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第16章 超敏反应

16第16章 超敏反应
16第16章 超敏反应

第十六章超敏反应

第一部分: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表面具有IgE Fc受体的细胞有________和__________。

2.超敏反应是一种引起机体__________或__________的免疫应答。

3.青霉素的降解产物属一种____,与人体组织蛋白结合可获得______性。

4.在注射______时,如果遇到皮肤反应阳性着,可采取小剂量、短间隔、连续多次注射后。再足量注射的方法,称为________治疗。

5.II型超敏反应又称为_______或_______超敏反应。

6.补体不参与___型和___型超敏反应。

7.抗ABO血型物质的天然抗体属于___类Ig,抗Rh血型物质的抗体属于____类Ig。

二、多选题

[A型题]

1.不能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抗原是

花粉 B.螨 C.同种异型抗原

真菌 E.青霉素

2.当患者需要注射抗毒素,而又对其过敏时,可采取的治疗措施是:脱敏注射

B.减敏疗法

C.先小量注射类毒素,再大量注射抗毒素

同时注射类毒素和足量抗毒素

先服用抗过敏药物,再注射抗毒素

3.属于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过敏性休克样反应

B.新生儿溶血症

C.系统性红斑狼疮

D.过敏性休克

传染性变态反应

4.不属于II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类风湿性关节炎

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血清病

D.全身性红斑狼疮

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5.属于I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Arthus反应

B.格雷夫斯病(Graves病)

C.花粉症

D.接触性皮炎

E.血清病

6.属于IV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支气管哮喘

C.血清病

D.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E.接触性皮炎

7.与类风湿因子特异性结合的是:

A.自身IgG分子

B.自身IgM分子

C.自身变性的IgE分子

D.自身变性的IgM分子E.自身变性的IgG分子

8.I型超敏反应不具有的特点是:

A.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B.无补体参与

C.特异性IgE参与

D.发生和消退迅速

E.免疫病理作用以细胞破坏为主

9.能使支气管平滑肌发生持久而强烈收缩的物质是:

A.激肽原酶

B.前列腺素

C白三烯 D.血小板活化因子

E.组织胺

10.对支气管平滑肌无收缩作用的是:

A.激肽原酶

B.组织胺

C.前列腺素D2

D.缓激肽

E.白三烯

11.在I型超敏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抗体类型是: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12.属于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

B.接触性皮炎

C.支气管哮喘

D.血清病

E.过敏性休克样反应

13.抗体参与的超敏反应包括:

A.I型超敏反应

B.I、II型超敏反应

C.I、II、III型超敏反应

D.IV型超敏反应

E.I、IV型超敏反应

14.与II型超敏反应无关的成分是:

A.NK细胞

B.吞噬细胞

C.补体

D.肥大细胞

E.中性粒细胞

15.下列哪些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生与抗体或补体无关:

A.过敏性休克

B.过敏性休克样反应

C.传染性超敏反应

D.Arthus反应

E.支气管哮喘

16.属于III行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支气管哮喘

B.过敏性鼻炎

C.肺-肾综合症

D.过敏性休克

E.血清病

17.新生儿溶血症可能发生于:

A.Rh+母亲首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

Rh+母亲再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

Rh-母亲再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

Rh-母亲再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

Rh-母亲首次妊娠,胎儿血型为Rh-

18.可经细胞被动转移的超敏反应类型为:

I型超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

III型超敏反应

IV型超敏反应

II、IV型超敏反应

19.能使胎儿或新生儿Rh+红细胞发生溶解破坏的抗体是:

A.免疫抗体IgM

B.免疫抗体IgG

C.亲细胞性IgE抗体

D.天然IgM

天然IgG

20.III型超敏反应的始动因素是:

碱性粒细胞浸润

致敏淋巴细胞浸润

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内皮细胞上沉积

免疫复合物凝集活化血小板

NK细胞浸润

21.脱敏注射可以用于:

对异种血清过敏,又必须使用的个体

血清病患者

对某种食物过敏患者

支气管哮喘患者

青霉素皮试阳性者

新增[A型题]

1.贮存在嗜碱性粒细胞颗粒内的介质;

A.组胺

B.白三烯(LT)

C.前列腺素

D.激肽 D.内啡肽

2.引起支气管持续痉挛的主要介质

A.组胺

B.白三烯(LT)

C.前列腺素

D.激肽 D.内啡肽

3.合成能被阿司匹林阻断的介质

A.组胺

B.白三烯(LT)

C.前列腺素

D.激肽 D.内啡肽

4.可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

A.花粉

B.油漆

C.自身变性的IgG

D.Rh抗原

E.内啡肽

5.可引起I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

A.花粉

B.油漆

C.自身变性的IgG

D.Rh抗原

E.内啡肽

6.可引起II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

A.花粉

B.油漆

C.自身变性的IgG

D.Rh抗原

E.内啡肽

7.可引起IV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

A.花粉

B.油漆

C.自身变性的IgG

D.Rh抗原

E.内啡肽

8.I型超敏反应又称

A.速发型超敏反应

B.迟发型超敏反应

C.抗体刺激型超敏反应

D.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E.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9.II型超敏反应又称

A.速发型超敏反应

B.迟发型超敏反应

C.抗体刺激型超敏反应

D.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E.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10.III型超敏反应又称

A.速发型超敏反应

B.迟发型超敏反应

C.抗体刺激型超敏反应

D.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E.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11.IV型超敏反应又称

A.速发型超敏反应

B.迟发型超敏反应

C.抗体刺激型超敏反应

D.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E.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12.属于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B.过敏性鼻炎

C.全身性红斑狼疮

D.支原体肺炎

E.接触性皮炎

13.属于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B.过敏性鼻炎

C.全身性红斑狼疮

D.支原体肺炎

E.接触性皮炎

14.属于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B.过敏性鼻炎

C.全身性红斑狼疮

D.支原体肺炎

E.接触性皮炎

15.属于IV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B.过敏性鼻炎

C.全身性红斑狼疮

D.支原体肺炎

E.接触性皮炎

16.与过敏性休克有关

A.自身变性的IgG

B.DNA-抗DNA复合物

C.抗甲状腺刺激素受体的抗体

D.免疫血型抗体

E.组织胺

17.与格雷夫斯病(Gyaves病)有关

A.自身变性的IgG

B.DNA-抗DNA复合物

C.抗甲状腺刺激素受体的抗体

D.免疫血型抗体

E.组织胺

18.主要与全身性红斑狼疮有

A.自身变性的IgG

B.DNA-抗DNA复合物

C.抗甲状腺刺激素受体的抗体

D.免疫血型抗体

E.组织胺

19.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关

A.自身变性的IgG

B.DNA-抗DNA复合物

C.抗甲状腺刺激素受体的抗体

D.免疫血型抗体

E.组织胺

[X型题]

1.支气管哮喘

A.具有个体差异

B.K细胞、巨噬细胞也参与其发病机制

C.可出现单个核细胞浸润性炎症

D.患者可出现Authus反应

E.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了发生机制

2.补体可参与

A.I型超敏反应 B.II型超敏反应

C.III型超敏反应

D.IV型超敏反应

E.格雷夫斯(Graves)病

3.IgE

A.与嗜碱性粒细胞有高度亲和力

B.是肥大细胞产生的重要免疫球蛋白

C.在速发型超敏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D.与内啡肽释出有密切关系

E.分子量最大的Ig

4.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包括

A.Graves病

B.过敏性休克

C.全身性红斑狼疮

D.新生儿溶血症

E.肾小球肾炎

5.II型超敏反应的组织和细胞损伤的机制是

A.ADCC作用

B.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

C.IgG与循环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后,通过调理作用促进靶细胞溶解破坏D.抗原体复合物激活补体使其沉积在局部组织

E.补体激活后形成的膜攻击复合物使靶细胞发生溶解

6.接触性皮炎

A.经皮肤致敏引起

B.其发生与IL-2、IFN-γ和TNF-β有密切关系

C.主要由小分子化学物质引起

D.通常在接触变应原后几个小时内出现

E.局部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

7.关于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介质

A.白三烯由花生四烯酸降解形成

B.前列腺素主要与平滑肌持续痉挛有关

C.缓激肽是激肽原降解产物

D.与肝素结合的组胺是无活性的

E.磷脂酶D可以破坏血小板活化因子

8.新生儿溶血症

A.发生于母亲为Rh+而胎儿为Rh-的情况下

B.发生于母亲Rh-而胎儿为Rh+的情况下

C.是由母体内的天然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D.是由母体内IgG类抗Rh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E.可于产前72h给胎儿注射抗Rh抗体进行预防

9.与I型超敏反应发生、发展有关的细胞是

A.嗜酸性粒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NK细胞

D.嗜碱性粒细胞

https://www.360docs.net/doc/bf18792629.html,K细胞

10.可引起组织损伤的超敏反应性疾病是

A.过敏性鼻炎

B.接触性皮炎

C.ABO血型不合引起的血管内溶血

D.荨麻疹

E.肾小球肾炎

11.II型超敏反应中的效应细胞主要包括

A.巨噬细胞

B.NK细胞

C.Tc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血小板

12.在III型超敏反应中,哪些作用与组织细胞损伤有关A.激活血小板,形成微血栓

B.Th1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

C.大分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局部组织

D.激活补体,产生炎症介质

E.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

三、名词解释

1、超敏反应

2、I型超敏反应的迟发相

3、新生儿溶血症

4、抗体刺激型超敏反应

5、Arthus反应

6、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四、问答题

1、试述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2、试述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试述I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4、试述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5、比较I、II、III、IV型超敏反应的的特点

第三部分: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

1.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2.组织损伤功能紊乱

3.半抗原免疫原

4.抗毒素脱敏

5.细胞毒型细胞溶解型

6.I IV

7.IgM IgG

二、多选题

[A型题]

1 C,

2 A,

3 D,

4 B,

5 B,

6 E,

7 E,

8 E,

9 C,10 A,11 D,12 C,13 C,14 D,15 C,16 C,17 C,18 D,19 C,20 C,21 A

新增[A型题]

1 A,

2 B,

3 C,

4 A,

5 D,

6 C,

7 B,

8 A,

9 C,10 E,11 B,12 B,13 A,14 C,15 E,16 E,17 C,18 B,19 A

[X型题]

1 AE,

2 BC,

3 AC,

4 ADE,

5 ACE,

6 ABCE,

7 ACE,

8 BD,

9 AD,10 BC,11 ABD,12 ACDE

三、名词解释

1、超敏反应: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后,发生导致机体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I型超敏反应的迟发相:发生在接触抗原后6-12小时,可持续数天,这种反应主要由I型超敏反应时肥大细胞或嗜碱性受刺激后新合成的脂类介质如白三烯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引起。

3、新生儿溶血症:主要由母子间Rh血型不合引起,为Rh-母亲针对Rh+的红细胞(如分娩、输血等)产生抗Rh抗原的IgG类抗体,该类抗体能够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Rh+红细胞结合,发生II型超敏反应,导致胎儿红细胞破坏。

4、抗体刺激型超敏反应:是一种特殊类型的II型超敏反应,针对组织细胞上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与组织细胞结合后,并不引起组织细胞破坏,而是刺激该细胞的功能,导致功能紊乱,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病)。

5、Arthus反应:是一种实验性局部III型超敏反应,用马血清经皮下反复免疫家兔,数周后再次注射马血清,注射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和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

6、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胞内寄生菌、病毒和某些真菌感染时,可使机体发生IV型超敏反应,由于是在传染过程中发生的,所以称为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四、问答题

1、试述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答案:I型超敏反应是由(变应原)特异性IgE介导的、通过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和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而引起的生理功能紊乱。分致敏和效应二个阶段阐述

(1)致敏阶段:具有过敏体质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产生IgE类特异性抗体,并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IgE Fc段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2)效应阶段:当处于致敏状态的个体再次接触相应的变应原时,变应原与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特异性IgE结合,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发生脱颗粒和膜代谢改变,分泌多种生物活性介质,导致机体功能紊乱。

(详细过程和细节见内容提要p?)

2、试述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答案:II型超敏反应是由针对组织细胞上抗原的IgG和IgM类抗体介导的、通过激活补体、发挥调理作用和ADCC作用导致的组织损伤。

(1)抗组织细胞表面抗原的IgG或IgM类抗体的来源

(2)抗体与组织细胞表面上抗原结合,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发挥调理作用和ADCC作用导致组织细胞损伤。另外尚有刺激型II型超敏反应,当抗体与组织细胞上抗原结合后,不是造成组织损伤,而是刺激其功能,导致机体功能紊乱。

(详细过程和细节见内容提要p?)

3、试述I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答案:III型超敏反应是指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并且在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参与下,引起的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可以表现为充血水肿和局部组织坏死。

(1)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可溶性抗原和低亲和力抗体结合容易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不易被吞噬或通过肾小球滤过,长期存在于血循环中。

(2)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受下列因素影响

* 免疫复合物可促进血管活性胺类物质的产生和释放(通过FcR激活血小板释放组胺等;通过激活补体后产生C3a、C5a、C3b,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活化,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胺类),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 局部解剖和血管动力学因素:沉积容易发生在血流丰富、血管迂回、血管内外压差较大之处。如肾小球和关节滑膜。

(3)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组织损伤包括下列机制:

* 激活补体,形成过敏毒素,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引起充血水肿,并且趋化中性粒细胞,导致组织损伤。

* 中性粒细胞浸润至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在吞噬免疫复合物的过程中,释放多种蛋白酶,导致血管基底膜和周围组织损伤。

* 血小板在免疫复合物和C3b的作用下活化,释放血管活性胺类,引起充血水肿,并且聚集形成微血栓,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坏死。

4、试述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答案:IV型超敏反应是由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慢性渗出性炎症。其发生机制与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是一致的。(详细过程和细节见内容提要p?、p?)。

5、比较I、II、III、IV型超敏反应的的特点

答案:

大二上学期免疫学习题库第16章超敏反应

第十六章超敏反应 第一部分: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表面具有IgE Fc受体的细胞有________和__________。 2.超敏反应是一种引起机体__________或__________的免疫应答。 3.青霉素的降解产物属一种____,与人体组织蛋白结合可获得______性。 4.在注射______时,如果遇到皮肤反应阳性着,可采取小剂量、短间隔、连续多次注射后。再足量注射的方法,称为________治疗。 5.II型超敏反应又称为_______或_______超敏反应。 6.补体不参与___型和___型超敏反应。 7.抗ABO血型物质的天然抗体属于___类Ig,抗Rh血型物质的抗体属于____类Ig。 二、多选题 [A型题] 1.不能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抗原是 花粉 B.螨 C.同种异型抗原 真菌 E.青霉素 2.当患者需要注射抗毒素,而又对其过敏时,可采取的治疗措施是: 脱敏注射 B.减敏疗法 C.先小量注射类毒素,再大量注射抗毒素 同时注射类毒素和足量抗毒素 先服用抗过敏药物,再注射抗毒素 3.属于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过敏性休克样反应 B.新生儿溶血症 C.系统性红斑狼疮 D.过敏性休克 传染性变态反应 4.不属于II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类风湿性关节炎 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血清病 D.全身性红斑狼疮 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5.属于I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Arthus反应 B.格雷夫斯病(Graves病) C.花粉症 D.接触性皮炎 E.血清病 6.属于IV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支气管哮喘 C.血清病 D.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E.接触性皮炎 7.与类风湿因子特异性结合的是: A.自身IgG分子 B.自身IgM分子 C.自身变性的IgE分子 D.自身变性的IgM分子 E.自身变性的IgG分子

第十一章 药物(毒物)中毒与解救

第十一章药物(毒物)中毒与解救A型题(最佳选择题,每题仅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除哪一项之外可作为地西泮中毒诊断依据( ) A.患者有服药史 B.昏睡,肌无力 C.血样品的定性定量分析 D.注射氟马西尼后立即有反清醒 E.注射氟马西尼后有兴奋躁动象 2.巴比妥类药物中毒时,不正确的抢救措施是( ) A.用大量温水洗胃 B.用大量1:2000高锰酸钾洗胃 C.用25%硫酸钠溶液30-60ml洗胃 D.用50%硫酸钠溶液40-50ml导泻 E.给予活性炭混悬液 3.香豆素类灭鼠药中毒的解救不正确的解救措施是( ) A.及早催吐 B.2%碳酸氢钠溶液洗胃 C.使用维生素K类特效解毒剂 D.大量使用维生素C E.酌情选用白芍,生地等中药 4.临床使用的碘解磷定应注意( ) A.粉针剂难溶解 B.忌与酸性药物配伍 C.维持时间较长 D.注射过快可致心跳过快 E.及早大量使用维生素B6 5.拟祛除虫菊酯类药不正确的( ) A.迅速脱离中毒环境 B.及早使用拮抗剂 C.对症治疗,中毒严重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 D.禁止使用复能剂 E.口服普鲁卡因胺 6.吗啡中毒的三联症状( ) A.头痛,头晕,恶心 B.昏迷,瞳孔扩张,抽搐 C.幻觉,抽搐,呼吸抑制 D.虚脱,瞳孔扩张和呼吸的极度制 E.昏迷,针尖样瞳孔和呼吸的抑制

7.新斯的明用于( ) A.有机磷酸酯中毒 B.筒箭毒碱过量中毒 C.青光眼 D.高血压 E.脊髓前角灰质炎 8.对轻度有机磷农药中毒要用( ) A.硫酸阿托品 B.维生素和可的松类 C.丙烯吗啡 D.肟类复能剂 E.半脱氨酸衍生物 9.可吸附、沉淀或中和药物的洗胃液是( ) A.1:(2000-5000)高锰酸钾溶液 B.药用炭两份,鞣酸,氧化镁各一份的混合5g加温水500ml C.3%过氧化氢溶液10ml加入100ml D.1%-2%氯化钠溶液或生理盐水 E.3%-5%鞣酸溶液 10.毒物鉴定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对残留物,毒物及容器等进行毒物化学分析 B.对呕吐物,排泄物等进行毒物化学分析 C.对洗胃液或血液等进行毒物化学分析 D.根据毒物的中毒原理,再进行选择性的实验室检查 E.对环境的采样分析 11.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可采用20%碳酸氢钠洗胃,除了( ) A.特普 B.对硫磷 C.乐果 D.敌敌畏 E.敌百虫 12.硫代硫酸钠临床应用解毒是要有生理盐水稀释为( ) A.30%-40% B.50%-70% C.5%-10% D.7%-8% E.20%-30% 13.去水吗啡中毒时可作为洗胃液的是( )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_第17章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一、单项选择 1. 由细胞免疫介导的变态反应是型: A. I 型 B. Ⅱ型 C. Ⅲ型 D. Ⅳ型 E. 以上都不是 2. I 型过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种成分转移给正常人? A. 患者的致敏淋巴细胞 B. 患者的血清 C. 致敏淋巴细胞释放的转移因子 D. 巨噬细胞释放的淋巴细胞激活因子 E. 以上均不是 3. 关于Ⅱ型变态反应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属于细胞毒型 B. 有NK 细胞和巨噬细胞参与 C. 没有补体参与 D. 可由病菌与自身组织间的共同抗原引起 E. 是由IgG 和IgM 介导的 4. 下列疾病属于III 型变态反应的是: A. 特应性皮炎 B. 输血反应 C. 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D. 接触性皮炎 E. 移植排斥反应 5. I 型超敏反应主要是由哪一种抗体介导的 A.IgG B.IgM C.IgE D.IgA E.IgD 6. 参与I 型超敏反应主要的细胞是: A.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B.B 细胞C.T 细胞D.NK 细胞E.内皮细胞 7. 不属于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青霉素过敏性休克B.花粉过敏引起哮喘 C.皮肤荨麻疹D.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的输血反应E.过敏性鼻炎 8. 不属于I 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的是: A.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 B.IgE 与致敏靶细胞表面IgE 受体结合C.肥大细胞发生脱颗粒D.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相应症状 E.IgG 激活补体溶解破坏靶细胞 9. 在抢救过敏性休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药物是: A.肾上腺素B.阿司匹林C.青霉素D.抗血清E.扑尔敏 10. 某同学,每年春季便出现流鼻涕、打喷嚏不止,可能的原因是对花粉产生了:A.I 型超敏反应B.II 型超敏反应C.III 型超敏反应 D.IV 型超敏反应E.不属于超敏反应 11. 不属于I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B.花粉过敏引起哮喘C.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的输血反应D.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E.Graves’病(甲状腺功能亢进) 12. 下列关于II 型超敏反应错误的是 A.自身组织细胞是受到攻击的靶细胞B.输血反应是典型的II 型超敏反应 C.参与的抗体主要是IgG 和IgM D.吞噬细胞和NK 细胞的杀伤是组织损伤的直接原因E.参与的抗体主要是IgE 13. II 型超敏反应中的靶抗原不包括 A.ABO 血型抗原B.链球菌胞壁成分与关节组织的共同抗原 C.改变了的自身抗原D.结合在自身细胞表面的抗原E.游离的病毒颗粒 14. 新生儿溶血症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 A.I 型B.II 型C.III 型D.IV 型E.不属于超敏反应 15. Ⅰ型超敏反应不具有的特点是: A.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B.发生迅速,消退也快

第十九章 超敏反应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 复习要点: 1. 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及分类。 2. 掌握I 型超敏反应的概念,组织损伤机制与常见疾病。 3. 了解I 型超敏反应中IgE 合成的调节及其受体。 4. 掌握Ⅱ型超敏反应的概念;组织损伤机制及常见疾病。 5. 掌握Ⅲ型超敏反应的概念、组织损伤机制及常见疾病。 6. 掌握IV 型超敏反应的概念、组织损伤机制及常见疾病。 7. 掌握四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异同点。 一、单项选择题 1.Ⅰ型超敏反应又称为: A.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B. 迟发型超敏反应 C. 速发型超敏反应 D.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E. 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2.Ⅰ型超敏反应性炎症以哪种细胞浸润为主? A. 嗜酸性粒细胞 B. 肥大细胞 C. 单核细胞 D.T淋巴细胞 E. 中性粒细胞 3.释放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生物活性物质的主要细胞是: A. 巨噬细胞 B. 单核细胞 C. 肥大细胞 D. B淋巴细胞 E. 中性粒细胞 4.Ⅰ型超敏反应细胞内游离Ca2+升高能引起:★ A. 淋巴细胞增殖 B. 增强细胞膜稳定性 C. 肥大细胞脱颗粒 D. 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减少 E. 以上都不是 5.Ⅰ型超敏反应时,细胞内cAMP降低和(或)cGMP升高能引起:★ A. 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 B. 淋巴细胞增殖 C. 增强细胞膜稳定性 D. Tc细胞对靶细胞的破坏 E. 以上都不是 6.Ⅰ型超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种成分被动转移? ★ A. 致敏淋巴细胞 B. 患者的血清 C. 特异性转移因子 D. 生物活性介质 E. 特异性IgE形成细胞 7.下列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FcεRⅠ? A.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B. 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C. 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D.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E.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8.介导Ⅰ型超敏反应迟缓相的最主要介质是: A. 组胺 B. 白三烯 C. 肝素 D. 腺苷酸环化酶 E. 血小板活化因子 9.磷酸酯酶D可以灭活:★★ A. 花生四烯酸 B. 缓激肽 C. 白三烯

超敏反应(特选资料)

第十章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若机体已被某抗原致敏,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则二次免疫应答被增强。在摄入的抗原量较大或机体的免疫处于高应答状态时,则因免疫应答过强而导致组织损伤,此即称为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俗称变态反应(allergy)或过敏反应(anaphylaxis)。 根据反应发生的速度、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将超敏反应分为I、II、III和IV型。I~III 型由抗体介导,可经血清被动转移。而IV型由T细胞介导,可经细胞被动转移,反应发生较慢,故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I型主要由IgE抗体介导,故补体不参与,由肥大细胞等释放的介质引起组织损伤,症状发生和消退在四个型中最快,与遗传关系也最明显。 II型由抗组织和细胞表面抗原的IgG或IgM类抗体介导,血细胞是主要靶细胞,补体活化、白细胞聚集并活化以及受体功能异常为该型反应机制。 III型由循环可溶性抗原与IgM或IgG类抗体形成的复合物介导,补体参与反应,白细胞聚集和被激活。 I~III型均可经血清抗体转移。 IV型超敏反应由CD4+T细胞介导,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是Mφ和淋巴细胞的局部浸润、活化及细胞因子的产生。 10.1 I型超敏反应 10.1.1 I型超敏反应的概念 I型超敏反应在四型超敏反应中发生速度最快,一般在第二次接触抗原后数分钟内出现反应,故称速发型超敏反应(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或变态反应(allergy)。多次注射动物抗血清所引起的异常反应称为过敏症(anaphylaxis),以示与保护性反应(prophylaxis)相区别。IgE抗体是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抗体。 (一)变应原

第十六章结核病患儿的护理

第16章结核病患儿的护理 第一节总论 一、概述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全身各个脏器均可受累,但以原发性肺结核最常见,严重病例可引起血行播散,发生粟粒型肺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后者是小儿结核病致死的主要原因。 【病因】 1.病原体为结核分枝杆菌,革兰染色阳性,抗酸染色呈红色。分为4型:人型、牛型、鸟型、鼠型,对人类有致病性的主要是人型和牛型,我国小儿结核病大多由人型结核杆菌引起。 2.对酸、碱、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但对湿热敏感,65℃30分钟即可灭活,干热100℃20分钟灭活。痰液中的结核杆菌用5%石炭酸或20%漂白粉须经24小时处理才被杀灭。 【发病机制】 机体初次感染结核杆菌4~8周,产生细胞免疫,同时出现组织超敏反应。 再次接触结核杆菌或其代谢产物→致敏的淋巴细胞就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激活并汇集巨噬细胞于病灶处→产生足够的水解酶和杀菌素→吞噬和杀灭大部分结核杆菌。 当细菌量大组织敏感性高时,则组织坏死不完全而产生干酪样物质 机体感染结核菌后,在产生变态反应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免疫力,结核免疫力和变态反应是同一细胞免疫过程的两种不同表现。 【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原 开放性肺结核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小儿吸入带结核菌的飞沫或尘埃即可引起感染。 (2)如饮用未经消毒的牛奶或污染了结核菌的其它食物可引起消化道传播,经皮肤或胎盘传染者极少。 3.诱发因素 生活贫困、居住拥挤、营养不良、社会经济落后等是人群结核病高发的诱因。 【小儿结核病的特点】 (一)多为原发感染,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易发生合并症,未经合理治疗可于短期内恶化;如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多能痊愈。由于原发病灶局部病变的性质以渗出为主,较少出现坏死及空洞,故愈合方式以钙化为主。 (二)易侵犯淋巴系统,肺门淋巴结最易受累。 (三)原发性肺结核易发生血行播散,故小儿粟粒型肺结核及结核性脑膜炎多见。 (四)对结核菌及其代谢产物的敏感性较高,多见于原发型肺结核的患儿。表现为疱疹性结膜炎、皮肤结节性红斑等,并先出现于肺内病变之前。 二、诊断检查 (一)结核菌素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可测定受试者是否感染过结核杆菌。 1.试验方法用皮内注射法。将0.1ml含5个结核菌素单位的纯蛋白衍化物(PPD)注入左前臂掌侧中下1/3交界处皮内,使之形成6~10mm的皮丘。 2.结果判断48~72h后观察反应结果,测定局部硬结的直径,取纵、横两者的平均直径来判断其反应强度。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Huainan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 一、单项选择题 1.Ⅰ型超敏反应又称为: A.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B. 迟发型超敏反应 C. 速发型超敏反应 D.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E. 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2.Ⅰ型超敏反应细胞内游离Ca2+升高能引起:★ A. 淋巴细胞增殖 B. 增强细胞膜稳定性 C. 肥大细胞脱颗粒 D. 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减少 E. 以上都不是 3.下列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FcεRⅠ? A.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B. 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C. 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D.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E.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4.介导Ⅰ型超敏反应迟缓相的最主要介质是: A. 组胺 B. 白三烯 C. 肝素 D. 腺苷酸环化酶 E. 血小板活化因子 5.氨茶碱通过哪种机制提高胞内cAMP水平? ★ A. 刺激β肾上腺素能受体 B. 抑制腺苷酸环化酶 C.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D. 抑制磷酸二酯酶 E. 激活磷酸二酯酶 6.Ⅳ型超敏反应又称为: A. 迟发型超敏反应 B. 速发型超敏反应 C.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D.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E. 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7.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有: A. Ⅰ、Ⅱ、Ⅳ型超敏反应 B. Ⅰ、Ⅱ、Ⅲ型超敏反应 C. Ⅰ、Ⅲ、Ⅳ型超敏反应 D. 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E. Ⅱ、Ⅳ、Ⅴ型超敏反应 8.下列哪项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A.过敏性休克 B.血清病 C.类风湿性关节炎 D.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E.系统性红斑狼疮9.属于Ⅰ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C.接触性皮炎 D.自身免疫性疾病 E.血清过敏性休克 10.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血清病 D.接触性皮炎 E.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11.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输血反应 C.血清病 D.接触性皮炎 E.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12.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支气管哮喘 C.血清病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习题) 点击:185次| 回复:0次| 发布时间:2012-11-12 19:18:48 A型题 1.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是由下列哪一种细胞释放 1. A.巨噬细胞 2. B.单核细胞 3. C.肥大细胞 4. D.B细胞 5. E.中性粒细胞 2.介导I型超敏反应晚期相的最主要介质是 1. A.组胺 2. B.白三烯(LTs) 3. C.肝素 4. D.腺苷酸环化酶 5. E.前列腺素 3.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FcεRⅠ 1. A.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2. B.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3. C.中心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4. D.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5. E.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4. 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 1. A.IgE 2. B. IgD 3. C. IgM 4. D. IgA 5. E. IgG 5.I型超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1. A.致敏淋巴细胞 2. B.患者的血清 3. C.特异性转移因子 4. D.生物活性介质 5. E.特异性IgE形成细胞 6. 关于Ⅳ超敏反应,下列哪一种是正确的 1. A. 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2. B .抗原注入后4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3. C.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 4. D.能通过血清Ig被动转移 5. E.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7.下列哪一种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1. A.过敏性休克 2. B. 血清病

3. C.类风湿关节炎 4. D.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5. E.系统性红斑狼疮 8.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1. A. 新生儿溶血症 2. B.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3. C .血清病 4. D. 接触性皮炎 5. E. 过敏性哮喘 9.Ⅳ型超敏反应可经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1. A.巨噬细胞 2. B.致敏淋巴细胞 3. C.血清Ig 4. D.血清补体 5. E.中性粒细胞 10.下列哪一种物质可以引起Ⅲ型超敏反应 1. A . 细胞因子 2. B.单核吞噬细胞 3. C.补体 4. D.免疫球蛋白 5. E.免疫复合物

第16章 SPA技术

第十六章SPA技术 (Staphylococcal protein A technique) 一、概述 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简称SPA)是细胞壁抗原的主 要成分,几乎90%以上的菌株均含有这种成分,但不同的菌株含量差别十分悬殊。SPA占整个细胞壁蛋白成分的6.7%,通过胞壁肽聚糖以共价键与之结合。其它葡 萄球菌如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不含SPA。 (一)SPA的理化性质 SPA是一种蛋白质,由亮、缬、脯、丙、苏、甘、丝、谷丙、天门冬及赖氨酸 等十种氨基酸组成。由于不含有胱氨酸及半胱氨酸,所以无二硫键。紫外光谱和吸 收系数为A275nm %=1.65,等电点为pH5.1。SPA十分稳定,用4mol/L尿素、硫氰 盐酸、6mol/L的盐酸胍和pH2.5的酸性条件,以及加热煮沸均不影响其活性。其 分子量因测定方法不同而有所差异。 SPA的部分理化参数见表16-1。 表16-1 SPA部分理化参数 分子量42 000 沉降系数S 20w(ˊS ) 2.10 扩散系数D20W(cm2/s) 4.3×10-7 Stocks半径(nm) 5.00 摩擦比f/f,min 2.10 粘度(n) (ml/g) 2.90 Hμggins常数0.66 比容V(ml/g) 0.72 ? 1 ?

(二)SPA的免疫学性质 SPA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血清IgG分子中的Fc片段结合,结合的亲和性次 序依次是猪、狗、兔、人、猴、鼠、小鼠及牛;对大白鼠、绵羊的亲和力差;对马、犊牛、山羊等无亲和力;对所有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除少数例外)均 不能与之结合。鸡的IgG必须与相应的抗原形成复合物才能与SPA结合,原因可 能是Ag-Ab复合物改变了IgG的Fc片段的构象。 SPA与IgG结合的亚类主要是IgG1、IgG2和IgG4。 SPA除与IgG结合外,还能与血清中少量的IgM和IgA结合,SPA菌对各类 免疫球蛋白的吸附率:IgG为90%~98%,IgM为2%~30%,IgA为1.5%~20%。 出现共沉反应的SPA与IgG必须有两个结合部位,它们分别在Fc和Fab段上, 缺一虽能与SPA结合,但不出现共沉反应,这种Fab的参与并非SPA-抗体反应。现已研究表明,IgG与SPA的结合部位是CH2和CH3的交界处。 (三)SPA的生物学特性 1.免疫原性与过敏原性SPA做为免疫原能刺激免疫活性细胞合成Ig,又能 与其相应抗体的Fab段结合呈现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SPA-IgG注射家兔皮下 可引起Arthus样反应,还可引起豚鼠的迟发性超敏反应。SPA体外试验,能刺激 豚鼠离体回肠收缩。 2.抗吞噬作用由于IgG的Fc段结合点既是lgG调理活性结合点,又是SPA 反应点。因此,SPA可与吞噬细胞竞争,结果抑制了多形核白细胞的吞噬作用,也 可能是SPA阻断调理素与吞噬细胞作用的结果。 3.固定补体SPA-IgG和免疫复合物一样可以固定人和某些动物(如豚鼠、猪、狗等)血清中的补体,主要是通过补体传统激活途径。 4.促有丝分裂因子SPA是一种B细胞激活剂,固相SPA作用明显,并不需 要T细胞辅助,可容性SPA作用微弱,必须有T细胞参与。 5.去封闭作用固相SPA能部分去除肿瘤病人和带瘤动物血清中的封闭活性,从而降低了血清对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毒的封闭作用。 (四)SPA的应用SPA应用很广,但所有应用的原理都离不开SPA具有与IgG的Fc段的结合能力,主要应用方面如下: 1.SPA菌的协同凝集作用 用已知的标准血清,吸附到SPA菌的表面,使之成为吸附抗体的载体,再以此去 诊断相应的未知抗原而产生肉眼可见的凝集颗粒,诊断的抗原可以是颗粒性的,也可 以是可溶性的。此种凝集相当于反向间接血凝,但省去间接血凝中的抗体纯化,红血 球鞣化等复杂手续,而只需要SPA菌体及粗制免疫血清即可。所以此法简单、快速, 特异性敏感性均较满意。目前已用于许多细胞和病毒的检测及分型。 ? 2 ?

医学免疫学课件_19超敏反应_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俗称变态反应(allergy)或过敏反应(anaphylaxis)。第一节I型超敏反应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I型超敏反应的过程和发生机制&致敏阶段&激发阶段&效应阶段与I型超敏反应有关的药物&抗生素:以青霉素引发最为常见,此外头孢菌素、链霉素等也可引起。&生物制剂:如临床应用动物免疫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等。&某些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和普鲁卡因等。防治原则变应原皮肤试验脱敏治疗异种免疫血清脱敏治疗和特异性变异原脱敏疗法药物治疗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Skin test for allergy 第二节II型超敏反应与II型超敏反应有关的药物青霉素、磺胺、安替比林、奎尼丁和非那西叮等药物抗原表位能与血细胞膜蛋白或血浆蛋白结合获得免疫原性,从而刺激机体产生药物抗原表位特异性的抗体。第三节III型超敏反应&常在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后1~2周发生&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和一过性蛋白尿等。&血清病具有自限性,停止注射抗毒素后症状可自行消退。&有时应用大剂量青霉素、磺胺药等也可引起类似血清病样的反应。第四节IV型超敏反应二、临床常见的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Arthus反应类Arthus反应(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Arthus’s reaction 经抗原反复免疫之后,注射抗原的皮下出现局部红肿、出血和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与III型超敏反应有关的药物Ⅳ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 超敏反应分型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II型超敏反应III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Robin Coombs 1921-- I型---- 速发型(IgE)II型---- 细胞毒型(IgG,IgM)III型---- 免疫复和物型(IgG)IV型---- 迟发型(Th1,TDTH)

第十六章结核病病患儿的护理

第十六章结核病患儿的护理 学习目标:掌握原发性肺结核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结核性胸膜炎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熟悉结核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检查及预防。了解结核病的治疗要点。 第一节总论 一、概述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以原发性肺结核最常见,严重病例可引起血行播散,发生粟粒性肺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后者是小儿结核病致死的主要原因。9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流行和耐药菌株的产生,加之对结核病人的管理不力,防治措施不力,许多国家的结核发病率有所回升。1997年开始将每年的3月24日定为“世界结核病日”。我国政府已把结核病列为重点防治疾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结核杆菌属于分期杆菌属,为需氧菌,革兰染色阳性,抗酸染色呈红色。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是人型和牛型,我国小儿结核病大多由人型结核杆菌引起。结核杆菌含有类脂质、蛋白质和多糖体。结核蛋白质能使机体致敏,产生变态反应,引起疾病;结核类脂质对细菌有保护性,痰液内结合菌用5%石炭酸或20%漂白粉经24小时处理才能杀灭。

结核菌能否引起人体发病不仅取决于细菌数量、菌群、和毒力,更重要的是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尤其是细胞免疫的强弱。结核杆菌初次进入人体后,在肺泡内和无活性的巨噬细胞中短暂的生长繁殖,4~8周后产生细胞免疫,同时出现组织超敏反应,通过细胞免疫应答使T淋巴细胞致敏。若再次接触结核杆菌或其代谢产物时,致敏的淋巴细胞就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然后激活巨噬细胞,使之具有细胞免疫能力。当细菌量少而组织敏感性高时,就形成肉芽肿;当细菌量多、组织敏感性高时,则形成干酪性坏死;当细菌量多而组织敏感性低时,可引起感染播散和局部组织破坏。 机体感染结核菌后,在产生免疫力的同时,也产生变态反应,结核变态反应和免疫是同一细胞免疫过程的两种不同表现。结核变态反应对免疫的影响为双重作用:一般认为适度的变态反应,机体抵抗力最强;变态反应过强时,可加剧炎症反应,甚至发生干酪样坏死;变态反应过弱时,机体反应性差。 【流行病学特点】 开放性肺结核病人是主要传染源。呼吸道为传播的主要途径,可经飞沫或带有结核菌的痰液干燥后随尘土飞扬而进入呼吸道;其次,也可经消化道传播,如饮用未经消毒的牛奶或污染了结核菌的其他食物;经皮肤或胎盘传染者极少。【小儿结核病特点】 1.与成人结核病临床表现不同小儿结核病多为原发感染,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易发生合并症,不经治疗可于短期内恶化。如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多能痊愈。愈合方式以钙化为主。 2.易侵犯淋巴系统肺门淋巴结最易受侵犯,常压迫和阻塞支气管。 3.易发生血行播散原发型结核病变易发生全身血行播散,故小儿粟粒性结核及结核性脑膜炎多见。 4.小儿对结核菌及其代谢产物有较高的敏感性表现为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疱疹性结膜炎、皮肤结节性红斑等,并常出现于肺内病变之前。

儿科主治医生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之第十九章变态反应性疾病

第十九章变态反应性疾病 一、A1 1、参与荨麻疹发病中最主要的抗体是 A、IgG B、IgD C、sIgA D、IgE E、IgA 2、迟发型皮肤过敏反应代表 A、细胞功能 B、中性粒细胞功能 C、T细胞功能 D、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效应 E、自然杀伤细胞功能D 3、导致食物过敏的免疫机制是 A、Ⅰ型变态反应 B、Ⅱ型变态反应 C、Ⅲ型变态反应 D、Ⅳ型变态反应 E、以上都不是 4、青霉素过敏的机制是 A、Ⅰ型变态反应 B、Ⅱ型变态反应 C、Ⅲ型变态反应 D、Ⅳ型变态反应 E、以上都不是 5、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属于 A、Ⅰ型变态反应 B、Ⅱ型变态反应 C、Ⅲ型变态反应 D、Ⅳ型变态反应 E、Ⅰ型和Ⅳ型变态反应 6、急性荨麻疹伴有喉头水肿或过敏性休克时应立即 A、静脉滴注钙剂或维生素E B、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 C、肌内注射苯海拉明或氯苯那敏 D、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 E、给予第二代抗组胺药 7、丘疹性荨麻疹的典型皮疹是 A、丘疱疹

B、水肿性斑块 C、红色纺锤形丘疹 D、风团 E、水疱或大疱 8、有关湿疹不正确的是 A、合并感染时应积极抗感染治疗 B、婴儿湿疹属异位性皮炎的婴儿期 C、环境变应原可加重病情 D、常迁延不愈 E、经常清洗皮疹有助于缓解症状 9、有关药疹不正确的是 A、治疗的首要措施是应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 B、某些中药和中药制剂也可引起药疹 C、药疹的轻重与用药的剂量无关 D、任何药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引起药疹 E、引起变态反应性药疹的药物可以是药物原型,但更多的是其代谢或降解产物 10、药疹诊断的主要依据是 A、病理活检 B、药史和临床表现 C、药物激发试验 D、药物皮内试验 E、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11、关于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不正确的是 A、有一定潜伏期 B、外用药物可引起接触致敏反应 C、属速发型变态反应 D、接触致敏物多属半抗原 E、接触者仅少数人发病 12、血管性水肿正确的是 A、真皮浅层小血管扩张所致,其病变部位较荨麻疹浅 B、一种局限性凹陷性的水肿,边界清楚 C、多见于皮下组织致密的部位 D、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发作时一般不伴有荨麻疹 E、普通型血管性水肿发作时没有腹痛症状 13、关于遗传性血管性水肿错误的是 A、血清C1INH含量增多 B、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C、常反复发作 D、外伤可诱发 E、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浓缩C1INH替代

免疫学练习题09(第10~11章)答案

第十章T淋巴细胞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A 4、C 5、B 6、D 7、B 8、C 9、A 10、C 11、D 12、C 13、B 14、C 15、C 16、B 17、A 18、C 19、B 20、C 21、D 22、A 23、D 24、B 25、B 26、D 27、D 28、D 29、A 30、C 31、A 32、B 二、名词解释 1、T细胞库:在免疫系统中,每个T细胞克隆通过其TCR特异性识别相应抗原,所有T 细胞克隆组成了T细胞库。 2、(胸腺的)阳性选择:在胸腺皮质中,同胸腺上皮细胞表面抗原肽-MHCⅠ类或Ⅱ类分子复合物以适当亲和力发生结合的DP细胞可继续分化为CD8+或CD4+的单阳性(SP)细胞,而亲和力不足或过高的DP细胞则发生凋亡。 3、(胸腺的)阴性选择:SP细胞在胸腺皮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表面自身抗原肽-MHCⅠ类或Ⅱ类分子复合物发生高亲和力结合者,则被清除,而不结合的SP细胞进一步发育成熟。 4、TCR-CD3:由TCR与CD3分子以非共价键结合,形成TCR-CD3复合物,表达于T细胞表面。其中,TCR的作用是能特异性识别APC或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CD3分子的功能是传导TCR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活化信号。 5、ITAM:即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是免疫细胞某些跨膜分子胞浆内特定的氨基酸序列(含保守序列YxxL/V),易被PTK作用而发生磷酸化,在免疫细胞信号传导和活化中起重要作用。 6、CTLA-4:表达在活化的T细胞表面,配体是APC或靶细胞表面的B7分子。CTLA-4与B7分子结合产生抑制性信号(胞浆区有ITIM),终止T细胞活化。 三、填空题 1、功能性TCR的表达,自身MHC限制性,自身免疫耐受 2、TCR胚系基因重排,阳性选择,阴性选择 3、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TCR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活化信号 4、MHCⅡ类分子,MHCⅠ类分子,B7(CD80,CD86),B7(CD80,CD86),CD40,LFA-3(CD58),ICAM-1,LFA-1 5、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 四、简答题 1、简述 T细胞的表面标志、抗原识别等特点及主要生物学作用。 特点:主要为CD3+CD4-CD8-T细胞;主要分布于皮肤和黏膜组织;TCR缺乏多样性;识别非肽类分子,无MHC限制性。 生物学作用:抗肿瘤、抗感染作用(细胞毒作用);产生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及介导炎症反应。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指机体对某些抗原进行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亦称变态反应(allergy)或过敏反应(anaphylaxis)。 初次接触变应原机体处于致敏阶段,不发生超敏反应。只有再次接触变应原时发生,才会致敏。 变应原:能引起超敏反应/变态反应的Ag。 分型:(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发生速度快;Ⅱ型超敏反应主要引起细胞损伤;Ⅲ型超敏反应是由于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型沉积引起的炎症反应;Ⅳ型超敏反应发生速度慢。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 ㈠变应原的特点及其分类: 1. 特点:能选择性激活CD4+Th2细胞及B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CD4+Th2细胞能分泌IL-4,使B细胞分化为分泌IgE的浆细胞。 有些参考资料认为IgG4也与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有关。 2. 分类 https://www.360docs.net/doc/bf18792629.html, ⑴吸入性变应原: 植物花粉、屋尘等; ①花粉:在欧美及日本,豕(shǐ)草属花粉是引起花粉超敏反应的主要抗原,其主要过敏成分是E抗原。豕草分布广泛、繁殖力强,花粉颗粒轻而小,可随风飘扬传布,其免疫原性及强,过敏者仅接触小量即可发病。 ②屋尘:是引起吸入型哮喘、遗传性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的重要过敏原,它实际是真菌、人和动物皮屑、昆虫体等的混合物。 ⑵食物变应原:牛奶、鸡蛋、鱼、虾等; 各种动物性食品,如鱼的肌浆蛋白、牛奶中的β乳球蛋白等均为过敏原,主

第十九章 衣原体

第十八章衣原体 第一节概述 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专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研究发现这类微生物具有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很多相似。这些特性是:(1)有DNA和RNA两种类型的核酸;(2)具有独特的发育周期,类似细菌的二分裂方式繁殖;(3)具有粘肽组成的细胞壁;(4)含有核糖体;(5)具有独立的酶系统,能分解葡萄糖释放CO2,有些还能合成叶酸盐,但缺乏产生代谢能量的作用,必须依靠宿主细胞的代谢中间产物,因而表现严格的细胞内寄生;(6)对许多抗生素、磺胺敏感,能抑制生长;(7)革兰阴性,圆形或椭圆形体。 衣原体广泛寄生于人、哺乳动物及禽类,仅少数致病。据抗原构造、包涵体的性质、对磺胺敏感性等的不同,将衣原体属分为沙眼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衣原体和兽类衣原体四个种。其中沙眼衣原体又有三个生物变种,即沙眼生物变种、性病淋巴肉芽肿(LGV)生物变种和鼠生物变种。沙眼生物变种还有A~K14个血清型(包括Ba、Da、Ia)。LGV生物变种还有4个血清型,即L1、L2、L2a和L3。 第一节概述 一、生物学性状 (一)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 衣原体有其独特的生活周期,种间无差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到两种大小、形态结构不同的颗粒衣原体。较小的称原体(Elementary body,EB),Giemsa 染色呈红色,直径约为0.3um。卵圆形,电子密度大,是衣原体有感染性的形态。较大而且疏松的称为始体 (initial body) ,Giemsa染色呈蓝色。亦有人把始体称为网状体(Reticulate body,RB)直径约为0.5~0.3um,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电子密度较小,是衣原体的无感染性形态。 原体在宿主细胞外较为稳定,但具有高度的感染性。当与易感细胞接触时,以吞饮的方式进入细胞内,由宿主细胞膜包围原体而形成空泡,在空泡内的原体增大,发育成为始体。始体在空泡以二分裂形式繁殖,在空泡内形成众多的子代原体,构成各种形态的包涵体。包涵体的形态、在细胞内存在的位置、染色性等特征,有鉴别衣原体的意义。成熟的子代原体从宿主细胞释放出来,再感染其他的宿主细胞,开始新的发育周期。每个发育周期约需40小时。始体是衣原体周期中的繁殖型,而不具有感染性。 表18-2 衣原体原体和始体的性状 性状原体始体

第十九章 超敏反应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教学内容与要求: 1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 2掌握各型超敏反应参与成分,发生机理及临床常见疾病.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对象:2006级五年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时间安排: 第一节I型超敏反应(1.5学时) 第二节II型超敏反应(0.5学时) 第三节III型超敏反应(1.5学时) 第四节IV型超敏反应(0.5学时)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又称变态反应,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或半抗原刺激后,所引起的组织损伤和/或功能紊乱。超敏反应本质上属于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应答,故也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易发生超敏反应的个体,多有家族史,临床上称其为过敏体质。 Coombs和Gell根据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四型:I型即速发型超敏反应、II型即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III型即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IV即迟发型超敏反应。I、II、III型超敏反应均由抗体介导,而IV 型则由效应T细胞介导。 第一节I型超敏反应 I型超敏反应特点是:反应发生快,消退也快;由IgE抗体介导;组胺等生物介质参与反应;无明显的组织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对变应原易产生IgE类抗体的超敏患者,称为特应性素质个体。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一)变应原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主要有植物花粉、抗毒素血清、动物皮毛及皮屑、真菌孢子、菌丝等,以及牛奶、鸡蛋、鱼、虾等食物和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有机碘等药物。 (二)IgE抗体IgE抗体由鼻咽、扁桃体、气管及胃肠道粘膜等处固有层

第16章 超敏反应复习题及答案--医学免疫学

第16章超敏反应 一.名词解释 1.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二.单选题: 1 Ⅰ型超敏反应所不具备的特征是 A.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B.可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引发过敏性炎症反应 C.主要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 D.通常发生和消退迅速 E.可通过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引发过敏性炎症反应 2 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 A.IgG类抗体 B.IgE类抗体 C.IgA类抗体 D.IgD类抗体 E.IgM类抗体 3 肥大细胞膜表面能与IgE类抗体Fc段高亲和力结合的受体是 A.FcεRⅠ B.FcεRⅡ C.FcγRⅠ D.FcγRⅡ E.FcγRⅢ 4 引发早期相过敏反应的主要介质是 A.腺苷酸环化酶 B.血小板活化因子 C.组胺 D.白三烯 E.前列腺素D2 5 能使支气管平滑肌强烈而持久收缩的介质是 A.前列腺素E B.白三烯 C.组胺 D.5-羟色胺 E.血小板活化因子 6 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不包括 A.过敏性休克 B.荨麻疹 C.特应性皮炎 D.血管性水肿 E.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7 在特应性变应原脱敏治疗中,诱导机体产生的封闭抗体是 A.IgG类抗体 B.IgE类抗体 C.IgA类抗体

D.IgD类抗体 E.IgM类抗体 8 预防I型超敏反应发生最有效的方法是 A.查明变应原,避免与之接触或使用 B.应用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 C.应用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的药物 D.应用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的药物 E.特异性变应原脱敏治疗 9 采用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进行防治的超敏反应性疾病是 A.血清过敏性休克 B.过敏性哮喘 C.荨麻疹 D.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E.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10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是由下列哪一种细胞释放() A. 巨噬细胞 B. 单核细胞 C. 肥大细胞 D. B细胞 E. 中性粒细胞 11 介导I型超敏反应晚期相的最主要介质是() A.组胺 B.白三烯 C. 肝素 D.腺苷酸环酶 E. 激肽 12 哪些细胞表达高亲活力的FcεRⅠ() A.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B.中心粒细胞、肥大细胞 C.中心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D.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E、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13 I型超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A.致敏淋巴细胞 B.患者的血清 C.特异性转移因子 D.生物活性介质 E.特异性IgE形成细胞 14 关于Ⅳ超敏反应,下列哪一种是正确的() A. 以中心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B . 抗原注入后4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C.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 D.能通过血清Ig被动转移 E.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15 下列哪一种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A.过敏性休克 B. 血清病 C.类风湿关节炎 D.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E.系统性红斑狼疮 16 下列哪一项疾病属于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 A.过敏性休克 B.血清病 C.新生儿溶血症 D.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教学总结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一、选择题 【A 型题】 1.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是由下列哪一种细胞释放()A. 巨噬细胞 B.单核细胞 C.肥大细胞 D.B 细胞 E.中性粒细胞 2.介导I 型超敏反应晚期相的最主要介质是() A.组胺 B .白三烯(LTs ) C .肝素D.腺苷酸环化酶 E.前列腺素 3.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FcεR Ⅰ()A.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B .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C.中心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D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E.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4. 参与I 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 A .IgE B. IgD C. IgM D. IgA E. IgG 5.I 型超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A .致敏淋巴细胞 B .患者的血清 C .特异性转移因子 D .生物活性介质 E .特异性IgE 形成细胞 6. 关于Ⅳ超敏反应,下列哪一种是正确的( ) A. 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B .抗原注入后 4 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C .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D .能通过血清Ig 被动转移 E .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7.下列哪一种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A .过敏性休克 B. 血清病 C .类风湿关节炎 D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E .系统性红斑狼疮8.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新生儿溶血症 B.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C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 E. 过敏性哮喘9.Ⅳ型超敏反应可经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A .巨噬细胞 B .致敏淋巴细胞 C .血清Ig D .血清补体 E .中性粒细胞 10 .下列哪一种物质可以引起Ⅲ型超敏反应() A . 细胞因子 B .单核吞噬细胞 C .补体 D .免疫球蛋白 E .免疫复合物 11.属于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 A .新生儿溶血症 B .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C .接触性皮炎 D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E .输血反应12.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新生儿溶血症 B .系统性红斑狼疮 C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 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13. 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输血发硬 B .支气管哮喘 C .类风湿性关节炎 D .接触性皮炎 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14.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有( ) A. Ⅰ、Ⅱ、Ⅳ型超敏反应 B .Ⅰ、Ⅱ、Ⅲ型超敏反应 C. Ⅰ、Ⅲ、Ⅳ型超敏反应 D .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E .Ⅱ、Ⅳ型超敏反应 15.预Rh 血型不符的新生儿溶血症的方法是() A .用抗Rh 血清给新生儿进行人工被动免疫 B .给胎儿输入母亲的红细胞 C .用过量的抗原中和母亲的抗Rh 球蛋白 D .用免疫抑制剂抑制母亲产生抗Rh 抗体 E .分娩72 小时内给产妇注射抗Rh 免疫血清 16.脱敏治疗可用于() A .冷空气过敏 B .食物过敏 C .血清病D.接触性皮炎 E .血清过敏性休克 17. 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血管炎的主要原因是() A .组胺和白三烯 B .攻膜复合体 C .细胞毒性T 细胞 D .细胞因子 E .中性粒细胞的溶酶体酶18.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是() A .M 直接吞噬靶细胞 B .CTL特异性杀伤靶细胞C.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 D .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 E .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ADCC 19.青霉素可以引起哪些类型超敏反应() A .Ⅰ、Ⅱ型超敏反应 B .Ⅰ、Ⅱ、Ⅲ型超敏反应 C .Ⅱ、Ⅳ型超敏反应 D .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E .Ⅰ、Ⅱ、Ⅳ型超敏反应 20.下列哪种因素出现时可能发生血清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