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下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下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归纳

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归纳

(一)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1.()可以写成()的形式,注意自变量x的指数为,在解决有关自变量指数问题时应特别注意系数这一限制条件;

2.()也可以写成xy=k的形式,用它可以迅速地求出反比例函数解

析式中的k,从而得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故函数图象与x轴、y轴无交点.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在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时,应注意自变量x的取值不能为0,且x应对称取点(关于原点对称).

(三)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

1.函数解析式:()

2.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图象:

(1)图象的形状:双曲线.

越大,图象的弯曲度越小,曲线越平直.

越小,图象的弯曲度越大.

(2)图象的位置和性质:

与坐标轴没有交点,称两条坐标轴是双曲线的渐近线.

当时,图象的两支分别位于一、三象限;

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时,图象的两支分别位于二、四象限;

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对称性: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即若(a,b)在双曲线的一支上,

则(,)在双曲线的另一支上.

图象关于直线对称,即若(a,b)在双曲线的一支上,

则(,)和(,)在双曲线的另一支上.

4.k的几何意义

如图1,设点P(a,b)是双曲线上任意一点,作PA⊥x轴于A点,PB⊥y轴于B点,则矩形PBOA的面积是(三角形PAO和三角形PBO的面

积都是).

如图2,由双曲线的对称性可知,P关于原点的对称点Q也在双曲线上,作QC⊥PA的延长线于C,则有三角形PQC的面积为.

图1

图2

5.说明:

(1)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是断开的,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时,要将两个分支

分别讨论,不能一概而论.

(2)直线与双曲线的关系:

当时,两图象没有交点;

当时,两图象必有两个交点,且这两个交点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3)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联系.

(四)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1.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1)待定系数法;(2)根据实际意义

列函数解析式.

(五)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初三数学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归纳

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归纳 (一)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1.()可以写成()的形式,注意自变量x的指数为, 在解决有关自变量指数问题时应特别注意系数这一限制条件; 2.()也可以写成xy=k的形式,用它可以迅速地求出反比例函数解 析式中的k,从而得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故函数图象与x轴、y轴无交点.(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在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时,应注意自变量x的取值不能为0,且x应对称取点(关于原点对称). (三)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 1.函数解析式:() 2.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图象: (1)图象的形状:双曲线. 越大,图象的弯曲度越小,曲线越平直. 越小,图象的弯曲度越大. (2)图象的位置和性质: 与坐标轴没有交点,称两条坐标轴是双曲线的渐近线. 当时,图象的两支分别位于一、三象限; 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时,图象的两支分别位于二、四象限; 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对称性: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即若(a,b)在双曲线的一支上, 则(,)在双曲线的另一支上. 图象关于直线对称,即若(a,b)在双曲线的一支上, 则(,)和(,)在双曲线的另一支上.

4.k的几何意义 如图1,设点P(a,b)是双曲线上任意一点,作PA⊥x轴于A点,PB⊥y轴于B点,则矩形PBOA的面积是(三角形PAO和三角形PBO的面 积都是). 如图2,由双曲线的对称性可知,P关于原点的对称点Q也在双曲线上,作QC⊥PA的延长线于C,则有三角形PQC的面积为. 图1 图2 5.说明: (1)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是断开的,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时,要将两个分支分别讨论,不能一概而论. (2)直线与双曲线的关系: 当时,两图象没有交点; 当时,两图象必有两个交点,且这两个交点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3)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联系. (四)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1.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1)待定系数法;(2)根据实际意 义列函数解析式. (五)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 题.

反函数-高中数学知识点讲解

反函数 1.反函数 【知识点归纳】 【定义】一般地,设函数y=f(x)(x∈A)的值域是C,根据这个函数中x,y 的关系,用y 把x 表示出,得到x =g(y).若对于y 在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x=g(y),x 在A 中都有唯一的值和它对应,那么,x=g(y)就表 示y 是自变量,x 是因变量是y 的函数,这样的函数y=g(x)(y∈C)叫做函数y=f(x)(x∈A)的反函数,记 作y=f(﹣1)(x)反函数y=f(﹣1)(x)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函数y=f(x)的值域、定义域. 【性质】 反函数其实就是y=f(x)中,x 和y 互换了角色 (1)函数f(x)与他的反函数f﹣1(x)图象关于直线y=x 对称;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形关于直线y=x 对称 (2)函数存在反函数的重要条件是,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是一一映射; (3)一个函数与它的反函数在相应区间上单调性一致; (4)大部分偶函数不存在反函数(当函数y=f(x),定义域是{0} 且f(x)=C (其中C 是常数),则函数f(x)是偶函数且有反函数,其反函数的定义域是{C},值域为{0} ).奇函数不一定存在反函数,被与y 轴垂直的直线 截时能过 2 个及以上点即没有反函数.若一个奇函数存在反函数,则它的反函数也是奇函数. (5)一切隐函数具有反函数; (6)一段连续的函数的单调性在对应区间内具有一致性; (7)严格增(减)的函数一定有严格增(减)的反函数【反函数存在定理】; (8)反函数是相互的且具有唯一性; (9)定义域、值域相反对应法则互逆(三反); (10)原函数一旦确定,反函数即确定(三定)(在有反函数的情况下,即满足(2)). 1/ 1

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归纳重点

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归纳 重点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归纳和典型例题(一)知识结构 (二) (三)(二)学习目标 (四)1.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 比例函数的解析式(k为常数,),能判断一个给定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 (五)2.能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会用代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进一步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即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的各自特点. (六)3.能根据图象数形结合地分析并掌握反比例函数(k为常数,)的函数关系和性质,能利用这些函数性质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4.对于实际问题,能“找出常量和变量,建立并表示函数模型,讨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八)5.进一步理解常量与变量的辨证关系和反映在函数概念中的运动变化观点,进一步认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九)(三)重点难点 (十)1.重点是反比例函数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十一)2.难点是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十二)二、基础知识 (十三)(一)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十四)1.()可以写成()的形式,注意自变量x的指数为,在解决有关自变量指数问题时应特别注意系数这一限制条件; (十五)2.()也可以写成xy=k的形式,用它可以迅速地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中的k,从而得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十六)3.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故函数图象与x轴、y轴无交点. (十七)(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十八)在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时,应注意自变量x的取值不能为0,且x应对称取点(关于原点对称). (十九)(三)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 (二十)1.函数解析式:() (二十一)2.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二十二)3.图象: (二十三)(1)图象的形状:双曲线. (二十四)越大,图象的弯曲度越小,曲线越平直.越小,图象的弯曲度越大. (二十五)(2)图象的位置和性质: (二十六)与坐标轴没有交点,称两条坐标轴是双曲线的渐近线. (二十七)当时,图象的两支分别位于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反比例函数知识点总结(供参考)

反比例函数知识点总结 李苗 知识点1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形如x k y =(k 为常数,0k ≠)的函数称为反比 例函数,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⑴x 是自变量,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 ⑵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0x ≠的一切实数,函数值的取值范围是0y ≠; ⑶比例系数0k ≠是反比例函数定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⑷反比例函数有三种表达式: ①x k y =(0k ≠), ②1kx y -=(0k ≠), ③k y x =?(定值)(0k ≠); ⑸函数x k y =(0k ≠)与y k x =(0k ≠)是等价的,所以当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时,x 也是y 的反比例函数。 (k 为常数,0k ≠)是反比例函数的一部分,当k=0时, x k y =,就不是反比例函数了,由于反比例函数x k y =(0k ≠)中,只有一个待定系数,因此,只要一组对应值,就可以求出k 的值,从而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知识点2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由于反比例函数x k y =(0k ≠)中,只有一个待定系 数,因此,只要一组对应值,就可以求出k 的值,从而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知识点3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及画法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 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或第二、第四象限,它们与原点对称,由于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函数中自变量0x ≠,函数值0y ≠,所以它的图像与x 轴、y 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近坐标轴,但永远达不到坐标轴。 反比例的画法分三个步骤:⑴列表;⑵描点;⑶连线。 再作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列表时选取的数值宜对称选取; ②列表时选取的数值越多,画的图像越精确; ③连线时,必须根据自变量大小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用 光滑的曲线连接,切忌画成折线; ④画图像时,它的两个分支应全部画出,但切忌将图像与坐 标轴相交。 知识点4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关于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主要研究它的图像的位置及函数 值的增减情况,如下表: 反比例 函数 x k y =(0k ≠) k 的 符号 0k > 0k < 图像 性质 ① x 的取值范围是0x ≠,y 的取值范围是①x 的取值范围是0x ≠,y 的取值范围是0y ≠ ②当0k <时,函数图像

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归纳

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数学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归纳和典型例题 一、基础知识 (一)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1.()可以写成()的形式,注意自变量x的指数为,在解决有关自变量指数问题时应特别注意系数这一限制条件; 2.()也可以写成xy=k的形式,用它可以迅速地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中的k,从而得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故函数图象与x轴、y轴无交点.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在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时,应注意自变量x的取值不能为0,且x应对称取点(关于原点对称). (三)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 1.函数解析式:() 2.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图象:

则矩形PBOA的面积是(三角形PAO和三角形PBO的面积都是). 如图2,由双曲线的对称性可知,P关于原点的对称点Q也在双曲线上,作QC⊥PA的延长线于C,则有三角形PQC的面积为. 图1 图2 5.说明: (1)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是断开的,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时,要将两个 分支分别讨论,不能一概而论. (2)直线与双曲线的关系: 当时,两图象没有交点;当

时,两图象必有两个交点,且这两个交点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3)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联系.(四)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1.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1)待定系数法;(2)根据实际意义列函数解析式. 2.注意学科间知识的综合,但重点放在对数学知识的研究上. (五)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三、例题分析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1)下列函数中,y是x的反比例函数的是(). A.y=3x B. C.3xy=1 D. (2)下列函数中,y是x的反比例函数的是(). A.B.C.D.

反比例函数知识点总结

反比例函数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1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形如x k y = (k 为常数,0k ≠)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⑴x 是自变量,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 ⑵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0x ≠的一切实数,函数值的取值范围是0y ≠; ⑶比例系数0k ≠是反比例函数定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⑷反比例函数有三种表达式: ①x k y = (0k ≠), ②1 kx y -=(0k ≠), ③k y x =?(定值)(0k ≠); ⑸函数x k y = (0k ≠)与y k x =(0k ≠)是等价的,所以当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时,x 也是y 的反比例函数。 (k 为常数,0k ≠)是反比例函数的一部分,当k=0时,x k y =,就不是反比例函数了,由于反比例函数x k y = (0k ≠)中,只有一个待定系数,因此,只要一组对应值,就可以求出k 的值,从而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知识点2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由于反比例函数x k y = (0k ≠)中,只有一个待定系数,因此,只要一组对应值,就可以求出k 的值,从而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知识点3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及画法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或第二、第四象限,它们与原点对称,由于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函数中自变量0x ≠,函数值 0y ≠,所以它的图像与x轴、y 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近坐标轴,但永 远达不到坐标轴。 反比例的画法分三个步骤:⑴列表;⑵描点;⑶连线。 再作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列表时选取的数值宜对称选取; ②列表时选取的数值越多,画的图像越精确; ③连线时,必须根据自变量大小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切忌画成折线; ④画图像时,它的两个分支应全部画出,但切忌将图像与坐标轴相交。 知识点4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关于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主要研究它的图像的位置及函数值的增减情况,如下表:

最新反函数常用知识点总结

精品文档 反函数 定义 一般地,设函数y=f(x)(x∈A)的值域是C,若找得到一个函数g(y)在每一处g(y)都等于x,-1 -1 (x)y=f (x) 。y=f y=f(x)(x∈A)的反函数,记作反函数这样的函数x= g(y)(y∈C)叫做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函数y=f(x)的值域、定义域。(不求过深理解) 引申 一般地,如果x与y关于某种对应关系f(x)相对应,y=f(x),则y=f(x)的反函数-1为y=f (x)。存在反函数(默认为单值函数)的条件是原函数必须是一一对应的(不一定是整个数域内的)。 注意:上标╜???指的并不是幂。 (n)(x)是用来指f的f n次微分的。在微积分里,若一函数有反函数,此函数便称为可逆的(invertible)。 性质 -1(x)图象关于直线fy=x对称;(1)函数f(x)与它的反函数 图1 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形关于直线y=x对称 (2)函数存在反函数的充要条件是,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是一一映射; (3)一个函数与它的反函数在相应区间上单调性一致; (4)大部分偶函数不存在反函数(当函数y=f(x),定义域是{0} 且f(x)=C (其中C是常数),则函数f(x)是偶函数且有反函数,其反函数的定义域是{C}, 值域为{0} )。奇函数不一定存在反函数,被与y轴垂直的直线截时能过2个及以上点即没有反函数。若一个奇函数存在反函数,则它的反函数也是奇函数。 (5)严格增(减)的函数一定有严格增(减)的反函数; (6)反函数是相互的且具有唯一性; (7)定义域、值域相反,对应法则互逆(三反); (8)原函数一旦确定,反函数即确定(三定)(在有反函数的情况下,即满足(2)); (9)反函数的导数关系:如果x=f(y)在区间I上单调,可导,且f'(y)≠0,那么它的反函数 y=f'(x)在区间S={x|x=f(y),y属于I }内也可导,且[f'(x)]'=1\[f'(x)]'。 (10)y=x的反函数是它本身。

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归纳和典型例题

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归纳和典型例题 知识点归纳 (一)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1.()可以写成()的形式,注意自变量x的指数为,在解决有关自变量指数问题时应特别注意系数这一限制条件; 2.()也可以写成xy=k的形式,用它可以迅速地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中的k,从而得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故函数图象与x轴、y轴无交点.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在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时,应注意自变量x的取值不能为0,且x应对称取点(关于原点对称). (三)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 1.函数解析式:() 2.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图象: (1)图象的形状:双曲线. 越大,图象的弯曲度越小,曲线越平直. 越小,图象的弯曲度越大. (2)图象的位置和性质: 与坐标轴没有交点,称两条坐标轴是双曲线的渐近线. 当时,图象的两支分别位于一、三象限; 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时,图象的两支分别位于二、四象限; 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对称性: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即若(a,b)在双曲线的一支上, 则(,)在双曲线的另一支上.

图象关于直线对称,即若(a,b)在双曲线的一支上, 则(,)和(,)在双曲线的另一支上.4.k的几何意义 如图1,设点P(a,b)是双曲线上任意一点,作PA⊥x轴于A点,PB⊥y轴于B点,则矩形PBOA的面积是(三角形PAO和三角形PBO的面积都是). 如图2,由双曲线的对称性可知,P关于原点的对称 点Q也在双曲线上,作QC⊥PA的延长线于C,则有三 角形PQC的面积为. 图1 图2 5.说明: (1)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是断开的,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时,要将两个分支分别讨论,不能一概而论. (2)直线 与双曲线的关系: 当 时,两图象没有交点; 当 时,两图象必有两个交点,且这两个交点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归纳(精品文档)_共4页

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归纳 一、知识结构 二、基础知识 (一)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1.()可以写成()的形式,注意自变量x的 指数为 2.()也可以写成xy=k的形式,用它可以迅速地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中的k,从而得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故函数图象与x轴、y轴无交点.(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在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时,应注意自变量x的取值不能为0,且x应对称取点(关于原点对称). (三)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 1.函数解析式:() 2.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图象: (1)图象的形状:双曲线. 越大,图象的弯曲度越小,曲线越平直.越小,图象的弯曲度越大. (2)图象的位置和性质: 与坐标轴没有交点,称两条坐标轴是双曲线的渐近线. 当时,图象的两支分别位于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时,图象的两支分别位于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对称性: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即若(a,b)在双曲线的一支上,则( ,)在双曲线的另一支上. 图象关于直线对称,即若(a,b)在双曲线的一支上,则(,)和(,)在双曲线的另一支上. 4.k的几何意义 如图1,设点P(a,b)是双曲线上任意一点,作PA⊥x轴于A点, PB⊥y轴于B点,则矩形PBOA的面积是(三角形PAO和三角形PBO的面积 都是). 如图2,由双曲线的对称性可知,P关于原点的对称点Q也在双曲线上,作QC⊥PA的延长线于C,则有三角形PQC的面积为.

图1 图2 5.说明: (1)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是断开的,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时,要将两个分支分别讨论,不能一概而论. (2)直线与双曲线的关系: 当时,两图象没有交点;当时,两图象必有两个交点,且这两个交点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四)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1.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1)待定系数法;(2)根据实际意义列函数解析式. 2.注意学科间知识的综合,但重点放在对数学知识的研究上. (五)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反比例函数知识点汇总

平面直角坐标系 1、定义: 1、定义: 平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 2、各个象限内点的特征: 2、各个象限内点的特征: 第一象限:(+,+),点P(x,y),则x>0,y>0; 第二象限:(-,+),点P(x,y),则x<0,y>0; 第三象限:(-,- ),点P(x,y),则x<0,y<0; 第四象限:(+,-), 点P(x,y),则x>0,y<0; 3、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征: 3、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征: x轴上的点,纵坐标为零; y轴上的点,横坐标为零; 原点的坐标为(0,0)。 两坐标轴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4、点的对称特征: 4、点的对称特征: 已知点P(m, n), 关于x轴的对称点坐标是(m,-n),横坐标相同,纵坐标相反; 关于y轴的对称点坐标是(-m, n),纵坐标相同,横坐标相反;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坐标是(-m, -n),横、纵坐标都相反。 5、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上的点的坐标特征: 5、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上的点的坐标特征: 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任意两点:纵坐标相等; 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任意两点:横坐标相等。 6、各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特征: 6、各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特征: 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相等。 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7、点P(x,y)的几何意义: 7、点P(x,y)的几何意义: 点P(x,y)到 x 轴的距离为 |y| , 点P(x,y)到 y 轴的距离为 |x|。 点P(x,y)到坐标原点的距离为 8、两点之间的距离: 8、两点之间的距离:

反函数的基本知识点

1 反函数的基本知识点 一.定义:设式子)(x f y = 表示y 是x 的函数,定义域为A ,值域为C ,从式子)(x f y =中解出x , 得到式子)(y x ?=,如果对于y 在C 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式子)(y x ?=,x 在A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式子)(y x ?=就表示x 是y 的函数(y 是自变量),这样的函数,叫做)(x f y =的反函数 ,记作)(1y f x -=,即()y f y x 1)(-==?,一般习惯上对调()y f x 1-=中的字母y x ,,把它改写成)(1x f y -=。 (1).反函数存在的条件:从定义域到值域上的一一映射确定的函数才有反函数; (2).原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反函数的值域、定义域, ()图象在点图象上)在(点几何语言: )(),(,)()(11x f y a b P x f y b a P a b f b a f --='?==?= (3).()y f x =与1()y f x -=的图象关于y x =对称. 二.求反函数的一般步骤 (1) 确定原函数的值域,也就是反函数的定义域 (2) 由)(x f y =的解析式求出)(y x ?= (3) 将y x ,对换,得反函数的一般表达式)(1x f y -=,标上反函数的 定义域(反函数的定义域不能由反函数的解析式求得) 分段函数的反函数可以分别求出各段函数的反函数后再合成。 三.掌握下列一些结论

2 (1) 单调函数?一一对应?有反函数 (2) 周期函数不存在反函数 (3) 若一个奇函数有反函数,则反函数也必为奇函数 (4) 证明)(x f y = 的图象关于直线x y =对称,只需证)(x f y =的反函数和)(x f y =相同。

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知识点总结55836

一次函数知识点总结: 函数性质: 1.y的变化值与对应的x的变化值成正比例,比值为k. 即:y=kx+b(k,b为常数,k≠0) 当x增加m,k(x+m)+b=y+km, km/m=k。 2.当x=0时,b为函数在y轴上的点,坐标为(0,b)。 3.当b=0时(即y=kx),一次函数图像变为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4.一次函数的图像:直线 5.在两个一次函数表达式中: 当两一次函数表达式中的k相同,b也相同时,两一次函数图像重合; 当两一次函数表达式中的k相同,b不相同时,两一次函数图像平行; 当两一次函数表达式中的k不相同,b不相同时,两一次函数图像相交; 当两一次函数表达式中的k不相同,b相同时,两一次函数图像交于y轴上的同一点(0,b)。 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不等于0)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 图像性质 1.作法与图形:通过如下3个步骤: (1)列表. (2)描点;[一般取两个点,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道理,也可叫“两点法”。 一般的y=kx+b(k≠0)的图象过(0,b)和(-b/k,0)两点画直线即可。 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一般取(0,0)和(1,k)两点。 (3)连线,可以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一条直线。因此,作一次函数的图象只需知道2点,并连成直线即可。(通常找函数图象与x轴和y轴的交点分别是-k分之b与0,0与b). 2.性质: (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k≠0)。 (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正比例函数的图像都是过原点。 3.函数不是数,它是指某一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4.k,b与函数图像所在象限: y=kx时(即b等于0,y与x成正比例): 当k>0时,直线必通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0时,直线必通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y=kx+b时: 当k>0,b>0, 这时此函数的图象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当k>0,b<0, 这时此函数的图象经过第一、三、四象限; 当k<0,b>0, 这时此函数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 当k<0,b<0, 这时此函数的图象经过第二、三、四象限; 当b>0时,直线必通过第一、二象限; 当b<0时,直线必通过第三、四象限。 特别地,当b=0时,直线通过原点O(0,0)表示的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这时,当k>0时,直线只通过第一、三象限,不会通过第二、四象限。 当k<0时,直线只通过第二、四象限,不会通过第一、三象限。

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归纳和典型例题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归纳和典型例题(一)知识结构 (二)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k为常数,),能判断一个给定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 2.能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会用代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进一步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即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的各自特点. 3.能根据图象数形结合地分析并掌握反比例函数(k为常数,)的函数关系和性质,能利用这些函数性质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对于实际问题,能“找出常量和变量,建立并表示函数模型,讨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5.进一步理解常量与变量的辨证关系和反映在函数概念中的运动变化观点,进一步认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重点难点 1.重点是反比例函数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2.难点是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二、基础知识

(一)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1.()可以写成()的形式,注意自变量x的指数为,在解决有关自变量指数问题时应特别注意系数这一限制条件; 2.()也可以写成xy=k的形式,用它可以迅速地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中的k,从而得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故函数图象与x轴、y轴无交点.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在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时,应注意自变量x的取值不能为0,且x应对称取点(关于原点对称). (三)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 1.函数解析式:() 2.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图象: (1)图象的形状:双曲线. 越大,图象的弯曲度越小,曲线越平直.越小,图象的弯曲度越大.(2)图象的位置和性质: 与坐标轴没有交点,称两条坐标轴是双曲线的渐近线. 当时,图象的两支分别位于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时,图象的两支分别位于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3)对称性: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即若(a,b)在双曲线的一支上,则(,)在双曲线的另一支上.

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归纳重点(供参考)

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归纳和典型例题 (一)知识结构 (二) (三)(二)学习目标 (四)1.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k为常数,),能判断一个给定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 (五)2.能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会用代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进一步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即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的各自特点. (六)3.能根据图象数形结合地分析并掌握反比例函数(k为常数,)的函数关系和性质,能利用这些函数性质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4.对于实际问题,能“找出常量和变量,建立并表示函数模型,讨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八)5.进一步理解常量与变量的辨证关系和反映在函数概念中的运动变化观点,进一步认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九)(三)重点难点 (十)1.重点是反比例函数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十一)2.难点是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十二)二、基础知识 (十三)(一)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十四)1.()可以写成()的形式,注意自变量x的指数为,在解决有关自变量指数问题时应特别注意系数这一限制条件; (十五)2.()也可以写成xy=k的形式,用它可以迅速地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中的k,从而得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十六)3.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故函数图象与x轴、y轴无交点. (十七)(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十八)在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时,应注意自变量x的取值不能为0,且x应对称取点(关于原点对称). (十九)(三)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 (二十)1.函数解析式:() (二十一)2.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二十二)3.图象: (二十三)(1)图象的形状:双曲线. (二十四)越大,图象的弯曲度越小,曲线越平直.越小,图象的弯曲度越大. (二十五)(2)图象的位置和性质:

高一函数知识点总结

高一函数知识点总结 (一)、映射、函数、反函数 1、对应、映射、函数三个概念既有共性又有区别,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而函数又是一种特殊的映射。 2、对于函数的概念,应注意如下几点: (1)掌握构成函数的三要素,会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2)掌握三种表示法——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能根实际问题寻求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式,特别是会求分段函数的解析式。 (3)如果y=f(u),u=g(x),那么y=f[g(x)]叫做f和g 的复合函数,其中g(x)为内函数,f(u)为外函数。 3、求函数y=f(x)的反函数的一般步骤: (1)确定原函数的值域,也就是反函数的定义域; (2)由y=f(x)的解析式求出x=f—1(y); (3)将x,y对换,得反函数的习惯表达式y=f—1(x),并注明定义域。 注意①:对于分段函数的反函数,先分别求出在各段上的反函数,然后再合并到一起。 ②熟悉的应用,求f—1(x0)的值,合理利用这个结论,可以避免求反函数的过程,从而简化运算。 (二)、函数的解析式与定义域

1、函数及其定义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定义域的函数是不存在的,因此,要正确地写出函数的解析式,必须是在求出变量间的对应法则的同时,求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一般有三种类型: (1)有时一个函数来自于一个实际问题,这时自变量x有实际意义,求定义域要结合实际意义考虑; (2)已知一个函数的解析式求其定义域,只要使解析式有意义即可。如: ①分式的分母不得为零; ②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③对数函数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④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底数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⑤三角函数中的正切函数y=tanx(x∈R,且k∈Z),余切函数y=cotx(x∈R,x≠kπ,k∈Z)等。 应注意,一个函数的解析式由几部分组成时,定义域为各部分有意义的自变量取值的公共部分(即交集)。 (3)已知一个函数的定义域,求另一个函数的定义域,主要考虑定义域的深刻含义即可。 已知f(x)的定义域是[a,b],求f[g(x)]的定义域是指满足a≤g(x)≤b的x的取值范围,而已知f[g(x)]的定义域[a,b]指的是x∈[a,b],此时f(x)的定义域,即g (x)的值域。

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及经典例题

第十七章 反比例函数 一、基础知识 1. 定义:一般地,形如x k y =(k 为常数,o k ≠)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x k y = 还可以写成kx y =1- 2.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特征: ⑴等号左边是函数y ,等号右边是一个分式。分子是不为零的常数k (也叫做比例系数k ),分母中含有自变量x ,且指数为1. ⑵比例系数0≠k ⑶自变量x 的取值为一切非零实数。 ⑷函数y 的取值是一切非零实数。 3.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⑴图像的画法:描点法 ① 列表(应以O 为中心,沿O 的两边分别取三对或以上互为相反的数) ② 描点(有小到大的顺序) 连线(从左到右光滑的曲线) ⑵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x k y =(k 为常数,0≠k )中自变量0≠x ,函 数值0≠y ,所以双曲线是不经过原点,断开的两个分支,延伸部分逐渐靠近坐标轴,但是永远不与坐标轴相交。 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x y =或x y -=)。 ⑷反比例函数x k y = (0≠k )中比例系数k 的几何意义是:过双曲线x k y = (0≠k )上任意引x 轴y 轴的垂线,所得矩形面积为k 。 4 5. 点的坐标即可求出k ) 6.“反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函数”:成反比例的关系式不一定是反比例函数, 但是反比例函数x k y =中的两个变量必成反比例关系。 7.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二、例题 【例1】如果函数2 22 -+=k k kx y 的图像是双曲线,且在第二,四象限内,那么的值 是多少?【解析】有函数图像为双曲线则此函数为反比例函数x k y = ,(0≠k )

即kx y =1-(0≠k )又在第二,四象限内,则0>>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A .213y y y >> B .123y y y >> C .321y y y >> D .231y y y >> 【解析】可直接以数的角度比较大小,也可用图像法,还可取特殊值法。 解法一:由题意得111x y - =,221x y -=,3 31x y -= 3210x x x >>>Θ,213y y y >>∴所以选A 解法二:用图像法,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x y 1 -=的图像 描出三个点,满足3210x x x >>>观察图像直接得到213y y y >>选A 解法三:用特殊值法 213321321321,1,1,2 1 1,1,2,0y y y y y y x x x x x x >>∴=-=-=∴-===∴>>>令Θ 【例3】如果一次函数()的图像与反比例函数x m n y m n mx y -=≠+=30相交于点 (22 1,),那么该直线与双曲线的另一个交点为( ) 【解析】 ???==?? ???=-=+∴??? ??-=+=12132 212213n m m n n m x x m n y n mx y 解得,,相交于与双曲线直线Θ ?????== ???-=-=?? ? ? ?=+==+=∴2 21111121,122211y x y x x y x y x y x y 得解方程组双曲线为直线为 ()11--∴, 另一个点为 【例4】 如图,在AOB Rt ?中,点A 是直线m x y +=与双曲线x m y =在第一象限的交点,且2=?AOB S ,则m 的值是_____.

(完整版)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归纳总结与典型例题

反比例函数知识点归纳总结与典型例题 (一)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知识要点: 1、一般地,形如 y = x k ( k 是常数, k = 0 ) 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注意:(1)常数 k 称为比例系数,k 是非零常数; (2)解析式有三种常见的表达形式: (A )y = x k (k ≠ 0) , (B )xy = k (k ≠ 0) (C )y=kx -1 (k ≠0) 例题讲解:有关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1)下列函数,① 1)2(=+y x ②. 11+= x y ③21x y = ④.x y 21 -=⑤2 x y =-⑥13y x = ;其中是y 关 于x 的反比例函数的有:_________________。 (2)函数2 2 )2(--=a x a y 是反比例函数,则a 的值是( ) A .-1 B .-2 C .2 D .2或-2 (3)若函数1 1-= m x y (m 是常数)是反比例函数,则m =________,解析式为________. (4)反比例函数(0k y k x = ≠) 的图象经过(—2,5, n ), 求1)n 的值; 2)判断点B (24,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知识要点: 1、形状:图象是双曲线。 2、位置:(1)当k>0时,双曲线分别位于第________象限内;(2)当k<0时, 双曲线分别位于第________象限内。 3、增减性:(1)当k>0时,_________________,y 随x 的增大而________; (2)当k<0时,_________________,y 随x 的增大而______。 4、变化趋势:双曲线无限接近于x 、y 轴,但永远不会与坐标轴相交 5、对称性:(1)对于双曲线本身来说,它的两个分支关于直角坐标系原点____________;(2)对于k 取互为相反数的两个反比例函数(如:y = x 6 和y = x 6 -)来说,它们是关于x 轴,y 轴___________。 例题讲解: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写出一个反比例函数,使它的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 . (2)若反比例函数 2 2 )12(--=m x m y 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则m 的值是( ) A 、 -1或1; B 、小于 1 2 的任意实数; C 、-1; D、不能确定 (3)下列函数中,当0x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的是( ) A .34y x =-+ B .123y x =-- C .4 y x =- D .12y x =. (4)已知反比例函数2 y x -= 的图象上有两点A (1x ,1y ),B (2x ,2y ),且12x x <,

反函数知识点总结讲义教案

班级:一对一 所授年级+科目: 高一数学 授课教师: 课次:第 次 学生: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理解反函数的意义,会求函数的反函数;掌握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会利用反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重难点 反函数的求法,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关系. 反函数知识点总结教案 【知识整理】 一.函数的定义 如果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和y ,并且对于x 在某个围的每一个确定的值,按照某个对应法则, 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y 就是x 的函数, x 就叫做自变量, x 的取值围D 称为函数的定义域,和x 的值对应的y 的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A 叫做函数的值域,记为: )(x f y = x ∈D. 二.反函数定义 一般地,函数)(x f y = (x ∈D),设它的值域为A,我们根据这个函数中x , y 的关系,用y 把 x 表示出,得到)(y x ?= ,如果对于 y 在 A 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y x ?= , x 在D 中都有唯 一的值和它对应,那么,)(y x ?= 就表示y 是自变量,x 是自变量y 的函数,这样的函数)(y x ?= (y ∈A)叫做函数)(x f y = ( x ∈D)的反函数.记作:)(1 y f x -= 反函数)(1 y f x -=中,x 为因变量,y 为自变量,为和习惯一致,将x , y 互换得: )(1x f y -= ( x ∈A). 注:并非所有的函数都有反函数.反函数存在的条件:从定义域到值域上的一一映射确定的函数才有反函数; 三.主要方法: 1.求反函数的方法步骤: ①求出原函数的值域,即求出反函数的定义域; ②由)(x f y =反解出)(1 y f x -= (把x 用y 表示出来); ③将x , y 互换得: )(1 x f y -=,并写出反函数的 定义域 2. 分段函数的反函数的求法:逐段求出每段的反函数及反函数的定义域,再合成分段函数. 3. 原函数与反函数的联系

反函数的基本知识点 2

反函数的基本知识点 一.定义:设式子)(x f y =表示y 是x 的函数,定义域为A ,值域为C ,从式子)(x f y =中解出x ,得到式子)(y x ?=,如果对于y 在C 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式子)(y x ?=,x 在A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式子)(y x ?=就表示x 是y 的函数(y 是自变量),这样的函数,叫做)(x f y =的反函数 ,记作)(1y f x -=,即()y f y x 1)(-==?,一般习惯上对调()y f x 1-=中的字母y x ,,把它改写成)(1x f y -=。 (1).反函数存在的条件:从定义域到值域上的一一映射确定的函数才有反函数; (2).原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反函数的值域、定义域, ()图象 在点图象上)在(点几何语言:)(),(,)()(11x f y a b P x f y b a P a b f b a f --='?==?= (3).()y f x =与1()y f x -=的图象关于y x =对称. 二.求反函数的一般步骤 (1) 确定原函数的值域,也就是反函数的定义域 (2) 由)(x f y =的解析式求出)(y x ?= (3) 将y x ,对换,得反函数的一般表达式)(1x f y -=,标上反函数的定义域(反函数的定义域不能由反函数的解析式求得) 分段函数的反函数可以分别求出各段函数的反函数后再合成。 三.掌握下列一些结论 (1) 单调函数?一一对应?有反函数 (2) 周期函数不存在反函数 (3) 若一个奇函数有反函数,则反函数也必为奇函数 (4) 证明)(x f y =的图象关于直线x y =对称,只需证)(x f y =的反函数和)(x f y =相同。

{高中试卷}高一上数学各知识点梳理:反函数[仅供参考]

20XX年高中测试 高 中 试 题 试 卷 科目: 年级: 考点: 监考老师: 日期:

7、反函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请将所选答案填在括号内) 1.设函数f (x)=1-2x 1-(-1≤x ≤0),则函数y =f -1(x )的图象是( B. - -1 O x 2.函数y =1-1-x (x ≥1)的反函数是 ( ) A .y =(x -1)2+1,x ∈R B .y =(x -1)2-1,x ∈R C .y =(x -1)2+1,x ≤1 D .y =(x -1)2-1,x ≤1 3.若f (x -1)= x 2-2x +3 (x ≤1),则f - 1(4)等于 ( ) A .2 B .1-2 C .-2 D .2-2 4.与函数y=f (x)的反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的图象所对应的函数是 ( ) A .y=-f (x ) B .y= f -1(x ) C .y =-f -1(x ) D .y =-f -1(-x ) 5.设函数()[]() 242,4f x x x =-∈,则()1f x -的定义域为 ( ) A .[)4,-+∞ B .[)0,+∞ C .[]0,4 D .[]0,12 6.若函数()y f x =的反函数是()y g x =,(),0f a b ab =≠,则()g b 等于 ( ) A .a B .1 a - C . b D .1 b - 7.已知函数()1 3 ax f x x += -的反函数就是()f x 本身,则a 的值为 ( ) A .3- B .1 C .3 D .1- 8.若函数()f x 存在反函数,则方程()()f x c c =为常数 ( ) A .有且只有一个实数根 B .至少有一个实数根 C .至多有一个实数根 D .没有实数根 9.函数f (x )=- 2 2 ·12-x (x ≤-1)的反函数的定义域为 ( ) A .(-∞,0] B .(-∞,+∞) C .(-1,1) D .(-∞,-1)∪(1,+∞) 10.若函数f (x )的图象经过点(0,-1),则函数f (x +4)的反函数的图象必经过点 ( ) A .(-1,4) B .(-4,-1) C .(-1,-4) D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