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态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②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③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大量不同状态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分类体会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②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③通过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了解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感受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

②通过参与数学活动,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物质存在状态、特征及变化

学习过程:

一、探究新知

任务一:物质存在的状态

观察一组图片:晶莹剔透的冰雕、飞流而下的瀑布、古老的蒸汽机

思考讨论:这三幅图有什么联系?作为一组图片我们希望对比什么?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情景二:物体分类比赛

第一组:(男生做)

矿泉水、光盘、酒精、铅球、氟、醋、水、气球中的氢气、牛奶、肥皂、冬天在户外说话时哈出的“白气”、针管、可口可乐、薯条、水银、瓶中的氯气

第二组:(女生做)

洗发液、抹布、充气的救生图、食盐、感冒冲剂、露珠、川贝枇杷露、冰棍、水银、煤气罐、食用油、篮球、自行车轮胎

问题:1、将所有物质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依据

2、固、液、气的不同特征是什么?

任务二:物态变化

实验:化冰(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冰块)

提示:认真观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

问题:化冰实验说明了什么?

提示:实验的现象是,条件是。

得到的结论是。

举例交流:列举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的事例。

任务三:解释物质三态的特征和发生物态变化的原因:

观看动画模拟,建立微观模型的概念,通过自学课本讨论交流完成任务。

1、物质由组成。

2、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力和力。

3、分子间有一定的。

4、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问题:1、当物质处于固态、液态、气态时,分子间的距离及分子的运动情况如何?

2、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的剧然程度及分子间的距离会发生如何变化。

二、自我检测

1、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

2、固体具有一定的和,液体没有却有一定的,气体既没有,也没有。

3、自然界中物体常见的三种状态是、、。

4、举出三个物态变化的例子

5、下列属于液态的是()

A、冰

B、铁钉

C、树木

D、啤酒

6、下列现象中,属于物态变化的是()

A、钢块轧制钢板

B、木头制成课桌

C、冰糕化成糖水

D、生米煮成熟饭

三、系统总结

李节课学到的知识主要有哪些?知识间存在哪些联系?学习这些知识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

四、课后反思

学习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有哪些成功的做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你准备如何解决?哪些同学的表现值得学习。

第二节温度的测量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温度的概念。

②知道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以及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方法。

③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测量温度,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②通过对物体温度的估测,提高估测温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环境温度的了解,养成爱护环境的意识。

②在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养成爱护仪器,实事求是的品格。

学生重点难点: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学习过程:

一、探究新知

任务一:温度

做一做:1、将手放入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中,描述一下感受。

2、将手分别插入冰凉的水中和足够热的热水中,过一会儿,

再把手同时插入温水中,描述一下感受。

3、用手触摸长时间放在教室中的金属块、木块和泡沫塑料

块描述感受。

问题:通过上述实验,你认为凭感觉判断温度可靠吗?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你认为该如何做?

任务二:实验室温度计

看看议议:观察实验室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构造,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玻璃泡的作用是什么?玻璃管的内径为什么很细,刻度为什么是均匀的?

2、“℃”字母的意义是什么?怎样读?

3、0℃是怎样确定的。

4、100℃是怎样确定的。

5、1℃又是怎样确定的。

6、摄氏温标的分度法怎样扩大到0℃以下和100℃以上?

做中学:自己看课本,动手做一做,总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思考如下问题:

1、使用温度计时,玻璃泡为什么要用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2、温度计在被测液体中要呆足够长的时间,为什么?

3、读取数据时,温度计为什么不能离开被测液体?

4、读数时,俯视或仰视对测量结果有什么影响?

练一练:课本P8.1

任务三:体温计

看看做做:观察体温计的结构特点与实验室的温度计有可区别?用体温计测量一下自己的体温,总结体温计使用规则,思考以下问题:

1、水银体温计在读数时,为什么可以离开人体?

2、体温计为什么做成三棱柱体,在一个侧面涂上乳白剂,目的是什么?

二、自我检测

1、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性质制成的,体温表的变化范围是。

2、物体的用温度来表示,“热的物体”其“热”字表示的是。

3、摄氏温度是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把的温度规定为100℃。

4、使用温度计时应使被测物体,其中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读数时视线要。

5、去年冬季某地气温最低达-5℃,正确的读法是()

A、负5摄氏度

B、负摄氏5度

C、摄氏负5度零下5度

6、体温计是一种常用医疗设备,给体温计消毒应该()

A、用自来水冲洗

B、在沸水中煮20min至30min

C、用医用棉球擦洗

D、在火焰上烧

7、用体温计测得甲的体温是37.8℃,未经甩过,又先后用它去测量乙和丙的体温,若乙和丙的实际体温分别是36.8℃和38.6℃,则在测量时两次读数分别是()

A、36.8℃和38.6℃

B、37.8℃和38.6℃

C、37.8℃和37.8℃

D、36.8℃和37.8℃

三、系统总结

学到了哪些知识,知识间有何联系,学习本节你主要用到了哪些方法?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成功点有哪些?不足之处有哪些?存在什么问题?准备如何改进?哪些同学的表现值得去学习?

第三节熔化和凝固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通过比较海波与峰蜡的熔化和凝固过程,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的区别。

②会用图线描述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③会查物质熔点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感知固体发生熔化都需要吸热。

②通过对海波、蜂蜡熔化过程的探究,知道判断固体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③通过探究活动中数据的处理,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过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的情感。

②通过探究实验过程,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在实验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④通过记录交流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难点:熔化、凝固过程、特点

学习过程:

一、探索新知

任务一:探究海波与峰蜡的熔化

1、提出问题:

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你能否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熔化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不同物质的熔化过程是否相同呢?

2、猜想假设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与同学交流一下。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观察教材图1-15所示的实验装置,思考并回答如下问题:

①在做海波熔化实验时,为什么不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要把试管放在有水的烧杯中,再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呢?

②烧杯中的水量多少恰当?

③温度计液泡在什么位置合适?为什么?怎样能做到将温度计液泡放入合适的位置?

④要记录什么数据?怎样记录数据?

⑤实验的操作步骤是什么?

⑥怎样保证实验过程中安全操作?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依据实验方案开始实验,实验中要注意观察,操作要规范,要实事求是,积极参与,注意安全。

5、分析与论证

作出海波与峰蜡的熔化图像,思考如下问题:

①图像中,纵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物理量?

②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如何变化?当温度达到多少时海波开始熔化?

③在海波熔化过程中,其温度如何?熔化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在熔化的过程中,海波是以什么状态存在?

④峰蜡与海波的熔化过程一样吗?哪些地方不一样?

6、评估

思考:你的猜想与探究结果一致吗?探究过程中,发现新问题了吗?此实验装置有什么缺陷吗?你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吗?

7、交流与合作

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发现的新问题,与预期不同的结果,新的想法等与大家交流一下,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练一练:下表为研究“海波熔化过程”实验时记录的数据

(1)根据数据做出海波的熔化曲线。

(2)由数据和图像可知前3分钟,海波是态存在,4-6分钟是以态存在,7-9分钟是以态存在。

(3)熔化过程用了分钟。

(4)熔化的特点是,但温度。

任务二:熔点与凝固点

自学课本认识熔点、凝固点、晶体、非晶体的概念,会查一些物质的熔点与凝固点,思考如下问题:

①熔点表格上方给出的“在105Pa大气压下一些物质的熔点(凝固点)”你有什么认识?

②表格中哪种晶体的熔点最低?熔点是多少?

③能否用铅锅作为容器来熔化铁?为什么?在南极考察站能使用水银温度计测气温吗?

二、自我检测

1、给晶体加热,当它的温度升高到时,才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晶体吸热温度。

2、在松香、冰、玻璃、铁、蜡中,属于晶体的是。

3、某种物质熔点为232℃,在这种温度时,该物质的状态应为()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状态

D、上述皆有可能

4、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里(周围气温也是0℃),过了一段时间()

A、有些冰化成水使水增多

B、冰和水的数量都不变

C、有些水凝固成冰使冰增多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5、如图锡熔化和凝固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

(1)锡的熔点是。

(2)AB段图像表示的是,BC段表示的是

过程,这段过程中保持不变,但必须从外界。CD表示的是,DE段表示的是,EF段表示的

是,锡必须向外,FG段表示的是过程。

250-

三、系统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联系?学习这些知识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你有哪些出色表现,存在哪些问题?你准备如何解决?哪些同学的表现值得你学习?

第四节:汽化和液化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②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蒸发过程中吸热。

③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

②通过对水的沸腾现象的探究,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列举大量生活实例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②通过对探究实验数据和现象的记录,形成诚实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过程

一、探究新知

学习任务一:蒸发

方法提示:动手做,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

做一做:将酒精抹在手背上,观察现象,谈感受。

议一议:(1)蒸发是在什么温度下进行的?__________________

(2)蒸发发生在液体的什么部位?_______________

(3)蒸发剧烈吗?____________________

(4)蒸发是吸热还是放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对比谈认识:

(1)分别观察三幅图中的两件衣服,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所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2)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5)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支持你的结论?试举例说明。

学习任务二:探究水的沸腾

方法提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提出问题:根据自己生活中观察到的沸腾现象,试着提出几个物理问

题,与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2、猜想假设:就上面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猜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3、明确实验目的:思考下列问题,带着问题做实验

(1)水在加热过程中,气泡从哪里产生?大小如何变化?沸腾前后一样吗?

(2)用温度计测量沸腾前后的水温,用描点法寻找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沸腾前后的温度变化情况怎样?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沸腾是否继续?为什么?

(3)归纳什么是沸腾?沸腾现象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4、设计并进行实验:

提示:(1)为缩短实验时间:烧杯中的水以50ml为好,不宜过

多,加热时,烧杯上要加盖木板。

(2)实验中要正确使用酒精灯、温度计,注意安全,避免

烧伤,烫伤。

(3)实验中,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如记时员、记录

员、观察员等)

(4)实验时,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

度,直到水沸腾后再持续几分钟为止,将数据填入自

己设计的表格中。

你所设计的表格是:

(5)用描点法作出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5、分析论证:

(1)通过分析讨论,试描述水的沸腾现象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从中发现水的沸腾规律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反思:在实验过程中,你认为自己哪些方面做的比较好?哪些方面需进一步改进?其他同学的哪些表现值得学习?你有没有发现新的问题?

7、迁移应用

在木器厂里,常用水胶粘木板,这种胶需要在100℃的温度下熬化后才能使用,温度再高就会熬焦,失去黏性,所以工人师傅熬这种胶时用双层锅,两层锅之间装上水,这样就不会把胶熬焦了,这是为什么呢?试着谈一下你的看法。

二、自我检测

1.物质从____变成____的现象叫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分别是____和____.

2.夏天撒到地面上的水很快就干了,这是____现象.

3.沸腾是液体在_______同时发生的____汽化现象,各种液体沸腾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____.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都要____热.

4.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和水的沸点分别是78 ℃和100 ℃,把酒精放在试管中,将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则试管中的酒精和烧杯中的水相比____先沸腾.

5.实验表明:在常温下用____的方法也可以使某些气体液化,家庭常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用这种方法贮存在钢罐中的,这样做的好处是气体液化后_____便于_____.

6.秋冬季节,有时有雾生成而影响交通或班机起飞,雾的实质是_________,它是由_______而成的,这一过程中要____热.

7.夏天游泳时,在水里并不觉得冷,而上岸后反而觉得冷,这是因为

A.水的温度比空气温度高B.人在水中吸收热量C.岸上的温度较低

D.上岸后,人身上的水蒸发时从身体表面吸收了热量

8.在细长的瓶子和敞开的盘子里分别装有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水,过一段时间后,水先蒸发完的是

A.瓶子里的水B.盘子里的水C.瓶子里的水和盘子里的水同时蒸发完D.无法判断

9.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拿一块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再放入病人口腔中,这样做的目的是

A.给小镜子消毒B.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空气液化

C.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蒸气液化D.使病人不感觉到冷

10.人在夏天出汗时扇扇子感觉凉快,用扇子对着温度计扇风,温度计的示数将

A.降低B.不变C.升高D.无法确定

三、系统总结

本节课学到了那些知识,知识间存在什么联系,运用了那些方法?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出色的表现,存在那些问题,你准备如何解决?那些同学的表现值得你学习?

第五节:升华和凝华

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①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②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③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方法目标

①通过实验指导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实践能力。

②通过分析升华、凝华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科学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

(1)认识升华、凝华现象

(2)升华与凝华是物质的气态与固态之间的直接变化。

学习过程:

一、探究新知

复习导入

()()()()

固============== 液============== 气

()()()()

你认为谁与谁还会发生转化?

任务一:实验探究升华凝华——从生活走向物理

1、观察图片谈想法:

请大家看图1-25,根据自己的观察,谈谈自己的认识,并与大家

交流一下。

2、实验探究建概念:

(1)根据课本图1-26组装器材(实验中要合理分工,注意安全,爱护器材)

(2)观察现象并思考如下问题:

a.碘吸热后发生了什么转化?

b.盖烧杯的玻璃片上发生了什么现象?

c.这说明了什么?

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发现?

建立概念:升华——物质从()直接变为()的过程,升华要()热

凝华——物质从()直接变为()的过程,凝华要()热

任务二、迁移应用链接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1、下面几种物质是由于凝华而成的是()

A、露

B、雾

C、霜

D、冰

2、冬天,湿衣服结成冰后也可晾干,这种现象是()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3、下列现象中,哪一种属于凝华现象()

A、室外衣服冻干了

B、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C、早晨有浓雾

D、洒在地上的水干了

4、下列现象中要吸热的是()

A、樟脑丸变小

B、用铁水烧铸铁件

C、冬夜出现霜

D、春秋夜晚出现露

5、电灯泡用久了,玻璃泡会发黑,产生这一现象有两个过程,其白

炽高温的钨丝,由于升华产生钨蒸气,碰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泡,由于_______形成钨晶体附在玻璃泡上。

6、寒冷的冬天窗户玻璃____(填“内”或“外”)侧常结有冰花,这是______现象,这个过程需要_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

7、为了防止运输中的食物腐烂变质,可以利用干冰的_______吸热来降温。

8、实验室要制造一个低温而又干燥的环境,可以用下列措施中的()

A、大量冰块熔化吸热

B、用喷雾方法来加快蒸发

C、用大功率电扇吹风散热

D、用“干冰”升华吸热

9、发生旱情时,可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为什么?

10、舞台上为了产生云雾腾腾的效果,会在舞台上撒干冰。试解释。

二、系统总结

本节课学到了那些知识,知识间存在什么联系,运用了那些方法?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出色的表现,存在那些问题,你准备如何解决?那些同学的表现值得你学习?

第六节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概念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②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辨别不同的物态变化形式。

③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一些水的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的物态变化的学习,体会物理与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②通过引导学生检索资料、调查研究、学习文献探究和调查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自然界水三态的循环的学习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认识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和节水意识。

②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及高压锅、电冰箱的物态变化

学习过程:

一、探究新知

任务一: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自学课本后思考下列问题,并与同学们讨论交流。

1、你知道蓝天里朵朵白云是怎样形成的吗?

2、你遇到茫茫大雾是怎么回事?

3、你知道霜和露是怎样形成的吗?

4、你知道雨雪霜雹各从何而来的吗?试着写一篇小论文。

5、你知道地球上水资源面临危机吗?

6、调查一下自己家里或学校里的用水情况,写一个简单的调查报告。

任务二:高压锅、电冰箱及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自学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高压锅主要有几部分构成?

2、为什么食物用高压锅容易煮熟?

3、高压锅是怎样快速煮熟食物的?

4、高压锅的工作过程中涉及哪些热学知识?

5、高压锅中的易熔片起什么作用?

对于电冰箱:

1、电冰箱是如何制冷的?制冷物质是如何循环的?

2、电冰箱的致冷物质氟利昂对环境有什么破坏作用?有没有可以替代氟利昂作致冷剂的环保冰箱。

对于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1、我国航天技术有什么显着的成果?

2、航天技术中在什么地方涉及到物态变化的知识?

二、自我检测

1、地面上的水后,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会成小水滴或为小冰晶。

2、高压锅的易熔片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在时起保护作用。

3、火箭的液氢、液氧、居民用的液化石油气、气体打火机中的液态丁烷,都是采用的方法得到的,最大优点是可以。

4、用飞机在云层上施放固态二氧化碳可以形成人工降雨,这主要是由于()

A、增加了局部区域的空气密度,迫使云层下降而降雨。

B、减少了局部区域的空气比热,使这些空气中的水汽放出热量,液化成水,下降为雨。

C、固态二氧化碳粉末成为空气中水汽的凝结中心,并使水汽凝结成冰下降为雨。

D、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时吸收热量、空气温度降低,使空气中的水汽液化和凝化变成水或冰晶,下降为雨。

5、下面关于电冰箱的一些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冰箱内的温度之所以低,是因为冰箱内冷凝剂蒸发吸吸热造成的。

B、冰箱后的散热器摸起来烫手,主要是电流通过导体发热造成的。

C、夏天,打开冰箱门看到的“白雾”,是冰箱内食品蒸发产生的水蒸气。

D、从冰箱中拿出的雪糕,包装纸上沾着“白粉”,这是水凝固形成的。

三、系统总结

本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四、课后反思

自己有哪些特殊的收获,有哪些成功的表现,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应该向哪些同学学习,学习什么?

第二章: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

第一节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龙峰初级中学20 17 —20 17 学年度 第二学期教学案例(公开课、示范课) 课题:什么是力 授课人:陈泽伟 九年级物理科组 2019 年6 月1 日 什么是力? 重、难点: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教具: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 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物理 教案

目录 第七章力 (4) 第一节力 (4) 第一节弹力 (7) 第三节重力 (9) 第八章运动和力 (11)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11) 第二节二力平衡 (13) 第三节摩擦力 (17) 第九章压强 (20) 第一节压强 (20) 第二节液体的压强 (23) 第三节大气压强 (25) 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8) 第十章浮力 (30) 第一节浮力 (30) 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33) 第三节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 (39)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44) 第一节功 (44) 第二节功率 (48) 第三节动能和势能 (51) 第四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54)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56) 第一杠杆 (56) 第二节滑轮 (58) 第三节机械效率 (60)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初二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课题:怎样认识力 主备人:于斌第6章第1课时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会说出力的定义、作用效果及力的三要素。 2、会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生活现象 学习重点、难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问题导学: 1、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认真阅读课文2页 6-1图要求举例生活用 力的单位、符号、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的概念。 力产生的效果是:(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2、认真看课本5、6页仔细分析课本中的例子 (1)完成填写5页空白处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甲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2)、记住力的三要素 自学检测: 1、在6-2图中写出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这一原理的是【】 A.向前划船时,要用桨向后拨水 B.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 C.火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 D.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 总结: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说明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 3、如图1所示,其中与其它三个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的是【】

总结: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方法:1.看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变化 2.看物体的形状是否改变 达标测评: (一)必做题(共20分)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发生力的作用 B 小孩用力推墙,他同时也受到墙的推力 C 人坐在软沙发上,可发现沙发凹下去,还表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D 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球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图 1 (a)、(b) 中的情景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 1 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图 1 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 变。[均选填“(a)”、或“(b)”] 3.人用绳吊着铝桶从深井里提水,手 受到向下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 A.地球 B.铝桶 C.绳子 D.手 4.力是_ ___对__ _作用,力不能脱离____而单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____物体和____物体.。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约为____N. 5.对于磁铁和铁钉之间的作用力,下列说明中正确的是( ) A.施力物体只是磁铁,受力物体只是铁钉 B.只有当磁铁与铁钉接触时,它们之间才有力的 作用 C.磁铁和铁钉不接触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D.磁铁对铁钉有吸引作用,铁钉对磁铁没有吸引 作用 (二)选做题: 用力划水,船才能向前进,划水的方向应该向哪个方向?为什么?

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态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②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③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大量不同状态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分类体会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②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③通过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了解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感受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 ②通过参与数学活动,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物质存在状态、特征及变化

学习过程: 一、探究新知 任务一:物质存在的状态 观察一组图片:晶莹剔透的冰雕、飞流而下的瀑布、古老的蒸汽机思考讨论:这三幅图有什么联系?作为一组图片我们希望对比什么?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情景二:物体分类比赛 第一组:(男生做) 矿泉水、光盘、酒精、铅球、氟、醋、水、气球中的氢气、牛奶、肥皂、冬天在户外说话时哈出的“白气”、针管、可口可乐、薯条、水银、瓶中的氯气 第二组:(女生做) 洗发液、抹布、充气的救生图、食盐、感冒冲剂、露珠、川贝枇杷露、冰棍、水银、煤气罐、食用油、篮球、自行车轮胎 问题:1、将所有物质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依据 2、固、液、气的不同特征是什么? 任务二:物态变化 实验:化冰(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冰块) 提示:认真观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 问题:化冰实验说明了什么? 提示:实验的现象是,条件是。 得到的结论是。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 力》教案

课标解读与 教材分析【课标要求】 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三要素。 2、会用示意图描述力。 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和弹力的三要素。 4、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力的现象。 教学内容分析: 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 本章所学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章如“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内容所必需的预备性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三要素。 2、会用示意图描述力。 3、会测力的大小。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和弹力的三要素。 2、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力的现象。 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时让学生经历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及图 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论证等方面的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联系生活中力现象,拉近学生与力学的距离,使学生获得感悟,培养其 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 重点与难点重点“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的。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媒体教 具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 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6、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二、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撤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撤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4、弹力的基本特征: ⑴、弹力产生于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是不会发生弹力作用的。 ⑵.弹力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拉力,如橡皮筋、弹簧等;另一类是压力和支持力:如桌面对书本的支持力和书本对桌面的压力。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第七章 力 第1节 力 整体设计 生活中力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概念”的认识,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但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物理内涵,有丰富的物理内容。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实例为基础,让学生从感觉力的作用效果人手,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 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要求不宜过高,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科学归纳就是要对各种不同的事物进行认真观察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共性。力的概念的形成就是科

学归纳的一个好案例。本节的重点是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发现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时,都要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改变的原因。本节的难点是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引导学生归纳时,可以对归纳的方法进行一些点拨和提示,也可以在形成力的概念之前先做一些铺垫。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作力的示意图;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或生活、生产中的力现象,以及观察实验现象,感受力的主要特征,从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教 案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1.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来自于生产、生活。人们对力的认识也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 那么,什么是力它又是如何作用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1、认识力 演示实验:手握握力计、折弯 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以 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 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提 问: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 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 观察老师演示实验,观察投 影仪展示试验情况。引导学生讨 论得出结果:以上实验都是一个 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们 有的外形发生了变化,有的运动 状态发生了改变。 学生再举出一些力的作用的 例子:运动员举重、踢足球、拉 车、折树枝…… 通过观看实验与学生讨论发 言,使学生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 的作用。 学生明白力的概念。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老师做实验: (1) 弹簧拉钩码。 多媒体放映: (2) 小车撞击绷紧的橡皮筋。 (3) 两人站在冰上,一人用 力推另一人。 带领学生讨论、分析。提问: 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 观看实验:弹簧拉钩码时自 身也被拉长;小车撞击橡皮筋时 自身运动方向改变;一人推另一 人自身也被向后推。分析:当弹 簧是施力物体时,钩码是受力物 体,反之,当钩码是施力物体 时,弹簧是受力物体。其他也是 这样。 老师通过大量实例使学生明 白:两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每一 个物体即是受力物,同时又是施力 物。它们的力是相互的,是成对出 现的。 学生明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概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第一节走进物理世界大门 一、教学目标要求 1.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 2.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并动手做一系列简易的实验过程,初步体会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 3. 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2.讨论交流与实验设计 教师再围绕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广泛应用生活中的器材开展实验:

(1)要求每个学生用纸片和橡皮做落体运动实验。 (2)学生用双手摩擦,或用手来回与铅笔摩擦,感受机械能变成热能的过程。 (3)摩擦带电实验。 (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等。 通过上述身边实验,引出物理学中力、热、声、光、电的不同内容。并为引出物理学广泛研究领域作准备。 3.介绍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基本观测方法。 结合教材中的教材上图1-1-1、图1-1-2、图1-1-3及图1-1-4进行介绍,主要着眼于说明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学。说明:宇观世界的观测需要望远镜与探测器,而微观世界的观测与研究使用各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即可。教师也可以针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等一些较为新奇的内容略作展开。 4.用图片、资料、多媒体,联系学生身边的事实以及家居生活的现代化设备,让学生谈谈对?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这一论断的初步认识。 5.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 6.作业: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弹力教案苏科版

力弹力 课题8.1力弹力(2) 课型新授课、习题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弹力及弹性势能。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会正确使用。 【情感与态度】: 对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通过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1.力的概念的建立。 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力的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弹簧弹簧测力计塑料尺铁丝橡皮筋(共5组) 教学课时 2 教学过程(第1课时)二次备课 一、问题引入,激发兴趣 大家会鼓掌吗?请试一试。 师:若大家只用一只手,请鼓掌。 为什么听不到掌声呢?我们学习第八章以后大家就会明白原因了。 二、学生自学: (任务一)认识什么是力: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上P44的内容,重点观察图8-1真的四幅图片, 思考以下问题: 1.结合具体的用力实例说明:什么是力?有力的作用至少要几个物 体?请解释“孤掌难鸣”。

2.请指出P44中图8-1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除课本上的用力的实例外,请你再举出2-3个用力的实例,并指 出其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任务二)认识形变和弹力: 一。观察与实验:利用手边器材进行下列实验:手压气球;手压弹簧;手拉橡皮筋;手弯铁丝。并仔细观察气球、弹簧、橡皮筋、铁丝有何变化。 分析与思考: 1.力作用在物体上,可能会对这个物体产生什么效果? 2. 气球、弹簧、橡皮筋和铁丝的形变撤去外力后能不能恢复原状? 探究结果:叫弹性形变。 二、探究弹性形变与外力的关系: 观察与实验:利用手边器材按照课本P45活动8.1的要求进行实验,用大小不同得力压塑料尺和拉弹簧,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与思考: 1.对比分析上述实验现象,并完成P45活动8.1的中的填空。 由此可见: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 2. 当你的手压塑料尺时,弯曲的塑料尺对你的手有力的作用吗?当你的手拉弹簧时,伸长的弹簧对你的手有力的作用吗? 3.什么是弹力?哪些力属于弹力? (任务三)认识弹簧测力计 观察与思考:仔细观察你手边的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刻度盘,然后完成以下问题: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教科版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用具: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五、练习 五、小结,练习(略) 第八章第一节什么是力

2018年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

2018年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 上册全套精品教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1节 力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七章力 大地二中张清泉 本章介绍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如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然后进一步研究力学中最常见的力:重力和弹力.在认识弹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弹力是怎样形成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大小.在认识重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重力的由来和它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本章知识是初中物理力学基础的一章,是学习后续知识压强、浮力、功、机械效率等的基础. 本章共分3节: 1.第1节“力”,本节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最后达到会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并且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力的目的. 2.第2节“弹力”,介绍了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本节中的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没有从定义概念出发先讲概念性、原理性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自己摸索,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通过这个实验探究不仅要求学生达到知识技能性的要求,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第3节“重力”,介绍了重力的概念、重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并进一步帮助学生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的概念.在关于“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到结论性、规律性的知识,而且要通过探究活动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其中重点要学习设计实验的表格、学习收集数据、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怎样提出科学的猜想,学习归纳法,学习评估自己与别人实验的成功与失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一、电压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 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重、难点:会使用电压表,会读数。能正确知道电压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课时:2时(1复习电路及学电压表的使用,2读数及实验) 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 复习电流、电路知识,为新课做准备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荷的运动是靠什么做动力的呢?……电压 进行新课:1、电压:电压的作用就是使电荷做定向运动。 产生电流的两个因素是:有电源 电路必须闭合 其中电源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导体要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1)、符号:U (2)、单位:伏特,符号V,还有千伏(kV)、毫伏(mV)1kV=1000V 1V=1000mV 例:U=220V=kV= mV 2、电压的测量:用电压表,符号V (1)、电压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2)、电压表的使用:电压表必须和用电器并联(等于一断开的开关) 电压必须红接线柱接正极,黑接线柱接负极。 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 量程,并进行试触。) (3)、读数:确定量程……选择示数确定分度值…… 读数,写上单位 例:投影图片……让学生读数 练:给出图片……让学生读数 3、动手做: (1)、让学生连一电路,并连上电压表测电压。 (2)、读出电压的大小。 3、达标练习:课本后7页“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1、重点是电压表的使用,由于部分学生还是连错电路……串、并联混淆,教师可示范一遍或让学生先化出电路图。 2、读数应多练习几遍,学生使用的电压表量程有所不同, 最好要提示一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教案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教学目标 1.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条件。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重点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头发丝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说说弹簧测力计在使用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2.你能不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一根头发能承受的拉力? 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实验目的】 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头发丝 【实验步骤】 1、观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最大刻度),认清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检查弹簧测力计不受力时,指针时否指在零刻度处。 2、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5N、10N等处,感受一下1N、5N、10N 的力有多大。

3、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挂一个质量已知(约1kg)的物体,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察 4、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匀速前进,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5、在倾斜放置的长木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沿木板匀速上升,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6、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用手拉头发,逐渐加大拉力,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实验记录】 【评估与交流】 能否用弹力橡皮筋制作测力计?为什么?

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教学难点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小的,这里有两个金属球,一个大一个小,我们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这两个金属球放在手心感觉一下。 【师】这两个金属球哪个质量大? 【生】大金属球. 探究重力和它的质量是什么关系? 【提出问题】 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或假设】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1、照图23-1那样,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2、在图23-2中,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连接这些点,你发现它们落在一条什么样的曲线或直线上?你认为重力与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册) 课题6.1、电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 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重、难点: 会使用电压表,会读数。 能正确知道电压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 教学课时:2时(1复习电路及学电压表的使用,2读数及实验)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复习电流、电路知识,为新课做准备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荷的运动是靠什么做动力的呢?……电压 进行新课: 1、电压:电压的作用就是使电荷做定向运动。 产生电流的两个因素是:有电源电路必须闭合 其中电源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导体要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1)、符号:U (2)、单位:伏特,符号V, 还有千伏(kV)、毫伏(mV) 1kV=1000V 1V=1000mV 例:U=220V= kV= mV 2、电压的测量:用电压表,符号○V (1)、电压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2)、电压表的使用: ○1电压表必须和用电器并联(等于一断开的开关)。 ○2电压必须红接线柱接正极,黑接线柱接负极。 ○3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量程,并进行试触。)。 边讲边演示一遍 (3)、读数: ○1确定量程……选择 ○2确定分度值…… ○3读数,写上单位 例:投影图片……让学生读数 练:给出图片……让学生读数 3、动手做: (1)、让学生连一电路,并连上电压表测电压。 (2)、读出电压的大小。 4、达标练习:课本后7页“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什么是力全套教案

第八章力 一、什么是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教学过程】

【实践活动】 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教学反馈】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有关力的作用的演示实验、录像以及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观察中思考、学习。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二、力的描述 【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力的描述课件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三要素; (2) 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 知道力的单位; (4)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优秀教案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就是相互的。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就是相互的 教学用具: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就是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就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就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就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与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瞧,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就是也有力存在不?(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就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就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就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与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尤其就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就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就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五、练习 五、小结,练习 第八章第一节什么就是力 一.什么就是力

2017新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1 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教学进度表

2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现象 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谁起来说一下?(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教学 1. 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让学生先猜测现象,再演示) (1)器材: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红墨水。 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 现象:试管自动上升。 (2)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3 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发现纸靠近。 (3)器材: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 做法: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 现象:鸡蛋有浮有沉。 (4)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 做法:连好电路,闭和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灯变亮。

2. 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 提问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为什么? 解析: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 提问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解析: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 提问3: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 解析:古诗云“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微微风簇浪,散做满河星”,起伏的水面相当于许多平面镜,每盏灯在水里有好多像,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 提问4: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解析:外表面。 提问5: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还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 解析:空身。 小结:同学们,今天对所提的问题的分析,大家可能还领会不了,没关系,随着以后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3.怎样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勉励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要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不要

(完整版)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力教学设计(最新整理)

第七章第1节教学设计课题第七章 第1节 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具 学具 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弹簧、磁体、铁块、钢球、平板、小车、旱冰鞋、斜面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播放攀岩的视频 展示照片,提出问题 攀岩者仅靠手脚灵活运用抓、 撑、蹬等动作,用“力”实现身 体的平衡。 那什么是力呢? 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来研究一 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力” 观看聆听吸引学生兴趣,引出 章题。

吧。 板书 第八章力 观看图片,引导学生 要想分析什么是力,首先让我们看看以下这些情况中,有没有“力”的存在? 人推车过程中,有力存在吗?谁用力了? 谁受了力? (其他分析略)学生思考,并回答 有。 工人。 车。 举出示例,归纳分析 练习施力物体和受 力物体的识别。 新 课讲授除了人可以施加力,其他物体也 可以对别的物体施力…… 展示图片,引导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生活中说的 推、拉、提、举、吸引等概括为 学生思考,并回答 聆听 通过大量事例,概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