,所字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罾:用网捕捉) (2)名词活用为状语 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劝学》) 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例: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鸿门宴》) 规律三: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 例: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臣:使......为臣)(《韩信拜将》) 2.动词的活用 规律一: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等词。 例: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 规律二: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多数后面直接出现宾语,如果没有,便是省略了。有时也可能是及物动词。 例: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规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多数是出现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 例:小学而大遗。(小:形容词活用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形容词+宾语,形容词位于谓语位置,且带了宾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继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 4.数词的活用 数次活用为动词 规律:处于谓语位置,前后无其他动词充当谓语。 例: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5.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就是动词对于它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含有“使他(它)怎么样”的意思。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的格律 对联的格律,简称为联格或联律,就是对联在内容、词性和声律三个方面的规则,实质上涵盖了对联的所有六个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意境相容,用当前时髦的方式来概括,叫“六相”。本节将着重介绍对联格律中的一条基本规则,即对联中平声仄声的排列规律,简称声律或声韵。 在讲解平仄声律之前,我想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种格律分类的观点。这种观点把对联的格律分为正格联、变格联和无格联三种格律形式。所谓正格联,即以对联尾字的平仄作为基准,凡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的,都称之为正格联。在正格联中,又分为律联、组合律、宽律三种形式(限于篇幅,恕不赘述,)。变格联的定义很简单,就是与传统的正格联不同,上联可以平收,下联可以仄收。变格联如是五字和七字的,也可遵诗联。所谓无格,也就是对联时根本不讲究平仄,随心所欲,只讲究词与意思的对仗,而不考虑平仄,这种联多见于技巧联。 这种分类方法是否科学,大家尽可以见仁见智。不过,个人倾向于接受之。理由:从古到今,虽然绝大多数对联是仄起平收,但是也有不少的联作并不遵循这种规则而我们仍然能够接受甚至欣赏。这种分类法可以比较合理的解释这种现象。 从对联最基础的内容讲起,已经掌握平仄的联友就权当复习一下。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当然是正格联的联律了。为了不至于误导,俺将

严格按照正格联的声律规则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介绍:尾字平仄规则、句中平仄规则、句脚平仄规则。 一、尾字平仄规则 一副对联,上下联收尾的各一个尾字,合共两个尾字,必须是一平一仄。在正格联中,这个原则是铁定的,不能更改.一般要求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当然,正如前面所讲,有些变格联,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则是平起仄收的,不过这在浩若烟海的古今楹联中,却是为数不多的。 二、句中平仄规则句中平仄,指的是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般规律是,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要互换平仄。(平仄交替规则)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平仄对立规则)公式如下:(以下所举的,皆是正格,变格不计在内) 1、一言联格律。 上联:仄下联:平 例如虎雨画墨 龙风诗泉 2、二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下联:平平 例如上海彩凤绿叶良友 宁波金龙红花好书 3、三言联格律。三言联格律有两种: A上联:平仄仄,下联:仄平平。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词类及词性教学文稿

语法——词类及词性 一、词的分类 词,是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 例:山、水、走、兴奋、玻璃、坦克、中国、人民、奥林匹克、中华人民共和国…… 根据语法功能和意义,一般把汉语的词分成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二、词性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1、人事名词:如,人学生鲁迅《离骚》政治文化 2、时间名词:如,春天上午星期天母亲节刚才 3、处所名词:如,上海中国远处周围里屋郊区 4、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里外旁内东西 判断方法: 1、能受数量词修饰。两个城市一些学生一点儿水 2、不受副词“不”修饰。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存现、变化、消失、判断、心理活动等的词。 1、动作动词:表动作、行为。如,走看说进行开始 2、心理活动动词:如,想爱恨怕希望喜欢担心 3、使令动词:表指使、命令或请求。如,使叫让派请求禁止 4、能愿动词:(助动词)如,能会可以愿肯敢要应应该(跟动词、形容词等组成能愿短语。如,能够解决) 5、趋向动词:如,来去上进出回过开上来起来 6、判断动词:主要是“是”,以及同“是”相当的“为”等。 动词的判断方法: 1、不能受“很” 修饰(除能愿和心理活动动词外) 2、标志:“着”“了”“过” 3、用带趋向动词或重叠的方式来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趋向等。 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的词。 1、表示形状如,长、短、粗、高大…… 2、表示性质如,高尚、乐观、懦弱…… 3、表示状态如,迅速、朦胧、遥远…… 判断方法: 1、一般能用程度副词“很”等修饰(少数本身就表示程度“雪白、完美”等)。 2、大多可以按AA或AABB的方式重叠。如,小小(的)高高大大 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1、表示确数:三分之二、七百…… 2、表示概数:成千上万、若干…… 3、表示序数:初一、第八……

现代汉语 词性 词类的划分(2) (1)

词类分析和词性确定 1.实词与虚词的区别 实词与虚词的区别,除了能不能充当句法成分、是否具有词汇意义之外,它们还有五个不同: 能否成句是否定位能否相互结合是否开放使用频率的高低实词﹢﹣﹢﹢﹣ 虚词﹣﹢﹣﹣﹢ 2.实词与虚词之间的中间层次 增加中间层次的目的,是为了更加清楚地显示词类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因为根据共性可以归纳为较大的类,根据个性又可以划分为较小的类。 ①主体词(名词、动词、形容词) ②数代词(数词、量词、代词) ③修饰词(副词、区别词) ④声音词(叹词、拟声词) ⑤关系词(介词、连词) ⑥语助词(助词、语气词) 3.实词与实词的区别 鉴别实词和实词,要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对语法功能有两种理解:第一,指能够在句子中担任什么句子成分。第二,指某个词可以跟哪类词结合,结合后是什么关系。第二点比第一点更重要,因为汉语的词类根句子成分不是一一对应的。坚持第二点,确定词性时不必进入句子,就不会给句子成分限定死了。 受“不”修饰带宾语做定语受名量词修饰词性公平﹢﹣﹢﹣形容词 公布﹢﹢﹣﹣动词 公共﹣﹣﹢﹣区别词 公寓﹣﹣﹣﹢名词 4.如何鉴别虚词的词性 判断虚词的语法功能,主要看它跟实词或短语的结合以及结合后的关系。 跟实词的结合语法关系词性 的爸爸的妈妈偏正关系助词 和爸爸和妈妈联合关系助词 对对爸爸妈妈介宾关系介词 吗爸爸妈妈吗表示疑问语气语气词 5.如何鉴别“没有”的词性 被否定的词语肯定形式提问形式 动词名词性的词语有……有没有……? 例:他没有钱。例:他有钱。例:他有没有钱? 副词动词性的词语……了……了没有? 例:他没有来。例:他来了。例:他来了没有?

6. 如何鉴别动态助词“了”与语气词“了”的词性 附着在什么词之后在句中的位置 助词“了1”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句中 语气词“了2”名词之后句尾 动态助词表示动作已经完成或实现,称为“了1”。语气词表示新情况出现或一种变化,称为“了2”。如果“了”附着在动词之后,同时又出现在句尾,可以解释为动态助词与语气词的重合,成其为“了1+2”。例如:⑴他来了就走。⑵下雨了。⑶他走了。 7.如何鉴别动词“是”与副词“是”。 “是”后面的词语去掉“是”“不”出现的位置用“的确”替换动词名词不可以“是”之前不可以 副词动词或形容词可以“是”之后可以 例如:⑴他是学生。⑵他是走了。⑶他是聪明。 8. 如何鉴别助词“的”与语气词“的”。 去掉“的”能否成立“的”后添加名词句中位置 结构助词不能可以句尾或句中 语气词能不可以只限句尾 例如:⑴这是木头的。⑵他会理解的。当“是……的”这个框架中出现的是动词性短语,特别是主谓短语时就有可能产生歧义。例如:⑶他是卖书的。⑷这本是他借来的。一个意思是说:他是卖书的(人)。这本是他借来的(书)。其中的“是”是动词,“的” 是结构助词。另一个意思强调:他(是)卖书(的)。这本(是)他借来(的)。句中的“是”是语气副词,“的”是语气词,都表示语气的强调。 9.如何鉴别形容词“一样”与比况助词“一样”。 语法意义受“很/不”修饰用“似的”替换 形容词比较义可以不能 比况助词比喻义不能可以 例如:⑴这本书跟那本书一样。“跟”是介词,“一样”是形容词,作谓语。⑵这里的耗子跟猫一样。“跟猫一样”是比况短语作谓语。⑶这里的耗子跟猫一样肥硕。“跟猫一样”是比况短语作状语。⑷他跟孩子一样。这句话有歧义:一是比较,可以说“他跟孩子不一样/一模一样”;一是比喻,可以说“他跟孩子似的。” 10.如何鉴别时间副词与时间名词 时间副词刚刚正在将要就要马上立刻已经曾经时常终于 时间副词只能在句中作状语,位置处于谓语的前面。 时间名词刚才明年现在过去将来秋天往常平时最近早晨 时间名词在句中作状语,位置可以处于谓语的前面,也可以处于全句的前面。例如:⑴他刚刚走。⑵他刚才走了。⑶刚才他走了。 时间名词能用在动词“在”、“到”、“等到”的后面作宾语,能用在介词“在”、“到”、“从”的后面作宾语,构成介宾短语。有些时间名词还可以作主语。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 梧桐树群与月之故乡群的朋友们都正在习作对联,为提高大家的写作技巧与兴趣受梧桐树管理员丽丽与冰心的委托,找简凡老师为我们进行一次基础知识辅导讲课。简凡(村落草民)老师在百忙中为我们查找有关资料,并从对联的基本知识入手深入浅出地编写了这份教材。望有兴趣的朋友转载并学习,在今后的对联写作中能有所帮助。老牛已代大家对简凡老师的辛苦及对我们的支持表示了真诚的感谢了!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 (简凡) 对联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一般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 一、对联的特点: 对联具备四个特点,即: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平仄相合,音调与谐:传统习惯就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就是名

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二、对联的分类: 从内容广泛来分类 1、写景状物类:描写壮丽风景或雅兴志趣之事。例: 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竹笋如枪,乌鸦焉能尖上立===兰枝似箭,黄蜂偏向利中行 2、叙事咏物类:记叙咏怀、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例: 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 3、抒情言志类:抒发思想感情,志趣理想。例: 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 4、格言哲理类:用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格言勉励治学立业, 修身处世。例: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 5、讽刺讨檄类:主要出自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例: 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 三、对联的形式: 1、正对:就是对联中最大量的,它的内容构成主要就是并列关

对联知识及考试

对联知识及考试 对联知识及考试 关于对偶的法则 律诗(又称近体诗)的中间两联需使用对仗,俗称对联,语法中称对偶句。对偶句常被用到词、曲中。 对联在今日已发展成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雅称楹联。它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对偶句这一特定句型,施展才华,达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它的语法规则(建议命名为《王力定律》)是: 一,句型性质: 句型相同的句子可以造对偶句。如: 旧国云山在,新年风景馀。(李颀《送人归》) 句型不同的句子也可以造对偶句。如: 江流横万里,天柱插三峰。(桂林南溪山刘仙岩古联—石刻) (下联是倒置句:三峰像天柱似插入云霄) 高山耕棘石,昃路响牛铃。(胡自立自勉联) (上联是省略句:在高山之上耕于棘石之间)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苏轼《有美堂暴雨》) (上联是兼语式,下联是连动式) 两句单句可以造对偶句。如: 绿林行客少,赤壁住人稀。(刘长卿《送和州》) 一句复句可以造对偶句:如: 犹悲堕汨碣,尚想卧龙图。(陈子昂《岘山怀古》) 二句复句可以造对偶句。如: 云影遥临盖,花气近熏衣。(陈子良《游侠篇》) 甚至一副对联仅是一个单句。如: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白居易《客中守岁》)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十字句) 此联为流水对。 流水对的句型是多样的。如: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贪。(白居易《客中守岁》)(单句)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毛泽东《冬云》)(递进复 句) 犹悲堕汨碣,尚想卧龙图。(陈子昂《岘山怀古》)(多重复句) 龙城但苦战,燕颔会封侯。(骆宾王《夕次蒲类津》)(条件复句) ……。 因此,对偶句要语言结构相同,假若语言结构形式不相同,就不能造 对偶句。的理论是错误的。 王力先生指出: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即同句型的句子)相为对仗,这是正格。但是我们同时应注意到:诗词的对仗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相同。如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名成八阵图》)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韩愈《精卫填海》)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赠柳亚子先生》)

词类活用(一)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 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比如“雨”字,在造字之初就身兼名词和动词两类,如“天雨雪”(《苏武传》)中的“雨”本身就是动词,但是现在的“雨”却只具有名词的词性,人们就把这句中的“雨”字看作活用了。 如何判别词类何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 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名词活用 (一) 名词作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必有一个活用。“襟三江而带五湖”的襟和带。(《滕王阁序》) 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 “置人所罾z ēng 鱼腹中”。(《陈涉世家》) 罾z ēng 本义是渔网,活用作动词“网起”。 3、名词后直接粘附一个语气词,活用。 “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触龙说赵太后》) 4、连词“而”(以、且)前后的名词活用。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称王)。(《荀子?天论》) 遵海而南(向南)。(《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败楚汉,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向西)。(《史记?项羽本纪》) 5、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代词不受名词修饰,所以代词(通常为“之”、“者”)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辱而逐之,折而族之”的族。(侮辱他,扭逐他,打倒他,消灭他的家族)(《原谤》) 以故其后名(命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6、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的白衣冠。(《荆轲刺秦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齿。(《师说》) 7、 能愿动词“能、欲、可、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公子怒,欲鞭之”的鞭。

英语词性及用法

英语词性及其用法 一、英语的词性大约有10种,名词n.副词adv.介词prep,代词pron,数词num,动词v,形容adj,冠词art,连词conj,感叹词interj,及物动词vt,不及物动词vi,助动词vaux,缩写a bbr,动词不定式inf.,单数sing,复数pl,情态动词aux.。 二、名词及其用法 分类 名词可以分为专有名词(Proper Nouns)和普通名词(Common Nouns),专有名词是某个(些),地方,机构等专有的名称,如Beijing,China等。普通名词是一类人或东西或是一个抽象概念的名词,如:book,sadness等。 普通名词又可分为下面四类: 1)个体名词(Individual Nouns):表示某类人或东西中的个体,如:gun。 2)集体名词(Collective Nouns):表示若干个个体组成的集合体,如:family。 3)物质名词(Material Nouns):表示无法分为个体的实物,如:air。 4)抽象名词(Abstract Nouns):表示动作、状态、品质、感情等抽象概念,如:work。用法 1、用在谓语前做主语。 2、用在谓语后做宾语。 3、用a/an/the或物主代词、名词所有格修饰名词;用some,any等修饰不可数名词 4、形容词/定冠词/不定冠词都是用来修饰名词的:结构:形+名

5、数词结构:数+名冠词结构:冠+名 三、动词(v.): 1.be动词后+形容词(adj.),例,she is shy.(她很害羞) 还有的是It(形式主语)+be动词+形容词(+for sb)+to do sth 2.一般的动词后面+副词(adv.),例,she plays basketball happily(她高兴地打篮球) 3.系动词+形容词,常见的系动词有seem(好像)look,feel(感觉)make(使……)smell(闻起来)taste(尝起来)等。结构:系+表 4.Vt及物动词。直接加宾语。 5.Vi不及物动词,必须借助介词或副词之后才能加上宾语。如:look for… 6.情态动词(aux)后跟动词原形 四、形容词 通常,可将形容词分成性质形容词和叙述形容词两类,其位置不一定都放在名词前面。 1) 直接说明事物的性质或特征的形容词是性质形容词,它有级的变化,可以用程度副词修饰,在句中可作定语、表语和补语。例如:hot 热的。

小学六年级语文对联知识练习与答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对联知识练习及答案 一、对联知识: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基本特点: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内容(相关)。 按用处分,基本类型有:春联、楹联、婚联、挽联、兽联、居室联、题赠连、名胜联。 二、对联积累: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春回大地,(福满人间) 丑去寅来千里锦(牛奔虎啸九州春) 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三、对联知识拓展 1、我国最早的春联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2、新学期开始了,教室的墙上要贴一副对联,你建议用那幅(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 作舟);爷爷马上要八十大寿,我要为他写副对联:(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我的书房里摆设很多,但是总觉得缺点书香味,不如贴一副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3、“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

2019初三中考冲刺对联知识点总结

2019初三中考冲刺对联知识点总结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技法点拨】 一、对联常识储备 ⑴对句和出句字数要相等。⑵对句最好不要重复出句的字眼。⑶上下联词性要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⑷停顿也需对应。⑸一般情况下是仄起平收。 二、备考答题技巧 使用“拆合法”对对联最有效。 所谓“拆合法”即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如①句“扫千年旧习”,就可拆为“扫——千年——旧习”三段分别对之。我们一看就知“扫”为动词,可以迅速地对出“除、革、扬、去、建”等一大串;“千年”为数量词,我们可以对出“百

岁、万载、一代、四时、三秋”等;“旧习”为偏正词,可以对之“新风、恶俗、丑行、陋风”等。从中选出一些组合成“除——百岁——恶俗”、“革——万载——陋风”、“展——一代——新风”等等。又如,“祖国——江山——好”,可以对之:“家乡——风景——美”、“社会——政策——新”等。 当然,以上“拆合法”是对答做题时所具体使用的方法,那么,平时如何练就对对子的功夫呢?我想还不妨做到以下几点: 一、多读多记名言警句。 其实,名言警句,很多都是对句工整的句子,读得多,记得多,这难道不是一种对联的练习吗?同学们随口就有的,如“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等。

二、多关注一些对联高手的佳联、妙对。 像王勃的千古绝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读后你不能不叹服! 三、多读一些民间楹联和诗联。 【真题例析】 一、为宣传“世界环境日”,班级召开“建绿色家园,享美好自然”主题班会,设置了属对环节。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青山外早莺争树, 下联: 。 【解析】运用上面所讲方法,把“青山外早莺争树”,切分为“青山~外~早莺~争~树”五节五个词语,然后分别作对,即可以最快的速度对出下联。 【参考答案】示例:①绿水旁游鱼跳波。②绿村旁蜻蜓点水。③绿园里粉蝶戏春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词和词性

一、划分词类的标准 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叫实词。实词都有词汇意义。 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帮助实词造句,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叫虚词。 例如:太阳北京学校红美丽跑步 了的吧吗把从和 二、实词 (一)名词 表示人或物。 例如:雷锋同志作家老师学生(表人) 水山马飞机车辆道德(表物) 秋天明年早晨现在过去(表时间) 上海中国亚洲远处里屋(表处所) 上下前后以上以下上面左右(表示方位) (二)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 例如:走坐听批评宣传学习(动作行为) 爱恨怕想念打算希望(心理活动) 在发生存在有演变死亡(存在、变化、消失) 是(判断) 能能够会可以愿意应当(助动词) 上下进出来去上来(趋向动词) 注意: 1、助动词 是能用在一般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意愿或可能、必要的动词。 例如: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他能来吗? 天气应该暖和了。 2、趋向动词 例如:太阳下去了,月亮出来了。 拿出一本书。 (三)形容词 表示性质、状态。 例如:伟大勇敢优秀聪明老实鲁莽大方 长短大小粗细红愉快 多少许多全多少 注意:区别动词与形容词: 1、能否带宾语:动词多能带宾语,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2、能否受修饰:动词多数不能,形容词多数能。 例如:“端正”一词,在“端正态度”中词性为动词;在“容貌端正”中为形容词。 (四)数词 表示数目和次序。 1、基数:表示数目多少。例如:一二十百千零 2、序数:表示次序前后。例如:第一第五 3、倍数:基数+“倍”例如:一倍五倍

4、分数:几分之几 5、概数:例如:一百多一千左右三四(个) (五)量词 表示计数单位,又叫单位词。 1、物量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 例如:尺、丈、升、磅、吨、元、角(度量衡) 个、位、件、本、间、匹、章(个体单位) 双、对、堆、群、班、套、伙(集体单位) 些、点(不定单位) 2、动量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 例如:次、趟、回、顿、遍 还有一些是借用的单位: 笔(画一笔)、刀(切一刀)、拳(打一拳) 看(看一看)、摸(摸一摸) 3、复合量词: 例如:架次、人次、吨公里、秒立方米 (六)副词 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例如:很、最、极、挺、非常、十分、几乎、过于(表程度) 都、总、共、统统、只、仅仅、一齐、一律(表范围) 已、已经、马上、要、就、将、常、终于(表时间) 必、必须、准、的确、不、没有、别、不用(表肯定、否定) 大肆、亲自、猛然、忽然、公然、连忙、悄悄(表情态、方式) 难道、岂、究竟、简直、居然、何必、只好(表语气) (七)代词 有替代、指示作用。 1、人称代词 代替人或事物名称。例如:你、我、他、咱、自己、大家、彼此 2、疑问代词 表示疑问。(有疑而问或无疑而问)例如:谁、什么、哪儿、怎么 3、指示代词 指称或区别人、事物、情况的叫指示代词。 例如:这、那、这样、那样、这些、那些、这么、那么 (八)象声词 模拟自然界声音的词。 例如:咣、叮当、哗啦、呼呼、轰隆 (九)叹词 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例如:唉、啊、哎呀、哼、哈哈、嗯 有时同一叹词读不同的音调,便表示不同的意义。 例如:啊(ā)!真好哇!(表赞叹) 啊(á)?这么快呀?(表惊讶或不知道)

-小学生对联基础知识zong练习

小学生对联基础知识练习 一、名联欣赏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 二、对联基础知识歌谣 天文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 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 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地理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 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 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朝对暮,夏对春。 五戊对三更。 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 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国号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 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 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杰。 食馔茶对酒,饭对羹。美酿对香粳。 炮羊对鲙鱼,煮笋对餐英。 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韭见交情。 三、找出每组适当的答案,在下面画一条横线: 1.剪刀对布匹 锯子对(1)水泥(2)木材(3)椅子(4)砖头 2、花卉对公园 化石对(1)商店(2)礼堂(3)博物院(4)图书馆 3、鸟蛋对雏鸟 种子对(1)树木(2)花朵(3)幼芽(4)树根4、声音对耳朵 味道对(1)香甜(2)口腔(3)牙齿(4)舌头5、绿色对颜色 铅笔对(1)文具(2)钢笔(3)木头(4)铅笔盒6、工人对机器 战士对(1)坦克(2)大炮(3)机枪(4)武器

7、良药对苦口 忠言对(1)顺耳(2)刺耳(3)逆耳(4)悦耳8、成果对努力 收获对(1)除草(2)播种(3)施肥(4)耕耘四、在括号里填出相对应的词语。 1、早晨对朝阳正如黄昏对() 2、雨天对潮湿正如晴天对() 3、失败对痛苦正如成功对() 4、开始对结束正如元旦对() 5、陌生对熟悉正如随便对() 6、豺狼对残忍正如羔羊对() 7、热闹对城市正如安静对() 8、()对白天正如黑暗对夜晚 9、节约对光荣正如浪费对() 10、()对秋天正如温暖对春天 11、清澈对泉水正如混浊对()12、寒冷对冬天正如()对夏天 13、喧闹对大街正如僻静对() 14、勤劳对丰收正如懒惰对() 15、团结对安定正如分裂对() 16、信任对朋友正如怀疑对() 17、批评对缺点正如表扬对() 18、马对牲畜正如鸡对() 19、宽阔对马路正如狭窄对() 20、高耸对山峰正如低陷对() 21、凶猛对老虎正如柔弱对() 22、铁对矿藏正如蜘蛛对() 四.对对子。 桃红对()亲朋对()天涯对()荒滩对()高山对()晚霞对()清山对()粗壮对()花前对()龙飞对()花好对()电闪对()欢天对()冰天对()成功对()稀疏对()细雨对()生根对()铺路对() 五、巧对对联 蚕吐丝——(蜂酿蜜)辞旧岁——(迎新年)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 家中世界小——(网上天地宽)冬去山清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对联练习题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古都南京,历史名城。南朝旧事、明代遗韵、民国风雨,都在这座古城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浸染出浓浓的意韵。玄武湖舒展,鸡鸣寺空灵,秦淮河的桨声灯影,夫子庙的热闹繁华,无不让人流连忘返。不少地名还可组成比较工整又非常有趣的对子。例如:“石头城”对“燕子叽”、“朝天宫”对“阅江楼”、“凤凰台”对“麒麟门”…… 请从“无想寺”、“状元楼”、“白马湖”三个地名中,选出最恰当的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乌龙潭”对________ “莫愁湖”对________ “总统府”对__________ 2、下面加“ ”的一句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选出下联中最好的一句( ) “月送花香浮小院” A.绿叶红花映山前B.风摇竹影到幽斋C.梦随春风到天明D.风吹萤火到满园

词性和词类活用

词性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突出的语言现象,也是古今汉语语法重要差异之一。由于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了,所以对现代人来说,阅读古文最突出的障碍莫过于词类活用。要透彻理解和分析词类活用,首先要了解词类,学会分析和判断词性。 一.如何分析词性 词性是词在语法意义上的性别,它表示词所属的类别。古今汉语词类的划分没有太大的差别,学会判断词性,对分析词类活用和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它可以使我们掌握句子结构,确切地理解文章。例如: ①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礼记?檀弓上》) ②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资治通鉴》)——周:周代。泉府:钱府。官:官府。售:卖出去。 例①的“与”是句尾语气词。全句的意思是孔子办丧事的时候,有从燕国来观看的人,住在子夏家里。子夏说:“是圣人葬一般的人吗?〔不是〕是一般的人葬圣人。你看什么呢?”汉郑玄注“与”为“及也”,解为连词。这样“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连为一句,意思就不通了。例②的“与”是动词,“给予”。如理解为连词,“收不售与欲得”连为一句,“不售与欲得”都成了收的对象,意思也不通了。 分析词性的主要依据是看词在句子的组合能力及其充当什么成分,因此熟练掌握各类词的组合能力及造句功能是正确判断词性的基础。组合能力指某类词可以跟什么词组合,不能跟什么词组合。例如副词可以和形容词组合(部分副词可以和动词组合),不能同名词组合。介词可以同名词、代词及名词性词组组合,不能同动词组合等等。造句功能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什么成分。例如名词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及判断句的谓语,不能充当叙述句的谓语。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组成词组充当句子成分等。根据词造句的功能,可以将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根据词的组合关系,又可以将实词分为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五类,将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五类。下面把各类词的主要特点作一简单介绍。 (一)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四种。普通名词如“人”、“妻”、“国”、“天下”、“兵”等。专有名词如“江”(长江)、“河”(黄河)、《诗》(专指《诗经》)、“书”(专指《尚书》)、“刘备”、“戈”等。时间名词如“今”、“昔”、“旦”、“暮”等。方位名词如“东”、“西”、“南”、“北”、“中”、“内”、“外”等。名词可以同形容词、介词、动词、连词等组合,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补语和判断句谓语,一般不能与副词组合。例如: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史记?项羽本纪》)——现在别人有大功却去攻击他,这样做不符合道义。 “功”受形容词“大”修辞,在句中作“有”的宾语。“义”前边是否定副词“不”,正说明“义”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需要注意的是,古汉语名词作状语或补语常常不用介词,例如: ①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游天都》)——到达天都峰旁边,沿着光滑的石板象蛇一样向上爬。 ②西门豹簪笔磬折。(《西门豹治邺》)——西门豹把笔插在头发上,象磬一样弯着腰(恭敬地站在那里)。 以上是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词性及专题训练、答案

~ 现代汉语词性 一.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叫名词。如:黄瓜、猪、羊、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中国。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品质、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吼、叫、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等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三.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 状态形容词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 · 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五.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等。 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 六.代词 代词能代替实词和短语。表示指称时,有定指和不定指的区别。不定指往往是指不确定的人、物或某种性状、数量、程度、动作等。他不常指某一定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有一定意义,介乎虚实之间。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如我、你、您、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们、自己、别人、大家、大伙……(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例如:我自己、你们自己、大家自己等) 2、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如谁、什么、哪(问人或事物)、哪儿、那里(问处所)、几多(问数量)、多、多么(问程度)、怎么、怎样、怎么样(问性质状态)、什么、怎样、什么样(问方式行动)…… 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如这、那(指人或事物)、这儿、这里、那儿、那里(指处所)、这会儿、那会儿(指时间)、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指性质、状态、方式、行动、程度)、这些、那些、这么些、那么些(指数量)、每各(指所有的或全体中任何一个)、某、另、别(确有所指,未说明哪一个)…… 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代词同它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它所代替的词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它也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七.副词 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 |

对联知识介绍

对联知识介绍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了统一的要求,固定的格式。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门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的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另外,对联在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但也有例外。 对联的类型: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春联、楹联、婚联、挽联、寿联等。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如:春满长征路,花繁民主枝。楹

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在宫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例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大的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称婚联。如:并蒂新开幸福花,同心永结富裕果。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谓之挽联。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一九四一年时马老马寅初六十寿辰大会,周恩来、董必武和邓颖超联名赠送了一幅寿联: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做伴支床有龟。 对联的要求:对联,如果是五字或七字式,那就与五言、七言律诗中的颔联(三、四句)或颈联(五、六句)完全相同。对联作为一种独立成文的文学体裁,它的主要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所谓“对”,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所谓“联”,就是上下文的内容要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才能很好地说明一个问题,表现一件事物,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卖油翁》 1.但微颔之“颔”转化为动词“点头”。 《三峡》 2.每至晴初霜旦“霜”转化为动词“下霜”。 《黔之驴》 3.驴不胜怒,蹄之“蹄”转化为动词“用蹄子踢”。 《口技》 4.妇抚儿乳“乳”转化为动词“喂乳”。 5.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转化为动词“说出”。 6.其夫呓语“呓语”转化为动词“说梦话”。 7.会宾客大宴“宴”由名词“宴席”转化为动词“宴请”。 《满井游记》 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歌”“红装”“蹇”等分别转化为动词“汲泉”“喝茶”“端酒杯”“唱歌”“穿着艳装”“骑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人恒过“过”转化为动词“犯过失”。 《曹刿论战》 10.神弗福也“福”转化为动词“保佑”。 11.公将鼓之“鼓”转化为动词“击鼓”。 《狼》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转化为动词“打洞”。 《公输》 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寇”转化为动词“入侵”。 《捕蛇者说》 14.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腊”转化为动词“风干”,这里译为“把……晾干”。 15.又安敢毒耶“毒”转化为动词“怨恨”。 《约客》 16.黄梅时节家家雨“雨”转化为动词“下雨”。 《送东阳马生序》 1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缊袍敝衣”是“穿缊袍敝衣”的意思。 18.腰白玉之环“腰”转化为动词“腰佩”。 (二)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很少作状语。古代汉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以作状语。由于名词的这种作用和副词相似,所以有的人称之为名词用如副词。普通名词作状语,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有的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有的表示比喻。 1.表示方位或处所。例如: 《山海经·夸父逐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表示方位) 《荀子·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表示方位)

词性词类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词性与词类 一、词类概念及分类标准 词性与词类,是指按照词的语法性质分类。词性分类标准:1.意义。过去讲“词义·语法范畴”。2.形态。形态对内没有普遍性,对外没有排他性。3.功能。词充当句子成分能力的总和。从逻辑上说,三个标准不合逻辑。又,根据意义,“战争”表示行为,该归入动词,同于“打仗”。根据功能,“战争”是名词。这很难统一。 词义和词的功能有一定的联系,但词义不能作为划分词类的标准。现代汉语的词缺少形态,形态不能作为划分汉语词类的标准。按词的功能给词分类,这和词类的含义是一致的。 二、现代汉语的词类系统 实词:名词、数词、量词(以上为体词)、动词、形容词(以上为谓词)、副词、代词(代实词)。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1.实词和虚词:按传统的处理方法,实词能作句子成分,虚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2.体词和谓词:谓词作谓语能力最强,体词作主语能力最强,作谓语能力较弱。 三、名词 电灯、书、笔、桌子个体名词/可数名词水、面粉、黄沙、布物质名词/不可数名词 师生、父母、子女、枪支集合名词学说、礼节、思想、良心抽象名词 北京、鲁迅、《诗经》、赵州桥专有名词宋朝、今天、上午、刚才时间名词 门口、亚洲、头里、教室里处所名词上、下、左、右、东北方位名词 名词的语法功能:1.做主语、宾语、定语能力比较强,有时可以做谓语。少数可以做状语。2.一般不能重叠。 3.名词能够受定语修饰或做介词的宾语(在/到),不能受副词修饰。 确定一个词是不是名词,程序是:先确定是体词。体词中能受数量词限定,或能放在介词“在/到”后面的是名词:山山水水、花花草草山不山水不水、人不人鬼不鬼管他政策不政策你已经大学生了方位词有单纯的、复合的。复合有两种:一是单纯的加“边、面、头”等。二是单纯的互相结合。复合方位词比单纯方位词自由。方位词构成方位词组,一表时间(上大学以前),一表处所(楼梯旁)。 四、动词 动词的小类:及物不及物。能带受事宾语的是及物动词。及物动词能带宾语,但不是非得带了宾语 才是及物动词。趋向动词。有单纯的、复合的两类。可以单独做谓语,也可以作动词后的趋向补语。 助动词。汉语的助动词是一种特殊的动词小类。它就是谓宾动词的一部分。 动词重叠:A~AA(看看) AB~ABAB(研究研究) AB~AAB(散散步)有的动词不能重叠,如“姓、企图”。 带“了、着、过”,有的能带,有的不能带。而且具体词与这三个形式结合还有参差。 五、形容词 重叠:A~AA儿的(高高儿的、红红儿的) AB~AABB(整整齐齐、漂漂亮亮) AB~ABAB(碧绿碧绿、金黄金黄)并非所有的形容词都能重叠:光荣、幸福。 形容词小类: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 高、大、红、整齐、美丽、行、悬通红、红通通、高高兴兴、灰不溜秋 关于形容词使动转化问题。兼类问题。 口诀:形容词,细分析,有四类,表性质:真、善、美;表形状:圆、平、直;表颜色:红、黄、绿;表变化:快、慢、急。一般可重叠,大多能受副词饰;不能带宾语,能够作状语,大多作谓语,少数可作状、补语。 六、数词、量词 1.数词分两类:基数词表示数目大小。序数词表示事物的顺序。基数词包括整数、分数(含百分数)、 概数、小数等。序数用“第”放在基数词的正整数前面构成,但习惯上又常常省去这个词缀。还有一些习惯用法:老三、元月、初八。 2.量词,分两类。 名量 个体量词:个、张、条、棵、颗 集合量词:把(一把米)、堆、部分、些、点儿 单位量词:克、米、升(千克(公斤)、吨,千米(公里),毫升)斤、两、尺、寸、里、亩 复合量词:架次、人次、秒立方、吨公里 借用量词:借用表示容器的名词。“捆儿、挑儿”也是量词,因为有“儿”,看成借用了动词“捆、挑”。 动量 专用:次、下、回、阵、顿、番、遍、场(cháng)、场(chǎng)、趟、通(tòng) 借用:借名词(看一眼、咬一口、打一枪、砍一刀) 借单音动词(看一看、想一想)(地球也要抖三抖、嘴唇又撇了几撇、这里的房租得往上提那么一提) 关于量词,有几点要强调:个体名词,乃至于某些动词,都用量词,这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名量词同动量词的结合,有的可以说出理由,有的说不出理由。 3.数量词使用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